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把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21109多少才有把握
shixiaoxin10 2012-11-10 03:40
上午和几个学生聊天,聊到考研多少才有把握。 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必须有决心,不能打酱油,除非你是天才;二是说到学习效率问题,上午4小时,只有两小时有效率,就打了一个吃包子的比喻,吃8个饱了,早知这样,前边那7个不吃了。两小时的有效率,是在其他两个小时的效率不高的基础上才有的,所以还是要投入超过他人的时间和精力。三是方法问题,抓住重点,适当或全面扩展。四是把握问题,一般百分制每门70分可以确保成绩可以过分数线,因为总分500,平均每门70就是350,这是最低预期,能够承受一定的不理想发挥;要想有把握,要按平均75-80的要求和目标学习,预期总分就可达375到400,可以承受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还有不同课程间分数的互补问题,如果政治、英语预期不会考的很理想,那就要在数学和专业课两门把分数拉上去,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保证总成绩。 这种聊天使我们同时联想到了生活。如果想干好一件事,做成一件事,上边的做法具有同样的指导作用。首先要有决心、讲效率、高投入、讲方法;其次就是事情成功的把握问题,要做到绝对把握的成功,必须对自己投入的预期结果做一个评估,考虑到不确定性,在什么样的投入基础上才能成功。进而确定目标,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个目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聆听学术报告?
热度 3 sqdai 2010-8-31 06:25
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听各类学术报告,是科研工作者实现科研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年青学人积累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时下,学术活动层出不穷,学术报告随时可听,有时简直到了应接不暇的程度。如何选择听取学术报告的机会?如何为出席学术报告会做准备?如何从学术报告中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如何把所听的学术报告与自己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一言以蔽之,如何聆听学术报告?现就自己多年实践的体会,向年青朋友们谈一些想法。 一、聆听学术报告的作用 众所周知,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绝对搞不好科学研究。特别是由于现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所需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光靠学习一些教科书或专著中的知识,必定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问题;阅读文献当然是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源泉,但文献中所反映的经常是人们几年或几十年前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因为前人的工作要经过酝酿、运作、写作、发表的漫长过程才见天日,相关信息才得以映入你的眼帘。相比之下,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会是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为及时、直捷的手段。在学术会议上,报告人谈及的多半是新鲜出炉的成果,有时会谈到今后继续工作的设想,在接着的讨论中,可使听众对议题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在茶歇时还可以参与你一言我一语式的舌战或讨论,也可以当面求教于报告人;在学术报告会上,可以听到报告人对自己的工作的综述或对某个专题的研究心得;对于原先陌生的问题,通过听报告可以长见识,甚至获得进入某一领域的敲门砖。不到会议现场,你哪里能获得这样丰富鲜活的信息? 如果你是一个聆听学术报告的有心人,那么,所产生的作用就会不仅仅限于获取信息;通过听报告,可以学到学术长辈和同行的治学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从而克服自己在科研中的缺点,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正因为如此,我一向热衷于参加学术活动,喜欢听形形色色的学术报告;一到假期,就争取参加较多的学术会议;对课题组成员(包括研究生),我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讲习班,现在国家对基础研究支持的强度增大,经费不再捉襟见肘,因此,对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的要求,我都尽力支持,本世纪我带的博士生几乎都参加过国际会议。 当然,带着功利色彩或纯粹游乐目的去参加学术活动是不足取的,对此,我在 2009-02-13 的博文学术会议功能的异化和改辙中已述及,这里不予赘述。 二、对聆听学术报告的选择 近年来学术活动、学术报告越来越多,每个人精力有限,必须做正确的选择。为此,对学术报告应有个大致的分类: 1. 鸟瞰型的 overview 。各种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由本单位特邀的专家牛人的报告即属于此类。报告人一般会对某个分支学科或专门性话题做较为全面的总结和综述,侧重于纲要性的、趋势性的描述和分析,不会拘泥于细枝末节。这类报告对了解学科发展的全面动态,增进综合知识,把握科研方向极有助益。我特别青睐于它们。 2. 专题型的 presentation 。报告人对某一个范围较小的专门性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描述,内容通常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或动机;问题的归纳与表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果;结果分析。学术会议中的分会报告、小会报告多属此类。 3. 讨论型的 talk 。在专题性的 workshop 或课题组的 seminar 上,经常出现此类报告,形式不那么正式,论述不一定完整,结果经常有不确定性,会上经常有激烈的争辩和讨论。此类报告经常会产生激烈的头脑风暴,在现代科研中起重要作用。 这里说说我对听报告的选择原则: 只要有机会,对第一类报告一定抓住不放,而且尽力投入地聆听。题材选择上基本上没有限制,符合自己专业的要听,远离本行的,只要撞到手头的,也要听,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等等,等等,照单全收。例如,我师母 李佩 教授每周五在北京中关村为老年协会组织一次各种类型的报告会,我若能撞上,一定听,比方说,听过甘子钊院士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报告、厉以 宁 教授关于经济学的报告,以及唐诗宋词、古琴弹奏等等,每次听报告都是美好的享受,都得益非浅; 倾听高水平的专题型报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心里品头论足,或者当场直抒己见; 用心投入 workshop 型的报告,把自己放到争论的旋涡里,努力通过讨论来明白一些事理。 对年青朋友的建议是:用享受新知识的心态去选择聆听学术报告,选择面应该宽泛一点,不要过分强调专业范围。科学研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 移植法 ,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用乃至移植,听陌生学科的报告,经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可为自己的科研方法武器库增添法宝。例如,在昨天化学专家 刘洪来 教授的报告中所讲述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我们力学工作者已开始广泛地用来做力学的细观和微观分析。有些文科类的报告则有助于自己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对聆听学术报告的准备 如果时间允许,在聆听学术报告之前,应尽可能做好准备。要了解下列信息: 1. 报告人的背景。他(她)的学术背景、专长、学术成就、治学特点等等。本所 seminar 前均有相关介绍,通过网上搜索,也容易认识报告人; 2. 报告的主要内容。涵盖范围、专业特点、模型与方法、主要结论、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听报告。 与此同时,最好带着问题去听报告,例如,想为自己拓展什么样的知识范围、向报告人当堂提出何种问题、报告后如何请教报告人等等。总之,准备得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四、怎样鉴赏学术报告的内容 进了学术报告会会场,怎样听好报告?这里头有学问。 首先应该承认,对所报告的专题内容,你一般懂得比报告人少,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听懂报告。那么,怎样来听半懂不懂的内容?唯一的方法是:抓大放小。抓什么? 一要搞明白 motivation 。弄清报告人干吗来做这个报告?他(她)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专题?通常,这是报告中最精彩、最重要、最容易听懂的部分; 二要搞明白 idea 。弄清报告人(或其前人)成功的关键。他(她)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如何提出假设?如何归纳问题?如何建模?如何求解?如何分析?这关头会有好多地方听不懂,不要紧,抓住个大概就行了; 三要搞明白 methodology 。高水平的报告人会明里告诉你,他(她)所采用的方法论的特征;没明讲的,你就心里暗暗分析,弄清报告人处理问题的来龙去脉; 四要搞明白 conclusions 。报告人所做的结论最值得关注,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对之品评。 在提问题阶段,应该积极地 aggressively 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记住钱伟长老先生常说的 没有愚蠢的问题,不提问题才愚蠢 。 再补充一点:学界牛人的 oral presentation 的本事通常极好,应认真分析其口头表述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展开的?如何起转承合?如何运用语言?如何抓住听众?报告人的 ppt 稿有何高明之处?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关于如何做好 oral presentation ,可参看我的 2009-7-30 的博文。 五、聆听学术报告的应有心态 带着不同的心态去听报告,收效就会不一样。正确的心态应该是: 以享受科学知识大餐的心态,怀着满腔热情去听报告,特别是大师级或准大师级的报告。从听报告、得收获的角度挖掘聆听过程的乐趣;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听报告,抓住报告人的金玉良言、警句妙言,尽最大努力去消化报告内容; 以对比提高、增进知识的意图听报告。对于与自己专业相近的报告,应不断比较自己原有的知识或认识,从中总结报告人的对自己的启示,为改进自己的工作做铺垫;对于不是自己的专业方向的报告,应搜索可为己用的线索,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或不足之处; 以积极参与者的身份听报告。到了报告会,就把自己置身其中,融入报告会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思索,大胆发问,以求提高。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说出来供年青朋友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写于 2009 年 8 月 30 日晚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10967.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8979 次阅读|23 个评论
《周易》的含义及“周”、“易”二字的演变
sheep021 2010-2-22 14:14
一《周易》──从普遍意义上斟酌与把握事物变化规律的经典 。 【 摘自《易经画传》作者 李燕(李苦禅之子) 】   《周易》一书之名,最早见于《左传》。晋代出土之汲冢竹书,乃战国中期魏襄王殉葬之物,其中有《易经》(高亨《周易大传今注》)专家们一般认为,《周易》最初的成书年代约在商周之际,历经多人之心血劳动,始形成今天看到的《周易》。其来之久远无疑矣!系辞即借古代传说以证明其由来之古: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对於《周易》之名,我认为理应首先按照其占文字之形意,以考其本意为妥。   先看周字,甲骨文作形、金文作形,乃田地园圃之象形,为田畴之意,衍义而为广野。《周易》乾卦九二又云见龙在田,龙可游荡之田,其广无垠!因而周又有周全、周密之义,如唐人描述疏体由画为笔不周而意周,并且,周还有周普遍及之义,东汉人郑玄的《易赞》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与系辞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义相近。唐人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也认为周字为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刘大钧同志《周易概论》早已备引如上典藉,以佐证此义。   那么,易字又作何解呢?易之甲骨文作形,若双手捧一水器注入另器之形状。至金文,省作形,郭沫若见此已疑为易字初文云:不见此形则不知其省文为何物!大康则明确指出,甲骨文、金文中字乃皆中截取的一角之形,晚则讹作形,至篆已尽失初形之意象,讹变为。许慎虽汉代文字学之佼佼者,但所见出土古文字的资料并不比今人多,故于一易而望形附会为蜥易,又云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实为汉时穿凿之解,不堪信之。至近代,外国人又从易字上看出了钥匙之形继续穿凿为打开生命奥秘的钥匙之义了!殊不知,上古中国钥匙绝无这类簧齿结构,如此考据之谈,姑置可矣!当然,汉人以日月而喻阳阴变易,从而论述易理的用心诚可理解,例如魏伯阳《参同契.乾坤设位章》所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正是以刚柔对应日月之词句结构:刚柔者阴阳也,对诸日月之为易,实为变易之义了。至于系辞所说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的日月,亦仅取其阳阴之意。因为它说的象乃《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像即人眼中感受到的象。须知,古文字日为,月为;在古文字里,日月相合的字只有明──悬象著明(!)──明之甲骨古为或形,恰是日月交辉之状!由此看来,虞翻注《参同云》谈及易时,释其字从日下月诚然是以迟文之形在附会其意,是不合初文原意的解释。故此,系辞云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又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足见易之本义并非日、月,而是双杯象形所示的斟酌之意。所以,对自汉以来的日月为易的主流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   综上所述,《周易》之名应解释为从普遍意义上进行斟酌并把握事物变化规律之意。至于《易经》乃後人崇之而加上去的尊称,以昭其经天纬地之功。正如系辞所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这,便是《周易》书名的本意吧! 二、周、易汉字的演变 .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学习有感——一定要把接触到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xcl2822 2009-5-10 10:40
肖长来,吉林大学,2009-5-10 一个人的一生是极其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人生融入到掌握无限的知识之中,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在奋斗的目标! 知识河科学技术非常有用,科学技术不但可以促进当今的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当今的世界更需要知识,更需要科学技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高强的技术,就可以更好地工作,更好的生活! 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很多!可以通过读书,看报,看杂志,写作,观察,思考,听报告,辩论,上网等多种途径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我们的经历本身就是财富,有必要把握我们的经历,把握们我经历的事物和各种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例如,到野外考察了一些地方,看到了许多好的现象,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法。这些有必要必须把握,这些经历会成为以后的范例和案例,也会成为人们不断深入思考乃至发现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很多人不注意自己的经历,包括我的一些研究生在内,可能总觉得自己见过的没有用,有用的自己没有见到!实际上恰恰是这些曾经见到的十分平常的诸多事物和问题,正是今后解决其他类似问题的关键所在! 把握好所见过的、所经历过的一切,让知识和科学技术融汇贯通,要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知识的多少是时间的积分,没有时间的投入不可能有广博的知识! 每个人都应热爱读书,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终生的爱好,读书学习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热爱读书,热爱学习,获取知识,快乐无比!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3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盼
dewyeyed 2008-11-14 15:28
花盼 作词:penny 作曲:penny 有花堪折直须折呀 你要记得啊 莫待无花空折时 才 想念它 有心栽花花不开呀 那不一定啊 无心插柳柳成荫 多 难得阿 看花 绽放啦 而你却错过它 待冬去春来花谢又开年复一年啊 盼有人疼惜有人抚慰有人占有它 别把我当作无意栽下的野姜花 任香味在你身体里它恣意的散化 别把我当作是你擦肩的水中花 瞬间的美丽 你要珍惜啊 谁开的满山枝枒 谁开在艳阳底下 谁开了却没有人懂得欣赏它 很好听的一首歌,penny的声音既能深沉又能清澈,的确是最精准的诠释。 初听,以为是金缕衣的歌版,最多是扩展版;多 听,才发现意犹未尽的微凉。 中国传统的文字,是欣赏以有写无,以形写神,以气写息,以情写境的;歌词,却毕竟不是诗余,多了几分自白与坦率。于是就有了那么多说不出来却可以唱出来的心声,也有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论断。无伴奏的合唱,和谐动听的极致,确是胜过任何丝竹的,更不用提金属乐器。而音乐,因为有了听觉的补充,使得文字的舞蹈更具质感,更能营造丰富的意蕴。 花开堪折直须折,屏烛夜游正当时。不只针对少年,针对感情,用在人生旅途的每一次抉择和把握上,都是合适的。毕竟,勇敢的心总是让人羡慕,让人钦佩,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主动回旋余地的。而这般的勇敢与果断,并不容易实践,也更不容易保持。 世界是一个渐渐消耗果决的空间坐标,生命则是一个慢慢磨平锐气的时间参照。
个人分类: 书为平生添花锦|2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