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时事评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时事评论:我看浙大校友上书事件
热度 135 gfcao 2013-6-24 13:04
本文就事论事,没有恶意! 浙江大学校友上书国务院反对林建华担任浙大校长一职大概是这几天教育界乃至全国最为轰动的新闻,作为政府机构的教育部在这个问题上估计有点进退维谷。如果固执己见,坚持让林建华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浙大校友甚至教职工的进一步排斥,林先生这个校长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我想林先生本人一定也不愿意去浙大任职。如果顺应浙大校友的民意,教育部势必威严扫地,颜面无存。 有人将此事上升到教授治校的高度,认为这是向教授治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真的可以如此乐观吗?我们可以遐想一下,教育部最终作出了让步,不再委任林建华先生为浙江大学校长,接下来怎么办?校长如何产生?难不成真的让浙江大学的师生们自主选举产生?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更大的可能性是教育部另外委派一个院士或者浙大人认为的具有崇高学术声誉的人去担任浙大校长。 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校长与教师群体之间似乎成了对立面,按照一般规律,在中国要做到校长位置,必须在科长、副处、正处、副校等位置上各干若干年,虽然坐直升机甚至火箭者偶尔有之,但不很常见。换句话说,中国的校领导是在“千锤百炼”中成长起来的。除非教育部直接从院士中选拔一位校长(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否则,作为一步一个脚印走到领导岗位的人士,谁能入得了浙大人的法眼? 我拜读了浙大校友会的书信,其反对林建华担任浙大校长的主要理由有这样几个: 1 、林建华先生与浙大没有渊源; 2 、林建华学术声望不够,既不是院士,也没有海外头衔; 3 、林建华在担任重庆大学校长期间恶评不断,曾遭到学校教师的抗议,甚至有老教授因学校不作为而跳楼自杀。我觉得第三个理由还是站得住脚的,至于第一点,则颇耐人寻味,的确,一个熟悉本校历史并与之有渊源的人担任校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驾轻就熟,但焉知不会带来另一些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国外的选举制,还是国内的任命制,都有着时间限制,一般不得超过两届,为什么做这样的限制?道理不言自明,有些东西尽在不言中。说到第二点,很有些意思,我们经常说不要以身份取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不知不觉深陷其中。院士一定能管好一所学校吗?有海外经历与头衔的人一定能把中国的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吗?鬼才相信。依我看,除了在外界说与人听时可以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外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 坦率地说,浙大校友们抗议的不是任命校长本身,而是任命了林建华先生做浙大校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抗议仅仅代表了浙江大学校友的某种愿望,没有普适性,谈不上什么现实意义。说得小人之心一点,这不过是“出身论”或“身份论”的变种。如果浙大校友上书的本意是希望由浙江大学教职员工自己来选择校长,那么这样的上书所带来的现实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个人分类: 杂文|46530 次阅读|139 个评论
[转载]动车调查,重树信任比调查速度更重要
dongzg101 2011-9-23 15:58
动车调查,重树信任比调查速度更重要 2011-09-22 16:55:53 归档在 时事评论 | 浏览 1 次 | 评论 条   “7·23”动车事故距今已有两个月,可调查报告的出台时间依然成谜。针对外界关注的调查报告对外公布日期一事,国家安监总局有关人士表示,目前针对这一事故的调查“仍在进行当中”,何时对外公布调查报告“没有既定时间表”。(9月21日《武汉晚报》)   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公众的热切关注乃是题中之义,对调查报告的迫切期待也在情理之中。而对于调查“仍在进行当中”的说法,对于调查报告“没有既定时间表”的情况,公众自然无法“淡定”,大家经验所至,能想到的第一个字估计会是——“拖”。当然,公众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可对如此重大的事故的调查,实事求是来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复杂的铁路运行系统,庞杂的证据取舍过程,都需要缜密严谨地操作,实在冒进不得,从某种程度上说,轻率也很危险。   从国际经验来看,类似的重大交通安全事故,调查取证一般均需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漫长调查取证阶段。1998年6月3日,一辆德国城际特快列车在小镇艾雪德附近脱轨,8节车厢依次相撞,事故造成101人死亡,88人重伤,在现场救援和搜寻工作持续了3天之后,关于事故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则持续了5年之久;2005年4月25日,日本兵库县尼崎市的一列轻轨5节车厢出轨,造成107人死亡,日本运输安全委员会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调查取证后,才在2007年6月拿出了最后的报告书。   类似的重大交通事故,大多因技术或管理细节而起,而事故现场也大都惨不忍睹,调查起来千头万绪,对于事故调查来讲,缜密、周密、准确、科学和证据是第一要素,事故的复杂程度决定了调查最重要的一点是——真相。所谓欲速则不达,对于“7·23”动车事故来讲,我们需要的,或许不仅是调查的迅速,而是一个列车追尾的真相、原因,以及如何避免此类事故的改进措施。   而对于安监总局,对于“7·23”动车事故调查组来说,如何重获公众信任比调查速度更重要。“7·23”动车事故至今,掩埋列车残骸、“反正我信”等争议行为让公众大跌眼镜,信任度急剧下滑,此时,按部就班、缜密科学地一步步调查取证接近事实真相固然义不容辞,但如何重建公众信任,恐怕才是燃眉之急。否则,即便快速地拿出调查报告,也可能面临鲜有人采信的尴尬局面。   正如白岩松所说,“也许很多年之前的时候,我们仅仅需要的是一个真相,但是在现在的时候,显然我们不仅仅需要真相,还需要的是科学的,让人立即产生信赖感的这种真相,而且不仅要结果,还需要一个更加详细的过程。”  这就需要事故调查方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坚持信息公开的做法,将事故调查的每一个进展公之于众。2009年6月1日,一架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载的空客A330客机在大西洋失踪,法航在事故一个月后给出第一份调查报告,只是说“调查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半年后又拿出一份报告,也未给出明确的坠机原因。但是,其对调查工作的阶段性情况介绍,以及长达76页的不容置疑的事故原因分析,却能让人十分信服。调查报告共70页,分为调查报告纲要、调查机构简介、空难情况调查等,而且以大屏幕为主体,以画面为载体,多媒体介绍事故情况,给人的感觉非常严谨、科学、可信。而我们的事故调查呢?往往几个人往桌子面前一坐,照着稿子一念,背景都是喷绘的背景画,如此呆板机械,怎能最大程度的传达事故细节,怎能获得公众信任?   同样,德国城际特快列车惨祸中,虽然调查取证时间长达五年,但因此调查过程公开透明、专业严谨而获得了广泛的信任。可见,事故调查的耗时多少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调查的公开透明和严谨,在于公众相信你的调查结果。如果像成都公交车大火事件那样,调查报告缺少直接证据,基本上是以一个结论来支持和推导另一个结论,且说明仅有短短600字,或者像上海高楼倒塌事件那样,短短6天时间就拿出口气断然的“太监”式专家报告,即便速度再快,也是欺人之举。   如果能像法航空难那样,以真相为本,通过技术手段取信于民,比如在铁道部网站上即时更新事故调查进度,哪怕是一个细节的突破,哪怕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对于受害者家属和公众来说,都是一种信息服务,都是一种尊重,如此,不是更能获得公众信任吗?
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公租房需破三大难题
dongzg101 2011-9-23 05:06
公租房需破三大难题 2011-09-22 16:55:36 归档在 时事评论 | 浏览 348 次 | 评论 0 条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公租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租金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按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   这项政策的亮点可圈可点:不光明确了公租房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还将住房保障的阳光雨露洒向了“外来务工人员”,着眼实际。从住房需求角度来看,倒也“精准”,果真照此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失为一项有力的民生举措。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很骨感,尤其是很多住房政策,好经往往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此前就曾出现过“住经适房开宝马”、保障性住房“租转售”、“限购令”变“催购令”、“限价令”变“涨价令”等现实尴尬,具体到公租房建设上来,要想丰满的理想照进现实,保持政策不走样,还需解决好三大难题:   一是标准难题。何为收入“中等偏下”?各地执行时差之毫厘,保障范围就可能谬以千里。再说,按照以往惯例,保障性住房的重要门槛之一就是户籍,这里所说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申请公租房时是否也要被户籍的筛子筛一遍?还有“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且不说“小户型”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单说“以40平方米为主”就有很大的弹性空间,99%是“为主”,51%也算“为主”,都控股比例了嘛,到底“为主”到什么程度?根据北京市公布的建设导则,其4种公租房户型中,就有50平米、60平米左右的,面积大意味着租金高,40平方米的单套建筑面积能否“为主”到位,也是一个未知数。最后,按“略低于”市场租金价格出租,“略低”的标准也需要细化,否则就很可能出现公租房租金贵过市场租金的怪象。   对此,迫切需要一个严谨的具体标准,不能将“解释权”归于各地,否则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公租房政策能否最大限度地惠及保障人群,实难预料。   二是资金难题。很多地方建起商品房来不遗余力,可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油水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尤其是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地方政府不仅要倒贴土地,且投入资金回笼周期过长,大多不太积极,即便是硬着头皮上马,也有些心有旁骛。因此,这项公租房善政能否惠及民生,关键要看钱从哪里来。财政投入?很多地方已然捉襟见肘;地方发债筹资?地方债务规模已很庞大,且发债多以土地为抵押,如今房价僵持,常见土地流拍,地方债似乎也不足依赖。不过,将住房公积金收益专款专用建设公租房,既能解资金之困,也符合公积金的安居本意,不失为一种两全之策。   三是分配难题。众所周知,尽管保障性住房建设看起来如火如荼,但目前公租房、廉租房仍属稀缺资源,分给谁不分给谁,这是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建立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分配机制,也是重中之重。鉴于此前保障性住房出现的诸多寻租丑闻,以及连摇号都出现作弊现象的客观现实,想来谁也无法对公租房的公平分配保持天然的淡定,假如“以售代租”、“内部认租”、骗租等丑闻故伎重演,相关配套制度也理应未雨绸缪,严阵以待。   楼市风云激荡,有些政策初衷虽好,却屡遭扭曲异化,大建公租房虽是惠民工程,但个中难题何止上述赘言?   因此欲圆公租之梦,须有攻关克难的决心和制度配套,如此,骨感的现实才能变得丰满起来。 0 上一篇 奢侈品税调整何妨“阶梯化” 下一篇 动车调查,重树信任比调查速度更重…
6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病“一卡通”成现实 健康生活方式受重视
热度 1 hucs 2011-7-8 14:12
博士研究之评论 看病“一卡通”成现实 健康生活方式受重视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6 月 1 日我在博客中提出的我国医院三个一通 -- 即 看病“一本通”,检查“一单通”,缴费“一卡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6do=blogid=450562 )。 今天新华网报道 ,海军总医院已实现所有缴费“一卡通”(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07/07/c_121634267.htm )。可喜可贺!相信,很快会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同时,相信各种 检查“一单通”也将很快 能够实施。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朝着便民 、 惠民的方向前进了,朝着和谐社会 、 小康社会发展了。我们的党和政府能网络问政 、 广纳民意,努力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机制体制优势之所在。 健康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记者报道,近日 卫生部宣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重点工作内容,今后将逐步纳入卫生城市(区、镇)创建考评指标体系(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07/06/c_121628021.htm )。看来,我们竭力宣传、推广、普及的“ 胡氏 健康生活方式 ”是非常正确的,确实具有超前性。 衷心的为我们党和政府重视和利用民间智慧而感到高兴。这也是我们的事业必将兴旺发达的原因之一。 ---- 您好! “保健康才能奔小康” 欢迎介绍您在南昌的朋友来看看心血管。 欢迎访问我们的科学网博客和搜狐微博。 胡春松 大夫 在职博士生 南昌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3 号 就诊预约电话(短信优先): 1897081680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6view=hucs 微博 pine : http://t.sohu.com/u/132051852 主要研究方向: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血管(基础与临床),等 also Dr. HU Chun-S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Medical College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o. 463 Bayi Ave , Nanchang 330006 P.R.China Tel: +86-(0)189 7081 6800(mobile) Blog: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6view=hucs Email: chunsong_hu@yahoo.com.cn or cs_hu@yahoo.cn Micro Blog: http://t.sohu.com/u/132051852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22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事评论切忌以论代史
热度 1 黄安年 2011-4-1 16:47
时事评论切忌以论代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4 月 1 日发布 学术研究、历史考察、时事评论 , 切忌以论代史、或者以论带史,不以主管框子来预设前提,列举经不住历史检验的事实为例子,来证实自己的主观假设。 笔者注意到某些著名媒体的著名时事评论员,在评论时有时存在这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希望引起媒体的高度注意。以最近的一个石评大财经节目为例,这位时事评论员在几个重要判断上均令人生疑。 其一,用 2G 时代的中美博弈观来解释中动北非乱局并不符合实际 中动北非乱局和利比亚局势恶化再次证明 , 现在不是某些人一再鼓吹的什么 2G 时代 , 我们看到在这个地区, G7 集团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冲突 , 说地明白一点 , 存在着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事实 , 如果用十字军东征之类的方法矛盾只能加剧; G7 集团之间在这个地区存在者矛盾和冲突; G7 集团的新干涉主义引发了中东北非地区领导集团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新的矛盾和冲突 , 所有这些才是中东北非问题的深层次根源,现在没有材料证明,近几个月中东北非地区的动乱和不稳是美中博弈的反映。笔者主张我们的一些时事评论员少谈些美中博弈之类的零和游戏。 第二 , 认为美国具有好战的侵略性,不懂中庸和谐,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这位评论员在阐述美国历史时把美国说成不懂“中庸”和妥协的国家 , 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我们知道美国的历任总统基本上是钟摆中间偏左或者偏右的总统 , 美国的政治机制主张各种权利的制衡,在 1945 年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谋求全球霸主地位前 , 美国基本上实行的“中立”、“不干涉”的对外政策 , 美国历史上在国内发生的内战仅有 1961-1865 年的南北战争一次,战争的结果以南北妥协握手言和而告终,南部反联邦的将领放下武器卸甲归田 , 联邦政府不计前嫌,主张和谐相处。美国历史上的和谐学派早已闻名于世,过去我们的阶级斗争哲学经常批评美国的和谐哲学言犹在耳,这些说明在主要倾向上美国在 1945 年前不是一个好战、好斗的国家和民族。以为美国不懂得妥协和和谐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虽然二战后美国为谋求霸主地位明显地具有全球扩张性 ,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这种扩张和当年希特勒相提并论,否则我们岂非对美国实行了绥靖政策。 第三,认为新世纪以来美国由盛而衰估量为时过早 这位时事评论员和两位托儿说 , 自 2001 年“ 9 · 11 ”以来,美国由盛而衰,举出的关键理由是 2001 年“ 9 · 11 ”、 2008 年的金融“海啸”、 2011 年的中东局势三件大事,然而这个结论作为一家之言尚难以为历史事实所证明。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美国已经由盛而衰 , 作为全球大国的力量对比,美中实力差距的相对缩小不意味着美国已经衰落,这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美国和中国之间并非零和游戏,美国和日本、欧洲其他大国之间的实力中也没有出现美国已经衰落的迹象。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6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时事评论切忌传播“据说”信息
黄安年 2011-3-2 17:07
时事评论切忌传播 “ 据说 ” 信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3 月 2 日发布 新闻媒体如实快速传播事实真相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切忌随意传播虚假和不实信息 , 也不该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所谓 “ 据说 ” 信息,这类所谓“据说”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事后证明往往是子虚乌有 , 传播者既不承担责任又事后不加纠正,等于继续传播虚假信息。 某些媒体评论员似乎有专门传播并夸大事态的癖好,例如大家知道的什么挂面中掺了食用胶将危及人的生命 , 简直没有人性之类的极其情绪化的评论,结果卫生部不得不出面澄清 , 而这位博士却一句歉意的话也没有。有些事是千真万确的 , 如最近的海陆空全方位从利比亚撤出中国公民 ( 说撤侨未尝不可,因为中国公民也是在利侨民 ) ,就其规模而言,这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恐怕也是我国近代外交上史无前例,但是某位评论员一再说 : “我没有考证过”“据说这是冷战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撤出公民行动”。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位评论员在这个问题上要强调“我没有考证过”而在别的问题上却不能考证后再说呢。 坦率地说 , 某些事实评论员的评论往往先入为主 , 过于随意而不重事实依据 , 颇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我希望读报就是读报,读报本身就已经有所选择了 , 读报就是以读为主,不该以评为主 , 否则读报改名为评报好了。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2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想扔……
yangjingangel 2008-12-16 10:55
今天一早过来,就看到一则新闻:早前在巴格达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用自己的鞋子攻击了美国总统布什的伊拉克记者,遭到了伊拉克警方的拘捕。人群聚集在巴格达的萨德尔城区,要求警方释放他们的英雄穆恩塔达尔则迪。有些伊拉克国家电视台以及Al-Baghdadiya电视台的官员也要求释放该名记者 QQ群里,小布什被扔的那个经典视频截图早已广为流传了。小布什确实该扔,尤其对于伊拉克人民而言,他被臭鞋扔那简直扔的太轻了,直接应该砸板砖!就像之前陈水扁被一大爷踹屁股一样,他们都活该!反正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是极度暗爽的。但是,这位伊拉克的英雄跟那位英勇的大爷一样都被捕了,谁叫大家都倡导所谓的法治社会,法制世界里这样的行为就是不对地。在旧社会,那些犯人游街的时候,还不是人人喊打被扔的稀里糊涂,但是现在的犯人即使游街示众也不允许被随意扔吧,因为我们不是执法人,我们只有看的份没有执行的权利。 同学说我是热血小青年,其实我自己就觉得自己挺愤青。就说那个萨科齐,脑子装了很多叉叉,有网友说他脑子不够用,自己老婆都管不住,这一年他做的那点事儿,大家也都晓得,这样的人还真的没法儿说。而且对于那些西方国家而言,按理说他们的信用卡制度多么完善、每个人对诚信看的多重要啊,但是在政治问题上就总是玩那个出尔反尔的小把戏,有点可笑。咱政治觉悟不是很高,所以不太能理解,也许搞政治的人就喜欢这样玩?不管怎么样,就我自己,我也想扔,但是也只能在脑子里极度蹂躏那厮罢了。唉,还是挺没用的,呵呵~~ 以前呢,我们国家在受欺负的时候,近的就比如火炬传递在巴黎受阻啊、这次法国老儿见喇嘛呀,所谓的愤青就会声援抵制外国货,然后那些很不屑愤青的人就说站出来说什么国内就业、腐败等等问题咋就没人说呢,就知道抵制外国中国这么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在国际上我自己觉得是应该一致对外的,就内部问题,也是要多提意见让我们国家慢慢改善的,两者并不冲突吧,所以我也不晓得为什么那个时候每个群在转发抵制消息的时候接着就会出来要求先解决内部问题的群发消息,但是没有抵制的时候那样的消息也没见,很是奇怪。
个人分类: 读万卷书|2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后的参赛选手,我想对你说句话
moxj 2008-11-7 20:56
(图片来源 http://hxtc.china.cn/city/txt/2007-05/21/content_8284370_6.htm ) 首先申明一下,我也是 80 后.所以我下面聊的话不能算是我想对哪个或哪些 80 后的同学说的,而是我经常在反问自己的话. 关注民生和政治,经常情绪激昂也许是我们共同的特点.但当我们冷静下来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呢?也许马上会有人回答我:真实记录这些东西,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完全同意.但我认为那只适合把它记录在你的日记里,而不是公开的参赛博客里.当然你不要误会我的观点就是把它收藏起来.发表出来也很好.但我们要看发在哪里.你在娱乐网站里大发批评政策的文章,不但你的劳动成果不会有什么好的收成.你把别人的心情也完全搞乱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刚写的一篇短文 《每位参赛选手的博客都是科学网的一份问卷调查》 ,有些人也许不爱听这样的话.也许很多人觉得科学网因该是我表现自己的一个平台.确实不错,但我这个时候想非常抱歉的打扰你一下,问问你从小培养的那些集体主义观念到哪里去了.作为科学网一员的你,只想着这个舞台能怎么装扮你,那你能给这个舞台留下什么呢?也许会有人直接说集体主义就是扯淡,我一点都不会反驳你.那我说做人的责任不是扯淡,还有谁会出来反驳?入乡随俗.如果科学网有为大家提供服务的责任,我们无疑也有自己的义务.所以面对一些选手的冷漠和消沉我想提醒大家看下比赛细则:"... 以探讨科技界与高等教育界实现科学创新与跨越式发展为 主要内容 ,以原创博文为主要参赛形式,以开阔青年科学精英的眼界、丰富青年科学精英的文化生活、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为主要宗旨的 专业博客大赛 。 创新先锋科学精英是本次大赛的主题。 "看完这些后你有什么感觉?我觉得我写的作文都跑题了.还好,我的水平不高,不跑题也达不到什么水平.但不少人水平很高,写的不错,网友打分更可观,那阅卷的老师怎么给分呢?我是不知道的. 所以我想提醒那些热衷于比赛的同学们,最近关于博客比赛的东西你当什么都没有看到,即使有人一天的得票数比点击量都多了,继续. 如果有人认为我说的话太不符合网络文化了.想法不够潮流,好,我请你回到电脑主页浏览一下各大主流网站.你会发现网络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形成了它的规则和文化.各个网站的模式和内容都很一样吗?也许只有新闻相同的多.哪个网站是没有一点自己的特色还能存在下去的?如果都模仿别人那它还不和今年的股票一样了.好,你再看看科学网的介绍:" 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 综合类科学网站。作为服务于科学与高等教育界核心人群的垂直门户网站,我们希望能为网民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以及有关科学的网络交流平台。 我们的目标 科学网的目标是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我们希望能在互联网日益成为人类主要沟通方式的今天,为全球华人科学界这一特定人群,提供一个网络家园。我们目前设立的各个频道和板块,以及未来的任何可能变化,都是围绕着上述目标进行的。" 虽然扯的都比较远,但相信说了这些后.大家的心能聚到一起来.既然我们来科学网参加比赛,人家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们不能只为了自己的高兴和观众的捧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何必给人家出一些难题呢?批评社会有批评社会的地方,提意见有提意见的地方.(还希望读者也不要让我很为难)有些人文章写的好,但那是在他的观众群里写的好,在科学网的地盘里就要按人家的来.这样的话还是不说了,伤害你,也伤害我啊.但毕竟什么都要有个过程的. 最后,我只想说,我们毕竟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对历史和政治的评论我们这些没有亲身经历的孩子还是要坚持做工作时的态度为好,即使我们讨论了,也要有足够的证据和事实,不是凭感官和情绪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就是好东西. 另外我也盼望那些热衷于把其它网站的新闻和评论想法拿来科学网和大家分享的同学们在科学网里有更多的观众. 更盼望科学网这个综合类科学网站不只成为一个为网民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以及有关科学的网络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知识、智慧、和思想聚集和交流的平台) (上个括号里的话是喝多酒说的,科学网如果发现,且认为有点反动、会让一些人产生误会,可以删除) 同时申明:我马上整理一个和科学没有直接关系的帖子――《 系列报道之――几个地质队员在天山的一天 》并尽快连接过来.还请包含.      (今天回过头来看,喝过酒写的帖还是很有意思的,不能修改,但标注下吧)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3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