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玉米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玉米

相关日志

“转基因玉米致癌”被批存不足
kejidaobao 2012-10-26 15:56
本刊记者/李 娜 转基因作物因被认为存在安全风险,因此广受争议,但一直以来并没有确切研究证据支持这一观点。9月,法国凯恩大学公布了一项长达2年的研究成果称,食用一种转基因玉米会使实验鼠患上肿瘤和多种器官损伤。该研究结果发表后立刻引起激烈争议,争议集中在实验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由于多方质疑,欧洲食品安全局经过调查后,近日公布结论称该实验结果证据不足,要求研究者提供更多信息。 观察大鼠2年得致癌结论 法国凯恩大学研究人员设计的实验过程看上去并无漏洞。他们将200只雄性和雌性SD实验鼠各分成10组,每组10只。其中1组作为对照组,喂食含有33%转基因谷物的普通饲料和白水;另有3组被喂食含有较大剂量草甘膦除草剂的饲料和水,以反映除草剂对食物链的影响;剩余6组则被喂食含有不同比例(11%、22%、33%)NK603的饲料——NK603是 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一种转基因玉 米。 经过2年的观察,研究人员发现NK603对实验鼠的健康造成危害,导致其患乳腺癌等肿瘤几率和死亡率上升。据报道,在实验进行至第14月时,对照组的实验鼠没有1例发现肿瘤,而在被喂食含有NK603的组别中,有10%—30%的实验鼠患上了肿瘤。实验进行到第24个月,在所有喂食含有NK603的组别中,50%到80%的实验鼠长了肿瘤,而且平均每只鼠长的肿瘤多达3个,而在对照组中,只有30%患病。因此,实验组得出如下结论:喂食NK603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易生肿瘤;雄鼠易出现肝脏受损、肾和皮肤部位长出肿瘤以及消化系统病变等问题,雌性的幼鼠夭折和患病比例较高。此外,实验组还特别强调,这是科学界首次对实验鼠展开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以往此类实验只持续90天左右。 质疑:实验样本及每组数量 是否恰当? “它毫无价值,”毒理学家热拉尔·帕斯卡尔在对凯恩大学同行的研究报告进行深入阅读后对媒体如此评价道。其他同行也不乏质疑者。质疑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方案:一是用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是否合适,二是每组大鼠的数量是否科学。 SD大鼠虽然是很多毒理学实验通用的样本,但是用于转基因作物致病实验是否恰当引起诸多质疑。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庆平认为,SD大鼠自发性肿瘤发生率太高。从该论文提供的数据来看,吃普通玉米的雄鼠出现肿瘤的比例为13/30,而吃普通玉米的雌鼠出现肿瘤的比例为19/30。相比之下,吃11%、22%、33%转基因玉米饲料的雄鼠出现肿瘤的比例分别是14/30、19/30、16/30,而吃11%、22%、33%转基因玉米饲料的雌鼠出现肿瘤的比例分别是26/30、19/30、25/30个。从统计学上看,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另外SD大鼠寿命比较短,通常寿命仅为1.5—2年。用大鼠培育而成的SD白化大鼠可抵御慢性呼吸道疾病,在SPF环境中极限寿命可达3年。该项研究持续时间为两年,相当于人类从中青年到老年,难以排除老龄鼠自然衰老致瘤的可能性。 每组实验大鼠的数量也遭到诟病。热拉尔·帕斯卡尔认为,要在两年时间内进行严肃的肿瘤学研究,需要至少每组50只老鼠的小组若干。但凯恩大学的研究中每组只有10只老鼠。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自然死亡,故实验组得出结论所依据的样本太少。另外,爱丁堡大学的安东尼·特里瓦弗斯则认为,实验鼠和对照鼠的总数量应该相同。 此外,法国生物分子工程委员会前主席马克·费卢教授则指出,实验还缺乏一些必要信息,比如除了喂食转基因玉米,实验大鼠们是否还吃过其他东西;玉米中含有极易致癌的霉菌毒素,有没有测试该毒素的浓度等等。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彭于发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评论称,最近两年,意、法有一些科学家受到某些国际组织资助进行研究,试图证明转基因作物的危害性,但很多研究并不规范,所用实验动物也不标准。 当然,这项研究首次将转基因作物毒性评价的时间从3个月延长到24个月,被科学家认为是可取之处。曾庆平认为这一做法充分考虑了肿瘤发生和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孕育的时间因素。此前,转基因食品毒性评价沿用国际通行的3个月标准并未发现任何问题,如果此次凯恩大学的研究结果得到重复验证,那今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评价试验可能要延长。 由于此事引发广泛争议,欧洲食品安全局对法方的这项研究工作展开调查。10月份公布调查结果称,这项研究通过分组,在不同条件下仅对每组10只雄性和10只雌性老鼠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每组老鼠的数量不足以统计和计算实验对象的患癌几率。鉴于这项研究的实验设计、分析和报告均不够充分,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其不足以证明NK603转基因玉米存在安全问题,并要求研究负责人提供更多相关信息以增强其可信度。 关注该事件后续发展的中国科学家也对媒体表示,转基因作物致病实验应该更加谨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建议,转基因的安全实验应该由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出面组织并监督,并且建立完整的实验链,经过小白鼠-大鼠-兔子-猴子-人这个实验顺序来进行实验,其中人体实验要保证受试者的知情权。曾庆平主张应该做转基因食品(尤其含有毒蛋白)致癌试验,他也建议在完成小鼠或大鼠初步评价的基础上,改用寿命更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如恒河猴、黑猩猩等)来做,这样可以避免自然衰老的影响。“虽然这样做投入的成本会大幅度增加,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还是值得的。”(本文为媒体综合报道)■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1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戴景瑞惊暴转基因玉米种植6千万亩
蒋高明 2012-10-24 16:09
戴景瑞惊暴转基因玉米种植6千万亩! (2012-10-19 09:19:47) 转载 ▼ 标签: 杂谈 分类: 玉米种子 本文转载佟屏亚先生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99e8230101ahsz.html 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院士是国家转基因玉米专项负责人,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他不失时机地告诉国家领导人,他培育的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已达 6000 多万亩。 戴景瑞一鸣震惊农业科技界。 1 . 9 月 15 日 全国科普日,习近平副主席首先参观的展台是抗虫玉米。戴景瑞手持准备好的玉米果穗:“这种抗虫玉米,可以有效防御对玉米危害最严重的玉米螟虫。在同等病虫密度环境下,抗虫玉米的叶片完整度高,长势明显更好。”戴景瑞举着秃顶缺粒的穗子:“普通玉米被咬得一塌糊涂,而抗虫品种虫子就不咬。” 习副主席十分感兴趣:“这是我们研制的技术吗?”戴景瑞说:“是的。——这项抗虫技术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达 6000 多万亩。” “能增产多少?”习副主席很关心 “如果抗虫特性能在全国推广,我国玉米能够增产 10% 左右。”戴景瑞说:“这样我国的玉米不仅不用进口,每年还能出口 1000 万吨!”( 9 月 25 日《中国农大校报》第三版,习近平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纪实) 2 .接着,戴景瑞接受记者采访:“我是做转基因研究的。我认为,凡是政府允许进口、进入生产领域的都是安全的,都是经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作物的蛋白质,经过加热后变为了小分子,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化学功能,转基因食品在常态下,也仅仅是对某一特定的虫子或除草剂产生作用,就像抗体与抗原的关系一样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人体不会有任何作用。”(北京晚报 2012 年 10 月 10 日 49 版) 戴景瑞一是承认自己私下培育和种植转基因玉米,二是惊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 6000 万亩,三是抓住时机说假话蒙骗国家领导人 。 3 . 请注意:戴景瑞是犯有前科的。农业部多次重申“从未批准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但是,戴景瑞从国外引进抗虫基因,新世纪初期就开始培育转基因玉米了,其中 中 农大 236 (国审玉 2006038 )、 中农 大 4 号(国审玉 2009008 )等,并没有经过“安全评价”,故意隐瞒或里外勾接,通过了国家审定程序 私下进行 扩散,期望造成转基因玉米已经被种植的“既定事实”。 当被 农业部 查出后,还试图“偷梁换柱” 悄悄 私了,但未得逞。最后 被 农业部《公告》 指责“ 违规商业化”, “敕令”退出市场。 报道说:“农业部已经与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谈话核实,被列入违规企业,严重的将被吊销执照,情节轻微的,两三年内不允许参加品种区域试验;对于违规的育种家,一旦被公开,也就意味着名誉扫地。”重重地打了 戴景瑞 一记耳光 。 4 .农业部《公告》并未公开指出“中农大号”玉米是 转基因种子,也未指明 戴景瑞 身兼属下北京 中农大康 科技公司董事长, 这 已经给留足了面子 。 有个梯子你就顺溜下去吧,不,给了鼻子还上脸。公告以后, 北京 大康公司春节前后火爆招商,宣称中农大号玉米是从美国引进的最新种质培育的,很抗虫、产量高,大返利、大减价、大促销。农民排队抢购。估计在四川、湖南、贵州、辽宁等省至少有几百万亩农田被“污染”了! 5 . 农业部官员多次重申:“农业部没有准许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但是,戴景瑞告诉国家领导人,这种转基因技术“已经种植 6000 万亩了”。玉米业界人士心知肚明,戴先生自己的转基因玉米充其量种几百万亩,他说的这 6000 万转基因玉米指的是先玉 335 ,试图敲门问路,借机为推广自己的转基因玉米鸣锣开道。众所周知,直到今天,农业部科教司官员坚决否认先玉 335 是转基因玉米,一直拒绝回答公众质疑。但转基因权威戴景瑞说它是转基因玉米,铁板钉钉了,肯定无疑了!那可是重重地回敬了官员一记耳光 ! 6 ,戴景瑞谎称 :“玉米成为中国批准转基因市场化呼声最高的作物”。“出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这是放行转基因玉米安全认证的主要背景。”“如果不推广转基因玉米,到 2020 年玉米供需缺口在 2000 万吨以上。”奇怪,是哪一些人的呼声最高?是哪个部门批准转基因玉米商业化了? 戴景瑞 不失时机地说假话说谎话欺骗国家领导人: “ 如果 转基因玉米 能在全国推广,我国玉米能够增产 10% 左右。我国的玉米不仅不用进口,每年还能出口 1000 万吨!”欲达目的,信口开河。 需要说明,玉米高产通常要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播种、施肥、灌水、治虫、机械,不可或缺,更何况玉米病虫种类很多,例如今年东北地区就有 5000 多万玉米遭受粘虫危害,你搞出一个抗螟虫的转基因玉米就万能了?就能增产 10% ?并能从玉米进口转为出口?有点太离谱了吧。真有本领你 能培育出一个“增产基因”才叫水平呢! 7 .有一则评论说:专家都是在某一科研领域的权威人士,说出的话一般都很有份量。但品味专家意见还要看看屁股坐在什么座位上。屁股决定脑袋,利益指导言论。 曾几何时,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鼓噪刚刚隐去,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开始喧嚣。转基因利益集团试图打开中国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突破口。 戴景瑞是转基因玉米项目主持人,又身兼属下种子公司的董事长,撑控巨额经费,关注金钱流量,很多意见带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功利性。 8 .转基因玉米的潜在 安全隐患 正逐渐地显现,它的商业化、安全性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和强烈质疑。奉劝戴先生,科学研究,贵在求真。 转基因玉米到底安全不安全,应该 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实验, 完成对人、对动物以及环境的影响安全评估, 得出可靠的结论。戴 景瑞 身为国家转基因玉米专项负责人,不能临场表演,信口雌黄,故意编假话说谎话欺骗国家领导人,缺失科研人员的最基本道德底线。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法国权威机构否定转基因玉米致癌论
bioxncai 2012-10-24 12:39
法国权威机构否定转基因玉米致癌论 来源:新华网 作者:黄涵 发布时间:2012-10-23   新华网巴黎10月22日电(记者黄涵)法国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和国家卫生安全署22日先后否定了关于美国孟山都公司NK603转基因玉米致癌的研究结论,同时建议对转基因作物的长期影响进行研究。   这两家机构当天均表示,此前法国卡昂大学研究者质疑转基因玉米安全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其报告中陈述的实验结果和分析不足以支持喂食NK603转基因玉米会毒害实验对象的结论,无法推翻“这种玉米无害”的早先评估结果。与此同时,这两家机构建议对转基因作物进行长期研究,以加深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认识。   法国农业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与能源部当天发表的联合公报说,根据上述两家机构的调查结果,卡昂大学研究者的“有毒”论述不足以推翻此前的“无害”评估结果,但政府会考虑对转基因作物和杀虫剂长期影响加强研究的建议,并提议对欧洲转基因作物和杀虫剂的评估、进口批准和控制政策进行审查。公报还重申了法国政府继续禁止在法国种植转基因玉米的立场。   英国期刊《食品和化学毒物学》今年9月19日刊登了法国卡昂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等人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其长达两年的研究显示,喂食美国孟山都公司NK603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寿命比正常实验鼠短,且前者出现肿瘤的几率更高。该报告对已在欧盟获准上市的这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提出疑问。   在获悉上述发现后,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均对法方的研究展开调查。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本月4日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这项研究的目标不明确,实验设计、指导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诸多重要细节被省略,仅凭报告中给出的信息并不能得出相关结论,该报告也不能作为评估转基因玉米健康风险的有效依据。   目前共有两种转基因作物获准在欧盟种植,分别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MON810转基因玉米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Amflora转基因土豆。此外,包括NK603转基因玉米在内的44种转基因作物获准进口到欧盟销售,品种涵盖棉花、大豆、油菜、土豆和甜菜等。 转自: http://bri.caas.net.cn/news/in_01.aspx?id=884
104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戴景瑞惊暴转基因玉米种植6千万亩!
热度 2 tongpingya 2012-10-19 09:41
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院士是国家转基因玉米专项负责人,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他不失时机地告诉国家领导人,他培育的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已达 6000 多万亩。 戴景瑞一鸣震惊农业科技界。 1 . 9 月 15 日 全国科普日,习近平副主席首先参观的展台是抗虫玉米。戴景瑞手持准备好的玉米果穗:“这种抗虫玉米,可以有效防御对玉米危害最严重的玉米螟虫。在同等病虫密度环境下,抗虫玉米的叶片完整度高,长势明显更好。”戴景瑞举着秃顶缺粒的穗子:“普通玉米被咬得一塌糊涂,而抗虫品种虫子就不咬。” 习副主席十分感兴趣:“这是我们研制的技术吗?”戴景瑞说:“是的。——这项抗虫技术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达 6000 多万亩。” “能增产多少?”习副主席很关心。 “如果抗虫特性能在全国推广,我国玉米能够增产 10% 左右。”戴景瑞说:“这样我国的玉米不仅不用进口,每年还能出口 1000 万吨!”( 9 月 25 日《中国农大校报》第三版,习近平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纪实) 2 .接着,戴景瑞接受记者采访:“我是做转基因研究的。我认为,凡是政府允许进口、进入生产领域的都是安全的,都是经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作物的蛋白质,经过加热后变为了小分子,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化学功能,转基因食品在常态下,也仅仅是对某一特定的虫子或除草剂产生作用,就像抗体与抗原的关系一样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人体不会有任何作用。”(北京晚报 2012 年 10 月 10 日 49 版) 戴景瑞一是承认自己私下培育和种植转基因玉米,二是惊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 6000 万亩,三是抓住时机说假话蒙骗国家领导人 。 3 .请注意:戴景瑞是犯有前科的。农业部多次重申“从未批准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但是,戴景瑞从国外引进抗虫基因,新世纪初期就开始培育转基因玉米了,其中 中 农大 236 (国审玉 2006038 )、 中农 大 4 号(国审玉 2009008 )等,并没有经过“安全评价”,故意隐瞒或里外勾接,通过了国家审定程序 私下进行 扩散,期望造成转基因玉米已经被种植的“既定事实”。 当被 农业部 查出后,还试图“偷梁换柱” 悄悄 私了,但未得逞。最后 被 农业部《公告》 指责“ 违规商业化”, “敕令”退出市场。 报道说:“农业部已经与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谈话核实,被列入违规企业,严重的将被吊销执照,情节轻微的,两三年内不允许参加品种区域试验;对于违规的育种家,一旦被公开,也就意味着名誉扫地。”重重地打了 戴景瑞 一记耳光。 4 .农业部《公告》并未公开指出“中农大号”玉米是 转基因种子,也未指明 戴景瑞 身兼属下北京 中农大康 科技公司董事长, 这 已经给留足了面子 。 有个梯子你就顺溜下去吧,不,给了鼻子还上脸。公告以后, 北京 大康公司春节前后火爆招商,宣称中农大号玉米是从美国引进的最新种质培育的,很抗虫、产量高,大返利、大减价、大促销。农民排队抢购。估计在四川、湖南、贵州、辽宁等省至少有几百万亩农田被“污染”了! 5 .农业部官员多次重申:“农业部没有准许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但是,戴景瑞告诉国家领导人,这种转基因技术“已经种植 6000 万亩了”。玉米业界人士心知肚明,戴先生自己的转基因玉米充其量种几百万亩,他说的这 6000 万转基因玉米指的是先玉 335 ,试图敲门问路,借机为推广自己的转基因玉米鸣锣开道。众所周知,直到今天,农业部科教司官员坚决否认先玉 335 是转基因玉米,一直拒绝回答公众质疑。但转基因权威戴景瑞说它是转基因玉米,铁板钉钉了,肯定无疑了!那可是重重地回敬了官员一记耳光! 6 ,戴景瑞谎称 :“玉米成为中国批准转基因市场化呼声最高的作物”。“出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这是放行转基因玉米安全认证的主要背景。”“如果不推广转基因玉米,到 2020 年玉米供需缺口在 2000 万吨以上。”奇怪,是哪一些人的呼声最高?是哪个部门批准转基因玉米商业化了? 戴景瑞 不失时机地说假话说谎话欺骗国家领导人: “ 如果 转基因玉米 能在全国推广,我国玉米能够增产 10% 左右。我国的玉米不仅不用进口,每年还能出口 1000 万吨!”欲达目的,信口开河。 需要说明,玉米高产通常要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播种、施肥、灌水、治虫、机械,不可或缺,更何况玉米病虫种类很多,例如今年东北地区就有 5000 多万玉米遭受粘虫危害,你搞出一个抗螟虫的转基因玉米就万能了?就能增产 10% ?并能从玉米进口转为出口?有点太离谱了吧。真有本领你 能培育出一个“增产基因”才叫水平呢! 7 .有一则评论说:专家都是在某一科研领域的权威人士,说出的话一般都很有份量。但品味专家意见还要看看屁股坐在什么座位上。屁股决定脑袋,利益指导言论。 曾几何时,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鼓噪刚刚隐去,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开始喧嚣。转基因利益集团试图打开中国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突破口。 戴景瑞是转基因玉米项目主持人,又身兼属下种子公司的董事长,撑控巨额经费,关注金钱流量,很多意见带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功利性。 8 .转基因玉米的潜在 安全隐患 正逐渐地显现,它的商业化、安全性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和强烈质疑。奉劝戴先生,科学研究,贵在求真。 转基因玉米到底安全不安全,应该 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实验, 完成对人、对动物以及环境的影响安全评估, 得出可靠的结论。戴 景瑞 身为国家转基因玉米专项负责人,不能临场表演,信口雌黄,故意编假话说谎话欺骗国家领导人,缺失科研人员的最基本道德底线。
个人分类: 农业评论|25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华中农大发现决定玉米株高基因ZmGA3ox2
oryzameng 2012-10-11 14:39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祖新教授和郑用琏教授领衔的的研究团队九月底在植物学顶尖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ZmGA3ox2, a candidate gene for a major QTL, qPH3.1, for plant height in maize》,发现了决定玉米株高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qPH3.1的候选基因ZmGA3ox2。该校博士研究生腾峰为该文章第一作者,张祖新教授为通讯作者。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每单位面积上的玉米产量获得了显著提升,这得益于种植密度的增加。然而,高密度种植会带来倒伏风险,导致玉米产量损失。为避免倒伏,一个有效的育种策略是培育株高适度降低的玉米品种。在玉米产量相关的性状中,株高(Plant height,PHT)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性状,在作物驯化和现代育种中被频繁选择。因此,鉴定和克隆玉米PHT相关基因,对于解析玉米PHT的遗传基础和指导玉米的遗传改良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项研究中,张教授的团队利用使连锁作图和染色体片段替换作图法对玉米PHT相关的QTL,qPH3.1,进行了精细作图。QTL作图将qPH3.1定位在4.0 cM 间距内,该距离已可以解释32.3% 的表型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又将该距离缩短至12.6 kb 。同时研究人员克隆到了qPH3.1的候选基因ZmGA3ox2。ZmGA3ox2是水稻OsGA3ox2的同源基因(OsGA3ox2可以控制水稻营养生长期节间细胞的伸长),编码GA3 β–hydroxylase。利用关联作图,研究人员鉴定出ZmGA3ox2上二个与PHT密切相关的多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ZmGA3ox2编码区序列的缺失与矮小突变体d1-6016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项研究对qPH3.1进行了精细定位,丰富了玉米株高的遗传基础信息,为今后玉米育种株型的改良提供了指导。 原文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2038/abstract 原文下载: ZmGA3ox2, a candidate gene for a major QTL, qPH3.1, for plant height in maize.pdf
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非呼吁立即禁用NK603转基因玉米
热度 1 蒋高明 2012-10-8 22:42
尽管中国的挺转专家不断呼吁转基因食品无害,还声称南非大量种植转基因玉米,遗憾的是,他们的话音未落,就挨了南非人响亮的一巴掌。继俄罗斯、法国、印度、英国等国对转基因玉米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乃至禁止后,南非人也开始亮剑了 南非呼吁立即禁用NK603转基因玉米 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4115.htm 时间:2012-10-08 13:36:00 来源: Agropages (世界农化网)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自法国一研究结果爆出转基因食品具有长期的健康隐患后,南非消费者主食之一的 玉米 食品也面临严重威胁。 法国研究机构公布的研究成果称,食用美国转基因玉米NK603会使实验鼠患上肿瘤、多种器官受损,因此俄罗斯相关部门已经决定暂停进口和使用转基因玉米品种NK603。研究者强调,这是首次在长达两年以上只吃转基因谷物的实验鼠身上得出的研究成果,而通常在白鼠身上进行的实验往往只持续90天 。欧盟委员会和法国已经下令对该研究进行详细调查。 近日, 非洲生物安全中心(ACB)连同南非几家公益机构,共同呼吁立即停止进口和种植这种问题玉米品种-孟山都的耐草甘膦NK603转基因玉米。南非政府是 国际社会中唯一允许食用转基因玉米的 ,将南非消费者置于这种转基因作物的致癌危险中。 ACB负责人称,“ 法国研究中所用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在南非玉米种植中的数量占到40%。法国的研究揭示了这种玉米对我国消费者所存在的健康隐患,政府必须立即禁止这种玉米品种,并对这些研究结论进以及对南非市场其他的转基因品种进行调查。” 孟山都作为该技术的开发者,已经公开发表对该研究结论的声明,对其中的实验设计和方法予以怀疑,称其发现与大量的经验和科学研究不符。但是,有 许多第三方的学者对该研究表示赞赏,称其为最彻底和最详实的转基因作物饲养实验。 ACB已经向农业部递交公开信, 要求立即禁止进口出口和种植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这一公开信得到南非许多机构组织和个人的支持,同时ACB还呼吁卫生部将转基因作物归为有毒物质一类,要求对与转基因有关的化学物质如草甘膦的登记和使用进行审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欧洲食品安全局关于转基因玉米和除草剂毒性研究的初步审查报告
热度 1 bioxncai 2012-10-8 18:27
  翻译:独立调查员 英文来源:欧洲食品安全局网站 http://www.efsa.europa.eu/en/press/news/121004.htm 本局的结论是,最近一篇论文引发的对 NK603 转基因玉米和含草甘膦除草剂的潜在毒性的担忧,其科学性品质不足以认定为有效的风险评估。    本局的初步审查发现,论文中的研究试验设计、报告和分析,是粗略的,并不充分。为了完整理解这项研究,本局已邀请作者 Séralini et al 分享关键的额外信息。    这些缺陷意味着,本局目前尚不能认定作者的结论是科学的。鉴于其论文所述研究设计和方法的种种问题,无法根据试验中大鼠患肿瘤的现象得出任何结论。    因此,基于作者已发表的信息,本局未发现重审此前对 NK603 玉米安全评估结论的必要性,持续进行中的草甘膦评估也不会考虑这些“发现”。    本局评估认为,该论文违背国际公认的研究和报告准则。    本局局长 Per Bergman 说:“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惊讶,欧洲食品安全局的声明聚焦于该项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结果,但这恰恰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遵循适当的框架,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设计和方法,这是数据准确和结论有效的坚实基础。如果不具备这些元素,很难说是可靠的、有效的研究。”    监管产品的科学评估主管补充说,关注转基因作物可能的长期影响一直是、并将继续是本局重点任务,以保护动物、人类和环境。    本局今天发表的初步审查是两阶段过程的第一步,第二阶段分析报告将于2012年10月底发布,届时将深入分析研究作者提供的所有附加信息,以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他们的工作,报告也将包含各会员国对论文的评估以及来自德国的草甘膦评估分析。 初步审查的主要发现    本任务小组成员来自本局的转基因作物、农药和科学评估单位。( 以下是择要翻译,并不完整)    1、为期2年的研究中所用的大鼠预期寿命也是约2年,且是易发肿瘤的品系;    2、只有1个对照组;    3、论文未遵守国际公认的OECD标准方法建立和实施试验;    4、对于长期试验,OECD指南要求最低50只大鼠/组,但 Séralini et al 仅用了10只/组;    5、作者研究目标不明确(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设计、样本量、统计方法等,这些都是决定结论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6、没有说明大鼠食物储存细节(可能被真菌等毒素侵入,从而产生有害影响);    7、没有详细说明摄入饲料或饮水的体积率;    8、未采用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所用方法有效性受到质疑,肿瘤发病率数据也有问题,还缺少死亡汇总等重要数据;    9、未提供肿瘤以外的器官损伤等重要数据。 媒体查询,请联络:    欧洲食品安全局媒体关系办公室    电话:+39 0521 036 149    电子邮件: Press@efsa.europa.eu 中文来源: http://bri.caas.net.cn/news/in_01.aspx?id=879
1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关于抗除草剂玉米引发大鼠肿瘤研究的解读
热度 1 bioxncai 2012-10-7 09:26
2012年9月19日,《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期刊发表的一项毒理学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和农达除草剂会引起实验室大鼠的乳腺肿瘤,并可能导致其过早死亡。 背景: 9月19日, 《食品和化学毒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农达除草剂和抗农达转基因玉米的长期毒性研究”。该研究报告是由法国卡昂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写的,这一研究小组由Gilles- Eric Seralini领衔。这份报告宣称是第一份经同行评议关于转基因粮食的长期毒性研究,该研究历时两年。 该研究使用了200只大鼠,分析了三种饲喂模式: • 在大鼠全部饮食中添加不同比例的NK603抗除草剂生物技术玉米 •在大鼠全部饮食中添加在田间喷洒过不同浓度的农达除草剂的NK603抗除草剂生物技术玉米 •在大鼠饮用水中添加三种不同的浓度的农达除草剂。 Seralini得出结论,生物技术玉米和杀虫剂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乳腺肿瘤、肝肾损伤,因此会导致过早死亡。 “可持续食品信托基金会”一直在推进这一研究。它呼吁对监管机制和食品安全评价进行审核。此外,Seralini将会出版一本名为“Tous Cobayes(实验品)”的书。在9月26日还会推出一部电影,讨论这份研究发现。 这一研究是由基因工程研究和独立信息协会(CRIIGEN)资助的。 这是一个由Seralini建立的非盈利组织。 Seralini 已发表了多篇论文宣称转基因食品的动物喂养研究表明其对健康有负面作用。他之前的许多论文都是对别人发布的数据进行分析,而非新的或者原创性的数据。他之前的观点已经被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和法国管理当局所驳斥。 2009年12月,Seralini 发表了题为“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哺乳类动物健康的影响对比”的文章。该文章发表在《国际生物科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上。这篇文章对比分析了三组关于血液和器官组织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三种转基因玉米(耐除草剂NK603、抗虫MON 810 和 MON 863)的90天大鼠喂养试验。这一研究是对之前喂养研究试验数据的重新分析,而这些研究都得出结论,转基因食品不存在健康问题。 但是,Seralini 称已经发现食用这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产生的一些新的副作用,包括肝肾中毒。 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中,Seralini 也声称MON 863会导致肝肾中毒。但是,这份研究的同行评议者不支持这篇论文的结论,并认定这篇论文在统计数据重新分析方面存在不足。 该研究实验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该报告未能满足科学研究的最低标准,其提供的数据不支持其试验结论。其结论与安全测试的目的无关。 毒理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们发现该文的实验设计存在本质上的缺陷,例如有关该试验设计等关键信息缺失, 其发表的数据也不能支持作者的实验结论。 该研究存在的主要缺陷包括: 1. 不符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方法标准 2. 未标明所喂食的玉米来源及质量 3. 缺少实验饲喂方案及摄入量等关键细节 4. 缺少支持其有关肝肾组织病理学,肝功能检查以及细胞色素活动方面断言的数据 5. 缺少关于致死率和肿瘤发生率终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6. 这份实验报告中用到的大鼠是一种以肿瘤发病率高著称的鼠种。报告中所提及的死亡率和肿瘤发病率对于该鼠种来说是在其正常范围之内的。 7. 缺少完整的实验数据,所列数据不能够支持其实验结论 8. 整篇文章缺少剂量-反应相关关系 科学界普遍驳斥此项研究结果 Maurice Moloney教授,英国洛桑研究所( Rothamsted Research)主任 虽然这篇论文发表在了影响因子在3左右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上,但在通篇论文中存在本该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修正或解决的反常问题。对于一个潜在上有如此重要发现的论文,文中应该更多的运用常规统计分析的方法才能更令人信服。如果论文中对每个测量参数的比较考虑到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变异,并使用多程检验的方法,则能为其最终的结论和概括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图1没有提供关于对照组的任何数据,他们的变异也未提及。表格2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个体数量不一致。在所有情况下,对照组使用的试验个体数量都比试验组的数量少。表格2的数据不能显示置信区间或提供有力证据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论文中缺少剂量反应效果,作者对此解释为一种指示性的“阈值”效应。这是对其研究结果的一种推算,不能由中间剂量外推来决定。文中的那些照片非常生动,但没有包含对照组。营养充足的对照组的大鼠也频繁发生了乳腺肿瘤,难道我们能由此得出结论对照组的大鼠都没有发生乳腺肿瘤吗?从数值上我们无法得知,因为图2中缺少了相关数据。我们正在对与结论相关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但现在我们应该指出的是,推荐人应该坚持在 这样的研究中出示对照组数据和其变异情况。 David Spiegelhalter教授,剑桥大学公众风险认识Winton教授 “在我看来,这篇论文中的方法、数据和结论都与我所知的严密研究的标准相距甚远。实话说,我非常惊讶这样的论文竟然能够发表。” “论文中所有的比较都来自于 ‘未经处理’的对照组,而这一对照组中每种性别的大鼠只有10只,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也产生了肿瘤。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比试验组的大多数大鼠表现更好(虽然喂养最高剂量转基因成分和除草剂的雄性组也表现不俗),但论文中缺少适合的统计分析,数字如此之低而不足以作为实质性的证据。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结论,除非经过适当的试验方法重复得到这些结果。” Wendy Harwood博士,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er)资深科学家 “现在还没有看到完整的数据,但这项研究结果与以前的很多研究结论是相冲突的。以往多个研究表明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一种中性的技术,并不会天生带来健康或环境风险。 “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在饲料中这种水平的玉米量对大鼠来说是否是正常的。饲喂其它食物的另一个对照组应当增加到试验中。” “每组只有10只大鼠,数量很少。比如说,对照组中10只大鼠死了3只,试验组中的10只雄性大鼠死了5个,难道我们会认为这个这两组结果有统计显著性吗?” “喂食非转基因玉米的对照组的数据并没包括在主要图表中,这让人很难解读这些结论。” Anthony Trewavas, 爱丁堡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 “对照组数量太少导致无法进行推理。目前我只看到10只大鼠,并且其中一些也产生了肿瘤。除非提供90-180只大鼠用于对照(将他们分为每10只一组),否则这些结果都是毫无价值的。” “在这些啮齿类大鼠品系发现肿瘤发生情况是正常的,使用这些本来就易生肿瘤的大鼠进行试验,很容易得出这种偏见性的结论。坦白说在我看来试验结果更像是这种非常易生肿瘤的大鼠身上出现的随机变化。” Ottoline Leyser教授,剑桥大学Sainsbury实验室副主任 “像大多数有关转基因的争论一样,这件事跟转基因没什么关系。论文的作者没有证明这些影响是由转基因造成的。他们描述了农达除草剂的影响,以及他们认为是由抗农达玉米引入的酶活性所带来的影响。而对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转入作物中所带来的变化, 要小于通过常规育种所引起的变化,却是很好的证明,.” Tom Sanders教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营养科学研究部主任 “(论文中)缺少食物摄入数据或生长数据。如果不严格控制食物摄入,这一类的大鼠非常容易发生乳腺肿瘤”。 “(论文中)也没有饮食构成的信息。如果没有妥善存储,玉米中很可能含有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常见的由玉米上的丝状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 “统计方法也不是使用的常规方法,缺少定义清晰的数据分析计划,在多重比较中没有对概率进行调整。” Mark Tester 教授,阿德雷德大学植物功能基因组澳大利亚中心研究教授 “(看到这个论文)跳到我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是,既然转基因已经在全球食品链中存在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各国没有出现一些流行病学的研究呢?如果影响如文中所称的如此巨大,而且与人类健康相关,为什么北美人民没有如苍蝇般死光光呢?!转基因食品已经在那里的食品链中使用超过10年了——人们的寿命还一直在增长” “如果影响正如所称的如此之大,为什么那么多有声望的科学家做了并发表了100多项研究,都完全没有发现这一点呢?” “最后,当然了,这是个对于一个基因一个转化体的研究。由此推断到所有的转基因作物是非常荒唐的。即使最后证明了这个转化体,或甚至这个基因有问题,也没有理由由此推断使用转基因技术的其他所有基因都是有风险的。转基因技术是自然过程的一种适应,这一过程每天都在地球上发生——这只是一项技术。如何运用这项技术才是更重要的。对技术风险一概而论的做法都是荒谬的。” 该研究受到多家国际媒体的质疑 •该研究的一些研究人员与一些反转基因运动组织联系密切。路透社9月19日的报道中说“(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过去作为转基因行业批评者的纪录,可能会使其他专家提高警惕,以免做出草率结论”,并写道“一个不寻常的举动是,该研究小组在其文章发表之前不允许记者寻找外界的评论…”。该研究的资助方应被仔细纳入考量,包括考虑当事方的商业动机以及与研究关联的政治人物的动机。 •媒体报道引述了剑桥大学专家的评论:“论文作者不能确定这些影响是由转基因引起的”,而且“有很好的证据表明,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转入作物中所带来的变化, 要小于通过常规育种所引起的变化.” 爱丁堡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 “(这是) 试验人员和资助方的预置偏见”。 •论文的主要作者曾经在过去几年发表过动物喂养研究的研究数据,但都受到公众和科学界的公开驳斥。在2007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中,欧洲食品安全权威机构(EFSA)陈述道:“经过EFSA工作小组对数据的详细审核和分析,EFSA转基因小组得出结论:论文中对数据的重新分析并不能得出任何新的安全问题。”EFSA强调“论文作者的数据分析没有考虑一些重要的统计性问题。以作者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为基础的假设推导出了错误的结果。EFSA认为这篇论文未能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来质疑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 论文中的试验用转基因产品已在多个国家获得了安全审批 •转基因作物在上市前,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在欧洲,获得批准的转基因产品经过了欧洲食品安全权威机构(EFSA)的严格的安全评价。这些产品也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包括中国)的审批机构通过了安全审批。论文中提到的转基因玉米产品已在多个国家获得了安全审批,已认为可以安全地应用于种植、生产、加工或进口。 •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数十亿的家禽家畜,包括鸡、猪和牛,在食用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自1996年,人类消耗了数千亿餐的包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而未发现一例实质性的与人类或动物健康相关的事故。 •许多科学家和国际卫生机构(其中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都一致认为转基因作物、食品和饲料和传统育种的作物、食品和饲料一样安全。 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批准转基因食品的国家里,一般人群中并未发现由于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 2、超过3200名知名科学家在支持农业生物技术和其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安全性声明上签名。 3、2011年,欧盟公布了过去10年在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方面的500项研究项目的纲要。 此外,欧盟在过去25年中,还出资支持500个独立研究团体的130个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得出的结论是:“至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产品会对环境或食品和饲料安全带来比常规植物和生物更高的风险。” •植物科学行业非常重视转基因食品健康,并且致力于对这些食品制定最高的检测和安全标准。 •无数同行评议的关于生物技术作物的科学研究—包括超过100例的喂养研究——已经证明其安全性,这些研究已经被反映在世界各国监管部门的食品评估。已经有大量经验表明人畜食用生物技术玉米多年而没有出现一例被证明的健康问题。 •此外, Seralini的这份报告并非如他所宣传的是第一份同行评议的长期喂养研究。之前已有很多长期的喂养研究已经得出结论生物技术作物没有安全风险。 1、2008年,Y. Sakomoto 等人的一项两年喂养研究发现生物技术大豆没有健康问题。 2、2012年,Snell 等人评阅了十二份关于转基因玉米、土豆、大豆、水稻和黑小麦的长期喂养研究,发现这些生物技术作物和传统同类作物营养成分相同,可以安全用作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 关于除草剂的安全性 •作物保护产品因为其对人类、动物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而被严格检测。 此外,除了有产品开发者进行严格检测,作物保护产品还要接受国内和国际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 健康和环境机构都会对作物保护产进行监管,定期评估和检测其潜在健康影响。 •草甘磷是农达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管理当局一致认为即使大量使用草甘磷也不会致癌。 •作物保护行业对健康问题很重视,对于“如何负责任地使用产品”的培训是重中之重。国际作物协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部门鼓励在全世界范围内采纳害虫综合管理(IPM)原则,安全且负责任地使用作物保护产品。 参考资料RESOURCES "Expert Reaction to GM Maize Causing Tumours in Rats," Science Media Centre, September 19th, 2012 http://www.sciencemediacentre.org/pages/press releases/12-09-19 gm maize rats tumours.htm "Study Finds Tumours in Rats Fed on Monsanto's GM Corn," Reuters, September 19th, 2012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2/09/19/gmcrops-safety-idUSL5E8KJC 1220120919?type=marketsNewsfeedType=RSSfeedName=marketsNews For scientific studies on biotech food safety, visit the CropLife International Biotech Benefits Database at http://croplife.intraspin.com/BioTech/ Long Term multi-generational Studies (three months - two years): Steinke, K., Guertler, P., Paul, V., Wiedemann, S., Ettle, T., Albrecht, C., Meyer, H.H.D., Spiekers, H., Schwarz, F.J., 2010. Effects of long-term feeding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event M0N810) on the performance of lactating dairy cows. J. Anim. Physiol. Anim. Nutr. 94, 185-193. Daleprane, J.B., Feijo, T.S., Boaventura, G.T., 2009a. Organic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diets: consequences in growth and in hematological indicators of aged rats. Plant. Foods Hum. Nutr. 64, 1-5. Daleprane, J.B., Pacheco, J.T., Boaventura, G.T., 2009b. Evaluation of protein quality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and organic soybean in two consecutives generations of Wistar rats. Braz. Arch. Biol. Technol. 52, 841-847. Sakamoto, Y., Tada, Y., Fukumori, N., Tayama, K., Ando, H., Takahashi, H., Kubo, Y., Nagasawa, A., Yano, N., Yuzawa, K., Ogata, A., Kamimura, H., 2007. A 52-week feeding stud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 in F344 rats. J. Food Hyg. Soc. Japan 48, 41-50 . Sakamoto, Y., Tada, Y., Fukumori, N., Tayama, K., Ando, H., Takahashi, H., Kubo, Y., Nagasawa, A., Yano, N., Yuzawa, K., Ogata, A., 2008. A 104-week feeding stud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 in F344 rats. J. Food Hyg. Soc. Japan 49, 272-282. . Malatesta, M., Caporaloni, C., Gavaudan, S., Rocchi, M.B.L., Serafini, S., Tiberi, C., Gazzanelli, G., 2002a. Ultrastructural morphometrical and immunocytochemical analyses of hepatocyte nuclei from mice fed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Cell Struct. Funct. 27, 173-180 (erratum 399). Malatesta, M., Caporaloni, C., Rossi, L., Battistelli, S., Rocchi, M.B.L., Tonucci, F., Gazzanelli, G., 2002b.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of pancreatic acinar cells from mice fed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J. Anat. 201, 409-415. Malatesta, M., Biggiogera, M., Manuali, E., Rocchi, M.B.L., Baldelli, B., Gazzanelli, G., 2003. Fine structural analyses of pancreatic acinar cell nuclei from mice fed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Eur. J. Histochem. 47, 385-388. Malatesta, M., Boraldi, F., Annovi, G., Baldelli, B., Battistelli, S., Biggiogera, M., Quaglino, D., 2008. A long-term study on female mice fed on a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effects on liver ageing. Histochem. Cell. Biol. 130, 967-977. Vecchio, L., Cisterna, B., Malatesta, M., Martin, T.E., Biggiogera, M., 2004.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of testes from mice fed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Eur. J. Histochem. 48, 448-454. Sissener, N.H., Sanden, M., Bakke, A.M., Krogdahl, A., Hemre, G.-I., 2009. A long term trial with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fed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 focusing general health and performanc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parr-smolt transformation. Aquaculture 294, 108-117. Domon, E., Takagi, H., Hirose, S., Sugita, K., Kasahara, S., Ebinuma, H., Takaiwa, F., 2009. 26-Week oral safety study in macaques for transgenic rice containing major human T-cell epitope peptides from Japanese cedar pollen allergens. J. Agric. Food Chem. 57, 5633-5638. Brake, J., Faust, M.A., Stein, J., 2003. Evaluation of transgenic event Bt11 hybrid corn in broiler chickens. Poultry Sci. 82, 551-559. Brake, D.G., Thaler, R., Evenson, D.P., 2004. Evaluation of 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orn on mouse testicular development by dual 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J. Agric. Food Chem. 52, 2097-2102. Flachowsky, G., Aulrich, K., Bohme, H., Halle, I., 2007. Studies on feeds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GMP) - Contributions to nutritional and safety assessment. Anim. Feed Sci. Technol. 133, 2-30. Kilif, A., Akay, M.T., 2008. A three-generation study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Bt corn in rats: biochem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od Chem. Toxicol. 46, 1164-1170. Trabalza-Marinucci, M., Brandi, G., Rondini, C., Avellini, L., Giammarini, C., Costarelli, S., Acuti, G., Orlandi, C., Filippini, G., Chiaradia, E., Malatesta, M., Crotti, S., Antonini, C., Amagliani, G., Manuali, E., Mastrogiacomo, A.R., Moscati, L., Haouet, M.N., Gaiti, A., Magnani, M., 2008. A thre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 diet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Bt176 maize on the health status and performance of sheep. Livestock Sci. 113, 178-190. Haryu, Y., Taguchi, Y., Itakura, E., Mikami, O., Miura, K., Saeki, T., Nakajima, Y., 2009. Longterm biosafety assessment of a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plan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insect-resistant Bt11 corn does no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 generations or life span of mice. Open Plant Sci. J. 3, 49-53. Rhee, G.S., Cho, D.H., Won, Y.H., Seok, J.H., Kim, S.S., Kwack, S.J., Lee, R.D., Chae, S.Y., Kim, J.W., Lee, B.M., Park, K.L., Choi, K.S., 2005. Multigeneration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study of bar gene inserted into genetically modified potato on rats. J. Toxicol. Environ. Health A 68, 2263-2276. Brake, D.G., Evenson, D.P., 2004. A generational study of glyphosate-tolerant soybeans on mouse fetal, postnatal, pubertal and adult testicular development. Food Chem. Toxicol. 42, Daleprane, J.B., Feijo, T.S., Boaventura, G.T., 2009a. Organic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diets: consequences in growth and in hematological indicators of aged rats. Plant. Foods Hum. Nutr. 64, 1-5. Tudisco, R., Mastellone, V., Cutrignelli, M.I., Lombardi, P., Bovera, F., Mirabella, N., Piccolo, G., Calabro, S., Avallone, L., Infascelli, F., 2010. Fate of transgenic DNA and evaluation of metabolic effects in goats fed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and in their offsprings. Animal 1, 10. Baranowski, A., Rosochacki, S., Parada, R., Jaszczak, K., Zimny, J., Poloszynowicz, J., 2006. The effect of diet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triticale on growth and transgenic DNA fate in selected tissues of mice. Anim. Sci. Pap. Rep. 24, 129- 142. Krzyzowska, M., Wincenciak, M., Winnicka, A., Baranowski, A., Jaszczak, K., Zimny, J., Niemialtowski, M., 2010. The effect of multigenerational diet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triticale on immune system in mice. Pol. J. Vet. Sci. 13, 423-430. 来源: http://bri.caas.net.cn/news/in_01.aspx?id=874
2027 次阅读|8 个评论
秋收:农家情
热度 18 wangdh 2012-10-6 18:01
秋收:农家情
秋收 (王德华) 秋,是一个火急火燎的季节。火红的季节,金灿灿的季节。小时候记忆中的三秋会战,秋收、秋耕、秋种,实在是忙碌啊。 天还蒙蒙亮,勤劳的人们已经在田野里劳作了。劳动一段时间后,满身的露水、迎着朝阳回家吃早餐。一天的劳动后,伴着星星回家吃晚餐。农民披星戴月的日子,很是辛劳。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三秋会战的日子都是披星戴月的。那个时候是大集体劳动,也就是那个时候,知道了什么是秋寒,深秋的晚上野外是很凉的,常常是穿着大人的衣服,睡意朦胧地期待着收工回家的时刻。也有快乐的时刻,如突然有萤火虫飞过来,跟着追逐一番,也就不感觉凉了。 记忆中秋收的内容很多,如收玉米,收黄豆,收地瓜,收地瓜干,收谷子,收高粱,还有收棉花等等。收获完后,就要耕种了。当时耕地有现代化的拖拉机,也有人工扶犁黄牛拉的。秋后种植的主要就是小麦了,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适宜”。这个时间,农民是不得歇的。农村都是体力活,这也是农村里每家都希望生个男孩的原因之一。不解放农民的劳动,跟老百姓说“生男生女一个样”等于白说。 现今都是各家干各家的了。披星戴月的日子还是依然。农忙,赶时节。错过了,一年就白忙活了。该流的汗都流过了,到了收获的季节,谁还敢怠慢。要是遇上老天刁难几天,农忙真是愁死了,不上火才怪呢。仔细看秋和愁这两个字,还真有些含义啊。 秋收时节,玉米棒子还是主要的。所以如果转基因玉米真的存在问题的话,对农民不说清楚、说明白,引起一些混乱是在意料之中的,也是必然的。玉米棒子,老家叫棒槌。小时候学的课文经常记不住,老师就给我们讲“黑瞎子掰棒槌”的故事,所谓边学边忘,学了新的忘了旧的。说一个人是棒槌呢? 闷热的天,钻进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就这样把玉米棒子一个一个掰下来,然后再运回家。每家的门前都堆满了刚运回家的玉米棒子,然后就是一个一个把玉米棒子剥皮,晒干,保存,备食用。吃(饭),是人类维持生命的主要方式了吧。都说民以食为天,哪个不是以保存生命为天? 所以,农民最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现实中,也见不到农民浪费粮食的情况。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6699 次阅读|44 个评论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17)院士培育的安全转基因玉米
sz1961sy 2012-10-4 02:32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17)院士培育的安全转基因玉米
这个系列本来只想讲一讲同转基因主粮安全性有关问题,不想遇到了 蔡小宁 老师的专业考问,看来要俺也传播一些符合挺转基因人士观点的科普文章,例如: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说:范云六院士的 #转基因# 植酸酶玉米通过安委会安全评价的根据是:大鼠90天喂养试验以及植酸酶的遗传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对试验动物未见不良影响。全文如下: 博亚和讯首页 : 玉米 玉米 小常识 正文 发布时间:2009-12-03 摘自:人民网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通过基因枪共转化方法导入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的植酸酶基因,并经多代筛选获得能够稳定遗传表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前景如何?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教授解答了以下问题。 (一)转基因植酸酶玉有什么作用? 植酸酶可以降解玉米、大豆中大量含有的植酸磷,释放可被动物利用的无机磷,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提高肉、蛋产量和质量。其次,可减少动物粪、尿中磷的排泄,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第三,利用农业种植方式替代原有工业发酵生产方式生产植酸酶,可减少厂房、设备、能源消耗等投入,具有节能、环保、低成本的优势。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规定,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分级分阶段安全评价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工作。安全评价按照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五个阶段进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2004~2005年在山东省进行了中间试验,2006年进行了环境释放,2007~2008年进行生产性试验。2008年11月申请在山东省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 经安委会综合评价,并经农业部批准,于2009年8月17日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在山东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安全吗? 植酸酶在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许多粮油作物和植物中广泛存在,因此,人类或动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尽管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主要用于动物饲料,但安委会按照食品的标准进行了安全评价。食用安全性分析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 在营养学评价方面,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相比,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水分、灰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分析)、微量营养成分(矿物质、维生素)等方面,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在毒理学评价方面,植酸酶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该蛋白无毒。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大鼠90天喂养试验,以及植酸酶的遗传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对试验动物未见不良影响。 在致敏性评价方面,植酸酶基因的来源黑曲霉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无序列相似性。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结果表明,该蛋白不具消化稳定性。与过敏人群血清无交叉反应。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食用安全性评价,是按照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要求,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指南》等国际通用的准则开展的。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许多粮油作物中,人类或动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这些都是我国对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按照我国法规,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通用的准则,对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从营养、毒性和过敏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进行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急性毒性、大鼠90天喂养、植酸酶蛋白质毒性和致敏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稳定性、与过敏人群的血清交叉反应试验、关键营养成分等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对哺乳动物无不良影响。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认为,现有的食用安全试验已充分证实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因此,按照法规和安全性评价的角度讲,不需要做更多的食用安全试验。 实质等同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原则之一。实质等同性的概念是安全性评价中运用的重要比较方法。但是,实质等同性原则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是安全性评价,它是构建新食品与传统对照物这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起点和框架。该原则是用来鉴别新食品和其传统对照物的异同点,帮助发现潜在的安全和营养问题。 如果分析认为是实质等同,则可认为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但是,实质不等同不等于不安全。目前许多新的品质改良转基因产品,就是要改变或增加认为有益的成分,如高赖氨酸玉米,可以提高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非转基因玉米相比,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可高表达植酸酶,以提高机体对玉米中磷的生物利用率。针对这一差异,按照我国法规,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通用的准则,对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从营养、毒性和过敏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进行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急性毒性、大鼠90天喂养、植酸酶蛋白质毒性和致敏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稳定性、与过敏人群的血清交叉反应试验、关键营养成分等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对哺乳动物无不良影响。此外,人类或动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认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 (三)吃了转基因生物,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吗? 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元。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产品中含有大量基因,如水稻大约含3万个基因。因此,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含有大量基因的食品。 人经过长期的进化,已经形成了可以消化动植物和微生物产品的消化系统,其作用就是消化这些食物,提供我们必需的营养成分。当这些富含基因的食品进入我们的消化系统后,这些基因可以被我们的消化液和肠道微生物分解成需要的营养成分,参与新陈代谢,而这些基因并没有被完整地吸收到我们基因组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了动植物或微生物产品,没有变成动植物或微生物的原因。 转基因生物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中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转入的目的基因在我们消化系统中的命运与其他基因一样。因此,我们食在用了转基因生物后,不会变成转基因生物。 实验室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带有植酸酶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在国内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安全的。 室内外多点、多代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转基因玉米籽粒中植酸酶基因能够稳定遗传表达。根、茎、叶中检测不到植酸酶蛋白,说明植酸酶基因主要在种子中特异性表达。在生存竞争能力方面,该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相比,在有性生殖特性和生殖率、花粉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有性可交配种类和异交结实率、花粉离体生存与传播能力、落粒性和落粒率、休眠性和越冬能力、生态适应性和生物量等方面,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在杂草性和入侵性方面也未发现变化。 在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根据国内外文献和对该转基因玉米的观察,转基因玉米能够向其他栽培玉米发生基因漂移,其基因漂移的可能性与基本规律与非转基因对照品种是一致的,没有发现植酸酶基因漂移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 在对植物病虫害和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室内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该转基因玉米对玉米螟和棉铃虫等农田害虫的生长发育以及玉米病害的发生危害、对玉米田蜘蛛/草蛉/寄生蜂等天敌和有益昆虫没有发现不利的影响;对玉米田节肢动物多样性也没有发现不良的影响。 此外,用该植酸酶基因构建的转基因酵母菌生产的植酸酶产品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我国已有10多年安全应用的历史。 (四)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出口贸易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吗?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所用的植酸酶基因来自黑曲霉,由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研发,涉及的其它技术均有授权,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产品的法规、政策存在差异。我国批准转基因玉米生产应用后,将存在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共存的状况。为保障农产品出口贸易秩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国家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进行检测,保障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二是国内生产单位和出口企业要加强管理,按照进口国要求生产和出口产品。三是国内研发单位依法向相关国家申请进口许可。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对转基因生物实行标识目录内的标识制度。目前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列入了标识目录,这些产品需要标识。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该转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 第一例转基因玉米于1996年商业化种植,截止到2008年,全球有17个国家(地区)种植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373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30%。23个国家(地区)批准进口转基因玉米。已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玉米转化体有52个,涉及抗除草剂、抗虫性状、品质改良(增加赖氨酸含量)等性状。 (五)、什么是植酸和植酸酶? 植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有机磷酸化合物,在谷类和植物种子中含量较高。在植物中一般都以复盐(与若干金属离子结合)或单盐(与一个金属离子结合)形式存在,称为植酸盐或肌醇六磷酸盐。这些与钙、镁、锌、铜、铁等二价的或三价的离子螯合后的复合物,即使在pH3~4的条件下也极难溶解,从而降低其在肠道中的吸收,是一种抗营养因子。 植酸酶是一种磷酸酯酶,可将植酸分解为肌醇和可被动物利用的磷,并且打破其对钙、铁、锌、镁或与氨基酸的束缚,转变为可被利用的状态。也就是说植酸酶可以减轻植酸的抗营养作用,从而提高动物对磷和钙、镁、锰、铁或与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减少高磷粪便的排放,利于环境保护。 这种特异性分解植酸的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和植物体内,如黑小麦、小麦、玉米、大麦、稻、菜豆、绿豆、豌豆、番茄、麸皮以及白芥菜、马铃薯、萝卜、莴苣、菠菜、百合花粉等。( http://www.boyar.cn/article/2009/12/03/260135.shtml ) 此文有很多说词值得跟踪与质询农业部,包括要求提供“慢性毒性试验”报告和论文。 沈阳 2012年10月4日 2时32分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转基因食品疑云|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玉米致癌?--谎言总比事实传播的快
热度 1 yinlifeng 2012-10-3 10:46
[转载]转基因玉米致癌?--谎言总比事实传播的快
最近有法国科学家在《食品化学毒物学》上发表研究文章称,抗除草剂的玉米喂食大鼠导致致癌率大幅上升。这一惊人新闻被很多媒体和反转基因的组织和人士转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不实之处,已经有很多人予以了批驳和澄清。 比如说,对照也致癌,用的试验鼠是易感鼠,这些老鼠最终90%都会自然感染癌症而死亡,本试验无法区分是衰老导致还是转基因玉米导致,喂食的玉米没有做毒性成分检测,等等。具体就这个试验来看,假定所有的过程都正确无误,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样本太小。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调查了10个女孩的身高,平均为1.7米,另外也调查了10个男孩的身高,平均为1.6米,如果你根据这个结果说女孩比男孩身高要高,大家一定会觉得很荒谬。要得出男孩和女孩到底哪个身高更高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小孩的身高都调查一遍,然后再比较,实际操作过程中,显然做不到,所以常用抽样的结果来估计实际的结果,这就要用到统计分析。 例如这篇文章的对照组也有大鼠致癌,我们可以问:为什么同样的老鼠,吃同样的东西,最后有的感染有的不感染呢?这就是随机效应,它无法避免,只能估计,要准确估计,必须要用大样本。而本试验每组别所用的实验鼠的数量不过10只,从统计上讲太小(样本数的下限是30,否则统计学意义有限,比如人类对疾病等的研究,调查的样本可能高达几万)。当然试验鼠因为遗传背景和培养条件相对一致,所用样本可以相对较小,但基于每组10只大鼠做出与普遍结果不符(有几百篇文献证明转基因食品无害)的结论仍然过于草率,尤其是在没有其他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而且对照和处理都有同样的结果出现,甚至有些对照出现致癌鼠的数量还更多,不同处理之间结果也不一致(比如吃更多转基因玉米的大鼠致癌率更低)。 难怪方舟子据这个不严谨和自相矛盾的结果“戏称”转基因玉米和普通玉米相比更有抗癌功效。在该文发表的前一天,来自中国的一个研究团队也在同一个杂志发表了类似试验,结果却完全相反,得出的结论是,转基因玉米和普通玉米都不会导致试验鼠致癌。与前一篇文章不同的是,该文的发表没有引起任何注意。迄今,估计有超过300个以上的独立试验,证明了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这些文章加起来的影响估计还不及这样一篇“不正常”文章所引起的关注。从科学角度上讲,对于这样一个不寻常的结果,我们应该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更加严格的论证。 为什么这样一篇试验设计,材料,统计分析方法,结论都可能存在问题的文章能顺利发表,而且被广为传播呢? 这要从科学文章发表的程序来分析,全世界目前发表科学研究结果的杂志估计有几万种,每年发表文章估计有几百万篇,绝大部分文章的发表都是基于两个左右的同行评审意见,如果两个评审的意见都同意发表,一般文章最后都能得以发表。所以评审人的水平和立场就特别重要,而越是主流的杂志,就越能找到高水平的审稿人,其发表的质量就越能保证。而相反,质量越一般的杂志,其发表的文章的难度就越小。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根据一篇文章的结果而得出什么结论,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应该如何判断呢?其实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写给同行看的,有争议非常正常,老百姓需要相信的是主流的科学观点。 什么是主流的呢?一般来说,写在教科书上的,被国际知名机构或者组织认定的,被绝大部分研究所支持的,或者发表在著名杂志的就更可靠。比如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已经是写在教科书上的,是被世界各大主流科研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美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等,被数以百计的研究结果所证明了的。 这样一篇不靠谱的文章为什么能如此流传呢?这和普通受众的科学素养和心理有关。前段时间看报道说,某地有个大学生为庆祝减肥成功,然后狂吃馒头,最后撑死了,我相信没有人也不会有记者报道:“吃馒头能致死”。也不会有人因此就拒绝吃馒头,因为大家都有这个基本常识,馒头不会吃死人。但是,对于没有这个基本常识的事情,就不一定了,比如网上过一段时间就会流传,某地忽见大量癞蛤蟆上街,是地震前奏,会有很多人相信,但绝大部分人不会因此上街打地铺,因为成本太高(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但如果某地刚发过地震,然后附近再传这样的消息,估计上街打地铺的人就会有很多。而对于转基因,大部分普通百姓不具备基本常识,但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反正反对也不需要什么“成本”。很多无良商家抓住这个心理,以“非转基因”为推销手段之一引导大家做倾向性选择(实际大家还是付出了成本,因为可能更贵,或者更不安全)。实际上:拍着胸脯说自己卖的大豆油是非转基因的商家没有几个经得起验证,因为目前中国的大豆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进口的大豆绝大部分是转基因的。那些反对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最好的办法是不吃。因为如果不进口,我们就面临无油可吃的尴尬局面。这个背后隐含的问题,我有时间再专门论述。 顶级期刊一样犯错 有些研究本身就是受有倾向性的基金支持,这样的研究结果我们更应该小心。比如烟草公司资助的烟草毒性研究,医药公司资助的药物疗效研究等,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杂志要求作者在发表的文章中要有“利益冲突的声明”。尽管《食品化学毒物学》杂志也要求作者做出类似声明,但其实这篇错误百出的“转基因玉米让实验鼠致癌”的文章受到了法国民间反转组织“基因工程研究与独立信息委员会”的基金支持,因此让人很难相信其出发立场是没有偏见的。 是不是发表在著名的杂志的文章就没有问题?或者说著名科学期刊就特别中立?也不一定,著名杂志也可能带有立场,或者或多或少受环境影响,这样的事情其实在顶级杂志也出现过,世界顶级杂志《自然》就直接拒绝了那篇著名的“金大米”文章,那篇文章不管从创新性还是从结果来说都是极其价值的,但《自然》作为一个生在反转大本营的英国的杂志,编辑们更期待说转基因坏话的文章而不是证明其价值的文章。难怪“金大米”的主要作者Ingo Potrykus教授生气的回忆道:“给我们的印象是,《自然》对于质疑而非支持基因工程技术价值的事情更感兴趣”。 但另外一本同样享有盛誉而地处美国的科学杂志《科学》却欣然接受了这篇文章的发表,尽管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欧洲许多地方正处于“反转”的高潮。而事实证明“金大米”已经成为基因工程的典范,《时代》等大众传媒和报刊纷纷把它作为封面,截止今天它的引用已经被超过1400次,不逊色于任何一篇经典生物学文章。 与此同时《自然》却把版面给了“转基因花粉危害帝王蝶幼虫”这样一篇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文章,发表该文的是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助理教授John Losey,他当时正在为晋升终身教职而努力,文章一发表,各大传媒欣喜若狂,纷纷报道,因为帝王蝶是美国人最喜欢的一种昆虫,竟然BT花粉能让其死亡?但John Losey的大多数同事却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质问,发表文章到底是给传媒看还是给同行看。后来许多试验证明这个结论有误,因为帝王蝶只能吃转基因花粉,而对照组却能吃到其它食物,换谁也受不了,相反,适量的玉米花粉能为帝王蝶提供足够的蛋白质,而让其生长的更好。而今天John Losey估计自己也不好意思再提这篇文章了。 有趣的是,当他第一次把这篇文章投给《科学》杂志的时候被无情的拒绝,而《自然》却接受发表。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杂志的立场不可避免的受所处环境的影响,或者说也喜欢投“普通百姓”所好。顶级杂志也不例外。
98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玉米致癌?专家称“言之过早”
热度 1 bioxncai 2012-9-29 21:47
近来,法国一研究报告称某转基因玉米导致实验鼠长肿瘤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对此,不少业内专家以及一些欧盟国家的农业部长均认为,转基因玉米致癌论“言之过早”。 这项研究发表在 19 日的《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杂志上,实验结果显示,喂食 NK603 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和接触除草剂的实验鼠都长出了肿瘤。这一结论在欧洲及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然而更多的科学家质疑研究结果。一些欧洲国家的官员也认为结论“言之过早”。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食品科学名誉教授布鲁斯· 萨西则认为,这并不是一份单纯的科学报告,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新闻事件。剑桥大学研究公众风险认知的教授大卫· 施皮格尔霍尔特说,每组,实验动物数量太少,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还有人指出,实验所用的老鼠类型本身易患癌。法国农业部长特凡纳·勒福尔 24 日表示,得出有关结论确实“为时尚早”。 本次研究负责人塞拉利尼多年来一直公开反对转基因食品。而法国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研究上不占任何优势,因此一直反对新的转基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近十年来,有关转基因玉米可能损害健康的研究多数出自法国科学家。 据新华社 来源:《扬子晚报》, 2012.9.27
13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正确面对法国研究的国外批评
热度 10 fs007 2012-9-29 20:42
寻正 当我写了《冷眼旁观》一文之后,认为自己这次讨论转基因可以结束了,没有更多需要说的了。一位读者要我留意 科学网2012年9月22日的新闻 ,新闻报道Seralini等人的研究在国外备受质疑。 由于中国人在科学上极度不自信,崇洋媚外的态度很明显,再加上刻意偏向性的报道,这种新闻的意义就变得十分复杂。我就进一步针对这些国外批评进行点评,让人们知道我之前谈及的转基因的疯狂并不局限于国内。 在Seralini等人的研究发表之前,Seralini等人已经把相关研究结果传给媒体了,但要求记者签置保密协议。对此,其批评者认为这是Seralini等人屏蔽批评者与同行评议,《科学》杂志也曾对此进行报道。如果你发表过学术文章,就明白这些批评者某种程度的阴险与无耻,因为大多数杂志对文章发表有新颖性的要求,在文章发表前,不得在媒体公开细节——由于学术会议的需要,在学术会议上提前公开结果是允许的。Seralini等人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Seralini等人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就要进行同行评议,指责Seralini等人回避同行批评是站不住脚的。在文章发表之后,这些批评者就马上获得了文章的全部。这此批评集中在Seralini等人的研究在媒体爆光之后,媒体没有同时报道批评者的声音——这一批评更是无理,因为媒体是否同时采访批评者,决定权并不在Seralini等人。 最有趣的是,这些批评者指责媒体报道不公正之时,他们在他们掌握的媒体中针对Seralini等人的研究进行攻击时,也从来没有加入被攻击者的回应。 我们来分析一些经典的批评: 一、Seralini等人没有揭示利益倾向。 这些批评者又持有典型的两重标准,他们所谓的揭示利益倾向无非是要求Seralini等人自证自己持反转基因观点,从而使得该研究带有反转倾向。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学术杂志针对利益倾向有着严格的定义,这一定义从未要求学者揭示自己的观点倾向——如果是这样的话,没有利益倾向了。 如果我们把这一要求应用于支持转基因者的论文、研究、以及评议时,他们真的就会惨不忍睹。以《新华国际》的报道中的热拉尔·帕斯卡尔(Gerard Pascal)为例,他是哪方圣贤呢?他是一个毒理学家,曾为国立农业研究院的转基因专家,参与了审批相关转基因产品,而现在他担任了食品公司的顾问——这是方舟子可能一直回避承认的所谓“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科学家”一类的角色。 帕斯卡尔在恶评Seralini等人时会揭示自己的利益倾向吗?不会,尽管从现实利益上说,唯有他们才有因为自己观点而获利的可能。反转并不能为观点持有者带来现实利益,这是批评者们无聊指责的软肋(阿溪里脚跟)。 二、样本不够 我嘲笑了中国拥转派对样本吹毛求疵的批评。帕斯卡尔等人也重复着这一论调。帕斯卡尔等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们引以为据的绝大多数证明转基因安全的研究样本不比这多,而法定管理机构的推荐样本量也是每组10鼠。这些科学家动辄指责Seralini等人的研究统计分析不到家,而他们的统计知识却不到家:小样本结论不安全远比小样本结论转基因安全更为可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些科学家昏了头。 三、大白鼠不适当 帕斯卡尔说Seralini等人的研究用鼠“容易自然罹患乳腺癌”,这人大概正是方舟子所言的“老糊涂”了——他忘了他审批通过的那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大多用的正是这种鼠! 中国的曾庆平老师也跟着糊涂,那些肿瘤是老化造成的,当然是老化造成的——问题是为什么实验组老化更快?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这是有对照的研究,没有人对对照组也有的基础水平的肿瘤感兴趣,大家感兴趣是实验组跟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你再愚蠢,也不会认为那是“老化”这个共同机制造成的。 事实上,实验用的大白鼠在寿命期间极大地仿真了人类病理发展状态,对照组跟人类女性在寿命期内发生乳腺癌水平相当。有医学研究常识即知,这种鼠并非易于患癌的鼠。 四、该实验没有提供食谱信息 这种说法跟老鼠易于罹患乳腺癌是一样的,即使没有提供相关信息,也可能是限于发表文章篇幅要求所致,这种阴险的暗示作者隐藏了关键信息是无理批评。即使老鼠食谱中有致癌因素——我们现实生活中恐怕也从未少了致癌因素,在有对照组的前提下,我们感兴趣的不是基础肿瘤发生率,而增加的肿瘤风险。有了对照组,这种指责就是无事生非。 五、研究者拒绝提供原始数据 这是《新华国际》未揭示而在国外有着较高分贝的声音之一。对此,读者应当有一些背景知识,在2004年孟山都(Monsanto)向欧盟申请MON863的批文,绿色和平组织即要求孟山都公示其相关安全性研究的原始数据,孟山都拒绝了!绿色和平组织随后在德国发起诉讼,法庭下令孟山都公示原始数据,孟山都才提供了相关数据的。Seralini等人随后针对孟山都的原始数据进行了研究,先后发表过两篇论文,认为转基因食品导致了动物的病理生理学上的改变——这是Seralini等人设计此次实验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孟山都自己实验的分析,他们认为长期实验可能更能证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作用。 本研究的资助者之一,CRIIGEN的创立者,欧洲议员Corrine Lepage这样评述,Seralini教授致力公开原始资料,以激发真正的科学探讨,但等着孟山都迈出第一步。孟山都在德国被法庭强迫公开了一项实验的原始资料,但其大部分的研究原始资料还不是公众可以接触得到的。 谁在拒绝提供原始资料? 不仅仅是原始资料的问题,孟山都由于拥有转基因种子的“版权”专利,得不到它的同意,要进行独立的毒性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Seralini等人此次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绕过了孟山都的专利障碍而获得了独立研究的机会【注1】。 六、该实验违背了动物伦理 【注2】 这大概是最为无理的指责了,如果进行长期喂养实验,就会涉及产生肿瘤如果处理的问题,在人或者鼠的寿命期内,发生肿瘤是必然的,因此,该实验针对肿瘤过大,很明显威胁到生命时,采取安乐死。通过了伦理委员会审查的实验计划(Protocol)要求在肿瘤超过体重25%,体重丧失超过25%,大出血以及其它相似情形时针对实验动物安乐死。如果这样对动物太残酷,那么这些批评者有什么样的建议呢?没有,反正就不高兴你把实验组长了过大肿瘤的照片出示出来。 七、实验组发生肿瘤符合“历史常态”(Historical Norms) 【注2】 实际上,这个论点某种程度反应了短期饲喂实验以及许多专家判断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思维定势,即使实验组有所不同,他们看了具体数据之后,说,这些数值仍然在正常范围内,而所谓的正常范围,通常指95%的可信区间,往往是很大的。由于短期实验通常采用每组10只鼠,统计分析样本量过小,很难发现“统计学异常”,即使有所发现,也“符合历史常态”,这种赤裸裸的倾向性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出来,真是转了理性基因的疯狂。 如果“历史常态”是判断标准,那还要对照组干什么?“历史常态”就是“强词夺理”。 八、实验组有统计巧合 【注2】 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教授凯文·福尔塔的观点折射的是同样的观点,其原话是“观察到的(实验组效应)可能是样本量过小而在鼠群中正常发生的乳腺肿瘤发生的各种变化”,其实这就是说,如果随便抽10只鼠,总会抽到平均发生乳腺肿瘤过高的样本。 这一批评广泛地见于某他批评者,比如伦敦大学的山德斯(Tom Sanders)说该研究是a statistical fishing trip(一次统计钓鱼之旅)。Fishing(统计钓鱼)指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多次比较,由于数据的离散趋势,如果进行多次比较,研究总会发现少数的统计学异常。在统计学中,针对同时进行多次的比较,要求进行I类错误(即Alpha)较正。 当实验中只有一个对照组,而实验组达到9个时,这种批评有定的道理,因为我们抽一个对照组,再抽多个实验验组,基于随机效应或者说组平均值的自然离散趋势,的确会有比对照组高的组。然而,这样的批评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就争议中关注的乳腺肿瘤而言,所有的实验组都比对照组后果要差,那是一个随机现象、统计巧合吗?读者请自己判断。 在这里这些批评者再次忽略了探索性研究的要义,Seralini等人并不需要证明乳腺肿瘤跟转基因玉米之间的必然关系,而只需要证明这二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就足以说明转基因玉米的不安全。而孟山都及其支持者们需要证明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才需要证明乳腺肿瘤跟转基因玉米之间不存在关系。而后者,才需要这些苛责的批评者口中所需要样本量。 九、缺乏量效关系 在Seralini等人的研究,一个比较显著的现象就是缺乏量效关系,并不存在明显的吃了转基因玉米越多,后果越严重的关系。量效关系的缺乏给研究因素与后果之间的明确关系蒙上一层不确定性。如果存在量效关系,那么我们可以用更肯定的语气,比如用May(较有可能),取代Might(有可能)来说明转基因玉米跟肿瘤之间的关系。 缺乏量效关系的批评估计是批评者能发出来的唯一有效的反击。我们应当正视这个问题,对该研究的结论持有所保留的态度。然而,诚如我此前的分析,量效关系的缺乏作者给出了完全可以接受的解释(Perfectly acceptable),超过最大效应就没有边际效应了,在生物学中很普遍。可接受的解释并非完美的解释,进一步的研究应当试图澄清这一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Seralini等人象不少拥转批评者明示或者暗示的那样,试图伪造数据反转,他们极有可能编造好明显的量效关系以获得有力的质疑转基因玉米安全性的证据,而不是这样留下一个明显的破绽。对于一个探索性的研究责备求全充分体现了拥转派科学家的利益倾向性。 十、转基因吃得多的后果比吃得少的好 我一度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发明,实际上外国拥转专家也是如此,这些批评者一方面指责样本太小,没有差异,另一方面却不妨碍他们指责该研究中转基因吃得多的后果比吃得少的好。到底他们是学中国人的舌,还是中国拥转派过足了方舟子式的写作瘾,一船搬到另一船? 总结 中国拥转派的疯狂只是世界性的疯狂的中国版,这些所谓的外国专家的质疑也多是无事生非之举,屁股决定脑袋。 有了利益倾向的学者也会厚颜无耻,符合自己观点的,小样本也可以,原始数据保密也必要,一旦跟自己观点相左,就变成了不可接受的“伪科学”了。 Seralini等人的研究并非确定性的研究,我们不能因之结论转基因玉米肯定会导致大鼠发生肿瘤,或者缩短其寿命,这样的结论需要更多的样本更大的确定性研究来证实。 Seralini等人的研究足以证实转基因玉米可能导致大鼠生长适应性降低,包括导致肿瘤发生率增加。当然,这些结果也可能是某些未明因素造成的,转基因玉米本身可能是安全的。基于这一研究,我们可以结论转基因玉米目前看来是不安全的,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是“危房”。 Seralini的研究在没有重复研究证伪之前,表明现有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验证模式是不安全的,90天的饲养实验远远不能称之为长期实验,达不到验证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要求。 注: 【1】见Lepage反驳有关指责: http://www.campaignforrealfarming.org/2012/09/corrine-lepage-mep-and-founder-of-criigen-speaks-out-against-seralinis-critics/ 【2】见 http://academicsreview.org/2012/09/scientists-smell-a-rat-in-fraudulent-study/ 【3】见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2287-study-linking-gm-crops-and-cancer-questioned.html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4761 次阅读|13 个评论
法国人转基因玉米毒性实验阅读指南
热度 23 fs007 2012-9-27 19:30
法国人转基因玉米毒性实验阅读指南
寻正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全面关注中国人以及“世界顶尖科学家”针对法国人Seralini等人转基因玉米毒性实验的批评,更没有看到曾庆平老师打击法国人长期实验,力捧中国人短期实验的壮举,由于友人关注此事,我专门写了一篇分析,最终还被科学网精选,因此我稍微关注了一下,不由得 被滚烫的战火吓了一跳 。 谁说法国人实验无懈可击了?谁又那么大胆指责曾老师读不懂法国人科学报告了?我不得而知,但滚烫的战火还是让我感受到几分热意,毕竟我公开维护过法国人的研究而贬斥过中国朱雅西等人的研究。 首先,我批评中国人一轰而上带着利益倾向恶评法国人Seralini等人的报告,并不等于我认为法国人的研究无懈可击地完美。Seralini等的报告有两大缺点,一是可读性不强,二是统计分析做得不到位,后者曾庆平老师正确地指出来了。这二者某种程度上是相关的,如何做统计分析,往往决定了作者如何表述其发现。 原文的图表由于信息量大,而作者没有刻意考虑受众的需要,使之不易理解,容易被误解。转基因玉米有防癌效果原来并非方舟子这种科学的二百五才会得出的结论,包括正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曾庆平老师也会有,还理直气壮地宣称读懂了原图,还要继续接受媒体的采访,把这种谬论传播开去。那就产生一种需要,需要全面地评估法国人的发现,用更易懂的方式把Seralini等人的报告展示出来。我在此进行此类尝试。 我们逐个图表评述,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表1. 本研究设计与现有的研究设计以及非强制的法定管理机构推荐设计的比较 这个表格表示作者在实验设计中参考了现有最佳设计以及法定管理部门推荐的设计,与之对比,有两个显著亮点:一是长期喂养达到两年,二是针对实验动物的监测更为详尽。中国学者或者中国学者代表“世界顶尖学者”针对此研究的对照组的吹毛求疵式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朱雅西等人针对每一剂量转基因玉米都设立了对照组,而其结果就起码证明了这些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从另一角度支持了只设一个对照组是有道理的,节约了成本。 接下来我们看图1. 动物的死亡率: 这里左边的是雄性动物,右边的是雌性动物,最上边的是转基因玉米,中间的是转基因玉米施加了农达(Roundup)培育的玉米,最下边的是在饲料中加入三种浓度的农达。大图表示的是死亡率,图中粗实线是33%或者最高的农达浓度,而虚线是对照组,其它两组是不同粗细的实线,在图中不易于区分。在大图的最右边有一个对照组寿命区间,垂直的实竖线为平均寿命,而虚竖线则是标准误。 怎么读这些图呢?以雌鼠转基因玉米组(右上)图为例,在接近300天时,22%的组迎来了第一只鼠的死亡,在大约500天时又有一只鼠死亡,其曲线在这里再拐一次;33%的组在接近400天死亡一只鼠,很快又死了两只鼠,所以看到两个急拐;对照组在接近550天有了第一只鼠的死亡,而11%的组则在接近650天才有第一只鼠的死亡。在雌鼠可以明显看到实验组的鼠比对照组死亡更早更快,而雄鼠效果在农达组不明显,在转基因玉米加农达组明显,而单纯转基因组不那么明显。 在每一幅大图中,有一幅小图,显示的是大鼠死亡原因,白色表示未死亡,黑色表示因为肿瘤而死亡,而灰色表示自然死亡(即非肿瘤性死亡)。对比大图小图可知,死亡的截止时间为对照组寿命期。又以右上图的雌鼠转基因玉米组为例,在对照组有2只鼠因肿瘤死亡,在11%组有2只,而自然死亡1只,在22%组有6只,而自然死亡1只,在33%组有4只因肿瘤死亡。 很明显,无论是雄鼠,还是雌鼠,实验组因为肿瘤而死亡的鼠显著多于对照组。Seralini等人的一个失误是没有做统计分析,为什么呢?因为样本太小,每组只有10只鼠,死亡率差别最大也不过40%,在组样本只有10的情况下不会有统计学显著性。我们以雌鼠的最大差别为例,对照组2/10,实验组22%组6/10(也可用6/9,自然死亡让因变量具有不确定性),那么费氏(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p值为0.170;又同样地对待雄鼠,对照组0/10,实验组22%转基因加农达组3/10,那么费氏确切概率计算p值为0.211。 很明显,Seralini等人没有做统计对比是藏拙,因为样本太小而做这种统计对比没有意义。在批评者欢呼之前,我还要指出,根据Seralini等人的图估计的数据,换一种分析方法,比如生存率分析,则雌性22%转基因玉米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显著性,p=0.040。 现在我们来看图2.动物肿瘤数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曾庆平老师可能仍然糊涂着的概念,Non-regressive Tumor,曾老师译为“非退化性肿瘤”,这是什么玩意儿啊?这就是肿瘤。在肿瘤学中,由于部分肿瘤(癌)会自消(Regression自愈),这主要发生在比较小的肿瘤,比如乳腺癌中,如果凭现代高科技比如乳腺照相发现的早期癌肿,可能超过1/5会自消,没有任何治疗,或者治疗手段不足以杀死癌细胞时,人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把癌细胞给消灭了,癌瘤自然地消失了。癌肿的体积大了,自消的可能性呈几何组数递减。本研究中用了摸得到(Palpable)一词,摸得到的肿瘤,就几乎完全不可能自消(概率一般低于10万分之一),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言的肿瘤,在普通人的概念中,肿瘤是不会自消的,因此,我们用不着这么麻烦,处处要用“非自消性肿瘤”这个专业词汇。 该图的小图表示发现肿瘤数量,其中黑色表示大的肿瘤,即摸得到的肿瘤,更精确地说,在雄性肿瘤直径在20毫米以上,在雌性则为17.5毫米以上——这不是说研究者在搞性别歧视,而是在两种性别中发现的最小的大肿瘤。摸不着的是如何发现的呢?记住,所有的大鼠在实验结束时是要杀死,用显微镜检查组织器官的,在尸检时就会发现在体外摸不着的内脏的小肿瘤,所以文章中特地称之为小的内脏肿瘤。 那么大图表示的是什么呢?大图表示是摸得到的大肿瘤的发生时间,跟此前图1类似,其横轴是时间,竖轴是大肿瘤的个数。总的趋势很明显,在实验组出现大肿瘤的次数以及出现时间要早于对照组。以右上图为例,在240天左右,转基因玉米22%组即出现了大肿瘤,而对照组要等到430天左右才出现第一例大肿瘤。由于同一只鼠可以出现多个肿瘤,所以肿瘤数可以超过动物样本数。 图2的小图具有欺骗性,叠加图让读者易于误会这三种肿瘤状态(大肿瘤、小肿瘤、肿瘤转移)是可以叠加的。这三种状态相当于西瓜、李子、与西瓜籽儿。现在发表文章有篇幅压力,作者为了尽可能性呈递信息,把不应当叠加的叠加在一起了,但显然作者并不认为这些状态具有可加和性,故而其大图集中对比大肿瘤的发生数与发生时间。分辨苹果与梨子的不可加和性是统计学基本功,方舟子不懂不奇怪,曾庆平老师战斗在科研第一线,居然也跳入此陷阱,是怪基本功太差,还是洋鬼子太恶劣,居然无意挖了这么一个坑? 由于Seralini等人选择的数据汇报方式,使得直接对比三种肿瘤状态十分困难,我们不能象前面那样从图中提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要意识到,这里有两个分析单元(Unit of Analysis),一是动物,二是肿瘤数,要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必须确切地知道每一只鼠对应的肿瘤数。肿瘤发生率的统计模型更为复杂,也不可能从图中提取数据分析。但我们凭观察可以估计,从大肿瘤数而言,可能凭每组10只的样本量达不统计比较的显著性,而如果同时考虑发生时间,则会有统计显著性。 在表2提供了更多更详尽的关于病变的统计 这一表格依次统计了雄鼠的肝、肝消化道管道、以及慢性进行性肾病,而在雌鼠则统计了乳腺肿瘤、乳腺病变、以及垂体病变。这个表格在括号内的数据是累及鼠只数,所以有了两级分析单元的数据,起码可以在鼠只数这个分析单元上进行统计分析。 以肿瘤为例,雌鼠乳腺发生肿瘤在对照组为5只,而实验组为6-10只。其中达到10只均发生肿瘤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显著性,p=0.033,其它组没有显著性。由于在不同浓度之间未观察到量效的反应,可以假定实验组效果相似,因此,可以合并所有实验组以克服样本小的缺陷,那么,对照组为5/10,实验组为72/90发生乳腺肿瘤,确切概率p值为0.047,而皮尔森卡方p值为0.032。也就是说,从肿瘤发生率上说,即使不考虑发生的时间关系,实验组有增加的患肿瘤风险也具有统计上的确定性。 在原文的图4与表3中还有更多的数据显示实验组的异常,并且作者进行了复杂的统计分析。 针对图3、图4、与表3,批评者的争议甚少涉及,本身也属于支持性的资料,在此不做进一步的分析。 探索性的研究 在讨论到Seralini等人的研究时,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样本量太小,导致看到的明显的毒性作用都无法得到统计学支持,比如肝病变,在对照组为2/10,如果要达到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得有8/10这么大效应!如果我们要强求统计分析的显著性,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叫停所有的毒性分析研究了,因为这么强的毒性,往往不用正规的动物实验就能观察到。 为什么科学家又要进行这种小样本的动物实验呢?为什么法定管理机构也推荐10只动物作为标准样本大小呢?原来研究还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探索性的研究(Exploratory Study),二是确定性的研究(Definitive Study)。 当我们处于对研究话题完全无知的状态时,我们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比如毒性实验中,我们不知道具体毒性是什么,更谈不上估计毒性大小了,这时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就致关重要。探索性的实验是在寻找线索,而非确定因果关系,所以通样采用小样本,为的是控制成本。在Seralini等人的研究中,他们是在寻找转基因玉米的潜在毒性,而不是确定转基因玉米是否的确引起了肿瘤,统计分析的缺乏,实际上无伤大雅——即使是可以下确定性统计学结论,这种单一的孤立的实验仍然不足为凭,确认相应的因果关系。 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探索性的研究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叫定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不但没有统计学,可能连数据统计也没有,但你不能凭此否认探索性研究的科学价值。相反,某些探索性研究,尤其是这种毒性实验,在样本量明显不足的时候,依赖统计学结论就是忽悠与欺骗,研究者的结论应当更多地依靠对实验参数的病理生理学解释,而非简单地因为缺乏统计显著性而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同。 有了探索性研究,我们知道转基因玉米可以引起乳腺癌,然后我们专门设计验证这种因果关系的实验就叫确定性实验。由于有了探索性研究给出的参数,比如自然发生乳腺癌为50%左右,而转基因玉米可以增加净风险30%,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确定性地判断转基因玉米与乳腺癌的关系,凭探索性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估计需要的样本量达到每组45只鼠。 研究问题 法国研究的批评者应当牢记,Seralini等人的研究并不回答所有的问题,他们在试图判断转基因玉米是否安全,这一判断只涉及转基因玉米是否有潜在的致病性,而非确定的致病性。他们的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可能导致肿瘤,就观察到的数据而言,是不安全的,这并没有跨出数据所提示的结论,因为涉及食品安全,我们是宁可错估而不错失的。 批评法国研究者,请不要跨越探索性研究的前提要求探索性研究解决确定性研究的问题。 结论 Seralini等人的研究报告的确存在统计分析不足的情况,但无伤大雅。从研究呈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判断,如果作者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不少安全性指标上的差异也会具有统计学确定性的。Seralini等人的研究有力地质疑了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 批评者针对探索性的实验要求确定性的结论是带着严重偏见的,这种偏见导致了即使是值得尊敬的学者也失了方寸。方舟子说Seralini等人的数据表明转基因玉米对肿瘤发生有保护作用是因为无知,这种无知对科学研究影响不大,因为他毕竟只能遥远地制造无意义的噪声。而活跃在一线的研究人员也鹦鹉学舌,那就值得警惕了。更可笑的是,曾庆平老师指责Seralini等人未进行统计结论,并且代为进行了统计估计,认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并无不同,一转身,就重复起方舟子的无知论调,指责该实验结果有吃转基因玉米多的比吃得少的更少肿瘤。Seralini等人的数据“不洽”在可理解范围内,但曾庆平老师的逻辑不洽则不在。 急欲批评法国研究者,你们真把这一篇论文读懂了吗?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7423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基因大辩论(3): 法国人的转基因玉米试验错在哪?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2-9-27 07:28
转基因大辩论( 3 ): 法国人的转基因玉米试验错在哪? 蒋继平 据说最近法国的一个科研小组发现用孟山都的转基因玉米喂养的小白鼠比用非转基因的常规玉米喂养的同类小白鼠患肿瘤的几率要明显高出许多。 这一研究结果遭到许多科技人员的质疑。 其质疑的主要依据是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别的同类研究的结果截然不同。 不过, 这次法国科研小组用的实验方法确实与以往的不一样, 以往的实验期限一般是 90 天, 而这次法国团队的实验期限是 2 年。 根据科学的原理, 我本人觉得这次法国的实验设计更符合科学实验设计要求。 这是因为要使健康的小白鼠患上肿瘤, 至少也要喂养六个月的致癌物。 以往的实验只用 3 个月, 无论如何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而这次法国的试验用了两年时间, 就有足够的时间来使小白鼠显示病症。 因而,我认为那些质疑法国科技人员试验设计合法性的人是猪八戒倒打一耙。 还有的人说实验设计的另一个缺陷是对照组的小白鼠数量与实验组的数量不对称, 因而,试验结果无效。 我真不知道这是什么科学逻辑。 从科学理论上来说, 对照组用的是正常玉米, 人们都知道正常玉米很少会引起动物的癌症,所以,用正常玉米喂养小白鼠的对照组只要有一定的数量就行了。 这个对照组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这个实验没有受到外界其他重大因素的干扰。我在几十年的科学实验中, 所用的正负对照的个体从来与试验样本不是对称的。 在同一组测试中, 正负对照的个体数通常要比试验样本少得多。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对照的个性特征, 没有必要用很多这样的个体来证明试验的可靠性。用过量的对照只会起到增加工作量的作用,因而,是浪费时间和资源的一个不明智之举。 现在让我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与各位商榷。 我在大约两个星期前用镰刀菌( Fusarium ) 接种蕃茄幼苗, 一共四个实验品种和两个对照品种。 结果见图一和表一。 图一: 西红柿幼苗接种镰刀菌后的抗性反应。 表一。 四个西红柿品种对镰刀菌的抗性反应。 品种 感病株数 抗病株数 总株数 抗病百分比 评价 A 1 20 21 95 分离 B 0 21 21 100 抗病 C 0 21 21 100 抗病 D 21 0 21 0 感病 抗病对照 0 7 7 100 抗病 感病对照 7 0 7 0 感病 备注 数据可信 图一是表一的实物显示。 从上面的例子中, 不论是图,还是表中的数字, 读者都能清楚地看到两个对照组的个体数与试验品种有很大的差异, 对照组的个体数要比试验样本的个体数少得多, 是不是? 但是,从图中的实物和表中的数字反映的情况来看, 难道还不足以证明这个实验是成功的吗? 简言之, 我对一些质疑很是奇怪。 这明明是正常的实验设计,反而被说成是不正常的。我觉得那些“内行”的质疑是有目的的,而那些外行的质疑是被那些所谓的内行忽悠了! 难道不是吗? 当然,我在此必须明确声明, 虽然我对这次法国科研团队对转基因玉米引起小白鼠肿瘤的试验设计没有多少质疑, 但是, 对于他们的实验结果是不是真实的,却保持观望态度。 附记:我对孟山都和转基因都持支持态度。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我曾经是孟山都的一名雇员, 现在我的一部分劳保退休福利仍然在孟山都公司。 因而,孟山都公司每年都要向我提供一份公司的年度福利报告。从这点上来说,孟山都的利益也关系到我的利益。 但是, 科学是科学,利益是利益, 在这两点上, 我坚守科研人员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 决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科学原则。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635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谁看不懂转基因玉米试验的肿瘤数据?
热度 12 qpzeng 2012-9-27 07:11
谁看不懂转基因玉米试验的肿瘤数据?
有人宣称法国人的转基因玉米毒性试验完美无缺,不可置疑,简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如果它那么无懈可击,为什么会遭到世界各国顶尖科学家异口同声的公开质疑?更令我忍俊不禁的是,有人连法国人转基因玉米试验的肿瘤数据都看不懂,却来颐指气使,指点迷津,要么不学无术,要么别有用心! 本来过几天要接受《中国科学报》书面采访具体谈谈这个转基因玉米问题,但看来即使耽搁一天也会让“邪教”在不明真相的人群中谬种流传,我还是要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不厌其烦地把那篇论文中有关肿瘤数据的图二再拿出来重新解释一番,有图有真相!奉劝看不懂肿瘤数据的人再仔细读一读原文,不要再误导国人和世人了!有种你不要偷偷修改你列举的数据,让数据说话! 让我们看看第一排的图中图转基因玉米(GMO)的“所有肿瘤”(All tumors)数据。左边是雄鼠肿瘤数据,右边是雌鼠肿瘤数据,柱状图中的黑色代表“非退化性最大肿瘤”(non regressive largest tumors)(雄鼠中20毫米直径;雌鼠中17.5毫米直径),白色代表“体内小肿瘤”(small internal tumors),灰色代表“转移肿瘤”(metastases),纵坐标所示数字30是肿瘤的总数,每小格代表两只大鼠。 先看雄鼠数据,吃普通玉米的对照大鼠(0)肿瘤数为13个,其中大肿瘤1个,小肿瘤12个;吃11%、22%、33%转基因玉米的大鼠肿瘤数分别为14(大4,小10)、13(大2,小11)、16(大3,小13)个。 再看雌鼠数据,吃普通玉米的对照大鼠(0)肿瘤数为19个,其中大肿瘤8个,小肿瘤11个;吃11%、22%、33%转基因玉米的大鼠肿瘤数分别为26(大10,小14,转移2)、19(大9,小10)、25(大9,小16)个。 请问大家看出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了吗?从图上基本上看不出有何明显差异,何况他们根本没有做统计学分析,这就是试验的不严谨之处。 请大家特别注意三点:1)吃普通玉米的大鼠也能长肿瘤吗?2)吃转基因玉米多的大鼠竟然比吃转基因玉米少的大鼠肿瘤数目更少?3)吃转基因玉米的大鼠甚至还比吃普通玉米的大鼠肿瘤更少? 这不是实验动物选择及实验设计不当是什么?当然,如果转基因玉米跟普通玉米一样不会致癌,那么也能得出上述结果,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衰老致瘤。 后面的两组GMO+R(农达除草剂)和R的数据我就不一一点评了,根据以上逻辑照样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关注者仍有不明之处,就等着看我在下周的“焦点访谈”吧! PS: 请大家再留意一下图二中对照的数据,我发现GMOGMO+RR三组实验中对照的肿瘤数目完全相同,在雄鼠中都是13个(大肿瘤1个),在雌鼠中都是19个(大肿瘤8个)。因此,我怀疑实际上只有两组对照数据,但却同时作为6组实验的对照(3组雄鼠、3组雌鼠)。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6178 次阅读|39 个评论
法国人转了中国人的基因
热度 21 fs007 2012-9-26 18:42
寻正 转基因技术是人类生物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现代医学与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技术总是意味着广泛的未知领域,因此,争议不断是普遍而常见的现象,也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争议为科学家提供研究的动机与灵感。遗憾的是,在中国科学争议往往不在科学家手中,而是在望文生义以及一无所知的普通人手中,更惨的是,中国的科学家一旦卷入其中,他们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专业修养,跟普通人一样地执着于偏见与无知,并乐于其中。 针对转基因的安全性,法国学者Seralini等人做了一个长期喂养实验【注1】,观察时间长达两年,这是史无前例的努力,本应获得广泛关注与赞扬,但是,由于实验结论不利于转基因作物,它成了中国无条件拥护转基因者诋毁的对象——这极具讽刺意味,法国人不利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无形中转了某些中国人的“基因”:理性“基因”被偏执与自以为是的愚昧取代了。 Seralini等人的研究发表后网易的编辑就找到我,希望我针对转基因撰稿,并转述了中国拥转人士们针对该研究的质疑,我由于俗务缠身,暂时不能答应供稿,但也花了时间查看原文,指出转基因爱好者的质疑是缺乏常识的,Seralini等人的研究并非十全十美,但中国拥转人士的质疑也未免太不靠谱了——跟实验缺陷全不靠边。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允许质疑,但质疑也要质疑得有水平,有道理,质疑的目的应当是发展科学,而不是一味地否定结论——当质疑没有水平与道理时,人们就要考证这些人质疑的动机:你没有水平与能力质疑一项科学研究,却要强而为之,其间杂夹着某种阴险的动机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友人转来一份发表在《新语丝》的一份质疑,该文极具代表性:代表了拥转人士普遍针对Seralini等人的批评,也代表了极端拥转人士的最高“学术”水平——从学术界内饶毅教授造谣最早的抵制转基因研究源于反转人士,到学术界外海归博士方舟子造谣美国人直接食用转基因甜玉米,我们对拥转人士的“学术”就不要期望太多,而对他们的拥转热情可能始终估计不足。 一、实验有精心设计的对照组 拥转人士曾诋毁该研究没有对照组,这种说法纯属造谣,因为实验中有对照组,而且设计者精心设置了对照组(食用含33%对照玉米),让对照组与各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仅仅为转基因、Roundup农药(即草甘磷)、或者二者的混合。实验中共有10个组,对照组,饲料中含11%,22%,33%转基因玉米三个组,饲料中含11%,22%,33%的加农药种植的转基因玉米三个组,以及饲料中人为添加农药分微量、中量、及多量三个组。所有组又有雌雄鼠的实验,每组10只鼠,所以共有200只鼠。 这个实验设计考虑了两个因素,即转基因玉米与转基因特定的农药,这里的转基因是对付草甘磷的,这种玉米让农民可以大量使用草甘磷,也必然导致农民大量使用草甘磷,实验研究的是转基因玉米本身以及现实中草甘磷对动物的毒性。实验设计中考虑了每种因素的量效反应。这个实验从设计上说,是比较经典的。 二、实验用鼠并无不当 由于设置了对照组,即使是研究者使用了易患肿瘤的鼠,其结论也是适当的。 该研究中使用的是Virgin albino Sprague-Dawley rats,即未育的斯-窦氏大白鼠,从五周龄开始实验。在医学实验研究中最常见的是Wistar(威斯达)大白鼠,不过,相对于威氏大白鼠而言,斯-窦氏鼠性格更加温顺,这是为什么Seralini等人选择该鼠的根本原因——他们在做长期研究,当然要选乖的养了,减少操作成本。斯-窦氏鼠也是最常见的医学研究用鼠之一,尤其是长期实验研究的首选。威氏鼠是1906年发展起来的,斯-窦氏鼠是1925年发展起来的,都算历史悠久了。 拥转人士批评该实验用的是癌症易感鼠是缺乏科学常识的,或者是故意忽略科学常识的欺骗,因为医学上的确有肿瘤易感鼠用于肿瘤相关研究,称为路易斯鼠(Lewis Rat),该鼠是路斯易博士在1950年代发展出来的,历史久远,做医学实验研究者不知道是很奇怪的。 批评者宣称研究用鼠最终90%都会自然“感染”癌症,这一句话彰显了评论者对科学的极度无知。即使这些鼠都发癌症,也不会是“感染”而来的。由于这些鼠不是路氏鼠,绝对不会90%死于癌症,也与该实验研究数据不合,以雌鼠为例,93%的肿瘤是乳腺肿瘤,而对照组只有5只(即50%)罹患肿瘤,在农药组中达到90%以上,而因肿瘤死亡者,对照组只有2只(20%)。在雄鼠的对照组,无一只死于肿瘤。面对这样的实验数据,批评者是读不懂科学论文,还是别有用心?请读者自己判断。 拥转批评者的无知还表现在选择易患肿瘤的鼠实际上却是非常有利于安全性的结论。比如用他们口中的90%会患肿瘤的鼠实验,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就其只能是10%的差异,使得实验组达到100%患肿瘤。如果用这样的参数设计实验,要达到80%的统计检出效能(Power),实验样本起码要每组93只!而如果用的是10%几率发生肿瘤的鼠,最大差异则可以达到90%,那么,达到同样的统计效能,样本只需要每组6只!选择易患肿瘤鼠来做实验的,只可能是存心证明转基因作物安全的拥转人士。 三、样本小才有利于安全结论 拥转人士批评Seralini等人的实验样本太小,并称之为“致命的弱点”。这好比批评一个欲证明自己力气大的人举起了千斤之鼎,批评者得意洋洋地说,他应该搬一搬那个两百斤的石墩。这属于基本统计学常识,统计学差异越小,在同样的变异度下,需要的样本越大。在实验设计中要进行样本量设计,是要计算每组需要多少只鼠的。由于Seralini等人首次做如此长期的实验,他们只能估计组间差异,如果高估了组间差异,就会导致样本量过小。样本量小的最大麻烦就是假阴性——即两组间本身有差异,但差异小于估计值,样本量设置过小,统计学分析就会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没有组间差异,从而得出错误的两组没有差异,从而转基因玉米是安全的这个结论。 事实上,如果Seralini等人的研究结果说明转基因玉米与农药是安全的,样本小才是本研究的“致命弱点”,因为样本量太小,检出差异的能力就很小,反对转基因的人就可以依此质疑(正当地质疑)该研究的结论是否在大样本的情况下依然有效。一个人搬得起1000斤,当然能搬得起200斤,在小样本下即检出巨大差异,那么大样本只会使结果更加显著。但如果你搬得动200斤,质疑你能否搬动1000斤,那绝对是合理的。 批评者对人群调查研究的上万样本量对比,足以体现其用心险恶,缺乏科学常识不应到如此地步,实验研究控制因素多,可比性强,与完全没有控制机制的人群调查在样本量要求上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Seralini等人在文中也有解释,每组10只鼠,在相应研究中已是较(原文为“最”)大样本。 四、转基因玉米的抗癌功效? 方舟子宣称转基因玉米有抗癌功效,以此讽刺Seralini等人的研究“自相矛盾”,因为无论是转基因玉米,还是相应的农药,在致肿瘤性上没有量效反应——即越多地吃转基因玉米,越多地产生肿瘤。方舟子这里放弃了跟对照组的比较,而是单纯地考查量效反应,即使方舟子的说法有理,也只能说,一旦你开始吃转基因,就要多吃,多吃可能得肿瘤少些! 针对量效反应的缺乏,Seralini等人的解释是阈值反应,实验中使用的最小剂量就达到致病效果,再增加并不增加致病性,而实验各组的差异正是拥转人士口中的“随机效应”。这个实验意味着在将来的安全性实验中,转基因食品的量应进一步调低,比如1%-5%-10%,或者增加各组之间的差幅,比如1%-10%-30%。 稍有实际研究经验,Seralini等人的结果不出乎意料,他们也提供了完全可接受的解释,缺乏“随机效应”正是许多编造的研究结果的特征,方舟子针对该研究的曲解,彰显的正是其人基本科学知识的缺乏——谁在学术界行此批评,都会成为学术生涯的终止符:不缺常识就缺德,这样的人是需要从学术界淘汰掉的。 五、“不引起注意的”中国人转基因玉米实验 Seralini等人的研究被杂志接受发表的同时,《食品与化学物质毒理学》杂志还接受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与农业部的学者的论文,该文题目是“A 90-day feeding study of glyphosate-tolerant maize with the G2-aroA gene in Sprague-Dawley rats”(意:用转G2-aroA基因的抗草甘磷玉米在斯-窦鼠进行的90天饲喂实验)【注2】,该研究发现转基因玉米是安全的。 来自中国农大的朱雅西(音)等人的实验使用了同一种大鼠,大鼠鼠龄未知,只知道是断奶后的大鼠,这导致了大鼠的个体差异可能比Seralini等人的实验用鼠要大。同样地,朱等人的实验各组也只有10只。与朱雅西等人的实验相比,Seralini等人的控制更为严格,不说别的,朱雅西等人的研究中,大鼠住处的是学生宿舍,五鼠一间,而Seralini等人提供的是星级旅馆,标准间一房两鼠。 与Seralini等人研究相比,朱雅西等人的研究要粗糙得多,严谨程度远比不上后者,受关注的区别大致体现了实验研究质量上的区别。朱雅西等人设计了2(性别)×7组,其中转基因玉米含量为12.5%,25%,50%,每一浓度都有一对照组,在此之外,还有一用普通饲料喂养的对照组。在Seralini的实验中,对照组为含有33%(转基因玉米的)对照玉米,只有一个对照组。从理论上说,对照组应当没有效果,因此,一个对照组有利于节约成本。朱雅西等人设置这么多的对照组还不如把这些对照用于实验更有价值。对照组多了的一个显著好处是如果有什么异常,这个异常也容易被多设置的对照组解释掉——朱雅西等人正是这么干的。 对于转基因抗草甘磷玉米而言,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就是这样的玉米必然大量使用草甘磷,这是研究此类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必然伴随因素。朱等人对此视若不见,连讨论中都未提及,而Seralini等人的研究表明增加的草甘磷有害健康,即使朱雅西等人的研究成立,该研究也对抗草甘磷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毫无价值——唯一的价值大概是宣传价值? 朱雅西等人的不严谨几乎直接写在脸上,比如病理结果,作者宣称,没有发现大体或者微观上跟研究相关的病变。在这里,朱雅西等人相当于拍了胸脯做了保证,即使有病变,也是“不相关”的,而有没有病变,有多少,读者是不知道的,必须依赖作者的判断。更严谨的报道,是要具体报道结果的,让读者检验判断的合理性或者自己判断。 他们明确提出已有研究证实玉米含量超过33%就有健康风险了,但并不妨碍他们设计了含玉米达50%的研究与对照组——中国的伦理委员会是不考虑动物福利的?这种非理性的实验设计其实让作者作茧自缚,连公认的玉米含量超过33%就有健康风险你们都没有重复出来,如何让人相信你们的其它数据?这里朱雅西等人为Seralini等人研究设计中只使用含33%对照玉米作为对照提供了完美注解。 朱雅西等人做了一个经典的90天饲喂实验,这不妨碍他们将之称为“亚长期”(Subchronic)实验,结论的时候,就变长期(Long term)了。要说严谨二字,估计这是最不严谨的科学论文之一了。 然而,即使朱雅西等人的数据是真实的,其结论也丝毫无损于Seralini等人的研究!因为在Seralini等人的研究中,在100多天前,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都没有一只鼠死亡的。根据Seralini等的研究,就死亡率而言,差别出现在400-500天,没有一年三个月以上的观察,不可枉称“长期”研究,这是该研究对鼠饲喂实验的提示。 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中国朱雅西等人的研究不引起关注是名至实归的,设计上的缺陷、不完全的报道、不严谨的讨论与结论,以及致命性的短期观察长期效果,使得该研究价值有限。该研究从特定角度支持了Seralini等人的观察的真实性。 结论 如果你不想自己的理性基因被转,最好针对强烈主张提倡转基因的转基因主义者与激烈地反对转基因人士都保持高度警惕,要以第一手资料为准进行自己的判断,兼听则明,不少中国人试图以舆论控制别人的思想的欲望是没有底线的,这些人的无知程度也永远无法被高估。 无论Seralini等人的研究多么严谨真实,它是孤立单一的实验,其结论需要更多重复实验证实,这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根据这一研究,不要说现有300篇文章证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即使有三千篇、三万篇,只要这些研究观察时间达不到400天以上,它们在证明转基因食品慢性安全性上就毫无价值。 不懂科学,最好不要暴露自己的动机,免得成了笑料之余,连人品的名誉也丧失了。 注: 【1】Séralini, G.-E., et al. Long term toxicity of a Roundup herbicide and a Roundup-toler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Food Chem. Toxicol. (2012), http://dx.doi.org/10.1016/j.fct.2012.08.005 【2】Zhu, Y., et al. A 90-day feeding study of glyphosate-tolerant maize with the G2-aroA gene in Sprague-Dawley rats. Food Chem. Toxicol. (2012), http://dx.doi.org/10.1016/j.fct.2012.09.008 附:拥转人士的可笑质疑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3/zhuanjiyin48.txt) 最近有法国科学家在《食品化学毒物学》上发表研究文章称,抗除草剂的玉米喂食大鼠导致致癌率大幅上升。这一惊人新闻被很多媒体和反转基因的组织和人士转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不实之处,已经有很多人予以了批驳和澄清。 比如说,对照也致癌,用的试验鼠是易感鼠,这些老鼠最终90%都会自然感染癌症而死亡,本试验无法区分是衰老导致还是转基因玉米导致,喂食的玉米没有做毒性成分检测,等等。具体就这个试验来看,假定所有的过程都正确无误,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样本太小。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调查了10个女孩的身高,平均为1.7米,另外也调查了10个男孩的身高,平均为1.6米,如果你根据这个结果说女孩比男孩身高要高,大家一定会觉得很荒谬。要得出男孩和女孩到底哪个身高更高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小孩的身高都调查一遍,然后再比较,实际操作过程中,显然做不到,所以常用抽样的结果来估计实际的结果,这就要用到统计分析。例如这篇文章的对照组也有大鼠致癌,我们可以问:为什么同样的老鼠,吃同样的东西,最后有的感染有的不感染呢?这就是随机效应,它无法避免,只能估计,要准确估计,必须要用大样本。而本试验每组别所用的实验鼠的数量不过10只,从统计上讲太小(样本数的下限是30,否则统计学意义有限,比如人类对疾病等的研究,调查的样本可能高达几万)。当然试验鼠因为遗传背景和培养条件相对一致,所用样本可以相对较小,但基于每组10只大鼠做出与普遍结果不符(有几百篇文献证明转基因食品无害)的结论仍然过于草率,尤其是在没有其他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而且对照和处理都有同样的结果出现,甚至有些对照出现致癌鼠的数量还更多,不同处理之间结果也不一致(比如吃更多转基因玉米的大鼠致癌率更低)。难怪方舟子据这个不严谨和自相矛盾的结果“戏称”转基因玉米和普通玉米相比更有抗癌功效。在该文发表的前一天,来自中国的一个研究团队也在同一个杂志发表了类似试验,结果却完全想反,得出的结论是,转基因玉米和普通玉米都不会导致试验鼠致癌。与前一篇文章不同的是,该文的发表没有引起任何注意。迄今,估计有超过300个以上的独立试验,证明了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这些文章加起来的影响估计还不及这样一篇“不正常”文章所引起的关注。从科学角度上讲,对于这样一个不寻常的结果,我们应该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更加严格的论证。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7103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