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居里夫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80后春节当“毕加索”“居里夫人”
xupeiyang 2011-2-9 09:03
宅在自己房间里,除了去卫生间,连吃饭喝水也是妈妈端进来的。这种“宅春节”度假方式已在中国许多城市“80后”中流行,男性被戏称为“毕加索(闭家锁),女性则是“居里夫人”。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09/012121924812.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动驱动》------归去来兮&读居里夫人有感
热度 10 freefloating 2011-2-6 22:17
《感动驱动》------归去来兮&读居里夫人有感
虽然从 9 月份开始戒掉科学网,但是工作并没有明显进展,不管我怎么给自己制定强制性计划,事情总是要拖到 Deadline 的时间才能完成,忙忙乱乱, time and money consuming 。 若是没有 deadline 的工作,那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还是调整心态,重新做人,努力把事情都整出点思考和意义来。 这两天翻看了居里夫人相关的书,思考这样一个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女人。我想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女科研工作者的理想状态? 有家庭,有事业,有爱情,有友情,温柔,激情,坚定,睿智,敏感而不脆弱,美貌而不奢华,如果她没有那偶然的不幸和时代的桎梏摧残,她就是所有女科研工作者愿意复制典范。 可惜很多是她所特有的东西,比方说,她的美丽不能人所共有,她的爱情不能人所共有,她的聪慧和运气也不能人所共有 …… 那么我们还可以有什么? 1. 工作状态 : 一个人做学习工作的最佳状态是魂牵梦绕,不需要强制性计划,不需要 deadline ,每天都是 deadline 。居里夫人可以长期处于这样状态,所以她能够有所成就。 这种状态我也有过,可惜总是那么的短暂,虽然那种热情,向上,兴奋,沉静,充实、喜悦的感觉让我片刻间感到自豪,但更让我长时间中感到负疚。 如何能够维持这种状态?这是我想知道的。小孩子玩玩具的时候都有这个状态,只是渐渐被磨没了。对事物的喜爱和热情,是一个人得以维持向上所必须的。 也许需要很好很好的环境去培养。 2. 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 居里夫人认为把小孩子关在空气不好的课堂里,要他们耗去很多没有效果的上课钟点是野蛮的。她要伊雷娜学得很少,而且学得很好。她和她的教授朋友们产生了一种教育合作计划,把那些有大才大智的人聚集在一起,实施了两年。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对于教育, It ’ s better to light th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 家长不能把书或者各种兴趣班扔给孩子,就以为自己尽到了责任,而应该去思考。也不应该骂完奥数,骂孔子,而应该去小心翼翼但坚定不移地实践。 我觉得王永晖老师提倡的 再次呼吁科学家关注 “ 幼 - 小 - 中 - 大 ” 四级教育 就是在努力思考如何实践教育。他认为他有工作能做,这就是他的思想行动更高的体现。 3. 爱: 一个人既然可以爱科学,那他(她)一定也会爱人,一样的自然而强烈。我小时候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配得上他(她)的爱,这辈子就可惜了。可惜好像人都挺可惜的。 居里夫人有爱,所以我觉得她也就不可惜不可怜了。如果大家认为居里夫人的爱情纯属偶然,那么至少她的爱自然而强烈,是应该肯定和羡慕的。 爱是不讲条件的,讲的是感觉。可惜感觉是有条件的。被 LV 包和化妆品教育长大的女人,是不会看着科学家眼中的灵光闪动而充满爱的感觉的,她们会以为只有钻戒和豪宅才是爱的体现。也许其实她原本并不真的觉得需要,只是她已经被社会的种种大惊小怪吓坏了,以为她们必须这样需要。这就像小孩子,怎么会知道钱重要,这又没有写进基因,不过是因为大人对于钱大惊小怪的吓大了。 所以可惜可怜的是我们的科学人,根本没把自己做好。既然没有能力把“爱 nerd ”写进基因,就应该把“爱 nerd ”作为荣耀。如果人人都爱杨振宁、薛定谔、爱因斯坦,进而人人都想成为杨振宁,薛定谔,爱因斯坦,又有什么不好的。 我觉得思考是有必要的,至少也许可能将来对于孩子们是有点作用。 居里夫人
个人分类: 生命驱动|6453 次阅读|22 个评论
问而时学之,习而时学之
suqing1961 2010-12-23 22:55
读《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有感 《科技日报》原总编辑 王直华 我们今天聚会,主题是谈论一本书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实际是在纪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在学习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教育思想。 100多年前,居里夫人(玛丽居里,18671934)观察女儿所受的小学教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读写训练耗时太多;二是科学课程缺少实践。居里夫人向她的朋友们发出倡议,咱们亲自给孩子们上课吧。居里夫人等给十几个孩子设计的课程有:物理、化学、数学、文学、历史、现代语言、自然科学、模型、绘画。显然。这个教育计划,是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合作的成果,是文理两方面知识互相融合的安排。这是一个合作班。 合作班的师资可谓大师云集。物理课由玛丽居里担任老师,当时她已经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课由让佩兰担任老师,他后来在1926年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数学课由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担任老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都是在20世纪科学史上光彩熠熠的名字! 举办这个合作班,是在1907年至1908年这两年。这是什么时候?我们知道,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18591906)于1906年4月19日遭遇车祸身亡。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人祸,居里夫人被打垮了,感到无法正视未来。她开始给皮埃尔居里写信。她每天都在书写,书写那一封封无法寄出的信。 皮埃尔居里比夫人大12岁。按照自然规律,他会比玛丽居里早走。生前他曾经嘱咐玛丽居里:即使我不在了,你也必须继续我的工作。他们何曾料到,丈夫年仅47岁就撒手人世。 居里夫人按照丈夫的嘱托,继续他的工作。其中有一件事情,就是教育孩子。居里夫人推动的教学计划,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第二,重视培养提问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从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实验探究过程,孩子们自己就能得出结论。 以往那种听写式的、纯理论的一言堂教学,被合作班的教学方式逆转了。合作班里的孩子们都受益匪浅,其中就有居里夫妇的女儿伊伦娜居里(18971956)。开始上合作班时,伊伦娜居里是个十岁的小学生。合作班培育出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热情,令孩子们受益终身。后来,人们用激发热情,寓乐于教,全新教育来评价合作班的宝贵教学实践。 学而时习之,是传统的学习。习而时学之,是探究式学习。学而时习之加习而时学之,便是我们的终身学习、我们的学习型人生。 学而时问之,是传统的学习。问而时学之,是探究式学习。学而时问之加问而时学之,便是我们的终身学习、我们的学习型人生。 读《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学习居里夫人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更深刻地思考这四个词语:学习和习学;学问与问学。 居里夫人一家创造了3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纪录:1903年,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玛丽居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5年,伊伦娜居里和约里奥居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5年4月,居里夫妇的遗体被迁入巴黎的先贤祠。居里夫人是安息在这座圣殿里的第一位女性、对法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女性。我们可以说,居里夫人一家在科学上的成就,是居里夫人的学习思想和教育思想的颂歌。 此刻,让我们前瞻,2011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此刻,让我们回望,1911年,居里夫人接过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证书。我们今日的聚会,可谓教育、科学、文化的百年回顾之旅。它的内容之丰富、意义之丰富,不是这篇千字文所能表达的。 读《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是伟大科学教育思想的审美享受。 (注:本文为王直华老师在《居里夫人的科学课》研讨会上的发言。)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5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位科学巨人所进行的科学教育实践
热度 3 suqing1961 2010-12-18 17:59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专题研讨会侧记 这是一本真实记录一位科学巨人用最深沉的感情、最真挚的爱,给孩子们开展科学教育实践的优秀科普图书。 12 月 18 日 ,中国科协常委、青少年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张开逊研究员用这样一句话,作为《居里夫人的科学课》专题研讨会主持人的开场白。 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是一本有关居里夫人教学活动的图书。我们都熟悉居里夫人的事迹,了解她对科学的贡献、崇高的人品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但鲜有人知道她对科学教育的观点和曾经有一段亲自从事儿童科学教育的经历。《居里夫人的科学课》记录了在 1907 年到 1908 年间,由玛丽 居里发起的一群科学家朋友对他们的十几岁孩子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尝试,它用具体、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巨匠是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的。围绕着物理学中那些看来十分不易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概念,居里夫人们通过提问,启发儿童自己动手进行探究,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充满好奇的主动探究中完成了做中学的过程。 陈难先院士在发言中感慨道,居里夫人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但在教育孩子时却是那样的轻松,在解答孩子问题时,用到了许多家庭主妇的语言。他特别指出,教学本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当前我们却推崇标准化、规范化的教案,个中的弊端值得我们深思。居里夫人的教学没有从背诵枯燥的定义出发,但是处处却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定量研究、严格的实验步骤,以及集中对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之间联系的反复强调。这些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科学教育改革都会有重要的启示。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共有十课,涉及空气、水、测量密度、称重、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每课都有数个实验。这些课程都被居里夫人的学生伊莎贝尔 夏瓦娜亲笔记录下来,本书还附有这些笔记的原文。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建立在提问和实验基础上,清晰透彻、富有创意、鲜活贴切的课程,仍然强烈吸引着关心我国科学教育的有识之士。陈难先院士甚至认为,《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是一种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的出版得益于韦钰院士的大力推荐。她在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回忆道: 虽然近十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每年都不止一次地要到巴黎去 , 但是直到去年,我才得知巴黎有一个居里夫人的博物馆。得知以后,立即就去参观了。居里夫人的博物馆不大,就是一座小楼,它也是居里夫人最后进行研究工作的实验室。我到居里夫人博物馆参观时,刚好遇到了一群儿童,他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参观,一边在写一张问卷上的问题答案,进行着探究式的学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我对儿童的学习饶有兴趣,主动向我推荐了这本新出版的有关居里夫人教学活动的书,一本记录着在一个世纪以前,一位科学巨人所进行的科学教育实践的书。我立即感到这是一本值得向国内推荐出版的书。 为此,韦钰院士呼吁: 我们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应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连居里夫人都有时间关心儿童的成长,亲自进行儿童科学教育。那么,在今天,在我们面临知识社会即将到来,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巨大挑战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儿童科学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重要事业,看成是我们理应进行的工作。认识到,我们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王直华教授的发言充满了感情: 我们今天聚会,主题是谈论一本书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实际是在纪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在学习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教育思想。居里夫人与朋友们办起了合作班。她们的教学方式有三个特点:第一,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第二,重视培养提问能力;第三,把文理知识结合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从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实验探究过程,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此刻,让我们前瞻, 2011 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此刻,让我们回望, 1911 年,居里夫人接过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证书。我们今日的聚会,可谓百年回顾之旅。它的内容之丰富、意义之丰富,不是这千字文所能表达的。 出席研讨会的有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清华大学物理学院陈难先院士和钱尚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金涛、王渝生、王直华、居云峰,中国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牛灵江,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来自北京有关中、小学的特级教师和科技教师,以及《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 科普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居里夫人的科学课》的责任编辑也出席了研讨会。 由左至右:钱尚武教授、韦钰院士、张开逊研究员、王直华教授 陈难先院士发言 从右至左:金涛教授、王渝生教授、博文作者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4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的信念》
wangxingchin 2010-12-11 11:02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 地说: 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着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 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利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我在 24 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一言半语的苛责,便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受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渐老了,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诗歌朗诵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居里夫人: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图】
pup 2010-11-19 17:01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 , 1867 1934 )一家人有着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居里夫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无数人。爱因斯坦曾经盛情评价: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居里夫人文选》一书中收入了居里夫人的博士论文《关于放射性的研究》、《居里传》《居里夫人自传》,其中《居里传》还是国内首次译成中文。读后,除了为居里夫妇的科研精神感动外,还为居里夫人作为一位伟大的母亲而感动,因为,居里夫人其实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1906 年 4 月 19 日,皮埃尔居里 (Pierre Curie , 18591906) 遇车祸英年早逝,此时她们的大女儿伊伦娜( Irene Curie , 1897 1956 ) 9 岁,小女儿艾芙( Eve Curie , 1904 2007 )才 2 岁。居里夫人忍住悲痛,坚强的承担起丈夫的未竟事业以及教育孩子的重担。要知道居里人花在实验室工作上的时间一点不减少,还要照顾家庭。也常有人问她,特别是一些妇女,是怎样安排好家庭生活和科学事业的。居里夫人感慨道:我承认,这的确不容易。 居里夫人非常认可丈夫皮埃尔居里所接受的适合他个人特性的教育方式,因为皮埃尔喜欢幻想,不能适应那种程序化的学校教育。居里夫人认为这种人只有因材施教才会在将来有大的发展。她在《居里传》中写道:   对于皮埃尔居里来说,他没有能够成为某所学校的一名优秀学生倒是值得庆幸,他的父母别具慧眼,能够看出他的困难所在,避免了让儿子接受很可能会毁掉他今后发展的那种传统教育。尽管皮埃尔早期得到的指导既不正规,也不完整,但是未曾抑制他智力的自由发展,避免了受到教条、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扭曲他能够在一种完全自由的氛围中成长同大自然亲密接触,对皮埃尔的成长和后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居里夫人对两个女儿的教育, 为了发掘女儿的天赋领域, 居里夫人像做科学研究一样的用心研究, 从小就开始细心地尝试、观察、比较。她在笔记本上写着:伊伦娜在数学上聪颖,艾芙在音乐上早熟。 居里夫人认为学校的各种读写训练太多,而科学课程普遍缺乏实践练习。于是和朋友组织起来共同教育孩子,每个人负责一门课程,给所有的孩子上课。把文理两方面的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重视艺术修养。孩子们兴趣很大,亦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女儿伊伦娜就受益匪浅,她 12 岁时就已经显示出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居里夫妇发觉她喜欢科学,智力和反应方面像她的父亲,创造很多机会给她接触实验操作,并没有送她到公立中学就读,因为居里夫人认为坐在课堂上听课的时间太长,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从 17 岁开始,伊伦娜就成为居里夫人的得力助手。小女儿艾芙活泼聪敏,且具有不凡的音乐天份,在居里夫人实行上述教育时,也并没有一刀切,她认为艾芙当时年龄还小,最重要的是健康,多做户外活动,进行适当启蒙教育就好。 居里夫人尤其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她认为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的前提。在当时的法国,体育教育常被忽视。居里夫人时常向两个女儿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鼓励她们做体操、散步、游泳、爬山、长途步行或骑自行车等户外运动。常常陪她们散步,讲解自然知识,每个假期,都带孩子们远足度假,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陌生人,同时培养她们良好的性格。 能将镭的提取方法无偿的公布给全世界的居里夫人一生淡泊名利。尽管她获得的荣誉无数,但她全不在意。她甚至将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给小艾芙当成玩具,一位朋友惊讶地说: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拿来玩呢? 居里夫人 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对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我们都知道, 1903 年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 年居里夫人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5 年,大女儿伊伦娜及其丈夫(人称小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个家庭四人都获得科学界最高奖,确实罕见,在全世界广为传诵。艾芙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和记者, 1937 年艾芙出版《居里夫人传》,畅销全世界。 《居里夫人文选》, 2010 年 5 月北大出版社出版,定价 39 元。 本文发表于2010年11月18日《中国教育报.新阅读》,当天该版对《居里夫人文选》进行了整版的讨论。
个人分类: 我的豆腐块|4743 次阅读|1 个评论
1867年11月7日 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诞生
xupeiyang 2010-11-7 12:28
博主: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后人都会怀念他们,纪念他们。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将永远激励科学后人。 玛丽居里(1867.11.71934.7.4)。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 放射性 现象,发现 镭 和 钋 (pō)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 诺贝尔奖 (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用了好几年在研究镭的过程中,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居里夫人名言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做了我能作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人必需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   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我们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人类也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对于这种人说来,无私地发展一种事业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们不可能去关心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我把你们的奖金当做荣誉的借款,它帮助我获得了初步的荣誉。借款理应归还,请把它再发给另一些贫寒而又立志争取更大荣誉的波兰青年。   荣誉使我变得越来越愚蠢。当然,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就是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往往与别人认为他是怎样很不相称。比如我,每每小声咕噜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力量,这种理想主义使我们不骄傲,而能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达到高尚的境界。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居里夫人之路
songshuhui 2010-11-6 23:46
Fujia 发表于 2010-11-04 7:11 1. 我想我会永远记住那一天。那时的我,年轻,天真,怀揣对未来的满怀期待,与初恋的隐隐伤痛,登上了从上海到伦敦的飞机。那十一个小时里,我不能入眠,看着舱窗外的云海渺然,想:为了心中模糊着对科学这一抽象名词的崇拜,离去自己生长的地方千里之外,过着囊中羞涩的日子,是否这就是我想要的? 在伦敦的日子忙碌也充实,偶尔也会收回心问自己:科学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我真的想要以科学为职业么?在一个白人男性占主导的职业里,我一个智商情商都不突出的亚裔姑娘,真的可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么?那么多女性都走不完这条路,我可以做到么? 我想我也会记得那一个晚上,夜色如水。室友在我们的宿舍里开party,人声鼎沸酒气冲天。我躲进自己的房间里给家里打电话。当我告诉妈妈,我想去另一个学校,读一个基础学科的博士学位,我妈惊讶不已的声音跨越了大洋,在各种嬉闹声与打情骂俏声的背景里显得格外突兀:你要做居里夫人么? 2. 1891年10月,年轻美貌尚为单身的居里夫人哦,她当时还叫玛丽.斯可洛多夫斯卡(MariaSk?odowska)离开祖国波兰,来到巴黎索邦大学求学。在这之前,由于长辈在国家动荡中家财散尽,母亲又因病早逝,玛丽家境已潦倒。她不得不与姐姐商定:先工作两年以供姐姐到巴黎读书,直到姐姐拿到学位后,再供养她学习。于是玛丽寄人篱下,做了几年家庭教师,才来到巴黎学习物理。 此时玛丽的离愁别绪里,恐怕也带着初恋的隐痛。她曾经与她家教家庭里的少爷佐洛斯基(Kazimierz ?orawski)相恋。这位英俊聪明,日后也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小开,与玛丽家庭有亲缘关系。但佐洛斯基的家庭并瞧不上玛丽这家穷亲戚,对这段恋情强烈反对。玛丽因此失去了许多。 左为年轻时的居里夫人,右为Zorawski 直到最后收到佐拉斯基的分手信,玛丽才收拾着破碎的心离开了祖国。那段日子非常难挨,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刻。惟一能让我回忆起来还堪告慰的,是我依然高抬着头,光荣退出。如今我们应该感谢这段不成功的恋情么?如果玛丽不曾离开波兰,不曾见到她后来的灵魂伴侣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许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皮埃尔与玛丽有许多共同话题,他们同样热爱长途旅行,骑脚踏车,还有他们的工作科学。当皮埃尔进入玛丽的生活时,她也许还带着旧日恋情的阴影,痴心想带着索邦大学的数学与物理学位学成回国。但在波兰的求职受挫,她也意识到自己已离不开皮埃尔。 一年后皮埃尔与玛丽成婚,两年后第一个女儿诞生。这对亲密的工作与生活伴侣再也离不开彼此。 3. 2010年3月,松鼠会方弦同学把我带到了位于巴黎五区的居里夫人博物馆,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多年前玛丽工作的实验室的模样。在瓶瓶罐罐的化学试剂旁,挂着一件有白色圆点相缀的深蓝色连衣长裙,俏丽却不失庄重。这便是玛丽当年实验服的模样。 在玛丽工作的年代,科学界里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为铀射线。玛丽决心以此作为其博士工作的题目。她使用丈夫皮埃尔所发明的静电测量仪,发现铀可以使其周围的空气带电,并由此得出铀化合物的放射性仅取决于其铀的含量。这个发现是玛丽的重要科学成就之一,它表示放射性并不来自分子间的反应,而来自原子本身。 然而,玛丽的静电仪又测得,混合物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是纯铀的四倍。由于玛丽坚信自己之前的推断,她认为,沥青铀矿里肯定还有其他反射性更强的物质。玛丽追随自己的想法找到了钍。皮埃尔也相当支持玛丽的想法,他甚至暂停了自己的晶体工作,帮助玛丽一起分离铀矿。他们又一同找到了钋玛丽以她的祖国波兰为此元素命了名。 在科学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相当激动人心,却也伴随着许多失败。1898年,由于估量不足,玛丽与皮埃尔找到了镭,但数量实在少得可怜。随后的几年里,他们进行了大量枯燥与辛苦的工作,终于在1902年,他们从一吨沥青铀矿里分离出了0.1克氯化镭。 1903年,玛丽获得了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她与丈夫连同导师,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玛丽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04年,玛丽产下了第二个女儿。 骑车的居里夫妇 两年后的一个暴雨天里,皮埃尔车祸去世。玛丽痛苦不堪,甚至可能得了抑郁症。我将从此无药可救,终世不幸孤单。索邦大学物理系决定将原皮埃尔的主席职位,并同实验室的主管传予玛丽,使玛丽从工作中寻求慰籍,逐步从生活的巨大阴影里走出。 1910年,玛丽独立分离出纯镭金属,并获得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除泡利以外,唯一收获诺贝尔奖两个领域奖项的科学家。更难得的是,她放弃了镭分离技术的专利,将这项得来不易的结果贡献给全世界。 4. 玛丽也许不会想到,百年后她已成了女科学家的代名词。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女科学家,连同女博士,已沦为贬义词。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为男人,二为女人,三为女博士。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男人不要女博士,导师苛刻女博士,用人单位拒签女博士。诸如此类的言论不绝于耳,女博士被打入冷宫,大众避之不及。 追究起社会根源,各种见解不绝于耳:男高女低的传统观点,年龄和脸蛋更吸引男人,易被导师潜规则,读书将生育年龄错过,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社会的反智思想但这个现象短期里似乎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在科学职业相对成熟的西方世界里,性别歧视一词是大忌。许多组织与机构为鼓励女性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政策与经济上的帮助。相比于居里夫人的时代,公开的显性歧视已经相当少见。但即便如此,较之男性工作伙伴,女性在科学路途也走得相对艰难。 在美国一些硬科学领域(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有一个泄漏的管道(leaky pipeline)的说法:在从本科,博士,博士后,讲师到教授,以至顶尖科学家的科学职业管道中,越来越多的女性从管道中泄漏出去,离开了科学领域。宾夕法尼亚大学生化教授,美国女性科学家协会(WISE)主席Phoeby Leboy在09年发表的文章里说,在大多数领域里,学习科学的女性数量已并不逊于男性,但在学术圈的高级职位中,女性只占30%。 在西方世界里,婚姻也许不是牵绊女性追求科学的重大羁绊,但生育却是一大壁垒。由于科学家们的大部分重要科学工作的完成时间与职业的上升期,都在其25-35岁之间,这恰是大多数女性的生育年龄。200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发展中心(Centre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统计数据表示,有小孩的已婚女性得到终身教职的机率,比已婚有孩的男性低35%,也比无小孩的单身女性低33%。在博士后期间拥有小孩的女性,重新思考职业目标的概率,是男性或无孩女性的2倍。只有13%的研究生和23%的博士后表示,研究机构给予了他们6周的带薪产假。 甚至还有少数明显的性别歧视。在我的大学里,一位生物学教授曾私下里发表过评论:因为大多数女性博士生日后会离开科学嫁人生子,培养她们是一种资源浪费,不如多培养一些男博士生,为未来科学界储备人才。2005年,哈佛大学校长桑默斯(LawrenceSummers)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女性在科学领域的人数劣势,来自于女性先天能力不足。这句话顿时掀起轩然大波。桑默斯日后的辞职与此不无干系。 5. 如果你被现实的数据所吓倒了,在居里夫人的人生里,她又怎么去面对比如今严重许多的赤裸裸的性别歧视? 早在年轻的玛丽刚取得索邦大学的学位时,她曾申请回波兰克拉科夫大学(Krakw University)从事科研工作,但迅速被拒绝。有传记称这是因为当时的波兰大学对女性科学家有歧视。即使在她已经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之后的1911年,法国科学院依然由于对女性的偏见,没有将居里夫人选为科学院院士。直到半个世纪之后,居里夫人的学生佩里(Marguerite Perey)才成为法国第一位女性科学院院士。 居里夫人人生里最大的争议,也许来自于与郎之万(PaulLangevin)的不伦恋情。郎之万是皮埃尔生前的学生,也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传说他与妻子感情冷淡,却深深迷上了依然美丽动人的玛丽。各种报纸将这段绯闻炒得沸沸扬扬,出于排外情绪,也因着女性科学家小三这种争议十足的噱头,原本浪漫多情的法兰西民众容不得玛丽,将她描述为波兰荡妇。这段恋情不了了之。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孙女嫁给了郎之万的孙子。 当绯闻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如今留给世人可见的,是居里夫人凭其独立坚强的个性,无畏挫折地继续工作。她卓越的科学成就终究获世界瞩目,其无私贡献的工作成果造福了许多人。她的技术用于治疗一战时受伤的士兵。甚至各种号称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超能量镭产品,如今日的纳米产品一样,充斥着大街小巷。在居里夫人的实验室里,她的女儿与女婿又因发现人工放射而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奖。之后,许多科学家来到这里工作,尝试将居里夫人分离的镭用以治疗皮肤癌与其他病症,也取得了许多成效。直至如今,居里研究所(InstitutCurie)依然是重要的癌症研究机构。 在波兰的华沙理工大学里,树起了玛丽的雕塑。已是著名数学教授的初恋情人佐洛斯基,曾无数次在这雕塑前静坐默念。多年后,华沙又建起了纪念玛丽的研究所与博物馆,以缅怀国家优秀的女儿。 1995年,玛丽与皮埃尔的遗体被送入象征法国最高荣誉的巴黎先贤祠。那位来自海外的穷困姑娘,成为了国家先贤祠中的唯一女性。她的品格被广为传颂。爱因斯坦曾说:居里夫人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名誉所毁的人。 6. 在居里夫人博物馆里,我翻着各种照片,看着年少如花的玛丽成长为两鬓斑白的居里夫人。不变的,是她永远坚定毅然的眼神。每每与她对视时,我觉得心底有种力量冉冉升起。 我想起美国女物理学家耶洛(RosalynYalow)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后的演讲:我们不可能期待在短期的未来里,所有有所追求的女性都将获得平等的机会。但如果女性已开始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就必须相信自己,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我们。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渴望,与获得成功的能力、勇气与决心结合起来。我们必须肩负起责任感,致力使那些后来的女性的道路能够好走一些。如果我们开始解决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个世界就不会承受人类一半智力的损失。 如果我们相信人类将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并繁衍,我们就必须相信下一代终将比上一代更加智慧。下一代们,我们将所有的知识感悟都传递给你。你们的责任是利用这些知识,增添更多的成就,并将此传递给你们的子女。 谨以此,与所有女性博士生,女性科学工作者,还有千万正在自己的道路上勇敢行进的女性,共勉。
个人分类: 其他|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居里夫人”或中国的“居里夫人”
zhxfish 2010-9-7 15:35
何泽慧: 中国的居里夫人: http://su.people.com.cn/GB/154696/154800/9892110.html 吴健雄:中国的居里夫人: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09-09/24/content_349685.htm 王明贞:中国的居里夫人: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2657672.html
个人分类: 观点分享|2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最具智慧的一张照片!
热度 2 lgb2008 2010-8-31 15:40
1927 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参与者,摄于国际索尔维物理研究所 第三排: 奥古斯特 · 皮卡尔德、 E. Henriot 、保罗 · 埃伦费斯特、 Ed. Herzen 、 Théophile de Donder 、欧文 · 薛定谔、 E. Verschaffelt 、沃尔夫冈 · 泡利、沃纳 · 海森堡、 R.H. 福勒、里昂 · 布里渊 第二排: 彼得 · 德拜、马丁 · 努森、威廉 · 劳伦斯 · 布拉格、 Hendrik Anthony Kramers 、保罗 · 狄拉克、亚瑟 · 康普顿、路易 · 德布罗意、马克斯 · 波恩、尼尔斯 · 玻尔 第一排: 欧文 · 朗缪尔、马克斯 · 普朗克、玛丽 · 居里、亨得里克 · 洛仑兹、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保罗 · 朗之万、 Ch. E. Guye 、 C.T.R. 威尔逊、 O.W. 里查森 这张照片是 1927 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参加者的合影,几乎可以肯定,世界上没有第二张照片,能像这张一样,在一幅画面内集中了如此之多的、水平如此之高的人类精英。索尔维是一个很像诺贝尔的人,本身既是科学家又是家底雄厚的实业家,万贯家财都捐给科学事业。诺贝尔是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金,索尔维则是提供了召开世界最高水平学术会议的经费。这就是索尔维会议的来历。 照片的前排,坐着的都是当时老一辈的科学巨匠,中间那位当然谁都认识,那就是爱因斯坦,他其实应该算一个 “ 跨辈份 ” 的人物。左起第三位那个白头发老太太就是居里夫人,她是这张照片里唯一的女性。在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当中那位老者是真正的元老级人物洛伦兹,电动力学里的洛伦兹力公式,是与麦克斯韦方程组同等重要的基本原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里的 “ 洛伦兹变换 ” 也是他最先提出的。 左起第二位则是量子论的奠基者普朗克,他在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 “ 量子 ” 的概念。这一排里还有提出原子结合能理论的郎之万、发明云雾室的威尔逊等,个个堪称德高望重 第二排右起第一人是与爱因斯坦齐名的 “ 哥本哈根学派 ” 领袖尼尔斯 · 玻尔,玻尔第一个提出量子化的氢原子模型,后来又提出过互补原理和哲学上的对应原理,他与爱因斯坦的世纪大辩论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玻尔旁边是德国大物理学家玻恩,他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 再往左,是法国 “ 革命王子 ” 德布罗意,他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确立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德布罗意左边,是因发现了原子的康普顿效应而著称的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 再左边,则是英国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他提出了量子力学的一般形式以及表象理论,率先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创立了量子电动力学。这一排里,还有发明粒子回旋加速器的布拉格等 。   第三排右起第三人,就是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的创立者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是他提出来的。他的左边,是他的大学同学兼挚友泡利,泡利是 “ 泡利不相容原理 ” 和微观粒子自旋理论泡利矩阵的创始人。两人同在索末菲门下学习时,经常不按老师的要求循序渐进,而是自搞一套,老师竟也完全同意并鼓励他们这样做。 右起第六人,就是量子力学的波动形式的创立者薛定谔,量子力学里薛定谔方程,就像经典力学里的牛顿运动方程一样重要。薛定谔还是最早提出生物遗传密码的人 。 以上这些人物,是二十世纪物理科学的最杰出代表,他们在量子论和相对论两个方向上所做的贡献,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时空观念。在知识界可以这样说,不懂得这些思想的人,基本上可以视为落后于这个时代。 他们大多都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奖之所以被公认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实际上正是因为在二十世纪前期,年年都授予这些人,从而确立了这项奖金的威信。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5215 次阅读|6 个评论
居里夫人的惊世之恋
pukin 2010-7-15 23:42
在陈安博士的文章 居里夫人冤不冤啊? 里有一段话引起了一些博主(当然也包括本人)的关注: 【 居里夫人有一点点不幸的是,她的老公居里教授去世的时间有点早,这样,在还算年轻的时候玛丽-居里就做了寡妇。 寡妇门前是非多,连在法国的居里夫人也不例外,按照中国话来说,她后来有了一个相好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则叫partner。多说一句,甚至现在很多邀请成员带家属的请柬都写您和您的partner,至于partner究竟是何身份,人家不操心,反正是您的伴就行,我们温总理不也欢迎过某国男总统的男partner并握手致意嘛,这在这个年头真没啥! 】 估计陈博士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但在博文里没有展开写。我因为也好奇,就放狗搜了一下,果然找到一些描写这段逸事的文章,放一篇供好奇者阅读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6805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她是我们德国的居里夫人” - 物理学家Lise Meitner 其人其事
liuxiaod 2010-6-21 02:38
最近看到网上有个吴健雄院士纪念馆,把她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又读了一篇紫金山天文台陆院士撰写的《吴健雄教授的科学贡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她在谱领域中的研究;她首次证明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及首次证明弱作用的矢量流守恒等三个方面的杰出贡献。国人素来有弘扬爱国精神的历史传统,加上我党喜欢宣传各种主义的天生秉性,所以把吴健雄女士比作中国的居里夫人也无可厚非。吴健雄女士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不多罗嗦了。 这篇文字想介绍的是另一位物理学界女杰的故事。我上面的那个标题引的其实是爱因斯坦的话,他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中深情地称一位犹太裔的物理学家Lise Meitner (1878 1968)为她是我们德国的居里夫人 (Sie ist unsere deutsche Marie Curie)。1994年5月IUPAC(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一项决议,把第109号元素命名为Meitnerium(我不知道该元素的中文命名),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女性物理学家。 Lise Meitner 1878年出生于维也纳。她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律师,她是父母的第三个女儿。1901年她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和哲学,导师是著名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奠基人Ludwig Boltzmann (1878 1968)。 1906年 她成为维也纳的第二位女博士,论文题目是《不均匀物质中的热导》( Wauml;rmeleitung im inhomogenen Kouml;rper )。她试图在巴黎 的Marie Curie镭学实验室获得一个位置,但没有成功。此后一年中她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1907年秋天她来到当时普鲁士帝国的首都柏林,因为仰慕物理学家Max Planck,希望能在他手下工作。Planck素来不赞成女性参与科学活动,但是Lise Meitner的才华,却打动了这位物理学大师。Planck 同意她到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但没有薪水。但能够作为 Planck 的第一个女助手,并且得到业内同行的首肯,这对Lise Meitner 来说已经足够了。她父亲是维也纳收入最丰的犹太律师之一,时常会给她一些接济。她加入了年青的Otto Hahn (1879-1968)所在的研究小组工作。他们之间建立了几乎是终身的友谊,这是一对近乎完美的工作伙伴。 Otto Hahn 在剑桥的Cavendish实验室受到过 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的严格训练和悉心培植,是一位天才的化学家; Lise Meitner 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物理直觉和洞察力。他们的合作导致了物理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核裂变,有关详情将在后文介绍。 当时的普鲁士十分保守,舆论界正在大张旗鼓地辩论女孩子是否应该上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所是不准许妇女进入工作的,只因 Emil Fischer(1852-1919,用化学反应确定糖的结构而获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慧眼识俊才,她才被破例安排在一个装满辐射检测仪器的狭小实验室里工作。由于Planck不愿意在办公室里看到女性的身影,Lise Meitner 在工作时不能进入主楼,进出只能走外面的大门,甚至上厕所也需要跑到附近的餐馆去。 Lise Meitner才开始工作不久,就与 Otto Hahn 一起发现了一系列同位素,她以助手的名义与 Otto Hahn 共同发表了若干篇论文。不久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Otio Hahn奔赴前线参战,Lise Meitner则加入奥地利东方战场的战地医院做了一名义务的用X射线检测士兵伤病的护士。1909年,她撰写了2篇关于放射方面的论文,然而德国最著名的Brockhaus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竟然拒绝接受署有Lise Meitner名字的关于放射性研究的文章。他当着她的面宣称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发表由一名妇女撰写的文章。 1912年 Otto Hahn 和Lise Meitner的研究小组搬入新建的位于于柏林达廉区的帝国凯撒威廉研究所(Emperor Wilhelm Institute - KWI),Lise Meitner只是研究所里一个不支薪水的客籍研究员。她和 Otto Hahn 分离并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镤(protactinium,91号元素)。结果是以 Otto Hahn 作为第一作者于1918年报道的,Lise Meitner 只是 Otto Hahn 的助手,尽管主要工作都是她做的! 此后,她有机会和世界上最顶尖级的物理学家合作和交流,他们之中包括 Neils Bohr、Max Born、 Wolfgang Pauli、James Chadwick 和Albert Einstein等。 1913年,Lise Meitner应邀以副教授的身份去布拉格工作,这以后她才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个正式位置。她成为凯撒威廉帝国化学研究所放射物理部的负责人; Otto Hahn 则是化学部的负责人。1922年,Lise Meitner成为第一位在柏林大学授课的女性,在校园里,这位发表论文时一直排名第二的作者似乎更受人瞩目,首次授课就引得记者蜂拥而至。从1924年到1930年代中期,她和 Otto Hahn 几乎年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遗憾的是一直没有评上。 Ernest Rutherford 对Lise Meitner 发表的文章印象十分深刻,以至于第一次见到Lise Meitner时,他忍不住惊呼道:我还以为你是个男的! 随着纳粹上台,1933年 Lise Meitner由于她的犹太血统失去了在大学任教的资格,那时她指导的研究生中,有后来成为中国核科学奠基人之一的王淦昌先生。由于 Lise Meitner 当时还保留着奥地利国籍,她的研究工作才暂时没受到太大的干扰。被允许在凯撒威廉帝国化学研究所与 Otto Hahn 继续他们关于中子的实验。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 Lise Meitner 成为德国公民,因此不能再以研究组长的身份工作。甚至她的生命也受到威胁。 1938年Lise Meitner 从希特勒德国逃亡到荷兰,随身仅仅携带两个小箱子、10马克以及 Otto Hahn 的母亲送给她以备急需的一枚钻戒(因为 Lise Meitner 终身未婚,这枚钻戒后来传给她侄儿 Otto Frisch 的妻子)。 Lise Meitner 的日记告诉我们,她接着怀着极端恐惧的心理终于在1938年8月被准许进入挪威。 经过多次的商淡, Lise Meitner 终于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研究所谋到了一个职位,做物理实验。但在这里远比她在柏林的待遇差得多,她的老板是Manne Siegbahn(1886-1978,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一个十分歧视女性的人。因此 Lise Meitner 明显地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尽管现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资料中把她列为最优秀的瑞典物理学家之一),她的感受是整个地被隔离在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之外,不能激励起智慧来。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放射性化学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的有四个研究小组:法国 Maria Curie 镭学实验室的 Joliot Curie (1897-1956,Maria Curie的女儿,诺贝尔化学奖1935年获得者)领导的小组; 德国柏林的帝国化学研究所 Lise Meitner 和 Otto Hahn 领导的小组;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研究所 Enrico Fermi 领导的小组和英国剑桥大学 Cavendish 实验室 Ernest Rutherford 领导的小组。他们都在研究人工放射性,对中子引起的核反应进行着探索性的工作。 1935年 Lise Meitner 和 Otto Hahn开始研究铀核在中子轰击下的变化。 Lise Meitner 和 Otto Hahn 曾经用游离质子轰击一些重金属,某些质子会撞击并且粘附到重金属的原子核上,于是产生了比原来的重金属原子更加重的元素。实验的结果完全符合Lise Meitner 的理论预测。最后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当时所知最重的铀元素上,结果却总是得不到超铀元素。经过上百次的试验,都未曾得到预期的结果。显然原有的物理学知识不能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1937年,Joliot Curie和她的助手Pavl Savitch 在用中子辐照铀盐时,分离出来一种新的成分,其化学性质与镧(La,57号元素lanthanum)相像,其半衰期则同锕(Ac,89号元素actinum)相似。然而,通过分离发现这种放射性物质不存在于锕之中,反之镧的放射性加强了。本来他们已经将球盘到重核裂变的大门边,只须再进一步即可临门一脚,射中目标。遗憾的是他们未曾发现其中还存在另一种叫钇(Y,39号元素yttrium)的元素,其半衰期也同锕相似。 Lise Meitner 离开德国到了瑞典以后。 Otto Hahn和他的化学助手 Fritz Strassmann(1902-l980) 一起继续对铀进行研究,他们也用慢中子轰击铀。在柏林的 Otto Hahn 和在斯德哥尔摩的 Lise Meitner 之间的通信频繁继续着。每一次 Otto Hahn小组取得的实验结果, Lise Meitner 都能在第一时间得知。然后,她站在物理学家的角度迅速地把自己的意见反馈到柏林。1938年11月 Lise Meitner 和 Otto Hahn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秘密地会见了一次。他们没有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任何朋友。会面时, Otto Hahn将他在用中子轰击铀实验中得到的一些奇怪结果告诉 Lise Meitner 。实验的结果使得他们两人都怀疑仪器的精密度和方法的可行性。根据 Lise Meitner 建议的方案, Otto Hahn又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法。 Otto Hahn和Fritz Strassmann 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实验,在铀的生成物中找到一种放射性物质,其化学性质与镧不同,却与钡( Ba,56号元素barium)类似。 1938年12月19日 Otto Hahn 写信给 Lise Meitner 告诉她我们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行为象钡,......或许你可以建议一些完美的解释。我们明白实在不可能破裂成为钡。希望你能想出一些另外的可能性。12月21日 Lise Meitner 在回信中指出很难接受这个结果,......但并不是不可能的。 1938年12月22日 Otto Hahn 和 Fritz Strassmann 将一篇题为对于用中子的铀辐射形成的碱土金属的测定和表征 ( ber den Nachweis und das Verhalten der bei der Bestrahlung des Urans mittels Neutronen entstehenden Erdalkalimetalle )的论文送交德国的《自然科学》(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杂志,文中却完全未曾提及 Lise Meitner 的工作。 1939年1月6日该文在柏林发表了。 当时,Lise Meitner正准备利用圣诞节假到瑞典南部去与侄子 Otto Frisch 会面。 当时35岁的Otto Frisch 也是一位绝其优秀的物理学家,此时正在哥本哈根的Bohr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Lise Meitner 把 Otto Hahn 的信给侄儿看。姑侄两人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原子核由互相强烈吸引的质子和中子组成,轰击了一个中子怎么能使得核子发生分裂呢? 后面发生的一幕就像好莱坞电影,他们在山间漫步, Otto Frisch 突然想起了 Niels Bohr 提出的液滴核模型(liquid drop nuclear model)。这个模型认为,通常情况下可以把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想象成象个水分子,由于表面张力使得水分子保持球形。但是球状的水滴可以因为振动而分裂。类似的,如果原子核被中子击中,就像水分子一样也会分裂开来。于是他们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讨论了这一新的见解。 Otto Frisch 返回哥本哈根,遇见准备离开丹麦去美国的Niels Bohr。 Otto Frisch 告诉他 Otto Hahn 的实验结果和自己与 Lise Meitner 的解释。Niels Bohr听见后惊叫啊!我们都多么笨呀!噢,但是这真奇妙!本来就正应该是这样的! (Oh what idiots we have all been! Oh but this is wonderful! This is just as it must be!)应 Niels Bohr 的请求, Otto Frisch写了一篇论文中子引起的铀分裂:一种新的核反应类型(Disintegration of Uranium by neutrons:a new type of nuclear reaction ),由姑侄两人联名,于1939年1月16日寄交伦敦的《Nature》杂志,裂变(fission)一词就是首先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该文发表于1939年2月11日,正好是 Otto Hahn 和 Fritz Strassmann 文章发表之后的36天。 Otto Hahn由于发现核裂变的实验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提交的证据就是那篇由Otto Hahn 和 Fritz Strassmann共同署名的论文。今天我们仔细审视这篇论文,会发现作者在行文中使用了不少犹豫和虚拟的口吻,例如我们应该...... ;我们可以...... ;有可能是......。连标题中都不敢明确指出得到的是钡元素,而只是含糊其词的表示为碱土金属。特别是在结论部分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内容:作为化学家,我们应该再一次指出从我们简单介绍的实验得到的上述表格中(师爷按:指衰变表),用符号Ba,La, Ce 替代 Ra, Ac, Th,作为在与物理学领域十分密切的领域中工作的核化学家,我们不能采取与所有以往的核物理经验相对立的这一个步骤。也许是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巧合给我们的结果做了伪证。(Als Chemiker muessten wir aus den kurz dargelegtenVersuchen das oben gebrachte Schema eigentlich unbenennen und statt Ra, Ac, Th die Symbole Ba, La, Ce einsetzen. Als der Physik in gewisser Weise nahestehende Kernchemiker koennen wir uns zu diesem, allen bisherigen Erfahrungen der Kernphysik widersprechenden, Sprung noch nicht entschliessen. Es koennten doch noch vielleicht eine Reihe selstsamer Zufaelle unsere Ergebnisse vorgetaeuscht haben. )可见Otto Hahn在1939年12月22日送交发表这篇论文时,对于自己发现的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完全缺乏信心的。然而对于他发现的实验现象提供理论解释的Lise Meitner却与诺奖失之交臂。 多年后,有记者采访Lise Meitner时,问及她与Otto Hahn的关系。Lise Meitner说 Otto Hahn 和我是多年的同事,并且一起为研究项目工作。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有机化学家,但是他的数学并不很好,对于我们所从事工作的逻辑分析也不行。在我们以往的合作中,只有很少几次是通过书信来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例如一战期间,我离开德国回奥地利照顾伤病员。但是他不断地把我们的项目进展写信告诉我,于是我再提供有关的数学计算和理论分析,并且对于下阶段的工作作出自己的建议。我认为合作过程是互相补益的,而且相当愉快。1946年他得到诺贝尔奖,原因是我们的研究开启了物理中的裂变阶段,然而他的论文没有提及我的工作。我最初想,他这样做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当时纳粹大权在握,我是一个犹太人。与我的合作会给他带来麻烦甚至灾祸的。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此后他继续不停地非议我所做的工作。这使我不得不怀疑我们以往的合作岁月是否真的相互尊重? Lise Meitner后来分别在瑞典国防研究委员会以及瑞典皇家工学院工作,她在那儿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参加了瑞典第一个核反应堆的研究及设计。1947年后,由瑞典的原子能委员会提供基金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为她设立了一个位置,支取相当于教授的薪水。 1960年她到剑桥与她的侄子Otto Frisch住在一起,1968年10月27日于当地逝世。差不多3个月前Otto Hahn在哥丁根逝世。
个人分类: 历史|4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中国居里夫人”吴健雄 1912 年5 月31 日出生
xupeiyang 2010-5-31 08:26
 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1912 年 5 月 31 日(阴历 4 月 29 日)出生。原籍江苏苏州太仓浏河,生于 上海 市 闵行区 。其丈夫是华裔 美国 物理 学家袁家骝, 袁世凯 次子 袁克文 的儿子。  1958年,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当选为第一位华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5年,当选为第一位美国物理学会女会长。   1975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78年,获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沃尔夫奖。   1986年,美国自由女神像建立一百周年庆典时,获艾丽斯岛荣誉奖。   1986年,杨振宁、李政道、 丁肇中 和 李远哲 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起在台北创立吴健雄学术基金会。   1990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吴健雄星。   1991年,获代表理工界最高荣誉的普平纪念奖章。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设立 吴健雄物理奖 、吴健雄袁家骝自然科学基金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明德中学先后设立吴健雄奖学金。1992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建立吴健雄图书馆,东南大学建立吴健雄实验室。1997年吴健雄逝世后,1998年 吴健雄墓园 在明德中学校内建成。明德学校建立吴健雄科技楼、明德楼纪念馆。2002年,东南大学建立吴健雄纪念馆。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 ,中国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16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一生获得众多奖项,奖誉等身。被称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弹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国居里夫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资料:居里夫人的教育合作计划-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arithwsun 2010-5-27 11:17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521e1370100ihw2.html 居里夫人怎样成批地培养杰出人才? 中言道: 『让天才成批出现,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在这方面居里夫人、JJ汤姆生,尼玻尔等堪称楷模。 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最重要、 最有意义是将自己的孩子列入了这类天才的行列。因此, 对这类天才普及育儿知识甚至比其他人更为重要, 而人类那些伟大人物仅由于对育儿一些自觉的见解, 便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成绩, 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尽快发掘这天才教育的宝藏。 因此, 我向全世界那些在各个方面取得卓越贡献的杰出天才们呼吁: 要象居里夫人培养学生那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要象居里夫人让学生超过自己那样让孩子超过自己!』 『 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商量这些朋友们都和她一样, 是索尔本的教授;都和她一样,也是家长。在居里夫人的鼓动下, 产生了一个教育合作计划 一些有大才大智的学者把他们的儿女聚在一起,实施新教育方法。 』 要是有一批中国科学家,能像居里夫人那样, 建立一个教育合作计划,亲历亲为培养自己的下一代,该是多好。 现在为人父母的年轻科学家,其中不少人,很多荣誉也都拿到了,或者至少 教授已经评上了,应该是有一定的精力可以做些这样的事。 看到这篇博文的中国年轻科学家们,若感兴趣,不知是否可联合起来做这样的事情。 联系人: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 arithwsun(at)gmail(dot)com ) 延伸阅读: 读书报告:同理心的因和果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孩子哭闹怎么办? 附录:居里夫人怎样成批地培养杰出人才? 张卫民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521e1370100ihw2.html     居里夫人认为,不仅要让学生超过老师, 更要让孩子超过父母──在培养伟大人物的过程中, 第一流的人物理应肩负起更出色的父母任务 伟人是由伟人培养出来的。 伟人们认为学生不能超过老师是老师没尽到责任,是老师的失败。 其实,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超不过父母亲, 那么这个家庭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和钱三强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居里夫人的学 生。周培源是34岁、钱三强是24岁时成为他们的学生的, 也就是说在他们20岁时还没有接触到世界科学的最前沿,但是, 如果他们直接是这两位导师的孩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艾芙.居里在《居里夫人传》里是这样描写她的姐姐伊雷娜的: 大女儿是21岁的大学生,镇静,平和, 从来没有怀疑过她的使命是什么;她要当物理学家, 而且很明确地要研究镭。伊雷娜居里决心走比埃尔居里和玛丽 居里的道路。她这种朴实和自然,实在值得称赞; 她不问她的事业是否能象她的母亲的事业那样灿烂, 她不觉得有一个太伟大的令名压着她,她对于科学的爱好, 她的天赋,只使她产生一种抱负: 她要永远在她看着建筑起来的实验室里工作; 在1918年她就已经被任为这个实验室的委任助手了。 事实上在1916年, 还是19岁的伊雷娜就已正式被聘为居里夫人的助手, 1918年担任更高一级的委任助手。当朗之万推荐的优秀学生, 伊雷娜的未来丈夫,25岁的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走进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时,尽管在其他方面成绩斐然, 但在放射性方面却远不如伊雷娜, 正是伊雷娜在帮助这位天才物理学家时,他们才产生爱情的。 面对女儿、女婿的研究, 尽管居里夫人没有亲眼看到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 但是她却从来不会怀疑他们总会得到。伊雷娜献身于镭的研究, 并不是从19岁进母亲实验室时始, 也不是14岁参加母亲获诺贝尔奖仪式时始,甚至也不是从 教育合作计划时始, 可能在极小的时候这颗种子就播进了她的心田。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伊雷娜的女儿, 也就是居里夫人的外孙女海伦身上可见一斑。海伦4 岁时,自豪的父亲就将她在一张纸上画的质子轨道 拿给爱因斯坦看,爱因斯坦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不当心, 她会成为理论物理学家而不是实验物理学家。 果然后来她成了一名物理学家, 这种极好的物理环境是孩子成材最好的土壤! 到目前为止, 诺贝尔奖历史上共有五组父母和子女成为获奖人。 他们是人们熟悉的居里家族,即1903年居里夫妇获物理学奖, 1911年居里夫人获化学奖,1935年小居里夫妇获化学奖; JJ汤姆逊1906年获物理学奖,1937年其子G P汤姆逊也获物理学奖;1915年布喇格父子同获物理学奖; 1922年尼波尔获物理学奖,53年后其子也获物理学奖; 1929年汉斯 冯 奥伊勒歇尔平获化学奖,51年后其子获化学奖。 所有这些获奖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获同一学科的奖金, 居里家族虽然获得物理和化学两种奖项, 但都是以研究放射性而获奖的。迄今为止,诺贝尔奖的5 个奖项中尚还没有出现跨学科的父子人才链。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就在于这些天才人物有着极好的习育、教育、化育环境。 居里家族的科学传统延续至今已有四代: 居里夫妇的长女艾伦妮和女婿佛雷德里克约里奥- 居里都是从事放射线研究,外孙皮埃尔约里奥是生物物理学家, 孙女海伦约里奥也是核物理学家( 海伦嫁给了居里夫人的恋人物理学家郎之万的孙子), 第四代的阿伦约里奥不久前取得了生命科学的博士学位。这其中, 前面三代都已知是法国科学界的主要人士。 如果用是否当选法国科学院士可以作一定程度的旁证的话:皮埃尔 居里是1905年当选,佛雷德里克约里奥- 居里是1942年入选,皮埃尔约里奥是1982当选。 虽然都是科学家,他们的境况却不同。尤其是早期, 居里夫妇为法国科学界的主流所接受和推崇的过程较慢。 居里夫妇与法国科学院的关系,就是一个侧面的反映。 这些家庭从小就能以最快最好的接受方式让孩子接受正确的观念、 态度和技能。在一个化学家的生活里,他即使烧饭做菜, 都会用做实验的那一套,如贴标签面向上以免溶液流下沾污。 怎样拿试管、烧酒精灯,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到初、高中才开始接受这类规范训练, 自然要落后许多。这也就同宗教一样,如果孩子从小就天天念佛、 唱赞美歌、做祈祷,尽管不了解这样做的含义, 但一再反复下去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这同在弄清和接受了难懂的教义再去信仰是完全不同的, 而一个从小没有这方面习育的,长大后如果没弄清为什么必须祈祷, 为谁而念佛,那么他是不会在这方面采取行动的。 即使这种知识是正确的,但要掌握起来要困难得多, 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这也就象让西方人用筷子一样, 似乎怎样看都觉得别扭, 而对于中国人则几乎没有一个感到拿筷子别扭一样。 对于教育来说, 由于这些杰出人物绝大多数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 因此他们都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教育,不管居里夫人、老布喇格、 尼波尔,还是汉斯冯奥伊勒歇尔平, 他们的实验室都是向孩子开放的,这样, 他们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同时也成了熏陶孩子的科学殿堂。 只要有心教育,这些杰出人物自己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 条件可以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教材,而他们自己则是最好的老师。   人类自有史以来,天才的出现一直都呈现出无序状态, 似乎无规律可循。因此,天才仿佛象大海里的珍珠, 高山上的灵芝一样全凭自然生长,正是这种天生天养, 我们才将他们呼之为天才。可是今天人类揭开了珍珠、灵芝的奥秘, 人类今天可以成批地生产珍珠、灵芝,甚至可以合成珍珠、灵芝, 为什么就不能成批地生产天才甚至合成天才呢?在现在, 呼唤天才不是不再重要,而是更加迫切,今天, 当我们认识到一个天才的诞生需要习育、教育、 化育三者的完善结合时, 当我们发现天才最容易将他的孩子培养成天才时, 当我们了察到所有的天才必须将他们的一份精力用于他们孩子的培养 上时,我们终于可以这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地说:让天才成批出现! 让天才成批出现,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在这方面居里夫人、JJ汤姆生,尼玻尔等堪称楷模。 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最重要、 最有意义是将自己的孩子列入了这类天才的行列。因此, 对这类天才普及育儿知识甚至比其他人更为重要, 而人类那些伟大人物仅由于对育儿一些自觉的见解, 便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成绩, 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尽快发掘这天才教育的宝藏。 因此, 我向全世界那些在各个方面取得卓越贡献的杰出天才们呼吁: 要象居里夫人培养学生那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要象居里夫人让学生超过自己那样让孩子超过自己! 你们对下一代贡献的不仅仅是诺贝尔奖精子银行里的精子, 而是你们对自己孩子,对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那份执着的责任。 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 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 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 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 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 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商量这些朋友们都和她一样, 是索尔本的教授;都和她一样,也是家长。在居里夫人的鼓动下, 产生了一个教育合作计划 一些有大才大智的学者把他们的儿女聚在一起,实施新教育方法。 居里夫人对人类教育界的极大贡献在于她联合一大批科学家( 许多是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组成科学讲师团, 向孩子们开放他们的实验室, 亲自对他们的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破除孩子们对科学的神秘感,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坚定孩子们的科学意志, 传授孩子们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验诀窍, 使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形成极高的智力潜力, 使孩子们天生的天才遗传智力得以开发, 居里夫人最终培养出了10 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这是居里夫人亲自主持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 最成功的教育实践活动! 中国现代有许多人被尊称为教育家, 但是这些教育家却培养不出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当代的这些所谓的教育家们与居里夫人这样的教育大师相比简直 不可同日而语、根本无法望她项背。 与居里夫人相比之下,在这方面, 我所崇拜的另一位科学大师尼古拉.特斯拉比居里夫人就差远了。 特斯拉是个十足的科学狂人和个人英雄主义者,为了科学研究, 特斯拉竟然终生未娶,连睡觉都舍不得, 特斯拉每天只睡2个多小时,更别说让他教育孩子了。另外, 特斯拉也没有亲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更可气的是, 特斯拉竟然在他逝世的时候把他的许多重大发明(例如电光火球、 死光、无线传输电力)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以致于当代全人类科学家绞尽脑汁也研究不出来。中国有句古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特斯拉竟然不给人类留下他的后代, 真是天理难容。哪怕是他给人类留下一个他的私生子也好啊。 我有时怀疑,特斯拉可能是混在地球人之中的一个外星人。 与居里夫人相比,许多中国文人具有劣根性。 中国有句古训:养而不教,父母之过也! 请看看电影电视中的教子镜头和临终留言镜头吧, 长辈很少要求晚辈继承衣钵,长辈大谈本行的辛苦与诸多不好之处, 要求晚辈不要从事相同的职业,对本行秘方保守而不外传, 另外中国人受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行是冤家 等传统极左主义封建糟粕思想的毒害, 结果是功成名就的长辈把自己在某一行业中利用一生时间和精力获得 的经验和心得带到坟墓里去了在当代中国, 能够带出比自己强的学生的硕导、博导,少之又少! 实际情形正如同《圣经路加福音》第6章第40节中所说的那样: 学生高不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也不过跟先生一样。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摩尔根曾鼓励学生超过老师, 认为学生不能超过老师是老师没尽到责任,是学校、老师的失败。 其实,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超不过父母亲, 那么这个家庭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居里夫人说:我不愿意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碍我的孩子发育。 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里, 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去照料孩子,亲自给孩子洗澡换衣, 抽空在孩子的新围裙边上缝上几针,她不给孩子买现成衣服, 这样太奢侈也不合宜。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 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 伊伦娜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1935年诺贝 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 艾芙的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 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不但自己获得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一次诺贝尔化学奖, 还把女儿、女婿培养成诺贝尔奖获得者。 从居里夫人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 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 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 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 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 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 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 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 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 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开车、骑马。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 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因此, 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 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 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居里夫人有着两个笔记本,上面每天都记载着两个女儿的体重、 食物、乳齿和思维的情况。这些日记, 就象她每天所做的工作日记一样详细入微,一丝不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精心安排孩子的教育计划。 教她们做智力工具或手工, 功课做完后她总要带孩子们步行很长的一段路, 并且做一些体育活动。她还抽出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园艺、 烹调和缝纫,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注意保护孩子的个性, 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滋润孩子的心田。 出身贫寒的居里夫人教育女儿们将来必须自谋生路。 居里夫人有几次可以给两个女儿谋到一大笔财产, 但她从来没有这样做。 她把经过几年辛苦分离出来的价值超过一百万金法郎的镭, 毫不犹豫地赠给了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1) 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 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 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 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谋求生活。(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3)培养她们勇敢、 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 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 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 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 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后来,她的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 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 心。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 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 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 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 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
个人分类: Book-W|56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居里夫妇:永不过时的传奇 【组图】
pup 2010-5-4 13:36
1894年玛丽第一次见到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感觉皮埃尔表情沉着,举止高雅,神态潇洒,总像是在沉思什么。她们互有好感,很快相恋便结婚。 1895年7月,玛丽和皮埃尔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时候玛丽28岁,皮埃尔36岁,他刚获得博士学位并被巴黎理化学校聘为教授。图为新婚中的居里夫妇正准备开始蜜月旅行:骑车去乡村旅行。这也是他们婚后最喜爱的业余活动。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在理化学校一间废弃的屋子里,德国一位化学家形容它像一间马厩或地窖。在这简陋的实验 室里,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玛丽说,这是我们共同生活中真正的英勇奋斗时期。 1898年7月,他们发现新元素,为纪念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12月,他们又发现了更著名的新元素镭(Ra),这使他们声名扬。 玛丽在自传中写道:夜里进入我们的实验室也是一种乐趣。那些隐约发光的试管看起来就像装饰在圣诞树上的彩 灯。图中的仪器是皮埃尔亲自设计制造的。 1903年,玛丽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法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同年末,由于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居里夫妇与贝克勒尔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4年12日,居里夫妇的漫画出现在《名利场》杂志上。当时的社会舆论始终把玛丽放在从属地位,说她是丈夫的好助手 。 1904年巴黎的一份报纸报道居里夫妇。 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遇车祸不幸身亡,他辉煌的科学生涯才刚刚开始就猝然结束。此事震惊了科学界,对玛丽更是巨大的打击,她每天给皮埃尔写寄不出去的信,并在《自传》中写道:我实在无法表达失去丈夫我最亲密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给我的打击和对我的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我被打垮了,感到无法正视未来。但是我没有忘记我的丈夫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即使他不在了,我也必须继续我的工作。玛丽撰写的《居里传》,篇幅大大长于她自己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可见一斑。 更多精彩图文请见《居里夫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9元。
个人分类: 科学咖啡馆|825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遇到这样的女子—(2)梅花香自苦寒来
yangfangimr 2009-3-8 15:03
我只愿意把自己欣赏的女性称为女子。女子放在一起就是好,不好的女人只能称为孬了。一个能背包走天下,执笔写诗章的女子要比一群庸脂俗粉的女人强的多!( 孟津 老师的 寒山野梅 云)我认识这样一个象梅花的女子,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相视一笑,莫逆于心,遂交为友,她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朋友。 其实早在她来找我之前,我就注意到她了。 95 年的时候我读初三,正赶着中考。报的是市里唯一一所省重点高中。考试结束以后我一个人在校园里晃荡,心里忐忑不安,很怕考不上这所重点高中。在学校长长的走廊两边贴着个个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红色的光荣榜上有排在年级前五名优秀学生的相片。一排男生的相片里唯一一个女生的笑脸分外显眼。她就那么浅浅的笑着,一下子把我看痴了,原来这么美丽的女子也可以这么优秀呀!旁边的两个男生也在大声讨论着,其中一个男生很得意地对另一个男生说:这是我们初中的同班同学,很厉害,三年每次考试次次是第一,人还长得漂亮。跟她一比,别人都没法活了。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约略 颦轻笑浅的女子。 夏天结束后我收到了一中的通知书。学校的格局是高一高二在前面的大楼里,各占一半,高三的学生在后面的院落里,清静一点。我分到 95 - 3 班,不久我就惊喜地发现她竟然就在我的隔壁班,是 94 - 3 班。我认识她,她并不认识我,我悦君兮君不知, 这个女子我是欣赏的,但我也绝不会主动跑到她面前去和她相识,这是我的个性,也是我做人的原则。我这么悄悄地观察了她一年。天冷了,她换了一件粉红格子衣服;夏天到了,她穿一件白色的衬衫束到蓝格子裙里,清清爽爽的齐耳短发;她这几天一直沉着脸,不知道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她和几个女同学在楼下一起打排球,跳跃着,笑声传出很远。 学校每年秋天都有演讲比赛。高二那年,班主任让班里学生挨个在讲台前演讲,挑出两个学生参加年级的比赛,我代表班里参加了比赛,并顺利地拿到代表年级参加全校比赛的名额。演讲的具体内容我已经不太记得,大致是关于成才立志方面的。演讲台上我是豪情万丈,无知者无畏,气壮山河的许下诺言,我不敢说自己特别地出众,但我敢说自己与众不同。二十年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女孩年少时都有这么一个梦想,居里夫人绝对是我少年时的一个偶像。演讲结束后,她来找我,并递给我一封短信,她说和我有相同的梦想,喜欢物理,希望和我交个朋友,署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心里是欣赏她的,她来找我了,我反倒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就那么愣愣地看着她,直到她走出很远,才意识到手里有封信。那天还下着小雨,我紧紧攥着那封信骑车回家,有点失魂落魄,直到躺在床上,看着已经发潮的信,才肯相信一切都是真的,她真的来找我了。 我曾经一度把回信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折腾了很久,也没有弄出一封象样的回信。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说咱们为了梦想一起努力吧,说咱们好好学习努力加油吧,人家成绩也挺好,犯不着听我这些酸话。最后我狠狠心,拉倒吧,啥也不写了,先考大学吧,考不上大学是绝对没有机会实现梦想的。我没有给她回信,也没有去找过她,只是偶尔路上碰到了,会相视一笑,轻轻地打个招呼!在心里,我已经把她当成朋友了。 我的高二很快过去了,而她高三毕业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那个暑假她还以优秀大学生的身份回高中给我们这届高三的学生作了一个报告,主要是介绍她的一些学习经验。她从我的身边走上讲台,我始终低着头,不知道该和她说些什么。祝贺的话吗?她考上重点是意料之中的事。送别的话吗?我对她其实也并不是很了解。 九月份,她去成都读书了,很快就给我寄了一封厚厚的信。她说杨芳,我一直想去找你,但看你话不多,也不敢过多打扰你。那次作报告的时候,给你写了个纸条,想当面交给你,算作道别,但你总是低着头,开完会又匆匆走了,我是实在没有机会 ... 。有时间的话,给我回封信好吗!我还记得收到信时我有多高兴,立即跑出来去买信纸,第二天就把回信寄出去了。从这开始,我们每个月都会写一封信,一直到她去深圳工作。我对她的了解才越来越多。 她高中就自学了微积分,希望为以后的物理研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她一直很喜欢物理,像我一样,想做一个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听到我的演讲,感觉我们是同路人,希望有一个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拼搏的道路中便不会太孤单。喜欢在信纸的反面再写几句话给我,我们一定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与你同行,风雨无阻!阳光总在风雨后,但请相信有彩虹!如果两个女子的友谊也需要一个誓言,那这就是了,与你同行,风雨无阻。她考入大学那年物理成绩不高,学校把她调到英语系。她不甘心,每天跑到川大物理系去当旁听生,在信里偶尔发发牢骚,还是希望能转到物理系。我安慰她几句,却也并没有当真,转系不容易,好像要交三万块钱,他父母都下岗了,还有一个正读高中的弟弟,家里并不富裕。一年后,她兴冲冲地告诉我,转系成功了,她不接着读大二,而是转到物理系读大一,很兴奋地告诉我,呵呵,大一学的学分还算数呢。她宁愿多读一年,也不愿委屈自己的心。大学毕业那年,她报考了南京大学的物理系,可惜专业课差了两分,家里弟弟马上也要读大学了,她四下权衡,参加工作了。 07 年我博士第二年,她已经参加工作五年了,她写信告诉我已经通过了国家赴法留学的考试,这几年一直都在学法语,现在在法国读研究生了。附件里是一张她在校门口的相片,标题是:一个乡下来的女学生! 这个倔强的女子,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去达到目的,即便势必要牺牲一些东西。看着她,我常常想到梅花,倒又想起 孟津 老师那幅梅花图了。
个人分类: 众生百态|5510 次阅读|10 个评论
也谈居里夫人-其人其事
yangfangimr 2009-2-16 18:17
(转自百度百科,按《居里夫人转》对其中一些错误做了更正 ! 所引图片是在法国留学的好友拍的。) 玛丽 居里( Marie Curie ) ( 1867.11.71934.7.4 ),出生于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研究镭的过程中,整整用了有好几年。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 1937 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 Madame Curie )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 昆( Susan Quinn )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 Marie Curie: A Life ) , 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 1965 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   玛丽 1867 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中学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罗斯或波兰的大学继续进修,所以她做了几年的家庭教师。最终,在她的姐姐的经济支持下移居巴黎,并在索邦( Sorbonne ,巴黎大学的旧名)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经过四年的努力后,玛丽亚于巴黎大学取得物理及数学两个学士学位。  玛丽亚在索邦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 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石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 1898 年,居里夫妇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逻辑的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放射性。 12 月 26 日,居里夫人公布了这种新物质存在的设想。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 Po )和镭( Ra )。因为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 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 190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 1911 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的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居里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学生保罗 朗之万有一段韵事,这个事件在法国闹得风风雨雨。 1911 年巴黎新闻报在 11 月 4 日的标题《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之万教授》。爱因斯坦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他在 1911 年 11 月 23 日给居里夫人写了封信,以表安慰。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 1921 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 1934 年 7 月 4 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伦 若里奥 - 居里获得 1935 年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艾芙 居里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写了《居里夫人传》。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通货膨胀中,居里夫人的头像曾出现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 Cm, 96 )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居里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玛丽 居里是家中 5 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 10 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 15 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 19 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直到 24 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 32 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 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 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 1896 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896 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 1897 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 1903 年 12 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 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 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 。   1906 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仅 1889 年到 1904 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 32 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 1910 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 1911 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 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 16 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 50 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家教。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 100 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 年, 65 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 华沙镭研究所 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兰西共和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 1934 年 7 月 4 日不治而亡,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 10 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 16 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 100 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评价说: 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位于先贤祠的居里夫妇墓地 居里夫妇的英文简介
个人分类: 众生百态|4338 次阅读|1 个评论
浪花里的舞蹈
dewyeyed 2008-11-10 09:09
在童话王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区内有一座美丽的美人鱼雕像,也许它是为了纪念 《 海的女儿 》 中那个善良的小人鱼,让每个人铭记她水草般柔曼的舞姿,行走在刀锋上般的痛楚和纵身跃入浪花中幻化成的那一个缥缈的水泡。 在美人鱼的国度波兰,首都华沙的街道旁也有一座壮观的美人鱼雕像,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徽图案,这里的美人鱼与许多护城传说有关。也正是这个国度出了一位传奇般的科学巨匠--居里夫人,她的美丽跨越百年,恰似小人鱼的舞蹈在浪花中不朽。 在那个时代,美丽是一个女子的最大资本,然而身为天人的居里夫人,却毅然剪短了那亮丽的金发,做家庭教师挣钱,再孤身赴巴黎求学。如果说每个人都像是一把伞,那么居里夫人宁愿任狂风吹折精致的伞骨,随暴雨淋透秀美的伞面花边,也绝不羡慕贵妇手中巧夺天工的遮阳伞。她更愿意履行一把伞的基本职责,为更多的平凡人遮挡风雨。 在简陋的储藏室改建成的实验室里,沥青矿渣伴着清贫的日子一起翻腾;分离、清洗、提纯,种种的辛劳只为换取那碗壁上星点冰蓝色的闪烁。镭射线为医院里的病患带去更多生命的挽留, X 光机让战场上的伤员得到更好的及时治疗,实验室的严格规定让所有放射学的研究生无一不被确保安全 然而射线的危害已深入居里夫人的血液,就连她用过的笔记本在 75 年后仍不断地放出射线!被酸碱腐蚀的双手,被烟气吹皱的额头,种种痛楚绝不会亚于小人鱼痛灼的双腿。小人鱼为了亲近人类,得到爱情,不惜割舍最美妙的歌喉;而居里夫人为了让科学的门开得更宽广,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不惜放弃了世俗的享乐和溢美。她们都像童话般不朽,因为那种在浪花里舞蹈的境界,毋论古人与来者,都是难以企及的。 海的女儿最终融入浪花的波动,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也已镌刻于科学的纪念碑之上。两个国家和世界一起以她们为荣,希冀浪花里的舞蹈不只是童话般的绝响。
个人分类: 书为平生添花锦|3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