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课外科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本科生课外科研的“弊”与“失”
热度 18 boxcar 2011-9-22 08:13
这是“科研的开端”系列博文的第五篇,最前面的三篇博文【 1-3 】讲了些个人经历和其中的逸闻趣事,昨天写的第四篇【 4 】分析了本科生课外科研的意义和好处。我估计,看过这些博文的本科生同学有可能会跃跃欲试了。不过还请大家稍安勿躁,看完了今天这篇分析本科生课外科研的“弊”与“失”的博文以后再做,也许会做得更好。我估计这篇博文有可能会给一些想参加、正在参加课外科研的同学以及他们的指导老师泼一点儿“冷水”,但“泼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浇灭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星星之火,而是希望冷静地对待它,正视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和不利因素,事前就做好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 不可否认,许多事物都像“双刃剑”,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另一面,本科生课外科研自然也不例外,好处多多,我昨天已经分析过了,今天重点说不利因素。概括起来讲,本科生课外科研有以下不利因素值得注意,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注意。 (1) 研究工作能够达到的深度有限。 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的主要时段是大二和大三这两个学年,这个时段的本科生已经学过了一些基础课,开始或正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由于此时学生的知识不够全面,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方面存在欠缺,因此研究工作能够达到的深度会受到不小的限制。要想突破这种限制,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必须打破正常的知识学习次序,边干边学,用到哪方面的知识就去学哪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但必须注意这种“急学先用”的模式存在知识系统性方面的风险【 5 】,容易导致在以后知识学习的浅尝辄止。 (2) 研究时间不连贯,工作效率不高。 从事课外科研的本科生,大段的时间还是要投入到正常的课业学习中,通常每个星期最多能拿出 2-4 个完整“时间块”( 3-4 个小时)到实验室做研究,而且这些“时间块”之间往往还不是连续的,因此很难保证研究时间的连贯性。如果研究工作不是连续进行的,势必导致每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入研究状态和退出研究状态,造成时间浪费,降低工作效率。那些必须要整天甚至整个星期连续进行的实验工作,以及一些很急的项目,根本不能安排给本科生去做。要解决这个问题,让科研工作连续、高效率地进行,只能在常规教学时段以外去想办法,占用一些假期休息时间。以我个人亲身参与和指导本科生课外科研的经验来看,寒暑假和长假一天的工作效果甚至超过平时一周,当然,这需要导师和学生做出一些牺牲。 (3) 如果毅力不足,容易功亏一篑甚至半途而废。 在本科生阶段,许多同学自身缺乏毅力,因为此前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压力进行的,在没有多大压力的情况下开展课外科研,很容易懈怠,使得工作进度拖沓,不能按时完成而功亏一篑。如果遇到挫折后不能坚持,而选择退却和逃避,很容易导致半途而废。毅力不足的学生,在决定参加课外科研之前就要先考虑好自己能否坚持下来,或者选择那种意志力和执行力很强的导师和团队。 (4) 如果时间安排失当,可能会影响正常理论知识的学习。 顾名思义,课外科研理应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还是有可能会占用一些正常的课业学习时间,即使不“翘课”,至少也会挤占不少课后自习的时间。倘若调整不好科研和学习时间的比例,理论知识学习会受到影响。以我个人大三的课外科研经历来看,当时忙于做“挑战杯”的课题,头两个月课后只是完成了作业,却没有花多少时间看书或者做更多的习题,结果导致《数理方法》课学得不够扎实,《原子物理》可虽然在期末考出了大学阶段最高分( 99 分),但很多知识掌握得却远没有普通物理其他课程那么牢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所有课后习题都是到期末考试前才做了一遍。 (5) 研究进展不顺利或不成功,可能打击学生的信心。 由于此前除了学习、考试和考试型的竞赛以外,没有太多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因此不少大学生的信心还比较脆弱。此时如果从事的课外科研工作进展顺利,自然可以增强自信心,反之如果研究工作的进展不顺利或者结果不成功,学生的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甚至完全丧失,对研究产生畏惧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从最初选题立项的时候就要注意课题的难度要适中,研究计划要尽量做到细致入微,尽量把每一步都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让研究工作稳步向前推进,最后“积小胜为大胜”。 (6) 评奖和设项方面如果存在不公,会挫伤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现在,许多课外科研也有评奖答辩和设项论证环节,其中的 PK 也往往会很惨烈,而但凡存在这样的评选,总难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被认为“不公正”的现象。例如,有的团队很认真很努力地做了不少工作,成果也做得很好,却得不到合理的评价或奖励;有的学生自己没有认真去做多少工作,却得益于作为参与者分享到了课题组在某方面的工作成果而获奖,这样会造出工作勤奋、认真做事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突出课外科研本身的价值,例如应该给每个完成课外科研课题的同学都颁发证书或纪念章,而尽量弱化“奖”的影响,奖励评审要更加严格,杜绝浑水摸鱼、搭车揩油现象。 参考: 【1】 吕喆:科研的开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80049 【 2 】 吕喆:科研的开端(续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80363 【 3 】 吕喆:科研的开端(续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80643 【 4 】吕喆: 本科课外科研的 “ 利 ” 与 “ 得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88649 【 5 】吕喆: 大学生: “ 学 ” 与 “ 做 ” 的迷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85086
个人分类: 科研|7602 次阅读|3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