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周生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环保部长:我们的数据是真的 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
redtree 2013-7-10 10:15
环保部长:我们的数据是真的 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 2013-07-10 04:46:33 来源: 京华时报 (北京) 京华时报( 微博 )讯 昨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一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围绕环境保护有关问题作了报告。报告中周生贤调侃中国环保部是世界四大尴尬部门之一。 周生贤指出,当前,环境保护既处于任务繁重、压力空前的艰难时期,又处于有所作为、解决新老问题的关键时期。 他表示,要优先解决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报告中,周生贤还对环保部门职能,现实的环境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周生贤介绍,我们的环保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许多职能出现交叉重叠。“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 周生贤在报告中指出,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环境意识开始觉醒,所以要让大家清楚,我们发展为了什么,如果发展的结果使健康人变成了不健康的人,变成了瘸子、跛子,这是对发展的一种讽刺。这种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京党政军机关干部、在京中央企业负责人和高校师生共约800人参加了报告会。 ■关键词 PM2.5 年初雾霾影响6亿人 周生贤介绍,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为75微克/立方米,年均值为35微克/立方米),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污染严重,一些城市灰霾天数达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我国城市能见度10年来下降了2公里。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城市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要因子的空气质量报告,在1082个城市中,北京市排名1035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的海口市排名在800位之后。 很多人还对今年年初大范围、长时间的重度雾霾记忆犹新。周生贤说,年初这次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重度雾霾天气覆盖范围近27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6亿。雾霾污染最严重时,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为680微克/立方米,连续46小时大于3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市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 背景近两年,灰蒙蒙的雾霾天气多次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PM2.5大大超标,其中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这一问题很快形成了社会共识,希望治理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 ■关键词 GDP 发展速度放得慢一点 周生贤介绍,在2006年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时,温家宝总理宣布了新形势下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周生贤表示,一些地方GDP挂帅,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抓经济硬、抓环保软,环境保护成为口头环保、口号环保。他还介绍,既需要高速的GDP,又要干净环境质量也不可能,必须要把当前发展速度放得慢一点,别那么快,党中央定的是7%,为什么要搞到百分之十几,谁让你搞的,你把空气污染成这样,中央要求7%,我们搞到7%赶紧停,也不算低,腾出一定空间来,治理环境,调整结构。 背景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再到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环境优先、不一味追求经济增速成了主流思想。 ■关键词PX项目 项目尽量远离居民区 周生贤表示,由于原料和产品都有易燃性,PX的生产工艺存在一定环境风险,但通过严格管理,能够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很低。 对于我国需求而言,截至2012年底,我国建成和在建PX项目产能为1230万吨,缺口为600万吨,仅去年一年就进口了近700万吨,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 周生贤说,在PX项目建设上,需要重点加强对PX的宣传。很多人认为化学物质的生产就是有毒有害,但对毒害程度和防治措施并不清楚。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应主动公开PX项目信息,包括立项、选址和环评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PX项目选址是引发群众争议的主要原因。新建PX项目必须在依法设立、环境保护设施齐全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建设,尽可能远离居民区,严格环评审批。 背景 2007年,由于PX项目距离人口密集区过近,6月1日厦门市民集体上街游行,抵制PX项目。随后项目停止,迁址漳州。2011年,大连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去年10月,宁波镇海也因PX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农村环境 保护行动计划将出台 农村环境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周生贤说,农村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全国4万个乡镇、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 生活 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不少地方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 44%、57%和67%。全国耕地土壤污染显现,主要污染物是镉、镍、铜、砷、汞、铅和多环芳烃。 周生贤介绍,环保部制定的《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正在征求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意见,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抓紧出台。 背景据公开资料,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特点是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等。农村环境改善迫在眉睫。 ■语录 ★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发展的结果使健康人变成了不健康的人,变成了瘸子、跛子,这是对发展的一种讽刺。这种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的数据总是跟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有时候老百姓不信。事实上,我说的是真的,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环境问题经历的问题,块头太大、浓度太高,我们工作减下来这部分,老百姓感受不到。比如PM2.5,不降到60以下,人们很难有一个明显感受。 ★必须要把当前发展速度放得慢一点,别那么快,党中央定的是7%,为什么要搞到百分之十几,谁让你搞的,你把空气污染成这样,中央要求7%,我们搞到7%赶紧停,也不算低,腾出一定空间来,治理环境,调整结构。 ★农村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 ★PM2.5影响群众健康,必须下决心治理。因为,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人大代表全部投票结果
热度 1 xupeiyang 2013-3-16 18:56
【850票反对,彰显民意】 今日下午,全国人大全会对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人选名单进行表决,结果反对票破天荒超过1/3达850票,赞成1969票,弃权125票,也即再有600多票就给否决了,史无前例。也反映出人们对环保现状的不满。此外,住建部长姜伟新收获反对票181张,环保部长周生贤反对票171,央行行长周小川反对票158,教育部长袁贵仁反对票135。都凸显了民众对住房、教育等问题的意见较大。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571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六·五”世界环境日专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whyhoo 2012-6-4 22:00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六·五”世界环境日专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记者 顾瑞珍)碧水蓝天、绿草白云……这是人们渴望的生存美景。 环境保护已是举国大事。在“六·五”世界环境日之际,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就“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剖析环境形势,展望美好前景。 “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保护资源环境的自觉和警醒” 40年前的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后来这一天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我们‘围绕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行深入探讨,来纪念世界环境日很有意义。”周生贤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环境事件。 水污染会使渔业生产率下降,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和土壤肥力下降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他强调:“我们必须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对保护资源环境的高度自觉和警醒;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周生贤认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环保要求把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促使经济行为主体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尽量利用循环再生资源,激励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获得新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环保制约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不会阻碍经济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禀赋差、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周生贤指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需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 “十一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年均分别增长6.6%和11.2%,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 他介绍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683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炼钢0.72亿吨、水泥3.7亿吨;累计建成5.78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从12%提高到82.6%,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坚强决心: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周生贤说,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的先导、扩容、增效和倒逼作用,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推动创新转型和绿色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央环保投资达1564亿元,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达2.16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全国52%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废气靠闻、废水靠看、噪声靠听”的状况有很大改观。 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2588个,占国土面积的14.9%。开展并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周生贤表示,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正在孕育繁衍。我们将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推行绿色采购,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6/04/content_2152865.htm
个人分类: 环境|1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周生贤: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
whyhoo 2012-6-1 21:05
“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如果我们继续沿用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将难以持续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近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环保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对新型环境问题探究不深,污染减排的科技贡献有待提高,整装成套环境实用技术仍然十分缺乏,新兴环保产业培育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加快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要求上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从环境管理的目标导向来看,环境管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以及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取这种模式。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众环境意识空前觉醒,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其标志是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措施。二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发达国家基本采取这种模式。这些国家经二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常规污染问题,环保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全球环境问题。这一模式的标志是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环境质量目标“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三是以环境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不断深化,开始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以风险预警、预测和应对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 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轨迹来看,这三种模式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和管理水平。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面对矛盾所采取的治标之策,正如急症病人首先要治病一样,环境管理基本上处于被动应对态势。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实现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管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以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环境问题可防可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三种模式代表环境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和监督管理能力等因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环境管理模式选择的多维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两种甚至三种模式并存将是常态。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基本属于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模式。近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PM2.5问题昭示我们,环境管理的最终成效还是要体现在环境质量改善上,环境管理只有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我国环境管理开始由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转变,扣响了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发令枪”。 第一,环境管理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了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血铅”事件。“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如果继续沿用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将难以持续,出现“增长的极限”并非危言耸听。必须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的中国环境管理新模式,以环境质量管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环境管理转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以后,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各级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坚持环保为民,必须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实现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为主转向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 第三,环境管理转型是缓解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我们必须坚持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紧紧抓住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污染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不再考虑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而是要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控污减排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刚性。 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今后一段时期,环境管理工作亟待突破的重中之重,就是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总会引领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思路与污染治理水平的跨越发展。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一要通过科技手段创新管理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探索是发现规律的必由之路,只有理念创新才能推动管理转型。要继续深化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演替、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夯实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二要深入研究适合国情的环境质量管理模式。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研究分类分区管理的战略、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以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建立与之相配套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以环境质量标准倒推规划目标,依据规划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根据任务需求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三要大力夯实环境质量管理的科学基础。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也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前,环境管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与之相适应,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掌握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明确各类排放源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改善环境质量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清单、控制领域,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环境健康调查和研究,探索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接地气”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要认真做好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发布环境质量状况,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逐步形成环境风险信息研判和环境质量动态预报能力。 四要进一步提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环境问题无国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不断翻新贸易壁垒和保护措施。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通过跨国扩散、转移污染行业等途径减轻环境压力。要积极适应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环保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努力抢占环境技术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赢得主动。 着力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 科技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具有引领和支撑的重大作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规范、环境技术管理、环保产业培育和科技支撑保障等体系,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一,以环保标准为抓手,不断提高环境监管水平。要加快完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为重要内容的环境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要加强标准的基础研究,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并根据标准工作的需求部署科研任务,充分发挥重大科研成果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撑作用。要加强环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标准实施带动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要加大环境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形成环境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环保标准的考核评估,让标准真正成为指南针、紧箍咒和百宝箱。 第二,以环境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规划的引领作用和政策标准体系的强制作用,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加大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将培育的潜在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为现实市场。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以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和综合环境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的结构升级与优化。把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这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战略部署。环保产业成熟的标志是环境服务业比重的增加。近期可选择一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 第三,以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突破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技术。要以实现减排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科研项目,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集成与产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演变与生态退化机理和调控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水专项是环保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国务院重大专项实施推进会和水专项实施推进大会有关部署和要求,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思路,举国动员,协同创新,聚焦重点流域,确保“十二五”“减负修复”目标实现。在继续推进环保公益性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环境基准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的立项。 第四,以环境技术管理为支撑,不断提高污染防治科技水平。污染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减排正处于关键时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麻痹。环境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大力实施科技减排工程,向科技要减排潜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标准规范等手段,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发布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大力推进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选取重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排技术创新试点。建立污染防治技术动态更新系统,定期发布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不断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措施,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 第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提高全过程环境管理技术水平。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快建立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促进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完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体系。建立可持续消费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评估试点。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政府在服务领域的绿色采购力度。积极推动新闻出版、教育、医疗、零售业等重点领域的可持续消费。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大力倡导可持续消费理念,提升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人民论坛》 (2012-05-25 第02版) 原文见 http://theory.people.com.cn/GB/82288/112848/112851/18017437.html
个人分类: 环境|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whyhoo 2012-2-21 20:0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发布以来,备受社会关注。这一规划提出了哪些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如何落实?记者就此专访了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记者:人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有所了解,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周生贤:实施这一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实施《规划》,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不仅仅是国家环境保护战略,更是支撑科学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对于实现国家“十二五”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实施《规划》,是贯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实施《规划》,就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前提条件,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先导和倒逼作用,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推动发展进入转型的轨道,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记者:“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但是《规划》指出,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仍在继续加大。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环境形势?   周生贤:“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在环境保护领域,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不断出现。   从国际看,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工业化开始进入从中期向中后期转变的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与此同时,结构调整进度不快,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滞后,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突出表现为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改善环境质量压力加大,新老环境问题交织,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亟待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问题压力日益加大。环境形势总体上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记者:“十二五”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什么?与“十一五”相比有哪些不同?   周生贤:“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   《规划》确定了7项主要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2项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1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与“十一五”相比,约束性指标增加了,减排压力加大了,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提高了。   记者:《规划》首次纳入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如何理解其现实意义?   周生贤: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明确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规划》体现了这一要求。   目前,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基本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也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已列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因此,“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提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充分发挥其服务民生的基础性作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作为“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重点,提出要实现“县县具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这是环境保护理念和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纵深发展。   “十二五”环保规划将“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点任务,通过促进区域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努力缩小区域、城乡之间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等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切实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使全体公民不论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差异,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果大致均等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   记者:最近,广西龙江河的镉污染事件引起社会关注。《规划》首次将环境风险防范作为四大任务之一,请您介绍一下相关背景和具体措施。   周生贤: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环境风险凸显、环境污染事故多发高发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同时,我国环境管理软硬件能力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之公众在多种社会矛盾问题集中时期异常敏感,环境风险有可能从局部演变成全局性问题。   针对这一形势,《规划》首次将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旨在通过完善制度政策,健全防范、预警、应对、处置和恢复体系,着力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环境安全保障问题。   一是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的基本制度建设。开展全国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深化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强化环境风险管理基础,完善全防全控保障体系。二是将重金属、化学品等纳入风险防控重点。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大有毒有害化学品淘汰力度,严格化学品环境监管,加强化学品风险防控。三是全面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工作。大力提升核与辐射安全水平,提高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四是从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角度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全面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大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原文见 http://www.mep.gov.cn/zhxx/hjyw/201202/t20120220_223702.htm
个人分类: 环境|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四十七:国人陌生的生物多样性词汇
蒋高明 2011-11-20 21:56
蒋高明 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1月11日,“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启动仪式在德国柏林举办;1月26日,“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活动在北京举办,中国环保部长周生贤与 联合国驻华机构总协调员马和励出席了纪念仪式。这一系列活动的宗旨,是为了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人类 可持续发展。 尽管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在国内外提出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至于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 ,中国进行了那些努力?取得了什么进展?对于这些问题,除了专业人士外,许多人还是比较陌生的。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舶来词,其英文为biodiversity,是由biological (生物的)和diversity(多样化)合成的,大陆学者翻译成当今的词汇;当时,台湾学者翻译成“生物歧元化” ,现在他们也不用这个词,改用“生物多样性”了。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多样化程度,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赖以为继的生存环 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还有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这是对生物多样性含义的延伸。其实,用一句通俗的话来 概括生物多样性,就是形形色色的生命及其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其保护核心是物种。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成分,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物种繁殖后代的最直白表述。而生态系统实乃物种与其生存的外界环境构成的能够自我维持,有生命力、恢复 力的系统,没有物种,生态系统就崩溃了。当今世界,尽管人类取得了重大的科技进步,但是,举全球之财力,聚集全球最聪明的科学家,包括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类也不 能利用无机原子创造出哪怕小小病毒这样一个物种来。人类能够制造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大分子片段就是了不起的发明了,当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就是这样的一个科 学发明。而对于牛来讲,可以轻松利用它吃进去的草、矿物质、水分,合成这个牛胰岛素。 这就是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初动力。没有了其它物种为人类制造的食物、氧气、水分、衣物、药物、建筑材料、交通工具等等,人类是寸步难行的。21年前,美国科学家曾经 在西部荒漠地区,试图通过人的努力,在模拟的太空中创造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环境,号称生物圈2号(地球是1号)。遗憾的是,这个实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地球是人类目前能 够知道的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分布的星球,地球家园毁灭的那一天将是人类彻底灭亡的那一刻。 那么,生物多样性出了什么问题,非需要人类保护才能继续维持呢?这是人类长期蔑视自然,破坏自然造成的苦果。纵观人类进化史,人类实现最多,也是最引起人类自豪的 是:向自然无限索取。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自然资源,岩石中的重金属,古岩层中的地下水,甚至深海里自由觅食的海洋生物,都变成了人类的食物、药物、器物、或杀人武器。有 了科学的武装,那些曾经与人类共存的生物,被不断驯化,其生境被岛屿化,有些则永久消失了;即使人类培育了上万年之久的农作物,也被一些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即转基因) ,对物种进行“粗暴”改造。物种消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组数据: 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知21%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28%的爬行动物、 30%的两栖动物、37%的淡水鱼类、35%的无脊椎动物,以及70%的植物处于濒危境地;2009年11月3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再次更新了《受胁物种红色名录》,在47677个被评 估物种中,17291个物种有濒临灭绝的危险,比例约为36.3%;目前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 也许有人会说,物种灭绝是自然发生的,人类不必要担忧,有物种消失,也会有物种形成。这个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生物灭绝肯定是有自然的原因,恐龙灭绝就与人类无关。60万 年之前,北京地区尚分布有野象,当时森林非常茂盛,有大量的食物供应。大象南移显然是气候变化的结果。然而,人类出现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变暖 、臭氧层漏洞扩大、水资源危机、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生物入侵,都是与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不恰当地利用物种资源造成的。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