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防控措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安全原理层面浅谈武汉肺炎控制的8条途径及相关问题
热度 1 After50 2020-1-25 13:43
从安全原理层面浅谈武汉肺炎控制的 8 条途径及相关问题 近期发生的传染性肺炎之所以对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很多人恐慌,在世界范围也引发很大的关注,其原因是这类流行传染病存在大面积人群传染甚至死亡的难以预测的巨大动态风险,而且这类风险可以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停止和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并恶性循环。 从安全原理控制危险源的逻辑途径分析,有效的途径有:消灭病毒,弱化病毒,抵抗病毒,个体隔离,区域隔离,远离病毒,警示教育,综合措施八条途径。下面分别简述如下: 第一条途径 ,消灭病毒。这一条主要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范畴和任务。对于刚新生成的恶性流行传染性病毒, 当人们一下子还找不到有效的消灭这类病毒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时,采用类比思路借鉴过去相关的经验和方法也是比较有针对性的途径 。 第二条途径 ,弱化病毒。从一般规律判断,少量病毒总比大量病毒的活力和威力要小。因此, 加强通风、搞好清洁卫生、增大人与人的距离、扩大人所在空间单位人员的空间体积 等,在某种程度也相当于弱化病毒的攻击能力和寄存场所等。 第三条途径 ,抵抗病毒。每个人自身都有一定的抵抗病毒的免疫能力。我强敌就弱,我弱敌就强。如果自身的健康状态和抵抗力增强了,被病毒攻击得病的概率就小很多。因此,在 流行病期间,保持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 。 第四条途径 ,个体隔离病毒。这是比较有效的途径,比如佩戴有用有效的口罩,未被感染的人可以防止病毒侵入,被感染的人可以防止病毒传播。但口罩的隔离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完全隔离病毒,更不能消灭病毒;还有就是必须有有用的口罩和正确的佩戴,有些人不习惯佩戴口罩,或是佩戴质量很差的口罩,或是不正确佩戴口罩,都会影响隔离效果;而且使用过的口罩也会成为污染的危险源,用后需要做正确的处理,如开水杀菌或烧毁等。 第五条途径 ,区域隔离病毒。如一个家庭、一个社区或一个城市的隔离,当有较多人被病毒感染,为了防止更大范围的扩散传染,实行区域隔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但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生产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各种生命线工程、互联网、物联网、海陆空多种交通并存等,甚至可以说整个地球已经是 “ 地球村 ” 了,这给区域隔离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也会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乃至更大范围的全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因此,做出这类隔离的决策是非常艰难和之分重要的,需要强有力的行政行为和大量的储备物质支撑,也需要有很多配套措施,比如隔离城市的生活供给平衡、内部医疗等问题,还有更多具体措施和法律法规、人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六条途径 ,远离病毒。逃离细菌感染区这绝不是可取的方法,也不是这一条要说的。这里所说的远离病毒是指那些没有疫情和病毒感染的地区的人,再不要到处乱跑、胡乱发声添乱甚至成为新的病毒感染源,如果这样那是更不应该的。 第七条途径 ,全民科普和警示教育。在病毒感染区和非感染区的所有人,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不论是个人卫生、预防性消毒(用品、环境、排泄物等的消毒)等方面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学习和践行。 第八条途径 :系统综合措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就不重复多叙述了。 在上述多条途径中, 在 不能消灭病毒的阶段,隔离危险源(不管是隔离病毒、隔离感染个人、隔离感染少数人群、还是地区区域性的隔离等)、切断病毒传染途径、降低人群易感性(包括健康身体和抑制恐慌心理等)最为重要 。 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 传染病防控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最需要从我做起。做好恶性传染病防控,以下六条至关需要: 1 )我决不要有作死伤害自己和间接伤害别人的行为(比如残害和乱吃野生动物等); 2 )我要健康,我的健康不仅是自己的需要,平时就要有这种观念; 3 )我追求健康安全,我要拥有预防传染病的健康安全知识; 4 )如果已经是受感染者更不要做出有感染伤害别人的行为,要有牺牲自己和公益之心; 5 )我有防范传染的知识和措施,我不要被别人和污染环境感染伤害; 6 )我能尽自己能力宣传教育周围人减少感染。 顺便谈几点新型恶性传染性病毒风险评估的问题。这类问题由于病毒本身不清楚、感染人致病机理不清楚、增长速率不清楚等;传播感染的载体为可以流动和人们共同需要的空气,而且是人类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其结果能够导致短时间人类死亡,并且会导致社会经济活动巨大损失的。因此,造成风险评估非常困难,风险评估及其风险评估本身的风险巨大。由上得出从风险视角以下三层问题是值得开展研究的: 第一层次问题:致命性呼吸性人传人流行病动态风险评估方法及其特殊性研究;传染病重大风险评估之风险的研究,即对风险识别、评估结论的准确性所隐含的风险的评估,过大、过小都会造成具大的损失;动态连续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即需要知道风险的变化梯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的大小等;重大风险存在周期的评估研究,即风险存在时间的长短问题。 第二层次问题:传染病重大风险的组成和计算新方式;发生的概率(瞬间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方法;严重度的计算问题(直接损失,间接巨大损失等);暴露时间和暴露度等问题的研究。 第三层次问题:传染病重特大风险的化解、转移、分散等方法和预案及对策研究等。 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仔细思考内容和推敲文字,上述内容有不妥之处请见谅。(吴超写于 2020 年元月 25 日春节初一)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79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深圳成立H7N9流感防控专家组
fqng1008 2013-4-6 11:17
深圳暂未发现H7N9病例   市卫人委疾控处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不明原因肺炎及流感监测系统暂未发现特殊情况。一旦本地发现疑似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4小时内必须网络直报;确诊病例2小时内必须上报。本地的首例确诊病例必须经过国家实验室确认,再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发布。以深圳为例,万一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将由广东省卫生厅发布信息。   来自市疾控中心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市疾控部门已收到了由国家统一下发的1000份H7N9禽流感病毒检测试剂,三天以来已排查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样本,排出了H7N9禽流感的可能。据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主任张仁利介绍,清明节假期期间,实验室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待命检测全市各医疗机构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张仁利说,排查H7N9型禽流感检测时间不会超过3小时。第一步确定病毒是否为甲型流感,进行大致范围的确定,其中包括H1、H5、H3、H7多种亚型,如果检测结果呈阴性,则可排除是甲型流感;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则进行下一步。第二步检查样检测是否为H7型甲型流感;第三步再利用H7N9型检测试剂确定是否为H7N9型禽流感。 抗非功臣任防控组组长   据市卫人委医管处负责人介绍,深圳各医疗机构已根据国家卫生人口计生委下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以下简称《防控指南》)的通知,对医院的防控工作进行部署。按照广东省卫生厅的要求,我市已成立了包括各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在内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专家组,组长由10年前联手抗击非典的功臣周伯平和邱晨担任。由于目前深圳暂未发现疑似病例,卫生部门暂未指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定点收治医院。   医管处负责人表示,根据《防控指南》的要求,我市已设立发热门诊的医院,应使用发热门诊接诊发热病人。发热门诊要建立疑似、确诊患者隔离、转出和救治工作流程。曾担任过非典、人禽流感及甲流防控专家组成员的陆坚说,深圳作为全国人流量最大的陆路口岸,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的可能性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禽流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相比上海、浙江等地,广东的气温较高,通风条件更好,在防控疫情上更有优势。 市三院已指定病区备战   作为2003年非典、2006年人禽流感及2009年甲流的定点收治医院,市三院已经做好了应对H7N9新型流感疫情的准备工作。据该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科主任陆坚介绍,市三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专门成立了防控领导小组、救治小组及专家会诊小组等。目前该院所有临床工作人员均参加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培训,医护人员掌握了对疾病诊断、病例治疗及个人防护技术。医院指定了两个病区作为收治H7N9病例的专用病房,约有七八十张病床,根据疫情的发展今后可扩充病房。所有病房按规定采取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分开安置,病房采取飞沫隔离及接触隔离等措施。   10年前非典肆虐的时候,深圳创造的其中一个“奇迹”就是医护人员零感染。陆坚说,根据H7N9的传播特点,医院医护人员按照工作危险程度采取了一级、二级、三级防护措施。比如普通的门诊医护人员采取一级防护,病房医护人员采取二级防护;从事为疑似或确诊病例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高危操作医护人员采取三级防护,包括佩戴N95口罩及防护面罩,戴手套、着隔离服。由于目前医院暂时没有接诊疑似病例,三级防护还没有派上用场。 深圳排查发现4例H1N1病例   记者从昨天深圳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到5日为止,深圳已排查4例不明原因肺炎样本,确认4例甲型H1N1流感,排除了H7N9禽流感的可能。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由于H1N1甲流的高致病性,市民同样要做好防范。   据了解,这4例流感样本是3日、4日收到的,通过排查排除了H7N9禽流感的可能。据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深圳已扩大了不明原因肺炎排查范围,并且简化了流感报告程序,缩短了样本的送检时间。据了解,依据2013年卫生部最新下发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只要满足以下四个标准就可以作为不明原因肺炎送检:(1)发热(≥38℃);(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水煮青蛙”式的地面沉降(2):防控对策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2-2-24 13:47
“温水煮青蛙”式的地面沉降(2):防控对策
我在上篇博文 中,谈到了地面沉降引起的地质灾害及环境、社会问题,这篇博文将着重谈地面沉降的防控措施。 根据学者们 多年的研究,影响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 ① 构造运动、 ② 区域性海平面上升、 ③ 地热开采、 ④ 石油开采、 ⑤ 工程沉降、 ⑥ 地下水开采等。在我国 最严重的沉降地区(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 前 4 项引起的沉降与后两项相比,前 4 项引起的沉降量很小,在研究地面沉降问题时基本不需考虑。 地面沉降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域性沉降由含水层系统弹性和蠕变变形引起,可通过禁采与限采约束沉降量与沉降速率,可通过回灌加以部分恢复;工程沉降以浅层软土固结为主,是不可逆的。因此,沉降控制必须解决好 地下水开发模式 和 软土固结控制 两方面问题。 工程沉降主要以高层建筑工程为代表,包括基础施工期间和建成后引起的沉降两部分。基础施工期间造成局部地面沉降,如基坑开挖、降排水、沉桩等,其沉降量与建筑荷载引起的沉降量相比,总量较小。在有关部门采取限制施工降水措施后,降排水施工引起的沉降已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建设造成的地面沉降与工程施工进度密切相关,沉降主要集中于浅部工程活动相对频繁和集中的地层中。建筑物施工后,建筑物荷重对其下部压缩性地层具有长期加载作用。所以局部沉降可以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难以恢复初始地面标高。刘毅等 认为, 1992 ~ 1998 年,上海市因工程建设导致的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 12 % 左右,但各工程施工引起的局部地面沉降却十分惊人,累计沉降可达 100mm 之多。我们 对天津滨海新区的研究表明,集群式工程沉降约占总沉降量的 10% ,与上海地区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 根据以上分析,控制地面沉降应聚焦于“地下水开采”模式上,如禁采地下水、削减地下水开采量、人工回灌、优化开采层次等。 有人说“禁采地下水不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地面沉降问题吗?”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人类要生存、城市要发展,都离不了“水”,水是生命之源,经济发展之本。我国的地表水(库水、河水、江水等)资源不够丰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都依赖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如华北平原以仅占全国 1.7% 的水资源量,维持了该区几十年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目前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 206 亿 m 3 / 年, 75% 以上的用水需求靠地下水支撑(图 1 )。 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开采量占到整个供水量的 75% — 80% ,已经超采地下水 1000 多亿立方米。因此,除对个别地区外,禁采地下水方案不可行。 图 1 华北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供水比例 消减地下水开采量可以减少地面沉降量,但必须保证基本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解决之道是大力发展调水工程,如引滦入津、南水北调、辽宁大伙房调水工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水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起到了一定的控制沉降作用。 一些地区采用削减地下水开采量、禁采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措施后,水位逐步恢复,沉降速率趋缓可有所下降,但至今沉降范围仍在扩展。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地区,沉降会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而逐步加剧。地面沉降的发展过程在采取限制开采地下水措施前,一般大体上经历缓慢、显著、急剧沉降等几个阶段,并与同期地下水的少量、大量、超量开采等几个阶段相对应。采取限制开采措施后,随着水位下降速度的减缓、恢复,沉降速率会相应趋缓,如果进行人工回灌,有可能一段时间内出现地面回弹,如上海在 1966 ~ 1971 年,中心城区曾平均累计回弹 18.1mm 。 调整开采层次作为一种辅助措施,在一定阶段有助于控制地面沉降。我们 对天津滨海新区的研究表明: 同时开采第二、五含水层引起的地面沉降量最大,一年最大沉降量达到 94.2mm ,同时开采第三、五含水层引起的地面沉降量最小,一年最大沉降量仅为 53.1mm 。 防治地面沉降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议采取以下有效措施控制沉降: ( 1 )建立地面沉降监测体系,以利于政府决策时可有的放矢。 ( 2 )通过健全法制、规范管理来加强地面沉降的综合防治。在这方面,可参考上海等城市的做法。上海等城市已制定了相应的如 “ 深井管理办法 ” 、 “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 ”、“ 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 ” 、 “ 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 ”、“ 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 等行政法规。 ( 3 )大力发展跨区域调水工程,大大减少(甚至不采)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这是“治本”的做法。 ( 4 ) 探索一套以减少地下水开采、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次等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地面沉降。在天津、上海地区的初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宜在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 5 )建立大尺度的三维非线性沉降计算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报,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 秦四清, “ 温水煮青蛙 ” 式的地面沉降( 1 ):地质灾害及环境、社会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40479 侯艳声,郑铣鑫,应玉飞,中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地面沉降系统防治,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 , 11 ( 2 ): 3 0 ~ 33 。 薛禹群,张云,叶淑君,李勤奋,中国地面沉降及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第四纪研究, 2003 , 23 ( 6 ): 585 ~ 593 。 陈梦熊,马凤山,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2 。 薛禹群,我国地面沉降模拟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 ,( 5 ): 1 ~ 4 。 殷跃平,张作辰,张开军,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 16 ( 2 ): 1 ~ 8 。 秦四清等,滨海城市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验收总结报告, 2010.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401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