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平庸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平庸

相关日志

人应该有选择平庸的权力
jiangming800403 2016-3-19 18:44
95+正在成为研究生的主流, 也即将成为未来年轻科研人员的主流, 他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没有感受过生存压力, 也不存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命题 要他们为sci而sci是很困难的, 当然这也是一种新常态。 随着恢复高考后第一代大学生即将退休, 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能即将面临又一次人才断层, 这也是程先生心急如焚、夜不能寐的原因。 HL考生国科大的研究生以后, 我曾经批评她不跟老师做项目, 自己跑回老家的县城里面卖衣服。 她说我不了解实际情况。 玄铁重剑,大巧若拙、无坚不催 ,.............. 木剑是独孤求败晚年所达到的举轻若重的境界, 至于无剑,从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到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 剑魔前辈大概也无能为力。 金庸武侠中最具有奇幻性质的《天龙八部》中 六脉神剑的“无形剑气”, 大概就是心中之剑,剑由心生,境由情生 , 至于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的境界, 独孤求败前辈似乎也未必达到。 否则他也不会感叹“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无剑式实际已由剑术上升到哲学 ——儒家的“仁者无敌”、佛家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道家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其实即使伟大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不能免俗, 赌气说“上帝不会掷骰子”。 但是,不管上帝掷不掷骰子, 不管是爱因斯坦还是街边的贩夫走卒, 与无穷的宇宙相比,都是沧海一瞬。 即使无穷的宇宙最终也会归于热寂。 人应该赶紧生活,如是而已。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保尔怀着这样的忧思离开了公墓。” 人应该赶紧生活,不要折腾自己, 也不要折腾别人。 博主回复(2016-3-19 18:51):但很多研究生的行为,根本不配用“平庸”这两个字。 博主回复(2016-3-19 18:45):如果人人能做到平庸,社会将会进步很多。 博主回复(2016-3-19 18:41):释义: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 反义词: 杰出、卓越、伟大、高尚 ------------------------------------------------------------------- 当历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已经与财富积累脱钩, 人的行为大概是随性而动,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退, 对于年轻人, 管理学上的A模式(强权)与B模式(物质激励)大概已经不起作用, 青年人做事情的唯一激情大概就是兴趣(C模式),........, 僵化的科研体制,从而受到了研究生(是未来科技工作者) 消极但有效的抵制,就是无所作为(我也是越来越无所作为了)。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命题, 西方的学术界,特别是一些边缘学科, 来自亚非拉第三世界学者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武夷山老师曾经指出, 移民及其第二代做出创新的可能性是本土美国人的6倍, 华裔占美国总人口的1%, 近年来新当选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中, 1/10以上是亚洲裔,其中一大部分是华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82226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美国是民族分离的产物 下一篇: 防震不仅仅是把房子修结实 相关专题: “逃离”科研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2228-633685.html 原文地址:http://blog.renren.com/blog/86180/882793054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3505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只要房子还能卖出去,房价就不会真正降下来 下一篇: 虚度光阴的同时,我等青椒也在误人子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4921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我现在希望股市跌的再低一些 下一篇: PM2.5最怕风和阳光 “七伤拳”所谓“七伤”, 乃是先伤己,再伤人。 人体内有阴阳二气, 金木水火土五行, 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肝属木, 一练七伤,七者皆伤, 五行之气调阴阳, 损心伤肺摧肝肠, 藏离精失意恍惚, 三焦齐逆兮魄飞扬。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需要平庸的人
热度 22 wangdh 2016-1-3 13:34
社会需要平庸的人 ( 王德华 ) 我给学生上课讲体重、身高等生物特征的进化时,经常会演绎一下,生物中前百分之五和后百分之五(人为定义),在自然选择中是很重要的,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正态分布的特征,中间的主体是大多数。引领社会文明和思想进步的是前面的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同样危害社会、摧毁世界文明的是最后的少数人,或个别人。这两部分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无论对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危害,都是会写在历史上的。多数人,大多数人,都不会给后人留下多少记忆。我暂且定义这大多数人是平庸的人,平凡的人,普通的人。 稳定的社会,文明的社会,更需要平庸。你可以说,稳定的环境,衣食足,生活安逸,有利于科学家创新。很多人在抱怨我们当今社会环境的恶劣,缺乏创新的土壤,缺乏人才发展的保障。事情可能不是这样的。大环境对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大环境中,还有小环境,微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体的影响更重要,如家庭,学校,单位,甚至课题组,实验室。不同尺度上,影响自然不同。所以,我一直相信文化的力量,我也相信信仰的力量,也相信榜样的力量,更相信集体的力量。时势造英雄,是一种机遇。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种生存观念。 社会需要平庸的人,需要顺服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讲,社会的发展和维持,是靠这些平庸的人来实现的。无论是酷暑严寒坚守岗位的交警,还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一直忙碌的清洁工。做早点的,送快递的,卖菜的,送牛奶的,电工,水暖工,公交司机,出租车师傅,医院、学校每个单位都有这些忙忙碌碌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人。 从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思想就在影响着每一个人。从进幼儿园、学校开始,老师的一言一行就会影响着学生。随着个人成长,交往圈扩大,朋友、社会的影响也逐渐重要起来。所以,人们从小开始受到的教育和影响都是平庸的教育,普通的教育。老师是过来人,所以学校教育自然就是平庸的教育,普通的教育。你可以看看,幼儿园喜欢捣蛋的孩子,学校里喜欢问怪问题的学生,还有那些看似违反常规的研究课题的研究生,都不是受欢迎的。有了成绩,人们会去赞美,但很少留意这个做出成绩的环境和过程,条件和保证。今天的人才政策,也是同样的。招聘单位制定了条件,制定了规矩,提出了要求,需要的是愿者上钩的人,愿赌服输的人。既然我们都意识到今天的环境不适合创新人才的发展,不利于拔尖人才的冒出,那么相关单位招聘那么多人才,是不是很不负责任? 在一次期刊编委会议上,专家们对国内学术期刊如何走向世界,如何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献计献策。我提出一个问题,尽管我们的学术论文数量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对世界科学的影响,甚至对中国科学的影响,也不是很明显,多数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都不是我国的科学家。反观我们学界的那些前辈,那些泰斗,不管是国内的,还是留学回国的,他们当年发表的论文也不全是英文的,数量也没有今天的一些科学家多,但他们对学界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思想、胸怀、气魄对我国学术界的影响深远,有些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小,更重要的是在学界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学界同仁的广泛爱戴和尊重。很耐人寻味的是,今天一些所谓大牌科学家虽然也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培养了为数众多的研究生,也有很多的光环和头衔,但却没有得到学界想象中的那种尊重。人们表现出的那种尊重,是虚伪的,是奉承,是献媚,没有任何真情,更多的是利益,他们自己也能感觉得到。这仅仅是时代不同了就可以解释的了吗?有些方面是值得反思的,如前辈科学家的工作和贡献都是建设性的,很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很多自主的思想。我国每年数以万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百万的期刊论文,引领学科发展的很少,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也少,引领国内学科发展的也不多。这就是平庸,平凡。大多数学者都在这样过日子。 社会是希望统一的,希望大众遵守规矩。有规矩,就有束缚。但没有规矩,就难以成方圆。这就需要一种协调和统一。社会需求与个性自由是有矛盾的。人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个体的存在,必须适合社会环境。所以,创新难,原创难。所以,才提倡创新,鼓励原创。 从历史看,社会发展不是平稳的,是波浪式的。动荡的社会环境,人们都在思考如何走出困境,人们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都会有新的疑问。何为识时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是过来人的总结。社会要发展,时局就需要变化。没有新鲜血脉,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如果想不平庸,不平凡,就需要有独特的思维,特立独行的个性。还要有壮士割腕的精神,赴汤蹈火的勇气,一路走到黑的毅力。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见识,视野,胸怀,每个人都不相同。自我感觉良好,有些新意的思考,在他人看来可能是见识浅薄,孤陋寡闻,属于自我欣赏,自我矫情。平庸或平凡,非凡或精英,很多时候是相对的。意识到见识短,就要努力做到自己不浅薄。我现在是这么想的,也许很浅薄。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8944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陈吉宁: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天赋而在坚持
redtree 2015-1-30 23:10
陈吉宁: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天赋而在坚持 作者:陈吉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5/1/30 10:49:32 在过去几次毕业典礼上,我曾经讲过理想、担当、良知、敬畏等这样一些关于价值信念的话题,勉励同学们在实现自我价值和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肩负起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重任。这既是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做人做事方面的希望,也是我自己经历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选择与坚持。前不久,我在台湾访问的时候见到一本书,书名叫《Outliers》,书中讲了很多故事来说明社会环境、机遇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不过,我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了一些新的不同的感受和启示,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一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怨天尤人。这本书讲到加拿大冰球国家队的故事,作者发现在这些国家队选手中有一个规律性现象——他们大部分人都出生在1、2月份,很少有在年底出生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加拿大这个冰球运动狂热的国家,教练们会挑选9到10岁的小选手组成“巡回赛小组”,而分组的时间界线恰好是1月1日,换句话说,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会被分在一组。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几个月的年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那些大月份出生的小孩发育更成熟,更容易在同组竞争中胜出。而一个小选手一旦被选中,他将拥有更好的教练、更出色的队友、参加更多的比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其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人就进入到国家队。大月份出生的运动员从一开始幸运地获得了那些微小的机会,并通过努力逐渐把这些机会累积成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国家队选手。这个规律不仅存在于加拿大冰球运动中,在美国的棒球运动、欧洲的足球运动甚至在学校教育中也有类似现象。 这告诉我们,每件事情的起步阶段都很重要,不要因为事情小就忽视它,不要因为是刚开始就不认真去做。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是积累未来发展优势的那个机会。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把自己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决不要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第二是要长期坚持,全心投入,不要轻易放弃。大家在学校时有不少观看高水平演出的机会。当我们陶醉于婉转悠扬的乐曲时,经常会赞叹演奏者的高超技巧,并可能会将此归功于他们的非凡天赋。《Outliers》这本书却讲了另外一个发现:无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他们从5岁左右开始学琴,到20岁时,那些具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潜质的学生,都至少练习了10000小时;那些被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小时;而那些被认为将来只能成为一名音乐辅导老师的学生,只练习了4000小时。这就是所谓的“1万小时法则”,如果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准,他(她)的练习时间通常需要超过10000小时。 这个法则也应验在我们熟知的很多著名人士身上。比如,比尔·盖茨就几乎把自己的青少年时光都用在了计算机程序开发上,他持续编程的时间,远远超过1万小时。据说当时世界上有盖茨这样经历的人不超过50个。前不久,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来清华演讲,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什么最重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要放弃”。 我们的古人也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一件事情,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你才能从中产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和洞察,这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没有这样的积累,即便机会到了你的面前,也很难把握住。所以,平庸与卓越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长期的坚持、持续的投入。 我要说的第三点是,要懂得取舍,有所不为,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诱惑。去年下半年,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清华有一个对话活动。当被问到“在过去3年中哪些是你做的最困难的决策”时,库克回答说,最难的是“决定不做什么”。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对优秀的人而言,选择更是人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你走向社会,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诱惑,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挫折。每当这时候,你都是在回答与“选择”相关的问题。我希望大家,无论面对机会还是挑战,都能有舍弃的胸怀和勇气,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从大众福祉出发,选择最有价值的事情,专心专注地做下去。 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勇于舍弃,你们就会从自己的每一次经历中收获对成功与失败更为深刻的理解。那时候,世界依然属于你,创造精彩人生的空间依然为你敞开。正如敬爱的朱镕基学长在纪念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时,对清华同学们讲的那样,“要大胆地试,不要怕失败;你们还年轻,失败了也无所谓”。 (本文摘自清华大学原校长陈吉宁在该校201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有删节)
个人分类: 教育|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这几个例子能够看出什么?
热度 10 lin602 2014-6-3 07:26
说几个例子: 1 有个朋友是我高中同学,读中学时正好是文革后期,张铁生交白卷非常吃香的年代。那时候是工农兵大学生,学习好坏与上大学是没有关系的,但他还是学习认真,成绩很好。但家庭成份不太好,上大学是没有一点希望,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有个当时的干部子弟当他面嘲笑他说:‘读书好有什么用’?按照当时民间流传的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顺序,这个干部子弟再过年把就稳上大学了。命运开了一个大玩笑,1977年恢复了高考,这个学习好的根本不可能上大学的普通人考上了大学,后来在大学工作,而那个笑话他的干部子弟,与大学无缘,一直就在当地做了一个普通职工一生。 2 有个熟人,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公派到国外读研究生,研究生一毕业就回母校工作,因为是某部所属十多所高校中第一个国外回来的博士,而且是在高校非常低潮的年代回来,加上工作认真,科研做得也不错,人的品德也很好,很快当上了主要校领导(内心他还真不想做,任命他的时候他都觉得不爽,我可不说假话),后来是全国人大代表。事业工作做得都挺不错的。他们一批人出国的不少,但当时回来的人非常少,他第一个回来了,他走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路。而后面再回来的海龟,这个机会就非常少甚至没有了。 3 有个我的师兄级的熟人(不是一个导师),研究生毕业到另一所大学做大学教师,教基础课。90年代正好大办公司的年代,许多人是‘身在曹营身在汉’,加上高校工资非常低,他随着大流,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就出去跑销售,不看资料不做科研不写文章。挣了点小钱,还真不多,结果同学们基本上都上教授了,他还是讲师,后来公司办不下去了,毕业十多年后就在职读母校的博士,他的博士导师是他的研究生同学。好象到现在他还是中级职称吧,最多副教授(不敢肯定)。住的学校的房子,但是二室一厅的,讲师级别的房子(单房子现在就亏不少钱)。现在已经专职教师不干其他事了,但基本上是混日子了。但人是非常聪明的。 4 有个熟人,本科及研究生的学校都属于211吧,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国营大公司的研究所工作,研究所给他一个研究项目,负责人是所领导,他这个青椒具体做实验,产品产业化了,技术在他手上,负责的领导还真不清楚技术细节。后来他调到一省级研究所工作,做研究室负责人,带一帮人搞开发,2000前后又调到一所大学做教师,当时是高校低潮期,许多人不愿意来大学工作。他一直坚持做着最早的研究方向,当然后来又扩展了许多。结果不但是博士导师,而且产业化项目非常多(在研究所工作时就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许多企业的技术都是依托他,经费不愁,收入不低,专利不少,得奖多多,是一些市科技局的座上宾级的‘专家’,还当上了学校的中层领导。 这四个例子的主人公都是我非常非常熟悉的人,这些例子给人一个启示,‘随大流’是不容易突出的,凡是做出点‘真’成绩的人,要有自己的信念,走自己认准的路。 平庸,经常是跟着别人走的结果。
3667 次阅读|24 个评论
平庸与成功——一点点个人感想
热度 1 zcgweb 2013-4-30 08:32
时间一天天在过去,很快我们即将迎来5月份。然而,反观过去的一天,或者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我想的最多的事情还是我们是否能够对得起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春暖花开又是一年,然而,面对着我们已经消逝并正在不断消逝的青春岁月,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获得了期望的产出?是否拥有了成功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时间在滴答滴答的声音中不断 地 吻别我们的青春,我们经常在清晨的慵懒中轻轻地拍掉一个又一个的提醒闹钟,然而,在时间的隧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无悔地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呢? 我们知道,空间是三维坐标化的,而时间则是第四个维度,但是,恰恰是这第四个维度才是最‘要命’的,因为命即寿命,而寿的本质就是时间的体现,所以,我们一天天地在3D+1D的过山车中不断地‘被’告别我们的青春。 然而,相对于不知疲倦、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相对于每天不断自转公转不停的地球,相对于每时每刻不断为我们的生命而跳动的我们自己的心脏,我们自己的产出又会是什么呢? 在伟大的时间面前,我总是觉得人类的渺小,也倍感自己科研产出的寡而少,甚至觉得除了自己的身体能够十分高效地消耗地球上的饮食之外,自己到底能够为这个星球带来些什么?奉献还是消耗、拟或是徒然地增加地球的自重? 因此,这样想想发现自己越发渺小,从而才需要不断地约束自己,甚至采用提升生理极限的办法集中精力工作到夜晚,为的就是想明白为什么会有我的诞生,我的诞生会为地球、为这个国家、为我们的民众带来些什么? 所以说,年轻人,当你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不停地、不可逆地度过人生的岁月时,切记要常常想想,如何能够让自己的产出最大化? 我的确经常加班,经常在夜里工作,但是并不等于我很累,因为有了这些发自内心的叩问和思考,当我们面对道德的律令和茫茫的星空的时候,我知道,我的人生仍然在路上,在路上... 五一节前的个人思考,与大家共勉! CZ @ 2013.04.30 08:15:37
个人分类: 生活态度|3492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