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格林斯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071格林斯潘:美国第二个最有权力的人(1998)
ggjjhh 2016-2-5 05:28
格林斯潘:美国第二个最有权力的人 高金华 编译 今年伊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被《时代周刊》推举为1997年的新闻人物。71岁的格林斯潘又当新郎,自从第一次婚姻破裂后他已经独身44年。艾伦·格林斯潘是美国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一名高技术的赞美者,却从不用计算机打印讲话稿;他是一个共和党人,却同克林顿总统相处得非常融洽;当他发表谈话时,整个华尔街都在倾听,但几乎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意图。 呼风唤雨 1996年12月,美国股票市场急剧升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华盛顿的一次晚宴上表态,他感叹投资者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冲动”。他的评论非常简短,很多参加宴会的人都没有留意。 但是,当格林斯潘讲话时,华尔街的老板们却在洗耳恭听。人们揣测他可能要通过提高利率来冷却股市,第二天上午,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急剧下降了 140多点。结果是一场虚惊,利率并未调整。 七个月后,格林斯潘在国会银行专员委员会上预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将持续到1998年。这次华尔街的老板们认定格林斯潘的讲话意味着没有必要提高利率,人们可以继续在股海中捞钱,道琼斯指数一下子上扬了 155点,冲到8061.65 点的新高度。 格林斯潘常常被人们描写为美国第二个最有权力的人,主要是因为他在美国银行系统中担任重要角色,他控制着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 格林斯潘最重要的经济杠杆是“银行准备金比率”。美国银行法规定,参加联邦储备体系的银行必须按比例把存款的一部分存入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以保证银行通过相互拆借实现见票即付。举例来说,某银行收到10万美元的存款,它只能转手贷出8万美元,其余的2万美元必须交给中央银行保管。美联储有权在法定范围内调整准备金比率,并通过卖出或买回政府债券来调节所属银行准备金的总量。政府债券的成本最终被转嫁给借款人,从而影响消费者贷款、家庭抵押和法人基金等经济因素。 格林斯潘运用他的权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美国的高通货膨胀率被拦腰截断,下降为 2.2%。与此同时,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降至5%以下。 原美联储成员劳伦斯·林赛把美国经济的强盛归功于缩小国家干预的范围和降低税率。但同不少经济学家一样,他也赞赏格林斯潘提出的“让市场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他说:“美联储主席也会犯错误从而把事情搞糟,但这种情况尚未发生。有格林斯潘是美国的荣幸。” 数字英才 格林斯潘1926年出生于纽约市,他是股票经济人赫伯特和妻子罗斯的独生子。格林斯潘从小就显露出驾驭数字的才华,他能心算大数加法,并能记住几支明星球队的每一位棒球选手的积分。 少年格林斯潘吹奏着萨克斯管和单簧管跻身纽约市著名的朱丽亚德中学。40年代中期,他在课余时间加盟亨利乐队表演节目。作为后来控制美国经济的前奏,他当时掌管乐队的帐目,使这支乐队保持收支平衡。 尽管格林斯潘一直爱好音乐,但他并未因此成名。后来他自我调侃说:“幸亏我演奏得不够美妙。”乐队的另一成员伦纳德·加门特后来成为尼克松总统的一名顾问。他回忆说,在演出间歇中,格林斯潘总是坐在舞台的角落里认真读书。日积月累,格林斯潘攻读了大量的财政学和有关股票市场的书籍。离开朱丽亚德中学后,他考入了纽约大学,并在1950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格林斯潘在国家工业协调委员会找到一份工作。他的任务是,根据朝鲜战争期间飞机定单等官方数字来预测钢、铝和铜的需求量。在那里他显示出惊人的才干,正象他自己所讲述的那样:“知道如何用支离破碎的数字描绘出一幅反映未来发展的完整图画。” 协调委员会的另一名成员弗兰克·伊卡德后来成为国会议员,他把当年的格林斯潘描写成这样一种人:“他知道一辆雪佛莱(美国的一种极为普通的汽车)上安装着多少个平头螺栓,如果你省去三个对整个经济将会有什么影响。” 格林斯潘把这种技能带到汤森公司,这是纽约市的一家公司,它帮助客户预测消费品、房地产和农产品的社会需求。不到五年时间,这家公司家就更名为汤森─格林斯潘公司。 火的考验 在纽约的那些岁月,格林斯潘的社会交谊强化了他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五十年代初,他结识了艾恩·兰德,她的小说和短评赞美个人主义。格林斯潘回忆说:“正是她使我相信自由资本主义不仅是最有效率的体系,而且是最道德的。” 与此同时,格林斯潘也意识到美国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危险。他在1962年写到:为了支撑福利国家,政治家们不仅要提高税率,而且要“求助于巨大的赤字经济”。如果他们期望保持政治权利,就必然要这样做。 的确如此,赤字经济和高税收被用来应付“大社会”计划和越南战争。1974年尼克松总统任命格林斯潘为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当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正在冲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点。 不幸的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而辞职,未能看到格林斯潘在自己的麾下施展才华。而格林斯潘却有幸在福特总统手下留任,使通货膨胀率在短短的几年内削减了二分之一,从10.9%下降到 5.2%。 1987年,格林斯潘被里根总统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他走马上任不到两个月就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10月19日格林斯潘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机场刚下飞机就听到一个令美国人着急上火的消息,股票市场暴跌 508点,这是美国历史上股价跌幅最大的一天。 格林斯潘马上通过电话指点江山。黄昏时分,他提出一项方案,用现金资助各大银行。这不仅有助于防止银行倒闭,而且对于消除股市崩盘在经济上的持久影响具有决定意义。当天晚上,格林斯潘仍然安安稳稳地睡了5个小时。美联储成员罗伯特·赫勒说:“他恰好知道做什么,似乎天降大任于斯人焉。” 对于大多数旁观者来说,这种评价有先见之明。在格林斯潘十余年的美联储主席生涯中,几乎没有多少风平浪静的时候。1990年有人把一次短暂的经济衰退归罪于格林斯潘。1994年美联储连续7次提高利率使格林斯潘成为众矢之的,人们说他为了实现空想的零通货膨胀的目标不惜扼杀经济增长。 但是,事实胜于雄辩。目前美国经济已经持续发展了8年,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第二个最长的平稳发展时期。美联储副主席曼纽尔·约翰逊指出,谁也无法同这些事实争论。 水的洗礼 格林斯潘的新娘安德丽雅·米切尔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的新闻记者,她说格林斯潘对人们的批评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他甚至收集讽刺自己的漫画来欣赏。“他从来不为政治上的恶意攻击而烦恼。” 格林斯潘和米切尔不时出现在华盛顿的一些社交场合,但米切尔说,夫妻俩典型的夜生活是在家里熬汤、做菜,在古典音乐和“巴尔的摩黄鹂鸟”的旋律中自斟自饮。 这种恬静的夜生活有助于格林斯潘早早醒来,他通常5:30起床。格林斯潘每天的工作是在浴缸里开始的,他半躺在水中阅读或写作达2小时之久。米切尔说:“他在浴缸里翻阅各种资料,并常常带着被水浸湿了的演讲稿去上班。” 据说,格林斯潘亲自跟踪、监控的数据达 1.4万种。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不说有格林斯潘一份功劳。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少美国人担心,如果现年72岁的格林斯潘被一位不适当的人物所取代,这种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就会终结。比如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美联储主席威廉·米勒采用低息贷款的政策,企图刺激经济发展,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率成倍增长。追溯历史,格林斯潘强调正是美联储的错误决策导致了二十年代末的“大萧条”(美国人表述19 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专有名词)。 靠什么赢得未来?格林斯潘一直主张必须采取措施保障经济自由,包括削减联邦开支,限定政府权力直至坚守金本位制。与此同时,格林斯潘推动美联储进行一系列改革。 雾里看花 有些美国经济学家一直在同格林斯潘作对,但他们难以否认格林斯潘的业绩。然而,很多人力图否定格林斯潘的工作方式。人们抱怨他从来不说明究竟依靠哪些数据来作出决策,他的讲话晦涩难懂,令人莫名其妙。不少美国人担心,那些眼睛盯着美联储的人竞相解释格林斯潘的语义将会引起市场动荡。格林斯潘嘲弄有关他的传奇,他曾经在国会上说:“我知道,你们确信你们所认定的你们认为我说了什么话;但是我并不清楚,你们所确信的你们所听到的东西是否是我的真实意图。”这些绕口令式的语言足以让议员们晕头胀脑。 美联储的改革措施之一是加大决策的透明度。前美联储副主席艾伦·布林德说,美联储成员素有从各种维度抵制开放的传统。显然是由于他们害怕承担责任。格林斯潘也自我解嘲地说,自从1987年接管美联储以来,我学会了用最支离破碎的语言含糊其辞。 美联储副主席曼纽尔·约翰逊主张,美联储在作出重大决策后,应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毫不含糊地解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约翰逊说:“格林斯潘根据大量资料作出决策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一种逻辑模式和影响历史进程的思维方式。” 很多美国人认为,加大决策的透明度还应当明确美联储的使命。格林斯潘反复强调,反通货膨胀是美联储“最有效的职责”。然而,美国国会1978年通过的汉弗莱─霍金斯法令却赋予美联储繁多的责任,除了抑制通货膨胀和调整利率之外,还包括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复杂的授权容易搞乱市场,因为投资者要费尽心机地揣测究竟哪些因素促使美联储改变政策。 美联储主席的职责是令人敬畏的,即使把繁重的权力放在格林斯潘这样的人手里也蕴涵着经济危机。格林斯潘帮助美国人步如长期繁荣,他的最大遗产对美国人来说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资料来源: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12期第70~75页;美国《时代周刊》1998年1月5日刊第79页 原载:《名人》1998年第12期第50~52页。(编辑:杨丽娟)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2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格林斯潘傻眼了:中国借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却借来了巨额外债
热度 1 sheep021 2014-5-11 08:24
格林斯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借来的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外交关系协会举办的论坛上表示, 中国经济倚赖外来投资及“借来”的技术 ,这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隐忧。格林斯潘称,汤森路透近几年来的调查显示,全球100名最具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公司当中,美国有45个,而中国的数字是零 。 PS: 呵呵,老先生终于领教了中国太极功夫的妙招——借力打力,顺势而为。从原文看,他似乎还没明白中国的太极功夫的博大精深,还在为中国的未来瞎操心呢。建议老先生还是多练练太极拳吧,既能修身养生,又能领悟治国大道,更能学习“借东风”的中华智慧。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其实,若说借,美国借的更多,几乎借遍了全世界,外债规模都超过几万亿美元了。美国为啥没借来发展奇迹呢?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哦,是到了该美国反思的时候了 ------历史回放------------------------- 希拉里 痛批 格林斯潘 称其一派胡言酿惊天赤字——中新网 2010年02月26日 09: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5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4日表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一派胡言的”建议,推动美国政府创下了创纪录的预算赤字,给国家安全蒙上风险。   希拉里出席国会小组听证,为国务院2011年528亿美元预算申请进行辩护时表示,美国的巨额外债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十年前我们收支平衡,现在我们却一直在偿还外债,想到这些就让我心痛,”希拉里说 。   “我曾担任参议院预算委员会成员,我清楚记得有一次我们举行听证, 格林斯潘来宣讲为何要增加开支和减税, 并说我们其实无需还债 ,在我看来简直一派胡言,”希拉里补充表示 。   虽然未指明时间,但听证肯定是在前总统布什任期内发生的,布什颁布了大规模减税政策,向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进行了巨额投入,同时拓展了美国老年人医保计划。   希拉里敦促国会遏制联邦预算赤字。截止到去年9月的上一财年中,美国政府赤字总额已达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格林斯潘继续唱衰欧元
laserdai 2013-11-11 06:19
87岁高龄的格林斯潘曾经在1987年到2006年之间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局局长。他是一直唱衰欧元的: 2011-10-28, 格林斯潘:欧盟注定将失败 http://www.iceo.com.cn/renwu/35/2011/1028/233395.shtml 2013年 11月10日的德国《星期日世界报》刊登的采访报道说,格林斯潘认为欧盟能够政治联盟才能挽救欧洲单一货币。 在以德语刊出的采访录中,格林斯潘还表示,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一个由17个国家、17种社会体制组成的经济和货币共同体是无法运作的。 格林斯潘说,欧元区需要实现全面的政治联盟。联盟可以由所有成员国组成、或者由核心国家组成。 这才是欧元区不会破裂的唯一出路。 欧盟成员国之间力图达成更深层次的政治结盟,是去年欧洲金融市场恐慌达到峰值、普遍担忧欧元区即将崩溃时开始酝酿的计划。 欧洲的金融危机表明,17个政策不同的国家共用同一货币的模式不够稳定。近来 ,虽然欧洲金融市场恢复平静,欧元区、特别是南欧国家依然债务缠身,失业率居高不下。 不过,格劳的该项提议完全不可能,因为欧盟的17个国家不可能建立 全面的政治联盟。历史上,罗马帝国没有成功,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也没有成功,不管是俾斯麦的德意志帝国还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都根本没有成功。所以,欧元根本不可能稳定,就是说,欧元必倒。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格林斯潘的高论:美国国债零风险
热度 2 肖建华 2011-8-9 11:33
近日, 格林斯潘发表高论:美国国债零风险,因为可以开印美元。 尽管他有很多的补充性论点,但是,上面的核心论点是不变的。 这使人想起国民党在国统区以上海为中心大量发行货币的行为。其结果是货币贬值速度快于人们的预期(想象)。结果对国统区是灾难性的。但是,与此同时,在共产党的解放区,这种灾难被阻止了。这是通过战线自然形成的。但是,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经济联系还是存在的。因而就大局上看,美元的超量印刷将不会对我国形成灾难性影响。但是,有可能引起中美冲突性事件的增多。 因而,我认为可以作如下判断: 1 )在保持国际贸易的前提下,通过设置多种拦洪坝式的壁垒,与美元在一定程度上脱钩是很多发达国家将采取的办法; 2 )用国家垄断的办法控制国际贸易,使得一国经济得以与美元经济脱钩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将采用的办法; 3 )金砖国家将面临两难:既要保持与美元经济的联系,又要使自身货币能独立支撑自身的经济发展。 如果运作失败会如何? 1 )发达国家与美元经济的联系难于快速切断,因而将在近几年被冲的落花流水,这样,发达国家国内矛盾爆发,发达国家动荡的时代被开启了; 2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与美元经济脱钩后,陷入孤立的经济运行模式,生产力水平下降,而国家垄断的办法将由国际贸易扩充到国内行业性贸易和地区性贸易,地方割据将被激发。局部战争的大门将被开启; 3 )金砖国家与美国的政治联系、经济联系、文化联系将被“人为加强”。而在这种表象下的是多种隐蔽的“较量”。因而,将上演令人眼花缭乱的“东周列国”。 一门新学科将是会在学界形成,目前,大概多数相关研究的名称是:物理经济学。 也就是说:非线性、非直接(简单)因果、周期性等的内在变量的提取、表征是第一阶段;而在此表征下的运动描述将是第二阶段;而此后才是运用于具体问题的阶段。 在我国及东欧国家,很多物理学家将会把所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结合,因而,可以预测:该学科的创始群体应该是在我国及东欧国家。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学术制高点。竟争将是非常激烈的。但是,目前是“子虚乌有”的一个学科。被批判为“玄学”。 无论如何批判,将物理学拓展到社会学、经济学的大门正在被全球经济危机所开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18 次阅读|3 个评论
资本全球化——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
newniu 2010-10-23 20:21
随着IT技术的发展,资本形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从早期的金银,到纸币,现在成为 光信号、电信号 。 金银 是最早的 资本的表现形式 , 后来纸币由于携带方便,而且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迅速 替 代了金银的流通地位。现在我们仍然还听到一些古代运宝船被发现的消息。纸币与金银相比,主要是携带 方便,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 资本流动讲求速度,而 纸币需要人的携带,十分不方便。随着IT技术发展,资本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成为计算机系统和光纤中 传输的光信号、电信号。在美国一加,在中国一减,资金就从中国流到美国;在中国一加,在日本一减,资本从日本流到中国。现在资本正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实现全 球的自由流动。无论现在资本处于何地,到达任何一地的时间都比你读这句话的时间要短很多倍。 现在,人们可以在全球任何位置操纵资本帐户,可以进行投资,就像资金真的在他手上一样。此时的资本不再属于某个国家,而是成为全球化资本。 资本的 全球 性和高速性使得任何一点获利的机会,立刻会招来全球性资本。原来被各国边界隔开的资本小池塘,现在 已经融合成资本大海。无风三尺浪,资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现新的特点。与此同时,当各国央行调整货币政府时,过去的经验已成为过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将成为他们座右铭。 载着金钱的光纤信号 1998年到2001年期间,全球地下埋设的光缆数量增加了5倍,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每根光缆的传输能力增加了100倍。因此,光缆的总传 输能力增加了500倍。2001年,海底光缆铺设曾达到历史最高峰,电信运营商在新光缆铺设方面的投资为135亿美元。美国电信市场调研公司 TeleGeography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09年将是近10年中海缆发展最繁荣的一年,全球将铺设16条新的海底光缆。 TeleGeography预计,2009年海底光缆铺设的总投入将达到26亿美元,而 2010年还将有30亿美元的投资。08年10月8日,首个中美间兆兆级直达海底光缆正式开通。此跨太平洋中美海底光缆速率达到1.28Tbps,简单说 是能容纳1920万人同时通话。光纤使全球的信息传播不再是问题,光载着各种资金在光纤中全球游动,追逐着获利的空间。 日本的零利率和格林斯潘的迷 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为避免经济萧条造成通货紧缩,日本央行在1999年2月至2006年7月实施了零利 率政策。日本央行当时就声明零利率政策将维持到有希望消除通货紧缩的情势出现为止。 2004年6月以后,美联储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数次加息,到2005年9月20日是第11次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从1%提高至 3.75%,提升了2.7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从4.7%左右降至如今的4.2%左右,下降了0.5个百分点。按照通常情况, 在美联储提升短期利率紧缩银根时,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长期利率也会上升。美联储提升利率时长期利率不升反降,被称作Conundrum即 格林斯潘之迷。市场上普遍的看法是,全球其他经济体系的大量剩余资金致力争取回报,亦同时推低回报,因此造成这个现象出现。 格林斯潘认为,2004年6月联储提高基准利率后,长期债券利率迅速走低,原因在于资本的全球化流动。2000年后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体积累 了大量外汇储备。受投资渠道的限制,这些资金迅速回流美国,以持有美国债券资产为主,这造成美国长期债券利率走低。格林斯潘说对了一点,不过不能不提日本 的作用。 当时的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经济衰退,日元贬值,资本使用成本很低。日本大量金融投资机构,把目光瞄准国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巴西等。对于像 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美国国债是最理想的投资品,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利差,另外可以获取日元贬值的收益。 2000年以后,中国渐渐取代日本地位。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外贸高速发展,中国积累大量美元储备,现在已经达到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 外汇很多 ,需要投 资,但中国缺少专门的金融投资人才,政府的唯一选择只能是最安全的长期美国国债。 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日本和美联储的货币利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日本是希望通过降低利率,增加国内的投资,提高经济增长率, 然而日本大量财团却抽调大量资金到国外去投资。日本低成本资金到处泛滥,本国却变得更为寒冷。美联储提高利率希望为经济降温,结果大量资本涌入美国,反而 使经济更热。 资本的全球游走 现在资本可以在全球游走,同样人们可以在全球指挥资本游动。 中 国对资本的流出控制十分严格,不过普通人仍可以投资H股和美股。 中国 政府并不希望大陆居民投资外部的金融市场,如美国纳斯达克、香港H股等。不过只要在Google上 输入投资H股,马上会有大量代量机构被搜索出来,一系列麻烦事自有人帮助解决。在大陆都如此方便,其它地方更是如此。 只要能接入互联网, 在 地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直接投资全球的开放资本市场,这句话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不过也基本反映了现实。 资本全球化的影响 资本如水一样,在全球到处流动。资本越来越难以控制,也许政府就不应该控制。现在正处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移的关键关头。所有的人都在努力 摆脱危机的影响,各国央行同样显得十分忙碌。 央行想让 资金随着他们的指挥棒跳舞,不过面对全球化的资金流,他们不得不妥协。单独的刚性政策必然会招 来大量资本的叮咬,1992年索罗斯成功狙击英镑英镑,我们即可以当成一个传奇故事,同时也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央行并不是自由的,必须服从整个市场。东 南亚经济危机同样传达这一信息:央行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高昂着头,不理会资本的流动。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3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美国经济一起走下神坛 格林斯潘终于承认问题<转>
newniu 2008-10-27 19:44
 格林斯潘又说话了!23日出席美国众议院听证会,这位在任职美联储主席期间,由于模棱两可、含糊隐晦的表达习惯而著称的高人,此次出人意料地表达十分明确,他直指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的陈旧。   在此次在听证会上,格林斯潘把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归于数据不充分的头上,他表示,整座金碧辉煌的金融大厦去年夏季坍塌了,原因是输入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都是过去二十年的数据。众所周知,过去二十年金融服务业务一直在高速发展,从没有遭遇大的危机。如果风险管理系统包含了过去金融危机期间的数据,信贷机构对借款人抵押财产的要求就会高得多,整个金融服务行业也不致于像目前这样惨不忍睹。   事实上,格林斯潘此番明确的表述和他以往的实际作为是十大相径庭的。据国外媒体报道,格林斯潘长期以来一直对将计算机技术用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给予了高度肯定。例如,他在2005年表示,借助越来越高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改进的风险评估模式,信贷机构能够向次级抵押贷款人发放贷款。   格林斯潘的批评者认为,格林斯潘在过去10年中将利率降到了过低的水平从而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场,使这些因风险巨大被股神沃伦巴菲特视为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的衍生品最终引爆了美国金融市场。   据《纽约时报》报道,虽然格林斯潘承认信贷衍生品的危险性,但其在1987年至2006年掌舵美联储期间一直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坚决维护者。   早在1997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着手规范金融衍生品。时任委员会主席布鲁克斯利博恩女士认为,这些不透明的交易工具可能损害市场乃至美国经济,要求交易商披露更多交易细节和风险准备金情况。   格林斯潘和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强烈反对博恩的意见。格林斯潘甚至告诫博恩,她的所作所为会引起一场金融危机。   格林斯潘任职后期,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已经引发巴菲特等投资巨子的警觉。巴菲特2003年在写给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年度报告中说,巨大的信用风险已集中到一小撮衍生品交易商手中,一人遇到麻烦,将迅速传染给其他人。   当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迹象变得明显时,格林斯潘仍无视隐藏的巨大风险。他在2004年一场演讲中说,华尔街在利用金融衍生品与其他机构摊薄风险。不久,这些抱团取暖的风险变异为金融市场的病毒。   在美国,格林斯潘是一个符号,他带领美国经济创造了长达10年的增长的辉煌历史。人们纷纷盛赞他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了低水平,维持了经济增长,并帮助全世界渡过了一次次金融危机。   格林斯潘是一位自由市场的坚定拥护者,在他一言九鼎被奉之神明的年代,一直避免加强金融业的监管措施。他曾在2005年5月份发表演讲称:事实已经证明,从抑制过度的获利回吐行为方面来看,民间监管整体上远好于政府监管。   眼下,格林斯潘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形容为百年一遇。与此同时,他还承认,这场危机暴露了他针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想法和做法中存在的缺陷。格林斯潘承认,他已察觉这一监管思想存在问题,他为此感到难过。但他坚持认为,没有哪个监管者能聪明到预见这一百年一遇的信贷海啸。   在格林斯潘离开美联储两年半后的今天,国会正着手制定重塑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各项计划,新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干预,而这正是格林斯潘一贯反对的。   最近几月,格林斯潘越发淡出公众视线,抛头露面次数骤减。这次听证会表明,格林斯潘的声誉已经无可挽回的跌落。昔日一言九鼎的格林斯潘,正和日益困窘的美国经济一起走下神坛。
个人分类: 塞外野花|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