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流动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用前单位的实验结果发表文章好不好?
Enago 2014-7-2 14:59
科研人员的流动性这年头也是很大的。博士毕业之后,就得这边搞两年博士后,那边转两年,前头的若干年都像是随波逐流,直到有一天找到了一个终身职位。对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这种强流动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科研的连续性,也就会影响到自己文章的数量跟质量,从而影响到后面的职业前途。从雇主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希望是招一个博士后过来,马上就可以进入角色,可以早出成果,这对频频转行的“青稞”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通常在合同结束前6个月就可以开始找工作了,很多时候在合同结束前3个月就有意向性的新工作了。合同剩余期间的实验结果怎么办?是直接写出来了用原来单位的名义发表呢,还是带到以后的单位再去发表? . . . . 看完全文 请点击链结造访 英论阁官方部落格 ※ http://enago.cn/blog/用前单位的实验结果发表文章好不好? ※ 本博客内容皆由英论阁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英论阁专业团队提供 英文论文编辑 、 SCI 论文润色 、 全套式发表支持 http://www.enago.cn §
个人分类: 作者讨论|3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买房真能对抗通货膨胀吗?
jiangming800403 2013-6-7 18:24
自己的钱,当然是落袋为安。 但问题大多数的房子是按揭。 通货膨胀,利率随之增加。 次贷危机就是因为利率高而爆发, 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购房者还是要祈祷不要发生两位数的高通货膨胀。 届时,大多数中产阶级都会破产。 不过由于银行流动性不断凝结在不动产与剩余产品里, 资金周转速度下降, 未来通缩可能性远大于通胀。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产只是枷锁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3-3-8 18:37
“对于我们大城市工人说来,迁徙自由是首要的生活条件,而地产对于他们只能是一种枷锁” ——弗.恩格斯 由于较高的进入门槛和交易成本,特别是地产具有不可分割性,一套房无法分成几部分零售,地产只是一种半流动性的资本品 对于小私有者而言,股市的进入成本可能更低,深厚的资产池也保持了股市的流动性。 当年,卡尔马克思也是一边写批判资本主义的《资本论》,一面从资本主义的市场里赚钱。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604 次阅读|5 个评论
研究生全面收费,中国更加远离诺奖
热度 4 laserdai 2013-2-8 20:48
题目不是耸人听闻,是一句大实话,值得认真思考! 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传统,上下五千年了!中国的社会流动性很强,我觉得这是中华文化能在世界上屹立在东方的 最大的原因 ,君不见,其他古老的文明,有的灭亡,比如玛雅,北美印第安,有的被宰割,比如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就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流动性不强。 什么叫做 社会流动性 ? 一个社会成员或 社会群体 从一个社会 阶级 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 它是 社会结构 自我调节的最重要机制之一 。 有了这个社会流动性的支配,中国历史上一旦出现了社会矛盾并不可调和,就会出现改朝换代,从来如此,没有例外过。但是,缺少社会流动性的国家,就是死水一潭,很容易腐烂发臭而坏掉,所以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美国建国以后为什么能发展那么好? 也是广泛接受移民,鼓励冒险和创业,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流动性。现在美国的社会流行性在下降,社会等级鲜明,很少来往,所以对美国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天朝最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大道理也是一样。 中国历史上以前有举贤制度,还有举孝廉,后来出现延续很长时间的科举制度,就是保障社会流动行的一个很好的一个制度,寒门秀才,一番苦读,只要中举,马上身份剧增。中了状元,就是朝廷高官。到了我朝,就演变成高考和研考。寒门子弟只要肯下苦功,过了高考这一关,以后就会有一大段平坦,过了研究生这一关,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大学生收费全面实施之后,现在的研究生收费,阻断了很多寒门子弟学术上升的道路,其实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按照中国的历史规律,缺少社会流动行,就是说一个朝代开始走向衰亡,到时候,社会阶级/阶层划分很清晰,不同层次之间没有来往,最底层的看不到希望,一旦遇到点大的天灾,于是起来混饭吃,那就要改朝换代了。 再看中国的历史经验,1. 富不过三代是一个永远消除不掉的诅咒,2. 牛人都是一般出身寒门。 研究生全面收费,让富人的孩子享受很好的教育,阻断了寒门子弟的道路,出现牛人的可能性极度变小, 中国更加远离诺奖!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16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自然要览:与自闭症有关的钠通道突变体
xuxiaxx 2012-9-21 10:02
   关于玻色玻璃相的思考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和超流动性是已经被研究很多的“玻色子系综”在低温下可以表现出来的异常宏观量子力学状态的例子。我们所不太熟悉的是“玻璃”态,这种状态据预测在无序存在时会对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出现,但迄今为止在实验中却没有观测到。现在,RongYu等人发现,一种掺杂的量子磁体中的磁激发非常适合实现和研究这种行为。    与自闭症有关的钠通道突变体   基因SCN1A(编码一个由电压门控的钠通道)的“单倍不足”引起Dravet’s综合征,这是一种儿童癫痫症,有时还会有自闭症的一些特征。这项研究发现,有“Scn1a单倍不足”的小鼠也会表现出与自闭症有关的行为,其中包括多动性和社交功能障碍。这些小鼠的GABAergic神经传输降低,通过用“氯硝西泮”进行药物治疗,其社会行为可以得到改善。    利用引力透镜效应发现了一个年轻星系   宇宙年龄小于5亿年的年轻星系基本上仍未得到研究,因为它们处在当前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灵敏度极限上或超出了其灵敏度极限。这篇论文报告了利用来自一个巨大星团的强引力透镜效应来观测早期宇宙中红移值为z≈9.6、相当于宇宙年龄大约为4.9亿年的一个星系。本文作者提出,由于处在这样小的一个宇宙年龄的暗星系似乎很多,所以它们很可能是星际介质早期再电离的主要来源。   脉冲式EPR光谱   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方法探测不成对的电子,可提供关于生物系统中、光电器件中和基本量子系统中的动态局部结构的重要信息。与核磁共振(NMR)一样,EPR光谱在高磁场和高频率下以及使用脉冲而非连续波的情况下会变得更强大。   本文作者利用一个自由电子激光器来在240GHz的频率下驱动一台脉冲式光谱仪,从而克服了以高于100GHz的频率生成强大脉冲方面的一大瓶颈。这使他们能够实现一系列新的实验功能,如使用6ns的脉冲来操纵自旋-1/2系统以及测量超短的去相干时间等。   能够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材料   热电材料能将热能转换成电能,反之亦然。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对一种散装热电材料的结构进行改造,以使其热电性能最大化。这种材料即半导体碲化铅(PbTe)。他们在三个不同的长度尺度上实现了声子散射。原子尺度掺杂、纳米尺度内排列沉积和中尺度晶界结构都被引入到该材料中,以极大地降低材料的导热性能,并因此而获得一个非常高的热电“优值”。这些进展有可能帮助可用来回收余热的先进热电材料的设计。    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影响   土壤湿度已知在一系列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影响降水,而且大部分模型都表明,土壤越湿,使得大气中水分含量越大,有利于局部风暴的形成。但对来自一组气象卫星的全球降水数据所作的这项分析显示,尤其是在半干旱地区,午后降水发生在干土壤上比发生在湿土壤上的可能性更大。这些发现表明,当前的气候模型可能缺失调控对流及陆地—大气互动的基本过程。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来源:健康报网
1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思乱想(五)网购救中国?
qianlivan 2012-9-19 09:16
前面说过增加流动性可以促进经济繁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65281.html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把产品卖给美国,换一些废纸一样的美元。如果出口受到限制,中国的经济会受到影响,制造业会萎缩,立国的根基会发生动摇。 从本质上讲,经济的问题就是信息的缺乏。如果知道市场上缺乏什么、缺多少,那里可以买到便宜的原料,那么生产者总是能合理安排生产,不会发生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消费者也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如果能解决信息缺乏的问题,我们就无须去换一些绿色的废纸。 计划经济是不能解决信息缺乏的问题的。人民需求的信息最可靠的来源似乎还是市场。不过要收集市场中人民需求的信息是费时费力的事情,抽样统计也难以做到准确。最近快速增长的网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缺乏的问题。网店里的商品基本上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存在的。由于是通过网络购买,销量容易统计,买家就可以合理安排进货(生产)。 此外现在的一个问题是银行挤占了市场中的大部分利润(有说是50%)。而原则上网购所依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可以代替银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以物易物“,或者提供了另外一种货币,这也可以减少一些结算成本(当然,在行政控制下,这样的事情很难)。 在充分网购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充分了解国内市场,合理安排生产,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从长远看,开发国内市场的潜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但是网购能否救中国关键还是看网购能否破除垄断(垄断企业、银行等)。
个人分类: 思考|2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左手智慧,右手年华——女人与科研
热度 142 YC2011 2012-7-27 07:55
左手智慧,右手年华——女人与科研
左手智慧,右手年华——女人与科研 曾泳春 前几年暑假时我们学院都有个博导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组织学院的博导到上海周边去开两天会,讨论研究生培养问题。每次开这样的会,我都会观察一下我们整个学院的博导们,应该说大部分是本校成长起来的,近几年才开始有引进,但引进的比例还是不多——我们这个专业实在是很专。像生命科学、医药这些专业,全世界这个专业的人非常多,因此人才的流动性也大。而我们专业人才流动就比较难了,因此引进也不那么容易。另外,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女博导真的很少。我有次忽然发现,我是我们系唯一的女教授,而且这个唯一如果不是引入女教授的话,会持续很久很久,因为放眼我们系后面的女讲师副教授们,似乎在短期内都没有成为教授的潜力。我在不知不觉中又成了我们系教授的花瓶,躲在一群男人之中,我只要微笑,不必操心决策,还挺有安全感的。当然,我不去操心决策,必定意味着很多机会我是拱手相让的。所以,教授博导总体来说,还是男人的天下。 我说我们系的女讲师女副教授们短期内没有成为教授的潜力,不是指她们的学术能力不够。这个另当别论,我承认在创新等学术能力上,撇开其他所有条件,只从性别进行比较,女人是略差于男人的。我不算很笨的女人了,但在和男女科学家的交往中,还是感觉男人的反应要快很多,再加上女人的知识面大体比较窄(兴趣所致),也许再加上生理上的差别,注定了女人的创新能力不及男人。但我今天不是要比较这个,我说她们没有成为教授的潜力,是因为她们有学术以外的事情拖累,使得她们失去了成为教授所必须付出的工作精力和时间,进一步,她们逐渐失去了成为教授的强烈欲望。事实上,这些女讲师副教授,她们在学习期间、在留校初期,学术能力都不会比男人差,但渐渐地,男、女科学家逐渐地分出了高低,男人一路向上走,而女人往往停滞不前并逐渐接受了现实。几十年后也许她们会回想:那个什么什么人才计划的男教授,当年的成绩比我还差得很远呢! 我有时想,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特殊的工作,强烈依赖于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相比于科研,其他大部分工作,都是一种比较routine的工作。无论是做销售、采购、生产、财务、行政,甚至是教学,都是有一些规则和程序可以借鉴,只要按部就班地实施,大都能胜任这些工作。而这些工作做得好与坏,与额外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很强的相关性(这里我们不考虑那些不正当的应酬)。但科研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对科学家来说,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科研成果就多,这几乎是呈正相关的关系。科研也没有很明确的规则和惯例,而是取决于科学家的主观能动。就实际而言,我们的文献看得越多、思考得越多、实验做得越多,成果就会越多。在科学研究上,确实没有捷径,付出很少而想获得很多成果的概率,是小概率,小概率事件在一次事件中不可能发生。 而回到女性科研工作者这个话题,对大多数女科学家来说,除非你没有家庭,否则肯定是要在家庭里付出n多的时间和精力。换句话说,女科学家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少于男科学家。如果你出一次差要掐着指头算了又算,出差时人在外地心里老想着孩子放学安全走回家了没有、上学会不会迟到、衣服知不知道换,而出差回来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厨房查看厨房的油腻程度,这样的情境实际是很难进入工作状态的。而在平时的科研中,你也无法专心,因为一到傍晚就要想到回去看孩子做家务。其实我有时也很想加班的,比如我在写一篇paper(这里暂且假设写paper也是科研的一部分),我就想一鼓作气完成,但是不行,我的时间被分成了一段段,一部分在办公室,一部分在家里。虽然有人说你可以把文献带回家看啊,甚至paper也可以回家接着写啊。且不说大量的资料要很不现实地不停地搬来搬去,还有思绪被打断的困扰,反正至少我是做不到见缝插针地做科研,我需要大段大段的时间,才能安心做科研。 我总是觉得,大部分女人做科研,最终会做成鸡肋。因为她们耗不起,耗不起必须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她们的思想活跃期转瞬即逝,而在这转瞬即逝的思想活跃期里,她们还必须生、养孩子。毕竟,生孩子是一种无法兼职的工作。所以,女人更适合做一些routine的工作,但却不适合做科研,大量的女人涌入学术界,对女人和科学研究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写这篇文章,是有感于昨天重发为最近非常热的厦大女科学家FJ在学术界前途担忧。而事实上,说白了学术也就是一种职业而已,人们变换职业,不是常有的事吗?不在学术界,可以去做很多别的事,甚至可以做全职太太家庭妇女(这可是我梦寐以求而今生无法到达的彼岸啊)。比如我现在就很想去做个玩味吃喝穿行的专栏作家,时不时游历一次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各种洲,回来就着自己照的香艳旖旎的照片写一些感悟,谈谈美食、怀想怀想奢侈品,制造一些夏日闽南亚热带树下、秋天上海法国梧桐树下的小资小调,多美啊! 可惜,这些都只是幻想,仰望星空,我依然是一个女科学家,我还得接着去做我并非不喜欢、只是耗不起的科研。我努力不把科研做成鸡肋,但我也会安静地等待,等待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那一天,我想我会欣然接受。 Vanessa Williams,《 Colors of the wind 》。 当明天太阳升起,照在我的脸上,我依然绽放光芒
30025 次阅读|336 个评论
胡思乱想(二)流动性与环境
热度 1 qianlivan 2012-4-30 18:21
前回说过,增加流动性是繁荣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59236 )。 其中包括发展交通建设、发展通讯、加强社会保障、鼓励民间投资等。 交通建设当然是成效明显的一种增加流动性、繁荣经济的方法。历代政府在经济出现停滞的时候都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在建设过程中增加了就业机 会,相当于增加了一些流动性。在路修好后,不同地区的人员、物资可以更好地流动,这也相当于增加了流动性。举个简单的例子,A地和B地都是旅游城市,B地 的人到A地旅游,A地的人得到收入,然后A地的人再到B地旅游,B地的人也得到收入,在此过程中,其它实际进行生产的城市的人到A地和B地旅游,使A地和B地的人得到收入,可以购买这些城市生产的产品,于是,增加流动性使得经济繁荣。 如果只说到这里,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大家都受益了。但是,增加流动性是免费的午餐么?从物理上说,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不是凭空发生的,这个过程需要消耗能源。而能源生产通常都会伴随环境污染,比如石油泄漏、燃煤烟尘、汽车尾气等。 曾经,生活的必须品都可以在城市的周边生产出来,经济生活不需要什么流动性。而如今,大米都是东北的,蔬菜都是山东的,裤子都是广东的。从普通人的生活来看没有太多变化,还是吃饭穿衣,但是如果没有流动性,就没有饭吃,也没有衣穿。流动性的问题还不止于此,流动性必然会造成更多的社会不公。处理不好这种不公的结果就是穷人不敢花钱,富人乱花钱,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得借助外国的流动性,平白无故地让某国剥削。最终就是浪费了流动性带来的善意,加深了环境危机。 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认识到不同性质的流动性对环境的压力是不同的。修路刺激的流动性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而加强社会保障相比之下就更环保。原因很简单,如果本国的国民有钱花、敢花钱,何须借助别国的流动性,物资流动范围小了,污染自然就少了。此外,不同的产业不能太集中到某一个地区,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各种不同的产业,减少物资的流动范围,这也将减少经济对流动性的依赖,从而减轻环境的压力。
个人分类: 思考|3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经济危机的前兆
duke01361 2012-3-14 21:35
什么时候经济危机到来?如果你稍加留心,你会感觉的到。经济危机的征兆是什么?绝对不是什么宏观的流动性紧张,也不是什么变相地让一部分侵占另一部分的生存空间,说起来也很简单,当你和你的伙伴们都渐渐失去了参与“经济”的兴趣,不管是不是被动地消失了这个兴趣,那经济危机也正翩翩地向您走来! 2008年前后,我清楚地记得,我就很轻而易举就感觉到了经济危机已经在太平洋的对岸袅袅升起了!同样,当2003年大家都还谣传“熏醋”治疗流感的时候,我却莫名其妙地意识到萨斯也正在香江边上雾气昭昭地升降起来! 如何感知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俗话说:山雨欲来,而风已满楼;又云:树欲静,而风不止!这都是再说危机来的时候,明眼人还是能一见便知的! 我们现在不难感受到这么一种现象,2012年的385天里,房地产商毛了,某些地方政府毛了!为什么?为了那些超前盖起来的房子! 那些高楼大厦已经不再是“楼台仙寓”,现在已经成了黑墟墟矗立着的座座大山!他们时而飘摇,俨然成了索罗门瓶子里升腾出来的“魔鬼”! 我知道我们周边的郊区县市到处是这样的“大山”,到处是这样张牙舞爪的妖魔鬼怪了!成了“烂尾楼”的,至少看在我眼里的就比比皆是! 每当我走在廊坊那秀美的街道,总是会被强塞过售楼海报,开发商瞬间变成了“大善人”,雇佣着因大雪扩招而拿了学位文凭的着许许多多的“青年才俊”,这些才俊们满街上窜来窜去地散发售楼海报,这些海报则大多逃不脱随风而去(Gone with wind) 的命运,被人们随手丢去,花花花绿绿地飘荡在尚无丝毫绿色的街道上! 什么才是经济危机的前兆?假如你唯利是图地把经济搞到失衡,假如澳大利亚人还在电视上促请公众使用“australian made”,假如新加坡人已经感觉“顺风车”没有了往日的刺激!假如欧洲人死命地找你借钱,希望你能拉兄弟一把,假如美国人也学会了节衣缩食!不再到处张扬人权天赋! 那么,我觉得我们这条船就要遇到惊涛骇浪了! 我知道我们当中的某些人曾把“城市化”这个风筝高高放在了春风里,刚刚在承包地头站起伸赖腰的农民们看得直咂舌!于是也纷纷进程,把炎炎烈日似火烧的土地上挖出的储蓄投放到了那些所谓的房地产上,他们现在应该决出了这些“烫手山芋”的炙手可热了!他们最终还是要把头一梗,大不了就把房子租出去的时候,这个时候农民进城购房就成了一个陷阱! 我们的工人兄弟早已经学会了知足常乐!也已经不再“最彻底”,他们很早就学会了隐忍,“蜗居”对于他们而言也不再有什么政治内涵了,毕竟他们已经不再赤贫! 我们的知识分子兄弟自古就是那样地“温良恭俭让”,我猜两千多年前当我们伟大的秦始皇帝准备把这些挖坑深埋的时候,我能想象的出,他们的脑海里不是被死亡的恐惧而充斥,而绝对应该是满脑袋的辉煌历史! 我看不出有谁能把谎言说到永远,我更不相信什么人会把所有的人欺骗到永远!
个人分类: Funny Things|7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包
jiangming800403 2012-1-4 15:11
通胀会让让钱包缩水,但投资会让钱包严重缩水。(见吴国清老师的博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1954do=blogid=524202) 神奇悖论的背后是流动性不断大规模的凝结在不动产与大宗资源性产品里。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的流动性
dongzg101 2011-10-27 06:10
金融危机的原因在于钱失去了流动性,股市 和楼市,本来就是两个金融水池。只有互相流动才可以避免金融危机!
1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十一长假,加速货币回笼!
duke01361 2011-10-8 17:51
中国十一长假,人财两旺,中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高达1400亿新元。中国铁道部昨表示,全国铁路旅客量,有6000万人次。全国道路客运量,有7580万人。 显而易见,中国的十一长假大大促进货币回笼,减少了市面上的流动性。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有益。同时,对于服务业等三产具有拉动作用。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动性人口的住房需求
dongzg101 2011-10-1 09:25
(回答前面的一篇给北京市住房的建议) 北京住房的问题是没有人考虑北京700万流动性人口的住房需求,对于最有创造力的年轻人,需要的不是四十平方的房子.二十平方的房子足够了.四十平方足够更多的人变成永久性人口,年轻人的住房一定要在市内,这样四年大学本科+三年到五年的实践足够培养出未来中国的邻军人物.中国罕见太多.有聪明人居然建议四十平方打通,又在玩商品房那一套.公租房申请符合条件入住,每三年核查一次,到期收回,特殊原因延长两年.不超过五年.
1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动性溢价与股市的关系
热度 1 shawkenn 2011-6-16 10:36
流动性溢价与股市的关系
最近研究流动性溢价问题,写了一篇短文。关于“流动性溢价与股市的关系”。后投到中国证券报。有幸见报。 编辑报文标题改为“高流动性溢价或预示股市底部已至”,原文如下: 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股市走向。流动性溢价直接反映出流动性风险的大小。目前的流动性溢价反映出流动性风险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从以往流动性溢价和股市表现来看,股市目前或已达到底部。 周二央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将使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中小金融机构也达到18%。银根的进一步缩紧,意味着流动性吃紧,流动性风险在加大。   回顾2008年,央行一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次,最后一次上调时间在2008年10月15日,当时的存款准备金率最高达到17%。存款准备金率在2008年的上调密度和今年非常类似。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在市场上最直接表现是流动性的缩紧。   流动性的松或紧可以用流动性溢价来反映。以6个月期SHIBOR和6个月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差价×100作为衡量流动性溢价的指标。从2008年7月到2011年6月流动性溢价和上证指数的走势看,在大多数时间内,流动性溢价和上证指数表现出反向关系。如2008年10月28日指数达到最低位1664.93点,流动性溢价在2008年11月17日达到最高点2.1406。当流动性溢价于2009年7月21日达到最低点0.0576,指数于2009年8月4日达到阶段高位3478.01。今年3月份以来,流动性溢价又步入一个高位区,接近2008年10月份的高度。   从股市表现和流动性溢价的关系来看,目前的情况与2008年下半年有相似之处,即流动性溢价高位徘徊,股市行情走低。流动性溢价继续维持高位或进一步走高的可能性还能有多大?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空间还有多少?仅从流动性溢价和目前存款准备金率的历史水平来看,均已达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在这两个指标均已接近极限的情况下,股市是不是能如2008年下半年那样在流动性溢价达到高点之时逐步企稳,时间将证明一切。 因报纸未刊登我的分析图,故补充进来。供大家参考。
4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杯具!3月份新增贷款量超额完成3600亿
qlms 2010-4-12 18:23
上个月温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的新增贷款量控制在 7.5 万 亿左右。 为了实现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银监会刘明康主任多次声称要严格监管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促使银行业按照 3 : 3 : 2 : 2 的比例按季发放 新增 贷款。也就是说,一季度的新增贷款的额度大约为 2.25 万亿左右。 因为一月份和二月份的新增贷款量分别为 1.39 万亿和 7000 亿,所以使我对刘明康主任的讲话深表怀疑。于是在上个月底写了一篇《 三月份新增贷款,喜剧?杯具? or 闹剧 ? 》的博文,并对所可能出现的结果做了一番评论。 今天,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公布了《 2010 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结果很杯具,三月份的新增贷款依然达到了 5100 亿元,看来全年超额完成年初的新增贷款目标,应该是确定无疑的,房价在充足的货币供应下,估计一时半会也不会降下来。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没有超过7000亿,所以不会上演闹剧了。 最近,更让我难以理解的是,在这样的放贷形势下, 银监会刘明康主任仍然在最近的博鳌论坛上宣布《 中国今年新发贷款或达 7.5 万亿 》。 不知道他这么说,到底是忽悠,是吹牛,还是真的有底气? 我一直认为,政府官员如果能实事求是地做事,其实对人民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作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 附 2010 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摘要 : 2010 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 适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积极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 22.50% 2010 年 3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 65.00 万亿元 , 同比增长 22.50% 。 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 2.60 万亿元 一季度本外币贷款增加 2.80 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 2.60 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 292 亿美元。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 4.04 万亿元 四、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 五、国家外汇储备增长 25.25% 2010 年 3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 244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25% 。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479 亿美元,同比多增 402 亿美元。 3 月末人民币汇率为 1 美元兑 6.8263 元人民币。
个人分类: 物理与经济|398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尽长江滚滚流
zdwang 2009-2-1 08:10
不尽长江滚滚流
—漫话流体与流动性 王 振 东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是辛弃疾(1140一1207年)在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三月赴镇江任知府,登临北固亭时,所写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上半阕。词人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搂上,满眼望去,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引起了千古兴亡之感。因此,接下来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纵观千古成敗,往事悠悠,词人以流体的流动抒发了感怆雄壮的忧虑之情,以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了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 唐宋诗词的一些名家颇善于用流体的流动性来表达各种情感,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精美绝句: 李白(701一762年)《金陵酒肆留别》诗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将进酒》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杜甫(712一770年)《登高》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煜(937一978年)《虞美人》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 寇準(961一1023年)《江南春二首(其二)》诗 日落汀州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王安石(1021一1086年)《桂枝香.金陵怀古》词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苏轼(1140一1207年)《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诗句中用流体的流动抒发情感的事,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它是自西周末年到东周春秋中叶(公元前1100一约公元前600年)这500年间的抒情诗集,共有305首,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编集成册。现在我们来看其中用流体的流动性抒发情感的两首(左为原诗,右为白话译文): 《邶风.柏舟》 泛彼柏舟, 泛荡着的柏木舟, 亦泛其流。 随着河水在飘流。 耿耿不寐, 焦虑不安难成眠, 如有隐忧。 痛苦忧伤涌心头。 微我无酒, 不是我家无美酒, 以敖以游。 遨游也不能消愁。 诗中以随河水飘流的柏舟,写出了主人公沉郁的心情。即使是美酒、遨游也不能排除自己的痛苦忧伤。邶(bèi)是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邶风.泉水》 毖彼泉水, 清清泉水泛绿波, 亦流于淇。 涓涓流淌入淇河。 有怀于卫, 怀念卫国我故土。 靡日不思。 没有一天不惦记, 娈彼诸姬, 同来姊妹多美好, 聊与之谋。 且和她们共商议。 诗中以泉水始出,涓涓地流淌入淇河,比喻出嫁他国的妇人不能回归卫国,却又没有—天不在思念卫国。无可奈何时,只有与同嫁来的女子谈昔日,念故旧,想亲人,思回归,含情不尽。 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插图 流动性是流体的主要特性。在常温常压下,物质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在特殊情况下,还有等离子态和超固态)。近代物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处于永不停止的随机热运动和相互碰撞之中,同时各分子之间还有—种相互作用力。对于固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无规则运动较弱,不易变形;对于气体,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无规则运动剧烈,易于变形和压缩;对于液体,其特征介于固体和气体之间,易变形,不易压缩。气体和液体又合称为流体。从力学分析的角度,通常认为,流体与固体的主要差别在于它们对于外力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固体有能力抵抗—定大小的拉力、压力和剪切力。当外力作用在固体上时,固体将产生—定程度的相应变形。只要作用外力保持不变,固体的变形也就不会变化。因此,当固体静止时,既有法应力,也有切应力。而流体在静止时,不能承受切向应力,任何微小的剪切力的作用,都会使流体产生连续不断的变形。只有当外力停止作用时,流体的变形才会停止。流体这种在外力作用下连续不断变形的宏观特性,通常称为流动性(或易流性)。 自然科学:比拟流体流动进行研究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将其比拟流体流动进行研究的例子。 爱因斯坦(A.Einstein)和英费尔德(L.Infeld)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就谈到了一些在物理学上比拟流体流动进行研究的事例。如: 对热学的研究,一开始就是将其与水比较,比拟水从较高的水位流向较低的水位,认为热从较高的温度流向较低的温度。后来虽已将热看成能的形式之一,但这种热流的比拟仍在起作用。 对电学和磁学的研究,早期也都曾比拟为电流体和磁流体来研究电磁现象。后来又比拟流场,来研究电场和磁场。 在光学的研究上,有比拟质点运动的“粒子说”,和比拟流体波动的“波动说”,后来“粒子说”演化为“量子说”,但“波动说”仍然存在。 在声学的研究中,声速本身就定义为小扰动传播的速度,所以声学更是以比拟流体波动在研究发展。 在天文学的研究上,有不少概念也是比拟流体流动得来的,如将夜晚天空中由闪烁的星座组成的一条明亮的光带,比拟成“银河”。又如,将银河系之外一种从正面看形状象涡旋,从侧面看形状象梭的星系,称为“涡旋星系”;将星际空间分布着的许多细小物体与尘粒,叫做“流星体”。 现代自然科学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非线性科学贯穿着数理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成为当代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而推动非线性 科学发展的一些重要概念恰巧又来源于流体运动的研究。如: 孤立波,是拉塞尔(J.S.Russell)于1834年在爱丁堡挌拉斯哥运河中,观察到的一种他称作大传输波的现象。当时他正骑在马背上,追踪观察一个孤立的水波在浅水窄河道中的持续前进,这个水波长久地保持着自己的形状和波速。这一奇妙现象的发现,就是关于孤立波和现今关于孤立子研究的起始。 混沌的研究尽管在数学上可以追溯到Poincare栅栏和Birkhoff平面环扭转映射的吸引子,但促使混沌研究热起来的,却正好是流体湍流的研究。洛仑兹(E.N.Lorenz)于1963年在研究大气对流现象时,从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组(纳维一斯托克斯方程组)出发,经过量纲一化并作傅里叶级数展开,截取头一二项,得到傅里叶系数满足的一组常微分方程,称为洛仑兹方程(Lorenz方程),它的解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当时间充分大时是一个混沌解。自洛仑兹模型发表之后,对混沌的研究才热了起来。 分形,是曼德勃罗(B.B.Mandelbrot)1967年在研究湍流时首先提出的,并将其应用于星系、海岸、河网、树皮等的测量,现己应用到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非线性科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洛仑兹吸引子 曼德勃罗集 社会科学:比拟流体流动进行研究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用比拟流体流动所引出的许多概念和术语。如: 将文学上的一种创作方法称为“意识流”; 将人们工作单位或地方的改变,称为“人才流动”; 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或职业的改变,称为“社会流动”; 将某产品的加工过程分成若干不同的工序,按顺序进行,称为“流水作业”,这样的生产线亦称为“流水线”; 将商品或资金的周转过程,称为“流通过程”; 将物资的运输、配送,称为“物流”; 将某一件事的历史很悠久,称为“源远流长”; 将时间过得非常快,称为“年华似水流”或“似水流年”; 将人的心情很平和、安静,称为“心平如水”或“心静如水”; 将没有根据的传言,称为“流言蜚语”; 将感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称为感情的“流露”; 将某一事物或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比喻为“潮水”,如“学潮”、“民工潮”、“金融潮”等等。 在军事科学上,被国际公认为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的《孙子兵法》,其“虚实篇”的最后一段: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故五 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也正是将用兵作战比拟如同水的流动。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作战如同水的流动。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取胜要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低而不断改变流向,用兵作战要根据敌情变化而决定其取胜的方针。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所以用兵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原则。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得胜利的,才可以称得上用兵如神。用兵作战的原则,如同自然现象一样,五行(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四季(春、夏、秋、冬)依次交替,不可能哪一个季节在一年中常在;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明暗圆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这段话以流体的流动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生动地比喻并阐述了兵家之法。 《孙子兵法》系孙武(约公元前500—前440年)所著,此书总结了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末期及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些重要规律。所以,这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对流体属性认识和应用得很早的科学论述。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莱特希尔(M.J.Lighthill)和惠瑟姆(G.B.Whitham)于1955年成功地将行驶的车流,当作可压缩流体来处理。他们提出了一个流体力学的模型来研究一条很长的单行路上车辆的运动。于是在研究交通管理时,又出现了“交通流动”的概念和术语。 流体与固体的区分并不绝对 前面谈到流体与固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会不会流动,而这种区分实际上并不绝对。当放大了时间尺度后,就可以看到固体也会流动。沥青是固体,但容易发现,在马路旁边堆放着的准备修路用的沥青,时间一长就在悄悄地“流动”,向四周伸展开去。由于小草生长不快,可以慢慢地将铺设简单又较薄的沥青面推开,在地上露出来。瑞利(J.W.S.Rayleigh)对玻璃板作过一个实验:取一块长35厘米、厚0.3厘米的玻璃板,在沿长度的两边支起来,板的正中放一6千克重物。从1938年4月6日到1939年12月13日,放置了一年零八个月后,将重物取下,测出玻璃板中部向下“流动”了6×10的负4次方 毫米。这个实验表明,玻璃在受力相当长的时间后,也具有流体的性质。 金属会有蠕变,也是一种流动。当观察地层断面时,我们可以看到岩石有皱纹状的褶曲结构,这是岩石在流动的证据。在几亿年的地质年代里,岩层受着横向的力而流变或褶曲形状。在一些山谷里,冰川慢慢地向下流了几千年,古代冰川流动的痕迹还遗留在岩石的表面上。有人测量计算过冰川的黏滞性,大约是混凝土的100万倍;而混凝土的黏滞性,大约是水的100亿倍。可见无论冰川是多么“黏”,多么难于流动,然而经过几千年、几万年,冰川终就还是在慢慢地向下流动。当然还有一个使固体流动的因素是温度。温度升高后,也会促使固体更快地表现出流动性质。 秦岭岩石褶曲结构图 流体与固体的关系还巧妙地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表现出来。现代工业生产工艺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将固体形态的原材料采用粉碎、浸提、熔化、加某种流体搅拌等办法使之流体化后,在流体运动的过程中进行反应、提炼、加工、改性等,最后再经过冷却、干燥、浓缩、蒸发、挤入模具等形成固体形态的产品。如冶金、造纸、化纤、塑料、橡胶、化肥、制糖、制造巧克力等食品……无一不是这种工艺思路。于是,这些工业生产的效率及产品的质量,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流体运动规律的认识、掌握和应用。 总之,人们在从流体运动及其规律中吸取各种各样的“营养”,去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去发展生产,为人类造福。
个人分类: 力学诗话|82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直面现实还是讳疾忌医—金融海啸中的选择
王中宇 2009-1-6 08:56
直面现实还是讳疾忌医 金融海啸中的选择 (有图表的文本请看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1/64728.html ) 三角形整理与突破 从机制看 突 破方向 扬汤止沸的救市方略 心猿意马的流 动 性 金融海啸汹汹而来,最先感到实质性压力的是工业。 2008 年 12 月 12 日,组建不久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国务院新闻办的访谈中列举了大量统计数据,指出: 工业增长速度直线下滑,现在还看不到拐点,我们感到压力很大 然而, 2008 年 12 月 05 日深圳晚报报道: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与深圳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 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基本已至谷底了。 他还指出: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中国企业如能抓住机遇,就能在经济危机的阴云中找到阳光。 笔者向一位专业经济学者请教,中国处境如何?他告诉我:圈内观点不一,但多数人不太担忧,很多人视其为机遇,思考中国如何利用它获得发展。 三角形整理与突破 如果观察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率,似乎可以佐证经济学界这种乐观的看法(见图一)。 图一:中国 GDP 增长率 数据显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高位,除个别时段外, GDP 增长率波动的平衡位置大多在 7-10% 之间, 90 年代以来,更保持在 10% 附近。一个大国,如此长期地保持这样高的增长率,举世罕见。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 GDP 增长率的波动明显收缩,显示经济运行日趋稳健。 1997 年朱镕基提出保八,当时波动通道的下沿为 7.15% ,而历史经验表明,当 GDP 增长率接近通道上沿后一定会下行到通道下沿附近,据此,笔者曾质疑保八不可行,实际上后来的谷底为 7.6% ( 1999 年)。 2007 年, GDP 增长率再次接近通道上沿,而此时的通道下沿为 8.44% ,由此似可判断:此轮保八有把握。 金融海啸对中国的最大威胁是出口,因为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太高。然而海关总局的数据暗示我们,问题似乎不大。直到 2008 年 11 月,出口数据仍没有明显脱离上升轨道的正常波动范围,倒是进口数据下滑更明显(见图二)。 图二 : 进出口月度数据 与之相应,今年外贸顺差逐月扩大(见图三) 图三:外贸顺差 然而,注意到进口构成的变化,就令人忧虑了。 2007 年,进口总额中,与加工贸易相关的各项(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 / 物品、租赁贸易、出口加工区进口设备、加工贸易进口设备)等占整个进口金额的 54.3% ,可见进口的绝大部分是为出口服务的。 2008 年 1 至 11 月,这个比例降到 48.5% ,在进口总量下降的背景下,这意味着为出口而发生的进口大幅下降。换而言之,进口下降是出口下降的前兆。 事实上,统计局公布的 2008 年第三季度 GDP 增长率为 9.9% ,从图一中去年的上沿附近直接跌到了的波动平衡位置( 10.18% )以下,表明生产已经大幅下降了。 从三次产业的角度看,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见图四)。 图四:三次产业对 GDP 年增长的贡献(亿元 .1952 年价) 在第二产业的产值中,工业占到绝对多数(建国以来,平均份额为 88.8% )。统计局从 2001 年 8 月起逐月对社会公布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见图五)。 图五:当月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月增长率 令人不解的是,统计局网站中空缺了 2006 年 10 月到 2008 年 1 月的数据。笔者只能用多项式拟合统计数据,由此大体揣测这一时段 数据可能的范围。 数据显示,这一轮经济周期,其顶点可能在 2007 年 8 月左右,而进入今年以来,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急速下行,到 10 月已低于整条趋势线的最低值。 从轻、重工业角度看,本轮经济周期以重工业领跑,而今年重工业的跌幅远大于轻工业,且显出 M 顶的形态(见图六)。 图六:当月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月增长率 从订单原材料进口生产出口的流程看,出口下降最后对海外市场萎缩做出反应,由此可以预期,出口数据大幅下降还在后边。 回到图一, 50--60 年代, GDP 最高增长率 21.3% ( 1958 )年,最低增长率 -27.3% ( 1961 年),波幅高达 48.6% 。此后, 70 年代、 80 年代逐步缩小。转向与国际接轨后,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体制与手段,到 90 年代波幅降至 10.8% ,进入本世纪后,到 2007 年为止,最大波幅为 3% ,整个图一显现出三角形整理且走到顶端的态势。 有证券市场经验的人都知道三角形整理。当数据波动幅度渐次收缩,最后指向一个顶点时,意味着极有可能发生突破。突破意味着以前决定数据波动的机制失效,新的机制将取而代之。这时的关键是判断突破的方向,即新机制的性质。数据短期内如此急剧下降,似乎在暗示,向下突破的可能性远大于向上突破。 从机制看突破方向 那么历史上决定中国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图二显示,建国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始终是第二产业,这提示我们:工业化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回顾历史,是西方列强用战争逼迫中国选择工业化道路的,无论是晚清的洋务运动、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体制还是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其背后都是严酷的国际环境。 在一个人口众多、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实现工业化,资源何来?在毛泽东时代,一方面靠剪刀差从国民的绝大多数 -- 农民手中聚集,一方面靠低工资降低工业建设的成本。而改革开放后,吸引外商、招商引资成了各级政府的要务,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寄望于外部资本家。 于是无论是当年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还是后来的与国际接轨阶段,积累工业化资金都是经济主管当局的首要目标。当转向与国际接轨后,统计数据证和大量事实证实了资本利润极大化是中国经济体系最核心的要素配置机制(见王中宇《利润极大化与滞胀》科学时报 2007 年 12 月 30 日 五、六版)。而资本利润极大化必然导致产能与社会购买力的失衡。于是自 1998 年起,有效需求不足成了令经济管理当局头痛的顽症。 在古典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极大化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方才导致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而在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完成与国际接轨应是 1994-1998 年间(见王中宇《宏观调控:向左转?向右转?》科学时报 2008 年 9 月 2 日 2 版)。却在短短十余年间各种典型的矛盾就集中、大规模出现,根源何在? 中西方是从不同的出发点走上工商文明的,西方学者将中国的传统社会称为东方专制主义,马克思曾用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原始共产主义描述东方的传统社会,翻译《资本论》的王亚南则写了《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从秦汉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分析了中国官僚政治发生与演变的历程及其系统动态。 从历史上看,行政权力独大,官僚体系一家通吃是我们社会的悠久传统,它最大的特征是高效,因为它不受其他力量的有效制衡,可以自由挥洒。这种高效在历史上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当官僚体系中理想主义占主流地位时,它可以相对廉洁,从而高效地实现主政者的目标;而当官僚体系中个人经济理性占主流地位时,各级官员可以高效地实现自己的私利。 观察过去十余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理性经济人是如何把持政策选择,为利润极大化原则保驾护航的。 企业视角:推动资本向大型垄断企业集中 承包、优化组合;抓大放小、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一系列的政策都在推动资本向大企业集中,向少数人集中。贵族化的金融体系靠行政权力垄断了从储蓄到的投资通道,而它只热衷于向大型垄断企业注资,连理论上定位于农村的农业银行都是如此。《中国农业银行 2005 年年度报告》告诉我们: 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是:能源石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重点优势行业。其积极营销和拓展的对象是系统性、集团性客户、跨国公司、事业法人客户以及重点优质项目。其重点关注的客户有: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华润集团等优质集团性客户,各大电力公司、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等优质集团性客户,以及福建、重庆、大连等省市政府。 在做大做强和抓大放小战略思想推动下,国有寡头企业凭借垄断优势发育迅速。 在《中国统计年鉴 .1991 》中还被称为全民所有的企业,到了《中国统计年鉴 .1994 》中就改称国有了。可见国有取代全民所有不早于 1992 年、不晚于 1994 年。 全民所有至少在名义上要对全体人民负责,而国有则是政府内部事务,与全民无干。于是社会看到地方国有企业被大量转化为有官方背景人士的私营企业。而央企一方面靠行政权力聚集巨量资源,以做大作强;一方面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旗号下,让马明哲们合法获取 6000 万元年薪;一方面将大量员工抛向社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 1994 年起,国有企业未向财政提交一毛钱的利润,而从 1985 年起,就一直从财政领取大量的亏损补贴(见图七)。财政的钱来自全民,而国企的利润又流向了何方? 图七:财政与国企的经济关系 被国有抛弃了的全民,只好就业于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而它们在各衙门的严厉管制下,动辄得咎。以至于民谚云十几个大盖帽,管一个破草帽。贵族化的正规金融系统根本看不上这些草根,而草根金融却得不到合法的生存空间,于是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只能靠内源融资和地下金融艰难地谋求生存。 这样的政策倾向使资本向大型企业集中,资源和权力向大型企业的管理层集中。广大国民赖以为生的中小企业只好自生自灭。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告诉我们: 国家工商总局前几年发布的一组数据表明, 1999 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 3160 万户,到 2004 年这一数字下降为 2350 万户, 6 年间净减少 810 万户,平均每年减少 135 万户。另外一项研究表明, 1994 到 2004 年十年间,全国有 770 万家个体户消失。 而靠此为生的全民,其工资收入正是社会购买力的基础。 地域视角:推动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 区域倾斜、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限制低素质人口、创建 ** 城市(这 ** 会随时变化、与时俱进,诸如数字化、国际化、学习型、卫生、文明、绿色、宜居)。其核心作用是使资本向大城市集中。 从全国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获得的资源远超过各地,促成这些地方志得意满地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随着这些城市的超前发展,人口大量向这些城市聚集,导致这些城市的两会年年讨论控制人口规模、限制低素质人口。这些城市的现代化场景,使有能力影响到国家决策的群体,误以为这就是整个国家的面貌,从而误导国家的公共事务决策,因为这个群体主要住在这些城市中。 上行下效,各省纷纷将提高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作为发展战略,从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向省会聚敛资源。盛极一时的市管县改革,让各地的城市都有了可以搜刮的地盘,以至于被基层讥之为市刮县。 中心城市脱离国情、国力的超前发展,在观察者眼前展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形象: 一个与欧美不遑多让,形象工程与政府建筑之奢豪(同时难免粗俗)傲视全球。今年四川抗震救灾中,成都新的行政办公中心曝光,举国国哗然(见图八)。 一个凋敝败落,污染遍地,学校等公共建筑弱不禁风。即便天子脚下的 直隶,类似图九的景观也随处可见。 图八:从卫星照片上看成都新行政办公中心 来源: GoogleEaerh 图九:河北石津灌渠一景 当年的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曾感叹:城市建设得像欧洲,农村发展得像非洲。问题在于,非洲才是大背景,欧洲不过是这背景上的一块块飞地,而飞地上的人们却以主流社会自居,控制着国家的舆论和公共事务决策。 社会视角:推动资本向富裕群体集中 多年来,亲商成了各级政府自觉的政策选择,甚至亲到官商不分,官商一体的地步。政策优惠、划拨、特事特办、三零政策 (以 零资产、零税赋、零地价 吸引客商), 让前官员化身的商人,以极低的代价将大量名义上的公共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私有财产,并立法保护之,称之为产权明晰。另一方面,减员增效、拉开收入差距则让多数国民为之付出代价。 结果是国民中的少数人口依赖行政权力,聚集大量资产,以实现利润极大化;而导致多数人口缺乏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我们数千年的古籍中,有两个词汇描述这一过程 -- 聚敛、兼并,这历来被视为国家的乱源。这种聚敛的效率有多高?看看历年的胡润榜就知道了(见图十),请注意:图中表征财富的纵坐标是对数坐标,相邻两条主刻度线间差一个数量级。 图十:历年胡润富豪榜 事实上,胡润的调查线索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开报表,而许多富豪的财富见不得光。八十年代就提出的干部和家属财产、收入申报机制胎死腹中,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有太多的高官,其拥有的财富无法面对社会公众。可见聚敛的真实效率只能比图十显示的更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聚敛起来的财富统统需要进行投资、以追逐利润。以前,学界曾将投资饥渴归之为计划经济的顽症。事实证明,在主流经济中,投资饥渴远超过接轨前。 进入本世纪后 ,投资总额 / 国内生产总值的飙升速度远超出任何历史时期,在 2007 年,国民创造财富的 55.65% 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追逐着未来的利润(见图十一)。这个比值的平衡位置显示出持续的加速上升态势,如果这个大趋势不转变,十六年后( 2023 年),全部 GDP 都得转化为投资,而留给社会消费的份额将趋于零!这样的经济系统可能运行下去吗? 图十一:投资总额 / 国内生产总值 然而投资长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出口萎缩的前景下,更是不得不依赖投资。于是我们很可能看到经济继续沿图十一展示的趋势发展,直到无以为继之时。 为什么无法启动内需呢? 启动内需在逻辑上唯一可能的出路是降低投资份额,增加消费份额。然而经济系统一次分配的现实决定了工薪所得过低,而资本(以国有资本为主、民间资本中又以外资为主)所得过高。资本所得的本能是转化为投资。工薪所得中,高收入者所得过多,低收入者所得过少。高收入者的收入,相当部分渴望转化为资本,以获取未来的利润。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是低收入者,他们所得之低,使其客观需求的大部分不可能成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就是整个社会内需不足的根源。 只要一次分配的这个格局不改变,投资高速增长而内需疲弱的趋势就不可能改变。有人冀望于政府的二次分配,然而这只能被理性经济人(他们充斥于行政机构内外)当作最现实的发财机会。凡是由政府部门发放资金的事项,必定有政府内外相互配合,以各种冠冕堂皇的说词套取资金的事件,此类个案不胜枚举,圈内尽人皆知。其宏观效果是:政府发放的资金大量转化为新的资本,而本拟救助的对象所得无几。 这样的系统运行机制难于应对海外市场萎缩,于是向下突破的几率远大于维持原有运行状态的几率。而一旦发生向下突破,保八就成了泡影。 扬汤止沸的救市方略 质而言之,当前的困境源于强势官本位系统追逐的利润极大化原则。它心目中的发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将国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转化为追逐未来利润的资本;而国民的发展从来就不曾是它的真实目标。由此方可理解高速增长的 GDP 与国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间强烈的反差。 面对金融海啸,各国纷纷求助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向不足的有效需求注入额外的货币。当年罗斯福应对大萧条的措施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遏制资本积累的速度,包括: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实行以资产占有量为税基的累进税、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其二是增进社会公众的有效需求,包括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促中小企业的复兴、大兴公共工程。 2008 年 8 月 19 日,摩根大通 ( 亚洲 ) 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在他的一份报告中披露,中国高层领导人正在考虑一个 2000 亿 --4000 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 2008 年 11 月 5 日,中央政府推出 4 万亿投资的两年经济振兴计划,比龚方雄披露的高出一个数量级。 4 万亿相当于 2007 年 GDP 的 16.2% , 2006 年财政收入的 103.2% ,力度之大举世震惊。 现就职于世界银行的林毅夫表示: 中国 4 万亿人民币的财政刺激计划有助于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到 8% ~ 9% 的水平 , 这就是中国为全球经济能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从媒体报道看,这四万亿指向三个方面: 其一: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负担,包括: 1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2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3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其二:公共工程,包括: 1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3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其三:支持企业,促进转型,包括: 1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 1200 亿元。 2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为此,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第一个方向针对不足的有效需求,无疑是正确的。此次金融海啸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由政府直接向居民发放消费券,直指要害。然而这种补贴性的支出能否解决经济体系根本机制造成的问题,值得怀疑。最有可能的是,它能救急于一时,将矛盾推到以后。另外需要指出:对其中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当地部分民众和生态学者、文化学者持有强烈的异议,宜谨慎行事。 第二个方向从长远看为国家发展所需,但它能否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值得怀疑。投入工程的资金中,行政体系势必吸收一部分,工程最后由企业实施,企业必定要首先确保自己的利润,最后才可能是工资。只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依旧,这三部分的分配格局就不可能改变,而正是这种分配格局导致了今天的困境。大型工程中,单位投入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很有限的,而它却有超强的能力创造富豪。事实上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就采取过由政府举国债大搞工程的对策。正是这期间,中国的两极分化急剧拉大,产能与购买力严重失衡,造成了今天这种难以处置的局面。 第三个方向本质上是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调整。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相当热衷。既有站在企业立场上希望压缩政府在经济领域活动空间的,也有站在政府立场上要求控制经济命脉的。这种争论的背后往往掺杂着主义之争。然而从整个社会的视角观察,这不过是精英集团内部的势力范围之争而已,根本不涉及问题的症结 -- 社会公众疲弱的购买力。理论界还有相当多的声音将希望寄托于技术升级和创新。事实上,导致今天困局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运行机制问题。在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企业最理性的行为是窖藏现金(无论来自那个渠道)以备过冬,而非投入前景莫测、风险极大的技术改造。从全世界看,今天的技术水平远超过的 1929 年,却发生了与之类似的危机。可见指望技术发展能解决经济运行机制造成的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从问题症结的角度看,只有第一个方向对症,可能生短期救急之效;第二个方向利弊参半、弊大于利;第三个方向基本不对症。注意:当年罗斯福从遏制资本积累的速度和增进社会公众的有效需求两个角度下手。而今我们完全没有遏制资本积累的速度的举措,相反却为加速资本积累打开新的渠道。由此可感受到,在社会公共事务决策上,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力之巨大。这种扬汤止沸的药方,疗效可想而知。 心猿意马的流动性 这三个方向的措施需要巨量的资金,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财政收入肯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政府支出的钱从哪里来? 12 月 8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以高于 GDP 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 3 至 4 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 2009 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 17% 左右。 这一政策的背后是相信货币发行量能影响经济增长,希望用多发货币带动疲弱的经济。然而,这一期望却得不到事实的支持。图十二是货币发行总量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的关系对比。数据显示,在 1999 年之前,两者间存在某种同步关系,而此后基本上是各走各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1999 年之前, GDP 增长率与货币发行量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 0.9587 ( 不变价格 )、 0.9189 ( 当年价格 );而此后 GDP 增长率与货币发行量增长率的相关系数降为 0.1295 ( 不变价格 )、 0.3391 ( 当年价格 )。 图十二:货币发行总量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 这暗示我们,货币总量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性因素,靠控制货币总量来调控经济速度已经不现实。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对流动性过剩极度忧虑,决定 2008 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以 防止通货膨胀。而事实上,整个 2008 年货币发行总量一改 2006 年 5 月以来的增幅下降趋势,转而上升(见图十三),而经济增速却明显下滑。 图十三:货币发行总量年增幅 理论界争论流动性过剩已有多年,至今未见明确结论,连什么是流动性都众说纷纭。经济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上并不缺少货币,货币发行量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生产的财富。货币发行量不仅远超过了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真实财富,也明显超过了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不断注水后的财富。而且,这种超越的速度进入本世纪后明显加快(图十四)。 图十四:货币发行量与社会财富比较 问题的症结在于,大量的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他们的目标是以钱生钱,以获取财产性收入,而这种收入最终建立在商业利润的基础上。商业利润依赖社会购买力,即不是指望利润而是满足消费需求的货币,而这类货币已经远不能满足期望获得利润的货币的胃口。 于是食利者群体的心态成了决定经济速度的关键因素。 当他们判断有可能挣得利润时,势必蜂拥而出,将资金投向一切他们看中的方向,这就是我们在 20042007 年间看到的流动性过剩。理论界则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论证投资优于储备货币,手持货币无异于坐等贬值( 见高善文《货币过剩与资产重估》中国市场出版社 )。 反之,当他们嗅到严冬的味道时,立刻转而信奉现金为王,紧攥钱包,准备猫冬,同时大叫受不了了,以博取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补贴,至少要也降低其承担的基本社会义务(如工资、税赋支出)。 于是经济体系的宏观管理本质上是与 食利者群体的心态博弈。古人云心猿意马,在真实利润空间与利润需求量之间严重失衡的环境下,食利者群体的心态势必高度不稳定,在贪婪与恐惧间跳跃,他们已经让全社会在短短一年内体验到了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大量超额发行货币,是为了让他们重拾信心。 当前,中国 30%-40% 的产能直接依赖海外市场,二十余年的经济进程形成的这一局面不可能在数年内转变。 于是我们看到,源自外部的金融海啸,正好撞上了中国经济体系的阿里基斯之踵。只要这些产能放空,食利者群体追逐的利润就成了无源之水,其信心如何恢复? 而一旦他们的信心恢复,这些超额发行的货币势必成为新一轮通胀的巨大推力,那时宏观经济管理班子势必体验到比 200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更严峻的通胀压力。 9 月 14 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言下之意,当前的麻烦,其程度不次于 1929 年美国的大萧条。而当年的大萧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将近半个世界的社会主义阵营。 我们经济系统的深层问题以前可能难于认识,而今统计数据和经济现实已经将其凸显出来。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现在是直面现实,严谨、客观、深入地开展研究的时候了。 (注:文中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海关总署网站)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31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金融危机与信托责任(郎咸平)”看整体性和流动性
newniu 2008-11-6 18:51
贝塔朗菲在 1945年发表《关于一般 系统论 》,这可以看作是他创立一般 系统论 的宣言。贝塔朗菲在系统论被后人称为整体论,言外之意是说贝塔朗菲更多是说整体性的。长期以来,我一直无法理解整体性,什么叫整体性?从语义上讲,整体性指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不过没有例子,我们不能具体到实际,只能有一些简朴的理解。现在,金融危机来了,例子也来了。 金融危机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金融系统是一个整体性。 郎咸平在金融危机与信托责任详细介绍了具体情况。前一些时间,刚出了一部《赤壁》电影,曹操一方水军通过铁链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从单打独斗来看,就是很好的主意。然而当遇到火攻时,问题就来了。那么金融系统同样如此,每家金融系统都是一个小船,但是大家通过信托责任连接在一起,抱团取暖,有钱大家赚。当宏观出来问题,大家全完蛋。 最后,郎咸平提到救市中的信托责任问题。过去大家都互相信任,现在大家互相不信任了。就象三氯氰胺事件,大家都不再喝牛奶了,不吃鸡蛋了。现在金融系统互相怀疑,谁也不敢把钱交给其它人。结果奶在金融系统手里成了死钱。银行不敢贷款给企业,企业不敢存银行,弄得大家心理紧张。 在经济向好时,大家敢把钱放给其它人,愿意货款托欠几天,愿意给别人一点意外帮助。现在不行了,大家都把钱控制自己手里。货币流动性降低了,需要钱的找不到钱。有钱的不敢把钱放出去。现在一些企业垮了,许多人赔了个干净,谁还有胆量把钱放出去。 根本原因在于对未来的预期变差了,不信任对方,不信任经济,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差。经济危机以这种方式来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果你感觉不到,这说明经济危机还需要一些时间才结束。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3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