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永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河源-安远-瑞金-永安地震区又小动了一次
qsqhopeiggcas 2012-4-28 02:36
据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网站报道 , 4 月 28 日 在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发生 Ms3.0 地震,地震参数如下: 时间 :2012-04-28 00:41:13.9 纬度 :25.0° 经度 :115.7° 深度 :12km 震级 :Ms3.0 震中位置 :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 地震类型 : 天然地震 以上数据引自: http://data.earthquake.cn/datashare/datashare_details_subao.jsp?id=CD20120428005132 该震发生在我们命名的 河源 - 安远 - 瑞金 - 永安地震区 ,估计该地震区快 hold 不住了。 参考 秦四清,再次关注河源 - 安远 - 瑞金 - 永安地震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59470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3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荠菜以及关于荠菜的诗歌
热度 4 flly 2012-3-23 10:49
[转载]荠菜以及关于荠菜的诗歌
拍了几张荠菜的照片,想写关于荠菜的一点小事。于是到网上搜了一下,没想到关于荠菜的诗并不少,干脆偷懒,转过来。自己就不写了。嘿嘿 照片是我自己拍的哈 荠菜,又名花花菜、护生草、地米菜、鸡脚菜、地地菜,它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因它初萌于严冬,繁茂于早春,是春的使者,遂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咏荠诗篇。 最早吟咏荠菜的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那时的《诗经·谷风》里就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诗句。看来,我们的祖宗先人们早就有吃荠菜的习惯了。它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是很甘甜的。 晋代夏侯谌的《荠赋》诗称得上是咏荠诗的上乘之作:“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舍盛阳而弗萌,在太阴而斯育。永安性于猛寒,差无宁乎暖燠。”其意为一般草木只有天气暖和了才能够出土生长,而荠菜则是破凌而出。“齐精气于款冬,均贞固乎松竹。”把荠菜与松竹摆在一起,喻其品节。在诗人眼里,荠菜还是一种顽强向上的象征。齐人卞伯玉在他的《荠赋》中也不乏对荠菜的赞美之词:“终风扫於暮节。霜露交於杪秋。有萋萋之绿荠。方滋繁於中丘。”他们都对荠菜“迎寒荠叶稠”的耐寒品质大为赞颂。 《明皇杂录》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七月,长期伴随在唐玄宗身边的太监高力士被贬途经夜郎南边的巫州时,看到满山遍野的荠菜却没人采摘时,不由得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吟出一首小诗:“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说明此菜贫富皆吃,且唐代集市上就已有出售了。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诗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可以说是流传甚广,成为咏荠诗中的名句和代表作。说荠菜在早春季节就从泥土里萌出,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在城中的桃花和李花害怕风吹雨打而凋落的时候,野外小溪边的荠菜花却不畏风雨,正在喜气盈盈、朝气勃勃地迎春盛开,让人不由脱口而出:春天在这里!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平生最爱食荠菜,在《食荠》一诗中写道:“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诗人对食荠颇得其法:“小著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这种凉拌荠菜的吃法,是值得仿效的。他还在《买鱼》诗中将荠菜与鲈鱼比美,说用它掺肉做菜肴香气满屋,下酒使人一醉方休。特别是他在四川吃了东坡羹后留下了“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 古诗词里荠菜香的咏荠佳句。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也有咏荠的名句:“时绕麦田求野荠”。这是一幅惟妙惟肖的醉春图。初春季节,在散淡的阳光下和料峭的风里,返青的麦田里会长出许多野荠菜,一片片、一簇簇,给乍暖还寒的初春带来无限生机。村姑、儿童挎着小篮,拿着小铲,来到麦田里,因荠菜鲜肥嫩绿,与麦苗绿成一色,村姑和儿童在躬身细细辨找着,采挖着,他们的乐趣与荠菜一样多。苏东坡还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是少有的“天然之珍”。 明代陈继儒作诗曰:“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这是一首美妙的田园诗,通过诗行,我们看到了明人种植荠菜的情景:在一块田里,荠菜已经开花了,农夫正在抱瓮进行浇灌。看着一片旺盛的菜叶荠花,农家该是何等的欢乐! 清代郑板桥诗也有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有荠菜的清鲜、樱桃的美艳、佳酿的醇香,诗人竟可忘却漂泊异乡的寂苦了。由此可见荠菜之美味非同一般。
个人分类: 植物|4418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