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多重标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立论文+专利+市场认可度的综合评价机制
热度 7 sf751106 2014-3-9 14:03
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目前正在召开的两会,均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尤其是健全科技评价体制。科学网的博友也陆续提出了很多有创意有深度的想法和建议。在此,作为一名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我打算谈点自己的看法,即,建立基础研究看SCI论文,应用基础看论文加专利,应用研究看市场认可度的综合评价机制。 (1) 科技评价需要客观公正的标准 要进行科技评价,就需要客观公正的标准。但是在当下的中国,人情文化、关系网、人脉资源这些都可以严重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的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而水平、能力这些都却都在此之后。在学术圈,师承关系、利益关系、裙带关系等等严重阻碍着科技进步,科技评价,包括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科技奖励评审和各类人才计划评审等等里面都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很多人说采用同行评议进行评价,其实,所谓的同行评议在中国根本不靠谱,小圈子内部互相评来评去,互相抬轿子的情况多的是,熟人、朋友、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关照;但是之外的人呢,很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评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具体操作中很难找到真正的所谓小同行,绝大多数是大同行)。所以这就需要有个明确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故, SCI 论文应运而生。 (2) SCI 论文是积累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古语有云, “ 文以载道 ” 。古往今来所有的知识都是慢慢一点点积累得来的,都是通过文章、以书面的形式来传承下来的。基础研究,如果不发表论文,如何 “ 载道 ” ?科技工作者搞出了好的研究结果,就需要和科技界的全体同仁共同分享,给他们提供参考;如果不发表论文,谁能了解你的工作呢?通过论文,我们才能够不区分国界不区分种族的共同攻关,提升科技水平,为现代文明做贡献,为人类谋福利。否则,你的研究结果如何广泛的流传?如何积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呢?如何给后人传播知识、为后人所了解呢? 有人说中国目前的科研论文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就我的看法,尽管目前中国 SCI 论文数量不少,但是同中国大量的科技人员相比,人均论文数量还是偏少。英国 5000 万的人口,科技人员的数量肯定远远少于中国,但是其 SCI 论文数量和我国差不多,人均论文数量更是远多于我国。美国的论文世界第一,可是他们才有多少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呢?均篇数我们还是远远小于他们的!!整体而言,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大努力,争取多发高水平的 SCI 论文;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后人努力传承文化。 (3) SCI 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对基础研究,包括应用基础研究而言, SCI 论文还是一个很客观的评价手段,尤其是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 因为这些论文需要经过编辑部的严格审核,质量不高的稿件很可能通不过编辑部的审核直接拒稿;其次是他们这些编辑会请相关专家评审稿件,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可以和审稿人进行文字交流,可以修改论文,提高质量;而且,最为可靠的是,外国专家们是不会讲究 “ 人情 ” 的,这是他们的文化和制度以及信仰决定的;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情况。所以,整体而言,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的 SCI 论文,还是可靠的,能反映一个人的工作成效、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的(我本人为国际上将近 30 个 SCI 期刊审稿,从他们的行文以及字里行间完全能够看出他们是不是认真对待他们的工作和稿件,完全能看出他们的科学水准和科学素养的); 比起很多靠运作得来的项目和奖项来,论文的客观性、公正性更高,更可靠。 试想下,如果没有 SCI 论文了,靠什么评价科技人员的工作?会不会沦为 “ 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 ” 的境界呢;那客观性、公正性又在哪里呢?如果大家都去努力和领导搞关系,都去混人脉,那谁来扎扎实实的在实验室搞研究?谁来一点一滴的去积累科技成果?谁来促进科技进步? (4) SCI 论文是有重要价值的 关于 SCI 论文的价值,很多博友已经论述了,我主要从个人的感受谈一下。 我是搞实验科学的人,每篇论文的数据都是自己努力做实验得出的,还要重复试验,测试性能,表征材料,分析数据,从论文写作到修改、投稿、回复审稿意见等等过程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发表一篇 SCI 论文都需要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学会很多东西,也会是自己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所以我由衷的感谢这些帮助我提高论文质量的专家们。我想其他 SCI 论文的发表也和我有类似之处吧,绝大部分都是干活干出来的吧,这也使得我更加相信 SCI 论文的价值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事基础研究或者应用基础研究的(包括很多中科院的研究员们),如果不看 SCI 论文 ,那要怎么考核? 有可以替代的、操作性强的好办法吗?有人提出同行评议,但同行评议在中国的文化中严重走样,充斥着人情和关系,相当不可靠!所以我宁可相信国外专家的评价,因为国外专家的评价更客观、更可靠,这就是我相信 SCI 论文有价值的另外一个 重要 原因。 (5) SCI 论文可以用于评价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 有人动辄就提爱因斯坦,提牛顿,说他们没有多少文章,没有多少 SCI 论文,但是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标准和特点,无可比性。同时我也想试问下,世界上有几个爱因斯坦呢,有几个牛顿呢? 绝大多数,甚至 99.99% 的科学家都是普普通通的科技工作者, 他们 也在科研这条路上默默耕耘, 他们才是主流。 即便是某些人在科学技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也不可因此就忽视这些普通人的工作,正是因为这些人的默默工作,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突破铺平了道路,才使得突破性成果的出现成为可能。 他们的工作为后来人的突破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即便是负面的研究结果,也为后来人指明了道路, “ 此路不通 ” 的牌子至少会让后来人少走不少弯路,这难道不也是科技贡献吗?没有前面的 99 度,能有最后的 100 度吗?没有前人的工作,后来的突破能一蹴而就吗?显然不能。既然绝大部分人不能够取得重大的科学发现,做出重大的科学贡献,那么 SCI 论文就是他们辛勤工作的一个证明了。 所以, SCI 论文作为一种客观依据可以有效的评价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 (6) 对 SCI 论文缺点和 不足的态度和看法 客观讲, SCI 论文 的确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学科差异导致 SCI 论文发表难易程度不同,影响因子及分区因为研究领域不同而差异巨大等情况使得科学家们苦乐不均,这些情况属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还有如数据造假发论文、一篇拆成几篇发论文、一稿多投、侵占他人成果发论文等不正常的现象,这些情况属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这些在 SCI 论文评价中发生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既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又需要科技界和科技管理部门去努力克服,但是这不能够成为大家指责、否定 甚至取消 SCI 论文的借口和依据,毕竟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性、合理性,否则将会出现更多的人为因素,不公平的现象就会更多。 那些说 SCI 论文 没用的人,如果自己确属著作等身而看到了单一 SCI 论文评价标准不足从而呼吁改进评价办法的人也就罢了;但如果自己就没有很好的科技产出,却一味否定 SCI 论文,就有 “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 的嫌疑了。 在目前中国讲究关系讲究人情的现状下,没有了 SCI 这个硬杠杠,学术界会更混乱、更无序;科研考核就变得极难。 总之, SCI 论文作为评价指标的确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尽管存在一定的瑕疵,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作为一种评价办法, SCI 论文的优点远大于缺点和不足。 (7) 科技评价需要多重标准 在我国,无论高校教师还是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根据工作性质和专业领域以及各自的兴趣爱好不同而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这些工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成果表现形式,所以在科技评价中理应采用多重标准,区别对待! 基础研究主要是探索自然界的真相,从事最基础的科学,以科学发现为目的,理应以 SCI 论文为主要评价依据,否则别人怎么了解其科研进展呢和科技贡献呢?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人,就是与技术工作相关的人,比如大部分的工科专业,主要是将基础科学理论转化成技术成果,以便能有机会获得实实在在的转化,这部分研究也有一定的科学工作在内,所以评价的时候可以结合 SCI 论文与专利等指标。搞应用的人,就是专门从事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主要在发明专利、转化成果以及技术服务上做出贡献;即便是阶段性的成果,也是促进科技的进步;对这些人可以采用另外一套评价办法,就是以市场的认可度为依据进行评价! 多重标准的评价体系是基本符合我国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分工的,是值得探索的。 以上是本人关于科技人员评价的一点浅见拙识,与各位同仁共勉!
3734 次阅读|32 个评论
美国白宫对民众“请愿”的多重标准
热度 1 黄安年 2011-11-28 21:21
美国白宫对民众 “请愿” 的多重标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11 月2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署名 Xiao 在《美国参考》上发表的很多博文使我们对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 也拉近了民众和美国国务院官方网站的距离,但是仔细研究了他的许多博文后发现其倾向性不言而喻。 拿最新的一篇博文(下文)来说,美国 白宫鼓励民众踊跃向政府提案“请愿”, 但是对占领华尔街民众的请愿活动并非如此 , 这种 “请愿”, 显然超越了白宫维护稳定的基本立场 。 再说 , 美国对于今年以来如火如荼的中东北非走上街头的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不欢喜的一些国家的民众 “请愿” 活动采取了惟恐不乱的态度,这种多重标准使得“请愿”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而且似乎向中国读者示意些什么。 ******************** 白宫鼓励民众踊跃向政府提案“请愿” — 作者 Xiao , 2011-11-25 今年 9 月份白宫在其网站上新增加了一个内容,鼓励民众向政府提出自己的各种建议,英文原文是 “ 请愿 ” (petition) ,因为在民主社会,民众向政府请愿是很正常的事,也是政府了解民情的直接途径之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人民的请愿权利做出了明确的保证,在美国历史上,从结束奴隶制度到给与妇女投票权等,民众的请愿起到过重大的作用。白宫将这个新网页称为 “ 我们人民 ” (We the People) 是很贴切的,而这句话也是宪法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 感恩节前奥巴马总统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曼彻斯特与民众互动 ( 照片:白宫 ) 白宫在新开这个网页时,原本以为民众的反映不会太热烈,规定一个提案在 30 天之内只要有 5000 人联署就可以成立,白宫以及政府便应给与回应。想不到网页开通后,上网提出的各类建议源源不断,不少提案很快就在 30 天的期限内超过 5000 人的联署下限,使得白宫在处理这类提案时人手显得十分紧张,工作量大增。为此,白宫不得不将联署人数的最低要求提高五倍,从 5000 人增加到 25000 。根据规定,任何一个民众只要年过 13 ,就可以在白宫的这个网页上提出自己的提案,在 30 天之内达到最低联署人数的要求,提案便成立。 到目前为止,民众在白宫的这个网页上的提案已有 121 项,超过 5000 人联署的有 62 项;超过 25000 人联署的有 3 项。令人惊讶的是,目前政党与传媒关注的热门话题,比如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政府的财政赤字、两党在国债问题上的争斗等,都不是民众关心的主要内容。联署人数排在前 10 位的提案涉及的内容包括互联网自由、动物饲养、机场安全检查、大麻制品、选举制度、银行制度、爱国法案等。 目前排在联署人数第一位的是 “Stop the E-PARASITE Act” 提案,已有 46000 多人签名。该提案主要针对目前国会正在审议的有关保护版权的 “ 制止网上盗版法案 ” ( Stop Online Piracy Act, 即 E-PARASITE Act) 而提出。 “ 制止网上盗版法案 ” 由德州共和党议员史密斯于 10 月份提出,目的是加强网络监管,打击侵犯版权的行为。但该法案的提出引起许多人的担忧,担心政府借保护版权之名,设立 “ 防火墙 ” ,管制言论自由;也有人认为该法案如果通过,许多网络内容供应商将不堪重负,随时落入版权陷阱,到时谷歌、 YouTube 这类网站将无路可走。目前这个法案已经引起舆论的很大关注, 100 多名法学教授联名发表公开信杯葛该法案;而软件业巨头微软、 Adobe 等公司也从当初支持该法案的立场退出,不再支持该法案。在白宫网页上提出的 “Stop the E-PARASITE Act” 提案得到这么多人的联署,证明互联网自由是社会文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公民的关注焦点。 排在第二位的是有关动物饲养以及买卖的提案,目前已有近 32000 人联署。该提案要求政府对以饲养小动物出售盈利为目的的商家实施严格管理,减少或杜绝在饲养过程中小动物受到不人道待遇的情况。美国人养狗成风,动物买卖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些不法商人钻法律的空子,大规模饲养动物,为了减少成本,饲养环境不好,许多动物拥挤在狭小的空间中,也有一些动物生了病得不到及时医治,这方面的情况被披露后,引起民众反弹。有关提案在白宫网站上提出后,很快就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排在第三位的是有关机场安全检查的提案。提案人认为九一一事件后实施的现行机场安检不但所费昂贵,而且没有实际效果,同时又常常有侵犯人权的事情发生,有鉴于此,该提案要求不要再浪费纳税人的钱继续劳而无功地进行机场安检,要将钱花费在更有效率的其他解决方案上。 白宫推出 “ 我们人民 ” 网页的目的,就是要让民众有更直接的渠道积极向政府反映他们的想法,提出他们的建议,现在看来,白宫的目的已经初步达到。 标签 : 互联网 , 我们人民 , 白宫 , 联署 , 请愿
2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