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圣雄甘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黑色的记忆、圣雄甘地、环境安全及其它
pww1380 2016-9-5 10:15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黑色的记忆、圣雄甘地、环境安全及其它 —— 博文网文微信阅读思考交流札记(50) 杨文祥 1. 中华古典建筑艺术,美不胜收。 —— 网文 2016-06-19 书法《中国古建筑惊艳世界的美》阅读札记 2016-06-20 日 2. 回看历史感慨多! —— 网文 2016-06-18 全球华人之声《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不只是逼蒋抗日》阅读札记 2016-06-19 日 3. 不堪回首的黑色记忆。 —— 网文 2016-06-19 悠悠魂2 《这三百个知青,他们再也没走出北大荒。含泪看完……》阅读札记 2016-06-19 日 4. 圣雄甘地——带领印度走向独立,走向民主,走向现代,走向复兴的一代伟人。 —— 网文 2016-06-18 三鹰实业《才情:机敏的甘地》阅读札记 2016-06-18 日 5. 只有真正认识美国人,才能真正认识我们自己。 —— 网文 2016-06-21 真知灼见《美国的人生观(好文)》阅读札记 2016-07-8 日 6. 幸福是对智慧的奖赏。 —— 网文 2016-06-17 长知识《人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知道为什么?》阅读札记 2016-06-20 日 7. 环境安全 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日益严重的重大现实问题! —— 网文 2016-06-14 陈老师学习网《刚发生,孩子当场死/亡!》阅读札记 2016-06-18 日 8. 重新认识前苏联,深入认识俄罗斯。 —— 网文《苏联出兵中国只为捞取胜利果实,没有战略意义》阅读札记 2016-06-18 日 9. 高华教授对蒋介石的评价:一个受挫的民族主义者。 —— 网文 2016-06-15 天下趣闻《谈蒋介石:一个受挫的民族主义者》阅读札记 2016-06-17 日 10. 这是钱钟书父亲的检讨:钱钟书父亲的检讨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改造。 —— 网文 2016-05-30 钱基博 天涯杂志 《他是钱钟书的父亲,杨绛的公公,1952年,他这样检讨自己》阅读札记 2016-06-15 日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体制化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6-23 10:11
最近一直有强烈的“去体制化”冲动 不想被体制强奸,也不想强奸体制,只有离开。如果大家都离开,这体制也玩不转了,这就是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学校里有三位老师,桥牌打得很好,几乎可以和专业队抗衡,在西北五省业余桥牌界为学校取得了很多荣誉,学问也很好,足以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两个早就不和体制玩了,一个是副教授,一个是估计想做一辈子讲师了。 不过另外一个连中自然基金,早就是教授了。 三条道路,但都是真性情。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940 次阅读|5 个评论
甘地與素食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2-6-2 17:24
# 老蒋动保每日谈 #20120601:甘地与素食 甘地名言: 我认为肉食对于人类通常生活所可能遇到的任何场合来说都是没有必要的。我认为肉食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不适宜的。如果我们比动物高等的话,那么我们重复动物的行为就是错误的。─ 圣雄甘地, 他的使命和教导(Mahatma Gandhi, his Mission and Message) 我今天再次重申我过去曾经坚持的观点,我认为一只羊生命的价值丝毫也不次于人的。我不愿意为了保养人身而去夺取一只羊的生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生命就越需要人们的保护以远离那些野蛮的人。─ 《自传,我的经历》 (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和她道德的进步可以用他们如何对待动物来加以衡量。 活体解剖是人对造物主及其杰作所犯的所有罪恶之中最黑暗的罪恶。 - 素食主义的道德基础 (见上面的连接) 我不仅要了解与被称之为人类的生灵之间的友谊和平等,而且还要了解与所有生灵之间的平等,甚至是与地上爬的动物。─ 摘自 甘地语录 我整个的心灵都在厌恶活体解剖,我认为所有沾染无辜鲜血的科学发现都是没有价值的。 "不与邪恶合作是我们的义务,就如同我们必须要与正义合作一样。" 素食主义: 通向非暴力主义之路 Arun M. Sannuti 全世界都怀念伟人莫汉达斯·K·甘地,他曾传授给了我们和平的力量。如果甘地没有教导过和平,那么他将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在一个国家里为驱除外族的统治而斗争。甘地是如何发现这一真理的?在其他民族主义者都在学习战斗的时候,他又是如何学得这一方法的?他是在过去学得的,作为第一步,他首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素食者,有些人选择素食主义是因为信仰和道德,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文化传统。 素食主义作为不杀生(ahimsa)教条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之中,它最早见于吠陀经中,甘地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Ahimsa, 梵语意为“对任何生命都没有恶意,尽可能地予以尊敬,在任何时候... 这应该是所有真理追求者渴望达到的目标。”(1) 印度教的《摩奴法论》(The Laws of Manu)中说:“不杀生是无法获得肉食的,鉴于杀生违反了ahimsa 的原则,所以人应该放弃肉食。”(2)耆那教盛行于甘地家乡所在的Gujarat 邦,其教义主张严格素食主义并禁用与杀生有关的产品。素食主义遍及印度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那些并不完全相信关于回避肉食的宗教教理的人,生活在如此的文化氛围中,由于经济上的原因,素食主义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印度,肉非常贵,而奢侈并不是通常的生活方式,所以肉食非常少见。甘地在对其素食朋友解释印度的素食现状时曾这样说到: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印度人都是素食者。其中的一部分人是自愿的,而其他人是被迫的。后者虽然想吃肉,但是买不起。这一结论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在印度有千上万的人每天的生活费用只是一个铜币(pice),这只够买面包和盐的。”(3) 这就是甘地生活时代的印度文化。一些印度人由于认为是旧的习俗导致了印度的衰弱并因此而被英国征服和统治,因而决定抛弃这一古老的传统从而赞成肉食。由于英国人吃肉,所以一些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抨击素食主义为一种陈规陋习。在一段“灾难性”的经历中,甘地的一位相信肉食的力量的童年朋友麦塔卜 告诉年轻的甘地说: “因为我们不吃肉所以我们是一个弱小的民族。英国人因为是肉食者所以他们能统治我们。你看我多健壮,我跑得多快,这都是因为我吃肉。肉食者不会长疖子和肿瘤,即使有时长也会很快痊愈。我们的老师和其他吃肉的名人都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吃肉的好处。你也应该吃肉。不会有任何事的。试一下,看看会得到什么力量。”(4) 麦塔卜 还认为肉食可以治愈甘地的其它问题,诸如他对黑暗的恐惧。甘地注意到 麦塔卜 和甘地的一个肉食的兄弟都比自己健壮和有力量。甘地看到某种迹象表明,不仅是在英国文化中还是在印度文化中,吃肉都能使人更加强壮及更有勇气。印度的武士等级刹帝利一直是吃肉的,一般认为他们的力量来源于肉食。(5) 麦塔卜 用这些论据 最终说服了甘地,并瞒著父母吃了肉。起初,甘地非常厌恶。“山羊的肉就象皮革一样坚硬。我根本吃不下去。我恶心而且不得不放弃吃肉。”(6) 然而,麦塔卜 现在知道甘地相信吃肉的好处了,他就要投降了。不惜非常昂贵的开销,他在饭店里开了一个房间,并由一个专门的厨师来烹饪肉食。在以这种方式瞒著父母吃肉以后,甘地“成为了一个肉菜的爱好者,若不是肉本身的爱好者的话”(7) 然而年轻和诚实的甘地为此付出了痛苦的代价。他知道他在每次吃肉的时候都违反了对父母的承诺,特别是对他的母亲,她认为她的小儿子若吃肉那将是无法接受的事情。正如他在自传中说的那样,尽管他在那时认为“吃肉是必要的,而且国家进行食物‘改良’也是必要的”,但是甘地还是发誓放弃了肉食。他调整了自己的决定,他答应自己“当我不在受制于父母之后,我将坦白的吃肉,但在运动到来之前,我将不吃肉。”(8) 所以,甘地的决定并不是基于理想和精神上的素食主义,而只是出于对父母的尊敬。甘地自己也承认他当时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素食者。只是对父母的尊敬心使他强迫自己继续作为一个素食者。甘地相信吃肉,因为他相信只有通过战斗,借助物质的力量才能使他的国家自由。 那么,甘地是从哪学到的素食主义?从他对母亲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宗教和厨房占据了她生活中非常主要的部分。甘地在他的自传中写到:“从我记忆中对母亲的突出印象是圣洁... 她发重誓将使他们永不退缩。”(9) 他接著说可从她的禁食中看出她对上帝的热爱。禁食是她宗教生活的中心。每年她都在Chaturmas期间禁食,而且她经常要求自己超出宗教和传统的要求而进行更加严厉的禁食。毫无疑问,她的素食主义是包含在这种放弃烹饪乐趣的传统里面的,尽管从她所受的教育程度来看她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素食主义是一种牺牲。由于甘地的父亲具有肉体享乐的倾向,所以他对他父亲的精神方面非常看不起,从而最终导致了他对永恒真理的追求和对性生活的放弃。同样,甘地对她母亲的爱以及对她禁食能力的钦佩最终也使他实现了可以通过素食主义和禁食而达到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甘地的素食主义是受他对母亲感情的无形约束的。当他准备到英国学习法律时,别人曾反复警告他开始吃肉,否则无法在英国生活。他母亲不想让他儿子成为肉食者,于是就强迫他发誓;在一个耆那教出家人的主持下,甘地对他母亲发誓说他将永远不碰酒,女人和肉,之后,她才放心地答应他去英国。没有这一誓言,甘地可能不会成为素食者。在路上及到英国后,他不得不反复拒绝肉食。他被告之,“如果在别处一切都没问题,但是在比斯开海湾(Bay of Biscay)你必须改变决定。而且英国非常冷,一个人没有肉不可能生活下去。”(10) 当他最终到达英国后,他发现继续坚持素食主义非常困难。他的女房东同意提供面包和住处但却不知道如何烹饪蔬菜和面包;他说他那时几乎快要饿死。尽管他以前曾经吃过肉且认为吃肉是好事,但他仍坚守誓言。有一次他曾含著泪对他的一位劝他吃肉的朋友说,“我知道你一次次地劝我「吃肉」是因为同情我,但是我实在没有办法。誓言就是誓言,它是不能破的。” (11) Erikson 解释到,誓言所表现的不仅仅是甘地对他母亲的承诺,而是一种他与母亲的连接纽带,同样还连接著他的祖国和他的宗教。由于甘地坚守著他的誓言所以他可以免受思乡之苦,因为他已经通过他与母亲之间的誓约与家乡建立了某种联系。因此,当他那些过分苛求的男性朋友们扮演著麦塔卜的角色而试图劝他接受肉食的时候,他不断地请他的女性同事或朋友来帮助他坚守誓言,强迫她们扮演他母亲的角色。(12) 在他所有对英国生活的描述中,男人都批评他的素食行为,而女人,即使是吃肉的,都试图支持他,至少是某种程度上地。当他从英国回来后发现他母亲已经在他不在的时候去世了,他的素食主义成为了一个与她和她的记忆的永久连接。于是他再也不想吃肉了,尽管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而且他也已经“自由了”。 但是除了与他在天堂的母亲的联系之外,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促使甘地不想吃肉。在英国他受到了某种启示,并因此帮助他形成了他的非暴力不和作运动的概念。正如甘地在他自传的“我的选择”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他终其一生的素食主义实际上并非是因为他与母亲之间的感情;而是因为某种道德方面的原因使他决定坚持素食主义。这一决定是他一生的一个必要转变,因为如果他只是一个受他母亲影响的素食者,那么他将不是一个有能力自己作决定的人。如 Erikson 所言,“非暴力主义者必须学会积极和坚定地选择什么事情不能做─一种并非出于说教的道德素质。(13) 所以他做出了选择。尽管甘地没有因诱惑而破誓,他仍然需要面对寻找食物的实际问题。在从女房东那里听说市内有素食餐馆之后,他就去寻找,当他找到了一个后他说:“我当时的感受就象孩子得到了一件心爱之物。”(14)这一感受预示著将要经历的内心变化。在素食餐馆里他买了一本Salt 写的《素食主义之辩》(Plea for Vegetarianism) (*), 并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书中讨论了作为素食主义者的道德原因─吃肉的暴力倾向,以及追求非暴力必须放弃肉食。作为素食者的甘地从此再也不想成为肉食者了。“素食主义现在成为了我珍重的选择,传播素食主义也因此成为了我的使命。”(15) 甘地决定将ahimsa作为他的人生目标。它成为他非暴力主义运动的核心,以及他人生的核心。 甘地曾经寄希望于肉食可以使印度人具有战胜英国统治的力量。但是在他选择了素食主义之后,他认识到即使是在身体的力量被击败之后仍然有另一种可以结束英国统治的力量─非暴力主义。在他确定要寻求这一道德力量之后,他开始研究基督教,印度教以及这个世界上的其它宗教。他不久就在研究中发现,“弃绝是最高的宗教形式。”(16) 追求弃绝成为他的最高目标,而且他乐于追求这一目标并视之为非暴力主义的基础。素食主义是他这种力量的第一源泉,因为这是一种自我控制,以及作为素食主义的扩展的禁食,后来成为他自我控制的基本象征。 一旦甘地放弃了关于不吃肉导致印度衰落的思想后,他开始发现了关于他的国家的一些真实情况,而这些正是他以前所视而不见。在一篇为英国素食协会通信《素食者》所写的文章中,他阐述了英国征服印度及如此容易控制印度的其它原因,驳斥了他以前自己的观点: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的话,是童婚的陋习及其不良后果。通常当儿童九岁之后就要被套上婚姻生活的束缚...这种婚姻能使人具有强壮的体质吗?可以想象这种婚姻的下一代会多么虚弱。”(17) 思想的解放还使他看到了其它削弱印度民族力量的社会弊病,也是他从前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包括世袭阶级制度;还使他否定了传统西方的关于力量的定义,并给予了新的解释使他的运动更具影响力。吃肉这个曾被甘地认为是对付征服者的唯一办法,现在被认为是一种侵略。当成为一个真正的素食者及因此而发现ahimsa理想之后,他认识到侵略是无自我控制的人进行征服的途径。而Ahimsa,非暴力,是那些有自我控制的人对付侵略的途径。弃绝的思想,使他成为素食主义者的一部分原因,也最终形成了他人生哲学的另一主题,即对永恒真理的追求。 选择成为素食者使甘地开始走在了通向ahimsa的道路,进而是弃绝的理论,并最终形成非暴力主义。没有这一基础,他将永远无法了解道德的力量以及最终成为圣雄。 注释: Patanjali Yoga Sutras, 2. 30, as quoted in Steven Rosen, Food for the Spirit; Vegetarianism and the World Religions , (New York, Bala Books, 1987) p. 72. Quoted in Rosen, p. 72. Quoted in Erik H. Erikson, Gandhi's Truth ,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Inc., 1969) p. 151. Quoted in Mohandas K. Gandhi, Autobiography , Trans. Mahadev Desai,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83) p. 17. Susanne Hoeber Rudolph and Lloyd I. Rudolph, Gandhi, TheTraditional Roots of Charisma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p. 23. Gandhi, p. 19. 同上 同上 p. 20. 同上 p. 2. 同上 p. 38. 同上 p. 42. Erikson, p. 142-145. 同上 p. 144. Gandhi, p. 43. 同上 同上 p. 60. Quoted in Erikson, p. 150. (*) Henry Salt 为英国哲学家,曾经于1892年出版了经典之作 《动物的权力: 关系到社会的进步》(Animals' Rights: In Relation to Social Progress) (老蒋按:“权力”是笔误,应该是“权利”。) http://www.ivu.org/chinese/people/history/gandhi_gb.html 蔣科學按:俺的前偶像起哄架秧子,希望我與代表甘地的丫頭論戰。 我說我絕不會反對甘地,我走上素食的道路也受到了甘地的影響。 借此因緣,就轉帖一篇關於甘地與素食的文章吧!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531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