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德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习近平德班《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主旨讲话传递的重要信息
黄安年 2013-3-28 07:42
习近平德班 《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主旨讲话传递的重要信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3 月 28 日 发布 国家主席习近平 3 月27日 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发表题为《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 , 短短 2000 字的讲话 , 突出了合作发展的主题 , 他强调 :“ 中国有句古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来自世界四大洲的5个国家,为了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大力推动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独木不成林。”“深化互利合作、谋求互利共赢。”“深化互利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其中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尤其为人们关注。 *******************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全文) 2013 年03月27日 23:55:3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非德班3月27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27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发表题为《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 (2013年3月27日,南非德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祖马总统,罗塞夫总统,普京总统,辛格总理, 女士们,先生们:   时隔两年再次来到彩虹之邦,心情十分愉快。我深深感受到南非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金砖国家合作的积极支持。在这里,我谨对祖马总统和南非政府为这次会晤所作的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有句古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来自世界四大洲的5个国家,为了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走到了一起,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我们要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层出不穷。金砖国家都热爱和平、珍视和平。 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 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   不管国际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 始终坚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   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要 大力推动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独木不成林。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金砖国家发展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做好自己的事情,为世界经济多添一些增长点。我们要推动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强劲发展。   我们要共同参与国际发展议程的制定,充分利用人类积累的生产力和物质资源,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促进全球发展更加平衡 。今天会晤主题提出的“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既是金砖国家的发展目标,也是金砖国家同非洲国家合作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用伙伴关系把金砖各国紧密联系起来,下大气力推进经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往来等领域合作,朝着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前进。   我们要共同支持非洲在谋求强劲增长、加快一体化、实现工业化方面作出的努力,促进非洲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亮点。   我们要 深化互利合作、谋求互利共赢。金砖国家30亿人要都过上好日子,全面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主要靠各国自力更生,也需要金砖国家加强合作。   我们要继续增强五国政治互信和人民友谊,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同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要继续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国际经济金融机构等框架内的协调和配合,维护共同利益。   我们要把各国的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积极推进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外汇储备库等项目,加快各领域务实合作,夯实合作的经济社会基础 ,展现金砖国家内谋发展、外促合作的积极形象。 金砖国家刚刚成立5年,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们要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金砖国家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好,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设好。 只要我们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自信、对金砖国家合作的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兴旺发达。   各位同事!   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的未来发展。面向未来,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 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我们将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继续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   这一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这一发展是合作的发展,我们将坚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我们需要良好外部环境。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继续同世界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反对保护主义,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各位同事!   加强同金砖国家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中国将继续同金砖国家加强合作,使金砖国家 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合作架构更加完善、合作成果更加丰富 ,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7/c_124511954.htm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1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砖五国南非德班峰会,挑战布雷顿森林建立的美元帝国
热度 4 laserdai 2013-3-28 07:19
现在的巴西,印度,中国,俄罗斯和南非组成“金砖五国”(BRICS)。 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首席经济师奥尼尔2001年首先提出“金砖四国”的概念。四国是巴西(Brazil)、俄国(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取每个国家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加起来成为BRIC。因发音近似英文Brick(砖),中文名称被巧妙译成“金砖”。 金砖国家在2010年和2009年在俄国和巴西分别召开了两次峰会,2011年在中国举行的峰会上邀请南非加入,变成“金砖五国”(BRICS)。 现在,“金砖五国”占全球人口43%,占全球贸易额17%。用购买力平价衡量,“金砖五国”占全球GDP2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到2020年,金砖五国中的三个大国 -- 巴西、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产出总合将超过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等 经济产出总合。经济实力相当的时候,挑战自然而然升起。 2008世界经济危机以来, 老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危机四起,难领国际风骚,风光不在;金砖国家异军突起,顶惊涛战恶浪,独占鳌头,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下一步国际新秩序的形成,金砖国家将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新兴力量。” 现在, 金砖五国” 在南非第二大城市德班举行峰会。 五国领导人要在峰会上强调世界经济秩序正在发生本质变化,“金砖五国”已成为这场变革的中心。 金砖五国同意建立1000亿美元应急基金 金砖五国峰会的财长们发起筹备创建1000亿美元应急储备基金, 中国拟出资410亿美元,占比近半,巴西、俄罗斯、印度分别出资180亿,南非50亿。 这一基金资金来源于各国央行储备,用以防范各国国际收支或外汇危机。 这一应急储备基金实际是区域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构建金砖国家“ 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重要一步,能够改变目前国际金融秩序的不合理,加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自主性。看来就是要挑战美元帝国的金融体系。 金砖五国中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巴西和中国3月26日签署了互换规模高达约300亿美元的中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显示了它们改革世界贸易和金融结构的决心。 这一协议将减少两国在双边贸易中对美元的依赖 ,以及减轻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它们的冲击。 美元帝国的衰亡,开始了倒计时。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327 次阅读|6 个评论
德班四变化
ScienceNews 2012-2-9 16:16
经过艰苦谈判,德班气候变化大会在延期一天后达成协议。尽管国际舆论对德班成果评价各异,但与过去的气候谈判相比,德班谈判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值得关注。 发达国家整体强硬 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的一大特点是,发达国家表现出比过去更强硬的立场和姿态。比如 , 在《京都议定书》二期问题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明确表态反对,欧盟虽然表示有条件地支持《京都议定书》延长 , 但对其所提出的条件更为坚持。美国更是对《京都议定书》不屑一顾。虽然最后德班会议达成了妥协,但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展示了更大的灵活性。 发达国家日趋强硬,原因有三:第一,这与当前国际格局的快速变动和调整导致的权力转移有关。进入 21 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迅猛,权力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发达国家的失落感、焦虑感和不平衡感迅速上升,导致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而自身则竭力回避责任,更不愿意做出让步。第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快、总量大,客观上也增加了发达国家的忧虑和警惕。以中国为例, 2000~2010 年,中国能源消费同比增长 120% ,占全球比重由 9.1% 提高到约 20% ,二氧化碳排放占比由 12.9% 提高到约 23%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相当的差距)。第三,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日益加剧,也使发达国家感到有机可乘,因此态度日趋强硬。 当前,发达国家日趋强硬的谈判立场与发展中国家日益积极和灵活的谈判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态势的发展预示着未来国际气候谈判将更加艰难。 欧美趋同日益明显 欧盟和美国是国际气候谈判的两大关键角色。长期以来,欧盟和美国在全球减排路径上存在重大分歧,欧盟强调自上而下,美国坚持自下而上。此次德班会议上,美国最终同意欧盟所提出的 2015 年前制定涵盖主要经济体的新法律框架,并于 2020 年实施的方案,反映出欧美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有趋同的迹象。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继续发展,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在未来谈判成果的法律形式这一重大问题上已基本站在欧盟一边,即使是基础四国在这一问题上也出现前后表态不一致和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欧美立场趋同的态势继续发展,欧美实现联手对付发展中大国,而发展中国家自身团结越来越不稳定,国际谈判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中大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将急剧增大。 固有原则将被侵蚀 过去 20 年国际气候谈判一直是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而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的建立意味着所有国家今后都将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谈判。过去的双轨谈判将并为一轨。其实质是未来国际气候谈判将逐渐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谈判转变为排放大国与排放小国之间的谈判。而过去气候谈判的基石 ——“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 原则将逐渐被侵蚀和模糊。这也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伞形国家的核心政治诉求之一。如何应对这种新的局面是发展中大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姿态开始转变 由于中国在世界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格局中所处的显赫地位,中国毫无疑问是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关键角色之一。因此,中国在谈判中的一举一动备受世界瞩目。此次德班会议中国表现抢眼,在谈判策略和战略上均有重大调整。从谈判策略看,中国一改哥本哈根谈判以来的无条件谈判模式,回归有条件谈判模式,在谈判中更加主动。从谈判战略看,由于中国同意加入 2020 年后的国际量化减排协议,可以视为中国在谈判中的一大让步。而中国之说以做出这一妥协,虽然有国际压力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政府希望借国际气候机制加快国内节能减排进程的强烈需求。这与十年前中国做出重大让步以换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加速中国改革进程的做法十分类似。因此,此次德班会议标志着中国的谈判战略开始从过去 20 年一以贯之的 “ 以外保内 ” 战略向 “ 以外促内 ” 战略转变。 ■ (作者 张海滨 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班一小步
ScienceNews 2012-2-9 16:03
德班一小步
当地时间 2011 年 12 月 11 日凌晨,德班气候大会的最后时刻。 一位女性代表站在自己的椅子上,拿起面前的桌牌不停地敲击桌面,试图引起大会主席和其他参会者的注意,来赢得最后的发言机会。她手中的那块桌牌告诉大家她是来自委内瑞拉的代表。 这是德班气候大会最后一次全体会议。由于意见不一产生的争论,原计划于 9 日落幕的大会被迫延期。这位委内瑞拉妇女的举止让正在发言的大会主席愣了几秒钟。 这一幕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谋留下了深刻印象。全世界 194 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大会谈判,焦灼的气氛绷紧了每个国家代表的神经。 德班气候大会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前的最后一次大会,谈判的结果关乎未来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故有着特殊意义。 谈判得以延续 2011 年 12 月 11 日,延期了一天半的德班气候大会终于落下帷幕。参加谈判的各方最终签订了一份决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发布的消息称,此次在德班达成的决议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相关安排、长期合作行动计划、启动 2010 年坎昆会议确定的 “ 绿色气候基金 ” 以及建立 “ 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 ” ,负责 2020 年之后的减排安排。 “ 各方显示了相当的政治诚意去推动气候谈判进程,致力于 ‘ 拯救未来于当下 ’ ,会议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 德班气候大会主席、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部长 MaiteNkoana-Mashabane 女士在大会闭幕式上这样表示。但她指出,这些决议虽然 “ 并不完美 ” ,但却是 “ 里程碑式 ” 的。 “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建立 2020 年以后的减排框架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这样表示。这也就是说所有国家在 2020 年以后都将会被纳入强制减排的行列。在他看来,德班气候大会的最大成果在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框架得以维持下去, “ 这意味着今后的谈判可以继续谈下去。 ” 此外,在有关 2020 年之后减排的安排中,各国都同意在 2015 年制定一个到 2020 年的行动框架。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变化科学与政策领域教授 CorinneLeQuéré 告诉《科学新闻》,虽然到 2020 年才开始强制减排有点晚,但是谈判仍然存在这一点是最好的。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屡屡存在很多争议,许多人对于德班气候大会的成果并不报过高期望。因此,不仅《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期会得以延续,而且还将对 2020 年后的谈判进行安排,这样的会议成果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 《京都议定书》和气候公约一样,是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法律基础,现在较好地解决了《京都议定书》前途问题,对于推进国际气候谈判,避免出现国际规则的真空甚至混乱的政治意义是重大的。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迎表示。 加拿大退出 在许多人因为《京都议定书》得以延续而松一口气的时候,有的国家已经要离开《京都议定书》的缔约队伍。加拿大这个冰雪和白熊数量较多的国家于当地时间 12 月 12 日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引起舆论大哗。这是德班气候大会闭幕之后第一个正式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又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 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是因为他们无法完成第一承诺期的减排量,为了逃避惩罚而逃离。 ” 石敏俊认为。 宣布这一决定的加拿大环境部长 PeterKent 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出议定书后可以使加拿大免遭议定书规定的大约140亿加元的惩罚,这对在当前困难经济形势下的保守党政府来说,没有其他选择。 在德班气候大会召开前期,国际能源机构公布了世界各国因使用化石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该数据显示,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转轨国家) 2009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 1990 年减少了 6.4% 。但是除转轨国家外,发达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减排,反而增长 4.4% 。其中,日本增长 2.7% ,美国增长 6.7% ,加拿大增长 20.4% ,澳大利亚增长高达 51.8% 。 “ 多数发达国家根本无望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内的减排目标。 ” 陈迎认为。 事实上,态度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加拿大一国。日本、俄罗斯似乎都心生离意、无心恋战。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东道国,日本曾经也是《京都议定书》积极的支持者,而现在虽然日本并未立即退出《京都议定书》,但是他们表示将不再参加第二承诺期,理由之一是认为《京都议定书》对于全球减排没有实际意义。 石敏俊认为日本之所以出现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执政党的交迭,另一方面则是受 2011 年大地震的影响。 “ 事实上,因地震海啸造成核电站泄露事故的影响很大。目前日本供电都面临困难,更不要提减排了。 ” 多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位于领导地位的欧盟此次表现出的积极性大不如前。他们在谈判中提出有条件地参加《京都议定书》,如果一些碳排放大国不参加 2020 年之后的强制减排,他们将会退出《京都议定书》。 “ 也许没有欧债危机,欧盟在谈判中会更积极更强硬。 ” 对于欧盟在德班的表现,石敏俊认为,欧盟一方面要应对欧债危机,一方面又要坚持自己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领导地位,许多时候欧盟自顾不暇,这就是欧盟改变的原因。 最终,欧盟提议被采纳,成功地建立了 “ 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 ” ,推动了 2020 年后减排温室气体的具体安排。在石敏俊看来,欧盟无疑是德班气候大会上最大赢家。 中国得失 “ 一些国家,不是看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做出承诺的国家并没有落实和兑现承诺,更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 ” 在 12 月 11 日凌晨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一位代表在发言中争锋相对。而说这话的人正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 解振华语带数落, “ 讲大幅度率先减排,减了吗?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你提供了吗?讲了 20 年到现在并没有兑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我们要保护环境,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的,你们还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讲这些道理给我? ” 在陈迎看来,解振华在会议上的发言可谓是气候变化领域南北阵营的一次激烈交锋,反映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公平和 “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 原则等问题上立场的根本分歧。 公平和 “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 ,是 1992 年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促进国际合作和构建 2012 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重要基石。气候公约为附件一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规定了不同的义务,明确了发达国家有率先减排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义务。 “ 之前我们总是在强调和坚持这一点,但是,这一点正是发达国家最想要否定的。将来还能走多远还真是一个难题。 ” 石敏俊告诉《科学新闻》。 在石敏俊看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此次大会上有得有失。得,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得以落实;失,是 2020 年之后要开始加入到强制减排的行列。 “ 此次谈判中国最大的作用是作出了让步。 ” 他说。中国希望在减排的问题上有一个缓冲的时间。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碳排放量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 与此同时,石敏俊还指出, 2020 年强制减排对中国影响有多大目前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在他看来,目前中国需要考虑的是,新形势下如何减排。他和团队的研究表明,从整体形势来看, 2020 年减排目标的 70% 要靠相应的技术进步实现, 30% 有赖于政府采取进一步的减排政策。到 2020 年之后,技术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2020 年之前主要靠提高能效技术, 2020 年后就期望非化石能源能够得到突破、取得飞跃才可能完成减排。 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环境政策教授 NathanE.Hultman 告诉《科学新闻》,在他看来,德班气候大会在减排的问题上只是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而中国最大的作用是做出了减排承诺。此外,他希望中国能够在国际谈判中积极地发挥并帮助推动其他国家做出减排承诺。 下一站卡塔尔 德班气候大会所取得的成果,与大家的期望值仍然还有一定的距离。 解振华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此次会议未能全部完成 “ 巴厘路线图 ” 的谈判,成果的落实有待时日。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及技术转让的政治意愿不足,这是影响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 对于技术的谈判一直是比较困难的。 ” 石敏俊说。由于体制问题,发达国家的技术更多地被掌控在企业手中;同时由于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中国外大部分国家缺乏接受这些技术的能力。故导致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大家对技术的关注度不足。 2020 年以后,技术对于中国而言很重要。但是 2020 年以后的框架将会在以后提出,这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与此同时,许多专家对于气候变化大会的速度表示不满。联合国环境署规划署专家 ChristianNellemann 告诉《科学新闻》,他认为目前对于碳减排的谈判进程过于缓慢。今后应该将更多的努力放在对绿色领域的投资上,其中包括对于热带雨林、红树林、湿地以及海洋碳汇的保护。 所有期待的目光都投向了下一站位于亚洲的卡塔尔。 2012 年 11 月 26 日到 12 月 7 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这里举行。届时《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有望得到正式批准,并于 2013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 本刊记者 闫岩
2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还在,希望就在
kejidaobao 2012-1-31 14:56
历经两周艰难卓绝的谈判,最后还冲入“加时赛”——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第17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大会终于落下帷幕。 由于之前诸多国家分歧严重,德班气候大会一直深陷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悲观情绪之中。但在最后一天,与会的190多个国家终于达成协议,同意将制定一项新条约,该条约将要求所有国家削减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还决定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建立特定机构为世界上的穷国募集、管理和发放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而《京都议定书》承诺减排的有效期也将再延长5年。 最终时刻的“峰回路转”,以及各国在此次气候大会上为取得成果而做出的努力,让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尽管有许多人认为,大会行动可以保证谈判进程继续,但是不会对控制气候变化带来深刻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联系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机制中充斥的诸多争议选项,坚持达成最后的协议实属不易,理应看到其积极的效果,正如气候谈判非洲国家集团主席托西·姆帕努所说:“情况已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始发展了。” 德班协议旨在为应对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气候变化确定新的路线,首次将所有主要排放国纳入国际社会旨在控制全球变暖的努力中来,其“象征性意义”将远大于“实质性进展”,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Christiana Figueres的话概括就是:“我对达成此项协议的国家致敬。为了实现通过长期努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这一共同目标,所有国家都舍弃了本国十分看重的一些目标。” 气候变化自身的复杂性、综合性远远超过其他世界性议题。自1995年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回望17年的坚持谈判,虽然困难重重,矛盾尖锐,但随着谈判进程展开,很多变化已经发生,尤其是低碳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长远来看,气候谈判纵使并不完美,对人类还是蕴含着独特的价值(综合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等消息)。 在整个谈判的进程中,欧盟扮演着“准领导”的角色,一直在积极的推动谈判进程,而了解在减排方面一直较为激进的欧盟能源政策,也许可以使我们对世界未来的能源结构做一初步的展望。 12月1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50能源路线图”,即实现欧盟到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80%至95%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据介绍,欧盟将通过4种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使用以及采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 在路线图中,可再生能源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欧盟预计,到2050年其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需求的比例将上升到55%以上;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希望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以降低能耗到32%到41%;核能占全部能源需求的比例仍将维持在15%至18%之间,而大力发展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将有助于减少32%的碳排放。雄心勃勃的欧盟委员会设计了不同的情景,以预测不同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在未来所占的不同比例,而这几种情景的最终结果都可以实现减排目标(12月16日新华社)。 我们没有人知道2050年的真实世界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无数的设想又会有多少变为现实,但有一点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地球环境正在督促每个人必须坚持行动,为未来带来更多的希望之光。 而近日,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声称,他们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核,进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艾滋病的关键机理,这一突破被认为提供了更有效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新标靶,为已坚持30余年的艾滋病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艾滋病病毒要进入到细胞核内,必须通过细胞核的大门——核孔复合体,但艾滋病病毒是如何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至今尚未而知。而这一小组成员发现,艾滋病病毒衣壳会与细胞核孔复合体上的Nup358蛋白绑定,进而让病毒进入细胞核,与DNA结合。这个衣壳蛋白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核孔复合体这把“锁”,使得艾滋病病毒最终“破门而入”,危害人类。 过去几乎所有的艾滋病治疗都是瞄准病毒本身,但艾滋病病毒变异性极强,从而使药物治疗经常陷入无效的绝境之中。领导该项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Greg Towers教授指出,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来说,能够领先一步来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如果能够使用药物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核的路径,就能够阻止病毒在体内的扩散,这是一种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新方法,将使屡败屡战的艾滋病治疗增加一丝光明的期待。 坚持就是希望的开始。在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认为,必须为那些有才能、愿意献身科学、并有可能成为科学领军人物的女性开一些道路。使她们少一些困难,多一些支持。当时,就有一位记者发出疑问,认为这么多年的努力并没有看到什么成效。当时,韦钰表情凝重地回答:“因此在这里我们必须坚持,因此我们必须呼吁。”而到2011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坚持的初步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放宽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年龄到40岁,还规定女性可以因生育而延长在研项目结题时间,并逐步增加专家评审组中的女性成员人数。它让我们相信,以最单纯的态度坚持下去是会有希望的,而这种希望也由于为这个世界、这个国家造福而变得光明伟大。■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碳排放的几个问题
热度 21 王铮 2011-12-15 06:50
关于碳排放的几个问题
关于碳排放的几个问题 有居住在海外先生在科学网批评了中国的碳排放政策,有一个 IP 址为浙江大学的评论就此攻击中国的碳排放政策是无耻。作为一个研究碳排放政策的科学家,我不能不说几句,虽然我不是 IPCC 的专家,也是 NIPCC 的主要翻译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这些观点代表我个人,不代表任何政府组织。 1 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吗? 关于碳排放量,国际上通常是用能源消费量来计算的。他们的算法是按能源品种核算碳排放量,比如烧一吨煤,放多少二氧化碳。这里有个问题,中国的煤质不大好,特别是南方的二叠纪煤系的煤,灰分高,烧同样重的煤,放出的二氧化碳就少一些?大家担心的 PM2.5 ,很大一部分就是煤的灰分。酸雨也起源于煤的杂质——硫的燃烧。还有中国的技术相对落后,煤燃烧不那么干净。所以国际上对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际上是偏高的。这个,外国人应该知道,特别日本人他们批评中国煤燃烧放出二氧化硫、放出大气气溶胶多,就计算了中国煤的杂质,据说美国大使馆放风中国的 PM2.5 搞,可是谈二氧化碳,又是另外一个标准。 所以中国碳排放第一的位置可能仅仅是与美国并列的。 2 中国作为实际上碳排放数一数二的国家,为什么不参加减排? 中国已经参加了减排,中国降低能源强度的做法就是减排。大家知道各地区对节能减排有些怨声载道。英国报道说中国承诺 2020 年后进入“强制性减排”,不知真假,如是,中国压力很大。我们做模拟,强制性减排,放在 2025 年后对中国经济影响的风险才比较小。我们没有参加国家讨论这个问题,要是我参加,我反对中国 2020 年进入强制性碳排放。 3 中国、印度对到 2020 年能源强度降低的承诺比美国、西欧、日本碳排放总量降低的承诺容易实现吗? 不容易,我们计算过,美国和其他发达由于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中国。美国能源强度降低 42% 只有就可以达到他的承诺目标,日本也大约是这个水平。当然他们能源利用效率高降低起来从技术讲难一些。但是他们生活能源用得多,节省一下碳消费完全可能。大家见过世界上夜空的观察图吗?美国、日本、西欧一片辉煌,中国、印度就不行,朝鲜、埃塞俄比亚等最差。韩国人对此很骄傲。最亮的地方,说明生活能源用得多,当成光荣就是无耻了。确实,中国、印度是生产大国,能源用在生产上,生产性节能比生活困难。 4 发达国家能源福利效率高却要求他们减排多,发展中国家能源福利效率低却要求减排少,是劫富济贫吗? 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例如 2008 年,美国人均消费为 5.4 吨标准碳,澳大利亚为 5.6 吨标准碳,加拿大为 4.9 ,俄罗斯为 3.6 , OECD 成员为 3.2 ,韩国为 3.1 ,日本为 2.8 ,新加坡为 2.0 ,中国味 1.6 ,印度为 0.6 ,老挝才 0.076 。发达国家明显是“富”的。碳消费是一个一个人消费的,只要个人努力,发达国家就明显比发展中国家容易实现减排。学生从大不列颠给我写信说碳减排要靠管治,让公众自觉行动。我说,好姑娘,有思想,你就研究这个问题吧,研究这个气候保护的管治问题。 关于减排责任,有一个比喻,据说是新加坡人发明的,说大船要沉了,只有大家都丢东西才能是达到对岸。现在是美国有 10 件衣服,日本有 6 件衣服,新加坡有 4 件,中国有 3 件衣服,印度有 2 件衣服,老挝只有一件衣服还是破的。要求大家都丢 2 件,合理吗?还有人说,我们发达的能源福利效率高,发展中国家应该多减。就是说,我的是裘皮大衣,先丢中国、印度的单衣服,特别是老挝的破衣服吧?这样丢衣服,中国、印度、老挝就会被冻死了。所以我的主张是 2020 年后,发达国家多减,到 2050 年降到 1990 年的 80% 左右,日本核电发展有问题,美国是世界经济龙头,可以少减点, 70~75% 吧。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也减一点,比 2005 年减 10~15% ,印度保持 2020 年水平不变,老挝任其发展。我们模拟计算过,按我们给出的方案,全球到 2100 年升温可以控制在哥本哈根共识——升温不超过 2 °,世界经济平稳增长。如果中国、美国减太多,世界经济增长可能会停滞。考虑世界经济增长,也是负责任大国的责任。 5 你们的方案得到世界接受吗? 我们的文章写成后,在国际上报告,一些学者很赞成,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人的,但是投稿给国际杂志,被毙了。评审意见是:流行的国际模拟计算,都以全球福利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计算,你们违背了这个标准。没有别的学术原因。气候变化不是阴谋,但是有政治。问题的本质在于,如果以福利最高、损失最小计算,能源福利效率低的国家,中国、印度应该大量减排,日本、美国不用减排。像西方那种计算很容易,我的学生已经计算出这样的方案,我说这是汉奸方案。据说否定我们文章的是北京某大学的,他是不是汉奸我不敢讲,至少是嫉妒,因嫉妒而忘记中国。这就是中国科学。文章改投中国杂志了,不是 SCI ,我不好交课题账,学生也不好毕业。悲剧啊! 6 为什么我们中国不提高能源福利效率? 我们一直在提高。可是我们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美国、英国、日本主要是金融业和第三产业,相比之下,单位美元产值,我们当然能耗好。用通俗的话讲,他们的第三产业,挣钱容易,国际产品定价系统不合理导致各国碳排放强度扭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不公平,本来就掠夺了发展中国家,不能让他们通过碳减排再掠夺发展中国家。事实上我们中国一直在提高能源福利效率,印度也是。可是发达国家在能源技术上卡我们的脖子。有学者提出欧盟大力推进碳减排,主要是为了卖他们的节能技术。关于“全球变暖的阴谋论”,触发的利益焦点就在这里。全球的确在变暖,但是大资本家也在利用这个东西,有没有人借此搞点阴谋,我看是有的,所以气候经济学的大家 Nordhaus 与某些西方政客吵架了。最近,我与课题组的吴静副研究员做了模拟,分析,如果降低技术交易的价格,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我们的文章写好了,这回学精了点。投给了《中国科学》,但愿不要碰到糊涂学者。 总之,我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技术交易比碳交易更关键,虽然它挑战了发达国家利益。我对 Stern 讲,从碳排放的历史责任讲,世界应该立法,发达国家应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节能减排技术。我也给上海市长写过信,建议上海发展节能减排技术,这样可以推进上海经济增长,这信也算写给武汉市长、重庆市长吧。 7 北方国家公众的老祖宗多排放了二氧化碳,为什么要叫他们子孙承担责任? 我们南方国家不是只要你们承担,我们被你们北方国家绑架了,我们也承担的。现在是你们的人均碳排放量高,容易减排,你们当然就该多减排。事实上,你们的父母多放二氧化碳,使得你们有 10 件衣服了,那是占用我们资源的结果,船要沉了,你们就多丢几件衣服吧,为父母赎罪,至于老挝、柬埔寨、埃塞俄比亚还有中非兄弟,不仅不能让他们丢衣服,还应该把你们的衣服分他们点。这样才对得起 20 万年前的露西老奶奶,我们现代人共同的基因奶奶。 祝萧森扬生日快乐,祝李山、翟石艳、毛可晶、孙翊、吴静、韩伟一、初昭鹏等各同学今年出生的小宝宝新年快乐,茁壮成长。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9936 次阅读|29 个评论
光打雷不下雨——国际气候谈判的魔咒:写在德班气候谈判闭幕之际
热度 2 wyjorange 2011-12-11 19:59
如果有人告诉你,为遏制全球碳排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仅仅是政治家们玩的一场游戏,你会作何感想呢?如果一个同样的结局每年都在重演,你还有信心期待下一次吗? 在南非德班会议开始之前,有观察指出,对于本次德班举办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各方从一开始就对它不抱太高期望,不指望在本次会议上达成任何有意义的新气候协定,即便距离《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主要条款失效只剩一年时间。 结果不幸被言中。一场游戏一场梦。 气候谈判,不仅仅是斗智斗勇,还要斗体力。经过一天一夜连续的“加时”冲刺谈判,德班气候大会终于在当地时间12月11日清晨拉上帷幕。不过,相比于两年前让世界落入失望深渊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德班气候谈判并非一无是处。唯一的亮点或许就是,德班会议在最后关头让《京都议定书》起死回生,通过了所谓的“德班一揽子决定”,同意《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在2012年卡塔尔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正式被批准,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 然而,“德班一揽子决定”这一毫无约束力的折中之举,未来能否被认真遵循,各方是否会兑现承诺、落实相关政策,充满太多不确定性。比如,《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期限问题仍然待定;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的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如何接受减排约束;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的资金来源和管理仍然一片空白,基本属于一个“空壳”;等等。实际上,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依然存在深层分歧,迄今德班会议未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在扭转减排分歧局面方面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国际环保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德班并未给拯救全球气候带来曙光”。 一个“大家都不满意,但大家都能接受”的无奈结果。也许,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性就是,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遗留问题只能留给明年卡塔尔气候大会去解决。 这个过程似乎已经成为气候谈判的魔咒,年复一年。 国际气候谈判的目的旨在通过全球努力达成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遏制气候变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方就一直为此努力。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国际公约。首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举办,抚今追昔,气候谈判的历史犹如马拉松式的漫漫征程,从柏林到德班已经是第17次缔约方会议。然而,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的努力,却始终处于坎坷与无奈的交织之中。尤其是,在国际气候谈判的背后,还夹杂着众多曲折和争议,让看起来声势浩大的联合国气候谈判磕磕绊绊、步履蹒跚。 2009年因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科学家修改数据引发的气候门事件,无疑是国际气候谈判的最大尴尬。时间流逝,在刚刚谢幕的南非德班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期间,又一些邮件文件在互联网广为传播。这些曝光的文件不仅内容包含与两年前类似的CRU研究人员与同行往来的电子邮件,时间上出现的亦是恰到好处。CRU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全球领先机构,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IPCC的报告一直被同行认为是同类研究成果中最权威的,其结果也被用作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当年气候门事件一爆发,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怀疑者认为,科学家在操纵一个巨大的阴谋,修改数据以夸大全球变暖的科学依据。今年在德班这些言论又死灰复燃,再次引发强烈反应。 气候变化的阴谋论并不算新颖观点。伴随着IPCC的“气候变暖说”,那些怀疑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坚持认为“气候变暖说”是一个阴谋论,他们质疑气候变化科学,认为科学或科学机构可能被某些政治利益集团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了。有评论指出,“IPCC一直以独立的、科学权威的姿态出现,但由于先天的政府背景,IPCC各种评估及相关活动不可避免被打地上了政治因素的烙印,成为各国和国际上各利益集团争夺科学话语权乃至制高点的重要舞台”。因此,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一些政治家博弈和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工具,表面上打着保护地球的幌子,实则是争取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全球话语权。 而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的阴谋论者看来,目前热炒的气候变化、低碳都是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而刻意炒作出来,用意就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种低碳阴谋论流传甚广,甚至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死活不肯做出任何让步的重要指导思想。毫不奇怪,有人就大胆猜测,那些表面上极力呼吁气候变化问题多么紧迫的政治家,指不定其内心对气候变化有多么嗤之以鼻,概不重视。 虽然这些被揭露的丑闻给气候变化阴谋论者口实,但主流的科学观点并未一蹶不振。全球大多数科学家仍然一致承认,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炮制出来的阴谋。原因很简单,全球变暖是全世界无数的独立研究机构多方观测的结果,并不依赖于单一实验室。事实上,即使忽略有篡改数据嫌疑的CRU的研究结果,仍然有来自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和戈达德空间研究所的数据在有力支撑着“近百年全球地表温度具有升高趋势”这一结论。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质疑气候变化的声音广泛而热烈,并通过游行示威纠缠着每一次的国际气候谈判。 恨铁不成钢的是,这些年的气候谈判成果却足以让那些持阴谋论者对“气候变暖说”落井下石。自首次联合国缔约方会议以来,仅仅在1997年第三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了全球唯一对发达国家削减碳排放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但美国游弋于条约之外。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一直相互指责和推诿,在达成新的框架协议问题上磨磨唧唧、毫无建树,基本上每一次谈判最终都在争吵中不了了之。 如果气候变化真有那么严重的话,为什么每次谈判都光打雷不下雨,无功而返? 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早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共识。喊口号当然容易,但问题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博弈各方却总摆脱不了陷入囚徒困境,在僵持中难以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 也许正是谈判桌上的碌碌无为,导致事实上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肆无忌惮。国际合作组织全球碳计划项目于2011年12月5日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10年,来自化石燃料燃烧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9%,达到破纪录的最高水平。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一年中碳排放量增加最多的一次,也是自2003年以来碳排放上升率增加最高的一次,表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已达创纪录的浓度并仍在稳步增长。科学家们担心这种趋势将使遏制未来几十年气候严重变化的努力变得极为困难。 关键在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本身也苍白无力。全球碳计划项目研究报告的起草者之一、挪威国际气候和环境中心的研究员格伦·彼得直言,“碳排放每年都在增加,每年都会有新一轮的谈判、新一轮的犹豫不决,没有迹象显示过去十年的(碳排放)轨迹有所变化。” 可是,气候变暖时不我待。接下来还要多久才能达成新的国际减排协议?遥遥无期并不是好兆头。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协议再推迟十年,潜在的海平面上升及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必然带来更严峻的灾害风险,对于环境保护者、小岛屿国家以及任何希望将气候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的人而言,是绝不可能接受的。 毫无疑问,地球的未来取决于国际谈判各方的诚意和行动效率。不管是否存在阴谋论,不管以何种目的,都需要各国政府坦诚合作,尽快拿出实际有效的削减碳排放协议和政策行动,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花落花开年复年。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漫长征程中,德班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只是其中一站。但愿德班的一揽子决定能够开花结果。
3361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重要文章:别把世界杀死在德班
热度 19 王铮 2011-11-29 08:44
别把世界杀死在德班 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了。我作为研究气候保护的非 IPCC 科学家想说,别把世界杀死在德班。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想法,德班会议要制定到 2050 年世界要求把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 1990 年的 50% ,把 2050 年的碳排放浓度控制在 450ppm ,啥叫 ppm ,就是每立方米的大气中含有污染物的体积数,一个单位为体积百万分之一。这个方案实际上就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提出的方案。 在这个方案下,如果以人类确认二氧化碳导致升温的 1990 年为起点,计算地球较 450ppm 少的二氧化碳含量为可排放量(又称排放空间)按人均分配各国国家,结果美国已经没有排放空间,中国还剩余约 510 亿吨碳排放量,印度剩余约 570 亿吨。我们的模拟计算显示中国保持在最优增长轨道上,需要 900 亿吨。简单地说,为了实现这种目标,美国必须停止全部二氧化碳排放,中国要减少一半。这不仅中美两国的经济是沉重的打击,设想一个停止生产的美国、一个减少了一半生产的中国,将带来世界的什么后果。当然,你可以说,可以发展低碳技术,可是即使技术进步了,设想美国经济规模降低 20% ,中国降低 10% ,世界同样也是承受不起的。特别是当前的世界经济在危急中,因为气候保护而降低世界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长期困境。当然为了实现 450ppm 布莱尔提出一个非配额方案,即通过某种减排安排,到 2050 年世界要求把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 1990 年的 50% 。计算表明,这样中国 GDP 年平均将损失 1.03% ,美国损失 0.71% ,日本损失 0.41% ,欧盟损失 0.41% ,俄罗斯损失 1.11% ,世界其他地区损失 0.46% 。且不说这个安排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的严重损失,世界经济还有可能发展吗? 针对这种情况,气候变化经济学奠基人 Nordhaus 提出到 2050 年仅仅把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 1990 年的 25% 。我们的模拟显示, 450ppm 没有必要,超过 450ppm ,也可能实现 2100 年升温不超过 2 ° C 。可惜连 Nordhaus 的身份也成为不了 IPCC 的主流,当然也包括我们。世界当然包括我们中国,这个星球正在为排斥严肃的科学家而步入危机。 顺便说一句,我们模拟计算,按印度的增长速度,到 2050 年他们用不了 570 亿吨二氧化碳,印度一些政治家遏制中国的心不死,印度新闻界嫉妒中国的发展,所以德班会议,不可能有什么金砖五国,工业化大国、美国、中国、俄罗斯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的利益,也是世界利益共同体的核心,世界不生产了,只能喝西北风,经济也就危机了,这是最鲜明的经济学原理。 德班,不要杀死世界。能否杀死世界,也在于中国能不能提出解套的方案。这个解套方案,……。 谈点别的,前几天我看了个歌剧,讨论起歌剧中咏叹调的重要性,我对朋友说,西皮流水就是京剧的咏叹调,诸葛亮唱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就是。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573 次阅读|35 个评论
德班之问,全球减排与政治博弈
热度 1 zbt92 2011-11-20 11:48
文 / 水博 再过几天,世人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就要在南非的德班开幕了。在 2012 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前的这次气候大会,到底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是全世界都极为关注的。 减排温室气体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巨大的“文明冲突”,曾经让我们无比自豪的人类文明,始于能源(火)的使用,发展于能源(煤炭、石油)的拓展,而当前却也纠结于能源。由于担心大量的化石能源的使用所带来的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 20 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商讨如何减少碳排放。然而,尽管当年著名的《京都议定书》曾经带给我们极大的鼓舞,但是,目前的现实却难以令人放心。不仅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几乎都没有实现,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也在急剧的增长。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一天都没有减少,倒是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的快速增长。 一些国家是幸运的,它们早就选择了无碳和低碳的能源。然而,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碳减排则意味着能源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发达国家的理由很充分,在不能获得足够的无碳能源之前,我们不能因为减排就而降低公民的现有的生活水平。发展中国家更是理直气壮,谁能有阻止我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于是围绕着碳减排,世界各国就展开了一场政治和经济上的博弈。毫无疑问,“减排”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民意与国家责任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 很不幸的是,我们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又是当前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让我们的能源需求急剧的上升。尽管我们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尽管我们在短短的几年内,已经在水电、风电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核能的建设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方面也远远超过任何国家,但是,我们的化石能源消耗量的快速增长,仍然让全世界都感到了不安。 可以预期,接下来在德班我们即将会面临着一场更激烈的较逐。博弈的结果最终将会如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本国民众消耗能源的权利,围绕着减排,各国政府之间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博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令我们更加担心的问题是,有些国家似乎不是为了“减排”,而展开政治和经济上的博弈,反倒是为了政治或者经济上的博弈,把“减排”当成了砝码。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将会对全球的碳减排,构成巨大的威胁。 例如,最近缅甸政府突然的叫停了由我国承建的密松水电站,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在风能开发上的投入是全世界都认可的,目前我国的风电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了。去年我们风电总发电量约有 500 亿。然而,我们国家这么多年开发风电所取得的减排作用,还不如被叫停密松电站减排作用的一半。也就是说叫停一个密松电站,每年将增加全球上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足以让世界第一的风能大国的多年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然而,所有这一切的借口却仅仅是因为要“民主”。 我觉得,在事关全人类的共同命运的减排问题上,如果每一个国家都完全按照国内的民意来决策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召开什么气候大会,划分国家责任了。当然,目前缅甸本国并没有巨大的减排压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缅甸就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悲剧面前独善其身。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还有一些的国家,居然添油加醋的为缅甸政府叫停密送水电站的违约行为较好,理由同样是支持缅甸的民主。由此可见,世界上还真有不少的国家,仍然把政治制度的博弈,看得比保护全球的生态更重要。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政治上民主与集权的博弈就不重要,但是,让人们难以理解的是:中国文革期间极左的“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深刻教训,为什么还会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很有市场? 从经济上看,密松等电站修建成之后,不仅可以解决缅甸伊江流域的防洪和供水问题,而且还可以让缅甸人民不花一分钱的拿到上百亿的电量, 50 年之后得到一批完整的梯级水电站。别说目前的缅甸政府没有资金建设这些水电站,就是有了资金,恐怕也难以找到这种电力投资与市场的问题同时解决的好机会。所以,叫停密松电站对于缅甸来说,绝对是“损人不利己”。更何况叫停了密松电站,缅甸还要承担必要的经济责任? 与此同时,叫停密松电站之后,所影响的中国和缅甸的电力需求一点也不会减少,而这些需求也只能靠两国每年多燃烧 5000 万吨煤炭来解决。也就是说,叫停密松电站之后,全球每年无疑要增加上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的哲人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气候大会上,各国政府为了本国民众的利益,为争取少承担减排责任的博弈,虽然有点损人利己,但是,总算还可以理解。然而,为了所谓的“民主政治”就不惜牺牲全球每年上亿吨的碳排放,纯粹是“千万干不得”的损人不利己。 期待着在德班会议上,各国之间能展开明智的博弈。但愿,大家谁也不要再“损人不利己”的犯傻。因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352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