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居家养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们为什么会“老无所依”
jiangming800403 2014-3-1 11:38
清华报告说明了我们为什么会老无所依,那就是养老产业化。那份报告本质上就是为养老产业,特别是养老地产张目。 长春同志和云山同志主管的宣传意识形态部门近年来强调家庭和亲情观念,这虽然不能说是革命的,但至少是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社保体系并不是为了,也不可能取代“居家养老”,而且从伦理上讲,我们这一代人在20几岁之前,甚至30岁以前还需要的资助,当我们的父母老去后,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回避赡养的责任呢,同样,我们对下一代倾注的爱与亲情,并不亚于父辈对我们,这就是人类文明的传承。 其实居家养老还是“不是老头照顾老太太,就是老太太照顾老头”,在现有的营养和医疗条件下,大多数老人在75岁以前,甚至80岁以前,都是能基本自理的,两个老人同时患病的几率并不大,并不需要别人太多的照顾。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他们的孩子也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了。 清华报告称中国养老不及格 3个指数中两个低于60分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养儿防老和居家养老
黄安年 2014-2-23 09:18
小议养儿防老和居家养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4 年 2 月 23 日 发布 在谈到传统家风时 , 养儿防老和居家养老,是毫无疑问的传统家风。 然而面对今天的家庭人口结构尤其是独生子女下的家风,这养儿防老和居家养老还能作为传统家风来宣扬吗? 养儿防老的观念需要改变 , 居家养老的模式则依然是首选之一 , 因为在目前条件下尚不具备政府和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足够设施和人员。 笔者主张我们在谈家风时着重强调的是现代化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风 , 而不是笼统的家风是什么?
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里是我的家吗?" ——感受“养老”
热度 1 cathywxy 2012-2-1 20:18
去年我家的病号又多了一位,于是老公通情达理地建议“我们今年回大连过年吧!”也正是在家里过得这个年,我才真正体会到“养老”的深刻含义。 当来到姥姥家,迎接我的不再是那个神采飞扬、专横跋扈的老太太。姥姥躺在病号床上,右半边身体动不了,随着身体的虚弱,性格也不再强势,经常像小孩子一样跟儿女撒娇,所以现在儿女们也更愿意亲近她,把她当小宝宝一样哄着。给姥姥换尿垫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衰老的可怕——完全没有脂肪,只有皮包着骨头,皮肤也很脆弱地容易被擦破。而妈妈则每周奔波于奶奶、姥姥两位需要照顾的老人之间,每日不辞辛苦的做饭、喂饭、清洁、盥洗,同龄的婶婶也是如此。呱呱坠地的婴儿和风烛残年的老人,生命轴的两端同样脆弱,都需要中间强者的照顾与关怀,对于前者,关爱常常是发自天性,而对于后者,更多的是来自情感与道德的约束。 前几天大连电视台放的一个纪录片,名字就叫“这里是我的家吗?”,来自于一位住在私人养老院的90岁的老奶奶,每天都盼着儿孙来,儿孙走的时候说会再来看她。她很迷惑地问旁边在同在养老院的另一位老奶奶:“掌柜的,这里是我的家吗?这里真的是我的家吗?”住在这个养老院的老人大多数都有后代,而且儿女不止一个。能看出来,若不是儿女强烈要求,自己又无反抗能力,她们是不会住在这里的。不是因为养老院的照顾不周到,相反,那边的生活很规律,而且生活十分丰富和热闹,只是因为不能住在自己住了多年的老房子,不能每日见到自己熟悉的儿孙的脸庞,她们感到被儿女“遗弃”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点,不仅是指物质给养,更因为老人需要子女精神上的关照。也许像我的奶奶和姥姥这样“居家养老”才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诉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在这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中,大部分人都不得不面对给父母养老以及自己的养老问题。当我们老到不能照顾自己了,究竟哪里才是最后的归宿,自己的房子?儿孙的家?抑或,养老院?
407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