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富贵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蔬果—饮食中的抗癌因子
热度 21 何裕民 2015-7-31 16:53
学会多食果蔬 大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增加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的比例,特别是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可以很好地防治富贵病,包括各种因为富营养而滋生的癌症,可阻断其发生,延缓其发展。故蔬果被称为抗癌因子。 对200多项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后证实:大量食用蔬菜和水果,可预防人类多种癌症。通常摄入蔬菜和水果量大的人群,远较摄入量低的人群癌症发生率要低,甚至低50%左右。 美国的《肿瘤流行病学生物标记和预防》杂志曾公布了一项令烟民们振奋的研究结果:在食谱中增加多种蔬菜和水果可降低患鳞状细胞肺癌的风险(肺鳞癌80%因吸烟所致),故对吸烟者效果更为明显。 2007年,有学者对蔬果食品对预防化疗患者便秘的效果进行观察。在试验期,被观察的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卵巢癌等患者都给予一定量的蔬菜、红薯、杂米粥和各种水果,发现观察组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有研究者就荤、素膳食与消化系统癌症的关系,在两个典型膳食人群中做了近20年的回顾性流行学调查,发现蔬果组的胃肠肿瘤患病率明显低于荤食组。 六大营养素外的丰富保健成分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蔬果里到底是哪些成分发挥了防癌抗癌作用呢?可以说,蔬果是人类营养大宝库,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成分,不仅含有目前人们研究已证实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特别是水分、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含量丰富),而且还含有很多植物化学物质,如类胡萝卜素、植物固醇、皂甙、多酚、单萜类和植物雌激素等。这些物质虽属于非营养素成分,但对健康却具有多方面益处,如抗癌、抗微生物、抗氧化、免疫调节和降低胆固醇等。而且,这些有益成分是动物性食物中不存在的。 种类繁多,各显神通 现代研究证实,多酚类物质具有抗癌、抗微生物、抗氧化、抗血栓、免疫调节和调节血糖等多种作用。多酚中的类黄酮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的外层及整粒的谷物中,如莴苣的绿叶中多酚的含量就特别高。新鲜蔬菜中的多酚含量可高达0.1%,而且随着蔬菜的成熟而增高。 硫化物(包含所有存在于大蒜和其他球根状植物中的有机硫化物)同样具有多重保健功能,如抗癌、抗微生物、抗氧化、抗血栓、免疫调节、抑制炎症过程、调节血糖和促进消化等多种作用。 大蒜集100多种药用和保健成分于一身。其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是氧化形式的蒜素,蒜素中的基本物质是蒜苷。当大蒜类植物的结构受损时,蒜苷在蒜氨酸酶的作用下形成蒜素。新鲜大蒜中蒜素的含量可高达4克/公斤。后者的保健功效突出且广泛,包括抗氧化、抗癌等等。 有研究发现:植物固醇与皂角苷都能使结肠细胞增生消失。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大豆中的皂角苷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延缓人上皮癌细胞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 可以说,植物化学物与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一样,都是蔬菜和水果中发挥抗癌作用的重要成分,且以目前的研究能力及水平,人类还很难区分蔬菜和水果中每一种成分在降低疾病危险性中究竟起多大的作用。 维生素片,代替不了蔬果 很多人也深知蔬果的保健作用,但限于工作繁忙,饮食调理失当,更加上认知偏差,迷信科技,往往造成蔬果摄入不足。只是寄希望于通过吃大量的合成的维生素/矿物质营养品,以补充蔬果膳食不足。因此,常见有人吃着五颜六色的各种维生素补充品。 但维生素片可以代替蔬菜和水果吗?答案是绝对否定的! 营养必须考虑整体,而非单一,大多数的维生素人体是无法合成的,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且合成维生素与存在于蔬果中的,并非一回事(很多宣传只是厂商的推广噱头);各种维生素营养品也不能取代完整的食物来提供营养。 更有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大量摄取合成类维生素营养品,不但没有益处,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负面的伤害。 所以,多吃天然的蔬菜和水果,才是你合理搭配膳食的明智之选!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504 次阅读|21 个评论
让疾病绕道而行的“二八”定律
热度 27 何裕民 2014-11-12 14:34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何裕民最近提出了一个“二八健康黄金法则”。其核心内容是,就像黄金分割点0.618是个神奇的数字一样,在健康领域2:8也是一个神奇的比例。经济学上有著名的“二八定律”,指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同样,当一个人患病时,20%是由内因决定的,80%则是由外因造成。在这些能由你自己决定的因素中,如果能遵循以下几种“二八健康黄金法则”,就能在很多疾病面前绕道而行。    膳食:二分细八分粗   “要想不得病,最好吃粗粮”成了近年来的一种流行观点。其实,粗粮和细粮各有好处:粗粮含有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能改善胃肠微生物菌落,产生的热量也比较低;细粮里的膳食纤维是可溶的,热量较高,但它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含量要比粗粮高。   之所以提倡大家吃粗粮,是因为我们以往吃的细粮太多,导致了便秘、肥胖、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一大堆“富贵病”。而粗粮在防治这些疾病的作用上,远远超过细粮,它甚至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抗癌的作用。   粗粮和细粮最好的搭配是“二分细八分粗”,比如8份黑米或小米,加上2份大米一起煮粥蒸饭;8份玉米面加2份白面一起蒸馒头。吃完粗粮一定要记得多喝水,粗粮中的纤维素需要充足的水分做后盾,才能保证肠道正常工作、帮助消化。豆类最适合治便秘,醋泡黄豆效果显著;小米是健脾和胃的最好食物;玉米、赤小豆、白扁豆中的烟酸能够起到一定的降血糖作用;荞麦、燕麦、大豆中的芦丁等成分可降血脂和软化血管。    穿衣:二分寒八分暖   你知道吗?把自己裹得像球一样并不是最好的保暖方法。冬天穿衣原则是“二分寒八分暖”,适当受点冻,可以让皮肤绷紧后面积缩小,减少热量损失;在寒冷的刺激下也能促进血液循环,让人抗寒能力不断增强。相反,总是穿得过多的人比普通人更爱生病,因为厚衣服让身体没法及时散热,导致体温过高,一旦气温变化,非常容易感冒。   四季都有穿衣重点。春天最讲究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很容易遭受风寒侵袭,尤其腿部要充分保暖。夏天防晒要穿深色衣服,颜色越深,紫外线防护性能越高。“秋冻”最适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穿多了出汗过多容易导致阳气外泄,不利于养生;体质弱的人和老人孩子则要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冬天要做到“八分暖”,腰腹保暖最重要,因为这里一旦受寒,会影响全身脏腑气血运行。    疾病:二分治八分防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只有20%的人患有疾病。也就是说,全世界有八成人最需要做的,不是治病,而是防病。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中如果能把八分力气用在防病上,就能避免很多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病的发生。任何疾病都不是突然到来的,研究显示,脑中风、心肌梗死、癌症、糖尿病等死亡率最高的慢性病,往往要经过10—30年的积累才能发作。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如果他能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也许就会改变最后的结局。   你知道吗?对于人体来说,水是最好的防病“守护神”。它能预防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气喘、过敏、胃溃疡、抑郁在内的多种疾病。摄入水分充足的人,患癌症的概率能降低79%。但多喝水并不意味着乱喝,除了大家熟知的早晨起床最好喝杯水外,医学研究还证明,餐前喝水比餐后喝好,但最好只喝一杯,喝完休息片刻再进食。睡前两小时最好喝杯水,以补充夜晚人体对水分的消耗。    就餐:二分饥八分饱   “一不小心就吃撑了”,成了很多人的常态。国际病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如此不仅会让消化系统负担过重,还会引起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力下降。总结起来,人会“撑”出以下几种病:肠胃病、胰腺炎、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和癌症,还会加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最好的饮食原则是:早餐不要吃太饱,五成饱即可;中餐要吃好,但只能吃八成饱;晚饭前最好喝半碗汤,这样可以减少进食量。   如果你觉得自制力不够,不妨尝试以下办法:一是感觉有点饿就要吃,千万别等非常饿的时候再吃饭,以免吃得过快。二是饭前最好喝碗汤,可以让饭量自动减少1/3;也可以在饭前30—40分钟喝杯果汁或吃点水果,最好是苹果、梨或橙子等好消化的水果。三是每顿饭至少吃20分钟。因为从吃饭开始,大脑要20分钟之后才能接到吃饱的信号,吃得过快,大脑还来不及反应就已经吃撑了。四是一定要细嚼慢咽。多咀嚼能让唾液腺分泌一种叫腮腺激素的物质,它具有抗衰杀毒作用。    心情:二分重八分轻   有统计学研究表明,人遇到的事情中,只有5%是非常重要或紧迫的,70%—80%的事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和紧迫。如果我们用“二分重八分轻”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就会放下心中许多烦恼,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要想将事物真正“放下”,最好做到四种淡泊。首先,淡泊名利。如果成功了就喜笑颜开,失败了就像受到致命打击,名利就成了包袱。其次,淡忘年龄。人往往在一年要过完的时候产生恐惧心理,这种情绪会给身体带来消极的暗示。其实,只要你时刻都开开心心地活在当下,不管年龄有多大,都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第三,淡薄情怀。一切喜怒哀乐都淡然若忘,不自扰、不自卑、不沉沦,才是真正的豁然大度。第四,淡然交友。真正好的朋友在于互相之间的真诚交流,而不是每天推杯换盏的应酬。“二分重八分轻”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对待事情应有的态度,它决定了人的一生究竟快乐还是不快乐。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869 次阅读|28 个评论
追逐心声
热度 1 zhaodl 2012-10-6 11:08
  昨天,与朋友通电话后才知道,朋友刚满五十周岁就办理了退休手续,不是退休是离休——离职休息。在激烈的竞争之后,享受平实、闲适的生活,别有一份感悟——看看书、喝喝茶、聊聊天,有时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静静地享受时间。当我问起有什么爱好时,朋友这样回答我。最后,又补充一句:是享受时间,而不是填充时间!   享受时间?!这我还真没有找到感觉,因为人性的懒惰,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富贵病。所以,不强迫自己动一动,消耗一下能量,活动一下筋骨,如何享受时间?天亮即醒,醒后则起,起来则动,动中享受,也许就这样干点自己喜欢的干的事,就是享受时间了。   昨天晚上,我随心游戏到凌晨,平时很少这样。所以,早上起来的晚了一点,吃完早饭感觉浑身僵硬,我便出去走走——走即行,行者无疆。走,是一种很享受的活动,一路风光,一路随想,想快则快,想慢则慢。一路上,体会着朋友的生活哲理,享受时间!我刚刚回来,现将一路上的所思记录下来,与你分享。   快乐,从不抱怨,开始,新的一天,心的希冀。   幸福,从不贪恋,开始,新的生活,心的欢娱。   花开无意,叶落成泥,在那冰封的世界里,孕育生机。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舅舅
热度 4 liuxuxia126 2012-5-4 07:45
舅舅      舅舅因为被糖尿病折磨许多年,去世了。   妈妈来了,我才知道,舅舅不是病死的,是绝食而死。   为什么要绝食呢?   妈妈说,舅舅忙惯了,突然得这个富贵病,不能干活,在家里白吃,还花大把的钱来吃药打针,还不如死了的好。已经有好几回,舅妈打电话给妈妈,要她去劝劝舅舅。   舅舅听妈妈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的人了。   其实,舅舅的亲人不只妈妈一个,从血缘关系上讲,舅舅除了妈妈和姨妈这一对姐妹外,还有2个同母异父的姐姐、一个哥哥,养父母家有3个姐姐,一个弟弟,按说亲人是不少的,可舅舅和妈妈最亲。   舅舅一直到娶亲时才知道自己是被养父母抱养的,于是去寻根。   而舅舅的亲哥哥(同母的),却不想认这个弟弟。   可不认这个弟弟,弟弟就娶不了亲,即使是做倒插门女婿,人家也还是嫌舅舅的成分高,舅舅养父母家是富农,贫农家的女儿是不愿意嫁的。   舅舅的母亲家是贫农,门当户对。   于是舅舅抱着被羞辱的风险去认亲,认祖归宗。   舅舅的哥哥姓聂,可舅舅却姓谢,姓聂的多了一个姓谢的人做后代,脸上却不那么光彩。   这里面的故事多多,复杂,牵扯到上辈老人的隐私。   也许,舅舅最后认亲认到妈妈,真真正正的有血缘关系的亲姐姐时,才知道,那时的羞辱是多么不该受,其实还是该姓谢,没有错,根本不用改姓。   所以舅舅到死,他依旧姓谢。      舅舅有3个女儿,一个儿子。   儿子到了说亲的年龄,却因为家里有个病人,一直没有媒婆上门说亲,当然,这个表弟也太老实,还没有学会自己去找个女朋友。   舅舅就不想活,怕自己的病一年两年好不了,拖累自己的儿子娶亲。自己当年因为成分高,加上身世不明,已经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决不能让自己的悲剧在儿子的身上重演了。舅舅就不再吃东西,也不再用药。   于是舅舅的身体就一天天虚弱下去。   妈妈每次去看舅舅,姐弟两人就抱头痛苦。为苦难的过去,和不明朗的现在。      听说国家主席胡同志也是得这个病,每次在电视上看到他红光满面的样子,就想起舅舅的病痛,因为无钱医治的痛苦,因为怕拖累家人的绝食。      很多人的去世,不是被病痛折磨死的,是被没有钱治疗的可预见的结局吓死的。   农村人最怕生病,尤其是慢性的富贵病。   农村养不得闲人,也没有闲人,能动的一定得动,哪怕是看个门,打盆水,烧把火什么的。没有白吃的,多大的年纪都是如此,只要没有病得完全躺在床上。   若是病得或老得躺在床上不能动,那感觉真的不如死去的好。   舅舅就是这样的感受。   他劳碌惯了,不能做活是他最大的痛苦,给家人拖累是第二大痛苦。解脱痛苦的最好办法是死亡。      他终于去了,去另外一个世界享福了,至少比活着幸福。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352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素食、富贵病与事情的真相
dongzg101 2012-3-5 04:10
素食、富贵病与事情的真相 已有 189 次阅读 2012-3-4 21:11 |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素食 富贵病 事情 真相 素食、富贵病与事情的真相 ——《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读书笔记1 引子 《真相竟如此难得》是《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第一篇文章。蒋叔从《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切入,尝试消除对素食的偏见和误解,并揭露了医疗界、工业界等行业内幕;展现了“科学”名义下的黑与白。当然,对于《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也有不同的声音,可以看延伸阅读 ;下面说说我的心得和想法。 我们面临的营养问题 营养过剩带来系列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肥胖所引起的各种病。有报道 提到美国的穷人更容易得富贵病,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有这个趋势——营养不良的问题,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也许成为了过去。 但由于传统观念,国人对吃喝还是很为迷恋,“请客吃饭”还是一种时尚;比如从科学网的不少网友聚会的照片来看,大吃大喝还是必备节目之一。 因此,部分国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营养过剩,而不是营养不足——这个问题是前提,后面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要不要选择素食? 既然有营养过剩问题,就不得不提到素食。对于不同人,素食的意义不同;最直观的,比如有助于预防营养过剩、低碳等。略作延伸,还有动物保护,宗教等方面的意义;很多,不赘述。这些是素食的正面因素。 素食存在争议的大约有三个问题:营养,习惯以及主义。营养问题就是素食能不能满足需求,素食主义者认为是足够的;但反对者总会列出体力劳动者之类的,对肉食的需求强烈。第二个人问题,习惯问题,大约指的是“喜欢”肉食或者“不喜欢”素食;或者体质差异。第三个问题就是有人不喜欢被强加或被宣传接受某种主义。 在我看来,这三个争议不构成拒绝素食的理由。抛弃一切主义、宗教来看,素食,或者部分素食,对部分营养可能过剩或者营养充足的人来说,是值得尝试的。 如何直面素食 素食既然是值得尝试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抗拒?我认为是不理解和误会。对宣传素食的朋友来说,对素食的拒绝,也许是一件很古怪的事情:明明是一件好事,居然还可能被拒绝甚至误会! 我想可能和人们的接受心理以及宣传方式有关。从心理上来说,人们经常“犯贱”(抱歉我想不到更合适的词),习惯认为送上门的一切,不是好的。从宣传方式上来说,人们拒绝功利色彩浓厚的素食,比如素菜馆的宣传素食,比如夹带宗教的宣传素食。 因此,建议素食宣传者,淡化各种功利色彩,以单纯的形式来传播素食文化;对于被宣传者来说,不妨敞开胸怀,大胆尝试,感觉不排斥,就可能走向接受。 具体的尝试素食,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我博文《 初次素食96小时报告 》有一个小结,对初次素食的人来说,也许有点参考价值。别学我上来整天白菜豆腐,嘴里真的很淡! 事情的真相 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但事实上,很多事情大众是必然不会了解到真相的。《真相竟如此难得》一文提到政府、医疗界、工业界、媒体等,都将利益置于健康之上;我很认同。 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和垄断。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是被各种加工、或者被操纵修改了的信息。如今的互联网,一样如此。 那么,谁来透露事情的真相?我认为只有学者,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们也许是有能力发现的群体。但他们一样会面临被欺骗和利益相关的局面;这时候就是良知、专业和思考出场——这是他们可能所擅长的。当然可能还需要途径和平台,比如记者、媒体或权威机构。 我的行动 前面扯了一堆,不能光闲扯,我也该有点自己的行动。那么,我的计划是: 合理的尝试素食。上次因为打赌输了,一咬牙坚持下来几天素食,不够静心;匹夫之勇,哈哈~ 延伸阅读: 蒋叔的博客 《 人 天 逍遥:从科学出发》在线购买(当当)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另一面 穷人更容易患上富贵病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营养健康|1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素食、富贵病与事情的真相
热度 6 outcrop 2012-3-4 21:11
素食、富贵病与事情的真相 ——《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读书笔记1 引子 《真相竟如此难得》是《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第一篇文章。蒋叔从《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切入,尝试消除对素食的偏见和误解,并揭露了医疗界、工业界等行业内幕;展现了“科学”名义下的黑与白。当然,对于《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也有不同的声音,可以看延伸阅读 ;下面说说我的心得和想法。 我们面临的营养问题 营养过剩带来系列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肥胖所引起的各种病。有报道 提到美国的穷人更容易得富贵病,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有这个趋势——营养不良的问题,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也许成为了过去。 但由于传统观念,国人对吃喝还是很为迷恋,“请客吃饭”还是一种时尚;比如从科学网的不少网友聚会的照片来看,大吃大喝还是必备节目之一。 因此,部分国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营养过剩,而不是营养不足——这个问题是前提,后面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要不要选择素食? 既然有营养过剩问题,就不得不提到素食。对于不同人,素食的意义不同;最直观的,比如有助于预防营养过剩、低碳等。略作延伸,还有动物保护,宗教等方面的意义;很多,不赘述。这些是素食的正面因素。 素食存在争议的大约有三个问题:营养,习惯以及主义。营养问题就是素食能不能满足需求,素食主义者认为是足够的;但反对者总会列出体力劳动者之类的,对肉食的需求强烈。第二个人问题,习惯问题,大约指的是“喜欢”肉食或者“不喜欢”素食;或者体质差异。第三个问题就是有人不喜欢被强加或被宣传接受某种主义。 在我看来,这三个争议不构成拒绝素食的理由。抛弃一切主义、宗教来看,素食,或者部分素食,对部分营养可能过剩或者营养充足的人来说,是值得尝试的。 如何直面素食 素食既然是值得尝试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抗拒?我认为是不理解和误会。对宣传素食的朋友来说,对素食的拒绝,也许是一件很古怪的事情:明明是一件好事,居然还可能被拒绝甚至误会! 我想可能和人们的接受心理以及宣传方式有关。从心理上来说,人们经常“犯贱”(抱歉我想不到更合适的词),习惯认为送上门的一切,不是好的。从宣传方式上来说,人们拒绝功利色彩浓厚的素食,比如素菜馆的宣传素食,比如夹带宗教的宣传素食。 因此,建议素食宣传者,淡化各种功利色彩,以单纯的形式来传播素食文化;对于被宣传者来说,不妨敞开胸怀,大胆尝试,感觉不排斥,就可能走向接受。 具体的尝试素食,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我博文《 初次素食96小时报告 》有一个小结,对初次素食的人来说,也许有点参考价值。别学我上来整天白菜豆腐,嘴里真的很淡! 事情的真相 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但事实上,很多事情大众是必然不会了解到真相的。《真相竟如此难得》一文提到政府、医疗界、工业界、媒体等,都将利益置于健康之上;我很认同。 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和垄断。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是被各种加工、或者被操纵修改了的信息。如今的互联网,一样如此。 那么,谁来透露事情的真相?我认为只有学者,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们也许是有能力发现的群体。但他们一样会面临被欺骗和利益相关的局面;这时候就是良知、专业和思考出场——这是他们可能所擅长的。当然可能还需要途径和平台,比如记者、媒体或权威机构。 我的行动 前面扯了一堆,不能光闲扯,我也该有点自己的行动。那么,我的计划是: 合理的尝试素食。上次因为打赌输了,一咬牙坚持下来几天素食,不够静心;匹夫之勇,哈哈~ 延伸阅读: 蒋叔的博客 《 人 天 逍遥:从科学出发》在线购买(当当)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另一面 穷人更容易患上富贵病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3645 次阅读|21 个评论
痛风来了,您准备好了吗?
wcgczf 2011-11-4 01:30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有记载。因其多发于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故素有“富贵病”之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昔日的帝王病已悄悄地降临到冰城——哈尔滨,成为普通百姓的常见病。 u 哈市痛风患病和诊治的现状 我们调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2008-2010 年期间病人的住院病因,发现因痛风住院的病人约占 1% 左右,而且男性多于女性。但面对这一新生的常见病,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都猝不及防。医生可能不像应对糖尿病那样胸有成竹,患者也不像对糖尿病那样重视,以致痛风的诊治和预防存在很多误区。今后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下痛风:
个人分类: 科普|2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流行两种慢性病:炫耀与冷漠
热度 17 老李 2011-9-2 17:32
中国大学流行两种慢性病:炫耀与冷漠
中国大学流行两种慢性病:炫耀与冷漠 李 侠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需要关注我们的教育体系以及理念中还缺少什么的问题,而且更应该关注我们比一流大学多出了哪些不合理的内容。前者是一个可以逐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而后者要处理的问题则是正本清源的工作,它事关现有高等教育体系长期形成的架构与理念存在的误区。炫耀与冷漠就是当下中国大学日益蔓延的两种慢性病,剖析它的成因机制以及解决策略就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 炫耀性消费; 冷漠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关于这场变革的评判可谓毁誉参半,即便一时还无法盖棺定论,但没有人会怀疑,它的深远影响在未来的年月里将会逐渐呈现出来。时下中国大学正在形成一股新的认同模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期间各路专家学者,还有各级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都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最缺什么?当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绝非全部。也许,在此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反思一下哪些东西是多余的?作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或者旁观者,我们有责任指出它的问题所在。暂且不论这场规模宏大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后果如何,至少目前在社会心理层面,中国大学呈现出两种远离大学精神的富贵病:炫耀与冷漠。这两种多出来的病症正在侵蚀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社会的认同度。遗憾的是,在众多质疑声中,情况并未见有任何好转,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一种逐渐凸显的对于中国大学未来的普遍忧虑与失望情绪正在快速蔓延。为了彻底扭转这种状况,首先,需要把产生这两种大学慢性病的病因找出来,其次,才是解决策略的选择问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大学之所以喜欢对外炫耀,这与炫耀行为内在指涉的意义有关。按照美国制度经济学家 凡勃伦 ( 1857-1929 )的分析框架,大学的炫耀性消费首先表明了大学的地位与荣誉,它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充足,否则你是没有资格炫耀的。大学为何热衷于炫耀,是因为大学作为一个团体也是需要在市场中参与竞争,而竞争是需要条件和准入门槛的,通过炫耀性消费,以明确的信号向公众与社会传达出一种有诱惑力的信息:我们的大学财力雄厚,人才济济,我们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更长远地暗示:我们的未来不可限量,因为我们炫耀得起。力图通过炫耀达到召唤与展示的目的:影响优秀生源的选择,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增加学校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学排名),从而更多地获得各类资源,以及满足管理者的政绩冲动。 客观地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要谋得生存空间与发展状态的改变,想借助于炫耀性的策略达到一定的目标本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真有那些充足的财力,虽然策略显得有些粗俗拿不上台面,但毕竟还说得过去。如果财力有限,却硬要打肿脸充胖子,一味攀比着地玩弄炫耀性的手法,就与初衷完全南辕北辙了,甚至有饮鸩止渴的效果。客观地说,由于中国大学几乎都是政府办的大学,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呈现高度的单一化局面,在国家财政对于教育投入长期不足的背景下,这就意味着它的财力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短缺的,考虑到连年的扩招,而教育拨款提升缓慢,实际的人均经费在降低,这已经暗示中国教育的经济基础在逐渐弱化。再加上中国大学的校友以及社会捐赠规模还比较小,因此,当下中国大学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愈演愈烈的炫耀性消费,就不可避免地沦落为有苦说不出的作秀,它造成的后果就是,在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预算约束下,显得难以为继。这种状况在当下的中国大学屡见不鲜,随便找一个大学的招聘广告,就可以看到一些学校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财力以及实际定位,不计代价地引进院士等所谓的高端人才,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支持条件,这种盲目的不考虑经济后果的引进,效果可想而知。还不如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现有的师资与研究强项扶持起来,即便引进也要量入为出,实实在在地招聘一些性价比更高的人才。再者说,盲目攀比、炫耀性地招聘的那些高端人才根本不适合这种环境,结果造成双方利益都受损。全国高校每年在这方面花费的冤枉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某些大学的做法甚至更极端,如一千万引进一个人才,试问这样的人才给你二十个,你们学校的资金链还能正常运转吗?当然学校可以说,这部分钱由地方政府或者国家支付,问题是这些钱原本就是属于当年教育投入的,在每年教育投入总量固定的情况下,用于这种炫耀性消费的支出多了,用于正常的教育支出就会必然减少,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坦率地说,这种炫耀性消费,也正是钻了国家财政不透明的空子,导致高校日益膨胀的炫耀性消费(人才、设备、建筑设施等诸方面),这个路径已经成为一些高校圈国家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炫耀性消费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者与高校的双赢,而输掉的却是纳税人的真金白银,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以制度性的方式遏制了人才的成长,从而毁坏了国家未来科技的基础。因此,我们见惯了当下流行的荒谬游戏:所有的管理者都热衷于移植大树,而没有人愿意耐心栽树。当时间与政绩被制度捆绑起来的时候,耐心意味失败与被迫出局。 任何时代真正的高端人才都是稀缺的。对于中国这样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高端人才的稀缺性更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状况就导致了高端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由于存在人才成长的周期性约束,决定了在短期内这种供需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基于这种现实,一些脑筋比较活的人才玩起了乾坤大挪移的游戏,利用多处兼职等手段,通过空间来换取时间,以此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益与声誉等)。由于国内大学热衷于炫耀,这种情形就为人才有意稀释学术资本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情形在国内也是屡见不鲜,即浪费了宝贵的科技资源,又败坏了学术风气,而始作俑者就是高校盲目的炫耀性消费带来的必然后果。套用德国哲学家京特 • 安德斯的说法,这种炫耀性消费,已经沦落为“恐怖性消费”。由此可知,由炫耀到恐怖,只一步之遥。问题是,在这种炫耀性消费背后,并没有给高校带来多少真正的利益、尊重与学术水平的提升,反而是那些虚增的泡沫学术资本,时刻威胁着高校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炫耀也只能是没有根基的虚假性炫耀。 高校通过炫耀性消费,除了实现个别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外,也许危害更为严重的是,炫耀性消费为高校未来的发展留下的隐患却是长期的,笔者称这种现象为“漂浮的蘑菇高校”。因为支撑这些高校的华丽伞盖的支柱都不是原生的,而是通过炫耀性消费买来的,其中有些还是虚拟的支柱,很难想象那些建基其上的学术大厦的牢固程度。换言之,用重金砸出来的高度是不稳定的,一旦这些撑门面的支柱发生变化,华丽的伞盖将迅速现出原形并跌落回原处。在短期热闹的背后,高校真正实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一旦输血机制出现问题,这只豪华的蘑菇可能短期内就会枯萎,为了防止这种境况的发生,只能被迫采用不断输血来维持,而高校本身的造血机制在强大的输血机制的冲击下,慢慢地就萎缩了。这就是在炫耀性狂欢背后,我们可以看得见的高校的未来。 如果说炫耀是中国高校对外展示的孔雀开屏策略,那么对内则完全是另一种模式:非人道化的冷漠。中国高校的普通教职员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普遍感到内心不踏实,当下高校的管理模式奉行的就是一百多年前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模式”的翻版。首先对人群进行岗位分类,然后在各种岗位上根据职称级别的差异,按照计件工资制的做法,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期限内,制定相应的定额与标准,并以此设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与晋升门槛,年底算账。所谓的管理就简化为,设定目标,制定越发详细的学术定额指标。教师与科研人员的生活就沦落为,在学术定额的网中苦苦挣扎,没完没了的填表格,报数据,没有人真正关心你的状态以及发展空间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职员工的产出率,各级别的定额标准快速上调,职称晋升标准也是逐年提高,导致个人的进步速度远远跟不上标准的变更速度,这条无形的锁链已经把普通教职员工彻底拴住。所有中青年教工都被迫与学校签订三至五年的劳动合同,一旦不能完成那些管理部门制定的各类指标,理论上完全有可能被解聘,这把达摩克里斯剑时刻悬在每个人的头上。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内心的焦虑感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与日俱增,没有人关心你的存在状态,管理部门关注的就是你所完成的数据。在这种硬性约束下,想不功利与浮躁都不行,否则你将无法生存。原本一项真正的研究是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过程才能做出来的,在当下的高校没有人给你提供积累与沉淀的时间,每个人都要像那只神奇的老母鸡一样,不停地下蛋,最好能够下出一个金蛋。在这种游戏规则下,杀鸡取卵已经不再是玩笑,而是残酷的现实版游戏规则。这条道路的终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那就是大学精神的彻底衰落,以及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谓的“人之死”的主体的黄昏困境。这种状况的后果,在社会表层的体现就是整体创新能力的枯竭。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是没有人能够解决,这才是中国大学最为吊诡的命运。如同一场没有内容的豪华演出,幕布已经拉开,只要你穿上了这只舞鞋,就无法停下来,只能不停地跳下去。正所谓:生命不息,考核不止。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在二百多年前构想的“人是机器”的传说在今天终于变为现实。 高校非人道化的第二种表现就是政策歧视。这种歧视表现为两种形式:“土洋”的区别对待与同工不同酬现象。关于“土洋”之争,已经有很多讨论了,这里无需赘言。需要提及的是,以前这种歧视还处于一种隐蔽状态,至少还不敢公开拿上台面,如今已经沦落为对本土人才的公开蔑视。只要看看各级政府推出的各类人才计划,几乎全为海外人才专门量身制作,即便级别低一些的人才计划,也要求申请者至少要有一定时间的海外经历。如今的高校里,没有海外经历已经上升为一种很见不得人的身份丑闻了。由此,可以客观地说,本土人才在当下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被政策快速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公开的蔑视折射出的问题是令人担忧的,换言之,它变相暗示官方已经默认本土高等教育体制是失败的。由此,可以明确推断出国内人才的生态环境在快速恶化,而且还将继续。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高水平的本土人才作支撑,引进的所谓人才的水平也会快速下降,最后“土洋”一起搁浅,到那时,这种歧视性政策将会演变为没有真正的人才乐意回来,已有的人才也将逃离。就如同中国足球,没有一个高水平的本土球员的培养与成长环境,仅凭引进几个所谓的大牌球星,是无法带动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当清末龚自珍所吁求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彻底成为传说的时候,制度性冷漠也同时扼杀了所有人的希望。 如果说前者是一种精神性层面的歧视与侮辱,那么,同工不同酬则是直接的物质性层面的剥夺与伤害,这种歧视性的制度性冷漠更具有杀伤力。当下的高校已经没有耐心去完成“百年树人”的栽树活动,而是更热衷于时间短见效快的“移植”参天大树的活动。移植来的树与土生土长的树即便做出同样的工作,承认与收益也是存在天壤之别,各种资源与阳光都集体向“移植”来的大树进行倾斜,人为制造并放大马太效应,这种制度性冷漠与歧视,导致普通教工的失望情绪快速蔓延。其实,今天的高校在内部已经出现了群体性的分裂,整个中国人才市场出现的“柠檬市场”现象,就与这种制度性冷漠与歧视直接相关。 中国高校所呈现出来的炫耀也好,冷漠也罢,究其原因无非是在国家制度框架的片面经济主义转向下,长期缺乏独立性与自信心严重不足的高校,在自卑与自负之间摇摆不定的矛盾心理无法得到有效的化解,一旦办学条件有了一些改善后,就会出现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自我膨胀现象。再加上,制度设计中缺少程序正义的限定,导致公平缺失与资源垄断两种行为很容易达成合谋,由此带来难以化解的改革难题,这种现象可以形象地称为大学的富贵病。改革开放三十年,由于一直没有实行公共财政,资源的权力分配格局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久而久之,导致大学行政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机构与个体的骨髓,离真正的大学精神也渐行渐远。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各级政府养成了更为夸张的炫耀与冷漠的行事风格,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无法逃脱被日益污染的命运。这也就是中国大学百病缠身的根源所在。 对于中国大学近年来流行的富贵病进行诊断,能够给我们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哪些思想的启迪,或许这才是本文真正关注的问题所在。在笔者看来,当今大学无论是对外的炫耀性消费还是对内的非人道化冷漠,它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最表层的后果就是资源浪费严重,导致科技共同体从思想层面到物质层面出现分裂,以及基于不同缘由的普遍失望情绪的蔓延,从而危及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创新之源和思想高地的地位的沦陷。其二,大学的炫耀与冷漠造就了两类难以治愈的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思潮的蔓延:对于大学管理者而言,教育的终极目标越发晦暗不明,只好日益奉行:我决定,故我在。通过不断地做出决定,来印证自身模糊的存在意义。对于广大教工群体而言,在无力感的支配下,只好以犬儒主义的心态践行:我忽悠,故我在。通过忽悠,即表明对权力的无原则顺从,又能投其所好,以此换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不过这种最大化与内在的心灵是分离的。两种存在状态,都是以牺牲存在意义为代价的行为,对于大学来讲,这种虚无主义正在摧毁大学缓慢积攒下的精神血脉;对于个体而言,这种犬儒主义导致主体对自救与改革的信任与渴望。第三,手段与目的的倒置,导致我们的大学没有足够的感知能力,伦理道德丢失了最后的支点,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致命缺陷。当手段取代目的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幸免。对手段的审视与批判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否则,人就永远成不了目的,只能是各种手段。今天,我们遭遇或者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我们刻意制造出来的未来,其自身蕴含着无未来的可能性。对于当下,应该彻底反思与评估那些作为手段的炫耀与冷漠,对于我们的大学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否则,寻找一种基于理解共识的并具有感知能力的大学无异于痴人说梦。 说明:本文写于2011年1月份,后来应北大徐保军博士邀请,发表在《人民论坛》2011(8)(中),合作愉快,是为记!文中图片是旅游爱好者在骑摩托去西藏的路上拍摄的,感觉很震撼。此处引用,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也向作者致谢!
6519 次阅读|3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