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榆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前不栽桑,后不插柳,院里不种鬼拍手
manrongchen 2020-6-18 18:19
前不栽桑,后不插柳,院里不种鬼拍手。 民间有此一说。门前不可种桑树,桑音同丧,不吉利,屋后不插柳,柳树随风摆不聚财,院里不种杨树,大叶杨树风一吹叶子相互拍打噪声大,影响休息。 窃以为,这属于陋俗。在水热气土条件尚好的地方,又不缺木材,又不靠它生计,这个树不种,那个树不栽,听起来很娇情。倘若只适合种杨树如新疆的胡杨,树供木材和薪柴,夏天遮荫,防风固沙,不种它种啥? 先说桑音同丧,虽名以吉祥为上,但不可过分注意,名为代号,并无高下。桑树本是蚕桑的必备,丝绸是中国传统产品,倘若随便搜索便知其对我中华文明的重要性,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桑种在哪里?人住在哪里?多远算门前?土地不紧缺的地方好说,寸土寸金的城市,桑树长在哪里都可能是别人的门前。 柳树是适合土壤湿度较大的地方,隋朝炀帝下江南,大运河边遍插柳,取名杨柳,成为一大景色。柳树速生供薪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第一件事有它不愁了。全国其他地方,凡风景区皆杨柳依依。 杨树是速生丰产树种,可以提供薪柴,兼有防风固沙,改善环境调节气候的功能。中国本土杨树亦为优秀。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们曾经从意大利波河流域引进意杨,为功德大事,先在苏北的泗阳形成产业,不仅绿了山川,美了家园,而且形成板材加工,包装材料供应等经济事业,一时难言其优。 其他类似的所谓说法,皆属大谬不然。比如榆树,榆音同愚,故有近20年大榆树,被市长的小姨子撺掇物业砍了,理由据说是挡光。本人此博客有专门讲过。树有适地,自然条件下长在哪里更多的是随机传播,人工栽植同样要适地适树。这些束缚人的说法是不是显得愚昧了点?因为今天科学昌明,远非往昔。在风大的地方有傍大树出懒汉之说,风大时听起来很恐怖,虽不至于不敢出门。 所谓讲究,陋俗要革除。如中药渣倒在路上众人踩了病人就好了。愚昧!!!
个人分类: 环境保护|28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然志35】阳春时节榆钱甜
热度 1 fuleiucas 2018-4-13 20:12
阳春时节不仅有美丽的花,还有香甜的榆钱。 榆树是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属于双子叶植物中的榆科,成年的树干很不光滑,有许多裂痕,就像冬日皲裂的皮肤。榆木的纹理也不够规则,又比较坚硬,难怪人们会用 “榆木疙瘩”来形容思想比较顽固的人。叶子是长卵形的,花是紫褐色的聚伞花序,先开花后长叶。 图 1 榆树的花 榆钱指的是榆树的果实。榆钱又叫榆荚,接近圆形,有些像古代的小铜钱,只是在末端有一个小开口,先是淡绿色,后来变成黄白色,果核则包在果实的中间。围绕果核的部分比较轻薄,可以起到翅膀的作用,因此这种果实属于翅果,可以借助风力传播。 图 2 榆钱 但有的榆钱还没等风来帮忙,就已经被吃掉了,因为它们还是很可口的。榆钱和槐花都可以吃,但却没有槐花那样浓郁的香气,只有品尝之后才知道它们的香甜。榆钱和槐花一样有很多吃法,最简单的就是生吃了。看到榆树的枝条上挂着一串串,一把捋下来塞进嘴里,慢慢咀嚼,便可以感受到沁入心脾的甜。孩提时代,我和我的小伙伴也曾经爬到树上,尽情享受榆钱的馈赠,只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榆树的减少,长大后就没有机会享受过了。 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榆钱饭》的,曾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我也曾学习过。正如刘绍棠所说,在生活困难的年代,榆钱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但到了物质生活富足的年代,榆钱就成为罕见的珍馐佳肴了。 说到榆树,我想到了刘禹锡的一句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中的桑榆借指西方,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是借用这个意思。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中,西方还预示着衰老,所以如果说“日在桑榆”,那就是比喻“人之将老”了。不过尚有一事不明,桑榆是如何跟西方联系在一起的呢?有人说,桑和榆是古代的星名,位在西方,却是难以确证了。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科学周末》 2018 - 4 -1 3 ( 4);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4/408955.shtm
个人分类: 自然志|17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致敬,故乡的老榆树
热度 3 zhengyongjun 2017-2-15 01:55
《致敬,故乡的老榆树》 没人知道, 你确切的年纪。 安详地矗立在村头, 象极了, 一个符号。 默默地注视着, 村庄和山水。 枝杈蓬勃, 阻挡着风雨, 拢挽袅袅炊烟, 分解着瘟流瘴气, 遮蔽烈日。 你确实, 不是故意为之。 尽管躯干, 竖纹粗粝黝黑, 春天一到, 依旧浓荫匝地。 不抱怨人, 撕扯你稚嫩的叶, 向大地献上, 状如铜钱的果实。 虽然你, 已老态龙钟, 一天天地枯萎, 随流年衰老憔悴。 但远方的游子, 不论归来或离去, 都远远地向你, 高大的身躯敬礼。
个人分类: 舞文弄墨|3502 次阅读|6 个评论
树上的哥哥
jlpemail 2014-9-26 08:27
哥哥从榆树掉了 下来,我吓得闭上了眼睛。 我没有听到 重物落地的声音,才敢偷眼观看。 只见身手敏捷的哥哥手抓长长 的树枝,双脚 已经接近地面啦。 我高兴地提醒:哥哥,没事啦,撒手吧。 几乎在撒手的同时,哥哥的双脚挨着了亲切的地面 。 他躲到了一边,被释放的树枝立刻手舞足蹈起来, 榆树很快就恢复了原先的模样,舒展着四肢,若无其事地 站立在村东的闲置地上。 篮子里的榆钱并不多,哥哥还是带我回家了 。他用翠绿 的手指擦汗,把自己的 脸涂抹得像乡间舞台上的角色 。 我不敢嘲笑他,主动“款”起柳条 篮往回走。 ...............................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1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连翔教授的第二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
zzllxx5168 2013-9-22 18:49
张连翔教授的第二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 (榆树;榆树良种扩繁;榆树生根剂;榆树嫩枝扦插育苗;榆树扦插繁殖;发明专利;金叶榆嫁接;中华金叶榆,红刺榆) 日前,张连翔教授与其合作者共同申报的“一种适用于榆树嫩枝扦插育苗的生根剂”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此乃张连翔教授近年来获得授权的第二项发明专利。据悉,该专利主要用于包括“中华金叶榆”在内的所有榆科(Ulmaceae)树种嫩枝扦插育苗扩繁,在全光喷雾设施支持下,生根率几近100%。此外,用于其它一些园林绿化树种的嫩枝扦插育苗之中,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生根效果。 众所周知,榆树具有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耐轻度盐碱、不择土壤、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抗风沙、保土力强,萌芽力好、耐修剪,生长快、寿命长,以及抗污染、叶面滞尘能力强等特点。是自然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重要的用材树种、水土保持林树种、木质生物质能源林树种、城乡庭园绿化树种和厂矿周边抗污染树种。然而近年来,榆树自然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数量锐减,形势不容乐观。可喜的是,国家有关方面正在着力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建立起榆树基因库,选择出榆树新品种,成功培育出“中华金叶榆”等园林绿化精品和“红刺榆”这一治沙围栏特有树种。为了保持良种榆树母本的优良特性,避免子代产生变异,必须改变传统的播种育苗的繁殖方式。于是人们开始选择嫁接繁殖的方法培育苗木,但成本高昂的问题亦随之凸显出来了,甚至是难以接受的。嫩枝扦插育苗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选项,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生根剂的研制实现新突破。榆树属于难生根的树种,采用目前市售的生根剂诸如ABT生根粉1~5号(中国林科院)、GGR(中国林科院)、根宝1~3号(山西农大)、速效生根剂(四川国光农化公司)等处理榆树嫩枝插穗,仅ABT2号生根粉和GGR处理有一定效果,但生根率也不很理想,且处理时间要达到2h以上,给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而同等条件下,改用张连翔教授的专利配方,只做速蘸处理,即可使生根率达到近乎100%。毫无疑问,这一重要技术创新,不仅彻底解决了良种榆树速繁扩繁难题,更为有效开展榆树育种工作铺平了道路。 为使该项专利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张连翔教授愿与有志投身于林业事业的仁人志士开展精诚合作,籍以实现其“科技兴林报国”的林业梦。 附: 燃烧的红刺榆(用红刺榆的叶做菜、熬汤, 有滋补、健脑、养神理气的作用;可用我们发明的生根剂嫩枝扦插红刺榆育苗 ) 红刺榆树,通体透红故而得其芳名。树冠如伞,硕大如棚,在沙漠上一蓬一蓬,一簇簇,远处眺望如沙地上的盆景,美得叫人咂嘴,神奇的叫人心醉。   我是第一次来到 科尔沁草原上红刺榆自然保护区——吉尔嘎朗 这块神奇的土地。远远望去蔓延连绵的沙漠,此起彼伏,神奇飘渺,蔚为壮观,这里的人们习惯的称之为沙海。仔细观察大漠一泻百里,波浪起伏,寸草不生,座座沙丘兀立期间,别说还真有大海中岛裕的感觉呢,让你立时想起蓬莱仙岛的壮观景色。尽管气候干旱暴戾,那蓬蓬勃勃的红刺榆就生长沙梁或冈峦之间,一片又一片,葱茏苍翠,甚是美观。说话间沙风袭来迷人眼目,让人顿生遐思。假如偌大的沙漠没有这些红刺榆树,浩瀚沙漠会是怎样汪洋姿势,腾沙瀑浪,黄尘滚滚,光那些弱小的植被该有何等脆弱,岂不是全部涂炭无疑。当地老乡感慨的说:太感谢红刺榆了,是大沙漠的保护神。这话真的不无道理,此时红刺榆在我的眼前成了大英雄。不就是它自己饱经苦难,风摧沙打根根相连,枝枝相牵,才一次又一次阻挡住沙尘暴的恣肆张扬吗,使百里草原依旧那么新绿,蓝天依旧那样瓦蓝如洗!。   在沙漠里生活的人们,他们都对红刺榆有着一种特殊的虔诚,深深的感情。他们喜欢红刺榆夏绿秋红那种火红的外表,更喜欢它骨子里顽强的意志品德,不怕干旱,不惧风沙,迎风挺立,胜似闲庭信步的精神。然而,这种树也却实给了沙漠里生活的人们带来许多好处,让他们得到了甜头。红刺榆全身长满长约3~4厘米的巨刺,使其他生物难以逾越于一步,对植被进行破坏。它生长在哪里,那里的各种植物就会蓬蓬勃勃生长起来,抽枝拔芽,打蕾怒放。而且祖辈生活在沙漠里的蒙古人,还发现 利用红刺榆的叶做菜,烧汤食用 的习惯, 用嫩刺榆叶加工制成的高级蔬菜 ,还销往许多地方呢。用刺榆叶烧成的汤味道清新爽口,有一种撩人的清香味,还 有滋补、健脑、养神理气的作用 。如果你夏季来到沙漠中老乡家里作客,喝上一碗鲜刺榆叶料的汤,那才叫享受呢。   天高牧铺远。这里世代生活的牧民们还利用刺榆特点,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做院墙编栅栏,外观既美观又大方,而且栅栏连个老鼠怕扎不敢冒然钻过。中间围着是故旧的民宅,那才叫古色古香呢,走进其间立时将你带回到那遥远的年代。   近些年,红刺榆保护区已逐渐被人们发现,并且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一些地方正在加紧开发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人文景观设施,在不久的将来吉尔嘎朗沙漠红刺榆保护区,必将成为人们观赏与旅游的最好去处。 博主简介: 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林业科技》和《林业世界》三刊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朝阳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朝阳市老科协理事。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1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3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 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微信同号);QQ号:527813275 http://www.xbmiaomu.com/vip/zzllxx5168/ ;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个人分类: 新品种新技术|1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通而又特别的榆树
热度 3 Hunshandake 2012-4-18 16:38
榆树,是北方经常见到的乔木树种,其学名叫白榆,拉丁名 Ulmus pumila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北头就有几棵大榆树,每到春天,树上结出一嘟噜一嘟噜的榆钱,我们爬到树上一把一把的撸下来,带回家交给妈妈,只等妈妈在厨房里忙上一阵,或蒸或煎,不一会就能吃上香喷喷的榆钱饭,那是儿时最美妙的记忆之一了。在我的印象里,榆树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走到哪里都能发现它的影子,墙头墙角、路边河边都能成为它生长的地方,既没有笔直的树干,也没有美丽的叶子。 直到我来到北京,因为要完成课题来到了横跨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才发现原来榆树还能那么特别。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端,距离北京直线距离仅 180 公里,车程 500 公里。一提起沙地,很多人会自然的想到沙漠,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沙地拥有大量的乔木和灌木生存,沙地的生产力比草原还要高,而榆树几乎是生长在沙地的唯一乔木树种。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呈斑块状稀疏分布在草地上,形成了类似非洲萨王纳的景观,有人叫它“温带萨王纳”,异常美丽。这里的榆树跟内地的差异很大,其个体矮化,树高一般在 10-15m ,树干弯曲;枝密叶疏,分枝多而柔软;冠幅大,能更好的起到防风固沙作用。更有趣的是,这里只有年龄大的榆树呈乔木状,即有独立的树干,有的榆树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在我们去浑善达克站的途中就有这么一株老榆树,需要三个人合抱才能围过来,在当地,牧民们尊称这种老榆树为神树,在开那达慕的日子会带上奶子酒为神树敬献神圣的哈达。年龄较小的榆树呈现亚乔木状或者灌木状,或一、或二、或几株从一个基点发出来,大部分呈集群分布。春天,榆树结出大量的果实(榆钱),通过风的力量四处传播,遇到水分适宜的土壤即迅速萌发,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在裸露的沙丘上发现大量的当年生榆树苗,然而由于严重的干旱和强光的炙烤,仅有少量的幼苗能够存活。存活的幼苗遇到合适的条件会尽可能的进行光合,并将光合产物更多的分配给根系以寻找稳定的水源,根系建立起来了,榆树也就长起来了。然而近年来,由于牛羊等动物的啃食,榆树的更新已非常困难,你很难在放牧地发现年轻的榆树了。 榆树对于浑善达克沙地的意义毋庸置疑,然而该怎样保护这片特别的土地,将她恢复成“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丽夏都?我想这该是我辈青年科技工作者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图1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景观 图2 百年大榆树 图3 艰难生存着的榆树 图4 这里曾是美丽的元上都
个人分类: 浑善达克沙地|8030 次阅读|5 个评论
窗台上的榆树
热度 6 yyfu 2011-11-20 10:55
窗台上的榆树
题记:对于学者,所有的都是过眼云烟,惟有作品才有可能是留下来 季羡林老先生在两年前去世的,若活着,今年则百岁了 。 季先生 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大教授。老先生生前一直住在北大朗润园,在校园的最北边,再往北就是圆明园了。在朗润园 13 号公寓 2 单元的一楼 , 两户门对门的,就是季先生家的,据说藏书太多,学校特批了两套房。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曾与友人在朗润园,偶遇在季先生家拍摄影像的一拨人,我们随工作人员进入东侧那套房子内 ( 可能是 202 室 ) ,印象中每一间屋里都立满书架、架上都是书,光线不太亮,工作人员在临窗的一间拍摄,具体他们在拍什么记不清了,我们恐这样闯入太冒失,过一会儿就匆匆退出了。十余年来,虽曾无数次路过季先生家的,每次都只是看到先生家的窗户,那是唯一的有幸进入室内的机会,但那次没有看到季先生。 最早知道先生是在2007年,因为《新民晚报》上的一组短文,当时我在上海读书,喜欢看晚报,时常收集副刊上的那些短文,在 那 年的 3~7 月间陆续看到了季先生的人生漫谈:《我们面对的现实》、《衣着的款式》、《学外语》、《真理愈辩愈明吗?》 …… ,这些短文至今还保存着,文章虽短、话题寻常,但内容丰富、其意清新深刻。不过,当时我并没有特别留意这 些短文的作者 , 只觉得文章是挺喜欢的。 时隔不久,又在一份报纸上看到季先生的一篇文章《清塘荷韵》,哪家的报纸没有记住,只记得读了此文又联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心里顿生向往,向往见到所述的清塘和季荷。文中叙述了季先生在自家楼前的数亩清塘内植荷的故事 , 老先生用湖北洪湖的莲子作种子 , 投下莲子后, “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 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 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 ……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 。 “ 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 , ……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 “ 季荷 ”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 文章平实而又感人,有那么一段时间,时常拿起季先生的这篇文章,时常读这篇文章,每次都让我心宁神安,感觉人对生活的要求可以很少、期盼可以很低,但那种很少很低的要求或期望可以维系人的信念、希望和乐趣,可以充满人文情怀。多年后想起来,那种感觉依然很真切。 98 年从上海来北京工作,安顿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找朗润园内的季荷,记得那时清荷满塘,叶正绿、花正旺,与想象的大致一样,这些满塘的季荷还曾刊载于北大百年校庆的宣传手册上呢。 后来我才知道我所看到的季先生的那些小短文都是学问的副产品,在媒体上季先生被称为“ 古 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 ”。书店里时常可见先生的作品或著作专柜,榕树下网站上有一份季羡林老先生作品简表,兹悉数转录如下: 1930 年: 19 岁。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 在 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同年,季羡林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 年: 季羡林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 The Early Poems of Hoelderlin 》。 1941 年: 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 Die Konjugation desfiniten Verbums indenGathas des Mahavastu 》(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是年,《〈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发表,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 1943 年:《〈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发表,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 1944 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 -am 向 -o 和 -u 的转化》发表,发现并证明了语尾 -am 向 -o 和 -u 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 1951 年: 译自德文的卡尔 • 马克思著《论印度》出版。 1955 年: 德文译本《安娜 • 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出版。 1956 年: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 Kalidasa )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 Abhijnanasakuntala )中译本出版。 1957 年: 学术著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和《印度简史》问世。 1958 年: 《 1857-1859 年印度民族起义》出版。 1959 年: 梵文译本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出版。 1962 年: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的剧本《优哩婆湿》( Vikramorvasiya )中译本出版。 1973 年: 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Ramayana )。 1977 年: 《罗摩衍那》基本译完。 1979 年: 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 年: 散文集《天竺心影》出版。 1981 年: 作品集《朗润集》出版。是年,《罗摩衍那》(二)出版。 1982 年: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罗摩衍那》(三)、(四)分别出版。 1983 年: 专著《罗摩衍那》(五)出版。 1984 年: 《罗摩衍那》(六)(七)出版。 1985 年: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问世;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出版;组织翻译并亲自校译的《〈大唐西域记〉今译》 出版;译自英文的印度作家梅特丽耶 • 黛维( Maitraye Devi )的《家庭中的泰戈尔》( TagorebyFirside )中译本出版。 1987 年: 《季羡林散文集》出版。 1998 年 4 月: 《牛棚杂忆》出版。 1990 年: 论文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出版并获中国比较文学会与《读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 “ 著作荣誉奖 ” 。 1996 年:《人生絮语》、《怀旧集》、《季羡林自传》、《人格的魅力》、《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分别出版。 1997 年: 《文化交流的轨迹 — 中华蔗糖史》(上)、《朗润琐话》、《精品文库 • 季羡林卷》、《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 • 季羡林卷》、《东方赤子》分别出版;主编的《东方文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赋得永久的悔》获鲁迅文学奖;至 1997 年底,《季羡林全集》总 32 册已出版 16 册。 2005 年: 由季羡林和饶宗颐主编的《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八卷)出版。 2006 年: 《病榻杂记》出版;《此情犹思 —— 季羡林回忆文集》出版。 2007 年: 专著《佛教十五题》出版;《病榻杂记》;《阅世心语》出版;主编的 55 卷本《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全部出版。 2008 年: 《季羡林自选集》出版;《季羡林序跋集》出版; 24 卷本《季羡林文集》增补新作,重印出版。 2009 年: 《季羡林全集》(前 6 卷)出版;《这一辈子》出版;《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出版。 最近两年,清晨常绕未名湖和朗润园走路,时常经过季先生旧居的窗前。西边的那 套房间的窗户用木板钉住了,窗户大概是正对着写字台的;另外一套房子的窗户一直垂着布帘,窗玻璃上衬着碎树 影。大约 5 、 6 年前 , 曾经见到季先生家门上贴有大小不一的各色留言,内容大多是 “ 仰慕先生、特来拜访,但又不忍心打扰先生,谨留下片言只语聊表敬意和祝福 ” 。如今,所有与 先生相关的东西似乎都没有了,只有大门侧墙上贴着一小片留言条,纸已泛黄:“邮递员同志:凡是 201 室季先生的所有信件全送到外文楼传达室,谢谢您们的合作”, 未注明时间,大概是先生离开朗润园住进 301 医院后的事情。 今年夏天的一个清晨,不经意地蓦然注意到窗台上长着小榆树和杂草,从其大小看,小榆树籽大概在去年,也就是季先生离开后的第二年就可能落在窗台上了。我曾想上前拔掉那些小榆树和杂草,心想倘若有像我这样的读者或慕名者来探访季先生曾住过的地方,看到窗台上的杂草和榆树,会怎样想呢 ? 会说人走茶凉吗?但转而一想,窗台上长着榆树和杂草也好,这正说明: 对于学者,所有的都是过眼云烟,唯有文章和著作才可能是留下来的,人生的风和景都定格在文章和著作中了 , 况且窗台上场景与季先生的心态是相合的,“一介布衣,宠辱不惊”。 深秋,季先生家窗外落叶满地,清塘连年断水,荷叶不再,塘内杂草丛生,长满芦苇,这时际芦苇正满身金黄,季荷只能已成为记忆中的风景了。 季先生家的 窗台上生长着榆树和杂草, 2011 年仲夏摄于季先生窗前 经过夏和秋, 窗台上的榆树显然壮了一些, 2011 深秋摄于季先生窗前 清塘断水、季荷不再 , 芦苇丛生 , 2011 深秋摄于季先生屋前 注:季羡林老先生作品简表 转录自 榕树下网站 : http://www.rongshuxia.com/books/reading/1012327_271.html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5361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