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合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永不消失的歌声
热度 1 李霞 2018-10-11 23:55
牛津轶事(八) 永不消失的歌声 在外面闯荡久了,深感孩子从小接受艺术熏陶与读书一样重要。音乐造诣,在“琴棋书画”中首屈一指,也是东西方公认的美育内容之一。 在英国,启蒙的乐器是传统的七孔直笛(Recorder),孩子们掌握五线谱后再开发其他乐器。大、中、小提琴是许多孩子的首选,也是各类乐队的基石。长笛、吉他和单、双簧管也倍受青睐。长、短号,萨克斯管和各式打击乐器同样应有尽有。大部分孩子至少钟情于一种乐器,有的兼修两、三种甚至更多。这不仅要求孩子本人天资聪颖,家长的物力与财力支撑强度也很高。曾经偶遇一位家长,开着敞篷吉普车送孩子学竖琴(Harp)。因为琴盒硕大,只有大吉普才放得进去,还要配上专用的滚轮装置搬运竖琴上下车。相比之下,我小时候虽生长在首都北京,但同学们家境都不富裕,有条件学钢琴或手风琴的凤毛麟角。其他乐器更是天方夜谭般的遥不可及。对那个年代的孩子而言,有机会进入合唱团唱歌,就算是很艺术的事了。 那时候经常搞运动,学校里的文艺活动也是政治挂帅。我天生愚钝,对歌词的内容搞不太明白,但唱得很起劲,也很高兴。合唱团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和海淀区的歌咏比赛。不论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没有太高的音乐修养,也就没有被嘲笑的机会。我们的合唱团并不出众,最大的亮点是里面有三对同卵双胞胎。他们嗓音不佳,但功能特殊。那时的演出,唱歌的孩子分几排站在前面,后面搭起个台子,是摆造型用的,像是现在的特技组合。根据歌曲的内容,他们六人成双成对地摆出工农商学兵的各种雄姿,让观众眼前一亮。后来政治运动结束,大家忙于应付升学考试,合唱团就寿终正寝了,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戛然而止。数年后大学和工作单位先后组织文艺汇演,鬼使神差般被赶鸭子上架,担任合唱指挥,算是圆了童年的梦想。 牛津是著名的学府,不仅学术研究世界一流,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非同凡响。大学里的教授们多会吹拉弹唱,孩子们也不例外。呀呀学语的婴儿,还不会走路就扎堆儿学歌唱曲儿,虽然是简单的儿歌,但目的是从小耳濡目染。稍大些各种合唱团就向他们敞开了大门。学校、社区、教会和私人的唱歌团队比比皆是。孩子们既学习了声乐知识,又扩展了社交圈子,一举两得。全国和地区范围的合唱比赛每年举行,虽然冠军只有一个,但大家重在参与。希望孩子们在赛事中得到锻炼,终极目标不是名次,而是在歌声里学会彼此欣赏和享受快乐。 进入中学后水平陡然提高,演出从儿童剧变成专业音乐剧的简化版。有时候为了角色需要,男、女校联手演出。部分歌手的水平近乎半专业,实属后生可畏。除了前台的演出水准,后台的努力也很精彩。从服装道具、舞台灯光到乐队伴奏,孩子们和老师上下齐心,全力以赴。白天要上课,演出都安排在晚上,而且通常连演三场。既考验孩子们的耐力,又磨练他们的心智。第一场演出紧张是必须的,演员忘词和上错场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观众总是以热烈的掌声给与鼓励。演到最后一场,孩子们好像一下成熟了许多,每个角色近乎完美,场次之间的衔接也无懈可击。一群丑小鸭瞬间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谢幕时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致谢辞和给指导老师们准备的鲜花美酒,更是点睛之笔。显而易见,他们不仅从音乐中得到启迪,更经历了成长的洗礼,各自踏上由稚嫩到成熟的心路历程。 记得到英国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是在伦敦度过的,印象里商店和街道的圣诞灯火交相辉映,带有浓郁节日色彩的歌声同样弥漫在大街小巷。成群结队的唱诗小组穿梭于民宅之间,敲开门后就兴高采烈地唱上一曲圣诞祝福。不论听众是否给予回报,小分队仍然一如既往,继续挨家挨户地唱下去。不仅是岁末的圣诞节,春天的复活节、五月节和秋天的丰收节,同样是歌声飞扬的季节,好像歌声一年四季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源于英国的传世名曲很多,其中《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即使不是之最,估计也是经典之一。此曲在全球几乎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唱着同一首歌。每当新年钟声敲响,熟悉的旋律便在世界各地飘荡。也许每个人对歌词的理解不同,但脸上洋溢的幸福同出一辙。想必这就是歌声的伟大和神奇吧?源自苏格兰民歌的旋律,深沉而内敛,表现出的执着与坚定把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感召到一起。每当此曲奏响的瞬间,人们心甘情愿地放下世间的种种纷争,肩并肩手携手,情深意长。一曲唱罢,余音袅袅,音符与激情跳跃缥缈,以至永远。 附:苏格兰民歌《很久以前》歌词原始版( 1711 年首次印刷),内容与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Auld Lang Syne , 1788 )极为接近 Old Long Syne S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thought upon; The flames of Love extinguished, and fully past and gone: Is thy sweet Heart now grown so cold, that loving Breast of thine; That thou canst never once reflect On old long syne. Chorus ( 副歌 / 合唱 ): On old long syne my Jo, On old long syne, That thou canst never once reflect, On old long syne. 管窥天下事系列博文: 牛津轶事 (一)牛大 vs 牛不大 ; 中国科学报, 2018-2-23 牛津轶事 (二)面包蟹与大闸蟹的闲话 ; 中国科学报, 2018-3-16 牛津轶事 (三)妈妈沙龙的回忆 ; 中国科学报, 2018-5-11 牛津轶事 (四)温室里的娇柔 vs 路道边的泰然 ; 中国科学报, 2018-6-8 牛津轶事 (五)牛津的公园 ; 中国科学报,2018-7-20 牛津轶事 (六)“五一”与“跳河” ; 中国科学报,2018-8-24 牛津轶事 (七)天鹅畅想曲 ; 中国科学报,2018-9-21 牛津轶事 (八)永不消失的歌声
个人分类: 管窥天下事|392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是很好玩,为什么呢?
热度 1 Mech 2016-1-30 15:23
合唱 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 现场演出视频 晨报访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开国将军大合唱
热度 1 huailu49 2015-8-1 08:24
个人分类: 时政话题|11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观看熊茜女士毕业音乐会随记
热度 1 hep 2014-4-12 21:54
从中科院合唱团听说的4月12日下午在北京文联礼堂有这么一个音乐会,就跑来看了。 熊茜女士是中科院合唱团指导老师熊亚光的爱女,本科学的是钢琴、硕士学的是合唱指挥,所以这次是这两项的同时展示。合唱团唱的时候,她担任指挥;助演嘉宾唱的时候,她或者她的父亲担任伴奏。由于她的父亲熊亚光老师是著名指挥家兼歌唱家,所以特别卖力气,又伴奏又演唱。而且请来了许多业内著名专家和领导前来参加,助演名家阵容非常强大,一般研究生能有三分之一估计就乐得蹦高了。 节目原定14:30开始,大概由于个别地方没准备好,推迟了10分钟开始。主持人是男中音歌唱家王立民,声音很好听,而且风趣幽默,很会活跃气氛。从高雅殿堂到传统杂耍,都需要在有实力的节目之间穿插主持词活跃气氛,所谓“光练不说傻把式”是也。无论是提到熊老师培养熊茜,还是介绍歌曲的背景含义,都颇有出彩之处。他的演唱水平和主持能力都令我十分佩服。 前面是讲话:王瑞璞副主席是领导,比较正式;陈爱莲女士是舞蹈家也是熊老师的老朋友,所以说得就比较轻松活泼,而且特有舞蹈范儿。 下面按照节目单一个个往下说。 第一个是北京金秋合唱团,看来是老年人为主,但是声音和演唱技巧都还不错。《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唱敦煌,后面《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金色的浮云》(根据普希金的诗而创作的歌曲)都是无伴奏合唱。应该说无伴奏是很考验演唱水平的,因为根本没有配合,就如同说单口相声没有捧哏那样困难。但是我觉得连着两首无伴奏似乎有些没必要,因为有伴奏的效果还是不一样。另外,我觉得可能是男声人数略少,男声部分好像有点弱。 第二个是程志老师的助演,熊老师伴奏,一上来就有热烈的掌声。先唱了一个《祖国慈祥的母亲》,然后表达了美好祝愿。并说因为刚刚赶到,服装比较随意。我开始还奇怪,怎么穿着牛仔坎肩和牛仔裤就跑上来了。第二首《我的太阳》是他的代表作,非常轻松自如,越到高音越亮越好听,大概这就是歌唱家和我们普通爱好者的区别吧。 第三个是金隅合唱团《阳关三叠》《菊花台》和《嘎哦丽泰》。这个团就感觉比上一个唱得好,因为男声声部感觉加强了很多,而且技巧也不错。但是《菊花台》我倒是觉得不太适合合唱,略显小家子气,有些浪费这么好的合唱团了。《嘎哦丽泰》第一次听,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没走脑子。 第四个是王立民、熊亚光两位老师的男中音联唱。前者是高男中音,后者是低男中音,音色明显能听出差别,配合也特别好。外文歌曲,我完全听不懂唱的是啥,应该是意大利歌剧的内容吧。 第五个是女声合唱,也是三首歌,也有一首流行歌曲《好人好梦》,都很好听,还有一小段伴舞和整齐的动作表演。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男声配合显得声音更圆满宽广些,仅仅是个人意见。 第六个是女高音歌唱家王静,是“和大人”王刚的妹妹,戏剧女高音,声音高、亮而又很有厚度。而且唱的时候动作、神态都非常活灵活现,看着就让人喜欢。所以后来观众的掌声、欢呼声雷动,王静老师又返场来了一首《喀秋莎》,活泼灵动,身上处处都是戏。 第七个就是中科院合唱团了《解放军占领南京》《游子情思》《大漠之夜》。周四排练的时候我听着男声的音量要弱一些,这次登台倒是表现很不错,毕竟比金隅少了差不多十多位男声演员了。但是排练的时候没觉得,在这里就感觉《游子情思》声音有点小,在三百人的礼堂显得有些灌不满。加上我坐倒数第二排,右边四个人又一直在说话,就特别受干扰。不过其余两首都唱出了层次和气势,不错。 第八个是二炮的“火箭兵歌唱家”张暴默。可惜她说了半天,只草草清唱了一首《太湖美》就下台了。大家热烈要求再唱一首,她也只是再次谢幕,没唱,怕是有其它什么原因吧。 第九个是旅美男低音歌唱家崔宗顺,身材高大,也很帅气。他唱了《破碎的心》《不要再去做情郎》,其中第二个是《费加罗的婚礼》里面一段男中音的唱。这两首显示了他非凡的嗓音和高超的功力,不用任何扩音设备,轻松灌满全场,就好像环绕立体声一样。听完第一首我就崇拜得不得了,满眼都是小星星闪烁。再返场来一首多好。 最后一个就是三个由熊老师指导的合唱团大合唱《沁园春·雪》,领唱王立民,伴奏熊茜,指挥则是熊茜的导师蓬勃教授。人数众多,台上合唱队员肩挨着肩,几乎站不开了,当然声势也不是一般的浩大,也就是王立民老师这个级别的高手才能压住全场。 散场的时候大约5点钟,听大家的议论,似乎感觉都还不错。 讨厌的是坐在我右边的四个中年人,两男两女,一直在旁若无人地说话,声音也不压一压,搞得周围好些观众纷纷侧目——影响多不好。 附一个百度贴吧搜来的宣传帖子,信息量不小: http://tieba.baidu.com/p/2947551568?qq-pf-to=pcqq.c2c
个人分类: 平淡足迹|52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卞小贞唱太阳最红
harveyho 2012-9-4 04:42
听卞小贞唱太阳最红
一首老歌,几十年没听了,忽然一下从youtube出来,让人泪满襟。 来自百度百科: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出于对伟大领袖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付林写下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词,后来由 王锡仁谱了曲。这首歌从歌词到曲调都自然平和、朗朗上口,朴实得就像说话一样,表达了老百姓怀念毛泽东主席的真情实感,非常受老百姓的喜欢,至今久唱不 衰。" 还有这首歌不是悲伤,而是抒情.后一段用一些民歌曲调,甚至活泼: "是您砸碎了铁锁链罗...".最后的抒情咏叹也隽永深远,一改文革歌曲的风格,不愧是终结一个时代,开启另一时代的名作. 看的这个版本是海军总政文工团的现场演出。指挥鞠真。 原唱卞小贞唱腔朴实,婉润,有民族特色而无雕琢味,又投入感情,演绎得完美。再看她及合唱团的着装,旧的海军服,朴实,大方,端庄。 感触的另一方面是回忆起那个贫穷,但有极富活力,朝气的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个人分类: 爱乐爱生活|2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热度 2 smallland 2012-3-17 16:07
人类心理的许多现象,单从心理学角度似乎没法解释,譬如 上一篇 说 的大合唱与个体意识的消融。一场大合唱就能使个体忘记自我,融入集体?似乎能够。在许多场合,这是激发集体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在某些手段的作用下,个体 的集体主义思想可能无限膨胀,以至于不只是为了眼前的集体,而是整个国家,甚至全人类。有不少人的确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当然不一定是因 为参加合唱才产生的,有更多的手段。具体手段就不说了,一种手段能起什么作用,看看传销的狂热场面就知道。至于上篇说的大合唱,如果能加入一些催化成份, 效果或许会更好,譬如在烈日炎炎下合唱,直到万人中有五千人中暑倒下。在困难或绝望的集体场合,更容易激发狂热的集体主义,这自然是有“进化意义”的。 进 化意义在哪里呢?就在于,人不是以个体为单位生存的,而是以集体为单位。在遥远的进化年代里,这个单位是多大,还真不容易考究。有人猜想,应该是150或 稍多一点,譬如二百五。也有人从几万年前或几十万年前人类活动留下遗迹分析,大概支持这样的猜想。在和平的时间里,个体间有自己的私利,自然有斗争。按照 以前的阶级斗争理论,这应该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这个群体收到外来的威胁,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是“敌我矛盾”了。这时,就需要“同志们团结起来”, 一致对外。按照这样的逻辑,有人断言,要想实现“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除非星人攻击地球--题外话了。 一群猴子或别的高等猿类在侦探到强敌入侵时,会发出响亮的嚎叫,并迅速传遍整个群体。这是警告,也是联络,也是鼓舞,其作用跟黄河大合唱相似,具有号召“猴民”或“猿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做好战斗准备的功能。 在 遥远的古代,在人类还像猿猴一样的年代,集体主义就是为了整个集体去战斗,没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意思。它们能“想到”的(当然是不用思想的),也就是 自己所属的集体,而不会想着普天下的猿猴。等到人类有了强大的主观意识,就会想到“全世界”,但其实地球多大,他依然是模糊的,他的本能中依然是自己所属 的集体。 有 人试图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认为集体主义符合群体选择论的观点。其实不然,为了小集体,还是为了自己。能刺激机体主义的,自然是危险,是亢奋,是群 情激昂。因为敌人常常是隐蔽的(所以需要引蛇出洞--笑话),所以个体常常不是自己感知危险,而是用本能去观察群体的情绪。如果整个群体激动起来,不用问 (关键是它们也不会说话),那就是需要团结的时刻,那就是需要个体忘却私利的时刻,那就是准备拼死战斗的时刻。 当然,宗教利用的也是类似的本能,就是道金斯说的blind faith。人类强大的个体意识,私利观念,逻辑思维,常常会被不明来源的原始刺激所毁灭,所消融,释放出强烈的集体主义的光芒,这的确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
3100 次阅读|4 个评论
合唱与自我意识
热度 2 smallland 2012-3-16 23:30
许 多动物不会说话,但是会唱歌。唱歌,可能是很古老的交流和通讯形式。我说的唱歌,跟颜色无关。说无关,是跟红或黑无关。说有关,是因为我要说的唱歌不是很 难驾驭的咏叹调,而是适合大众共同唱的歌--譬如红歌。我们熟悉的“同一首歌”,必须是很容易学、容易唱、朗朗上口,即使不会唱,不理解歌词,也能滥竽充 数跟着唱。 和 尚念经,有时会跟唱歌一样,但节奏和旋律很简单--必须的。西方宗教的场合,也经常唱歌。我们在文革中,也经常唱歌。这些歌,歌词的意义本身并不重要,重 要是同志们一起唱,特别是万人大合唱。这样的合唱,像摇滚歌星只用一个调就能调动万人的情绪。群情激昂,就能团结,就觉得唱同一首歌的人都是同志们--古 典意义的同志。 人 类很容易被合唱感染,不是学习来的,应该是一种本能--肯定跟吸引异性的青蛙和蝉噪不同,所以自然就被宗教或类似宗教场合所利用。让个体迷失自我,让个体 “超越自我”--自我被超越了还有什么呢,就是大合唱的重要功能。这功能,就像给人灌了迷魂汤或兴奋剂,幸福,痴迷,狂热,热血沸腾,就像娱乐场所的摇头 丸。此时,我没有了,变成了我们,私欲似乎没了,神圣感油然而生。当然,这神圣里面也蕴含着巨大的攻击性和破坏力,就像一群目标一致的蜜蜂,视死如归。 如此的作用,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也感到迷惑。当然能产生这种效应的不只是大合唱,还有别的。只是因为近日同志们对唱歌有兴趣,就先胡乱说几句大合唱的功能。至于其进化功能,是另外的话题了。
2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歌唱
jlpemail 2011-6-14 16:39
[转载]我歌唱
来自: http://www.casm.ac.cn/news.php?col=93file=2758 幸好没录音,第一遍跑调啦,第二遍唱快啦.....
个人分类: 资料库|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上合唱,啊~~~~
lightw626 2010-11-21 17:48
单位十周年庆合唱比赛,部门活动归我负责,于是我就开始发愁,可不是么,一串儿的事儿:合唱的人选、选歌、确定形式、安排日常练习、演出服装选择与购买、伴奏带......事情终于开始了,刚开始应者寥寥,练习几次后大家开始活跃起来,歌曲选了不少好不容易选定了一首,请了个音乐老师来辅导说这歌不适合合唱,于是改!快刀斩乱麻,选定《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电影《甜蜜的事业》的插曲或者主题曲),每周两次开练,在哪里练呢?在会议室练吧,怕影响其他部门的工作,完全在办公时间练习,领导还觉得不好,于是就折中:每次练习占些中午休息时间占些工作时间,联系地点安排在我们工作区那边的一个小会议室,旁边是单位老总的办公室,提前跟领导打招呼说要在隔壁练习唱歌,得到同意后开始练习。从网上买了伴奏带,从家里拿来个小音箱,约了老师来启蒙几次,专业人士就是专业人士,她那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我真是冒汗,练了几次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聚焦了,也开始考虑如何能效果更好,我拿了录音笔,把唱的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听,刚开始是我在挑毛病,后来大家也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如何改进,因为大家的节拍不准,于是我们产生了指挥,有了指挥节拍好了很多;音乐老师安排的男生嗯,女生唱的合唱形式最后被我们革命掉了;男生/女生啊~的声音太响,盖住了唱词,强调降低音量;唱词太平,我们加入了跳跃性。。。终于啊终于,服装确定了买好了不合适的退还了,我们迅速地迎来了彩排,最后迎来了正式比赛,现场我们唱的挺好的,感觉是我们合唱的最好水平,呵呵~后来我们得了最佳表演奖,这不是最高奖项,但也不错,现在那张奖状正高高地挂在我们部门的白板上。 合唱比赛结束很久后,吃饭的时候我们聊起,大家说喜欢上了合唱这种形式,有时候还会自己哼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歌,这次比赛让我们爱上了合唱,唱歌给我们带来愉快感受和美好的回忆,还应证了一件事情:组织者不需要是个全能选手,但是需要调动大家的积极主动性,让大家团结协作,事情就好办了,活动就更有意义了。最后还是要重温一下,也祝福一下看我的博客的人 :啊~啊啊~啊~~,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阳~光! 以下内容是我在互联网上搜的关于合唱的解释,大家参考。 合唱-基本概述 合唱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最善于表达人们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近年来,中国群众性的合唱活动很活跃,合唱技术艺术水平提高迅速。在这种形势下,单声部的齐唱已远远不能适应要求。为此,今后将逐渐提供一些多声部合唱歌曲以应需要,包括同声合唱,混声合唱和无伴奏合唱等合唱形式。 合唱-艺术特点 女生合唱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 感共鸣。 1、音域宽广。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 2、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 3、力度变化大。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比美的。 4、音响层次多。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 5、表现力强。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不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不论任何情绪、不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
个人分类: 随笔|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来八卦一回:博客大赛相同题目的文章什么决定点击率?
carrielu 2008-11-16 15:04
前几天把自己的一篇陈稿 生科院合唱二三事 发在了博客上面, 可能由于标题不够吸引人也可 能是文笔太过拙劣抑或是内容 实在是乏味,点击量屈指可数。今天在对自己的文字心灰意冷 之时竟然发现苗前辈的一篇文章竟然也是写合唱的,而标题更 是简洁合唱有感。于是乎很是好奇,我们这两篇从标题到 内容都十分相似的文章点击量会有什么区别?我的点击量估计 已成定局,而苗选手则是新发博文,我拭目以待呵呵。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科院合唱二三事
carrielu 2008-11-12 16:51
这篇文章很早就开始下笔,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搁置很久,不想浪费这来之不易的灵感,遂续之。 最近看到一本新书叫做听杨绛说往事,杨绛又在里面提起了她的大作干校六记,很简单的回忆起那些很真实很纯粹的文字,让我很是欢喜。不禁想起最近生活中很大的一个part,回味来似乎有杨女士文字中的感觉轻描淡写的带过却让人难以忘却。信手而写实在难以精确,便信手给了这个名字是为引子吧! 新近有递交很多的申请书,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某天某老师的某节课上,突然有陌生的 铃声来袭,未及防备只能挂断,结果接到一条礼貌非常的短信,大概意思是以师姐的身份给我道歉因为打搅到我上课,然后令下课回电话给她。还记得那天似乎没有带伞,冒着汗顶着太阳踏着下课的铃声就回了师姐电话,结果是还不及听清她说什么就自己答应了下来校庆合唱。 说来我是喜欢唱歌的,喜欢静静的伴奏乐响起,从自己的呼吸中开始,用自己的独白终止。享受自己为旋律而变化的心跳,回味自己被歌词带入的憧憬。于是喜欢上王菲的空寂缥缈,喜欢她深深的沉醉偌大的舞台上孤独的表演。 合唱是很不一样的感觉:这似乎是一句废话,但在第一次正式练习时却给我很大的震撼。首先是温暖,温暖的让人陶醉甚至沦陷;然后是让人很有呵护的冲动,小心翼翼,唯恐自己粗暴的高半拍会destroy这难得的意境;然后就是神经质的担忧总是介意自己的突兀和鲁莽,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自己若早点加入合唱事业会不会练就一身的柔情似水。 从训练到比赛期间有些许趣事,虽然过了些许日子仍印象深刻。 认识了会钢琴的师妹,人很nice,很谦虚。 我:师妹怎么办?我不会识谱。。。 师妹:没有关系,我看看。(开始教唱) 我:这里不会唱。。(边开始哼唱) 师妹:你这样已经会了啊,呵呵 (外音)老师:现在还不会唱的人举手!我欲举手,师妹握住我的手:不用举啦,你已经会啦! 总之让我很受鼓舞,钢琴更是越谈越纯属,很是佩服! 比赛那天着了夸张红色的裙子,整个一个mama,不过第一此如此隆重的打扮还是很是欣喜!经过一位盛装的老师身边时,她笑言:你们小姑娘穿得像新娘一样!顿时晕倒(夸张),师妹的话比较经典:如果做新娘那天我穿成这样我就悔婚不嫁了! 写到这里又一次语塞,打住。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