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文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博文选集《我的大学》在良书会出版
热度 11 ninglz 2020-2-1 17:04
博文选集《我的大学》在良书会出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求学篇 101 西安市临潼区宁家村传说 5 102 难忘的 1978 9 103 初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1 104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求学的日子里 14 105 我的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学习 19 106 我的硕士研究生班同学与学位论文研究 21 107 我的法语学习与法语出国梦 25 108 我的日本出国路 28 109 初到日本福井大学 31 110 在日本福井大学进修的日子里 34 111 在日本读博士的一些特点 38 11 2 三十年前参加的两次法语出国留学人员考试 42 第二章 师友篇 201 我的博士指导老师原田义文教授 47 202 我的导师八幡英雄教授 50 203 我的老师小川淳司博士 52 204 怀念恩师戴振霖教授 54 205 为恩师李建中教授八十华诞而作 58 206 我和清华大学董曾南教授的交往 63 207 我的日本国际友好家庭 -- 寺坂智昭先生一家 64 208 日本国际友好家庭寺坂先生对我们的关怀 67 209 深切怀念樱町电子有限会社的副总经理泽田田鶴子女士 70 210 我的日本友人戸田清一社长 72 211 日本公司里的土谷社长和高山支社长 73 212 我的日语老师清水女士和田口女士 75 213 我们的日本友人 川田梅子妈妈 76 214 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铃木先生 80 第三章 教育篇 301 通才与专才辩 87 302 本科生培养计划的思考 90 303 日本 “大学自治“与学部教授会 93 304 日本大学校长的选考 96 305 为校级领 导任期全职化拍手叫好 98 306 日本大学教师的流动化 100 30 7 日本大学的教师招聘 102 30 8 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 104 3 09 日本高等教育与留学生 106 31 0 博士毕业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110 31 1 从博士毕业当中学老师看各地的人才观 111 31 2 读博士的好处 112 31 3 中国人的 SCI情结与日本人对SCI的反应 114 31 4 大学校训与校风 117 3 15 农村高考生源质量会越来越差吗? 120 31 6 从几件小事看中日 “根性”之别源自何方 121 3 17 大学意味着什么 125 3 18 教授之本分 126 3 19 缘何为教授? “任性”尤可贵! 128 3 20 如果清华与北大合并? 129 3 21 也说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文校名 131 3 22 一个好的开头:高校现职领导不得推荐为 “长江学者” 131 3 23 科研人员使用单位邮箱( E mail)可以传递更多信息 132 3 24 事业与生活 133 325 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意味着什么? 135 第四章 社会篇 401 民 主 使日本的政治家能上能下 139 402 能管理高速公路与高铁,就能 扩大 民主 141 403 日本为什么没有乞丐 142 404 日本国会与 2012年众议院选举 143 405 也谈 “少数决定多数,多数服从少数” 145 40 6 中国是大国吗? 146 40 7 由 “最有爱交通事故”想到的:爱心不应该代替法律 147 40 8 从屠呦呦获诺奖所想到的 148 4 09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功臣 149 4 10 何谓科学家?谁称得上是科学家? 150 41 1 日本人看中国:中国正在一点一滴的变化着 150 41 2 论敬畏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辩证关系 152 4 1 3 命,知命与使命 155 414 1968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名 ----- 猫城记 155 415 爱是什么?直接与间接的对话 156 416 风度与面子 157 第五章 生活篇 5 01 儿子宁锐与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 161 5 02 儿子宁锐开始步入社会,成为日立研究所的一名新成员 162 5 03 女儿宁悦被重点高中日本和光国际录取 163 5 04 樱开樱落 166 5 05 外甥女田宁煜被日本名校晓星国际学园录取 167 5 06 日本女孩子的情人节 168 5 07 在日本租房子 169 5 08 在日本找工作 172 5 09 亲自感受日本的地震预 警 175 5 10 日本图书馆的服务值得我们借鉴 176 5 11 日本的弃老山 179 5 1 2 透过 “ 曜日 ” 看日本 181 5 1 3 矛盾、兼容、共生 ……和而不同的日本! 183 514 中日送礼习惯的差异 185 5 1 5 无围墙的日本社会 186 5 1 6 看不见防盗门窗的日本 188 5 1 7 日本人的隐私 190 第六章 言论篇 附录 教学研究活动 701 学历与职历 237 702 担任课程 238 703 学术兼职 239 704 获奖与资格 241 705 主要 研究方向与 研究成果 242 706 研究论文目录 246 前言 光阴似箭,转眼间从 1978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入学,1985年3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三十多年 。也临近退休 了。回顾过去一路走来,有许多要说的话想说。 1985年3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留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了出国留学,1987年7月赴北京水利水电经济管理学院在比利时教师教授下学习法语。虽然以10 4 分的分数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出国留学。 尔后,仍然没有放弃出国留学的愿望,开始转向留学日本,终于于1993年申请成功日本政府的国费留学生。1994年 2月 赴日本福井大学进修一年,于 1995年4月在日本福井大学开始攻读博士,至1998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其中 1996年4月至1998年4月任 日本福井大学 研究助理 。 1998年3月至2006 年 8月在东京株式会社Nitto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于1999年 5月 被西安理工大学特评为教授。 2006年9月以后开始了中日之间的v研究与教学工作。 作为本职工作,科研方面,设计过水电站,大坝,泄洪洞与供水洞,进行过高速公路桥梁与高架桥的地震动力非线性反应分析与设计,进行过水电站与大坝水库的水力模型实验 研究 ,进行过泄水建筑物 水力学问题 专题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对流体力学的混合流体对流与斑图动力学方面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细致研究。教学方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 博士课程:《分数维理论》,《高等流体力学》 ; 工程硕士课程:《工 程水力学》 ; 本科课程:《流体力学》,《水力学》,《取水工程》,《水工建筑物》,《水力模型试验理论及方法》,《泄水建筑物体形设计》,《经济合同法》 ; 专科课程:《高等数学》 等 。指导过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活跃在英国的大学,日本的公司和中国的大学,设计院,研究所,水电开发公司,水电建设公司等,他们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在校期间,他们为我的科研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 教学科研工作 之余 。 2012年7月初的一天在计算机上网中,偶然的看到了科学网博客,产生了兴趣。这样,就在科学网博客安下了家,开始了科研教学之余的思考与写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文1 16 0余篇, 访问 量 超过 370 万 次 。在这里,记录下了我的人生经历,对恩师与友人的怀念,对科研教学的探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等。现在把 2012年7月以来部分博文结集以《我的大学》出版,作为对于我 前段 科研教学 与 思考的一个小结。收于《我的大学》的文章,部分已发表于有关杂志,报纸;部分已被科学网博客 精选或者 推荐 到 首页发表,许多得到科学网博客网友的点评。非常感谢科学网博客这个交流平台。 《我的大学》 将分 求学篇, 师友篇,教育篇,社会篇,生活篇, 言论篇 。这些记录了 教学科研工作 之余我的探索与思考。人生是个大舞台,没有退休,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这本书取名 《我的大学》 ,一方面反映了我在中日大学的求学经历;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在人生社会大学的思考,我的朋友,家人,师长,同事,包括哪些不期而遇的一面之交都是我人生大学的一部分。但愿这些小文能够给关心这本书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家人、亲属及朋友对于 《我的大学》 的出版给于很大的鼓励与支持。在 《我的大学》 出版之际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宁利中 2019.05.20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540 次阅读|24 个评论
彭思龙博文集出版 欢迎大家提供已出版博文作品
热度 14 科学网编辑部 2016-10-12 00:48
插拨广告一则: 科学网上线近10年来,大批科学网博主在博客上分享了精彩的博文,谈学术、做科普、探讨科研思想......精品荟萃,受到多家出版社的关注和邀约,至今已有多部博主精华博文集萃作品出版面世。这些优秀的作品,是博主们学识心血的凝结,也是科学网上精华思想的汇集和传播。 科学网即将推出网络专题《科学网博主博文集图书精选》。如果您有已出版的博文集图书作品,欢迎提供给编辑部blog@stimes.cn. 科学网将整理精选出一批已出版作品推出专题分享展示给广大网友。 ----------------------------------------------------------------------------------------------------------------------------------- 科学网强力推荐: 彭思龙老师谈科研之“道”——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所成就,不让自己老来后悔。 《科研五色石》——彭思龙博文精粹一书,最近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已在各大网络书店上市。 点击进入彭思龙老师科学网博客 新书介绍: 编辑推荐语: 作为一个科研人,至少有三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一是科研本身,二是如何在科研的过程中与社会共存,所谓生活问题,三是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本身的责任。这三个身份,三个问题似乎是所有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同仁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阅读此书,可以对这三个问题带来一些感悟和启发。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科学网上开设的博客——晴朗的天空——中博文的精选,博客中的文章大多是作者就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所读、所思、所想。博文贴近研究人员的生活,而且思考问题深刻、到位,开博六年多来,近300篇博文中的许多博文还刊登在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科技导报、科学画报、民主与科学、高科技产业化、计算机学会通讯等报纸和刊物,在小木虫等各种学术有关网站以及微信平台上得到了大量转载。读者涵盖在读大学生、研究生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研究人员,也有社会人士给予了大量关注。目前博客访问次数达289余万,平均每篇文章浏览量近万。本书为从中精选出的110多篇博文,以及网友对这些博文的精彩评论。 作者简历 彭思龙,博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东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专栏主编,《刑事技术》编委,《Advances in Adaptive Data Analysis》编委。研究方向:小波分析及其应用,图像处理,信号处理,光谱分析。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一部。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等项目。获得过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科研五色石》前言 《且行、且学、且思、且言》 1993年,一个懵懂的农村娃娃来到中科院数学所,从此进入了科学研究殿堂。时间一晃已过去23年,在这段时间里,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我,让我不断的去解答,就是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所成就,不让自己老来后悔。这个问题,我相信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思考的问题,也是千万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同仁共同的想法。当然,这个问题肯定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性,成功者都是特殊而幸运的,不成功的人也未必一无所有。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自然也不断地遇到各种困惑、烦恼和选择的艰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选择了看书思考,我相信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已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书里给各种不同的问题准备好了各种启示。看的书多了,思考的结果也得到了不少,在行动中也得到了检验,有的暂时没有效果,甚至失败了,更多的则是效果尚好。 有了想法,如果没有人分享,大概是人类的一种苦恼,于是我开始在研究生的课堂上,说我的各种想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每年选课的同学直言,彭老师的课有很大程度是因为课外的东西吸引人而让他们选了课。当然这种对我讲课内容变相否定的说法并没有让我不开心,相反,我依然很感动。毕竟一门很专的专业课,每年能有两百来学生听课,不管什么原因,来了就是这门课的福分。至于听课的理由,倒是其次了。另外,我讲的内容完全是个人的一家之言,以我思维比较独特的个性,本以为不会得到认同,受到学生的欢迎确实让我有了新的认识,讲的那些不同于当下的言论不是什么纯粹个人兴趣,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也能让他人从中获得收益,这种结果鼓励了我。在徘徊了很久之后,于2010年开始在科学网上开设实名博客:晴朗的天空。其本意就是将那些在课堂上即兴演讲的东西进一步系统化,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同行的批判和指正。六年来,不经意中,居然写了近300篇文章,接近平均每周一篇,比科研论文的产出率高多了。捧场的读者越来越多,鼓励和批评都有。完全可以相信,这些杂文性质的文章阅读量远远超越我和学生们多年来共同奉献的学术论文。这是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是我乐见的结果。 作为一个科研人,至少有三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一是科研本身,二是如何在科研的过程中与社会共存,所谓生活问题,三是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本身的责任。这三个身份,三个问题似乎是所有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同仁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如何做好科研,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和难题,我们聆听过学术大师的演讲,看过名人的传记和野史,也读过科学家的哲学论述,但是问题依然是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我喜欢思考路线和自我提高。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出很好的成果,一定是找对了问题,想对了思路,培养对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并不是一个人天生的能力,而是后天不断培养和自我训练的结果。能力如何提高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主题下,我讨论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问题,科研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心态问题,科研过程中的技战术问题。在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欢这类文章,它们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并没有想到去教训别人,更别说当所谓的青年导师。 作为人都避免不了生活的羁绊,一个科研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更加重要,我们眼见很多大有才华的人因为没有处理好生活和科研的关系问题而最终泯然众人,甚至结局很悲壮。在这个主题下,我更喜欢思考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当下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和自己目标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科研工作,处理好了,对科研是大有助益的。我根据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提了一些看法,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其结果是虽然不是灵丹妙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后遗症。这些文章尤其适合对处理生活问题比较恐惧的那类朋友,毕竟这样的学者的比例最大。 作为教师,自然关心教师职责,如何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不光对学生有意义,老师一样处于不同状态的被教育中。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段缘分,珍惜并让这些交互过程成为美好的记忆,并不是每个老师很随便就可以做到。尽管这个问题是有人类以来就不断的提出来,并且有无数的前辈做了浩若烟海的著述,我还是大胆的总结了不少,并斗胆提出来与朋友们共享。不管其结论如何,至少出发点是好的,我希望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得到特殊的关爱,都能按照自己的特点成长,最终社会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愿望是美好的,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这些言论只能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总的来说,我思考了,行动了,并且将自己的一家之言奉献给读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同时,我是个乐观的人,在所有的文章中,没有低沉,没有怨气,没有悔恨,因为这些负面的情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勇敢的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乐观的心态则有助于我们避免的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在中国急速发展,并逐步从历史上的低谷中走出来的过程中,我们无疑问要面对的问题比世界其他国家都要多得多,而所有这些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去解决。我的这些并不完整的言论肯定不能给所有希望找到各种问题答案的朋友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但是肯定能从这些文章里面看到一些希望,如果读者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那更是意外之喜。书名科研五色石正是此意,它们就是一堆颜六色的石头,既不是美玉,也不是一无是处,有心人或许拿来欣赏。我还算年轻,未来的路依然很长,还会一如既往的去行动和思考,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理解错了,我会衷心认错,如果我发现,有更好的思想,也一样会毫不吝啬的贡献出来。 李国杰院士:《重塑科研人员的心灵》――《科研五色石》读后感 当科技界被SCI论文、评奖、杰青头衔等重重迷雾笼罩,许多科研人员感到困惑彷徨之时,一本《科研五色石》的新书清样摆在我的书桌上。我翻阅彭思龙教授写的一篇篇精彩博文,仿佛感到一阵阵清风拂过心灵。多年来科技界逐渐淡忘了的一些高尚的字眼纷纷浮现出来萦绕在我的脑海:科研的原则、科研的品位、科研的规范,科研的乐趣,科研的美感 ……。 彭思龙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研究员,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位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图像和信号处理,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他的名气不只是来自出色的科研成果,从2010年起他在科学网上发表了近300篇博客文章,总访问次数高达289万,平均每篇文章浏览数近万次。鉴于他的文章很受青年学者青睐,我邀请他做《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的专栏主编,在他的主持下,此专栏办得有声有色。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面对青年学者遇到的种种困惑,作为一位老师,彭思龙的博文没有装腔作势,没有唱高调、讲空话。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在传道解惑,他传的是科研的正道,如他书中的文章标题所言:“科研用正念思考”,用正念来克服各种潜意识中隐藏着的不良倾向,将自己引向真正正确的方向。这本《科研五色石》实际上讲的就是科研之“道”。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将“道”作为自己的精神目标和信仰支柱,所谓“道统”已延续了两千年。中国古代没有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但自战国以来,每个朝代都有一批从平民经过自己努力成为社会精英的士大夫群体,他们传承和发扬了“士志于道”的士大夫精神,即一种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态度。彭思龙博文中阐述的科研之道与士大夫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提倡“天下有道”、“养吾浩然之气”的孔子、孟子,宋代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魏晋时期自尊、淡泊、超然、洒脱的“竹林七贤”,还是明清时期彰显豪杰之气的王阳明、顾炎武,以他们为代表的各朝代的士大夫群体都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当时和后代民众的尊重。上世纪50-60年代,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是受到社会敬仰的精英。但一场反文化的“大革命”把知识分子打入谷底,知识分子成了斯文扫地的“臭老九”。改革开放以后,一切向“钱”看,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明显滑坡,科技界的知识分子无法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当代科研人员出现了严重的精神迷失。 《科研五色石》中的博文谈的不是具体技术,而是精神、文化和态度。从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取向和追求:“培养好品味”,“保持开放的心灵”,“心态,又是心态”,“走出迷城”,“理想主义是最长远的现实主义”,“科研成长之路:见不贤而内自省”,“抓住高尚的感觉”,“不要把欲望当做志气”,“多点历史责任感”,“如何避免科学研究的两种堕落”等等。中国的科研投入快速增长但科研效果不尽人意,许多人将原因归结为政府的科技管理越位和科研环境不好,也有人认为是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可能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本质在科研人员的心灵,如果科研人员内心的追求是职称、头衔、获奖等个人的“成功”而不是“真、善、美”,很难指望做出有重大价值的贡献。爱因斯坦曾勉励青年学者:“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这本书的宗旨就在实践爱因斯坦的教诲,启发知识分子“慎独”自律,重塑科研人员的心灵。 目前市场上有许许多多“心灵鸡汤”式的畅销书,这些书籍多数还是围绕如何获得个人成功讲各种励志的故事。《科研五色石》不是这一类的“心灵鸡汤”,本书自始至终在讲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道理,特别是如何做好科研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书中一些博文,如“多点思想,少点技巧”,“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学会专注”,“过度的信息量是原始创新的敌人”,“不要把运气当做实力”等等,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而是作者独到的观点,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粉丝”们的评论精选附在文章后面,成为本书的一大看点。 彭思龙思如泉涌,博文产出率很高。但他的观点看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除了对自己科研和教学的经验归纳总结外,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是大量阅读名著。 翻开第一篇就是读笛卡尔的哲学著作《谈谈方法》后的感想,接下来是冯.诺依曼的《数学在科学和社会中的作用》,庞加莱的《科学与方法》,皮尔逊的《科学的规范》,康德的《逻辑学讲义》,怀特海的《思维方式》,马斯洛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等,前前后后引用了几十本经典著作。在本书第三篇“教学杂谈”中,有三篇博文专门讲如何读书。他的观点是:读书类似吃饭,需要五谷杂粮搭配;不能只读网上的“快餐”读物,要“读大书”,即长篇经典著作;要慢读书,持续读,要以多种模式读书。读完《科研五色石》,也许读者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在信息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时代,先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多读经典著作能促使科研人员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科研五色石》——彭思龙博文精粹 相关网络书店链接 : 当当网: http://detail.dangdang.com/24040669.html 京东: https://item.jd.com/10740648875.html 亚马逊: https://www.amazon.cn/科研五色石-彭思龙博文精粹-彭思龙/dp/B01LX0YQYG/ref=sr_1_1?ie=UTF8qid=1476203955sr=8-1keywords=科研五色石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33001 次阅读|18 个评论
《大家博友:纪念李小文院士博文集》发布仪式9日在首师大举行
热度 11 科学网编辑部 2015-4-8 23:09
各位网友: 由科普出版社联合科学网共同出版的《大家博友:纪念李小文院士博文集》发布仪式暨读者座谈会将于4月9日下午14:30在首都师范大学校本部实验楼报吿厅举行。 科学网资深博主,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员陈安老师将做发言。 欢迎大家前往参加,以共同表达对李小文院士的追思! 科学网编辑部 2015年4月8日
14508 次阅读|11 个评论
随笔闲侃回忆杂感集
热度 1 xying 2013-7-1 06:10
当思想的飘絮在脑海里,随着歌曲的旋律飞舞的时候,我把它记录下来谱成博文。这里无论纪实的回忆还是闲侃的随笔都是认真的,希望能够对得起读者花费的时间,经得起咀嚼,在笑声中品出思索,从严肃处看到笑意。这帖子列出我在科学网博客里随笔、闲侃、回忆、杂感等博文的目录和链接,以便喜欢的朋友们阅读。这里的内容将不定时地更新,以添加新的博文。所有的文章都是我自己原创的博文。用调侃去书写思考,以故事来叙述理论。 这个版本更新的时间是: 2018-8-5 ( 新添的内容为紫色 ) 旅游 印度是个神奇的地方,离中国很近却少有人去,佛教声名远传却难保其宗,令人印象深刻却缺乏了解。 印度游1——德里 这是规模和富足仅次于孟买的印度城市圈 印度游2——阿格拉 泰姬陵在这里,这是莫卧儿王朝的古都,现在是印度旅游必到的重镇 印度游3——伦滕波尔 野生动物园所在,历史上这里是斋浦尔(Jaipur)皇家的狩猎场。 印度游4——斋浦尔 印度的旅游古城,它与德里和阿格拉组成印度西部旅游的金三角 印度游5——焦特布尔 迈赫兰堡是印度最大的城堡之一,宫殿、城堡和庙宇成为旅游热点 印度游6——乌代布尔 最浪漫的城市。好莱坞宝莱坞电影的外景地,世界旅游的胜地 印度游7——孟买 近港的主要街道上有许多殖民时代的建筑,与旧上海的外滩有点相似 印度游8——环境 聊一下去印度旅游最关心的问题 印度游9——宗教 宗教是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多神、持戒、修身、苦行、相信轮回 我们从旧金山湾区出发,自驾去了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群。万里奔行,在四个国家公园里就跑了 1300 英里,整整 10 天,去看那北国的寒湖碧水青山横黛。 落基山国家公园——班芙 碧蓝的湖水,四面环山,水映山影,光染岩崖,如梦如醉 落基山国家公园——冰原大道 沿途尽是高山森林翠湖湿地诡岩瀑布雪顶冰川,壮丽非凡 落基山国家公园——贾斯珀 恒古的冰川、壮丽的峡谷,寂静的冰湖如深谷幽兰 , 落基山国家公园——幽鹤和库特尼 绿宝石般的湖水便映入眼中,摄人心魂。 对喜欢人文或自然风光的旅游者,南美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这次游了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南美 ABC 三大国。身历其境听取解说,我完全改观了对其肤浅贫乏的印象。 南美行——智利 船行在静谧的湖上,南极吹来的风雨让湖水清冽彻寒, 南美行——阿根廷 阿根廷人是说西班牙语的意大利人,并自以为是住在巴黎的英国人。 南美行——伊瓜苏瀑布 身临其境,只觉满目滔滔,飞珠断玉,轰鸣爆响 , 南美行——巴西 巴西是个频繁混血的国度,天气与身体的燥热焕发了澎湃的情欲 巴哈马游 它与美国近在咫尺,首都拿骚离迈阿密不过 300 公里。 光影梦幻羚羊谷 光在波浪起伏的红色岩壁中漫射反弹,幻化出金黄、橘红、褐色的色彩 2015 年秋中欧之旅。旅游车一路向南上坡,越过边界风景优美的 Tatra 山岭和斯洛伐克树木繁茂的村庄,终于来到平缓的河谷,现代水泥建筑渐渐多了起来,蓝色的多瑙河从布达和佩斯两个城市中缓缓流过,脑中不由响起斯特劳斯这首名曲。从维也纳向西北去布拉格,车行在波希米亚土地上,美丽的田野散发出一种自然奔放的气息,让人想起流浪中无拘无束的吉普赛人。 中欧行 1 ——华沙 波兰是个悲情的国家,历史画卷涌出是浓浓的悲哀 中欧行 2 ——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是波兰的古都,也是中欧最古老城市之一 中欧行 3 ——布达佩斯 多瑙河流经十个国家,布达佩斯是其中最亮的明珠 中欧行 4 ——维也纳 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哲学之城和学术圣地 中欧行 5 ——斯洛伐克 首都布拉迪斯拉发( Bratislava )离维也纳只有 60 多公里 中欧行 6 ——最美小镇 克鲁姆洛夫则像一个世外桃源,中世纪的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 中欧行 7 ——布拉格 美丽优雅谱出优雅的诗意,充满了波希米亚的诱惑和童话般的梦幻 波兰谈吃 现在波兰菜已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烹调流派,调味的精致,连法国人都赞叹 捷克谈吃 大家都添了一杯酒后,乐声渐渐热烈激越起来,就在窄窄的过道上,漫舞一番 谈吃猪肉 一手猪肘一手啤酒,心中微醺豪气顿来,便如鸿门持刀切肉大啖彘肩之樊哙 2014 年秋十城游。游轮在下午穿过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咽喉,在飘渺的时空中,袭来一种无名的地缘历史感触。海峡左边起伏着欧洲大陆,右边看到非洲的远山,后面是浩茫的大西洋,前方是梦幻的地中海。摩洛哥音乐激越的鼓点、西班牙舞的顿挫、阿拉伯人的帆船、卡萨布兰卡的谍影、英国军舰、德国潜艇在头脑中交替回荡。 阿姆斯特丹印象 许多地方性交易是合法的,却没有这里这么单纯和理直气壮 布鲁日印象 这是著名中世纪古城, 2002 年获得了欧洲文化之都的头衔 诺曼底怀古 洁白的墓碑向着西方,仿佛沉默的军阵遥望着大洋彼岸的故乡 西班牙维戈印象 游客街上海鲜小吃店如林,小提琴手风琴黑管围桌奏乐 里斯本怀古 纪念碑刻着气势磅礴的一句话:“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西班牙阿美里亚印象 有着浓郁北非伊斯兰风格,也有天主教的古老教堂和城堡 马耳他印象 感觉像是有品位的土豪用真金白银艺术珍品堆砌出来的 雅典怀古 残存的石柱支撑着往日辉煌的一末余辉,其他已随诸神沦落 以弗所怀古 它曾是小亚细亚最大的城市,基督徒的朝圣地,圣母终老于此 伊斯坦布尔怀古 在西方眼里它曾是世界的中心,古时叫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随笔闲侃 能发人深省的悲剧,不是由愚蠢的误会或偶然的过失造成,而是陷入一个困局,尽管可以望见光亮,却费尽心力无论如何挣扎,都不可避免地掉入深渊。给予人们不是深深的叹息,而是理智的困苦和心灵的拷打。 中外悲剧里的“囚徒困境”博弈 元稹在文学史上留名最著,难以定论的是他的传奇《莺莺传》。全文之中最为凄婉动人的就是这一句“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淬却羞郎。”这个“羞”,为己羞?为郎羞?责不知羞?读之余味不绝。 “为郎憔淬却羞郎”的元稹 心中一动,以前孔先生当道时好像没怎么多这样的事,脑中跳出夫子对郑伯的评击。这,莫不是他这篇的微言大义之所向?我掩住嘴,不敢说。 《郑伯克段于鄢》辩(俚词评说) 所以呀,经济学上“彻底理性假设”不对了,这些年代之以“有限理性”,诞生了“行为经济学。 老板怎么净巴结抠门的顾客? 不是说:拼死吃河豚吗?苏东坡食后说:“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文人笔记几见居江阴未尝河豚为憾的。好吃的人,据其名至少还是要吃一回的。 回国谈吃 奢侈对社会财富不一定是浪费,是来钱容易的人对社会的回馈。 旅日谈吃 我们去日本正是樱花盛开的时节。全日本从关东到关西一片嫣红粉白。 绝食谈吃 轰然一下,心脏像战鼓一般地擂动。这才明白原来是饿狠了。 游轮谈吃 游轮在暮色中离开港口,在苍茫中穿越近岸的水道。 童年谈吃 下稀饭最好的是咸带鱼,两面煎的焦黄,咸咸香香的。 英法谈吃 去了壳的蜗牛用青葱、西芹和蒜头的细末拌上黄油装在专用的器皿里 酒乡之旅品酒门外谈 No meal is complete without perfect wine ! 国外问路乘车记 国外旅行最愁的是语言不通,问路无人知,着急说不通, 每一个生命都继承了前辈流传下来的基因来决定自己的形态行为,也在自己的生命行程中为后人留下自己适应环境的基因。经过自然选择幸存下来的基因都有其适合的价值。 也谈“渔夫与商人”的故事 随着鼓声和打击乐响起,歌手蹲马步两脚抓地,身体微弓前倾,双掌身前做拍鼓状,形似非洲土著,神情狂野。一阵急促的鼓声和打击乐前奏过后,拉长声呼唱 咱也曾经摇滚过 要保持个性自由和多样性又不乱套,最重要的是要有严格遵守的规则,在这个规则框架内怎么折腾都能和谐。 美国排舞和中国广场舞 语言功力的最高境界是忽悠。 诗歌与忽悠( 1 ) , 诗歌与忽悠( 2 ) , 诗歌与忽悠( 3 ) 诗歌译谈 普希金诗译谈 对诗等艺术品,应该倒过来,雅达信,要是不美谁人要看? 译叶芝的“ WHENYOU ARE OLD ” 蹒跚独上群山巅,茫然雾失繁星中。 文字游戏 字谜“野渡无人舟自横”解 由这诗句的意境得两个字,由这两字组成一个字。 回忆 长长的廊道走到底,进了一个院落的门,石砌天井院里有两棵桂花树,大暑天遮着阴凉,风吹过来带着幽香,石板地面用水冲得很干净,只有石缝露少许青苔点缀些翠色。 往事追忆录:生死问题 但是我们能够确信死后又重生在这个世界吗? 往事追忆录:补考 不过,要玩还是和差生们在一起,更好玩。 往事追忆录:陈流金 看来记忆好,还真是有天赋的 往事追忆录:窈窕淑女 “关关什么鸠,在河之洲。幼兆淑女,君子好逮。” 往事追忆录:领导艺术 白烟散去,只见弄堂里第一条好汉阿旺脸色煞白, 往事追忆录:侠客梦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坐在倒扣的竹筐上,身体前倾 往事追忆录:暑期打工 人的感受多半出自怎么看待事情的 往事追忆录:二子的恸哭 到现在我还想不清:他们这场恩怨中,到底是谁过份了点? 往事追忆录:月是故乡明 我要回家才能走进那灯光里到那儿才能盼到月圆。 往事追忆录:乡下过年 那年月,那通讯,那时的人和现在都不同。 往事追忆录:一件小事的困扰 是我觉得该伸手帮忙的时候,因为犹豫而错失了。 这里写几个我在 SSM 系念书时,遇到的人物。他们不一定惊采绝艳,牛气冲天,声名远播。却因一时一事给我深刻印象。 留学印象——治平之学 以后当经理,雇你们这些学习好的干活就行。 留学印象——情种 痴情守望,无怨无悔,弃功业如敝履,为我等之所不能。 留学印象—— E 教授的师生恋 看来我们错了!也俗了! 留学印象——牛人 老辈传下来的经验证明在该夹紧尾巴时牛逼是冒傻气。 留学印象—— Daya 他这一生五十年做了许多人一辈子也做不到成绩,也算值了。 留学印象——程兄与车 大凡天下众生平等,有所得必有所失,精于此则疏于彼。 1965 年 7 月,榕城一如既往地热,只有监考老师脸是冷的。我将灌满墨水的钢笔小心地搁在右侧,看一眼腕上借来的手表,等着那一声开始的铃响。 我的高考——寻梦风雨中 杂感 我是怎么选读博文的 读时文章要有嚼头,事后有点余味才好,能学点东西长了知识 学生就业难,怎么办? 你必须首先活着,生存在这现实的世界而不是期望在温室里 科学网讨论科学问题还是要认真的 知道肯定答案的学者,就负有一份社会责任 当真理遭遇人性—— TheFree Rider Problem 坚持真理其实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争论问题的专业态度 坚持诚实和科学原则,做结论时实事求是,实施时通达人情 谦恭也能有所坚持 凡事先弄清是非,再谈对待,大家都面对现实 能指与所指 科学网上讨论过的问题很多,能够得到共识的却不多。为什么呢? 科学网争论,齐泽克如是说 祥林嫂都让人烦。有意思的是能穿透幻象的思想。 师生关系 我在美国学习时论文是怎么署名 跟导师做研究,其实也是个自己观察学习的过程, 师生博弈的最佳策略 师生人人都有梦中理想情人,但都还要面对现实,珍惜当下。 师生团队工作常识 什么是常识?就是:干活听老板指挥,功劳由老板定。 我遭遇恶老师和自己当恶老师 只要光明正大,持心公正,无论宽厚还是严厉皆无不可 研究生要具备什么能力,学什么? 到了研究生要会自己找吃的,挑食物。
个人分类: 随笔|1027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