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投资规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联合国报告:中国近10年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全球第一
redtree 2019-9-8 10:04
联合国报告:中国近10年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全球第一 作者:彭大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9/6 10:21:22 中新社柏林9月5日电 (记者 彭大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10年间,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国,从2010年至2019年上半年以7580亿美元的投资额位居榜首。 这份《2019可再生能源投资全球趋势》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法兰克福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与可持续能源融资合作中心和彭博新能源财经合作出版,并获得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的支持。 报告显示,同期,美国以356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投资额位居第二,日本以2020亿美元排名第三;欧洲可再生能源投资额为6980亿美元,其中德国贡献最多,达1790亿美元,英国则为1220亿美元。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不含大型水电)从414吉瓦(GW)增长至1650吉瓦,即2019年年底水平预计将达到2010年的四倍。在此期间,太阳能的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占全球2.6万亿美元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的一半。到2019年底,全球太阳能发电容量预计将达到2009年水平的26倍以上,即从25吉瓦增长至663吉瓦。此外,2018年一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投资达到2729亿美元,是化石燃料发电投资的3倍;当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2.9%,减少了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报告同时指出,10年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竞争力也日益增强。自2009年以来,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下降81%;陆上风电下降了46%。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表示,过去10年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火箭般”的增速表明,“投资可再生能源就是投资可持续和可盈利的未来”。 “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洋洋自得。要知道,过去10年间,全球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增加了约10%。很明显,如果我们要实现全球气候和发展目标,还需加紧步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英格·安德森提醒。(完)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企业工业开发植物甾醇发酵生产4AD/ADD应稳步发展
热度 1 yangsk 2015-1-7 18:35
国内企业工业开发植物甾醇发酵生产4AD/ADD应稳步发展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据《生物加工过程》2013年3月号(11卷2期)报道,2011年全球4AD/ADD的年销售总额高达10亿美元,而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一信息透露出何种意思,值得国内厂家认真思考。 我国现在已经有4AD厂家已达到8家,还有企业陆续追逐这一投资热点,继续有厂家投产,且投资规模及产能都较大,有500到1000t/a 企业;加之,4AD厂家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目前的市场价已经低到660-680元/kg,成交价还将继续探底。如果照如此势头,其中的商业风险就不言而喻。 加之,目前植物甾醇发酵的微生物工程在我国本来就是软肋,一不留心,可能造成损失,加之大部分的植物甾醇原料依赖进口,2013年植物甾醇进口价22-26美元/kg,万一大豆作物受气候影响,原料提价,可能会造成“锅内无米煮”的困境。 因此,提醒国内企业工业开发植物甾醇发酵生产4AD/ADD应稳步发展,无序竞争是要付出代价的,应该理性开发才是正道。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495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未来8年我国在6大基建领域投资60万亿元
陈龙珠 2012-9-23 17:59
这是一则很令人鼓舞的消息! 来源 :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fortune/20120922/c_113168395.htm?prolongation=1 全文 :(2012年)9月20日,首届中国-欧盟市长论坛在布鲁塞尔举行。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论坛上表示,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城镇化将继续处于高速发展期,2020年以前,中国仅在 绿色公共交通 、 保障房 、 水务 、 建筑节能 、 可再生资源 和 卫星城建设 6个领域就将投资不少于60万亿元人民币,欧盟拥有技术、项目和经验,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双方加强城市化发展的交流合作是扩大中欧贸易、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4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kejidaobao 2011-10-31 15:05
文/刘启琛,卢耀荣,张 畲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出现一个高潮,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总长将达2700km,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关系到老百姓出行、加快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不应有一丝的松懈,稍有不慎,不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影响百姓出行的便利、社会经济综合效益。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存在的技术引进、工程规划等问题,我们谨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改善城市轨道交通现状,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水平。 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前期调研不足。近10年来,北京建成运营的几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区和城郊的交通压力,起到了骨干运输的作用,为市民出行,尤其是上下班提供了方便,但也出现诸多问题,如:13号线、八通线和5号线开通运营不久就出现运能接近饱和的情况,而机场线、奥运支线和一些郊区线路却空空荡荡。出现上述问题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是客流量调查和预测背离实际。 2) 工程量大、难度大、风险大。北京市将原本2020年前规划建设的部分线路,提前到2015年建设,今后5年要确保新建成250km线路,并包括车站、区间、附属配套工程的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同时开工点不少于159个,施工工作面多达3000个以上,线路通过的风险点2800个,其中下穿铁路、地铁、桥梁和河道的特级风险点27处、一级风险点604处。无论拆迁工程量、工程质量和安全,工程设计效果等方面都要冒很大风险。 3) 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十几年前,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率不能低于70%。文件下达后,出现不少国外大公司纷纷提出耍帮助中国实现国产化的奇怪现象。时至今日,国产化的车辆主要核心部件如变频电机、牵引传动、制动部件等仍然耍靠国外设备。中方人员无法接触到这些核心部件,更无权更换和修改这些核心部件。 4) 自行采购、单线招标存在弊端。进口盾构机械每台造价近6000万人民币。目前由承包商、施工单位自行采购,由于数量很少,各种优惠条件无从谈起,从中引进专利及引进技术更谈不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一贯采取“一线一招标”的单线招标采购模式,在轨道交通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其缺点并不明显,但当进入网络化发展的阶段,此种模式逐渐暴露出不适应性。 5) 对工程技术总结重视不够。目前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任务压力过大,建设人员无暇去消化吸收前期已建工程,有系统地回访这些已通车的项目,从工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北京13号线立项建设时,未吸取上海3号线通过市区产生噪声超标和高架桥影响城市景观的教训,而且也未总结前车之鉴解决与2号线的换乘有一段较长步行距离的问题。 2 建议 1) 扎实做好客流量调查和预测。客流量调查和预测是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基础,也是具体线路设计的依据,其成效将深刻影响运能和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客流量调查和预测并非一次性的工作,当线路立项审批、初步设计后,还应作补充完善性调查和预测,避免施工时变更设计。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设计应对初、近、远期线路走行区域内的客流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预期,使运能不仅仅满足初、近期的交通需要,而且还应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预留量。 2) 出台技术政策。2008年我国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对部分技术政策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涵盖不够全面。建议有关部门编制出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政策,用以规范指导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用技术政策去 指导有关建设标准、技术规范的编制、规划路网、组织建设实施 等等。这类技术政策的制定,可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少走 弯路。 3) 纳入常态化施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需要从战略上考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纵然为配合某些大型国际活动,在某一时间段,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可比较大和快一些,形成一个小高潮,但从长期考虑,需要遵循“长期安排,积极推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4) 实现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完全采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生产国产化地铁设备,并大力推广使用。这项工作不是某一个城市能单独解决的,须请高层主管部门协调此事,切实做到设备高层次的国产化。 5) 组建大型设备租赁公司。租赁公司不隶属于某个单位,是一个完全独立法人机构。租赁公司在采购定货时,利用规模优势,要求供应商价格优惠,同时还要求转让技术,租赁公司负责存放,保养设备,各施工单位根据工程需要向租赁公司租赁,这样可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并减少设备采购费用。 6) 改进招标方式。采用一定范围多线统筹的招标采购模式,从而有利于机电设备的标准化水平和国产化率的提高。采取大批量招标采购,更有利于降低造价,减少工程投资。 7) 建立工后评估体制。后评估体制既包括日常的工程质量验收,还包括线路规划、设站布局等设计质量的评估。有些结论要在工程运常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着得清楚,如:列车间隔时分、远期设计高峰小时为30对等。工程验收不应只验收工程质量,还要评估整套设备能否达到预期要求,确保正常安全运营。 (转载自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建议》第2期)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者建议|4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