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白内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践行健康学13:我对白内障的认识和做法
laofan68 2018-1-13 12:05
老年性白内障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本文谈些有关白内障的情况和做法,有些内容老师们不一定注意到,个别内容在网上也很难查到。 1 . 2011 年春天,我到天津最好的眼科专科医院挂的专家号看眼,视力是一个 0.3 ,一个 0.6 。专家对我说:“是白内障,需要做手术,问我是马上做呢?还是过几天再做”。我说过几天吧。从那时到现在已经快 7 年了,我还是没有做,最近我陪老伴看眼时在医院自己测了一下视力,两只眼都是 0.2 左右。单纯从测量结果来看,视力确实有明显下降。但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 6 、 7 年前看晚报上的小字(可能是小 5 号吧),不用放大镜看不清,现在虽然看着还比较吃力,但能看清了。查白内障资料知道,这是白内障的生长,使眼球变长了,不是返老还童。 2 .我老伴视力一直比我好,大约在 1.0 左右。但是从大约 3 年前,视力很快下降: 2016 年 5 月是 0.2 和 0.6 , 2017 年 9 月是 0.1 和 0.09 ,到 12 月是 0.05 和 0.03 (以上数据都是在眼科医院看病时的检查结果)。 12 月 15 日右眼做完手术后,视力恢复到了 0.9 。 上面啰啰嗦嗦写了些过程,是想告诉大家白内障的发展有的很快,有的比较慢。我的白内障发展比较慢,不知是否与我体力活动多,并且特别注意增加头部供血有关。不过这几年我的白内障的发展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根据健康学的思路,刚开始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做法。由于刚做,而且也不一定有效,所以现在不作介绍。 诚心希望各位老师想方设法延缓此病的发生或使白内障发展的慢一些。 3 .平常说的视力,是在规定距离 ( 比较远 ) 看视力表得出的结果。但视力都为 1.0 的人,有的看书没有问题 ( 如年青人 ) ,有的却需要戴老花镜 ( 很多 5 、 6 十岁的人 ) 。原因是看远的地方都能达到 1.0 。若他们看近的物体,有的人眼球的调节能力好,也能看清,若眼球的调节能力差 ( 如老花眼 ) ,就看不清了。 原来听许多人说过,如果没有其它眼疾,白内障做完手术后,视力能提高到 0.8 、甚至 1.0 以上,从 2011 年医生说我应该马上做白内障手术,到 2017 年 5 月我老伴住院安排做白内障手术 ( 最后因为白血球偏高没有做成 ) ,医生都没有告诉我们换人工晶体后,由于人工晶体基本不能调节,所以看远处清楚,看近处会不够清楚。还是老伴住院时,听一个做完一只眼睛、准备做第二个眼的病友说,换人工晶体后都是远视视眼,看近处看不清。 在这里想告诉准备做白内障手术的老师,要知道这种情况。即做完手术后,测视力 ( 看远处东西 ) 可能很不错,但要看近处的小字,很可能还需要戴眼镜,这一点有的医院是不主动告诉的。 4 .白内障看不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晶状体比较均匀地变混浊,看东西像隔着一块毛玻璃,或在雾中看东西,得到的物体不变形,只是变的模糊、变暗。另外还有一种是眼内晶状体透光率还可以,但由于晶状体病变,出现重影或多影。笔者的白内障主要是后一种情况,看不清远处物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影重合的原因。白内障病人白天瞳孔缩小引起视力变化 ( 一般是下降 ) 称为“日盲”。笔者在白天瞳孔缩小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就是由于瞳孔缩小,把一些重影遮挡住了,看远处的东西比晚上清楚很多。“日盲”的结果导致看东西更清楚,这点在网上没有查到。 5 .做手术的时间。笔者认为要注意两点:一点是看是否明显影响生活。我虽然测量的视力很差,但还不准备马上做手术,原因是还没有太严重影响生活。我现在看近处,比 7 、 8 年前还好。看远处虽然看不清,但不是看不见。比如 7 米以外的羽毛球,别人看是鸡蛋大小,我看大约是网球那么大,在接近自己的过程中,还会看得越来越清,所以不影响打羽毛球。另外自己喜欢蹦蹦跳跳,不知换人工晶体后还能否如此。 第二点就是各位老师大概都能做到的,就是何时做手术自己要有所考虑,不一定全听医生的。比如我若 2011 年做手术,从医院和医生的角度没有任何过错,但我自己认为当时没有做似乎更好。 笔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已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贴。近几年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学、宏观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3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伦凯勒的忠告 --联系实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热度 25 tangchangjie 2016-4-24 16:23
原名《重享光明--白内障手术亲历记(唐常杰 )》       做完双眼白内障手术,到今天满20天了,视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期待的水平,但能持续看电脑屏幕40分钟而不觉得太累,写一篇短文,谈谈体会,也回应朋友们(特别是数据库界朋友们)的关心。    从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说起 曾有这样一道半命题作文竞赛题 《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ABC 》 ,这是一个好题目,语法上看,是一个 状语(像爱护眼睛一样)+动词(爱护)+宾语(自选) 的结构 , 参赛者对宾语的选择有多种选择,例如ABC=祖国,例如ABC=民族团结,例如ABC=友谊,….多种选择 获得了 作文奖 。题目出得好,参赛者既有约束,又有自由,题目能广谱地包容作者的见识、阅历,人生观,也能托起各类作者的才艺文采、   这个题目也折射出一个共识,眼睛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是需要呵护的。    失去之后更更懂得珍惜 。中国古代先贤中,不乏经历磨难而又大成者,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正是左丘失明之后,更懂得珍惜,才写出了被誉为 春秋外传 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得多好啊: 第一天,她要,“看人们的善良、淳普与友谊,......”;  第二天,“要在黎明前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 第三天,“是有视觉的最后一天….有太多的东西要去看”, 他想看,看自然,“目光将会尽量投向以前从未曾见过的事物,并将它们储存在记忆中,为今后漫长的黑夜所用,......”。 归纳一下,三天之内,她要看人,看天,看地,用犀利的目光把万物刻蚀在记忆的生物芯片中,为漫长的黑夜所用;其情也热, 其情也冷,就是 上帝看了,也会感动。    我在年轻时,觉得能撑能熬能吃苦,不懂得(或者顾不得)护眼,七八年前,例行体检时查出白内障,但选择了忽略,最近几年,视力下降,真是到快要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白内障手术实在是不做不行了,才有了这次手术,才有了这篇博文。   给自己一次科普 筹划白内障手术前,在网上查了若干关于白内障及相关手术的科普知识,在百度上键入“白内障”,得到的信息多多,广告多多:知道了眼的构造,知道了白内障病因,知道了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白内障手术只是小菜一碟,知道了医生将要问的问题,知道自己要做的选择(是采用最新技术,还是最成熟技术?换哪一种人工晶体?)等等。也知道了术后恢复的注意事项。这些知识,医生可能会给病人讲述,但自己预习一番,心中有数,大有好处。    先做哪一只眼 按病友和医生的经验,一般先做问题比较严重一只眼睛,以便从手术实践中获得一些个人感性经验,再决定是否做、何时做另一只眼睛(是半个月后作,还是半年、一年后作)。此外,先作较差的一只的方案还有一个好处,在恢复期间,还有一只较好的眼睛能照常工作,等到作第二只眼睛时,第一只眼睛已经正常了,此方案就像在磁盘阵列中定期替换时的最大磨损策略,过度期间,能保证生活自理,作息方便。按此原则,我选择先做左眼白内障手术。    一系列检查和免责声明 术前一系列检查,从血液到胸透,再到具体的眼部,其中,眼部检查特别多,包括CT等十几项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吓一跳,查出白内障、闪光,视网膜黄斑、青光眼等眼疾。医生声色俱厉地分析了危害性,治疗的复杂性和后续治疗的长期性。 通常的手术前,医生会给出若干(免责)声明,这次也不例外,说,手术可能较复杂,可能恢复较慢,可能恢复不理想,可能….,要求家属签名,如果是从没做过手术的人,可能会吓得楞一楞的。    光明的感觉真好 手术准备时间一个多小时,在候术室多次点滴多种药水,散瞳,消毒,麻醉药水等,核心手术不注射麻药,时间只需几分钟。 左眼恢复得出奇顺利,手术后第二天摘下眼罩,一片光明,啊,光明,久违了的光明,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新技术让人眼睛一亮”,七八年,不,也许有十年,没有这种感觉了。再检查视力,从术前的0.05上升到0.5,按病友的最佳适应经验,把左眼的高度近视镜片先换成平光(两三个月后,稳定了,才能配上合适的稳定的镜片)。    环视周边万物,一片新奇,如果在旷野中,可能真的要 “抬望眼, 仰天长啸”了。 持续看十分钟后,又觉得光线太强,按医嘱,在阳光下行走时,带上了墨镜。    多数病友的感觉,第二只眼术后感觉不明显 和多数病友一样,觉得第二只眼换人工晶体后,没有第一只手术后那样的好感觉。原因有二: 其一,第一只手术后已经见识过了那种眼睛一亮,“光明,久违了”的感觉,第二只就没有那么新鲜新奇了。    其二,具体 对我,可能眼压偏高(医生说有青光眼和视网膜黄斑),又有手术引起的水肿,水汽在角膜和人工晶体之间,雾蒙蒙的。一周后,才觉得雾渐消明,0.05上升到0.6,不过,有个好消息,可期待两个月后恢复到0.8以上。    作好 心理准备:配几副临时过渡眼镜 根据病友和自己的经验,手术后的1-2周,视力变化速度比较快,就像计算机科学中的退火算法一样,觉得天天有进步,偶尔又有小退步。   有的病友,手术后,裸眼能看1.0以上,看远不需要眼镜,看近需戴老光镜。   有的病友裸眼远近都不理想,但是白内障手术解决了透光性,打通了传感器的输入通道,奠定以后对视觉系统作全面矫正的基础。 我属于不太幸运的后者。据说,要2-3个月,视力才比较稳定,才能配合适的眼镜(例如比较方便,价格较高的的渐进变焦镜片)。   为适应变化的情况,最近20天中,老光和近视分别换了两次镜片,小小花费,大大方便了生活。也有助于视力的恢复。       致犹豫中的病友 :我有一些老年朋友,也患有白内障,还伴有其他眼疾,他们还在犹豫,早作手术好?还是晚作好?彷徨反侧。    根据病友和自己的经验,不宜太晚,这次见到有一位同时做手术的75岁老人,手术后摘眼罩后,视力从原来只有光感,有小进步,但还不到0.1。医生说,作晚了,早几年作,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还有一位80岁的,医生检查后,说了一些困难和很难保证恢复效果的话,结果知难而退了;总之,年龄越大,效果越难预期,越难恢复。    下列两个因素支持早一些做手术: 1 恢复的效果和全身心健康相关,一般而言,早一些,全身心健康条件好一些,恢复得更快更好一些; 2 人生所有的享受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享受光明,如果年寿N是个常数,早一年作手术,享受光明的时间就多一年,多享受光明,光明带来好心情,说不定能扩大N,延年益寿,更合算了。      手术时机选择 退休后的朋友,时间容易选择,春秋不冷不热的时间比较方便。白内障手术虽然是小菜一碟,但对还在忙工作的老师,仍然有几十天到几个月不灵光,有的病友在短期内可能非常不方便,不能看电脑,不能做笔记,有科研教学的朋友,选在寒暑假的开始作手术,比较方便,到假期结束,基本恢复,对教学科研影响不大。    海伦凯勒的忠告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用诗一样的语言写道:   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一个忠告:   “善用你的眼睛吧, 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    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      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   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      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   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 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   不过,在所有感官中, 我相信,视觉一定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相关博文(感悟系列) 实干家和批评家在家庭中 --(实干家和批评家系列之一) 批评家类数平方根律与科学博客的改版(实干家和批评家系列之二) 民主是科学的先锋,融合是创新的方法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人生与算法 爱情的点线面体,兼议引文标注 为什么哥哥姐姐比爷爷奶奶更有影响力 在哪些合, 宁用技术而不动用管理和政策 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搬家有感 重享光明--白内障手术亲历记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31613 次阅读|50 个评论
关灯玩手机容易过早引发白内障
jack79 2016-4-12 09:13
在电子产品高度普及化的今天,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重。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们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平均在3个小时左右。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 甚至在关灯睡觉前还要玩很长时间的手机,而关灯玩手机容易过早引发 白内障 。 一、关灯玩手机容易引发多种眼疾 电子产品屏幕上的字体比较小,而屏幕光源又强于自然光,长期盯着看,势必会增加视疲劳。无论是手机,平板电脑,还是笔记本电脑,都属于电子产品。在白天,这种光对眼睛影响并不突出,可如果处于黑暗中,屏幕光和黑暗环境所形成巨大的反差,会对人们眼睛造成很强的刺激,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 白内障 、近视眼、干眼症、慢性结膜炎等多种眼疾。 二、关灯玩手机会让瞳孔放大 很多人一玩手机就是2、3小时,不仅容易视疲劳而加深近视,而且电子屏幕释放的热能长时间被眼球吸收,使原本透明的眼睛晶体就像蛋白被煮熟,逐渐变混浊甚至全白,过早引发 白内障 。荧幕越亮、越鲜艳,散发的热能越强,对眼睛晶体伤害越大。因此,如果睡前关灯仍继续玩手机,光线昏暗下眼睛瞳孔会放大,反而吸收更多荧幕热能,增大患有 白内障 的风险。 三、白内障的影响 白内障 不仅会损伤视力,还会损伤认知功能。研究发现,7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视力模煳可能间接影响人际关系,造成认知功能下降。如果做了人工晶体置换手术,不仅可以避免视力一直下降,而且可以将未来罹患失智症的风险比未做手术的人降低23%。 四、手机“夜间模式”未必护眼 有人问,手机上的夜间模式是否可以保护眼睛呢?当然不会,所谓的夜间模式一般都是根据周围环境的明暗,然后自动调节屏幕的亮度,例如:当灯光昏暗时,电子屏幕就会适度地把光亮调暗,以达到不刺激眼睛的效果。可事实上,人眼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例如:当屏幕光线强于环境光线时,人类瞳孔就会自动收缩,睫状肌调解瞳孔大小,眼睛就会有酸痛感。即便是手机处于夜间模式,电子屏幕光源也是强于环境光线的,一样避免不了视疲劳。因此,为了保护眼睛,我们建议尽量在开灯环境下玩手机及阅读书籍。 最后,眼睛是人类心灵之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眼睛,主动纠正诸如深夜关灯玩手机的不良习惯,降低过早引发 白内障 的风险。另外,一旦用眼时间过长,可以采用中医按摩、闭目远眺、滴眼药水等方式来缓解视疲劳,做到劳逸结合。
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降低患白内障的风险
lifescience1 2016-4-1 01:02
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上有雾状的东西导致人的视力下降。它影响单眼或双眼,导致视力逐渐丧失和致盲,通常发展进程较慢。症状包括晶 状体颜色褪色,视力模糊,对亮光有问题,夜晚视力较差等。这会影响病人的驾车 ,阅读,面部识别等。弱的视力会增加跌倒的机率和加重自身心情的抑郁。全世界世界一半的失明和33%的视力损伤是由白内障引起的,目前大约有2000万白内障患者。 白内障通常是由于人体衰老引起的,但也有外伤,辐射暴露,出生时形成(先天性或遗传),或在眼手术后发生等其他问题引起。引发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饮酒等因素。预防白内障发 生可以通过佩戴太阳镜,停止吸烟。白内障早期症状可以通过佩戴眼镜来改善视力,假如仍没有帮助,可以通过手术移除雾状晶体,安装人工晶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新的研究表明,食物在白内障发展进程中起着更大的作用相对于遗传因素。研究人员在英国招募了1000对女性双胞胎(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让他们填写详细的饮食调查问卷,追踪她们的营养摄入情况。通过数字成像记录参与研究的人员白内 障发展进程,研究人员发现,吃了富含维生素C食物的女性(每天两份水果和两份蔬菜)比那些吃的较少的女性患白内障的风险低20%。 十年后,研究人员追踪了324对双胞胎,发现在食物中消费至少推荐量2倍的 维生素C(成年女性每天75毫 克,成年男性每天90毫克)的人患白内障的风险比那些消费较少维生素C的人员低33%。 研究人员推断,遗传因素在白内障发展进程中占35%,而环境因素下(像食物)占65%。 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 院的 Christopher Hammond教授说,单纯的维生素c补充剂没 有有益的影响,只有从食物中摄取的维生素C才对白内障有好的影响。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水果有:橙子(橘子)哈密瓜 猕猴桃 西兰花 深绿色的蔬菜等。他还补充说道,“不仅仅是维生素C,所有有关健康食物对我们抵抗衰老是有益的,” 参考资料出处: 1: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6/03/25/fruits-and-vegetables-to-fight-cataracts/?smid=tw-nytimeswellsmtyp=cur_r=1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taract 3: Genetic and Dietar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gression of Nuclear Cataract, Yonova-Doing, Ekaterina et al. Ophthalmology ,
个人分类: 眼科学|3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老人7部位最易出事
lbxian 2012-10-28 10:05
①膝关节:骨质疏松,多晒太阳吃含钙食物 ②视力:视物不清,西兰花、胡萝卜等预防白内障 ③听觉:听力障碍,与老人说话宜用低沉声音 ④牙龈:患病率高,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⑤大脑:减退衰老,适当锻炼养神健脑 ⑥心脏:血压异常,规律生活健康饮食 ⑦前列腺:排尿困难,多喝水少辛辣。
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视力损害和盲症
xuxiaxx 2011-10-14 08:04
重要事实 世界范围内视力受损的人数约为2.85亿:3900万人患有盲症,2.46亿人为弱视。 发展中国家的视力受损者人数约占全世界的90%。 在全球范围内,未经矫正的屈光不正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在中、低收入国家,白内障仍然是致盲的主要原因。 过去20年,视力因传染病受到损害的人数大大减少。 80%的视力损害是可以避免或治愈的。 定义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2006年更新和修订),视力的好坏可分为四个档次:: 正常视力 中度视力损害 严重视力损害 盲症 中度视力损害和严重视力损害属于“弱视”类别:弱视并发盲症代表着各种视力损害。 视力损害的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有: 未经矫正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或散光),43% 白内障,33% 青光眼,2%。 高危人群有哪些? 视力受损者约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50岁及50岁以上的人 视力受损者约有65%在50岁或50岁以上,而这个年龄组约占世界人口的20%。随着许多国家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与年龄相关的视力损害高危患者也会增多。 15岁以下儿童 据估计,1900万儿童的视力受到损害。其中,1200万儿童视力因屈光不正受损,这种病情易于诊断和矫正。140万儿童终生失明且不能治愈。 过去二十年的变化 总体而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尽管全球人口老龄化,但全世界的视力损害数量减少。之所以减少,主要是因为采取协调一致的公共卫生行动后,由传染病引起的视力损害减少了。 预防盲症的全球应对 在全球范围,80%的视力损害可以得到预防或治愈。过去20年取得进展的方面有: 各国政府建立了预防和控制视力损害的国家规划; 眼保健服务日益纳入初级和二级卫生保健系统,重点是提供可以获得、负担得起和高质量的服务; 开展了提高认识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 加强了私立部门和民间社会参与的国际伙伴关系。 过去20年的数据显示,许多国家在预防和治疗视力损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此外,与盘尾丝虫病有关的盲症大大减少,这是该种疾病显著减少的结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建立了许多成功的国际伙伴关系。 具体成果包括加纳和摩洛哥,两国都报告说消除了沙眼(分别在2010年和2007年)。过去十年,巴西一直通过国家社会保障系统提供眼保健服务。2009年以来,中国已投资1亿多美元用于实施白内障手术。过去十年,阿曼已经完全将眼保健服务的提供纳入初级卫生保健框架;自1995年以来,印度为区一级的最贫穷者拨付了提供眼保健服务的资金。 世卫组织作出的应对 世卫组织协调减少视力损害的国际努力。 其职责是: 制订预防盲症的政策和战略 为会员国和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援助 监测和评估各种规划 协调国际伙伴关系。 2009年,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2009-2013年预防可避免的盲症和视力损害的行动计划”,这是会员国、世卫组织秘书处和国际伙伴的路线图。 世卫组织致力于加强国家一级消除可避免盲症的努力,帮助国家医疗机构治疗眼疾,扩大获得眼保健服务的机会,并加强有遗留视觉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建立和加强卫生系统,这项工作是一个特殊的重点领域。 世卫组织是各国政府、私立部门和民间社会组织组成的国际联盟的牵头机构。这种伙伴关系的宗旨是到2020年消除全世界的致盲性沙眼。 自2004年以来,世卫组织与国际狮子会合作,在30个国家建立了由35个儿童盲症中心组成的全球网络。迄今,这些中心已借助手术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帮助1亿多儿童保全视力或保留视功能。 为应对慢性眼疾日益沉重的负担,世卫组织目前正在制定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屈光不正的政策和准则。 来源:WHO网
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卫组织在世界爱眼日呼吁重视眼睛保健
xuxiaxx 2011-10-14 07:55
 每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爱眼日。世卫组织呼吁人们重视眼睛保健,同时强调应确保那些视力受到损害的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视力的好坏可分为四个档次:正常、中度损害、严重损害以及失明,后三种统称为视力损害,其中中度和严重损害又称为弱视。      世卫组织估计,全球视力受损的总人数约为2.85亿,其中2.46亿人弱视,3900万人失明,这些人中90%都来自发展中国家。从原因来看,未经矫正的屈光不正,也就是近视、远视和散光,是导致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而白内障则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世卫组织表示,80%的视力损害是可以避免或治疗的。1999年,世卫组织与国际防盲协会联合发起了“视觉2020”全球倡议,旨在通过促进可持续的国家级眼保健项目的规划、发展与实施,在2020年以前消除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扭转在1990至2020年期间视力损害人数会翻倍的趋势。 来源: http://www.sciencenet.cn/
1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内障复明工程进度加快
xuxiaxx 2011-10-8 12:15
日前,卫生部网站披露 2011 年 “ 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 项目进展情况。截至今年 7 月底,各省(区、市)共上报完成 378472 例项目手术,今年项目执行进度达到 75.69% 。   统计显示,自 2009 年 “ 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 启动以来,经过 2 年的工作,今年的项目执行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其中,河北、陕西、海南、青海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提前或超额完成手术任务;江西、安徽等 20 个省(区、市)达到或超过卫生部规定的 7 月底完成 55% 的执行进度。目前,只有西藏自治区尚未开展工作。   据悉,为推进该项目的进展,不少地方配套实施了相应的措施与政策。如湖南省制定了项目定点医院考评细则,对定点医院不定期督导检查;福建省将居住养老院的孤寡及贫困白内障患者纳入受资助范围等。   据介绍,卫生部近期对该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时发现,个别地区仍存在项目定点医院眼科设备设施落后、技术水平需要提高等问题。对此,卫生部要求,手术任务重、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的省(区、市)要加强对项目定点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指导与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大项目管理力度,通过大医院的对口指导、帮扶,提高定点医院的手术能力。不具备条件的坚决取消其定点医院资格。    “ 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 是医改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从 2009 年开始,国家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用 3 年时间,为现有和当年新发的符合手术条件的 100 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截至 2010 年年底,共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57 万余例。 来源: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46951cat=09C
1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野百合也有春天
热度 3 ywang69 2011-8-10 10:06
野百合也有春天
寒门学生的话题掀起了科学网的讨论高潮,也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科学网的博主大多来自寒门,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我这次回老家,特意去偏僻的农村看望姨妈。 几年前,我姨爹带了几块腊肉去县城看我表姐,居然离奇的失踪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我大表哥从广东回来到县城以及周围乡镇和邻县贴了许多广告也毫无结果。到派出所报案人家居然不收理说要失踪半年才能立案。我姨妈当时伤心欲绝,每天以泪洗面差点把眼睛哭瞎了,后来动了白内障手术现在视力也很差,走路也要拄拐杖,目前跟着我小表哥住在一起。 我姨妈有三个小孩,大表哥现在全家在广东打工,原来的家底由于计划生育罚款搞的家徒四壁,虽然第三个小孩是男孩,目前也辍学到广东打工,大表哥的大女儿已经工作,小女儿从卫校毕业在广东一家医院实习。我表姐嫁给县一中的一位职工,目前算是家庭条件最好的,因为她儿子也工作了,除了县城宅基地修了房子另外在县城还买有绿景地产的商品房。我最小的表哥还在农村种田,养猪,曾经出去打过工,由于工资不高而且老板经常拖欠工钱,所以干脆回家务农,把我姨妈、大表哥、表姐的田地一起耕种。前几年养猪赚了不少钱,盖起来3层楼的房子。 但也听他说由于农村缺乏技术,养猪有时也要亏钱,一是怕价格低,二是怕猪生病。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奇高无比与他们几乎没有关系,因为猪都被二道贩子收走了。 小时候,学校放假我经常到姨妈家玩,从这个靠近雪峰山山脚的小村庄看,除了前几年砍山上的树卖了钱修了一段马路,还有就是零散分布在稻田和旱地之间一栋栋房子,其它没什么变化。这也都是年轻人到广东打工挣回的血汗钱盖起来的,外表光鲜但生活配套设施比较差,农村的电价也比城里面贵不少,生活污水没有集中处理,随意排放,自来水水质差,有些干脆打井而弃用自来水。 国家的农业政策目前看是很好,不收农业税,不要交公粮,种田还有补贴。但是现在种子、化肥很贵,粮价却不高。所以光从农业一年的收入很有限,但是温饱没有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的一号问题,但还有许多没有解决,例如医保和养老保险问题。农民辛苦了一辈子,老无所养。这也是旭日阳刚《春天里》走红的原因,唱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发达的大城市已经很好的解决了周边城市化带来的失地农民的问题例如成都市的城乡统筹就走在全国前列,中央党校的教授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但偏远地区的农村问题解决还遥遥无期。 土地集中管理,集约化的模式在偏僻地区无法推广,加上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惠民政策到了基层就变样了,谁和村干部关系好就可以享受,一般老百姓还得靠子女。 通过自身的努力,出身贫寒的小孩,也许读书是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途径,但也并非全部, 也有上了大学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成为读书无用论的反面典型。 我有到广东打工娶了老板女儿一家过上美好生活的远房亲戚。我妹的同学到广东打工,认识一位兰州铁道学院的大学生然后冲破层层阻力结婚,如今在在厦门过上富太太生活。 总之,生活的路很多,读书也许是其中一条,但并不确保就有好的结局。 记得89年在马角坝野外地质实习的时候,当我们跟着带队老师疲惫不堪地爬上白岩山顶,看到了一种红色小花,博学的徐老师说这就是野百合。 当时有首很流行的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所以我忍不住摘了几朵野百合。 选了罗大佑的歌词的几句作为结尾,衷心地祝所有出身寒门的小孩能够成功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表哥村子的水稻田 外甥张可扬和表哥袁友刚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48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带母亲看病随感
热度 2 montec007 2011-6-14 15:04
这两周带年纪70岁的妈妈在长沙看眼睛,黄斑变性加上白内障。起初不懂,后来看了一点介绍,我才明白,原来白内障就是眼睛里的晶体坏了,而黄斑则是眼睛的感光区。一个是相机的镜头,另一个则是底片。 几经周折,选择了长沙的一家私立眼科医院。门诊看了一位老专家,主要是看眼底的黄斑病;而白内障手术则选择了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青年医生。我历年相信中青年医生做手术是最好的,年纪太大了,精力不济,虽然白内障是微创手术,但对微控要求比较高。这位青年医生对我的信任也表示了赞赏。 今日复诊,术后视力从0.05一下子恢复到了0.8的妈妈非常兴奋,见到我时第一句话是:"我老远就看到你了!” 国家实施光明工程,对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治疗。但是,对妈妈这种异地治疗的,却无法免费;我们也不得不全部自费治疗。在中国,行政管理的地域限制还是非常明显。但愿十年后,这种人为的管理障碍能够消除。
个人分类: 三生有幸|2724 次阅读|4 个评论
疫苗简介:风疹与腮腺炎疫苗
fs007 2011-1-13 07:04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风疹又叫德国麻疹,相当于麻疹的轻型版,风疹出疹后持续约三天,故而又称为三日麻疹。风疹症状较轻,对于一般人危害较小,甚少侵入婴儿与超过40岁的成年人,它的主要危害是感染孕妇后引起新生儿的先天风疹,往往有多器官的先天发育障碍,比如失聪、先天性的白内障、先天性的心脏病等,后果极为严重。育龄女性如果未接种过风疹,需要补种。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个与风疹对等的疾病,相对于麻疹而言症状轻得多,一侧或者两侧的腮腺发炎肿胀不适,疾病具有自限性,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腮腺炎的主要危害是它可以引起睾丸发炎,在到达青春期后的男性有30%的机率发生睾丸炎,睾丸炎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引起不育,因此,男孩在青春期前应保证接种腮腺炎疫苗。 如果单独接种风疹,一剂就够了,而腮腺炎免疫效果不如风疹与麻疹,需要两剂次。在发达国家极少采用单独的麻疹、风疹、或者腮腺炎疫苗,均采用麻风腮三联疫苗,按照麻疹的接种时间,同时满足了对三种疾病免疫的要求。 中国存在混种三联疫苗与单独的麻疹疫苗的情况,如果你的小孩在1岁以前接种过单独的麻疹疫苗,女孩只需要再补充一次三联疫苗就可以满足对三种疾病的免疫要求了,但男孩对腮腺炎免疫产生免疫力的几率稍嫌不足,但腮腺炎不是严重疾病,后续是否继续跟进一剂针对腮腺炎的接种,处于可种可不种的状态。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4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与“红包”
namychan 2010-12-20 06:58
2010年即将结束了,很多地方到了发红包的时候。离退休的爸妈告诉我他们要多发相当于一个月工资作为年终的红包。他们问:辛苦一年,你们可有红包犒劳一下? 您们说的红包是指钱?美国收益好的公司年末可能会发红包,但在大学做学术研究的人,对不起,没有!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通常很小气,系里开个Party会会餐发点小礼物就把从教授到技术员的男女老少统统打发了。好在大家习惯了,没什么指望也就没什么失望。 不过今年我们有另类红包,是大家在科研中额外获得的,被称之为的bonus results。 长话短说。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做一个眼科临床课题,主要想了解分子氧在人眼内的精确分布情况以及探讨是否与不同眼科疾病之间有内在关联。因为目前这类准确的测量都是侵入性的,要想得到结果只能在病人需要做眼科手术时进行。在征得每个病人充分理解并志愿同意下,这项临床研究从2002年开始持续至今。 我们与一位视网膜病专家合作三年后于2005年发表了人眼后半部玻璃体腔(玻璃体切割手术眼)的氧浓度测量结果以及与核性白内障发生的可能因果关系 1,2 。但这只完成了一半,在这基础上2006年我们与另一位青光眼专家合作对人眼前半部的分子氧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这一做又是四年。我们测量了上百个眼科手术病人眼睛前半部的氧分布情况。 根据不同的眼病分类,不同的手术内容,不同的病史等等分门别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例的增多,分子氧在眼内的动态分布与周围组织的密切关系渐渐地呈现出来了,比如眼后半部的有玻璃体眼对比无玻璃体(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眼,眼前半部的有水晶体对比白内障手术后安装的人工槊料晶体眼等 ,通过对比我们首次明白人眼的水晶体和玻璃体有我们以前不为所知的新的重要功能。 这是我们第一次涉及青光眼领域的研究课题,这打破了眼科研究分前段后段的传统习惯,证明了一处眼内环境改变导致分子氧浓度增高可能引起的连续性眼内病理变化。比如,一个病人因为眼底病原因做了玻璃体切割手术,这个手术治愈了视网膜问题,但失去了玻璃体会导致发生核性白内障(术后两年内核性白内障发生率高达90%),接着不得不做白内障手术。手术解决了白内障问题,但若干年后病人又发生了难治性开角型青光眼,这颇有一点一损俱损的含意,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以至于医生们关注治疗一个病时忽视了其它问题。这个系列病理改变关系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Stanley Chang于2006年通过回顾性分析首先提出的 3 。为了取得完整资料,为了能讲明白一个完整故事,我们耐心地等待收集了所有不同的阶段的病例,其中最难的是收集经历了这全过程的病例。最后我们收集了9例这种先后做了玻璃体切割手术,白内障手术,最终不得不做青光眼手术的不幸的病例,其结果分析非常有意义,很多是出乎我们预料之外的,对重新认识一些眼科常见病的发病原因,改进今后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这也是第一次从临床研究中发现具体的客观数据支持Changs 假设。我们这篇文章今年上半年投稿,很快就被IOVS接受并发表了 4 。 不仅如此,在分析总结资料时我们意外收获了一个大红包,因为这个红包并非事先设计规划好的,可以说得到的相当偶然。 当时我们正在做资料的统计学分析,一个经常来实验室帮忙的医学生对刚读到的一篇文章有些疑问,我接过来一看,是一篇有关青光眼的流行病学研究。青光眼是一直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它不象白内障导致的失明可以手术治疗,而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不得已才手术,而且手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都较高,是眼科的主要难题之一。美国人的青光眼是以开角型青光眼为多见,(中国人以闭角型为主相对还有些预防方法),其中非裔黑人(Africa American)发病率是白种人(Caucasian)的十倍,这篇文章从流行病研究的角度再次证实了这个结果。那个医学生问为什么黑人的开角型青光眼那么高?我无法给予清晰的回答,因为虽然有许多解释但我们能找到的直接证据很少,现在多半从种族基因的不同进行检测分析。就是这个学生的提问让我想起我们手上的研究,既然非裔黑人的青光眼发病率高,如果我们研究的假设理论是对的,那么黑人的眼内分子氧浓度会不会比白人高呢? 想法一出来就立刻行动验证。我们从资料库将所有相对单纯的病例(因不可能用正常人眼做实验,我们只能将相对单纯的病例作为接近正常的参考组)的结果按非裔黑人和白种人分组统计,结果是在眼前部所有五个眼内测氧点(locations),非裔黑人的氧浓度都非常显著的高于白种人,这个发现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有点too good to be true。 但经反复核实后我们确认结果无误,这真象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哈哈:不是天上掉馅饼,馅饼一吃就没了;林妹妹的红楼梦内容丰富,需要不懈地继续探索)。这个发现可能帮助我们找到打开非裔黑人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高这个谜团的钥匙,也给长期来认为青光眼除了遗传因素外,oxidative stress是主要致病原因之一的理论提供了直接支持的证据,即过多的分子氧对于敏感并且自我修复能力有限的眼内组织是种慢性毒害。因为这个意外发现,使我们除了主文章外,稍补增加一些内容另写了一篇专门论文, 现已被Arch of Ophthalmol接受即将发表 5 。 我们不设任何条条框框,跟着深入分析的结果走,又发现眼内角膜内皮处氧浓度与角膜厚度无关,而是与年龄有关。这个Bonus让我们开始了与一位角膜病专家的新合作。目前前期的预实验结果令人鼓舞,这可能会给我们又开创一个新的眼科研究领域角膜病。 一般都知道在美国学术界做研究相对是比较清贫的(中国应该也一样),年末了连拿个红包钱的希望都没有。不过没关系,我们从现有的宝贵研究资料深入分析,自己给自己发了个更值得高兴的红包,我们组同事们都说这个红包是花钱都买不来的哟,老美和咱一样具有阿Q精神! 借新年到来之际,祝科学界的所有同行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多拿红包,开开心心迎新年! 参考文献: 1. Holekamp NM, Shui YB, Beebe DC. Vitrectomy surgery increases oxygen exposure to the len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nuclear cataract formation. Am J Ophthalmol. 2005 Feb;139(2):302-10. 2. Holekamp NM, Shui YB, Beebe D. Lower intraocular oxygen tension in diabetic patients: possible contribution to decreased incidence of nuclear sclerotic cataract. Am J Ophthalmol. 2006 Jun;141(6):1027-32. 3. Chang S. LXII Edward Jackson lecture: open angle glaucoma after vitrectomy. Am J Ophthalmol. 2006 Jun;141(6):1033-1043. 4. Siegfried CJ, Shui YB, Holekamp NM, Bai F, Beebe DC. Oxygen distribution in the human eye: relevance to the etiology of open-angle glaucoma after vitrectom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0 Nov;51(11):5731-8. 5. Siegfried CJ, Shui YB, Holekamp NM, Bai F, Beebe DC. Racial Differences in Ocular Oxidative Metabolism: Implications for Ocular Disease. 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 (Accepted)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264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中的“自信”与“不自信”
热度 2 Namychan 2010-9-10 11:10
大概没有科学家会去做自己毫无兴趣、毫无把握的课题。因此,一旦选择了某个研究课题,就应该相信自己的方向,相信自己的实验,相信自己的判断。不然,就很难把研究进行下去。然而,对于自己研究的东西,不时产生某些自疑自问,不时产生某些不自信,也是必要的,不可缺的。否则,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可以说,除了对真理的好奇和追求外,自信和某些不自信,都应该是科学家必不可少的素质。 Research,itisre-search。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发现、总结、否定,再探索、再发现、再总结、再否定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鲜有一帆风顺的事例。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虎气、霸气,可能不适合于科学研究领域。 最近,我们研究组的一位同僚收到Dr.StanleyChang的一封email,并转给我们每个成员。这位受人尊敬的著名眼科专家,对自己四年前根据长期观察、研究得出的一个观点和结论产生了疑问,主动来信询问我们是否有有关的新发现或信息无论是支持或反对的观点他都想倾听和了解。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原并不知道Dr.StanleyChang很多,我是后来才知道他是美国眼科界的一位牛人。我想他也不了解我们,是不约而同的研究兴趣和结果将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说起来故事颇长。我在日本读PhD时,研究的内容是白内障,来美国后希望继续沿这个方向做下去。本来,白内障是人类眼科发病率第一高的疾患,但是,由于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提高,治疗它已不再是难题,因而无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其研究投入均大大减少,近十多年来日本和美国白内障研究队伍更严重萎缩,致使对其发病机理和预防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幸运的是我加入的实验室PI,Dr.DavidBeebe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眼胚胎发育细胞生物学专家,而且是一位医学视野开阔高、对临床研究很感兴趣的人,我们都渴望突破目前白内障研究中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严重脱节的状况。我们认真阅读了前人提出的各种理论和临床资料,逐一讨论分析,去粗取精,结合我们各自的研究背景知识,提出了分子氧可能是年龄相关核性白内障主要致病机理的理论。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做了一系实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2004年,当我们第一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问世时,曾遭受一片反对、质疑声。记得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作有关演讲时,演讲还未结束,我看见台下麦克风前准备提问的人已排成了一长串。一位德高望重、在本领域非常活跃、对我非常友好的美国教授私下严重警告我:你们方向错了,分子氧导致白内障,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然而,基于事实和推论,我们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信心。当时,我们认真地听取了人们的质疑,其中有些问题还不能马上做出回答。我们的证据确实还不够充分,当时还缺乏动物和人体的活体研究结果,所以我们的自信中也有一些不自信,还得根据后续研究结果再做判断。 在研究过程中,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特殊病理模型。所谓玻璃体,是指占据眼内最大体积的透明胶状物,它支撑着眼球,让光能穿透到达视网膜。当视网膜有病变或玻璃体变浑浊时,医生往往通过手术将它切除。由于玻璃体不能再生,切除后只能用平衡液代替填充。这个手术的后遗症是,90%的病人由于在两年内发生核性白内障,因而不得不再做一次手术。我们的临床人体研究发现,玻璃体切割术不仅在手术时立刻引起眼内急剧氧分压升高,而且数月和数年后眼内氧分压也显著高于没有做过玻璃体手术的人。这是第一次在人体上证实分子氧在玻璃体手术后增高,它进一步说明了分子氧升高与核性白内障的可能相关关系。 那时,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玻璃体与白内障的相关关系上,我们文章的题目是:VitrectomySurgeryIncreasesOxygenExposuretotheLens:APossibleMechanismforNuclearCataractFormation(AmJOphthalmol2005;139:302-310)。文章一发表,就受到ColumbiaUniversity(NewYork)Dr.StanleyChang的关注,并引用了其中的某些内容。他在美国AMERICANACADEMYOFOPHTHALMOLOGY(AAO)年会上发表的获奖特别演讲中,介绍了他长期观察的结果:玻璃体切割术不仅引起了白内障,而且增加了青光眼的发病率。这种玻璃体切割术后出现的难治性青光眼的发展快慢,又与白内障(水晶体的有无)有密切关系(AmJOphthalmol2006;141:10331043)。他的研究,不仅将我们的研究领域从玻璃体-白内障扩展到了青光眼,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到由于分子氧的增加而形成的Oxdiativestress,是主要的共同致病机理之一。随着我们队伍新加入了一位出色的青光眼专家,我们的课题自然而然地将整个眼睛结合起来,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眼前部和眼后部的区分。这样,我们的研究从玻璃体,到水晶体,再到青光眼,现在还包括了角膜病。我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完全支持Dr.StanleyChang的观点。同时,对我们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要性,也越来越自信了(IOVS,inpressandonline)。 出乎意料的是,Dr.StanleyChang此时却开始质疑自己的观察了。原来,当他reviewing他人文章时,别人并没有发现玻璃体手术与青光眼之间有相互关联,他们的结论是玻璃体手术对青光眼没有风险。对此,Dr.StanleyChang非常认真看待。他特地来信询问我们,是否知道更多这方面的资料?他想知道,他是不是唯一发现这个临床结果的人,是否他自己的观察不全面,或者还是其他原因?这么一位牛人,对自己众多发明、论文中的一篇如此认真对待,让我们由衷地敬佩和赞赏。我们课题组几位主要作者都根据自己了解的信息,与Dr.StanleyChang进行了互动。事实上,我们还知道另一group正在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资料分析,他们的结论与Dr.StanleyChang类似。但是,确实有其他一些groups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结论。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这些相反结论的研究,没有区分缺血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例子,我们的研究证明这会影响到分析的结果。另外,疾病之间关系的影响,需要长时间追踪研究(follow-up),如果追踪研究时间过短,就有可能看不到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总之,尽管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自信研究的方向是对的(ontherighttrack),但也不是绝对自信。我们很小心,每发表一个观点和结论,课题组的临床医生(MD)和实验室科学家(PhD)之间都要互相核对或讨论几十次、上百次。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实验结果或理论来修改、补充、甚至推翻我们的理论。我们欢迎质疑,欢迎挑战,随时准备接受正确的东西,随时准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从Dr.StanleyChang身上我们看到一个诚实科学家对待不同观点时的谨慎虚心,在我美国同事身上我也看到他们的自信,以及对自己目前未意识到未发现的问题及时吸取准备修正的胸襟有时不自信并非坏事,尤其对于科学家而言。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016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