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重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哲学的邀请(9)——学思故学在
yaojunwei 2020-10-13 20:14
从学习方法论开始,到思考方法论的本土化,我开始考虑个体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恰恰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形成不同方法论形成的根源,这一互动是既定的,我们也许被困其中而不自知。 为了纠正这种不自知的困境,我试着将自己置于阴影和阳光交融中。阴影使我看不到阳光底下,在学术历史长河中的一切都是值得探究的。阳光使我知道学术史并非一切。 我在想学术中的自我和生活中的自我是一个融合的真实自我吗?“如果学术中的自我不是生活中的自我,那我会是谁”。我们可以继续追问:自我是什么含义?自我是我们先天的还是后天发展而来的?是一个自我还是众多情景中的自我叠加?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我?寻找学术的意义是否就是展现一个真实自我的过程?探索学术世界寻找自我真实性是一个可达的目标还是趋近的目标? 在无限的学术时空中的这一刻,尤其是我存在并呼吸的这一刻,我想知道学术中的我是谁?生活中的我是谁?这两者是重叠的还是冲突的?这两者是存在的还是虚设的?我处在学术时空的什么地方?我在学术时空中有什么体验感?在学术时空中我有什么样的经历?这些思考是否会作用于我的研究领域,是否会作用于我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感悟的学术哲学?我不知道,我不清楚,我需要亲身感受、体验和探究。 这些令人废寝思考“自我”的问题涌现,恰恰是对自己学术之路途径新的驿站时,围炉小酌的思考和感悟。同样的,学术中的哲学、理论、方法论和工具是否和现实生活中的哲学、理论、方法论和工具存在重叠和冲突?当我们试图去探索这种“重叠”和“冲突”的时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术使命感正在酝酿和培养,而这种“重叠”和“冲突”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人为预设,都是研究哲学和研究范式中所隐喻或者隐藏的。同样的,“自我”这个词用于学术哲学、理论、方法论和工具,学术哲学、理论、方法论和工具的“自我”与他者眼睛中它们的“自我”,即我们眼睛中关于学术哲学、理论、方法论和工具的认知是否一致,是它们原本就存在的还是我们所赋予、命名和人造的。 “自我”这个词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内涵。有时候指的是学者的整体,包括精神和身体。有时候它仅指心理活动,身体被排除在外。有时候,自我指一个有组织的灵活,决定着一个学者如何去思考、感受和行为。有时候,自我仅仅是指一个精神建构,用于描述观察到的行为模式。
个人分类: 应如室|1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的项目要不要申报?
热度 4 ncepuztf 2018-5-22 20:46
去某供电局参加科技项目申报研讨会。 会上大家热烈讨论了年度科技项目申报的内容。 有位专工提了个项目: 配电自动化二次系统监控 ,内容是再建一套系统监测配电自 动化终端等设备, 以便对这些监控电力一次系统的二次设备进行监控,确保其安全 可靠运行。 我说:这个是不是可以称为 三次系统 ,照这个思路下去,明年可申请监控三次系统 的 四次系统 , 然后以此类推,次次而进,无穷匮也!二次本来就应该设计有自检和 上报自身状态的功能, 再建监测该系统的系统,实无必要。 这就像家里请了个看孩子的保姆,因为不放心这个保姆(怕她虐待孩子),又请了 个监督这个保姆的 保姆(实际常见情况是由家里老人代替),如果对监督保姆的保 姆不放心,还要不要再安排个监督 保姆的保姆的保姆 ……
个人分类: 科教|1781 次阅读|8 个评论
【新智元笔记:汉语 parsing 涉及重叠的鸡零狗碎及其他】
热度 2 liwei999 2016-3-20 01:20
我: 条件反射了,一看到 ”伟大的中文“ 或 ”精妙的中文“ 的标题,就忍不住想 parse parse 看看(重叠reduplication)。 我: 虽然是对联似的歌词,结构其实与现汉一样蛮清晰的 白: “有”应该彻底做定语 我: why??这不是典型的 有+宾+宾补 句型么 白: “有NP VP”和“一个NP VP”逻辑上是同构的。有不当动词用,更接近本质。“没”单用也是一样。 我: 明白你说的意思,不过这事儿很微妙,两说着 我对于这类现象,也有那种处理,目前条件是要求 “有” 在句首。句首的“有”,虚化得厉害,其他的“有”真地不好说,因为前面可能再出现主语或其他的谓语连带成分,不能就把它一杆子打下去。 白: 当然不是所有。 我: 句首的“有”:“有个教授下午来”;“有教授下午来” 白: “我猜有人会紧张了”。 这不是问题,裸量词也是定语,相当于定语叠加了。“有”和“个”分别被“教授”吸收。一个表存在,一个定数量。 我: 语言学上是不定(indefinite),相当于英语的 some 或不定冠词 a 白: 不出现“个”,就是some;出现“个”,就是a。“拿个(根)鸡毛当令箭”,裸量词也是一样作定语。在这个意义上,数词就是状语。 我: 个 = 一个,省略了“一” 如果是修饰宾语N的话。但主语N的量词则不能省“一”。可以没有数量,但一旦有量,必须有数。量却可以省。“一妹子来看你”。量一般不能省,偶尔可。 白: 有个名句“把个特务跑了”,逻辑主语,虽是宾格。“给我一枪吧……” 我: 一枪是动量结构做补语,不是带有名量结构的“一把枪” NP 做宾语。 白: 俩=两个;仨=三个,一个,没有俩仨那样的字对应 我: 方言性质,我们江南就没有“俩”和“仨”。 白: 一+名词,北京口语这么说不少,普通话不是 梁: @wei 你这个 parser 很厉害! 我: @梁 谢谢,来之虽晚,却之不恭。kidding ... 还没有加 ontology 的核心呢(正在加),只可算爬到了半山腰,但山巅已然可见。 再过三个月半年看,可以不可以感受一次会当凌绝顶的VR(虚拟现实)。 我:这个句型算什么状语?v 是重叠词或短语(重叠以前做过的句型有: x 是 x , y 是 y): v 就 v,(反正)。。。 不 v 就 不 v “走就走,谁稀罕你似的” “不要就不要,有啥了不得” “没做就没做,你能拿我怎么样?” “瞎了眼就瞎了眼,反正是我倒霉,关你什么事” “坏就坏,我不在乎” “有钱就有钱,反正我也高攀不上” “不关机就不关机, 反正不上飞机老子一辈子不关机!!” “罚站两小时就罚站两小时,我扛得住” 以前说过,重叠(reduplication)现象在汉语不仅限于造合成词(abab,aabb,abb之类),而且也常用作句法手段在各种句式里。 “要我走就要我走,我早就不想呆了” 该句式呼应的小词有:反正 、大不了、早就、不在乎、稀罕、最多、顶多、扛得住、顶得住、受得了。。。 很像让步状语,但让步状语( 即使......)和条件状语(倘若......),都是虚拟,而这个状语却是针对 “已然”(已经发生的动作)。一般是负面的、有害的行为,主句说的是不畏惧,自己给自己打气。这个表达法有点意思。好像这类状语还没个名字?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么? 还有一个句式: 爱 x x “爱谁谁” “爱咋咋” “爱走走 不留你” “爱微信微信 爱非死不可非死不可” “爱阴谋阴谋 爱阳谋阳谋 谁怕谁” “爱堕落堕落 我爱莫能助” 可以加“就”,或者说上述句式省略了“就”: “爱吃鳕鱼就吃鳕鱼,反正不是我的选择。” “爱点豆酥鳕鱼就豆酥鳕鱼 我没有意见 领导说。” “你爱点鳕鱼就点鳕鱼” 意思是,“你如果想点鳕鱼 你就点” 白: 这不应是句法管的事情,只不过重复模式可以强化提示某种复句标签而已,就算啥都不提示,不是还有Next兜底么。 我: 不管如何 parse? 结果都成了: vp NEXT vp NEXT vp ...... 白: 不上规则主体,最多当成trigger…… 我: 谁 VP1 谁 VP2 ,“谁”的重叠句式,对应于英语 whoever,或者 those who VP1 will VP2 “谁出问题谁擦屁股。” 类似的句型还有: 什么 AP 就 V 什么 “什么热就学什么” == whatever is hot, go for it. 也可以是主句主语: 什么 AP 什么就 VP “什么热什么就招财” 类似的还有疑问词“哪个”和“怎么”: “哪个漂亮就找哪个” “哪个漂亮哪个就一路顺风” “哪个愚蠢哪个就完蛋” “怎么方便怎么来” “怎么”这个句式的扩展性似乎弱一些。 汉语口语,这些鸡零狗碎的句式还真不少。这些玩意儿 pattern matching 最拿手,就是扩展的 ngram,gram 是动态句素,不仅仅是静态的 token(词)。匹配不仅仅是 fsa formalism,而是带有 unification 的 fsa++ 机制。 统计模型怎么对付这些个玩意呢?譬如 smt(统计型机器翻译)怎么翻译?“爱咋咋”好办,它不扩展,应该从语料中学出来的,到了英语就是 whatever。“爱吃鳕鱼吃鳕鱼”,smt 是不是就傻了?试一下: smt 任重道远涅!(连“爱咋咋”都没对,往好里揣度是训练数据集可能压根就没有口语或社会媒体的双语材料。) 才意识到我前句的歧义:“不管如何parse” (1)(If) not handling (this pattern) how (can we) parse (it?) (2)No matter how to parse it 汉语口语的条件状语经常省略小词“如果”,真心可恨。这是铁心要逼我们上fsa+++梁山的阵势。 【相关】 《新智元笔记:汉语parsing以及所面对的汉语的意合特点》 【新智元:中文 parsing 在希望的田野上】 【征文参赛:美梦成真】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之二)】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5072 次阅读|2 个评论
【沙龙笔记:汉语构词和句法都要用到reduplication机制】
热度 1 liwei999 2016-1-30 06:44
洪: 过去有人打着红旗反红旗, 谷歌发明Go语言灭Go游戏。 这些比林彪还林彪的神马玩意, 想让骄傲的人类再也骄傲不起! @wei 能否给我这四句油诗做个parsing,看看还算人话么? 我: 好。我现在不在机器旁。 @洪涛Tao 你的油诗的 parses below: “林彪”活用为形容词使得 parsing 掉了链子 除此而外,其他的 parse links 还都说得过去。洪爷的诗是老妪能解啊。 至少从结构上看,基本是人话,比乔老爷的递归例举强多了。 洪: 好,神马 对应到 什么了。挺与时俱进! 白: 就是个词典。 洪:  窃以为你的parsing结果要通俗化,可以上面加一个deep learning做的mapping。借鉴alphago的做法。 我: mapping 做啥用? 为啥一切都往 DL 上靠? parsing 就是提供一个结构基础,后去可以比较容易根据结构pattern(subtree)去抽取信息而已,或根据结构去精准检索,改善搜索引擎。理论上这些结构也可以大大提高统计模型,把关键词语言模型提升为结构语言模型,但实际上能够在结构和关键词之间玩好平衡的统计模型好手,也不多见。问题出在,扔掉关键词,完全利用结构 features 做模型,模型可能不够鲁棒,对 sparse data 也较难应对。如果既要结构也要关键词,那么 evidence overlapping 的处置是一个挑战。 我: 比NP还AP可以。比 X 还 X 目前还没进入系统。 但是并不困难,因为 unification 和 reduplication 的机制在,就是缺了一条 rule 去 cover 汉语口语中这个 pattern,比林彪还林彪,比乔老爷还乔老爷,比英雄还英雄。这种口语pattern充当谓语性AP。 我: 刚刚 加上了口语中的 reduplication rule 比x还x: 所谓愚公移山,大多指的是这一类。好像做不胜做,但毕竟还是有限的句式。做一个少一个吧。至于名词转成了谓语后,意义上是怎么通过联想而改变的,那就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 与林彪能联想上的是什么?(1)神机妙算?(2)阴谋诡计?(3)克己复礼? 不同人、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理解。 譬如,与乔老爷对应的谓语呢?固执己见?登峰造极?极左? 持不同政见?如果乔老爷是指的国内的某个大财主,联想到的谓语可能是另外的意义了(贪得无厌?) 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结构分析的scope。 白:那名词以什么著称,就在那方向上更甚。 这个由语境决定了。 语义也只是留出替换接口。 看看那段时间的语料,以那名词为主语的,什么做谓语频次最高。如果谓语比较具体而分散,往上抽象几层看看抽象事件/关系的类别。 我: 跟 “的子结构”与what-clause类似,其语义所指是不确定的。系统没必要替人去求解。何况各人的理解都可能不同。 【相关】 《新智元:填空“的子结构”、“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 《泥沙龙笔记:parsing 的休眠反悔机制》 【新智元:中文 parsing 在希望的田野上】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New J. Phys. 连接边与相依边的重叠对网络渗流的重要影响
热度 1 bhwangustc 2013-9-25 23:47
2013 New J. Phys. 15 093013 ( http://iopscience.iop.org/1367-2630/15/9/093013 ) 李明,刘润然,贾春晓,汪秉宏 连接边与相依边的重叠对网络渗流的重要影响 近期对网络结构与级联故障的研究中,节点之间的相依性以相依边的形式被引入渗流模型。这种边的引入,使得网络更加脆弱。并且不同于经典网络渗流的连续相变,当相依边数量较多时,系统展现出不连续相变。我们这篇文章中抛开了相依边与连接边的独立假设,考虑了两种边的重叠效应,研究了其对整个网络的渗流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节点之间的相依并不总是使得相变不连续。在较高的重叠率下,即使网络中含有大量的相依边,渗流过程依然是连续相变。从而,系统可以展现出两种相变过程,当重叠率由低到高变化时,系统的相变过程从一阶相变转化成二阶相变。这也说明相依边数量并不是系统相变类型的唯一决定因素,相依节点之间的连接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利用生成函数技术,我们解析得到的序参量,相变点,三相点等值都与模拟结果精确吻合。 Critica l effect s o f overlappin g o f connectivit y an d dependenc e link s o n percolatio n o f network s Ming Li 1 , Run-Ran Liu 2 , 4 , Chun-Xiao Jia 2 and Bing-Hong Wang 1 , 3 , 4 1 Departmentof ModernPhysics,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f China, Hefei 230026,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 2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conomy,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 3 Complex System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hanghai Academy of System Science, Shanghai 200093,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 E- mail: runranliu@gmail.com and bhwang@ustc.edu.cn Ne w Journa l o f Physic s 1 5 (2013 ) 09301 3 (9pp ) Received 27 April 201 3 Published 10 September 201 3 Online at http://www.njp.org/ doi:10.1088/1367-2630/15/9/093013 Abstract . In a recent work Parshani e t a l (2011 Proc . Nat l Acad . Sci . US A 10 8 1007), dependence link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the percolation model and used to study the robustness of the networks with such links, which shows that the networks are more vulnerable than the classical networks with only connectivity links. This model usually demonstratesa fi rst order transition, rather than the second order transition found in classical network percolation. In this paper, considering the real situation that the interdependent nodes are usually connected, we study the cascading dynamics of networks when dependence links partially overlap with connectivity links. We fi nd that the percolation transitions are not always sharpened by making nodes interdependent. For a high fractionofoverlapping, the networkis robust for randomfailures, and the percolation transition is second order, while for a low fraction of overlapping, the percolation process shows a fi rst order transition.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crossover between two types of transitions does not only depend on the densityof dependence links but also on the overlapping fraction of connectivity and dependence links. Using generating function techniques, we present exact solutions for the size of the giant component and the critical point, which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simulations. NJP article download: NJP 1367-2630_15_9_093013.pdf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4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叠的太阳
热度 1 jlpemail 2011-10-6 09:19
你,看到了重叠的太阳 不是从深秋银杏叶 洒落的露珠间 您,发现了梦幻的色彩 不是在黄果树 瀑布跌落的瞬间 您 使用了 牛顿的棱镜 一个, 两个、三个 折光的组合 你看到了 重叠的太阳 一百个,一千个
个人分类: 诗词场|234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