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tenure制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什么是Tenure?了解了再评论』
热度 18 hongfei 2012-12-27 03:43
关于『什么是Tenure?了解了再评论』 2012.12.26 俞强博主的博文《什么是Tenure?了解了再评论》很好。大家确实不应该在没有弄清Tenure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践的时候乱发意见,认定Tenure制度一定在中国不能带来好的结果。 《什么是Tenure?了解了再评论》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6037do=blogid=646342 不过余强博文中关于美国大学Tenure制度几个基本论断我并不同意。下面是我在他的博文后面的评论和他的回答,供关心此问题讨论的人们参考。 ********************************************** 王鸿飞 2012-12-26 09:50 这篇博文提出的论点很好,大家在讨论Tenure的时候,的确应该先了解什么是Tenure,了解了再评论。 不过,这篇博文的好几个比较重要的论断,却很成问题的,不仅没有根据,而且产生很大的误导: 论断1. “今天美国的tenure制已经是一种无奈,更多的情况下是名存实亡。” 论断2:“美国人自己都要抛弃tenure制了,我们还捡起来干嘛?” 科学网曹聪博主的博士导师Jonathan Cole 2009年的新书《The Great American University: Its rise to preeminence, its indispensable national role, why it must be protected》中就有对关于tenure的讨论。此书好像已经有中文版,建 议大家有机会好好读一读相关章节,在去下自己的论断。 博主回复(2012-12-26 11:52):1、tenure 制从它本来的保护学术自由的意义来说已经是名存实亡,因为今天说的学术自由已经不仅仅是言论自由,更重要的是研究自由。而今天的tenure制下的研究是没有自由的,必需按照学术界的口味来开展研究。 2、美国人已经抛弃了有“终身”意义的tenure,实行的是竞争淘汰制的tenure。 今天美国的tenure制是一种尴尬和妥协,是挂着终身名义的实际不终身。你觉得它的好处在哪里? *********************************************** 王鸿飞 2012-12-26 10:03 王鸿飞《一流大学建设:总理必读》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quickforward=1id=292650 曹聪《一流大学的“核心价值”和“金科玉律”——科尔教授『美国名校』简介》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722 *********************************************** 王鸿飞 2012-12-26 12:31 谢谢在【32】的回复。不过我并不同意你的论断。 如果我是你,我会给大家一些相关的信息和依据,让大家自己去分析和判断。而不是只给一些并不见得符合事实的判断。 美国高等教育的Tenure制度在不断地变迁,美国AAUP有专门的资料研究和讨论这些变迁、影响及对策。(AAUP Resource on Tenure page: http://www.aaup.org/issues/tenure/resources-tenure ) 在1990年代以来,人们是对Tenure制度有很多疑问和讨论,但是最近这几年讨论又少了。因为Tenure制度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一些外界因素的变化导致了Tenure制度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保护保护学术自由的问题,很多人以为美国社会自19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已经非常尊重言论自由,这方面已经不是问题。但911以后大家发现那只是一个错觉,所以大家在Tenure保护学术自由方面的意义又有了重新的认识。这些在2009年Jonathan Cole的书中都有专门的讨论。 如果你说的是对的,那么Jonathan Cole完全不需要写一本600页的书来讲美国的高等教育must be protected。 你知道,一战以后很多中国自以为聪明的知识分子发现资本主义大概行不通了,纷纷转向社会主义,结果使得中国历史走了一个巨大的弯路。二十世纪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破产,经过修正越发显现出自己的活力,倒是所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都倒了大霉。这跟您现在对于Tenure制度的态度倒是很有点类似。 博主回复(2012-12-26 15:51):另外,你说的“Tenure制度本身没有问题”是指的哪一个“本身”?是早年的保护学术自由的理想tenure本身还是指现在的评选淘汰tenure制的本身?你是赞成哪一个?为什么? 博主回复(2012-12-26 12:56):每个人写文章都是写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你我当然也是一样。这个不是问题,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 Cole可以写600页的书表达他的观点,我也可以写博客表的我的观点,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这都不是问题。 每个人都是自以为聪明的,没有人会以为自己是笨蛋,这也不值得批评和讽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现在看来也还是正确的,你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错在哪里?资本主义现在是面临很大问题,难道你不认为是这样吗?资本主义怎么解决失业问题和环境问题?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匆忙了一些,没有耐心等到资本主义腐朽的一天。而现在美国倒是应该考虑向社会主义演化的时候了。 俞强博主的最后一段回复是本文贴出后回复的,现在将其补上。 我的意见很简单,我认为俞强博主建议大家弄清Tenure是什么,是很正确的意见。但是在讨论Tenure是什么的时候,应该尽量把已知的事实和个人的观点或意见区分表达,不然人们很容易混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个人意见,结果还是搞不清楚。 最后,马克思《资本论》的整个出发点都是错的,在实践中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我不知道俞强博主对资本论有多少研究。我母亲以前是教《资本论》的老师,专门进修过《资本论》,所以我年轻的时候也跟着读了不少,后来也读过一些国外的研究著作。关于《资本论》是另外的话题,就不在这里多讨论了。
个人分类: 教育科研|38883 次阅读|47 个评论
打油诗 热闹科学网
热度 2 burningmind 2012-12-25 14:55
情种毛毛风花月, 从容伟兄侃人生。 鸿飞陈安激战酣, 儿子龟孙不绝声。 行人散客翘足观, 海龟土鳖各张弓。 谁道文人不丈夫, 科网热演全武行。 (为节日添点欢乐,千万别当真,别置顶,别选精) 道歉:好久不来科学网,不知前一段时间在此发生过“伟哥”大讨论。为避免歧义,特将原文”伟哥“改为”伟兄“,在此向贾伟及读者道歉。
个人分类: 诗者歌也|6307 次阅读|4 个评论
Tenure制度热议的实质
热度 3 yangms88 2012-12-24 18:32
近来科学网上对 Tenure 制度进行了热议,多位博主对此各抒己见,热闹非凡。博主金拓、王鸿飞、喻海良、李南文、薛宇、王晓明、谢力等纷纷登场亮相、借西(方)引典(故)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支持 Tenure 制度者,也有发对者,更有持中间立场者(中庸文化的笃信人)。大家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都是期望加快提高国内高校的学术研究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早日将国内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家都有一种使命感,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国内大学在健康正确的道路上奋勇向前,那就死而无憾了。 就我所知,目前国内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有三种形式(如有遗漏或不妥之处,恳请网友补充完善和批评指正,谢谢!): 1 )以美国为主的 Tenure -track 制,在全世界招聘助教,设置助教 - 副教授 - 教授晋升体系;应聘者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2 )以英国为主的终生教职制,在全世界招聘讲师(终生制),设置讲师 - 高年职讲师 - 副教授 - 教授晋升体系;应聘者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3 )我国的方案介于美国和英国之间,设置助教 ( 就是 终生制 ) - 讲师 - 副教授 - 教授晋升体系;应聘者绝大多数为国内培养的人才,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共存;而且,国内的高级职称评审(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受到来自政治因素的干扰,详情不在此累述。 仅从教师的招聘,您就可以发现国内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欧洲比较保守和谨慎,注重把好师资入门的第一关;被招聘者的能力和水平有保障,校方还会给予一次性的 20000-15000 欧元左右的启动研究经费支持,并协助新师资积极申报和获取院外的各种研究资源。新人可以在随后的 3-5 年时间里逐步发展壮大,逐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或晋升职称。由于教授的名额有限,必须有空缺后才能够有机会进行申报和竞争。因此,导致不少欧洲的学者跑到美国的高校去当教授。虽然欧洲没有采用美国那样的 Tenure -track 制,其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并不低于美国。可见 Tenure -track 制并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素。 好的制度可以防止“坏人”干坏事,坏的制度却可以使“好人”变坏。 民国时中国的高校尽管很穷、很破,但是大学的精神在、大学的灵魂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而且,当时有不少来自西方国家的教授在国内高校任教,并使用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国外教材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因此,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国学大师、艺术和绘画大师、音乐大师、两弹一星功臣等。 科学研究 -- 说白了,就是有钱人的“游戏”。对科学问题感兴趣,衣食生活无忧,才能够静下心来搞学问。活的有尊严,心灵有骨气,才能够破旧迎新,赶超古人。才能够做出有重大影响的工作,对人类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但是,现实中的国内却没有这样的环境,地大物博的国度,放不下一张安静的桌子(年年考核、时时学习)。就算是引进美国的 Tenure -track 制也是没有用的,只不过是多了一个折腾高校教师的工具而已。原以为,引进海外“千人”教授和研究员就可以多少改变国内不科学、不民主的现状。其实,只是引进了“千(出老千的)”人,许多人是在国内、国外两边通吃的,耗费大量民资民膏,使原来的恶境雪上加霜。为此,我同意博主谢力的主要观点。 记得,举世闻名的《国际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为此,在国内拼搏的教师们、研究工作者们,请丢掉幻想,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来推动学校的发展、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因为,我们是知识分子,我们是人民的良心,我们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而且,我已经看到不少人正在这样做,我想您也应该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个人分类: 观点|474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浅谈日本的tenure及相关制度
热度 14 chenbinmse 2011-10-30 13:25
科学网即将进行在线访谈近期的热门话题:tenure的相关制度。金老师写了一篇关于日本的tenure制度(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942do=blogid=502583 )。作为响应,我就以一点粗浅的经历谈一谈日本的tenure及相关制度。不对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日本的高校有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性质。本文主要聊一聊日本的国立和公立高校,结尾的地方稍微提一下私立和它们的区别。日本的高校教师职务分为教授、准教授、讲师和助教,准教授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副教授。在日本的科研院所,一个研究中心有正、副中心长,下面一般有好几个研究课题组,每个课题组有team长,下面有主任研究员、研究员、招聘研究员等。 和美国不太相同的是,日本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终身制的,这个比例90%以上,基本上没有所谓的tenure-track期间。他们曾深刻讨论过终身制是否会让教师懈怠,影响效率什么的,结果相当一部分大学校长反对tenure-track制度,认为这不利于科研人员的稳定,而一份好的研究是不可能几年内就做出的。所以,后来日本的教育部(文部省)让日本各大学采用自愿的原则,愿意采用合同制的就采用,不愿意的也不强求。在目前的情况下,一般只有一些刚成立不久的前沿研究学院,有采用合同聘任制的,比方说3-5年,然后再考察是否给tenure位置。另外,科研院所也有一些位置是合同聘任制的,他们与博后的工资差不多,但博后是没有bonus的。这些研究所之所以有些位置是合同聘任制,因为有些项目就是3-5年,他想保证所招的人能够做完整个项目,而不是像博后那样不固定,想走就走。 虽然在日本的教师或研究员绝大多数都是终身制的,但据我所知,他们拿到相应的位置也是熬到了一定的年头,你可以说这就相当于美国的tenure-track期。比方说,在日本拿到准教授的位置,一般也是35岁以上了的。日本的一个课题组长可以是教授或准教授,见过大的课题组有一个教授,下面1-2个准教授、讲师什么的,但几乎没有见到一个课题组有2个或更多准教授,而上面没有教授的。也即是说,一个课题组总要有一个负责人,而准教授之间都是平等而独立的。 日本的这种制度决定了在日本熬到教授或课题组长一般有三种途径:(1)课题组的教授退休了,他提拔你作为正教授;(2)你跳槽到另一个单位后,被升为教授;(3)老教授退休了,组里的2个准教授各自分一摊,成为独立的课题组长。大家可能听说过,日本人换单位的频率是非常小的。那他们为什么明知道自己永远也熬不出头而甘愿身屈一个老地方?这是因为他们的位置本身是终身制的,即使和课题组长的关系不好,他或研究机构也无法赶你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和课题组长的工资差别不大,任何人包括课题组长也不能从项目中拿一部分钱作为自己的工资。 日本也制定了退休制度来保障年轻人的权利,就是教师或研究员必须在60岁退休。不管老教授(课题组长)曾是多么的有名,他必须在这个年龄退休,让下面的人升起来担当重任。他们这些退休的老教授可以以返聘的名义继续到高校或研究所工作,在高校以讲师的名义,在科研院所以招聘研究员或技术研究员的身份。大家可能会说,曾经的辉煌,忽然降为这样的身份,谁愿意去啊?事实上,很多人去,有些还找不到这样的位置。因为在日本,一般是65岁开始发退休养老金,也即是说60岁到65之间有个真空期,他们必须找个工作养家糊口。曾经到过一个著名的研究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实验,里面有一个技术人员,他曾是大学退休下来的著名教授,他在帮人装置仪器,我想来做实验的人中可能也不乏当年自己手下的学生。当我做完实验准备回去,看到落日的夕阳下,他还在捣鼓着仪器,一幅凄凉的苦楚顿上心头。 不得不说的是,在日本申请tenure位置其实也很看关系和背景的。我曾开玩笑的问一个日本人:你准备去国外做几年博后再回来找一个好位置吗?他是这样回答的:肯定不会,即使是科研强国的美国。因为一来,我一旦离开日本,我在日本的关系网差不多就断了,以后找工作很难找;二来,日本教授不一定就认可你在国外镀的那几年金;最后,美国给的博后工资还没有日本给的高。 最后,对于日本的私立高校,之所以能吸引到一定的优秀教员来校任教,是因为首先私立高校的退休年龄可以推迟到65-68岁;其次,据说拿到手的退休金也比相应的公立高校的教师多。
个人分类: 纸上“练”兵|34523 次阅读|3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