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哥廷根大学访学总结
热度 3 wmq814649638 2020-6-2 23:26
2018 年 12 月 3 日,我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德国哥廷根大学 Andreas Schuldt 教授研究组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合作的课题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鳞翅目幼虫的多样性与树种多样性梯度的关系,二是鳞翅目幼虫与树的网络互作。该课题的数据全部基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树种多样性实验— BEF-China 项目。项目始于 2008 年,最初由中德瑞三国科学家设计并由德方主导,但是主导权已经于 2016 年移交给中方,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团队进行协调和组织该项目继续运行。 由于我在 2017 年和 2018 年已经在实验样地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工作,完成了我博士课题中所有的野外采集。与此同时,实验室的工作也已经在赴德国之前做完。所以,这次留德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数据分析和文章撰写上。我于当地时间 12 月 3 日晚上抵达哥廷根, 12 月 4 日清晨在 Schuldt 教授的办公室和他见了面。 Schuldt 教授很年轻,我平时都叫他 Andreas ,他 30 岁出头却已是哥廷大学的教授,他这些年基于 BEF-China 平台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发表了很多出色的论文。我们聊完后我就准备拿出电脑和他讨论一下数据和对文章构思的想法,但是他认为我刚刚到,一定非常累,同时也需要适应时差,所以建议我们第二天再讨论。不过说完带我参观了哥廷根北校区的校园,并给我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建筑和设施设备以及他研究组现有的成员。经过他的介绍,我对即将在这里进行一年的学术访问和生活充满了期待。 很快,第二天在和 Andreas 讨论后,我们认为基于目前的数据,可以从两个方向写两篇文章,一篇关于鳞翅目幼虫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另一篇则是关于植物和鳞翅目幼虫的种间网络关系。他告诉我有一些概念需要我去了解,毕竟以我目前的生态学背景还不足以去做一些相应的分析,同时这也会在即将撰写的文章中用于部分统计分析,他然后给我发了几篇关于 Hill numbers 的文献。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那就是在 Andreas 给我推荐文献的时候,我看到他电脑装有文献的文件夹里有大概 100 多个子文件夹。这些文件夹其中一个是“ BEF ”,我看到里面居然有 1389 篇文献,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然而,更让我吃惊的是他居然在这里面如数家珍,随意的选取文献。他有如此大的文献积累量,也难怪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德国的生态学教授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则是不断重复地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得到最终的结果。在这期间每周至少要和 Andreas 讨论三次,每次讨论都让自己受益匪浅。与此同时,我也定期的向我的导师朱朝东研究员汇报我的学习进展,让他知悉我在德国的学习情况。因为 Andreas 是生态学家,每次与他讨论的问题大都属于生态学范畴。然而,我的课题中也有大量分子分类和系统发育构建的问题,所以同时还与研究组 Douglas Chesters 博士用邮件讨论相关的工作。每天沉浸在这样的学习当中,使我感到非常快乐! 两个月过后,我取得了第一篇文章的基本结果,并也完成了相关图表的制作。接下来所面临的就是文章的撰写。因为此前在野外采集和期间,我已经完成了文章的方法和研究材料部分,接下来的就是结果、讨论和背景等方面了。说实话,这算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写科技论文,因为此前从事分类工作,论文都以描述新物种为主。因此,每篇文章几乎都是依葫芦画瓢,没有太多深入的去写研究的内在背景。于是这期间,我反复的斟酌,翻阅相关的生态学论文,希望能在自己的写作中找到一丝帮助,不过还好,我很快的完成了结果部分的写作。完成后便发给 Andreas 和朱老师请求指导, Andreas 在我的基础上修改了部分表达不当的部分和一些语法错误,同时也增添了一些植物方面数据的计算方法,这样一来,论文基本就只剩下介绍背景和讨论部分了,这在目前对我来说恰恰是比较难的部分。不过,在这之前, Andreas 告诉了我大概的方向,应该从哪几点去考虑,并告诉了我几篇可能会引用到的文献。这样一来,写作工作就变得容易了一些,不过过程依然是艰难的,好在最终也完成了稿件,经过 Andreas 和朱老师以及各位共同作者的修改,我们便把文章投稿至Journal of Ecology。一个多月后,收到了编辑的邮件被告知要大修,经过了一个月艰难的修改,文章终于在 8 月 14 号那天被接受了。这一过程还是不容易的,知道被接受那一刻我也是感慨良多,心里面的压力顿时感觉减轻了一些。但是,我觉得不能放松,便紧接着进行第二篇文章的整理,大致过程和上述的过程相差无几。 在这一年中,我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 Schuldt 教授研究组中加强了生态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学会初步的学会了如何站在生态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更为熟练的使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去处理数据,也能简单的在 R 里面写一写小循环,自己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自信,能够把问题看得更深远。在分子系统学方面,也加强了自己的技能,能熟练地运用分子数据进行物种界定,并且能够较为熟悉的使用 Linux 系统分析数据。不过,至少现在我能够做了,而且自认为还能做的也还算好。通过第一篇文章的结果,我熟知了看待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而不能片面的看待问题。与此同时,我也加深了自己的思考,应该将更多的类群考虑涉及进来,这样能更好的解释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比如说,植物多样性能通过种间相互作用对更高营养级的种群结构产生效应,从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这些非随机的效应可能不紧急局限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也可能被其他的多样性指数解释,比如系统发育多样性,因为它包含了物种协同进化的特性。然而,由于对高营养级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仍然缺乏足够的研究,所以限制了我们对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内在机制的理解。所以我的实验以鳞翅目幼虫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超过 8000 头鳞翅目幼虫并测定了其条形码,通过分子手段界定了鳞翅目幼虫的种类,同时计算了鳞翅目幼虫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 PD, MPD, MNTD ) , 并结合了鳞翅目幼虫的物种丰富度分析了其是否受到树种的不同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影响。在我意料之中的是:鳞翅目幼虫多度、有效物种数、 PD 和 MPD 均与树种多样性呈正相关(鳞翅目幼虫 MNTD 除外)。但鳞翅目幼虫 MNTD 随着树 MNTD 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这是我意料之外的结果。为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不同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我又以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了树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能够部分解释树种多样性对鳞翅目幼虫多样性的效应。重要的是,树种多样性能够很大程度上通过鳞翅目幼虫的多度间接地影响其多样性指数。综上,研究结果表明了系统发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寄主植物群落的改变对植食者群落产生的影响。因此,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营养级中纳入更广泛的多样性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由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而产生一系列生态学效应。与此同时,营养级关系对植食者丰富度的依赖表明了我们应该关注昆虫数量下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而另一方面,进一步应该考虑的是:植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也会导致生态网络关系的变化,例如植物 - 植食者关系,但是目前对引发这种关系发生改变的机制人们又知之甚少,特别是寄主植物的何种组分在这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所以紧接着我又验证了寄主植物的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并同时包含了植食者群落的系统发育和物种组成成分。发现寄主植物的系统发育组分及相关的适口性和防御特性能够显著的影响植食者的群落和两者在物种水平和群落水平的网络关系的结构,然而植物多样性在这其中并没有明显的作用。研究结果又证实了在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寄主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更高营养级的组分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关系。最终结果强调了物种功能的丧失能够通能营养级互作显著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而单凭简单的物种多样性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以上均是我在这一年中学术上所取得的成果和一些体会。一年的访学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个人感觉德国人民还是非常友好的,德国也是一个非常适合留学的地方,治安比较好,学术氛围也很好。此外德国人做事十分严谨,对任何事都要尽力去做到精益求精,这是在学术上必不可少的品质,非常值得我学习。总之,这一年的留学生涯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并将使我终身受益。 我在哥廷根大学 我与Andreas Schuldt教授(右三)研究组部分人员
个人分类: 学习总结与心路历程|4796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干细胞库临床级干细胞标准化制备技术培训班开始啦
CASMART 2016-7-6 17:23
北京干细胞库临床级干细胞标准化制备技术培训班开始啦 培训简介: 为了促进干细胞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进一步推动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的标准化进程,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库 特举办“临床级干细胞标准化制备技术第二十八期高级培训班”。 活动时间: 2016年7月23日-7月24日 地点: 北京干细胞库(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5-2号) 对象: 从事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等相关领域的医生、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 培训日程: 2016年7月23日9:00-12:00 临床级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标准化建设历程2016年7月23日13:00-17:30 临床级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及实际操作2016年7月24日8:30-12:00 临床级间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实际操作2016年7月24日13:00-17:30 临床级干细胞生物安全性鉴定理论讲解及实际操作 活动详情请点击 喀斯玛商城 官方微信 带给您新奇有趣的科技前沿、包罗万象的科研用品....
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还是窗外那片金色的银杏林
热度 16 wangdh 2013-12-14 13:08
再写窗外那片银杏林 (王德华, 2013) 很幸运,新园区里我的办公室朝阳。初冬中午的太阳总是暖暖的,晒得人懒洋洋的。 办公室的窗外有一片银杏林,以前写过点文字。中午的时候,我时常爬在窗台上,探出头去,看那一片金灿灿的银杏林。在晴朗的日子里,阳光下,那金色的黄真得很好看。爬在窗子上,是鸟瞰。有时看到有点冷清的林子里,经常会心里着急,怎么没有人去散步、去拍照呢。有时看到路过的老师或同学抬头望一眼,或拿出手机拍一张照片,或驻足欣赏片刻,心里就会有种满足感。也有些时候,看到妈妈或奶奶带着小朋友在林子里拍照、游玩了,小朋友在林子里穿行,时而捡拾地上的银杏叶,时而摆个 pose 拍照。终于有人拿着相机在拍照了,心里又是一阵满足。 每天早上下了公交,也会走过那片银杏林,我是忍不住总要看几眼的。天气好的时候,也会拍几张照片。即使随着人流急匆匆走进办公室,也会在喘口气的当儿,端着热热的咖啡,或者一杯热茶,靠在窗口,望着窗外的闪着金光的银杏林。 早上阳光撒进银杏林,很美。还是有不少老师同学,走近的时候会侧首望望,欣赏那些一年才有的黄叶,更多的则是匆匆路过。看到有的老师沿着树林边的路走,然后拐弯走进楼,不免感到遗憾。一直觉得他们应该走林子里的小道,踏着落叶,慢慢走过。啊,终于有人走林间的小道了,可她走得太匆忙了,眨眼就出去了。过了些时候,有两位老者在林间慢慢走动着,时而昂头,时而交谈,很是悠闲惬意。 有时候在中午时分忍不住了,就径直下楼去,走进林子里,慢慢走一走,细细地去看这片林子中的每一棵树,看树上的叶子,朝阳看,背阴看,这头看,那头看。渐渐地,看看落在地上的叶子,有厚厚的一层了。有些似乎还是刚落下的。碰巧了,一阵风吹来,哗哗的落叶飘散下来,好一阵激动,忍不住伸出手来迎接。说起落叶,记得有一年,早上看到负责打扫卫生的师傅在林子里用草耙子搂树叶,然后用黑塑料袋子装起来,心里哪个着急啊,心想这是多好的景色啊,满地的金黄色啊,落叶是对根和大地的情谊啊,怎么就这样扫了呢。过了一会儿再看窗外,哇,真是太好了,树叶又被从袋子里撒了出来,重新铺在了地上。有几年了,每到冬天,树上的叶子落了,地上还是一片金黄,会保持很长的一段时间,着实好看。也记得,去年初冬的一场雪,硬生生地把还有些绿色的树叶打了下来,不由有些惋惜,叹寒雪的无情。说来也巧,这文章还没有写完,今年又看见清洁师傅在搂扫林子里的落叶了。有一天早上我还问了师傅,为什么要扫这些叶子呢,多好看啊,草丛里铺上厚厚的一层树叶,对树过冬也有好处啊。师傅说,风一刮,脏乱得很。银杏叶是不脏的,只要不烧,也不会贡献 PM2.5 。真的很可惜,满地的黄黄的叶子,这些天来被师傅的辛勤劳动,都装进黑色的垃圾袋子里去了。真不知道,那些银杏树是不是很不舍得,我们有时候也很残忍,没有让“落叶归根”成为现实。 喜欢落叶,许是小时候捡拾树叶当柴烧的遗留心理。经常的时候,见到落叶会有些感叹。有天( 11 月中旬)风起,出门就感受到寒风袭面。在车站等车的时候,看到地面上漂浮滚动的黄黄的槐树叶,是被风吹下来的。昂头看风中摇曳的槐树,一阵风来,黄黄的小叶下雨般散落下来,再随风滚动,遇到路边的障碍就停在了那里。秋末初冬的时节,很早就有些树叶开始散落了,过早地加入了被行人脚踩践踏的行列,或被清洁工人装进垃圾袋,不知运往何处。更多的是,在冬季的某个时段,经受霜冻,等寒风吹来,集体降落。风温和的时候,算是落叶归根,遭遇狂风,就没有了归宿。但总还有那么一些叶子,一直很坚强地绷紧在树枝上,迎着寒风,迎着霜冻。渐渐地,就顶不住寒冷的袭击,就掉下来了,剩下光秃秃的树枝, 一片萧条。 一直想象着树叶遍地,随风飘落,人走在上面的感觉。有一天,阳光明媚,大风。吹落的金黄的银杏叶子在主楼前满地打滚,漫天飞舞,时升时落,时而盘旋。主楼前渐渐累积了一堆堆的黄叶。我路过主楼大厅,恰在回头的刹那,狂风吹起落叶,树上的、地上的那些黄叶随风飞了起来,场面非常壮观。有些女生激动得喊叫了起来。这是我这些年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场面,那当儿只会张着嘴、微笑着,看到黄叶都静下来了,方才慢慢离去。 窗外的这片银杏林,逐渐长大了,在我眼前已经过了快 7 个年头了。星转斗移,花开花落,又是一年。老眼昏花渐重,是感叹呢,还是感叹呢,还是感叹呢。 看着纷飞的落叶,感慨的时候也会想,自己会是那片叶子呢?又会在哪天飘落呢?又会飘落到哪里去呢?思考无果,只好安慰自己一句:随缘吧。喜欢听王立平《红楼梦》“葬花吟”的音乐,大学时期也曾抄录过全词。每年的春天,看到桃花飘落的时候,也会时常想起 “ 侬今葬花人笑痴 , 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句子,“明媚鲜妍能几时 , 一朝漂泊难寻觅”,“质本洁来还洁去 , 强于污淖陷渠沟”。再想下去,就有点悲伤了。 写着这些文字,电脑屏幕上,自动变换的壁纸上,出现了一行文字,“无论去哪儿,什么天气,记得带上自己的阳光”。朝阳与夕阳,差别大了去了。 这片银杏林的成长: 2008 : 满城尽是银杏黄 2011 : 窗外那金黄的银杏林 2011 : 窗外银杏林:终于看到了满地金黄 2012 : 办公室窗外的那片银杏林:雪摧叶落 2012 : 办公室窗外那片银杏林又黄了( 1 ) 2012 : 办公室窗外那片银杏林又黄了( 2 ) 2012 : 北京银杏遭遇初雪 ××××××××××××××××× 说明:有朋友提到了顾城诗“有天”中的诗句,很喜欢,抄在这里。 有天 顾城 总有那么一天 阳光都变成叶子 我的路成为宫殿 每块石头都可以住一住 那里的花纹 最大的画家都惊叹 总有那么一天 叶子都变成阳光 我的木台升到天上 每个小铁钉都会讲故事 那里的新奇 最小的孩子都入迷
个人分类: 博物与自然图片|7311 次阅读|33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科技写作与学术出版讲座通知
liwenbianji 2011-11-10 17: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科技写作与学术出版讲座通知
本次讲座为 Springer 出版集团、 BioMed Central 联合 理文编辑 共同举办,旨在为英语非母语的科研人员进行英文科技写作和学术出版提供咨询和指导,欢迎广大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踊跃参加。 主讲内容: * 科技写作的基本类型和要求 * 如何撰写英文论文或书稿 * 如何投稿 * 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 * 出版过程中怎样与编辑沟通并得到支持 日程安排: 11月16日 14:30 -- 16:3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B105室 11月17日 16:30 -- 17:30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光生命科学大楼311室 11月18日 16:30 -- 17:30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合作处大会议室 主讲人: Dr. Warren Raye, Edanz Group首席培训师,2005年于莫多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Dr. Raye 曾经在福冈大学,广岛大学,阿卜杜拉阿齐兹国王大学,法赫德国王大学和沙特国王大学等知名院校举办“学术写作与出版”讲座数十场。 Dr Warren Raye, Senior Life Sciences Editor, Edanz Editing2005 - PhD Molecular Virology, Murdoch University, AustraliaWarren Raye graduated from Murdoch University in 2005 with a PhD in Veterinary Virology. His doctoral thesis was entitl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of porcine circovirus in Australia". Dr Raye is an experienced researcher and lecturer, at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levels. He was employed by Monash University as a Research Fellow and Lecturer in the fast-changing field of stem cell biology. Dr Raye has also conducted independent research in the areas of molecular virology, inflammation 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is work at Monash University involved creating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with various reporter systems for use in small molecule drug screening assays. Dr Raye began working as an editor with the Edanz Group in early 2009, before moving to Fukuoka, Japan and taking up the position of Senior Life Sciences Editor in November 2010. As well as editing, Dr Raye also gives training and education seminars for non-native speaking authors to improve their manuscript writing. 背景信息 : 施普 林格出版社 于1842年在德国柏林成立,是一家国际性科技出版公司。目前,施普林格每年出版6,500余种新书,共拥有2,000余种学术期刊,是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公司。 BioMed Central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出版机构,共拥有200多种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医学和生物学各领域。BioMed Central 的期刊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其中97 种期刊被SCI 收录,77种期刊已有影响因子。日前,BioMed Central已宣布与理文编辑达成协议,为在BioMed Central发表文章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英文语言支持。 理文编辑于2006年成立于北京,旨在通过提供学术论文编辑和相关服务,帮助中国科研人员提升稿件质量,使之达到同行评议所需的标准。来自中国本地的工作人员、便捷的付款方式和发票系统以及三个工作日的快速的交付时间将为作者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作为惟一一家在中国和日本均实现了本地化的国际编辑服务公司,理文编辑充分理解全世界英语非母语的科研人员要成功发表一篇英语文献所面临的挑战 。
3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