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争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966年世界杯魔鬼进球:进了还是没进?
songshuhui 2011-5-30 23:51
Albert_JIAO 发表于 2011-05-04 05:07 四十五年前的1966年世界杯决赛中,东道主英格兰队对阵联邦德国队,这注定是一场精彩的强强对决。在德国队中,英才辈出,“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正值初出茅庐,展露头角之时。英格兰一方则拥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球场上有数以万计的英国球迷,主教练拉姆塞首创了442阵型,当时的顶级球星查尔顿势不可挡了。这120分钟的鏖战不仅是一场世界杯的经典战役,还诞生了足球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疑案。 进球视频: 在90分钟的比赛里,英德两队2:2战平,比赛进入加时赛。在112分钟时,双方仍保持着僵持局面,就在此时,本非主力的英格兰队员赫斯特在禁区内获得机会起脚怒射,球击中门梁下方后弹到了在门线上,飞出球门。英格兰球员们开始欢呼庆祝,认为球已经进了,可是德国球员却不认可这个进球,决定球场命运的主裁判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在向场边的苏联边裁征求意见后,宣布进球有效。之后,赫斯特又进一球,完成了帽子戏法,不仅一战成名,也使足球的故乡英国在世界杯上获得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冠军。 比赛虽然结束了,围绕着这个令人争议的“魔鬼进球”的讨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起初时,英德两方各执一词,英格兰球员坚称那个球一定是进球,当时离球门很近的球员说“我看到那个球进了,如果那个球没有进,在球弹出后,我为什么去欢庆胜利而不去补射”,还有人觉得,足球击中横梁的时候,已经碰到球网成为进球了,足球从球网上弹回而不是从横梁上弹回。而当时举旗示意进球的苏联边裁阿赫拉莫夫,在英国球迷心中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几乎成了一位英雄,直到几十年之后还有英国球迷到阿赫拉莫夫的墓地上献花。德国一方则不以为然,“我看到足球上粘着球门线的白灰”,“如果这个球是进球,它不会向球门外侧弹去”。参加辩论的不仅有球员,两国的体育评论员、媒体和一些学术界人士也都站在了自己喜欢的本国球队一边,出面发表“专业分析意见”,当然,两国的球迷也纷纷以打酱油的身份加入到唇枪舌战之中。当时看来,球进了还是没进,或许只有上帝才知道。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一个结论:这是一次误判。近些年,不断有一些当年英国进球的当事者出来承认进球不是真的,比如在2010年3月,已经年近七旬的进球功臣赫斯特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公开说,自己当时并没有踢进这个球。在科学界,对于这个球进了还是没进的争议,科学家们的观点也日趋一致,在有关的研究论文中,受关注最多的是一篇在九十年代中期发表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论文,论文同样认为这个球没有进,而且论文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系的两位研究者。 按照足球比赛的规则,只有整个足球都越过球门线才可以算作进球,如果足球正好砸在了球门线上或者只有一部分过线不算数。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研究者们手头可以找到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当时的比赛录像了。如果用最简单的办法,把录像放慢,那么这段比赛录像每秒钟可以分成25张静止的画面,在那张足球与球门线最亲密接触的画面里,凭肉眼还是很难辨别出足球到底有没有完全越过球门线。 人眼对于这种单张画面的解读,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摄像机在拍摄的时候位置、角度、焦距、对图像的放大倍数都是未知的,如果假设当时摄像机是在偏左一点的角度拍摄的,画面中足球似乎就是进球,如果偏右一点的,进球看起来又会有一点“不对劲”。还有一个纠结的问题是,在不同时刻,足球在空中的高度是不断变化的,足球的高度对于在画面中判断是否越线进球至关重要,可是要看出它到底有多高也是个难题。 为了给录像中的足球精确的定位,英国科学家的做法是找到了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两段录像。想必很多人都尝试过戴着眼镜来观看立体电影,人的双眼可以看到立体的世界,在于两只眼睛看到的同一个物体会存在一个很小的角度差,各自看到的画面是不完全相同的,人的大脑根据这个两只眼睛的视角差知道物体距离的远近。立体电影在拍摄的时候,两个摄像机镜头按照人两眼之间的距离摆放,然后在播放电影的时候时,观众戴上眼镜可以让左侧镜头拍摄的画面进入人的左眼,右侧镜头的画面进入人的右眼,自然就能看到立体的场景。 相似的,英国科学家从电视公司找来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两段足球比赛录像,把它们作为“两只眼睛”,将看到的景物还原出足球在各个时刻三维位置。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原因依旧是不知道当时这“两只眼睛”在摄像师手中每时每刻的位置、角度和各种参数,不知道两只眼睛是近视、远视还是散光,没法把两个画面拼成立体信息。不过幸运的是,他们的任务不是制作一部世界杯比赛的立体动画,仅仅是知道球有没有过线。尽管足球飞在空中,高度位置时刻变化,可是球场草坪上的白线是永远躺在那里的,不会飞起来,于是这两段录像中的“球场”以边界线、禁区线为标志,在变形之后,像两张纸一样对到了一起,两段录像中的足球也被投影到了这个共同的平面上,也就是说,足球在各个时刻正下方所对应的球场的位置被计算出来了,这正是我们想知道的。 此时还是不能确切地说足球有没有越过令人纠结的白线,计算结果里有毫厘的不精确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各种误差都要考虑:两段录像的每一张画面是不是严格在同一时间拍摄的,如果有时间差,哪怕零点零几秒都会有误差;摄像机的镜头会不会让画面出现一些扭曲;两段录像里球场的边界线是否完全笔直的;足球飞得过快或者摄像机摇动地过快的话,在画面中就会显示着模糊的图像,影响对位置的测算。种种不确定性让足球的位置变成了一个一段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值。 不过,论文最后的结论还是确定的:在足球撞到横梁上、弹到地上再弹出球门的整个过程里,它距离成为进球“还有大约20厘米的路要飞”,几乎不可能是进球。如果用更学术、更精确的话说是: 这个球在离球网最近的时刻,有99.87%的概率,离成为进球的距离要大于6厘米 。 “出来混是要还的”,戏剧性的一幕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上演。英格兰和德国再次有幸相遇,再次出现了裁判的争议。只是这一次,争议的进球不需要科学家来分析,从比赛录像里就可以轻而易举看到真相:这的确是一个真正的进球,可是裁判却判了无效,英格兰在这场1/8决赛比赛中最后败局收场,真是“成也裁判,败也裁判”。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1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权威文献摘录:量子力学要点、争议与混乱
热度 5 jmluo0922 2011-5-11 18:05
以下资料摘录自Odd Genius翻译的世界著名科学刊物Science(2000年8月11日)纪念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100周年的一篇评论文(D. Kleppner R. Jackiw),应该是量子力学最正统和权威的说法,供有兴趣学习、了解、研究和讨论量子力学的人员参考。 量子力学要点 伴随着这些进展,围绕量子力学的阐释和正确性发生了许多争论。玻尔和海森堡是倡导者的重要成员,他们信奉新理论,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则对新理论不满意。要理解这些混乱的原因,必须掌握量子理论的关键特征,总结如下。(为了简明,我们只描述薛定谔的波动力学。) 基本描述: 波函数。系统的行为用薛定谔方程描述,方程的解称为波函数。系统的完整信息用它的波函数表述,通过波函数可以计算任意可观察量的可能值。在空间给定体积内找到一个电子的概率正比于波函数幅值的平方,因此,粒子的位置分布在波函数所在的体积内。粒子的动量依赖于波函数的斜率,波函数越陡,动量越大。斜率是变化的,因此动量也是分布的。这样,有必要放弃位移和速度能确定到任意精度的经典图象,而采纳一种模糊的概率图象,这也是量子力学的核心。 对于同样一些系统进行同样精心的测量不一定产生同一结果,相反,结果分散在波函数描述的范围内,因此,电子特定的位置和动量没有意义。这可由测不准原理表述如下:要使粒子位置测得精确,波函数必须是尖峰型的,然而,尖峰必有很陡的斜率,因此动量就分布在很大的范围内;相反,若动量有很小的分布,波函数的斜率必很小,因而波函数分布于大范围内,这样粒子的位置就更加不确定了。 波的干涉 。波相加还是相减取决于它们的相位,振幅同相时相加,反相时相减。当波沿着几条路径从波源到达接收器,比如光的双缝干涉,一般会产生干涉图样。粒子遵循波动方程,必有类似的行为,如电子衍射。至此,类推似乎是合理的,除非要考察波的本性。波通常认为是媒质中的一种扰动,然而量子力学中没有媒质,从某中意义上说根本就没有波,波函数本质上只是我们对系统信息的一种陈述。 对称性和全同性 。氦原子由两个电子围绕一个核运动而构成。氦原子的波函数描述了每一个电子的位置,然而没有办法区分哪个电子究竟是哪个电子,因此,电子交换后看不出体系有何变化,也就是说在给定位置找到电子的概率不变。由于概率依赖于波函数的幅值的平方,因而粒子交换后体系的波函数与原始波函数的关系只可能是下面的一种:要么与原波函数相同,要么改变符号,即乘以 -1 。到底取谁呢? 量子力学令人惊诧的一个发现是电子的波函数对于电子交换变号。其结果是戏剧性的,两个电子处于相同的量子态,其波函数相反,因此总波函数为零,也就是说两个电子处于同一状态的概率为 0 ,此即泡利不相容原理。所有半整数自旋的粒子(包括电子)都遵循这一原理,并称为费米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包括光子)的波函数对于交换不变号,称为玻色子。电子是费米子,因而在原子中分层排列;光由玻色子组成,所以激光光线呈现超强度的光束(本质上是一个量子态)。最近,气体原子被冷却到量子状态而形成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这时体系可发射超强物质束,形成原子激光。 这一观念仅对全同粒子适用,因为不同粒子交换后波函数显然不同。因此仅当粒子体系是全同粒子时才显示出玻色子或费米子的行为。同样的粒子是绝对相同的,这是量子力学最神秘的侧面之一,量子场论的成就将对此作出解释。 争议与混乱 量子力学意味着什么?波函数到底是什么?测量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在早期都激烈争论过。直到 1930 年,玻尔和他的同事或多或少地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标准阐释,即哥本哈根阐释;其关键要点是通过玻尔的互补原理对物质和事件进行概率描述,调和物质波粒二象性的矛盾。爱因斯坦不接受量子理论,他一直就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同玻尔争论,直至 1955 年去世。 关于量子力学争论的焦点是:究竟是波函数包含了体系的所有信息,还是有隐含的因素(隐变量)决定了特定测量的结果。 60 年代中期约翰 ·S· 贝尔( John S. Bell )证明,如果存在隐变量,那么实验观察到的概率应该在一个特定的界限之下,此即贝尔不等式。多数小组的实验结果与贝尔不等式相悖,他们的数据断然否定了隐变量存在的可能性。这样,大多数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正确性不再怀疑了。 然而,由于量子理论神奇的魔力,它的本质仍然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量子体系的古怪性质起因于所谓的纠缠态,简单说来,量子体系(如原子)不仅能处于一系列的定态,也可以处于它们的叠加态。测量处于叠加态原子的某种性质(如能量),一般说来,有时得到这一个值,有时得到另一个值。至此还没有出现任何古怪。 但是可以构造处于纠缠态的双原子体系,使得两个原子共有相同的性质。当这两个原子分开后,一个原子的信息被另一个共享(或者说是纠缠)。这一行为只有量子力学的语言才能解释。这个效应太不可思议以至于只有少数活跃的理论和实验机构在集中精力研究它,论题并不限于原理的研究,而是纠缠态的用途;纠缠态已经应用于量子信息系统,也成为量子计算机的基础。 (注:以上资料无商业目的,只供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告知我会立即删除)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567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黑居易:生物安全研讨会实录
蒋高明 2011-5-3 18:00
作者: 黑居易 ——我参加转基因安全国际研讨会实录 本文出处: 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5/231472.html 首先表明我的态度:我坚决支持中国研究、发展转基因技术,但是在不知道风险、不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只应限于实验室内。我坚决反对中国迅速大规模种植转基因粮食,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我坚决反对不顾国民健康,从美国等生物公司进口大量的转基因食品,给中国人吃。 2011 年 4 月 28 日 -29 日,我在北京参加了环保部和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第四次国际研讨会。在现场,在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相比前几次一边倒的赞美转基因而言)的平台上,我听到了来自各方面(研究者、媒体、公众、学生、军官)、各个国家(美国、挪威、马来西亚、玻利维亚等)的不同声音。作为一个普通中国公民,我衷心感谢薛达元为此所作的巨大贡献。他为此遭受到巨大的压力。请全国人民声援他,也声援环保部! 在会前,我受薛达元老师的委托,也是出于对农业部胡作非为的义愤,邀请了好几位重量级的专家参会。在会前的几天,我来来回回写了几十封邮件,打了多次电话。顾秀林、陈一文、柴卫东成为此次研讨会反对阵营的杰出代表,每每发问,让那些说谎者哑口无言。面对发问,农业部的某些官员,要么说自己不懂技术回答不了,要么就是百般抵赖不承认各种媒体报道的事实。 DAIXU 、张宏良、刘仰、薛正巍参会了,但是没有发言。在会场间隙,在私底下,我与他们交流了很多。特别是,我与 DAIXU 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比如怎么讨论安全问题,怎么看待快的问题(另外附文写)!孔庆东、摩罗、岳南、郎咸平、郑风田几位专家那两天很忙,所以没有参会,但是都表示关注此事。( 4 月 30 日下午,我到岳南老师家中做客,当即跟他简要地介绍了这次研讨会。他本来不是做这方面的研究,经过我的几句简单的交谈,他就认定转基因粮食大规模商业种植是不对的。) 以下是我凭记忆,记录而成,大抵观点是不会有记错的。但是,可能会有字句不准确的地方。 在现场,国际先驱导报金微,还有牧川,做了很多精彩的发言讨论,让那些说谎者无所遁形。在现场,新华社记者丛亚平参会了,但是一直没发言。丛亚平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和 DAIXU 都是这么认为,所有中国人要记得这一切。 会议开幕式上,有关官员直言,本次讨论会的主题是谈谈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温家宝有重要批示,表达对转基因安全问题的担忧。可是,不少支持转基因粮食商业化种植的专家,很少谈到安全问题,反倒是不停地炫耀展示转基因技术(黑居易注:天可怜见,那些炫耀的专利都是属于孟山都公司的,人家借给你忽悠中国人,等到大面积推广后,再收种子专利费。这和前些年中国 DVD 产业的崩溃的道理如出一辙!)。 第一个上台做主题报告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朱桢,大谈中国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疾呼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什么呢?他说,温总理一直力主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至于转基因技术有没有风险,他以一副无赖的嘴脸,这样回答: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安全的事情,也没有绝对的无风险。他说,坐飞机有风险,难道不坐飞机吗?他接着说,我们觉得只要是风险小,收益大,我们就接受(转基因粮食)。这真是强盗的诡辩逻辑!吃的问题,和用的问题,是两码事。再说,我可以选择不坐飞机,可以坐铁路等等交通工具。但是,粮食一经改变,恐怕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朱的报告结束后,讨论时间,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您说,只要是风险小,收益大,我们就接受(转基因粮食)。请问,您说的我们到底是指谁?我想,起码不包括我吧。且不说风险是小是大,难道收益大,就一定要接受吗?您以为,推广种植转基因粮食,就是炒股吗?(炒股,您可以输的倾家荡产,那是您一个人的事情。但是,推广种植转基因粮食,那是整个民族的事情,那您说没风险就接受,就逼得所有人接受啊!)” 对此,某朱教授敷衍了几句:“没有绝对安全的。你能因为飞机有风险,就拒绝坐飞机吗?我们,只是我们这一部分人,并不强迫别人,现在都是民主社会啦。”(注:当中国的农田都被你们这一帮人改造称转基因农田的时候,不用你们强迫,我们要么饿死,要么吃转基因粮食,别无选择。) 接着,第二个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吴孔明上台做主题报告。上台半天,吴孔明站着没动静,在座各位也没动静。过了几十秒。主持人薛达元喊了一声:“大家鼓掌啊!”于是乎,大家哄堂大笑。原来,他上台,没人给他鼓掌。吴孔明讲的题目是《 Bt 棉花生态系统害虫地位演化机制》。他讲了一句很搞笑的话,他说,其实我国农业部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很完备的,在转基因生物商业化的 15 年时间里,其实没太大的波动,很正常。他说,转基因技术是科学发展的进步力量,任何科学都存在风险,今后的安全管理要加强。 (黑居易注:这其实是一句误导人的废话。中国农业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及其种植的管理是严格的吗?在第二天上午,我向农业部官员发问,农业部官员就是不承认。) 第三位做主题报告的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教授。他本来是被安排到下午,但是临时提前到上午了。因为,组织方总不应该整个上午都是鼓吹转基因好的人在说大话吧。蒋高明说的非常中肯易懂,我记了几个要点。他说,第一,大自然的生物演化已经有 40 亿年的历史,可是现代转基因技术只有 20 年的历史,谁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呢?第二,如果转基因食品在中国泛滥,过了几十年后才发现灾难后果,谁能为此负责?第三,转基因技术导致不能留种,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将导致传统种子、育种技术绝灭。第四,转基因技术会导致物种入侵,存在基因污染等巨大风险。人类史上,发生了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前五次是自然行为,而这第六次就是转基因技术,恰好是人类行为。蒋高明老师演示了一个他在研究的生态农场不同时间拍摄的视频,视频显示,老鼠闻到转基因食品,叼走了,就是不吃,然后只吃非转基因饲料。同时,视频显示,没喂养过转基因食品的老鼠,很会打洞。 蒋高明老师做完报告,特别是直观的视频演示和图片展示,引起在场的人广泛共鸣。紧接着,与薛达元老师沟通后,金微用了宝贵的几分钟时间,用 ppt 展示了他在广东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喂养转基因饲料的动物发生很多异常现象。比如,喂养转基因饲料的母猪,不能产子,或者产子大小不一,死亡率很高。老鼠不能打洞。 又是讨论时间。几个支持转基因大规模推广的人,轮番马上发问,总是说,这些只是一种现象,但是科学需要严谨科学客观的实验数据,你们应该拿出这些数据来,才有说服力。蒋高明老师说,“我的专业是研究植物的,可是现在你们逼我这样一个植物学家来做一些动物实验,还管我要数据?包括金微提供的调查报告,那是一种异常现象。你们那些动物学家,在干什么呢?” 我当时准备发问,可是话筒没转到我这边来。我想说:“陈光标被誉为中国首慈,他在不停地做慈善,可是有不少人说风凉话,指责他做慈善就是作秀。陈光标是这样回答的,‘就算我是做秀,请问你们在指责我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呢?’现在,有良知的人们,已经发现异常现象了,包括当地饲养猪的农民凭借直觉发现了这些问题。问题出现了,是谁造成的呢?是制造转基因饲料的人造成的,怎么还需要调查者提供所谓的数据呢?现在应该是你们这些制造灾难的人,或者拿出数据、自证清白;或者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发现异常的人不够科学严谨。按照法律常识来说,谁主张,谁举证。” (这个问题,在第二天上午仍然出现。有些支持转基因商业化的人,还在不停指责别人不够科学严谨。来自云南某大学的顾秀林发言时,说,等到你们要的 PAPER ,慢慢写出来,然后慢慢评审,然后慢慢成为你们认可的学术报告、数据,异常现象早就变成生物灾难了。如果你们这些人要科学数据,不要问我们要 paper ,请你们跟我们到当地去看看,去考察,一眼即明!) 黑居易 2011.5.1 下午记 博文链接 黑居易:消灭到没中国人可消灭(上… 2011-05-02 11:26 黑居易:转基因到底是什么? 2011-04-26 16:23 恩道尔为顾秀林新作《转基因 战争 》 作序… 2011-04-25 11:27 黑居易:房价到底降不降? 2011-04-07 15:11 黑居易:《转基因粮食凶猛》即将出 版… 2011-04-02 11:35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在江湖走,那能不挨刀
Bobby 2010-9-18 05:42
多次争议事件表明,科博网上持论之极端、言说之多样,未必逊于其它网络社区。除非你不发表意见,否则,就可能遭受冷嘲、热讽、讥诮、漫骂、羞辱。 如果你偶尔遭遇攻击,不要恼怒,不要气愤,记住这句话: 人在江湖走,那能不挨刀 。 裁自某地产商的广告,以博一笑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80 次阅读|9 个评论
争议中的“张爱玲故居”
热度 1 黄安年 2010-8-25 16:51
争议中的张爱玲故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25 日发布 张爱玲是个政治上有着争议的文化名人 , 张爱玲的某些小说也颇具争议 , 位于上海现常德路 195 号常德公寓内的张爱玲故居挂牌几次变化 , 一度对外开放的张爱玲故居 , 现在却 成了 私人住宅 , 谢绝参观 ,而静安区人文地图( 2009 版)的历史民居中名列第二的就是张爱玲故居(常德路 195 号)。我也正是看到了这份静安寺地铁问讯处广为散发的人文地图,发现距离我们的住地仅仅 5 分钟步行路程,才有兴趣前往看看的。 7 月 9 日上午我来到这里吃了闭门羹,只能在外面照了几张照片,一位专程从台湾来的女张迷也大失所望。 原先是私人住宅 , 开放了 , 挂牌的是区政府 , 现在同样是私人住宅 , 谢绝参观了 , 挂牌的却不是政府署名了 , 内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 这些网友可以从下面的资料中看出。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需要更多的包容,对于张爱玲及其作品,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心态。张爱玲过热是一种现象,我们需要透过这一现象看到 , 封杀和过热恐怕存在着某些关联 , 我们需要平常心态。 照片 8 张是笔者即时拍摄的 , 另外两张选自下文,文字说明是 : 上海常德路 195 号常德公寓大门上方悬挂的张爱玲故居铭牌。常德公寓是一幢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法式公寓建筑,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在这幢楼的 601 室生活了 5 年左右。(新华网读书频道配图) ******************* 开发张爱玲故居将是上海的一个耻辱! 2008 年 03 月 01 日 09:55: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一段孽缘颇受世人指责(新华网读书频道配图) 上海常德路 195 号常德公寓大门上方悬挂的张爱玲故居铭牌。常德公寓是一幢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法式公寓建筑,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在这幢楼的 601 室生活了 5 年左右。(新华网读书频道配图) 关于张爱玲故居的一本书(新华网读书频道配图) 去年下半年上海《文学报》头版所载《上海拟开发张爱玲故居》报道: 位于上海常德路 195 号的常德公寓曾是上海女作家张爱玲的住所,因此成为众多张迷心中的圣地,近年来,经常有海内外张迷前来拜访,但由于故居内有居民居住,并不对外开放,很多人只能悻悻而归。据悉,上海静安区目前正筹划把常德公寓建设为一个文化名人书店。 常德公寓原名爱丁堡公寓,楼高 7 层, 1936 年建造,意大利人设计,外立面是当时风行的典型装饰艺术风格建筑, 1942 - 1948 年间,张爱玲与姑姑居住在六楼,她的不少代表作在这里诞生。 据了解,常德公寓所在的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正积极着力准备方案,重新定位张爱玲故居,为此特别邀请了沪上专家学者,对常德公寓改造方案听取多方建议。一些专家认为,常德公寓尽管几易其主,内部格局调整过,但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作为普通民居实属资源浪费。不管故居改建设计方案如何, 605 室都应当被辟出,恢复成张爱玲当年居住时的模样。据悉,目前初步设计方案为将公寓部分楼面设为名人书店,同时开放故居供游客参观,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 上海及外地还有不少别的报纸也争相发表了这一消息,造成重大的影响。 看了这则头版报道,如果内容属实,我对常德公寓所在的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真是佩服得不得了。在党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当今,居然有这样的觉悟和魄力,正积极着力准备方案,要开发张爱玲故居,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于是我就上网,寻找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网站,想找区长信箱,向区长谈谈一介草民的想法,岂料区长信箱几个字在网站上倒是有的,但根本就不接受市民的信,完全是虚设的。没办法,我只好写这篇文章争取在报上发表了。 首先,如今那样火红的张爱玲只用这样简单的一个上海女作家就可了得?海内外众多张迷会感到满足吗?记得有学者给她定位是现代都市世俗作家,又有人称她是当今小资文学的老祖宗,那当然是从所谓文学研究的角度说的;但既然是都市世俗作家,那么从一般市民的角度,用一句世俗的大白话来概括当年的张爱玲,那她当年就只是一个大汉奸、大流氓的小姘妇而已!这句话虽然听上去难听,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抗战胜利之际,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布《对于惩治附逆文化人的决议》(胡风起草),对附逆文化人的定义的最后一项有其他不洁人物,张爱玲无疑是这类不洁人物。抗战时期一直在上海的郑振铎先生,胜利后发表了著名的《锄奸论》,认为即使因生活的压迫不得已而在敌伪刊物写作无宣传性质之文字者,也是第三等罪犯,所谓文人,在敌伪主办之刊物上尝发表文稿者(除宣传所谓大东亚主义之流,应加以叛国罪外),应按其情节之轻重分别治罪,并不准许其以任何姿态在将来刊物上出现。 如下一些铁板钉钉的事实,吹捧张爱玲的众多张迷及有些学者从来不说: 张爱玲在文坛上最初的出名,就是在日寇占领下的上海,一些作品发表在敌伪的报刊上。她也有过一些荒谬言论。在绝大多数上海人毫无人权,生命完全没有保障,正派作家不可能正常发表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中,她的作品却异常突出地一枝独秀。不过应该指出,当时那些发表她的作品的报刊印数也少得可怜,发行地域当然也局限于上海沦陷区,因此读者也少得可怜,影响绝不像今天那些张迷学者胡说的那样大。 张爱玲在文学史书本上的出名,是在冷战时期,在世界上两大阵营剑拔弩张之际,有一个领受美国官方经费从事特殊研究任务的美国教授,在一本为美国有关特殊人士提供了解中国情报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特地为她立了专章,大事吹嘘。这不是一本真正的学术书,当然做学问的人可以参考;它一出现就遭到了世上严肃的学者普实克等人的批判。不过,当时这本书的印数也不会很多,中国人看到的当然更少。 张爱玲现在的大大出名,是大大出乎其本人的意外,也大大出乎那位美国教授的预料的。她的作品真的那样好吗?是在什么情况下,由于什么主要原因而这样大出风头?这很值得研究,此处不想多说。但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是清楚的。所谓众多张迷主要是些什么人,很多人心里也是很清楚的。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政府部门是不是应该如此迎合那些众多张迷?报道中说的政府部门特别邀请的那些沪上专家学者是哪些人,我不清楚;我想提的问题是:那几个人是不是就真的代表了沪上乃至全国的专家学者? 这里,我就想提到一位沪上老学者、文坛知名老作家何满子先生,他在去年《文学自由谈》第 2 期上发表了一篇《这不是反了么?》。因为这篇文章看到的人可能不多,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的有关领导大概就没有看过吧,所以我觉得更值得引述。 何老文中说,他先是写了一篇《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张爱玲热》,那本是应另一家杂志编辑的约稿。来索稿时,何老向编辑说明了他要写的内容,编辑欣然同意,而且还作了助兴的鼓励,说这些日子捧张爱玲连同其夫(说姘夫也许更合适一点)胡兰成的起哄实在太不像话,是该谈谈这问题,以正视听。何老原以为那篇文章的发表不会有问题,不料稿子拿去半个月后,编辑却满纸尴尬地退了回来,说上面不让发。现在议论某些事和人常有关碍,这个何老懂;但何老没想到的是,大汉奸胡兰成和他的老婆(说姘妇也许更合适一点)张爱玲也碰不得,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举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之际,对附逆的丑类可以大肆吹捧,而相反的意见却不容问世,这不是反了么?这就是何老在《文学自由谈》发表的这篇文章的题目的来由。记得,当年郑振铎先生在《锄奸续论》中揭露国民党当局包庇汉奸时说:我们觉得天理、国法、人情,在今日似乎都有些颠倒!没想到何先生今天也发出类似的感慨! 何老说,他本来也不特别关注张爱玲和胡兰成被追捧这档子事,前些年捧张风春云初展时,他发表过一篇《不以人废言和知人论世》,里面提到了这对宝贝儿。这些年来,文化市场大面积滑落,垃圾文化充斥,各种肉麻当有趣的奇闻怪事已见惯不惊,令他连发发议论的兴致也已鼓不起来。这回之所以又对这对宝贝儿议论起来,是感于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陈辽先生的盛意督促像陈先生这样的人,总也称得上是专家学者了吧?何老说,是陈先生触动了我的良知之故。何老与陈先生只在多年前的几次学术讨论会上碰过面,素无交往,也从不通音讯。 2005 年 8 月间,陈先生忽然来了个电话,告诉何老:据台湾某报消息,上海某大学将于 10 月间召开张爱玲国际学术讨论会。陈先生说,际此抗战胜利 60 周年,为这样一个附逆文人开会纪念,不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嘲弄,民族气节的挑衅么?何老于是就写了那篇后来被退的《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张爱玲热》。 好在后来《文学自由谈》的《这不是反了么?》中,全文照录了那篇被退稿。 何老也是抗日战争的过来人,他证明:张爱玲在敌伪时期,她一面在南京陪随着胡逆周旋于周佛海、林柏生等汉奸头子之间,一面又在上海走俏于敌伪统治下的文坛。在敌伪圈子里,她和胡兰成自然是一对才子才女,但在浴血抗日的人民和呻吟于敌伪凌虐下的百姓眼里,这两人分明是一对狗男女 ! 直到 1945 年八一五日寇宣布投降,汪伪政权作鸟兽散,胡兰成逃窜到温州时,张爱玲还痴情地赶去和胡逆共命运。只是因为这逆贼已经另姘上一个伪军官的小老婆,张爱玲才哀怨地和他告别。如此痴恋一个丧失了民族大义的逆贼的女人,其品格、其灵魂难道还须费词解说么?何老又说:据悉,由于几位正义人士的仗义执言,明理的有关当局已经制止了陈辽先生所告知的那个张爱玲国际讨论会。但怪事却仍层出不穷。正在抗战胜利 60 周年之际,这个汉奸老婆原来和胡兰成的香巢,坐落在上海南京西路常德路口的常德公寓 ( 旧称爱丁堡公寓 ) 赫然挂出了张爱玲故居的招牌,俨然将这汉奸老婆当做伟人来供奉了。至于南北报刊对张爱玲、胡兰成连带对夏志清《小说史》的吹捧叫卖,更是如火如荼。什么叫丧心病狂?这就是。中国人民遭敌寇的屠杀,遭汉奸的蹂躏刚过去 60 年,人们竟会如此健忘,这,这,这,该说什么好呢? 何老的文章发表后,网上有批评家称这是政治压倒文学。何老激愤地反驳:胡扯 ! 这里面仅只是政治吗?这里面有百年中国的灾难史和屈辱史,有亿万人民的血泪,有抗争和背叛的斗争,有民族气节内容沉重得不胜载负! 据我所知,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在上海住得最久的故居也在静安区,前几年却被无知地拆除得无影无踪!郑振铎的另一处在静安区的故居,鲁迅、茅盾、胡愈之、叶圣陶等人都去过的地方,到现在连一块牌子也没有挂过!又据我所知,民国时期真正全国闻名的女作家如丁玲、萧红等人,在上海都有故居,都没有被开放故居供游客参观,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却不料有人独独对张爱玲和胡兰成的香巢这么顾惜,还称为圣地,而且还是政府行为,还要动迁居民,真是难以理解!其实,胡兰成当时住的地方也离那里不远,众多张迷也一定很感兴趣的,是不是也一起开放故居供游客参观,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呢? 我写这篇文章只想表明,我们对开发张爱玲故居有不同意见!人民政府应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这个所谓故居如果真的建成,只将是我们城市的一个耻辱,因为这于天理、国法、人情不合!(陈福康)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3/01/content_7695823.htm ***********************88 老上海系列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常德路 195 号) 2007-12-26 21:54:55 来自 : 卡德路七星姐 这是我在静安的最后的痕迹。 已经搬离静安以后,又在这里找到的工作。曾经长期一直没有换工作的理由就是我喜欢这个地段。 一个小杂志社,每天做笔记本前面写稿子,虽然小的稿子都很无聊,很小资,但是本来这栋楼就很小资 ORZ 背靠久光的上海老公寓,上海的新和旧在这里别有风味。 经常跟几个喜欢的小编们一起去那个有味道的长阳台抽七星。老楼里看新上海,在这个新城市里,我们的前世,不知道在不在这里。 下文寨子百度: 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 , 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 , 养蜂种菜 , 享点清福 , 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 , 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 , 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 , 养蜂种菜 , 享点清福 , 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 , 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上海 , 常德路 195 号 , 常德公寓 , 无疑是一幢非常女性化的大楼肉粉的墙面夹杂咖啡色的线条 , 多半是时间的关系 , 这幢大楼看上去有些暗暗的色调 , 仿佛沾染了灰的 , 旧日里女人用过的胭脂扣。楼前一排梧桐 , 倒是依旧生气勃勃的模样。   这坐落在静安寺附近热闹街头的房子 , 便是才女张爱玲的公寓旧居 , 当年的名字是爱丁堡公寓 (Edingburgh House) 。 1939 年 , 张爱玲与母亲和姑姑住在 51 室; 1942 年搬进了 65 室 ( 现在为 60 室 ), 直至 1948 年。她笔下妙趣横生的《公寓生活记趣》 , 说的便是这座大楼里的喜忧了。   自从煤贵了之后 , 热水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梅雨时节 , 门前积水最深。街道上完全干了。我们还得花钱雇黄包车渡过那白茫茫的护城河屋顶花园里常常有孩子们溜冰 , 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 , 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仁里发酸如同青石榴的子 , 剔一剔便会掉下来 , 她这样写道。   然而抱怨之余似乎还能体味到更多琐碎的乐趣 , 比如下了一黄昏的雨 , 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 , 回来一开门 , 一房的风声雨味 , 放眼望出去 , 是碧蓝的潇潇的夜 , 再比如提起虫豸之类 , 六楼上苍蝇几乎绝迹 , 蚊子少许有两个。如果它们富于想像力的话 , 飞到窗口往下一看 , 便会晕倒了罢?真是妙趣横生 , 足以让人回嗔转笑的。毕竟 , 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 长的是磨难 , 短的是人生。   如果轻轻推开虚掩的大门 , 就能看见昏暗门厅里坐着的电梯管理员 , 张爱玲经常提起的老式的奥斯汀电梯内 , 却漆上了刺眼的绿油漆。   电梯上到六楼 , 便是当年胡兰成求见张爱玲的地方。因为敲门不应 , 胡从门缝下塞进了一张纸条 , 一场孽缘就此蔓延开来。   对于张爱玲来说 , 爱情只要欢娱静好即可 , 甚至不顾胡兰成正为日本人做事。当胡离开上海时 , 张对她说:你可化名张牵 , 亦可叫张招 , 天涯海角 , 总有我在牵你招你。而胡兰成似乎无意厮守终身。 1946 年 11 月 , 胡兰成悄悄回上海张爱玲寓所 , 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便去和张爱玲告别。   在胡兰成离去之后 , 张爱玲坐拥旧公寓里的老时光而不能自拔 , 正像她曾说过的 , 在这里 , 我将只是萎谢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87579/ *******************************888 上海之行张爱玲故居 (2008-10-29 20:21:49) 张爱玲故居,位于静安寺常德路 195 号,常德公寓 6 楼。这里便是我探访老上海文化的第一站。乘坐地铁到达静安寺,从地铁口出来,走不远便来到常德路,一幢新粉刷过的米黄色楼房呈现于眼前,门洞上方赫然立着常德公寓四个字。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一代才女张爱玲居住过的地方,一个诞生了无数文学佳作的地方,《公寓生活记趣》里所描述的地方。 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门洞,正在找上楼的通道,却被一看电梯的大姐叫住,问我,找谁?我想看一下张爱玲故居。这里现在是私人住宅,不能参观。她态度很坚决。我问:为何门口没挂张爱玲故居的牌子呀?以前有,后来因参观的人太多了,影响人家正常生活,拆掉了。就这,还有好多人来呢。她解释到。原来如此,倘若是我住在这里,三天两头有人来打扰,我也会烦的。与大姐攀谈了几句,报着理解的心情,与这幢公寓告别。不过,大姐建议我可到隔壁的书坊去看看,是为纪念张爱玲而开的。于是,我来到了位于公寓旁的千彩书坊。 其实,刚才我就注意到了这个书坊,因为在其门前经过,透过落地玻璃窗,看到了里面书架上的书,还有温馨的桌椅,寥寥数人坐在里面看书,感觉很温馨。推门而入,顿感舒适无比,里面一派怀旧的装修风格,很素雅,正符合张爱玲的气质。这里不仅是书坊,还是个咖啡馆,可以边喝咖啡,边品文学读物,很是惬意。后院是一露天休闲吧,几位白领女性正坐在那儿静静的聊天,这正是我喜欢的意境。墙上挂着许多怀旧的黑白照片,书架上的书都是纯文学类的,以张爱玲的作品为主。 跟服务生聊了几句,向他了解了这家书坊的来历。原来,这里过去就是一家咖啡馆,后来改成了快餐店,为了纪念张爱玲,被他们老板买下来,投资开了这家千彩书坊,为众多张迷们提供一个缅怀她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品读张爱玲,也可以休闲的放松自己。我不禁钦佩人家老板的经营理念,心想,要是我也能开一家这样的店该有多好,集文化与休闲于一身,肯定深受热爱文学的白领们的喜欢。唉,想归想,我可没有精力去付诸行动,只好做点白日梦罢了。本想拍几张照片,服务生指着墙上挂的一个提示牌,礼貌的说:对不起,小姐,我们这里不允许拍照。只好作罢。留下的,只能是它户外的倩影。 由于赶时间,我没能在这儿尽情的享受一下午。端一杯浓香的咖啡,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细细品读;抑或,寒冷的冬日,双手抱着热气腾腾的咖啡杯,温暖双手,任思绪飞扬,都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等下次来上海,我一定再来这里,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尽情享受那份安闲与惬意。 走出书坊,在常德公寓门前驻足,脑海中浮现出张爱玲的成长足迹。这里,铸就了张爱玲的辉煌,也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有她刻骨铭心的爱,也有深痛欲绝的恨。都是那位赋有才华且沾花惹草的汉奸伤害了她,令张爱玲痛疾一生。错就错在,那个人出现在张爱玲的世界时,张爱玲是那么苍白,面对第一个闯入她情感世界的男人,而且是一个有才华、有地位的男人,年轻的张爱玲动了心。然而,汉奸毕竟是汉奸,骨子里有挥之不去的奴性与玩世不恭,到处寻花问柳,最终抛弃了张爱玲。这一经历,无疑对张爱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似乎从此便辉煌不再了。不禁为张爱玲叹息! 恋恋不舍的离开,继续我下一站的旅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e97410100bi9x.html ******************************* 探访张爱玲上海故居 七月燥热的上海 我来探访张爱玲故居 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文艺青年,可是上大学的时候糊里糊涂念了中文系 ( 插播:俺们系神人博客详见左边链接 一个都不能少的 XJTU 汉语言 21 ) ,读了太多的小说,把神经培养得敏感。 触景生情 只怕不够贴切, 触物伤情 才是我的写照。对人生的变迁特别敏感,对感情持悲观态度 ( 现在已经好多了,在某人长年累月的教导下 ...) 。 大一的时候看了第一本张爱玲文集,大惊竟然可以把小说写成这样,就一本一本地读下去。图书馆里找得到的读完了,就再读第二遍、第三遍。那时候是看不懂,不晓得她在表达什么,就是喜欢那种气氛,那些雕花、琉璃、檀香,眉眼、胭脂、鬓角 ... 再后来,就看懂了;然后,就不敢看了。我跟自己说,想要活得乐观一点,就别看她的东西了。但还是放不下,就改读她的散文。读《对照记》的时候,对那张公寓的照片印象很深:墙上挂着画,屋角支了灯,大圆镜子映出门和窗,跟前一瓶花;小瑛在一张单人沙发里,是细长的胳膊和小腿。 六月里,新闻报告说,张爱玲上海故居开放了;刚好七月途径上海,就迫不及待了。 站在那座闻名的肉粉色楼下时,我有点惊讶。不知道的人,肯定想不到这是一座三、四十年代的建筑,保存得完整妥贴。 八层楼,在七层缩小一半;张爱玲住过六楼,顶上是花园。蛮有点摩登的样子,足见当年东方巴黎的繁华。不过在如今鳞次栉比的上海,这样的八层楼着实不起眼。要不是门口钉了文物的牌子,怕早也不存在了。 一对小夫妻买菜回来,友好地邀我们进了铁门。迎面一架笨重的电梯,在张爱玲笔下,为常德公寓开电梯的,是个人物。拒绝为不修边幅的客人开电梯,总在汗衫背心上加上一件熨得溜平的纺绸小褂,不赞成他儿子去做电车售票员嫌那职业不很上等。这样一个缙绅气的上海人,是老上海的版画;而在我面前的,是一只小凳,上面坐着一个阿婆;那电梯也漆成草绿色,不见了当年的人字图案的铜栅栏。 一个阿姨从后面进来,将我们上下打量,等我们说明来意,她颇不耐烦挥挥手:都住了人的,看不到的!走吧走吧,不要打扰人家!说着电梯门关起来,小夫妻朝我们笑,那笑在说:是这样的。 我们就从楼梯一路走上去。楼梯围着电梯打转,转一圈一层楼。墙壁上安着老式的木制扶手,积满了灰尘。公用的阳台有沉重的红漆木门,均匀镶上六块毛玻璃,花色不一样。住户把梯子、单车、柜子放在楼道,也是上海拥挤的景象。最喜欢的,是走廊上铺的马赛克地砖,深棕、浅棕、咖啡、灰白,与墙壁的奶黄和木门的深漆相呼应。 张爱玲和姑姑住过的 51 号,电铃上油黑的手印、门前踏鞋的垫子,门上一把铁门,都是人迹。在门前立一会儿,想象着一位穿旗袍的妇人来开门,墙上挂着画,屋角支了灯,大圆镜子映出门和窗,跟前一瓶花;楼顶花园有孩子在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窗外是分外清楚的市声,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电车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 ... 其实张爱玲在上海换过几处公寓,她最鼎盛的时期,就是住在这里。想想那些都会的传奇,就完成在这扇门后,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安静地告别了常德公寓,没有打扰住家。走在上海热闹的街市,觉得有点恍惚。这烦躁的都市,再找不到张爱玲笔下的一点影子。是那些传奇真的消失了?或者本没有传奇,传奇都是人造的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09c4601000bpq.html 张爱玲故居 喜欢上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上海有很厚重的历史感,有历史感的其中一个因素是有很多名人故居,更喜欢的是这些名人故居大多不收费,张爱玲故居就是其中之一。 张爱玲故居在常德路的常德公寓里,这栋公寓建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现在还光鲜如新,低调的伫立在路旁静观了上海几十年翻天地复的变化。庆幸的是,没有人来做那些收门票参观故居的蠢事,要不就会打扰了现在的住户,也会破坏张爱玲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如果你能上去参观故居,看完后,你会感慨:靠!原来是这样!然后摔袖而去。现在你只能远远的看着,会想象很多张爱玲在里面生活的情景、会有很多她的生活细节的遐想、会想象她站在阳台边上或倚在窗边或卧在躺椅上的表情、会顺着楼层猜测哪一间才是张爱玲住的、还会期待一下有人从窗子探出头来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情,既可以满足自己对前人的敬仰,也能够尊重现在的住户,说不定下次来上海,还会在远观一番。 常常有人从公寓门前经过,也有人停下观望,但没有人试图推门进去,这是我所欣赏的。如果你想在此停留多一会以安抚你绵绵的敬仰之情,你可以在公寓一楼的 book caf 小坐一会,里面有很多张爱玲和关于上海那是及现在的书,或可以点上一杯与张爱玲有关的饮料(虽然饮料的名字与张爱玲联系起来有点牵强)。 上海就是随时随地都有可以让你细细阅读一番的地方、就是有让你每次品位都有不一样感受的地方、就是有让你随时给你惊喜,而又是那么不张扬的地方。 http://www.chetang.com/trip/4966/ ***********************************************8 上海张爱玲故居的喜和忧 陈子善   不久前,上海报载常德路 195 号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已经挂牌,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消息,但毕竟还是令人高兴的。由于忙,日前才顶着烈日前去 验证 拍照,以存我一直在搜集充实的张爱玲资料库 。 常德公寓是张爱玲一九四二年夏至一九四七年九月的居住之地,《传奇》和《流言》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福地 ,意义非同寻常。来到我早已熟悉的公寓大门前,开始竟找不到那块纪念牌。大门右侧墙上确实竖有一块牌,却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所立的上海 优秀历史建筑纪念牌,上面镌刻着 原爱林登公寓。钢筋混凝土结构。 1936 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等字,显然与张爱玲无关。不过,幸好这位处上海黄金地段的爱林登公寓(即今天的常德公寓)被列为 优秀历史建筑 ,否则张爱玲故居可能早就被房地产商看中而拆除,建成令我生厌的摩天高楼了。 找了半天没找到纪念牌踪影,不禁有点怀疑起报上的报道来。无意中抬头一看,纪念牌赫然在矣。原来这块纪念牌悬挂在常德公寓大门门檐正上方,位于常德公寓 四个金字之下,如不走近仰首,是根本注意不到的。纪念牌上端镌刻着青年张爱玲的头像,黄色的纪念牌主体上镌刻着中、英文牌文,中文牌文照录如下: 张爱玲故居 (常德路 195 号) 张爱玲( 1921 1995 ),女作家,写作风格,朴素秀逸, 1952 年,赴美国定居, 1994 年由皇冠出版社出齐《张爱玲全集》十五册,并获得台湾《中国时报》的 特别成就奖 。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立 2005 年 张爱玲故居(常德路 195 号) 是红字鐫刻,显得大方庄重。然而,这段牌文却实在不敢恭维,短短数十字之内竟有三处史实错讹。 且不说牌文中标点符号(主要是逗号)的使用是否得当,也不说张爱玲创作的风格是否可用朴素秀逸 四个字来概括,牌文中竟把张爱玲的生年搞错了。张爱玲生年应为一九二〇年而不是一九二一年。她一九三九年八月在香港大学注册入学时,所填写的出生日期是一九二〇年九月十九日。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美国亲笔所撰履历表(原件存夏志清先生处)中所写的出生日期是一九二〇年九月三十日。她一九七五年为美国纽约威尔逊公司出版的《世界作家简介 ( 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一书撰写英文 自白 时所写的出生日期也是一九二〇年九月三十日。她的美国身份证上所填写的出生日期仍是一九二〇年九月三十日。张爱玲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致台湾《中国时报》副刊编者信中明确表示:以前贵报寄来的履历表,我填 一九二〇年生 ,迄误作 一九二一 ,知道的人看了会以为我瞒掉一岁,也请予更正。 因此,张爱玲生于一九二〇年早已在张爱玲研究界形成共识。 牌文中说张爱玲 1952 年,赴美国定居 ,也是大错特错。张爱玲一九五二年夏离开上海去的是香港,而不是美国。同年八月她入香港大学复学,但未继续就读,期间又曾短暂地去过日本。直至三年以后,也即一九五五年秋,她才离开香港赴美国谋求新的发展。张爱玲到达美国的日期是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怎么能说她一九五二年就赴美国定居 了呢? 牌文中说 1994 年由皇冠出版社出齐《张爱玲全集》十五册 ,又错了。台湾皇冠出版社自一九九一年起陆续出版《张爱玲全集》,至一九九四年出版张爱玲的最后一部著作《对照记》,共出十四种十六册,即《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第一炉香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二》、《半生缘》、《张看》、《红楼梦魇》、《海上花开 国语海上花列传一》、《海上花落 国语海上花列传二》、《惘然记》、《续集》、《余韵》、《对照记》和《爱默森选集》。十五 册和十六册,虽仅一册之差,却是断断不能弄错的。顺便提一句,二〇〇四年新出土的《同学少年都不贱》被列为《张爱玲全集》第十七册。至于皇冠二〇〇一年四月出版的煌煌十四卷《张爱玲典藏全集》,则是在《张爱玲全集》基础上重编的。 常德路张爱玲故居现在已是上海标志性的文化景点之一,就在我拍照之际,有一位来自台湾的长者也用摄像机在拍摄故居全貌包括纪念牌,我们两人还互相颔首微笑致意,一切均在不言中。 固然,张爱玲故居立牌纪念,是对张爱玲文学地位的一种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张爱玲在逝世十周年纪念来临之际重返上海 (张爱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访问台湾后写了《重返边城》〔 AReturntotheFrontier 〕一文,此处借用 ) ,也是为重绘上海文学地图画上浓重的一笔,显示了 海纳百川 的开放胸襟,无疑值得称道,令人欣喜。但这段牌文竟如此草率,如此出错,又不能不令人吃惊,不能不令人遗憾,也不能不令人担忧。 文化名人故居纪念牌的牌文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应该简明、规范、准确,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看来重绘上海文学地图并非易事,要细致,要慎重,要多多征求专家的意见,以免好心做错事。 (原载二〇〇五年九月香港《明报月刊》第四七七期) 〔附记一〕 拙文发表后不久,二〇〇五年九月三十日上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文化局暨文物资料馆在常德公寓大门前举行张爱玲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封首发式 。公寓大门上端的张爱玲故居纪念牌也已替换了新的,仍是中英文对照, 张爱玲故居(常德路 195 号) 两行大字仍为红字镌刻,牌文也仍为黑体字,照录如下: 张爱玲故居 (常德路 195 号) 张爱玲( 1920 1995 ),女作家。 1939 年入住常德公寓 51 室,同年赴香港。 1942 年返沪,复居公寓 60 室至 1947 年。其间创作颇丰,以《传奇》《流言》两书为代表。名作《倾城之恋》《金锁记》,电影剧本《不了情》等皆在此公寓写成。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立 2005 年 令人欣慰的是,新纪念牌牌文内容已经作了实质性的修改,准确、简明而又客观地介绍了张爱玲及其文学创作与常德公寓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张爱玲故居的历史价值终于由此而凸现。二〇〇七年八月十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附记二〕 时间之页翻到了二〇〇八年,上海静安区有关部门对 优秀历史建筑 常德公寓进行修缮。修缮过程中,立于大门顶端的张爱玲故居 纪念牌被拆除。修缮完成后,粉刷一新的常德公寓大门顶端迟迟未见恢复 张爱玲故居 纪念牌。正在莫明所以之际,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三日,一块新的更大的 常德公寓纪念牌悄悄地装置于常德公寓大门左侧面街的墙上。纪念牌虽然换了位置,却更为醒目了。行人走过,不需再抬头仰视,与之平视,即可把牌上镌刻的文字看得一清二楚。现把这新的牌文照录如下: 常德公寓 (常德路 195 号) 常德公寓,原名爱丁顿公寓(又名爱林登公寓)。始建于 1933 年,建成于 1936 年,出资建造者为意大利籍律师兼房地产商人拉乌儿斐斯。公寓所在的常德路,当时叫赫德路。 现代作家张爱玲女士曾在这座公寓里生活过六年多时间。 1939 年她与母亲、姑姑第一次住在这里,后去香港读书, 1942 年返回上海后与姑姑第二次住在这里,直到 1947 年 9 月。张爱玲在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创作,因此,这座公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一页。 余秋雨题(钤印) 有意思的是,原先的牌文标题 张爱玲故居 在这块新的纪念牌上已被换成常德公寓 。新牌文第一段对常德公寓建造历史作了详细的介绍,当然完全必要;第二段才突出了张爱玲与这座公寓非同寻常的关系。落款的立牌者从原先的官方机构改为个人,不管是否合适,也在无声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939568?ref=read-3-Cbook_id=6783 ***********************************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8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已仙逝,我们为何争论
fqng1008 2010-8-11 16:27
可真教授的博文有时让人钦佩,有时让人思索。他的这篇下愚与上智之间确实能够带给人思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203 )。好在文字不长,先全文转载吧 : 中国像毛泽东这样有大智慧、大 气魄的人物,恐怕是空前也绝后了! 后人可以不同意甚至坚决反对毛泽东的某些思想和他的许多具体做法,但从毛泽东一生的经历来看,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视他为魔鬼或魔鬼的代言人的人,就不只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也是对毛泽东的无知,更是对他们自己的无知,总之,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这样一些不知天高地厚者,如果让他们执掌了中国的政权的话,且不说他们的智商和智慧不及毛泽东的一个零头,其人品就更远不及愿意献身于中国人解放事业的毛泽东(相形之下,完全可以说他们是小人,而毛泽东是圣人)了,而且他们的狂妄、独断、昏庸势必是连毛泽东最狂妄、最独断、最昏庸的时候都无法相比拟的如果说狂妄、独断、昏庸时候的毛泽东是上智而一时失理的智狂、智断、智昏的话,那末,这般人的狂妄、独断、昏庸就完全是下愚如阿斗一般无可避免的愚狂、愚断、愚昏。以如此愚狂、愚断、愚昏之人执掌政权,中国岂不是要彻底完蛋?! 幸好老天不绝中国,而只是让这样一些不知天高地厚者去从事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琐碎的技术工作或做一些连阿斗也能胜任得了的其他具体事务。 其一,可真教授似乎在与人赌气。那也难怪,在《科学网》开博而且成为名博,作为一个思维科学领域的学者,在技术科学领域里说长道短肯定会受人诟病并有一些委屈的。 其二,对于毛泽东的评价,是事关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大是大非。为什么当年会有一个三七开的决议?因为如果没有那个决议,中国就走不上改革开放路子,理论问题是现实问题的先导。在这里面,虽然不同阶层的不同个人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感情或一己私念,但当年的那个决议是极富理智的。 其三,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关于毛泽东的重新评价一直是现实中国的矛盾焦点。无论是妖魔化还是神圣化,都带有诸多的个人感情和对中国未来道路的个人理解,为什么牵挂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神经?因为中国的未来关系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的实际利益。一个理智的选择,还是一个情绪化的选择?可能意味着一场漫长而持久的争鸣,取决于大家思想价值观的逐渐一致。目前在这个问题上鲜明地分为两大战线,可能是必须和必要的。双方都是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有良知的中国人,尽管每个人的个人经历、知识结构以及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相差甚远。 其四,正如可真教授所言中国像毛泽东这样有大智慧、大 气魄的人物,恐怕是空前也绝后了!但是,这未必不是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进步不是来自于一个大救星的个人智慧,而是来自于千千万万独立思考的中国人的集体智慧;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渴望政治明星、铁腕人物。 因此,我个人认为像可真教授这样的情绪化认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陈腐腔调应该走进历史的博物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490 次阅读|2 个评论
点评: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引争议
boxcar 2010-7-15 16:17
本博点评: 文章中有若干表述不准确或不到位的地方: 1)731细菌部队前身东乡部队最初设立的地点背阴河不属于平房区,而是属于五常县(市)。 2)731细菌部队研发的成果各种细菌战剂曾在侵华战争以及中蒙边境的诺门罕事件日苏冲突实战中使用,造成了很多中国军民的伤亡,而并非仅仅在整个战争期间被存放于中国东北的许多地方。至今有时候对中国的平民还有伤害。曾有报道,鬼子刚刚撤走不久,在731细菌部队的周边地区就爆发了鼠疫(731的主打产品)。 3)因为这些研究数据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进行过的人体试验类型而得来的,作为获得这些数据的交换,美国不以战争罪起诉731部队的军官。确实如此,但这种表述弱化了美国对731部队战犯的偏袒,事实上美军为了获得这些宝贵的数据并加以利用,给了石井四郎很好的待遇。前几年曾有几个在美国从事细菌战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去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参观,结果发现他们掌握的资料远远多于该陈列馆。这应该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个人看法: 1) 731细菌部队遗址不适合作为现在一般意义上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应该作为另一种类型的需要保护并警示后人的人类历史遗迹。 2)没必要一定和文化扯上关系,好像不叫文化遗产就没文化了一样。 ~~~~~~~~~~~~~~~~~~~~~~~~~~~~~~~~~~~ 附原新闻: 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引争议 2010年07月15日01:00 新华网 纪念过去,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警示未来。 于是,关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的相关地位,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焦点话题。 是否应该将731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一如那遗址本身,让国人无法忘却。 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日前再一次不冷不热地曝光又一份罪恶的史料被发现活人细菌实验3000余受害者名单得以确认。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金成民对外公布了他的最新史料发现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3000余无辜生灵被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本部直接用作活体细菌试验材料,无一生还,这3000余受害者的确切名单已经被确定。 又一次,揭露侵华日军非人道罪行的最直接证据大白于天下。 多年以来,731的罪恶,一如它的制造者,已经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基之上。然而,对罪恶的检讨,却常常被些许的嘈杂声音干扰,甚至湮没。 对于那段罪恶的受难者,为了不忘苦痛,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建立起来,用以保留遗迹,搜集罪证,从而得以记录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录历史,纪念过去,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警示未来。 于是,关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的相关地位,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焦点话题。 是否应该将731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一如那遗址本身,让国人无法忘却。 罪恶大本营的前世今生 从哈尔滨火车站乘车向南,历时50分钟左右,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25号,一处新旧不一的房产,这,就是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 人类历史上,731这个词,是与恐怖、魔鬼、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 翻开历史,名词是这样解释的:731部队是在抗日战争(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 731部队的前身,是石井四郎于1932年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市郊的背阴河(即平房区)设立的东乡部队,这一区域当时是傀儡政权满洲国的一部分。当初,731部队伪装成一个水净化部队,随后不久,该部队就开始进行在日本国内无法进行的人体实验。 由于日本战败后对资料的毁灭,731部队的完整信息只能靠史家一点点挖掘整理,其中,731部队的设施究竟包含什么,至今尚未有明确说法,但是仅从现有的遗存就足以看到其当年的庞大: 目前,一些731的周边设施仍保存到现在,并开发给游客参观。对游者开放的建筑物中的一座731基地占地6平方公里,由150多幢建筑组成。设施经过很精心的设计,使得其很难被摧毁。 基地包括各种各样的生产设施。有约4500个培养跳蚤的容器,6个巨大的制造各种化学制品的锅炉,以及约1800个用于生产生物战剂的容器,几天内就可以成产出大约30克腺鼠疫。 数十吨的这些生物武器(以及一些化学武器)在整个战争期间被存放于中国东北的许多地方。至今有时候对中国的平民还有伤害。 1945年,当战争会很快变得明朗时,石井四郎下令摧毁那些设备设施,并告诉他的部下把秘密带进坟墓。因为这些研究数据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进行过的人体试验类型而得来的,作为获得这些数据的交换,美国不以战争罪起诉731部队的军官。 经研究证实,这个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万人死伤。1945年8月,731部队为了销毁罪证,在败退时炸毁了这里的主要实验设施。 申遗,该还是不该 侵华日军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最高统治者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研究中心。利用健康活人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等实验,使得它的罪恶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样骇人听闻。 为永久保存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这个二战中极为特殊的标志性遗址,从2000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有关部门耗资近亿元对731部队遗址进行了首次全面清理,发现了300多件人体解剖用具。同时,采取措施对这个遗址进行保护,决定将其建成一座呼唤人类和平的遗址公园,并提出了将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 然而,岁月流逝,现在731大部分遗址混杂在城区生活区中,周边环境破烂不堪,有的房屋电线老化,安全防火隐患非常严重。通过实施731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悼念广场等、核心区遗址的保护建设工程。使得包括本部大楼遗址和2号楼遗址的维修复原,本部大楼恢复成世界最大规模细菌战指挥中心,如今,通过保护,恢复了石井部队队长办公室、人体标本陈列室、宪兵室、兵要地志班等房间原貌。在此基础上,一座现代化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建立起来。 如今,731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被确定为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项目景区景点,并被中宣部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是,731部队遗址所在地哈尔滨市平房区政府开始筹划,将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多年来,731部队遗址作为中国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二战期间战争罪行遗址,一直被当地政府当做重要的工作内容。 而之前,二战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有先例。 所谓文化遗产,按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文化遗产申报标准共有6条,其中第6条标准是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据此,波兰和日本分别于1976年和1996年利用第6条标准将其国内的二战遗址申报成功:一个是波兰的奥斯维辛迫害犹太人集中营;另一个是日本广岛二战原子弹爆炸地广岛和平公园。 毫无疑问,坐落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完全符合了申遗的标准。 和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一样,731部队遗址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然而,731部队的罪行更在于它拥有灭绝人类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取得又是以无数活人实验为代价的,因此它又不同于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甚至比实施种族灭绝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性质更为恶劣。 警示的意义在于防患未然 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后,没有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会被震撼,也没有一个中国人,不为那段历史感到屈辱和悲愤。 然而,如何对待这个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灭绝人性的细菌战试验基地遗址的声音似乎并没有统一。 金成民,哈尔滨市现代史专家,长年致力于 731的研究,他是坚定的731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支持者。 将731一直申报世界遗产的想法始于1996年。那一年,二战另一重大遗迹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也成功申报世界遗产,而早在1979年,二战三大遗迹之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申报世界遗产成功。那么,731遗址作为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群,它既不同于广岛原爆遗址,又要比一个种族灭绝另一个种族的奥斯维辛大屠杀的性质更为恶劣,因为它的罪行是以牺牲整个人类为代价的。人类历史上如此惊心动魄的一个历史遗存,不值得全人类去牢记么? 然而,731遗址申遗的价值与必要,却成为当时喧嚣一时的舆论焦点:争论的焦点围绕在731遗址可否作为文化遗产去申报世界遗产?它的价值何在?对此,许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金成民认为,731遗址是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真正成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世界反法西斯教育阵地。 时任731纪念馆的馆长王鹏认为,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731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然而,一位名叫晏扬的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对于731遗址申报世界遗产他持保留态度,因为731遗址根本不是什么文化遗产,而是一种反文化遗毒,731遗址体现的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侵略文化,一种惨绝人寰的血腥文化,将这样的文化申报世界遗产是一种错位。 争论,似乎停在了2005年,那一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周年 。 而且,相当奇怪的是,对731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似乎只是当地政府和有限的几个专家有着热情,当2010年5月,权威专家公布了731部队活人细菌实验3000余受害者名单的时候,当地媒体再一次重提让731遗址申遗的话题。 然而,似乎很残酷的是,据专家介绍,从目前情况看,731遗址还暂不具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一些条件,如仍有部分遗址被占用,不能对外开放、影响整体格局;731学术研究人才少;缺少地方性法规等等。 为此,在多年专门研究和专题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专家们提出:哈尔滨市应尽快制定《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保护条例》,使731遗址得到依法保护和管理;应建立731国际研究中心,引进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人才,并吸引各国研究者前来调查研究,进一步扩大731遗址的国际关注度;同时做好罪证挖掘工作,集中力量全方位、立体地展开申报格局。 最不应回避警示性文化遗产 要不要申遗,似乎不是问题,而能不能申遗,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申报世界遗产是一项非常复杂、有严格程序的长期性工作,且世界遗产要求文物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而如今的731遗址面临的却是要改建,还要扩建,倘如此,文物的完整性势必会被破坏。 况且,一位专家认为,现有的731遗址申遗,从当地政府层面说,看重的可能更是世界遗产称号能给所在地带来的荣誉和显著的旅游、经济效应。 14年的被侵略历史,3800万同胞的生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60多年前,那个所谓太阳民族的无耻践踏,让中华民族遭受了几近沉重的灾难。 那段历史,说起来,让人悲愤欲绝,读起来,让人肝肠寸断。所幸,民族的精神不灭,外虏终被华夏儿女驱离神州大地,然而,倭人掠我财富,躏我河山,辱我同胞,灭我族人,无论是黑山白水还是黄土高坡,那段屈辱悲壮同时又是坚韧不屈的历史,留下的些许痕迹,至今并未泯灭,甚至,我们族人又何曾片刻能敢回避甚至忘却。 于是,如何正视历史,如何牢记历史,就成了100多年来饱受屈辱的中国人必须正视的大是大非。 因此,警示性文化遗产,在中国,就应该不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建设的问题。 俄罗斯日前高调纪念了他们的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适逢世界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5周年,当全世界都在重申和平可贵、正义必胜的时候,作为二战期间东方最大受害国的国民,我们拿什么来述说和参与这一切?拿什么来教育和告诉我们的下一代? 一个以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而震惊了世界的民族,难道无法承受731遗址成为整个星球上警示性文化遗产的波澜吗?(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记者 刘洁)
个人分类: 历史|3799 次阅读|8 个评论
生前倾城,身后折腾
刘玉平 2010-5-12 00:43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最近,伴着新版《三国》的热播, 三国 佳丽二乔故里 引发五省七地争 夺 , 湖北嘉鱼县、河南商丘市、湖南岳阳市、浙江义乌市,以及安徽的潜山、庐江、南陵三县等五省七地卷入这场名人故里风波。二乔生前,倾国倾城,引得曹操南下,赤壁一战多少樯橹灰飞烟灭;二乔死后,千年若斯,多少英雄佳丽早已化为一捧黄沙,却又被后人淘尽黄沙打捞出来,甚至不惜斥以数亿巨资打造包装、好不热闹。 打历史名人牌,为振兴本地经济造势,本无可厚非。但凡事都应有度,闹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就适得其反了。喧闹的背后,是经济实实在在的发展、民众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善,还是一顶更大的乌纱帽?在这个自诩信奉中庸之道的国度,多少事却常常走上极端,活人早已被折腾得几近麻木,连死人也要发挥余热、被好生折腾一番。 名人故里之争,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河北 正定 和 临 城 两地为 赵云故里 闹 翻了脸 ;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等三地有关 西门 庆 故里 的争夺战 ,居然对虚构人物情有独钟;中吉两国四地关于 诗仙 李 白 的 故里 之 争 ,甚至上升到官方层面 管窥走火入魔的名人经济,不仅仅是 GDP 至上这一畸形政绩观的必然映射,而且透视出有效监督缺位的体制下某些地方管理层对国家和人民财产的肆意铺张浪费,更折射出思想文化中的点点沉渣。 图片来源: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whzx_news/2010041412120752804.htm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82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环球财经:粮食问题须居安思危 发展转基因产品不应盲目跟风
热度 2 蒋高明 2010-4-6 23:12
iheight){ ImgD.height = iheight; ImgD.width = (image.width * iheight) / image.height; } else{ ImgD.width = image.width; ImgD.height = image.height; } // ImgD.alt = image.width + "×" + image.height; } } } // --------------------------------------- 2010年04月06日11:42   来源: 手机免费访问:hexun.com 好文我顶( 0 )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和韩国早将确保粮食安全当做基本国策之一,面对世界粮食危机的存在,中国如何正确对待粮食进口问题?在转基因作物横行世界的大潮中如何保持中国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哪些方面可以借鉴日、韩两国提升粮食安全的做法?《环球 财经 》特约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本刊编委、中国社科院日本 经济 学会理事白益民先生。   《环球财经》:面对世界粮食危机的存在,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与核安全一样重要,中国如何正确对待粮食进口问题?   白益民:从目前来看,中国已经在大量的进口粮食了,只不过很大一部分是隐形的进口。我们在定义粮食概念的时候,更多是把大米、小麦( 资讯 , 行情 )、玉米( 资讯 , 行情 )等谷物定义为粮食。而实际上,如果翻开中国的《农业年鉴》,大豆( 资讯 , 行情 )也归在粮食一类。什么意思呢?目前国际上的看法,大豆是榨油用的,但其实大豆作用除了榨油以外,更大一部分是剩下大量的豆粕( 资讯 , 行情 )被应用于饲料业,属于饲料用粮。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来,谷物类的粮食并不缺乏,缺少的是植物蛋白质资源,而蛋白质资源的缺乏,就会影响到你的饲料业,以及畜牧业的生产、发展。   所以我们要看到,中国在过去几年当中,每年从国外进口几千万吨的大豆,2009年进口量达到4255万吨。大豆的进口其实是在填补我们蛋白质粮食的一个缺口。因为大豆的蛋白含量是很高的,平均达到百分之四十几的蛋白质含量,而一般普通的谷物蛋白质含量只有8%~10%左右,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是谷物的5倍。所以从蛋白质的角度核算的话,进口4000吨的大豆实际上相当于进口了2亿吨的粮食,所以中国人总认为自己不进口粮食,要靠自己的粮食,其实反过来仔细看一下,中国每年有将近2亿吨的类似粮食的进口,就是以进口大豆的方式进来的,但是我们一直把它看成是榨油的原料,其实它应该是粮食。   《环球财经》:粮食进口是否与保障粮食安全有冲突呢?   白益民:我们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强调粮食要自给自足,意识中就认为粮食只有自给自足才是最安全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一定的错误。要知道任何一个系统的稳定性都需要多方面支撑,如果完全靠国内粮食的保障单脚支撑的话,一旦国内出现大的灾害或者其他不可预知情况,实际上是有风险的。   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我们需要多方位的支撑,特别是在当前面临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粮食来源多元化也是一种很好的保障,即按照一定比例进口粮食,而且是稳定的进口。并不是今天国内粮食短缺了,就进口一点,明天国内粮食多了就少进一点,应该从一个分配比例的角度,长期、稳定的从海外进口粮食,保证粮食供应。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中国是一定要进口粮食,来保证中国粮食需求。问题在于中国怎样稳定地保证这样的供给,从海外获得这样的资源,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环球财经》:进口粮食是否会跟中国农民的利益发生冲突呢,如何保证一个稳定的粮食价格?   白益民:这个问题完全在于政府有效的调整及制度的安排,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学习日本和韩国。日、韩的粮食价格都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几倍,他们在进口粮食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商社作为统一进口的窗口,与各个国家有一个粮食进口的配额,就是跟每个国家每年要进多少,都是让这些国家给他们一定的配额来做,不是完全放开的自由市场。   我们在进入WTO的时候,超额的答应了很多条件,超出了我们应该承担的义务,甚至超出了其他的国家,其他很多国家都没有这样做,我们却答应了粮食可以完全放开,不需要配额,自由进口,这种方式其实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粮食进口,务必要在可控的情况下,而且要在每年有一定的分配比例,这样才不会引起市场的大涨大跌。   如果每年稳定的进口,比如是4000万吨或者是几千万吨,数量一旦固定下来以后,市场就已经把它认为是一个稳定因素,市场的涨跌跟这个因素是没有较大关系的。而如果每年的进口量是根据市场价格进行变动,到底进口多少没有把握,处于一个不稳定因素的时候,对整个的价格,不管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是不利于中国国内粮食的种植和生产的,所以粮食价格的稳定是很重要的,而且我们要通过对粮价的保护,来保证中国农民的利益不会因为进口粮食而受到太大的损害,这是我们要做的。    日本的海外屯田经验值得借鉴   《环球财经》:要在海外获得粮食资源,我们的政府、企业可有哪些作为?   白益民:我们谈到要从海外进口粮食,跟煤炭、石油、矿石等有相似之处。过去我们认为资源能源什么的都要靠自己,结果把自己的东西都挖完了。经济突然发展以后,发现缺石油,甚至现在也缺煤炭了,还缺很多的有色金属,突然去海外抢购这些东西,一下把国际市场的价格抬高了,如果当初我们有远见的话,早在大规模进口能源和资源之前,就已经在海外购买了他们的矿山、入股,那么现在这些矿山都升值了很多,而且还能给我们提供稳定的保障,我们现在也不会被外国的资本敲诈。   从这个角度来看,粮食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我们也需要提早做好布局的准备,提早在海外获得粮食种植方面的权利,也许当地不允许买卖土地,哪怕是租赁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有一些作为,要在海外获得粮食保障的一些基地,我们也要想法进行投资,这个是我们应该看到的问题,也是用来平抑一旦国际市场粮价高涨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和压力。   但是在海外屯田也是有一定风险的,特别是很多不发达国家都有政治风险,再加上气候、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能够管理、控制这样的土地资源来为我们的国家服务,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不能够获得,或者获得这些土地资源存在风险,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在运输系统、物流系统上进行投资。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得非常好,他们在很多港口的筒仓以及运输系统上做了一些投资,这样虽然不是直接生产粮食,但是他们也可以对粮食有一定的控制和影响能力,这一经验我们要借鉴。   《环球财经》:日韩两国在海外粮食资源获取上似乎早已有所作为,是这样吗?   白益民:是的,在日本政府支持下,日本综合商社正积极进军海外 农产品 ( 000061 , 股吧 )市场,以维护日本粮食安全。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进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日本政府认为,以与本国商社和其它 公司 合营的方式来扩大粮食生产,将有助于降低未来的风险,并由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向商社企业提供贷款,收购或租赁海外耕地。政府还利用海外援助资金,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贮存及港口等基础设施。此举旨在确保本国粮食安全。   在日本几大综合商社中,三井物产、伊藤忠和丸红正进军大豆、棕榈油( 资讯 , 行情 )、小麦和玉米等农产品领域,尤其是投资谷仓和出口码头等资产。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伊藤忠已与中粮结盟,丸红去年也与中储粮组建了合资公司。三井物产正投资海外农田,包括在巴西购买了10万公顷农田,以保障自己的农产品来源。伊藤忠在美国 太平洋 ( 601099 , 股吧 )海岸的一个出口码头落成后,要将其谷物和油籽的处理量从目前的1100万至1200万吨在2011年提升一倍,至2000万吨。   而根据非政府组织GRAIN在200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日本的食品企业于2006到2008年间在巴西、非洲和中亚等地租用和购买了大量农田以种植有机作物。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   其实日本海外屯田的历史很长,其背后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值得借鉴。日本在美洲的土地开发很早就被人关注,日本移民最早的目的地就是拉丁美洲,至今在巴西、秘鲁等地还有许多日本移民后代。19世纪末,为了解决日本农业贫民的出路问题,日本当局与墨西哥政府签订协议,让日本老百姓移民墨西哥从事农业生产,这是早期的日本农业殖民。1899年,一家日本公司向秘鲁派出了农场工人。1908年,日本人在巴西展开了类似活动。之后,日本东棉株式会社和巴西殖民合作组织合作,在亚马逊河河谷和圣保罗建起了农业聚居区。20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亚建了农场,80年代将垦荒范围延至中国等地。现在日本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协议。日本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   日本的海外屯田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当地人合营,以共同出资的方式与当地人联合经营。外国提供土地,日本商社提供资本和技术。在投资比例上,外国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资51%,日本以提供农业机械、基础设施的方式出资49%。   二是日本不直接在海外农场种植玉米、大豆等需求量大的作物,而是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购买合同的方式来确保供应。由于直接经营农场收益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日本全国农协联合会和综合商社为中心,在当地购买谷物然后直接出口到日本。这种方式其实与日本确保海外石油供应的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日本石油公司就是与中东产油大国签订共同开发协议,获得油田的部分股权,掌握上流油源,保障日本国内的能源供应。可以说,无论是在石油、金属还是在粮食这些重要战略物资上,日本采取的手法都是相似的。   发展转基因产品不应盲目跟风   《环球财经》:转基因产品已经在中国出现,在转基因作物横行世界的大潮中,如何保持中国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白益民: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发源地,转基因食品之所以会出现与美国国情有关。美国是大农场,一个农庄有很多耕地需要耕作,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无法对农场进行除草、杀虫。用杀虫剂又会存在较高的成本和污染残留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发了转基因作物品种。很多转基因的功能都是用来杀虫或者除草,对其他的植被有破坏,阻止它生长,只有自己能生长,当然,也存在一些对粮食作物营养价值上的改良,但大部分的都是保证它除草、杀虫的作用。   所以,虽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从实验数据上来说没有问题,科学家在对它进行论证。但仔细思考一下,虫子吃了转基因的食品以后就活不了,既然转基因能把虫子杀死,它对人到底有没有什么影响?也许对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影响,但是对下一代有没有影响,下几代有没有影响?这方面不能消除人们的担忧。   而且我们还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来考虑这个问题,中国现在相对来说还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包括除草、杀虫、粮食单产的增加还是在于劳动力的投入,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转基因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从目前的角度来讲,中国跟美国在很多地方都不一样,不一定要完全模仿人家的方式发展转基因。   中国现在是一个非转基因国家,这是有一定优势的。很多环保人士,以及日欧美等国家重视健康的人,都想吃非转基因的食物。中国其实可以利用自己非转基因的品牌向世界进行推广,中国是一个非转基因种植国家,所以中国产的作物都是非转基因的,这样我们可以卖一个议价,比转基因的食品和粮食价格高一些,打上我们自身标签去卖,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来弥补我们的产量比国外低的缺陷。就是说他们的粮食可能是产量大,卖得便宜,但是他们是转基因的;我们虽然产量小,卖得贵,但是我们是非转基因。他们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我们大,但是从收益的角度来讲,并不见得我们就差。所以我们要考虑这个问题,中国不要盲目的搞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粮食。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2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第一财经日报:激辩粮食转基因:是“救星”还是“大患”
蒋高明 2010-2-25 12:42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http://www.1cbn.com CBN记者 傅勉 日期:2010年02月23日 07:04 世界卫生组织称目前可能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009年底,农业部向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更早的2008年,农业部门启动了总额约200亿元人民币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据称为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内转基因研究的如火如荼并没有平息国内外专家学者争论的声音,在国外研究者发出转基因技术其实是西方在控制中国粮食命脉的警告时,从事以及接近转基因技术的一些国内专家却意外保持沉默。但是云遮雾罩的转基因技术研究背后,仍然有一些线索可供普通人玩味思索。 转基因大米比饮用水还安全? 2009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 出现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获得了农业部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水稻可在湖北省生产应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成为众矢之的。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早有认定。2002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在这份文件中,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不同的转基因生物包括以不同方式插入的各种基因。这意味着应逐案评估个别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并且不可能就所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发表总体声明。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介绍,转基因作物分为三类:抗虫害损害;抗病毒感染;以及对某些除草剂耐受性。截至2002年,抗虫害或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在美国和欧盟获得了批准,耐受除草剂的菊苣仅有欧盟批准,耐受除草剂或抗病毒的甘兰型油菜、南瓜属植物、土豆则只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了批准。 对于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华中农业大学解释:人类安全使用Bt蛋白来抗虫已有70多年历史,没有发生一起让人中毒和过敏的例子。它本身是有机物,是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生物抗虫剂。由国家指定的有资质的单位用转基因大米喂养了很多代白鼠,没有发现转基因大米对白鼠生长、发育、智力、免疫、生殖等有任何不良影响。研究人员还用纯Bt蛋白对抵抗力很弱的小鼠进行灌胃,剂量达每千克小鼠体重灌注5克纯Bt蛋白,没有发现中毒、过敏、体重异常、脏器病变。每克华恢1号稻米含Bt蛋白不超过2.5微克,按小鼠灌胃剂量折算推知,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吃掉120吨稻米也不会发生中毒、过敏、体重异常、脏器病变。如果按每天吃500克稻米计算,一个人活上120岁,也只吃掉约10吨稻米,不及小鼠灌胃剂量的十分之一。我们想特别指出,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多年历史,没有发现任何中毒、过敏等不安全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进一步表示:我们最近查了食品、饮用水等相关国家标准,发现对人体无毒的Bt蛋白在转基因大米中的含量,比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还低。亚硝酸盐是实验证明的中度毒性、高度致癌性物质。国家标准规定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每克水中不高于1微克。考虑到饮水量,可以说,我们研发的转基因大米比达标的饮用水还安全,是真正无毒无害的。 反对转基因作物人士的疑虑并未因此消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对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结论向记者评论道: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很慎重的,但他们的意见仅是供参考的,他们不能决定每个国家是否种植。美国加州3县、欧洲瑞士国家全民投票决定不种转基因作物。 接受采访时正在国外参加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会议的国家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首席专家薛达元对记者说:我基本上同意世卫组织的文件精神。应该说目前已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都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总体说基本上是安全的。但是限于风险评估技术的水平,也只能说基本上是安全的,或者说目前可能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将来是否会有危害,还不能完全肯定。而且,目前已经风险评估的商业化转基因还很有限,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大量新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这些新的转基因未必都是安全的,需要逐个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也就是说,部分转基因目前安全不等于将来也安全;现有的转基因安全不等于今后的转基因也安全。 会漂移的基因? 基因漂移是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争议较大的另外一个焦点。蒋高明此前对媒体表示,基因交流在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大都发生在相同的种或同属的物种之间。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基因交流,在理论上讲是零概率事件,否则,生物进化史上早就有了这种基因交流的事件发生。人类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物种,甚至不同生物界(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但对于这样的基因转移,人类不可能不付出安全代价。以转基因水稻为例,科学家希望通过Bt基因合成的毒蛋白饿死害虫,但生存是物种最基本的权利,它不吃水稻的叶子,就得吃别的植物叶子,或者庄稼或者杂草。但是,其他作物也都转了基因,杂草也通过基因逃逸带了Bt基因,那么害虫只有加速进化而与人类抗衡。其结果是,人类需加大农药用量而抗虫,这与转基因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对于基因漂移的质疑,华中农业大学答复:水稻属于自花授粉植物,个体间基因型是同质的,两株水稻发生异花授粉的概率仅1%左右,正常情况下水稻花粉传播距离很难超过1米,且人工种植水稻的稻田没有野生稻,所以,不存在所谓基因漂移的问题。这已为多年的田间试验结果所证实。 华中农业大学进一步解释: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我们转入的只有一个基因,它只赋予水稻抗虫的功能,并没有也不会改变水稻基因的其他功能。在人食用水稻的胚乳(即大米)中,这个抗虫基因产物含量极低。它只在害虫食用的水稻茎叶中显著表达。转入水稻的抗虫基因Bt蛋白,它只杀死危害水稻的鳞翅目害虫,而对其他昆虫没有毒杀作用,也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残留在环境中,因此不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 须公众参与 中国的转基因研究要顺利进行,透明度也是一大待解问题。在目前围绕转基因作物的争论中,转基因技术专家罕有人出面向普通民众全面介绍转基因作物的作用与弊端,薛达元认为:主要原因是农业部有关部门将批准转基因商业化搞得很神秘,他们忽视了公众了解转基因的权利。他们总以为转基因技术太专业,老百姓搞不懂。可以越是搞不懂,就越神秘,也就越怀疑其安全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公众参与的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估体系与程序,转基因技术专家要向公众多做技术介绍和优劣比较,并介绍政府是如何组织进行食品安全评估和环境风险评估的,采取了哪些风险管理措施。不能将公众排除在外。 蒋高明也表示:我认为这是利益作怪,内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安全的评估体系需要生态、医学、食品科学、法律多方面的专家组成,而不是目前的格局,专家中三分之二是搞生物技术的,或者与生物技术有关。 华中农业大学回应:有舆论说安全评估专家中转基因专家占了三分之二,并认为这不合理,我们对此不敢苟同。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估有很强的专业性,转基因专家占多数是正常的,反之倒不正常了。需要指出的是,我校水稻转基因研发团队专家均不是安委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本报注)成员。 不过华中农业大学也坦承在公众中进行转基因知识的普及还不够:未知导致恐惧,因为科普不够,转基因技术对公众而言显得神秘而危险。同时,由于一些机构、媒体的炒作,使得消费者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转基因食品安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认知。公众对转基因的认知误区,表明我们相关知识的科普工作还有很多欠缺,目前我们正设法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生物技术,培养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的客观公正意识。 2010年新年前夕,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依托新浪博客平台建立了官方博客绿道,华中农业大学解释绿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道是中国传统哲学范畴,有道理、规律、道路等意思,也与绿色超级稻的稻谐音,希望就此增加转基因技术的亲和力。 原文链接: 粮食转基因 世卫组织认为可能对人体无害 更多阅读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科学网》博客 《瞭望》:转基因稻米之争 转基因水稻安全性遭质疑 方舟子:食用转基因农作物风险被高估 农业部: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暂无时间表 袁隆平将向世界公布杂交水稻研究最新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官方博客绿道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业部研讨会再引转基因粮食争议
蒋高明 2010-2-10 23:46
2010年02月10日 01:55 第一财经日报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2 条 杨乃芬 伴随着众多的争论和质疑,转基因技术在中国悄然前行。 增产之辩 2月8日,在农业部召开的 现代 种业科技创新(试点)工程咨询研讨会上,多位种业专家表示,依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不过,对于转基因产品的争论从未平息。从最初对其安全性的质疑,到现在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转基因育种技术能否增加粮食产量?转基因粮食商业化会不会导致跨国转基因巨头对我国种业市场的垄断?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在会上指出,转基因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能显著提高育种效率。 但是,也有反对转基因粮食产业化的学者认为,转基因技术并不能提高粮食单产。美国是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多的国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但是单产远不如中国,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在接受《 第一财经日报 》记者采访时坦承: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接能增产的转基因作物。因为增产涉及到的基因很复杂,我们现在还没搞清楚,还不能去转移所谓增产基因最后达到增产目的。 但黄大昉表示,这并不能否认转基因育种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的作用,只是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安全之辩 对于转基因产品,世界各国分歧一直很大。转基因品种在美国已经推广和应用多年,但是欧盟大部分成员国还是强烈反对转基因品种在本国产业化。 中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态度非常谨慎,到目前为止,只有抗虫棉和转基因木瓜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2008年,中国提出要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 2009年底,中国首次为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证书,有业内人士预计此前一直被禁止商业化的水稻和大豆等农作物有望获得新的突破。黄大昉也告诉本报记者,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可能在三五年之内实现商业化。 国外出油率高、价格低廉的转基因大豆已经严重冲击了国产大豆,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现实,会有更多的 农产品 被国外转基因产品冲垮。农业部一位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于入口的转基因产品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共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9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环保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薛达元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完全肯定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或者是不安全的。 一个基因是安全的,并不等于其他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因为如果变换一种基因,它的受体和供体不一样,转化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对于每一个转基因案例都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薛达元说。 技术争夺 更多的问题还来自转基因背后的技术争夺。 两年前,海外作家威廉恩道尔撰写的《粮食危机》一书在国内热卖,书中揭露了美国试图利用转基因专利控制全世界粮食的阴谋。国内也有一些学者担心我国在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市场化进程中,跨国种业巨头乘机入侵我国种业市场。 生态学家蒋高明近日在本报撰文指出,我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中,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专利都掌握在跨国种业巨头手里。如果大规模推广转基因粮食,我国很可能丧失粮食生产的主动权。 农业部的上述会议也认为,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弱、小、散的局面尚未有根本改变,育繁推相对脱节、产学研结合不紧、创新能力不强。面对国际种业公司的激烈竞争,发展民族种业,保障供种安全,迫在眉睫。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指出,现在大量的科技成果、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一流的创新平台都集中在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而种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的产出能力相对较弱。 据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总经理张伟介绍,我国要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鼓励兼并重组,抓紧制定扶持政策,切实推进种业龙头企业与优势科研教学单位紧密结合。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415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再评中国转基因主粮商业化
热度 7 蒋高明 2010-2-8 20:39
蒋高明 本文以《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应当慎行》为题发表于《中国周刊》2010年第2期(总第115期), P 60-61 在全球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存在激烈分歧、各国政府对其严格限制的大背景下,中国有关方面却悄悄地为转基因水稻、玉米的商业种植发放了通行证。此事经媒体曝光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再次引起舆论关注。不久前,农业部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三名委员做客人民网,逐条驳斥媒体对转基因作物的质疑。在他们眼里,转基因食品不存在什么风险,可放心食用。他们批评媒体和公众的负面舆论,阻碍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进程。 针对专家们担忧的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授粉等途径向四周漂移,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的问题,生物安全委员会辩称:2020年我国粮食要比现在增产10%,而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常规育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是单靠常规育种不行;就目前全球资源少人口多的现状来说,转基因是解决粮食短缺现状唯一可取技术;就中国制定的2020年新增粮食产量500亿公斤的具体目标来看,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也是必由之路。 上述所谓的答媒体疑问明显是答非所问,有意转移话题,而且转基因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选择的观点,也缺乏科学依据。 转基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稻增产问题 根据农作物种植的科学法则,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转基因仅在种上做文章,其它要素则以生态和人为因素为主。显见,转基因仅占粮食构成要素的八分之一,而非唯一。多年来,限制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在于人而不在于技术。由于种地不赚钱,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养地,单纯依靠化肥,造成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过去30年来,我国耕地退化程度已远超过过去几百年,恢复地力需要大量有机肥还田,精耕细作。而转基因是在大农药、大化肥、专用除草剂的基础上做种的文章,会让人越来越赖,地越种越瘦,成本越来越高,导致农作物种植恶性循环。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过去的300多公斤/亩,提高到700多公斤/亩,现在逼近900公斤/亩,那才是真增产。转基因水稻只是对虫害有所控制而已,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相比并不增产,且连续种植几代后亩产量就会越来越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覆盖了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7%,即6000万公顷;杂交水稻平均产量为7.2吨/公顷,比常规水稻单产高出1.4吨/公顷。我们放弃推广非常成熟的杂交水稻的优势,而转向风险重重的转基因水稻,实非明智之举。 我们说转基因作物不能增产,看美国的例子就知道了。美国是掌握转基因技术最早、最多的国家,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但该国粮食总产量仅3.63亿吨,远低于中国5.01亿吨;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耕地还比中国多11亿亩,为什么其粮食无论单产还是总产,反而不如中国呢?答案就在于人身上而不在武器身上。 粮食产量的决定要素,一是单产,二是播种面积。在单产增幅不大的前提下,播种面积或播种季节减少导致产量下降。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不是品种不行,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如果农民改两季稻为一季稻,再好的品种也保证不了产量,包括转基因种子。 转基因水稻存在的风险不能忽视 科学家们之所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严重担忧,原因在于某些抗虫转基因作物含有一种BT毒蛋白物质,虫子食用后会被毒死,因而能够产生防虫效果。但水稻是人类的主粮,昆虫无法下口,人类长期食用难道没有害处吗?即使对实验动物,也不是没有问题的。1998年,匈牙利籍英国科学家阿派特普斯陶伊教授在电视节目上宣称,用转基因马铃薯喂养大鼠,导致大鼠体重及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被损坏。这个实验结果公布后,普斯陶伊教授受到排挤离开了英国罗威特研究所。但他被除名后,很多科学家出面为其辩护,极力维护其科学家的人品,他的文章也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重新发表。英国皇家学会最后组织专家调研,也没有完全推翻他的实验结论。 转基因食品安全不止转基因马铃薯事件一个案例。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这等于转基因作物种植在法国被永久废除。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即基因污染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001年发生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转基因玉米混进美国大豆事件、2006年转基因大马哈鱼逃逸事件,等等,都成为转基因作物(动物)实验或商业化种植过程中,基因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典型案例。 由此可见,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带头将Bt基因转入13亿人的主食,害莫大焉!转基因生物一旦出了问题,根本无法控制,所转移的基因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其利在商 既然转基因作物存在那么多不确定因素,为什么还有人乐此不疲呢?答案就藏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中的商字里头。在转基因作物无形利益链中,科学家、种子公司、专利持有人、转基因专用农药和肥料公司等,早就将目光盯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后的巨大利润上了。仅就转基因研发而言,我们从2008年就启动了名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的科技重大专项,这是一个与大飞机研制并列的重大项目,研究资金高达200多亿元。有些转基因项目主持人一下子就控制了上亿元的科研经费,随便与转基因沾边的研究人员也有几百万的经费可以支配。 对生物公司而言,商业化研发转基因作物,引领了植物转基因技术发展的潮流,为公司收获了巨额经济利润,从而形成了一套动力机制。转基因水稻目标并不在种子本身,其背后的化学产品,农药、化肥和除草剂,也会给生物公司带来滚滚利润。如转基因大豆就需要开小灶,除了照样使用大量农药、化肥外,在杂草控制方面,还需使用专用除草剂抗农达。这种除草剂,农民只能向他们购买。而让人家赚钱的同时,苦果却留给了当地农民。孟山都专用农药不仅杀死了阿根廷的庄稼,还伤害了牲畜,造成动植物畸形。长期接触那些农药,人也频繁出现恶心、腹泻、呕吐,造成皮肤伤害。 警惕科学利益共同体危害 以生物技术公司为背景的转基因科学家群体,形成了特殊的科学利益共同体。受雇于生物公司的某些所谓自由撰稿人,在倡导转基因方面呼声颇高。一些人士鼓吹,转基因食品安全、绿色、营养全面,而且能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在中国销售转基因食品,完全可以不加标注;反对转基因的人都是无知的、反科学的、制造恐慌和玩弄阴谋的分子;对于支持转基因的人,都是无私的、正直的和为科学献身的。 科学利益共同体维护其团体利益的过程,就是剔除异己的过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很多专家,持有转基因专利,或正在申报专利,有些还有自己的转基因公司。这样,他们就不愿意听到反对的声音,也不愿意公开讨论。他们对公众显示的实验结果是,转基因水稻对试验动物大鼠未见不良影响,据此推测出转基因水稻对人体没有负面影响,长期食用无任何危害。 长期食用无任何危害!,这样轻描淡写的言论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世界上还没有一例长期安全食用转基因稻米的成功例子。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研究,作为高技术储备我们当然需要重视,面对转基因水稻将要进行商业化种植,让其进入食物链,则事关每一个人的健康和我们的子孙万代,必须慎之又慎,绝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公众利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如果罔顾安全问题,只为眼前商业利益,那么,转基因水稻等主粮的商业化推广,很可能就是利在当代,祸及千秋的愚昧之举,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7204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 转基因大米:想说爱你不容易
蒋高明 2010-1-29 19:14
国际先驱导报:金微 2010年1月29日发自北京 转基因水稻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安全证书后,媒体对此事件发表了大量质疑文章。最近,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为此发表了一整版的评论和报道,是目前官方媒体发出的最高质疑声音。《国际先驱导报》(International Herald Leader)创刊于2002年6月6日,依托新华社遍及全球的新闻采集网络,重点关注于国际国内时政、经济、文化的重大题材并深度报道。作为《参考消息》子报,在所报道领域具有天生的无可比拟的权威性,业已成为海内外媒体和观察家了解当代中国政策走向、社会状况、思想潮流的重点参考。下面的文章是记者与笔者交流时的原稿,文章发表时,小标题和部分内容等有调整。 中国成为国外转基因粮的生死试验场、国民自杀计划,民族的噩梦,新年伊始,有关转基因粮商业化种植的各种担忧在网络持续发酵,并逐渐蔓延形成一种恐慌,论坛上有人发起反转基因主粮的签名活动。 自从转基因水稻去年获得农业部发放了首批安全证书后,围绕着它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即将打开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闸门。 1月6日,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一改低调公开宣布:转基因水稻最迟5年内走上中国人的餐桌。目前,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将转基因水稻作为主粮食用,如果在全球还远未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我们贸然去进行水稻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这种敢为天下先是不是也太超前了?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说。 神秘的转委会 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获得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及其同事,这是中国首次为转基因水稻颁发安全证书。 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之前最难的一个关口,这意味着该品种的生产性试验结束并获得农业主管部门认可,技术方面的障碍基本扫除,接下来就可以申请生产许可证了。 对于这个关乎几亿人吃饭问题的重大事件,相关部门的态度暧昧。主管部门并未在第一时间发布此消息,而最新知道此事的是美国路透社,他是从中国参与评审的二位专家处提前得到的消息,有网友说:未公布前向外媒记者透露,这是不是泄密? 面对各界的诸多疑问,农业部对外的回复非常简短: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下称转委会)评价结果做出的决定。 农业部答复引起社会更多质疑,尤其是这个转委会成员始终处于神秘状态。绿色和平组织(下称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多次通过邮件、电话、登门等各种方式,希望主管部门把转委会专家的名单公布于众,但努力都化为泡影。为何不公开这些专家名单呢? 一个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公众至少应该有知情权吧。方立峰有些无奈地说。 由于转委会涉及到每个人饮食安全,不仅绿色和平,媒体和相关领域专家,要求其更透明化的声音越来越多,郑风田说:转基因的闸门审批基本上掌控在一批利益相关者手里,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2/3是转基因科学家。对此,他提出质疑:里面涉及的很多人是正在申请专利或申请通过者,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员非常少,这其中包含的利益是更让人担心的问题。 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就因为曾经对转基因专项论证会上提出尖锐的质疑观点,但此后他也没有受邀参加转基因的专项论证会。 转基因安全受质疑 目前人们最担心的还是转基因大稻的安全问题,某种程度上,作为民众的主粮之一,稻米就是生命,中国如果种植了存有未明风险的转基因水稻,就等于拿中国国民的生命做赌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认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保障,他说: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之前最难突破的关口,欧美国科学家都不敢断定这项技术一定是安全的,中国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下安全证书似不稳妥。 实际上,转基因危害在世界各地已屡有发生,像美国星联玉米事件、墨西哥转基因玉米污染事件、转基因玉米危害蝴蝶事件就是转基因造成破坏的典型例子 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对于转基因作物之所以存在安全性顾虑,主要是有些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的转基因品种,含有一种物质叫做BT毒蛋白。由于虫子吃了BT毒蛋白可以被毒死,因此长期摄入该物质对人是否有害很难说。 虫不能吃,人能吃?针对网友提出的质疑,张启发曾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表示要给公众科普转基因知识,他说:虫和人吃水稻的部位不一样,虫吃的是茎秆,人吃的是胚乳,人的胃液呈弱酸性,肠胃中不存在与Bt毒素结合的受体,而昆虫的胃液为强碱性,Bt蛋白进入昆虫肠胃中后,在胃液的作用下,消化系统会产生有毒素体。而且Bt杀虫蛋白对哺乳动物、鸟、鱼以及非目标昆虫无害。 不过,转基因食品才10多年历史, 10年无害能否说明让人吃50年、100年也无害?对此,袁隆平曾这样说: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蒋高明说:目前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在这些不确定存在的前提下,万一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双输局面? 对转基因粮食健康危害的担忧也许只是一方面,而跨国粮食巨头们对中国市场觊觎已久,转基因背后是否另有玄机也引起相关人士的警惕。 如果转基因产品主粮化的试验失败,灭绝的是中华民族,西方国家不受影响;如果转基因产品主粮化的试验成功,中国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将控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手中。无论结果如何,美国资本都是赢家,中国老百姓都是输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组织在最新研究报告《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中表示,我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上述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至少涉及了28项国外专利技术。   这些专利分别属于孟山都、拜耳和杜邦三家跨国生物公司。此次颁布证书的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即属于这8个转基因水稻之列,Bt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了1112项国外专利。   这就是说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其实并不是中国人,若是这种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种植,也就是把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的命脉交与到外资手中。这些涉嫌国外专利的转基因技术用于科研没问题,一旦商业化就会被索要高昂专利费,这就对我国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巴西过去禁止种植转基因大豆,但在上世纪末部分土地被偷偷种上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结果在2003年孟山都开始向巴西豆农收取专利费。此前,孟山都以同样的手段收取阿根廷农民的专利费,一旦转基因获得依赖症后,农药、化肥都会被外资控制。方立峰认为,从国外的教训来看,无论是种子还是农药化肥,这些领域最终被外资控制并非不是没有可能。 两个神话 转基因水稻宣传的第一个好处是Bt抗虫转基因水稻推广后,将会减少用药量。但实际表明,有关转基因作物减少农药用量的结论为时尚早,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在刚推广的头几年,对棉蛉虫确实有效果,并受到广大棉农的欢迎。但好景不长,去年就有媒体报道,江苏在推广转基因棉第5年,棉铃虫虽然被基本控制,而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刺吸式小害虫集中大爆发,小虫成大灾,用药量反而猛增。 转基因生物可能会打乱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国家环保部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官员曾发出警告:在生态系统中,转基因生物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外来物种,它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的平衡。 转基因大米宣称的第二个好处是增产,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家研发的Bt水稻据称产量可比普通水稻提高大约8%。郑风田认为,目前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从事水稻种植生产的农民,但由于农民生产水稻收入不高,积极性受到影响,此外耕地质量低。如果国家真缺少大米了,农民如果能够真正地可以从种植水稻中获得好的收益,南方的一季改为两季三季所带来的生产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与这些价格收益带来的潜力相比,目前转基因水稻所带来的10%以下的增产潜力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最近农业部转委会专家在作客人民网时表示转基因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选择。郑风田认为,对于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类作物,一定要等到最后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用。现在的问题是潜在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完全不成正比,有别的选择为什么不用呢?这是拿潜在风险在国人身上作试验,这些科学家简直是不负责。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杂志文章引发争议,生物学家被指控不懂化学(ZT)
华明 2010-1-14 12:14
下面的英文文章转自美国化学会的【化学与工程新闻】网站。文中提及的问题其实是很常见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尽管生物专业的科研人员都受过一些基本的化学训练,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细节就不一定能理解得透彻。前不久,我也转过一篇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3543 里头讲的是一个对于一些物理化学家来说很明显的错误,水的第四状态,(套一个国内时髦的词,也就是伪科学了),NIH评审员却还是给了大量的研究经费。 这些事情说明,对于交叉学科文章(或者基金申请)的审阅,需要考虑审稿人代表了不同的学科背景。否则,在信息时代各大期刊竞争早出文章的年代,更多的笑话都将不可避免。 ------------------------------------------------------------------------------------------------------------------------------------------ http://pubs.acs.org/cen/news/88/i02/8802news3.html January 11, 2010 Volume 88, Number 2 p. 7 Article appeared online January 4, 2010 Paper About Reactome Array Stirs Controvers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 Work on a sensitive new array describes chemistry that experts see as unclear at best Carmen Drahl and William G. Schulz A biochemistry paper published in the Oct. 9, 2009, issue of Science is generating controversy on blogs, Twitter, and other networking forums. The paper describes a reactome array, a sensitive metabolite array for obtaining detailed quantitative profiles of a cell's metabolic networks ( Science 2009, 326, 252 ). It has, at worst, been viewed as fraudulent and, at best, as a glaring example of the pitfalls of referee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dapted from Science 】 Revisions: Much of the chemistry originally depicted in Figure 1 of the reactome paper has been revised (red). Still unclear is the nature of the cobalt-linker complex, depicted by the green blobs. Poly(A) is a tract of multiple adenosine monophosphates The outcry has been so intense that Science Editor-in-Chief Bruce Alberts has issued an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to alert the journal's readers to the fact that serious questions have been raised about the methods and data presented in the article. Alberts writes that the journal has requested evaluation of the original data and records by officials at the authors' institutions: These officials have agreed to undertake this task. One of the first people to raise concerns about the paper was Laura L. Kiessling ,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and editor of ACS Chemical Biology . The chemistry just doesn't make any sense, Kiessling says. Like many other experts, she is puzzled by the highly unstable array linkages depicted in Figure 1 of the paper , characterizing them as unlikely at best. The more I looked at Figure 1, the less I understood, says Timothy Mitchison , professor of systems biology at Harvard University. The figure depicts the reactome strategy, in which a small-molecule substrate is joined to both a dye and a cobalt-containing linker. When a metabolic enzyme reacts with the substrate, the dye is purportedly released, giving off a glowing signal, and the cobalt linker captures the enzyme. The array is said to be made of over 1,000 such constructs. In particular, Figure 1 leaves unclear what sort of cobalt-linker complex is proposed, says Ben G. Davis , a chemical biologist at Oxford University who called for more scrutiny of the work on the Faculty of 1000 website. The synthesis of the array components described in the supporting information raised serious doubts, Mitchison says. One intermediate contained an improbable anhydride, and the team claimed to form tough-to-make bonds such as aryl sulfonamides without a necessary activation step. The study's authors stand behind their array. Figure 1, as published, contains some mistakes that have been corrected and sent to Science , says co-corresponding author Manuel Ferrer of the 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s (CSIC) Institute of Catalysis , in Madrid. A corrected figure and supporting information are available on a website hosted by CSIC, he says. Davis notes that rigorous structural verifications of the team's intermediates are still largely absent from the revised supporting information . Ferrer says that all the team's structural information will be provided to the CSIC commission charged with evaluating the data, and after that, they will be incorporated to the Web page. It's great that biological people are trying to use chemistry, Kiessling says, but she worries that the chemistry in some instances doesn't get enough scrutiny. There should be appropriate reviewers, she says, noting, as have others, that no chemists reviewed the reactome paper. There should be high standards, she adds. Science will continue to monitor its review processes, in particular the review of supporting information, Alberts tells CEN. Reviewers are often overwhelmed by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there, he adds, especially when an immens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added in a revision, as happened in this case. 【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劳动仲裁纠纷:劳动合同解除终止赔偿金争议
shenbinti 2009-12-4 19:32
劳动合同解除终止赔偿金争议 【中人网本周说法:因劳动合同到期前一天被解除引发的经济补偿金争议】 小陈原在一家运输公司工作。 2007 年 8 月 30 日,他与公司续订了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但恰恰在今年 8 月 29 日这一天,严小陈因违反了劳动纪律,公司对其作出除名的行政处分,并在公司的告示栏上公布。而此时,距离劳动合同期满仅差一天。 尽管在今年的 9 月 3 日双方办理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但事后小陈还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公司未按 终止劳动合同应在劳动合同期满前 30 日通知本人 的规定办理手续,请求劳动仲裁部门裁令公司支付其经济补偿金 9480 元。 运输公司则称:小陈在上班时与公司的另外一名员工打架,根据公司《员工手册》规定,对其作出违纪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而之所以将 解除劳动合同 改为 终止劳动合同 ,主要是考虑到因违纪解除劳动合同的日期与终止劳动合同日期仅相差一天,小陈如违纪被公司除名会给求职带来困难,且不能领取失业救济金,所以公司同意小陈的再三请求,进行了有情操作。而小陈却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公司表示难以接受。 问题: 1 、公司这样解雇小陈是否合理? 2 、小陈要求得到经济补偿金能否得到支持? 3 、对于类似员工违纪问题,公司在解雇员工时怎样才能避免劳资纠纷? 专家点评 本期点评专家 沈斌倜律师点评: 1 、公司这样解雇小陈是否合理,首先要看小陈的打架行为是否构成了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另外还要看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否合法有效且已经向小陈告知。公司规章制度,也叫劳动规章、员工手册等,是企业用工管理的依据和规范性规则,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员工的重要依据,且也是仲裁和法院审理劳动争议的判决依据: 1 )如果小陈的打架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司合法有效且已向其公示的规章制度,那么公司的解雇行为有法律依据。 2 )如果小陈打架的行为只是一般的违反规章制度行为,或者公司的规章制度不合法或者虽然合法但是未向小陈公示,那么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解雇小陈就是违法的,小陈可以要求公司恢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无法恢复或者恢复不能的,小陈可以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 2 、小陈的要求的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能否得到仲裁支持,不能一概而论,由当事人双方向仲裁委提交的证据材料及公司到底准备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仲裁或诉讼中而决定。在本案中,一个特殊的情况是公司并没有给小陈出具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而是按照终止办理了终止劳动合同。到底是 终止 还是 解除 ?如果是劳动合同的正常终止,公司依法应当依法支付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如果是因违纪被公司 解除 ,则公司不必支付任何经济补偿。在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中,由主张 解除 或者 终止 的一方负举证责任。公司前应当审视自己的解雇行为是否合法:如果合法,并有证据证明该 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实为 解雇通知书 ,应当坚持是 解除 而非 终止 ;如果解雇行为违法,公司应当承认是 终止 而非 解除 ,并依法补发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沈斌倜律师认为: 1 )如果小陈有证据证明公司有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而公司也坚持认为自己是 解除 而非 终止 的话,仲裁依法应当认定解除行为是违法,并依法支持小陈关于经济补偿的仲裁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小陈最有利的诉讼请求不是要求公司支付终止劳动合同补偿金,而是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因为,如果支付终止经济补偿金的话,只能按照 08 年以后小陈的工作年限开始计算,只有 2 个月的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但是如果按照违法解除赔偿金主张的话,则计算年限追溯到 08 年劳动合同法生效之前小陈的工作年限)。 2 )如果小陈没有证据证明公司是违法解除,而公司有证据证明公司发出的 终止劳动合同通知 实为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 ,那么小陈将得不到任何经济补偿金。 3 )如果小陈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公司是违法解除,但是手中确有公司终止劳动合同的通知书,而公司又无证据证明该 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实为合法 解除通知书 的话,仲裁依法应当支持小陈要求公司支付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仲裁请求。 关于小陈主张公司支付终止劳动合同未提前 30 天通知补偿金,《劳动合同法》并未规定终止劳动合同必须提前 30 天通知劳动者,是否需要提前通知,要看小陈劳动合同履行地所在省市是否有规定。沈斌倜律师所在北京劳动合同条例规定,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提前 30 天通知劳动者,晚一天支付一天的工资作为补偿。 3 、沈斌倜律师建议,公司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当慎重处理:一是确保公司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合法有效性和确保已经向该员工公示、二是确信该被解雇员工的行为确实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三是保留下员工确实严重违纪的证据。因为,只有认定无误严重违反公司合法有效且已经向该员工公示的规章制度以后,公司才可以以员工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立即通知解除劳动合同且不用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而被处理员工有可能不认可公司的处理,认为自己的行为不足以构成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或者认为自己根本不存在这种行为。如果公司没有证据证明员工存在这种行为,就涉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沈斌倜律师简介】 沈斌倜,女,丹宁律师事务所劳动人事部执业律师,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沈斌倜律师主要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和企业人事制度风险防控法律研究及实务操作,专业代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诉讼案件及受用人单位委托代为制定、修改、完善员工手册、竞业禁止、保密协议等人事管理制度,提供劳动法培训,担任企业法律顾问。沈斌倜律师执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 26号MEN财贸中心(昆泰大厦南侧)B座8层804;沈斌倜律师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shenbinti@yahoo.com.cn 业务电话 ( +86)13661313967 (+86) 15301115671 。更多详情登陆沈斌倜律师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律师沈斌倜劳动法答疑|3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怒江大峡谷的水电开发之争
蒋高明 2009-5-22 22:36
本文来源:新知客 作者:王建 唐郑亮 2009-05-21 10:01:20 来源: 新知客 (北京)  跟贴 463 条 手机看新闻 【本博按】 最近,中央高层某领导人就怒江水电开发问题再次做出批示。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议再次掀起高潮。下面是来源于新知客的文章。特转发在这里供科学网博友参考。在文章中,记者将笔者划在反对方是比较符合的,以前有记者称笔者、汪永晨等为反坝人士,我们是有些不能够接受的。我们不是一味反坝,只是对无序的水电开发造成生态破坏表示担忧,因此,站出来讲了不同的声音。下面为新知客原文: 2003 年,在怒江上修建13 座水电站的梯级开发规划出台,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水电开发规划被搁置至今,但是据《南方都市报》消息,2008 年3 月,六库电站在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悄然移民并动工。 怒江出西藏进云南,一路南下到丙中洛乡日丹寨子附近,本来由北向南奔流的江水,遇到王箐悬崖绝壁的阻挡,改变了流向急转而西,流经 300 多米,又被丹拉大雪山的峭壁逼得调转头,拐了一个U字形的漂亮大弯,形成了 怒江第一湾。摄影:bykeer 走过怒江就像是穿越一条时空隧道。因为它的地貌景观极其独特,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这个极边之地,直到20 世纪初还少有人知,而直到今天,它也是云南最神秘的地区之一。 人们从速览式的旅游到文化游、生态游,还希望能够体验只有在书本和探索频道上才能见到的科学旅行,像科学考察那样去认识一个地方。 科考旅行的目的是让旅行者可以像地质学家那样去观察大地构造,像生物学家那样辨认标本、识别鸟类,像水文学家那样分析河流的历史,像地貌学家那样解释山川如何形成,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旱季雨季的交替,去见证环境如何变迁,从而知道如何珍惜和保护脆弱的生态。而怒江正是生态多样性保存完好,却受到现代化威胁的地区。 怒江发源于西藏唐古拉山南麓的那曲,流经云南,经缅甸注入印度洋。而怒江大峡谷奔腾于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之间,是仅次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炎热的夏天是怒江的雨季,怒江水流汹涌,沿途常见滚石、滑坡、泥石流等危险情况。而冬春的旱季,气温10 度左右并不太冷,河水碧绿,晴朗的天空可以看到美丽的雪峰,非常适合旅行。 本次考察主 题 :怒江水 电开发 之争 远处就能看见壮观的留香岩,但是要通过它还是要冒很大风险。摄影:唐郑亮 2003 年,在怒江上修建13 座水电站的梯级开发规划出台,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水电开发规划被搁置至今,但是据《南方都市报》消息,2008 年3 月,六库电站在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悄然移民并动工。 支持方:怒江已非原生 态 河流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打假人士方舟子、司马南等 怒江上游建有两座大坝,已非原生态河流,很多珍稀物种已经灭绝;而山地生态已被当地居民过度开发而毁灭,建坝能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 反对方:怒江地质环境复杂不稳定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 、环保人士汪永晨等 怒江处于横断山褶皱的断裂地带,地质环境复杂且极不稳定,滑坡、崩塌、泥石流频繁,一旦发生灾难,会在作为国际河流的怒江上形成连锁反应。而怒江人口与耕地矛盾突出。人口在50 年里增长3倍,建坝后会迫使修建水库淹没后的移民失去土地,沿谷坡向上迁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更严峻的威胁,同时将面临更高的地质灾害风险。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可以在旅途中进行地质和生态的考察,得出自己的结论: A. 地质环境复杂吗? 1. 泥石流 在怒江沿岸,常能看到一片片扇状的田地突出江面,而紧邻的河面则是险滩。这就是泥石流扇。大峡谷段的怒江为羽状水系,几乎见不到有大一点的支流,支流短小,但是溪谷陡峭,常会爆发泥石流,冲出的砂石会冲毁乡镇和公路,但是也能堆积成宝贵的平整耕地。 ●羽状水系:这一类河流干流粗壮,而支流都很短小,平行汇入干流就像一支羽毛。三江并流区的怒江、澜沧江等都是典型的羽状水系。 2. 崩塌 沿怒江行走,路边房子大小的石块比比皆是。这些石头都是从山顶崩塌落下来的,有的是上万年前落下,有的是前几天才从山上滚下的。它属于重力地貌中的一种。而岩屑锥则更壮观,山顶的岩石风化裂成碎块,堆积在陡峭的山坡上。留香岩岩屑锥位于丙中洛往西藏的公路边,很远处就能看见一堆壮观的石块,高达1000 多米,由山顶强烈风化的岩屑堆积而成。石块仍在不停从山顶滚落,不论人车经过这一地段都要特别小心。 3. 滑坡 山势陡峭、地震频发、雨水丰富,这让怒江沿岸注定满是滑坡。和崩塌不同,松散的岩石和土壤整体地滑下造成了滑坡,在滑坡体上方可以看到地面的裂缝。而近年来,怒江地区增加的人口开始把高处的坡地辟为农田,并且挖山开矿,植被破坏后的山体更容易发生滑坡。 ●如何测量坡度:根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通知,25 度以上的坡地都属于退耕还林的范围,但是陡峭到30 度以上的田地在怒江两岸还很常见。人眼很难目测地面的坡度,可以用一个装一半水的矿泉水瓶,顺着坡放在地面上,标记下瓶子上的水位线,再测量瓶子就可以知道地面的坡度。 B. 是否还是原生生态? 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怒江大峡谷都是它们互相交流的重要通道。怒江山高谷深,河谷底像热带一样终年温暖,而山顶终年积雪,不同高度的植物形成了明显的垂直分布,因此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而在动物方面,怒江也是东洋界和古北界两大动物区系的通道。 ● 古北界和东洋界:这是动物地理的两个分区。动物的发源地各不相同,而海洋、沙漠和山脉把它们互相隔绝,于是生物学家把动物分成了六大分区。古北界包括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和北非,东洋界则包括南亚和东南亚。横贯南北的怒江、澜沧江和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作为屏障阻隔了动物的迁徙,于是成为了两个分区的分界。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7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是作者灵魂的心语
malidan 2009-2-22 14:10
诗是作者灵魂的心语 我没有正儿八经的学过诗,当然写诗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最系统的怕算是近来看科网上诗人昌凤兄以前与这几天发表的《 诗海拾贝 》系列,还有就是科网上别的诗人有关诗作的点评与作品。) 但我总觉得诗是属于真正热爱生活的人的,生活就是诗。 要不,写作文总是得鼓励分的男生,一旦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就会无师自通的写出许多美妙的诗句来。爱恋顺当时诗就优美动人,闹别扭了就伤心感人,失恋了就缠绵伤人。你能说这种发自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不是诗吗? 妈妈的怀抱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的婴儿的纯净的眼睛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诗。没有一点杂质,没有一点邪念贪念。有的是对世界的一切美好,世界的一切在他们眼中也像他们的心一样单纯美好。能拥有一双纯净的眼睛就是诗,就是曼妙的诗。她可以用一样纯净的心对待别人对待世界。世界也会因多了一双纯净的眼睛而多一分纯净的美。 善良的心就是一首恒古不老的诗。她可以处处为别人着想,她可以包容别人的过失与过错,却会不断的完善自己。她不会因为自己是强者就盛气凌人,不会因为自己是弱者而自卑自贱。任何时候他们都会以善良之心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世界。世界也因为他们的点缀而处处充满人情味,世界因多了人情味而变得温馨而诗意! 天上漂荡的白云是最天然的自由体诗,温润凉爽的秋雨是最令人舒服与心醉的摇蓝诗。绽放的花朵是热烈的抒情诗,睡去的花儿是缠绵温婉的情诗。歌唱的小鸟是自然界最动听的快乐诗,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世界上最动人心弦的赞美诗。 今天上午悄悄的偷一次懒,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在家,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由自在的在网上胡言乱语一通,对我来说就是很诗意的事了。忙里偷闲,让自己感受一下诗的美妙;闲中找点自己觉开心的事来做做,让自己觉得充实快乐。 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这就是我的诗了。 诗是作者心中的歌,是灵魂的心语。屈原的《离骚》不是吗? 让我们一起用心轻唱 《掌声响起来》 这首歌吧! 孤独站在这舞台 听到钟声响起来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多少青春不在 多少情怀已更改 我还 拥有你的爱 想起初次的舞台 听到第一声喝采 我的眼泪 忍不住掉下来 经过多少失败 经过多少等待 告诉自己要忍耐 掌声响起来 我心更明白 你的爱将与我同在 掌声响起来 我心更明白 歌声教会你我的爱 如诗的歌,如歌的诗,每个字是作者心的跳动,每个词是作者灵魂的真实轻语。一首用作者心血灵魂写就的诗是真实人性的再现,或轻吟,或大气,或婉约,或豪放,或朦胧,或直白,或歌颂,或讽刺,或雅致清悠,或庸俗不堪。体现人性美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首旋律悠美可吟可唱的歌,且必须是用心才能唱好的歌。 我想做别的学问与做诗一样的理儿,心最重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474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地球形状不像梨
jlpemail 2008-3-28 15:48
有些网站,包括科普类网站,仍在宣扬这样的观点:地球的形状像梨形。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与地球参考扁椭球两极相比,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分别突出或者凹进 10 米 、 30 米 。 而且地球的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大,由此认为地球像梨。这样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概略地讲,地球的赤道半径为 6378 千米 ,极半径大约 6357 千米 。两者差别为 21 千米 左右。这个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大约在 1/298 ,略小于千分之三点四。 至于 10 、 30 米与 6357 千米 之比大约不过是 1.6/1000000 和 4.7/1000000 。也就是说,地球像梨的说法,是在 1/1000000 的数量级上才正确。而 10 米 、 30 米 与 21 千米 相比,大约在千分之 0.5 和 1.4 。 所以,说地球是椭球体不算勉强,而说它像梨,的确太勉强了。 把北、南极地区的突出或者凹进,局部放大,突出这个特征,并写入教科书无可厚非。但,反过来,以那样的图形反证地球像梨,就不可取了。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390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