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苦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疰夏
fdc1947 2013-5-10 11:55
说疰夏 在博文《听老人说立夏习俗》一文中,我提到了“疰夏”。德山先生建议我说说此词,我回答道: “ 疰夏”的“疰”字,我尚有没有弄明白之处,就是书上所说的苦字“ 吴下人语音如‘注’ ”,怎么查也查不出为什么“苦”能够读成“注”,苏州人读字音一般都是有根据的。所以,现在尚不敢胡说八道。正待请教先生。 德山先生指出: “ “ 疰夏 ” 乃中医之谓,指的是夏季长期发烧的一种症状,往往伴有食欲不振、消瘦、口渴、多尿。患者多为小儿。许是由排汗机能发生故障所致。” 寒寒豆先生补充道: “疰夏,我认为是轻微的 “ 中暑 ” ,还有疰船、疰车(晕船、晕车),都是一种晕乏体虚的现象,过去人力气活干得多营养又缺乏,夏天中暑应多见。中医不太了解原因,都划为一类。 有些吴语里,这个疰船、疰车叫醉船、醉车,用字蛮贴切的,可能是本字。苏州话里醉已和疰不同音,但白读层显示应是同音的,醉和水、嘴、穗(稻 ~ 头)同属止摄合口字,推导白读是疰。” 我把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再叙述清楚一点:这里有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生理、医学问题,什么是疰夏?原因何在,怎样避免?第二个是语言文字学问题,疰夏之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个字。 先看第一个问题,我看德山先生讲的疰夏的症状,基本已经清楚,就是这些情况。吃不好,睡不好,消瘦。清·顾禄 《清嘉录》言:“俗以 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 ”。 这样的病症,并非江南独有。华北夏日绝对最高气温,并不在江南之下,但气候干燥,热得较爽,汗容易出得来。但是,许多北方人仍是寝食不安,从而消瘦,名曰“苦夏”。到了秋天,便开口大吃,补上体重,称“抓秋膘”。此事南北皆如此,唯只有苏州人最为重视,疰夏一词当为吴门医派推向各地。 过去,疰夏的多为幼儿和老人。其原因,当为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引起新陈代谢失衡。幼儿或许因身体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其他人或许体内缺乏某些营养元素,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现在,人们的营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疰夏现象就不像过去那样惹人注意,人们也不怎么去管它了。 再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用此疰字。 疰,《康熙字典》这样说:“ 【唐韻】之戍切【集韻】朱戍切,音註。【博雅】疰,病也。”病,作动词,可以解释为忧(担心)、苦于、恨(厌恶)等,因而疰夏就是苦夏,但是,用在疰夏这个场合, 此字 似乎 到近代才得到公认而普遍使用。 在《清嘉录》,顾禄称之为“注夏”。顾禄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先引用了九个人对注蛀疰三个字的用法。钱思元《吴门补乘》:“立夏,饮七家茶,免疰夏”。卢《志》 “…以解注夏之疾”。 王《志》“…以解注夏之疾”。张寅《太仓州志》“曰不注夏”。《南郭州志》“云犯得注夏之疾”。江、震旧《志》“云解蛀夏之疾”。《常昭合志》“曰不注夏”。《元池说林》“则不蛀夏”。家治斋云“疰与注,当作蛀。入夏不健,如树木之为虫蛀也”。 九个人中,用疰一人,注五人,蛀三人。 顾禄最后提出他的看法:“ 《西溪丛话》‘南人不善乘船,曰苦船。北人曰苦车。苦音库’。 吴下人语音如“注” ,又 谓所厌恶之人,亦曰注, 皆苦之伪,患苦之也。今谓 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犹是意耳。 ” 与顾禄同时代但出书较晚的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在许多方面似乎都是沿袭《清嘉录》的说法,不过他用的词是“疰夏”。 袁景澜说:“ 苦字,吴语音如注,则疰夏亦厌苦之意也。董兆熊曰:‘疰字,当是苦字之音讹’。吴人有苦船、苦轿之称。见《菽园杂记》‘苦,音库,可以为证。 ” 照理说,在这里,注、蛀、疰三个字,读音一样,意思相近。表示一种身体疾病,似乎用疰最合适,但是,当时的大多数文人却都用注字。这是涉及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蛀、疰二字都是后起之字,特别的疰,出现得最晚。而许多文人都是非“六经”上的字不用的,宁可用“六经”上的字假借,而三个字中注字资格最老,诗、礼、左传、尔雅等经典上都有。因而传统文人大多用这个“注”字。 顾禄说的吴人“ 谓所厌恶之人,亦曰注 ” , 现在苏州老年人偶尔还用,比如,“格葛赤佬做葛事体,吾最最“注”(这个家伙做的事情,我最讨厌)”。 不过,这里说的苦字“ 吴下人语音如‘注’”,却有点费解。苦。中古音姥韵溪母上声,后来可以读去声如库,暮韵溪母,而注是遇韵知母。到了明清时代,它们都合并到同一个韵部,遇韵,可是声母一个是溪,另一个是知,相差很远。我想不通怎么能够音讹的。当然,现在我们只有相信古人,特别像顾禄、袁景澜,他们都是优秀的古代文人。 我没有听哪一位苏州老人把苦读成注的。可见从顾禄、袁景澜他们那个时代,到我小时候,一百来年,苏州话也已经有了不少变化。
个人分类: 汉语言|4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火
lixia1962 2011-10-19 21:12
八月的艳阳天,大地被焰焰的烈日烘烤,万事万物似乎都处于躁动的气氛下。 在这个当下,最大的享受无非是心中的宁静和清凉,独有自我陶醉: 红日当空照,鱼儿沉水底。 抽刀可断流,掀云欲遮地。 万物失言语,静听大地吟。 行人急匆匆,疾鸟不留影。 苦夏连绵苦,凉席透心凉。 狂饮千杯水,难歇心底焰。 睁眼不见秋,日落风无踪。 放下谄诳心,举杯迎雨中。 PS: 也将此诗献给假期还在实验室的同学。印象学校的宿舍是没有空调的,需要心静如水才能入眠。 ——黎夏 2011年作于八月广州的苦夏中
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