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灭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下b)
热度 1 cswen 2013-12-5 10:26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下b) ——读史偶记(70b) 温景嵩 以下我们将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说明辛亥革命的事迹如下: 辛亥革命广义上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 清朝 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 武昌起义 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 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 革命 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的的革命。 革命经过 1911 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6 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四川谘议局议长 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张贴文告,四处讲演,甚至上京请愿。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8月24日,群众开展罢市罢课,9月1日,在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的号召下,开展抗粮抗捐活动。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袖,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这一举措激起了大量群众到四川总督衙门请愿,赵尔丰下令清兵弹压,打死30馀名请愿群众,酿成成都血案。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和会党组织阁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战,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应,几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变,成都被围后,非常惊恐,忙将四川总督赵尔丰免职,并调渝汉铁路督办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 武昌起义    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 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正值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晚间八时(此时事发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程定国(旧说是熊秉坤较为正确)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 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馀人外,还邀请 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囯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 孙武 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 10 月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 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袁世凯出山    10月14日 , 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在彰德养病的 袁世凯 为湖广总督,袁托病不就。10月22日 湖南 独立。10月23日 江西 九江 独立。10月27日任命袁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 武汉 进攻。袁督师到鄂,驻节 孝感 萧家港。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 11月2日 ,在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 11月3日 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1月6日,宣统帝下罪己诏,释放革命党刺客汪兆铭、黄复生、罗世勋。 11月13日 ,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11月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12月16日,调 冯国璋 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到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 广西 、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 革命后续发展 11月8日 ,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 11月24日 至 12月1日 ,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12月1日晚,张人骏、铁良在下关乘上日本兵舰,狼狈不堪地逃离南京,住进了上海租界。张勋则率领残兵2000余人,出汉西门经大胜关渡江逃往徐州。 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 12月2日 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清海军反正 11 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列强的中立与调停 12 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南北议和 1911 年10月武昌起义后, 帝国主义 为诱胁革命军向 袁世凯 妥协,向 湖北 军政府多次试探,11月26日由 英国 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条件。湖北都督 黎元洪 等以军事失利,竭力主张妥协。 1911 年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随即在 上海 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 伍廷芳 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 清朝 皇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 唐绍仪 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与此同时,英国、 美国 、 德国 、俄国、 日本 、 法国 等帝国主义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蝎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 孙中山 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南京临时政府    12月11日 ,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和汉口两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事宜。 12月14日 ,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代表们分成支持在湖北立首功的 黎元洪 以及支持黄兴两派,相持不下。 12月15日 ,代表获悉 袁世凯 赞成共和,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12月25日 ,孙文从 法国 马赛 回国抵达上海。孙文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文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 12月28日 ,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苏咨议局会议厅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临时大总统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选出。参加选举的有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孙文获得十七张有效票中的十六票,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 1月1日 ,孙文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月2日 ,孙文通告各省废除 阴历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1月3日 ,各省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文提出的临时政府内阁各部总长、次长名单,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下设十个部,陆军部总长黄兴兼任参谋本部总长,海军部总长黄钟瑛,外交部总长王宠惠,司法部总长 伍廷芳 ,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实业部总长 张謇 及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此外,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法制局长宋教仁,印铸局长黄复生。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纲领,以 南京 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 1月28日 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代表会为任参议员,推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清朝灭亡 12月6日 ,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月2日 ,清将领姜桂题、 冯国璋 、张勋、张怀芝、 曹锟 、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 张作霖 等十五人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请饬各亲贵大臣将在外国银行所存款项提回,接济军用。同日,京东发生滦州起义。 陆征祥等驻外各使节电请清帝退位。 1月5日 ,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 1月7日 ,清第一军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同日, 日本 轮船密运步枪一万二千枝,子弹二千万发,机关枪六挺,山炮六门抵南京。 1月10日 ,清军王怀庆镇压滦州起义。 1月12日 王公会议,奕劻主依优待条件交出政权,载泽、载洵、善耆及恭亲王溥伟反对,并与良弼、铁良、毓朗等决组宗社党与南方对抗。 1月16日 ,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 1月20日 ,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优待条件。 1月22日 ,孙文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 可有优待条件。 1 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 美国 不愿干涉内政,不曾参加。 1月26日 ,在袁世凯授意下, 段祺瑞 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 内阁 、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 1月29日 ,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 2月3日 ,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2月4日 ,段祺瑞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镜、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等共九人发出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 ,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 张謇 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一, 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 颐和园 。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 五,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 阉人 。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 蒙 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 2月12日 ,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宣统帝 溥仪 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退位诏书》由张謇起草,并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 中华民国 取代与继承。统治了 中国 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辛亥 革命的影响 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 亚洲 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生活文化影响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海外华人的影响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革命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革命运动。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革命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1906 年,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 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革命思潮带为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立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革命。 革命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 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 辛亥革命 视为“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 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革命评价    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因而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孙中山在1921年给 俄罗斯 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例如 刘少奇 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周恩来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何香凝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 (以上关于辛亥革命的文字引自《360百科》网站) 以下我们再看一下徐中约先生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此问题他讲到如下的话: “(辛亥革命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在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的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以及西藏人。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期间仅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但是,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令孙中山感到沮丧。他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建设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满清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这些孙的追随者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非常渴望和平,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世凯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而使孙中山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以致孙中山更被认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至于三民主义,这些人则完全抛弃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而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即反对满洲异族统治的民族主义。这些人并未认识到在民国成立以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们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的企图(1915年袁世凯的复辟,和1917年张勋的复辟)铺平了道路。孙中山对其政党非常失望,这正是他放弃临时大总统一职的一个主要原因,他曾这样质问道:“没有革命重建,革命总统又有何益?”” (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我完全同意徐先生上面一段的,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看法。辛亥革命的确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因为它不仅结束了腐朽的大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它还结束了几千年来在中国实行的残酷的封建皇权专制制度。 当然正如徐先生指出的那样,问题还不少,几千年来封建皇权统治之流毒不可能一下子就肃清。然而毕竟大门已经打开,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一条宽广的,建设完全现代化国家的大道。虽然这条大道并不平坦,前面还有许多艰难险阻,甚至还有灾难会发生,还要流血流泪。然而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终究会以百折不回的毅力,踏上这条漫长而曲折的征途,走向建成完全现代化国家的辉煌。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下a)
热度 1 cswen 2013-12-5 10:15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下a) ——读史偶记(70a) 温景嵩 (2013年12月4—5日写于南开园) 在谈辛亥革命以前,先要谈一下这次革命的前奏: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半年的广州起义,和在那次起义中牺牲的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下我们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来说明这次辛亥革命的前奏广州起义,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 1911 年 4 月 27 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遇害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市区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党人。七十二烈士尸骨由潘达微收葬,改原地红花岗为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 1918 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 1921 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又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于黄花岗之役,共八十六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简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指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广州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市东北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的革命党人。七十二人中有六十八位属于洪门成员。广东,福建人居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留学生,商人,军人,教师,华侨,工人,农民,教士,记者等。 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1910 年秋, 孙中山 与 同盟会 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 广州 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 潘达微 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烈士名单 广东 : 徐佩旒 ,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炳辉,李晚,李文楷 ,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 : 方声洞 ,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 :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 :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 : 程良 ,宋玉琳,石德宽。 华侨 :黄花岗诸位烈士,有近卅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其中,罗仲霍、周华、李雁南和陈文褒来自马来西亚槟城。李炳辉、郭继枚、余东雄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习惯只写上祖籍,分入广东、福建。 人员信息 孙中山:起义的策划、决定者,负责筹款购械。 黄兴:起义的策划、组织者,总指挥。 胡汉民:起义的策划、组织者。 赵声:起义的组织者、副总指挥。 朱执信: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负责运动新军、防营、民军。 姚雨平: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负责运动清军、民军。陈炯明,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胡毅生,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 邹鲁:筹划、参与起义。 徐维扬: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 刘梅卿: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督练公所。 潘达微:收葬起义烈士。 江孔殷:收葬起义烈士。 喻培伦:别号云纪,四川内江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林文:别号时爽、广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 宋玉琳:别号建侯、豫琳,安徽怀远人,军官。 方声洞:别号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国梁:别号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林觉民: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学学生。 李文甫:别号炽,广东东莞人,香港《中国日报》经理。 林尹民:别号靖庵、无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 陈文褒:广东大埔人,南洋商人。 李德山:广西罗城人,龙岸民团管带。 陈与燊:福建闽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 罗仲霍:广东惠阳人,南洋教员。 庞雄:广东吴川人,军人。 陈可钧: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则学校学生。 饶辅廷:广东嘉应人,教员。 陈更新:福建侯官人,长门炮术学校毕业。 冯超骧: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师学校学生。 李雁南: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 刘元栋:福建闽县人,南台消防会会长。 刘六符:福建人,福建讲武堂学生。 李炳辉: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 李文楷:广东清远人,星洲《晨报》印刷工人。 李晚:广东云浮人,南洋华侨。 郭继枚:广东增城人,南洋华侨。 余东雄: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黄鹤鸣: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杜凤书: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徐培添: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进炲: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广滔: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临端:广东花县人,工人。 徐礼明: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曾日全:广东花县人,工人。 江继复: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熠成: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日培: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容九: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满凌: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茂燎: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佩旒: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廉辉: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松根: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保生: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昭良: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应安:广东花县人。 韦统钤: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统淮: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树模: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荣初:广西平南人,教士。 林盛初:广西平南人。 秦炳:四川广安人。 周华: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陈春:广东南海人,安南华侨。 马侣:广东番禺人,安南华侨。 劳培:广东开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报》记者。 游寿: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石德宽:安徽寿县人,日本警监学校学生。 程良:安徽怀远人,陆军小学毕业,任教官。 林修明:广东蕉岭人,教员。 周增: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商人。 罗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陈潮:广东海丰人,农民。 黄忠炳:福建连江人,农民技击家。 王灿登: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卓秋元:福建连江人。 胡应升:福建连江人,工人。 魏金龙:福建连江人。 陈清畴: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陈发炎:福建连江人,农民。 罗乃琳:福建连江人。 林西惠:福建连江人,军人。 1932 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背景资料       黄花岗 辛亥革命 的历次起义中, 广州起义 是最著名的一次,也是最壮烈最鼓舞人心的一次。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72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一地安葬。后来这里便成为了纪念三 ・ 二九辛亥革命的黄花岗公园。 1911 年4月27日,是农历辛亥年的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60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军与清兵激战一昼夜后失败,伤亡极其惨重,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在谘议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睹。其时,潘达微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东郊红花岗上。葬后潘达微还以《谘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牌》为题,将安葬烈士情况在报纸上作了报道。潘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二词雄浑优美,故在报道中将原“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此后该名一直沿用至今。 辛亥革命胜利后,英烈们终于可以告慰泉下。1912年,由当时的广东军政府拨10万元在原墓地修建烈士陵园。孙中山先生亲手栽种了青松。1918年烈土方声洞的哥哥、滇军师长方声涛募款继续修建,使陵园初具规模。1919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又发起向海外募款扩建,从此增建了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等建筑。此后又增建了黄花亭、西亭、正门等建筑。至1935年陵园已基本建成,开辟为黄花岗公园,至今。黄花岗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坐落在东山区先烈中路区庄附近。 陵园 坐北向南,占地1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正门宽32.5米,为一座三拱仿凯旋门式的建筑。门额上的花岗石刻有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 进大门后是长达230米的宽阔墓道,当中有泮池、石拱桥,尽头为七十二烈士陵墓。 陵墓呈正方形,每边长17.5米,石砌围栏四周围有铁链栏杆。墓中建一墓亭,亭内立有一墓碑,上书“七十二烈士之墓”。亭顶形如悬钟,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亭前右侧碑亭内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上刻有72位烈土的姓名。左侧立一碑,上补刻有至1932年审查所得的14位烈士的姓名,碑名“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 墓后是 章炳麟 撰写的“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身正面刻着与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东、西两侧各有螺旋式梯级抵达坊顶。坊顶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横列成崇山形的“献石堆”,象征72位烈士。顶端伫立着一位高擎火炬的石雕自由女神像。 纪功坊后耸立《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碑记》连州青石碑。该碑是1934年刻置,高3.02米,宽1.82米,是广州现存最大的连州青石碑刻。碑文长达3000余字,详细地叙述了广州“三 ・ 二九”起义的历史和陵墓修建的经过,以及86位烈士的就义情形。陵园西角还有一拱形门,门额上嵌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10个大字。北门原是陵园的正门,后增建大门遂成为侧门。侧门后的墓道,东接正门墓道上的拱桥泮池。道旁林立着北江同志先锋队等悼念烈士而刻置的石碑和一对石雕龙柱,还有起义烈士喻培伦的衣冠冢。墓寝右侧的松树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亲手种植的。当年种有4棵,现在只剩下一棵。1981年又补种3棵,供人景仰。松树前面是 潘达微 先生墓。潘达微,1880年出生,1929年病逝于香港。他是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与友人在广州创办《平民报》。潘先生当年冒死收硷烈士遗骸受世人称道。潘先生死后,还葬于陵园内,朝夕与烈士们相伴。1951年人民政府将潘的墓穴移至现在的位置,并立碑“潘达微先生之墓”来纪念他。碑后是潘达微先生于1921年写的自述全文,追记了他收殓烈士遗骸的详细经过。 墓园的东北角一带,还立有不少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陵墓。其中包括“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之墓”,墓碑后刻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按少将阵亡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传国史馆的命令。邓仲元墓园约有3600平方米,建于1928年,坐西北向东南,有墓道门楼、铜像、乐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邓是辛亥革命的名将,积极参加讨袁及反对军阀的斗争,功绩卓著。当孙中山得知他遭陈炯明暗杀后,觉痛失良将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杨仙逸墓。 杨仙逸 是“中国空军之父”,1918年应孙中山之召从美回国,组建中国第一支空军,1923年9月随孙中山出师讨伐陈炯明。后因鱼雷爆炸不幸以身殉职。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下令追赠杨为陆军中将,并定其殉难之日每年的9月20日为航空节。史坚如祠。史墓原在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1978年回建设需要迁至现址。墓门上有“史坚如先生祠”石额,为胡汉民题。1900年10月在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时,史坚如为配合惠州起义,挖地道入广东巡抚署.埋炸药炸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德寿未遂。事后被捕牺牲,年仅22岁。 此外,园内还有叶少毅、王昌、梁国一、韦德、金国浩、翁飞龙及越南志士范鸣泰等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烈士的坟墓。浩气黄花,终于可以告慰一代英魂。 (以上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迹纪念文字 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关于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徐中约先生的书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孙中山在1905年8月20日建立了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起义的组织——同盟会后,)在1906—1911年间,起义就此起彼伏:其中广东有六次,广西和云南各一次,加上此前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总数达到十次。最后一次就发生在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目的是要夺取广东省政府所在地的广州。起义对当时的满清朝廷产生了非常巨大的震动,并预示了半年后的武昌起义的成功。七十二位著名的革命烈士在此次起义中献身,其中许多人是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他们后来葬于广州北郊的黄花岗。(在这里徐中约给了一个脚注,他说道,事实上多于82名的革命党人牺牲于此役,时间是1911年4月27日,这一天的阴历是3月29日。)”(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先生在这里说得不错,半年以后果然在武昌又发生了一起义,这是发生在满清王朝里的最后一次起义,那次起义后来就叫做辛亥革命,大清王朝的丧钟敲响了! 以下我们将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说明辛亥革命的事迹如下: 辛亥革命广义上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 清朝 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 武昌起义 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 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 革命 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的的革命。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下) ——读史偶记(70) 温景嵩 (2013年12月4—5日写于南开园) 在谈辛亥革命以前,先要谈一下这次革命的前奏: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半年的广州起义,和在那次起义中牺牲的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下我们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来说明这次辛亥革命的前奏广州起义,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 1911 年 4 月 27 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遇害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市区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党人。七十二烈士尸骨由潘达微收葬,改原地红花岗为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 1918 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 1921 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又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于黄花岗之役,共八十六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简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指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广州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市东北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的革命党人。七十二人中有六十八位属于洪门成员。广东,福建人居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留学生,商人,军人,教师,华侨,工人,农民,教士,记者等。 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1910 年秋, 孙中山 与 同盟会 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 广州 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 潘达微 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烈士名单 广东 : 徐佩旒 ,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炳辉,李晚,李文楷 ,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 : 方声洞 ,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 :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 :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 : 程良 ,宋玉琳,石德宽。 华侨 :黄花岗诸位烈士,有近卅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其中,罗仲霍、周华、李雁南和陈文褒来自马来西亚槟城。李炳辉、郭继枚、余东雄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习惯只写上祖籍,分入广东、福建。 人员信息 孙中山:起义的策划、决定者,负责筹款购械。 黄兴:起义的策划、组织者,总指挥。 胡汉民:起义的策划、组织者。 赵声:起义的组织者、副总指挥。 朱执信: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负责运动新军、防营、民军。 姚雨平: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负责运动清军、民军。陈炯明,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胡毅生,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 邹鲁:筹划、参与起义。 徐维扬: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 刘梅卿: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督练公所。 潘达微:收葬起义烈士。 江孔殷:收葬起义烈士。 喻培伦:别号云纪,四川内江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林文:别号时爽、广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 宋玉琳:别号建侯、豫琳,安徽怀远人,军官。 方声洞:别号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国梁:别号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林觉民: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学学生。 李文甫:别号炽,广东东莞人,香港《中国日报》经理。 林尹民:别号靖庵、无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 陈文褒:广东大埔人,南洋商人。 李德山:广西罗城人,龙岸民团管带。 陈与燊:福建闽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 罗仲霍:广东惠阳人,南洋教员。 庞雄:广东吴川人,军人。 陈可钧: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则学校学生。 饶辅廷:广东嘉应人,教员。 陈更新:福建侯官人,长门炮术学校毕业。 冯超骧: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师学校学生。 李雁南: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 刘元栋:福建闽县人,南台消防会会长。 刘六符:福建人,福建讲武堂学生。 李炳辉: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 李文楷:广东清远人,星洲《晨报》印刷工人。 李晚:广东云浮人,南洋华侨。 郭继枚:广东增城人,南洋华侨。 余东雄: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黄鹤鸣: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杜凤书: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徐培添: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进炲: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广滔: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临端:广东花县人,工人。 徐礼明: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曾日全:广东花县人,工人。 江继复: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熠成: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日培: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容九: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满凌: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茂燎: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佩旒: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廉辉: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松根: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保生: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昭良: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应安:广东花县人。 韦统钤: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统淮: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树模: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荣初:广西平南人,教士。 林盛初:广西平南人。 秦炳:四川广安人。 周华: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陈春:广东南海人,安南华侨。 马侣:广东番禺人,安南华侨。 劳培:广东开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报》记者。 游寿: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石德宽:安徽寿县人,日本警监学校学生。 程良:安徽怀远人,陆军小学毕业,任教官。 林修明:广东蕉岭人,教员。 周增: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商人。 罗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陈潮:广东海丰人,农民。 黄忠炳:福建连江人,农民技击家。 王灿登: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卓秋元:福建连江人。 胡应升:福建连江人,工人。 魏金龙:福建连江人。 陈清畴: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陈发炎:福建连江人,农民。 罗乃琳:福建连江人。 林西惠:福建连江人,军人。 1932 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背景资料       黄花岗 辛亥革命 的历次起义中, 广州起义 是最著名的一次,也是最壮烈最鼓舞人心的一次。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72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一地安葬。后来这里便成为了纪念三 ・ 二九辛亥革命的黄花岗公园。 1911 年4月27日,是农历辛亥年的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60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军与清兵激战一昼夜后失败,伤亡极其惨重,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在谘议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睹。其时,潘达微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东郊红花岗上。葬后潘达微还以《谘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牌》为题,将安葬烈士情况在报纸上作了报道。潘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二词雄浑优美,故在报道中将原“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此后该名一直沿用至今。 辛亥革命胜利后,英烈们终于可以告慰泉下。1912年,由当时的广东军政府拨10万元在原墓地修建烈士陵园。孙中山先生亲手栽种了青松。1918年烈土方声洞的哥哥、滇军师长方声涛募款继续修建,使陵园初具规模。1919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又发起向海外募款扩建,从此增建了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等建筑。此后又增建了黄花亭、西亭、正门等建筑。至1935年陵园已基本建成,开辟为黄花岗公园,至今。黄花岗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坐落在东山区先烈中路区庄附近。 陵园 坐北向南,占地1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正门宽32.5米,为一座三拱仿凯旋门式的建筑。门额上的花岗石刻有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 进大门后是长达230米的宽阔墓道,当中有泮池、石拱桥,尽头为七十二烈士陵墓。 陵墓呈正方形,每边长17.5米,石砌围栏四周围有铁链栏杆。墓中建一墓亭,亭内立有一墓碑,上书“七十二烈士之墓”。亭顶形如悬钟,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亭前右侧碑亭内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上刻有72位烈土的姓名。左侧立一碑,上补刻有至1932年审查所得的14位烈士的姓名,碑名“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 墓后是 章炳麟 撰写的“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身正面刻着与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东、西两侧各有螺旋式梯级抵达坊顶。坊顶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横列成崇山形的“献石堆”,象征72位烈士。顶端伫立着一位高擎火炬的石雕自由女神像。 纪功坊后耸立《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碑记》连州青石碑。该碑是1934年刻置,高3.02米,宽1.82米,是广州现存最大的连州青石碑刻。碑文长达3000余字,详细地叙述了广州“三 ・ 二九”起义的历史和陵墓修建的经过,以及86位烈士的就义情形。陵园西角还有一拱形门,门额上嵌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10个大字。北门原是陵园的正门,后增建大门遂成为侧门。侧门后的墓道,东接正门墓道上的拱桥泮池。道旁林立着北江同志先锋队等悼念烈士而刻置的石碑和一对石雕龙柱,还有起义烈士喻培伦的衣冠冢。墓寝右侧的松树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亲手种植的。当年种有4棵,现在只剩下一棵。1981年又补种3棵,供人景仰。松树前面是 潘达微 先生墓。潘达微,1880年出生,1929年病逝于香港。他是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与友人在广州创办《平民报》。潘先生当年冒死收硷烈士遗骸受世人称道。潘先生死后,还葬于陵园内,朝夕与烈士们相伴。1951年人民政府将潘的墓穴移至现在的位置,并立碑“潘达微先生之墓”来纪念他。碑后是潘达微先生于1921年写的自述全文,追记了他收殓烈士遗骸的详细经过。 墓园的东北角一带,还立有不少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陵墓。其中包括“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之墓”,墓碑后刻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按少将阵亡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传国史馆的命令。邓仲元墓园约有3600平方米,建于1928年,坐西北向东南,有墓道门楼、铜像、乐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邓是辛亥革命的名将,积极参加讨袁及反对军阀的斗争,功绩卓著。当孙中山得知他遭陈炯明暗杀后,觉痛失良将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杨仙逸墓。 杨仙逸 是“中国空军之父”,1918年应孙中山之召从美回国,组建中国第一支空军,1923年9月随孙中山出师讨伐陈炯明。后因鱼雷爆炸不幸以身殉职。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下令追赠杨为陆军中将,并定其殉难之日每年的9月20日为航空节。史坚如祠。史墓原在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1978年回建设需要迁至现址。墓门上有“史坚如先生祠”石额,为胡汉民题。1900年10月在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时,史坚如为配合惠州起义,挖地道入广东巡抚署.埋炸药炸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德寿未遂。事后被捕牺牲,年仅22岁。 此外,园内还有叶少毅、王昌、梁国一、韦德、金国浩、翁飞龙及越南志士范鸣泰等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烈士的坟墓。浩气黄花,终于可以告慰一代英魂。 (以上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迹纪念文字 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关于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徐中约先生的书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孙中山在1905年8月20日建立了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起义的组织——同盟会后,)在1906—1911年间,起义就此起彼伏:其中广东有六次,广西和云南各一次,加上此前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总数达到十次。最后一次就发生在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目的是要夺取广东省政府所在地的广州。起义对当时的满清朝廷产生了非常巨大的震动,并预示了半年后的武昌起义的成功。七十二位著名的革命烈士在此次起义中献身,其中许多人是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他们后来葬于广州北郊的黄花岗。(在这里徐中约给了一个脚注,他说道,事实上多于82名的革命党人牺牲于此役,时间是1911年4月27日,这一天的阴历是3月29日。)”(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先生在这里说得不错,半年以后果然在武昌又发生了一起义,这是发生在满清王朝里的最后一次起义,那次起义后来就叫做辛亥革命,大清王朝的丧钟敲响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5455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中b)
热度 2 cswen 2013-12-5 10:07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中b) ——读史偶记(69b) 温景嵩 首先我们先从《百度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来叙述义和团事件如下: 义和团,又称 义和拳 。 义和团运动 又称“ 庚子事变 ”,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 传教士 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 简介 义和团运动是在 19 世纪末由义和团发动,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 中国社会 各个阶层广泛参与 义和团拳民 的爱国运动。因清廷与外国侵略军的联合绞杀,义和团最后失败。这次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史学家又把这次事件称为 “ 庚子国变 ” 或 “ 八国联军 之役 ” ,也有人称其为 “ 拳乱 ” 。部分西方国家也使用 “ 拳乱 ” 的名称( Boxer Rebellion )。日本则有人称为 “ 北清事变 ” 。 2 起源 义和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1 、 白莲教 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 劳乃宣 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 2 、 大刀会 说,大刀会是清代华北由贫苦农民为主的一个团体,成员演练 “ 金钟罩 ” ,认为可以刀枪不入,也被认为是义和团的起源之一。 3 、 乡团 说,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的乡团组织。 4 、拳会说,在清代有许多传播武术的民间团体,如义和拳、 梅花拳 等,特别是义和拳在长期发展中蒙上了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被认为是义和团的前身。 3 爆发原因 义和团运动 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帝国主义 与 中华民族 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 甲午战争 后, 中国 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 19 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 “ 租借地 ” 和划分 “ 势力范围 ”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导火索: 1899 年 10 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 李庄 ,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 ” 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 4 教案事件 惧治外法权 19 世纪末,西方 传教士 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 治外法权 之下,不单教会的西方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中国信徒也常获教会庇护。地方上, 基督教 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压当地民众,而 地方政府 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 洋人 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教案。 仇外心态 清末 华北 地方经济破产,传统 社会 纲纪解体;在转变的时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会社纷起。总之,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为了仇视的对象。 义和团牌 谣言 当时社会有许多诋毁西方人的谣言,如说洋人医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药、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阳精等等,而一般中国百姓一向迷信这类传言,从而人人自危,对西方人及中国教友恨之入骨。(洋)银必取中国人睛配药点之,而西洋人睛罔效,故彼国人死,无取睛事,独中国人入教则有之。 …… (洋人)能咒水飞符,摄生人魂与奸宿,曰神合。又能取妇女发爪置席底,令其自至。取男童女童生辰粘树上,咒之,摄其魂为耳报神, …… 甚或割女子子宫、小儿肾子,及以术取小儿脑髓心肝!(《反洋教书文揭帖选》 9 页)( 北京 西什库教堂)墙壁,具用人皮粘贴,人血涂抹,又有无数妇人赤身露体,手持秽物站于墙头,又以孕妇剖腹钉于楼上,故 团民 请神上体,行至楼前,被邪秽所冲,神即下法,不能前进,是以难以焚烧。又兼教堂有老鬼子在内,专用邪术伤人,固难取胜,反多受伤。 义和团告示 (《 庚子记事 》 28 页) 守旧势力煽动 教会除了传教之外也兴医办学、提倡破除陋习(如 缠足 纳妾 )、传播新思想(如宪政、民主),与 维新运动 一样不可避免会引起守旧势力的仇恨。 被围困的东交民巷 ( 照片 )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 19 世纪末 华北地区 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 5 组织纪律 组织 义和团设在天津的 amp 义和团的成分极为复杂,既有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也有部分官军、富绅甚至王公贵族,后期也混杂进了不少流氓无赖, “ 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几乎无人不团 ” 使得义和团的组织极为松散,不利于集中力量打击敌人。 据陈贵宗《义和团的组织和宗旨》所说,义和团的组织大致分为: 1. 坛,是义和团的基层单位,又称坛口,也有 “ 厂 ” 、 “ 炉 ” 、 “ 团 ” 、 “ 公所 ” 等称呼。首领一般称大师兄。 2. 总坛,设天津 “ 坎 ” 字总坛。为坛的上一级单位。 3. 门或团,为总坛的上一级单位。义和团按照 八卦 方位分为八门(团),如 “ 乾字门(团) ” 、 “ 巽字门(团) ” 等。 4. 义和团,是由所有义和团员共同组成的一个松散组织。 此外,义和团还有 “ 红灯照 ”“ 蓝灯照 ”“ 黑灯照 ” ( 寡妇 组成)花灯照(妓女组成)等妇女组织。 义和团内部又可分为官团,私团与假团。所谓官团是指接受清廷的招抚,向清政府挂号,接受清廷官员的统率,领取其粮饷。官团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听从其调遣。承认官团是清廷控制义和团的手段。私团则大多系团民自发组织,带有很大的独立性。自行设坛或从事 “ 灭洋 ” 斗争。假团则有其复杂性,一般说来,义和团是一个几乎人人可以加入的松散的组织, 40 艘军舰云集渤海湾 但实际上,有很多义和团组织被清政府以 “ 伪团 ” , “ 假团 ” 的名义镇压。 “ 假团 ” 分两种情况,一是不服从清政府的统治并对其构成威胁,因而被消灭,是其镇压和消灭义和团的借口。二是部分不良分子甚至教民假扮义和团横行不法,前者如 “ 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坛附和,或仿效装束,鱼肉良善。 ” (《天津一月记》)后者如 “ 奉教者皆扮成假义和拳会,各处寻仇杀人,北京西城尤多 ” (《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 “ 直北一带,天主教民往往效拳匪服色,四出行劫。有被获者,自称义和团,则地方官即释之。 ” (《庚子记事》)。 纪律 义和团有自己的一套纪律,既有官方颁发的十条团规,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定,如 “ 毋贪财、毋好色、毋违父母命、毋犯朝廷法,杀洋人、灭赃官,行于市必俯首,不可左右顾,遇同道则合十 ” 等。这些戒规在初期得到了较好的遵守,当时有人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 看其连日由各处所来团民不下数万, 似乡愚务农之人,既无为首之人调遣,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米面而已。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杀洋人与奉教之人,并不伤害良民 ; 以此而论,似是仗义 ” (《庚子记事》),有时义和团甚至担负起维持治安的责任,如 “ 刻有 聂军 门所统之 武卫军 兵多人,皆持器械,向各处抢夺。经匪首曹福田拿获二十余人,皆杀死。 ” (《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义和团运动后期,由于成员日益复杂,出现了许多违法乱纪的现象,但连后来的清政府上谕也不得不承认 “…… 涞涿拳匪既焚堂毁路,亟派直隶练军弹压。乃该军所至,漫无纪律,戕虐良民,而拳匪专持仇教之说,不扰乡里,以致百姓皆畏兵而爱匪,匪势由此大炽,匪党亦愈聚愈多 ” 对义和团后期纪律败坏的记载: “ 城中日焚劫,火光连日夜 …… 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其杀人则刀矛并下,肌体分裂,婴儿生未匝月者,亦杀之残酷无复人理 ” , “ 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 ”“ 义和团之杀教民 毛子 也,备诸酷虐、锉舂、烧磨、活埋、炮烹、支解、腰杀,殆难尽述。 京西 天主堂坟地,悉遭发掘,若 利玛窦 ,庞迪我, 汤若望 ,南怀仁诸名公遗骨,无一免者。胜代及本朝御碑,皆为椎碎。保定属有 张登 者,多教民,团匪得其妇女,则挖坑倒置,填土露其下体,以为笑乐。 ” 思想意识 爱国思想 全副武装的团员 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示: “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 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 “ 远赴 东洋 ,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 ” 。 排外思想 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 一是义和团为抵抗清军镇压或外国侵略军的进攻而在部分地区采取的毁铁路拔电杆的行为,这些举动是基于战争形势的需要,并不存在仇视外国科学技术的问题。如涞水之战 杨福同 被杀后,义和团开始大规模拆毁铁路,根据当时有人的分析,其缘由是 “ 意谓前既拒杀官长,祸必不免,毁路所以阻兵,烧站而死西人,更可图快。 ” (《拳事杂记》)。过去有人仅凭义和团的宣传 “ 拆铁道,拔线杆 ,紧急毁坏大轮船 ” 就认为这是敌视西方文明的举动,这是不严肃的。 二是部分义和团员基于仇外对西方器物的大规模毁坏,如 “ 团中云,最恶洋货,如 洋灯 、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 洋钱 而已。 ” (佚名:《天津一月记》)此外,义和团还杀害了很多无辜卷入的 教徒 和一些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 “ 若纸菸,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 。这些行为遭到后世论者的极大诟病,认为是 封建 蒙昧主义的体现。 三义和团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在一部分义和团 不分青红皂白 笼统排外 的同时,另一部分部分义和团并没有完全排斥西方器物。一些义和团员在实战中意识到洋枪的优点并加以使用,如俄国随军记者扬契维茨基说: “ 街上到处都是扎着红头巾的义和团,不过,现在他们不仅手持长矛大刀,而且有的也拿着步枪了 ” 。还有一些义和团只要形势需要,并不拆毁铁路。如新城某团 “ 其团规不赴调出战,不滥杀教民,不拆铁路,颇守正。 ” (《拳匪纪略》)又如在保定西关 “ 铁路人人自危,皆错愕不知所为。或献计曰: ‘ 莫如迎师立厂,拳匪顾念同类,或可免意外之虞。 ’ 观察不得已从之,立厂于西关 永宁寺 ,迎师教练,诫毋焚杀。铁路诸色人等尽入其中。由是人心始定,拳匪与工役耦居无猜,附省二百余里铁路得以无恙。 ” (《畿南济变纪略》)。 迷信思想 义和团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的 中国农民 在当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 “ 劫运 ” 。称 “ 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 ” (《庚子大事记》)。而灾难的源头就是洋人: “ 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遮住天 ” ,这种认识对义和团的迅猛发 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义和团也把抵御外侮的希望寄托在 超自然力量 上,希望通过迷信仪式达到刀枪不入的效果,如《闭火分砂咒》: “ 弟子在红尘,闭住枪炮门,枪炮一齐响,沙子两边分 ” 。宗教迷信观也是义和团进行宣传鼓动的形式,义和团在 “ 请神 ” 时 “ 以降神召众,号令皆神语。传习时,令伏地焚符诵咒,令坚合上下齿,从鼻呼吸,俄而口吐白 义和团在街头宣传 沫,呼曰神降矣,则跃起操刃而舞,力竭乃止 ” (《拳变余闻》)。用 “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 的形式吸引群众,因而义和团运动中大量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迷信思想。 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散的状况下仍能坚持斗争。义和团的迷信思想成为维持纪律的工具,据记载,义和团员 “ 其受伤深重而不能复活者,大师兄遍搜其身,或偶携有他物,则曰是爱财,曾抢藏人物,故致死,万不能活矣。故多不敢辄抢 ” (《乱中日记残稿》),故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义和团能保持较好的纪律。迷信思想还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八国 联军 入侵初期, “ 拳匪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竟冲头阵, 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中弹而倒 ” (《拳乱纪闻》)。当然,迷信思想并不能在先进技术前取胜,故在义和团运动后期,迷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部分义和团员曾经高涨的士气衰落,天津六月八日义和团冒雨出战,练军以三炮相助, “ 洋人果出,仅三人。各执枪向团,团即反奔,途中自相语曰,天雨矣,可以回家种地矣,似此吃苦何益,次日即散去大半 ” (《天津一月记》)。而义和团运动后期义和团员违法乱纪的行为则更是屡见不鲜。 忠君思想 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义和团运动中的 “ 扶清灭洋 “ 口号就是一个表现。不过,这里的 “ 忠君 ” 应该理解为效忠 慈禧 太后而非 光绪 皇帝。在义和团的口号中,就有 “ 杀一龙二虎三百羊 ” ,其中的龙就特指光绪皇帝,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义和团也才会得到慈禧的重视,作为宫廷斗争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清廷对外宣战后,许多义和团员加深了 清朝 政府的幻想。在警告国闻报的揭帖中,义和团明确宣告 “ 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神团是忠臣 ” 。许多义和团员受到顽固派官僚的操纵 曹福田像 ,有的甚至形同团练。不过,还有大量义和团组织有一定独立性,甚至不听朝廷号令。在 那桐 、许景澄奉旨与外国交涉时,走到丰台,为团民所阻,那桐等告以朝命在身,义和团回答说: “ 吾民知有祖师之命,不必问朝廷之命 ” 。这部分义和团不但不问朝廷之命,有的还公然对抗朝廷官员,如清军副都统庆恒就被义和团所杀。有的义和团组织甚至与清政府决裂,如另立皇帝, “ 时城东王习村有乡人称帝,设军师、将佐诸目;旋为防营捕送保定,乃一少女子,为拳匪所拥以称乱者。 ” (《定县志》)这种行为更是公开与清朝作对。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认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的 “ 扫清灭洋 ” 口号。 清政府对外宣战 在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慈禧太后连续召开御前会议,并最终作出了以武力阻止联军进京的决策,其中重要的一条决策便是对外 宣战 。清政府对外宣战的原因众说不一,但大多认为 慈禧太后 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廷对外开战的决定遭到主和派大臣的激烈反对,但主和派在斗争中失势,五位主和派大臣 许景澄 、 袁昶 、 徐用仪 、 立山 、 联元 在其后联军逼近北京时先后被杀。清政府以发布上谕的形式对外 “ 宣战 ” 。此时距大沽口失陷已有四天。 清廷的宣战诏书并未提名向 何国 宣战,也未将宣战文告递交外国使节,在战争中,清朝与列强始终保持外交关系。故有人认为清廷宣战徒有虚名,只不过是一个动员令而已。 围攻使馆 从克林德被杀之后,在北京的外国使馆便成为攻击的目标。清廷围攻使馆的动也是一桩争论不休的悬案。当时在北京的清军和义和团对于据守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的外国军队有压倒性优势,却始终不能攻下。这与清政府的实际决策者慈禧太后有关,她为自己留有余地,不肯全力进攻使馆。慈禧后来谈起此事说 “ 依我想起来,还算是有主意的,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但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 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 (《庚子西狩丛谈》)清军多次停止进攻使馆,还向使馆送去米、面、蔬菜和西瓜等物资。对使馆的围攻一直持续到北京被联军攻陷,解围后法国公使前去西什库教堂看望樊国梁主教,他们 “ 互庆余生,拥抱为礼 ” 。 战争的扩大 列强不 顾清 政府的阻拦,正式组建八国联军,由在级别最高的英国军官 西摩尔 为统帅,美国军官麦卡加拉为副统帅,率军自天津向北京进发,有论者以此为 八国联军侵华 的标志。但由于沿途铁路许多已被义和团拆毁,再加之义和团与甘军的不 义和团抵抗外侮 断进攻,西摩尔在 杨村 陷入困境,被迫后撤,又在归途中遭到义和团与聂士成部的攻击,最终败回天津 租界 。西摩尔提到此次战斗时说 “ 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 ” 。中国史学家将这次战斗称为 “ 廊坊 大捷 ” 。在廊坊义和团与西摩尔交战同时,列强继续集结兵力,并于 6 月 16 日向 大沽口 炮台中国守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交出炮台,遭拒绝。次日,距通牒限定的时间还差 70 分钟,列强的军舰即与守军交火,守军力战不敌,大沽口失陷,守将喀什噶尔提督 罗荣光 牺牲(也有后来在天津自杀一说)。 天津保卫战 在大沽口失陷后,清军和义和团对外国侵略军进行了积极抵抗。义和团首领曹福田与张德成等分别带领义和团进入天津攻击侵略军, 直隶总督 裕禄以礼相待。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进行了 紫竹林之战 和 老龙头之战 。直隶总督 裕禄 也在奏章中提到义和团的功绩。但同时联军也迅速增强了兵力,日军进攻纪家庄,击败义和团,然后与其它联军夹攻聂士成,聂士成部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聂士成于 八里台 殉国。 聂士成牺牲后, 马玉昆 等清军将领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马玉昆部让拳民充先锋,却在后面枪杀拳民。例如在夜间攻打租界的战斗中 “ 华兵在后,义和团在前,合攻租界;洋兵开排枪御之,天明而止,计轰毙义和团二千余名 …… 拳众持刀前行,洋兵开枪轰击,前列者已死;在后者,官兵即用枪击死。故是夕拳众死者如此之多,并非皆洋兵打死 ” 。后来抵达天津的 宋庆 也 “ 遇团即杀 ” 。结果是 “ 半日间城内外树旗设坛者皆散去 ” ,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而联军却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对天津发动总攻。经过血战,联军在汉奸的指导下炸开城墙攻入城中,天津失陷。联军设立 “ 天津 都统衙门 ” 对天津进行殖民统治。 东南互保 在清廷对外 “ 宣战 ” 之后,部分清朝地方官员抵制朝廷对外开战的决定,与外国达成协议,维持和平局面。其中以湖广总督 张之洞 与两江总督 刘坤一 的表现最为积极。在买办官僚 盛宣怀 的策划下,由上海道余联沅同各国驻上海领事会商,制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 上海租界 归各国共同保护, 长江 各省由各省督抚保护。后来参与 东南互保 的清朝地方官员不断增多,此后,两广总督 李鸿章 、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 刘树棠 等、四川总督 奎俊 ,都对 “ 东南互保 ” 表示支持。闽浙总督 许应骙 签订《福建互保协定》,实际实行东南互保的省份扩大到 东南地区 的十余个省份。 京郊阻击战 八国联军在受到清军和义和团重大杀伤后,攻占 北仓 。北仓失陷前,已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的 李秉衡 带兵入京 “ 勤王 ” ,并在与慈禧太后的会面中坚决反对与外国议和。于是慈禧 派其率军抵御联军, 河西务 ,与联军交战,诸军溃败。李秉衡亦在通州 张家湾 自杀殉国。 北京失陷 8 月 13 日,联军进抵 北京城 下, 1900 年 8 月 14 日凌晨,八国联军对北京发动总攻,并攻破东直、朝阳、东便、广渠各门进入北京,董福祥的甘军和义和团坚持抵抗,而此时的慈禧见势不妙,遂带领 光绪帝 、 隆裕皇后 等与部分王公、太监于 15 日晨出 神武门 西逃。联军继续进攻北京,经巷战后于 16 日攻陷北京。 12 月 10 日列强成立管理北京委员会对北京进行统治。北京失陷也标志义和团运动失败。 签订辛丑条约 为了收拾残局,清廷启用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与外国谈判。经过谈判, 1901 年,清廷最终与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 》。 《 辛丑条约 》内容: 一、清廷派专使为克林德事件向德皇道歉,并在北京为克林德立牌坊。 二、处置 “ 祸首 ” 。主战派大臣有的被处死或赐死,如启秀、 徐承煜 、赵舒翘、毓贤、 载勋 等,有的被发配边疆,如 载漪 、 载澜 等,有的被解职,如董福祥等,也有的被削去生前的恩典,如李秉衡、 徐桐 、刚毅等。 三、以那桐为专使大臣,向 日本天皇 为杉山彬事件道歉。 四、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损坏或污渎的外国坟墓由各国使馆重新恢复,中国为北京附近的每处坟墓付款一万两银,为 外省 的每处付五千两银。 五、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 六、赔款 白银 四亿五千万两。 七、划定使馆区,不准中国人居住。 八、拆毁 大沽口炮台 。 九、外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之间驻扎军队。 十、清政府保证镇压排外行为。 十一、中国改善水道,以改善对外贸易。 十二、改 总理衙门 为 外务部 ,位于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清政府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对象。 11 影响 主要影响 在中国公众看来,清朝皇室在事件中行径愚眛,在联军势力前倍受羞辱,一再显示了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与无能,其统治威信大幅下降。东南各省总督在事件中违抗中央命令,事后没有受罚反而得到褒奖。各地方开始被容许出现不同于中央的政治意愿,自始 中央集权 开始解体。十年后,公众对清政府的反感达到了顶点。 1911 年武昌爆发 辛亥革命 ,各省再次违抗清室,宣布独立。最终清朝灭亡,民国始建。而地方政治实力上升所造成的割据局面,一直影响整个民国政局。 义和拳运动虽然当时被西方认为是一场扶清的排外运动,但其也确实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其后继续掌握朝政的慈禧太后,与及她的继承人也认识到无论先前的态度如何,若想避免清朝灭亡,中国势必进行改革。在此以后至 1912 年清朝覆亡以前实行了多种新政,但始终无法扭转形势。 俄国乘机占据了大量中国东北(或称 满洲 )的领土。俄国对 辽东 的租界( 1898 年)被正式得到承认。俄国的行动威胁英美所希望维持的中国的领土完整及贸易开放(门户开放)政策;并最终与在辽东和满洲东部省份希望扩展 势力范围 的日本冲突。经过两年的谈判,最终双方关系破裂并在 1904 年 2 月爆发了惨烈的 日俄战争 。 八国联军中德俄两军被普遍认为在镇压义和拳暴乱中最为野蛮凶悍,而且军纪较差,而美日军队被认为 “ 严守纪律,不扰居民 ” 。德军因其凶悍被冠以绰号为 “ 匈奴 ” 。 对义和团的评价 民族意识觉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官方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 中国民族 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欧弗莱区在《列强对华财政控制》一文中论证义和团运动时说: “ 关于它兴起的原因, 劳顿 引证了义和团领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 ‘ 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 胶州 ,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 ’ 由这段布告看来,义和团的兴起虽然最初发生于幻想,但很明显的还是民族精神的觉醒。 ” 美国驻华特使 柔克义 致海约翰信中说: “ 赫德 爵士认为,义和团起义是中国摆脱外国人的束缚,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运动。 ” 义和团运动所显示出的热情和能量使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将军感慨万端: “ 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 , “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 英国哲学家 罗素 也在《中国问题》中说,一旦怯弱温和的中国人的热情被激发,也可能变成世上最轻率的赌徒。而 1949 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书上的评价显然带有 毛泽东 的个人色彩: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失败证明,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 中共认为,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民国的反廿一条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三大 群众性民族主义 运动,其中五四运动主要为反帝国主义政治主权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和五卅运动则是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侵略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 宗教战争 哲学家 唐君毅 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间道教与西方基督教之间的 宗教战争 。他说: “ 与近代 中国文化 问题,及西方经济、政治、宗教之力量之传入,密切相关之大事件,一为 太平天国 之乱,一为义和团之变。如果要在中国史上找宗教战争,则此二者在一义上,亦可说是宗教战争。太平天国,可说是变相的基督教与儒教之战争。而义和团则是民间的道教与基督教之战争。当然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事件,其产生之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说,太平天国明是打着上帝的旗帜,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教,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此中不能说莫有中西宗教思想的冲突的问题在内。因而亦可说为一宗教战争。如西方之宗教战争,其背景中亦兼有政治经济的原因,而不失其为宗教战争。此二次宗教战争,第一次中国之儒教胜了,第二次中国之道教败了,连整个中国亦败在西方国家之前。自此下去,西方教士之传教事业,更日益在下层社会,进行无阻。 ” 权力斗争 历史学家 唐德刚 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另一原因是清廷的权力斗争。唐德刚将义和团比喻为红卫兵,而将刚毅比作 林彪 ,惇亲王载濂、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 庄亲王 载勋四兄弟比作 四人帮 。载氏四兄弟、刚毅及其一帮扶助义和团的大臣,赵舒翘、毓贤、董福祥等,利用义和团的民间力量及慈禧太后对洋人又怕又恨的心态,排斥光绪帝等帝党。 戊戌政变 后,慈禧太后本拟废光绪立载漪之子大阿哥 溥俊 为帝,但遭到西方列强反对,因此,载漪等人对西方列强及光绪帝极为仇恨。在多次御前会议上,他们当众羞辱光绪帝及主和大臣,溥俊甚至直斥光绪为二毛子。 1900 年 6 月 25 日,载漪、载勋、载濂、载滢四兄弟率义和团六十多 人欲 弑光绪,被慈禧太后阻止。但慈禧太后虽保住了光绪的命,却也忌他们几分,无法控制他们。董福祥的甘军杀了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后,慈禧太后曾召董福祥及载漪面斥,欲下旨惩办,但董福祥以甘军哗变来要胁慈禧,慈禧也只好作罢。 而其时清廷中也有很多人将义和团当成升官发财的好机会, “ 士大夫谄谀干进者,又以义和拳为奇货 ” 。如御史徐道焜上书: “ 洪钧老祖令五龙守大沽,龙背拱夷船,皆立沉 ” ,御史 陈嘉 称自己 “ 从关壮缪得帛书,书言无畏夷,夷当自灭 ” 。 三位历史名人的评价 陈独秀 早期指责义和团的愚昧,后来思想发生一些变化,他在《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 1924 年)中指出一般人对义和团运动怀着的两个错误观念的原因。即 “ 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 ” 和 “ 他们不曾统观列强侵略中国,是对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 ” 最后他认为: “ 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 ” 孙中山 先生早期也对义和团的缺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来,他在继续批评义和团弱点的同时也对义和团抵御外侮的行为进行了肯定,他在《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中说 “ 及遇义和团之变,中国人竟用肉体和外国相斗,外国虽用长枪大炮打败了中国,但是见得中国的民气还不可侮,以为外国就是一时用武力瓜分了中国,以后还不容易管理中国,所以现在便改变方针,想用中国人来瓜分中国 ” 。后来他在《九七国耻纪念宣言》中更指出,虽然义和团存在严重缺点, “ 然而义和团的人格,与 庚子 辛丑以后,一班媚外的巧宦,和卖国的奸贼比较起来,真是天渊之隔。可怪他们还笑义和团野蛮。哼!义和团若是野蛮,他们连猴子也赶不上 ” 。 周恩来同志的评价: 1955 年,在北京各界欢迎东德代表团大会上,东德总理格罗提渥将当年德军缴获的义和团旗交还给 周恩来 。周恩来同志随后指出: “1900 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 奠基石 之一。 ” (以上关于义和团事件的文字,均引自《百度百科》网站) 现在看徐中约先生对义和团事件的评价。在他书中的关于《义和团事件的影响》一节里,他开宗明义地评价道:“回顾历史,义和团事件明显地是由满清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恨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义和团事件是一场动机正确,方法错误的爱国的农民起义的朴素形式。”(以上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在谈到这次义和团事件的六项影响时,在其最后一项影响里,徐中约先生谈到: “为了苟延残喘,满清朝廷做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但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清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就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生存的唯一希望。于是,孙中山提倡的,一直被有身份的中国人当成是非法行动而回避的,用武力来推翻满清王朝,这个时候就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孙中山就成为一个高尚的,爱国的革命者,结果革命的脉搏加快了。这加速了满清王朝在1911年的最终覆灭。” (以上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的确如此,如果说参加义和团事件的广大老百姓,最初还对满清朝廷怀有某种幻想,因而才提出了“扶清灭洋”的错误口号;但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满清朝廷和他们签订了更加严重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广大的老百姓就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原来这个腐朽透顶的满清朝廷是个地地道道扶不起的阿斗,只有按照孙中山指明的革命道路来推翻它,中国才有希望。于是促使满清王朝最后灭亡的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7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中a)
cswen 2013-12-5 09:56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中) ——读史偶记(69) 温景嵩 (2013年12月4日写于南开园) 现在再来谈戊戌变法。有关这次变法的情况我们还是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说明如下: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 1898 年 6 月 11 日- 9 月 21 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而后来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她们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 103 日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变法背景 1895年 4 月, 日本 逼迫 中国 在日本马关签定《 马关条约 》的消息传到 北京 ,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 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 梁启超 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 强学会 。 1896年 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 冬,严复在 天津 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 2月,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 德国 强占胶州湾, 法国 强租广州湾, 英国 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 经济 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 铁路 ,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 科学技术 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 资本主义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 资产阶级 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 。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慈禧太后 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 李莲英 跪请太后“ 垂帘听政 ”;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 袁世凯 ,以对付 荣禄 。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 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 紫禁城 ,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 东海 褰冥氏,湖南 浏阳 人。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 ,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有词采。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 爱国主义 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有《谭嗣同全集》。尤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较为有名。在就义时大义凛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从容赴死。 康广仁 (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广东 南海 人。康有为胞弟。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曾纳赀为小吏,深感官场黑暗,挂冠而归。从美国人嘉约翰学西医,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未成。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 澳门 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缠足会。创设 大同 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挟金赴京,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主张废八股,开民智。与御史宋伯鲁谋议上书,请变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得旨允行。由于看到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康有为离京南归,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待机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 康君名有溥,字广仁,以字行,号幼博,又号大广,南海先生同母弟也。精悍厉鸷,明照锐断,见事理若区别白黑,勇于任事,洞于察机,善于观人,遂于生死之故,长于治事之条理,严于律己,勇于改过。自少即绝意不事举业,以为本国之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故深恶痛绝之,偶一应试,辄弃去。弱冠后,尝为小吏于浙。盖君之少年血气太刚,倜傥自喜,行事间或跅弛,逾越范围,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场,使之游于人间最秽之域,阅历乎猥鄙奔竞险诈苟且闒冗势利之境,使之尽知世俗之情伪,然后可以收敛其客气,变化其气质,增长其识量。君为吏岁余,尝委保甲差、文闱差,阅历宦场既深,大耻之,挂冠而归。自是进德勇猛,气质大变,视前此若两人矣。君天才本卓绝,又得贤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发论往往精奇悍锐,出人意表,闻者为之咋舌变色,然按之理势,实无不切当。自弃官以后,经历更深,学识更加,每与论一事,穷其条理,料其将来,不爽累黍,故南海先生常资为谋议焉。今年春, 胶州 、旅顺既失,南海先生上书痛哭论国是,请改革。曰:“今日在我国而言改革,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若第一著则惟当变科举,废八股取士之制,使举国之士,咸弃其顽固谬陋之学,以讲求实用之学,则天下之人如瞽者忽开目,恍然于万国强弱之故,爱国之心自生,人才自出矣。阿兄历年所陈改革之事,皆千条万绪,彼政府之人早已望而生畏,故不能行也。今当以全副精神专注于废八股之一事,锲而不舍,或可有成。此关一破,则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 盖当是时犹未深知皇上之圣明,故于改革之事,不敢多所奢望也。及南海先生既召见,乡会八股之试既废,海内志士额手为国家庆。君乃曰:“士之数莫多于童生与秀才,几居全数百分之九十九焉。今但革乡会试而不变岁科试,未足以振刷此辈之心目。且乡会试期在三年以后,为期太缓。此三年中,人事靡常。今必先变童试、岁科试,立刻施行然后可。”乃与御史宋伯鲁谋,抗疏言之,得旨俞允。于是君请南海先生曰:“阿兄可以出京矣。我国改革之期今尚未至。且千年来,行愚民之政,压抑既久,人才乏绝,今全国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国之事,改革甚难有效。今科举既变,学堂既开,阿兄宜归广东、上海,卓如宜归湖南,专心教育之事,著书译书撰报,激厉士民爱国之心,养成多数实用之才,三年之后,然后可大行改革也。时南海先生初被知遇,天眷优渥,感激君恩,不忍舍去。既而天津阅兵废立之事,渐有所闻,君复语曰:“自古无主权不一之国而能成大事者,今皇上虽天亶睿圣,然无赏罚之权,全国大柄,皆在西后之手,而满人之猜忌如此,守旧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阿兄速当出京养晦矣。先生曰:“孔子之圣, 知其不可而为之 ,凡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犹思援之,况全国之命乎?况君父之难乎?西后之专横,旧党之顽固,皇上非不知之,然皇上犹且舍位亡身以救天下,我忝受知遇,义固不可引身而退也。”君复曰:“阿兄虽舍身思救之,然于事必不能有益,徒一死耳。死固不足惜,但阿兄生平所志所学,欲发明公理以救全世界之众生者,他日之事业正多,责任正重,今尚非死所也。”先生曰:“生死自有天命,吾十五年前,经华德里筑屋之下,飞砖猝坠,掠面而下,面损流血。使彼时飞砖斜落半寸,击于脑,则死久矣。天下之境遇皆华德里飞砖之类也。今日之事虽险,吾亦以飞砖视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非所计也。”自是君不复敢言出京。然南海先生每欲有所陈奏,有所兴革,君必劝阻之,谓当俟诸九月阅兵以后,若皇上得免于难,然后大举,未为晚也。故事凡皇上有所敕任,有所赐赉,必诣宫门谢恩,赐召见焉。南海先生先后奉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督办官报局,又以著书之故,赐金二千两,皆当谢恩,君独谓“西后及 满洲 党相忌已甚,阿兄若屡见皇上,徒增其疑而速其变,不如勿往。 ” 杨深秀 (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号孴孴子。山西闻喜人。1889年(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1897年底授山东道监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鲁发起关学会,讲求变法。4月列名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与康有为过从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为商量后写成,或为康有为代拟。6月1日上新政条陈5篇,请明定国是,宣布变法;请厘正科举文体,废弃八股,改试策论;请议游学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游历;请筹款译书。又多次奏劾阻挠变法的守旧大臣。曾对文悌说:“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被文悌告发。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遗著有《雪虚声堂诗钞》、《杨漪邨侍御奏稿》、《闻喜县新志》。 林旭 (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 福建 侯官(今 福州 )人。举人出身。好为歌诗。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1897年进 张元济 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共商授救光绪的办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24岁。遗著有《晚翠轩集》。 杨锐 (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 四川 绵竹人。举人出身。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 中日甲午战争 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命其参与选书事宜。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与康有为相交,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遗著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刘光第 (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人。1883年(光绪九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为官清廉,不媚权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上书建议变法求强,刑部堂官阅后震恐,不敢代递。1898年春列名保国会。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曾与谭嗣同一起批驳守旧派曾廉请杀康有为的奏疏,但又经常依违于维新与守旧之间,处理政事尽量“无新旧畛域”,使“维新守旧,咸得其宜”(刘光第:《与厚弟书》,《衷圣斋文集》)。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39岁。遗著有《衷圣斋文集》、《介文堂诗集》等。 (以上关于戊戌变法的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又是慈禧太后!上一次她袖手旁观,坐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致使北洋舰队的全军将士葬身大海。这次她则亲自动手了:一方面她下手扼杀了这次的戊戌变法,成为阻挡历史向前发展的货真价实的反动派;另一方面她则残酷地杀害了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成为一名地地道道冷酷无情的侩子手。 然而被她杀害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却已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而慈禧太后自己倒成为遗臭万年的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 关于这次失败了的戊戌变法之历史影响,在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里有以下一段这样的论述: “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证明大清王朝从上而下的进步改革是不可能的。 其次,在慈禧太后和顽固保守派的把持下,宫廷根本不具备领导能力。它怂恿排外主义和鼓励义和团事件,从而导致了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它遵循反汉的政策来迫害改革者,因而扩大了满汉之间的分裂。反动的军机大臣刚毅说:“改革者汉人之利也,而满人之害也。设吾有为,则宁赠友邦,勿予家奴。” 第三,越来越多的汉人则感到,他们的前途只有在于彻底推翻满人的王朝,此种事业无法通过和平的变革实现,只有从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孙中山则带头推进了这一事业。” (以上这段文字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上b)
热度 9 cswen 2013-12-5 09:49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上b) ——读史偶记(68b) 温景嵩 以下本文将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还是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看看网上对此运动又是如何说的。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 买办 性和近代性的 官僚 和 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 技术 ,以达到维护 摇摇欲坠 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 军队 (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 科学 、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 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各持己见 洋务派 一些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 技术 ,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以 慈禧太后 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发展过程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 曾国藩 、 李鸿章 、 左宗棠 、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涉及内容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 军事 、 政治 、 经济 、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安庆 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 口号 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 天津 电报局、 唐山 胥各庄铁路、 上海 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重要项目 安庆内军械所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 南京 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 上海 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它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 辛亥革命 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 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 广州 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 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 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 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 国民党 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 烟台 、汉口、 天津 、 福州 、 广州 、香港以及 横滨 、神户、吕宋、 新加坡 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 香港 ,后移 重庆 。战后迁回 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同文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 翻译 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和 《北京条约》 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 中国人 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 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 柏林 ,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 日文 )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 化学 、万国公法、医学生理、 天文 、 物理 、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历史评价 宗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 军阀 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 ,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 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 资产阶级 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 权威 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 科技 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意义:   最后,洋 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 美国 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作用: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 企业 ,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 帝国主义 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过程: 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余万两。进口货物中,80年代前 鸦片 占首位,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货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增长。中国被迫加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结果: 虽然 中国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 科学 的 知识分子 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 企业 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 官僚 、地主、 商人 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 资本主义 发展起了刺激作用。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研究探索 洋务派与顽固派: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 两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在两派论争过程中,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竭尽攻击之能事。他们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 他们对经办近代工矿的洋务派,不断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周馥、盛宣怀、杨宗濂、马建忠辈,“其人皆屡被讥弹,而时号通晓洋务,专能依据洋书,条陈新法,阳为创设,阴便私图”;“皆唯利是图,通外洋以蠹中国”。特别对其中从商人买办出身的人员,更是十分轻蔑。如攻击丁日昌“曾以诸生充洋行雇员”,“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攻击唐廷枢等是“洋行厮役,专一凭借官势,网利渔财”;是“病国奸商,害民巨蠹”。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上述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 改良派和维新派: 从洋务派转化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便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病,提出向西方和 日本 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对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方式不满,提倡商办。但他们批评的方式比较委婉。 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 等人则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批评洋务运动。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更加形象化,他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 满洲 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对洋务派官督商办方式的批判也是 一针见血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更击中了洋务派维持封建专制君权的要害,指出:“君臣之伦,出于不得已也,患其不得已,故不足以为道之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批评一针见血,从而动摇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根据。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上述批评,痛切时弊,击中要害。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风靡全国,相形见绌的洋务运动,不得不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以上关于洋务运动的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徐中约先生对于洋务运动是怎样说的。从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看,他对洋务运动有不同的叫法,在徐先生那里这叫做自强运动,并且认为那是清朝的一次中兴。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就是:“清朝的中兴和自强运动”。在这一章里徐先生是这样地说起这一时期的特点,如下: “1860年与英法媾和,1864年又镇压了太平天国,清王朝消除了内忧外患两个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一个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又镇压了捻军和回民起义,恢复了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了与外国列强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那种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的王朝衰败的景象得到了遏制,虽然这只是暂时的。 19 世纪60,70年代的士大夫立即将这种王朝的第二次繁荣称为“同治中兴”。这里所谓的“中兴”,并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发生时间几乎和清朝的洋务运动同时发生,那是在1868年日本才开始了他们的明治维新——温注。)日本的明治维新指的是国家的权力从军事独裁者(幕府将军)和封建领主(大名)那里转移到天皇;而同治中兴则主要是通过整肃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传统秩序的努力。”“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王朝的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上的水平。它对西方的军械,技术和外交上的模仿只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的姿态;西方文明的精华所在——诸如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清王朝则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大清王朝国运衰落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这就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始一个新秩序的相当成功的努力。” (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先生《中国近代史》书中指出的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十分重要,十分引人注目。这两个事件发生在几乎同时的时间,而且都是一次对改革的尝试,但却走着不同的道路。前者只学了西方的一点皮毛,后者却学到了西方的根本。前者没有想实行国家权力的转移,相反它只是想恢复传统的旧秩序。后者却实现了国家权力的转移,把权力从幕府将军的军事独裁转移到天皇手里,并实现了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度。两个不同道路之间的较量,就在三十年后发生。那是一次极其惨痛的悲剧——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次甲午海战。结果大清王朝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紧接着就签订了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充分地证明了前一条道路的完全失败,和后一条道路的巨大成功。于是大清王朝进一步的改革尝试就开始了,这就是戊戌变法。 在讲述戊戌变法之前,有关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事情,还有必要再说几句。原来当时的大清王朝除北洋舰队以外,还有南洋舰队,以及另外的两只舰队。总计当时的清朝共有四支舰队,其总规模要比当时的日本舰队的规模为大。如果满清王朝的最高掌权者能调动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其结果定然不同。然而李鸿章只是个地方大员,他只是个直隶总督,因而他只能指挥他的北洋舰队。有权来调动其他三支舰队,全力以赴同心协力地来打这次海战的正是:当时掌握着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而她却无所作为,放手让其他三支舰队袖手旁观,以致这场至关重要的中日之间的一次大海战,变成了李鸿章一个人来和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国力量之间的战争(徐中约书中语),其最后惨败的结果就必然是确定无疑了。因此,致使甲午海战惨败的真正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掌握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因为她的无所作为:她一不动员全国的力量起来抗日,二不下令给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从而使北洋舰队陷于孤军作战,最后使这支舰队全军覆没,使北洋舰队的全军将士葬身海底,作为当时的大清王朝的最高统帅,她罪责难逃,罪大恶极。 以下本文将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还是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看看网上对此运动又是如何说的。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 买办 性和近代性的 官僚 和 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 技术 ,以达到维护 摇摇欲坠 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 军队 (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 科学 、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 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各持己见 洋务派 一些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 技术 ,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以 慈禧太后 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发展过程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 曾国藩 、 李鸿章 、 左宗棠 、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涉及内容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 军事 、 政治 、 经济 、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安庆 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 口号 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 天津 电报局、 唐山 胥各庄铁路、 上海 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重要项目 安庆内军械所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 南京 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 上海 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它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 辛亥革命 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 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 广州 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 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 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 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 国民党 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 烟台 、汉口、 天津 、 福州 、 广州 、香港以及 横滨 、神户、吕宋、 新加坡 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 香港 ,后移 重庆 。战后迁回 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同文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 翻译 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和 《北京条约》 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 中国人 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 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 柏林 ,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 日文 )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 化学 、万国公法、医学生理、 天文 、 物理 、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历史评价 宗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 军阀 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 ,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 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 资产阶级 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 权威 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 科技 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意义:   最后,洋 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 美国 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作用: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 企业 ,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 帝国主义 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过程: 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余万两。进口货物中,80年代前 鸦片 占首位,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货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增长。中国被迫加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结果: 虽然 中国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 科学 的 知识分子 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 企业 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 官僚 、地主、 商人 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 资本主义 发展起了刺激作用。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研究探索 洋务派与顽固派: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 两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在两派论争过程中,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竭尽攻击之能事。他们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 他们对经办近代工矿的洋务派,不断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周馥、盛宣怀、杨宗濂、马建忠辈,“其人皆屡被讥弹,而时号通晓洋务,专能依据洋书,条陈新法,阳为创设,阴便私图”;“皆唯利是图,通外洋以蠹中国”。特别对其中从商人买办出身的人员,更是十分轻蔑。如攻击丁日昌“曾以诸生充洋行雇员”,“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攻击唐廷枢等是“洋行厮役,专一凭借官势,网利渔财”;是“病国奸商,害民巨蠹”。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上述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 改良派和维新派: 从洋务派转化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便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病,提出向西方和 日本 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对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方式不满,提倡商办。但他们批评的方式比较委婉。 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 等人则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批评洋务运动。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更加形象化,他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 满洲 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对洋务派官督商办方式的批判也是 一针见血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更击中了洋务派维持封建专制君权的要害,指出:“君臣之伦,出于不得已也,患其不得已,故不足以为道之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批评一针见血,从而动摇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根据。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上述批评,痛切时弊,击中要害。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风靡全国,相形见绌的洋务运动,不得不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以上关于洋务运动的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徐中约先生对于洋务运动是怎样说的。从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看,他对洋务运动有不同的叫法,在徐先生那里这叫做自强运动,并且认为那是清朝的一次中兴。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就是:“清朝的中兴和自强运动”。在这一章里徐先生是这样地说起这一时期的特点,如下: “1860年与英法媾和,1864年又镇压了太平天国,清王朝消除了内忧外患两个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一个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又镇压了捻军和回民起义,恢复了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了与外国列强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那种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的王朝衰败的景象得到了遏制,虽然这只是暂时的。 19 世纪60,70年代的士大夫立即将这种王朝的第二次繁荣称为“同治中兴”。这里所谓的“中兴”,并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发生时间几乎和清朝的洋务运动同时发生,那是在1868年日本才开始了他们的明治维新——温注。)日本的明治维新指的是国家的权力从军事独裁者(幕府将军)和封建领主(大名)那里转移到天皇;而同治中兴则主要是通过整肃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传统秩序的努力。”“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王朝的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上的水平。它对西方的军械,技术和外交上的模仿只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的姿态;西方文明的精华所在——诸如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清王朝则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大清王朝国运衰落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这就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始一个新秩序的相当成功的努力。” (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先生《中国近代史》书中指出的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十分重要,十分引人注目。这两个事件发生在几乎同时的时间,而且都是一次对改革的尝试,但却走着不同的道路。前者只学了西方的一点皮毛,后者却学到了西方的根本。前者没有想实行国家权力的转移,相反它只是想恢复传统的旧秩序。后者却实现了国家权力的转移,把权力从幕府将军的军事独裁转移到天皇手里,并实现了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度。两个不同道路之间的较量,就在三十年后发生。那是一次极其惨痛的悲剧——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次甲午海战。结果大清王朝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紧接着就签订了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充分地证明了前一条道路的完全失败,和后一条道路的巨大成功。于是大清王朝进一步的改革尝试就开始了,这就是戊戌变法。 在讲述戊戌变法之前,有关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事情,还有必要再说几句。原来当时的大清王朝除北洋舰队以外,还有南洋舰队,以及另外的两只舰队。总计当时的清朝共有四支舰队,其总规模要比当时的日本舰队的规模为大。如果满清王朝的最高掌权者能调动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其结果定然不同。然而李鸿章只是个地方大员,他只是个直隶总督,因而他只能指挥他的北洋舰队。有权来调动其他三支舰队,全力以赴同心协力地来打这次海战的正是:当时掌握着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而她却无所作为,放手让其他三支舰队袖手旁观,以致这场至关重要的中日之间的一次大海战,变成了李鸿章一个人来和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国力量之间的战争(徐中约书中语),其最后惨败的结果就必然是确定无疑了。因此,致使甲午海战惨败的真正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掌握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因为她的无所作为:她一不动员全国的力量起来抗日,二不下令给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从而使北洋舰队陷于孤军作战,最后使这支舰队全军覆没,使北洋舰队的全军将士葬身海底,作为当时的大清王朝的最高统帅,她罪责难逃,罪大恶极。 以下本文将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还是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看看网上对此运动又是如何说的。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 买办 性和近代性的 官僚 和 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 技术 ,以达到维护 摇摇欲坠 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 军队 (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 科学 、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 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各持己见 洋务派 一些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 技术 ,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以 慈禧太后 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发展过程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 曾国藩 、 李鸿章 、 左宗棠 、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涉及内容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 军事 、 政治 、 经济 、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安庆 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 口号 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 天津 电报局、 唐山 胥各庄铁路、 上海 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重要项目 安庆内军械所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 南京 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 上海 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它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 辛亥革命 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 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 广州 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 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 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 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 国民党 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 烟台 、汉口、 天津 、 福州 、 广州 、香港以及 横滨 、神户、吕宋、 新加坡 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 香港 ,后移 重庆 。战后迁回 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同文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 翻译 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和 《北京条约》 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 中国人 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 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 柏林 ,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 日文 )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 化学 、万国公法、医学生理、 天文 、 物理 、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历史评价 宗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 军阀 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 ,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 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 资产阶级 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 权威 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 科技 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意义:   最后,洋 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 美国 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作用: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 企业 ,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 帝国主义 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过程: 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余万两。进口货物中,80年代前 鸦片 占首位,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货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增长。中国被迫加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结果: 虽然 中国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 科学 的 知识分子 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 企业 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 官僚 、地主、 商人 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 资本主义 发展起了刺激作用。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研究探索 洋务派与顽固派: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 两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在两派论争过程中,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竭尽攻击之能事。他们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 他们对经办近代工矿的洋务派,不断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周馥、盛宣怀、杨宗濂、马建忠辈,“其人皆屡被讥弹,而时号通晓洋务,专能依据洋书,条陈新法,阳为创设,阴便私图”;“皆唯利是图,通外洋以蠹中国”。特别对其中从商人买办出身的人员,更是十分轻蔑。如攻击丁日昌“曾以诸生充洋行雇员”,“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攻击唐廷枢等是“洋行厮役,专一凭借官势,网利渔财”;是“病国奸商,害民巨蠹”。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上述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 改良派和维新派: 从洋务派转化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便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病,提出向西方和 日本 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对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方式不满,提倡商办。但他们批评的方式比较委婉。 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 等人则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批评洋务运动。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更加形象化,他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 满洲 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对洋务派官督商办方式的批判也是 一针见血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更击中了洋务派维持封建专制君权的要害,指出:“君臣之伦,出于不得已也,患其不得已,故不足以为道之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批评一针见血,从而动摇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根据。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上述批评,痛切时弊,击中要害。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风靡全国,相形见绌的洋务运动,不得不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以上关于洋务运动的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徐中约先生对于洋务运动是怎样说的。从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看,他对洋务运动有不同的叫法,在徐先生那里这叫做自强运动,并且认为那是清朝的一次中兴。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就是:“清朝的中兴和自强运动”。在这一章里徐先生是这样地说起这一时期的特点,如下: “1860年与英法媾和,1864年又镇压了太平天国,清王朝消除了内忧外患两个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一个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又镇压了捻军和回民起义,恢复了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了与外国列强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那种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的王朝衰败的景象得到了遏制,虽然这只是暂时的。 19 世纪60,70年代的士大夫立即将这种王朝的第二次繁荣称为“同治中兴”。这里所谓的“中兴”,并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发生时间几乎和清朝的洋务运动同时发生,那是在1868年日本才开始了他们的明治维新——温注。)日本的明治维新指的是国家的权力从军事独裁者(幕府将军)和封建领主(大名)那里转移到天皇;而同治中兴则主要是通过整肃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传统秩序的努力。”“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王朝的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上的水平。它对西方的军械,技术和外交上的模仿只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的姿态;西方文明的精华所在——诸如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清王朝则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大清王朝国运衰落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这就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始一个新秩序的相当成功的努力。” (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先生《中国近代史》书中指出的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十分重要,十分引人注目。这两个事件发生在几乎同时的时间,而且都是一次对改革的尝试,但却走着不同的道路。前者只学了西方的一点皮毛,后者却学到了西方的根本。前者没有想实行国家权力的转移,相反它只是想恢复传统的旧秩序。后者却实现了国家权力的转移,把权力从幕府将军的军事独裁转移到天皇手里,并实现了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度。两个不同道路之间的较量,就在三十年后发生。那是一次极其惨痛的悲剧——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次甲午海战。结果大清王朝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紧接着就签订了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充分地证明了前一条道路的完全失败,和后一条道路的巨大成功。于是大清王朝进一步的改革尝试就开始了,这就是戊戌变法。 在讲述戊戌变法之前,有关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事情,还有必要再说几句。原来当时的大清王朝除北洋舰队以外,还有南洋舰队,以及另外的两只舰队。总计当时的清朝共有四支舰队,其总规模要比当时的日本舰队的规模为大。如果满清王朝的最高掌权者能调动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其结果定然不同。然而李鸿章只是个地方大员,他只是个直隶总督,因而他只能指挥他的北洋舰队。有权来调动其他三支舰队,全力以赴同心协力地来打这次海战的正是:当时掌握着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而她却无所作为,放手让其他三支舰队袖手旁观,以致这场至关重要的中日之间的一次大海战,变成了李鸿章一个人来和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国力量之间的战争(徐中约书中语),其最后惨败的结果就必然是确定无疑了。因此,致使甲午海战惨败的真正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掌握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因为她的无所作为:她一不动员全国的力量起来抗日,二不下令给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从而使北洋舰队陷于孤军作战,最后使这支舰队全军覆没,使北洋舰队的全军将士葬身海底,作为当时的大清王朝的最高统帅,她罪责难逃,罪大恶极。 以下本文将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还是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看看网上对此运动又是如何说的。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 买办 性和近代性的 官僚 和 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 技术 ,以达到维护 摇摇欲坠 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 军队 (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 科学 、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 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各持己见 洋务派 一些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 技术 ,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以 慈禧太后 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发展过程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 曾国藩 、 李鸿章 、 左宗棠 、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涉及内容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 军事 、 政治 、 经济 、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安庆 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 口号 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 天津 电报局、 唐山 胥各庄铁路、 上海 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重要项目 安庆内军械所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 南京 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 上海 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它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 辛亥革命 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 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 广州 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 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 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 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 国民党 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 烟台 、汉口、 天津 、 福州 、 广州 、香港以及 横滨 、神户、吕宋、 新加坡 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 香港 ,后移 重庆 。战后迁回 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同文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 翻译 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和 《北京条约》 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 中国人 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 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 柏林 ,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 日文 )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 化学 、万国公法、医学生理、 天文 、 物理 、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历史评价 宗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 军阀 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 ,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 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 资产阶级 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 权威 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 科技 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意义:   最后,洋 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 美国 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作用: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 企业 ,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 帝国主义 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过程: 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余万两。进口货物中,80年代前 鸦片 占首位,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货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增长。中国被迫加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结果: 虽然 中国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 科学 的 知识分子 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 企业 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 官僚 、地主、 商人 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 资本主义 发展起了刺激作用。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研究探索 洋务派与顽固派: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 两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在两派论争过程中,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竭尽攻击之能事。他们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 他们对经办近代工矿的洋务派,不断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周馥、盛宣怀、杨宗濂、马建忠辈,“其人皆屡被讥弹,而时号通晓洋务,专能依据洋书,条陈新法,阳为创设,阴便私图”;“皆唯利是图,通外洋以蠹中国”。特别对其中从商人买办出身的人员,更是十分轻蔑。如攻击丁日昌“曾以诸生充洋行雇员”,“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攻击唐廷枢等是“洋行厮役,专一凭借官势,网利渔财”;是“病国奸商,害民巨蠹”。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上述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 改良派和维新派: 从洋务派转化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便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病,提出向西方和 日本 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对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方式不满,提倡商办。但他们批评的方式比较委婉。 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 等人则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批评洋务运动。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更加形象化,他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 满洲 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对洋务派官督商办方式的批判也是 一针见血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更击中了洋务派维持封建专制君权的要害,指出:“君臣之伦,出于不得已也,患其不得已,故不足以为道之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批评一针见血,从而动摇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根据。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上述批评,痛切时弊,击中要害。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风靡全国,相形见绌的洋务运动,不得不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以上关于洋务运动的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徐中约先生对于洋务运动是怎样说的。从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看,他对洋务运动有不同的叫法,在徐先生那里这叫做自强运动,并且认为那是清朝的一次中兴。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就是:“清朝的中兴和自强运动”。在这一章里徐先生是这样地说起这一时期的特点,如下: “1860年与英法媾和,1864年又镇压了太平天国,清王朝消除了内忧外患两个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一个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又镇压了捻军和回民起义,恢复了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了与外国列强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那种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的王朝衰败的景象得到了遏制,虽然这只是暂时的。 19 世纪60,70年代的士大夫立即将这种王朝的第二次繁荣称为“同治中兴”。这里所谓的“中兴”,并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发生时间几乎和清朝的洋务运动同时发生,那是在1868年日本才开始了他们的明治维新——温注。)日本的明治维新指的是国家的权力从军事独裁者(幕府将军)和封建领主(大名)那里转移到天皇;而同治中兴则主要是通过整肃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传统秩序的努力。”“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王朝的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上的水平。它对西方的军械,技术和外交上的模仿只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的姿态;西方文明的精华所在——诸如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清王朝则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大清王朝国运衰落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这就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始一个新秩序的相当成功的努力。” (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先生《中国近代史》书中指出的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十分重要,十分引人注目。这两个事件发生在几乎同时的时间,而且都是一次对改革的尝试,但却走着不同的道路。前者只学了西方的一点皮毛,后者却学到了西方的根本。前者没有想实行国家权力的转移,相反它只是想恢复传统的旧秩序。后者却实现了国家权力的转移,把权力从幕府将军的军事独裁转移到天皇手里,并实现了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度。两个不同道路之间的较量,就在三十年后发生。那是一次极其惨痛的悲剧——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次甲午海战。结果大清王朝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紧接着就签订了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充分地证明了前一条道路的完全失败,和后一条道路的巨大成功。于是大清王朝进一步的改革尝试就开始了,这就是戊戌变法。 在讲述戊戌变法之前,有关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事情,还有必要再说几句。原来当时的大清王朝除北洋舰队以外,还有南洋舰队,以及另外的两只舰队。总计当时的清朝共有四支舰队,其总规模要比当时的日本舰队的规模为大。如果满清王朝的最高掌权者能调动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其结果定然不同。然而李鸿章只是个地方大员,他只是个直隶总督,因而他只能指挥他的北洋舰队。有权来调动其他三支舰队,全力以赴同心协力地来打这次海战的正是:当时掌握着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而她却无所作为,放手让其他三支舰队袖手旁观,以致这场至关重要的中日之间的一次大海战,变成了李鸿章一个人来和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国力量之间的战争(徐中约书中语),其最后惨败的结果就必然是确定无疑了。因此,致使甲午海战惨败的真正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掌握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因为她的无所作为:她一不动员全国的力量起来抗日,二不下令给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从而使北洋舰队陷于孤军作战,最后使这支舰队全军覆没,使北洋舰队的全军将士葬身海底,作为当时的大清王朝的最高统帅,她罪责难逃,罪大恶极。 以下本文将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还是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看看网上对此运动又是如何说的。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 买办 性和近代性的 官僚 和 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 技术 ,以达到维护 摇摇欲坠 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 军队 (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 科学 、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 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各持己见 洋务派 一些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 技术 ,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以 慈禧太后 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发展过程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 曾国藩 、 李鸿章 、 左宗棠 、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涉及内容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 军事 、 政治 、 经济 、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安庆 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 口号 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 天津 电报局、 唐山 胥各庄铁路、 上海 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重要项目 安庆内军械所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 南京 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 上海 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它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 辛亥革命 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 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 广州 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 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 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 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 国民党 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 烟台 、汉口、 天津 、 福州 、 广州 、香港以及 横滨 、神户、吕宋、 新加坡 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 香港 ,后移 重庆 。战后迁回 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同文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 翻译 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和 《北京条约》 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 中国人 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 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 柏林 ,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 日文 )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 化学 、万国公法、医学生理、 天文 、 物理 、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历史评价 宗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 军阀 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 ,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 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 资产阶级 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 权威 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 科技 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意义:   最后,洋 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 美国 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作用: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 企业 ,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 帝国主义 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过程: 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余万两。进口货物中,80年代前 鸦片 占首位,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货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增长。中国被迫加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结果: 虽然 中国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 科学 的 知识分子 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 企业 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 官僚 、地主、 商人 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 资本主义 发展起了刺激作用。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研究探索 洋务派与顽固派: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 两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在两派论争过程中,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竭尽攻击之能事。他们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 他们对经办近代工矿的洋务派,不断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周馥、盛宣怀、杨宗濂、马建忠辈,“其人皆屡被讥弹,而时号通晓洋务,专能依据洋书,条陈新法,阳为创设,阴便私图”;“皆唯利是图,通外洋以蠹中国”。特别对其中从商人买办出身的人员,更是十分轻蔑。如攻击丁日昌“曾以诸生充洋行雇员”,“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攻击唐廷枢等是“洋行厮役,专一凭借官势,网利渔财”;是“病国奸商,害民巨蠹”。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上述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 改良派和维新派: 从洋务派转化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便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病,提出向西方和 日本 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对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方式不满,提倡商办。但他们批评的方式比较委婉。 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 等人则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批评洋务运动。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更加形象化,他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 满洲 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对洋务派官督商办方式的批判也是 一针见血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更击中了洋务派维持封建专制君权的要害,指出:“君臣之伦,出于不得已也,患其不得已,故不足以为道之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批评一针见血,从而动摇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根据。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上述批评,痛切时弊,击中要害。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风靡全国,相形见绌的洋务运动,不得不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以上关于洋务运动的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徐中约先生对于洋务运动是怎样说的。从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看,他对洋务运动有不同的叫法,在徐先生那里这叫做自强运动,并且认为那是清朝的一次中兴。徐先生的书中第十一章的标题就是:“清朝的中兴和自强运动”。在这一章里徐先生是这样地说起这一时期的特点,如下: “1860年与英法媾和,1864年又镇压了太平天国,清王朝消除了内忧外患两个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一个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又镇压了捻军和回民起义,恢复了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了与外国列强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那种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的王朝衰败的景象得到了遏制,虽然这只是暂时的。 19 世纪60,70年代的士大夫立即将这种王朝的第二次繁荣称为“同治中兴”。这里所谓的“中兴”,并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发生时间几乎和清朝的洋务运动同时发生,那是在1868年日本才开始了他们的明治维新——温注。)日本的明治维新指的是国家的权力从军事独裁者(幕府将军)和封建领主(大名)那里转移到天皇;而同治中兴则主要是通过整肃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传统秩序的努力。”“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王朝的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上的水平。它对西方的军械,技术和外交上的模仿只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的姿态;西方文明的精华所在——诸如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清王朝则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大清王朝国运衰落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这就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始一个新秩序的相当成功的努力。” (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先生《中国近代史》书中指出的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十分重要,十分引人注目。这两个事件发生在几乎同时的时间,而且都是一次对改革的尝试,但却走着不同的道路。前者只学了西方的一点皮毛,后者却学到了西方的根本。前者没有想实行国家权力的转移,相反它只是想恢复传统的旧秩序。后者却实现了国家权力的转移,把权力从幕府将军的军事独裁转移到天皇手里,并实现了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度。两个不同道路之间的较量,就在三十年后发生。那是一次极其惨痛的悲剧——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次甲午海战。结果大清王朝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紧接着就签订了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充分地证明了前一条道路的完全失败,和后一条道路的巨大成功。于是大清王朝进一步的改革尝试就开始了,这就是戊戌变法。 在讲述戊戌变法之前,有关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事情,还有必要再说几句。原来当时的大清王朝除北洋舰队以外,还有南洋舰队,以及另外的两只舰队。总计当时的清朝共有四支舰队,其总规模要比当时的日本舰队的规模为大。如果满清王朝的最高掌权者能调动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其结果定然不同。然而李鸿章只是个地方大员,他只是个直隶总督,因而他只能指挥他的北洋舰队。有权来调动其他三支舰队,全力以赴同心协力地来打这次海战的正是:当时掌握着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而她却无所作为,放手让其他三支舰队袖手旁观,以致这场至关重要的中日之间的一次大海战,变成了李鸿章一个人来和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国力量之间的战争(徐中约书中语),其最后惨败的结果就必然是确定无疑了。因此,致使甲午海战惨败的真正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掌握中央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因为她的无所作为:她一不动员全国的力量起来抗日,二不下令给其他的三支舰队也来参战,从而使北洋舰队陷于孤军作战,最后使这支舰队全军覆没,使北洋舰队的全军将士葬身海底,作为当时的大清王朝的最高统帅,她罪责难逃,罪大恶极。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805 次阅读|13 个评论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上a)
热度 1 cswen 2013-12-5 09:35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上a) ——读史偶记(68a) 温景嵩 (2013年11月30日—12月4日写于南开园) 下面我们先由《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加以说明。然后再看看徐中约先生是怎样说的。 《360百科》网站上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说明: 太平天国革命 编辑词条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 石达开 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简介 概括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 洪秀全 等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战争。 人物 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1872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囯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因清朝推行薙发易服,太平天囯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一众均被称作“长毛”。 太平天国革命的动因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增加赋税,横征暴敛,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广西是各种矛盾十分尖锐而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之一,起义武装遍及全省。 太平天国最后失败的分析 腐化 过早建都丧失锐气。1853年3月20日,太平军攻克南京,3月29日,杨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洪秀全入城。遂决定建都于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建都问题,历来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政治问题。太平军攻占武昌时,就存在着去向问题,北进河南则威胁清京,东下金陵则有可能形成割据局面。如今太平军已顺利攻占南京,同样又存在着去向问题。如果以南京为根据地,然后向北发兵,把战略重点放在推翻清王朝上,这样的话,太平军就应集中精锐部队及最有权威的将领进入河南、河北、山东,兵锋直指清廷,这当是太平军攻占南京的战略抉择之一。如果过早在南京建都,太平军必然以保卫天京的安全为目的来部署一切兵力,革命的进攻阶段就会停顿下来,锐气就会减退。因此,在南京建都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而这却是出自洪秀全、杨秀清的意愿。太平军离开广西之后,便有“取金陵为本”之议。杨秀清认为只要占领了南京,即使成不了事,也可占领黄河以南。洪秀全则多次称南京为“小天堂”,把“小天堂”作为奋斗的目标。可见,在建都问题上,洪、杨都有偏安和及早享受的思想。 恩格斯 曾经指出:“在战争中,尤其是在革命战争中,在没有获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之前,迅速行动是一个基本规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8卷第73页)占领南京当然不是决定性的胜利。洪秀全、杨秀清们理应略作休整之后,迅速行动起来,率主力部队越过长江,乘清军已如惊弓之鸟之际,向江北推进。时值三月,天气转暖,士兵生活容易适应,加上皖北、山东饥民甚多,太平军一到,饥民相率加入太平军,形势当会有重大发展。建都天京之所以是失策的,是因清政府还未推翻,革命的历程正急速地向前发展之时,突然停止了脚步,这就给清廷留下极大的喘息机会。清军在惊魂稍定之后重整旗鼓,很快在南京城外扎下了江南大营,使太平军的作战部署不得不以护卫天京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太平军战略上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太平天国 的领袖们,由于贪图安逸而逐渐丧失了革命锐志。 局限 农民阶级有先天局限。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用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的话说,当时太平军将领号召“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可以“同家食饭”。这和旧式农民起义者的动机是一致的。许多太平军将士在参加革命队伍时,就是抱着当将 军、当丞相、当夫人的目的来的。太平军将领也用这些来鼓动士兵英勇作战。如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 “ 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 ” ,因为这样做了,就能 “ 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 ” 。这样的许愿在杨秀清发布的布告中也出现过。为了达到这些不太清晰的目标,他们作战非常勇敢,作出很大的牺牲。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最终总是归于失败,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局限。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再高明的农民领袖也只能按照封建国家的轨道行事。洪秀全本来是要建立一个新朝代新国家,但在永安封王时连一个合适的名称也找不到,只好 “ 姑从凡间歪例 ” ,把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都封王,称为王爷,并相应地制订《太平礼制》来规定各级官员的尊卑和特权。洪秀全还在《天父诗》中公开宣扬封建道德中的三纲五常,说什么 “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政权形式一经沿着封建政权的轨道走下去,性质就变了, 领导人 的思想就变了,对革命事业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神权左右皇权导致核心矛盾。历代农民起义常有披着宗教外衣,即以神的意志和形式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如张角以太平道为号召,朱元璋信奉白莲教等等。但当这些宗教组织演化成农民起义,特别是建立了农民政权,或农民起义领袖称王称帝之后,一般都放弃宗教组织,专心进行夺取政权或发展革命势力的斗争,如朱元璋称帝之后,立即取缔白莲教,禁止其活动。而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洪秀全既是拜上帝教的教主,又是太平天国的天王。作为教主,他虽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却失去替天父、天兄传言的权利。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杨秀清作为天父的代言人,可以随时制约洪秀全。洪秀全作为天王,却没有实际权力。这就使杨秀清的权力过大,造成洪秀全权力不能集中的局面。其实,洪秀全并不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假若在金田起义或永安封王时就取消拜上帝教,一切按新建立的组织行使职能,杨秀清代天父传言的资格就自然消失了,洪秀全作为天王的权力就能集中。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而神权又落在大臣杨秀清手中,这就必然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而这两人的矛盾又必然要延伸到其他大臣之中。天京事变后,由于原先的天兄代言人萧朝贵在长沙牺牲,天父代言人杨秀清又在事变中被韦昌辉所杀。所谓天父、天兄人格化本来就是个骗局,杨秀清被杀更是骗局的暴露,太平天国出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 宗教的第一句话就是谎话;宗教一开头向我们说明某种人的事物的时候,不就把这种事物说成某种超人的、神的事物吗?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1 卷第 648 页 ) 洪秀全向教徒灌输的上帝是 “ 无所不在、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今天父代言人被人家袭杀时并没有显示出这些权能,人们自然不会和先前一样,虔诚地去信所谓的皇上帝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导致分散主义滋生,使太平天国一步一步走向低谷,难有回天之力。 腐败 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根基。太平天国的腐败是和建都天京同时产生的。尽管洪秀全曾经提出要建立一个没有以强凌弱、尔虞我诈的公平世界,鼓吹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的平等思想,但他这些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捡来的货色,在洪秀全思想中没有深化,也没有消化。洪秀全很难把这些平等思想付诸实践,只能按照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即《太平礼制》所规定的等级来规定自己所应该享受的待遇和特权。洪秀全、杨秀清占据南京以后,便以为可以立国,把享受和特权放在首要地位。洪秀全改两江总督府为天王府,尽其奢华营造天王府。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东王府也是穷极工巧,骋心悦目。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就大造王府,广选后妃,洪秀全的后妃竟达88人之多。洪秀全、杨秀清住进王宫,作为农民领袖本是司空见惯的通病。问题是天王府不是当作指挥革命战争的中心,而是行使特权的神圣无比的宫殿。朝天门外大书曰:“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中云。”而在木牌楼上则书有“天子万年”、“太平一统”。一个“止行”诏,洪秀全就把自己和众位大臣隔开了。当年同生死共患难的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都不能随意出入天王府。昔日的兄弟今日的丞相们,临朝时,也只好站在朝门外列队,对洪秀全不能仰视,否则就有杀身之祸。洪秀全俨然已成为“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封建皇帝。 杨秀清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农民起义领袖,不论是指挥战争,还是组织政府,他都有许多建树,为太平天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是建都南京后,杨秀清的封建特权恶性膨胀。一到南京,他就建起了高大的王府,三年多的时间,从不出南京城一步,但在城里则为统治一切的全权主宰。所有军国大事仅与东殿尚书侯谦芳、李寿春等一二人计议,严重脱离群众,加之作风极度张扬,每次出门都盛陈仪仗,不知自忌,甚至用代“天父下凡”来惩罚洪秀全,最后更是发展到“逼封万岁”。为了显示特权,杨秀清还设立各种酷刑,如鞭打、枷杖、斩首、五马分尸等,连韦昌辉、秦日纲、黄玉昆等一些高级将领都被他杖责过。杨秀清的骄横,造成他和诸多朝臣的积怨,也导致洪秀全的不满,终于酿成了一场灾难——天京事变: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下和太平军精兵两万多人被韦昌辉滥杀。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到天京,受到天京军民的热烈欢迎,满朝同举石达开提理政务。可洪秀全却对石达开大生疑忌,重用自己的兄弟安福二王,以牵制“翼王”,并有“阴图戕害之意”。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率20万精兵远离天京。经过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虽经陈玉成、李秀成等后期太平天国名将的努力,军事上稍有起色,但终究缺乏回天之力,最后一步一步走向失败。当然,太平天国失败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互相勾结起来,残酷镇压太平天国等。 总结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 张献忠 农民起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从而迅速腐败,组织上又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最终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事了。 (以上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在徐中约先生的书《中国近代史》里则对洪秀全个人有较详尽的介绍: “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1814—1864年)出生在广州城外约30英里处的花县,是一个客家农户的第三个儿子。、他在幼年时代就非常自负,跋扈,脾气暴躁。但在学业上却表现得相当高的天赋。业师和兄长们都指望他能科场登第而光宗耀祖并惠及桑梓。他一生中也曾四次去广州应秀才府试(1828,1836,1837,和1843年),但均落榜。在1836年第二次赶考期间,发生了两桩极大地影响他日后生活的事件: (1) 他对体现在《礼运》和《大同》中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2) 他在大街上遇到了两位新教的传教士。其中一位叫做史蒂文斯的身穿长袍,蓄着长须,另一位则递给他一本名曰《劝世良言》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由早期的皈依者梁阿发(1789—1855年)编写,因科试落第而心事重重的洪秀全只是草草地浏览了一下这本小册子。”(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然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表弟李敬芳在看过这个小册子后感到非震动,就要洪秀全仔细地来研究一下。洪秀全接受了此建议,便和他的邻居和同学冯云山仔细地研究起这个小册子来这个小册子最后便启发他们建立了一个秘密组织“拜上帝会”。到了1850年春,洪秀全的组织已发展到一万信徒。1850年11月这个组织就和清朝的官军发生冲突。1851年1月11日,在洪秀全生日的这一天他宣布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开始了他造大清王朝的反的起义行动。(以上材料主要都来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洪秀全的起义最后失败了。当然我国几千年来的农民起义,除刘邦和朱元璋以外,没有哪一个能够得到成功。然而洪秀全的这次起义却留下了两个遗产,值得记录下来。这两个遗产在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都有记载。我们且把它引用下来,现先引用第一个如下: “ 土地制度 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就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的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衣穿,有钱花 。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的改革。因此,太平军根据产量多寡,将田地分成九等。所有16岁以上的男女都可分得一份田,所有16岁以下的人则分得半份田。这样,如果一个人得到1亩上上田,他15岁以下的孩子就得半亩同样质量的田。一户六口人家应分得良劣相等的土地,即3人得良田,3人得劣田。所分的土地不能成为得地人的私人财产,他只是获得了这些田地的使用权而已。超过个人需要的剩余产品,必须上缴国库,个人积蓄和私人财产是被禁止的。这种共同使用土地的思想,可见于中国古代典籍《礼运》之中,汉朝的篡位者王莽曾在他的短命的新朝(公元8—23年)将之付诸实施。太平军则恢复了这一颇为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理念。但不幸的是,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这种制度并没有得到实现,只是在少数地方试验了一下。”(以上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官僚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是我国历代王朝统治的基础。朱元璋的起义虽然成功了,但是他不但没有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反而继承了这个官僚地主阶级所有制。自己变成了新的王朝的统治者压迫者,爬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直到李自成的再一次农民大起义,把他的大明王朝推翻。对比之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然而洪秀全能够提出这一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后来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仍然看到了这一问题,从而提出他“耕者有其田”的再一次土地改革的主张。当然孙中山也未能解决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只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到了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才得以最后实现。 太平天国的第二项革命遗产,仍然和孙中山有关。徐中约的书中有一段孙中山与太平天国的关系的记载。我们且把它引用在下面: “最后,太平天国革命的经历还激励了后代的革命者,那些太平军的遗部转入地下加入了天地会,使种族和民族主义式的革命思想得以延续。太平天国也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的灵感之源。孙中山诞生在太平天国灭亡后的两年,他在孩提时代就听说了太平军的故事,12岁时就立志做洪秀全第二。他日后的革命是从秘密社会里取得支援。而早期的孙中山的追随者有许多人都是哥老会会徒。甚至连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孙中山认为洪秀全之失败,是因为洪秀全只懂得民族独立,但却不懂得民众的主权,洪秀全懂得君主,却不懂得民主。为了纠正洪秀全在意识形态上的缺陷,孙中山就倡导了洪秀全所缺失的这两项“民主”和“民权”原则,而第三项“民生主义”则包含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思想。这部分则是受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和财产公有制的启发。因此,可以说太平军未能实现的社会革命,在孙中山及其信徒上得到了部分地推行。” (以上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64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普]由秦至清帝国灭亡11大征兆
热度 9 冯用军 2013-5-13 20:32
从本科起,就喜欢没事看看《史记》、《资治通鉴》等,后面也偶尔看看《二十四史》(简版),久了,就总结出一些经验来,此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次读书笔记粗略总结自始皇帝以来到溥仪历代帝国灭亡前的一些共同现象,或者说如“国家地震”中的一些共同征兆。结合平时偶尔看的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统治末期,其实可以推及到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治失败教训: 一、官民对立,社会动荡;一旦国家出现这种现象很普片,这个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从秦朝到清朝王朝灭亡前都是从官民对立开始的。几乎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比如秦末陈胜吴广、唐末王仙芝黄巢、元末朱元璋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末孙中山黄兴等。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就会出现一系列连锁事件。政府就会增加对社会的控制,这样就要增加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又要发工资。工资从哪里来?又要征税,暴力征税,名目繁多,苛税猛于虎。总之越忙越乱,直到忙到灭亡还没有想明白啥回事。 二、思想混乱,人心浮动。思想一乱,人就很难一条心了。每个王朝灭亡前思想上一定混乱了。唐朝中期思想混乱,韩愈柳宗元发起了一场运动。大体稳住了国家思想,为唐朝延续了近百年。明朝中期思想混乱,王阳明等再次稳住了大体的思想,也为明朝延续了百年寿命。不过可以看出虽然一时救了国家,可是王朝很难在振作起来。每个王朝后期也是思想发出光彩的时候。因为政府对思想的控制力下降了。明末清末思想界此处显现十分明显。一般王朝在此时都会有忠于这个王朝的文人担当拯救责任。这些文人将会想尽一切办法补救王朝的主题思想。或者创新加以延续。宋朝理学明朝心学就是其中的典范。但这是成功者,一旦补救失败,这个国家就会进一步加快灭亡。 三、加强社会各方控制。一个王朝一般刚刚建立不会对社会监管控制的太严。这是为了体现他得到民心。一旦王朝出现要灭亡前兆,这些大权在握的统治者为了继续享有所得一切。就必须要加强社会的管理和控制,不敢再进行放松的管理了,思想控制是最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越发难以实现,公共知识分子在建设,公公知识分子、御用文人大量增加。主要防止社会人员的大规模聚集。加强各种能够反抗统治工具的管理,例如兵器、监狱、防暴警察、特警、间谍等。监听社会舆论。这也可以说是统治者的心虚吧! 四、乱加税收,横征暴敛。王朝要灭亡了前兆,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加重税收,统治阶级疯狂敛财。明朝后期的税收,清朝后期的税收可以说种类繁多,生老病死都有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税。这是因为最高统治者的财富在减少,不得已只得加强税收来维持自己的行政运行。这只不过是饮鸩止渴而已 。 五、乱发纸币。货币快速贬值。一个王朝灭亡前经济危机是最重要的,我们看看发明纸币的北宋特别是南宋,为了解决战争等经费,大肆印发纸币。导致纸币信誉受损,市民纷纷购买实物或者囤积铜钱,元明都吸取了教训。清末清政府所造的银元也偷工减料,减少含银量,导致质量受损。民国后期的经济崩溃乱发纸币如法币更是一个重大原因。一个王朝后期灭亡前一部分人一定会利用权力抓紧捞钱。 六、上层醉生梦死,下层苦不堪言。整个社会都没有幸福感、安全感,有权的有钱的感觉不幸福不安全,开始逃亡,没钱的没权的也不幸福、也不安全。一个王朝到了这个地步,那么他离灭亡的日期也不远了。身处于高层的人毕竟是少数,当他们一点也不关心下层疾苦时候,也就是人民起义造反的时候。贫富差距极大,也会刺激下层来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即是:凭什么你们能享受,大家都是人。我也可以翻身农奴把福享。官员彻底与人民脱节了,脱离群众。当大部分官员只顾自己享受,醉生梦死,贪污腐化,捞钱捞色,卖官 鬻 粥,不闻耳边群众疾苦声,这就是王朝灭亡的前兆。这个王朝已经走到尽头了。 七、体制僵化,不思进变。一个王朝刚刚建立体制还能运行自如,但是长久不变革的话,一定会逐渐僵化,就像一台机器长久不维修也会坏掉。一旦一个王朝体制上出现僵化时候,不思变进,那么这个王朝一定会灭亡。体制僵化下的王朝灭亡明显的就是宋朝,建国之初的逐渐形成的三冗( 北宋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 三冗 也。” ),宋朝虽有小变,但也被守旧派扼杀(几次变法都以失败告终,比如王安石的)。最终被旧体制拖垮。清朝也是这样垮下的(戊戌变法失败)。 八、中下层失去上升空间。上层断绝中下层进取之路。一个王朝如果出现了上层几乎被垄断,中下层没有机会挤进上层的话,那么这个王朝离灭亡一定不远了。魏晋南北朝都是上层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也就是被“官二代”、“钱二代”垄断,因此几乎都是短命王朝。垄断进取之路,等于堵死了中下层跻身上层的机会。这些中下层就会失望极有可能另谋生路,扯起大旗造反“官二代”、“富二代”、“钱二代”等,只有这样大家才能跻身上层。比如科举落第的黄巢、李自成等。 九、军队腐败,士气低迷,贪生怕死。一个王朝的保命之本就是军队 ,因为军队即可以镇压国内反叛势力,也可以抵抗外国侵略。一旦军队腐败,士气低迷,贪生怕死,那么一旦遇到国内反叛势力或者外国进攻侵略就会望风而逃,一溃千里。谈何保卫政权。清政府倒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国家军队战斗力低下腐败不堪,最后想出了办理地方团练;虽然成功镇压了白莲教和太平天国,但是却形成了地方军队尾大不掉,甚至军阀割据(唐代也有这种情况),不听号令。以至于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五省联保。俨然独立于中央。还有就是军队开豪车、住豪宅、吃豪宴等,极度脱离群众,专横跋扈,引起老百姓反感。 十、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一个王朝要灭亡前一段时间一定会出现歌功颂德的大量马屁党、妖人、异象,比如妲己、徐福、赵高、严嵩、秦桧等(荆轲没能暴力刺杀秦王,赵吕却以自己儿子享有了秦国,徐福以道家之道灭亡了秦国)。为何会在亡国前出现呢?因为统治者需要这些人来麻痹自己,安慰自己。至于粉饰太平则是处于自我麻痹,以此来做心理的自我安慰。出现这种状况就是王朝的灭亡预兆。 十一、 法律只保护权贵,老百姓无处伸冤。国家最高法律没有效力,有法不依,以人代法,以利益集团代替法律等。包括强抢民女、强抢民粮、强拆民房、强征民兵等,政府野蛮行径,清官被冤死或闲置,老百姓投诉无门,社会怨声载道。官二代、富二代、钱二代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暴力机关可以草菅人命,政府防民之口、打压上访,冤狱、黑狱比比皆是。 —— 文王問子牙治世之道,子曰:王者之國,使民富;霸者之國,使士富;僅存之國,使大夫富;無道之國,使國家富。
个人分类: 国家评价研究院|2895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上帝欲其灭亡其必先发狂:石原慎太郎
laserdai 2012-10-25 19:06
导言: 上帝欲使人灭亡, 必先使其疯狂 。 "Those whom God wishes to destroy, he first makes mad."------Euripides 根本不用过多解释,看看这个 最新消息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辞职建新党 日本著名民族主义者石原慎太郎周四(2012年12月25日)下午宣布辞去东京都知事的职务,称准备成立新政党,重返政坛。 80岁 的石原慎太郎今年早些时候激怒了中国,因为他计划购买中日两国有主权争议的钓鱼岛。 石原慎太郎一直要求废除日本和平宪法条款,和平宪法限制日本的武装部队。 石原慎太郎说, 他希望联合日本的其他右翼政治家 , 在明年晚些时候的选举之前成立新政党 ,共同挑战目前主宰日本政坛的两大政党。 成名之路 今年80岁的石原作家出身,23岁时写的小说《太阳的季节》让他获得日本文坛重要的“芥川奖”而成名。此外 ,石原也沾到了比他本人更眩目的已故影星弟弟石原裕次郎的光。 1968年石原作为自民党候选人参选国会参议员,首创日本选举史上300万票当选记录。 但他 “一匹狼”的个性 令他在自民党内孤寡,经过离党、复党,1976年他在前首相福田纠夫改造内阁时出任环境厅长官、1987年出任前首相竹下登内阁的运输大臣。 日本的民族主义者 石原在国外受瞩是他与索尼创业者盛田昭夫共著《日本可以说不》树造了反美、民族主义形象。 随后他也因与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关系密切,亲台、反中、反共、歧视华人言论被视为反华右翼先锋。 1989年石原竞选自民党总裁时败给前首相海部俊树,随后离党。 1995年他又辞职国会众议院议员,4年后他以“我是石原裕次郎的哥哥”当选东京都知事,至今连任三届。 出任东京都知事13年期间,反美民族主义者石原不仅多次访美,而且在东京都大楼里设立了北京市办事处 。 石原在08年访问北京奥运后也曾盛赞义务工作者体系,说值得东京借鉴。看来石原言行不一,典型的性格极端分裂。 购岛肇事者 今年4月石原宣布东京都将购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造成至今中日外交纠纷。 石原鼓动开发钓鱼岛、在钓鱼岛驻军令首相野田佳彦的政权陷入对华外交困境。 不过日本不少在石原宣称购岛初期曾欢呼并 赞赏石原的民众现在也看到经济界正承受的后果 ,而 宏观来看石原的人气也与年龄成反比。 石原宣布辞职、筹组新党后,牙尖嘴利的文部科学大臣田中真纪子公开嘲笑他是“不像样的‘暴走老人’(意即鲁莽老人)”。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3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要想使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由卡扎菲的灭亡史得到的。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22 09:51
欲擒故纵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第十六度。它说明了自然界一个非常精妙的道理。那就是不管这个系统多么强大,它都是从属于某一个母系统,并且相对于这个母系统,它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顺应它则生,违背它则死。个体的你可能与这个系统无力对抗,但你可以用母体的力量来惩罚它,这个方法就是让他疯狂,一旦他超越了母体的承受能力,母体就会给他致命的打击。卡扎菲的灭亡其实就是不战而胜的一个典型事例。你看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对卡扎菲特别有意见,它和台湾建立邦交,分明是给中国脸色看。可中国又没有办法对付它,此时只要让他疯狂,自然它就会灭亡,这是不战而胜的上上之法。 联想到我们国家对越南,对美国,似乎是束手无策,其实无为也是一种方法,那就是让它疯狂,自然会有人收拾它。因为他们的力量无论多大,相对于这个地球国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它们只是这个地球国的一小部分,顺之则生,逆之则亡,你要想使它灭亡,就让它疯狂吧。
个人分类: 杂文|159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胡思乱想
xiegming 2010-12-6 22:52
昨天参加了力学系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听了众多教授的发言,感受颇多,并引发了自己的进一步胡思乱想: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会如何发展下去? 1 硕士有可能成为本科教育之后的常态,成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之后的固定环节,不上就以为着缺少了. 以后家长不仅要把孩子送到大学,还要做准备再继续扶持他们上研究生. 看看现在硕士多么普遍,.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0 个评论
[转载]美科学家预测宇宙将在50亿年内走向灭亡
kangzhenzhen 2010-11-2 12:46
美科学家预测宇宙将在50亿年内走向灭亡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宇宙已经存在了近140亿年,大多数人认为,宇宙还应该会继续存在数十亿年。不过,据最新一项研究,一种涉及宇宙起源的理论预测,时间本身会在50亿年内结束,而巧合的是,太阳大概也会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走向灭亡。 宇宙之外还有宇宙 这一预测源于永久膨胀(eternal inflation)理论。该理论宣称我们的宇宙属于平行宇宙(亦称多重宇宙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个体系由无数个宇宙构成,每一个又包含无数个更小的宇宙。平行宇宙理论的问题在于,可以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会在无限的时间内发生,这使得计算事件的概率(如类地行星常见的概率)看似不可能。 美国塔夫斯大学科学家肯奥卢姆(Ken Olum)说:正常的概率概念是,事件A发生两次,事件B发生四次,所以,事件B发生的频率可能是事件A的两倍,但是,这种概念如今不起作用了,因为不是两个和四个,而是无限个。奥卢姆没有参加最新研究。计算平行宇宙的概率不仅仅是宇宙学家面临的问题。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理论物理学家拉法尔布索(Raphael Bousso)和同事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写道:如果整个宇宙的许多观测者无数次中过彩票,仍然有人说中彩票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他们的依据又是什么呢?物理学家多年来一直通过一种名为几何截点(geometric cutoff)的数学方法来尽量回避这个问题。 所谓几何截点是指,以平行宇宙的有限区域为例,计算基于那种有限样本的概率。不过,在9月份发表于康奈尔大学网站arXiv.org上的新论文中,布索的研究团队指出,这种方法是无意识的,在此之前总是忽视后果。布索说:你不能将截点作为不留任何痕迹的数学工具,给予你这些满意、可能正确的预测的相同截点,也可以预测时间的尽头。 换言之,如果你采用截点法去计算永远膨胀的概率,截点本身以及时间的尽头就成了一个可以发生的事件。虽然这种理论十分奇怪,但布索和同事认为,永久膨胀是一个可靠的概念。布索说,根据这一理论做出的大多数科学猜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没有遇到太大挑战,很难理解有什么理论可以替代它们。 膨胀理论的自然延伸 实际上,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永久膨胀是膨胀理论的自然延伸,膨胀理论曾经揭开了与宇宙大爆炸理论初始版本有关的一些谜团。根据宇宙大爆炸最初的模型预测,如今处于宇宙远端两个不同方向的一组组物质相距太远,导致相互之间不能接触。这意味着,早期宇宙的外形应该属于块状。 此外,根据我们所处宇宙现在的膨胀速度,其整体外形应该随时间变成弧形。同时,造物的最初瞬间应该令宇宙充满了称为磁单极子的稳定重粒子。然而,过去几年对宇宙大爆炸辐射物残骸的观测却得出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早期宇宙状态始终如一,当前宇宙外形是扁平的,对磁单极子的观测从来都不具有决定性。 传统膨胀理论的解释是,宇宙在诞生后不久经历了急速膨胀期,最终产生了一个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扁平、整体上一致的宇宙。永久膨胀是膨胀理论的下一个阶段,它使得科学家可以避开其他一些棘手的宇宙学问题,例如在我们的宇宙存在以前还有什么(答案是其他宇宙),我们的宇宙为何具有适于生命存在的特性(答案是一切皆有可能)。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查尔斯林尼韦弗(Charles Lineweaver)说:虽然没有一种理论去解释宇宙的最早期状态,但我们对这种理论的基础具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似乎无一例外包括其他宇宙。林尼韦弗没有参加布索团队的研究。林尼韦弗说:举例说,我们的理论假设一个沸腾热水壶的存在,而我们的宇宙就源于热水壶底的一个水泡。这一理论充分说明其他水泡的存在,因为当开水煮沸时,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水泡。 50亿年内到达截点 正如平行宇宙中概率所固有的问题,永久膨胀论仍难称完美。据布索介绍,如果这些概率在一个平行宇宙中起作用,那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截点令各个宇宙走向结束。布索的研究团队称,根据用于计算截点的方程式,一个拥有137亿年历史的宇宙将在50亿年内到达截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数学工具去解释现实世界发生事件的观点,或许听上去有些奇怪,但在物理学领域这些事情都有其先例。 奥卢姆举例说,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物理学家坚持一种概念,即质子具有正电荷的亚原子粒子本身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构成的。从数学上讲,夸克有助于解释原子核中所谓的强作用力,而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则有助于解释发现于加速器中的奇异粒子动物园。奥卢姆说:人们曾说,这种质子中存在粒子的看法永远站不住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夸克仅仅是一种有用的计算工具,但他们确实不相信夸克。今天,每个人都认为夸克是真正的基本粒子。 布索和同事指出,同理,如果理论家相信永久膨胀理论,他们有两种选择,要么必须相信截点不是计算概率的有效方法,要么相信截点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可以预测时间的尽头。布索的研究小组表示,现实世界的截点形态以及时间尽头的构成方式,目前都是未解之谜。如果真实存在,可能也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的事件。即便人类将来可以看到截点,我们也几乎肯定从地球上看不到。 科学家认为,太阳(如今是一颗具有45.7亿年历史的中年恒星)将在大约50亿年内步入生命尽头。到那时,太阳将耗尽核心的燃料,开始褪下气体外层,慢慢膨胀变成红巨星,最终成了一个行星状星云。在这一事件中,地球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尚不得而知,但鲜有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会在太阳死亡事件中幸存下来。 宇宙终结存在诸多猜想 虽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林尼韦弗也认为,计算永久性平行宇宙的概率存在重重障碍,但他并不认为预测现实世界的截点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林尼韦弗说:我从不完全排除任何事件的可能性,但我不会认真看待这个观点。相反,我会更为严肃地对永久膨胀理论背后的种种猜测提出质疑。 奥卢姆也认为,物理学家不应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时间走向结束是不可避免的。他说:没人清楚永久膨胀为何是错误的,同时也没人清楚为何时间也会走向结束。对我来说,这些事情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除了膨胀论,宇宙如何终结在物理学上还具有其他许多的理论。 例如,按照大坍缩(big crunch)理论,宇宙当前的膨胀趋势会颠倒,最终缩小变成一个黑洞。另外还有热寂(heat death)理论,即宇宙会永远膨胀下去,直至到达一种热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事情都不能发生。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为大裂口(big rip)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宇宙的加速膨胀最终会将所有物质一个原子接一个原子地撕裂。 如果永久膨胀理论被证实是正确的,那么即便在我们的宇宙停止运转之时,更大的平行宇宙的运转仍会继续。奥卢姆指出,无论哪种假想理论最为可信,都没有必要去推销你的观点,因为宇宙将在50亿年内走向灭亡。不管怎样,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找出真正的答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8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帝欲灭日本群岛,日本人已经疯狂
famingkuang 2010-9-22 11:11
看了杨学祥老先生的博文《 钓鱼岛救不了日本列岛沉没命运:等待邻居的救援 》,终于明白了日本人的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日本人的好学、日本人的亡命、日本人的不可理喻都可以找到很好的解释。因为上帝就要将日本群岛送入太平洋海底了,日本人或许早就知道了他们未来的命运,所以他们只有拼命的学习、拼命的强大、拼命的侵略,只有早日离开那鬼地方才能让日本人种存留于世。 孙子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日本人的生地在哪里呢?纵观全球,中国是他们理想中的天堂。 日本必然会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因为这是他们的唯一选择。钓鱼岛事件只是他们想重新拥有军队的一步棋子。 警惕呀,全体中国人。日本侵略者的脚步比哪时候都更想踏上中国的土地。 中国人,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将一切来犯之敌赶回他们老家,让他们连同他们的祖坟一道埋进深深的太平洋海底。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6384 次阅读|12 个评论
长生殿?人们有时候追求的是一个“灭”字
大毛忽洞 2010-8-6 08:29
长生殿?人们有时候追求的是一个灭字 秦始皇不死, 秦朝就不灭, 秦朝不灭, 就进入不了汉朝! 封建社会不灭, 就进入不了下一个阶段。 由此可见, 社会的进步就是追求一个灭字。 长生是最坏的东西。 如果一个东西长生, 可能需要 10 个东西为它付出代价。 在原始森林里, 一棵参天大树活着, 它的周围就不会再有参天大树。 如果有一天这颗参天大树倒下了, 在它上面就会生长出很多新的小树, 一个大的灭了, 无数的小的诞生了。 现在俄罗斯的大火, 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 现在俄罗斯人追求的就是一个灭字, 把那大火给灭了。 如果天帮忙,灭火很容易, 天把中国吉林的大雨下在俄罗斯, 无论如何大火也斗不过大雨。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4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逼近九大极限
chowsiutung 2010-6-9 13:55
对人类而言,地球迄今仍然是个得天独厚的乐园。过去一万年以来,人类在农业、工业、科技以及文化上所取得的绝大多数成就都发生在一个十分温和的时期。在地球自然系统的调节下,这个时期的地质、气温以及环境都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范围内,没有太大的波动。较之此前的更新世和上新世,这一万年的平静实属难得,因此,学者们将其称为地球的全新世。   自18世纪末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起,人类又进入了一个被称为人类世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逐渐从大自然手中夺过了船舵,成为了这个星球的新主人:地球上所有的系统由人定义、受人统治。但当人类雄心勃勃向大自然宣战、渴望战胜自然,征服世界的时候却发现其实一开始我们就错了人与自然间本是共生共赢的手足,而非你死我活的仇敌。   可惜的是,至今还有不少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仍旧沉迷在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自我膨胀当中。近年来,能源告急、资源告急、环境告急全球近70亿人的需求几乎要把地球推向崩溃的边缘。   通过直观感受,一部分人逐渐意识到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峻威胁,但这远远不够:环境污染、海洋酸化、物种灭绝等其他问题的严重程度丝毫不逊于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人都发出了照这样下去地球到底还能持续多久?地球的承载能力有无极限?人类还有多大回旋余地?这样的疑问。   2009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与来自环境、地球系统领域的28位国际专家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该团队的成员包括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美国宇航局气候学家詹姆斯汉森、盖亚学研究员和临界点专家蒂姆莱顿以及德国总理首席环境顾问汉斯乔吉姆舍伦伯等。   根据对地球系统的科学认识,研究小组确定了9个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并对目前人类的消耗水平和系统的临界点进行了量化和评估。研究人员警告称,一旦9个临界点全部或者大部分被突破,人类生存环境将面临不可逆转的变化,此后的地球将不再像今天这样的和蔼可亲。   罗克斯特伦称,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和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这些临界点目前还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但相对警示而言,我们更应将其看作是一个喘息的时机,一个改变的机会。因此他更愿意将这些临界点定义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安全空间。   1.海洋酸化   指标:全球文石(也称霰石,是一种亚稳态的碳酸钙)饱和度比率   临界点:2.75∶1   工业化前水平:3.44∶1   当前值:2.9∶1   评估:本世纪中叶将有部分海洋超出警戒线   直到10年前,海洋酸化还是个很少有人提及的新鲜话题。但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日渐增多,海洋酸化和气候变化一样也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海洋浅层海水的pH值已由8.16下降到了8.05。其实,酸化本身并不是主要问题,真正严重的是由其引起的连锁反应。   浅层海水中碳酸钙饱和度的降低便是其中最让人担心的一点。虽然就目前而言还不是特别严重,但一旦其低于某一阀值,像海螺、珊瑚这样以碳酸钙为主要发育条件的外骨骼海洋生物就将面临被海水溶解的风险。   至今为止,全球海洋文石饱和率已经从工业化前的3.44∶1下降到了现在的2.9∶1。这意味着目前仍有3倍于极限值的文石能抵消海洋酸化对外骨骼类海洋生物的影响,但前提是不考虑地域差异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位于地球两极的海洋文石饱和率极有可能在2050年左右下降到1∶1以下。   没有人知道在这之后会发生什么。目前能想到的情况是:珊瑚等生物大面积灭绝;没有生命的海洋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幅下降,地球也将变得更热。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临界点研究小组将海洋酸化的安全下限确定为2.75∶1。 臭氧层变薄与气候变化间可能也存在着某种关联   2.臭氧浓度   指标:平流层臭氧浓度   临界点:276个多布森单位   当前值:283个多布森单位   评估:安全但亟待改善   即便在今天看来,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臭氧层空洞研究仍是环境科普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包括保罗克鲁岑在内的3位科学家就提出了全氯氟烃会严重损害地球臭氧层的问题。1985年,英国南极探险队队长法曼更是以亲身经历证明了南极上空每年9月11月都会出现臭氧空洞这一事实。1987年9月16日,24个主要工业国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逐步停止使用危害臭氧层的化学物质。随后在媒体的大声疾呼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下,拒绝全氯氟烃类产品、保护臭氧层逐渐成了人们的共识。1995年,提出这一问题的3位科学家也被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   时至今日,臭名昭著的氟利昂等化学物质已被禁用,危机似乎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今天人所共知的全球变暖问题。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臭氧层变薄与气候变化间可能也存在着某种关联。研究称,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和地表温度的增高,接近地表对流层的温度也会随之上升。对流层温度的升高又会导致平流层温度的下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反应加速。因此,虽然目前臭氧层的厚度还在安全范围之内,但我们仍不可掉以轻心。   淡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3.淡水消耗量   标准:淡水年消耗量   临界点:4000立方公里   当前值:2600立方公里   评估:本世纪中叶将达极限   通过筑坝等水利工程,人类目前已成功控制了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但不幸的是,在此之后其中有近3成已不能到达海洋,成为了时涝时枯的季节河。水资源匮乏已开始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4.生物多样性   指标:百万物种年灭绝数量   临界点:10   当前值:100   评估:严重超标   人类在地球上的大肆扩张使不少物种都走到了绝境。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开发阻断了动物的迁徙路线,带来了老鼠、杂草等外来物种;工业污染让原本平静的自然环境不堪重负;捕猎使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让野生动物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   2009年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显示,其评估的44838个物种中,有16928种达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鸟类、五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两栖类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指数评估结果也同样让人痛心:1686种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仅在从1970年到2005年这30多年间就下滑了30%。   仅就单个物种而言,其作用或许不值一提,但若将其放置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观察,你就会发现每个物种都是自然界独特、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有的回收废物,有的清洁水源,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有的则保证海洋的化学平衡。   虽然我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对健康的生态环境而言至关重要,但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们尚不清楚物种数量低至何种程度才会导致生态灾难,也不清楚哪一种物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小组将生物的自然灭绝率10作为这一子系统的临界点。显然,现在我们已经严重超标。      5.氮磷循环   指标1:大气年固氮量   临界点:350万吨   当前值:1210万吨   评估:严重超标   指标2:海洋中所检测到的年均磷流失量   临界点:1100万吨   当前值:90万吨   诊断:尚未超过   氮是生命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存在于每个活细胞当中,是构成DNA的4种基本元素之一。大气中的氮经微生物的作用进入土壤,为动植物所用,最终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氮的循环保证了地球生物圈最基本的一项物质平衡。   虽然地球大气中氮的含量占到近80%,但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却少之又少。19世纪以前,农业所需的氮肥主要来自于畜粪和绿肥,人们在氮循环上还遵循着大自然原有的规律。1909年,这种天然的平衡终于被一位名为弗里茨哈伯的德国化学家所打破。这一年,他发现了从空气中制备出氮的方法,合成氨成了把空气变成面包的神奇药粉。   时至今日,人类每年通过这种方法固氮的数量已超过了800万吨。但由于农作物的吸收率极为有限,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会随着地下水和河流进入海洋。加上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热电站所释放的含氮污染成分,人类每年向生物圈所排放的氮元素早已超出了地球处理能力的极限,达到了1210万吨。   多余的氮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和微生物原先的氮循环能力。与此同时,湿地以及湖泊中高度饱和的氮还会产生富营养效应,使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大量消耗氧气,其所在水体会迅速成为死亡区。目前全球海洋中像这样的区域已超过400处,墨西哥湾地区、波罗的海以及日本和韩国之间的水域都在其中,总面积近25万平方公里。   与氮相似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磷上。目前,人类每年开采的磷矿有200万吨,其中有一半以上最终会进入海洋,是自然循环量的8倍以上,这同样会带来水体的富营养化。 6.土地使用率   指标:用于耕种的非冻土比例   临界点:15%   当前值:12%   评估:本世纪中叶将达极限   农业向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热带雨林扩张的速度也同样惊人。全球一半的热带雨林到目前已经消失,野生动物原先栖息的草原如今变成了带有围栏的现代化牧场。临界点研究小组认为,农牧业的盲目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另一大元凶,气候变化以及水循环的破坏都与此相关。   虽然研究小组制定了用于耕种的非冻土比例不超过15%的标准,但专家们认为,人类土地安全同时还取决于一系列综合衡量指标的执行程度,如生物多样性与水文生态系统是否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农业生产在灌溉以及氮肥的使用上是否合理;城市的污染是否得到了无公害化处理等。 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临界点   7.二氧化碳浓度   指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临界点:350ppm(百万分比浓度)   工业化前水平:280ppm   当前值:387ppm   评估:超出极限   大量的历史数据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升温的罪魁祸首。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我们已经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化前的280ppm增加到了现在的387ppm。   当政客们还在为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二氧化碳而争论不休时,世界顶级气候科学家之一、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主任詹姆斯汉森却发出了我们的排放水平早在20年前就已经超标的惊人言论。那时,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350ppm。   有人会说,既然临界点早已超过,为什么我们还好好的活着?   临界点研究小组给出的答案是,从长期来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其具体结果也会通过间接的形式显现。超过临界点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重大的灾难,但它意味着一种从可能到必然的转变。   不少人认为地球的平均气温只有在升高5摄氏度或6摄氏度时才会发生生态危机,而现在只上升了不到2摄氏度,还有4摄氏度到5摄氏度的空间。而实际的情况是,2摄氏度可能就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一旦超过2摄氏度,情况极有可能无法挽回。因为冰层的融化将使海洋和陆地具有更强的吸热能力,最终使永冻层融化,从而释放更多的、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气体甲烷。因此,全球变暖的形势比原先预计的更加紧迫,目前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达到危险值,应采取必要行动使之回到350ppm或更低水平。   8.气溶胶浓度   指标:尚无   临界点:未知   人类通过燃烧煤炭、畜粪、木材和作物秸秆制造了大量的粉尘,这些固态或液态的颗粒物在气流运动的作用下会悬浮在大气当中,科学家把这种烟雾状物质称为气溶胶。除人类活动外,自然活动也会产生气溶胶。据测算,目前地球大气中气溶胶的浓度已比前工业化时代多出了一倍以上。   气溶胶粒子具有分布不均匀、变化尺度小等特点,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对降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有研究已经证实气溶胶甚至能对东南亚的季风和雨量产生影响。此外,包含大量化学成分的气溶胶还能对植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从而造成作物减产和人类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甚至能直接导致死亡。   研究小组称,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微量金属、无机氧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甚至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都有可能包含其中。因为来源不同、形成过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很难准确评估。例如,主体成分为硫酸盐的气溶胶会具有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从而产生制冷效应;主体成分为烟尘的气溶胶则会吸收太阳辐射,导致温室效应。因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这些微粒的综合作用目前还无法判断,也无法给出临界点。      9.化学污染   指标:尚无   临界点:未知   今天,全球已有近10万种各不相同的人工化合物,数以百万计的化合物产品和数不清的化工副产品。   我们都知道化学品尤其是重金属类有机化合物和放射性化合物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化学品得到了严格控制 ,更多的人工化合物的有害性尚不明了,在使用上也未加任何限制。此外,一些在个体上已被证实了无毒无害的化合物,经过相互反应后也同样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临界点研究小组发现,儿童自闭症和多动症极有可能是在大范围接触过各种低浓度的化学物品后所产生的一种鸡尾酒效应。他们称其为一种在无声中流行的神经系统紊乱症,极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虽然一个包罗万象的化学品临界点极有价值,但研究小组认为,就人类目前的科学和认识水平来说,现在对此加以设置还为时过早。   经过上述列举,我们能很清楚地发现:9个临界点中有3个已被严重超出、3个正在迅速接近,其余3个中的2个由于认识程度的限制目前还无法评估。这样一来,我们手中就只剩下了臭氧层这一张底牌。虽然臭氧空洞还仍旧存在,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我们已从悬崖边成功地后退了几步。这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只要肯抛弃分歧、团结一致,我们就还有挽回的余地。(王小龙)   位于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的咸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60年时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面积68000平方公里、水量1100立方公里。但在那之后,随着工业和农业用水的急剧增加,咸海水位不断降低、面积持续缩小。1998年,咸海面积下降至28687平方公里,排名下降为第八,含盐量从10克/升增至45克/升;2004年,排名降至第15位的咸海水量不足200立方公里,面积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2007年,咸海的萎缩仍在继续,面积只剩下了最初的10%。随着水面面积的不断缩小,降水也随之减少,咸海的含盐量逐渐增多,大批鱼类死亡,以渔业为生的渔民们也不得不纷纷改行。   临界点研究小组建议将人类每年淡水消费量的上限设定在4000立方公里。虽然目前2600立方公里的用水量离该上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考虑到世界日益增多的人口和农作物灌溉需求,罗克斯特伦认为,从现在起就应大幅减少非粮食作物的灌溉用水,以缓解人畜用水短缺。
个人分类: 未分类|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谁主导了2012
longfo 2010-5-20 09:53
兽兽艳 照门 广院献身门 工行女艳 照门 肯德基秒杀门 珠海旋风门 师生激吻门 香港卧室门 郑中基蔡卓妍离婚门 镇委副书记安群楼骂农妇曲花枝门 温州女秘书吴红娟性侵犯门 刘莎莎 ** 门 茶杯门 录音门 福建师范大学跪地门 南邮教师冯君堕胎门 南京悠悠大学校花门 山西疫苗门 萧羽桐卖 淫门 合肥力量哥裸奔门 邓丽欣不雅照 东莞双飞技校门 周杰伦周董初 夜门 香港先生黄长发欲照门 烟草局长韩峰日记门 清华女胡灵 C 语言门 台湾中天女记者黄郁珊不雅照门 叶音英 ** 门、魔 ** 易门 孔令辉牵手门 吕瑶大胆自拍 美空 MOKO 艳 照门 湖北蕲春漕河镇女教师艳 照门 金巧巧短信门 徐湘婷不雅照 湖南郴州 ktv 挑断顾客手筋 刘芳菲王益明星门 上海大学钟莉颖校鸡门 闫凤娇 327M 厕所艳 照遭曝光 教授换妻门 郑州火车站纸牌门 社会乱了政府可以管,世界乱了,战争可以解决,民族沦落了, 2012 就来了(仅2010年上半年发生,门事件还在继续。。。) 相关资料来源: http://blog.renren.com/blog/239742370/465067078/236624229/2263586299/share http://news.sina.com.cn/s/2010-05-19/102020303388.shtml http://news.sohu.com/s2010/huanqi/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
longfo 2010-4-30 15:10
科学的起源 = 无知 + 好奇 + 大胆的想象 + 合理的推断;科学的发展 = 学习知识 + 严谨的思考 + 演绎归纳;科学的灭亡 = 循规蹈矩 + 小心翼翼 + 唯唯诺诺 科学的起源 爱因斯坦开启了一个科学新纪元。 早在 16 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景象呢?他将看不到前进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间里振荡着却停滞不前的 电磁场 。这种事可能发生吗?这是无知好奇和大胆想象的典型标志。 无知最大的特点是推倒,而不是什么也不知道。 请看:但是,电动力学遇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关于相对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顿时期就已经有了。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是纳入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遇到了困难。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 电磁波 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个恒量,然而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惯性系的光速不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适用于力学的相对性原理是否适用于电磁学?例如,有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你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光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光远离。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汽车的速度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根据 伽利略 理论,这两项的测量结果不同。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的光加速,即前车的光速 = 光速 + 车速;而驶离车的光速较慢,因为后车的光速 = 光速 - 车速。麦克斯韦与伽利略关于速度的说法明显相悖。 我们如何解决这一分歧呢?那就是要推倒错误的。 合理的推断是建立在大胆的想象基础以上的,而且推断往往需要深厚的哲学素养。 爱因斯坦喜欢阅读 哲学 著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但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他认为,相对论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 绝对空间 概念的影响。 19 世纪末, 马赫 在所著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 绝对时空观 ,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5 年 5 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演绎归纳,牛顿就是个好的归纳大师 。看看牛顿的归纳演义路线吧: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万有引力的 发现说明,天上 星体 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 力学规律的支配。   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 椭圆 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 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 1659 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到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1664 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 1673 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 1679 年,胡克和 哈雷 从向心力定律和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自己回忆, 1666 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 1679 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1685 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科学的发展需要科学家努力学习前人的发现和科研成果,然后严谨的思考,最后就可以逐步归纳出一些伟大的理论,牛顿给我的启示是很重要的。 科学的堕落 科学堕落于对于前人和理论的唯唯诺诺。循规蹈矩和小心翼翼是科学堕落的根本原因。来看看这些造假吧,无一例外的盗用了科学的名号,同时也提醒人们,在理论面前,失败就是太相信利用理论推导理论。  ■舍恩造假事件   舍恩曾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知名科学家。但是美国一个独立专家小组经过长达4个月的调查却发现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造了假。随后,贝尔实验室旋即将舍恩开除,并撤销了与其成果相关的6项专利申请,同时撤销了其2000年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一颗国际学术卫星至此轰然陨落。   ■金童造假事件   哈佛大学博士、免疫学研究领域的世界级金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副教授范帕里耶斯,自2000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在《科学》等顶级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被誉为百年一遇的天才。但是后来他却被同事检举造假。在校方掌握了翔实的证据后,帕里耶斯终于承认至少在一篇论文和数篇手稿中编造了数据,并在申请科研基金时杜撰了合作者姓名和数据。   ■重元素造假事件   1999年6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这一研究成果曾被评为该年度最重要的科学进展之一。但2002年7月,该研究小组却发表声明,撤回了3年前发表的那篇论文,因为论文中一些实验数据纯属捏造。 科学堕落不是造假,而是太循规蹈矩,太小心翼翼,太唯唯诺诺,这样造假才得逞,科学才堕落 。 所以科学的发展就需要,开创的精神, 无知 + 好奇 + 大胆的想象 + 合理的推断,学习知识 + 严谨的思考 + 演绎归纳。 综上科学最大的亮点在于学习和思考,学习思考而知无知,无知而去探索,探索而去想象,想象产生真理。一旦捆绑了科学,唯唯诺诺。不思前进,科学也就离着死亡不远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人道主义”的反思
famingkuang 2010-1-29 23:45
不管我走进城市还是乡村、还是深山小林(没有老林了),我看到最多的动物都只是人。 四只脚的走兽除了在铁笼里见到过外,再也没有在野外见过它们。 人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最后一环,照道理说,人这种动物的数量应该是最少的才能保持生态的自然平衡,但是看看你我身边,密密麻麻全是人,在这个地球上,由于人的过度繁殖,自然的生态已经严重失衡,现在维系人类这个环的生物链已经细如游丝了。当这根游丝断裂之时也就是人类灭亡之时。 我们现在的辉煌只是人之将死时的回光返照。因为我们现在的辉煌不是建立在正常的自然生物链态势上,而是靠挖地球的祖坟维系的(我们今天的吃渴穿住行等等都全依靠化石资源),祖坟挖完了,人类也差不多玩完了。 地球上本不应该活着这么多人类,战争、疾病、瘟疫。。。是平衡人类数量的自然法宝,可是怕死的人类却将这些宝物丢进了太平洋。当人类庆幸个体的生命得以延长的时候却忘了整个人类却要为他们买单人类个体生命的延长必须以整个人类的寿命缩短为代价。因为当代过度繁殖的人类过度的消费掉了他们子孙后代的资源。 我们总是过度的相信科技的进步能够让人类可以持续的繁荣与发展,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都只是驼鸟思维,我们都不敢真正的面对现实。 人道主义是人类患的近视眼,它只看到了现在活着的人的个体的利益,它没有为将来的人类着想。 我们今天还活着的怕死的人也许都是历史的罪人,就象恐龙的过度繁荣将恐龙的历史定格一样,今天过度繁荣了的人类也许要不了多久也会给自己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后羿射日之 9/10 ,大自然得以平衡;也许人类也要做掉 9/10 才能得以持续发展,这真是一场难以让人接受的恶梦!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40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的医学生能否渡过严冬
热度 1 laizhouwan 2009-11-18 20:21
一直想为目前的医学生呼吁点点声音的,却迟迟没有动手。 特别是最近几天心绪特别不好, 前面我刚刚说过医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现在就出了北大非法行医的新闻,而且是CCTV报道。 接着就是南京医生偷菜导致婴儿死亡,,, 街头的市民只要扎堆就会津津乐道: 一个小小的感冒都治不了,,,, 感冒都会死人,医生还能做什么?,,, 家属跪在地上磕头,,, 坦白地说,我不想包庇医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问题就是应该纠正,因为医生面临的责任重大。 这些报道的深层次原因呢? 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呢?,,,,, 回首近十年的医疗大事吧: 看病难,看病贵我绝对承认,因为我本人既是医生也是患者,我也感觉极其难,我也要排队挂号,排队就诊,排队拿药,,,可能还没有排上队,同事电话告诉我要开刀了,我只好装作没有病,去给病人开刀。 见过银行、证券公司等等的员工在外面排队吗? 上个月,抢救一个出血3000ml的宫外孕(没有家属,没有办理入院,直接进入手术室)时,纠正休克,略微清醒的病人问了一句让你终生不能忘记的话:医生,开刀要多少钱?我能不能不要开刀?,,,至今,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与病人在做什么交易呢?我卖给她的是什么?我收了多少钱?钱到了哪里呢,我的腰包?,,,, 打击医疗腐败确实在某些部门存在。但是看到报道:西安某医生被记者当场抓获20元的回扣时,我既失望,也深深地感到悲凉,, 举证倒置这是国际创新的一个中国特色的名词。为了不让它产生纠纷或被告席上的证词,多少医师被迫多开了多少的检查项目,,, 但是这个名词,否认了医学尚不是科学的真理,否认了医师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医疗服务质量差首先,把医疗称为服务行业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医院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单位呢?根据管理,是行政单位,按照运行,是自负盈亏,,,, 黄教授说得不错:中国的医师做了许多护士做的事情,护士呢,那就是做了护工的事情。更可悲的是:社会上的所谓产后护理,比产科医生的收入高了3倍,而且没有风险(关键就是服务态度好),,,, 医师资格考试,,, 医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就业,需要轮转3年,,, 我的思绪很乱,,, 难道医生的主体都发生质变了吗?医生的职业是一个拿了病人许多钱财,而不做正义事情的岗位吗? 如果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昨天,还有更让我吃惊的事情: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师,我要给临床专业的学生上课。 上周选修课,只有9个人,我有些不快。可能是我讲的不好,没有人选修了吧,我安慰自己。 昨天必修课,27个人。我不满意了,根据去年的经验,每个班级至少是40多人的 我问实习班长:其它学生到哪里去了? 班长很礼貌地站起来回答:我们班本来就只有34人,后来有7人改了专业,还剩27人,,,, 我不依不饶地追问:可是现在只有大约20人,其他人呢? 还有一部分同学已经不打算做医生了,没有能力改专业,有不想肆业让父母伤心,他们只要考试及格,顺利毕业就行了,现在已经自学别的专业,准备毕业后的就业打算了 .............................. 这是我最失败的一节课,没有了作为老师的自豪感,授人救死扶伤技能的自豪感,,, 这都是怎么了? 作为国内比较知名的一所医学院校,只有佼佼者才能进入的大学,, 我仍然在思考:这到底是怎么了,,, 是中国医师的严冬来了吗?年轻的医学生当然是最先遭到霜打的,,他们还很年轻,稚嫩, 可是中国未来的医疗呢? 中国未来的患者呢? 没有找到答案,所以就不要为医学生呼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27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华文明不会灭亡
famingkuang 2009-4-4 22:46
看到儿童背不出正宗的唐诗宋词,恶搞版的唐诗宋词却能背出一大串,发发不由得发出《 唐诗遭恶搞标致 着中华文化权威的倒坍 和民族精华的遗失 》 的感叹,谢柏松评论道: 200 年后,说中国文化有唐诗宋词。。,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是小品加恶搞 。突然间灵光一闪,我笑了,因为我终于看透了文化的本质。那就是只要还有人类文明,唐诗宋词是永远不会灭亡的,最多只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值得后人称道的东西罢了。于是心大为宽慰,白木先生真高人呀! 而蒋永华先生在他的博文《 被恶 搞的唐诗 清明 》 中回复发发评论 发发原则上反对恶搞唐诗,这容易误导儿童。的文中说道: 为了教育儿童,为了传承文化,让我们反对恶搞唐诗!宁可不再作诗,决不再仿唐诗。愿共勉 令人感动。 愿真正的文化人都自觉的加入到传承民族文化,宁不不再作诗,也绝不恶搞唐诗的阵营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中华文明是不会灭亡的。 中华文明 不屑子孙难识宝,恶搞唐诗竞比高。 巍巍长城千年在,中华文明万古存。
个人分类: 反思|9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怀念巴金
simonjo828 2008-11-6 15:22
  认识巴金,我只是从他的作品,还有他的言论。作为读者,我喜爱他蘸着自己的心血写出来的作品,那里洋溢着善良、真诚、正直、朴素和广博的爱。我敬重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的忏悔的勇气和品格,这是我们中国文人尤其缺乏的。他便和那些曲宦巧学、媚世苟合、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乃至棍子棒子搅屎竿子之类的文人,拉开了瞠目结舌的距离。   巴金最喜欢玫瑰,因为他觉得玫瑰象征着爱情,也象征着友情。他自己曾经也说过: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它点燃火烧我自己,到了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作家在生活中做的和在作品中写的要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正如巴金说的这样,他的所有重要作品中,几乎都无法排遣来自灵魂深处的感伤,几乎都笼罩着某种疼痛的氲氤。他使中国古典文学中所沿袭下来的浓郁的感伤主义传统,在现代性的意义上再一次获得了成功的彰显。他在《灭亡》中这样写道:每夜回到旅馆里,我稍微休息了一下疲倦的身子,就点燃了煤气炉,煮茶来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响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去的回忆继续来折磨我。我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心就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烈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了安慰这一颗寂寞的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写下来。   在巴金的作品中,我们透过叙事话语的背后,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悲悯和感伤的成分。但是,他的这种悲悯与感伤又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它的艺术传达,不是基于对自身个人苦难经历的哀婉与倾诉,不是拘囿于创作主体个体生命的疼痛与无望,而是源于他那内心深处深厚的人道主义理想,源于他对人世间平等、自由、博爱等基本生存法则被遗弃的焦灼。也就是说,他的疼痛是来自于不合理的现实秩序对人性的极端压制,他的悲悯是发端于人与人之间平等权利的被褫夺,他的感伤是针对着人与人之间赖以相处的和平之爱的缺失。所以,与同时代的其他感伤型作家(如张爱玲等)相比,他明显地拥有更为博大的苦难襟胸,拥有更为广袤的心灵视野,拥有更为劲强的人格力量。   巴金的时代,是中国文坛一个特殊的时代,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时代。巴金的存在,熬得比他年龄小的人,出身未捷身先死。巴金的存在,让中国作家感到惭愧,因为迄今为止尚未能够有一个人能够当之无愧地赶上并顶替他的位置。不敢说中国文坛将是一个群龙无首的时代,却可以说将是一个怀念英雄的时代,怀念的是巴金自己曾经格外喜爱引证的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自己的头上的丹柯式的英雄。   是啊,我们不但要给巴金之灵送去真挚的祝福,更要好好仔细盘点巴金为我们留下的遗产,以便从这位文学巨匠那里获得有意义的训诫,因为这才是巴金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我们如果能将巴金的人格精神薪火相传,这也许将是对巴金在天之灵最大的祝福与安慰。
个人分类: 随笔散记|274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