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院士评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饶毅的“隔海喊话”谈科学家应如何橇动政治(之二)
Helmholtz 2011-9-24 11:15
从饶毅的“隔海喊话”谈科学家应如何橇动政治(之二) 何宏 (续前) 饶毅学术上的成就究竟如何还有待同行的考核,但他显然是科学网上公认的大牛。他在科学网上随便出手的博客文章几乎篇篇都是上千的点击率,而饶大人多年来竟然从来无一字跟贴,视尔辈粉丝直如草芥,其心气之高,可见一斑。但是否名实相符,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今年最有名的饶毅事件,就是他在8月份的生命科学的院士评比中第一轮就落选出局。以他的学术水平竟然提前出局,似乎有些奇怪,象是撞上了某条显规则或者潜规则,惹起众多粉丝的纷议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连他的两位铁哥们、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和清华大学的另一位大牛施一公都不避嫌疑,跳出来为他大鸣不平。 别人无论怎么说,都可以理解,唯独可惜连他本人也竟然认为自己水平高,无需遵守现在的院士选举需要多数同行院士同意的原则,不能接受命运的结果和安排,第二天即愤愤地在自己的博客发文,拿出 据说在3月里即提前预备好的公开宣言 ,发誓从此不再角逐院士提名和竞争,由此就引起了更大更广泛的社会争议。 既然如此,何必当初?! 但是很少有人去联想到如果饶大学者在三月份里即能以预言家的先知先觉写下不参与院士竞选的文章,那他是否在之前的二月份里、在以后的四、五、六月份里也提前预备并写下了自己庆贺通过院士评审,因此感谢组织感谢党、感谢老院士团体的喜庆的内容相反的文章。对于我这样有经验的玄学家来说,这其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许多玩魔术和骗术的人,都是这样有着缜密心机的狡猾的人。我们不是饶大学者的腹中蛔虫,实在不能去猜度他的心思和究竟前后思想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不知道他的举止究竟是高尚亦或是卑下。 但在已然“明心见性”的智者眼里,他的院士落选其实毫无奇怪之处:他一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而其实他也就不过是个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一定学术水平的 “异类”。虽然我一直说,中国的科学、中国的社会都需要更多的“坏小子”。中国多出现一些饶毅、韩寒、李承鹏这样的“坏小子”,对于社会的多元化和健康的生态发展十分有益,对于他们在一些行为中表示现来的楞头青一样的幼稚,要多一点的包容。但饶大学者以中年人的年纪在社会上聊发“少年狂”,这无疑是他提前跌倒的主要原因。 我们传统上是一个口头崇尚科学,但骨子里是崇拜祖宗和权力的国家。他老兄即不是国内院士、更不是美国院士,离诺贝尔奖的距离至少也是十万八千里,简直可以说是人微言轻。也就是科技部与基金委的领导求贤心切,才会礼贤下士,把这些只是在海外做成了一点事的有点名的人当回事,不计较他们的讨价还价,寄托了大的希望并提供了大额的经费。可他是竟与施一公一起,不仅不知感恩图报,还纯粹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国际形象与学术地位,一方面拿着远远超过别的研究者的经费、另一方面却没心没肺地把中国的科技资助机构在国际场合痛贬得一无是处,这符合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与科学发展的实际吗?如此不客观、不实事求是,肯定惹得有人愤愤不平,这简直就是另一类的“学术流氓”。 除此之外,他初出茅庐竟然就敢于公然声称自己手下的助教授的水平都已经超过了当下的许多院士。这简直就象孙猴子一样公然在“院士”的圣殿上掏出自家东西随意地撒尿。这样的举止何异于典型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的愤青?简直乱了规矩、坏了体统、确实很过份。脑后长有反骨可已经不年青饶大学者只能被称着“愤中”,绝对触犯了几千年来以道德治国、坚持以德服人的政治文化。 其实院士评选是有标准可循的。在现行的的制度下,显然任何一位稍有政治智慧的领导,甚至低阶的中科院院士局的处长、副处长即不会和不可能直接跟院士评委们打招乎,指令或暗示那些已经享受副部级待遇的院士们集体给饶大学者一个教训。他的出局可以说纯粹是因为犯了众怒,天怒人怨才遭到在制度内享受到体制好处的院士精英们联手修理。他完全是 自取其辱,因果报应,活该活该 。 而以他的幼稚,竟然又继续发文含沙射影地指责他的出局是因为院士制度以及某些院士跟他不对付。这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明他虽然不乏聪明,但却缺少社会经验与政治智慧,只是别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去与他计较而已。 这么批评他其实还另有佐证:在院士事件之前,饶大学者还曾于8月9号向台湾当局隔海喊话,正是这个行为其实已经把他自己实力和底牌都完全兜出来了。本人猜测(兹为此申请产权保护!)正是因为他在隔海喊话中表现的幼稚和愚蠢直接导致了十天之后的院士落选。 事情真相,我们有待真正参与当时投票选举过程的人、当时的在现场的人与点票者的未来揭秘。 这个秘密,我猜一定是在某个聪明而有城府的处长或局长的肚子里,就跟当年在我的肚子里就装了许多上上下下都不知道的秘密一样。 (待续)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3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