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启蒙之对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陈丹青是个真爷们!
热度 4 Helmholtz 2011-9-4 22:56
陈丹青是个真爷们!
陈丹青是个真爷们! 何 宏 “陈公,你是我们上海的真爷们!”,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在“沙龙VI:艺术与历史记忆”的听众互动活动中第一位听众提问者、《解放日报》的一位男性记者爆出来的评语。 “启蒙之对话”系列活动由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举办,此学术活动是北京展览“启蒙的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基金委及合作伙伴中国国家博物馆已开通本系列活动的官方论坛。此外,墨卡托基金会还推出一系列主题的沙龙活动、供中德两国知识分子从哲学、社会与艺术的角度探讨启蒙、分享各自的真知灼见。 2011年9月4日,德国墨卡托基金会赞助的的第四次沙龙活动在北京朝阳区草场地155号的三影堂艺术中心举行。与会的评论嘉宾是画家、艺术家陈丹青和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柏林国家博物馆的鲁克恩教授,主持人是歌德学院中国区前院长、汉学家阿克曼。沙龙活动以中英文形式混合进行,现场配备同传翻译。当天与人听众达到120人左右,其中外国人约占30%。 陈丹青的名字我并不陌生,最早知道是他拒绝在清华大学(美院)继续招收研究生,因为国家规定,这些研究生不管专业能力如何,一是必须考好英语,再则是考好政治。而陈教授觉得,这根本不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他看中的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招不进来,而能招进来的,都是已经被废掉了青年。于是他先是放弃招生,其后甚至放弃教职。下面是在写这篇博客文章时,在网上google到的: 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1-12/1524760.shtml 【人物志】陈丹青,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1953年出生于上海,17岁到农村插队,期间开始自习油画。1978年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于油画系;同年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为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后因不满招生制度而辞职。近年来在绘画之外,陆续推出多部著作,均一纸风行。 我曾多次看到他的精彩文字,准确、精细和充满感情。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名言:“出国转了一圈之后,我看到中国人都是奴才,黑压压的,一望无际的都是奴才。”这个“奴才”语,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思想敏锐,语言有机锋的、1953年出生、由知青而成长起来的画家。在形象上,他与我的朋友孙时进教授有几份相像,瘦瘦的、中等个头,剪着一个似乎刚蓄满一个月头发的和尚头。 当天沙龙活动的风头几乎全被这位沉静的中国人所占据,尖锐、犀利,有一种“禅”式的精练,只是没有禅的轻松,而是透着思想的沉重。但他确实有着智者的诙谐,所以一些发言赢得了包括我在内的听众的小小的、但却是骚动的掌声。 “我不知道什么叫公共知识分子,大概也就是有胆子敢讲真心话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没有艺术的记忆这个概念。你们举的那幅中国传统画中的国王没有了,下面提反对意见的大臣没有了,在中间调解的大臣也没有了。现在只有服从。” “我很欣赏你们德国人(主持人)、荷兰人(艺术馆长)的认真。中国人不会三天前就跟我联系,落实每个细节直到我上台前的一分钟”。“我们中国人做事,只会通知你时间、地点,你到场了,他就算完成了一件事,可以向上面交待了。” “你们看不懂中国,那是你们太先入为主” “我们中国人很随意,不会去象你们那样认真。。。。一切都没事了。我们都知道,你也丑、我也丑,但我们都不说破,因为说破了,又做不成生意!” “在中国,没有什么官方艺术和民间艺术之别,因为所有的人都是毫无例外地从官方的教育体系里出来的。” “中国当代的文化总体是投机文化。支持者未必是真心实意的支持,反对者也未必是真心实意的反对。说那些文人(跳得高的)是反对体制的、或者是维护体制的,我都不太同意。” “因为我们除了官方制造或选择的历史没有了历史记忆,我想中国早晚会面对自己的‘报应’,那一定会有生命的代价、血的代价。我们中国人经常会跟历史开玩笑,现在没有人想去知道过去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发生过什么事情。” “‘报应’一定会出现的,现在只不知是什么时候,是什么事!” 最后在回答不知来历的《解放日报》记者的敏感提问的时候,陈丹青冷静地回复道 : “你别高估了我,我的胆子真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你的问题我可以回答,但只能是私下。” 虽然陈丹青似乎并不太懂得“禅”,在精神上多了点沉重、少了点潇洒,但他显然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的、拥有自己的历史地位的中国现代难得的有思想的艺术家。 陈丹青,你虽然貌不惊人,但确实够爷们,兄弟我佩服啊佩服!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796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