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践行健康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延缓衰老1:有必要提出健康学吗?
laofan68 2020-9-12 18:48
时隔 3 个多月再写有关健康方面的博文,还是先说说有没有必要提出健康学吧。 人人关心健康, 中老年人希望延缓衰老。 党和国家领导人很关心人民的健康, 2018 年4月 , 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说:“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 但如何能使人更健康、延缓衰老呢?现在人们都寄希望于医学。医学虽然发达,但医学是不管这些的。 身体功能基本正常的“健康人”,若希望更健康一些去看医生,大夫会说,没有病来看什么。 中老年人希望延缓衰老,医学也不管。除非组织、器官出现了明显的疾病症状,医生会给开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如给关节退化引起疼痛者开止痛药。若有的组织功能已经损伤或丧失,就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弥补被损伤的生理功能,如戴助听器、装义齿、换人工晶体、关节置换等。然后对您说,这是身体衰老的结果,没有什么好办法。显然,这些措施根本不是用来延缓衰老的。 让人们更健康和延缓衰老的理论和方法是有的,这就是健康学。 健康学,是除治病以外,对能够增加健康活力、减少伤害因素、使身体活力增加、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的各种原理、理论、方法、手段、措施等进行研究、解释、创新、实施的科学。 有没有必要提出和发展健康学呢? 我认为,从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科学不发达,人们都在为生存而奋斗,有病能得到治疗就满足了,没有多少人去想如何使人更健康和延缓衰老,确实没有必要提出健康学。 但是,现在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吃穿不愁,都希望更健康、衰老的慢一点。特别是很多中老年人,不用上班,生活幸福,有了增进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强烈愿望,甚至把这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于是,提出和发展健康学就非常必要了。 本人通过10多年的思考和践行,认为 根据生理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一般的“健康人”再提高一些健康水平,使中老年人的衰老减慢一些,是完全可能的。就我自己而言,由于岁数关系,主要在延缓衰老方面做了各种探索,已经有不少收获,以后一段时间将会介绍。 所以我认为,现在提出和发展健康学不仅必要,还很紧迫。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25:膝关节活动分析
laofan68 2018-12-1 13:29
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对膝关节的使用有不同看法。 现在很多专家说, 35 岁以后膝关节中的的半月板、关节软骨等组织就不再生长,磨损一点就少一点,所以一定要省着用。不过他们一般也不反对步行,主要是强调不能下蹲、爬楼等运动。 健康学认为,包括半月板、关节软骨等组织组织都是活的组织,不是自行车零件,有一定的恢复、修复能力,运动还能增加这些组织的营养供应,要适当多运动。而且最好多做一些运动项目和活动方式,使更多的组织和部位进行运动。包括下蹲、爬楼,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进行。 依据血气运行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养生、武术 ( 如打拳、弄枪、舞刀、站桩等 ) ,好像也不忌讳腿的较深弯曲,似乎都有膝关节弯曲到约 90 O 、甚至更小角度的动作。 虽然理论根据不同,结果各异,但好像都没有见到对膝关节的活动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本人对此也没有深入研究,加上篇幅所限,下面只是本人粗浅的观察和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些养生专家说下蹲、爬楼会严重损伤膝关节,可能一个原因是从人主观感受的难受程度推测的。不少中老年人,膝关节在下蹲、爬楼时确实很难受,甚至疼痛。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这一些动作使人体重心存在有所提高的过程,确实需要多做一些功,会感到比较费力或难受。另一方面,在膝关节弯曲较大 ( 弯曲形成的角度较小 ) 时,即使做同样的功,也会感到更费力和难受。若不信,各位老师可以在平地上用半下蹲的姿势走 50 米试试,其难受程度可能比用同样速度、正常姿势走 500 米还要大。下楼时做功少但也比较难受也是证明。至于他们说爬楼时膝关节受的力是体重的 6 ~ 9 倍,我是学物理的,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是根本不可能的。出现膝关节要受到 6 ~ 9 倍体重的说法,可能与上面说的类似,也是从人的感受进行推测出来的。 健康学倡导的膝关节运动,除包括爬楼、下蹲等较深度的向后弯曲外,还包括向内或向外的弯曲,比如我以前说过的做内罗圈和外罗圈腿姿势的走路,以及横向走等。 从网络上的膝关节活动演示图可以清楚看出,与一般走路 ( 膝关节只有轻度弯曲 ) 相比,下蹲、爬楼等膝关节较深度弯曲,以及向内、向外弯曲运动时,关节中组织的拉伸、挤压、变形、摩擦的组织或部位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适当做一些这些运动,膝关节中的更多组织能得到更均衡的锻炼。 若仅仅坚持多走路 ( 如膳食宝塔建议每天走 6000 步,一些人走的更多 ) ,由于姿势单一,膝关节中的组织得到活动的必然较少,得到富含营养物质的关节液不会太多。若说磨损,由于总是摩擦同一点位,或许更容易造成损伤,这里的损伤既包括被摩擦点位的损伤,也包括很多组织得不到锻炼而更快的退化。相反,若各个组织能够均衡锻炼,关节液的总量会更多,组织得到的营养多,必然有利于其恢复和修复。即使说磨损,也是很多组织都受到一点,而都不会很多,不至于引起严重后果。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每种运动都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环境情况,认真分析、仔细选择适合自己的种类、方式和程度。比如心脏功能较差的人上楼一定要很慢,免得心脏超负荷。下蹲困难的中老年人,不要强蹲,能蹲多少就蹲多少,并且最好手扶着桌子、栏杆等,保证安全。 不管是规律还只是个案,我自己这些年确实证明 70 多岁是可以做爬楼、爬山、下蹲等运动的。我是约 2011 年开始坚持经常锻炼的。我现在与 7 年多前相比,爬楼并没有感觉比原来困难,原来左腿只能半蹲,现在能蹲下了 ( 尽管蹲的时间较长后站起时比较困难 ) ,踢毽子时腿更能弯曲了。总之,就是膝关节更好用了。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23:懒得把碗的油污洗净 竟然还有好个处
laofan68 2018-8-18 13:15
洗碗时懒得把油脂洗的很干净,没有想到,竟然还能有大大减少碗上微生物滋生的作用。 由于老伴体力渐弱,很多原来她做的家务活儿由我接班了,洗碗就是其中一项。 除我们老两口以外,大部分情况下,小孙女和她爸也来吃晚饭,小孙女还爱吃肉。所以做饭不能太凑合,总得有荤有素,要炒几个菜,炒的菜还要有味道 ( 油不能少 ) 。所以一般情况下,用过的碗上都会有些油脂。 从前我老伴洗碗,或者偶尔我儿子洗碗,都会用洁洁灵把油分子洗的干干净净。 后来基本上都由我刷碗。我想,我研究健康学,要以对身体有利、或者没有害作为主要目标。碗上有一些油分子不一定对身体有什么坏处,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食用油的表面长出微生物菌斑,甚至过去为了防止醋和酱油里面生长微生物,就往醋瓶或酱油瓶中滴几滴油形成一薄层油膜,上面就不再长白蒲了。当然“懒”是主要原因,因为用洁洁灵洗完后,还需要用大量清水冲洗,比较费时间。 于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洗碗不用洁洁灵等表面活化剂。当然,若碗上油污太多,或者有较多凝固点较高的动物脂肪 ( 饱和脂肪酸 ) ,还是要用洁洁灵洗的。 由于很多时候我洗的碗上会残留一些油脂,没有少被儿子、孙女、老伴指责。我就反复给他们说有点残留的油脂对身体没有害处,再加上他们自己不洗,我坚持这样做他们也没有办法,时间长了也就不怎么说了。 最近看到一篇刘进平老师在科学网博客 ( 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26566.html ) 上 的博文,标题是“研究表明,烹调用油涂层可防止细菌在食品加工设备上生长”。文中说: “在工业规模生产的许多食品包括原料混合在巨大的不锈钢机器,很难清洗。随着重复使用,设备表面得到微小的划㾗和凹槽,为细菌和生物膜提供了完美的藏身之地。虽然表面划㾗可能在肉眼看来很小,只有几微米的大小。表面被填塞食物的残留物,随后增加了来自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新解决方案:在金属表面捕获一层薄薄的食用油,以填补微小的擦伤、小坑和裂缝,以形成细菌附着的屏障。这个解决方案导致在工业机器内细菌水平降低 1000 倍。” 我想:饭碗表面也会有划㾗、小坑和裂缝,也是微生物生存、繁殖的好地方。碗的表面上残留些食用油,可能也会 大大减少 微生物生存的机会。真没有想到我的懒办法还有这个好处。 这也算是根据医学和健康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追求目标,所以对一些问题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例子吧。 医学强调的是“绝对”,洗的碗要绝对干净,不要有任何残留物 ( 包括油脂 ) 。而健康学要求的是对身体没有害,即使碗上有极少量油脂等残留物,只要不是在传染病疫区,一般不会有致命的病菌,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害处,所以不必每次都把碗清洗的绝对干净。但这决不是说各位老师把碗洗干净不好。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21:有些病是治 还是不去医院治
laofan68 2018-7-21 13:17
我决不否认有病到医院治疗的作用和重要性。我的一个家人得了恶性淋巴瘤,我积极配合医院为他进行了治疗。治好病已经 17 年了,现在不仅身体很好,而且生活非常美满,所以有病治病很重要。 这里只是说有些病,在有些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去医院治,依据医学和健康学理论,采取适当的措施,也能使疾病不同程度的缓解、甚至完全康复。 得了普通感冒,在不太重的情况下,一些人不去医院治疗。 在我 5 月 12 日发的博文“高血压都必须药物治疗吗?”的博文中说,据韩启德院士依据医学资料计算,按照现行收缩压 140 mmHg 的标准,高血压病人都吃降压药, 100 个人在 10 年内只有 1.7 个人受益 。真是 “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漏放一个”。虽然比例小,但疗效是确定的。所以从医学的观点或理论,正如韩院士所说:“现在没有替代它的更好的指标,治疗要不要做呢?还要做”。 若是从健康学的理论或目标,对身体健康是最高标准。 1.7% 的受益率是平均值,其中风险较低的一些人,患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几率会远低于 1.7% 。即便不考虑经济因素,只从吃药引起的负作用,按照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来考虑,可能也是得不偿失。若能采用一些健康学的有利于降血压的方法,如蒋继平老师的物理降血压方法,效果会更好,这些人不吃药可能对健康更有利。 在《无效的医疗》一书说,冠状动脉狭窄到 75% 的 100 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做支架手术治疗,另一组不做手术每天锻炼身体。一年后,手术组的康复率是 70% ,没有做手术组的康复率却达到 88% 。显然没有进行手术治疗而坚持锻炼对健康更有利。 关于椎间盘切除术,《无效的医疗》一书是这么说的:“椎间盤切除术”已经证实有四成是失败的。甚至术后病情恶化的达到了 12% ,英国在一次外科医生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对 220 位整形外科医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 220 位医生没有一位愿意因腰痛而接受手术治疗的。即便像腰间盘突出这样的“顽症”,其实也可以凭自身慢慢恢复。 我自己有些病也没有去医院治疗。 比如,比较轻的普通感冒我是不去医院做治疗的。在 11 年前 (2007 年 ) ,我出现了颈部磨擦音和颈动脉血液异常等明显的颈椎病症状,我没有去治,而是采用颈部多活动等措施,病情基本缓解。 也大约是在 2007 年左右,出现了耳鸣和幻听,也没有去看医生,通过设法增加耳部供血得到了基本缓解。而与我一起锻炼的、比我小 10 岁左右的一个刘某,比我晚 3 年 (2010 年 ) 出现耳鸣,马上去医院治疗,现在却是由于听力原因很难与人进行正常语言交流了。 总之,按照医学,只强调有病就要到医院治疗,而且是越早越好。 按照健康学,有利于健康是最高目标,在承认去医院治病作用的同时,认为有些病依靠增加人身活力和自身免疫力去战胜疾病,整体结果可能更好。 “健康学 25 ”是笔者 2018 年春节以前撰写博文和近年发表的主要文章的目录,有想了解以前文章的情况,可以先看此目录,再去找文章。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20:喝水太多也不好
热度 1 laofan68 2018-7-7 13:16
本想假期停发博文不打扰各位老师。但见到这一周有 5212 次的点击量,说明还有不少人关注我的博文,所以决定继续按每周一篇的频率发布。 总是听人们说:要多喝水,免得上火。但笔者认为,喝水太多也不一定好。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一个震惊世界的医学发现——水是最好的药”的文章 ( 网址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26/01/451431_363753269.shtml ) 。其中说了许多喝水的神奇功效。对其中的不少观点笔者认为是有道理的,但该文没有详细说喝水太多有什么害处,。 从健康学的角度,喝水也要适量,喝水太多也会产生不良作用,这里说一个实例,请各位老师看是否有道理。 我的一个儿媳,近几年经常头痛、头晕、感到浑身无力,经常下班回来,连饭都懒得吃,就躺下休息。做生化分析检查,说是贫血。做包括头部的 CT 、 MRI 检查,未见异常。吃了好几个月的补血药,未见好转。 我了解了一下她的生活习惯,最大的特点就是喝水多。她说,人们都说多喝水好,而且也确实感到口渴,一天包括喝一杯咖啡在内,总得喝一大暖瓶 (8 磅的暖瓶 ) 以上的水。 于是我想,是否喝水太多也不好呢?我认为,对于一般人,每天喝 1.5 ~ 2 公斤左右的水,再加上水果、蔬菜、吃饭和体内碳水化合物分解生成的水,共约 2.5 ~ 3 公斤左右的水就达到人体需要的水量了。这里容易出现个误区,就是很多人混淆了人体需水量和喝水量的区别。两者之间差了吃饭、吃蔬菜水果、以及吃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的水,这部分水占身体需水量的比例并不太小,不能忽略。 我儿媳中等个儿,也不胖,是中学老师,工作中不出大汗。她每天喝一大暖瓶以上的水,也就是约 4 公斤的水 ( 一大暖瓶 8 磅是 3.6 公斤 ) ,可能是多了点。于是我建议她少喝水,最好减至原来的一半。她说口渴怎么办?我说:感到口渴可能有一部分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就像有的模特老怕长胖,不敢多吃饭,时间长了造成厌食症。因此,要首先想到,喝水不是越多越好,现在的症状可能是喝水太多造成的。在思想上认识到应该少喝点水的前提下,感到口渴时少喝点,比如喝原来的一半。时间长了,可能就习惯了。 到现在 3 、 4 个月过去了,她的头痛、头晕的症状基本消失了。也感觉有精神了。由于从今年 3 月我参与了小孙女的学习辅导 ( 参看本人 3 月份的 5 篇博文 ) ,现在小孙女非常喜欢到我家做作业,连周末的作业也一定到我家来做。于是我儿媳晚上即有精神,也有时间,所以吃完晚饭后经常去附近小公园遛弯。遛弯后顺便到我家把小孙女接回她们家 ( 我家到她们家步行 12 分钟左右 ) 。 当然症状的缓解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我认为减少喝水至少是因素之一。 如果出汗多,那多喝水是正确的,同时还应当补充一些电解质,与这里说的少喝水不矛盾。 健康学 25 是笔者 2018 年春节以前撰写博文和近年发表的主要文章的目录,有想了解以前文章的情况,可以先看此目录,再去找文章。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4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7:站没有站样 坐没有坐相
laofan68 2018-5-26 14:09
对于老年人,“站没有站祥,坐没有坐相”很可能有利于健康。 “站没有站祥,坐没有坐相”。这是许多家长批评孩子的话,可能也有许多老师认为是不雅的表现。但是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非正规场合,若经常坚持“站没有站样,坐没有坐相”,可能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先说“站没有站样”。 这里的“站”,既包括等公交车、在马路边上等人、接孩子下学在校门口等孩子出来的那种“站”,也包括站着与人聊天、站着做饭、坐的时间长了站起来活动活动等。下面谈一些笔者是怎样“站没有站样”的。 等公交车。天津老年人乘巿区公共汽车不花钱,我的住处附近(步行 5 分钟之内)有 30 多路公交车,还有地铁和多路开往郊区的车,出门坐车非常方便,所以等车就是经常的事。笔者发现等车是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机会:有足够做一些活动的空地,一般情况下等车的人不太多,而且他们有的盯着来车,有的专心看手机,没有人关注你在干什么。因此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一些动作不太着眼的活动,比如屈退、伸腿、活动脚、扭扭腰,以及上肢、颈部、头部的活动都可以。在马路边上等人时也一样,上面说的活动也都可以做。 接放学的孩子。一般总要等一段时间。原因是学生放学的时间不精准,你到那里的时间又是只能早、不能晚。不过,几百个家长站在学校门口,第一活动空间小,第二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便做太着眼的动作。因此我只做一些伸腿、屈腿、金鸡独立、活动脚踝、手指操、转眼等动作。 笔者有时也会站一会看别人打牌、钓鱼、放风筝、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活动,这期间也可以做一些家长批评小孩的“手脚总不闲住”的小运作。 家是自己的空间,可以为所欲为地做各种允许的活动。在电脑前时间长了或看电视时间长了站起来活动活动,或站着做饭时,都可以提提腿、扭扭腰、摇头晃脑,适当的手舞足蹈。 再说几句坐没有坐相 这里的坐,包括没有事情时的闲坐、坐着看电视、在公交车上坐着等。 坐没有坐相就是在坐着的时间不是老老实实地坐着,而是做一些活动。比如看电视、乘公交、听报告、看书时,都可以做一些小动作,如做手指操,对膝关节附近区域进行按摩、敲击,活动踝关节,转眼、张嘴不说话等。总之一句话,就是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做一些活动。若是在自己家中,还可以做一些比较大的活动。比如弯腰、屈腿、伸胳膊、唱歌等。 即使躺在床上,也可以做些活动,笔者给多个行动不便的人推荐过张斌写的一篇名为“床上养生运动”、即在床上做一些活动的文章。 健康学 25 是笔者 2018 年春节以前撰写博文和近年发表的主要文章的目录,有想了解以前文章的情况,可以先看此目录,再去找文章。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26: 高血压都必须药物治疗吗?
热度 1 laofan68 2018-5-12 18:31
高血压发病率高,应该高度关注,但都必须吃药降下来吗? 下面摘录自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关于高血压的一次讲话 ( 见参考文献 ) : ‘关于医学有边界,我想重点讲一点,……,就是我们的医学现在把“危险因素”当成“疾病”来治疗。……。高血压,成人患病率 27.8% , 2.9 亿人。……。我们对高血压人群采取降压治疗,可以降低 30% 冠心病和卒中的发病风险。按照这样一些证据,高血压要不要治疗呢?现在统一的认识是对高血压要知晓;不仅知晓,还要治疗;不仅治疗,还要把血压降下来。那末这样做有多大意义呢?……。关键在于不是所有高血压都会得冠心病和卒中。它的机会是多少呢? 100 个有高血压的人在未来 10 年内,即使不治疗,只有 5.6 个人会得冠心病和卒中,而另 94.4 个人, 10 年内没有事。那么降低 30% 的发病率,是啥意思呢?就是由 5.6% 降为 3.9% ,就是说 100 个有高血压的人,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 10 年里面, 100 个人里面中有 1.7 个人受益。……,而服用降压药可能产生副作用,还要花不少钱,真可谓“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漏放一个”。但是到底还要不要做呢?还要做。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没有替代它的更好的指标。’ 笔者认为上面韩启德院士讲的是对的。医学讲的是疗效,即使“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漏放一个”,虽然比例小,但治疗是确定的,是医学的成绩。所以正如韩院士所说:“现在没有替代它的更好的指标”,治疗“要不要做呢?还要做”。 我们知道,现在有的国家已经把高血压标准从 140/90 mmHg 各降低 10 mmHg , 为 130/80 mmHg ,原因是一项实验证明这样患冠心病和率中的几率更低。但要把血压都降到这个标准以下,总体上对人体是否有利,没有见到全面的研究结果。 韩启德院士说服用降压药可能产生副作用。笔者没有高血压,没有体会。蒋继平老师发表在 2018 年 4 月 24 日的科学网博客中说,吃降压药的副作用主要是:“乏力,困倦,昏昏欲睡,心跳明显减慢,严重耳鸣,双脚浮肿,性欲减退和夜间尿频”。 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不管是 2.9 亿,还是最近有人说的 3.3 亿,若都服药降压,费用都是巨大的。 笔者这些年发表了多篇文章,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和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若是从健康学的角度出发,就是用“对健康最有利”做为最高标准。 从健康学的标准,对于高血压是不是都要吃药治疗,不是只看冠心病和率中的发病率是否有所降低这一个指标,最重要的是要看总体上对健康是否利 ( 即使不考虑经济问题 ) 。高血压患者吃药把血压降下来, 10 年的受益率是 1.7% ,这是整体的概率,若从最在利于健康这个指标,还可以再做如下分析: 1 .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还有一个规律,是血压越高发病的几率越大。因此,对轻度高血压患者 ( 比如收缩压在 140 至 150 毫米汞柱的人 ) ,吃药降血压的受益率很可能小于 1% 。 2 .高龄老人患其他比较严重疾病 ( 如癌症,老年痴呆,糖尿病并发症,胃、肠、肝、肾的严重病变,摔倒受伤、关节和骨病等 ) 的比例大大增加,冠心病和卒中在严重影响健康中所占的相对比例会降低。控制血压对整体健康的贡献率也随之降低。比如,单纯从冠心病和脑率中考虑,吃药控制血压受益率是 1.7% ,若它们在总体患重病中只占 20% ,则吃药控制血压的老年人的受益率就降为 0.34% ,即 394 个人中才有 1 人受益。 这里说的是平均受益几率。具体到某个人,遇上了,几率就是 100% 。所以对于较重的高血压患者,或其他危险因素较多的人,还是应该服用降压药把血压降下来的。 参考文献: 韩启德,医学是什么, 来自李燕祥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71219-1062530.html 健康学 25 是笔者以前撰写博文和近年发表的主要文章的目录,有想了解以前文章的情况,可以先看此目录,再去找文章。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928 次阅读|5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5:从健康学角度看打通任督二脉
热度 1 laofan68 2018-3-3 17:37
年过了,首先向各位老师拜个晚年!现在继续写我的关于健康学的博文。争取仍然每星期发表一篇。 健康学中要求身体各部位的组织都要有充足的供血,这与打通任督二脉可能有相似之处。 在老年人活动的公园、绿地,经常能看到有老年人用后背撞树。我最近在晚上去散步时,一个在撞树的老大爷总是热情和我打招呼。后来我问他撞树的作用是什么?他说这样做是为了打通任督二脉。 回家查了一下,说任脉是位于上身前面中间、而且是总管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的一条脉。督脉是在上身后面中间和头顶、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阳脉之海”的一条经脉。武侠小说中常有打通任督二脉后成为武艺超群的人。现在进行打通任督二脉锻炼的人,可能是认为通过打通此二脉 的锻炼,即使不能成为武艺超群的人,肯定对健身壮体是有利的。 但是没有找到打通任督二脉的具体方法和标准是什么。笔者想,打通任督二脉可能就是使二脉畅通。又因为它们分别总管阴经和总督阳经,所以打通任督二脉能使全身经络畅通。中医有任督二脉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的说法。 笔者没有学过中医,不过我想,中医的血气,可能主要是指在身体中能够运行的那些物质。打通任督二脉,就能使体内那些需要运行的物质畅通运行。 从健康学的角度,身体的组织是用的,一般情况下是多活动、多使用,就会更强壮。这样做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有足够的营养,营养物质是由血液送来的。所以身体各个部位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在经常活动和锻炼的过程中,人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就会通过血液把大量的营养物质送到这些组织,组织就会有活力,就不会病,退化慢些,甚至在很多条件下有些功能还会回复或增强。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远心端的供血问题。中老年人常出现脚根痛、人老腿先老,老年性耳鸣、耳聋,老年性白内障。老年痴呆等许多老年病都是出在远心端。于是不难想到,这些组织容易缺血可能是得病的一个原因。 于是我想,打通任督二脉能否这样理解:在古人不太了解人体的循环系统及其作用的条件下,把经络想像成一种具有输送物质或能量的系统,经过打通任督二脉能使全身经络畅通,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就能够身体健壮,少得病。 至于介绍打通任督二脉的具体方法较少,可能是因为当时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没有人进行全面的研究。各家有各家的方法,为了保存自己帮派的势力,不希望让大家都学会,所以一般不多作介绍。 上面只是笔者的一个想法。或许还能从神经、体液、内分泌等方面去探索。 若上面笔者的打通任督二脉代表的是身体内营养物质、神经、体液等传输畅通是正确的,则要打通任督二脉只靠撞树是不够的,还应多做各种方式的身体锻炼。 最后要说的是,由于没有查到打通任督二脉的环境条件、具体方法、确切效果多大的描述和数据,也许打通任督二脉只是一些小说作者或个别人为了骗人的一个噱头。若真是那样,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健康学 25 是笔者以前撰写博文和近年发表的主要文章的目录,有想了解以前文章的情况,可以先看此目录,再去找文章。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4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3:我对白内障的认识和做法
laofan68 2018-1-13 12:05
老年性白内障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本文谈些有关白内障的情况和做法,有些内容老师们不一定注意到,个别内容在网上也很难查到。 1 . 2011 年春天,我到天津最好的眼科专科医院挂的专家号看眼,视力是一个 0.3 ,一个 0.6 。专家对我说:“是白内障,需要做手术,问我是马上做呢?还是过几天再做”。我说过几天吧。从那时到现在已经快 7 年了,我还是没有做,最近我陪老伴看眼时在医院自己测了一下视力,两只眼都是 0.2 左右。单纯从测量结果来看,视力确实有明显下降。但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 6 、 7 年前看晚报上的小字(可能是小 5 号吧),不用放大镜看不清,现在虽然看着还比较吃力,但能看清了。查白内障资料知道,这是白内障的生长,使眼球变长了,不是返老还童。 2 .我老伴视力一直比我好,大约在 1.0 左右。但是从大约 3 年前,视力很快下降: 2016 年 5 月是 0.2 和 0.6 , 2017 年 9 月是 0.1 和 0.09 ,到 12 月是 0.05 和 0.03 (以上数据都是在眼科医院看病时的检查结果)。 12 月 15 日右眼做完手术后,视力恢复到了 0.9 。 上面啰啰嗦嗦写了些过程,是想告诉大家白内障的发展有的很快,有的比较慢。我的白内障发展比较慢,不知是否与我体力活动多,并且特别注意增加头部供血有关。不过这几年我的白内障的发展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根据健康学的思路,刚开始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做法。由于刚做,而且也不一定有效,所以现在不作介绍。 诚心希望各位老师想方设法延缓此病的发生或使白内障发展的慢一些。 3 .平常说的视力,是在规定距离 ( 比较远 ) 看视力表得出的结果。但视力都为 1.0 的人,有的看书没有问题 ( 如年青人 ) ,有的却需要戴老花镜 ( 很多 5 、 6 十岁的人 ) 。原因是看远的地方都能达到 1.0 。若他们看近的物体,有的人眼球的调节能力好,也能看清,若眼球的调节能力差 ( 如老花眼 ) ,就看不清了。 原来听许多人说过,如果没有其它眼疾,白内障做完手术后,视力能提高到 0.8 、甚至 1.0 以上,从 2011 年医生说我应该马上做白内障手术,到 2017 年 5 月我老伴住院安排做白内障手术 ( 最后因为白血球偏高没有做成 ) ,医生都没有告诉我们换人工晶体后,由于人工晶体基本不能调节,所以看远处清楚,看近处会不够清楚。还是老伴住院时,听一个做完一只眼睛、准备做第二个眼的病友说,换人工晶体后都是远视视眼,看近处看不清。 在这里想告诉准备做白内障手术的老师,要知道这种情况。即做完手术后,测视力 ( 看远处东西 ) 可能很不错,但要看近处的小字,很可能还需要戴眼镜,这一点有的医院是不主动告诉的。 4 .白内障看不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晶状体比较均匀地变混浊,看东西像隔着一块毛玻璃,或在雾中看东西,得到的物体不变形,只是变的模糊、变暗。另外还有一种是眼内晶状体透光率还可以,但由于晶状体病变,出现重影或多影。笔者的白内障主要是后一种情况,看不清远处物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影重合的原因。白内障病人白天瞳孔缩小引起视力变化 ( 一般是下降 ) 称为“日盲”。笔者在白天瞳孔缩小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就是由于瞳孔缩小,把一些重影遮挡住了,看远处的东西比晚上清楚很多。“日盲”的结果导致看东西更清楚,这点在网上没有查到。 5 .做手术的时间。笔者认为要注意两点:一点是看是否明显影响生活。我虽然测量的视力很差,但还不准备马上做手术,原因是还没有太严重影响生活。我现在看近处,比 7 、 8 年前还好。看远处虽然看不清,但不是看不见。比如 7 米以外的羽毛球,别人看是鸡蛋大小,我看大约是网球那么大,在接近自己的过程中,还会看得越来越清,所以不影响打羽毛球。另外自己喜欢蹦蹦跳跳,不知换人工晶体后还能否如此。 第二点就是各位老师大概都能做到的,就是何时做手术自己要有所考虑,不一定全听医生的。比如我若 2011 年做手术,从医院和医生的角度没有任何过错,但我自己认为当时没有做似乎更好。 笔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已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贴。近几年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学、宏观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3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2:多运动要从娃娃做起
laofan68 2017-12-23 17:22
健康学认为,身体的组织、器官是越用越强,越用越灵活。这同样适用于小孩,所以多运动要从娃娃做起。 笔者是老年人,践行健康学主要说的是结合老年人的一些想法和作法。本篇破例谈一些对小孩运动的想法。原因是我的小孙女从 1 岁就由我带, 3 岁上幼儿园和 6 岁上小学以后,也基本上都是由我送去和接到我家,她父母下班后再回他们家,所以有点谈小孩事情的本钱。有的老师要带自己的小孩,还有的老师可能在带孙辈,若觉着我说的有点道理,可以作些参考。 经常听到人说,现在的小孩小胖墩越来越多。笔者认为除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以外,也与小孩的体力活动太少有关系。也常有人说现在的小孩容易感冒,这可能与现在的小孩室外运动少、做比较激烈的运动更少有关。 我家楼下是一个喷泉广场,虽然建成以后喷泉从来没有喷过水,但那个广场却是小孩玩耍的好地方(当然也是大人运动的好地方,我们在那里打羽毛球和踢毽子,还有的在那里滑轮滑等)。 笔者认为,小孩多运动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吸收营养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身体组织长得更健壮、更有活力、免疫力增强,发育更圴称。因此,从我的小孙女 1 岁以后,我就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鼓励她多走、多跑、多上下台阶、多玩球等。总之消耗体力的活动我都让她多做。 比如,她跑步时,我几乎没有阻止过,而且还要鼓励。在她可能有危险时,一方面告诉她前边的危险,让她自己多注意,同时还要去做好保护,防止万一。还好,从小到现在 9 多岁了,还没有摔伤过。一般的跌倒不会摔伤,让她自己爬起来就是了。前面说的喷泉广场中间的喷水池周长约六、七十米,我的小孙女在 2 岁半以前就能一气跑 10 圈。且不说许多小孩室外活动少,即使在广场玩耍的其他小孩在跑步时,总是听到他们的家长在那里喊:“不要跑,别摔着!” 或者喊:“不要跑,跑出汗会感冒的”! 另外,在小孩运动时,要告诉她们一些运动技巧,比如在从高处往下跳时,告诉她一定要前脚掌先着地,并且还要给她们做示范。 还有就是给小孩买什么样的运动用具。我的小孙女是玩各种各样的球,滑滑板车、骑小孩三轮车、小自行车、滑轮滑、跳绳、滑活力板等,都是要消耗体力的,而且她玩的每一种都相当熟练。比如她在幼儿园时,跳绳是全班跳的最多的。又比如,她学轮滑完全是自己学的(有时我或她父亲给指点一下),有一次她在滑的时间,被在旁边的一个教轮滑的教练看到了,那个教练对我说:“你告诉她的父母,如果让她跟着我去练习,保证 3 个月就能参加比赛”。近两、三年,即小学 2 年级(现在是 4 年级)以后,跟着我一起玩的是篮球、羽毛球、踢毽子等。她还在课外学跆拳道,参加过 4 次比赛,每次都得了奖。 而不少家长给小孩实了遥控飞机或遥控汽车、有点像汽车的电动儿童车等,看起来很现代、很高尚。但小孩除了手有点活动以外,身体其他部位活动很少,身体组织得到的锻炼也就少。还有的家长太重视智力教育,有一个小孩学滑板车。学了不到 5 分钟就不学了,嘴里说:“学校考试又不考这个,学它干什么!”这很可能是代表了家长的思想。 总之,“身体组织越用越强”同样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多运动,使他们的身体组织更强壮,精力更充沛,会对他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长发育都有利,多运动要从娃娃抓起。 笔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已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贴。近几年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学、宏观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下个星期六就到新年小长假了,首先预祝各位老师新年好!并衷心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认!为了不打扰各位老师欢度新年佳节,下个星期六,即 12 月 30 日,停发一次博文。)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1:向女士学习
laofan68 2017-12-9 15:13
世界各国女性的平均寿命都高于男性,原因可能是她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健康,中老年男士要向她们学习 ! 要说为什么女性比较长寿,一般都是说是基因决定的。我想说的是还要增加几个字,即变成:女人的基因决定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她们的长寿。 从健康学的角度,认为人体组织一般是越用越强。女性虽然力气没有男性大,但她们与男性相比,活动得种类更多,时间也长,特别是在退休以后更是明显。 在家中,一般来说女性做家务活儿多于男性。洗衣服、拖地板、做饭一般女性做的更多。女性经常还能找一些“闲不住”的活,过去常做的是织毛衣、做衣服或缝补衣服等。现在一些人在家中作的照看孙辈、修改衣服、绣花、插花、装饰房间等一般也多于男性。 在外面, 做健身操、跳广场舞地方,男性不仅参加活动的数量少,而且一般来说,没有女性做的认真。 女性逛商场、买东西所用的时间比男性多得多,这是需要运动并动脑的。男性比较喜欢的是钓鱼、打牌、遛鸟、放风筝等,做这些事时身体的活动很少。 女性还有一个对健康很有利的优点,就是爱说话。她们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有时两个女人就够一台戏了。我对与我们一起锻炼的一个女同胞说:只要有另外一个女同志与您聊天,在我看来,比话剧还精彩。 从解剖学知道,在控制身体运动和感知的大脑皮层中,管手的面积最大,其次是嘴。这就是说,动手动嘴,就是动脑。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痛快的事,女性通过与别人聊天等方式得到一定的宣泄,男性更多的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把不痛快的事压在心里。 这些性别基因所决定的行为差别,使女性更有利于健康长寿。 为了争取健康长寿,男性应该向女性学习。当然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根据健康学的道理,想方设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并且要争取做得更好。 比如:不爱逛商场,就有意识地多去公园、体育场馆、或健身器械上做一些有氧运动或体力活动;若感觉没有那么多话可说,可以唱歌、唱戏、哼小曲,同时再做一些四肢的运动;在家要主动多做一些家务,既有利于健康,也使家庭更和谐;少计较个人得失,心地无私天地宽;遇事想开点,与健康无关的事尽量少管或不管等。 只要明白了道理,主动想办法去做,完全可以比女士做得更好 ! 比如女士站着聊天时,往往很长时间身体基本不动,就不是好习惯,而男性更喜欢做一些活动。所以只要男士扬长避短,完全可以更健康长寿。 笔者主张多运动,每天上午打羽毛球、踢毯子约一个半小时。而且还比较激烈,夏天运动过后,穿的背心是湿的,甚至有时能拧出水。接送小孙女上下学和办其他事,每天上下楼梯台阶约 1300 个。老伴身体、眼睛都不太好,我干了大部分家务活。现在身体好可能与这些有一定关系。 作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已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贴。“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0:老年性耳聋能延缓吗?
laofan68 2017-11-25 14:34
老年性耳鸣、耳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且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更不幸的是人们常说:久鸣必聋,久聋必傻。意思是说,出现耳鸣后,再发展就会听力越来越差,很可能导致耳聋。由于耳聋听不到别人说话,必然自己就会说话少,减少人际交流,脑子的活动少,会加速脑组织的退化。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呆傻。 能否从健康学的角度延缓这些人耳鸣、耳聋的发生或减慢其发展速度呢?理论上是可能的。 从解剖学可知,内耳只有一条比较细的血管,并且没有另外的血管能起代偿作用。供血不足、使内耳缺乏营养是造成老年性耳鸣、耳聋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想办法增加内耳的供血,就能延缓大部分人的耳鸣、耳聋的发生和发展。 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设法增加内耳的供血,从而增加耳部的营养供给。但是真正做到有效增加耳部的营养供给,并不那么容易。 如何能做到这点,笔者做了一些尝试,也请各位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更多的办法。 笔者的情况是这样的: 在 2006 ~ 2008 年,明显出现了耳鸣。忙着干活时,没有什么影响,当坐着休息时,经常出现耳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耳鸣出现的越来越多、越厉害,而且在晚上出去遛弯时,总“听到”有人在自己后面跟着走,回头看又没有人。于是意识到是出现了幻听。在 2008 年体检,在做颈部多谱勒血流检测时,查出颈动脉流速异常。 笔者当时认为,已经 68 岁了,听觉器官必然有所退化。特别是颈动脉血液异常,会使包括内耳在内的头部供血减少,内耳缺乏营养可能是造成耳鸣、幻听的重要原因。 于是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⑴ 增加营养素的摄入,一日三餐不节食,并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平衡。这样有利于身体有足够的营养。 ⑵ 除坚持正常的体育运动以外,还经常做一些有利于缓解颈椎病的动作,如有意识地做一些仰视和颈部活动等。 ⑶ 增加内耳附近组织的运动。有养生专家特意告诉我应该多做按耳朵和拉耳朵。不过笔者认为还是多做一些主动运动可能更好。经过认真研究,最后认为嘴巴的运动能带动耳朵附近组织的运动,于是就尽量多做一些嘴巴运动。 得到的结果是:现在是 2017 年,与 10 年前相比 ,幻听没有了,耳鸣基本上没有了,听力没有明显下降。 虽然笔者说的完全是实事,但它不是像双盲法那样的科学验证,可能仅是个例。希望各位老师思考笔者说的是否有道理,更希望大家想出更多办法来避免或延缓老年性耳鸣、耳聋。 另外,很多人可能想到通过医学的方法来增加耳部的血流量。比如通过使用活血化瘀,或降低血液粘度的药物,通过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甚至还有的人迷信保健品。由于笔者不是医生,也没有做这些方面的试验,不能肯定它们的效果,也不向大家推荐。 “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范振英。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9:也谈锻炼的适度和过度
laofan68 2017-11-12 15:03
最近看到一篇题目为“适度和过度”的文章。主要内容是该文作者邓某在医院见到他一个老同事。这个老同事退休前身体不太好,退休以后“坚持每天走路 5 、 6 公里。后来走路更多,还做一些其他运动”。变的“脸放红光、身板硬朗、嗓门亮如洪钟”,而且“糖尿病、心力衰竭、消化不良等病症一扫而光”。但由于锻炼过度,“使双膝的骨关节炎已到三期。半月板也严重损伤 , 走路艰难”。该老者不想做手术,现在只能靠在膝关节处注射玻璃酸钠和吃止痛药来止痛,连走路都很艰难。 如果此文写到这里以后,再分析一下什么情况是适量,多大的量就可能是过量,锻炼要适量不要过量,确实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但是该文的后半部分,全是写的在医院的骨科门诊见到的情况:“因为锻炼得病的患者多的令人惊讶”。跳广场 舞的大娘“把膝盖跳成了罗圈弯”。还见到一个抬进来的老太太是锻炼狂,“小腿部一段肌腱断裂,导致骨头移位,出现瘫痪症状”。骨科主任说:“现在这样锻炼过度的患者越来越多,有时一天就能接诊 10 多位”等。 文章尽管前面说了几句身体锻炼的效果,但似乎是用来反衬由于过量运动造成负面效应的严重性的。所以该文给人的印象是“还是不锻炼好”。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使用在骨科门诊见到有一些锻炼过量或受伤的人,相对庞大的锻炼人群,并不能表明锻炼过量的人占的比例很大。这是只说分数的分子、没有说分数的分母,是不能知道分数的数值的。更何况去骨科就诊的有一些是“老病号”,骨科医生接诊的锻炼过量的病人不可能都是新病人。所在真正由于锻炼而受伤的人占的比例可能很小,不能一叶障目。 笔者认为,从健康新定义和健康学的角度,锻炼能增强身体组织、器官的能力,提高人的健康水平。锻炼身体的好处不能否认,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充分说明锻炼效果的同时,过量锻炼的负作用也要承认,并且 要尽量避免运动过量或方式不对所造成的伤害,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除了运动量以外,还有运动种类、方法、时间等许多方面是都需要进行研究。这些正是健康学的内容。反过来说,正是由于现在没有健康学,对这些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没有相应的理论作指导,锻炼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应该通过研究、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避免,而不能出现个别问题就说锻炼不好。 相信通过健康学的研究和发展,找到对什么样的人群,适合哪些种类的运动、应采用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运动量应该多大的规律,逐渐提高对运动的理论指导,会使通过运动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更好,并且运动过量及造成损伤的情况逐渐减少。 “践行健康学 1 :“绪言”中有笔者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6:多用积极的方法减少跌倒摔伤
laofan68 2017-9-16 15:43
中老年人要多锻炼,多用积极的方法减少跌倒摔伤。 从去年到现在 (2017 年 ) 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 家庭防跌倒小贴士 ”中说: 跌倒,是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重要诱因。在中国,每年约有4000万65岁以上的老人意外趺倒。 的确,中老年防止跌倒摔伤非常重要。 此公益广告介绍了7种防止跌倒的贴士。它们是:①洗手间多装一个扶手。②地板防滑,时时保持干燥。③台灯放在伸手可及处。④沙发床垫硬度适中,家中过道不堆杂物。⑤小孩玩具及时收纳,防止摔倒。⑥住所灯光足,明亮无死角。⑦鞋底防滑,服装宽松舒适。 这些都是正确的,但仔细分析可知,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医学思路的防病方法,是消极的方法。 若从健康学的角度,这还很不够。根据健康学,除了上述消极的防跌倒方法以外,还需要用积极的方法防摔倒,更重要的是减少摔伤。具体的方法主要是想方设法提高身体组织、器官的能力。 身体组织是越用越强。体育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可以防止或减慢骨密度的降低,不容易骨折。活动能使关节产生关节液,关节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养,使关节更健壮、更灵活。肌肉、肌腱是越用越强健,能够更好地保护骨骼和关节不受损伤。活动是由大脑支配的,所以活动还能使脑子反应更快。因此,经常锻炼和不锻炼的人相比,反应更敏捷,同样情况下不容易跌倒。由于骨骼更结实、关节更健壮、肌肉能更好地进行保护骨骼和关节,即使跌倒了,也不容易摔伤。 笔者今年77周岁,这几年有几次摔的比较重:一次是约2014年的冬天,正带着小孙女在天津的南运河的冰上玩耍,小孩的爸爸突然在我背后的河岸上叫我,由于转身太快摔倒在冰上。去年11月底去爬长城,在一个下坡处,由于下的太快而且没有看到一个地方有结冰而摔倒。还有两次是我的孙女学滑活力板,我也试着学,结果都是在上的时间向左侧(前进方向)摔倒在石板地上。其中一次是前边的脚(左脚)站的太靠前(站到了前轮的前面),另一次是左脚踩的位置是对的,但是在抬右脚时身体重心向左移的太多了,移到左腿的外侧了。从力学的角度,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活力板突然向后(即向右)快速滑动,因此人就向左侧摔倒了。 我多次摔倒都没有摔伤,肯定有很大的幸运因素,但与我这几年坚持锻炼,每次体检骨密度都基本正常,关节比较灵活,肌肉比较强健也有很大关系。 说实在的,由于这几次都是摔在髋关节,很容易造成股骨颈骨折,过后我也很后怕。希望各位老师一定要多注意安全,不要像我这样冒险。 “践行健康学 1 :“绪言”中有笔者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没看过的老师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3:打羽毛球踢毽子都是好运动
laofan68 2017-8-5 10:31
笔者提出了健康学。从健康学的角度,身体组织一般是越用越强。打羽毛球和踢毽子,可以使身体的多个部位、许多组织得到锻炼和增强。笔者认为它们都是不错的运动,两者配合就更好了。因为踢毽子下肢活动多,打羽毛球上肢活动多,这样可以让身体的更多组织得到锻炼。 我是主张要多运动的人,在 70 岁时开始打羽毛球和踢毽子,到今年是第 8 个年头。 我们打羽毛球和踢毽子,是以锻炼身体和提高反应速度为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提高竞技水平。踢毽子时没有太多规矩,能踢着就行,当然若能踢到想给的位置就更好了。用的力气也比较大,有时动作像是足球运动员射门。 打羽毛球是不画场地,也不支球网。这样捡球的次数少,锻炼的效率更高。打球时不过分追求技巧,更侧重用用的力量和反应速度。在打羽毛球的伙伴中,有一个最喜欢与我打,因为他喜欢扣杀,只有我能接起他扣杀的绝大多数球。 至于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虽然比不上专业的训练和比赛,但也不算太小,天热时我大多是穿背心,一个半小时下来,穿的背心都是湿的,有时还能拧出水。 一些老师可能认为我的运动量太大,我自己也认为可能有点过量。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是因为我在做实验。我提出了健康学,用运动来增强身体活力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最好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我只是一个普通退休科技人员,不要说研究团队,连一个帮手都没有,不可能让别人去验证。没有一分钱的科研经费,不可能通过对人群的调查,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身体进行验证。尽管这是“个案式”的方法,不完美,但总比不验证好。要验证,其做法就要与平常人有明显区别。就是说,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方面,要明显大于一般的同龄人,才容易看到结果。现在看来结果还好,这几年下来运动量逐年有所增加,身体机能确实有所提高,没有出现其他明显问题。 比如,现在每天平均上下楼梯 1300 多个台阶,打羽毛球踢毽子一个多小时,晚上步行 2500 步,做家中大部分的家务。一天下来,身体不感觉到很累。去年 (76 岁 ) 参加了我单位包括在职与退休人员都参加的盘山游 ( 主要是爬山 ) ,我是爬的最高的 6 个人之一。我以前至少有 5 年左腿不能全蹲,去年 (76 岁 ) 突然可以全蹲了。 50 斤一袋的面粉,我一口气扛到 7 楼,现在还不成问题。在我退休时和退休后最初的几年,身体还不错。但与同龄人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经过这 7 年 遵循健康模式 进行锻炼,现在环顾我们单位和自己周围的同龄人,从健康的角度看,能比上我的人很难找到了。 我的想法是: 人会变老,但不要学老 ! 比方说有些运动和活动,不能看到一些老人 ( 很多是比自己更老的人 ) 不做,也学着不去做。这样长此学下去,真有可能就学成了老态龙钟的样子。当然,要对自己身体状况分析,特别是经过了尝试确实不适合的,那就决不要勉强。我现在的运动量比较大是在做试验,大家更不要盲目模仿。 另外,自己一辈子搞科研,现在研究健康学仍是搞科研,不是搞炒作。再过 5 个月就 78 周岁了,没有什么个人诉求,只想为人民再做点有益的事情。一定会实事求是,尽量做到客观和严谨。所以不管我写的事情是否科学,但本人保证所写的都是自己真实的做法或想法。 “践行健康学 1 :结论”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没有看过的老师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3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2: 70多岁还能爬山爬楼吗?
热度 2 laofan68 2017-7-22 09:55
70 多岁的人还能爬山爬楼吗? 几乎所有的养生专家都是说尽量不要做。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节目《膝关节保卫战》中说, 30 多岁以后,膝关节中的半月板、关节软骨等组织不再生长,磨损一点就会少一点。爬山爬楼时膝关节承受 6 ~ 9 倍身体重量的力,会加速半月板等组织磨损,磨损严重后就会造成膝关节功能损伤甚至丧失。 我从健康学的角度考虑,认为 60 多岁到 80 多岁的老人,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爬山爬楼,甚至有些人有意识地适当多做一点对身体可能更有好处。 原因是,半月板等身体组织,是活的组织。不是像机械零件那样磨一点就少一点,在一定条件下它有一定的恢复、再生、甚至变的更强的能力。组织得到营养是必要条件之一,关节受一定的压力或冲击恰恰是关节得到更多营养的一个条件。当然关节要得到营养还需要有其他条件。比如,人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都有效等。 另外,中央电视台《膝关节保卫战》中说,上下楼时膝关节受到 6 ~ 9 倍身体重量的力。我是学物理的,从力学角度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老人爬山、爬楼时所能够达到的速度下,即使冲击力都由膝关节承担,包括身体重力在内,膝关节受到的力也达不到 6 ~ 9 倍身体重量的力。更何况人体的脚趾、踝关节、髋关节、腰部的屈伸、上臂的运动等,都能对冲击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膝关节绝对不可能受到那么大的力。 本人 77 岁,住在无电梯的 7 楼。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对我说:都说上下楼会磨损膝关节中的半月板,这么多年你住那么高,你的半月板还有吗?你现在还能上楼吗? 我的实际情况是,我家住 7 楼,每次上楼 99 个台阶,上下一次共 198 个台阶。儿子家上下楼一次共 168 个台阶。正常情况下,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上下两家楼的台阶各两次,共 732 阶。每天上午去锻炼,晚上去遛弯,上下自家的楼各两次,共 396 阶。其他不固定的有,逛公园、买早点、买粮买菜、出去办事、参加社会活动、取报纸等,平均每天至少上下各 2 次以上。考虑到公休日、节假日、学生放假时间不一定每天都接送孩子,以及有时送孩子上学后直接去锻炼身体等,因此 有时会少一些。综合起来,平均每天上下台阶约在 1300 阶以上,可能比有的同龄人一个月都多。 我现在的膝关节功能还可以。近几年单位组织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都参加的爬山运动中,我都是爬的最高的人之一。我家吃面粉多, 50 斤的面粉一口气扛到 7 楼,现在还不成问题。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爬山爬楼,要根据具体的身体状况而定。即使适合的人也不是爬的越多越好。一是要量力而行,二是要注意方法。 最后再强调一下, “践行健康学 1 :绪论”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4135 次阅读|4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 绪言
laofan68 2017-7-8 16:03
在科学网发表关于健康学方面的系列博文,我原来的想法是,把对健康学的想法或认识 ( 或者称为理论部分 ) 发表完以后,再把自己的基于健康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 实践部分 ) 陆续发表。 现在已经发了健康学理论方面的博文 11 篇。最近突然想,在很长时间内只发表那样的理论性博文有点单调。好像请大家吃饭,每次给各位老师端上来的都是肉菜,容易让人感到比较油腻和乏味。于是我想,穿插发表一些自己基于健康学的做法 ( 践行健康学 ) ,提高一些趣味性。 现在大家见到的关于健康、养生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基于医学的。讲这些内容的大多也是医学专家。我没有学过医学,我提出的是健康学。我的做法是基于健康学,或者说尽量从健康学的角度出发,所以我在践行健康学方面的这些认识和做法,与大家在各种媒体、在朋友圈、在社交中见到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健康学是新提出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整。我自认为基于健康学的实践,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即使理论正确,自己进行的具体做法也可能有错误。本人不是医生,不给别人看病,不能像很多医学专家那样说:“我的多少个病人用了我方法 ( 或药物 ) 效果如何好”等等。我是一个普通退休科技人员,没有条件进行调研,所以写的内容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没有经过别人的验证。 另外,我开始思考有关健康的问题是 68 岁,所写的内容主要是从 70 岁到现在的做法和感受。所以我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主要是针对 60 ~ 80 这个年龄段的。特别是关于运动方面的,比如爬山、打羽毛球、踢毯子、骑自行车等,对于青壮年人是非常适合的运动,而对 100 岁左右的老人,没有必要给他们说这些内容。 在本系列博文中说的内容,只是本人自己的想法、做法、和感受,不一定正确,更不保证在别人身上有效。大家可以不同意、不赞成,也不要随便效仿。 所以这里特别声明, 如果谁进行模仿出了问题,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践行健康学系列博文,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写出来,会显得逻辑性不强,比较零乱。总之各位老师看这个系列博文时,不必太认真。就像吃饭时端上来一个小菜,口味肯定和别的菜不一样。至于它的营养价值如何,是否适合每个人的口味,那就很难说了。大家高兴就尝尝,不感兴趣就不用去理它。 本系列博文中所写的想法和做法,不保证都正确,但保证都是笔者的真实做法和感受。 最后要强调一点,就是若有人引用或转述本系列博文的内容,决不可断章取义。因为若把我写的有些语句断章取义拿出来,再用基于医学的理论或标准去检验或判断,可能就变成“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内容了。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