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两把刷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两把刷子
fdzjkyck 2012-7-13 09:50
两把刷子本是比喻义,有本领,有能力之意。科教工作者要把事情做好,做到得心应手,还真的要思量一下其中的“理”。 1、自己所敬佩的一位院长曾说过:“在高校,若课讲不好,呆不下去,若科研做不好,呆不长久”。可见,在高校,要同时具备讲课和科研的两方面的功力才行。或换言之,若有“能说”和“能写”两把刷子才能在高校驰骋。 2、搞研究要有两把刷子,才能左右开弓,那就是定性和定量——不管文科还是理科都需要,都应重视。 3、换一个角度看,无论什么专业和方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侧重于哪一方,倘能做到极致,也或都有立足之地;两者若能兼顾,在现实世界中岂不更容易施展身手,获得认可? 4、体操运动员街头卖艺的生存状态再次提醒我们:要活在现实中,不要做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也不要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圣贤”,要把所学用之于生活和工作,能文能武、能上能下,除了教书研究之外还有别的一些生存技能和看家本领才好,这样,在遇到翻船险境的时候我们才不至于只能“用哲学面对”而要“靠游泳技能说话”。
个人分类: 随笔|2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人员应该拥有两把刷子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2-7-11 07:12
科技人员应该拥有两把刷子 蒋继平 2012 年 7 月 10 日 奋斗在科技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 不管是搞基础研究的, 还是从事应用研究的, 都希望在自己的专业内有所建树。 要想有所建树, 那么就必须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今中国的现实状况是, 科技人员的业绩表现是由上级或者相关专家来作评估的。这个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 SCI 论文和新产品专利为依据的数字。 鉴于此, 我认为奋斗在中国科技界的同行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 必须拥有两把刷子,左右手中各有一把, 能够左右开弓, 横刷竖画。 第一把刷子是实干精神。 要埋头苦干, 尤其是刚开始踏足科技领域的年轻人, 对导师和领导布置的科研任务, 一定要认真负责地去执行。 现在有些年轻人,对于一些非热点课题, 没有任何兴趣, 因而,在研究中提不起精神, 没有激情。 还有的是不愿干一些基本和具体的实验操作, 对日常的,需要不断地重复的试验程序很不耐烦, 不愿做,认为是被当作奴隶。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想法。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给我一个很古老,很没有“前途”,更不是什么世界热点和前沿的科技课题。 我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后,没有任何不情愿的想法,立即按照导师的指导, 查找有关资料, 准备试验需要的试剂, 设计试验程序, 认真地做好每一个试验,有的时候, 哪怕要重复几十次, 也从不放弃。结果,在我非常执着和认真的努力下,在这个很古老的课题上获得了一些突破。 由此也获得了导师和学校的认可,后来给我授予洛克菲勒奖学金。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 我从来不介意科研任务的热点与否, 只要是领导分配给我的任务,不管大小,我总是全心身投入其中。 我总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好的成果为荣。我出生农村, 生来就不怕苦不怕脏, 任何艰苦的科研环境都不在话下, 流血流汗, 泥里水里, 从不介意。在这种实干的精神下,我为公司解决了所有交给我的科研任务。因而,也受到公司的信任和重用。 所以,在我看来, 埋头苦干, 多出成果是科研人员应该拥有的第一把刷子。 话说回来,光有苦干精神也不一定行, 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体制环境下,科技人员还必须具有第二把刷子。 这第二把刷子是发表论文。 当然发表论文需要有科研成果作为依据。 因而,我们可以把第一把刷子看成是主要的和基础的框架, 第二把刷子是修饰的作用。这样的话,这个作品就更加有价值了。 当您获得了科研的实验数据后,而且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新意, 就应该及时地发表出来。 写论文需要一定的分析,思考和总结能力。这个过程也会给今后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这是因为写论文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写论文首先要查找相关领域已经发表的论文内容和作者, 要对引用的论文和作者作出确当的选择。 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由此而得出的结论, 都必须符合科学的逻辑思维。 这些都是对一个科研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检验。 凭我的个人感觉, 有的科研人员动手能力很强,实干精神不错,科研成果也有很多,但是, 不善于写论文, 这类人是成果多,论文少。这类人在目前以 SCI 论文为评价指标的情况下很吃亏。 有的人则刚刚相反, 没有实干精神,没有多少实际科研成果,但是,很是能说会道, 很会分析总结, 写作水平一流。 这种人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可能更吃香。 还有的是既有成果, 又有论文的那种。 这个类别属于我说的拥有两把刷子的科技人员。 我真心希望中国的科技界多一些真正地拥有两把刷子的大牛们。 更希望这些大牛们能为中国的科技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6838 次阅读|24 个评论
“博导”和“驳倒”
热度 4 skdhf 2011-10-24 22:23
苏格拉底喜欢辩论,后来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他总是能辩到别人不可辩,因此成为很多人的导师,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的大牛。现实生活中的博导们也大都有两把刷子,能够很好的驳倒很多人,当然包括自己的学生。但人无完人,有时候也有失利的时候,当博导们不能驳倒自己的弟子时大多都不会很绅士,也许会面红耳赤,以气势压倒小字辈。不知道苏格拉底是不是亦是如此。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许面对一些问题,导师未必能看的比学生透彻,再说硕士博士做了一些科研后也不都是吃干饭的,加上年轻气盛,在和导师辩论时自然不会轻易承认失败。无论谁对谁错,大家能在一起辩论一把都是好事,只要以理服人就行。最怕一方通过别的东西压倒对方,例如权势和年龄等优势。那样另一方会输的很惨,而且下次就不敢再去辩驳,只能老老实实束手就擒。 真理往往是辩出来的,博导也须以理驳倒对方。
3063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