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第一哲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令人奇怪的是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什么能获得国家重点资助
热度 6 xjtuhyg 2013-12-3 21:08
令人奇怪的是“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什么能获得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关键词:信息哲学,元哲学,最高哲学,第一哲学,邬焜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33560-690178.html 霍有光   不久前,新闻媒体曾披露了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花费上千万元贿选院士的新闻,其实只不过是社会上多年来人们对院士评选制度、基金评选制度颇有微词的一个缩影罢了!无独有偶,近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获得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见附件1),再次感到国内的科学基金评选制度让人不得不感到困惑!   “信息哲学”是上个世纪邬焜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不仅产生了一大批论文与专著,而且还编入了研究生教材, 被自誉为“元哲学、最高哲学、第一哲学” , “将引起21世纪哲学的变革” 。与传统哲学(马哲)不同的是,“信息哲学”另起炉灶建立了独自的话语系统, 以“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为典型案例,将物质(前者)称为“直接存在、实在”,“客观信息(后者)”称为“间接存在、不实在” ;“客观信息”又称“自在信息”,在不同的语境里它寓于“中介物、中介粒子场、光子场、信息场、第三者”里。 邬焜 先生旨在建立的“信息哲学”,认知的对象是“信息”(即具有“客观第一性属性”的“客观信息”是“主观信息(精神)”的认知对象,排除了对“物质”的认知—— 敬请参见“信息哲学”对两个范畴的定义) 。或者说: “信息哲学”研究基本范畴(对象)是“客观信息(自宇宙时为零起开始演化)”与“主观信息(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物质”在“信息哲学”里已没有可被认知的内容,或曰其地位被鹊巢鸠占了。 将所谓“信息哲学”编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教材,已有两个版本了,即《自然辩证法新编》(西安交大出版社2003)和《自然辩证法新教程》(西安交大出版社2009),它在两本教材中所占篇幅均超过200余页 。 “ 信息哲学”是在明确指责以列宁为代表的传统哲学(马哲)的物质观是“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所谓“全新”的“元哲学、第一哲学、最高哲”。这一理论,与“党的十八大”要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是格格不入的。   必须指出的是:“信息哲学”能够不经任何审查而编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教材,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笔者曾多次向研究生院写信汇报,可是一直没有引起最些微的重视。 然而一门“新兴哲学”能否成立,必须经受逻辑和实践的检验。自2009年以来,笔者便开始对“信息哲学”的6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质疑,包括: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思维论,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并且出版了专著《“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见附件2)。但是,哲学界对此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更加令人困惑的是,“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居然还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这难道不是与 十八大提出的“理论自信” 背道而驰吗? 附件1: 西安交大再获 2013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资助 来源:交大新闻网日期 2013-12-0316:26 点击: 1440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40358.htm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名单,西安交大人文学院边燕杰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基于多学科理解的社会网络分析模型研究”获得重大项目立项资助,人文学院邬焜教授申报的“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获得重点项目资助。本年度西安交大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 附件2: 《“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部分购书网站地址: http://read.10086.cn/flashClient/readBookInFlash_1024.jsp?contentID=385441163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 http://www.bookdao.com/book/1811260/ (百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267366.html (当当网)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D9GJ3VY/ref=fs_rd_1 (亚马逊网) http://book.kongfz.com/item_pic_16952_202021646/ (孔夫子旧书网) http://item.jd.com/11267235.html (京东网) http://www.smarter.com.cn/book-1011/prod-8445242/ (聪明点网) http://auction1.paipai.com/7D17B3130000000004010000314E5538 (拍拍网) http://www.egou.com/index77974140.html (易购网) http://book.kongfz.com/21467/202455709/ (孔夫子旧书网) 发表的论文 霍有光.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质疑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4):111-118. 霍有光.关于李国武先生梳理“信息哲学”若干反批评观点的扼要评析 .西部学刊,2013(6):12-22. 霍有光.邬焜先生“信息思维论”质疑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1):1-9. 霍有光.邬焜先生“信息认识论”质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1). 霍有光.关于邬焜先生“相互作用与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观点的再质疑 .辽东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5):13-22. 霍有光.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 .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23-33. 霍有光.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观点的再质疑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4):1-10. 霍有光.邬焜先生“信息价值论”质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4). 霍有光.邬焜“信息本体论”再质疑 .哲学分析,2011(6). 霍有光.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 .江南大学学报,2010(5). 霍有光.“自然界演化的全信息境界论”质疑——评《自然辩证法新编》中邬焜先生的理论与观点 .江南大学学报,2009(5).
2429 次阅读|44 个评论
“信息”为什么不能被定义?
热度 10 gl6866 2012-3-8 22:56
什么是信息的问题已经无数次被人提及了,而且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最终都是铩羽而归,没有任何斩获。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定义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既然信息是这样一个基本的概念,为什么就定义不下来呢? 维纳曾说过:“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还有就是他的“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我们说,维纳关于信息的定义包含了信息的内容与价值,动态地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与范围,但也有局限性。由于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同时,维纳关于信息的定义没有将信息与物质、能量区别开来。维纳的信息定义逆却能分开三元素,“信息就是信息,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维纳的这个“定义”最有意义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将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分开处理了。尽管有对维纳关于信息定义的各种责难。 以后又有很多学者都从各自的专业的角度对信息这个概念进行了定义。可惜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的。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是这么一种情况呢?如此重要的一个“科学”概念,却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那“信息科学”是否站得住呢?这就不得不从哲学的层面来分析“信息”这个科学的概念了。于是我们便有了“信息哲学”这个新的哲学学科。注意,我说的是“学科”而非“学说”,一个定义就可以发展成一种学说,但谁要想把自己的学说强说为惟一的,那肯定会招致一顿板儿砖。现在人们也都学聪明了,不在去给那个劳什子的信息找什么定义了。就这么先用着这个概念,至于它的定义,还是“悬置”起来,让以后的“能人”去折腾吧。 我之所以提出信息这个概念不能被定义的命题,就是发现信息是一个“元”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二阶概念”,所谓“元”就是“关于某某”的意思,那么我们对其进行定义,则是站在“一阶”的立场,这就难免陷入用现象“捕捉”本体的境地。所以站在一阶的立场定义二阶的概念必然会导致失败。它不能被定义,而只能定义其他一阶的概念。既然信息这个概念是一个“元概念”, 信息哲学则是“元哲学”(metaphilosophy)。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叫metaphysics,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在“物理学之后”。当然,这是编纂亚里士多德的学者在编完他的《物理学》(physics)之后,把他关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如一与多、有限与无限、本体与关系等,的论述撮成一册,共十四卷。通常人们形而上学成为“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那么,信息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现代的“第一哲学”。但是,就像传统的第一哲学中的概念那样,其最主要的概念也是无从得到定义的。
个人分类: 信息哲学|5117 次阅读|13 个评论
《第一哲学沉思集》——我思故我在
philfree 2008-10-29 13:55
提起法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勒内笛卡尔 (1596 ~ 1650) ,人们总会想起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在今天这个强调自我意识、个人价值的时代,这句格言更是被广泛引用,甚至滥用。但是,从哲学方面来讲,这句名言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和争论远未得到圆满解决。时至今日,对笛卡尔哲学思想的研究仍称得上是一门?显学。?? 笛卡尔和他所处的时代? 笛卡尔于 1596 年生于法国西部图兰省的拉埃镇,今天这个小镇已名为拉埃笛卡尔镇。笛卡尔八岁时就进入当时欧洲最有名的学校拉夫赖公学学习。这是一所耶稣会学校,他在那里主要学习古代语言、数学、诗学、逻辑学、神学和形而上学等课程,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和对天主的信仰。在所学的课程中,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因为数学中蕴含着他所渴求的确定性与明晰性。后来他又到波蒂耶大学攻读法律,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当然,书本知识是无法满足一个年轻人强烈的求知欲的,他要去向世界这一本大书学习。于是他外出旅行,并两次入伍,到过德国、匈牙利、奥地利、丹麦、英国、瑞士、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后隐居荷兰,潜心思考著述。 1649 年,他应瑞典女王克里斯蒂纳邀请,前往斯德哥尔摩讲学。当地寒冷的天气使他染上肺炎, 1650 年病逝于瑞典。? 笛卡尔所处的时代,虽然已有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刻卜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哈维发表了血液循环理论。但是那仍是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以笛卡尔才会定居于较为自由的荷兰。他的著作中也是一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理性与科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处处表现了对经院哲学的妥协以及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不过,笛卡尔终究是个以科学理性为指导原则的思想家,他对当时自然科学的许多门类诸如力学、光学、医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等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为追求真理,对于像上帝存在这样的信念也加以怀疑,他是近代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的开创者。? 《第一哲学沉思集》的主要思想内容? 笛卡尔的主要著作有《方法论》、《哲学原理》、《指导精神的规则》等。我这里所要介绍的这本书是他在 1639 年至 1640 年间用拉丁文写的一本重要的哲学著作,全名为《第一哲学沉思集,论上帝的存在和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书的内容包括六个沉思和笛卡尔对哲学家、神学家的六组反驳意见的答辩。? 什么是第一哲学呢 ? 就是指探讨世界初始本原问题的形而上学。笛卡尔认为,全部哲学犹如一棵树,其中形而上学是根,物理学是干,其他科学都是由树干生长出来的分枝。他在这本书里就是审察形而上学之根,借此为人类的知识和信仰寻求一个坚实的基础。? 笛卡尔的探索是从怀疑开始的。在第一个沉思里,论述的就是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说,只要我们在科学里除了直到现在已有的那些根据以外,还找不出别的根据,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普遍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 当时的经院哲学总是以《圣经》的论断为前提,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进行推论,这样的推论必然以教会的利益为准则,其方法论的基础是对上帝的盲目信仰。笛卡尔认为这样论证是无法彻底说服人的,上帝和灵魂这两个问题是应该用哲学的理由而不应该用神学的理由去论证。? 笛卡尔说,我们已有的观念和知识或来源于感官,或来源于推论,但感官是会骗人的,推论也会犯错误。比如我们又怎么能确定我们在感觉和推论时不是在做梦呢 ? 人们处于这种状态中是不可能确定什么真知的。所以必须对一切都尽可能地怀疑。不过这种怀疑是一种方法论的怀疑,是以怀疑为手段,破除旧的教条与成见,摒除怀疑论的对真理的绝望情绪,目的是为人类的知识大厦寻求一牢固的根基,正如他自己声称其整个计划是谋求保证我们自己摒弃流动的泥土和沙地,寻找岩石和粘土。因为笛卡尔还是一个科学家,知识的可靠性当然也是他所追求的了。所以他在第二个沉思里说:精神可以用它本身的自由,对一切事物的存在只要有一点点怀疑,就假定它们都不存在,不过决不能认为它自己不存在。就是说,有一件事是确实而不可怀疑的,就是我怀疑或思维。? 这也就是他那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所要阐述的内容。他是在寻找一个阿基米德之点。笛卡尔就是要发现一个确定而自明的、每一个具有一般常识和推理能力的人都不会怀疑的真理,再使其他的推论都建立在这一真理基础之上,比如上帝存在,外在世界的实在性等。? 笛卡尔使用方法显然是从数学那里取来的。也就是他在《方法论》中所说的直观自明的方法。因为他认为只有数学中有直观自明的命题,像二加二等于四,一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等,我们都不会持有异议。他希望在哲学中也能发现这样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就是他所寻找到的第一个清晰明白的哲学真理。 大家注意,这里我并非指作为身体的我,而是指思维的我,更确切地讲是指我的思维即我思。我觉得思维是属于我的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我思维多长时间,就存在多长时间;因为假如我停止思维,也许很可能我就同时停止了存在。因此,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 思维是真实的,那思想者就不可能不在。我在是我思的一种逻辑蕴涵中的同语反复,并非是在经验的心理事实基础上的推论。怀疑意味着思维,而思维则包含了存在。所以故就是一种顺延的意思,而不是表示推理。? 于是,笛卡尔把握了一个就像数学公理一样清晰自明的命题我思故我在。这也就是他形而上学的出发点。怀疑或我思就成了他全部哲学和物理学的第一原则,是逻辑起点也是基本方法。同时这一命题也蕴含了这样一条原则,即凡是清晰明白地被人认知的都是真实存在的。? 到这里为止,笛卡尔的哲学方法和语言都表现出一种很强烈的科学倾向。但是,或许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对科学的压制,或许由于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认为这一原则的真实性的根基还需要有一个永恒的上帝来作保证。因为我在并不能保证自身之外的其他存在。所以,接下去在第三个沉思中主要是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在第五个沉思中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内容。? 照笛卡尔的说法,他是在我这个观念的旁边发现了上帝的观念的。这里,观念有实体的意义。观念本身肯定了自己的存在,观念就是存在于思想中的实物。他是这样论证的,第一,我有一个至善的观念,这个观念只能来自一个完美的存在,就是上帝;第二,我不是至善的,又没有至善的自身,而我却有至善的观念,那么有这个至善观念的我显然是来自上帝的创造;第三,存在者必有原因,至善者不能产生于不完满的存在,所以上帝的观念存在的原因必不来自于我,这个观念必然是上帝置于我心中的天赋观念,所以上帝存在;第四,至善的观念其本身就蕴涵了存在,正如三角形蕴涵了三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一样。从这些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安瑟尔伦的影子。笛卡尔哲学的精华所在显然不在这里。? 不过,对于笛卡尔来讲,上帝的存在是他的哲学中的我思的自明原则的一种有力的保障。因为至善的上帝是不会欺骗我们的,所以一切清晰明白的东西都是真的。错误则是因为我们在未能对一件事情理解得清楚明白的时候,而滥用自己的意志、妄下判断造成的。当然对于上帝来说无所谓错误,错误是来源于我们的意志的不慎重的选择。这也就是第四个沉思的内容。? 有了上帝作保证,有了我思故我在的起点,又有了清晰明白的自明原则,笛卡尔自然地推论出物质性东西的存在。上帝赋予我们的认识能力一定是可靠的,那么我们清楚明白地意识到物质世界则必然真实存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笛卡尔起初怀疑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把人的认识能力以及外部世界的存在都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上。第五、第六个沉思主要就是讨论物质的存在和物体广延的特性。? 在第六个沉思里笛卡尔还谈到了人的灵魂 ( 精神 ) 和肉体的区别。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对立的。肉体是被动的,其特性是广延;灵魂是主动且自由的,其特性是思维。这种二元论的看法主要是来源于他对自然和人类的所作机械的解释。? 笛卡尔认为人的身体和动物一样就如同机器,各个组成部分犹如一部机器的零件一样各司其职。神经是感觉器官,肌肉是运动器官,运动之原因是心脏里面的热量。思维虽可以受器官干扰,但精神并不由肉体产生,即心理状态并不是来源于身体状态。但他又承认灵魂与肉体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其媒介是位于头脑中的松果腺。当然这些说法都没有什么严格的科学性了。? 以上就是笛卡尔六个沉思的主要内容,随后还有笛卡尔对当时哲学家、神学家们对其沉思中的见解的反驳意见的答辩,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哲学家伽森狄的反驳了。这些反驳与答辩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但答辩的主要观点基本上都在沉思中予以表述了,这里就不作进一步的论述。当然,答辩是对沉思的重要补充,反驳中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研读,以增长对笛卡尔哲学的了解。? 对笛卡尔哲学所作的评价? 在笛卡尔的这部著作中,丝毫没有当时经院哲学的那种烦琐、晦涩,其思想和其语言都是清晰明白的,这与他作为一个数学家的身份是相当的。数学知识是明晰而又确实的,起点是一些自明的公理。哲学也应该从一些简单明确的真理开始,以一步步不容置疑的推论而达到比较复杂的真理。特别在笛卡尔这里从中世纪经院哲学走出来重建知识大厦的时候,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笛卡尔不愧为欧洲近代哲学之父。? 在笛卡尔体系中也存在着诸如心物二元这样的矛盾,其我思原理有浓厚的心理主义倾向,其哲学中也有很深的柏拉图、奥古斯丁的痕迹。但是,他能批判地考察我们一般地认为是真实可靠的知识以及当时人们所固有的信念,他始终强调我们应该在理性的而不是在感觉或想象的根据上来追求事物的真理,不容置疑的命题必须是通过我思直觉到的清晰明白的东西,这一点肯定了主体在认识中的绝对地位,启发了近现代哲学,也标志着中世纪之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他的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断定自我和上帝存在的命题之上,这些命题今天看来在逻辑上并非必然,在经验上也难以验证,往往只是一种心理的内在倾向。这种理性主义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前总会显得苍白无力了。?
个人分类: 读书|635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