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王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The Philosophy of Intelligence - Part I
热度 7 王飞跃 2016-4-3 10:00
The Philosophy of Intelligence: 关于 AlphaGo Thesis 和思维的范式转移 (Part I) 非常感谢人民大学刘老师的邀请,也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学习。本来谈哲学我是极其担心的,但一想到今天是愚人节,可以随便讲,就答应了刘老师。另一个原因,就是维特根斯坦,我对他的感觉与其他哲学家不一样,有点神秘和敬畏。虽然我是学理工的,但从学术家谱上看,维特根斯坦还是我的 “ 学叔 ” ,所以中国维特根斯坦学会举办的活动,我也必须 “ 从命 ” 。 我的报告从这 7 个部分展开,主要围绕个人的经历,谈一下我为什么对 AlphaGo 的认识与许多人有所不同。 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大学学工程,研究从力学开始,转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博士论文是智能机的协调,其实是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内容,加上学习机器和博弈决策。毕业后在系统工程系教了21年的书,也做了21年的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后来回国,开始社会计算、平行智能、知识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为什么要从力学转行到信息?1984年,我读了科学哲学家库恩的书《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提出的范式转移的概念,给我巨大冲击,使我放弃之前所学,转到控制理论学科。 到美国后,最初两周,我住在教堂中。没事翻教堂图书馆的书,发现了主教,也是数学家,布尔的《思维逻辑》,让我十分感兴趣,同住的有位美国同学,是计算机的学生,告诉我系里有位老先生是这方面的专家,哈佛哲学系毕业,后来转行成了计算机的教授。这样,我就认识了Bob McNaughton教授,后来他成了我的Minor Advisor,对我的一生影响非常大。我一直有上课不听老师讲的坏习惯,但Bob的课讲的非常精彩,我老老实实跟他学习了4门课程。McNaughton定理,McNaughton-Yamada定理,都是计算机科学早期的重要结果,也是计算机复杂性研究的开拓性工作。Yamada是Bob在计算机领域的最早的博士生之一,但是Bob的第一位博士生John Corcoran是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也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和布尔的专家,曾经担任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主任。最近一两年我一直在翻译他关于亚里士多德和布尔在形式逻辑史上作用的专文,至今未完成,争取这次报告后尽快整理完。 --------------------------------------------------------------------------------------------------------- ---------- ---------- 通过Bob,我认识了王浩教授,他是Bob的师兄,但他自己告诉我Bob实际上是他的学生,尽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导师,就是奎因,哈佛教授,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大家都知道王浩是个哲学家,但他曾是华人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一个人。王浩50年前用计算机几分钟就把他“师叔”罗素和师爷“白头”怀德海花了十多年在《数学原理》一书中证明的220个命题在早期的IBM计算机上“一击七蝇(Seven flies in one blow)”证出。罗素知道后,曾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为此,王浩于1983年获得人工智能的里程碑奖。 有一年Bob请王浩到我们学校开会,让我接待。正好我当时对智能机的智能控制有许多困惑,向他乱讲一通,说不知如何干下去。没想到王浩插了一句“To be is to be a value of a variable”。当时我真有脑袋一亮的感觉:这岂不是对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绝妙的数学式回答。我居然忘了这是对我烦恼的解答,忙说太妙了。王浩先生却告诉我这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的名言。 那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分别前的一幕。这一幕,在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很深但说不清的“恐慌”感或“阴影”,使我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去读平时喜欢的哲学书籍,也是后来去纽约市时没有按约去拜访王浩的一个原因。此事起因是谈话中我突然提及当时《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一书在我们实验室学生中十分热门,我也买了一本,但还没有时间读完。没有想到一提Gödel(歌德尔),王浩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他告诉我他已写了一本关于Gödel的书,现在正在写第二本,希望早日完成。后来才知道,第一本就是《Reflections on Kurt Gödel》,完成于1987年;第二本是《A Logical Journey: From Gödel to Philosophy》完成于1995年,之后不久王浩就离世了。当时王浩谈Gödel时说的话,我基本没有听懂,只记得他与Gödel有许多通信,但这不全是因为我当时对Gödel知之不多的原因。特别是渐渐地谈话成了他自己的自白,最后干脆成了他背朝着我的自言自语。我一时不知所措,甚至怀疑起王浩是否神智清楚,只好站在一旁不动。其实尽管王浩当时行动有些慢,但身体看起来还好。几分钟后,McNaughton来找我们,才打破僵局,一切好像又都正常如初。分手前,王浩给了我他的电话号码,约我去纽约市时去看他。 送走王浩后,我当晚就去图书馆查维特根斯坦的话,查了几天没查到这句话是在哪里说的(当时没有谷歌!)。但在找的过程中,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他编号式《论语》般的《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的最后一句话:“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却给了我深深的印象。当时我的感想是:看来哲学家都是“怪物”,居然在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和俘虏营里也能写下如此“深刻”的东西,而且什么让人不清楚就说什么,什么让人不明白就做什么。怪不得现在有本畅销书《不疯魔,不哲学》。昨晚突然想起这些事,上网一查发现这句话是王浩的老师奎因,也算我的师爷,说的。王浩后来对奎因的评价不高,但奎因的书《Word and Object》对我影响蛮大,讲的就是虚与实的关系,也是我后来从事虚实互动的平行研究的原因之一。 我在美国最后一位博士的父亲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任,也是康德专家邓晓芒教授的学生,所以我有幸有了这两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下两卷。邓先生在上卷写“教正”,下卷就成了“存正”。非常正确,我不但不可能“教正”,很有可能束之高阁,毕竟一千三百多页,只可能“存正”,哲学家的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我退休后一定细读,不枉邓教授一番心血。
个人分类: 科研记事|1164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发质疑(系列)
redtree 2014-12-28 10:52
院士: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结论不成立(图) 2014-12-28 01:26:24 来源: 京华时报 (北京) 昨天,开闸后江水在团城湖明渠破冰前进,准备输送到北京市各个水厂。新华社发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邓州湍河渡槽。新华社发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邓州陶岔渠首及库区景色。新华社发 历经15天水程、1000多公里北上跋涉,汉江水昨天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端北京,首次实现“南水进京”。针对此前网上疯传的《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一文中以“流速过慢”“泥沙沉积”“半道结冰”三点质疑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作出系统解答,称文章立论无合理依据,结论不能成立。 水速太慢调水目标难实现? 网文水速测算方法不科学 质疑 这篇网文称,根据本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当天电视新闻中“大黄鸭”的漂流速度,推算出“通水时的平均水流速度为每秒0.1米,输水量为每秒22.4立方米”。文章由此推断,南水北调真实水流量远远达不到设计指标,工程设计的“每年平均输水量”95亿立方米无法完成,并得出结论—“水流非常缓慢,证实工程完全失败了”。 回应 王浩表示,靠“大黄鸭”运动轨迹推算水流速度“不可靠”,其结论“不科学、不准确”。 他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基本上是自流输水,主要依靠重力。中线干渠渠首陶岔到输水终点北京团城湖之间落差约为100米。江水在输送过程中要经过大量节制闸、分水口门、退水口门、倒虹吸、渡槽等水利设施。这些都会增加输水的阻力,使输水水流慢下来。 “根据我们的计算,南水北调的水面线有几毫米的误差,就会减少3至4个流量,这里面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控制系统,但总体来说输水正常流速应是每秒1米到1.5米。” 王浩认为,根据“大黄鸭”运动轨迹推算流速“不可靠”,因为不管水流流速多少,任何一个渠道断面的流速分布都是一个“子弹头”的抛物线状,水面和水底的流速会慢一点,渠道中心流速最快,“不能仅根据水面轨迹来推算流速,而要精确计算”,否则就是“以偏概全”。 此外,95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调水量”,并不是每年必须调水95亿立方米。在最丰水年,中线工程可调水120多亿立方米;而在枯水年份,须优先保证汉江中下游用水,调水量会根据来水有所下降。 泥沙沉积已毁掉工程? 输水干渠不存在泥沙问题 质疑 “泥沙沉淀将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该网文称,丹江口水库的水来自汉江上游的陕西,“水流湍急,泥沙极大”,汛期之后丹江口的水因携带大量泥沙很浑浊,不能马上放水进入南水北调干渠,需要几个月在水库里沉淀干净,再放清水入干渠,但遗憾的是,南水北调工程指挥者马上放水入干渠,使得渠道淤满污泥,“这个错误的决策,不幸已经彻底毁了整个南水北调中线”。 回应 对此王浩回应: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渠不存在“泥沙问题”。 王浩表示,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泥沙问题”是“无稽之谈”。他解释说,长江本来含沙量就很低,每立方米约为1公斤。汉江又是长江最大支流,比长江的含沙量还低。特别是近年来,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使得汉江含沙量再次减少。 “汉江汇入丹江口水库后泥沙会进一步沉淀,再加上中线工程取水口是从水库表层取水,而输水渠道都是混凝土衬砌,最后进入水渠中的泥沙可以说‘极其少’,水很清澈,根本不存在泥沙淤积的问题。” 据了解,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投入100多亿元用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期间完成了1.4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使得库区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全线也采用全封闭立交设计,不与沿线河流、沟渠等发生关系。总干渠两侧还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并进行生态建设,在保证渠道水质的同时,也确保沿线河道泥沙不进入总干渠。 半道结冰影响南水北送? 冬季输水量为平时六成 质疑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全长1000多公里,沿途气候差别很大。冬季往寒冷的北方送水,是否会“半路结冰”影响江水北送?该网文推断,在每秒0.1米的水流速度下,输水渠道将降温到冰点,接触空气的水面会首先结冰,使水无法流至北京。“整个渠道的水基本停止流动,冰冻成一块,胀坏渠道、涵洞、渡槽,彻底破坏工程。” 回应 王浩表示,国家已充分考虑冰期输水问题并制定应急预案。他说,冰期输水是南水北调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水力学问题之一。“国家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时就专门研究了冰期输水的问题,针对结冰期、冰封期、化冰期三个阶段输水都做了详细论证和充分预案。” “比如在结冰期我们会适当加大水的流量,让水位高一点,冰盖在上面,而下面则有足够空间走水,有很详细的措施,专门经过国家论证并验收通过。对冰坝、冰塞等紧急情况也都做了应急预案,比如通过拦冰索等除冰设施,保障沿途水流通畅。”王浩解释说。 对此,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冬季也能输水运行,只是会受到河南安阳以北明渠段水流表面结冰影响,输水能力会降低到正常情况的60%,但不会因结冰而影响南水北送。 据新华社 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王浩院士:外行,不予置评 作者:谭万能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14/12/22 13:57:02 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工程院院士:“都是外行,在那瞎咋呼” 2014年12月16日,北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展览首博开展,“饮水思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展览”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CFP 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已正式通水一个多星期,观测运行效果尚需时日。而一篇名为《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的文章,宣称工程没有办法达到预期效果。 12月19日,自称是“物理学博士,电脑工程师,业余投资家、财经评论家”的网友 “马可安”,在腾讯微博发表网络文章文章称,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中水流速过慢,会使工程达不到预期的年调水量。同时,大量泥沙沉淀,会“毁了中线工程”。该文一发表,即引起网友热议,虽然原文很快被删除,但不少阅读过文章的网友,仍据此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果产生了怀疑。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水资源专家王浩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都是外行,在那瞎咋呼,不予置评”。他同时表示,结冰期输水问题早已解决。 年调水量无法完成? 马可安文章称,根据正式通水时中央电视台视频中大黄鸭的漂流速度,“算出平均水流速度为每秒十厘米,输水量是每秒22.4立方米。” 马可安认为,这仅仅是工程设计流量350立方米每秒的1/10不到,据此宣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的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无法完成。 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蒋云钟表示,在中线工程京石段先期进行的调水过程中,就已经发现表层水流速度很慢的现象。但渠道输水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水力学系统,表层流速慢,并不等于中下层的流速也很慢。“实际上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渠水流速是不一样的,京石段供水时就发现,下层流速很快”。所以,判定中线工程输水的流速,不能简单的靠看表层大黄鸭移动的距离,就认定整个断面的流速都很慢。 也有网友评论称,黄鸭的体积较大,水面的风对其漂流速度影响明显,不能用来表征水的流速。 而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来的丹江水19日到达河北保定的西黑山分水口,“目前水的流速是1米每秒。”从这里,丹江水将分为两路,一路流往北京,一路流往天津。 泥沙沉积会毁了中线工程? 马可安文章还称,因为流速慢,可能会导致中线工程干渠渠道大面积的泥沙沉积,最终毁了中线工程。 “汛期之后,丹江口的水浑浊,携带大量泥沙,充水试验时的2亿立方米用水58万吨泥沙,平均每米干渠沉淀了450公斤的泥沙。因大量泥沙沉淀,所以开闸放水后水流缓慢,导致更多泥沙沉淀,最终彻底毁掉输水工程”,马可安认为流速慢的原因,是因为充水试验导致的泥沙沉积。 对此,12月21日,原长江委长江科学院教授级高工郭继明告诉澎湃新闻,丹江口水库的水非常清澈,含沙量很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陶岔渠首枢纽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水流更清澈,不存在马可安文章中所述的泥沙沉积问题。 此外,马可安文章称,“98%的泥沙沉淀在丹江口水库,很快水库将完全淤塞”。 长江委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万建蓉等人2002年发表的文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泥沙冲淤计算》显示,运行100年后至2103年后,丹江库区淤积量也只占其库容的9.6%,泥沙淤积量很少。 郭继明告诉澎湃新闻,丹江口水库是“高坝大库”,是通过建水坝蓄起来的水,泥沙沉积影响的只是死库容,不影响蓄水,“几百年都没事”,而且现在丹江口大坝坝顶高程已由原来的162米提高到176.6米,库容进一步增加。 冰期没法输水? 马可安的文章还称,“会让整个渠道的水基本停止流动,冰冻成一块,彻底破坏工程。” 对此,中国工程院士王浩说,“结冰问题都研究了有10年了,结冰期怎么输水,冰封期怎么输水,化冰期怎么输水,别听他们瞎咋呼。” 检索相关文献,确实发现冰期输水是南水北调建设要解决的重要水力学问题之一。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总工程师沈凤生此前介绍,中线冰期输水调度基本方法是:科学预测河流的结冰期,通过控制水位、流速,让水面形成稳定的冰盖,然后在冰盖下输水;在输水期间,保证输水稳定,防止冰盖破坏;当气温回升时,控制好水位、流速,确保冰盖就地消融,不产生流冰,避免产生冰塞、冰坝。 先期运行过数次的京石段引水工程,此前其实已经进行过两次相关气象观测,以及根据气象观测的调控试验。 中线输水如何保障? 虽然马可安的数个观点都引起争议,但其关注的问题,确实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需要关注的大问题。 今年10月份的《长江科学院院报》即发表了一篇题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力学问题研究》的文章,作者黄国兵等人,近年来一直都有进行与南水北调输水相关的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几位作者也认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言,“尽可能减少渠道及建筑物的水头损失,确保工程输水能力,是工程设计时需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马可安文章中提到的渠道糙率、冰期输水等,正是这些年长江科学院等参与南水北调的科研机构,重点攻关的课题之一。 黄国兵等在文章末尾也提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线通水,需在满足全线调水需求的同时开展相关水力学特性监测工作,如全线各渠段渠道及过水建筑物糙率率定、各节制闸过闸流量复核、冬季输水渠段冰凌原型观测等”。 他们认为,要“保证中线工程安全、适时、高效地输水运行,仍需结合工程实际对正常调度和应急调度方面的水力学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曾提“核雾污染致雾霾”被辟谣 事实上,这并非马可安的文章第一次引发争议。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3年11月22日,马可安在社交网站发表了博文《中国煤炭工业的崩溃和核雾染灾难》,按其说法,华北雾霾经久不散,是因为空气中漂浮的粉尘颗粒是带电的,而带电原因,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大营地区煤矿的放射性铀。在马可安看来,华北雾霾与核辐射有关,他把导致雾霾的核辐射称为“核雾染”。 在长达数个月的时间里,“核雾染说”广为传播,并在网上引发热议。不过该观点随后遭到众多煤炭、原子能、大气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驳斥,指出马可安的推断缺乏直接证据支撑,一些关键问题还存在科学、逻辑错误。 面对各方质疑,马可安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将华北雾霾与核辐射直接关联,“完全是我自己的理论推断”,“铀含量高到多少,是否足够引起严重雾霾,这是我的猜测,需要实验数据证实”。 与此同时,马可安自称的教育背景、研究领域等也遭到媒体质疑。此前面对记者采访,马可安不愿透露详情,他称,除了现在美国西海岸从事电脑行业工作、业余时间做许多学术上的探讨之外,其他情况都不重要。 专家回应南水北调中线输水三大质疑 作者:陈磊 唐婷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4/12/25 11:13:26 本报记者 陈磊 唐婷 再过几天,南水北调来水将进入北京,但近期网络上也流传着对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的种种质疑,如调不了那么多水,泥沙沉积将毁掉工程,中线来水“半道结冰”影响南水北送…… 真是如此吗?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部门及多位专家进行求证。 疑问一:调水目标能实现吗? 回应:95亿立方米的调水目标是逐步实现的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年均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可是,中线通水后水量没有达到设计流量,因此有人质疑调水目标能否实现。 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蒋云钟并不奇怪:“目前仅是初期通水,中线沿线省市部分配套工程尚未完工,部分受水区尚不具备受水条件,因此目前没有按照设计流量输水,而是远小于设计流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最丰水年可调水120多亿立方米,最枯水年可调水6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95亿立方米的调水目标是逐步来实现的,通水初期调水量能达到设计的一半到60%,预计3至5年后才能达到设计的调水量。” 那么,调水过程中水资源是否存在损耗过大的问题?“水量损失主要是蒸发和渗漏。中线一期工程95亿立方米就是充分考虑了各种损失之后的调水量。”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根据工程前期开展的充水试验和通水试验资料分析,全线的输水损失率在16%以下,与设计中的损失率基本相符。而且这是工程运行初期的损失率,随着工程运行时间的加长,渠道两岸水体饱和,损失率会进一步减少。 有网友通过现今的流速得出结论:因流速过慢无法完成调水任务。“总干渠工程在相同的水深条件下,输水流量大,渠道流速就大,因此渠道的水流速度是由输水流量决定,不能反过来说由渠道水流速度决定输水流量。”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比如:渠首陶岔闸的入渠流量为60m3/s,在设计水位条件下,陶岔—刁河渠段流速为0.22m/s左右;随着入渠流量加大,流速相应增大,在设计流量350m3/s下,相应陶岔—刁河渠段流速约为1.1m/s,在此流速下,15天左右丹江口水可到达北京。 针对网友担心过高的糙率影响流速、流量,进而导致输水量难以保证,王浩表示,“工程设计施工中对流量、流速都有精确的计算,不劳网友操心”。他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确定的混凝土糙率为0.017,近年来由于施工工艺的改进,在渠道建设中,采用滑膜方法、自动机械施工,工程质量高,实际糙率为0.0147—0.015,比事先预计的更好,渠道更光滑。 “初期调水量少是基于两个因素。”王浩进一步解释说,“除了受水地区的水网、管线配套工程还没有完全建好,一时消化不了太大的水量之外;另一方面,北方的水碱性比较大,南水则相反,北方的自来水管道适应南水有个过程,为避免出现‘浑水’,需要一点点改变掺入南水的比例。”因此,南水进入受水地区初期将与当地水源以一定比例进行“混搭”,经过一定时间顺利运行之后,进行动态调整,逐步扩大南水的比例、用量,以至最后实现调水、分水目标。 还有人担心,汉江平均水量300亿立方米/年,有1/3的水量要调到北方去,长此以往,南方也将无水可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确实有一定的影响。”蒋云钟坦承,因此规划了兴建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改扩建沿岸部分引水闸站,整治局部航道等4项工程,以减少或消除因调水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全部纳入中线一期主体工程投资。 疑问二:泥浆沉积将毁了工程? 回应:泥沙不会进入总干渠 有人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来自陕西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大,水库将完全淤塞,有可能出现泥沙淤积影响输水的情况。对此,王浩认为纯属无稽之谈。“水产自陕南汉中平原的安康、汉中、商洛,经湖北十堰进入丹江口水库,然后从河南南阳输水总干渠出,不经过黄土高原,入库水流含沙量非常之低,即使有一点也沉在水库里,不会进入输水干渠。”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说,陶岔渠首进水闸前流速0.2—0.4m/s,总干渠全线水流速在0.8—1.0m/s,不会产生悬移质沉积。全线采用全封闭立交设计,即以渡槽、倒虹吸等立交方式穿越沿线河道、水系,在保证总干渠水质的同时,也保证沿线河道泥沙不会进入总干渠。此外,总干渠沿线两侧还设计有防护网,将总干渠与周边隔离。因此,总干渠基本上不存在泥沙淤积问题。 疑问三:水路结冰无法北上? 回应:针对结冰期、冰封期、化冰期有应对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1432公里,沿途地域气候差别很大,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均在0℃以下,眼下已是隆冬时节,一旦流水结冰,是否影响渠道输水进程?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中线总干渠可能出现冰期输水的渠段范围为河南安阳以北的明渠段。 对此,王浩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黄河以北地区冰期输水问题,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针对结冰期、冰封期、化冰期三个阶段的输水,已经有详细论证和一套特殊的水力学控制方法。”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渠道冰期输水期间,对于具备形成冰盖气温条件的渠段,通过控制沿线节制闸,调整渠道水位和流速,使渠道形成稳定冰盖,冰盖下面可继续输水。对于不能形成冰盖的渠段,则通过设置拦冰索,使冰块拦截在建筑物(如:倒虹吸、隧洞、渡槽等)前。各节制闸处设置了防冰冻设施,沿线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破冰设备。 “冰期输水时输水流量会有所减少,根据研究成果,冰期输水流量是平常输水流量的60%以上。”这位相关工作人员也指出,经分析,在冰期输水流量减少的情况下,能够满足中线年调水规模。 如果遇到长时间、大范围的极端寒流天气,可能遇到什么后果,该如何应对?“对总干渠运行的影响,主要在于可能进一步降低此期间的渠道输水能力及可能带来渠道衬砌板的冻胀破坏,为此可通过进一步抬高渠道运行水位来提高渠道输水能力并达到蓄水保温的效果。”蒋云钟说。 其实,京石段(北京至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是中线一期工程早已先期完工的项目,从2008年开始就陆续向北京多次应急调水,也积累了多年冰期输水经验,工程运行一切正常。 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基本靠自流,没有调蓄工程,如何精确控制水位?中线总干渠分为63个渠段,沿线设有64座节制闸,节制闸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渠道内的水位和流量进行控制,满足各渠段运行安全及输水要求。“各节制闸前后均设有可远程监控的水位计,可随时对沿线水位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问题。”蒋云钟说。(科技日报北京12月24日电) 专家回应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应关注管理 作者:张晴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24 8:52:28 专家回应“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论—— “管理”才是最应关注问题 ■本报见习记者 张晴丹 12月19日,一篇题为《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的博文在网上被快速转发。自称“物理学博士”的文章作者“马可安”,质疑南水北调工程“水流速度过慢”“泥沙沉积”“冬季渠道结冰”等问题,并得出工程最终通水“彻底失败”的结论。此论断一出,即遭到众多专家反驳。 “没有认知,就没有发言权。”12月22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易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中所提质疑缺乏科学根据,而公众真正需要关注的也不应该是这些问题。 “南水”16天可进京 据了解,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当天,在河南淅川县陶岔渠通水现场,一只“大黄鸭”被放入水中用于测量水流速度。这成为马可安发文“论证”南水北调通水失败的导火索。 马可安在博文中称,根据正式通水时视频中“大黄鸭”的漂移速度,可算出平均水流速度为每秒10厘米,进而推算出输水量是每秒22.4立方米,由此宣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的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无法完成。 对此,汪易森表示,首先,渠道的输水流量决定了它的流速。同样的断面,小流量高水位时流速小,大流量时流速就大。其次,河南、河北等地多风,当风向和渠道水流方向不一致时,会对大黄鸭产生阻力。因此,大黄鸭在水面上的漂移速度并不能真正代表渠道的输水速度。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则直言:“马可安的说法简直没有道理。”该专家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流速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数据。在中线工程沿线渠道,每隔几十公里就有控制闸门,可控制水的流速和流态。 “在中线工程沿线,我们设了很多断面来测流量,通过流量换算出的流速才是真实的水流速度。”汪易森指出,据计算,目前中线全线水流的平均速度约为1米/秒。按照这个速度,水从丹江口流至北京大概需要16天左右,“他说走不到北京肯定是不对的”。 “泥沙说”“冰冻说”皆不成立 此外,马可安在文章中称,汛期后的丹江口水库大量泥沙沉积,会毁掉中线工程,并认为流速慢是因为充水试验导致泥沙沉积。 “应该拿事实说话。”中科院院士刘昌明表示,他在十月份曾去丹江口水库观察过,发现水库的水质很清澈,在引水口附近也没有发现泥沙沉积现象,“连一片枯叶都没有看见”。 “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达到了二类水标准,不可能含有大量泥沙。”汪易森表示,取水口设在该水库上部,进来的都是清水,即使输水渠道里出现泥沙,也是由于沿途的风把周围沙土刮进渠道里,但这种泥沙量极少,并且每年都会对渠道内进行清理和维护,并不存在毁掉输水工程的问题。 至于冬季整个渠道的水会结冰等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多年来,国内一直采取“冰覆盖下输水”来解决冰期输水问题,比如此前的“引黄济青”工程、“京密引水”渠道工程等。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在接受采访时举例说,北京市内接水池——大宁调压池,在前几晚最低温度达-5℃时,并未出现结冰现象。水池内壁上有两排“喷泉”,专门搅动水面。正式通水后,考虑到如果水面结冰,会影响调压池泵站进水和退水闸门操作,池底安了两个防冻泵装置,搅动水面防止冻冰。 管理是最大考验 实际上,在汪易森看来,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真正应该关注的是管理问题。“管理才是最大的问题。”这不仅包括对工程的安全管理,还包括及时掌控输水状况,有效管理所有闸门、保护水质、做好移民后续工作等。 据介绍,南水北调一线工程沿线设置了大量的观测仪器,这些仪器不停地把每个断面的水流参数和工程运行数据传送到控制中心。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保证整个输水渠道的安全运行,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此外,在配水的调度机制上,汪易森认为也应实行科学调度,“比如水调到北京后,如何把调来的水与密云水库的水、中水、地下水等综合调度利用起来,以发挥其最大效益,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汪易森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是众多科技人员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不应仅凭个人想像而做浅薄的质疑,“这尤其是对中国水利科技人员的不尊重”。 《中国科学报》 (2014-12-24 第1版 要闻) 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 责任编辑:editor004 | 2014-12-19 09:29:18 本文摘自:腾讯微博 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 我多数撰文,指出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劳民伤财,工程上马没有经过任何研究论证,无视自然科学技术规律,是屁股决定大脑;而工程设计投机取巧,施工多偷工减料。该工程耗费五千亿人民币天文巨资,但是注定要失败。失败不是说一桶水都调不到北京,渠道已修好,水灌进去,多少总会有水流到北京,问题是能够实现多少输水量。南水北调中线的设计指标为每年平均输水量148立方米,后来又减到95亿。如果能够基本达到这个输水量指标,甚至只要能达到其一半,都可以算工程成功吧,否则连一半都达不到,就算失败。我反复匡算,明确指出,中线每年能够实现的实际输水量,不但连工程指标的一半都达不到,甚至连每年十亿立方都达不到,这还是假设全年运转,若每年只运转六个月,枯水季节无水可调,那么一年只能调水五亿而已。花费五千亿的工程,每年只调水五亿,是巨大的浪费和惨痛的失败。 最近闹闹腾腾的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报道,完全证实我的论断。南水北调中线完全失败的结论,有报道为事实根据,可以板上钉钉了。 南水北调东线早已失败 南水北调东线从长江下游逐级用电泵提高水位,然后主要依靠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航道往北方的山东和天津送水。其设计指标也是每年平均调水95亿立方米,也就是95亿吨。中线去年夏天竣工开始试水,延至去年12月10日算是通水了。该工程彻底失败。旅德水利专家王维洛称之为《一江污水向北流》。东线通水至今有一年半了,期间基本搁置不用。只在通水后不久宣布当年通水结束,得3400万立方水。然后在2014年五月份启用二十天,调入骆马湖4550万立方的水,然后在2014年山东东四湖枯水危机,被迫再次启用,一个多月通了8079万立方水。三次加起来1.60亿立方水,不但远远达不到每年平均输水量95亿吨的设计指标,连我给出的每年五亿的惨败指标,都远远达不到。东线失败的原因不但是工程本身性能远远无法达到设计输水量,更有水源污染严重,调来的水毫无价值,再有开启电泵抽水需要耗费天文数字的电力,没有人愿意付这个电费。于是花费巨资建成的工程只好搁置不用晒太阳。可惜华北雾霾,连晒太阳也困难,只能让它霉烂不提了。这点他们心知肚明。因此,东线通水,没见到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没见到红旗飘飘,横幅飞扬,也没有见到剪彩仪式,领导讲话。上上下下负责的头都多起来了,没有人出来邀功请赏,因为实在无功可邀,无赏可请。这在稍微做出点了不得的事情就牛皮吹上天的兲朝,实在罕见。媒体也很知趣,冷冷清清,报道不多。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即失败 南水北调远预定于2014年讯后通水。“汛后通水”后来换成“即将通水”,从夏天嚷嚷到现在,九月底就宣布全工程验收,已具备通水条件。然后再无下文。直到突然新华社报道,12月12日14点32分渠首闸门打开,算是正式通水了。其实正式通水前渠道早就灌满水,叫做充水不叫通水。充水和通水一字之差,差在哪里呢?充水是水灌进去后各级闸门关闭,水不能流动。通水是谁在流动。所以差别在水的流动。我们来看看渠首闸门打开以后,水有没有在流动,流动得有多快。从各方报道,我得出结论,水流非常缓慢,证实工程完全失败了。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的视频 感谢中央电视台提供了一个大黄鸭,让全国人民在不经意之间直接而客观地见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彻底失败。下面是视频: 视频中在3:20处,5:40处和7:25处分别见到在渠首干渠中漂浮的大黄鸭。从3:20处大黄鸭距离桥头二十几米,到7:25处大黄鸭飘到桥底下,时间间隔是245秒,漂移距离估计为25米。算出平均水流速度为每秒0.1米,也就是每秒十厘米。 我们估算一下,每秒0.1米的水速,水的流量是多少。渠道截面是梯形,渠底是25米宽,边坡是1:2,也就是每高一米,宽度在每侧增加2米,两侧共增加4米的宽度。渠道灌满水有8米深,尚有一点深度没有完全灌满,算7米深。那么渠道的水截面下底宽25米,上面宽39米。梯形截面是上底加下底平均后乘以高度,32X7=224平方米。乘以水流速度0.1米每秒。输水量是每秒22.4立方米。离设计指标每秒350立方还差得远呢!其他媒体报道水流量为每秒100立方。可是央视睁眼说瞎话,采用事先准备好的背书稿,说每秒水流量350立方米,水速超过每秒一米多。这是自欺欺人。全国人民看到大黄鸭,都清清楚楚知道真正的水流速度是多少。央视的背书稿,小学生都骗不过。 大黄鸭身上装载高清摄像头,原计划一路顺流飘到北京,报道沿途所见。大概他们也觉得大黄鸭漂流速度奇慢,太难看了觉得没趣。根据现场记者张欧亚声称,大黄鸭后来被捞起来了。真是欲盖弥彰。大黄鸭不慎泄露了国家机密了。搞笑的是,各地媒体纷纷报道大黄鸭是用来估算水速的。可是我看了各篇报道,没有一篇给出一个确切数字,说根据大黄鸭的漂移,算出水速是多少。全国读者也没有人根据视频中见到的大黄鸭估算一下水速,得出自己的结论。可见国民脑残者居多。 为什么渠首闸只开一条缝 我们再仔细看视频,从1:40处开始,镜头转向闸门处的水面。我们可以看到,开启的闸门确实激起一些浪花,可是水并没有澎湃汹涌地一泻而下,而只是在原地打圈,激起的浪花在左右徘徊,原地转起一些漩涡,而没有明显地往前漂移。这说明闸门只是在水深处开启一条缝而已,没有充分打开。充分打开的闸门会让水一泻而下,势不可挡。而在水深处开一条缝放水,在水面上就只能看到一些漩涡。须知,渠首大坝里面的水位在160米,外面渠道里水只到147米不到,十三米的水落差,足可以让水以每秒16米的速度冲出闸门。别说每秒350的设计流量,闸门完全打开,每秒2800立方的放水量都可以达到。我们看到过大坝泄洪闸开闸的那种万马奔腾的气势。 可是南水北调渠道是一千几百公里长的一条细长的水道,下游水流不畅,上游凶猛放水的结果,不可能让下流的水流得更快,只可能让上游的水满溢出渠道。因此,渠首开闸,不是想开多大就开多大的,只能开一点点,看下游的水流得是否通畅来决定。如果下游的水流得很畅通,水位下降,闸门可以再开大一点,否则,上游的水快溢满了,闸门就得赶快关小一点,以免水溢出来。我们看到,尽管渠首的闸门只开一点点,可是水位已经非常满,说明下游水流不通畅,水流量只有那么一点点,闸门不可以再开大了。这不但印证了南水北调真实的水流量远远达不到设计指标,并且证明,工程的指挥者和控制者完全了解这个事实,才会操纵渠首闸门仅仅开启一条小缝,而不是更大。我认为各地纷纷报道大黄鸭用来估算水速,可以没有一家媒体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说估算出的水速是多少,这也是根据上级明确指示,不予报道具体的水速,免得引起全国人民质疑。未必是记者们统统忘记算水速了。 为什么水速和输水量远远达不到设计指标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设计,每年平均输水量要达到95亿立方米。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平均流量要达到每秒300立方。工程设计指标是每秒设计流量350立方,加大流量每秒430立方。现在我们看,根据大黄鸭漂流速度,水速仅仅每秒10厘米,流量每秒二十几立方而已。为什么比设计指标差那么多呢? 输水工程,水速非常重要,这不但是因为水流量等于水的截面积乘以水速,因此正比于水速。并且因水速和输水工程两大危害直接相关,一是泥沙沉积,二是冬季结冰。水里都有泥沙,水流得慢,泥沙便沉积下来,淤塞通道,让水流得更慢,最终因淤满污泥,毁了工程。 其次是水从相对温暖的湖北丹江口,往寒冷的北方流,冬季会结冰。水结冰时通常表面先结冰,形成封闭空间,下面的水再在封闭空间里结冰,水结冰体积会胀大10%,会胀坏渠道,涵洞,渡槽,破坏力非常大。南水北调的设计者们原先的设想是丹江口的水带着余温,如果水量足够大,水速足够快,那么水来不及完全冷却结冰就流完南水北调渠道全程,到了北京水从地下管道走,地下的温度相对暖和一点。那么结冰的问题就不大。可是如果原设计的水速为每秒2米,实际只有每秒十几厘米,水流慢十倍,就有足够时间冷却结冰,问题很大! 水在输水通道靠天然水位落差自然流动的速度,有个估算公式,叫曼宁公式: 公式中的水力半径,是水的截面除以水和渠道接触的部分周长。粗略的计算可以大约用水深来替代。水力坡降是水落差除以输水距离。南水北调干渠总长1277公里,落差从渠首147.38米落到团城湖48.38米,有98米落差,98米除以1277公里,水力坡降是7.67x10^-5。可是沿途有许多过水建筑,比如涵洞,渡槽,倒虹吸之类,要占用水头,因此平直部分的渠道,只能得到4x10^-5的水力坡降。这4x10^-5也是工程的设计者们使用的水力坡降数字,实际文献多采用1/26000=3.85x10^-5的数据。 渠首处渠道截面为梯形,渠底宽25米,边坡1:2,达到设计水深8米后,水面宽57米。因此梯形截面积328米,接触水的湿周长60.78米。算得水力半径328/60.78=5.40米。关键是曼宁糙率,工程设计者采用光洁的混凝土表面的曼宁糙率0.013做计算。 我们把S=3.85x10^-5,Rh=5.40,n=0.013代入曼宁公式计算,算得水速为每秒1.47米,约每秒1.5米。乘以截面积328米,最高可以达到每秒480立方的水流量。略留余地,这也就是设计流量每秒350立方,加大流量每秒430立方的设计根据。可见这个设计值完全取决于使用曼宁糙率系数0.013,即光洁混凝土表面,作为全工程设计的依据,是否合理?这正是猫腻所在。 实际测量的曼宁糙率,光滑的混凝土表面,确实是0.013.可是沉淀有泥沙的天然河道的糙率,却是0.04或者更高。南水北调渠道实际上的曼宁糙率,达不到0.013这么低。首先是施工者们不可能仔细把渠道每一处都打磨得光滑平整。事实上许多通水的渠道,连下面积累的施工垃圾都懒得清理干净。每一处堆积的垃圾杂物,每一个突出和不规则的表面,都增加水的摩擦阻力,增加曼宁糙率。其次,泥沙必然会沉积,沉积的淤泥增加摩擦阻力,增加曼宁系数,让水流得更慢,泥沙沉淀更多,最终曼宁系数和天然河道一样高。因此南水北调实际的水速和水流量肯定远远达不到设计指标的每秒1.5米和每秒350立方。这也已经被大黄鸭证实了。 泥沙沉淀已经毁了南水北调中线 我早有警告,泥沙沉淀将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说道,汛期之后丹江口的水浑浊,携带大量泥沙,不能马上放水进入南水北调干渠,需要几个月在水库里沉淀干净,清水再放入干渠。可是逆耳忠言没有被听进去,不听马可安言,吃苦就在眼前。汛期丹江口水位一涨起来,他们就马上放水进入干渠了,放进去也吧,就通水吧,让水流起来。可是他们又不让水流。让整个干渠灌满浑浊的丹江口水之后,他们关闭各处闸门,名之曰进行充水试验。让整个干渠成为一潭死水,丹江口的浑浊汛期洪水,有几个月时间在干渠里充分沉淀,成为泥浆河底。这个错误的决策,不幸已经彻底毁了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因为泥浆沉积和水生植物滋长,实际的曼宁糙率已经大大地超过0.04了。这是因为上面大黄鸭估算出来的水速,每秒仅0.1米,甚至于大大低于我原先很悲观的估计,认为水速只能达到每秒0.25米的估计。 水速和泥沙沉淀关系很大。从物理上讲,一定速度的水流可以推动的物体的重量,和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假如每秒3米的水流可以推动一克重的小石子,每秒1.5米的水流只能推动1/64克重的大沙粒,再减半,每秒0.75米的水流,只能推动0.25毫克的小沙粒。每秒0.25米的水流,只能推动3.4微克的尘埃。因此水流稍缓,水中的泥沙就大部分沉淀出来。相反水流稍急,就把河底的泥沙卷入水里了。 丹江口水库的来水,来自汉江上游的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差,水流湍急,泥沙极大。据常年统计,每年入库水量是400亿吨,携带的泥沙倒有1.15亿吨。进入水库的水流稍缓,98%的泥沙便沉淀在丹江口水库,很快水库将完全淤塞,失去蓄水作用。南水北调指挥者不等洪水汛期进入丹江口的浊水充分沉淀,就急忙下令放水进行充水试验。共放了两亿吨泥浆水进入干渠,在里面化几个月沉淀泥沙。我粗算了一下,这些浊水含有五十八万吨的泥沙,平均每米干渠沉淀了450公斤的泥沙。如此,一旦开闸放水,水流如何不慢?慢的水流会让后续的水更多地沉淀泥沙,最终彻底毁掉输水的工程功用。 缓慢的水流也意味着工程设计者原先的设计意图,依赖丹江口水的余温,和较快的水流量和水流速度,让水来不及降温结冰,就流到北京的设想,完全落空了。在每秒0.1米的水流速度之下,渠水有足够时间降温到冰点,接触空气的水面会首先结冰。接近冰点的水粘滞系数特别大,和冰面接触处,摩擦系数特别大,曼宁糙率特别高,会让整个渠道的水基本停止流动,冰冻成一块,彻底破坏工程。 因此我现在预言,随着天气变冷,冷空气南下的天气预告发出,南水北调的指挥者将不得不紧急下令,将干渠的水紧急排空,避免冰害。若不下令排水防冰,造成的危害,这个责任谁都担不起。 南水北调失败的可怕后果 北方诸省市严重缺水,都眼巴巴等着南水北调那每年95亿吨水救急。这几天看报道,如何使用这95亿吨水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甚至有说可以回补地下水的,有说可以弄水上公园,搞城市绿化的等等。都在做南水北调梦。可是若是没有每年95亿吨水呢?若只有五亿吨呢? 如果水没有那么多,各省市都要为水眼红争起来。原计划河南分配38亿吨,河北35亿吨,天津10亿吨,北京12亿吨。如果没有95亿吨,河南是不是把水全部截下自己用,还是全部输给北京,自己一滴水拿不到?河北和天津怎么办?这个水不够分,怎么样分配是个大难题。南水北调保证每年95亿吨,最终只有五亿吨六亿吨,喝不到水的各种骂娘声音都会听得到,怎么办?谁负责? 比没有水更可怕的是钱的问题。工程施工加上后期维护运行,要花费五千亿元人民币。这钱不是中央政府一笔拿出来的。他们拿不出那么多钱。中央财政只提供了不到四百亿。其余都是来自银行贷款和建设基金。贷款是要还的,基金是用水各方筹集,也是要靠用水的效益来返还。也就是说,90%的工程费用,是欠了一大笔水债,最终用水者偿还这笔巨债,谁用得多,谁还得多,折算到水价里。问题是水没有那么多,怎样折算到水价里呢?实际调水量只有几亿吨,而不是95亿吨。每年还本付息就要五百亿元,折算到五亿吨调来的水,一吨要一百元,谁用得起?谁愿意用?干脆都不要这水,工程闲置不用。可是债还是要还。水没有用到,南水北调的水费却要照付。肚子要气饱! 由此牵涉到银行坏账问题。各银行向南水北调工程提供大笔贷款,因为有国家担保。这些贷款都是要从用水的效益来偿还的。如果工程产生不了调水效益,水费收不上来,谁来还这笔贷款。银行的贷款,都来自普通老百姓存户。这些存户的钱被借出去了,收不回来了,那么谁来偿还这些蒙在鼓里的存户们的损失呢?南水北调的失败,会产生无数笔这样的可怕的烂账。这笔没有水用,更可怕得多。 南水北调已经通水。到底有多少水能流到北方四个省市,这水怎么分,这债怎么还。这个盖子是捂不住的。因为每家每户都得用水。这是时候当局吧真实数字告诉老百姓的时候了。首先,大家都应该问问,大黄鸭到哪里了,大黄鸭告诉我们的水流速度,水流量是多少! 请央视的大黄鸭出来说话!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网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指明出处: 企业网D1net
个人分类: 资源|2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院士谈南水北调非议:因为他们不知北京多缺水
redtree 2013-8-20 04:47
院士谈南水北调非议:因为他们不知北京多缺水 作者:吴铭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发布时间:2013-8-19 13:13:34 院士王浩:尽快启动南水北调中线二期 大家似乎感觉不到北京缺水,实际上把全世界缺水的报道集中起来,都不足以描述北京的水危机。北京地下水现在都掏空了,地下水位一年下降90厘米,有些地区地面沉降十二三厘米 2013年,历经61年探讨论证和10年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即将通水。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进度总体安排,东线一期工程2013年汛后建成通水,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汛后建成通水。在2008年经国家批准的可研报告中,东线一期工程、中线一期工程总造价估算为2546亿元。 三峡与南水北调,是中国最知名也是最受争议的两大水利工程。这种争论,不仅以全民参与的姿态演进,也超出了水利工程的专业范畴,延伸至对文化等方面的探讨。 关于南水北调的争论,必然不会因东线一期工程、中线一期工程的结束而画上休止符。 事实上,对于是否继续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如何继续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争议,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首先是备受争议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线”的概念一般是指从长江引水到黄河中游及以上。目前对于西线工程的路线、方式有不同方案构想,因此,即使所谓推进西线工程,也并非“动工”或“不动工”这样简单。 其次就是东线、中线工程的二期项目。在国家通过的有关规划中明确说明,中线工程将分两期实施,东线工程将分三期实施。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公布东、中线二期工程的实施规划。 即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中线一期工程,也面临管理机制体制、水质保障、供水目标的实现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刻总结。 不过,随着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西线工程以及东、中线二期工程终究迎来了新契机。 就南水北调“新工程”的现状和前景,东、中线一期工程总结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日益增多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王浩于2005年当选院士,长期专注于跨流域调水方面的研究,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全国水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主要专家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并主持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专项中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早在1995年,他就开始担任原国家计委、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论证”项目规划组专家。 此次专访中,王浩院士对南水北调工程已实施工程情况、未来前景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分析。他始终认为,南水北调是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因此对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及中线二期工程寄予了很大期望。 但他也强调,必须谨慎推进跨流域调水,这样才能真正优化中国的水资源网络。 反对西线工程,并非反对调水 《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6月本刊采访你时,持续了数年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经费还没有下达。如今4年过去了,西线工程前期研究工作进展如何? 王浩:是的。从那年起,西线工程的前期经费就一直没有拨付,直至现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拨付了一笔研究经费,用于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建成通水后,能否通过扩大供水规模增加黄河下游引黄区域目前的供水量,减少引黄水量,最终把置换出来的黄河水调配到中上游地区。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不少支持者和反对者,最近几年双方为影响决策都做了哪些事情? 王浩:反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人,不是反对调水,而是不同意提出的南水北调西线方案。 现在,有些人支持“小江调水”方案,即在三峡水库重庆开县小江段取水,利用三峡电力将长江水提升380米,送往城口,然后通过305公里的输水隧道、渡槽和长120余公里的天然河道,穿过秦巴山地。它在咸阳附近入渭河,最后进入黄河,经黄河小浪底水库调节后供水,也称为“三峡水库引江济渭济黄工程”方案。 “小江调水”需要把水提高近400米,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另外,它只能够解决渭河以下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黄河上游地区缺水和宁蒙河段悬河的问题无法解决。 还有部分人认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可以为黄河中下游增加几十亿立方米的水量,等量的水可以置换给上游各省使用。 黄河的问题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交织在一起。若黄河中游头道拐断面不保证一定数量的下泄水量,黄河中游宁蒙河段泥沙淤积问题就难以解决。 从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不但可以解决黄河流域的缺水问题,还可以缓解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的问题,是一个战略性的、多目标的工程。 《瞭望东方周刊》:根据一些报道,不同的国家部委也支持不同的方案。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或群体真正影响了西线工程的决策?你如何看待这些对西线工程的态度? 王浩:影响西线工程决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水量调出区利益诉求。比如四川省认为,西线工程调水后将减少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梯级电站的发电量和税收收入,如何补偿?也有生态保护团体反对,他们认为在长江源头生态脆弱区域实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 长期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声音,有些人认为现在黄河泥沙少了,河道内的冲沙水量也可以省一些,同时可以用南水北调东、中线的调水补给黄河下游,通过水量置换,增加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可用水量。 反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源头调水并不是一件坏事,能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潜在的风险和影响,以便在规划论证阶段就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要加快西线前期研究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前景有何展望? 王浩:我的意见是,要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和泥沙淤积河道萎缩问题,必须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西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 《瞭望东方周刊》:西线工程建设周期、投入等方面的最佳方案是什么? 王浩: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宜采取分两期实施。 一期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前两期工程合并,从雅砻江、大渡河的干支流上七个水源点调水80亿立方米,二期从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调水80亿立方米。 至于建设周期,我认为会比原来预计的10年左右要快,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水利工程造价年年上涨,主要是因为移民搬迁、占地补偿标准提高了,政策性因素占的比例较大,工程本身的投入上涨倒不是很多,投资控制不是大问题。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原有基础设施薄弱,淹没占地和移民搬迁补偿要比中线工程少得多,但主要工程都在生态脆弱区,应加强生态补偿、生态保护工程的建设。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西线工程技术方面的难点是什么? 王浩:10年前还算有难点,现在都算不上什么难点了。 西线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岩爆、涌沙、高地震烈度、活断层、深埋隧洞、高低应力、高原缺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型水利、交通等工程中都遇到过,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工程经验和较好的解决方案。如在锦屏水电站一级、穿越秦岭的公路和铁路隧洞上面的山体高达2000多米,青藏铁路建设为高原缺氧地区的大型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上游调水的方案,如果真的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可能会耗费更多的用水,如何确保有足够的水量来输送黄河河道的泥沙? 王浩:在水量分配、用水总量控制方面,黄河流域做得最好。自《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以来,沿黄各省市引黄水量基本都按每年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的分配方案执行。 另外,我国水资源“三天红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已经分配到各省、地市,从需求方面已经约束了用水;且水利部正在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系统建设,从国家到流域、到省、到地市层层监控,哪个部门用了水、用了多少一目了然。 目前,一些部门、团体、学者对西线工程的必要性和意义还缺乏认识。我用几组数据来简单说明一下:一是黄河流域的降水、特别是径流量减少显著,2001~2010年与1956~2000年相比,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不足1%,但水资源总量减少15.8%,天然径流量减少17.9%,利津站实测径流量则减少一半以上;二是黄河流域缺水66.0亿立方米,上中游6省区的缺水量占89.2%;根据最新的能源基地规划,预计到203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缺口将高达128.5亿立方米,且仍有92.8%的缺水量分布在上中游6省区,枯水年缺水形势将更为严峻,更难以满足黄河河道内的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成后,先给能源基地供水,主要的地区和城市有甘肃的庆阳、平凉,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陕西的延安、榆林,还有城市供水,等等。然后,再用于输沙,把宁蒙河段、下游河道刷深,再配上黄河全流域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共同保持黄河的长治久安。 应尽快启动中线二期工程 《瞭望东方周刊》:随着中线一期工程接近尾声,你对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有怎样的总结?特别是中线工程从最早的140亿立方米调水量,最终缩减到95亿立方米,现在看难以满足北方的需求,是否有必要启动二期工程? 王浩:东线工程目前的挑战主要是水污染防治,还要继续努力。 国务院要求东线通水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现在十几个国控断面里还有两个断面没有达标,都位于山东段,所以山东要加强治污。中线工程就是水量不够,给北京的不够,给河北的也不够。 北京人口近年来增加太多,南水北调规划论证的时候,北京人口是1200多万,现在达到了2100万,近15年来每年增加60万人,共增加了900万人。以色列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为300立方米,而北京人均水量只有100立方米,比以色列少多了,可以说北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城市之一。目前北京36亿立方米的用水量中,有8亿立方米是再生水,除了北京,世界上没有其他城市大规模使用再生水。 现在看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给北京市分配的10亿立方米水是远远不够的。中线工程要尽快开展二期的前期研究工程。有些人担忧汉江水量不足,可以先“引江补汉”,让长江水补给汉江,再调水到北京。 《瞭望东方周刊》:这些年,对于东线、中线这些工程有很多非议,你觉得哪些是合理的,哪些还有待深入探讨? 王浩:有些非议是不了解情况,起码不了解北京真实的缺水情况。 大家似乎感觉不到北京缺水,实际上把全世界缺水的报道集中起来,都不足以描述北京的水危机。北京地下水现在都掏空了,地下水位一年下降90厘米,有些地区地面沉降十二三厘米。 《瞭望东方周刊》: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来看,跨流域调水中的水质安全存在很大挑战,对于丹江口水源地污染等舆论焦点问题,你如何看? 王浩:水质安全问题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看就是地方政府的管理问题。目前,镍矿、汞矿、铬矿、矾矿等小矿开采的现象在丹江口上游还非常普遍,要确保水质达标,必须标本兼治。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其次汉江上游家禽、牲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要想办法解决;第三应加强环境执法,提高环境违法惩治力度;第四国家要把汉江上游省、市断面水质达标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实行一票否决。 《瞭望东方周刊》:对长江水资源,各地方都有很大期待,除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外,现在也有声音要求“引江济汉”、“引汉济渭”。也有声音说,中线工程存在“无水可调”的问题。你怎么看? 王浩:长江拥有96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未来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竣工后,流域内用水和跨流域调水控制在25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概为25%,还低于流域水资源合理可开发利用率的上限。 汉江流域的水还是足够的,丹江口水库年平均入库水量近350亿立方米,中线工程调走95亿,再加上“引汉济渭”调走10亿立方米,共105亿立方米,调水率约为30%,汉江是可以承受的。 遇到枯水年和特枯水年,中线工程调水量要比95亿立方米小,通过实施外调水与当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南水北调受水区的供水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要像防止战争一样减少跨流域调水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是否存在再进行多个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必要? 王浩:现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水资源的天然分布和社会经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调水有必要。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建设了许多调水工程。 调水是最后的手段,必须先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万不得已再调水。过去我也曾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过一句话:要像防止战争一样减少跨流域调水。意思就是,战争是解决问题最后的手段,跨流域调水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能不调水就不调,万不得已了才调。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南水北调西线以外,还有哪些跨流域调水项目呼声较高、比较紧迫? 王浩:现在比较紧迫的有“滇中调水工程”。 云南省境内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大江大河地处云南省边界,而云南经济发达地区又在滇中高原上,“人高水低”,“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与经济布局极不协调”,昆明周边42个县市、近千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滇中地区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红河流域的分水岭,计划从长江上游金沙江调水到滇中地区。 还有辽宁省的“东水西调工程”,为铁岭、阜新、葫芦岛、锦州、朝阳等辽西地区最缺水的5个城市供水。 新疆的“东疆调水”也非常紧迫,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缺水,人们的生活、农业用水得不到有效保证,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由于缺水无法开发,可以从乌伦古湖、乌伦古河调水过来,把矿产开采出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规模小一点的调水工程还有上百处。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一个投资巨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而言,它的决策过程和主要影响决策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王浩: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决策过程,首先调入区各级政府根据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调水水源地和线路筛选,先提出调水的设想;其次,水利部门勘察调水线路,估算投资和效益,如果必要且可行,提出跨流域调水的规划;然后对提出的规划进行论证、环评等;列入规划后,进入项目立项建议书阶段;然后进入项目可研阶段,最后进入设计施工阶段。一个跨流域调水工程,一般得花费近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最终批准,从开工建设到通水运行,少则5年,多则一二十年。 每一个跨流域调水工程,都要力求做到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于跨流域调水,我提出了经济准则、生态准则、工程准则、环境准则、社会准则等五大准则,这不是凭空想象的,都得过关才行。这是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也是影响跨流域调水项目决策的主要因素。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我们寄厚望于王浩和中国乒乓球队!
Fangjinqin 2012-7-30 21:08
让我们寄厚望于王浩和中国乒乓球队!
让我们寄厚望于王浩和中国乒乓球队! 今晚刚才看了王皓与施拉格的乒乓球精彩对打, 最后王皓以4:1取胜。 尽管奥地利老将(39)施拉格使出百般“阴谋诡计”, 仍然无可奈何花落去。王浩经过2次与奥运冠军失 之交臂后,但是他现在已经成熟,具备王者霸气! 让我们寄厚望于王浩和中国乒乓球队! 等待他们这次能够传来夺冠的佳音! 祝愿他们取得成功!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3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持生物学机械论科学家必读材料
luoxc 2012-5-21 23:22
前言 王浩著《哥德尔》以详实的记述,既表明了哥德尔是整个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灵魂,又隐示了以形式主义机械论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的不可持续。书中多次提及哥德尔的大猜想:生物学机械主义将被科学否证,并提出如何否证的总体思路。 王浩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学者,为我们提供了为了振兴中华,应当到西方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一个典范。 罗祥存 2012.5.20 王浩写的中译本序摘录 “ 谈到哥德尔在逻辑学中的地位,一般都将他与亚里士多德及莱布尼茨相比。爱因斯坦是哥德尔中年时代相知最深的朋友,他把哥德尔对数学的贡献和他本人对物理学的贡献视为同类。 ” “ 哈佛大学给哥德尔荣誉学位的时候,称他为“ 20 世纪最有意义的数学真理的发现者”。 ” “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及学术变动既快又猛。能够长久坚持一条自主的路,潜心求索真理并取得可观成就的人本来不多;在时尚不断翻新的情况下,甚至连维护健全的学风和评价标准也会成为极难的事。远的不谈吧,今日的向线看正在对整个文化起看强烈的腐蚀作用,与昨日的随权转异曲同工。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哥德尔生活的简朴、对荣华富贵的淡漠、做学问的坚韧刻苦、寻求根本原理的矢志不移和锲而不舍。…是盼望一些有识有志的青年人拿他当一面镜子,学会净化自我,学会在荆棘丛中踏出自己该走的路,不论其所爱好的是艺术还是科学、是文科还是理科。哥德尔成功的事实还提醒我们,一个人天赋再高,想获得一点真重要真耐久的成绩,必须对外界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永不懈怠地埋头苦干,靠众人喝彩、神秘的灵感或不诚实的手段根本做不到。 ” 前言摘录 “ 近一个多世纪,库尔特 . 哥德尔是唯一真正把基本的科学贡献与异常深奥准确的哲学探讨相结合的人。 ” 正文摘录 P3—P8 “ 哥德尔的事迹发人深省,其意境超乎学院天地,实在得有一种能顾盼几个世纪的历史眼光才行。 ” “ 大家素来只把哥德尔当作一位数学家,而且,由于这个缘故,将他同阿基米德相比,同高斯相比。…,然而,把哥德尔当成一位“哲学家兼科学家”来看才更为贴切。 ” “ 哥德尔科学见解和哲学思辨的影响正在增强,其潜在义蕴的价值也许会继续升高。他的某些大猜想没准要过好几百年才能出现比较明确的证实或反驳。…。他相信,他所谓“生物学中的机械主义”将被科学所否证,… 。 ” “ 哥德尔的工作是那样基本,他跟爱因斯坦的友谊又是那样动人,使我很难抗拒内心的冲动,要把他和爱因斯坦配成一对,造一个本世纪起领导作用的“自然哲学家”的二元“自然种”。 ” “ 哥德尔和他的工作越来越受人垂青是跟计算机越来越普及搅和在一起的。…,但他的工作本质上属于一个全然不同的方向。 ” “ “全然不同的方向”就是“自然哲学”的基本理论,这构成了哥德尔与爱因斯坦生活的中心目的。他们都献身于这个事业,他们都在其中赢得了伟大的成功,他们都尽力更深入地洞察自然界的秘密,这些因素的结合无疑为双方的友情和频繁交往提供了坚固的基础。 ” “ 历史上很难找到这样出色的两位哲学家兼科学家亲密无间的先例。 ” “献身于基本理论如何制约着一个人的生活呢?在哥德尔,专注于理论就得决然疏远世事,超出日常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几乎概不介入。” “哥德尔有一种出奇的天赋,最懂得在探索基本理论时候什么是不必理睬的,同时又有一种彻底的精神,凡事务求准确周到,包括广泛收集审查文献中他以为切题的材料。” “哥德尔的献身理论和效忠理性极为少见,真可谓无所不至,虔心不二,独立不羁了。我的意思是说,他横下一条心,要想遍生活与知识的一切侧面;要抵达有根有据的结论,不惜经常逆潮流;要追踪合乎逻辑的推断,即使走得很远很远;要坚定不移地皈依一致之理,尤其是真理,只要他认准了是那么回事。可是,世间还有许多基本的要害问题是全人类都十分无知的,硬要树信念、定态度的话,个人愿望和个人情感就免不了要起些作用。既然如此,恐怕预料得到,哥德尔强大的逻辑头脑到处扫荡一气之后总会产生一些不成熟的结论,在他眼里概率甚高,在多数人看来却是讲不过去,生拉硬扯、违反常识(等于公认的权威),或者干脆就是‘发了疯’。 我刚才已经提到哥德尔在宽泛的理论疑案上的几个猜想,如存在分离的心,“生物学中的机械主义”将被否证等等。 ” “ 多数人总爱沿袭公认的信念或态度之链,选定一环便不假思索地采纳下一环。哥德尔每每相反。对于当今的科学,他不怀疑人所共知的一些侧面是很可靠的、但是信不过某些基本论断,把他们归咎于“时代偏见”,由不久前我所提到的他那些大猜想即可见一斑。在这方面,他的态度类似对量子论最终性持怀疑主义而不肯随大溜的爱因斯坦。在政治上,哥德尔像爱因斯坦,抱定世界主义观点,非常爱好和平。 ” P46 “ 爱因斯坦常常告诉我,他晚年不断地找哥德尔作伴,为的是跟哥德尔讨论。有一回他对我说,他自己的工作不再有多大意思了,他还来研究院无非是要“享受与哥德尔一起散步回家的特权”。 ” “ 爱因斯坦跟哥德尔谈得特别多的是哲学、物理和政治,也常谈他自己的统一场论,虽然他知道或者恰恰是因为他知道他的谈伴抱着很大的怀疑站在他的反面。 ” 最后一页最后一段 广而言之,哥德尔相信生物学中的机械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偏见,将要遭到否证。在这种情况下,据哥德尔的意见,一种否证的办法在于建立一条数学定理,其大意是说,按物理规律(或性质相仿的任何别的规律),从基本粒子与场的随机分布开始,在地质年代的跨度内形成一个人体的概然性之低是跟大气因机遇被分为它的各种化学成分差不多的。 “库尔特 . 哥德尔在现代逻辑中的成就是举世无双的,是里程碑式的——其实胜过里程碑,它是一座巨型陆标,无论时间上空间上隔得多远,仍将历历如在目前。” 冯 . 诺伊曼 ( 1951 年在授予哥德尔爱因斯坦勋章时的讲话) “ 高研院名义上是 1930 年成立;爱因斯坦与维布伦 1932 年被提名为它的首批教授。后来邀请外尔、冯诺伊曼、莫尔斯、亚历山大到数学分院,维布伦起了主要作用。他也协助院方安排访问数学家,包括哥德尔。 ” 罗祥存 2012.5.20
个人分类: 转基因生物|5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 王浩(Hao WANG)说计算机是“初等的和简单的”,对吗?
热度 6 zlyang 2012-4-27 21:53
[请教] 王浩(Hao WANG)说计算机是“初等的和简单的”,对吗?
王浩(Hao WANG)认为计算机是“初等的和简单的”,对吗? 王浩 教授( Hao WANG ,1921年5月20日-1995年5月13日),华裔美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他在《数理逻辑通俗讲话》(Popular Lectures on Mathematical Logi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第28页里面说: “ 类似地,Boole代数、Turing机器理论和有限自动机理论基于同样的理由是初等的和简单的。 ” 相关文字请看下图。 这些说法,对吗?请您指教!真正的专家!谢谢! 该书被《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条目 Kurt Gdel (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goedel/ ) 列为 Secondary Sources: Wang, Hao, 1993, Popular Lectures on Mathematical Logic,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nd edition. 不过是1993的第二版。 真傻 看的是汉语的《数理逻辑通俗讲话》(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上面图片和文字在该版第28页。
7016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五古·悼王浩(附:我看医改)
热度 2 benjaminliu 2012-4-19 15:30
君子重德垂,小人忧命堕。 老来忽养生,壮日何怠惰? 饕餮骨愈松,徜徉腹益亸。 腠理讳言疾,在髓惊惧颇。 顽嚚本天性,圣贤教不可。 休怨福利寡,恩临欲更夥。 开源与节流,向即无兼妥。 鼠目多奸记,狼心有极左。 嗟哉杏林士,倏而罹惨祸。 倍知阶级亲,杀彼如杀我! 我看医改   这首五言古诗是先得句,后成诗。先得的是最后两句,原作“益觉阶级亲,杀彼如杀我”,全诗作成之后,为避重字,改成现稿。我写古体诗主要效法杜甫、韩愈,故而喜用僻字险韵(这首诗是《平水韵》上声二十哿一韵到底,需要说明的是,作副词“很、甚”解的“颇”旧亦读上声),因此虽然这首诗诗意显豁,甚至可以说是浅白,但肯定有朋友因为僻字的缘故还是读不明白。正好,我也还想就医改问题说几句话,故而再写一篇后记,附于诗末。   在“屁民”眼中,理想的医疗大概是这样:自己平时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反正生了病有医生治嘛!到了医院,医生护士随叫随到,个个笑脸相迎,殷勤得如同五星酒店的服务生。看病的所有费用,一律国家负责,自己一分不花。治病一定要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药物,档次可以和国家领导人相比。最后,药到病除,出了院照样想吃就吃,想喝就喝。   如果把这种乌托邦当成医改的目标,那么我只能说:医改永远不会成功。中国不会成功,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成功。我甚至怀疑在外星人那里也不会成功。   为什么不会成功?首先,“药到病除”就是不可能的。现代医学虽然攻克了许多从前的绝症(比如很多在历史上肆虐的传染病),但由此造成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结果让很多人活到了会患上年轻时患不上的绝症(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而这些老年人多发的绝症在可预计的将来还是不可攻克的。换句话说,现代医学还没有发达到能让人长生的程度,大部分人最后还是要因为得绝症而死;现代医学的主要成就,一言以蔽之,不过是把你患绝症的年龄往后拖了几十年罢了。   作为一个对医学史有所了解的人,我是“半瓶水满”的知足乐观者,认为现代医学的这个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杜甫曾经感慨“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本人就只活了59岁。而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早就超过七十岁了,和杜甫时代相比完全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这么长的人生,如果能够好好规划,足够做好多事了。 假如我活到七十多岁而患上绝症,我会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知道已经基本没有遗憾,然后便会以轻松的心态度过生命最后的时日。 但很多“屁民”却是“半瓶水空”的贪得无厌者,年轻时不懂规划人生,到老了又 觉得“人生七十”还不过瘾,还想把他那没什么价值的人生延长到一百岁或更多。这些人一旦患了绝症,就会病急乱投医,为了活命,什么昂贵的疗法都愿意试。1994年复旦大学曾经做过统计:中国30%的医疗费用花在病人生命的最后一年,其中又有40%花在病人生命的最后一个月。现在接近20多年过去,这两个数值只会升不会降。 虽然这是他们的自由,但我也不想讳言——我瞧不起这样的庸众。   何况,很多老年多发的绝症,论其病因,往往在年轻时就埋下了祸根。吸烟引发肺癌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人到老患上绝症,千怪万怨,恐怕首先要怪自己年轻时不注意健康。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于莺医师就讲过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例子:河北有一位商人,几次因为酗酒引发急性胰腺炎,送到协和抢救。医生都劝他不要再喝,再喝命就不保了,他却说为了生意没办法,还死皮赖脸地说,不是有你们吗?后来急性胰腺炎再次发作,终于不治。像这种人,不客气地说,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   诚然,有的人年轻时的确没有保健的条件,比如程序员不可避免要屡屡挑灯夜战,造成昼夜节律钟失常,从而对健康有所损害。但是,有的保健方法(比如不吸烟,健康饮食)大多数人完全可以做到。问题就在于,在各种不可抗力之外,很多人连力所能及的保健都不愿意做。 同样,到了一定年龄,应该懂得定期体检;很多绝症如果发现得早,还是有很大希望治愈的。一次全面的体检也就几百块到上千块钱,比起得了绝症之后的治疗来,不可谓不便宜,但有的人就是没有定期体验的意识。最后本来可以不死而死,又能怪谁呢?   也许你要说,何必把话说得这么难听?和颜悦色地说出来,可能接受的人会多一些。但我要说,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Zeitgeist),任何人都扭转不得,正如你绝不可能说服“八九一代”接受对毛泽东的正面评价一样 。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就是庸俗功利主义,反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代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普遍学会规划人生、注重生命质量、懂得科学保健的,你就是把中国医学界里面所有的谦谦君子都找来宣传,也不可能改变这种时代大势。   了解了这种时代背景,中国的医疗只能发展成什么状况,自然也就不难推测了。   中国的医疗资源有限,集中在大城市。医生少、病人多的现状,决定了中国的医生恐怕是世界上最累的医生。假如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一个医生一天就看一两个病人,那医生当然可以亲切得如同上帝的仆人。但如果是一天高强度地看几十个病人,一周五天连轴转,休假的时候也时不时就被叫去加班呢?将心比心,你觉得你有可能对每个人笑脸相迎吗?在这样大的工作量之下,医务人员的报酬却少得可怜。一位医生看一个病人的劳务费,有时候还比不上同样长的时间段内一个卖煎饼馃子的小贩赚的钱。如果要评比中国最受剥削的十大职业,我看医务人员一定能排到前几名。   要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培养更多的医生,二是给他们更多的(更准确地说是应得的)报酬。这笔钱从哪里来?也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从患者那里来(包括从保险公司来),二是从国家的医疗福利里来。现在的医疗福利太低是不争的事实,某位姓氏和某哺乳动物的名字发音相同的总理搞的什么“医疗产业化”,竭力逃避国家给予医疗福利的责任,让医院不得不想办法从病人身上捞钱,结果造成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现在网上有些“公知”喜欢把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令人不齿,但说到医患关系紧张,这还真的就是体制问题,粉饰不得。虽然一些惟恐天下不乱的媒体记者在医患关系恶化方面也要负责任,但如果要让他们负主要责任,说句公道话,那就是让他们背了政府的黑锅了。   但是,不要觉得提高医疗福利就是什么万全之策。以这一代人贪得无厌的庸俗功利主义,完全可以预测,你给他们多少钱,他们就能花掉多少,给得越多,贪心越大。自负医疗费的时候,一些人还可能会懂得遵从医嘱,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治疗方案;真要一切都国家负责的话,那简直不可避免要出现以花钱多为荣的局面。这样下去的话,医疗福利注重要成为无底洞,直至压垮国家经济。   所以在我看来,医改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在国家尽力给予医疗福利的情况下,任何人只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超出基本医疗服务之后,对不起,自己拿钱来吧。至于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哪些内容,这个还可以商量。我的大体看法是:治愈希望比较大的病,可以负责全部费用,绝症则只负责基本费用(比如晚期癌症姑息疗法所用的止痛剂之类); 年龄不到平均寿命的人(特别是不到退休年龄的人),可以享受多一点,年龄超出平均寿命的人,享受要少一点;平时注重保健、定期体检的人,可以享受多一点,否则,享受要少一点。如果得了基本医疗服务不能对付的病,不好意思,钱多你就治,钱少的话,节哀顺变吧。   如果医改真的做到了这一步,那么让医生对每一个病人笑脸相迎,实在并非难事。 但好事也就到这里为止了,以下三点现实仍然是不可改变的: 一,虽然小病无所谓,大病还是病不起;二,在大病的治疗上,不可避免还是富能活,贫等死;三, 由于庸众的“福利不花白不花”的心态,一点小毛病也要上医院,于是排队久、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除非你去不能享受医疗福利的私立医院,嘿嘿)。不过,也许中国人(那些鼓吹“人人平等”到了发疯地步的极左分子除外)比较知足,真到了这一天,医患关系大有缓解也未可知。   我上面一直在说“这一代人”。其实在我看来,下一代人、再下一代人恐怕也不能完全摆脱庸俗功利主义的影响。我只能希望他们会比现在这一代人强一点,千万不要在好吃懒做的恶德泥淖中越陷越深。欧洲为什么会发生欧债危机?说白了,就是西欧、南欧那些国家的庸众好吃懒做造成的。我不希望中国走上这些国家的老路。   在一个正常的发达国家,医生应该是中产阶级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治病救人的崇高道德,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我在将来,也应该会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分子,又因为深知学医不易,对知行都有很高要求,所以对医生更为敬重。 我的孩子将在今年下半年诞生,如果我能决定他/她的职业的话,我希望是医生。所以,哈医大的王浩医师平白无辜被一个楞头青杀害,我是真心悲痛,也是真心愤怒。我写诗是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所以就有了这首“恶毒攻击无产阶级”的诗。 2012.04.20
个人分类: 文艺|292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该对王浩事件做点什么呢?
热度 1 iceandfire9 2012-3-31 00:46
这几天心里一直酸酸的痛,痛一个这么优秀的研究生,上帝怎么安排他这么走呢?是为了警示所有医务人员,这是一个该高度警戒在医疗执业过程中当心反过来受伤害吗? 我们每一个医生都经过辛苦的求学之路,为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化苦为甜,勇于挑战自身的缺陷、环境中的困难。可这朵花、这朵璀璨的花苞没开,就这么凋零了! 上帝啊,我们大家该做点什么呢?以微薄之力,捐款安慰家属,他可怜的父母祖父母该怎么打发晚年呢?这点心意算不上什么,只是告诉自己,要安全行医,要理智行医,要随时做好离开家人的准备行医! 让我们医疗团队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绿色联盟,王浩事件就是一个醒目的碑牌,再优秀的人才在暴力面前、在没有保护的体制下都是烟灰!
24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千人送别王浩同学
热度 3 xucq45 2012-3-28 10:31
千人送别王浩同学 —遇难者王浩追悼会今日举行 3 月 27 日下午 3 时,哈医大一院篮球馆内沉重肃穆,“ 3.23 ”事件遇难者王浩同学追悼会在这里庄严举行。 参加追悼会的有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魏兆胜,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李东明,学校党委书记田文媛、校长杨宝峰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学校各院、系、部、办、处负责同志,附属一院师生代表以及王浩同学的家属、同学、好友 , 还有专程赶来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峰教授。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等省市有关部门发来唁电。千人追送,泣泪长空。 附属一院党委书记赵世光主持追悼会,附属一院院长周晋致悼词。 周院长在悼词中介绍,作为品学兼优、乐观向上的医学生,王浩同学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他学习勤奋刻苦,对专业细心钻研,工作认真负责,在校期间曾先后获得国家专业三等和一等奖学金,曾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大学期间综合测评第一名。王浩同学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对师长尊敬爱戴,对同学团结互助,对病人亲如家人,深受患者的尊敬与信任。平日里,无论是老师、同事还是患者,只要大家有事,王浩都会热心帮忙,在科室工作实习期间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脏活累活总是抢在前,深受师生好评。 案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卫生厅领导都作出重要指示,并亲临医院慰问,学校和医院积极抢救伤员,协助有关部门抓获凶犯,目前案件正在审理,相信司法部门一定会严惩凶手,还逝者公道。 周院长沉痛地说,王浩同学走了,他的父母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哈医大一院失去了一位好实习生,哈尔滨医科大学失去了一名好学生,人民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白衣天使。王浩同学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遗憾和无尽的哀思。在这无比悲痛的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王浩同学的父母表示慰问,我也代表学校和王浩同学家属,向所有表示关心、慰问的各级领导、广大同学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感谢。 周院长号召广大师生员工,向王浩同学学习,学习他对专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钻研精神,学习他爱党、爱国、爱校、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继续王浩同学未竟的事业,肩负起治病救人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追悼会上,附属一院 2010 级博士研究生韩志阳代表学生讲话。他声音低沉,强忍悲痛,他说:“王浩同学放心地去吧,同学们不会忘记你,哈医大不会忘记你。你的理想会由我们来实现,你未竟的事业会由我们来完成。”他表示,要向王浩同学学习,学习他热爱医学事业,立志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人道主义精神,学习他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学习他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高尚品质,永远做人民的好医生。 扼腕叹息、垂泪追忆,追悼会上,师生们无法控制泪水的喷洒,无法挽留曾经的同学、学生、朋友、亲人! 参加追悼会的妇产科专家孙敬霞教授说,得知王浩同学遇难的事情后,我们很震惊,作为医生我们真心的希望类似的事件再不会发生,还医生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超声科专家郑敏教授说,作为医生和研究生导师,我们都对失去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感到无比的痛心,希望他在天堂安息,我们会不辱使命,一如既往地做好医疗工作,为患者服务,以告慰他年轻而逝去的生命。 2009 级博士研究生、哈医大研究生总会副主席尹大龙说,年轻的王浩就这样无辜的带着梦想,带着遗憾走了!他阳光,他敬业,他执着,他刻苦,他有那么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事业未完,理想未尽,我们还需要继续前行,坚定不移、满怀信心的践行救死扶伤的誓言! 2011 级硕士研究生、附属一院 2011 级研究生学生会主席禹程远说,王浩学长的逝去,深深刺痛每一位医学学子的心。此时,我们应化悲痛为力量,坚强面对艰苦的学医之路,坚守《医学生誓言》,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以实际行动来悼念王浩学长。许多同学表示,王浩同学的不幸给我们造成很大打击,带来难以言表的悲痛,虽然我们有许多抱怨、许多怨恨,但我们不会退缩、不会因此对前途丧失信心,我们会为解除千千万万人的病痛,更加努力地学习,成为人民的好医生。                          (哈医大新闻中心)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214 次阅读|5 个评论
围观:从医患纠纷看中西医差别及社会不稳定因素
热度 1 wya 2012-3-27 15:03
博主注: 首先,沉痛悼念不幸逝去的王浩同学! 根本原因是医疗水平与群众的需要差距太大。如果医生能把所有来的病人一次性治好,则挂号不难、费用不高、医院不需要扩张、医生也不需要太累,还倍儿有成就感!更不会有医患纠纷! 所以,提高医疗技术为根本。任何行业都一样,良性循环才有出路。 调查称超6成民众对哈医大杀医案“高兴” http://news.163.com/12/0326/23/7TIEBUSO00011229.html 一名与他共事的女护士也回忆了一些相处的细节。 “1.82米,阳光帅气,风华正茂,风度翩翩,博士已被录取。还记得和他一起值班时的情景, 大半夜胃疼的不行不行了 ,疼的满头汗,我陪他聊天分散注意力, 我们大多患者夜里都失眠 ,听说他胃病犯了, 把自己的胃药给他吃上止疼 。其实我们科医护关系一直不错,年终聚餐的时候他已经是 所有研究生里的佼佼 者。今年6月结束研究生课程就要赴香港工作了 。” (博主注: 1、西医体系缺乏养生知识,导致医生自己积劳成疾,且西医对此病无法根治,即使在大医院也只能靠聊天分散精力缓解病痛。 2、西医免疫科在治疗患者的免疫系统疾病时,失眠等伴随症状无法解决。 3、西药可以根据病症的外观表现,在病人之间随时分享吃。即西药具有普适性特点,缺乏个体差异的针对性。 4、西医的先进技术都在大陆以外,佼佼者都去外面学习、工作,留在内地给普通中国人看病的医生素质如何?? ) 但是接下来的伤害却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更疼,除了刚才的短片里头所谈到的 6000多人的投票里4000多人选择了“高兴 ”。我们再来看这一段,在网易上针对哈尔滨这条新闻,哈尔滨一名患者砍死一名实习医生并致3人重伤,一共有36000多人发表评论,其中有一个评论是这么写的, 也是发生事情的当天晚上,都不过夜,23点57分。这个网友是这么说的,“应该举国欢庆啊!鞭炮响起来!小酒喝起来!音乐开起来!”如果三万多人当中仅仅有这么一个人写,可能还可以加引号的理解。但是请注意,顶这个帖子的数量达到了5172,占到36100人里多大的比例 ,这个时候我又要去思考了,我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个?我们是不是也是凶手当中的一员呢? (博主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社会失望、甚至绝望,什么事情都有可能!这点可以参考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似乎无需讨论。权贵阶层没有亲身体会,当然很难理解底层草根的感受。社会不公伤害的不仅是底层大众,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避免。当然武装到牙齿、享受VIP待遇的权贵,遇害的几率比那些被强拆、强送精神病院的普通百姓低得多,但肯定无法绝对避免。 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495484 没有永恒的强势特权人群:制度不健全,没有人能幸免! )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颅外科主任 于振坤: 我曾经一两个礼拜只要我周边有人离我距离稍微有点近,我就会有警觉。一看有人跟着我,离我特别近,心里就另一种感觉。 北京同仁医院医生: 你想我们每天心理压力也很大,接待病人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这个病人他能不能接受我们所说的这些话,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会不会有过激的行为,我们自己是不是安全的。 北京同仁医院实习医生: 有时候进一步治疗都不敢跟他说什么,你多一步治疗就会多一步风险。 (博主注: 带着这样警惕的心理给病人看病,病人能没有感觉?我曾见到一位老中医对来就诊的类风湿病人说:放心吧,你这个病能治!我同时看到了病人脸上的喜悦和希望!如果医生都有如此信心和把握,还会有医患纠纷吗?普通患者不仅经受病痛的折磨,在经济上也大都困难。但哪怕花再多的钱能治好病,病人肯定是不会伤害医生的。此外,似乎没有听说哪个权贵阶层的人去刀伤医生,是因为他们修养素质高?找的医生好医术高手到病除?还是他们不差钱,不在乎被庸医骗光?亦或权贵用的刀能于背后杀人于无形? 但无论如何,医生是一个最需要真才实学的职业,不像科研,发一些垃圾论文是无关痛痒的,而庸医是可能送命的。可见,医生可以高薪、受人尊敬,但前提是以精湛的医术为支撑。 ) 王浩离去的当天,3月23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警务室正式揭牌,一名民警正式入住中南医院,成为医院的专职民警。 2月14日,广东省东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明:其中头盔、盾牌、防割手套、强光手电、对讲机等防护装备要求做到每一班的保卫人员不少于人手一件,短棍、长棍、催泪喷雾剂等带有攻击性的装备以及防刺背心等可适当配备,供危急情况下使用。 (博主注:很可笑!国外似乎也没有这种阵势!问题的根源找不到、不解决,恐怕每个医生配上私人保镖都没用吧?! 其实,医生看不好病只是冲突的原因,现行体制无法造就真才实学的医生才是根源。 如果再不改革,以后受伤的不会仅仅是实习学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293do=blogid=551770 @侯金林医生肝病频道 :八旬老师知“杀医”事说: “医生一生与‘狼'共舞:邓爷爷开放前, 白天阳关下被批被斗被整, 夜幕下偷偷在厕所学习、学习、再学习;开放后被媒体黑被家属骂被病友杀,还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总怕为病人服务的技术不过硬!怕掌握的知识已过时!‘狼’既不是民,也不是媒,是落后的体制!温总都无奈! 张梦 2012-03-26 07:35: 另据相关人士透露,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内蒙古人,生于1994年5月,现年未满18周岁,3岁父母离异,父亲正在服刑,母亲也不在其身边,常年与他一起生活的祖父现患有癌症。记者就其家庭状况向警方求证,但警方未予答复 。 ) 白岩松: 保安、警棍、监控器这一切都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必须的。同时改革也必须跟上。你看,专栏作家魏英杰 (微博)在说,我总结在一起了,“……看病越来越难、越来越贵不是医生的责任,是‘以药养医’制度造成的……”,接下来另一个微博上说“……这起案件也表明,有必要加快推进医改……否则,这一体制性问题极易被转嫁到一线辛苦工作的医疗人员。”对,改革也很重要,再接下来呢?有了保安、有了改革就够了吗?我觉得不管我们怎么再过去推动这种仇恨,去营造某种误解,归根到底要用爱、沟通以及和解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才是正道。 博主注; 该事件还有两点疑问: (1)是否伤到伤害的四位医务人员都不是接诊该患者的医生?也就是说该患者的怨气并不是针对具体某个拒绝他的医生的报复,而是对整个医生群体或者整个社会的报复?是否说明他之前的就医过程也曾对医生不满,积少成多,最终爆发在一个几乎无辜的实习生身上??? (2)受伤的另外三名医务人员都是正式医生护士,还是有实习学生?该诊室当时有没有正式医生护士?危险面前,有没有尽到保护学生的监护职责?总不能夜班等都推给实习生等弱势人群吧?也不该让实习生独立给病人看病,正式医生只管最后签字啊,旁边坐着正式医生指导了吗? 最后,旁观一个儿子如何对待母亲,希望医生也能如此对待患者。相信这样的态度有助于初步缓解医患矛盾。 http://news.163.com/12/0327/08/7TJDCLIV00011229.html 宋老太说,她是第一次看见抽水马桶这个东西,感觉特别神奇,一摁开关,马上就有水出来,而且冲马桶的水不是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而是跟农村井里抽出来的水一样,“井里的水不花钱,所以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有事就过来摁一下。”宋老太说,每次摁完以后,她都觉得挺有意思。 听完宋老太的话,儿子终于明白自己家怎么用了那么多水了, 但他没有明确提出浪费水的事,怕老妈心疼上火,只是告诉宋老太,总摁马桶的抽水开关,影响开关的使用寿命,抽水马桶容易坏,坏的了话不好修理 。“自从我这样告诉她以后,她摁抽水马桶开关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52104 柳叶刀: 暴力之下的中国医生 博主注:把医患矛盾归结于医院缺财政支持经费和媒体渲染非常偏颇,很像是官方观点。一来可以继续向政府白要钱,二来可以借助政府力量压制媒体负面报道。但这样的结果对于解决医患纠纷根本无用。很多底层群众生活艰辛,基本不关心媒体,他们做出的最后选择很多时候仅仅是出于自身的感受。 一个非常到位的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3874do=blogid=552198 invalid 2012-3-27 15:26 之前看过行内人的文章,大意是: 医患矛盾的根本是政策决定的。具体说,就是一方面要求医院盈利,另一方面又搞一刀切,论资排辈,不允许医生收诊费。 这就导致业务能力强、一看一个准又能药到病除的医生白白累死;但工资呢?国人众所周知。别说买房了,生存都成问题。 不仅如此。同时,医院还要求盈利。而诊费又不能收,怎么办?只好让你多做检查、多用各种效果可疑但猫腻很多的贵药。 于是,越是庸医,就越是能“创收”;越是良医,反而越是贫寒。就是有个别人能坚持——嗯,正好当反面典型:你有良心?你像xx那样饿死吧。 这才是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因。 ————————————————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诊病贵、药便宜。 比如我有胃病,症状是吃饱了或吃了油腻的东西上腹部胀痛。去过很多次医院,从胆囊炎到十二指肠溃疡,说啥的都有,就是吃什么药都没辙。 我自己是科学爱好者,知道幽门螺旋杆菌这回事;由于最后这位医生说是十二指肠溃疡,这又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的典型并发症;于是说服家人,不去买医生给开的一大溜中药西药,而是自己google,吃点抗幽门菌的药试试。 结果,当天就见效,细菌一杀,有胃酸了,把我给饿的。按照说明一口气吃了两个星期,共花两毛八分钱,治好了。当时买的药多,后来亲戚朋友有类似症状的,都过来拿片吃吃,只要吃了肚子饿的厉害,就坚持吃两周,一下子治好好多人。 事后,我就说,如果有个医生能明确告诉我,你这是胃病;或者更准确的,你这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愿意为这句话掏2000元:因为,没这句话,我就可能不得不继续吃几千几万的乱七八糟的药,甚至最后落个胃癌。 但现在的体制呢,我就是愿意花这两千,医生也没法收。因为医院不允许——根本上说是政策不允许。 于是,他要么用两毛八分钱把这个至少值2000的信息贱卖掉,然后把自己累死、饿死;要么,就用透视、胃镜、CT 等等以及各种“神奇”而有害无益的中成药,在帮医院创收之余,间接为自己的养家糊口乃至房子车子捞点——至于病人,他能晚好一天,医院就能多收入一笔。 如果允许医生收诊费,他们这才会想当药到病除的名医,才会更喜欢用两毛八但是两周就能治好胃病的良药——而不是七八百很多副作用却不治病的黑心药:因为只有又快又省又好的治好病的医生,才会有更多愿意出高价诊费的病人上门。 总之,医生,卖的应该是自己诊病治病的技能,而绝不应该是卖药的。 逼他们卖药、甚至逼出医药代表这种职业的制度,必须为现状负全责。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93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