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玉米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玉米

相关日志

[转载]哈尔滨截获美国转基因玉米种子
热度 1 liruzi 2013-5-18 22:16
哈尔滨截获美国转基因玉米种子115千克   东北网5月18日讯 日前,哈尔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入境邮件中截获21箱来自美国的玉米种子,共计115千克,检测后发现其为转基因种子,这是黑龙江省检验检疫系统首次截获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入境玉米种子。这些玉米种子将被销毁。   由于美国是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疫区,我国禁止美国玉米种子进口。上述玉米种子发自美国同一家公司,分别邮向省内两家种业公司。按照我国相关规定,从境外引进所有安全等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引进单位或境外公司均应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但本批玉米种子未获得相关安全证书和批准文件。   据检验检疫相关负责人介绍,未经风险评估和审批引入含有转基因成分,有害生物随之传入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控制不严,将会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个人分类: |7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日报网:研究揭露转基因玉米含大量毒素(中英对照)
蒋高明 2013-4-21 00:23
有人说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至今没有证据。事实上,国内外发现的转基因食品的有害证据多达数百组(以发表的论文计)。对于这些证据,挺转专家总是选择性失明,或者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但不管你认账不认账,那些科学实验证据都在那里,留给历史去判断。今天,中国日报网又报道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转基因玉米含有大量毒素。要是用这样的玉米喂养动物,或者人吃,能不出问题吗?研究揭露转基因玉米含大量毒素 Study reveals GMO corn to be highly toxic 来源:中国日报网 ​ 字号 !--enpproperty 2013-04-19 09:01:40.0研究揭露转基因玉米含大量毒素转基因玉米大量毒素,转基因玉米有毒,转基因食品有毒,GMO corn highly toxic,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toxic,双语新闻,双语Study reveals GMO corn to be highly toxic 双语 1159410双语新闻2@lt/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A leaked study examining genetically-modified corn reveals that the lab-made alternative to organic crops contains a startling level of toxic chemicals. ​ A leaked study examining genetically-modified corn reveals that the lab-made alternative to organic crops contains a startling level of toxic chemicals. An anti- GMO website has posted the results of an education-based consulting company’s comparison of corn types, an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may be more hazardous than once thought. The study, the 2012 Corn Comparison Report by Profit Pro, was published recently on the website for Moms Across America March to Label GMOs, a group that says they wish to “raise awareness and support Moms with solutions to eat GMO Free as we demand GMO labeling locally and nationally simultaneously.” They are plotting nationwide protests scheduled for later this year. The report, writes the website’s Zen Honeycutt, was provided by a representative for De Dell Seed Company, an Ontario-based farm that’s touted as being Canadian only non-GMO corn seed company. “The claims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GMO corn and NON Gmo corn’ are false,” says Honeycutt, who adds she was “ floored ” after reading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GMO corn tested by Profit Pro contains a number of elements absent from traditional corn, including chlorides, formaldehyde and glyphosate. While those elements don’t appear naturally in corn, they were present in GMO samples to the tune of 60 ppm , 200pm and 13 ppm, respectively. Honecutt say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FDA) mandates that the level of glyphosate in American drinking water not exceed 0.7 ppm and adds that organ damage in some animals has been linked to glyphosate exposure exceeding 0.1 ppm. “Glyphosate is a strong organic phosphate chelator that immobilizes positively charged minerals such as manganese, cobalt, iron, zinc copper,” Dr. Don Huber attested during a separate GMO study recently released, adding that those elements “are essential for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soils, plants and animals.” “Glyphosate draws out the vital nutrients of living things and GMO corn is covered with it,” adds Honeycutt, who notes that the nutritional benefits rampant in natural corn are almost entirely removed from lab-made seeds: in the samples used during the study, non-GMO corn is alleged to have 437-times the amount of calcium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versions, and 56- and 7-times the level of magnesium and manganese, respectively. 点击查看更多双语新闻 (Source: rt.com) 一项被泄漏出来的检测转基因玉米的研究揭示,实验室造出的有机玉米替代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含量惊人。 一家反转基因食品网站已经上传了某教育型咨询公司对两种玉米的比较结果,结果揭示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可能比人们先前认为的更大。 咨询公司Profit Pro的2012玉米比较研究报告近日发布在“全美母亲呼吁转基因食品标签”网站上,该组织称他们希望“通过要求在地方和全国出售的转基因食品上同步贴上标签来提高母亲们在这方面的意识,为母亲们提供食用非转基因食品的途径”。他们还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策划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 网站的真•哈尼卡特称,该研究报告是由德•戴尔种子公司的一名代表提供的。德•戴尔种子公司的农场位于安大略,号称是加拿大唯一一家出售非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公司。 哈尼卡特说:“那些宣称‘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没有差别’的论调是错误的。”她还表示,自己在读过这一研究报告后被“震撼了”。 根据这一分析报告,Profit Pro公司检测的转基因玉米含有传统玉米所没有的多种物质,包括氯化物、甲醛和草甘膦。天然玉米中不含这些物质,但在转基因玉米的样品中,这几种物质的含量却分别高达百万分之六十、百万分之二百和百万分之十三。 哈尼卡特说,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美国饮用水中的草甘膦含量不得高于百万分之零点七,而且她还补充道,某些动物的器官损伤已被证实和草甘膦含量超过百万分之零点一有关。 唐•胡贝尔博士在新近发布的另一篇独立的转基因研究报告中证实道:“草甘膦是一种强力的有机磷酸螯合剂,它能阻滞如锰、钴、铁、锌、铜等有益矿物质的流动。”胡贝尔博士还补充道,这些化学元素“对于土壤、植物和动物的正常生理机能至关重要。” 哈尼卡特补充说:“草甘膦会把生物中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抽离出去,而转基因玉米则含有大量草甘膦。”她指出,天然玉米中所含的丰富营养价值几乎全部被从实验室造出的转基因种子中剔除了:在研究所用的样品中,据称非转基因玉米中的钙含量是转基因玉米的437倍,镁含量和锰含量也分别是转基因玉米的56倍和7倍。 相关阅读 阿根廷转基因奶牛能产人奶 研究:转基因“紫番茄”或可抗癌 研究:朋友多少由基因决定 研究:男人爱看美女基因使然 女人爱购物 都是基因惹的祸 研究发现高跟鞋情结可遗传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 陈丹妮) ​ Vocabulary: GMO: 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tout: 吹捧 floor: 使震惊 to the tune of: 达到……程度,达到……之多 ppm: 百万分之…… immobilize: 使不动;使停止流通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NBA 太牛了
dongzg101 2013-3-22 11:38
76人对掘金,NBA太牛了!76人小队员居然两罚不中,让掘金这只平民球队又翻盘了!101比100!过瘾,过瘾......
2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恭贺我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考取中国农大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
热度 1 lycdenmark 2013-3-19 00:49
我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姜露光、曹金伶同学经过艰苦而漫长的硕士研究生初试、复试等环节,最终被中国农大遗传育种专业录取。其中,姜露光同学将在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等领域研究。祝贺他们!! 同时,近日我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还将有几名同学前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参加复试,预祝他们心想事成、取得好成绩!!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1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迟来的承诺:中国推迟引入转基因水稻和玉米
蒋高明 2013-3-11 12:30
【本博按】 面对民意汹汹的转基因主粮安全问题争议,有关部门沉默多年后终于有了说法,即 5 年内不引入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这个消息是在路透社中文网站发的。为什么不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发表呢?是公众科学素养低才担忧转基因安全吗?为什么不给他们科普呢?能够说得明白吗?不是已经出版了转基因 100 条明白纸吗?四年前,有关专家信誓旦旦承诺的要在三到五年内将转基因大米端上老百姓餐桌,看来现在 8-10 年内无望了,总得出来给大家一个说法吧?推迟引入转基因水稻和玉米,那发的安全证书呢?不引入外国的,中国科学家转基因大跃进搞的一百多个转基因作物或动物就是花巨资图个热闹吗?那些偷偷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或不标注的转基因食物怎么处理?为什么不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利和弊都客观地告知国人,从此打消他们的顾虑呢? 中国推迟引入转基因水稻和玉米 时间 : 2013-03-09 257 次 http://www.82158.com/html-26613.html http://t.qq.com/p/t/221325061328942 中国农业部旗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彭于发周四称,为了缓解公众担忧,中国推迟引入转基因水稻和 玉米 。公众对此存有争议,相关机构也一直没有向公众披露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充足信息。转基因作物必须得到愿意购买的消费者和愿意种植的农户的认可,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五年时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同日也称,公众依然十分担心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但为了填补粮食供应缺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进口一定的转基因的农产品 “ 不可避免 ” 。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于 2009 年向转基因 Bt 水稻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 大豆 进口国,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棉花种植国。   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大豆上,去年我国进口了 5838 万吨的大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的大豆,它主要来自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大豆最主要是两个用途,一是榨油,就是我们吃的大 豆油 和调和油中都有一部分是大豆榨出来的油。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玉米品种区试与审定:改革与创新是唯一希望
lycdenmark 2013-3-3 16:27
调研发现,某省北部玉米种植密度竟然几十年不变,停留在每亩3200至3500株的水平;据一位老先生讲,几十年来,东北某省玉米种植密度是下降的。这种局面很不理智,民粹主义者无论抬出什么理由也解释不通。这首先归咎为育种科技人员没有尽到责任,当然,比失职更不可容忍的是利益驱动技术倒退。我们面临的首先是改革,然后是创新。这是唯一的希望。 现在东华北春播玉米区域试验的密度上升到每亩4000株,意味着审定的品种可推荐3200株/亩的安全种植密度;今年,黄淮海夏播区的试验密度,在各路砖家激烈反对下,好不容易确定在5000株,这意味着可建议农民种植4000株/亩,但在这个密度下试验和审定的杂交种不可能超越郑单958。这几年黄淮海地区的玉米播种量大约是5000粒/亩,实际成苗均在每亩4200-4300株,在这个密度下,黄淮海夏播区年年发生玉米倒伏和各种风险。解决的办法只能继续提高玉米品种的试验密度,才可能培育出超过郑单958的新品种。 科技人员和管理者要区分生产目标密度和品种试验密度。5年以后,黄淮海夏播玉米的生产目标密度应该大于当前的实际密度,即在4300株以上,考虑到现在试验的品种要满足5年以后的生产需求,那时候的目标密度应该在4800株以上,那么今天的品种试验密度就应该超过6000株。 在当前审定制度下,春播区审定品种如果推荐密度超过3200株,夏播区超过4000株都可能隐含风险。这么一比便知道我国玉米育种与大田生产之间的差距就在育种内部和试验方法的自我约束,同时也容易理解,玉米生产上因灾害损失的根源在育种而不是栽培,进而知道为什么产量增益缓慢。从品种试验和审定两个环节看出,我国种业技术根基软弱。所以,改革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办法迫在眉睫,旧的制度既阻碍生产发展,也阻碍技术进步,不能不改。改革意味着重新调整那些过时、不合理或被扭曲的政策,平衡各方利益格局,必要时,踢开羁绊,打破旧的利益格局。育种和种业发展周期较长,竞争压力大,留给我们的时间却不充裕,再不改革,种业和作物育种都难以激发活力,甚至死路一条。希望今天的育种者和管理者不要在十年或二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路,心中充满历史的负罪感。 经过转型,要实现公益性科研与企业协调发展;有必要修改种子法和相关法规;国家扶持企业能力建设,就必须加强品种管理,彻底改革品种审定制度。 科研单位和企业育种者都要开阔眼界算大帐,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上不再彷徨,在品种试验密度上不能再犹豫,选育自交系的早代群体种植密度要在区试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而品种筛选试验要比生产目标密度增加25%,现阶段提倡每亩增加1000株,但在新疆和黑龙江要大大超过这个增量。如果从2002年以来,中国玉米育种界的双重利益集团不是抵制这些原理的话,我们现在已经普遍具有了抗衡跨国公司的能力;已经争论了十年,但现在除了模仿和搭车以外,仍然没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究其原因,寻找对策,需要在种质基础和试验方法(密度)两个方面都采取强有力措施才可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个人分类: 科技|1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十年倒退,十年争论,十年转型,十年大发展
lycdenmark 2013-3-3 15:46
十年倒退,十年争论,十年转型,十年大发展 摘要 :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在李竞雄那个时代创造了40年辉煌,随后进入令人遗憾的10年倒退和10年争论,现在是充满挑战的10年转型期;今天的转型将为迎来10年大发展时期奠定基础。 一、四十年辉煌 在李竞雄那个时代(特指20世纪50至80年代),我国玉米育种的水平比美国低很多,但有李先生作领路人,全国各地的育种方向就不会错。在李先生那个时代,尽管起点低,我国玉米育种的整体水平却提高得很快。那是艰苦创业和奋发进取的年代!在李竞雄院士带领下,我国玉米育种者经过艰苦努力,曾经把与美国的技术差距从30多年缩小到10-15年,那是值得一代人骄傲的辉煌时期。 二、十年倒退 在1980年代末期,我国玉米育种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倒退苗头,当时骨干品种中单2号和黄417的产量水平难以超越,于是一些地方的育种目标开始朝着高杆、大穗、晚熟和稀植的方向走偏,在实验田里制造高产现象。在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危险降临的时候,李先生已经敏锐地察觉倒退苗头,并在1990年3月5日南京举行的全国植物遗传理论与应用研讨会上呼吁纠正高杆、大穗、稀植的育种目标,首次提出密植育种的概念。但李先生没来得及深入扭转育种方向,在1993年3月因病入院治疗,不能视事,从此中国玉米育种进入十年倒退期。曾经被压抑的错误方向猛烈反弹,并在1997年承德会议上达到其喧嚣的顶峰。 李先生于1997年7月逝世,一个月以后,一伙人即召开承德会议,从此中国玉米育种进入一个加速浮躁的时代,背离了李先生奠定的技术路线和指引的正确方向,玉米育种的方向和目标失去控制。也恰恰就在这十年,中国玉米生产的产量增益开始下滑,从李先生那个时代每年126公斤/公顷锐减到每年40公斤/公顷以下。这个下滑趋势一直延续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扭转。 按说技术上十年倒退和后来十年争论期的一些政策措施对玉米育种非常有利。科技体制改革和中国加入UPOV都有利于科技人员以育种成果从市场获取额外收入。但在后李竞雄时代,育种者陷入浮躁氛围而失去理智,以至育种方向、目标和技术路线像脱缰的野马越走越偏。十年倒退就是这么来的。回过头去看,不服气不行。李竞雄是真正的旗手,他指引的方向就没出过错。李先生去世后,中国玉米界陷入迷茫和混乱。但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2002年,孙世贤组织南京会议,我对高杆大穗晚熟和稀植的育种方向提出质疑,当时产生的震动不算大。随后孙世贤组织玉米品种管理人员去美国考察,回来后思想认识变化很大。到2003年12月昆明会议,柏大鹏、孙世贤和我不约而同地否定了高杆大穗晚熟和稀植的育种方向。我们没有任何沟通,只是到了会上,三人讲话的口径恰好一致。于是产生很大震动。其实,我们只是讲出了大家心里都渴望释疑的真话而已。 那次会议所产生的震动有助于玉米育种人员解放思想,走出阴影,但由于利益冲突和理论缺失,当时没能终止育种方向的倒退趋势,混乱的技术路线也很难予以扭转。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僵持与争论以后,商业育种的基本原理才被广泛接受和付诸实践。在这过程里,先玉335趁虚而入,以其辉煌业绩和理念冲突为扭转育种方向做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脚。总体上来说,那是双重利益集团主导的令人痛惜的十年。 三、十年争论(僵持阶段) 八十至九十年代,我国大量引进外来种质,但遇到混乱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这个拦路虎。按照当时流行的复杂观点,很难把外来种质融入本地适应种质。所以,我们不得不研究简化杂种优势群。就这么点事,反对的声音铺天盖地;多数反对者,只是不明白其中隐含的理论,这需要一个认识过程,而个别人是凭借优势地位而故意反对。学术之争掩盖着利益诉求。这对基层的育种实践产生误导。但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很关键,一旦突破,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就都迎刃而解了。 枯燥的争论很烦人。但我们判断,抓住种质就抓住了机遇,抓住种质就扭转了全国的育种方向。实践证明这个判断符合当时(10至20年前)中国玉米育种界的理论状况和实践方向。而忽视种质,就会被边缘化和陷入被动。即使在今天,依然是这个道理,公益性科研机构坚持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才能团结基层育种者和促进产业发展。但研究种质必须诚实、深入和一丝不苟,不可浮躁,更不能搞成欺骗。公益性科研机构研究种质是社会责任。在浮躁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社会责任被淡化,几乎没人愿意做公益性的种质研究。 九十年代以后,探讨两个杂种优势群的理论,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关系,育种目标与耕作制度,矮秆、早熟、耐密植和适应机械化的育种方向,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和高密度育种策略等,逐渐形成商业育种的思想体系;一些人反对,据说这些理论来自美国,不适合中国。争论差不多延宕了十年之久。其实这些理论都是些浅显易懂和普适的基本道理,原本用不着争论。 十年倒退,紧接着十年争论,这期间中国玉米育种处于迷茫状态,育种的方向和技术路线继续倒退,加起来耽误了二十年。其实并没有深奥的理论障碍,任何人都不难理解,关键是利益拖累。十年争论耽误了很多时间,但总算有收获,玉米界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育种的理论、方向、技术路线和种质基础逐渐回归国际主流。从目前来看,至少争取了一点喘息时间,缓解了“灭顶之危”。但在我看来,这是浪费大好光阴令人惋惜的十年时期。 四、十年转型 十年倒退之后,经过十年争论完成了理论铺垫,现在进入十年转型期。玉米育种的理论误区已经荡涤清净,方向越来越明确,玉米商业育种的技术路线基本成形,今后不必再纠缠理论,即使过去反对的人,私下里也早就知道该怎么做。剩下的事情靠大家努力,国内育种界将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现在进入充满挑战和催人奋进的十年转型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践理论,为2020年以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产业基础。但十年转型期将充满风险和痛苦,我们能否扛住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尚属未知,再一个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完全取决于当前这十年的努力成果。 我国种子产业和商业育种技术领域有明显缺陷,但在某些环节科技和产业资源又严重过剩。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很大,设施、项目和人力资源相当丰富,但分散,低效,而对瓶颈环节却谁都不愿投入。生产和加工能力过剩将越来越严重,甚至拖垮某些企业。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也包含来自利益集团的误导。国家制定种业发展规划须着眼于改革与创新,而不能迁就于少数强势集团,国家的种业发展规划必须协调与整合各路资源和调动各方积极性。如果做到这一点,我国作物育种研究还是有一些独特优势,在今后转型期,民族种业有可能抗衡跨国公司的挑战。这一切取决于管理部门的态度和决心。 在产业政策尚不明朗,科技管理体制和种业相关政策尚待改革的大环境下,应鼓励基层科研单位和民间育种者,朝着基础种子公司的方向发展,满足国内种业的技术需求。国家科研机构应从技术、种质、信息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支持基层科研单位转型和民间育种者的创新努力。 从技术上来说,当前要抓两件事。第一是改造育种材料,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第二是提升密度。 十年转型的难点在改造种质基础。不是要狗熊掰棒子,而是丢弃那些难以改造的高杆大穗晚熟和稀植的高风险型种质。这些种质在中国大规模延续了二十年之久本身就是对育种理论的扭曲。并不是那些材料无法闭门改良,而是我们已经没有充裕的时间应对外部竞争,只好用欧美先进的商业种质改良国内优良自交系,效率会高一些。同样,紧凑型也需要深度改良,或许还有回旋余地,黄淮海地区的育种者不要错过机会。中国玉米育种者对种质基础很茫然,由于长期与国际社会隔绝,至今缺乏深入了解。专家和教授们有责任搜集和提供信息,帮助基层育种者认识和改良玉米的种质基础。这是一个难点。 十年转型的关键在于提高品种的抗逆性。这是容易操作,却又是大家轻易不敢涉足的技术领域。这暴露出中国高等教育和理论研究的缺陷。所谓提升密度,是通过增加育种圃的种植密度,识别遗传方差和加大对基因型的选择压力。选系早代要高密度,筛选杂交组合也要增加密度。现在,大家已经普遍接受高密度育种原理,只是态度不坚决,原因是理论上还不很清楚。我们已经没有回旋余地,在育种方向和种质转型阶段,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行高密度育种策略。这是美国先锋公司70年代的技术,我们要学习和加快推广现代育种技术。本质上,这是个竞争力问题,不是小事情。 在十年转型期,我们必须抓好这两件事,目的是为2020年以后的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就是说,要做好心理准备,一直奋斗到2030年前后,我们的企业才有可能扭转十年倒退和十年争论所遗留下的被动局面,进入良性发展时期。 对全国来说是抓好两件事,但对一些基础较好,种质和技术积累较丰富,正在提高育种圃试验密度的企业和科研单位来说,还有必要抓好第三件事,即建设新品种测试网和信息平台。一些企业已经按照新思路培育自交系和杂交组合,现在需要贯彻高密度筛选策略,建立多年多点试验,利用G×E效应筛选优良基因型。这显然要把前面两件事做好,才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新品种测试网。 有人建议这三件事齐头并进,但就全国来说,当前应强调高密度育种策略。所谓转型是在10年倒退加10年徘徊的基础上重新向合理方向回归,必须经过高密度育种这个过程,而不可犹豫。跨国公司经过几十年发展历程,技术和种质积累相当丰富,他们在中国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技术,而中国育种者不但缺乏积累,还处于向上攀登的艰难过程;个别外企曾经对我们威胁甚巨,现在却表现出保守性。但这只是暂时现象,我们是要缩小差距,因而不可动摇自己的创新方向。 虽然中国玉米育种刚开始大规模转型,但已经取得可喜进步,一些民间育种者起步早,调整育种思路比较快,东北和黄淮海地区都出现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杂交种。虽然个体育种队伍鱼龙混杂,但其中不乏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者,而个别科研单位包括中央单位或类似人员中竟出现剽窃育种现象。倒是一些基层育种者正在脱颖而出,备受瞩目。希望民间育种者埋头苦干,低调行事,坚持探索,从模仿走向创新。民间育种者朝基础种子公司的方向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五、十年大发展 经过十年倒退和十年争论与徘徊,现在基本扭转了玉米育种的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为今后大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但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赢来中国种业技术值得期待的大发展时期。在此之前,我们将长期面对严峻的竞争压力。 跨国公司已经完成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接下来是发起攻势,在各个方向逐一突破,可能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中国育种研发体系包括国家、省和地区三个层面,还有大中型企业和民间育种者。国家层面的研发系统效率低下,行动缓慢。中国一直理不顺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关系,而产业政策中又缺乏鼓励基础种子公司发展的制度安排,现在蓬勃发展的民间育种者却在填补这项空白。民间育种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但这支队伍比较复杂,需要区别对待和适当扶持。 剽窃育种现象很复杂,可通过接受UPOV1991版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自会引导育种者向着创新的方向转型,剽窃现象会逐渐消除。我见到几个成绩突出的民间育种者恰恰表现了较好的创新能力,但他们需要支持。这一段话不是袒护侵犯知识产权现象,而是建议通过修改法律法规的途径制止侵犯知识产权。退一步说,要严格执法,即使按照1978版本,也应该打击侵权行为,但由于利益纠葛,大学和科研单位也搅和近来,加剧了体制和技术混乱,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没有办法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和优秀品牌。同时,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有创新能力的民间育种者更受青睐,更有市场前途。对他们要鼓励和支持。 2020年以后,将是我国玉米育种技术和种业大发展时期,但这取决于育种者是否自觉地接受商业育种的理念,今后这几年是否大幅度调整育种方向、目标和技术路线,还取决于政府支持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坚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同时修改种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排除干扰,促进种业发展。 如果管理部门态度坚决,政策明确,措施得力,在2020年至2030年,我国有可能在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上缩小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出现真正的大企业,并有可能走向亚洲种业市场,而在国内市场则扛住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但这一切都是命悬一线,取决于政策,而技术是第二位的。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基层育种人员已经明白,商业育种的原理就那么一点点,但来之不易,我们要按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实践和向前推进,那样,中国玉米育种还是有希望的。但同样实行商业育种,结局可能会很不一样,有的企业做得好些,有的育种者可能就不那么顺利,先起步者容易抓住机遇,后来者往往在竞争中就差一点点,但结局却很不一样。市场竞争要抢占先机。那要靠自己努力。
1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风起青萍——玉米滞销降价
jiangming800403 2013-2-27 10:08
昨日 (2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 微博 )》记者从卓创资讯网站了解到,近期我国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收粮价格节节走低,市场14%水三等玉米最低进厂价已跌至1960元/吨,合每斤不足1元,时隔数年后重返“1元”时代。 “现在从农户那里收的玉米,价格大概一斤9毛5。”一位吉林的玉米种植户告诉记者。 步入2013年以后,全国玉米价格持续走低。 一亩田数据中心做的近期全国玉米价格走势统计显示,2月18日全国玉米价格为2.46元/公斤,之后呈震荡下滑态势,2月25日已跌至2.38元/公斤。 “这是元旦过后东北粮价下降最快的一段时期。”卓创资讯玉米行业分析师徐晓苗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玉米价格在1月中旬开始走低,一直持续到现在,预计下跌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昨日,中国玉米网从吉林省延边地区某贸易商处获悉,当地个人粮库收购40%~45%水分新玉米的价格为0.5~0.6元/斤。 市场分析认为,玉米价格可能要到二季度初才会回升。 “去年冬天下雨较多,粮食含水分较多,价格卖不上去。过了五一粮食水分降下来之后,价格才会涨上去。”上述农户表示。 去年冬季,我国东北地区降水量较多,增加了粮食的水分含量,导致玉米不易保存,促使农户急于抛售。 徐晓苗分析称,现在玉米的总体需求不尽如人意,供应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是由于年前农户惜售心理,导致大量粮食推迟至年后售卖;二是粮食水分偏高,高水分玉米不易保存,导致农户集中抛售。 “现在的粮食达不到安全水分,进入粮库前必须烘干,而烘干需要很大成本。”上述农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安全水分要求的水分含量是14%~15%。而据了解,当前东北地区玉米水分含量平均在30%左右。 下游需求疲软“夹击” 据中国玉米网的消息,农历正月十五过后,东北产区销售活动重启。不过,因近期市场 行情 走弱,贸易商观望气氛浓厚,多数压价收购。 据了解,作为玉米下游的两 大消费 主体,当前饲料养殖和深加工企业正面临着加工效益疲弱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销售,造成了供强需弱。 徐晓苗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主要产品为淀粉等,而当前淀粉的市场销售疲软,导致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从而影响了其采购玉米原料的积极性。 一般来讲,玉米深加工可以占到玉米年消费量的25%左右,另外约65%的玉米用来进行饲料加工。 据悉,东北地区的玉米主要供应饲料企业,且集中于生猪养殖方面。 数据显示,本周猪粮比价从上周的6.19:1暴跌至5.91:1,同比下降16.22%。已经跌破6.0的盈亏点,猪市正式进入亏损期。 徐晓苗认为,猪粮比从7.5:1跌到现在的5.91:1,无疑会影响上游生猪养殖企业的积极性,继而影响下游饲料加工企业,从而影响玉米的市场需求和价格。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1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 GenNetics在线发表玉米穗行数数量变异机理文章
lycdenmark 2013-2-5 11:37
3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藻是未来的燃料吗?能源政策有争议
热度 5 zhpd55 2013-1-24 17:54
2012 年 3 月 8 日 Nash Keune 在《国家在线评论》( National Review Online )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 藻 类 是 未来的燃料 吗 ? 奥巴马总统 2012 年的最新可再生能源定位就是藻类。他在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Miami )演讲时 , 宣称他的政府将在燃料方面投资 2400 万美元 , 并声称 “ 不管你信不信 , 我们可以依靠美国自产替代 17% 的进口运输石油燃料”。 2010 年 , 美国能源部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创建可持续藻类生物燃料财团 (SABC) 拨款 600 万美元 , 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创建藻类生物燃料商业化财团 (CABC) 拨款 900 万美元 , 对夏威夷凯鲁亚·科纳( Kailua-Kona, Hawaii )的 Cellana LLC 财团也拨款 900 万美元。然而 , 据科罗拉多矿业学院(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助理教授 Matthew Posewitz 博士估计 , 还有上百家学术机构也在致力于将藻类转化为燃料的研究工作。 从藻类制造燃料并不像听上去的那么荒谬,甚至可以将对藻类的研究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就有科学家推测可以由藻类通过提取生产脂质的可能性,然后再进行转化和精炼使其转化为燃料。有研究人员把石油本身看作是 “ 古代藻类 ” 。 藻类脂质与我们从化石燃料中提取的物质非常类似,它只是没有一直在地下进行长达 2 亿到 3 亿年的漫长分解罢了。 藻类燃料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玉米相比具有一些实质性的优势,有研究人员估计,藻类会在其生命过程中消耗 CO 2 , 实现自身作为燃料产生 CO 2 的再利用即碳中和,不会对大气带来温室效应。与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生产不同 , 藻类燃料能自由与化石燃料混合 , 这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输送。在相同面积情况下,藻类的产量是玉米产量的 10 倍,而且 藻类甚至可以在沙漠中种植 。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玉米种植需要良田,而且是适宜粮食生产的耕地 , 无疑会使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基于这种原因,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要求 20 国集团停止补贴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生产。假设美国沙漠自然资源保护者对于利用沙漠养殖藻类有抗议 , 藻类也可以在养殖池进行培养 , 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因为藻类养殖不会与玉米等其他粮食生产争占土地。但藻类燃料仍然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关于藻类微生物尚有太多的未知因素,在藻类可以用来取代我们目前使用的石油,更不用说是其中的 17% ,甚至任何比例,研究人员将需要从基因方面强化藻类,分离出最佳、最健壮的菌株,并对其在不同生长系统中的生长情况进行测试。目前 , 藻类燃料费用约为 8 美元 / 加仑。为了生产 1 加仑 藻类燃料水的需求量为 350 加仑 。兰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 )的一项最新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藻类燃料的适销性至少还需要十年。如美国能源部藻类可行性报告的合著者艾尔·达津斯( Al Darzins )所言, “ 通往藻类生物燃料的商业化之路可能并非完全依赖于任何一个单元操作或技术 , 而是依赖于这个行业的整合能力以及可伸缩技术的解决方案 ” 。 风险投资家和私营公司已经开始投入这项研究。 2009 年 , 埃克森美孚( ExxonMobil )石油公司与合成基因组( Synthetic Genomics )公司合作,成立了一个 6 亿美元的伙伴企业,研究藻类燃料萃取和生长技术。几家不同的风险投资公司 , 包括比尔 • 盖茨的级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Bill Gates’s Cascades Investment LLC )和洛克菲勒家族的 Venrock ( Rockefeller family’s Venrock )已经在蓝宝石能源( Sapphire Energy )投资了数千万美元。蓝宝石能源成立于 2007 年 , 是藻类研究的领军企业 , 已经培养了藻类 4000 多种不同菌株。该公司已经生产藻类喷气式飞机使用的航空燃料 , 并由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应用试飞。 2011 年 11 月 , 蓝宝石能源公司被《福布斯》( Forbes )杂志列为美国最有前途的 16 家销售额过百万美元的公司之一。 藻类燃料研究的教训是政府资助的风险资本主义一直是一种主要的市场利益滞后指标。藻类投资已经起飞,而政府正忙于补贴其他事情 , 这是最好的。在藻类燃料开发方面,许多研究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死胡同,迄今为止已经工程化筛选的 4000 种菌株,只有其中极少数将产生重要影响。私人担忧和当地担忧超过了愿意慷慨投资这些努力并愿意承受任何现有损失。事实上 , 即使接受了美国能源部拨款的三个财团中的任何一个 , 都收到了大量私人投资。例如 ,Cellana LLC 财团接受美国能源部拨款最多(900万美元) ,另外 筹集资金约 1 亿美元。 肯尼斯 · 格林( Kenneth Green )是一位常驻美国企业研究所(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的学者,也写了很多关于生物燃料方面的作品 , 通过对藻类研究提供资助推测 , 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播美国能源部为藻类研究的投资 , 奥巴马政府正试图提供一些积极的、真正具有潜力的对策 , 面对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和穿越保护区( ANWR )、 Keystone 输油管道( Keystone pipeline )、页岩储量等进行的持续争论。但绿色组织对奥巴马政府兜售其藻类研究也表现出一种无动于衷的态度。政治化的藻类研究可能对其研究本身带来一场灾难性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迫使负责任的私人投资藻类研究的资金撤出,而吸纳一些不负责任的投机商进入藻类研究领域,使投资成为一种不可靠的政治足球 , 随后就是绿色组织描绘的那样,成为绿色死亡之吻( green kiss of death )。作为能源政策争论一直持续到 2012 年之夏 ,但是 奥巴马政府将继续颂扬其在藻类研究方面的投资。在这种环境下 , 由于私营部门愿意投资藻类研究 , 联邦资金就没有必要再插手,否则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个人分类: 新观察|7906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俄罗斯取消对转基因玉米NK603临时禁用
热度 1 bioxncai 2013-1-20 16:17
俄罗斯国防部管辖的对环境卫生和流行病监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人类福利联邦服务处”( The Federal Service for Supervision of Consumer Rights Protection and Human Welfare )报告说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营养研究所王城对康草甘膦的转基因玉米 NK603 安全性的评估, 分析了在整个评估时期人类食用 NK630 的结果。 根据对转基因玉米 NK603 的科学分析结果, 我们的结论是: • NK603 的化学成分与其相应的非转基因玉米实质等同; • 草甘膦蛋白( CP4 EPSPS )对人类既没有毒性也不是致敏因子; • 在对转基因玉米 NK603 组的所有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揭示,没有任何毒性,基因毒性(即不损害 DNA 引起突变或癌变)过敏性,致敏作用和免疫性改变作用, 与常规的非转基因玉米一样,也没有任何协同副作用。 目前,转基因玉米 NK603 已经在包括欧盟, 美国, 中国, 巴西, 日本,阿根廷,加拿大等在内的 17 个国家注册,并被批准用于人的食品。 在上述国家作为食品使用的整个期间从没有发现转基因玉米 NK603 对人类的健康有不利副作用。对法国人发表在“化学品的食品和毒性杂志”( "Food and Toxicology of Chemicals” magazine , September 19, 2012 )上的文章做了全面分析后, 所做的结论是, 那个法国人的研究报告完全违反了科学研究的程序。 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 )的官方结论和许多独立专家的观点, 我们的结论是法国人在食品和化学品毒性杂志上发表的 NOK603 致癌的研究论文是不可信的。 有鉴于此, 我们取消以前对转基因玉米 NK603 暂时禁止使用的禁令。 英文原文链接: http://news.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8695.htm 转自中华网: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55/88/26/5_1.html
17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育种专家佟屏亚先生点评2012年种业要事
热度 1 蒋高明 2013-1-9 21:56
佟屏亚先生是玉米界德高望重的育种专家,他的点评是很有分量的,转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佟屏亚:点评2012年种业要事 作者: 佟屏亚 发表时间: 2013-01-08 评价得分: 暂无 查看评论 http://book.wyzxsx.com/article.php?id=3264   2012年,中国种业有喜事也有囧事,有坦途也有坎坷。中国种业市值跃升至1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经过梳理有32家获得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资证;种子企业建成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已成共识,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是一个难迈的坎。    一、“一号文件”强调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新华社,2月1日)   点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孕育的中国种业,从座胎儿起就是个“畸形儿”,育、繁、推脱节,产业链割裂。90%以上的种质资源和育种人员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90%以上的科研经费投入到应用技术研究。种子公司只卖种子,不搞科研;科研单位只管育种,不问市场。育种研究、种子繁育、技术推广自成体系。中国种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和资金有限,种子企业要想进入市场必须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种才能跨进市场的大门。“一号文件”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推进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是明智决策。    二、浚单2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浚县农科所完成的“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温家宝总理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程相文颁发了获奖证书。(新华网)   点评:基层科研人员能出成果,靠的是坚忍不拔、执著追求。程相文领导的科研团队40年如一日,辛勤劳作,有12个玉米品种通过审定,其中浚单20全国种植面积最多时达4700万亩,荣获国家大奖。温家宝总理写给程相文的亲笔信说:“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一大批像程相文这样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有为科技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程相文献身玉米育种事业的事迹应该表彰。”   三、 农业部推介主导品种再陷窘境   农业部办公厅推介发布2012年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被推介的28个玉米品种中,有刚刚被通过国审品种,如京科968、中单909等,而很多民营企业的品种没有被推介。(2月8日农办科 9号)   点评:农业部科教司推介玉米品种又留下了纰漏。推介了郑单958和浚单20,却没有推介种植面积居第二位的先玉335。官员可能会理直气壮地说,先玉335是“外企”培育的,但被推介的品种中却有一个正大619,它也是外企培育的啊!这就又回到农业界热议的先玉335“虫子不吃”、“猪不下崽”的老问题上了。怎么回答?又够科教司的官员招呼一阵子了。农业部很习惯发布“通知”,搞个“推介”,指令全国用何品种;何时播种。今天基本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了,农业部官员应该经常到种子市场和田间转看一看,“推介”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四、农业科研院所,中央再吹体制改革号   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为事业单位。(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点评: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最概括地解读:“基础研究政府办,应用技术企业办。科研院所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把种子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今天农业科研院所的一整套体制,完全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照搬过来的,“苏联”已经沉没20多年了,俄罗斯可能也不搞这一套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央再次吹响体制改革进军号,期盼科技部和农业部要有行动,在实质问题上迈大步。    五、种业“创新战略联盟”能走多远?   科学技术部发布《农作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由33家单位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登海种业、中种集团、大成集团等企业。山东登海种业任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科学技术部,4月28日)   点评:国务院《意见》第(八)款关于“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规定:构建一批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好事啊!因为有经费扶持又有品种优惠,很快,各省(区)此类“创新战略联盟”纷纷亮相。快速建立起来的“创新战略联盟”依然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是市场行为,需要经历市场竞争的历练。若不从体制改革入手实现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结合,所谓的“创新战略联盟”只能是虚文巧饰、哗众取宠,摆个样子给你看,等待“给予扶持”或“政策倾斜”。经由政府计划主导的松散的战略联盟能走多远?拭目以待。    六、从“大部门制改革”说到种子产业的发展   媒体报道科技部职责调整与剥离的设想:“科技部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发展计划司和社会发展科技司的职能划归工信部,成立‘工业和信息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并入农业部,基础研究司、国际合作司以及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归并入教育部。”(《华夏时报》,5月19日)   点评:十八大报告指出“稳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遵循这个思路,从顶层设计“科技部变革”,剥皮剔骨,将会引发农业科研体制一系列的深层变革。一是农业科学属于应用技术科学,基础研究比例很少,随着“科技部变革”,基础研究这一块理所当然地划归教育部了。二是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如种子、化肥、花卉、饲料、农药和农产品加工等)贴近市场的研究项目和人员应该进入企业,企业建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种子产业才会兴旺发达。这不仅需要大刀阔斧的政治勇气,也需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该有多少脱胎换骨的阵痛,壮士断腕的决断,甚至凤凰涅槃的悲壮!    七、面对洋种子“竞争”应有行动啊   中央电视台以《玉米:洋种子逼退中国种子》为题,播发东北地区玉米先玉335种植情况。报道说,玉米种业逐渐失守,如不采取相应对策,我国的玉米种子市场十年后将被跨国种业集团控制。(《经济半小时》,5月24日)   点评:现代种业竞争的核心是优良品种,农业生产力的突破与跨越,总是以种子革命为先导。新世纪以来,先玉335种植面积超过4 000万亩;正大号玉米遍植十多个省区;德美亚玉米扎根东北;迪卡号玉米西南热销;利马格兰公司育成利玛玉米系列;先正达多个玉米品种通过审定。跨国公司在中国土地上培育出适合生态环境的新品种,为农民增产增收,也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这应该是 “ 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古云:师夷长技以制夷。应该认真学习它、超过它。政府和官员应该有行动啊。切莫是“铁打营盘流水的兵”、“当天和尚撞天钟”!    八、玉米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大豆”   农业部韩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玉米战略》一文,强调在粮食安全战略中必须将玉米放在重要位置,把玉米产业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决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人民日报》,5月28日)   点评:韩部长文章论述全面,措施清楚。但文中突然插入了一句:坚决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外行人如坠五里云中,玉米和大豆是两种作物啊?而业内人立即明白这不是空穴来风,玉米真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大豆”!其一,农产品价格偏低,种地不如进城务工。二是,农田不断减少,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圈进去了。三是,玉米“九连增”,这是以减少大豆棉花面积为代价的。四是,媒体报道“洋种子”逼退国产种子,而国内科研院所固步自封,缺乏紧迫感和和责任感,没有优良品种怎么去竞争呢?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    九、炒作“太空种子”引发争议   神州9号载人飞船搭载了近百种农作物种子,在太空遨游13天成功返回。“太空种子”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出现十几家销售“太空种子”的网店。(新华社 6月27日)   点评:随着神州9号载人飞船归来,“太空种子”掀起又一波促销浪潮。市场上炒作“太空种子”最多的为蔬菜类,还有“太空水稻”亩产1 400多公斤,“太空玉米”亩产1 500多公斤。“太空种子”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科研院所、种子企业乃至个体商家,都可以每克种子付款500元至5000元进入太空,挂一个“航天育种基地”招牌标价30万元。全国已有224个航天育种研究团队,超过60处航天育种基地。市面上挂个“航天育种”牌子,借噱头、炒概念、贴标签,深层潜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从源头取缔“航天育种”虚名,炒作“太空种子”就自生自灭了。    十、中央电视台,谁是“杂交玉米之父”   中央电视台报道: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被称为“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培育的超级玉米超试1号,亩产1402公斤?这个新品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43.5%?累计为国家创造效益1000多亿元。(《晚间新闻》,9月1日)   点评:农业科技界都知道,“杂交玉米之父”荣誉称号代表的是上世纪一个科学家集体。进入新世纪,玉米科技界弥漫虚夸浮躁之气,媒体给名人“戴帽”成风。例如“杂交玉米之父”、“高油玉米之父”、“高蛋白玉米之父”、“紧凑型玉米之父”等等,业内人士对此“噱头”嗤之以鼻。玉米育种的每项成就都是后人沿着前人足迹逐步攀登。为什么一定要称为“父”?确切地说应该称为“儿”;谦虚的科学家都自称是“学生”!媒体科学缺知,满纸谎言,全是问号,把李登海捧上 虚无缥缈 的神坛。希望中央电视台记者和李登海先生正本清源,主动地向社会澄清“杂交玉米之父”、“超级玉米”不实之词以及虚夸浮躁的言行和作风。    十一、农业部批准发放首批32家亿元资证    农业部公告第1832号。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发放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32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中国种子协会,9月25日)   点评:种子企业迅速行动起来:一类是国企老板忙兼并。二类是上市公司购买品种或招募科研人员,培育自主产权品种和增强研发能力。三类是规模相对较小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增值晋级亿元或3000万元企业。四类是中小公司搞联合。组织5~6家公司,换个“面孔”,迈入“门槛”,最后再一声吆喝:咱也是3000万了!种业兼并重组不能是简单地相加,而应是优势互补,产生1+12的协作效应和规模效益。通过《办法》推动种业兼并整合缺乏输送正能量,缺乏强势资本运作,科研院所的育种资源未能进入,仅仅起到了规范梳理作用,未能从实质上改变种子企业的弱势,更多的只是一种表象。    十二、实行品种“谁审定、谁经销、谁负责”制   10月18日,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农业部负责人表示今后要加强品种审定制度建设,修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提高申请门槛,制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管理办法等。(中国种子协会网)   点评:现行的品种审定程序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制度性腐败。品种审定靠“送”已经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审定委员会成为品种造假的“始作俑者”,潜规则盛行的后果是频发的种子坑农事故,当受害农民群起上访找政府索赔时,经营厂家几乎无例外地甩出一句话:品种是“国家审定”的,要索赔找农业部去!有哪一位农民敢到京城说事啊?叹口气忍了吧!政府的重要社会责任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以社会效益为使命”;品种审定委员“受聘”代表农业部,应该严格把住“品种审定”关,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建议品种审定应在阳光下进行,实行“谁审定、谁经销、谁负责”!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2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欧洲权威机构作出最终评估,否定法专家转基因玉米致癌论
bioxncai 2012-12-1 16:44
新华网布鲁塞尔11月30日电(记者 王寰鹰)欧洲食品安全局日前就法国卡昂大学研究人员关于美国孟山都公司NK603转基因玉米毒性的研究作出最终评估,彻底否定了这种转基因玉米有毒甚至致癌的研究结论。 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卡昂大学研究人员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仅缺乏数据支持,而且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方法都存在严重漏洞,这些问题说明,可接受的科研标准在实验中没有得到遵守,因此,没有理由重新审查先前就NK603玉米安全性所做的评估。 欧洲食品安全局强调,上述结论是依据该局专家以及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内的6个欧盟成员国就卡昂大学的这份科研报告各自所做的独立评估得出的,欧洲层面在这个问题上有广泛共识。 英国期刊《食品和化学毒物学》今年9月19日刊登了法国卡昂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等人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其长达两年的研究显示,喂食美国孟山都公司NK603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寿命比正常实验鼠短,且前者出现肿瘤的几率更高。该报告对已经在欧盟获准上市的这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在获悉上述发现后,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均对塞拉利尼等人的研究展开调查。欧洲食品安全局10月4日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认为这项研究的目标不明确,实验设计、指导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诸多重要细节被省略,仅凭报告中给出的信息并不能得出相关结论,也不足以证明NK603转基因玉米存在安全问题。该局要求研究负责人提供更多相关信息,以增强报告的可信度。但这一要求被塞拉利尼拒绝。 目前共有两种转基因作物获准在欧盟种植,分别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MON810转基因玉米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Amflora转基因土豆。此外,包括NK603转基因玉米在内的44种转基因作物获准进口到欧盟销售,品种涵盖棉花、大豆、油菜、土豆和甜菜等。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01/c_113872097.htm
1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米什么时候进中国的?——凤凰台也扯淡
热度 4 chenhuansheng 2012-11-21 19:20
刚才6点过的时候,在食堂吃饭。电视上凤凰卫视某台正在播一个纪录片。讲述羌族风情。 其中一段说到,每到秋天妇女们都很忙碌,因为玉米成熟了。妇女们把玉米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有的直接进仓,有的会挂在屋檐下或者墙壁上。分开储存以便一年不同时节的食用。并强调“这是羌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 数千年?玉米到中国才多久啊?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玉米是产于美洲的,哥伦布把她从美洲带入欧洲,然后经过各种途径才带到中国来的吧。哥伦布市什么时候人呢?好像比下西洋的郑和还要晚一点,这从欧洲传到中国是不是还要滞后百八十年的。那么,数到今天玉米如中国,时间该不会超过1000年吧?怎么羌族人种植玉米、存储玉米到成了流传几千年的传统了呢? 编剧是不是也太不严谨了?你说大禹是羌族人、炎帝是羌族人,我都可以接受啊,反正那好似后民族还没有分离嘛。但是玉米这个事,可不要乱讲啊! ~~~~~~~~~ 在何老师的提醒下查看了《中国玉米的早期栽培与引种》一文,甚为惊讶。转引至此,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下载来看看。 中国玉米的早期栽培与引种.pdf
3715 次阅读|7 个评论
新酶有助于提高玉米产生更多的燃料乙醇
zhpd55 2012-10-31 15:17
新酶有助于提高玉米产生更多的燃料乙醇
诺 维信( Novozymes )是丹麦一家世界工 业 用酶生产的领头企业, 2012 年 10 月 30 日 宣布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工业用酶 —— Novozymes Avantec ,这种酶可以使玉米生产更多的生物燃料,对于解决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以牺牲人用口粮为代价换取生物燃料具有重要意义。据说这种工业用酶可以使玉米生产乙醇的产率提高 2.5% 。这就意味着生产同样的乙醇,使用 Novozymes Avantec 之后,会减少玉米的消耗量。利用玉米生产生物燃料的厂家也不少,以美国一家企业为例,年消耗大约 90 万吨饲料级玉米生产 1 亿加仑 燃料乙醇,同时副产 30 万吨动物饲料( DDGS )以及 8500 吨玉米油。如果使用 Avantec ,在保持乙醇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会 节省 2.25 万吨玉米。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物质和生物能源教授 Claus Felby 说 , 从技术上来讲 , 这种酶并不会对于燃料用生物乙醇生产带来一次革命 , 但是 , 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使资源利用更有效。第一代生物乙醇经常受到人们的抨击,但是有一个却被忽略了,那就是在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同时,也在生产动物饲料。第一代生物燃料是由糖和可以耕种的植物油生产的 , 而第二代生物燃料是基于包括作物残留物、废弃物、藻类和木质材料等。 丹麦首都 哥本哈根 的一位 可持续农业与绿色和平组织活动家 Dan Belusa 建议诺维信 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到 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替代方面 , 即将 酶催化用于转换市政废物,使其变成有用的资源。 Dan Belusa 说: “ 粮食危机日趋紧张和将市政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之间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2012 年 10 月的早些时候,一名联合国官员呼吁欧盟和美国完全放弃生物燃料,作为土地由农民用于生产他们需要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国际性议题和批评家关注的一个顶级话题 , 某些地区生物燃料已经开始直接影响到食品生产 , 导致全球食品价格的上涨。 诺维信执行副总裁 Peder Holk Nielsen 说: “ 大多数美国乙醇厂对可用淀粉的转化率在 90%~95%之间 , 所以对于企业主提高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尚有很大的开发潜能。事实上 , 如果美国所有的乙醇生产厂家开始使用 Avantec , 他们会节省 300 万吨玉米。 Avantec 是诺维信公司专门为生物燃料工业生产研制的一种最新的工业用酶产品。在过去的 5 年间 , 诺维信不断改善酶技术,已经帮助生物燃料生产行业提高淀粉转换效率 5% 。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国 , 玉米乙醇的生产量预期在 2012 年会达到 133 亿加仑。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phys.org/news/2012-10-enzyme-fuel-corn-danish-company.html#nwlt http://www.novozymes.com/en/news/news-archive/Pages/Corn-ethanol-with-less-corn.aspx
个人分类: 新科技|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技术也无法拯救东北大豆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2-10-29 15:45
只要玉米有更高的比较效益,东北农民就会继续减少大豆播种面积,除了那些生育期短,不适合种玉米的黑龙江北部和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地区。抗除草剂转基因是适用于大规模集约化种植的技术,从而拉低了美洲大陆的生产成本,以及大豆的国际贸易价格。东北玉米是大豆单产的3~4倍,而大豆价格只是玉米价格的2倍左右,当然这主要是玉米的国内价格一般要高于国际价格,而大豆价格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即使采用了转基因技术,中国大豆的成本也不可能和规模经营(转基因也是为规模经营服务的)北美农场相提并论。只要大豆的比较效益低于水稻与玉米,即使转基因技术,也无法拯救东北大豆。 参考文献:陈沐.大豆往事——别说“中国大豆输了美国是因为转基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9193do=blogid=627238 当然,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大豆或许是高价值的。其一大豆是固氮、养地作物,其二大豆秸秆的营养价值比玉米秸秆要好,适合养牛养羊。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1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推荐:育种者玉米田的博客
yuchyu 2012-10-29 12:05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14208254_1_1.html SPAN class=title comp_title="玉米育种 (34)/em"玉米育种 (34) 现代美国马齿型玉米商业育种的种质… ( 2 / 869 ) 2011-10-26 19:58 迪卡516思考之三 ( 7 / 1238 ) 2011-09-23 15:09 迪卡516思考之二 ( 0 / 844 ) 2011-09-19 21:01 迪卡516之思考 ( 0 / 1096 ) 2011-09-17 16:19 有用与无用 ( 5 / 686 ) 2011-06-18 17:35 玉米育种研发实力,怎么评价? ( 12 / 555 ) 2011-04-05 08:56 谈玉米育种小区测试中收获测产的机… ( 4 / 414 ) 2011-03-12 10:06 浅谈玉米育种南繁管理模式 ( 0 / 328 ) 2011-03-12 10:06 杂谈玉米田间测试 ( 4 / 759 ) 2010-10-29 21:10 玉米田随想-用心看材料 ( 6 / 595 ) 2010-10-24 19:31 对下一代杂交种类型特点的思考 ( 8 / 613 ) 2010-10-03 17:59 博文转载—先锋公司的育种研发管理… ( 10 / 815 ) 2010-06-08 07:41 玉米品种的寿命 ( 14 / 1000 ) 2010-02-06 20:00 谈商业育种项目管理 ( 4 / 443 ) 2009-10-10 00:03 回交导入群体改良法—一种臆想的育… ( 7 / 537 ) 2009-10-08 09:11 谈育种材料的命名 ( 2 / 416 ) 2009-10-04 13:45 没有完美的系但有完美的杂交种 ( 26 / 600 ) 2009-08-23 09:24 博文引用—商业育种需要建立技术核… ( 4 / 422 ) 2009-08-02 18:22 谈玉米播种的机械化问题 ( 9 / 587 ) 2009-06-25 21:20 杂谈玉米杂交种的密度 ( 5 / 728 ) 2009-04-28 20:50 由现代战争所想到的 ( 7 / 288 ) 2009-02-19 07:18 关于利用78599类种质(PB)改良Rei… ( 13 / 748 ) 2009-01-27 14:24 单倍体育种的几个问题 ( 29 / 1854 ) 2008-08-15 09:12 我对郑单958和先玉335的思考 ( 43 / 3406 ) 2008-05-24 11:46 一篇旧文章—QPM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1 / 436 ) 2008-05-04 12:58 介绍一个世界性南繁基地——智利 ( 8 / 391 ) 2008-04-24 18:52 作物育种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 6 / 487 ) 2008-03-28 04:50 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 ( 21 / 812 ) 2008-03-25 03:53 谈现代商业玉米育种策略 ( 15 / 929 ) 2008-03-09 09:00 也谈玉米育种选系中的眼睛亮 ( 14 / 599 ) 2008-02-19 09:44 我国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二) ( 6 / 849 ) 2007-11-13 09:46 我国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一) ( 0 / 776 ) 2007-11-13 09:00 美国商业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 ( 1 / 634 ) 2007-09-04 11:11 玉米育种发展动态 ( 0 / 600 ) 2007-09-04 11:09
2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背后的商业利益推手
wya 2012-10-29 09:48
“转基因玉米致癌试验”研究者有话说 http://discovery.163.com/12/1028/10/8ET7TT0S000125LI.html?from=index “75%的质疑来自转基因作物公司” 南方周末 :你的试验结论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议,你怎么评价? 塞拉利尼 :如果争论针对研究本身,是可以接受的。 但据我们统计,针对我们这项试验的约75%的质疑,都来自转基因作物公司与工厂。 我认为,这些质疑背后,是难以掩盖的经济利益作祟。在9月19日之后的几天内,他们密集而盲目地批评、质疑我们的研究,不断地对媒体喊话,说我们的研究工作不好,这是一种诬陷和打击。 南方周末 :质疑的声音集中在哪些方面? 塞拉利尼 :很多质疑是关于大鼠品类、试验周期以及大鼠的数量。我们试验中使用的大鼠,正是转基因生物技术开发和生产公司——美国孟山都用于评估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性试验的大鼠。这种大鼠是国家毒理学项目在致癌研究中推荐的大鼠品系,过去也常被用在长期的毒理学与致癌科学试验中,只是以前没有遭到质疑。 孟山都开展的试验,每组大鼠数量也是10只,试验周期停留在90天以内。和众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试验一样, 我们的试验同样证明了在90天以内,没有发现转基因玉米的副作用。只是在试验的第四个月,我们发现了第一颗肿瘤,到试验后期,我都被那么多肿瘤吓到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方周末:研究者受访谈“转基因玉米致癌试验”
蒋高明 2012-10-28 12:01
研究者受访谈“转基因玉米致癌试验”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0927.shtm 这一个月,塞拉利尼(Gilles-Eric Seralini)疲于奔命地辩护那个引起全球轩然大波的试验——“转基因玉米致癌试验”。 塞拉利尼是法国卡昂大学的教授,曾是法国农业部与环境部转基因委员会的11名成员之一,也曾在欧盟任职。 风波起源于一个月前的一篇论文。2012年9月19日,塞拉利尼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发表研究文章称,用抗除草剂的NK603转基因玉米喂养的大鼠,致癌率大幅度上升。文中还附有长有乒乓球般大小肿瘤的大鼠图片。 试验结果一经公布,全球反转基因人士纷纷认为这是最有力的证据。而更多的学者、媒体甚至权威机构提出了质疑,有学者甚至指斥这项试验并非“一份单纯的科学报告,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新闻事件”。在中国,这项试验结果同样引起了一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公众恐慌和科学争论。 塞拉利尼说,《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总编已要求他写一篇回应文章,文章将于2012年11月在该杂志刊发。 10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和国家卫生安全署先后否定了关于转基因玉米致癌的研究结论,同时建议对转基因作物的长期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天,塞拉利尼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回应了外界对于其试验数据科学性、经费独立性的质疑,为争论提供了另一种声音。 “75%的质疑来自转基因作物公司” 南方周末:你的试验结论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议,你怎么评价? 塞拉利尼:如果争论针对研究本身,是可以接受的。但据我们统计,针对我们这项试验的约75%的质疑,都来自转基因作物公司与工厂。我认为,这些质疑背后,是难以掩盖的经济利益作祟。在9月19日之后的几天内,他们密集而盲目地批评、质疑我们的研究,不断地对媒体喊话,说我们的研究工作不好,这是一种诬陷和打击。 南方周末:质疑的声音集中在哪些方面? 塞拉利尼:很多质疑是关于大鼠品类、试验周期以及大鼠的数量。我们试验中使用的大鼠,正是转基因生物技术开发和生产公司——美国孟山都用于评估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性试验的大鼠。这种大鼠是国家毒理学项目在致癌研究中推荐的大鼠品系,过去也常被用在长期的毒理学与致癌科学试验中,只是以前没有遭到质疑。 孟山都开展的试验,每组大鼠数量也是10只,试验周期停留在90天以内。和众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试验一样,我们的试验同样证明了在90天以内,没有发现转基因玉米的副作用。只是在试验的第四个月,我们发现了第一颗肿瘤,到试验后期,我都被那么多肿瘤吓到了。 南方周末:有人担心致癌结果是大鼠食用转基因玉米过量所致,大鼠的食量是如何控制的? 塞拉利尼:这种试验有一个原则是,在正常的肥胖标准内,我们不应该限制老鼠的食量。在我的试验中,所有组的老鼠都没有食用玉米过量。而且,试验组和控制组的老鼠的玉米食用量是一样的。 南方周末:欧洲食品安全局、法国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和国家卫生安全署都对你的试验结果提出疑虑。 塞拉利尼:这些机构主要评估产品,不是评估科研文章。首先,欧洲食品安全局和很多其他机构都有利益冲突。几天前,欧盟卫生专员约翰·达利(John Dalli)就因利益上的冲突而离开。在转基因组委会,类似的情况不少。其次,法国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与国家卫生署以前都曾批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我曾与法国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沟通,但是讨论的结果不理想,他们不允许我来演讲解释我的试验结果。 好在他们都建议对转基因作物的影响进行长期研究,但我们建议暂时禁止转基因玉米NK603。重复试验,对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测定至少需要四年时间。 南方周末:近年来,你的好几篇文章的研究结果都被一些权威机构否定,对此,你怎么看? 塞拉利尼:否定我的都是同样一批机构委员会,比如欧洲食品安全局。据我了解,转基因公司与一些机构之前有秘密协定,它们努力把转基因试验控制在三个月内,避免做更长期的评估和检测。现在法国的一些机构开始转变态度,认为应该做长期的评估,它们甚至邀请我参与到转基因食品影响的长期评估试验中。我认为这是一种胜利。 “这是一项独立的研究” 南方周末:外界称你为“转基因的坚决反对者”,这样的角色会影响你的科学研究吗? 塞拉利尼:我不在意这样的称呼。但我的研究确实受到很多阻碍和压力。孟山都和有些监管机构写联名信给《食品与化学毒物学》的主编,要求删除我的文章,不予刊登发表。我的同事被建议不要与我共事。也有一些压力使政府和一些机构不给我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南方周末:有科学家和媒体就质疑这项试验的中立性,说绿色和平有为这项试验提供资金支持。 塞拉利尼:我们的研究不可能获得绿色和平支持的,因为绿色和平反对动物试验。这项试验耗资320万欧元,有4个资金来源。名为“对消费者和企业负责”的组织(CERES)提供了200万欧元,查尔斯·利奥波德·梅耶基金会提供了100万欧元,剩下的由基因工程独立研究与信息委员会和法国研究部提供。 实际上,这是一项独立的研究,独立于任何生物技术公司。 南方周末:另一种说法是,两家绿色食品零售业巨头家乐福和欧尚也是此项研究的赞助商。一般而言,绿色食品和转基因食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塞拉利尼:家乐福没有提供任何资金支持。欧尚是“对消费者和企业负责”的组织(CERES)的一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40万欧元的赞助。欧尚等食品零售公司也卖转基因食品,它们只是要求转基因食品评估和检测的透明度。自1998年开始,这些企业就表示要对自己所卖的产品负责,以保障消费者健康。 南方周末:这些争论是否会促使你去审视自己的试验? 塞拉利尼:不论外界怎么批评我的研究,我都会继续。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重新审视我的试验。我们的研究是目前针对转基因生物食品和杀虫剂的试验周期最长的、细节最翔实的试验。相反,我认为转基因生物食品生产公司应延长它们的试验周期。90天以内的试验是不够的,长远看来,可能遮盖了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副作用。我们甚至应该要求转基因生物食品生产公司,例如孟山都向外界公布它们开展的转基因安全试验及数据,我们需要这种公开透明。 “中国,比美国、加拿大等国强多了” 南方周末:除了反对你的声音,我们很想知道,哪些声音在支持你? 塞拉利尼:截至目前,除了支持我的团队和研究机构,目前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160名科学家签名支持我的研究。在法国,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已变成一场政治辩论。法国左翼政党基本认可我的试验和研究,但没能获得右翼政党高层的支持。因为右翼政党获得了很多来自转基因生物产业的支持。 南方周末:你个人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态度是什么? 塞拉利尼:我个人不反对转基因技术,我支持通过科技来认识基因。但我反对转基因生物产品没有通过长期的的安全性检测和评估试验就进入市场。 转基因生物食品中含有很多新的化学物,比如除草剂残留,目前这些进入到食物和饲料中的化学物没有被科学地检测。这表现在,以前的试验周期太短,不超过90天;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试验都没有,鉴于所谓的“实质等同性”原则(转基因生物与自然存在的传统生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如果它们在实质上相同,就同等对待,视为安全)。这个原则实际上是研究作物的化学成分,但它不可能研究所有的成分。如果转基因作物中的有毒化合物没能被很好地测量与认识,“实质同等性”原则并不能构成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生物作物的安全。 南方周末:你对中国在转基因问题上的态度,有所了解吗? 塞拉利尼:中国已经决定给转基因食品贴标识,阈值为5%(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含量高于5%时,则必须标识)。欧盟法规规定其标识阈值为0.9%。尽管中国规定要标识食品转基因成分上限较低,但比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家强多了,这些国家都采取自愿标签指引,这也是导致转基因作物在这些国家被广泛长期种植、出售的原因。 此外,中国和其他162个国家签订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我希望中国能有更多转基因生物作物的毒理学研究,因为在这方面有一个研究空洞。在发展转基因生物食品技术的同时,需要研究转基因生物食品对人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原题:“转基因玉米致癌试验”研究者有话说)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