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求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叔本华:为何生命如此仓促?
热度 4 Wildbull 2016-6-1 09:05
自然也以同样的质料生成我们的祖先,然后又毁掉他们而生成我们的父辈,然后又生成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这种继续的生成之流是永不停止的,和它相对立的毁灭之流也是永不停止的 …… 普鲁塔克( Plutarchus ,约公元 46 年— 120 年)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 1788 年- 1860 年)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在《爱与生的苦恼》一书中,他对与生命本质相关的问题—个体与种族的关系、生命的三大本能(求生、生殖和母爱)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述(叔本华 1996 )。 1. 个体的生死—种族脉搏的律动 叔本华阐述了个体与种族的关系:“ …… 个体的生命只不过是借自于种族,一切生命里都是种族力量的迸发 …… 真正延续的是种族,个体是不能永存的 …… 从外表—通过无限的时间—来看,它们(动物)的欲望化成相同形貌的个体陆续更替,并且由于死亡和生殖的交替而使种族维持。就此看来,死亡和生殖不过如同种族脉搏的律动而已 …… 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 …… 对自然而言,真正重要的只是种族 …… 一切动物以及人类最内在的本质,乃是在于种族中”。他对这一关系的认识相当深刻,感叹相对于种族而言,个体的生命是何等的短暂。他又说,父母“俩人遗传性质融合为一,在子女身上继续生存”。 他说,“就这样,万物只有一瞬间的逗留,又匆匆走向死亡。植物和昆虫在夏天结束它们的生涯,动物和人类则在若干年后死亡。死亡始终不倦怠不松懈地进行它的破坏。尽管如此,万物似又毫无所损地照常生存着,仿佛不灭般存在于各自的场所”。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万物各自的场所,按现代的语言来说,应该就是指各自生存的位置或生态位。他说,“从蚊子到大象,在一切动物中,即使我们随意抽取一段时间来观察,它们该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它们虽已经过几千次的更新,但出现的永远是相同之物 …… 种族是不会衰老、永远年轻的。死亡之于种族,犹于个体的睡眠或者是眼睛的一眨”。 他说,“所谓出生,若按其本质及含义来说,包括死亡,那是向两个方向伸出的同一条线。如果,前者是从真正的无中发生,那么后者也是真正的灭亡。但实际上,唯有我们的真正本质是永恒的,我们才可以承认它的不灭;如果人类乃是从无中发生,那么后者也是真正的灭亡 …… 出生和死亡只是一种不间断的摆动,两者轮流交替,而不是陆续从‘无’产生新个体,然后归之于‘无’。种族永远是实在的东西,它正如我们眼中所看到的火花在轮中的迅速旋转;弹簧在三角瓶中的迅速摆动;棉花在纺锤中的摆动一般,出生和死亡只是它的摆动而已”。 2. 为何生命如此仓促? 叔本华对与简单而低等的无机物相比,复杂而高等的生命反而只能存续如此短暂感到迷惑不止。他说:“一般有机体的存在也是短暂无常,无论动物或人类,也许今天诞生明天就消灭,出生和死亡迅速地交替着。但另一方面,那些低级的无机物却有非常漫长的生命 …… 造物何以厚彼薄此?我相信它本来的意旨是这样的:这种秩序只是表面的现象,这种不断的生灭只是相对性的,绝不会波及事物的根底。不仅如此,一切事物内在本质,虽是我们肉眼所看不见的神秘东西,但它向我们保证:其本质绝不会因生灭而有所影响。至于谈到这些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既看不见,当然也无从理解,因此只有把它当做是一种戏法。因为最不完全最低级的无机物,都可不受任何事态的影响继续存在。然而具有最完全最复杂最巧妙的生物却经常除旧更新,旋即化为虚无,而把自己的场所让给从无而进入生存之中的新同类 …… 万物都有它的本质。以树木为例,树木内部有着神秘的发芽力,这种力量通过胚芽(每一代都完全相同)尽管树生生灭灭,它仍继续存在。所以说:‘人间世代,犹如树木的交替’”。 叔本华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此精深,即便是在今天,也还无人能给予确切回答。当然,他意识到种族的本质还是持久的,不会因个体的生灭而轻易改变,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自然躯体都是灵魂的工具”的说法如出一辙。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种寿命可达数十万年乃至更长,这也印证了他的想象。美国学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的一些说法与亚里士多德和叔本华极为相似! 3. 求生、生殖与母爱—生命之物的内核与本能 他说,“求生的意志,这种构成生命之物内核的东西,最明白地表露在最高级的最智慧的动物身上”。 他说,“我们只需观察一切动物(包括人类)在从事有关性欲活动之际的那种热心和认真,也必可了然性欲的激动本来就是动物的主要本质,也是种族的一份子对传宗接代大业的效劳 …… 生殖行为是最伟大、成就最辉煌的本能 …… 性欲较之于其他欲望而言,它的动机是最强烈,它的力量最强猛 …… 不管动物或人类,为它常不惜冒险犯难或大动干戈 …… 世界虽系由广阔的空间、绵长的时间以及繁复多样的形态所构成,但这一切无非是意志的现象而已;而意志的焦点则是生殖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世界之内在本质的最明显表现,是它的核心、根本、精髓 …… 这是人们了解生命之真谛的锁钥”。 他指出动物界普遍存在母爱行为,“所有的动物(包括最温驯的动物)大抵该如此,做母亲的为保护子女,往往甘冒任何危险,即使一死也在所不惜 …… 动物没有理性,没有所谓的反省能力,所以它们所表现的本能母爱(雄性动物没有这种意识)最为纯粹,也最为明显。总之,这种爱的本质,与其说出自个体,毋宁说直接出自于种族。这意味着动物也有种族系赖子孙而得以保持,必要时得牺牲自己生命的意识”。他认为母爱是一种种族的本能特性,有利于维护种族的存在。现代的知识表明,护幼不光是母亲的职责,在一些种类中也由父亲承担。在生态学中,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称为 K- 对策者)往往注重对后代的保护,而一些体型较小的动物往往通过快速的生殖(有些根本就没有护幼行为)也能达到维持种族的目的。 4 .竞争—永不停息的战争 叔本华说,“植物的生存也是如此。它们不知疲倦地努力成长,最后结成种子,孕育新的生命,如此周而复始。凡此种种,都是漫无目的、永无休止的进行着。形形色色的自然力或有机物的形态都是根据这种努力而表现的;相互竞争,各取所需,世界仿佛一个大战场,到处可以看到拼死拼活的战争”。 显然,叔本华想说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物种的存在与动植物的这种不知疲倦的周而复始的生存努力不无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他的悲观主义观念使它关注到自然界无时不在的生存竞争。达尔文正是通过添加了他的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构建了伟大的生命进化理论。 参考文献: 叔本华 A. 1996. 爱与生的苦恼 . 金玲译 . 北京:华龄出版社 谢平. 2014. 生命的起源 — 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北京: 科学出版社
85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假如“末日”来临,你将如何求生
tansuozhoukan 2013-6-24 13:35
■本报记者 胡珉琦 按照科学的解释,世界将不会是在瞬间毁灭。所谓“末日”,可以理解为是巨大的自然灾害或物理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种种考验。与其忧虑“末日”是否来临,不如从现在起,重新掌握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技能,无论何时都能“绝处逢生”。 对于有些人来说,12月21日过后才得以释然,“末日预言”终究是破灭了。不过,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尤以自然界和物理环境的变化最让人们感到无力。 现代化的生活让人类的生命变得多彩,可如果有一天,人们一无所有,身陷于巨大的灾难之中,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证自己活下去。在下一个“末日”预言出现之前,重拾人类被遗忘的求生本能,也算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敬畏。 寻找水源比食物更重要 没有吃的东西,你可以足足熬过三个礼拜,可没有饮用水,人活不过三天。可见,人没有了水,将大大降低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几率。 不过,在以户外救援为主的公益救援队——绿野山地救援队资深队长海猫(吕忠洪)看来,自然界中的水分其实很充足,一般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和露水获得补给。 “早晨,树叶上往往会凝结露水,有的苔藓会积聚大量水分,采集起来,包在衣服中,拧一拧就能挤出水来。” 困难的是在沙漠和海洋之中。不过,海猫认为,就算在极度干燥的地区,也会有水曾经流过或者下渗。 英国探险专家、Discovery频道户外生存大师贝尔·格里尔斯在他的《荒野求生手册》中就告诉人们,找一个地势低且有些许潮气的沙地,深挖一个坑,把任何可用的防水材料悬垂在上面,白天热度上升,表面的湿气到了晚上便会凝结成水珠,滴落在布的中央,这便是利用了太阳能蒸馏器的原理。此外,学会观察动物的足迹和粪便,密集处很可能就是水源地。末了,再选择仙人掌的汁液。 而在海上,虽四面被水环绕,但决不能只饮用海水。海水的盐分浓度是人血的三倍,会导致严重的肾衰竭,甚至精神失常。贝尔推荐,鱼类的眼球、脊骨和海龟的血液是救命的饮用水。此外,就只能利用一切容器包括太阳能蒸馏器收集雨水和露水。 相较于生命之源,大自然中的食物似乎要充裕得多。早期人类就是“清道夫”,以植物、动物,甚至腐肉为食。不过,贝尔还是建议:“在追击较大的猎物之前,不妨先找找草莓、蛆或一些甲虫的幼虫,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保持体温让器官正常运转 人类是恒温动物,因此,要保证各个器官正常运转,必须保证人的核心温度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只要下降2摄氏度,或者超过43摄氏度,死神就可能降临。 如果身处类似南北极、冬天山区的环境,贝尔认为,首先必须保持身体的干燥,否则汗水冷却就好比穿了一层冰衣。“众所周知,羽绒服防风保暖效果好,如果可以,多取些松针或者其他干燥的树叶、枝条放到外套的里面,制成羽绒服的效果。”海猫告诉记者。 其次,必须随时保护好头部和颈部,因为体热极容易从颈部流失,直到失去意识。有人为了保持核心体温最终冻僵甚至失去了四肢,但却可以换回一条宝贵的生命。 而海猫表示,保持核心体温的一大办法就是让自己保持清醒和运动,“闭上眼睛就永远起不来了”。 相反,在高温地区则要避免中暑。海猫提出的首要原则是避免白天活动,这样可以减少身体水分的蒸发。此外,用一切可以包裹身体的服饰来抵御太阳的照射,尤其是头部,人们甚至可以像贝尔一样在包裹头部的围巾上洒上尿液,好让脑袋有凉快的感觉。 建立避难所是求生第一步 可无论人们多么努力,如果始终赤裸裸地置身于各种极端的气候里,必死无疑。因此,贝尔在面临任何求生状况时,都把建立避难所列为第一要务。 想要人们免受寒冷的侵害,雪的隔绝效果是最好不过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在近日发布的《世界末日生存指南》中告诉人们,可以用压实的雪块砌成一定高度的雪墙,开口设在背风处,人睡在雪墙内侧。雪墙除了挡风外,还可以反射热量,保持墙内温度较高。 而在雪层较厚并且足够结实的时候,还可以挖雪洞。雪洞垂直向下挖掘,上方留有窗口用来透气,在挖掘到一定深度时,在雪洞一侧半腰处再横向掏出一个自己可以躺下的平台,因为冷空气较重,会停留在雪洞的底部,而平台处相对要温暖一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将平台上万的穹顶仔细抹平,防止人体的热量使顶部的雪融化。入睡时,永远都得在自己与雪之间留一层隔绝物,否则体热会快速流失。 如果在沙漠,有岩壁、洞穴自然是最完美的,否则只能人工搭建阴凉处。按照贝尔的方法,是要在地表有阴影的一侧挖出一个洞,并且把挖出的材料沿着地洞四侧堆成一面墙以抵挡阳光,再把衣服、防水布料等覆盖在地洞上,人则躲到里面。如果能制作两层式的“屋顶”,并且两层之间留60~90厘米的空间,就可以大幅降低下面的温度。 而在一般环境中,选择地势稍高,地面干燥,四周较为开阔又背风的地方,山洞或者石崖下凹的地方作为避难所是最佳的选择。 在那些地方,《世界末日生存指南》推荐人们制作简单的“披棚”。这种截面呈人字形的窝棚是利用一根斜搭在高处的粗树枝作为主梁,然后在两侧分别搭上一排木棍,再在上面盖上带叶的树枝,最好是类似芭蕉的大叶子,像鳞片一样从上到下依次覆盖,最后再挑选一些细软的树叶或者树枝,从窝棚的入口处塞到棚内的地上并铺平,就是一个可以临时安置的家了。如果地面比较潮湿,则想办法搭建一座“高脚楼”。 生火是必备技能 有了水和食物,也有了藏身之地,原始人类生存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火种,它带给人类光明、温暖,可以加热食物、驱赶野兽。然而,不要幻想还能拥有打火机或者其他点火设备,“钻木取火”才是最现实的选择,可它远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海猫强调,摩擦并不能生出火来。其实,木头相互摩擦只能产生火炭或者燃屑,而要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通过一种媒介物引燃,这就是火绒。它最好是如同绒毛般的纤维性材料,比如鸟巢的内层、干草、松针或者是桦树、松树、云杉的树皮等,被撕成碎片,处理得起毛,遇火星就能轻易燃烧。人们在户外必须随时收集这些宝贵的材料。 可是火绒产生的火焰并不会持续太久,环境温度又低,因此,还需要体积较小的点火材料才能使木堆真正着火。最理想的,就是把松树之类的软质木材切成一片片好比铅笔般大小的东西。 当然,摩擦的技巧也很有讲究,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回转一个主轴,使之就像锥子一样进入底部的一片木板。另外,如果能制作类似放大镜的透镜,在阳光下也能点燃火绒。 刀是首要生存工具 每一次灾难过后,有忧患意识的人总会想到该常备家用应急包,可如果只给每个人三个选择,究竟该随身携带什么工具? 与美国国家科学院给出的建议一样,海猫毫不犹豫地把刀放在了第一位。“刀在自然界中很难制作,而防身、捕猎、制作各种生存设备几乎都要用到它。” 不过,他的第二选择也许会出乎大家意料,那就是食盐。“这是因为食盐在自然状态下同样难以得到,而它又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 如果还有机会,海猫才会选择带上火种,毕竟火可以由大自然赋予。 《中国科学报》 (2012-12-22 第6版 真相)
个人分类: 新知|2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震求生方法 - 转帖(作者:lisayang)
mqr 2013-4-30 13:59
国家组织预报今年地球将进入地震多发年 地震来了,千万不要再躲在桌子下面了! 美国最有经验救援家传授地震来临活命三角 为救自己一命,请耐心花费10分钟细读本文并牢记,以备不时之需! 为救家人一命,请把本文连接发给家人去阅读并牢记,以防不测! 近期地震愈来愈频繁也愈猛烈,您住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能难逃地震的伤害,小心不要被地震淘汰!以下是一位美国人写文要救各位,请勿枉费他的一番善心! 我叫道格库普(Doug Copp),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救援小组─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的首席救援者,也是灾难部经理。本文中以下信息能帮助大家在地震中挽救生命。 我曾经和来自60多个不同国家成立的各种救援小组一起工作过,曾在875个倒塌的建筑物里爬进爬出。在联合国灾难减轻(UNX051-UNIENET)小组中我担任了任期两年的专家。从1985年至今,除非同时发生了多个灾祸,我几乎参与了每一次重大的救援工作。 1996年,我们用我创立且被证明是正确的方法制作了一部电影。土耳其政府、伊斯坦布尔市、伊斯坦布尔大学及ARTI联合制作了这部科学研究影片。 我们模拟摧毁了一座学校,和一个里面有20个人体模型的房屋。10个人体模型用“蹲下和掩护”方法,另外10个模型使用我的“救命三角”的求生方法。 模拟地震发生后,我们通过倒塌的碎石慢慢进入建筑物,并拍摄和记录了结果。在一个可直接观察到及科学的条件下,这部电影拍摄了我使用的求生技术。结果显示那些用“蹲下和掩护”方法的人存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救命三角”的人能够达到100%存活率。已有上百万人在土耳其和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电视节目看过这部片子。 我曾进入的第一个建筑物是在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的一个学校。每个孩子都在课桌底下。每个孩子都被压扁了。他们如能挨着课桌的走道里他们躺下,就有生还的希望。我不知道孩子们怎么会被误导要躲在某物体的下面。 简单地说,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重力会撞击到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被我称作的“救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次,你在电视里观看倒塌的建筑物时,数一数这些形成的“三角”。你会发现到处都有这些三角。在倒塌的建筑物里,这是最常见的形状。几乎到处都有。我培训Trujillo(人口约为75万人的地方)的消防部门,教导人们如何求生,如何照顾他们的家人,以及如何在地震中援救他人。 Trujillo消防部门的救援总负责人是Trujillo大学教授。他陪伴我同行,他说:“我叫RobertoRosales,我是Trujillo的首席救援者。我11岁时,我被陷在一幢倒塌的建筑物里。就是发生在1972年的那场地震中,当时有7万人死亡。我利用我哥哥摩托车旁的‘救命三角’保住了生命。我的朋友们,躲在床下,桌子下的人都死了,我可以称作是‘生命三角’ 活生生的例子,而我那些朋友是“蹲下和掩护”的例子。” 道格观察到地震中的自救10项要领 : ◣当建筑物倒下时,每个只“蹲下和掩护”的人都几乎全被压死了。而那些躲到物体, 如桌子,或汽车下躲避的人也总是受到了重伤或死亡。 猫、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自然地蜷缩起身体。地震时,你也应这么做。这 是一种安全的本能。而你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便可做到。靠近一个物体,一个沙发,或一个 大物体,结果它仅受到轻微的挤压。 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如果木质 建筑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砖块则会破碎成 一块块更小的砖。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要少 得多。 如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简单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如地震发生,你正在看电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 边躺下,然后蜷缩起来。 大楼倒塌时,被发现很多人在门口死亡!这是怎么回事?如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 向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顶砸伤。如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 怎么样,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 ◣千万不要走楼梯!因楼梯与建筑物摇晃频率不同, 楼梯和大楼的结构物会不断发生个别 碰撞。人在楼梯上时,会被楼梯的台阶割断,会造成很恐怖的毁伤!就算楼梯没有倒塌,也 要远离楼梯,哪怕不是因为地震而断裂,还会因为承受过多的人群而坍塌。 ◣尽量靠近建筑物的外墙或离开建筑物。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侧要好。你越靠近建筑物 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径被阻挡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震时,在车内的人会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这正是Nimitz Freeway路上所发生的 事情。旧金山大地震许多受害者都是呆在车内。其实,他们可简单地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 下,或躺在车边就可以了。所有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3英呎高的空间,除非车辆是被 物体垂直落下。 ◣我发现,在报社或办公室里堆有很多报纸的地方,通常会好些,因为报纸不受挤压。 你在纸堆旁可找到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另外,掌握地震预测警报方法,可提前1至10分钟预报关于地震。 中国及世界,已经开始正式严肃的对待预防地震的课题。 国际组织预报今年地球将进入地震多发年,所以给朋友们推荐一种地震预报的方法:把 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 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此法在房 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 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 尽量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也许你的传播在以后会 救许
个人分类: 科普转|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地震逃生”到“地震求生”
热度 7 cgh 2013-1-24 08:22
【观念决定生命】从“地震逃生”到“地震求生” 陈桂华 其实,关于个人地震应急处理的知识已经很多了,但是决定生命的往往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少量植入下意识的观念。沈阳苏家屯与辽阳灯塔直接发生 5.1 级地震,在东部人口密集地区,这样的中等地震也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地震之后关注了科学网上的博客,大多有感的博主是报道一下地震。 刘桂秋 博主的博文则重点讨论 一定要提高 “ 地震逃生 ” 意识! ,值得称道和借鉴。 试想,人们在谈到地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什么?这个首先则完全可能是进入潜意识的观念,在决定生死的几分钟起关键作用。 1 、拥挤的楼梯、占满人的大街; 2 、被倒塌的房子压在瓦砾中的死伤者; 3 、被救援队在地震后好多天被神奇救出的幸存者; 4 、很多小学生躲进课桌底下进行地震演习; 5 、屋内东西横飞、夹杂电火花四溅; 6 、地面波浪起伏,大地开裂,地光映红了天、地声隆隆; 7 、山上石头乱滚,崩塌,滑坡; 8 、各地救援队奔赴受灾地,救援队在废墟中找幸存者; …… 上面各种情景都是现实存在的,不同的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不同的,这完全取决于潜意识观念和知识。作为受灾的个体,可能对前 5 种情景的印象直接觉得他如何应对地震。情景 1 就完全是一种模糊的地震逃生的景象。而情景 2 、 3 、 4 、 5 则包含更多的求生细节,是成功逃离险境之前可能面临的。 刘桂秋博主在博文中用他们亲身经历分析总结了地震事件过程中,个体反应的变化过程:第一反应却是:这些震动的感觉是来自人为的要素;第二反应是:确认这些人为的行为是否真的发生了;第三反应:才是“地震了吧?”。这是刘桂秋博主在自身角度的解读。其实换一种解读:第一反应是:身边最近的人和物的影响,并警觉;第二反应是:查看、确认附近人和物的影响;第三反应是:更远的原因和影响。从后一种解读不难发现,这完全是正常人应对危险的正常程序,是最合理正确的!充分反应了就近原则、轻重缓急原则。如果住的不是九十年代前的预制板楼房,没有必要一开始就选择不顾一切地逃出去。 所以,我在刘桂秋博主的博文后面评论是: “ 地震逃生 ” 的重点在 “ 生 ” , “ 逃 ” 只是特定时间的手段之一,视情况而定,不分时机的逃有时候是致命的。本能的躲避反应和即刻自我保护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这就要说到,我们以往一直强调逃生,这样的策略是不是合理的?外国人就很纳闷,中国人为什么地震了还使劲跑。更不可思议的是,因为疏散演习造成伤亡事故。诚然,在中国大量存在完全坍塌可能的建筑物情况下,从建筑物内逃离是最重要的!但是,东部城市,是不是也是大量存在这种建筑物?很多高楼大厦都是框架结构,完全没有必要第一时间选择逃离(注:不适用于火灾),而应该是就地避险,排除威胁生命的最近因素,随后疏散。相反,短时间的集中量窄通道疏散,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所以,地震逃生理念,应该更新了,强调地震求生。包括建筑物建设时的安全设计、水电气的安全设计、房屋装饰的安全设计、应急物品的配备和放置、不同时间长度的措施应对。从而保证地震时,能够一步步保护生命。 地震避险演习,美国演什么 面对地震:我们的公众有多少地震知识 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奇迹主要是学校加固了教学楼的安全,在地震中没有损毁性坍塌,其次是学生的有序疏散,没有混乱伤亡。下面是采访的节目,人们千万不要错误解读主次关系,忽略了主要去强调次要因素。
个人分类: 地震|3300 次阅读|16 个评论
百无一用是书生
热度 2 张海霞 2011-10-13 21:15
看到东南大学陈教授因为停车问题发生纠纷被打死的消息,哀痛的同时,还是不仅想起这句老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怎么连三十六计走为上都忘了呢?整个事件是一个悲剧,可是一个成年人都不知道或者不能保护自己的生命更是让人感觉可悲可叹,我们怎么连求生和逃生的本能都忘记了呢! 任何一个不正常逝去的生命都是可惜的,更不要说是一个教授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教育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记住:无论是谁,遇到危险都是要先保护好自己,才是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什么时候都不要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青山没了,哭有何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0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