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现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以社会公开的多种形式来获得科学成果的优先发表权
热度 2 lulingkxw 2017-1-10 15:21
过去,往往只承认在某类杂志上发表成果,才可以获得成果优先发表权, 但,这有许多弊端,第一是杂志收稿未必能及时回复,收稿后未必可以发表,即使发表公开的时间也不确定等等。这很容易导致真正的首先发现者面临发表优先权的丧失,从而也丧失了成果的创新权。这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它往往打击了首创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采用多种向社会公众公开的形式,来获得科学成果的优先发表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例如: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专家会议,成果报告会,学术文集,正式的媒体和杂志发表,特定的开放公共网络空间,公众微信号,版权备案,法律公证,等等。 以预印本和新闻发布会方式获得“中微子振荡新模式”优先权值得鼓励。 对于创新成果的检验,专业科学共同体“检验或承认”的重要环节可以缓后,承认你发表权不等于承认你正确,如果发现问题再答辩,批判和撤消也可以。但让人家先发表,那是人家的知识产权,发表权需要得到尊重。 而如果不让未经过其他人检验的创新成果公开——如果与“共同体”意见不一致就不让发表,这会导致对创新的扼杀。 社会行为的规范是人定的,在目前网络自媒体发表和学术交流手段已经高度发达的时代,在鼓励万众创新的时代。 还保持着几百年沿袭而来的以学术杂志发表来认可学术成果的发表权,这意味着让几个专家来控制着某个领域的创新思想的发表权。这对挑战传统思想的作者尤其是不公平的,对全社会的科学技术创新也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一些学术权威的思维惯性对创新理论和观点总是难以接受,甚至认为别人冒犯了他的权威,让他们来确认挑战他所持理论的人的成果是很不符合人性的、甚至是很荒唐的,这对尊重公民的科研创新和发表自由宪法精神是一个严重的悖论。 转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026531.html 以预印本和新闻发布会方式获得“中微子振荡新模式”优先权
个人分类: 其他|387 次阅读|2 个评论
静电的发现者们
热度 1 xiaomifengAmy 2016-2-6 20:33
琥珀是一种由松柏类植物分泌的油脂经过几千万形成的透明化石,在 2500 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位叫做泰勒斯的科学家在实验和观察中发现,琥珀经过毛皮、丝绸摩擦之后可以吸引一些轻小的物体,泰勒斯认为,琥珀之所以具有这种这种性质,是因为摩擦使它具有了和天然磁石一样的“磁性”,尽管后来科学家证实了琥珀的这种性质和天然磁石的磁性截然不同,但人们还是将泰勒斯视为有历史记载的静电实验第一人。 无独有偶,在我国东汉年间,一位叫做王充的人写了一本名为《论衡》的书,他在书中写道:“ 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他类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 ”(《论衡·乱龙篇》)所谓“ 顿牟 ”就是琥珀(也有玳瑁甲壳的说法),意思就是摩擦过的琥珀可以吸引芥籽(一说是草、纸等微小屑末),磁石可以吸引铁砧,这是因为它们“气性”相同,但琥珀、磁石由于彼此气性不同,所以不能相互吸引。西晋时期一位叫做张华的人写了一部《博物志》,里面记载:“ 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 ”这段话就是说当人梳头或脱衣时,会由于摩擦产生小火星,同时还伴有轻微的响声,这在当时可谓是对静电现象最详尽的描述了。 对静电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是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他经过实验得出结论:当琥珀、金刚石、蓝宝石、硫磺等在摩擦之后,都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吉尔伯特将它们 称做 “ 带电体 ” ,同时,吉尔伯特还发现,这种性质和天然磁石的磁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并用拉丁语为这种摩擦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命名为“ electricus ”,也就是“电”。此后,吉尔伯特在多次实验占用进一步发现了离带电体越近,吸引力就越强,如果带电体处于潮湿的环境中,那么,这种吸引力就会消失,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验电器,在吉尔伯特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些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分类: 漫话科学小知识|8873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人喝彩的划时代论文
热度 43 wozaikx 2015-2-26 12:17
1829 年 2 月 23 日一个寻常的下午 ,俄罗斯喀山大学的物理数学系学术会议上,罗 巴切夫斯基( Nikolay Ivanovich Lobachevsky 1792-1856 )有些激动而又忐忑地 宣读着他的关于几何的论文——《几何学原理及平行线定理严格证明的摘要》。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学者不乏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院院士等。 然而,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像是喝醉了,说的全是“胡话”。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小于 180 度、三角形面积越大内角越小、向锐角的一边作垂线延长后可以不和另一边相交 … 不仅荒诞离奇,而且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抵触。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些“胡言乱语”竟然从一个严谨的数学教授口中说出,着实令听众瞠目。他滔滔不绝谈论的几何不但与人们的经验感知相违背,而且与有着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辉煌成就的欧氏几何矛盾。谁会让自己被这些离奇不经的论断“忽悠”呢? 你可以想象当时听众的表情,大多在摇头,即使是最宽容的听众也流露出不解的神情。论文宣讲后,罗巴切夫斯基请在座的同行和专家提提意见,谁知会场竟然陷入长时间的沉默,没有人发言或评论。会后的专家鉴定意见无疑否定的,最后据说居然把论文原稿还弄丢了。 然而,正是这篇突破性的论文的问世,标志着非欧几何的诞生。这个寻常的日子成为它的生日。标志着古老的几何学从经典走向了现代,并开启了一个科学的新时代。 罗巴切夫斯基的发现无疑是突破性的,但为何不仅无人喝彩,后来还遭到诋毁中伤呢? 这还要从欧几里得著名的 《几何原本》 说起。公元前三世纪,尼罗河三角洲北端的亚历山大城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集前人几何研究之大成,写了一部由定义、公理出发,根据严密的逻辑,推导出初等几何的全部定理和命题。全书共计 13 卷。 2000 多年以来,被无数自然哲学家和数学家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公理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也影响了后世许多科学著作,如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 《几何原本》 的开篇就陈述了 23 个定义 (Definitions) 、 5 条公理 (Postulates) 、 5 条公设 (CommonNotions) 。 其中五条公理是: 1. 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2. 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 3. 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4. 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 5. 整体大于部分。 五条公设是: 1. 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 直线 ; 2. 线段 ( 有限直线 ) 可以无限地延长; 3. 以任一点为圆心 , 任意长为半径 , 可作一圆; 4. 凡是直角都相等; 5. 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直线同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 180° ,则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一定相交。 其中最后一条公设就是著名的 第五公设 也叫做 平行公设 。也可以等价的表示成为容易理解的形式: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原直线平行。等等!也许你会追问公理和公设是从哪里来的呢?好问题。据说提问环节凡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都会先得到这样的回复。从上面的罗列你会注意到,公理是那些极简的、必然的观念或共识,被认为是纯粹的、先验的真理,并且与人类无数次的实践经验相一致。公理不像公设那样局限于几何,近代几何不区分公设、公理,统称公理。 后世学者对《几何原本》中五个公理和前四个公设还是很放心的,唯独对第五个公设总觉得不踏实,提出了质疑。多数也并不是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它的内容和形式与前面几条有所不同,用途在书中也远不如前面几条广泛,更 像个可以被证明的定理,只不过由于欧几里得没能将它证明,才不得不把它放在公设之列。因此自公元前 3 世纪起到 19 世纪初,很多人耗费了无数的精力曾试图用前几条公设证明之,从而把它变成一个定理,但都没有成功。 罗巴切夫斯基 正是两千余年来试图解决欧氏第五公设问题的过程中的一个数学家,能有幸走上发现之路,与他不懈的思考分不开。 他原本想用数学中常用的反证法来证明,即假设过一点可以作两条以上的直线与原直线平行,这样只要推出的结论与已知的公理或定理矛盾就可以说明其假设的错误,也就是佯谬,从而反证出平行公设的正确,进而把其从公设中剔除。但他经过长久的证明推导后来发现,欧几里得第五公设是独立的,不可能由欧几里得的其他公理给予证明。这原本也没什么,历史上有很多人已经证实了这个结果。但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眼光毕竟是高人一筹,他想既然无法证明第五公设,那么建立在另外的公设基础上的几何学在逻辑也是可行的!这无疑是一个观念的飞跃。 与第五公设不同,他提出假设,即罗巴切夫斯基平行公理:过直线 AB 外一点 C ,在平面上可以作不止一条直线和 AB 平行。听起来懂但不好理解,这也反映了被他称为“虚几何”的特点,与头脑中的平直空间相悖 … 此外,平行直线 m 和 n 构成平行与不平行直线间的边界,由此可见,过 C 点的 AB 的平行线不止一条而有无穷多条。在不涉及平行公理的部分,罗氏几何和欧氏几何是一样的;反之则不同。比如在罗氏几何中,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 ,而且随着面积、边长的增大而减小。当面积趋于零时,三角形内角之和趋于 180° 。也就是说,二者并不矛盾,甚至可以把欧式几何视为是罗氏几何趋近无穷小的近似解。 后来的黎曼几何也就是球面几何,内角和就大于 180° 。 可以简单用下面图示来说明这种不同几何间的差异,可究竟哪个是对的呢?当然在各自的公设出发点来说也它们都是正确的。所以今天我们的中学数学还要从欧式几何学起。 在这篇论文之后的几十年,罗巴切夫斯基的工作都没有得到数学界应有的承认,甚至是已经独立研究出相同结果的数学泰斗高斯( CarlGauss ) ,也没有勇气公开正面宣布支持罗巴切夫斯基的工作。当然还有匈牙利的数学家鲍耶( JánosBolyai ) 后来也独立完成了类似的工作,因此后世把这三位共同称为非欧几何( Non-Euclideangeometry ) 的发现者与创始人。有人称之为紫罗兰现象,因为这好像春天到了紫罗兰遍地花开一样。但客观地说,对非欧几何的诞生贡献最大的无疑还是那位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喀山的罗巴切夫斯基。 非欧几何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几何或数学领域的巨大进步,而且对物理学、天文学以及时空观念的变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非欧几何中的黎曼几何被作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工具,深刻地影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史上又一个的伟大成果。 终于,在 1893 年,喀山大学树立起了据说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数学家所立的雕塑。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 “ 几何学中的 哥白尼 ” 的罗巴切夫斯基。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生前没有获得这样荣誉。晚年双目失明,晚景凄凉。巧合的是他的去世日期是 2 月 24 日,与他那篇当时无人喝彩的划时代论文宣讲日期仅相隔一天。
32711 次阅读|70 个评论
学者更多是一个拾穗者、总结者和传播者
yanghualei 2015-2-4 08:42
社会和实业界的人们,早已发现的道理和技术,但是这些人一直时间,没有太多时间去总结和写作,然后传给后人,传给领导者,传给需求者。此时一部分不从事实践的,有很多空闲时间的学者,把这些在实践中,早已发现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道理,还是做人的道理,以书面,正规的,官方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其得以传播和被领导和决策者看到。 我不信科研工作者是发现者和开拓者,因为实践和现实早已发现和开拓,我更多相信学者其实一个拾麦穗者,总结者,传播者,甚至更多是一个历史活动的记录者,然后把这种活动和活动产生的东西传给需要的人,而不是参与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写的东西,很多时候不是太适用于实践,因为记录者,有立场,有利益诉求,不可能完全客观。
2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文津:关于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发现者的存疑?
热度 25 wjzhao 2013-6-3 09:45
最近我读了《特别关注》杂志2013年第6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胜过诺奖的失败”,作者是梁文道。文中谈到一段往事,即遗传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是谁?他在《伟大的失败者》一书中有如下的一段叙述,很有意思。 “一位英国的化学家罗莎琳·弗兰克林(又称罗西),是一位对实验数据非常认真的化学家,她用‘X射线绕射’作了将近一年的实验,发现沃森与克里克推论出来的模型是错误的。她不眠不休地继续研究,终于在1952年7月,第一次成功地做出一张完美的X光绕射分析摄影图。在这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她第一个拍出来,并且证明这个结构是真实存在的。她的一位同事,未经她的许可,偷偷地拿给沃森看了,沃森恍然大悟。1953年4月沃森与克里克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宣称自己发现了双螺旋结构。对此,弗兰克林未作声,直到1958年死于癌症,死时才35岁。沃森与克里克在1962年获得诺贝尔奖,当时他们不但不提到她的贡献,还在后来写的自传中不断贬低她,还说她不过是一个‘技工’,一位‘满头乱发、衣着邋遢’的女人。” 梁文道最后写道,“事实上,大多数人到最后都是一个失败者。他强调与其学习怎样成功,不如先学好如何做一个微笑的失败者。” 为此,我查阅了沃森自写的“双螺旋”一书,书中的第132页是这样写的: “令我吃惊的是,莫利斯他向我透露,他在助手威尔逊的协助下,一直在悄悄地重复着罗西和戈斯林的某些X射线工作。这样,莫利斯研究工作也可以很快有所收获。重要的是,秘密被泄露了:因为自仲夏以来,罗西就已经证实DNA具有一个新的三维构型。当DNA分子被大量水所包围时就会出现这种构型。当我问及这种结构究竟是什么样子时,莫里斯便从隔壁房间里拿出一张称为B型的照片副本给我看。 我一看照片,立即目瞪口呆,心跳也加快了 。无疑,这种图像比以前得到的A型照片要简单得多。照片上的那种醒目的交叉形黑色反射线条说明只能是螺旋结构。根据A型照片还不能直接提出螺旋结构的观点,而且,也无法说清存在的究竟是哪一种螺旋对称。不过,只要略微看一下B型的X射线照片,就能发现到不少重要的螺旋参数。可以想象,只要简单计算一下,就能确定分子内多核苷酸链的数目了。我追问莫里斯,他们利用B型照片做过什么工作,他告诉我,他的同事R.D.B.弗雷泽很早就一直在研究三条链的模型,但迄今尚未取得令人激动的成果。虽然莫里斯承认有关螺旋的证据现在显然符合斯托克斯-考基兰-克里克理论,即螺旋肯定是存在。真正的问题是,还缺少关于螺旋结构的假说来说明螺旋内部碱基的规则性。当然,这也说明罗西把碱基放在中心,而把骨架放在外边的设想是对的。”以上的一段话,表明: 1 .罗西的B型的照片已清楚地显示了基因是螺旋结构,而且是以碱基为中心,“只要略微看一下B型的X射线照片,就能发现到不少重要的螺旋参数。”而当时沃森所得到的A型照片还不能直接提出螺旋结构的观点,而且,也无法说清存在的究竟是哪一种螺旋对称。说明罗西贡献的重要意义了。 2 .莫里斯与沃森用不正当手段得到了罗西的X光照片副本,而且对罗西还大加诋毁。在莫里斯与沃森两人会面之前,沃森曾到罗西处摸罗西工作进展情况,遭到罗西拒绝并被赶出实验室。莫里斯则一直偷偷地紧紧地模仿着罗西的工作。鲍林还向莫里斯要罗西他们所作的DNA结晶X光照片。 3. 当时从事基因结构研究的主要有5组:莫里斯、罗西、鲍林、克里克、沃森,此外还有一批人,如克里克的头儿马克斯·佩鲁兹,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布拉格等人。大家都想得诺贝尔奖。克里克、沃森为研究生,刚刚介入这些工作,对X光摄像技术还是刚刚学习。沃森认为罗西的工作还“缺少关于螺旋结构的假说来说明螺旋内部碱基的规则性。”这一批竞争对手之间展开了谁最先突破这一科学难题的竞赛。 对这场争论,安妮·萨耶尔在《罗莎林·弗兰克林与DNA》这部书中,提出“双螺旋结构发现的故事中,认为关键性的工作主要是弗兰克林(即罗西)完成的,而沃森和克里克却没有作什么重要工作。还怀疑沃森的行为准则,一些批评者的论述中,沃森不仅是科学界大男子主义的代表,而且甚至成为科学研究中的小人。” 中译本田洺在序中则说,“如果从历史的角度透视的话,我们似乎更有理由认为,沃森和克里克不愧于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的称号。是的,他们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实证论据来自弗兰克林和莫利斯的X光的衍射图,他们的模型建造来自鲍林,他们对氢键的计算来自伽莫夫,对DNA的构型的认识来自多纳休,好像惟有双键核苷酸是他们的首创。”这一段话并没有说明沃森和克里克所起的关键作用,也没有指明该向沃森和克里克学习什么内容。究竟他们起的关键性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得奖时将罗西排除在外?这是需要我们再作研究的。罗西工作成果是基础,沃森工作是提高,这里恰好对沃森等的贡献缺乏分析。这两方面的问题,正是当前我国科技界的痛点。欢迎大家讨论。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2778 次阅读|26 个评论
砒霜治疗白血病发现者之争可以结案了吧
热度 4 outcrop 2013-2-20 18:02
这个话题热议很久了,咱这种外行基本不懂聊的什么内容,倒是经常在首页看到,看看热闹。从目前的博文情况来看: 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不是张亭栋最先公开发表 。1972年公开发表的文章都找到了,再说其他的在大众眼里就显得狡辩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 。【砒霜治疗白血病】这一话题,不过是一个借题发挥的引子。 都是神仙打架 。砒霜治疗白血病发现者这一争论决定性的文献,居然由科学网被封博的前博主找人代发,值得反思。虽然肖老师也算是相关专业的,不过相关博文也没怎么受到重视。早发现这篇文献,就没后面的那么多口水了。 这场争议的很有意义,也让我看明白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事情的真相;不过现在也不想多说什么。 借用蒋叔的话: 争论与还原事实真相很有意义,但是,更重要的是:争论者、旁观者、以及编辑部相关人员,都很有必要反省自己的心态和发心。一切自私自利的扭曲心态,在淡泊名利一心牵挂病人的前辈学者那里,都是可笑可悲的表演。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343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施饶院士落选,曾益新院士的评价准确、到位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13 04:42
曾益新院士认为: 1 不管叫“院士”还是以前的称呼“学部委员”,其实都是国家给予的一种荣誉, 它更多是强调一个学者过去的科学贡献和科学成就 ,当然也看是否还继续活跃在科研领域。 2 一项科学工作的价值一方面需要时间来验证,另一方面 主要靠小同行来评判 。在我们肿瘤领域,很多人都认为p53基因的发现对于肿瘤学以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都有巨大的影响,但这么多年诺贝尔奖也没有颁发给那几位发现者,还得期望更多的 同行(尤其是大同行)的认可 。 3 他们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且关注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发表过许多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不同看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 他们的观点激发了大家的反思和讨论 ,这无疑对中国的科学事业是有利的。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08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