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女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关于处女情结的看法
热度 1 zywsict 2017-5-23 19:05
我觉得不是处女可以,但是你也别要求男的什么房子车子票子,大家一起奋斗。问题就在于,现在好多中国女性双标,当提到权利时就向日本女性看齐,什么都是男的养家啦云云当提到平等时,就向欧美女性看齐,你看人家欧美女性多么自由,跟男的是多么的平等呵呵呵,太特么双标了,日本是男的养家,你没看日本女性跪着给男的洗脚,在家服侍老公欧美女性自由平等,那是人家自己赚钱换来的,经济独立,也没像樊胜美那样把所有压力都放到王柏川身上。中国男性是全世界最憋屈的男性,也不知道这一代的女性怎么了,我们父母那一辈的贤良淑德没学来,倒学会了欧美的自由和性开放,问题是你学倒是全学啊,只学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面,欧美女性不是处女,可她也不会跟你要这个要那个。 转载http://www.haha.mx/joke/2495555
个人分类: 转载|1683 次阅读|2 个评论
妇女日谈为推动中国男女平等,我们应该怎么做?
热度 3 AlecXu 2015-3-8 08:32
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在妇女日写文章,传播两性平等观念,帮助更多人认识到一个平等的两性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有利于构建一个亲睦和谐的美满家庭,是一件让我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以前的博文曾经给大家分享过两性平等为什么于公有助于国家发展,于私有利于个人的家庭生活。所谓好话不嫌多,我在这里再简要地阐述一下。 两性平等,给与男性和女性同等的接受教育以及就业的机会,有助于扩大中国可用的人才库。中国经济转型,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迈进,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人才储备。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不利于释放女性也具有的人的本能上对智力的追求,这样就限制了中国人才储备的规模。而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是有一个规模效应的,亦即量变引起质变。究其内部的原因,我们大概可以将之归因于量大所蕴含的多样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而不同之中更为重要的就是个体思维的差异性。这思维的多样性对于科技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学术界倡导思想之自由,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思维多样性的宝藏。我们没有必要让落后的传统思想来限制我们人才储备的规模,限制我们中国科技发展的潜力。 在家庭生活领域,平等的两性关系,让社会不单方面地把家庭经济的重担压向男性,也让男性少了压力,这是男性之福;两性平等,社会不再劝说女性信守嫁个好老公才是目标,减轻女性追求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心理负担,使得女性更易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实现人格的独立;两性平等,让夫妻可以平等地对话,有商有量,以理服人,共同决策,女性无需委屈自己,男性也不必事事操心,还可享受平等对话带来的智力满足感,彼此促进,共同进步;两性平等,家务事互相分担,纵然家务枯燥,至少也有一份共同完成的简单快乐;两性平等,分担照顾孩子的时间,可以增强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让家庭生活更充满乐趣,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满足,而会关注到更上一层次的情感的满足。 我想,很多人抵触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权思想,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平等带来的好处。我的男性同胞们,可能下意识地觉得真让女性和自己平等平齐平坐了,自己就丧失了决策权的主导,失去一些既得利益,却没有意识到,一个更平等的两性关系,其实可以让自己过得更轻松自在,更享受生活的乐趣。当然,还有一部分,甚至是很大一部分抵触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思想,是因为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的误解,以为通常人们所说的女权就是要把男权颠倒过来,让女性占据主导权,女性来统领天下,男性屈从于女性。那样激进式的女权,并非是主流,作为男性的我,自然也不可能支持这样一个极端的思想。但是奈何我们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是一个男性占主导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的性别权自然被赋予了一个占据支配力的隐形含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推动社会两性平等,我们可能需要抛弃不平等的两性权力分配历史背景下的旧话语。然而现实的矛盾是,我们还不能抛弃掉女性权力的话语,因为在社会中,无论中外,还普遍存在两性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存在以保护女性为由,而客观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就业机会的公共政策;存在女性面对家庭暴力,缺乏一个官方机制来保护女性,以及较为普遍的家暴案件中对施暴男性和对因不堪家暴采取暴力措施报复的女性量刑标准不对等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我看到两会期间有提案支持女性对抗长期家庭暴力可适用正当防卫的条款。社会现实中两性政治权力不对等的问题,在发生实质性转变之前,确实值得我们长期关注下去。 我还注意到一个让国人普遍反感“女权”这个名词的情况,是很多自称为女权主义者的人,在用一种难以获得多数人支持的奇特方式来吸引媒体的注意,比如一些女性打着女权的旗号赤裸上身去参加一些游行活动。去年年初我还在瑞典就曾在大街上见到过“女权”示威游行群体中,有女性在大家都穿着羽绒服,寒风凛冽的冬天,赤裸着上身,穿着小裤衩在街上游行。我在国内的媒体上也看到过报道国内年轻女性赤裸上身表达一些诉求的“女权”主义者。对于这样表达诉求的方式,我是不理解的。试图让大家关注在国内不受重视的女性权益的问题,这个很好理解。作为女权主义者,我自己也常常写文章,向更多人传播两性平等的观念以及接受两性平等观念带来的于公于私的益处。但是,我理解不了脱衣服表达精神诉求的逻辑。这样做,很难让人去关注她们要表达的精神诉求的内容,被吸引的眼球其实主要都集中到她们身体上去了。这样的吸引注意力的宣传方式,连同样自认为女权主义者的我都不能认可,遑论对女权主义这个名词的含义都有所误解甚至对此怀有敌意的人呢?更糟糕的是,我觉得这种宣传方式,恐怕更加加深了大家对女权主义这个名词的误解。当正当的,为女性争取本该享有的权力的女权主义,被不为世人所理解的特立独行的行为划等号的时候,也使得推动两性权力平等的女权主义思想的实质更难被世人了解和接受,也越加难以让更多人正视到中国依然普遍存在的两性不平等的问题。也因此,作为女权主义者的我,也觉得有必要出来批评这样的做法不具有建设意义。 作为非法律部门工作者的我们,怎么样做才是比较有建设意义的呢?我个人觉得,对于两性平等的议题,我们关注的点应该是女性权益核心的部分,比如我在上面谈到的影响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问题,如何如何使用公民权力对一些违背公平原则的现象保持舆论压力促进社会进步等等。因为这些问题里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是最能赢得多数人对两性平等的支持的,是促进两性平等的社会最大公约数。除此之外呢,我觉得破除很多人心里默认的女性能力不如男性的偏见也很重要,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耕耘的工作。 作为一名男性,我之所以会成为一名女权主义者,一是出生于双职工家庭,父母自我小时候就彼此分担家务,甚至各种家务都是我爸手把手教会我妈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熏陶不强。第二个原因,也是我认为可能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身边有不少优秀的女性作为现实的例子,直接击碎了中国传统社会里女不如男的陈旧观念。因此,我觉得要让更多人接受男女平等观念,就有必要多宣传现实中各行各业做出突出功绩的优秀女性,尤其是在传统观念里以为女性处于弱势的理工科。让更多人能够意识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工程领域进步的过程中,女性扮演了直接的重要的作用,而不是一个大后方的贤妻良母,让男人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配角。 文末,我在这里例举几位我在阅读新闻时,注意到的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女性工程师名单: 给大家带来出行便利带来突出贡献,现在已经成为总理向海外重点推销的高铁技术,南车和北车(已合并)的重要技术主干都是女性: 1. 南车 CRH380A 的总体设计师:梁建英 2. 北车 CRH380B 的技术总负责人:赵明花 相关链接: 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202/11198555_0.shtml 3. 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负责武直-19火控系统设计师:雷咏春 相关链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4_02/03/33537171_0.shtml 4. 世界最大起重机( 4000吨)主设计师、徐工履带起重机研究所所长: 孙丽 相关链接: http://www.guancha.cn/ChaoJiZhuangBei/2014_10_06_273415.shtml 5. 国产飞机 ARJ21 支线客机副总设计师: 赵春玲 相关链接: http://www.guancha.cn/Project/2014_10_08_273876.shtml 6. “中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 , 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三室主任: 姜妍 相关链接: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4_10_11_274950.shtml 我相信,中华大地上会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这样优秀的人才,我们真的不应该抱有落后的传统观念看低女性以及女性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而应该携起手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共创美好家园!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56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网易《外交玫瑰宋美龄》 解说词3段
TUGJAYZHAB 2013-11-15 23:00
为纪念抗日战争的巾帼英雄宋美龄逝世十周年,网易发表《外交玫瑰宋美龄》图片 75 张。 见:网易 悅图 女人频道 女人图集 她视界 外交玫瑰宋美龄 我很欣赏其中有关抗战劳军的三幅图片和解说词。与大家(特别是女博友们)分享。 其中的 47/75 标题是:宋美龄:“我正该上火线”。 图片解说词如下:在九江万家岭吴奇伟的第四军前沿阵地上,宋美龄和军长夫人龙文娱两位女中豪杰“军服绑腿,步履矫健”地出没在日机狂轰滥炸中。炸弹就在头顶呼啸。一次,仅差一步之遥,便要被炸得粉身碎骨。军队劝她撤离,她说: “这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战,我正该上火线。” 兰封失守,日军直逼武昌。桂永清军长,不惜代价强攻兰封,两个师的国军全部阵亡。这时, 头戴钢盔的宋美龄竟然出现在阵地上(转载者注:没有照片)。 光杆师长李良荣泪如雨下。... 48/75 标题是:宋美龄在前线抢救伤员 解说词: 1938 年 9 月,抗战正面战场著名的‘固始县富金山狙击战’是武汉保卫战外围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日军飞机炸平了前沿阵地。 宋美龄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赶到 71 军指挥所。 出现在军长宋希濂面前的第一夫人、民国国母、中国空军的(创始人)实际的总司令浑身泥土,军服早已破烂不堪。宋美龄严令 71 军死守富金山,并亲自向各阵地发放弹药,直到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后,才由 4 名战士护送撤离。据当时战地军医回忆:“她的力气还真不小,能 独力将一个伤员抱上担架。 ” 49/75 标题:抗日战争初期,宋美龄曾亲赴前线慰劳将士 解说词: 1939 年 10 月宋美龄在赶赴前线慰问途中,遭到日机俯冲轰炸,军车被掀翻,宋美龄被炸昏在泥沟里,她的顾问好朋友端纳发现她时,她已经四肢瘫痪一动不动,瑞纳当即命随从将宋美龄送往就近医院, 宋美龄坚决拒绝;命令 “ 把车子往前方开 ” 。赶到德安阻击部队 (这个情节曾在大陆拍的电影‘宋氏三姐妹’中出现),宋美龄被人搀扶到炮车上发表演讲; “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今天,因车子在途中出了点事故,四肢筋骨扭伤,衣服也破了,我没能保持完美形象与大家见面,请诸位原谅 ”........ 这段话需要说明;宋美龄一生不化妆从不见人,极其注重仪表形象,尤其她的美式鼠尾式描眉成为民国流行式。 ... 女士们,向蒋夫人学习,与祖国、与人民共命运。
个人分类: 随笔|1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为北外的女生说几句
热度 43 JRoy 2013-11-10 13:41
这几天因为打球崴脚了身体欠佳,科网偶尔会来,但是一般只点看两三篇热门文章。没想到北外女生的事件成了火爆点,而且节节升高。博文的反应已经没了底线了,怎么骂的都有。 我是真心的不想再为这事唠叨添油加醋,然而昨晚看了一些科网“文人”(发文很多的人)超越底线的博文,而且都是在首页热门看到,实在忍无可忍,一夜没睡好。以至于到现在心里非常难受,不可释怀。 这估计是我近三四年来最生气的一次了 --- 昨晚看亚冠(也没时间发博文)都心里堵得慌,幸好最后恒大赢了。 我实在想不明白:堂堂的教授们学者们科网人采用这些恶心的“道德绑架”,“栽赃”,“人身攻击”,“诛心论”等伎俩,堂而皇之温尔文雅而且把自己美化的忧国忧民,真的是亮瞎了我的眼。是我误入歧途了,还是这个世界已经鬼魔当道了? 但,实在佩服他们“不惜毁了下一代,成就了我自己(一篇博文)”的气概!! 也许有人说,有人开始评论并没有看到事件背景等等。我想说:这没关系,就是没这个话剧节目的宣传背景,人家北外女生的行为和作为也没有任何问题。欣赏不了理解不了,文化不是一个人定义的,大中华的文化至少包括包容这一块。把人家想的那么阴暗并进行抨击,也可见一个人的功底! 我本以为不认真看新闻背景理解不了人家的宣言也就算了,不懂得人家的艺术也就算了,跟风抱怨两句见怪不怪(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愤青的时代和社会呐,只要喷粪就吃香)也就算了,但是没想到底线层层跌破,转化为人身攻击“完全脱离事实本身,胡乱的上纲上线”,而且自我陶醉。专家自以为专家因为他觉得他很专业,教授自以为教授因为他觉得自己有高度。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个社会对专家教授已经瞧不起到什么地步了!全是因为一些不检点的人做了不检点的事伤害了整个群体(如果死不悔改,更甚): 而公网的新闻报道本身就是特意点燃社会禽兽们的,比如标题引用“我想让谁进入就让谁进入”。这明显的是点燃那些“自卑有些心理阴影”或“对性有点卑贱定义”或“对性暗示充满了想象”或“本身就是下流之辈”等等的人群的思考空间的。我当初第一时间就在搜狐手机上看到这个报道了,而且看了全部的“直白”标语,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我看新闻标题的时候很害怕,但是看完报道觉得很可爱也很勇敢)。当时就担心,在公网可能会引起舆论热点,科网人还是有欣赏品味 的。 没想到,科网这一次表现的比公网更没有底线。我深表深深地失望和遗憾,我一点也不愿意和他们是一个群体了。 什么是底线呐? 1, 事实。 人家有没有“裸露”?有没有任何可以定义为“淫荡”“无耻”或者“下流”属性的东西?若是有,赶快去报警。因为色情传播在我国是定义犯法的,私藏或者传播色情图片都是可以定罪的,更何况他们的宣传如此阵势浩瀚。若没有,只能说明一个东西: 你想的有多邪恶,你就有做邪恶。 --- 你这是栽赃,讨论的基础就是你自己心中一个阴暗的东西。所以,你所批判的也就是你自己,与人家无关。 2, (艺术)行为本身。人家拍摄的很明确是“我的阴道说”,这有别于“我说”和“中国女人的阴道说”或者“你的老婆阴道说”。。 首先,这是一个身体器官的“自白”,她不是一个人,一个阴道不可能去想国家大事,不可能去关注中国梦,甚至去谈社会风气文明建设等等。我们看过很多类似的相声(“五官争”)话剧小品等艺术作品就是以将人体器官拟人化,这并不是什么太高雅一般人欣赏不了的艺术。阴道所关注,关心和关系的事情就是和生殖生育,人类繁殖,人体健康,性权利,性尊严相关的东西。即使“我想要,我想要”这些想法都很自然,很正常的生理需要啊,很可爱啊。难道作为男性你没有类似的生理需求或者你感觉到很突然很不可理喻?再者,人家明确强调“我的”了。再怎么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自由表达权吧。就算是上面的器官表达换成个人表达,脱离艺术形式(变成“我想说:我想要”),他也是一点点没有破坏道德的合规合距的“言论自由”。就算人家是一个性欲旺盛者,又能怎样?这没什么可耻的,相对于性欲很差者,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只要行为不失道德规范不触及法律社会秩序 – 事实上这个东西和性欲大小没关系。看看欧美的情景喜剧,电视剧等就知道了,关于“性”“上床”“做爱”乃至“鬼混”充斥着大多数的情景设计和台词。难道人家欧美演员和观众都放荡不堪,都下流卑鄙?虽然说中国强调含蓄,但是这并不能包容愚昧和无知,更不能容忍下流 --- 将科学的艺术的事情定义为下流,并大庭广众的说些更恶心更卑鄙的语言来抨击,本身就说明抨击者本身不怎么上档次。 3, 基本的理解力。 那些无情的抨击者正是抓住了新闻标题“我想让谁进入就让谁进入” --- 他们尽朝歪了想。虽说人家女孩子没有那些整天舞文弄墨的文客们语言严谨和考究,但是这句话也不至于想的那么不堪。按照这个句式是不是可以从以下模仿句式理解一下嘛?内心干净善良正义无比的爷们! 我想 和 谁谈恋爱就和谁谈恋爱 ----- 这句话,你们能接受嘛?(虽然她想和谁谈,别人也不见得接受)人家就是这么个类似的意思的,只是提升到‘做爱’的层次而已--- 也就是表达“ 我的地盘我做主”一个意思。而不是那么干净无比的想的“滥交” ---- 我都懒得和你们这些君子交谈,没有一点老百姓的理解力,抓住人家一点表达不严谨在哪儿意淫。 4, 这是一面镜子。你看到的多半是你的内心。一提到“阴道”,有人很冲动,他多半是一个活力很旺的年青人;有人想到女性健康想到人类繁衍,他很明显是个正常人,是一个有素养的文明人;有人觉得不好意思,不可言语,他是一个保守的人;但是有人想到“下流”“肮脏”“无耻”,那么他基本上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这有什么好解释的嘛?我们每一个不都是“生”出来的嘛?现代社会已经广为流传和接受“乳房关爱”,为什么“阴道”就恰恰相反了呐。 即使退一万步:人家北外女生做的过分嘛?你要是看看西方关于女性权利,女“性”权利的行为艺术,示威游行之类的。到处都是“我是婊子”“我要享受 sex ”的招牌,更常常“持枪上阵” …… 人家就很卑鄙嘛?事实上对比一下现实的人品,我相信这些女孩子完全有可能要比那些“瘾君子”干净多了。 5, 更有甚者,采用“诛心论”“人身攻击”。拉出来人家老公,人家爸妈家人等做文章。我真心的为北外的女生感到委屈,若是我和他们有任何的关联,我可能法院起诉那些“诛心”的人:我来个艺术宣传,哪一点说明“放荡”“随便交配”了?关家人啥事? 首先的首先,有那么一点点前面讲的文化欣赏力或者最基本的语言理解力,外加一点点的善意而不是曲解,人家女生就没有一点点“淫荡”和“滥交”的意思!一大坨的“诛心论”犯的着嘛?难不成把人家祖宗十八代都拉出来?这块 让我想起一句经典现实生活也常常出现的台词对话: 一个男生对另一些男生“抱怨”一个漂亮女生:这个女的很不要脸,和那么多男人交往(也可能仅仅看到人家和很多男生碰面过,仅朋友或者同事关系而已),是个骚货。(其实是这个男的吃醋,得不了这个女的芳心)。 我觉得这个时候,如果这个女生听到,不要生气,应该过去对那个男生轻轻的说一句:我就是想和很多男人上床,但就是不愿意多看你一眼。 然后随他骂去好了,清白不清白不是嘴皮上说的。 我觉得女性应该有这么一个态度和权利!老娘又不是天生来伺候你男人开心的! 一个上流的人应该是由内在的素养和品位引导自己的行为,而外在上非常自由纯洁不拘泥于强加的规矩和外在压力但是仍彬彬有礼。简单地讲一个例子就是:人家是想和谁上就和谁上,但是人家轻易不乱想和谁上所以行为依然检点漂亮。再如一个贵族,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有这个财力)但是实际行动上并不追求奢华和有强大的物欲,所以行为优雅检点有品位。 一个下流的人是内心充满的物欲和私欲,永远想要更多,所以只能靠着外界的压力和外来的束缚约束自己。同床异梦者属于这一类,无论他的行为多么的检点他的内心邪恶。犹如一个需要困在笼子里的野兽,有时候还优雅的吹嘘自己笼子建的漂亮,自欺欺人的这种自我有约束其实是愚昧。他即使是有钱人,也是一土豪。 他们的区别很根本:一个即使最低劣的上流的人首先能够管束自己的想法,不需要外在的笼子(正如一个君子不需要管着),一个再高尚的下流人也是私欲难满,只能靠着约束留着口水忍着(忍不了的就是下流中的下流)。简单的看是一个贵族和土豪的差别。 我们这个社会不是不允许“下流”甚至“下下流”,不是不欢迎土豪(有些人花花公子就花花公子呗,各有各的 style ;我们若对他们不齿,自然我们不为就是了),但是不能容忍下流人在上流人面前夸赞自己的笼子很美!自以为是,还骂人家不需要笼子的都是下流,无束,放任之辈!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5311 次阅读|82 个评论
对北外女生“阴道自白照”的谩骂反映出对女性身体的歧视
热度 21 dearyajuan 2013-11-9 20:25
北外女生为了配合话剧的演出展示了几张宣传女权的照片,照片上,每个女生均拿一个白板,上边写着我的阴道说: ,每个人写一句有趣的话,例如初夜是个屁,我像让谁进入就让谁进入,等等。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03do=blogid=739913 被称为“阴道自白照”,近日受到广泛关注,网上对此评论以谩骂居多。 科学网上也有不少教授们不顾平时精心维护的师道尊严,纷纷加入到口诛笔伐中,不小心露出了一些内心的原始的想法。当然,我相信这些教授们在自己研究领域应该也是有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可是为什么在这个事情上会如此偏激呢?因为社会普遍存在对女性的偏见,对女性身体的歧视,很多人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或者把很多本来就应该受到质疑的观点给接受和内化了。 很多人不能平心静气的讨论这个事情,而只会谩骂,原因在于照片中的白板上出现了阴道两个字。他们情绪激动是因为看到了阴道这个词,注意,只是看到了这个词而已。阴道只存在于女性的身体,男性有阴茎和睾丸,但是没有阴道。很多人看到阴道会想到性活动,可是阴道不只跟性活动有关,阴道也是经血流出的地方,自然分娩的时候胎儿也从阴道出来。性活动并不是人一生中每个年龄都有的,性活动甚至不是每个女性都有的,可是阴道在任何年龄在任何女性都一直存在(除了极少数情况)。也就是说阴道作为女性身体的一部分,跟眼睛,手,腿一样,是身体的一部分。既然能平和的谈论其他部分,为什么对阴道那么仇视呢?跟性有关系的都要被仇视,被封杀吗?那阴道跟性有关系,其他部位难道一定没有关系吗?比如,看到眼睛,也可以想到这个人喜欢看黄色小说看黄色录像,看到手,也可以想到这个人喜欢手淫,看到腿,也可以想到这个人喜欢不同的做爱姿势,诸如此类,每个部位都可以跟性活动联系上。但是一般人不会看到什么都想到性或者邪恶或者淫乱,可是为什么对阴道如此敏感过度?因为其他身体部位没有像阴道这样被歧视。 有人会说传统中对性就比较忌讳。可是,传统的性活动也是男女之间的性活动。为什么男性的生殖器官就没有同等的被歧视呢?男性的阴茎被称为小鸡鸡,睾丸被称为小蛋蛋,都是表示可爱的词汇,中性或者正面的词汇。阴道呢,没有任何正面昵称。月经甚至被认为是晦气,有的地方被称为倒霉。女性的身体被认为是低等的和不吉利的。传统的有些地方,女性不能参与祭祀或者宴会等重要场合。可是同样具有生殖器官同样参与性行为的男性就有参与一切家庭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显然,对性的忌讳并不能解释对阴道甚至对女性身体的歧视。 现在我们抛弃了一些封建糟粕,很多时候不能再公开歧视女性了,可是歧视并没有完全消失。比如,我们教育女生坐座位的时候要把两个腿并拢,男生就可以把腿敞开。你可以辩称女生两个腿根中间有阴道或者生殖器官。可是男生那里也有,而且男性的是突突出来的,实际上,男性走光的机会更多。可是大家对于男性突突出来的生殖器视而不见,对于女生根本没有露出来的生殖器总是浮想联翩,甚至要要求女生两腿并拢端坐。看,多么明显的双重标准! 回到北外女生的照片上来说,那些女生只不过举了个白板写了几句话而已。我注意看了一下,没有一个女生衣着轻佻暴露,也没有一个女生摆出挑逗的姿势,相反,她们个个仪态大方文雅,很温和的在向大家展示她们的可爱的观点,她们既没有暴力,也没有强迫别人,也没有写任何关于滥交的语句。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那样粗俗无耻的骂她们。科学网上在骂人方面也不甘落后,露阴癖,妖孽,下流,等等。 那些女生露什么了吗?什么都没露,唯一流露的是对男女平等的向往和对对于女性身体歧视的无言的反抗。如果写了阴道两个字就是露阴癖,那么中国目前每家媒体都是露阴癖,因为就算没有报道这个事情,媒体上总是有很多跟性有关的广告和照片,而且每个妇产科医生也都有露阴癖,因为病历中会有这个词,而且按照那位博主的逻辑,他或者她自己也是露阴癖,因为他或者她不光写了这个事情,还写的津津有味写的很享受的样子,是名副其实的露阴癖。 那些女生也没有流露出任何想跟很多人做爱,想勾引有妇之夫的意思。如果您能从那几句话中读出这些,只能说明您的阅读理解需要加强。她们是有几句话写到做爱,她们写到女性的选择权,想跟谁做爱不需要别人的批准。实际上,历史上很长时间女性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男性有时也没有。有人提议男性也举牌写阴茎自白,我觉得也可以,因为以前包办婚姻时,男性也不能选择想跟谁结婚就跟谁结婚,而且,如果是跟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姑娘结婚了,男性也不可以选择不跟她做爱。而且现在社会中,很多男同性恋也会违心的跟妻子做爱,虽然他们不愿意,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男同性恋就不需要跟妻子结婚和做爱了。另外,即使提到做爱,为什么一个年轻女性想到做爱就一定是跟一个已经结婚的男士做爱吗?如果一个年轻男性想做爱,大家也会想到他会想去勾引女上司或者傍个女老板或者傍个女高官吗?女性本来就应该有做爱的权利,有跟自己爱的人做爱的权利,有跟自己爱的单身适龄男士做爱的权利。本来就应该有的权利,现在说出来就要受到无端谩骂吗?有博主还提到了这些女生很难有很多人喜欢,可是女生为什么就要争取要很多男人喜欢?评价一个男士,也是用他有多少女性仰慕者吗?有的女生想成为万人迷,有的女生不在乎,都无可厚非,而且不管是不是万人迷,最后结婚或者长期共同生活的也只是一个。 最后,我想说,尊重别人,包容不同观点,不以卫道士自居去打击少数人的权利,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我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如果有机会,我也很可能不会去参加这种活动,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女权的思想,也可能自己不会去参加这种活动。而且北外的女生也不是天天拍照天天搞这种活动。可是难道只因为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就要拼命去打压吗?少数人的权利就不应该受到保护吗?如果完全忽略少数人的权利,那所有的法律法规都可以完全去掉,所有的小语种都要取消,所有的研究机构都应该关门。难道不是吗?研究人员在社会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也是少数人。可是很显然,科学网的一些教授们在批判北外女生的时候就恨不得把她们全消灭,而在申请自己的研究经费的时候就会使劲论述自己的小领域多么多么重要。连大学教授们这些知识分子都不能减少一些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可见我们社会的偏见有多深,歧视有多厉害。
7180 次阅读|43 个评论
“阴道之道”与当众大小便——上流和下流、文明和野蛮
热度 6 qyu111 2013-11-9 13:02
早上起来看到报纸上登出赫然大标题:“阴道之道”——北京外国语大学女大学生举牌宣传“阴道”。 怪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平心静气地读完,得知女学生的目的在于宣传“女权”。 目的不错,方法是否得当?语言是否文明?用这种惊世骇俗的语言和方式是否能更有效地赢得社会对女性的尊重?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是一个穿衣服的过程。穿衣就是把那些隐私、不向大众暴露的人体部位和灵魂遮挡起来。作为人类文化一部分的语言同样也是从赤膊走向穿衣的过程。 中国文化把语言分为“上流”和“下流”。“下流”语言就是“脱衣”语言,就是把那些人体隐私的部位拿出来表达意思的语言。“上流”语言就是“穿衣”语言,就是经过修饰的优美华丽的语言。 纵观人类的文明史果然是循环式发展的历史。前面是衣服越穿越多,现在是衣服越脱越少。今天的语言也开始从上往下“流”,人类原来遮遮挡挡的部位现在都开始登大雅之堂了。 估计过不了多久,人类就不需要憋着那不可阻挡的“人权”,要当众大小便了。不,是当众“撒尿拉屎”了。 后记: 什么是文明? 文明不是不脱衣服,文明是在合适的地方脱衣服。 文明不是对异性不感兴趣、不结婚生子,而是不把男女隐私的事情放在嘴巴上随便说。 文明不是不做裸体艺术,而是不把裸体照和不做掩饰的隐私部位满大街的张贴。 文明不是不用描述性器官的词,而是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词。 文明不是不大小便,而是关起门来在厕所里大小便。 文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虚伪”,就是把那些不能见阳光的部位、思想、语言“虚”掉,“伪”掉。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6704 次阅读|9 个评论
无意识最可怕:驳《为了“女权”而女权》
热度 29 liuruhan 2013-2-25 09:29
对“科学界性别问题”的无意识,是这一问题最可怕敌人。《为了“女权”而女权》(链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63456do=blogid=664041 ) 一文(以下简称《女权》)企图加强这种“无意识”。 我们无法不重视女科学家的培养问题。谁都无法知道自己的女学生、女同事、女博后是不是未来的“马丽亚居里”、“麦克林托克”、“朶萝西霍奇金”。年青 = 想象力。为了避免埋没一位优秀的女科学家付出一些努力,永远是值得的。 一、 客观问题没有那么多那么大 1. 男生是“宝”,女生也是“宝”(学习环境) 《女权》:考研男生少。“物以稀为贵”。男女导师一块抢。抢到了,自然得用点心,至少这个男生在导师的大脑里比较首先占据了靠前的位置。指导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往往会最先想到男生。 导师对学生的认真培养,可以吸引更多的好学生,与性别无关。一位同事写的招聘启事:“ We don't hire Turks, Greeks, Poles, Indians, Ethiopians, Vietnamese, Chinese or Peruvians. We don't care what your surname is. Because ambition and determination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r nationality. ”如果导师可以做到公平培养、用心培养,自然可以招到优秀的学生。偏见、偏心,必然会失去、甚至葬送优秀学生。 这一切都与性别无关。 《女权》:女生不好管理,哭起鼻子,不好办。 首先,我要说:很多女生比男生更坚强。其次,女性感情更丰富,这不是错。男导师应该学习如何应对女生的情绪表现,而非逃避。 女性科学家在学习阶段,就面对一些“无意识”差别对待。人们没认识到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谬误”,才是影响女性在科学领域发展的原因。 2. 工作环境应该改善 1) 60 岁退休,是女性科学家权益 《女权》:一天开会,无意间与一位女性聊到这个问题。她说,大量年青人材等待编制呢。我突然明白了。 确实存在学校的“现实问题”。建议国家政策给予支持,特别对 50 岁后仍有突出贡献的女科学家,强制实行“ 60 岁退休”。 2) 无论女性、还是男性,实验安全应该更受重视。 国家应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如有必要,可考虑规范实验室规范认证。通过认证的实验室才有条件申请资金支持。 3. 最现实的现实:房子、孩子 1) “我养你!”:是感动?还是无奈? 收入不同,家庭责任应该平分。这里讨论到社会问题了。这是社会性别平等问题在科研家庭的体现。 2) 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 孩子不是事业发展的牵绊。细腻的情感恰恰是女性在科学研究上优势。 二、 女性改变现状愿望不强 1. 其实没有兴趣 《女权》:女性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小说、八卦、购物上。读文献、讨论专业话题的时间相对较少。两个男生在一起讨论专业话题明显要比两个女性多。这些现象表明女性对科研的兴趣不如男性强。虽然没有数据说明,但日常生活可见。 男性玩游戏也花不少时间。在学术会议上,听到女性交流学术问题的比例一点不比男性少。 2. 求稳定 《女权》: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更多地因为科研工作相对稳定,而非出于兴趣。 女性喜欢稳定的工作,所以女性的研究会更踏实。没有数据表明女性的科研兴趣比男性弱。 3. 不争取 《女权》:在男性为主的“科研社会”中,在面对改善性别地位的机会时,女性往往不争取。 这正是我要说的:女性需要争取。抵制“无意识”。
7752 次阅读|39 个评论
人类社会将会轮回到母系社会?
热度 7 Taylorwang 2012-8-20 21:33
中国社会目前仍是以男权为主的父系社会,为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强调女性的重要性,毛泽东主席曾讲过“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由于中国有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要想短时间内达到男女平等也不是一件易事,往往家里的家务,仍是女同志唱主角,而在社会工作中,又要让女同志戴上“男女平等”的高帽,要与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故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女人要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往往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辛苦和代价。 在我国,有人说:缝缝补补是女性,但大裁缝是男的;烧烧煮煮是女的,但大厨师是男的;似乎是女性的能力比男性差一点,但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繁重的家务,养育子女的责任让女性难以专心于社会工作所致。 目前单纯从智力的研究角度来看,男女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有些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在数理逻辑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偏强,女性在语言外语能力占优。当然也有数理能力极强的女性,如我国顶尖的密码破译专家就是女的。从我的观察来看,总体上来讲,男女有别,男性的创新精神强一点,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女性循规蹈矩,更强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大环境中来讲,和平稳定的发展时间越长,女性的社会地位就有可能越高,从而母系社会的回归就有可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女受教育的权利是趋于平等了,以前读到高中,女生的比例就大幅下降,读到大学时,女生更少,我们读工科的一些班级,甚至出现“和尚”班。而现在,一般家庭已愿意让女孩接受与男孩同样的教育,再加上我们采用的考试选拨制度,考入大学的女生比例有些已超过男生,我们学院每年招收研究生,也已经连续几年出现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情况,这个受高等教育男女比例基数的变化,毫无疑问将决定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势,这是不是也显示出母系社会回归的征兆? 在社会发展水平中,一般公认欧洲,特别是北欧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是最高的,且不说象征国家元首世袭的女王就有几位,通过选举而撑权的女首相,女总理已很多了,如德国,芬兰等。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法制化的社会,女性更遵守法律,绯闻更少,更容易通过选举而上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女首相,女总理会越来越多。故从国家的管理层面来看,女性为主导的社会也是有可能的! 再从组成社会的单元,单位或公司来看,公司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特别是单位或公司正常稳定运转后,也要从最初要求高效的“人治”,转为稳定的“法制”,而女性的守法与认真,就显示出其优越性。在国内大型的跨国公司中,女经理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当年,我刚到 PG 工程部工作, PG 也刚进入我国,要建新工厂,开拓国内市场,在创业期,那时的女经理真是凤毛麟角,现在女经理差不多超过一半。国内的公司发展壮大以后,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广州某大型环保公司,二年前四个副总经理,只有一位是女性,今年的情况就颠覆过来,只有一位副总经理是男性,其它三位是女性。男性易于创业,而女性更善于守业。现在开公司,办实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守业变得越来越重要,故在单位或公司这个层次,女性也有可能成为主导! 导致社会向母系社会转向的另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因可能是“婚姻的多元化”,这在欧洲已差不多成为现实。据统计,在北欧,一些国家的一夫一妻制的人口比例已少于 50% ,一夫一妻制已不是主流的婚姻关系,人与人之间同时存在着同居,同性恋,不婚等群体,对这种现象,我且将其定义为“婚姻的多元化”。由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养育孩子已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需要父亲的收入来养育家庭,父亲也有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角式。对于孩子来讲,肯定知道母亲是谁的,现代的 DNA 技术,也一定能知道孩子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是谁,但这对孩子来讲并不重要。在这个家庭中,母亲是最重要的,家里的事也是母亲说了算的,这不就是母系社会了吗?我国云南省的芦菇湖,存在着男性走婚制的母系社会,在家中,祖母的地位是最高的。这难道将是将来的家庭主流的生活模式? 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父系社会与母系社会都是由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也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在家庭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没有社会保障系统,家庭必须靠男人的劳动来养家糊口。若社会发生动乱,则社会就不会按法律法规来办事,而是靠拳头武力来讲话,在这种社会,男人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反之,一个社会法律法规系统比较健全,且有完善的综合社会保障系统,则男人的重要性就会减弱。有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可能进入一个“千年和平发展期”,毫无疑问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这个时期将会是一个母系社会。 现在我们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希望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不久的将来,转化为弱势群体的男性,就会要求建立一个“国际男人节”来改善男人的社会地位,若全球继续和平稳定发展,母系社会的回归,也就越来越近了!
1307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厕所的“女权”话题
热度 2 liwei999 2012-7-20 13:58
厕所的“女权”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19/2012 20:32:39 聊天聊什么?这是个问题。所谓“聊天”,大约是说 无边无际 ,什么都聊。不 知什么时候就聊到了厕所。朋友说,京城里近来有占领男厕所的“运动”,以前曾经谈到过的“传统”话题了。 公共场合里,女厕所普遍不够用。显然是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厕所的布局设计不够合理。错误在哪里?还是在于设计者的思路有问题。对建筑设计人员来说,他们只是考虑了有无的问题,包括残疾人的厕所,而不考虑排队的问题。 所谓公共场所,是说剧院、机场、商场这样地方,男女比例各半。如果按这个比例各半分配厕所面积的话,女厕所就显得不够用了。因为男厕所里有小便器,与马桶是分开的。男子解手的时间也比女子少一半以上。 设计人员没有决定权。厕所资源要如何分配?这是需要有个社会的“集体意识”的作用。占领男厕所的“运动”的意义也就在此了。应该说,这些运动的女子是“先觉者”。虽然镜某认识得比她们更早一些。 女厕所的问题是不够用,男厕所的问题是容易脏。为此,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想让小便器周围保持清洁的时间长一些。前进一小步的说法,你那玩意儿没有那么长的说法等等的,都是为了让人们接近便器。但是一旦脏了,人们就要拉开距离,然后就是恶性循环。 也有在小便器上做些文章的尝试。便器中做一个“靶子”。图片中的“靶子”是个苍蝇。据心理学家们的说法,男人们撒尿对着落点有兴趣。给个目标,就要往那里泚。 但是这也往往是无济于事。便池的问题不仅仅是“尿”在外边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漏”在外边。换个说法就是到最后了,收不好尾。而且这个不完全是人的意愿可以掌控的事态。是一类不可掌控的事态。尿的“力度”不够了。这就是衰老的开始。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厕所的清洁?这才是合理的设计思考。显然,便器中做一个“靶子”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家里有个男孩,厕所就要遭殃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791 次阅读|4 个评论
社会需要千千万万个段皇后
热度 5 zr99 2011-7-13 22:45
社会需要千千万万个段皇后 ——随风飞舞,也由段氏事件说起 段氏事件之所以受到关注,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院士候选人。如果我们抛开段氏是院士候选人这一点,媒体是否还对段氏如此感兴趣?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是不是保养了小三就一定不能评为院士呢?我想勿需多言,答案也是否定的。段氏之所以倒霉,就倒霉在他有一个彪悍的妻子和有一群专叮腥蛋的媒体。首先,我想先向段的妻子致敬,如果中国的妻子都能够敢于如此对待自己的丈夫,我想在妻子的巨大“淫威”之下,不知会有多少男人会对小三望而却步。再次,我要向各大媒体致敬。因为有了他们的扇风助火,才能使得段氏妻子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使得对段氏的讨伐达到惊醒社会、以正视听的作用。 捕捉最刺激的新闻是媒体的天职。试想,如果我们的媒体对新闻充耳不闻,漠不关心,他还是媒体吗?如果以段氏事件纯属家事,进而得出媒体有煽风点火之嫌,进进而又谴责媒体的不对,这是完全错误的,这等于纵容媒体包庇段氏的婚外情行为,等于让媒体与段氏合谋欺压段氏的妻子。与其去谴责媒体,还不如去埋怨一下段氏的发妻,告诉她“家丑不可外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呢?! 社会道德的准绳不是由你、我、他来裁判的,而是需要媒体的传播——进而引起社会的反思——最后形成一致的社会认知,我们才可以称为社会道德标准。段氏进入院士候选名单,并且已经进行了社会公示,这即可说明段氏本身已经形成了社会影响力,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个需要接受全社会道德评判的人。媒体借助段氏发妻的网络爆料得到了段氏的不轨行为,并予以报道,恰恰迎合了院士候选名单“社会公示”环节,合情合理。如果段氏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则不会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既然可以如此沸沸扬扬,自是说明我们的子民还远远不能接受一位候选院士包养小三。 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我们 首先叹息“段氏遭殃了”“段的院士是没戏了!”对段给予同情,而很少去考虑一下作为女人的段妻的内心感受,站在其发妻的角度去思索这个问题。我们非但不对段妻予以同情、对媒体的报道予以支援,有甚者甚至以媒体过度报道和侵犯段的个人隐私为名,谴责媒体的过多报道,实在让人费解。 在今天这个社会,男人出轨、保养小三、私生子等等事件层出不穷。我想除了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过快,从而“饱暖思淫欲”客观原因之外,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对该现象的容忍、妻子对丈夫的包容。我们倡导人权,追求自由和平等,但是我们在该给予自由的地方没有给予,却在不该给予的地方留有了余地。翻遍法律条文,对于男人出轨的种种行为,我们的婚姻法中没有给予任何惩罚性约束措施,离婚成了解决婚姻问题的唯一途径。殊不知,对有外遇的中国男人来讲,离婚是一种解脱,甚至是第二春的开始,是法律变相地成全了婚外情男人。 中国的传统观念造就了中国女人逆来顺受的习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错误逻辑进一步扼杀了女人的反抗精神、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礼教思想更是让女人不敢拿起法律和舆论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段妻不愧为长期定居海外的、有着极高国际视野和魄力的女性。敢干敢做,能够在段最关键的时期对其给予一击。这一击不但打出了足够的分贝,我希望也能够击醒还在忍耐中艰难度日的千千万万的国内女同胞们。你们需要如段妻一样的魄力,你们的有力一击也许会使得你们的家庭破裂,也许会让你们夫妻反目,但是你们必将对 “遏制中国‘小三’”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权利的夺取需要斗争,斗争难免流血和牺牲。希望中国的女同胞们能够不计一时个人得失、着眼未来、发扬 爱莉丝·保罗(Alice Paul)和露西·伯恩 (Lucy Burns)的斗争精神,将女权运动进行到底。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192 次阅读|5 个评论
西方的性骚扰与中国的女权运动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1-5-20 07:42
Dominique Strauss-Kahn,法国律师,经济学家,教授,前天都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负责人,近日却在纽约遭到性骚扰的指控,成为爆炸性新闻。 性骚扰事件,在西方社会屡见不鲜,尤其是名人的性骚扰事件。著名的性骚扰被告有NBA超级球星科比布莱恩,超级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等等。那两位的名字都被某个网站收入黑名单了, http://www.wherestheoutrage.org/wallofshame.php 那网页有点象是中国文化里面的耻辱柱。 【Wall of Shame 显然是 Hall of Fame(名人堂)的改版,翻译为“耻辱柱”好象还凑合】 性骚扰,在英文维基百科里面是这么介绍的:Sexual assault may include rape (such as forced vaginal, anal or oral penetration), inappropriate touching, forced kissing, child sexual abuse, or the torture of the victim in a sexual manner. 性骚扰可能包括强奸,不合适的接触,强吻,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性行为,或者是对受害者施加性折磨。 可见,性骚扰的内涵是非常的广泛。 在美国公司刚上班的时候,通常会有各种培训,有一种培训就是教育员工如何处理性骚扰事件。要是被同事状告性骚扰,那种行为的后果将是非常的可怕,最少是丢失工作,严重的便是重罚款和进监狱,这辈子怕是很难再翻身做人了。你看看那啥球星科比,在很多人眼里,他其实就是一个废人... ... 可惜,性骚扰相关的新闻好象在中国很少见到报导。【也许是我孤陋寡闻?】 然而,熟悉中国社会现状的人大概都不会怀疑中国缺乏性骚扰事件。 也许是由于文化上的原因和社会的压力,即使受到性骚扰,无论情节是否恶劣,国内的女性一般不会也不一定有勇气进行反抗。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仅不反抗,甚至选择了男女关系上的“潜规则”,并且帮助“潜规则”成为某些行业的时尚。 至少从这方面来说,中国的女权运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8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胡美丽这个女人
zhm198807 2011-1-10 20:04
龙应台   和你一样,我有八年的时间没见到胡美丽。和你一样,我也想问她:这八年你到哪里去了?   我们坐在她卧房的落地长窗前,下午两点的阳光挥洒进来,想想看,冬天的阳光!我们不约而同将脸庞抬起,向着阳光,眯起眼睛。   德国的冬天使人想自杀,她说,你知道吗?今年十二月,整整一个月,我们这里的人平均总共享受了十九个小时的太阳 家、历史学家。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主张 ,十九个小时!以往的十二月,平均阳光照耀的长度是三十八个小时。   我张眼看她,阳光里是一张四十岁的女人的脸庞。皮肤的弹性和张力都松弛了,皱纹爬满了额头和眼角,眼睛下面浮起眼袋。   你憔悴了,胡美丽,我说。   她没好气地睨我一眼;还用你来说吗?我们这种一年回国一次的候鸟最倒霉,一到台北,每一个人抬头看到你,第一句话就是,你憔悴了!因为他们自己之间相濡以沫天天对看 研究中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提出了以“知识型”为核心的知 ,不觉得自己变老;我却是让他们一年看一次,每一次他们就对照去年的印象,于是每次都像看到鬼一样,说,哎呀,你憔悴了!好像他们自己青春永驻哩!   她半认真地发了阵牢骚,然后八岁的儿子进来问:妈妈,我们可不可以看电视?她鼓起眼睛作出很凶的样子骂道:时间还没到看什么电视不是讲好每天从四点看到五点现在才两点半你知道吗!   大儿子嘟着嘴出去,四岁的小儿子四脚落地用爬的进来,在胡美丽脚边磨着,嘴里还喵呜喵呜地叫着。做妈的笑着就要去搂他,他挣扎着不让她抱,说:你不要抱我,我是你的猫咪,你丢一条鱼给我吃   等两个孩子都到邻家玩去了,我才有机会问她:为什么她消失了八年?   我呀?她把腿长长地搁在另一张椅子上,两只手臂往后托着脑袋,脸仍又向着阳光,我呀?在闹中年危机,闹中年危机的人怎么写作?   中年危机闹了八年?我傻了眼,是不是太长了一点?   以下,是胡美丽在那个有阳光的冬日午后对我说的话。她穿着条脏脏旧旧的牛仔裤,光着的脚搁在椅子上,向着阳光的脸庞,看起来还是那么任性。   龙应台,二十岁的时候,我以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就是被人口贩子拿去卖了沦为军妓,我都有办法再站起来,只要有意志力,人随时可以拯救自己。堕落是弱者的自愿选择。   三十岁,我觉得女人只要有觉悟,她可以改变社会、改变自己。八五年为什么写《美丽的权利》?因为那个时候的台湾竟然还有女职员由于结婚怀孕而被迫辞职那是九年前,这情况在九年后改变了吗?没有!去年就有一桩。这等于证明,写了文章也没用。   女人只是男人的一半!其实,有许多女人喜欢做男人的一半,有许多男人喜欢做女人的全部,这都没问题,可是也有许多女人不想做人家的一半,她只想做她自己的全部;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也给这样的女人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不是吗?   美丽的权利也不过就是充分发展的权利。我当时所希望看到的,也不过是,有一天,当你问一班外文系的应届毕业生毕业想干什么时,不会有三分之二的女生告诉你,她们想到贸易公司去当秘书!   我当然不是说,这些女人都该改口说我们要去当老板。世界上没这么多老板,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可是这个社会架构认定了老板是男人做的,秘书是女人做的,而女人又毫不怀疑地认同、拥抱社会所派给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未免太陈腐了吧?   我以为,凭着女人的自觉,凭着人的意志力量,这个陈腐的社会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它也已经有所改变,至少,没有哪个大学校长再敢在会议场合叫我阿花或小姐,你不能不说这是进步。   可是这进步算什么?《美丽的权利》还没写完,该骂的人还没骂到,我做妈妈了,美丽的权利受到空前的考验。   生了孩子之后,你可以说是贺尔蒙在作祟,我不可自己地爱上了孩子,不只是自己的孩子,在马路上走着叫着笑着闹着的孩子我都忍不住要多看两眼。几年来还一直想着是否要收养一个不幸的孩子,让他分享我满溢的母爱;只是因为对自己的体力不够信任,所以没有付诸行动。好吧,这样喜爱孩子的人,当然不愿意将孩子交出去给别人养,我自己享受都来不及呢!   谢天谢地,让我做个全职妈妈吧!   咦!为什么你得带孩子呢?爸爸到哪里去了?你应该和他五十比五十地分担呀!   一个二十二岁的绝顶聪明的新女性向我质问。她在大学里学建筑,通四种语言,将来要做世界一流的建筑师。   呃因为我喜欢小孩,我喜欢看他们在公园里纵情奔跑,喜欢听他们牙牙学语,喜欢看他们吃得饱饱的,喜欢看他们睡着的脸庞,尤其喜欢抱着孩子的感觉   可是爸爸的百分之五十呢?年轻的女孩振振有辞地:你的女性主义哪里去了?   我的女性主义我有点给她惹毛了我的女性主义所要求的,是社会给予不同需求的女性都有发挥潜能的机会。我现在想发挥的就是一个全职母亲的潜能。做爸爸的那个男人碰巧没有像我这样强烈的需求和兴趣,因此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平分配。五十比五十是假平等,配合个人需求的才是真平等,你懂不懂?   未来的建筑师不置可否。   台湾来访的朋友,不熟的,进门来见到两个又蹦又跳的小孩马上就会问:孩子交给谁带?   对不起,胡美丽自己带:家里住着的所谓保姆,其实只管打扫。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好像受过多一点教育的女人就该不屑于做母亲似的。我生的,我爱养,怎么样?   然后,渐渐的,我觉得可以出去教一两门课,偶尔出远门旅行个三四天,透透气,带孩子既是全职,那么我也得休假呀!   现在,轮到那个做爸爸的男人振振有辞了:你怎么能走?孩子怎么办?   我说,保姆可以暂代呀!你可以早点下班帮忙呀!   不行,男人说,孩子需要母亲(这可是你胡美丽自己说的),保姆无可取代。而我呢,我下班回来已经累惨了,不能再带小孩。   胡美丽当场呆掉。   于是我对男人咆哮,嘿,平时我担负了教养孩子百分之九十的责任,那是因为我喜欢,不是因为我活该,你懂吗?现在,我只想把我的部分改成七十,你挑上百分之三十,你竟然抱怨?太过分了吧你!   在和男人斗争的同时,有一天带着孩子去一个澳洲朋友家的聚会。女主人安妮把我介绍给另一个客人,一个五十来岁看起来是个成功的商人的男人(凡成功的人都会有一种让你知道他成功的眼神和姿态)。当安妮说,美丽是个作家时,成功的男人慈祥地答道:   很好!那您可以赚点儿外快帮孩子付幼稚园的学费!   我张口结舌地看着这个面带慈祥微笑、自信满满的五十岁的成功的德国男人。   如果安妮介绍的是个男人,如果安妮说:这位李大伟先生是个作家,这个成功的男人会不会慈祥地说:很好,李大伟先生,那您可以赚点儿外快帮孩子付幼稚园的学费?   看着这个男人的嘴脸,真可以给他一巴掌,可是,我只是由于太过惊讶而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同时理解,这真的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他的背后站着成千上万的男人德国男人、中国男人、世界上的男人以同样的眼光看着女人,慈祥的、友善的、绝对屈尊的眼光。在金殿酒店将女秘书灌醉尔后强暴她的男人,想必也有着类似的眼光。   回到家,想跟家里的这个男人继续抗争。晚上,男人回来了,两眼浮着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血丝,他头痛欲裂,他心情沮丧,他的手因为工作压力而微微颤抖,他的心脏因为缺少新鲜空气和运动而开始不规则的跳动,他像一个泄了气的球,被弃置在角落里。   你说我应该去和他争回我应有的权利吧!现在,我应该对他说,我带了一天孩子,现在轮到你男人了。然后砰地关上门,我去看电影,或者,拎起行李上机场去了。   可是我没这么做。我给他倒了杯葡萄酒,放了热水在浴盆里,在热水中滴上一些绿油精,准备好一叠睡衣,然后呼唤他。在他入浴盆时,我说:你再这样下去,不到五十岁你就会死于心脏病。   那么,你问我,我是不是就从此心甘情愿地让孩子锁在家里呢?没有,我出门的时候,保姆代劳。   保姆代劳,和我分担了对孩子的责任,而那精疲力竭的男人也得到一点休息;用这个方式暂时解决了我的难题,但是并没有为这个时代的新女性回答任何问题:有了孩子的男人和女人如何在养育儿女和追求事业之间寻找平衡?国家必须介入到哪一个程度?(不要告诉我像中国大陆那种全托制度有任何优点,我坚持我的偏见)男主外、女主内,如果不是自由选择,就不公平,但是男女都主外的时候,内由谁来主?如何平等地主内?   谢天谢地我负担得起保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用我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喜爱孩子,所以不忍心将孩子托给他人照顾;我喜爱我的工作,所以我舍不得为了孩子完全放弃我的事业。我主张男女平等,所以不允许男人认为男外女内是天职;可是当我面对男人因工作压力而疲惫不堪的脸孔,我又不忍心在他肩上再堆上一份压力,即使那是本属于他的一份。   也就是说,我矛盾、我困惑,我这个所谓新女性一旦受到考验,竟然不知所措。(别告诉我西蒙波娃懂什么;她根本就不知道小孩是个什么东西。给我一个更好的例子!)   一个如此矛盾、困惑、不知所措的人,她若是继续写文章告诉她的读者女人该怎么做女人那她岂不是伪君子?我可以不聪明,但我不可以虚伪。   所以,四十岁的我,发觉一旦加上孩子这一环,男女平等的问题就变得双倍的复杂。更何况,人走到中年,难免要问:这下一半的路是否仍旧这样走下去?现代人怀疑一切、质疑一切,婚姻这个机构更不能免。在我看来,婚姻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国家机器和公民的关系。一个人需要安全,所以要婚姻,也要国家;但是人又渴求自由,随时有想逃避婚姻、反抗国家机器膨胀的欲望。婚姻和国家机器一样,两者都是必要之恶。   我自己?我是荒野中的一头狼,喜欢单独在夜间行走,尤其在月光笼罩的晚上,有口哨声的时候。   其他你就不必问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问题最后只有自己知道答案。或者没有。                          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                              国际妇女节
1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避孕药50年风雨启示录(美国版)
popsci 2010-6-24 19:12
性、自由与矛盾 德赛先生 译自 TIME 图为在 1960 年使用的复方单相口服避孕药。粉色的避孕药装在圆形的蓝色塑料自动售卖机上。 也许没有一样东西能像汽车、鞋子或者肥皂那样尽人皆知,但是所有人都不会对避孕药感到陌生。自从 50 年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那一刻起,人们对于它对人际关系的改变的争论就开始了。 避孕药的出现本身就是矛盾的:它是第一种为健康人群发明的药。而且,它的主要发明者是一个保守的天主教徒,最初是想寻觅治疗不孕不育的良方,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找到了一个避孕的方法。尽管在整个 20 世纪 60 年代,这种避孕药还只是对已婚女性提供,但它还是被指责为引发青年男女性革命的导火索。避孕药的支持者认为,它可以通过减轻意外怀孕的压力来促进婚姻的稳定。但反对者仍然认为它对乱交、通奸甚至家庭破裂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9 年的《经济学人》将其称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步之一。但是,本时代最具影响的女权主义者 Gloria Steinem 却认为这种说法言过其实了。今年三月公布的一项世界范围内针对避孕药最大的调查(对 46000 名妇女长达 40 年的跟踪调查)显示,这些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不太容易因为各种疾病,包括癌症或心脏病,过早离开人世。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妇女对避孕药的利弊心存疑虑。 亵渎与崇拜同在,或许这就是偶像的本质。其所背负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它本身。避孕药诞生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就注定了它会成为人们对于那些无解之题的信手拈来的解释。上个世纪 50 年代,人们身感安全又得意,到了 60 年代,这一切却变得原始和喧闹,革命一个接着一个,有关于本种族关系、性别角色的,也有关于代沟以及国家和教堂冲突的。如此多的价值观和虚荣心交织在一起,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各种问题会突然一起爆发。在这种情况下,沾满泥泞色彩的伍德斯托克也不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其领导者成为了殉道者,而一片普普通通的避孕药也有了特殊的意义。从此,妇女们解下围裙,满腹理想,迫不及待的踏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那是一个社会行为变革大加速的时代。在 60 年代,平均一个典型的美国妇女育有 3.6 个孩子,到了 80 年代,就变成了不足 2 个。历史上头一次,多数的女性认为自己是一个工作者而非家庭妇女。美国妇联(国家妇女组织)主席 Terry ONeil 说:避孕药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家庭结构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如今,有 22% 的妇女比她们的丈夫挣得多。在 1970 年,在有 6 岁以下孩子的家庭中,有 70% 的女性呆在家里, 30% 出去工作。但如今,情况简直倒过来了。 如今,世界上超过 1 亿的妇女每天早晨服用这种小小的药片。它是如此的小,却又是如此的有力量。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它又如此的让人误解。 暂时不孕 只要人类还在创造下一代,就不会停止对避孕的思考。古埃及人利用鳄鱼粪制造出一种膏,并将它们塞入子宫或阴道;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将香柏油和乳香油作为杀精剂;卡萨诺瓦曾经记载过用半个柠檬做子宫帽;而避孕套的发明人被认为是 18 世纪中期的一位避孕套医生,传说为了帮助限制当时的英国王查尔斯二世的私生子数量,他发明了一种用羊肠造的套子(避孕套)。但是,这种器具实际上在这几百年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哈佛经济学家 Claudia Goldin 认为关于避孕套和性行为之间关系的最大误解是避孕药根本就不是在已婚夫妇中将性爱跟繁殖分裂开的原因。事实上,在避孕套发明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妇女们就已经知道了如何避孕,只不过还不是太完美。在 1800 年,一个典型的美国白种妇女会生育 7 次,到了 1900 年平均仅为 3.5 次。 到了现代,避孕遇到了来自于宗教界的联合反对。无论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无论是西方规范还是东方传统都认为,不以生育目的的性,即便是婚内性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对于怀孕的恐惧成了验证是否乱交的最有力的证据,而那些关于避孕的信息也被视作与色情信息无异。 1873 年,议会通过了将节育信息列为淫秽信息的法案。那些想要了解节育方法妇女不得不学习如何读那些专业论文。直到 20 世纪初,那些治疗妇科病或者月经不调的广告上还会醒目地警告:堕胎药,怀孕期间请勿服用,以免流产。 当然,警告才是这则广告的本意。 避孕药之母 改变这一切的是 1879 年出生在纽约州康宁市的 Margaret Sanger 。她的母亲是一个天主教徒,父亲是雕刻大理石圣像的工匠。她的母亲在 50 岁时离开人世,一生共怀孕过 18 次。在母亲的灵柩旁,她诘问父亲: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妈妈是因为生了太多的孩子而死的。 此后, Margaret Sanger 成了一名护士,早在 1912 年她就梦想着有一种神奇药丸能阻止受孕。在 1914 年,她创造了节育一词,同年,她因在自己出版的杂志《女性反叛》上非法刊登避孕方法的讨论并邮寄而被捕。她弃保潜逃到了欧洲,两年之后又回到了美国,并在布鲁克林区的一个脏乱的贫民窟里开了国内第一家家庭计划生育诊所。 1917 年, Sange 在波士顿的一个课堂上遇到了一位叫 Katharine Dexter McCormick 的女士。 McCormick 出身豪门,拥有生物学学位,是第二个在马赛诸塞州理工学院毕业的女生。她嫁给了美国国际农机公司的继承人后发现,她的这个继承人丈夫患有精神分裂症。像 Sanger 一样, McCormick 也是一个狂热的女权主义者。她把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了为丈夫寻找解病良方中。与此同时,她也准备帮助那些不想要小孩的妇女在没有丈夫的帮助下避孕,甚至不需要他们的知道。 在随后的几年里, Sanger 投身于节育运动,与此同时, McCormick 提供了资金支持。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控制家庭的规模成了维持生存的实际考虑,这也推动了节育运动的发展。美国国内的节育诊所从 1930 年的 55 家升至 1942 年的 800 多家。 1942 年, Sanger 的节育联盟改名为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 在实验室方面,关于避孕的研究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通过荷尔蒙来控制生育的想法已经提出好几年了。但是,从避孕理论到能像妇女服维生素一样口服的药片,需要意愿、钱、药品和天才想法的碰撞。 天才的想法来自于一个活跃的研究人员,他就是 Gregory Pincus 。 1951 年, Sanger 在一个晚餐会上与他相识,并力劝 McCormick 资助其研究。在上个世纪 30 年的哈佛校园里, Pincus 是一个极具前途的生理学助理教授。在他 31 岁的时候就成功得从陪替氏培养皿中获得了兔子的胚胎,而这正是人工受精的前驱技术。这项技术在当时被认为是极具智慧的科学进步,直到 1937 年的 Colliers magazine 一篇文章认为他创造了一个不再需要男性的亚马孙族世界。由于哈佛大学不再续聘, Pincus 不得不离开此处,转而创建了他自己的实验室。 当时,墨西哥的化学家已经能利用野生甘薯合成黄体酮了。 Pincus 在对动物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注入动物体内的黄体酮能够抑制排卵。但是,要想把这个实验移植到人体上需要有临床经验的人来做。在 1952 年的一次会议上, Pincus 认识了在美国极富盛名的不孕不育专家 John Rock ,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 Pincus 一直跟随这位哈佛毕业的内科医生工作。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更作为有着 5 个孩子和 19 个孙子的家长, Rock 将帮助不孕妇女生儿育女作为自己的使命。在 Pincus 和 Rock 刚开始合作的时候, Rock 正在做利用荷尔蒙帮助妇女受孕的试验。试验的设想是,在头四个月里用黄体酮移植排卵,之后停止用药,利用反弹作用促进排卵。在他的试验里,有些妇女确实成功怀孕了。同样的道理,利用荷尔蒙也可以实现避孕:用黄体酮抑制排卵,那么,妇女就不可能会受孕了。 在美国,虽然临床验证利用荷尔蒙药治疗不育是合法的,但是如果用来避孕却是违法的。因此,在 1956 年, Rock 和 Pincus 把进行临床试验的地点选在了波多黎各。在那里,有很多妇女热切的希望得到更好的节育方法。试验证明,这种避孕药能有效地阻止受孕,并在 1957 年得到批准,可以作为治疗月经不调的药品。但是,仍然有 30 个州立法反对用它来节育。所以,在诞生之初,避孕药只能是暗流涌动。不过,月经不调突然成了美国女人的流行病。 1959 年,制药企业 G.D.Searle 公司向 FDA (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申请生产一种名叫 Envoid 的避孕药。 1960 年 5 月 9 日 , FDA 批准了这一申请。 FDA 的助理专员 John Harvey 说:此项申请的批准只是基于安全的考虑,与我们的道德观无关。 天主囧境 Searle ,这个家族企业很担心受到冲击。天主教徒会因此而抵制本公司的其他产品么?因为坚持认为节育或者消毒后的性交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天主教会在 50 年代接受了利用女性月经周期计划生育作为合理的方法。因为女性只有在生理期中间的固定几天会排卵,所以夫妻生活只要在女性的安全期内就不会怀孕了。但是这种方法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管用,特别是那些生理周期不规律的女性。 Rock 认为避孕药只是提供了一个精巧的化学安全舱。服用了避孕药之后,也没有东西能够阻止精子与卵子的结合。避孕药所能做的就是模仿荷尔蒙来延长安全期,这样,在整个月之内,性生活都是安全的。他认为教会无需改变她的历史教义,因为,避孕药不在他们所说的避孕范围之内。 1962 年,教皇 John 二十三世召开了第二届梵蒂冈会议,许多信徒领袖和牧师反对将放松对计划生育的限制作为教会自由化改革的一部分。两年后,他的继承人 Paul 六世任命了一个委员会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此时,大约有一半的美国天主教徒已经在进行节育了。泄露的调查报告现实,所有的神学家和大部分的主教支持教会对避孕不道德论进行改革。但是,就在一年后, Paul 六世就发布了他的通谕《人类生命》,表明了他与少数人为伍。教会依然反对避孕!数百的美国神学家发表声明:这不是绝对正确的教义,天主教徒可以在良知上与其存在分歧。不管怎么说,要想改变潮流已经太晚了。截至 1970 年,有 2/3 的信仰天主教的女性采取的节育措施,这其中的 1/4 是服用避孕药。 社会与性革命 与此同时,那些避孕药的支持者也从不同的争论中得到了动力。正当东西方在发展中国家发动间接战争之时,反共人士把避孕药看做新式武器,它可以控制失控的人口增长,从而减少战争、饥荒的危险,并且降低年轻的国家因易受社会主义渗透而带来的政治动荡的风险。还有些人期望着避孕药可以降低人工流产的比率。在一些国家,比如东德的流产率甚至与出生率持平。计划生育协会的 Alan Guttmacher 认为流产是当今世界最危险的流行病。 不管公众如何评论避孕药,它还是受到了数百万女性的青睐,只有一个原因:它提供了一种有效、方便、非侵入性的避孕方式,而这在历史上还是头一次。服用它的女性从 1961 年的大约 40 万攀升至一年后的 120 万,到 1965 年,又翻了三番。 杞人忧天的人更喜欢把避孕药看做引发痛苦变化的催化剂。 1966 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封面文章质问道:它会不会导致处于生育期的女性发生性混乱的行为?还曾经有过避孕药出现在高中的报道。换妻丑闻登上了加利福尼亚的头条,长岛的郊区还发现有家庭主妇参与卖淫活动有的甚至获得了丈夫的同意。 在庞大复杂的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每一件事都有其多方面的、根深蒂固的原因。 1920 年,在《人间天堂》中 F.Scott Fitzgerald 警告母亲们她们的女儿们对接吻已经习以为常了。研究也表明,那时的婚前性行为也已经司空见惯了。海明威说:所谓道德的事,就是你做完后会感觉良好,反之则是不道德的。 1964 年, TIME 说性爱拯救你,性欲给你自由这一口号标志着第二次性革命的开始。思想开放的人士成了新的典范,快感取代了幸福,成了人们新的追求对象。正如卫理会公派洛杉矶的主教 Gerald Kennedy 所说:性混乱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人们把这当成是理所应当的。虽然在我那个时代,人们也这么做,但是他们知道这样是错的。 不能仅仅因为避孕药的出现正好遇到了观念的变革,就把这一切归罪于避孕药。当 1953 年金赛报告发布的时候,避孕药还没出现呢!金赛报告断定,其所调查的半数女性曾有过婚前性行为, 1/4 的承认在 40 岁之前有过通奸行为。更重要的是,更能证明乱交与避孕药之间无关的事实是:对 60 年代的避孕研究都是针对已婚女性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那时大部分服用避孕药的都是已婚女性。在一些州,将避孕药开给单身女性是违法的。虽然有一家精英学校向有牧师证明信的、将要结婚的女生提供以外,不到 1/2 的美国大学健康诊所提供避孕药。就算是计划生育协会也只向已婚人士提供。 另外,很多年轻女性也不急于尝试这种新事物。很多不喜欢这种有预谋的性生活。好女孩可能会被一时激情烧晕,就算如此她们也不愿意采取预防措施。对那些臭名昭著的轻浮女子, TIME 在 1967 年曾这样描述:不管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有没有避孕药她们都是那么放荡。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次私人课堂上,一位心理学家曾问大约 30 位母亲,她们是否会允许她们的十几岁的女儿服用避孕药。很少的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大部分犹豫不决,有一位母亲承认她已经偷偷的向女儿早餐的牛奶中放了避孕药。 在随后的几年里,有评论认为避孕药改变了女性的一切。但是,真正的社会变革需要理由与机遇。如果没有机遇,这仅仅会是另一项避孕方法,而远远不是革命。《美国与避孕药:承诺,冒险与解放的历史》的作者 Elaine Tyler May 如是说。 如果没有女权运动提供的良好机遇,避孕药的革命潜力永远都不会爆发。 转换角色 改变人生 如果说难以描述避孕药早期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但是它作为公众中的一个星点已经变的更加明亮起来。在耶鲁医学院的妇产科学系主任 C. Lee Buxton 博士和康涅狄格州计划生育联盟的 Estell Griswold 开设为女性提供避孕信息的诊所后,他们立刻遭到被捕。因为他们居住的州,仍将节育视作犯罪,而这也吸引了全国的关注,直至将此事推上联邦最高法院。在 1965 年的 Griswold v. Connecticut 案中,法官认为在《权利法案》中暗含了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从而以 7 比 2 的结果推翻了已婚夫妇不能节育的禁令。 而在此时的美国,口服避孕药早已成为最为流行的避孕方法,全美有 650 万的妇女服用它。然而许多对其副作用的抱怨也随之而来,比如头昏、变胖、恶心,甚至血凝块(服用低剂量的避孕药会有所减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麻烦。随着几年的推广,非裔领袖们抨击道,避孕药会导致黑人灭绝。他们认为高出生率对于改变美国国内的力量平衡是必要的,因此力劝黑人妇女不要服用避孕药。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才真正开始审视避孕药的影响,不过不是对美国妇女性行为的影响,而是如何影响她们对生活、选择以及责任的展望。 1970 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结婚年龄大约为 23 岁,到了 1975 年,随着单身女性服用避孕药的普遍,这个数字突增到 25.5 岁。大家庭的概念也得到了弱化。 1963 年, 80% 的非天主教徒女大学生们希望生育至少三个子女,及至 1973 年,这一比例滑落至 29%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畅想兼顾家庭与工作的生活,而这也改变了她们的生育观。 1967 年,一位 23 岁的印第安纳州的教师告诉 TIME :我结婚的时候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这没影响到我毕业。如今,我们想买一处房子,如果我能顺顺当当的教书,这个愿望会实现的快一点。有了避孕药,我就不必担心会有意外之喜毁掉这一切,可以安心的挣钱了。 同时,老板们也不能拿女性这个低级理由来关闭女性的求职之门了。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去求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接纳女性。 1966 年全美失业率大约为 3.8% 。联邦人力资源专家 Howard Stambler 说:已经没有男人可雇了。是年,工作的成年女性的比例跃升了 10 个百分点。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一次有了女书记员的身影。一位大比例招收女性的中西部出版商也不得不承认在避孕药推出之前,我们是绝不会这么干的。即便如此,当时女性的一般工资比联邦贫困线也高不了多少。 新一代的女权主义者更是为避孕药所带来的影响最大化作出了不懈的斗争。 1972 年的教育修正案结束了在教育领域的歧视,为女性推开了进入大学、法学院和医学院的大门。哈佛经济学家 Goldin 说:大学和研究生院认为女性会因为怀孕而不得不中断学业,因此会拒绝女性申请者。避孕药在改变这种臆断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1970 年后,随着各州相继降低了法定年龄,年轻人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学生也有了相对比较容易的避孕方法。 Goldin 还说,在 70 年代的十年间,在学习法律的大一学生中,女性的比例从 10% 升至 36% ,商学院的女性比例也从 4% 升至 28% 。有些人认为这完全是女权运动的结果,与避孕药无关。对于这种说法我感到很失望。她的研究证明,各个州女权运动的进步与它们对避孕药放开的时间是有关系的。 回顾往事,让我们听听女性朋友回顾那些人生中的改变。 1978 年, Eliza 和她的男朋友发生了几次关系就怀孕了。她告诉 TIME :我不记得学校开设过节育咨询。我是绝对不可能把这事告诉父母的,我信天主教,以为自己会下地狱。她有一本叫《我们和我们的身体》的书,这也是 Barbara Seaman 妇女健康运动的硕果之一。她反复的阅读了其中月经周期的部分。我还记得当时反复思考,有多长时间没来了。她说。 她父母发现我怀孕了之后都崩溃了。我妈妈冲到我面前说,你爸爸都哭了,你知道你让我们多难堪么,我也从来没有抚养一个孩子的想法。因此,她做了人流。之后,她开始服用避孕药。她回忆道:我都是自己去药店买避孕药,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就像告诉你身后排队的所有人,我要做爱啦。 Margaret 回忆道,她们大学讨论会上曾经讨论过如果想要跟男朋友发生性关系时应该怎么办。但是,她男朋友不喜欢带避孕套。尽管他极力说服我,但是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发生性关系还是让我感到很害怕。后来,她从医生那要来了子宫帽,但是她一点都不喜欢这个小东西。我自我安慰自己,行吧,就是它了。谁让避孕太不方便了呢。当她最终服用避孕药之后,感觉简直是从地狱到了天堂。服用避孕药的那一刻,以前那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压力以及对是否过了安全期的担心顿时烟消云散。真希望我一开始就知道它,这样,那些焦虑就不会占据我的生活了。 虽然很慢,避孕药的出现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女性选择的方式。对于那些见证了美国家庭基础彻底转变的人来说,这就是全部原因的所在。 冲击 从避孕药出现的那一刻起,保守天主教徒中反对的声音就没有间断过。然而,在避孕药的普遍应用的几年后,一些保守的抗议人士才重新审视她们对节育的看法,特别是对避孕药的思考。南方浸礼神学院的院长 Albert Mohler 说:节育革命打的福音派措手不及。我们相信人类的控制能力。我们欢迎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盘尼西林的出现,同样,我们只把避孕药当作医学上的一个进步。 但是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很多保守的基督徒开始重新审视上帝对婚姻的看法,思考性爱成果的真正意义。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避孕把性与繁衍割裂开来,这将削弱夫妻间的关系。对于肉体结合的婚姻而言,性爱以及可能创造的新生命是处于中心位置的。 Mohler 说:往前追溯 100 年,不以要孩子为目的的、频繁的性生活是不存在的。但是看现在,对于这种现象没什么可以指摘的。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要很多孩子的责任。我有两个孩子,不是 12 个他补充道。只要夫妻间不把性生活与生育截然分开,她们可以随自己的心意选择多生还是少育。但是,自从亚当和夏娃吞食禁果到现在,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用控制生殖能力重新定义人类的生活。 Steinem 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她认为性爱跟生育从来没有像 Mohler 说的那样联系的那么紧密。她说:大多数动物都有发情期,在这期间性生活特别频繁,而且极容易怀孕。但是,人类却不是这样。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性生活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一个标志,就像我们会思考,能记忆,善思之所思一样。性爱不仅仅是我们生育的手段,它也是我们传递和表达爱,关心与团结的一种方式。 女权运动的领袖认为保守派的反对是想一箭双雕:不仅向收回女性避孕的权利,还想让她们回复到传统的角色中去。对于那些社会上保守人士,全国妇女联合会的主席 ONeill 如是说要我说,那些愤世嫉俗的人在赢得了反堕胎的斗争后,想再找个由头弄点钱,所以又盯上了避孕。如果他们想重建到男尊女卑的家庭结构,他们必须能阻止妇女避孕。 Mohler 并没有反驳所有的指责。理性地说,这是不诚实的。他说:避孕药改变了女性的道德观,从希望怀孕到完全拒绝。我可以肯定地说,女权运动者会将此视作巨大的胜利,以及女性在工作以及其他领域得到解放的必须。但公平地说,保守人士所关注的是它对各方面的影响。 对节育的重思考已经影响到了公共政策。计划生育协会的主席 Cecile Richards 回忆道:我小时候, Rob 和 Laura Petrie ( 1961 年的美国电影 The Dick Van Dyke ShowThe Dick Van Dyke Show 中的夫妻 译注)是不睡在一张床上的,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在课堂上接受到节育知识了。我长在田纳西州,那地方不太开放。我的孩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性的影子,但在学校却接收不到节育方面的教育。 2000 年大老党(美国共和党的别称译注)控制议会和白宫后,将基金从节育项目投向了节欲教育。 2005 年通过的消减赤字法案更是将校园健康诊所的节育费用提高了 4 至 5 成。所谓的良知条款更是支持那些对避孕有道德顾虑的医生和药师可以拒绝开避孕的处方。在国会,我们正在与此作斗争。 MS 杂志的执行主编,女权多数人基金会执行副总裁 Katherine Spillar 说。想想看,在 2010 年,避孕药诞生 50 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得为通过合理方法避孕而斗争,是多么的痛苦与辛酸。 如果了解了围绕着避孕药的这些政治和道德上的冲突,就不难理解如今年轻人对使用避孕药的困惑了。一项由全国防止少年怀孕和意外怀孕运动开展的研究表明,大约有 86% 的少男和 88% 的少女认为在他们的生活中避孕是非常重要的。仍有 63% 的人对避孕药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而且他们认为他们所知道的避孕知识也都是错的。超过 40% 的人认为就算女性服用避孕药,不管何时,她的怀孕几率都不会低于 50% ,而事实上,避孕药的有效率是 92% 。有四成的黑人和西班牙裔认为政府在少数族群身上试验新的节育方法,甚至更多的人认为政府推行节育是为了减少少数民族的人口。一些活跃在 50 年前的节育运动前线的人不太能接受,现在那些年轻女孩毫无感激之情的谈论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对于 Steinem 来说,考虑的则更长远一些。她说:我不会到处去说谢谢您的支持。对于那场遥远的战争,她认为我必须说一句,正像 Susan B Anthoy 说过的那样,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让年轻的女性来感激我们,而是让她们理所当然的不断前进。感激不会激发任何一个人。 也许某处的某个实验室,一项新的发明会使现如今的争论发生 90 的大转弯。也许会发明出一种人工子宫,它可以替那些不想怀孕的母亲孕育意外降生的生命。也可能有那么一个时代,研究人员会有一个 B 计划,让避孕不再紧急。妇女可以一个月吃一次药片来改变经期,永远不用担心自己是否会怀孕。然而,足够的设想在解决了成本与方便性的挑战之后,是否能够平息躁动的良知?同时,传统的人需要的不是医学上的进步,而是婚姻的改善,并将它重塑为社会的中心,从而以此规范人类的性行为。半个世纪的历史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解决触及人际关系深处的问题,仅仅拥有有科技是不够的。
个人分类: 所谓科学|58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动物与女性:都是父权-肉食文化的牺牲品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09-3-13 13:37
动物与女性:都是父权-肉食文化的牺牲品 (2008-05-05 23:25:42) var $tag='文化,素食主义,女性主义,动物权利,女权'; var $tag_code='6ad8ee9e9cbf8df285c79745e6a5e06b'; 标签: 文化 素食主义 女性主义 动物权利 女权 說明:這幅圖是女性主義者用來批判肉食文化的。她們發現:在對女性的剝削和對動物的壓迫二者之間存在著邏輯上同構的關係,並且兩種壓迫互相支持。因此,徹底的女性主義應該走向素食主義,而徹底的素食主義也應該支持女性主義。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282 次阅读|2 个评论
沁园春·包二奶(外一首)
王铮 2009-1-28 21:48
今天见网友 戴小鹏 登出《 沁园春包二奶》,下阕有点像我8年前之作。网友上阕立意与我不同,网友立意是警世,我的立意主要是讽刺,为什么教育产业化得到许多官员学者支持,因为它为身边纤纤美人腰提供了原动力。当时还有另一首,担心引起误会就贴了一半。现在一并贴出。声明此诗词没有身边案例,而且后来政府贷款挽救了贫困生。回头看诗词,当时对被迫作二奶的还理解得不深刻,而且现在看来也不是仅仅女学生值得同情。贴出是因为担心2009年女性就业更难,女生毕业也可能沦为二奶。现在需要立法保障女性就业。第二首就是为了警世,世界经济正西风落叶下长安,中国需要预防有几万女生碰壁。 实在算不上诗词雅集,就列入生活其他吧 。 这里的词牌名不是真的,嘲笑而已。 沁园春包二奶   包得二奶,千媚百娇,万态风骚。看公司上下,几分骄傲,家里家外,心中暗笑。日日燕舞,夜夜魂消,身边纤纤美人腰。有青春,曾几度流失,追回来了。     二奶如此多娇,引无数款爷掏腰包。惜一般小款,实力太差,个别中款,钱袋稍好。一代大款,可去香港,谁知风险几时到。都不行,数风流人物,还看官僚。 满江红 做二奶 小小寰球,有几千女儿碰壁,两眼泪,几声凄厉,几声抽泣。产业教育建大国,树人贫家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缺寒衣。 开学了,恶梦起,路费难,学费欺,一万元太多,父母哭啼。四十台商喜美女,五旬官员觅二妻。却忘却少年羞与辱,二奶戏。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5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悲哀:我们的世界竟容不下女性优秀
shareworld 2008-10-26 13:42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不知道这句话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反正到现在不但没有减退,还为不少人所认可。茶余饭后,一提到女博士,大家立刻会想到这句话来。将女博士打入第三类人的世界,结论实在太荒谬,甚至有些好笑。但是,荒谬的背后,是对女性权利的蔑视和践踏,是社会无尽的悲哀。 在很多人看来,女博士学历太高了,已经超出了女性所应该达到的高度。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无非是一个能够相夫教子的贤惠妻子,学这么多的东西,有什么用?更有甚者,说女博士除了学历,所拥有的已经不多了:年龄?容貌?都没了。 博士是没有错的,你看很多人都在读博士。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非常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弄个博士帽戴戴。但是女博士就是错的,为什么?因为加了个定语:女。 仿佛我们的世界根本就容不下女性优秀。 也许,你会说,女性很多都很优秀,花木兰,梁红玉,还有现在很多很多的女英雄啊。还有,我们的奥运会金牌,有很多都是女运动员获得的啊!那么,很遗憾地告诉你,女性的优秀,都是建立再放弃自己女性意识基础之上的优秀。她们在竞争之中,之所以优秀,是因为首先将自己变成了一个男人。不论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还是当今出名的运动员,无一例外,都是证明了这一点。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生减肥,这是为什么?很多女生把自己打扮的气质非凡,这是为什么?网络上的各大高校的校花常常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这又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女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外表,在能不能为男性所接受。被男性接受的越多,她就越成功,被男性欣赏得越多,她就越能体现价值。如果这个判断不对的话,又何以解释一张好看的脸蛋,能使一个女生少奋斗20年呢? 我们常常说女强人,却很少说男强人;我们常常说巾帼不让须眉,却很少说须眉不让巾帼。在这些貌似对女性赞扬的文字里面,更深层次的,是对女性的蔑视。这是社会的悲哀。 悲哀,悲哀!! 上一篇博客:你有智慧吗?那好,钱来了!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585 下一篇博客:子随母姓,女随父姓,何如?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712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75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