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现代生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招驸马——百万农奴把歌唱
热度 4 zdqiao 2015-8-17 21:40
从林芝出来,路过一个叫做伍巴村的藏族村落,导游安排了一个藏族家访的节目。据导游说,自 314 部分达赖追随者闹事以来,为了促进汉藏两个民族的互相了解,特地选择了一些藏族村庄供游人进行家访。一到达伍巴村,我们就受到了村民代表的热烈欢迎,一个美丽的姑娘给每一位来访者献上洁白的哈达,我们则回以:扎西德勒,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伍巴村是国家级模范村,村长曾经受到胡锦涛和习近平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及勉励。整个村庄街道整齐干净,房屋都是具有藏族特色的一幢幢带院子的小屋。 图1、尼玛家的院子 我们被安排在 18 号家去进行家访。家里的男人都出去劳作了,留下女主人和漂亮的女儿尼玛接待我们。宽敞的客厅摆着沙发、茶几、餐桌和半高的衣橱。所有这些家具上都雕刻着藏族的各种神话故事。尼玛告诉我们,所有这些家具都是她爸爸和几个朋友花了 4 个多月的时间自己雕刻的。客厅中央有一个柱子,我们汉人叫顶梁柱,而藏族则称之为福气柱,尼玛说,你们走的时候可以摸一摸,会给你们带来运气的。客厅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物件就是灶台了。尼玛告诉我们,这是全铜的灶台,他们用它烧水、做饭、取暖。灶台是灶王爷所在的地方,任何人不许把脚放上去,她家的灶台是她爷爷留下的。除此之外,现代化的大液晶电视、洗衣机、电冰箱一应俱全。 由于尼玛的妈妈汉语说得不好,她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后,就悄悄离开了。尼玛告诉我们,她今年 22 岁了,在林芝县八一镇高中毕业。之后想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就去重庆打了一年工。 3 年前,因为要开展汉藏交流活动,因为她有文化,长得漂亮,还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村里就把她家当成了向外界宣传的试点,他爸爸就把她从重庆叫了回来,说这是一种荣誉。因为这个工作,她的工资比在重庆少 200 元,每个月 1800 。她家里除了父母、还有哥嫂和小侄子。尼玛的爸爸说,全家人住在一起热闹、亲热。家中的院子有一个塑料大棚,里面种着各种蔬菜,院子里的苹果树和桃树已经果实累累。尼玛的爸爸和哥哥每人有一辆摩托车,供他们采集虫草和串亲戚用。 尼玛家属于工部藏族,也就是民主改革前的农奴,她家世世代代都是靠手艺吃饭,她的爷爷和爸爸都有一手非常好的银器雕刻手艺,但是她哥哥却不愿意每天坐在家里默默地雕刻,情愿去采虫草,这样来钱快,其他时间还可以拜拜佛。 藏族人不赌博,他们也不攒钱,有客人来他们会很热情地招待,也不会和你要钱。有一个银行家想给他们村里开个银行,尼玛就劝他不要来,因为大家都不存钱。有点儿钱,他们就会去买一些金子和宝石,贡献给寺庙,他们认为,给寺庙捐的越多,就越能得到好运。他们相信人的灵魂可以升入天堂,也可以打入地狱。给寺庙捐的多,就说明他们心诚。尼玛告诉我们,她爸爸将来留给她和哥哥的,就是这个房子和地。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如让孩子有个好手艺、有个好品德,将来一定会有饭吃。现在的藏族人,无论男女(小孩子除外)都有手机,还有各种银制的饰品,家里也有很多纯银打制的用具。她还给我们看了她自己的、她爸爸用半年时间给她雕刻、打制的重达 560 克的银腰带。藏族人喜欢佩戴银制的饰品,特别是纯银的饰品,因为银子可以给人解毒,对人身体有好处。而金子饰品虽然漂亮,但对人没有什么解毒的功能,所以她们自己都不佩戴。又因为金子象征贵重,所以他们就会将金子献给寺庙、献给佛主。布达拉宫中的神像动则几千公斤,这些都是成千上万的藏族信徒捐献的呀!民主改革前,工部藏族的人如果戴纯银的首饰会被砍手砍脚,为此,尼玛深情地指着墙上挂着的领袖画像说,是毛主席解放了他们,让她这个农奴的孩子可以去读书,让他们这些农奴有你们城里人说的别墅居住。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所以,在藏族同胞的家里,家家都供奉着毛主席的照片,贴着 5 代领袖的照片,房顶都插着五星红旗! 尼玛说,藏族现在也实行一婚一妻制。当然以前也曾经有过一妻多夫制。她在重庆打工的时候,有个小姐妹很羡慕一妻多夫制,告诉尼玛,要到伍巴村落户,找三个老公,一个挣钱、一个做家务,一个陪她玩。尼玛说,那是过去的事情了,当时有的人家很穷,没有牦牛,给不起彩礼,所以弟兄几个就取一个老婆。今年老婆是大哥的,明年是二哥的,如此循环。好像我们汉族在解放以前也有这样的情况。尼玛还说,头领和有钱的人可以取好几个老婆,这在解放以前,我们汉族也是一样的。现在,藏族也实行自由恋爱,尼玛说她今天已经 22 岁了,还没有中意的郎君。我们问她心中的白马王子有什么标准,她说喜欢高大英俊的,但最主要的是要心眼儿好的。我们问什么样的就是心眼儿好的?她说首先对自己的父母好,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的人,也不会对别人好,其次要对其他人都有礼貌,勤劳。我们指着一起的一个小伙子问她是否合适,她说,这还不知道,小伙子人高马大,符合她的标准,但是,就是不知道是否对人好,假如愿意,他可以留下来,相处一段时间,互相了解一下。不过不愿意也没有关系,以前有一个小伙子,大家在一起说的时候,还非常愿意入赘,结果活动结束的时候,比谁都跑的快。我们问尼玛她家有多少牦牛,她说原来有 15 头,她哥哥结婚的时候,有 10 头当成了彩礼送给了嫂子家,这几年又多了几头,才 11 头。她希望等她结婚以后,家里的牦牛会再多一些。 图2、可爱的尼玛,她漂亮吧?! 藏族的葬礼有塔葬,这是给有道活佛、喇嘛的;天葬,这是一般老百姓向往的,因为被秃鹫吃的越干净,说明人就越好;树葬,这是给不满 12 岁的孩子准备的;水葬,这是给那些当过强盗、当过小偷的人准备的;还有火葬和土葬等待。 通过这样的家访,我对藏族的各种风俗习惯有了很多的了解,特别是对藏族人的金钱观、人生观、婚姻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人曾经问尼玛,假如一个离过婚的小伙子,人也很好,你愿意吗?尼玛幽默地说,我不要二手货。亲爱的没有接过婚的男同胞们,你们觉得尼玛漂亮吗?有愿意去伍巴村当女婿的吗?如果有,你准备好牦牛去提亲吧!如果觉得我说的是假的,或者不相信我提供的照片,你也可以假装过路客,敲开伍巴村 18 号的家门,留在她家过过夜,和尼玛相处几天!好客的尼玛是不会和你要钱的!
2320 次阅读|8 个评论
盘点现代生活十大趋势
热度 7 lindasmile 2012-12-11 10:35
我们淫浸在生活的漩涡里,日复一日地工作、娱乐、休息,似乎今天和昨天并无太多差别。可是,当我们有意识地对比十年或者更久之前的生活,将会惊讶地感叹,原来今天已经如此不同。 过去,一些传统文化一度遭遇淘汰,如今又日渐兴盛起来;过去,想要摆脱农民身份势比登天,如今城市已经渐渐开启大门;过去,我们总想要更大限度地开发自然,如今我们开始思考如何顺应和保护自然。在这些变化中,有曲折、有矛盾,有得失,还有茫然的追问。梳理这些变化,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但另外一方面,无论我们想还是不想,都在不自觉地被这些变化裹挟其中,因为这就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趋势。 1.文化需求凸显:停下来,唱一支歌 2012年10月,一出名叫《喜剧的忧伤》的话剧北京开票,12场演出的近万张票,不到两小时即告售罄,抢票场面被形容为“堪比春运”。11月,北京活跃着的近20支小剧场相声团队,齐聚“第三届北京青年相声艺术节”,宣传和推广相声。2012年1月到9月,中国电影总票房高达121亿,有望超越2011年的131亿,再创历史新高。近期,有学者预测淡出人们视野很久的诗歌即将回暖……以上种种可以表明,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压抑在心底的对文化的呼唤开始逐渐释放出来。 中国近年经济发展保持高速,GDP连续每年8%左右的增速令世界瞠目。但人们把更多精力用于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需求却并没有得到相应重视。于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中国人,常常觉得自己踏上了一列高速列车,不停奔驰,想要驻足看看沿路风景,却怎么也停不下来。生活渐渐变得无味,甚至略显空洞。为什么会这样?恐怕是因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没有实现同步,经济发展得快,而文化支撑不足,生活难免会重心失衡。未来,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会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想要停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因为重视内心的精神需求,是人性里的闪光点,它代表着对个体自由、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而这也正是现代价值观的体现。 2.互联网改写大脑 “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生活里常常出现这样的时刻:遇上问题,运行最快的不是大脑,而是鼠标——第一时间利用搜索引擎到互联网去搜寻答案。这种方式省时便利,但长久下来也减少了我们记忆和思考的过程。正如美国作家Nicholas G. Carr在《阴影,互联网对人类大脑做了什么》一书中所说,有些原本可以通过集中精神努力回忆或者思考出来的事情,如今竟机械化地演变为网络搜索。电脑、智能手机终端逐渐成为了我们大脑的外挂信息库,大脑的功能或许正在逐渐退化为信息通道,而不是记忆、思考和决策的神经中枢。   Carr认为,这样的信息摄取方式让人类大脑在略读、浏览、扫描信息方面变得更加精通,这“让我们变得更果断,也提高我们的视觉灵敏度”。但同时网络似乎粉碎了我们专注和沉思的能力,人类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大脑功能变得机械化,而不再是从前那种按层次不断深入思考的模式。 如果Carr的观点只是经验论的话,牛津大学的神经学专家Susan Greenfield给出了更为“恐怖”的实验结果:过度使用电脑会对人的心理活动造成影响甚至损坏人的大脑功能。她认为,长期持续使用电脑或登陆社交网络会使人的注意力降低,并只会产生临时满足感,导致内心对事物无法产生共鸣。另外,对于任何一件事情的深入思考都需要时间,而电脑的使用会使人们的注意力及思绪飘忽不定,长期如此会影响“大脑回路”的工作方式,使人的注意力降低。特别是“大脑回路”尚未发达成熟的儿童,所受影响将会更大。 Greenfield警告人们说,长期使用电脑及网络的危害性同世界气候变化一样严重,虽然它并不直接威胁地球的存在,却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方式。 3.亲爱的,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婚礼? 2012年7月21日,长春市一对新人选择了特殊方式完成婚礼,他们徒步半小时,“招摇过市”到公园举办了非常环保的结婚仪式。 如果说因为这对新人恰巧是中国农业大学环境专业研究生,才会如此关注环保,那么近几年,自行车婚礼的新风潮就绝对不是个例了。全国各地新人选择自行车结婚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他们认为这样不仅经济简朴、创意新颖,而且拥有别样浪漫,会成为一生难忘的回忆。可以说,低碳、绿色和环保为珍贵的婚礼附加了另外一重宝贵的价值内涵。 低碳的观念最早只是停留在环境官员、学者、媒体人口中和文章里,经过近十年的推广,已经开始逐渐植根于寻常百姓心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节约水电、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甚至到婚礼方式。最重要的转变还是来自价值层面,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低碳简单的行事方式是省钱的穷酸,而是一种带有绿色时尚的生活态度。 未来,以精确计算碳排放的方式践行低碳理念,可能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比如,最近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就告诉大家,100个人,每人开一辆车,每天的碳排放是1350kg;100个人乘坐一辆公交车,每天的碳排放189kg;100个人,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出行,碳排放总量则是0。 4.社会透明度在博弈中增加 2012年国务院下设的42个部门行政透明度在研究机构测评中首次实现平均分及格,达到60.4分,前两次的平均得分只有46.1和51.2。得分最高的部委前三名是交通运输部、环保部和银监会。这是2012年11月,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发布的关于中国行政透明度以及“三公”经费公开调研等报告中的内容。报告还指出,2012年中央各部门公开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的情况较之于去年更为及时,大部分中央部委公布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比往年更加详细。 随着民主和公平意识的增强,民众对于透明度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原来十分保守、封闭的管理部门也在悄悄地改变工作风格,试探性地迈出开放的一步。比如及时在政府网站发布各种信息、比如主动举行新闻发布会、比如微博问政等等,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做派想要重大转变绝非一日之功。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的报告同时也显示,信息公开的推进还有不少阻力。对于公开“人均办公经费”的申请,42个部委中只有8个部委公开,其余34个部委表示拒绝,其中27家理由不充分。虽然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已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做好“三公经费”的公开工作,但截至2012年8月,只有京、沪少数省市选择公开,大多数地方政府均对此持观望态度,并不积极。 除了行政透明度之外,社会另外一些层面也让我们感觉透明了。近期在网络技术发展所形成的新媒介环境下,微博的反腐、舆论监督功能——比如连续拉贪腐官员下马、在“郭美美事件”中对中国红十字会问责等等,都产生了社会轰动效应,将社会原本阴暗的一些角落挖出来,肃清风气,照亮人心。 虽然社会的透明度是在不断提高,但脱离任何语境去谈社会透明度都是一种理想说法。中国从国情与制度传统来看,存在着与透明度要求相对立的因素,不同的出发点可能会造成博弈,但是从长远趋势来看,未来社会的透明度会在博弈中不断增加。 5.舌尖上的纠结 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无与伦比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各路美食,成功“挑逗”了全球人的味蕾。遗憾的是,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又令人忧心忡忡。 奶粉、酸奶、果冻、食用油、胶囊、蜜饯、白菜、拉面……上述任何一项生活中随时可能吃到的东西都在2012年度被接踵曝出存在安全问题,原料造假、添加剂违法,一次次曝光让老百姓面对食物选择如履薄冰。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十分关注,甚至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对于食品生产比如添加剂的使用,还产生过一些误解。今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可能会越来越科学,2012年6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科协组织相关全国学会编写了《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并启动了全国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竞赛启动。保障食品安全先从科学认识开始。 食品安全的问题也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2012年10月,杭州举行了一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考试,要求包括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贝因美等在杭知名食品生产企业法人代表参加,并且规定如两次没有通过,企业就将被暂停核发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停产停工。当然,考“老板”并不能治本,食品安全问题被归结于道德和市场问题,其根本解决还是要依靠立法,立法喊了几年尚无突出进展。如果不能有效落实立法,食品安全的问题和矛盾恐怕还将长期存在。 6.城市,准备好迎接新市民了吗 2012年8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这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曾几何时,普通农民想要成为“城市人”只有一条路,高考、读大学、留在城市,这条路还被形象地称为“鲤鱼跃龙门”。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进城打工,至今数以亿计,但他们都过着“年轻在城市、年老回农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农村”的“候鸟生活”,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却享受不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福利。现在,中国推行的城镇化进程终于要将几代农民根植内心的“城市梦”,以有史以来最快速度变成现实了。根据2011年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今后20年中国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实现4亿农民进城变市民的大潮。 不过,中国农民数量庞大,城镇化面临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如何保障进入城市的农民利益。多年以来阻碍农民成为真正市民的关卡就是以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为特征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现在许多中小城市,以及部分大城市已经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农民工进城定居的限制,这预示着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障碍正在被逐渐拆除。如何让城市原有市民以尊重的心态迎接新市民,也是今后需要面临的问题。 7.望子成龙压力难减 年轻的中国夫妇,从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时,就开启了一段甜蜜、沉重又长久的负担——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人中龙凤,最低限度不能比别人的孩子差。更可怕的是,这段负担一直要持续到孩子成家立业才能减缓。 自从有了孩子,生活的重心慢慢向其倾斜。努力工作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从幼儿园开始,不惜花费巨资一路为孩子选择最优秀的学校入读;定时接送,节假日都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来安排活动;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父母充当司机和陪读;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大量的父母主动降低生活质量,在学校附近租房或买房。为了支持孩子备考重要考试,承担孩子所有学习之外的生活琐事。孩子成年后,为其四处奔波谋求一份好工作,拿出一生积蓄资助孩子购买房产。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很多父母是为孩子而存在的。 人同此心,国外的父母也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远没有中国父母这么严重和辛苦。表面上是观念原因,因为西方的父母更鼓励孩子自立,而中国的父母更加注重子女的传承。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中国父母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培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取胜,竞争源于资源不足——中国人均占有资源量较少,想拥有更多资源,必然需要竞争。未来,从资源竞争层面来看,中国的父母是没有出头之日了,为中国父母减压只能依靠观念更新了,而观念的更新则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加固。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观念的变化,以往中国教育子女多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为主导,现在已经开始多元化,各行各业的成功都被社会认可。但对子女的期望没有改变的仍然是——成功的人生。 8. 隐私空间被挤压 以往演艺明星总是抱怨,因为受关注度高,个人隐私少得可怜。如今,普通人的隐私空间,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发达而日渐受到挤压。 发一条微博,随时会被别人知晓自己在某一个时间点的状态、心情乃至方位。整理一个人的海量微博,完全有可能提测出他的生平。陌生的保险推销员打来电话,会直接叫出你的名字,因为你偶然发布的一个求职、求租或者转让二手物品的网帖上曾留下过联系方式。实名制社交网站、企事业单位网站的员工情况、新闻报道、发表研究论文的作者简介中都包含着个人信息,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几个关键词,通过信息整合或许就能轻易获得一个陌生人的完整资料。 除了这些被动失去隐私的情况以外,偷拍并随意发布他人信息、“人肉搜索”等更是一种进攻型的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尤其“人肉搜索”不仅公布被搜索对象的姓名、照片、工作单位,甚至还有身份证号等重要隐私,加上网络的谩骂和攻击,对当事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另外更大范围内失去隐私的真相是,网络用户在尽情享受各种互联网免费服务的同时,个人信息也正在被互联网公司充分利用,甚至打包出售。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无隐私,未来我们的隐私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挤压。如何控制这种局面?除了呼唤制度监管之外,个人提高防范意识或许意义更大。 9.老龄化逼近:我们如何老去? “80后”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而且因为它衍生出1-2-4的家庭模式,和改变社会年龄结构分布。新生儿的出生率变低,老年人数量增多,“80”后成年后的当下,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也愈发凸显。 据2012年9月初完成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人口老龄化将贯穿本世纪中国发展的全过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也是世界最快的。当前,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速已经超过新增人口增速,“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增量将超过新增人口增量,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 与老龄化相伴而来的问题很多,目前最引人关注的是养老。老龄化和生活观念的变化制造了大量的“空巢老人”。据今年9月数据,中国城市“空巢家庭”逼近50%,农村“空巢家庭”比例也达到38.3%,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 这么多的“空巢老人”该如何养老?各种新颖的养老方式见诸报端,比如旅行养老、结伴养老、疗养院养老、托老所、养老综合体等等,不过这些并没有形成主流,目前很多城市正在探索和推行的是“9073”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人数分别占90%、7%、3%。不少社区成立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缓解家庭养老矛盾,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各种养老服务,这或许会在未来成为比重更高的养老方式。不过目前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老人们大多还是愿意选择居家养老。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轮到我们时,又该如何老去呢? 10.美丽中国,珍爱自然 几十年前,“战胜自然、改造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几年前,该不该“敬畏自然”曾经在学术界引起过激烈争论;2012年11月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八大”)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以单独章节的形式被写入大会报告。报告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还指出“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态度在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变化,今后投注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将会更多。 对待自然的态度能够一路发展变化,可能主要基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环境代价,比如耕地减少、森林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等等。虽然近些年来,环境保护的观念已经渐入人心,但是环保工作的成效仍然不够明显,今后如何更好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巨大挑战。2012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湿地研究结果就体现了这一点。研究者们系统研究了几十年的资料结果发现,30年来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3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现实是严峻的,但有了国家意志的推动,自然保护的工作应该会收效更明显一些。“十八大”报告鲜有地以文学性很强的词汇提到了“珍爱自然”、“美丽中国”这样的提法,不禁令人心生向往,相信人人都在期待我们的美丽家园早些呈现。
个人分类: 作品|64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现代知识运动和科学与哲学的对立互补
可真 2010-3-3 20:56
可以批评其他不科学但不能接受批评其有局限,这就是科学主义。自知其局限而容许非科学的理性批评,这就是科学。 现代世界,批评科学的理性力量是哲学。 现代哲学对科学的理性批评,是人文理性批判。现代哲学是人文哲学。 现代科学尚同,现代哲学贵异。尚同的科学追求现实世界的统一性;贵异的哲学追求现实世界的多样性。 现实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现代知识是科学与哲学的统一。 哲学不在科学之外,就在科学之中;科学不排斥哲学,而是包含哲学于自身。哲学作为科学内部的否定因素,与科学构成现代知识固有的矛盾,这种矛盾造成了现代知识运动。 由科学与哲学的矛盾所造成的现代知识运动本质上是现代生活运动;科学与哲学的矛盾本质上是现代生活运动中群体生活与个体生活的矛盾: 群体生活追求有序,个体生活追求自由。 尚同的科学适应了 群体生活的有序要求;贵异的哲学适应了个体生活的自由要求。 现代科学的科学性本质上是人的群性和统一的群性生活的有序性; 现代哲学的人文性本质上是人的个性和多样的个性生活的自由性。 科学与哲学 的对立互补,是 有序的群体生活与自由的个体生活相互差异协同的必然要求。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4255 次阅读|5 个评论
现代生活,电脑?人脑?
daijingwei 2008-11-1 21:45
现代生活,电脑?人脑? 一幅点击量挺高的漫画,你是否也有共鸣呢? Modern life,the life with computer 想来现在开博的各位应该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吧,电脑似乎已经渗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操纵仪器的工作站,到与外交流的邮件聊天;从下载阅读文献的PDF,到日常用品网上购买,离开电脑虽谈不上寸步难行,但也是不可替代了。 电脑的确在部分程度上解放了人脑,但也让人脑产生了极大了依赖性,且不说几日不动笔的生疏感,光就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而言,所受的压力远比我们的上一代多的多。或许是科幻小说看多了,但假如哪天电脑来袭,人类或许还真的抵抗不住呢。 数字化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自己的特点。记得原来当课代表收作业,不看名字,翻翻字迹就知道是某某某的了;但是现在,千篇一律的宋体楷体黑体,正如简历,虽正规但却让人感到平淡。 记得前几年就有一种不插电生活的说法,断绝通讯工具联系,不使用高科技电器,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解放电脑,释放人脑,回归自然,享受宁静,挺好。可是,要真的做到,挺难。 那就索性找到一个平衡点吧,电脑人脑孰轻孰重乎? Both!
个人分类: 自言自语|3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