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理科到底有没有轻视文科?
热度 7 wliming 2012-6-3 12:25
前不久安子告重发轻视文科,让重发浑身不自在,赶忙出来辟谣。重发讲了一个现象,比如国家研究基金,院士,长江学者等等,基本上都没文科的份。这是个事实,谁也否认不了。重发是不是轻视文科,那就另当别论。但是,理科是否轻视文科,的确是个的问题。 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相对于理科而言,文科的确是登不了大雅之堂。就拿文科人士的学术研究来讲,没几个能上得了国际台面,最多在国内横一横。这有几个原因。一是文科人士受政治的干扰,二是外语不过关,三是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中国这个独特的政治环境让中国的文科无法融入世界的文科环境,沦落为政治的传声筒,文科人士受到政治的强大束缚,新思想无法表达出来。按理说,文科人士学语言比理科人士有优势,但由于文科学问的表达需要更高的语言能力,文科人士很难达到高标准。西方发达国家对文科的支持力度有限,一般不提供奖学金,中国人又贫穷了半个世纪,导致文科人士很难进入西方国家学习文科。所以,文科人士被排斥在国际舞台之外有一些客观的原因。 不必讳言,理科轻视文科也是个普遍现象。一些理科人甚至说,考不上大学的人才选读文科。这也是中国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产生的特殊情况。一些文科人士在数理化方面的确处于劣势,选择文科才有机会上了大学。这个说法对文科人士的自尊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一直也不愿意把这话说出口。 不过,我们既然是讨论问题,就应该面对现实,不能因为情面而拒绝。 就我个人看来,文科虽然对数理化没有很高的要求,有些文科专业甚至基本上不需要数理化,但是,数理化是一个人的智慧基础。人首先认识物质世界,然后才能认识精神世界。没有数理化的训练,首先就很难有好的逻辑能力。正是这个原因,一些数理化出身的人干起文科来,比纯粹文科出身的人常常更优秀,比如茅于轼。像经济学这一类文科专业,根本上就是理科人士的天地。文科人士由于缺乏理科训练,在逻辑上在科学相关问题方面有天然的缺陷。比如周可真教授,虽然在哲学上小有建树,但讲起科学来,就常常摸不着门。 现在的高考制度,的确把相当一部分具有文科天赋和兴趣又有扎实理科基础的人排除在文科之外。这是中国高考制度的重大弊端。 对一个社会来讲,文科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比如法律,经济,历史,甚至文学艺术宗教等等。特别是文学艺术,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而法律是国家稳定的根基。所以, 从学科角度来讲,理科轻视文科是绝对错误的。中国文科急需理科人士加盟。不过哲学已死,慎入。 附:关于逻辑。中国人,包括一部分理科人士,普遍地缺乏逻辑。有关中医的辩论就常常表现出这一点。比如中医粉常说,中医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没效怎能维持几千年? 这种言论完全不在逻辑的轨道上,很显然巫术迷信以及西方的传统医学也维持了几千年几百年,但是却没有得到可靠的检验而被现代医学抛弃。 最近张鹏举就因此被whatsoever驳斥得张嘴结舌。 可是,这种缺逻辑的言论常常得到众多理科人士的推荐,特别是像武夷山许培杨等知名人士。我感到,正是高考的分科制度以及唯物辩证法这一类垃圾哲学的教育破坏了中国人的逻辑。没有逻辑,就没有智慧。
个人分类: 哲学|1228 次阅读|21 个评论
俺的帖子被誤解了!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2-5-31 09:13
昨天我發了一篇博文 有件事情很奇怪,為何有許多科學家喜歡對他們不懂事情亂發議論? 很不幸被人誤解了 那個帖子的主旨不是批評科學家瞧不起文科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權鄙視他人 儘管鄙視得未必正確 那也沒有關係 因為別人也可以鄙視他 許多中國文科生的確應該受到鄙視 正如許多中國科學家一樣 俺從來不會對批評文科、哲學的帖子做任何回應 因為那很無聊 尤其是那些對哲學說三道四的人基本上沒有讀過真正的哲學 這也不能怪他們 那是因為他們不幸生在天朝 對於不幸的人再去批評很不厚道 我的帖子的主旨是: 許多中國科學家讓文科生瞧不起 因為他們喜歡對他們一竅不通的學科亂說話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501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中国哲学家真该醒醒了!
热度 3 jitaowang 2012-5-6 07:32
中国哲学家真该醒醒了 ! 作者 : 王季陶 没有细看周可真老师的博客 , 但是有印象周可真老师是不错的哲学家 . 但是对周可真老师最近的一篇博文 “ 中国科 学家该醒醒了 ” 并不感到恰当 . 首先 , 周可真老师 , 您是不是 “ 中国科学家 ” 或 “ 科学家伙 ”? 如果您回答 : “ 不是 ”, 那您真该醒醒了 ! 难道 “ 中国哲学 ” 就不是 “ 科学 ”, 而是 “ 反科学 ” 吗 ? 如果您回答 : “ 是 ”, 那您更应该醒醒了 ! 为什么不从您自己这位 “ 中国科学家 ” 或 “ 科学家伙 ” 做起 ? 正好在 4 月 14 日我给 “ 自然辩证法通讯 ” 投寄了一篇论文如下 : 哲学源之于科学 也可以指导科学 -- 非平衡相图 王季陶 (复旦大学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433 ) 摘要 : 物理和化学学科中的经典热力学和现代热力学的关系和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自然辩证法的关系非常类似 . 非平衡相 ( 平衡 ) 图的出现是科学和哲学中的一个最新进展 . 非平衡和平衡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 . 关键词 : 非平衡相图 现代热力学 低压人造金刚石 “ 自然辩证法通讯 ” 网页上的显示是 “ 评审中 ”. 全文 5,000 多个字 , 还包括 6 张图 , 一些数学表达式和化学反应式 . 不知道是否被认为是 “ 理科生 ” 论文而拒绝 . 当然不可能在得到期刊评审结果前 , 把论文先在科学网上发表 . 必须对科学网要有恰当的定位 . 当然对有一些观点还是可以在科学网上讨论的 . 其次 , “ 科学 ”, “ 科学 ” 这个名词可能就是 “ 中国的创造 ”. 西方的 “Science” 可能并非这个含义 . 中国的 “ 科学 ” 应该是 “ 分科而学 ” 对立的统一而不是 “ 分家绝缘 ” 绝对分离 . 是不是周可真老师的 “ 文科生 ” 和 “ 中国哲学学者 ” 也可以多学一些 “ 科学 ”, 例如 : “ 非平衡相图 ”, 再来指导 “ 科学 ”. 千万不要把 “ 文科 ” 或 “ 哲学 ” 当作 “ 超科学 ”. 第三 , 改革开放以来 , 国内外的交流日益增多 . 不太了解 “ 中国哲学 ” 和 “ 外国哲学 ” 的差别在哪里 ? “ 中国哲学学者 ” 能不能跳出“贫瘠土地”也学一些外国的 “ 科学 ”? 那么是不是就成为 “ 外国哲学 ”? 第四 , 周可真老师不赞成奢谈 “ 体会 ”, 我也不赞成奢谈 . 不过周可真老师的这篇博文是不是似乎也是在奢谈 “ 体会 ”?
个人分类: 其他|4538 次阅读|17 个评论
妙解戴建业教授的“困惑”
热度 27 boxcar 2012-2-2 11:55
妙解戴建业教授的“困惑” 吕 喆 昨天,赵明教授在其博文中报道了一个文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戴建业教授)在其微博中表达的困惑【 1 】,结果让科学网的一大群理科教授、博士和博士生们跟着激动,不到一天时间里被推见 90 次、评论 150 条、电击了 8000 多次!!!紧接着刘进平教授声称“戴教授的困惑需要时间来回答”【 2 】;再接着,另一位戴教授给出了前一位戴教授的“ 一位教授的困惑之答案:文革”【 3 】 ;刚才,胡荣桂教授又说“ 教授最好不困惑 ”【 4 】。。。。。俺,一个理科教授,试图“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跟这位文学教授玩玩文字游戏,用他自己的名字,去解解他的“困惑”。 据说, 戴教授的困惑是: 前苏联搞了 70 年的社会主义,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空间站,产生了一批优秀艺术作品、一批诺奖获得者。而我们也搞了六七十年了,什么都没弄出来,都是模仿。如果人种不行,为什么美国华人得了那么多诺奖?如果制度不好,为什么苏联能取得那么大的科学成就? 在这里,恳请允许戴建业老师允许我用他的名字幽默一次,撷英几下。 俺们国家的问题,其实恰恰就出在了戴老师的名字的撷英上——“ 待建业 ”!说得仔细点儿,就是咱国在建国初年,曾经面对的是有待建设的各行各业,在那 20 多年,建设是第一位的,玩命儿去追赶是必须的。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当我们的国民经济、教育、国防各行各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之后,就有待于大家建功立业了。总之,首先就是仨字——待建业。 其次,戴老师的名字还有一个撷英——“ 待见爷 ”。待见,大概就是尊重和重视的意思。待见爷,基本上就是给人以相当的尊重和一定的地位。怪咱国的科学家们没拿到炸药奖、文学家、艺术家们没创作出啥传世佳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人才战略有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太急功近利,一直只注意 “拔尖人才”,却不大鼓励“冒尖人才”。这就导致了很多有才华、有能力但同时更有个性的“爷们儿”(此处不仅指男性)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大受“待见”,结果没有机会“冒出来”,由此导致创新队伍力量的削弱。 其实,戴建业教授在列举苏联的成就是,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地漏掉了苏联的两个更重大的成就:( 1 )花了 4 年时间( 1941~1945 )打赢了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几乎自己个儿搞定了半拉儿欧洲!( 2 )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和美帝国主义顶牛儿“冷战” 40 年!如果把这两个更大的成就考虑进来,戴教授也就不用“困惑”了。事实上,中国和苏联的国力差距与历史机遇,还有自信心和气势,相差的可真不是一星半点儿的。 俺芥末说(又像芥末油一样刺激了许多人),估计 N 多博友要来炮轰我,但事实却是如此。在战争或激烈竞争的状况下,人的潜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很多平时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做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可能迅速被完成,很多办法就是逼出来的。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不但有了此前无法企及的国际地位,而且借助战争瓜分了德国此前多年的科技积累。又恰恰是美苏之间的长期对抗,激烈的竞争让苏联必须在很多领域争先猛跑,所以才有了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这些技术成就,美欧国家对苏联严密的封锁,导致其必须自力更生,高出自成体系的东西出来,以至于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的优先权,苏联学者都有一争(有时看苏联的教科书,发明人与欧美的不一样)。事实上,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时候,许多东西可以被创造出来,逐渐会走出自己的路;在有别人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借鉴的时候,这些东西多半只能被仿造出来,因为仿造总是比创造来得快。 我国建国的头 10 年是一边倒地学习苏联,改革开放后的 30 多年,又几乎一边倒地跟从美欧,在中间那 20 年里,靠举国之力、自力更生地搞出了一批很重要的科技成就,例如我们至今津津乐道的“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等,无疑是在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经验,打下了一定基础之后,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的结果,算是建业之后的建功立业了。这些年咱国的钱显得多了,人却显得傻了,似乎拿得出手的成就反而不突出了。 造成这种现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对有些成就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和判断鉴定能力,结果出现了以国外文献检索机构的一些数据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的“ 代鉴业 ”。当我们的成果,自己不能给出一套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去求助于 SCI (爱死西埃)、 EI 这些检索机构,再用杂志的影响因子去影响学者们收入的银子的时候,还能指望出多少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退一步说,即使有了原创性的成果,自己敢认定么?! 参考: 【1】 赵明: 一位教授的困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533283 【2】 刘进平: 戴教授的困惑需要时间来回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533330 【3】 戴德昌: 一位教授的困惑之答案:文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360do=blogid=533383 【4】 胡荣桂: 教授最好不困惑 http://blog.sciencenet.cn/ho me.php?mod=spaceuid=206013do=blogid=533537
个人分类: 科研|4194 次阅读|58 个评论
垃圾论文不分文科理科:驳《都是科技论文,文科论文=理科论文》
热度 5 lionbin 2011-12-7 10:05
垃圾论文不分文科理科:驳《都是科技论文,文科论文=理科论文》
只要是科技论文,都应该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也被发表出来,这就是我们大家所谈论的垃圾论文。昨天中午看到一则关于河南某大学的副教授大量发表垃圾论文的新闻报道,顺便写一文《 大量发表垃圾论文,是否也属学术不端行为? 》,本来只是有感而发,以为大家对这个问题是心领神会的,我只是再次说了正确的废话,并自我评价这篇博文就是“垃圾博文”,因为价值不大。但出乎我的意料,虽然不乏大多数赞同者,但还是存在一些极端反对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陶冶《 都是科技论文,文科论文=理科论文? 》( 原博文已删除! ) 。现全文转载,并逐条评价(原博文的字体标注为蓝色)。 我此来就是让大家批判的。 【评价】开始就露怯,还如何辩论呀。不过也正好说明了你自己可能都感觉自己的观点无法被大家认同。 今天关注了一个关于国内某公务人员写了很多发表在国内某些杂志上的“垃圾论文”这一情况发表的一些意见的事件,本人感想深刻。可能会触动一些人的神经。 首先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定要分开议论其价值————评价系统必须分开————不同的数据库,不能相互比较!否则会出现某些学自然科学的人鄙视社会科学。 【评价】同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评价系统分开的说法,不仅如此,我觉得各学科的分科评价也尽可能越细越好。比如,我们生命科学的宏观生物学与微观生物学在评价的时候总是互殴,显然分开评价可能更客观一些。不过,这里我搞不懂哪些学自然科学的人正在鄙视社会科学呢,有什么理由要鄙视呢?陶冶博主说出这些话,是不是自信心不足呀! 举例:搞基因的、生物的、理工的、自然的,要么全英文,要么摘要必是英文;能和搞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论等社会科学相比么?在国内,后者需要些英文摘要么?这是其一。假使需要,国际上不会有几家期刊敢刊————社会主义理论不有悖于资本主义么? 【评价】“搞基因的、生物的、理工的、自然的”这个说法很错,相互之间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其实,没有人规定这些学科一定要用英文写全文或者摘要,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因为英语在事实上是国际交流语言。从你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了解,我看你也不是学文科的,怎么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也能说得出来?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本来就来源于国外,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产物,虽然在中国发芽,在中国最成功,为什么不能进行国际交流呢?不知道陶冶博主是否关注过国际上相关的杂志,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找找,究竟有没有可探讨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杂志,“社会主义理论不有悖于资本主义么”,好狭隘的思想!你以为国际上做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与你一样如此狭隘?“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在国外许多高校是作为选修课的。 【岳金星博友的补充】 古汉语研究当然也要发英文论文,因为国际上不是只有汉语国家在研究古汉语,不能忽视国际同行。再说了,就算古汉语的国际同行都是中国通,但是假设一个不会汉语的计算机科学家想做古汉语数据库,那么总不能让人在学汉语吧(而且还是古汉语,咱们自己都没弄明白呢),于是用英语发表论文的功能也就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真正的科学或研究成果,不是自己把玩的,而是要推动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的。别再讨论语言的问题了,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再狭隘点,学理工的人英语都比学人文社科的好,难道不感到羞愧吗?再者说,如果搞马列、社会主义理论的能用英语把老外都说服,岂不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贡献吗?还有,现在有个危险的倾向,人文社科的人好像看着理工科的成果太红火,所以鼓吹什么评价体系差异论,学科差异论,SCI、SSCI无用云云。这是天大的误导和自欺欺人,晚上天黑以后,在自己大学走一走,理工科的实验室永远都亮着灯,文科的楼里连个上自习、加班的都没有,功夫没下到,自然没成果跟评价体系有一毛钱关系??语言学领域里还活着的最牛Chomsky,几乎没有journal article,但是人家全是书!!真自己写的书!!一样是泰斗!!中国文科不行,大家不是想怎么变好,而是想怎么和好的划清界限,自甘堕落,孔圣人说的见贤思齐,让这帮传人活生生的改成“见贤不思齐”。好家伙,还得往贤者身上补两脚,要不都不解恨。不抱怨了,接着学习。向还在做实验的老师同学致敬,向真正的人文社科大师致敬。 再者,难道能让古汉语领域发表文章还用英文?扯淡!!!!!!!!!!! 【评价】中国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古汉语也代表的是中国文化,有能力将她介绍给全世界,那才叫水平。我以前曾经看到武汉大学的一位学者将中国古代的名诗词翻译成英文的书,翻译诗词要达到信雅达韵,真得很难!有兴趣的可以找来读读。现在全球日益风靡的孔子学院是不知道是如何介绍中国文化的。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关于孔子学院的介绍,摘录于此: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来源:百度百科)。 其二,事实上,国内关于社会科学的英文摘要较少。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是汉语言国家!发表在国内的文章为什么需要英文摘要?我是给自己的人民看的————也包括你......。 【评价】不得不再次说,你太狭隘了,给自己的人民与给全世界看,矛盾吗?关于用英文发表论文的重要意义,在我的其他一些博文中都有提及,这里不再赘述。而且,我一直还没有弄清楚你谈论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怎么扯上要谈论汉语文章和英文文章。 国内“科研人员”谁不追求SCI?名校出身,高人一等,没有SCI最终是不行的. 【评价】怎么谈到SCI的问题了?行,我来陪你聊几句。看来,你根本就不了解“科研人员”为什么追求SCI,其实他们也不想追求的。为什么要追求?看下面。 此外,全世界英文期刊多了去了,为何只有那么一些是SCI?而不是全部?谁都明白!这就像我们国内的情况:中文期刊一大堆!我估计这些人读的或者见过的也不少。但真正有能力给出英文摘要的有多少?抑或有一些,能迎合这些人所向往的西方世界的有几家? 【评价】这个我不用脑子想就可以告诉你,从平均水平来看,SCI入选刊物一般比非SCI高!你这句话正好说明了SCI是好东西,是好东西大家当然追求啦。你说的“国内的情况”正好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而且你的“迎合这些人所向往的西方世界”这种口吻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凭什么要迎合西方?我们要迎合的是正确合理的做法:广泛交流。 不要以自己的过分要求去施加别人。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确实是有差别的。个人要厘清。 【评价】如果说我将大量发表垃圾论文归为学术不端行为是过分要求的话,我同意你的说法。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别显然不是能够说明文科发表垃圾论文是合理的。这点儿你一定要厘清。 尊重自然,尊重社会!自然要和谐,社会也要和谐!二者不矛盾。 【评价】这句话是全文中最靠谱的一句话。这句话我也同意,所以标注成红色。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6022 次阅读|13 个评论
Close Enough Is Good Enough:由精确性与实用性兼侃理科vs 工科
热度 3 QuanDong 2011-12-7 09:06
东竹先生的博文很严肃地提出关于精确性与实用性的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764do=blogid=514996 )。读后有点联想。在美国,学科之间,思维定势很不同。这就给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之间的合作交流理解带来困难。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待精确性与实用性的态度往往很不同。有关这些不同的笑话也就不少。下面是广为传播的一个段子。 两个小伙,一个理科,一个工科,坐在车厢一端。这时,车厢另一端进来一个曼妙女郎。看到眼中放光的小伙,女郎说,你们可以过来。只是在来程中,每行半距,须有一停。听到此话,理科小伙颇为沮丧,纹丝未动;工科小伙甚是快乐,健步上前。旁人诧异:为何此般?理科小伙云:每进其半,永世不及,我永远也够不着她。工科小伙大叫: Hey, Close Enough Is Good Enough !! 精确乎? 实用乎? PS 在运用科学(特别是 weak inference 的科学)支持决策的时候,类似情况常常出现,人们常常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在许多应用领域,科学理论永远不够好。进一步科研如何定题选题设计?在应用科学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设计 、 管理 、 计划等实际问题的时候,如何应用科学信息,如何描述 、 communicate 、及 对待科学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How close is close enough ? 均是 challenging 的话题。
个人分类: 瞎侃|4659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和骗子的区别
liwei999 2011-5-1 14:39
理工的数据是“机器造”的,而文科需要“手工”作业。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30/2011 20:32:43 手工比起机器来,速度是无法比拟的。当然用钱的量也不同。文科里除非是购买文物花钱,其 它的除了人工也消费不了多少。不信就列出个单子来,把数据累积起来看看。而工科、理科就大不一样了。做一套设备几百万刀都不算什么。 所谓科学和骗子在这个境界的区别是:所谓搞研究,就是把费用都消费了,而骗子则大部分没有消费掉、都咪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会“科学大战”
liwei999 2011-4-28 18:55
体会“科学大战”:一个小case。 曾经有过一个“科学大战”:以“科学”为职业的人与以研究“科学”为职业的人之间的“论战”。 本来挺和平的世界,文、理两科是井水不犯河水;理科人挺受“待见”,文科人也挺能白话的,也打不起来。但是还是打起来了。 打起来的理科一方的原因是:没有区别、认识到“你们不懂、说了也不懂”与人家的“知情权”是两个“独立”的东西。文科一方的原因则是:挺好的“画皮”,在公众面前论“科学”头头是道的人物,被“科学”本家儿的3岁小儿指出来根本就不懂“科学”后而“恼羞成怒”。 男人也不是不能到妇产科做医生。不知道阵痛还没有拉过痢疾、跑过厕所么?问题是“资格”被怀疑了,“素质”被怀疑了之后,产院是开不下去了,或者是不那么兴隆了。 镜子上台“忽悠”,有说好的,有说赖的。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这都不涉及到“科学大战”,说好的、说赖的无非都是喜欢“科学”、虽然更是喜欢“起哄”。 最苦恼的,要数研究“科学”的人了。因为作为一个学术的职业人,混同于一般喜欢“科学”的百姓实在是说不过去,毕竟他们是研究“科学”的、鉴定“科学”的。可是镜子的“忽悠”就是个鉴定难题了:究竟丫说的是不是“科学”?“正确”么?就要睡不好觉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科的无知与理科的无知
fxf 2010-9-27 13:19
先对题目说明一下,完整的应该是,学文科的人的无知与学理科的人的无知,为了行文的方便,以下的提法依照题目。这里的文科、理科,就学科而言,指的是大文、大理。我是学教育学的,算作文科,所以先谈文科的无知。 向来,有知是相对的,无知是绝对的,至少,今天还是如此。文科的无知,简略地说,就是稍知人,不知物。比如说,出门见花草树木,觉得可观可赏,有闲情,也许还会吟出些诗词来,可是对大多数花草树木的名号,不得而知。也就是说,所有的情动,动于不知不识,虽然无妨,却也是憾事。抬头看天,苍穹茫茫,日月星辰的来源、发展抑或形成,不能知道,甚至连光速也不能晓得,很是无知。 例子太多,举不胜举。但,这无知的事实,也妨碍不了文科的狂妄。我有时想,人的狂妄到底是因为无知呢?还是因为知道一些,想必是因为知道一些,所以能够目空一切,甚而骄横起来。文科喜欢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慰,神情中透着莫名其妙的尊贵。于是,文科的傲慢一般傲慢于眼神、表情,一副深不可测的样子。其实对天下的万物,知道的并不多,除了于人的事,有所知晓之外,在大多领域,就是一白丁。 理科的无知,我不能亲身体会,只有间接经验。因为天下的知识分子,非文即理。理科的无知,简略地说,稍知物,不知人。比如说,谈谈历史,有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且在这时候,容易现出一付极不耐烦的神色,似乎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价值,也许就是没有价值。说到文学,尤其古文学,更是不屑一顾,懒得理它。的确,生活中这些东西,有或没有并不影响理科的敏捷推断。于是,理科的有关人的推断,大多速捷而浅薄,如同文科有关物的认知,茫茫然,宛如一个蠢货。 例子举几个,就够了。理科的无知同样无法避免或造就了理科的狂妄。而且,我发现,理科之间更容易相互瞧不上。原因也许也是因为,理科还是知道一些东西。正如,有人说爱因斯坦,伟大的确伟大,只是后来说得太多。理科很欣赏自身的明快透彻,神情中的傲慢却不是从眼神里露出来,而是从身形动作中表现出来,显得果敢、明断。 说文科、理科的无知,自嘲浓于批判,希望重于失望。常常想,文科多一些理科知识多好,省得心胸愈来愈狭窄,省得在不知物是何物的情况下,埋头挖掘所谓的意义;所以文科有机会,读一读有关理科知识的书,最起码,看看理科思想的发展历程。也常想,理科多一些文科知识多好,省得见识愈来愈浅薄,省得在不知人是何人的情况下,一味探究所谓的本源;所以理科有机会,读一读有关文科知识的书,最起码看看文科中的历史材料。 虽然,我们注定了无知,但还是有必要努力减少一些。这样的话,相互交流起来,不至于如禅僧谈机锋,牛头不对马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私下里,很喜欢那些理科知识不少的文科,也喜欢那些文科知识不少的理科。全知是不可能的,尽可能知还是可以的,否则,该闭嘴的时候就闭嘴,不要让别人从我们的眼神或身形中读到傲慢,跌所谓知识分子的份,最后让老百姓骂我们,读书读到 dog 肚子里了。 是为记,无它。
个人分类: 关于学者|3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余秋雨点“睛”的联想
wangdw 2010-6-25 11:11
余秋雨点睛的联想 关键词:点评 文科 理科 封建社会 重文轻理 明星 院士 新的青歌赛正在进行,余秋雨又来点评了。他的文学功底深,起码是对我这个理科的人来说是如此。这是青歌赛,是文科的范围,用文学家来点评无可非议。可是,我偏要想,为什么就不能用个理科专家来点评,也出点数理化基础问题? 因为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英语热,电视里经常有各种赛事。一次,是听力比赛。一边是外语学院的学生,另一边是理科学生。问一般生活内容时,外语学院的学生来得快,得分高。可是,后来,是简单的数理化题,光听懂还不全面,还得会算题。这后来就可想而知了,文科学生算题慢,理科学生快了。当时,我就想,文科学生在中学也学过数理化呀! 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文科领域引进点理科的也是应该可以考虑的。 中国古代,重文轻理。科举考试只考文科。这也是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现在好象还有些。不知我看法对不对,我总认为,在某些地方还是文科吃香。如现在的明星都是文科的吧,他们最富了。比院士有名有钱。
个人分类: 教育|313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硕导申报条件看工科和理科的区别
xinliscau 2010-3-20 14:43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申报条件 2010年03月12日10:01:24 来源: 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初次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教学条件: 1)为本科生讲授本学科的专业课一门,或为研究生讲授一门以上本学科的主要课程,同时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届;2)协助指导一届硕士研究生。 科研: 近三年科研成果以及论文达到的最低条件(第1作者指申请人为第1): 理科要求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以上;工科要求以第一作者发表(Ei或SCI)收录论文3篇以上; 其中1)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或教材、教参、工具书、译著)1部以上,理工类不少于10万字,等同(SCI)收录论文1篇。 2)获国家发明专利第1名折算国内(Ei)收录论文1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1名折算0.5篇国内(Ei)收录论文。 3) 获得国家三大奖一等奖前1至5名可分别等同于5,4,3, 2和1篇SCI收录论文;国家三大奖二等奖前1至3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前1至3名,可分别等同于3,2和1篇SCI收录论文;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前1至2名分别等同于2和1篇SCI收录论文;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第1名,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名,等同于1篇SCI收录论文。 4)高水平论文,即SCI分区TOP刊物论文,1篇等同于2篇SCI论文。 项目经费: 负责一项纵向或横向科研任务,本人名下的近三年到校科研考核经费,工科要求不少于30万元,理科要求不少于20万元。 从上面这个条件可以明显看出,工科要求:到校经费多些而文章要求相对低些;而理科要求:到校经费少些而文章水平和档次要高些。这种规定确实比较合理,基本上反应出工科和理科的区别。 因此,对于准备读研的学生,如果你将来想成为文章狂选择理科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你想成为项目狂,选择工科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祝愿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导师!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1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科大楼里的理科生004
kingstar 2010-3-19 22:48
作为理科生的我,最为显著的标志性代表就是在高一的时候加入当时的计算机兴趣小组,286,5寸盘,BASIC,呵呵,但到高二时选择理科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那是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况且我当时也不是儿童了,最不喜欢背东西了,政治与历史是最为枯燥的,解题对于我倒是有莫名的兴奋。那个时候混的还不错,可惜高考那年,出大事了,不是我,而是国家,那年1989,于是当年的高考录取一反常态,我和很多人一样填报了较近的学校,录取分数很高,总算挤进杭州大学,没有想到分到地理系!我的天,高中那是文科的啊。一切从头来过了。。。 其次的标志是,老杭大(现在改叫浙大了)的地理系是从老浙大分出来,地理系在浙江是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到杭大手里只剩2/3,还有1/3分去了华东师大。因为地理系跑出来的,现在最忘不了的就是在天目山顶气象台喝热茶,在山腰的树林里面认树叶、树干,在山脚稻田里挖水稻土,一挖就要挖个近一米深。也忘不了在兰溪水文站钓鱼,在凤凰山敲石头,在南麂山列岛白天丈量土地,晚上渔民家里吹啤酒瓶。。。 再次的标志就是,工作若干年后,考上了华东师大的硕士,进入的又是地理系,虽然是地理教学论,但是,对于浙大的地理渊源来说总算是圆满了。 现在在华师大的文科大楼,我应该算个博士后,站在博士的后面,坐在博士的后面。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科大楼里的理科生001
kingstar 2010-3-4 10:44
说实话,文科大楼里面的科学元素也是不少,建筑、采光,布局设计等自不必去说,且说上下楼的电梯好了,为了节能,为了避免高峰拥堵,两部电梯,你觉得怎么运行会比较科学呢。对,分单双运行。那怎么个分法呢?3579?还是2468?此楼17层,你会怎么样设置经停的层次呢?华师大在我10年前在这里读书的时候就已开始有低碳理念了。右梯8,12,10,14;左梯7,11,15,17;这样啊,我去16楼的课程研究所,是两种选择,坐左梯到15楼,更上一楼。坐右梯14楼下,更上2楼!为了低碳,为了节约时间,右梯到了,你难道还要傻等?登2楼是登,而不是爬。 人生啊,总会有两种选择,你看似选择了一个不得已的,其实最终你还是有选择能够靠近你的人生目标。 昨天我是最近距离的听崔老师的课。崔老师看来是很讲机会的一个人,他在细小地方都做了处理,课前的10来分钟他是必提前到,缘由并非他就住在近在咫尺的华师一村。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课前也是放点轻松的音乐,我们知道高质量的轻音乐那是对心灵的按摩,好东西。然而,崔老师的音乐还带美轮美奂的画面,这样听觉、视觉一起按摩了!学习者的情绪,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者对课程的期待都会几何级数的提升。 崔老师的导语也是轻松平淡,但听后回味总有强大磁力。尤其是参与式的编组,虽是一个课堂小插曲,但毕竟让大伙来个360度的热身,抽查结果只有一个,但已足够。 说到课程(curriculum),崔委员(国家课程专业委员会)的故事多了起来,似乎前面才是他的热身。基础的东西讲得透,像故事叙述一般;但也留着一些悬念,那是可以拍续集的。最有感触的话是: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最印象深刻的话是:机会决定人的能力,学校课程发展的不是智力而是能力,因为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经验?)。一句年轻的老干部的笑语,揭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症结。 核心思想,崔老师理科头脑,文科出身。
个人分类: 它山之石|3025 次阅读|1 个评论
理科人的人文情怀
cutefay 2009-7-16 17:25
今天下午导师又给我们开会交流思想,会上还谈到了人文思想的话题。本来上午导师还想组织我们一些人去国家图书馆去吊唁任继愈先生,后来因为已经过了吊唁开放的时间,只好做罢。下午导师给我们开会让我们学习任继愈先生的精神。 我本来以为导师是一个一心只做自己领域学问的人,可能对人文等事物的关注程度不高,没想到导师颇有人文情怀。相比之下,我们这群不知道任继愈先生是谁的学生们显得土了。坦白的讲,我也是个很土的人,如果不是最近科学网上悼念任继愈先生的文章,我还真不知道任继愈的事迹呢。估计学理的很多人也都不知道。从这点可以看出,理科的人的人文方面的修养有待提高。 为什么理科的很多人的人文方面的修养不高?我想这一方面与教育有关,尤其是跟应试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理科的人的兴趣和能力有关。 我之前写过一篇《应试教育,我们心中的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146 )的文章,谈到了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同样,应试教育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我高中以及之前不怎么喜欢语文课,也不喜欢那些文学的东西,因为文学的东西会让我想起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回答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者这篇文言文该怎么翻译之类的。我从未从语文课上没有感受到文学的乐趣,即使是像《红楼梦》选段这样的课文,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得也是很乏味。后来上了研究生,才发现《红楼梦》原来如此有趣,不仅情节有趣,还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里面有很多神秘的吸引人们去思考和研究的东西。我现在喜欢写博客文章,因为我可以把我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我以前很讨厌写作文,这是因为那些命题作文太八股了,写的那些作文的文字都不是自己有感而发的。我想,如果我们以前的语文课能够再生动一些,那么我们这群理科生的人文情怀会提高很多。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理科生对人文往往不如文科生对人文更感兴趣。例如,我对一些智力题或者逻辑题之类的理科方面的题挺感兴趣的,只要在网上看到这类似的题,我肯定会去做一下的,如果一时做不出来,我有时候还会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它;而对于人文方面的作品,则我很少会去主动关注,更别说为之废寝忘食去研究一下。除非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人和作品,我才会去关注。所以,我在人文方面,尤其是在文学方面,是个大土人。现在写博客文章,也是用那薄弱的语文基础来写的,经常有语法不对、句子不通等的现象。 导师跟我们说这种人文的修养应该是一种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去学习的东西,并且,这种人文修养对科学研究很有帮助。导师觉得现在的科研浮躁跟科研人员缺乏人文修养有一定的关系。导师让我们学习任继愈先生的精神,是让我们学习大师的思路和做人风范。 后来我们实验室的人展开了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大讨论。大家谈到了精神信仰方面的问题,有的同学说中国人现在更追求金钱是因为人们感觉到精神的东西是虚的,只有物质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就自然而然拜金了;而我的观点是,正是因为人们在精神方面没有信仰和追求,没有那种马斯洛理论的实现自我的境界,所以才会停留在低一级的层次上,因此更加拜金主义。 会上还谈论了其他很多人文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人文大讨论挺好的,既让大家放松了心情,又交流了思想,还能够得到一些人文情怀的熏陶。我想,如果科研院所能够经常组织这样的人文类的思想交流活动的话,可能会更有利于科研。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7236 次阅读|14 个评论
思维模式的思考 -- 也谈工科思维
liangjin 2009-6-15 16:00
宝兄弟一篇 工科思维对中国科研和教育的危害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850 )引来近百条热评,一时间硝烟四起,砖头横飞,刀光剑影,炮弹轰响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7872 )。眼见宝兄弟陷于孤身苦战,我不由得豪气干云,挺身而出,拔剑相助。 宝兄弟的观点我不再重复,我的支持也在评论中表明。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我支持宝兄弟的工科思维论,但是这个论题还需要延深一下。好像这个论点引起学工科的不满,我想这不是宝兄弟的原意,他没有贬义工科思维。其实我们每个经过科学训练的人都倾向于某种思维方式,而且不自觉的把这种思维方式带进其它学科,有时是好事,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他山之石不能喧宾夺主代替本山之石。工科思维有其优越性,它是严谨的,程序的,客观的,相对静态的。特别是处理工程类问题是有效的。但对于复杂、多变、灰色、交互的问题,就有些力勉能支。宝兄弟的博文都有论述。其实宝兄弟客气了,我以为在政治上也应避免工科思维的局限性。当然这不是说工科出身的人不能搞政治,这是两码事。有科学训练同时有政治智慧,那搞政治就很精彩了。 博主回复:谢谢梁兄支持! 理解万岁! 现在,我想进一步就工科思维展开我的观点。 先谈谈思维模式。什么是思维模式?所谓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处理外界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定势。其本质是连接思维对象、工具和主体间关系的相对定型化结构。是人们认识世界,处理事物和预测未来的一种习惯性方式。思维模式有天生的雏形,也有后天的改造,它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专业训练都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注重思维模式与专业训练的关系。 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思维是散漫的,无序的。基础的学习和生长的环境使思维模式得到基本塑型,而专业的训练使思维的某些方面得到强化。受教育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更是进行思维训练。君不见,用人单位很多职位招人时多半要大学毕业生,很多时候并不十分在乎其知识面,而在乎的是其易改造程度。经过大学的学习,思维的某些方面已经得到强化,在灌以相应的业务知识,就会使聘用者者合用。另一方面,强行塑造统一固定的思维模式是另一个极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洗脑子。 环顾周围的人,我想大家应该同意,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有差别。大家很容易注意到周围的人和自己思维的差别,有人缜密,有人灵活,有人僵化,有人混乱。好多俗话也反映了这种差别,如一根筋,少一窍,认死理,花岗岩脑袋,脑子进水、神经搭错,痴人说梦,等等,等等。我是学理科的,考虑问题倾向于逻辑、严谨,但我却发现我的诗人朋友的跳跃思维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的工程师朋友的实际考量也使我受益匪浅。 接着,我们聊聊专业训练对思维模式的改造和强化。专业学习为思维模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专业的训练当然是为专业所需。例如。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文科人和理科人的差别。前者大气磅礴,洋洋洒洒,腾云驾雾;后者逻辑严格,脚踏实地,拘谨深入。就拿宝文的例子来说,我们要建一座大厦,先由建筑设计师设计。建筑设计师虽然应该有建筑的基本知识,但还应属艺术家即文科范畴,大可以天马行空,恣意构想。然而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必须得到建筑工程师的首肯。建筑工程师则应受工科训练,必须根据理科的力学、材料等理论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据说建筑设计师和建筑工程师是天生的敌人,常常为一个角,一个洞大动干戈,后者从工艺、安全等因素考虑要砍掉,而前者觉得一砍就破坏了整体的美感,好像工程师要割自己的肉一样,拼命维护。等到终于掐够了,吵完架,达成一致意见后,下面的事情就由工程师主持执行工程,由工匠们一砖一瓦,完全按照图纸和程序实施完成。最终将想象落到实处,由艺术家的想象,工程师的蓝图变成一座、摸得着的大厦。而后面的过程,如宝兄弟所说,是不容许随意改动的。 这个过程中所有人的贡献都是重要的,缺乏任何一个环节,大厦都建不起来。所以门户之见和互相瞧不起都是可笑而有害的,应该摒弃。从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的思维。建筑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想象,新奇,不拘一格的。力学理论家的思维是逻辑、严谨、实事求是的。而建筑工程师的思维是实际,具体,一丝不苟的。我们也容易看出,让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大厦都建不美,建不牢,甚至建不成。 然后,我们研究一下思维模式的深化、拓展。我一直以为,要正视由于专业训练给自己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偏科现象。别科的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其学科本身,对自己的学科也有借鉴作用。所以要虚心学习别科考虑问题的方式。具体说,文理科的人要克服反感工科琐碎的特点,学习工科的实际思维,而理工科的人要放下固有文科没用的偏见,学习文科的开放思维。工文科要丢弃认为理科背书的观念,学习理科的逻辑思维。 一个例子就是人文素养对科学家重不重要的问题。为这事我还和我的本家兄弟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099 上有过一番唇枪舌剑。我认为人文素养对理科生,尤其是希望做出创新性工作的科学家来说重要的。这种素养将柔化、补缺和扩展理科的思维模式。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不完全同意。优秀的科学家最重要的特性是创造,而创造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直接相连。有道是功夫在诗外,这是对诗人说的,对其他人一样,也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在努力也是工匠,不能出大家。 博主回复:不知道怎么能够得到创造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直接相连这样的结论?再者,你提到功夫在诗外,这是对诗人说的,对其他人一样,请问为什么对诗人成立的东西就对其他人一样?还请指点.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谈不上指教,讨论而已。科学,狭义来说是理科,人文,狭义来说是文科。这两门课的很大差别是思维方式,理科严谨,乃趋渊,文科开阔,乃趋博。学习中的训练也就成型于此。所以两科的缺点也因之而来。文科不实,理科太紧。想一想,你的学科,我假定是理科,大家都是这样的训练,要只靠本学科学到的东东,是很难发现点什么。而如果你的人文素养高,就有文科的优点,思维开阔,跳跃,容易将一些关联度小的东西连起来思考,自然你的创造性就强。这就是我说的第一层意思。至于功夫在诗外,那是一种意境,说的是诗,绝不纯指诗。你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你听出这句话的话外知音,这就是文课的思维方式。其中就有我谈到的前面那层意思。还有更多的意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我的一个体会就是我上个评论说到的:只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在努力也是工匠,不能出大家。 博主回复:谢谢liang老师的回复.有几点跟您商讨一下:也许liangjin老师提到的想一想,你的学科,我假定是理科,大家都是这样的训练,要只靠本学科学到的东东,是很难发现点什么这点在几百年前是对的.但对于当今的学科,至少对于我从事的学科来讲是不恰当的.正如我在博文中提到的,现在的科学分科太细,能够掌握自己大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自己科研方向的具体知识对大多数人来讲已经是件很难的事情了.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能够把这些咚咚掌握了,idea是水到渠成的.不过很难想象在没有掌握这些的情况下,人文知识能够提供啥创造性.说到这,我到想起了众多预测地震的大师来了,我觉着他们中不少人的人文素养挺高,至少没少读,要不然也很难想到用这些个咚咚来预测地震.可惜的是他们地震方面的知识有些欠缺,虽然搞出来的咚咚很有创造性,但是有点伪科学的意思. 另外您提到只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在努力也是工匠,不能出大家,这点我基本同意.但能真正做出开创性工作的大家又有几人呢?真正科研的主体是好的工匠吧,而我们现在是不是连好工匠都没有呢?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1.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永远是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也别谈,但这并不与人文素养矛盾; 2.人文素养孕育你的想象力,想象力决定创造性思维,这是一个优秀科学工作者必要的素质;没有这个素质,idea不会水到渠成,相反只能follow别人,不可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3.艰苦的专业训练的确很苦,任何科学、古今中外都一样,但这绝不是放弃人文素质培养的理由; 4.人文素养不是仅仅指养养花,拍拍照,而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和宽阔的思考,需要虚心学习,特别是哲学等人文科学,要一点点积累和培养,至少要有兴趣去了解。这对你专业的帮助是正面的,是磨刀的功夫。 5.创造性思维与伪科学不是一回事;伪科学的人文素质不一定高,恰恰相反,他们没什么素质,才会招摇撞骗; 6.预测地震我不懂,没有发言权,但我不赞成随便扣伪科学的帽子; 7.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于工匠,我没有话说。毕竟科学工作需要大量的工匠,为这所大厦添砖加瓦,而工匠只能看懂蓝图,却不能设计蓝图。但我要说的是做一个好工匠也需要人文素养,不然你没有想象力,你的工作效率就不能比别人高。 博主回复:1.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永远是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也别谈,但这并不与人文素养矛盾,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很多人的专业知识积累的并不够.这种情况下提高什么人文素养是不是有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人文素养会孕育想象力?我只是见过这个结论,不知道论据是啥呢? 3.同一,在科学素养还不够的时候提人文素养是不会走就想跑.我在文章中也说了,也许对于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很高的诸位大师,答案是yes,但对于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NO.当然了,其前提是我觉着由于学科细化的原因,现在很多人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知识积累并不够. 4.这对你专业的帮助是正面的,是磨刀的功夫。 why? 我有与上面的第二点同样的疑问. 5.伪科学的人文素质不一定高,恰恰相反,他们没什么素质,才会招摇撞骗; 他们确实素质不高,不过更多的是科学素质.至于其观点是否有创造性,我倒是持肯定态度的. 6.---- 7.不会走就会跑是违反发展规律的.抛开人文素养对科学家有无帮助不说,不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先,而去提倡人文素养,是不是有些主次不分呢?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你的问题是非要把两件事分开来,这两件事不是互斥的,是互补的。人文素养不能等到你科学知识学完后再去培养,那就晚了。应从小开始。至于你非要找什么证据,就说明你理科太紧的缺点显现出来了。想象力是不需要证据的。 关于思维模式,还有几点要特别指出:1.专业性思维并不特指该专业的人所专有的思维,而只是该专业训练过程中容易形成的思维模式。工科人就有工科思维大概是宝文最招质疑的地方,但仔细读下,宝文并没有混淆这两件事;2.思维模式有固定的趋势,在某些方面用起来很灵,灵过几次容易陷入僵化的状态而难以接受别种模式;3.自己的思维模式一定有局限性,在讨论问题中要随时注意这种局限性,切不可有你的模式去评判世界上所有的事务;4.思维模式也有改造的可能。要包容、欣赏别的学科,时时注意学习它们的优点,以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式。5.某种思维在本领域也许就够用了,但越是大家,越是需要多模式思维。 最后,回到宝兄弟的问题,工科式思维到底适不适合教育和科研管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把定义搞清楚,什么是工科式思维。从宝文中,我理解成由工科教育训练成的适用于工科的思维(不对请指正)。这种思维适用的对象是工科的对象即相对稳定,性质清楚的物。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思维应该是具有按图实施,程序操作的特性。 那么,再来看宝文中讨论的应用对象:教育和科研管理。教育也可以看成一个工程,对人才的培养,有工科的性质,然而培养的对象是人,不是物,所以绝对有文科的特性。这就表明纯粹的工科的思维是不适用的。那么再来看科研管理。科研有理科的性质,但科研成果的随机性和难预测性也难用程序化管理,从而工科思维在这儿也殆力难支。教育和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纯科的思维都显得力不从心,所以需要多学科、多模式的思维。 所以我支持宝兄弟的观点。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9414 次阅读|6 个评论
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的统一性
cutefay 2009-2-13 23:15
看到周可真老师的一篇文章文科理性与理科理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499 ),我在评论中提到我觉得文科跟理科本来是统一的,本来不应该有所区别。但实际上大多数文科出身的人跟理科出身的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我觉得出现这种差异是不应该的。具体怎么解释,我再好好想想,如果想得出一些东西,就也发一篇博文。 周老师回复:文理思维出现差异是不应该的?您这观点倒是很有启性啊,如果能说出道理来,一定会很大意义,不必说得周全了,就是有些道理,也有创新意义的。我觉得,这网上就得要大家敢于胡思乱想,就是说错了或直觉猜测之类,也没有什么坏处,谁也不会把这种讨论中的言论当作严肃的或正儿八经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来看待。 在这里,我就谈谈自己对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批判指正! 文科跟理科,是人为地划分的学科,现在文科理科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明晰了,正如周可真老师所说的有时人们也把心理学归入理科,而把逻辑学归入文科。我觉得文科思维跟理科思维具有统一性,只是研究的对象有所差异罢了。换句话说,对立统一,既有不同的方面,也有相同的方面。我觉得是内在是相同的,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 对于文科跟理科,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和看法,我的看法是:理科往往是对物质进行研究,无论是数理化还是天地生,都是以自然界的物质为研究对象的;而文科,往往是对人的意识产生的行为的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是个体性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我记得以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学过: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我觉得文科研究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现在文科思维跟理科思维有较大的差别,从科学网上大家的博文和评论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觉得这是受研究对象的不同所造成的。理科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而文科的研究对象稳定性差。我定义的稳定性这个词我不会用一段简练的语言来解释,就举个例子吧!我是搞生物工程的,属于典型的理工科,我们搞科研要做很多实验,用实验数据来说话。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要很严谨,例如在测定温度对某个物质提取的影响的时候,要在除了温度之外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来测定提取率,这样的数据才是准确的。并且,做理工科的实验,很容易控制条件,来实现自己想研究的目的。而文科呢,研究的对象人的差异会很大,同样的一个人,遇到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候都会做不同的事情,要看心情,别说是不同的人。正因为人和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都是不具有严格的比较性的,所以我觉得对文科很多事物的研究往往会靠一种统计规律,而不是严格的可控实验。文科的艺术方面,差别就更大了,我想让达芬奇再画一次《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不可能画得那么好了。 理科的人往往用还原论来思考问题,就是把问题分解,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是因为研究的对象容易分解;而文科的人往往会用整体论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因为往往文科的研究的对象分解了看没有意义,只有宏观整体来看才有意义。我觉得这个就好比波粒二象性,单个粒子表现不出波的性质,只有一群粒子,最后才能表现出波的性质。还有中医和西医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西医可以比喻成还原论,中医可以比喻成整体论。中医如果用还原论来看,既找不到经络,又找不到气。 但我觉得,有时候还原论和整体论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人类现在还没有找到二者的桥梁,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并且往往不是由局部简单相加而成的,而是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逻辑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会起到一种协同的正效应,有的时候是负效应,或者有的时候更复杂。整体论和还原论本是统一的,但是因为现在人类目前认知的局限性,还没有找到二者的桥梁。 我觉得只用整体论来分析问题,或者只用还原论来分析问题,都会有所局限。对事物的分析,可以先用整体论指导宏观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向,再用还原论分解,再研究局部是如何组成整体的。而现在对有的对象只用整体论,往往是因为对研究的对象不知道如何还原或者还原了没办法组装,所以就黑箱操作了。而对有的对象只用还原论,往往也是因为还原了之后没办法跟整体论相联系。 文科跟理科之间的桥梁,我认为,非实体的东西是逻辑学,实体的东西是生物学。 先说说逻辑学。它在研究思维上是文科跟理科之间的桥梁,无论对文科的研究,还是理科的研究,都离不开逻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一切事物的基础。事物是靠逻辑联系起来的,例如如果,那么这样的充分条件,以及要,我们必须要这样的必要条件。我觉得心理学的研究也是靠逻辑学的,虽然有的时候人的一些行为看似没有任何理由,但没有任何理由也是一种理由,那就是因为人们做某种行为经常毫无理由,所以人们常常会 再说说生物学。生物学是联系物质跟意识的桥梁,基因和神经细胞属于理科研究的对象,而由基因和神经元决定的人的行为则属于文科的研究对象。虽然人的思维和行为千差万别,但是它们是由基因和神经细胞控制的。人们现在还没有研究得透基因如何影响着人的性格和行为,也还没有搞明白人的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神经细胞是怎样变化的。并且,为什么从核糖体组装的蛋白质自发地去高尔基体修饰,这类似的生命现象至今还没有完美的研究结果。这让人们觉得生命现象是多么伟大啊,生命的很多现象,超出了人类现有知识所能够解释的范畴。我想,如果理科方面能够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更为深入,那文科和理科之间的桥梁就会产生了。 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同时具备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去认识事物。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销售,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并且我觉得应该属于管理学中的偏文科的范畴,同样一种产品的销售的好坏跟销售员的推销技巧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一样,因此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也不一样。而一位以色列的物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博士创立的TOC制约法中,把销售用理科的思维进行研究,提出一套说服和推销的流程,,用这样的方法去推销,屡试不爽。高德拉特的第一部作品《目标》大胆借用小说的笔法,说明如何通过近乎常识的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结果一炮走红。 所以,我觉得文科的很多问题,如果加一些理科的思考方式,很多复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同样,理科的人如果有一些文科的思维做指导,看问题不会偏颇。 我在前一篇博文中,转载了一篇很不错的博文假如爱因斯坦做管理咨询,来跟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4521 次阅读|19 个评论
文科理性与理科理性
可真 2009-2-12 08:09
博主按:此篇文章作于去年10月份,写成后储存在一个什么地方,后来忘记了。刚才偶然间又发现了它,现发表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冲动是来源于我所读的如下几段网友评论: ( 1 ) 科学在科学网里不断需要被正身,而且还有那么多人要来辩论这个问题,真是悲哀。说明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还是少了。其实我一直喜欢的文笔都来自搞自然科学的人,感觉文科的人总有些传销气质。 (摘自: freefloating 在王鸿飞《学术自由与学术创造》博文中的评论) ( 2 )可真老师属于文科,而鸿飞老师属于理科,两个人的学术态度出现不同是自然而然的。 (摘自: 我科研故我在 在王鸿飞《学术自由与学术创造》博文中的评论) ( 3 ) 在西方国家 , 科学家从来不是社会的主宰 ... 因为他们知道科学家普遍存在一种职业病偏执,狭隘,过分理性,不宽容!这些职业病对社会的和谐有很不良的影响力 ! (摘自: 隔壁家的二傻子 在 廖永岩《科学网 90% 的博主是民科?》博文中的评论) 这三段评论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文科与理科之间存在着学科差异,这种差异我把它理解为学术理性的差异。 学术是人类的理性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精神表现形式,其作用(反映、思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客观世界由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和人与人的物质关系所构成的感性的物质运动。这种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一般被概括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通常所谓文科与理科,是对由于其对象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学术门类的统称,一般地说,理科是指那些以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物运动作为其对象的学术门类,文科是指那些以社会运动作为其对象的学术门类。另外,学术在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作用于自身对人类的理性活动本身的反映、思考、研究,这种自我作用的学术形式包括心理学、逻辑学,它们是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学术门类,但有时人们也把心理学归入理科,而把逻辑学归入文科,当然我是比较倾向于把心理学、逻辑学都归入文科的。 还有,哲学与数学这两门学术,其对象其实并不限于客观世界的某个特定领域的,但习惯上哲学是被归入文科,数学则被归入理科。在我看来,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外在的形质,因其有形而必有其数,数学就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形与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学术;同时,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又都有其内在的理则,因其有理而必有其道,哲学就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理与道及其相互关系的学术。所以,这两门学术是超越于文科与理科之上的特殊学术门类,不宜将它们硬性归入文科或理科。但是,尽管如此,我仍不能不随乡入俗地按照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习惯把哲学归入文科,把数学归入理科。 这样,从对象上看,如果撇开哲学与数学不论,文科与理科的根本区别在于: ( 1 )理科的对象是相对简单而稳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文科的对象是相对复杂而多变的运动形式(社会运动、包括心理和思维在内的精神运动); ( 2 )理科的对象是不包括与从事学术的人自身在内的,亦即是独立于从事学术的人之外的非人性实在,文科的对象是包括与从事学术的人自身在内的,亦即是与从事学术的人有内在联系的人性实在。 进而言之,理科的对象具有简单性、稳定性和自然性的特点,相对地文科的对象则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正是由于其对象的这些方面的差异,文科与理科的学术性质便不同,从而其理性形式也不同: 理科理性的特点:( 1 )由其对象的简单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分析性; (2) 由其对象的稳定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精确性; (3) 由其对象的自然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外向性。 文科理性的特点:( 1 )由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综合性;( 2 )由其对象的多变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模糊性;( 2 )由其对象的人文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内向性。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4982 次阅读|6 个评论
文科生VS理科生(不得不看的贴子)
flytosky 2008-11-2 10:40
  文科生看文科生:潇洒浪漫。      理科生看理科生:聪明绝顶。         文科生看理科生:呆。      理科生看文科生:酸。         文科生口头禅: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你会吗?(源于孔乙己)      理科生口头禅:1+1=?(源于陈景润)         文科男生的爱情战术:肥水不流外人甜(本系女生很多)。      理科男生的爱情战术:引进外姿(本系女生太少)。      女生的理想男友:文科男生的嘴(甜)+理科男生的腿(勤)。      男生的理想女友:文科女生的外表(美)+理科女生的头脑(慧)。         文科生最头痛的事:1530元存了3个月零七天,银行利息2.14%,扣去20%的利息税,最后总共是多少?      理科生最头痛的事:情人节的前一天,在烛光下苦思冥想,给女朋友的卡片上写点什么才好呢?               文科生最常做的事:咬着笔杆发呆。      理科生最常做的事:扶着眼镜发愣。      文科生对文科生吹嘘:最近我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理科生对理科生吹嘘:《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我已烂熟于心。         文科生对理科生炫耀:古代音韵学学起来像唱歌一样有趣!      理科生对文科生炫耀:学微积分其实像打游戏一样好玩。      文科生最激动的事:名字变成了铅字。      理科生最激动的事:攒机成功。         文科生最不爱听的夸奖:哇!你连莎士比亚都知道,好渊博呀!      理科生最不爱听的夸奖:天,你连灯泡线路都会接,真能干啊!      文科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国象棋,因为历史悠久,典故丰富。      理科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桥牌,因为记分复杂。 转自红网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326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