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品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做一个让学生佩服的教师
热度 11 fdc1947 2020-9-10 08:11
做一个让学生佩服的教师 教师节 到了,想起来师生关系的问题。一个好的教师,一个能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教师,首先应当是让学生佩服的教师。 怎么样的教师会让学生佩服呢? 回忆起自己在各个学生时期的老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当然是邓从豪先生。我在邓老师身边学习和工作,差不多朝夕相处的时间长达20年。受到邓老师的亲切教导和巨大影响。邓老师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我与他又在一起那么长时间,所以对于师生关系来说,这是一种很特殊情况,并不具有一般性。 除了邓老师之外,有一位普通的教师,也对我有较大的影响。那就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的英语老师,周大心先生。周老师教了我们班三年,就像大多数教师与学生之间一样,我与他没有特别密切的个人关系。我听他的课,受他的教育。那时候,我的年龄比较小,并不是班上的干部,英语也不是学得特别出色,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周老师也不是班主任,只是一位“任课老师”。这样,周老师对我的影响,作为教师对学生影响的代表,就有了一般性。 周老师是我很佩服的老师,从他身上,我就可以来说说,他是怎样为我所佩服,从心里愿意向他学习的。 首先,作为一个为学生所佩服的教师,应当学识渊博、能力超群(至少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如此),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肚里有货,手上有活。周老师就是如此。 我在1961年进入苏州中学(那时候称苏州高级中学,简称苏高中,只有高中)学习,只知道这是苏州最好的高中,对学校和教师的情况一无所知。 我们这个班是所谓“英语快班”,即在初中学过三年英语的(其实初中的三年里,由于大跃进、大炼钢铁、“困难时期”等原因,大家的水平都一塌糊涂)。周老师来教英语课,我们对他也不了解。 只见他中等个子,微胖,将近五十岁的年纪,不怎么修边幅,显得有些臃肿甚至邋遢,完全不起眼的样子。但是,他的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虽然并不具有完全的欣赏的能力,却觉得悦耳动听。 他在黑板上的粉笔字,无论是汉字还是英语,都漂亮而潇洒,写得很快,如行云流水,却工整得一丝不苟,汉字如碑帖,英语手写体如美术字,使我们这些毕竟已经读过九年书的学生肃然起敬。后来才听说,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是苏高中多年的英语教研组组长。 作为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有好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不仅仅是应付考试,而是真正学好这个课程。一般地说,英语不是一门所有学生都喜欢的课程,但是周老师的教学有他自己特殊的风格,使得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课,而且久久不会忘记他所讲的内容。 那时候一个班四十五人,没有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每人练习听、说的机会不可能多。周老师就利用刚上课时与班长对话的机会,让班长用英语报告是否有缺席的同学,并多与班长重复交流,让大家多熟悉英语的简单会话。 例如,有很长一个阶段,每次刚刚上课,就问班长同一个问题:Monitor,who was Charles Jackson?(Charles Jackson是我们一篇课文中的一个人物)问得全班都笑起来,但是若干次下来,全班都对这样的会话非常熟悉。班长一开始开口说英语很是结结巴巴,但是,最后他考上了解放军外语学院。 周老师特别强调学习外语要进入外语的语境。 一开始,班长根据在初中里学习的问候语,上课前对老师的问候是Good morning Teacher,但是周老师要求班长说Good morning Sir。他对我们的问候语则是:“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他称呼我们boys和 girl,非常亲切,而不像当时通常的那样称呼学生为pupils 或者 students。 由于学生众多,而且我们都是读过三年英语的,他不可能重新来纠正我们每一个学生的读音。他认为我们的英语发音咬字太死,他就表扬学生中发音好的,有一个同学发音得到他的表扬,称赞他的几个“模糊音”。我们给这个同学起外号“模糊音”。后来这位“模糊音”同学考上了“北京二外”,成为北京二外的首届学生。 周老师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语调总是十分夸张,因此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至今记得他在教“A little match girl”那一课时极其轻、极其缓慢地念“It was very,very cold. It was snowing and getting dark,…….”和教 “Waterfall” 那一课时那近似疯狂的咆哮:“Torrents of water ,roar,……”。那声音、那“调调儿”(周老师语,他经常强调这个词)我永生不忘。 周老师的课从来就是不拘一格,有的时候,一堂课一言不发。有时候,可以闹得天翻地覆。 一言不发的情况,看我的一位同学是这样描述的:“有时一堂课,不说一句话,在黑板上一个劲地写。写满,擦去;再写满,再擦去。粉笔断时,吹一下粉笔,瞄一眼板书(似乎在自我欣赏),接着再写。此刻,教室里只有粉笔发出的吱喀声。每当黑板擦净,粉灰扬起,先生油腻的棉大衣上就又添了一层白灰,他却视若不见。” 这样的课,大致是周老师总结英语语法的内容,书上没有,需要大家抄写、牢记的。口说也没有很大意思,而抄下来却很有用处。 闹得天翻地覆的例子,也可以举一个: 有一篇课文“Ivan Susanin”,故事叙述了17世纪foreign invaders入侵俄国,闯进老农民Ivan Susanin的家,威逼他指点通往Kostroma的道路。Susanin把敌军领入荒无人迹的森林,使侵略者冻饿而死,他自己则从容就义。周老师说一位同学的声音苍老而沙哑,让他扮演Ivan Susanin,朗读课文中Ivan Susanin的道白,周老师自己则和几个同学扮演invaders。周老师一把拎起了“Ivan Susanin”的衣领,围着讲台,一圈又一圈的走,算是在大森林中转了又转,他和那位同学则边走边朗读课文中invaders 和Ivan Susanin的对话。全班同学都笑出了眼泪。这样,大家都对这篇课文,对课文中的对话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位“Ivan Susanin”同学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 我不是一个有好记性的人,中学的许多老师的姓氏、模样都记不起了,但是,却记住了近六十年前的若干篇英语课文的片段,这不能不归功于周老师个人的魅力。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严格的,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不加纠正,稀里糊涂地给学生送分的绝不是好老师。 周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要求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书写的习惯。他要求,作业本上的作业,上下左右应当留空白的地方不让写字,留以后学习时批注。不然就扣分。 平时作听写练习时,错一个词扣3分,有的同学被扣成了负分。面对这样夸张的扣分方法,大家都不得不重视起这样的练习。 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必须公平。 周老师批阅我们的作业、考试卷都是公开的,我们可以到他“宿舍”(学校角落里一间破平房,边上几间房子都是放工具和建材的)去看他批卷子。考试完了,只要有同学告诉大家说周老师正在批卷子,他那个小屋里总有人围着他的办公桌,批谁的卷子,谁就钻到最前面。我也总去看批我的卷子,他出的考试卷子,一般有五、六张8开纸,前面两三张,一般跟语法之类的有关,我大多能够答上,先生也还比较满意。到了第四张,往往有英语单词的翻译,这里,我的试卷上总有不少空白。因为也许是天赋太差,也许是太不用功,那些单词我很多都记不住。它不像一段话,可以根据上下文猜,也不像汉译英,可以换个词、换种说法,它就是一个词,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看到一片空白,周老师总是微微张开双臂(边上都是人,只能微微张开),夸张地一声,啊!边上的同学也啊了起来,我也只有苦笑几声,继续看下面的评批。 这样的公开评判,所有的学生都口服心服,错了就知道错在哪里。 临近毕业,周老师没有给我们做过关于高考的模拟题之类的练习,在我印象中好像甚至没有怎么提到过高考。他却要求我们每个同学把所学的单词、词组按词典的样子,根据词头从A到Z的词语排列,制作一个本子。六十年代初根本没有好的本子,纸张也都很差,同学们想尽办法动手订本子,装饰了封面,做成了一本本粗糙的“土词典”。我的那个本子也一直跟着我走南闯北,带到了许多地方,2000年以后还见到过。后来两次搬家,不知道弄哪里去了。 现在讲究“教书育人”,六十年前还没有这个提法。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永远是必须的。首先是教师自己做的好,正己才能够正人。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必须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一般情况下,周老师极少在课堂上说与英语无关的事情。但是,有一次,教室前面的路上远远走来几个外国人。在60年代封闭的中国,洋人极其稀少。坐在窗口的同学看见了,一传二,二传四,教室里起了一波小小的骚动。这时,周老师给我们说外人来参观,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停止我们的学习或工作去看别人,无论是否好奇,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还简短地讲了一段有关自尊与尊重别人以及得到别人尊重之间的关系的话。原话我记不得了,但是我深深感到了周老师内心的自尊,认识到我们必须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几十年来我们的学校里,这种实事求是的伦理教育是缺失的。 在课程上,周老师是严肃的,但是在课后,周老师很愿意参加我们学生的活动。他的年龄比我们大三十多岁,那时候的人,“年近半百”已经算老人了,但是周老师仍然会跟我们这些boys and girls 混在一起。过新年的时候,我们会举行新年晚会,周老师总是热情参与。记得有一年他还指导几位同学编演过一个英语小剧,六个瞎子和大象,他们还制作了道具,在纸上画了一个大象。 临毕业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拙政园,周老师也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与我们一起去游园,还留下来下面的合影。 一个教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作出高水平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热爱所学习的课程,又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这样的教师还有不被学生佩服的吗? 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一个教师从事教学的时间更是有限,但是,总应当留给世界一点物质或精神的贡献。 本人做了近四十年教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数可能会忘记,但是,教师的品格是会传给学生的。我说不清楚自己身上哪一些品性是受了邓从豪老师、周大心老师那样的优秀教师的影响,但是我相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潜移默化。他们的其他学生也会同我一样受到他们的影响。可能,我也会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的某些学生。这样,邓老师、周老师的品格就会通过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而流传下去。 我的不少学生现在也是教师,我祝他们教师节快乐,祝他们成为被他们的学生佩服和尊敬的教师。
个人分类: 教育|7974 次阅读|22 个评论
学生向往什么样的导师?
热度 7 lixiong45 2019-3-13 16:30
春天的味道越来越浓了(参考博文: 春天的味道 ),也快到了准学生和未来导师“约会”的时节。最后缘定师生关系的两人,是一厢情愿,还是两情相悦,还是互不满意?没有人能预料。 2015年正当我历经磨难准备高高兴兴毕业的时候,中南大学姜东身疑因导师的恶意刁难而跳楼自杀,此事再一次敲响了师生关系的警钟,也敲打着我这个同龄人的心。于是我在科学网发起了“你选择导师的标准是什么?”的投票活动,共设置了12个选项:1. 师德师风;2. 职位大小;3. 发表论文数量;4. 发表论文的档次;5. 职称高低;6. 性别; 7. 年龄;8. 口碑;9. 对学生的方式或态度;10. 无所谓,考上谁跟谁;11. 申请项目的情况;12. 其他。 此处说点题外话,这个投票存在3点不合理之处: 一是被我设为单项选择,而不少网友认为应该多选,我也赞同,毕竟选择导师是看多方面因素的。不过设为单选,主要是为了反映学生心中导师最重要的要素。 二是选项不全面,一些学生可能很看重的方面(如出国经历和“帽子”大小或多少)没有列出。 三是投票的平台不合适,毕竟科学网上绝大部分人都是老师或在读研究生,已经不需要再选择导师,所以该投票更适合在其他社交平台发起。 正因为以上三点,所以尽管该贴被推为精华并最终成为很火的帖子(17000人浏览),但最终只有100人参与投票。但这也毕竟代表了部分人的心思,为了感激这100人的参与,我对投票结果做一个简要分析,仍希望对理解师生关系有所帮助。 得票数在5人以上的选项有6项,占投票数的90%以上,分别是:1. 师德师风(45人),9. 对学生的方式或态度(19)人,4. 发表论文的档次(8人),8. 口碑(8人),11. 申请项目的情况(7人),12. 其他(6人)。根据得票数的多少进行总结,可以看出学生最看重导师的要素依次是:品德、情商和能力。 首先是导师的品德 。定义一个好老师很难,但品德高尚的老师一定不会是坏老师。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必然会认真地去履行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也会去珍视自己的学生,至少不会轻易弄僵或弄破一份师生关系。这样的导师无疑是学生最欢迎的,获得45%的投票。 其次是导师的情商。 一个人的品德和情商并不能划等号,品德高尚的导师也并不一定能和有的学生很好的沟通,解决所有的矛盾。遇上一些心术不正的学生,一个好导师坚守原则的言行可能让学生不爽,这样的学生也会令导师头疼。更何况,品德高尚的导师也并一定那么多。所以,不少学生也不去关注导师的人品,只要导师的所作所为能让自己接受,能让自己“舒服”地度过这相处的几年就好,这样的学生约占20%。 再次是导师的能力 。发表论文的档次和申请经费的多少都直接反映了导师的能力,而且通常论文的档次和项目经费的多少呈正相关。有能力的导师意味着更容易毕业,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样考虑的学生约占15%。 然而,学生在被录取之前能看到的通常只有导师的简历,而简历顶多能反映导师的能力,无法彰显其品德和情商。因此,有渠道的学生会通过认识的人来了解导师,口碑好的大概就是心仪的对象(约占8%)。但口碑好并不一定代表一个好导师,毕竟口碑只是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表里不一的人,乃至衣冠禽兽也并不少见。况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渠道去获得导师的口碑,因此约80%的学生(主要排除看重导师能力的学生)心中理想的导师和实际的导师可能存在偏差和落差,这可能是导致国内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我希望我的导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我足够好,而且能力也很强”,这或许是大多数刚走出象牙塔的准研究生心中理想的导师,怎奈现实总是太残忍,所以悲剧时不时在上演。 而对于绝大多数导师,在招收研究生时的心态或许是:你报,或者不报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跟,或者不跟我,分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这是导师的权利,只是学生可能更想和导师说: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由此可见,注重研究生导师遴选时的师德师风考核,是十分有必要的!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6636 次阅读|8 个评论
行为的自相矛盾和它背后的影响因素反思——禅的行囊(之五十九)
罗非 2018-1-13 11:41
导读:如果仔细观察人们的行为选择,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好几个方面的牵引力的影响。首先是来自父母的 “ 表观遗传 ” ,也就是父母的生存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这部分影响是在新生命形成过程中就烙印上的,因此它根深蒂固,几乎和写在基因里的那些来自地球上第一个单细胞生物 —— 假如有这么一个生物的话 —— 以来历代祖先的影响一样的牢不可破。其次是出生以后幼年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在个体意识形成的过程中烙印进来的,它也是自然而然地就产生,而且非常难以改变的部分。再次是三岁到七岁之间,和父母、亲戚、童年玩伴们共同生活时产生的。这部分影响是在游戏之中、似真似幻之间形成的。就像我们和 “ 发小 ” 的感情一样,这部分的影响也远比日后的各种来源的影响要牢固。 然后就是我们的青少年乃至成年时代,从老师、朋友那里受到的影响。这部分影响的强度在每个个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们遇到了有强烈人格魅力的老师、非常要好的铁哥们儿,那么他们就能形成强烈的启发和影响,重新塑造我们的部分人格。否则,这部分影响就比较弱,只是在我们性格的表面涂装了一层而已。 再就是地区的个性特征不可忽略。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经常会听到或者注意到,不同地区的人有自己的相似性。如果认真观察自己的性格,就会发现它也带有自己地区人群的独特性。比如北方人的彪悍、南方人的细致,以及更小范围的区域性特征,等等。就连北京人和天津人,这两个如此比邻的大城市,它们的市民性格也在相似之中有各自的不同。这些特征,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环境和历史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最后就是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有某些共同的道德标准,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事准则。乃至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官方意识形态。身在其中,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些标准的影响。如果个体的行为违背了这些标准,还不仅仅是会遇到旁人的侧目,自己心里也会觉得过意不去。说明这些已经不仅是外在的条条框框,而是已经内化变成了自己心理约束结构的一部分。比如,狮子在饥饿的时候,看到野牛就会想办法把它放倒大快朵颐一番。但人类如果看到狮子就把它放倒拖回自己家里炖成红烧狮子头,那么不仅在微博或者推特上晒照片时会遇到铺天盖地的口水,自己心里也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凶残了一些。 这种种不同来源的牵引,并不总是和谐一致的。事实上,在大部分时候,它们之间经常是互相矛盾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时常会看到周围的人行为自相矛盾;甚至如果认真自省,也会在自己身上发现这样的自相矛盾。我们平时只是习惯性地想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于是用漏洞百出的逻辑把自己这些相互矛盾的行为拉到一起,勉强做成统一的合理解释而已。我们通常不愿意、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行为其实并没有统一的解释,而是受到不同来源的各种影响力的牵引所致。如果真的遇到某种场景,迫使自己承认自己的行为自相矛盾到无法解释,通常都会导致自我心理崩溃 —— 其结果,要么是发疯,要么是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我们平时几乎从来不肯认真地深入自省。如果深入观察自己行为背后的牵引力,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来自各种不同来源,而且相互矛盾,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统一。换句话说,我们看似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实我们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是家族史、社会史、生命进化史乃至宇宙演化史的投射产物。我们自以为的自我中心和自由意志,其实并不真的那样存在。借助我们的身体和心智,表达出来的其实是整个时空的历史。 我们自己认为,自己在面临时空分支时有选择的能力、权力和义务。然而,这些选择其实是整个时空历史的投射借助我们身心表达出来的。如同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所说,所谓选择其实是一系列综合算法的计算结果。由于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我们误以为这些是自己的品德、意志和选择,从而在其中建立了自我。但这个 “ 自我 ” ,只是整个时空历史算法体系中投影出来的一个虚拟计算节点。它不是我们 “ 自以为是 ” 的那个真实的本心。 所以,问题是,有没有一个真实的本心? ********************** 在桥头拦车并不是聪明的选择。过桥的大巴一辆接一辆,我殷勤地向它们招手,可半小时过去了,没有一辆停下的。终于,一辆本地小巴纡尊降贵停在了面前,而那只是因为恰好有人要在这儿下车。我上了车,小巴刚开过大桥,又停下了 —— 终点站到了,我被撂在了郊区的一大片廉租房旁边。 我受够了。改变命运必须靠自己。一辆出租车驶过,我奋不顾身地拦下了它。 十分钟以后,出租车停在了白鹿宾馆的门口。这是去年来时住过的酒店,它坐落在老城区里,离江边只有几分钟路程。白鹿宾馆的大堂经理还记得我 —— 肯定是因为我的大胡子 —— 这省去了讨价还价的工夫。房价直接打折到二百六十块一晚,对于我的预算来说,这个价钱还是有点贵,但对于九江来说,这已经算是便宜的了。许多世纪以来,九江一直只是长江边上一座普通的码头城市,但是 1995 年通车的京九铁路改变了它的命运,令其一跃成为中国内陆的交通枢纽。城市开始爆炸式扩张,物价也随之飞涨。不过它的老城区还保留着原来的风貌。 我放下行李开始出门游荡,先去了趟街对面的网吧,查过邮件,家里人一切平安。转身出来,拐进酒店背后的一条小巷,去找上次来时发现的一家茶叶店。去年在那里买到的铁观音非同凡响,今朝重访九江,自然不容错过。可等我走到记忆中的位置,却发现茶叶店不见了。我又往前走了一条街,确认自己没有记错,于是再回来一问,原来开茶叶店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一家女装店。店里的姑娘告诉我,茶叶店确实搬走了,至于去了哪儿,她也不知道。 茶叶店的名字叫茶缘茶庄,铁观音是它的主营品种。这种以菩萨为名的茶叶在制作工艺上属于乌龙茶的一种,三百多年前发源于闽南的安溪县。福建与江西两省相邻,而店主与安溪当地的茶农相熟,于是做起了这门生意。 多年来往中国,我培养出一项小癖好,每次都会设法捎点好茶叶回去。茶缘茶庄出售的铁观音是我尝过的最好的茶,就连少林寺的僧值延颖床底下那些极品观音王也比之不如。我还记得茶庄的老板是位女士,姓曹。不料一年之后,已是人去店空,全无觅处。 沮丧之余,我在女装店门前呆立良久,左思右想还是无计可施,只得叹口气,转身离去。女装店隔壁是家便利店,我信步走了进去,希望能发现南瓜饼之类的好东西。令人失望的是,货架上所有的零食都包装精美,让人一看就没了胃口。我拿了瓶酸奶,向收银台走去,付账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隔壁的茶叶店搬到哪儿去了?便利店老板说它搬去了新城区,具体地址他也不知道。我刚叹了口气,没想到他又接着说,茶叶店老板曹女士和他是老朋友了,他有她的手机号。他掏出手机拨了个号码,五分钟以后,曹女士的弟弟从出租车里钻了出来。
个人分类: 科普|2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 关于] 关于49年后中国没有出现学术大师的原因的解释
热度 11 zlyang 2015-11-15 11:27
关于49年后中国没有出现学术大师的原因的解释 以下内容不知道该怎样看待?请您指教! 俺以为主要是没有学好马列主义! 中国没有大科技 成果,不是制度问题;而是 文化和教育 问题。对 照30多年 的大陆出国留学生。 还有,获奖的,往往是反对传统教育的。就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像杨振宁。 实际上,中国的问题,主要是 小生产意识 问题,与制度无关: 延安整风、文化大革命,都是对小生产意识的遏制。 中国 近120年来 ,什么制度都试过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 自从鸦片战争 的170多 年来,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满清皇帝、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李宗仁等等,都不能成功。 从文化核心(小生产意识)上下手吧! 关于49年后中国没有出现学术大师的原因的解释 加拿大俞先生的博客 最近一些年很多中国人对中 国 49 年以后 几乎没有出现众望所归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或大理论家等而发出疑问。就是说,不管在科学界或思想界,国外屡屡出现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简称学术大师),比如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但是,中国却没有出许多少学术大师。最有名的就是钱学森之问。 2005 年 ,会见中国领导人时,钱学森说: “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 冒 ’ 不出杰出人才。 ” 而且与民国时期比,好像民国时期还能出一些有一定能力的思想家,科学家或理论家。现在,有影响力的、非常突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几乎看不见。 于是,有人试图回答钱学森之问。有人认为大学应该去行政化,才能出现创新人才。有人认为,不应该全部问责于学校。问题出现在社会。也有人认为,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发表这个后面的看法的人是中国的教育家刘道玉。当然,也有人从其他方面解答这个问题。 但是,本人认为,这些看法都不具有根本意义。换言之,人们的看法未必准确。 有人主张大学应该去行政化。这个想法与自由派的一个观点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自由派学者一般认为,缺乏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是阻拦出现创新人才或杰出人才的主要社会根源。只要实现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便具备出现创新人才的条件。于是,会自然出现创新人才或杰出人才,出现大师。他们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历史上国家的专制统治放松以后,人们的思想活跃。例如,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南北朝时期,国家不统一,反而人们的思想活跃。出一些有名的文学家或思想家。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学术则繁荣。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科学和思想繁荣。古罗马时期专制统治抬头则大为逊色。关于这一点,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提到过。还有的例子是,意大利城邦国家时期出现文艺复兴。德国在未统一之前,学术繁荣。 但是,本人认为,这个理论并不完全准确。可能是一个外部条件,但不是最根本的条件。 也就是说,在专制时期也可能出大科学家和大思想家。例如,哥白尼曾经面对宗教界的压制。洛克和卢梭创造自己的思想时候,欧洲还是专制主义盛行的时期。可能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越是遇到专制,越是有人勇于挑战权威。 个人认为,即使有专制统治的外部条件,只要具备其他一些条件,还是能够产生大科学家和大思想家。 有人认为是教育出了问题。有人向考试制度发起挑战。说教育要求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本人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没有问题。可能科研体制上有一点问题 。就是中国的科研体制有计划经济的特色。科学理论发现或思想发现是研究者自己规划和实践的。制订计划的人无法越俎代包。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有人真的有能力进行科学发现或思想发现,现有的体制再不中用,也无法阻止人们的发现。 也有人认为,这个问题要从研究社会入手。就是说,要具备一些社会条件。如果社会不发达,也无法出现创新人才。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过去欧洲出现大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时候,条件恐怕还不如现在的中国。 要说究竟社会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个人认为,还是中国人的素质或人品出现了问题 。就是说, 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差,道德水平低,缺乏做人的良心和良知,人品低下才是问题的根源 。比如,有人遇到苦难而寻短见要跳楼,楼下的人会喊叫:你快跳啊 ! 你怎么不跳呢?这就是没有做人的良知的表现。还有,有人喜欢坑蒙拐骗。是没有良心的表现。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他无法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或思想家或理论家。如果一个国家里大部分人的素养差,道德水平低,出现杰出人才的机会就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具备很高的道德感的人才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或思想家(大意) 。心理学家曾经调查和研究过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界杰出的人士。被调查者显示,他们的大多数人有强烈的道德感,非常正直。但是,据我所知,人们没有回答过为什么会有道德与科学发现或思想发现之间的相关关系。 人们会问,难道一个道德良心不怎么样的人就不聪敏吗?也就是说,只要人聪敏,还是能从事科学发现和理论发现的。人的智能与道德良心是风马牛而不相及的。也就是说,有的人道德良心没有,但是还是很狡猾的。但是, 本人要回答的是,科学发现或理论发现只与实践者个人的智能部分相关 。 另外,与人在社会中培养的素质相关 。而这后一点却非常重要。实际上,每个人的智能,只要不是弱智或脑残,是差不多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利用大脑。但是,在开发利用大脑这个环节上,一切取决于人的品质,或人品,或道德良心。也即是说, 如果认为人类还有发现的巨大原动力的话,只有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良心或良知的人,才能进行科学发现和理论发现 。 本人想提出三点看法支持我的这个论点。 第一,具有强烈的道德良心的人也是基本上能够把握一个人付出努力后实现的投入产出比例 。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投入产出比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这个道理。但是,要准确地表达这个道理,还要详细解说。具体而言,一个有道德良心的人会认为做任何事情通常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换言之,一个具有道德良心的人愿意付出大量劳动,去收获劳动果实。这一点与科学发现或理论发现的规律相符。这是因为从事科学发现或理论发现需要付出大量劳动。 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或理论家通常付出毕生精力。这是一般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没有道德良心的人就做不到 。就是说,没有道德良心的人不愿意付出巨大劳动。没有道德良心的人衡量的投入产出比例不当。就是说,他们是极端自私的人。这样的人不愿意付出大量劳动,但是却想获得不相称的收获。他们总是想走捷径。走捷径会出现很多情况。例如,违法走捷径。或违反道德戒律走捷径。或违反常规走捷径。不道德的人贪图小便宜,会顺手牵羊,会拉关系,会以权谋私。但是,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不会这样做。 我们很少看见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也同时是一个贪图小便宜的人。一个科学家或思想家从事科学发现或思想发现是伟大的事业,他们不会贪小便宜,不会斤斤计较,不会机关算尽。不会因为一个渺小的经济利益与人争吵不休。不会长期谋划仅仅为了获得一点点经济利益,比如,一间大一点的房间。不会在考试中作弊。不会在乎职称问题。不会在乎在学校的头衔问题。甚至不会那么关注高考移民的问题。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有理想,于是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绞尽脑汁。当然,他们通常不会贪图吃喝玩乐。他们不会整天打牌下棋。不会整天花天酒地。通常也应该不会去找色情服务。换言之,从事科学发现和理论发现的人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他们愿意大量付出,但是,不贪图享受。如果他们贪图享受,没有理想,他们就无法进行科学发现和理论发现。 在一个社会里,人们的内心中的投入产出比例不同。有正确的投入产出比例的人才可能成为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或大理论家。如果你非常在意物质享受,如果你非常渴望有一个面子,如果你对荣誉也很在意,如果你喜欢与他人攀比,如果你嫉妒别人的成就或美色或房屋,如果你想造谣损害别人的声誉,如果你希望有一个徒有其表的东西,你不会成为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 第二,能够成为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的人与普通人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中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进行语言通讯的。但是,如果人们的语言通讯有一种倾向,就是说,一部分偏向于更多地进行某一类的语言通讯,而另一部分人更多地偏向于另一类的语言通讯,人们便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中。这也是本人在我自己的哲学手稿(已出版英文版)中所专门描写的。 具体而言,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偏向于进行书面语言通讯。普通人偏向于进行口语通讯。这两种人处在不同层次上。偏向于书面语通讯的人通常更多地是具有道德良心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自己的研究证明,偏向于书面语通讯的人主要与书进行通讯。实际上,是书的作者与读者进行通讯。书是媒介。就是一种大众媒介。经常处在书面语通讯中的人精神境界较高,其中也包括书的作者。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精神境界很高。也有读书人走向犯罪道路的。也有读书人公然违背道德伦理的。但是,就倾向而言, 如果一个人经常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一般会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熏陶。人的道德情操能够得到提升。 这主要是因为,当人们用书来进行通讯的时候,他们进行一种公开的通讯。一本书出版以后谁都可以看。当人们进行公开的通讯的时候,就是进行一种公共通讯。公共通讯提升人们的道德。也就是说,当人们进行不道德的事情的时候,通常希望不公开。 书籍的作者是不可能鼓励不道德的行为的 。就是说,一旦进行公共通讯,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易。如果书的作者为少数人某利益,或者公然袒护少数人,鼓吹非正义的事业,会遭致社会大众的批判。原因是,当作者与所有人进行通讯的时候,他必须为所有人的利益发声,这样书才会受欢迎。当作者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发声的时候,作者才有影响力。 通常,代表所有人或大多数人的利益发言是道德的 。人类写作的哲学书、历史书或宗教的书没有哪一本书是鼓吹邪恶的。都是向上的。如果有偏激,其中也有正义的因素。例如,虽然马克思的著作鼓吹阶级斗争,它们也呼吁人类的解放。但是,普通人通常处于口语通讯环境中。我将其称为短距离通讯环境。这个环境是小的。可能是不公开的。或者即使公开,也是在小范围公开。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面临的压力小。所以,当社会道德式微或宗教伦理不昌盛或衰落的时候,口语通讯环境又无法得到书面语通讯环境的奥援(例如,普通人不读书,每一百个人里读书的人的比例过低),普通人的道德水平下降。所以,在口语通讯环境中的人会互相传染不道德的观念或做法。人们偏向于接受市侩的观念。比如,普通人喜欢拉关系,走后门。如果遇到一个官司,首先想到的是赶紧找人。如果提供社会服务,很想得到一个红包。如果发现一个人有不道德的行为,也用不道德的行为报复。潜规则盛行。势利眼比较多。 人们通常不是中长远的利益看社会。而是讲究实际。更多地关注自己不吃亏。如果有一官半职,肯定想通过权力捞取好处。别人受贿,我为什么不干呢?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也就是说, 如果不进行足够的书面语通讯,人们无法建立应有的理想 。当然,学校老师上课,也有可能宣传灌输理想。但是,如果老师灌输的理想无效,真正能够接受理想的人也只有那些愿意读书的人了。所以,如果宗教教化或学校道德教育不起作用的话,不读书的人很可能会陷于市侩观念的陷阱。 于是,我们看到,也有人感到通过诈骗能得到更多利益。 反之,我们很少看见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艺术家诈骗谋取不当经济利益的 。早在大半个世纪以前,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就说过,人们很少看见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骗人的。文学家写小说不是为了骗人。文学家尽其全力描述他心底里的感受。他是非常真诚的。表演艺术家在他的行为艺术中注入了最真诚的人类情感。艺术家通常也不会通过演戏来骗人(当然,魔术是例外。但是,魔术是为了大家的娱乐,而不是不道德的事业)。当然,克罗齐也说过,如果文学家或艺术家真的骗人,那也不是他的职业要求。但是,本人认为,克罗齐忽略了一个论点。就是,如果一个人不道德,希望去骗人,他不会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或艺术家,因为他根本就不想那样付出。但是,当人们愿意经常性地进入书面语通讯的时候,他们在提升自己的道德感。经常看书的人不会是非常道德低下的人。至少他们不会成为社会渣滓的一部分。经常读书的人中的较多的一部分会有教养,有素质,也有道德感。 第三,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从事的事业是为了全体国人或整个世界的人民 。他们不是只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从事活动的。 这就是道德的。 例如,从长远看,科学发现使几乎所有人受益。一个理论发现或思想发现也是如此。如果一种理论只为一部分人是服务,会不受欢迎。如果一种理论鼓吹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会逐渐边缘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如果一个理论无法为所有人服务,它就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不道德的行为的结果就是利益分配的恶性不均衡或者是一种权利或自由的被侵犯。如果一种理论鼓吹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或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会不久被人们抛弃。 古代专制主义理论很难到处推广。于是,民主理论开始盛行。这也是思想家的胜利。国家的掌权者往往是不道德的,或是不讲道德的。至少他们不会为道德所束缚。马基雅佛利曾经告诫古代的统治者,国家的统治者不能讲道德,因为统治者讲道德会被不讲道德的夺权者击败。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有政治道德话,这个道德与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不一样。统治者不能错把社会道德用到政治上。他举例说,历史上意大利城邦国家里讲道德的国王或统治者最后都失去了权力。这主要是因为当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争权夺利时,无法讲道德。但是,本人认为,自从近代实行代议民主制后,这个规律已经不适用。虽然还有人读马基雅佛利的书,本人认为,不信服他的理论的政治家仍然能够成功。原因在于,实现民主后,政治家必须为人民服务。虽然还有争权夺利的事情发生,但是,没有哪个政党可以无视人民的利益。 于是,如果政治家不讲道德,就是类似于社会的道德,比如,没有诚信,他也会被赶下台。现代政治与古代政治的差别在于,在现代,人类的思想能够明显支配国家的管理。于是,道德进入政治生活。反之,如果不是出现民主制,一个掌权者不可能同时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思想家是为所有人牟利的。这样他才能成为思想家。古代的统治者往往首先为自己或自己的家族或统治阶级服务。经常采用专制的手法。于是,用社会道德看,是不道德的。 但是,如果一个思想家偶然成为一个掌权者,他是做不好的。中国古代的屈原既是思想家也是掌权者。他最后不得志,跳汨罗江自尽。李白是诗人,也有自己的追求。他的诗歌也是为所有人奉献的。他可以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从政经历也不成功。这就是说,那些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或文学家只有为所有人服务才能成功。所以他们通常会站在更高的道德高地上。掌权者则不一定。在古代,统治者肯定不讲道德。在现代民主社会里,有党派利益,科学家、理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道德情操一般高于政治家。如果在一个现代国家里没有实现民主,科学家也可能凭自己的道德勇气挺身而出。例如前苏联时期的萨哈罗夫。就是说,他们有更加突出的正直的本性。他们成为社会的良心。于是,由于科学家或思想家的本性,他们更倾向于道德的价值。如果人们的道德水平较低,但是,当其中的一些人经受过教育而有志为人类的科学事业或社会事业付出自己的毕生精力的话,他们会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因此,本人要说,如果一个人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通常他的道德水平较高。 结论是,如果一个民族无法出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人民的道德水平低下,人民的人文素养差。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经常出大科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人民的道德水平一定高。 出大科学家或思想家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的标杆。 一个国家要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需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一个国家的建设应该从培养人民的道德开始。中国政府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其实是错的。应该一切以提高人民的文明素养为中心。所有的工作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否则,虽然经济发展了,没有创新,永远跟在别国后面走。也就是说,搞来搞去还是落后, 而且由于掌权者实行专制,人类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就难以全面地发挥作用,会受到权力的压制,结果会永远为由于缺乏道德所导引出的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困扰,统治者除了采用暴力强压,实行维稳战略而不能自拔,不能促使社会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步步提升,矛盾越来越多,直至统治者的统治垮台为止。有不同意本人观点的人士,请发表你的观点。 相关链接: 2012-06-08,没有大师?还是没有人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80140.html 2009-10-29,什么样的人品得到诺贝尔经济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265938.html 2010-04-25,居里夫人:怎样培养了5名诺贝尔奖得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16032.html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 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 因此,她把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2014-01-16,大师、预言家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59673.html 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 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 真正的大师,知道 “ 世界上还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 (1) Socrat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rates 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 I know one thing, that I know nothing. (2) Plato,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ato On the other hand, I – equally ignorant – do not believe . 所以,真正的艺术大师贡布里希(E.H. Gombrich) 才在《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才诚惶诚恐地写到: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对艺术的故事能够‘一直写到当前’的想法感到不安。” 2014-04-09, 杨振宁与西南联大讲课卡壳的著名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83398.html 共产党员,2011-04-03,发人深思:贪官徐其耀误导儿子的一封信 http://www.creativedu.org/AnecdoteInfor.aspx?TID=1477 6. 我们的社会 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 农民社会。 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农民。农民的特点是 目光短浅 ,注重 眼前利益 。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农民特点,要搞 短期效益,要鼠目寸光。 一旦你把眼光放远,你就 不属于这个群体了,后果可想而知。 要多学习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个把兄弟什么的,这都不过分。 贪官包养情妇数量之最——徐其耀包养多达146个情妇(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0717a10101feg1.html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013-12-03 关于49年后中国没有出现学术大师的原因的解释 - 杨正瓴的博客.pdf
6602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一字之师及其他
热度 5 fdc1947 2014-2-27 11:53
我在《 世说新语 中王氏人物关系图》一文中把 “ 偌大一个家族 ” ,写成了 “ 诺大一个家族 ” 。 东徐先生向我指出来了,我很感谢他。 写一个错别字,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文章中要想一个错别字也没有,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错别字怎么个错法,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现在用拼音打字,要打“什么”,结果打成了“上面”,看上去很奇怪,但这是我粗心大意所致。因为我打的是 sm ,机器让我选择的词“什么”与“上面”挨在一起,本来是我应当选择的,可是我后面又连续打了几个字,机器就自动替我选择了一个“上面”,我没有注意,于是文章中就出现了一个错误。这种错误属于粗心大意,要是更加细心一点,问题就不难解决。 我为什么把 “ 偌 大 ” 写成了 “ 诺大 ” 呢?这是因为我读错了字。如果认真一点,我也知道这两个字应当写成 “ 偌大 ” ,但是在我的心目之中,它的读法是 “nuoda” 而不是 “ruoda” 。我一直这样读,读错了几十年。因此,打字的时候便自然地打上 “nuoda” ,机器上给了我 “ 诺大 ” 二字,我 “ 犹豫 ” 了一下,也就承认了,一个错字就这样产生。直到东徐先生向我指出,我知道我写错了。但是仍然不知道写错的原因。我要改正,打上 “nou” ,怎么也找不到 “ 偌 ” 字,查字典才知道原因之所在。如果没有人像东徐先生那样告诉我,指出我的错误,我可能将错读一辈子。所以,我非常感谢东徐先生。照现在一般的说法,他是我的一字之师。我不大喜欢 “ 一字之师 ” 这个词,因为这似乎隐含着只是一个字上可以向他学,别的方面不是老师似的。但是,我也实在想不出别的更合适的词了,也就马马虎虎用一下。不过要声明一下, 用这个词所强调的重点不在“ 一字 ” 而在于 “ 师 ” 。 网络最好的地方就是相互联系的方便,要有什么话就可以很方便地向对方说,可以公开说,也可以底下说,因而可以方便地交流思想。一个人说了错话,写了错字,别人可以指正,能够得到别人的指正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孔子说 :“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连孔子都认为被别人指正是一件幸运之事(当然,孔门的粉丝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孔子不可能犯错误)。当然,还有一个笑话故事是说别人不屑指正其错误的。说某甲认为诸葛亮与孔明不是同一个人,某乙向他指正,甲却一口咬定自己没有错,还要与乙打赌。公认多知识的某丙却判定甲正确。当乙向丙抱怨时,丙告诉乙,让甲赢了东道,却糊涂一辈子吧。大家可以认为甲是不幸的,别人不屑指出他的错误。但是,实际上也许正是甲一点儿也不谦虚的态度才招致了别人对他的看法。不管原因到底如何,永远的糊涂总归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肯指出别人的错误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指出别人的错误是对别人的帮助,对他自己好像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反而要费时费力。但是, 如果朋友们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指正,形成了风气,那对于大家都是有益的事情。我们需要这样的环境 。
个人分类: 教育|471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学与科技领域中的死结(2)
热度 6 lin602 2013-7-8 18:28
死结3---‘政治课解决不了学生的道德水准’:现在大学的政治课学时数是比较多的,我们修订教学计划时,这个学时数是‘雷打不动的’。不但考大学考政治,考硕士研究生还要考政治,甚至博士阶段好象还有政治课。其实大家都明白,政治课主要靠背,背了考结束就全没有了。那天散步,看到一辆小骄车顶上放了一个纸奶杯在上面,我还照了下来,这现象已经不止一次了。有时候看看教室那白墙上,大片大片的文字,课桌上,许多都是作弊的内容,可能是事先在位子上用笔写上了。大学生经常粗口骂爹骂娘,动不动就说出骂人的话,甚至通过拳头来解决相互之间的不和。晚上散步在校园中,明亮的灯光下,一对一对情侣抱着亲着,其实树后面也有椅子,学校现在将这些椅子撤了,是不是与此有关不清楚。有时候想想,现在的大学生怎么如此呀。 教育一方面是传授知识,也承担着思想品德的教育。社会与媒体为什么经常以大学生说事,就是大学生应该是文明的,应该是品学兼优的。 政治课很多,提高不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死结4---‘课题攻关以公关为前提’: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还好点,让大家还有点希望,许多类型的课题申请没有公关为基础根本就没有戏。这二天网上报道的南师大教授的事件中可以明显看出,只要有‘本事’,就能搞到研究经费,而且会重复资助。这是最令普通教授们灰心丧气的事情。有几次我们几个相熟的教授们参加会议,晚饭后聊聊天,慢慢就聊到这不高兴的事上来了。难道不公关就不应该得到经费?难以在科研上做出成绩? 这段时间听到不少不高兴的事,不少人就是因为有点官有点权,有点人脉,我们申请不到的经费,他们轻易得到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嘛,我想不少熟人听到名字会有反应的。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官员甚至办事人员,他们太牛了,到各单位都是‘众星捧月’。知识分子的清高,在这‘死结’面前‘甘拜下风’。 我就看到不少外地人在省评项目期间,专门在南京找关系,其他事情嘛,我也不太清楚,也不太好说了。
307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品德上的缺陷不应该影响清华那位先生当选中科院院士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3-5-1 22:32
【Blog主人猜想:本文实名推荐数不会超过3个!】   清华那位先生当上了美科院的外籍院士,看科学网上一片对中科院的不忿和指责。   有人私下里问到我的观点,其实对于这个所谓的事情我之前老早就把观点阐述得很完整了:中科院生物学部的院士里面烂货真不少(生物学科自己的人说的,包括没当上院士后坚决不再候选的那位先生,可绝对不是我的观点),这个人相对而言至少勤奋,解析起蛋白质结构来一个接一个,然后又是一个,过一阵再弄两个,没功劳苦劳还是有的,而且成果也许相对而言也还不算烂,让他当就是了,何必弄得全部生物学部的院士一个个全跟嫉贤妒能的无耻小人一般。   所以,我一直认为清华这位应该当院士,在他当选所谓美科院院士之前我就这么说过了,甚至北大那位天天携中组部自重的先生,也可以当院士。   有朋友也这么问过我:你陈安不是用N多证据证明了这两位的道德水平低得但几乎不能再低了嘛,怎么还会支持他们当选院士?   我再次(原来就有过)回答如下:一个人的品格高下不应该影响到他当选院士,院士要100%看学术成就,至少也要看勤奋程度,至于什么行为和宣扬的完全相反,还没有资格取得某基金时而硬是靠其它因素得了,以及宣誓对美国效忠之后又来进行什么爱国教育,都不影响其当选院士。   之前,我甚至写过一篇文章,说明钱谦益(柳如是的老公)是一位道德水平极端恶劣但是学术水平很高的学者,不能因为鄙视其人的人品而同时忽略了他的学问。那逻辑也基本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幽默地呼吁下生物学界,这次人家携美国科学院的重视之利,又确实勤奋,这几年对外也一直装孙子(对内则强悍得很,据说在大会上威胁要开掉怀疑在外面说他坏话的某老师),够委屈了,院士的小黄帽就给戴了吧!
个人分类: 人论|31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大学传授知识的主线不容动摇
accsys 2010-9-21 11:31
姜咏江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最近断言: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作为著名大学校长见到现在高校教师、学生的功利偏颇无德就发出如此感叹,不禁叫人费解。为此我网上赶紧搜寻了有关杨校长的介绍(见附录),方知杨玉良是纯粹的科学家,并非教育家出身,发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断言是情有可原的。 一、 德性不是高级知识 知识无非就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两个方面。道德修养、法制意识、处理公私关系等一切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内容都属于社会科学知识的范畴。德性是个人行为的反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在社会经历中与环境交互的过程。德性知识是人类社会公认正当行为的总结,德性知识虽然隶属于社会科学知识范畴,但德性知识的深度乃大部分处于知识的初级阶段,而不属于高级知识的阶段。例如,一流浪汉捡到现金6000元,徒步从大兴走到丰台派出所将现金交还失主,这反映出他个人良好的德性,而并非与其是否进入大学接受德性教育有关。 二、德性教育培养通贯人生 人的德性是通贯人一生的教育与培养形成的,德性知识虽然简单初级,然而却需要经常教育和提醒,而且德性的表现与周围人文社会环境关系重大,许多人的德性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对人的德性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中小学应该是德性教育的重点阶段。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德性知识的初级性,如果不需要形成专业,那么德性的培养与教育已不必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来经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注意自身德性的修养。讲座、开会讨论、文艺演出、公益活动、社会宣传等,都是德性教育的极好形式。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人的德性也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常常使德性知识教育显得软弱无力。这从侧面说明了德性问题不是一个大学阶段就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例如校长杨玉良谈到的教师、学生的种种丑态,这不是大学教育的过错,也不是中小学教育的过错,而是我们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演绎出了可耻的德性。想想我们一穷二白的时代,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为祖国争光的精神,那时的人比现在讲诚信,那时是计划经济,人的一生都要由党来安排,因而个人奋斗是丑态。现在如何?我们进入了商品社会,发家致富个人奋斗成为了上下瞩目的事情。因而学校的种种可耻德性是社会大环境的反映,而罪责不能划归学校缺乏德性教育力度的结果。事实上,现在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德育课程还少吗? 三、学校是快速传授知识的地方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为了快速传授间接知识才开办学校。教育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的办学方式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不同阶段的教育需要传授不同层次的知识,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所验证了的正确的教育形式,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学校要注重培养人的德性,这就如同在社会的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没有人会认为在学校之外不需要去培养人的德性。但学校与社会其他地方(譬如劳教所)不一样,学校要将知识传授作为主要任务,而不能将人的德性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因为知识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线。由于德性知识的初级性,在中小学阶段多讲授德性知识课程是合适的,因为那时也是个人德性形成的重要阶段。但如果企图让大学的每个专业都以德性教育为主,这不仅是有违教育的层次性特征,而且有损大学教育的宗旨。 四、从职业出发是高校教育的特点 高校教育必须针对社会分工与需求划分专业。高校的基本任务是按专业需求培养出合格人才。许多名人强调高校教育要培养全才通才,其实这违背高等教育为社会需求培养高级人才的目标。多年来这种教育培养了许多万金油,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能针对性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因而造成了一方面大批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所需的高技术人才。 人的精力有限,因而一生中不可能掌握人类所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社会劳动是一种有分工的形式,每类分工都需要有低、中、高三种职业人员,特别是对高级人员的知识需求,往往需要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去从事研究。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工程师)的地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一般都要本专业学生用毕生的精力去从事研究,如何还能达到朝秦暮楚的效果?虽然有些大学毕业生改了行,并且之后也做出了成绩,但这只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不足以证明我们的大学教育可以这样来做。 五、德性不是高校教育好坏的标志 我主张高校教育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毕业后是否有适应所学专业高级工作的能力。能够达到这种要求水平,并且在不久的实践中多数能够发挥应有作用,那么这个学校的大学教育水平是合格的,学生本专业就业能力越强,就能反过来证明该校的专业教育水平越高。每个专业的教育水平越高,该校的教育水平越高。 德性和专业知识水平关系不大,因而德性不能成为评价高等教育好坏的标志,更没有理由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 其实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唯利是图诚信危机罪责不在高校教育,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全盘商业化不能不影响到学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德性教育与培养是对人一生的工作,是整个社会的工作;高校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高校阶段不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完人,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我们就问心无愧,而不必为种种功利偏颇无德去承担罪责,而大学传授知识的主线是不容动摇的,否则我们没有必要办大学。 2010-9-21 【附录】网上有关杨玉良校长的介绍: 杨玉良,1952年出生于浙江海盐,男,汉族,教授,博士,中共党员。现任复旦大学校长。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1984年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博士学位,并荣获中国化学会首届青年化学奖。1986年,留学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成为国际著名学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博士后。1988年,回到复旦大学工作。1993年晋升教授。1999年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特聘教授。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连续两次任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2008年度又被聘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1993年以后,历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分子科学系首任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9年1月任现职。 杨玉良院士是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具有复杂拓扑链结构的高分子链构象统计与粘弹性;建立了研究高分子固体结构、取向和分子间运动相关性的三项新的磁共振实验方法;运用自洽场及相分离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复杂链拓扑结构的嵌段高分子、液晶及囊泡等软物质的斑图生成及其临界动力学领域的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发展了高分子薄膜拉伸流动的稳定性理论,并由此指导和解决了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生产中长期困扰产量和质量的破膜问题,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创立了模拟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动力学的Monte Carlo方法,收集在专著《高分子科学中的Monte Carlo方法》中,深受国内学术界欢迎,对我国高分子物理理论研究的开拓和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迄今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1150余篇次,申请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和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种荣誉。他培养的博士生中有三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个人分类: 随笔|39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几类人慎招
longfo 2010-9-12 07:38
教育部:研究生招考品德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其中我发现了一个亮点,可以作为今后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利器。 录取将考虑身心健康情况 教育部表示,录取硕士研究生时要根据明年全国招生计划,依据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心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我提一些建议,科学网也有很多博导、硕导,其实这些问题在招生的时候是需要考虑的。 第一、 吸烟者要慎招。吸烟者戒烟不易,我是戒烟成功者,深知戒烟之不易,所以一旦一个吸烟者进入科研圈子,那么他势必会寻找场所吸烟,要么在宿舍,要么在实验室,可是这些本来都是公共场所,吸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考虑其身心健康状况,吸烟者慎招。 第二、 作息不规律者慎招。最近我招了几个武术学生跟我学太极,感觉身体好了很多,之前他们作息不规律,身体素质很差,假设我们招来了身体素质很差,且不注意身体锻炼的学生,一旦夭折在校内尤其是实验室或者宿舍的话,无论是对他个人还是课题组,还是宿舍舍友都是不幸的。 第三、 集体活动少者慎招。如果科研项目需要集体力量的话,那么集体活动参与程度低的人慎招。很多专业需要集体热情和付出精神,如果单兵作战的话,很容易出现问题,研究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建议,集体活动参与少者慎招。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学之处世之道
唯我独尊 2010-9-11 11:5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接触越来越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复杂。许多成功者的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失败者的失败不是偶然的,任何成功者的成功都有必然性,而成功的要点是做事先做人,具备出色的优良素质是成功的基础。因此,对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掌握一门有用的科学技术,同时还应注重修身养性,铸就优秀的品质,打造良好的成功环境,为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不少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一直读书,涉世不多,以下仅就常见的一些情形作一介绍,以供其参考。 1、承诺与托词: 1)对不熟悉的人、不熟悉、不方便的事,不要承诺(因此,在承诺前要考虑承诺是否合适),承诺了,就努力做到。宁愿不答应,也不要失信。 评:绝大多数人在本质上是乐于帮助别人的,然而,不少人在这方面重视不够。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承诺没有及时完成,久了就会忘记了,然而别人或许一直还惦记着你的承诺。如果多次承诺不能对现,别人就会怀疑你的诚信,这会给以后的交往与合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2)未按时办或不能办的事,要及时告知对方,并诚恳说明原因(要充分,不充分就是无视对对方,不尊重对方)。 评:当你与别人商定按计划做一件事时,你就承担了一份责任。如果这件事由你完成,别人将不再考虑(并一直盼着你结果)。然而,若你未按计划完成,而又未及时通知对方,就会影响别人的计划,有时甚至会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因此,若未能按计划完成,应及时告知对方,以便对方另行安排。 3)托词:生活中有时使用借口、托词是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能避免的尽量避免,但一旦需要,就要撒圆。说出的托词一定要强有力,否则,你就是轻视、无视、不尊重对方(如请假,就要说出绝对不能到的理由,即使以后对方知道,对方也可以理解,但理由不充分,就是无视和不尊重对方,公然挑战制定的规则)。 评:当你想请假,当你不想借钱,。。。,就要巧用借口、托词,否则就会陷入麻烦之中。为了不伤对方的面子,就要巧用借口、托词。托词越有力,对方越有面子。 2、沟通: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父母与子女、夫妻、朋友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同事之间需要经常沟通,老板与员工之间需要经常沟通,缺乏沟通或沟通不足,就会造成疏远和误会,无疑,沟通是建立人际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朋友、夫妻之间的矛盾,大多数是由于误会引起的,因此,掌握和提高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非常重要。以下几个方面应重点注意: 1)重要的人(领导、需要帮忙的人),找借口,以汇报、问候、见面、打电话、短信、请客等方式加强联系。 评:接近重要的人或领导,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是有帮助的,然而很多人迷茫没有途径。采用适当的借口和方式加强联系,拉近关系(联系多了就熟悉了),对自己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2) 亲人与重要的朋友,可采用打电话、QQ、见面聊天等方式(了解别人情况、诉说自己的情况),经常沟通联系。 评:亲人与重要朋友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人际资源,应经常沟通。 3) 一般朋友,隔一段时间,采用打电话、QQ、见面聊天等方式,加强联系,以免以前建立的关系疏远,造成人际资源损失。 4) 不常联系的同学朋友,在重要的节日采用短信等方式联系,维护远际的人际关系(山不转水转,说不定哪天有用得着的时候),同时,确定通信号码没变。 5)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发现有误会或问题的苗头,应采用严肃单独谈话的方式,予以解释和说明(谈话时,尽量多倾听,引导对方说出误会,然后再诚恳的解释),及时消除误会,否则,随着误会的加深,矛盾会越大,问题也越难解决。 评:生活中误会是难免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和消除误会。若任误会发展、加深,结怨会越来越大。一般而言,结怨程度不同,爆发形式不同。以夫妻为例,有的吵架,有的打架,这都是沟通不畅造成的。若能及时谈话沟通,就可以平和的方式解决误会。 3、打招呼: 见面打招呼是建立友好人际环境的基础方式之一。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遇见多人,一般不宜打招呼(假装没看见),如遇重要的领导、亲人,朋友,并且看见了你,可采用尽量简单的方式打招呼(如:领导你好!老师你好!,嗨,老李!); 评:遇见多人的时候,对方或不便于打招呼,对方或根本就没看见你(对方眼光好象看见了你,但其实不一定是这种情况),这个时候,若对方万一没有回应,就会使自己处于尴尬的位置。因此,在这种场面尽量不要和对方打招呼。 2)单独遇见不熟悉的领导、朋友,不主动打招呼,认为重要,或点头微笑示友好。 评:打招呼是一种主动示好的态度,对不熟悉的人,以点头微笑示好为宜。 3)单独遇见熟悉的朋友、同事,可能还是让别人先打招呼(若要打招呼,可用微笑点头、嗨!、你好!简短的问候语。对女性更应如此,矜持是高品质女性特征之一(曲高和寡才是阳春白雪)。在与异性相处时,女性宜举止端庄大方,不要轻易与异性开玩笑、不主动打招呼搭讪,要礼貌地拒绝异性的非分要求。 评:让别人示好,而不是自己示好,是检验和保持自己地位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女性,更应如此。当然对不同的人应灵活应用。 4)单独遇见上位者(领导、长辈等),可热情主动的打招呼。 4、求助技艺: 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是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你总不寻求别人的帮助,也不愿意提供帮助,那你就是一个冷漠的人,让人无法接近的人。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大多数人愿意帮助别人,但不愿意寻求别人的帮助。注意帮助是相互之间的,如果你总不寻求别人的帮助,别人有问题或也不会找你(除非你是上位者或掌握有重要的资源)。 评:互相帮助是一种技艺,请别人帮助,多数人会感到高兴(少数例外),认为你对他友好。因此可适当制造一些理由,请别人帮忙。 2) 对熟悉的朋友、亲人,或者拟接近的人,在对方很容易办得到的情况下,有意的寻求帮助,有助于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仅停留在聊天的友情是初浅的,有实质的事有助于友情的发展)。 评: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寻求帮助。有时别人能帮忙的,你不找他,他还会有意见。举例说,如果在饭桌上,可请别人递东西,他也比较方便,他将很乐意,感觉你们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反之,如果你硬要自己去拿,他会觉得你是敌视他,感觉很不舒服。 3) 对女性而言,一般处于上位者的地位,在接触时,可适当的指使男性跑脚帮忙(不要什么事自己冲锋在前,太能干、太拉力的女性,男性是不喜欢的)。尤其是对男朋友、对丈夫,更是要如此,否则难以实现家庭的有效管理。当然要采用合适的语言技巧。 评:对比较亲密的人,比如丈夫,尽可能请他帮忙、做事。一方面,在家里,你一人把事做完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家务事应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完成(通过双方共同做事,可增进感情,反之你一人把事做完而来埋怨,丈夫是不高兴的)。而丈夫一般多不会主动去做事,因此,帮忙、请求他做事是必须的(适当低姿态,没什么关系,不要认为事是双方的,不应该我来求你)。由于双方关系已很融洽,只要语言合适,他会热心去做的。 其它男性也是如此,一般而言,男的是热心为女性做事的,只要语言好听,他做了事,还会认为你对他很友好。当然这种帮忙与友好应保持在一定程度之内,否则会误认为你对他有意思。 5、决策: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决策,不同的决策导致不同的路径方向、不同的道路,因此把握好每次决策,使每次决策尽可能的接近合理,是少走弯路的重要环节。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每次决策前,了解和掌握与决策有关的因素、信息、利弊,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 决策实质上就是道路的选择,因此,要有几种方案的比较,应掌握几种方案的利弊。 2)自己反复比较各种可能性的利弊,初步确定最合适的方案和次要的方案(不要只认准一种方案),那些只认准一种方案、脑袋一根筋的人,大多数是只考虑了一种方案的人。 评:固执与一根筋的人,大多数是只考虑了一种自己认准的方案,而没有系统分析比较各种方案的人。 3)为了分析、完善和确认自己方案的合理性,宜向相关熟悉的专家请教。这里要注意的是,专家相关的基础情况没有你掌握得多,提的意见不一定正确,但其丰富的经验,可为提供重要的提示与参考,可帮助你合理决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决策保密很重要,很多人是不可能保密的。 评:每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三人为众必有我师。因此决策前,找人咨询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另外,通过你在咨询时的陈述,也可系统整理你的思维,促使你做出较好的决策。 6、细心: 在生活与工作中,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每件事都是由细小的环节构成的。一个细心的人可通过一些细节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规避。那些工作出了问题、后院起了火才发现的人,是不注重细节马大哈似的人,是能力缺乏的一种表现。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任何异常的事,那怕只有一点苗头,要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要拓展思考,如果发展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当然也不要小事大做,见风就是雨)。要关注这个苗头的发展动向,并关注相关因素。具体来说,每个人的性格与特点是逐步表现出来的(其变化也是渐进的),要了解他,就要根据诸多细节综合分析。对细节视而不见,不分析的人,大多数是要吃亏的。 评:在生活、工作中,每个人都遇到这样与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会影响到你的一生,有一些问题会影响到你环境与家庭。凡是比较大的问题,都会有一个过程,因此细心观察与分析,在出问题前采用及时的防范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以谈对象为例,有一些人谈了很多年,每天不去针对对方表现的特征进行思考,结果结婚后还是感觉性格不合。细心观察分析的要点,就是把一些相关问题放大假设,从中找出共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其性格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性格温和,或可能魄力不足,一些问题或要敦促,或要自己站在前面;再如,一个性格开放,交友较多,就要考察其对人的忠诚度。 2)对主动接近你的人,要分析其动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有分析和掌握出其动机,才能采取合适的应对方法。 评:有人主动接近你,有人欣赏你,是好事,但必须了解其目的,只有这样,才可能采用适当的方法应对。 3)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与思考方式。生活上要注意环境与饮食有序;思考时,要注意列出近期要做的事,以便有序的执行,同时,要列出最重要的事,重点执行。 评:在这个世上,很多的人是没有目标的,或者目标不明确,因此,在生活与工作上,拖拖拉拉,生活与工作无序。表现出来,总是忘这忘那,不少重要的事没去做,等事性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后,才悲天怨人,这样的人是难以获得成功的 。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4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品德是什么?
sstone2009 2009-11-28 21:20
曾经因为在几天里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静下心来,我问自己:品德是什么? 当时写下的一段关于品德的理解,今天读来,依然有所感触 品德大概是一份做人的良知,懂得关爱,懂得珍惜。关爱源于心底美丽的祝福,不因为自己心境的改变而放弃,无时无刻维护着性灵的纯洁。即使要有哪怕一丝要挟,也会亵渎这份关爱。有爱存在,才知珍惜,即使普通至极,也不去期望富华奢豪,也不会攀比他人优越,也不以恶语讥讽相加。自己所有,无论贫富浓淡,珍惜永远。 品德大概是一份做人的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容忍。能常常思想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的艰难和抉择,其实并不容易,内心地长存的宽容之心,何其重要。倘若不能即可理解,也应该多份容忍之心,不要去贸然伤害他人,让自己慢慢回归自然之时,一切必然就可以了然了。 品德大概是一份做人的公正,是非清晰,明辨事理。我们其实都能做到对是非曲折的辨析,只是常常因为诸情相扰,以情辨之,才会不知道何是何非,甚至做出可笑之极的判断。 人的美德,常常在利益相关、亲情相逼之时,才会剥去伪装,真正暴露无遗。
个人分类: 随笔|5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历与品德,其实没一点关系
firefive 2009-8-27 20:40
  在说到品德的时候,很多人经常把高学历与高品德相关起来,要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就说还博士呢,还研究生呢,还还大学生呢等等好像高学历的必然品德也高。   经历了很多事情,想想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可能早的时候认为读书人懂礼貌,有教养,我也没认为有什么不合适的。   就在一个多月前,说起这样,边上的师弟说,这品德有学历其实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老早的事情,从中学开始就没有什么品德课了,所以学历高的和一个中学生所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差不多少的。就那么几年的教育,对很多人可能压根就没什么效果,往后更是个人的事情了。   学历高,只能说明多读了几年书,知道的知识相对多一点,但品德方面的知识有没人涨一些就不好说了。我们所里,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生以上的人,乱扔垃圾,打饭插队。。。。   学历和品德没什么关系,那和什么有关系呢?环境?我想可能还是家教,特别是小的时候,很多习惯及想法都是那时形成的,小孩也容易学,学好学坏都很容易。是非,好坏,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比如现在的很多大人习惯于自己的一些规则,认为钱是万能,所以有了小孩打老师,然后说不就赔点钱么?家长还说小孩厉害。就算大家认为钱是万能的也不能教小孩那样哈。   当看到衣着破烂乞讨的大爷把一把零碎的钱塞里捐款箱,又看到那些所谓的有知识的人拿着他人的救灾捐款在酒店吃喝,看官们是否还会认为学历和品德有关系。   啰嗦一大堆,想说的是学历和品德是没有关系的。
个人分类: 个人感想|4261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感于从“教瘦”到“叫兽”
热度 1 niuyy 2009-1-14 22:14
满堂传道言,科研教学累 都云教授爽,谁解其中味 以前只知道说法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最近又蹦出来一个叫兽,颇新鲜了一阵。诚然这只是以偏概全的文字游戏,但怎样做教授,还真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授应该是啥样的,表里都应该是啥样?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博古通今?温文尔雅? 风度翩翩?口若悬河? 掷地有声? 咬文嚼字? 师貌岸然? 为人师表?八面玲珑?追名逐利?靠书吃书?淡泊宁静?大智若愚?blah blah blah。 不管怎样教授在我们这个国度还是个有能量的名词,否则合校后那些主任医师们不会争先恐后转评教授职位,那些行政官员也不会削尖脑袋来争这个专业技术职称了,还有独树一帜的教授级高工等等。评教授,从人数上看虽没有考公务员竞争激烈,但一年一次的遴选过程中, 造成的教瘦和叫兽却大有人在。
个人分类: 教育|41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富兰克林的13个品德
janephys 2008-10-26 10:21
1. Temperance -Do not overeat. Do not drink to excess. 节制: 不暴饮暴食 2. Silence -Use words sparingly. Avoid inconsequential conversations. 寡言:少说话,不说无关紧要的话 3. Order -Organize your activities. 规矩: 做事有章法. 4. Resolution -Accomplish the goals that you plan, without fail. 决心:不折不扣地实现你的计划. 5. Frugality -Never waste anything. 勤俭:从不浪费. 6. Industry -Keep busy on vital pursuits, not frivolous activities. 勤奋:做重要的事情,别做无关紧要的事情. 7. Sincerity -Be straightforward in all of your dealings and in your manner of speech. 真诚: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光明磊落. 8. Justice -Do harm to no one. 公正:不伤害任何人. 9. Moderation -Do not favor extremes of any kind. 中庸:凡事别过头. 10. Cleanliness -Keep your person, clothing and home clean. 整洁:把自己和自己的家收拾得干净些. 11. Tranquility -Do not obsess over minor matters. 镇静:不要为鸡毛蒜皮的事烦神. 12. Chastity -Avoid sexual indulgence. 贞洁:性生活不要过度. 13. Humility -Pattern your life after Socrates. 谦卑:以苏格拉底为榜样.
个人分类: 转载|45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千年修得同船渡
jxz1963 2008-8-12 10:27
千年修得同船渡 在昨天的《科学网》博客上,我的博文夏日的激情漂流中,(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798)说到了在本届奥运会期间我们进行一次难得的秦岭大峡谷的激情漂流,秦岭大山深处进行的漂流中,在上船的地方有一醒目的千年修得同船渡的祝福语,让乘船的人们思量良久。 看着一些五人组合的一家老小祖孙三代、三人组合的一家三口、二人组合的夫妻二人(仰或是朋友或情人关系),凡能与君同船渡者都得经过千年修炼的缘分。 在今年的七夕情人节时,我就收到一位朋友的一则颇有意味的信息: 能牵手的时候,请别只是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只是牵牵手;能在一起的时候,请别轻易分开。 我想这则信息的含义也正是对人们能够修炼品德的一种期望吧! 我过去在参加一些科技期刊编辑会议时经常对一些刚认识或认识不久的编辑同仁讲:能认识您是我们有缘分!的确如此,不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工作中的同事之间,还是因旅行匆匆而过的同路人,仰或是居家过日子的两口子,其缘分也都是千年修来的。 在我们进行的这次秦岭大峡谷漂流的打水战中,无论我们给认识的、不认识的、年轻的、年老的泼去水时,或者他们给我们泼来水时,大家都感到十分地高兴,没有那一位恼了的。就这一点,我都认为我们在大山深处虽不能同船渡,但同时泼一点水,都是一种千年修来的缘分。 在我们这个五人皮划艇上,小F、我和掌舵者是男人了,小F坐在后边第三排,我坐在皮划艇的最前头,我们两个男人算是最能战斗的了,其次是小L和我女儿,B女士则在一开始就把塑料水瓢给弄坏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她在舀水时舀得太满了,因而把本来就很薄的塑料水瓢的把子给弄断了。 B女士和小L是母女俩人,我女儿和小L则是初中的同班同学,小F是杂志社最年轻硕士Z小姐新婚不久的先生(Z小姐由于怀孕不能漂流,但给我们担任了重要的摄影工作),还有我和女儿以及五人组合皮划艇少不了的掌舵者。从我们这一船的人员组合来看,不用说都是经过几千年的修炼才能有的缘分,有些可能还是经过万年的修炼。 最后,我用千年修得同船渡送给所有读此博文的博友,凡读此博文的博友与我都有着千年的缘分。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593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