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玉米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玉米

相关日志

到底是种玉米还是大豆?
热度 1 jxz1963 2018-4-25 14:18
近期有些烦,特别是在经历了一些对玉米和大豆的调研后,对中国的农业更加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开始迷惑了。 有朋友问:今年有几万亩地,到底是种玉米还是种大豆呢? 我语蔫了,竟然无法回答朋友的问题了。 从今年春节后,就不断有朋友给我推荐玉米种子,说今年的玉米价格好于往年,种玉米的收成要好许多,而且春节后,东北、华北等地玉米价格涨幅 20% ,由过去的 9 毛涨到 1.2 元(虽然随后价格有些回落),但这多少与吉林、黑龙江等地出台玉米、大豆补贴的相关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朋友进一步说:玉米的产量大,如果选择种植的话,肯定是首选玉米。 进入三月份后,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拉开,更是把大豆拉进了这场惨烈的 “战争”中,于是乎:“大豆今年肯定要涨价!”这种呼声更进一步喧天了。更有甚者,还说今年的大豆价格要突破 4 块大关。 我国的大豆价格自古以来都没有到过 3 元的价格,就是在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也没有到这个价格。除非从现在开始到年底一颗美国的豆子都不进口,但到底能不能涨到 4 块我们试目以待。 但是, 2017 年玉米在秋季都被秋雨给霉在地里的场景还厉厉在目,正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到底是种玉米,还是种大豆,现在都成了一块心病! “老天保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0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又被无名英雄了
realbaryon 2017-12-17 08:05
刚在微信里偶然看到“ PocketPlant3D:使用智能手机App分析冠层结构 ”,和我们的工作很相关,饶有兴趣的读了下去。 最后的图片觉得好漂亮,可是突然觉得眼熟。我们在2009年发表“ Wang H, Zhang W, Zhou G, et al. Image-based 3D corn reconstruction for retrieval of geometrical structural parameter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9, 30(20): 5505-5513. ”,好像是其中的图片,赶紧查看一下。 果然一样,只是背景色不同。又想了一下,应该是在我的个人主页介绍“ 植物几何结构参数测量 ”时出现过这个图片,看了一下,这次背景也一样了。 用我们的图没问题,能标明个出处吗?就算不引用文章,给出我的主页链接也可以啊。扫了一眼PocketPlant3D的英文原文,也没有引用我们的文章。又被无名英雄了,真不受待见啊,看来文章写得不好啊。
个人分类: 植物|5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米烘干的威力初显
jxz1963 2017-10-26 09:58
今年北方的秋雨从国庆节前的9月20号左右就一直下个不停,到昨天还在下雨,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许多地区秋玉米就因下雨发芽、发霉,许多农户因天气原因一愁莫展。 昨天我们在陕西武功见到了一种玉米烘干塔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了秋玉米的烘干,通过烘干后的秋玉米,其品质可以达到储存条件,更好解决粮食产后储存的问题。 通过烘干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粮食销售难、农民卖粮难和提高粮食品质的问题。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1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粪养蚯蚓并种植有机玉米可增加304%经济效益
蒋高明 2017-10-8 12:13
牛粪养蚯蚓并种植有机玉米可增加304%经济效益 郭立月 吴光磊 李彩虹 刘文静 虞晓凡 程达 蒋高明 农业生态系统污染是由于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大量排放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对养殖场粪肥进行安全处理,将牛粪转化为有价值的堆肥就是一种很好的出路。然而,传统堆肥相对耗时,且会造成大量养分损失。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并发展堆肥是一种替代方法,但目前为止开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蚯蚓堆肥和牛粪普通堆肥种植的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蚯蚓粪营养含量低于传统堆肥,然而,蚯蚓养殖可带来2172公斤/公顷活蚓产量,为农民提供4008.1美元额外收入。此外,蚯蚓粪堆肥可增加玉米地上生物量增加7.7%,籽粒产量18.3%。蚯蚓处理牛粪并堆肥种植有机玉米可提高304%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增加籽粒产量和蚯蚓收入而实现。 上述研究结果于2015年5月份在法国Agronomy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上发表。2015年9月24日被欧盟委员会在Science for Environment Policy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门介绍,供19000多名欧洲政策决策者,学者和商界人士参考。 报道网址为: http://10.255.253.201:9011/ec.europa.eu/environment/integration/research/newsalert/pdf/compost_made_by_worms_from_livestock_manure_yields_benefits_when_applied_to_maize_428na3_en.pdf Vermicomposting with maize increases agricultural benefits by 304 % Liyue Guo, Guanglei Wu, Caihong Li, Wenjing Liu, Xiaofan Yu, Da Cheng Gaoming Jiang Agron. Sustain. Dev. (2015) 35:1149–1155, INRA and Springer-Verlag France 2015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is due to the excessive use of mineral fertilizers and mass discharge of livestock manure.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for disposing manure safely, for instance by transforming manure into valuable compost. Traditional compostingis, however, time-consuming with considerable nutrient losses. Vermicomposting is an alternative method, but so far, there are few quantitative evaluations of vermicomposting. We therefore compared vermicomposting and traditional composting of cattle manure with maiz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nutrients from vermicomposting is lower than that from traditional composting. Nonetheless, vermicomposting yielded 2172.0 kg of earthworms per hectare, which provided an additional income of US$4008.1 to farmers. Moreover, vermicomposting increased aboveground biomass by 7.7 % and maize grain yield by 18.3 %. The global output of vermicomposting was thus higher by 304 % due to higher grain yield and earthworm income. Keywords Cattle manure .Vermicompost .Traditional compost .Maize .Economic benefits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茬新苗
热度 2 huailu49 2017-8-5 06:22
春玉米刚收完,秋玉米又种上了: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2242 次阅读|4 个评论
希望的田野
热度 9 lixuekuan 2017-6-22 10:18
太行山区大部分就种一季,这一季大部分是玉米。山上的玉米现在差不多是齐腰深了,明显比山下的矮。 今年雨水不错,玉米长势喜人,如果天气不出意外应该是丰收。在农民的院子里还能看到堆在一起去年收获的已经开始霉变的玉米棒子。 问农民怎么不卖?答不值钱。 我住的农民家有7亩地,除自己吃的蔬菜和少量谷子外都是玉米。全年收获的玉米除掉种子(每年要买,不能自己留种)和化肥的成本就是不算人工成本不如出去干两个月杂工的收入。 如果一直这样谁还种地?这样的希望的田野还有希望吗?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4002 次阅读|36 个评论
青纱帐
热度 3 huailu49 2017-6-17 06:17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5069 次阅读|6 个评论
再谈东北
热度 10 xuxfyuwp 2017-5-2 21:27
上篇博文《气温难以承受之重》仅是想对将东北经济不景气,留不住人归于气象条件谈些看法,不认同这种相关性,但没有涉及东北发展的具体问题,这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不过,谈不是什么确实相对简单一些,而要说清楚是什么则要难许多。 既然不能归于天气,那么所谓体制机制问题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最近读到东北财大王玉霞教授的一篇文章,是针对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毕竟是专业人士,又身处东北,感受会更深一些,分析起来也有说服力。其中有两点是关于政策问题的,与体制机制有关,有一定代表性。 一是关于粮价政策。玉米在吉林被称为“铁杆庄稼”,具备产量高、易于大面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等特点,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玉米开始实行临储政策,使种植玉米的风险显著降低,玉米收购价一涨再涨,达1元/市斤以上,农民种玉米积极性高涨。农民愿意种粮了,本应是好事,又何忧之有呢? 一个较直接的问题是大面积持续过度种植玉米这样的单一品种,不断使用农药、化肥,消耗水资源,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以水资源为例,由于在一些雨水并不丰沛的地区也发展玉米种植,只好通过消耗地下水的方式来维持,辽宁省昌图县曾经在地下几米处就能找到地下水,现在是几十米都难了。 另一个问题是造成储粮的严重浪费。玉米的收购价加上存储价,每吨的成本达2400元,而国外玉米的到岸价是1600元/吨左右。这样的差价无法与市场接轨,粮食存三年就会发生严重陈化,每拍卖一吨玉米要赔1000多元,粮储部门也在抱怨。 而来自粮食加工和畜牧养殖企业的叹息则更直观,说我们是躺在苞米堆上使用着最高价的玉米。大型农牧企业不是诞生在东北的粮食生产大省,而是南方的广东,温氏集团的市值已达1400多亿,每年的利润也达100多亿。若不从政策上解决粮食的成本问题,东北的企业是不会有竞争力的。 如果说临储政策有其合理的一面,毕竟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需要设法调动,另一项关于公路限速的问题则更显荒唐了。据王教授介绍,在吉林曾经不论省道、国道,一律限速40公里/小时,高速公路限速60公里/小时,并说她的儿子、儿媳2014年就因在去长白山的高速公路上在没看到限速要求的情况下,因车速达90公里/小时而被罚款,并被关进了学习班。我本以为这种限速是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但吉林某市的一位交警政委谈道出了问题的玄机,他坦言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呀。 一项不合理的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吉林种玉米多,秸秆也多,无法有效处理,就只好烧,漫山遍野的浓烟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这些秸秆真的没有用吗?一位企业老板说,怎么会没有用,我的机器用80元的成本将秸秆粉碎打包,马上就会有人200元来收购,这样的利润哪去找?问题是一车秸秆若被交警罚去200元,谁还敢来收呀? 王教授文中还谈了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问题涉及到体制机制设计的合理性,包括国家政策制定、生态保护、市场规律、企业成本、部门利益、投资环境、百姓生活质量等,也包括部门利益问题,是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的。随着问题的呈现和改革的深入,有些政策已被调整,一些不合理做法也相继得到纠正。如临储政策于2016年已经终止,改为“市场化”+“补贴”的新机制;道路限速政策也做了调整,如长白山的高速路已将限速提高的100公里/小时,限速标志也醒目了。 任何问题的解决,首先应对问题分析到位,搞清究竟是怎么回事。过于笼统显然无济于事,但简单下结论也未必能抓住症结要点,王教授看到并分析的案例,或许反映了某些侧面,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因素。导致东北发展下滑的原因不会仅是如此简单,还需要更完整、细致的揭示。
个人分类: 文章|6735 次阅读|8 个评论
长袖善舞
热度 1 huailu49 2016-11-22 09:36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22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二茬玉米
热度 7 huailu49 2016-10-15 17:11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4055 次阅读|12 个评论
青纱帐
热度 5 huailu49 2016-8-17 09:46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40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骄阳下的田野
热度 4 huailu49 2016-8-1 10:31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25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本团队蚯蚓处理有机肥还田增产实验被欧盟委员会SEP专题报道
蒋高明 2016-4-15 18:24
本团队蚯蚓处理有机肥还田增产实验被 欧盟委员会SEP 专题报道 郭立月 蒋高明 随着集约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过量使用化肥和畜禽粪便的随意堆放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的一条解决途径为将畜禽粪便转化成安全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虽然普通堆肥方法简单方便,但耗时较长,而且流失了大量的养分;蚯蚓堆肥看似复杂,但其处理过的粪便更易被作物利用,而且还可获得大量的优质动物蛋白。究竟哪种方法更能充分利用畜禽粪便里的养分和产生更高的经济收入呢? 植物研究所蒋高明课题组,将相同重量的牛粪分别经过普通堆肥和蚯蚓处理,之后,将处理过的牛粪施入到大田中,全面分析比较了“牛粪 - 普通堆肥 - 玉米”和“牛粪 - 蚯蚓堆肥 - 玉米”两个不同生产模式中的养分利用、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牛粪经蚯蚓处理后养分含量较普通堆肥后低,但是前者产生了 2172.0kg/ha 蚯蚓,增加了 4008.1 美元,另外,施入蚯蚓粪后,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增加 7.7% ,籽粒产量增加 18.3% ,经过计算,发现牛粪经过蚯蚓处理后比普通堆肥后再施入玉米田可提高收入 304% 。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 KSZDEW-Z-012-2 )和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经费( No.00523902 )的共同资助。 该研究结果于 2015 年 5 月份在法国期刊 Agronomy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上正式发表,并于 2015 年 9 月 24 日被欧盟委员会在 Science for Environment Policy 进行了专题报道,该成果介绍已被介绍给 19000 多名欧洲政策决策者 , 学者和商界人士参考。 报道网址为: http://10.255.253.201:9011/ec.europa.eu/environment/integration/research/newsalert/pdf/compost_made_by_worms_from_livestock_manure_yields_benefits_when_applied_to_maize_428na3_en.pdf (郭立月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Scienc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简介 Science for Environment Policy is a free newsand information service published by Directorate-General Environment, EuropeanCommission. It has a mailing list of some 6000 people across Europe and aims tohelp policymakers keep up-to-date with the latest environmental researchfindings needed to design, implement and regulate effective policies. Thelatest newsletter has profiled a recent PBMS study (Crosse et al., 2013) onpoly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PBDEs) in sparrow hawks, highlighting how ourstudy may help explain why different studies report different PBDE levels insparrow hawks for the same countries and time periods. The Science forEnvironment article is: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integration/research/newsalert/pdf/335na5.pdf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米的支持根及果穗
热度 2 nyj 2016-2-4 13:33
玉米的根系由胚根和节根组成,生于地上茎节的节根为支持根,是一种气生根,在玉米抽雄穗前后形成,对防止玉米后期倒伏至关重要。 玉米支持根在地上茎节由下到上依次形成,层层轮生,一般 2~3 层,多者可达 5~6 层,由茎节斜向下生长,粗而坚,先端呈黄绿色,主体呈现紫红色,端详一下,还是挺漂亮的。以下照片拍于 2015 年 8 月 3 日。 玉米的雌果穗即大家熟悉的玉米棒子,下面这样的果穗你见过吗? 是不是感觉和平常见到的玉米棒子不太一样?这是一个玉米果穗的俯视照片。一般玉米果穗由于受土壤养分、小穗退化、花期不遇、气象条件、栽培措施等因素影响,顶端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结籽粒或籽粒不饱满的现象,这就是玉米秃顶或秃尖。生产上一般较少见到籽粒能长满全穗轴的果穗,即使是长满了,顶端籽粒也要小一些。像这样籽粒不仅长满果穗而且顶端籽粒还这么大的,还是比较罕见的。 下面是这个玉米果穗的侧视照片,从这个角度看就比较像平常见到的玉米棒子了。拍于 2015 年 9 月 23 日。
个人分类: 花草树木|5042 次阅读|4 个评论
路透社:辽宁不同地区玉米抽样93%有转基因污染
热度 2 蒋高明 2016-1-7 07:37
继大米检出转基因成分以后,据绿色和平组织调查,我国东北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转基因非法种植问题,涉及种子、粮仓、超市玉米产品,检出率异常高。 在黑山县、新民市和法库县的种子市场随机收集的 7 个 玉米种子样品 中, 6 个 检测出非法转基因成分 。在 黑山县、新民市、法库县、彰武县和康平县随机采样的 45 个 田间玉米样品中 42 个 检测出非法转基因成分,占田间样品总量的 93% 。 有关部门信誓旦旦地宣称,中国是对转基因监管最严格的国家,既然最严格那如何来解释这些异常现象呢?按照新公布的食物安全法,大范围转基因种植、收储和销售都是非法行为,谁该来为这些违法行为负责呢?希望有关部门尤其那些挺转专家们,能够尽快给中国消费者一个说法。现附上路透社的报道,供科学网网友参考。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82/45/89/1_1.html 路透社:辽宁不同地区玉米抽样93% 有转基因污染 Chinesefarmers are illegally growing GMO corn: Greenpeace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china-gmo-corn-idUSKBN0UK06B20160106 BEIJING | BY DOMINIQUE PATTON A harvester unloads corn to a cargo truck at a farm in Gaocheng,Hebei province, China, September 30, 2015. REUTERS/KIM KYUNG-HOON Farmers are illegally grow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inChina's northeast, said environmental non-profit Greenpeace on Wednesday, in areport that may generate further distrust of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ensurea safe food supply. Beijing has spent billions of dollars to develop GMO crops thatit hopes will ensure food supplies for its 1.4 billion people but has not yetapproved commercial cultivation amid deep-seated anti-GMO sentiment. The newfindings seem to confirm concerns that Beijing will be unable to supervise theplanting of GMO crops once commercial cultivation is permitted, leading towidespread contamination of the food chain with GM varieties. In its report, Greenpeace said 93 percent of samples taken lastyear from corn fields in five coun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part of China'sbreadbasket, tested positive for GMO contamination. Furthermore, almost all of the seed samples taken from grainmarkets and samples of corn-based foods at supermarkets in the area also testedpositive. It is very likely that much of the illegal GE corn hasalready entered grain storage warehouses, wholesale and retail markets acrossthe country, ultimately ending up in citizens' food, said Greenpeace in areport. While Greenpeace said it was not clear how the GMO corn seedsgot into the marketplace, it has long been alleged that GMO plants being testedin field trials have been illegally sold to farmers for commercial use. Such reports have intensified public opposition to thetechnology, with some anti-GMO campaigners going as far as suing the governmentover the failure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about its approvals for imported GMOcrops and plans to allow domestic cultivation. Among the six corn seed strains that tested positive in theLiaoning seed market, three have not been certified by China's agricultureministry, while three others were certified as conventional seeds and thereforehad been contaminated by GMO varieties, said the organization. The agriculture ministry did not immediately reply to a requestfor comment on the Greenpeace report. The ministry said last year it was changing regulations toincrease supervision of biotech products under development. The GMO corn strains identified in the survey belong tointernational companies Monsanto, Syngenta and Du Pont Pioneer, saidGreenpeace. None of the companies responded to emailed requests for comment. Greenpeace blamed an extremely lax and disorganizedseed market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and sale of illegal seedvarieties. It said many small seed breeders are not aware of the names ofseeds they are breeding on behalf of other companies nor whether the origins ofthe seeds are legal. Greenpeace recommends that the government investigate all cornbreeding companies and destroy illegal GMO seeds. Additionally, there should beannual inspections of crops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sowing season, andtougher supervision of GMO crop research and cultivation. It says farmersshould be compensated for their losses if GMO crops are destroyed. The new findings could make Beijing even more cautious aboutproceeding with commercialization of any GMO crops, frustrating internationaland domestic seed firms. Proponents of biotech crops in China argue that commercializingGMO products will reduce the need for farmers to resort to unapproved varietiesto boost their yields. (Reporting By Dominique Patton; Editing by ChristianSchmollinger)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8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毕业了-和大家分享两篇文章(待续)
热度 2 WeiQin 2015-12-2 19:10
大家好~ 我的研究主要关注 全球农田系统中的作物产量与水氮关系, 水氮利用效率,水氮相互作用以及水肥一体化优化。研究的农田系统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和柑橘生产体系。在大田作物体系中,因为主要关注旱地系统,因此没有包括水稻。而在柑橘体系中我主要关注水肥一体化及优化。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 一、建立全球农田系统大数据库,对大数据和复杂数据进行整理和标准化,并通过 meta 分析方法(包括使用 R 语言、混合模型、分位数回归等深度数据分析方法和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 二、结合长期定位实验以及土壤与作物模型模拟,探索和提高全球主要农田系统的作物产量以及水肥管理优化措施。 非常幸运和感恩,最近有两篇文章被接收,文章内容和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文章一:通过 meta 研究方法,构建了全球小麦与玉米生产体系针对土壤秸秆覆盖及覆膜研究的大数据库,深入分析并定量化秸秆覆盖及覆膜对产量的贡献(高达 60% ),以及气候变化、土壤性状及有机质、以及作物类型对水氮利用效率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该研究于 2015 年 11 月 20 日发表于 Scientific Reports ,并得到瓦格宁根大学官方新闻网的报导。 文章链接: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6210 文章二:通过长期定位实验与土壤 - 作物模型相结合,定量化华北平原旱地小麦 - 大豆轮作体系中水分平衡与去向,植物蒸腾需水与土壤蒸发耗水量关系,不同施肥与土壤改良措施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该研究对华北平原旱地小麦 - 大豆轮作体系的生产力以及可持续性进行了定量化的综合评估,并通过模型模拟,深度探索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水肥管理优化措施和技术。 该研究于 2015 年 12 月 2 日发表于 Scientific Reports 。 文章链接: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7514 这两篇文章是我博士论文中的两个重要章节,很开心能得到评审专家们的认可。 这里也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和同事们的指正! 也十分期待未来与 各位老师 和同事们合作共事的机会! 谢谢大家!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覃伟 2015年12月2日 于荷兰瓦格宁根
6379 次阅读|8 个评论
晚玉米
热度 3 huailu49 2015-10-12 16:29
都10月了,大田里的二茬玉米刚刚抽穗,不过这样也蛮好......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2196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伊利诺伊州Mahomet市丰收节(Harvest Party)
terahertz 2015-10-5 09:25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4日下午1:00至3:00参加了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Mahomet市 Dick Janet Watkins 家的 丰收节(Harvest Party)。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3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米受灾了
热度 12 nyj 2015-8-4 14:36
今年的玉米真是多灾多难。全区自 5 月份以来降水稀少,造成一万多亩无水浇条件或水浇条件较差的夏播玉米无法及时播种,直至 6 月 18 日 一场 18mm 的中雨后才勉强播上。此后,又是一个月基本无有效降水,水浇条件较差的夏播玉米受旱严重。到了 7 月下旬,降水才陆续增多,旱情逐步解除。 7 月 30 日 下午,一场大到暴雨夹着冰雹袭来,并伴有 8~9 级大风,全区有六成多的玉米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雹灾、风灾,出现了叶片被打碎、茎秆折断、倒伏等情况,损失相当严重。 7 月 14 日 的受旱玉米田,远看基本见不到绿色,正常的玉米田已经 9 片叶左右,达到人的膝盖了。 植株严重萎蔫。 根虽少,但拼命向下扎。 玉米苗还没有麦茬高。 基本挖不到湿土,越向下越干。 地上的苗还不到 20cm 高,地下的根就有近 30cm 长了。 7 月 30 日 下午的狂风暴雨加冰雹,打得楼下各色轿车一片惨叫。半下午我们办公楼顶降水就达到了 80 多毫米。 雨停后,东南方向云层间的阳光。 7 月 31 日 ,查看田间玉米受灾情况。茎秆折断的玉米。 被冰雹打碎的叶片。 成片倒伏的玉米。 倒伏的玉米,少数倔强站立的也被冰雹打得很惨。 茎秆折断。 齐刷刷地倒伏,居然没有一株站立。 大片倒伏。 倒伏加雹打。 没有受灾的正常的玉米田,长的多喜人啊。 又是倒伏加雹打。 这块地显然是前期受旱没有长高,虽然抗倒伏了,却被冰雹打得更惨。 这块地的玉米叶子被打碎后茎秆又被刮折了。 先遭雹打,又被刮倒。
个人分类: 管窥工作|4470 次阅读|28 个评论
夏赏荷花及其它
ldzpwtbob 2015-6-28 12:10
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边。今年西安的夏天风调雨顺,百姓夏粮丰收,玉米刚种下一两天,老天爷就下了一场透雨。本以为立马升温入盛夏,夏至刚过,又来几场喜雨。雨后灞水边赏花,风轻气清人心爽,顺手拍些荷花及其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