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启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CAP感悟VIII:培训二:如何更好地做一场精彩的科学公众报告
smilemooncat 2018-4-3 17:11
Hitoshi Murayama – Dark Side of the Universe for Everybody 来自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itoshi Murayama教授做的这场报告,是笔者认为最幽默的报告。他本身是个粒子物理学家,平常喜欢参加各种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他善于做公众报告,写过公众科普书籍。 他调侃道,公众眼中的科学家不善于将科学解释给公众听;科学家们太关注叙述的科学性了;报告时使用太多专业名词。而科学家自己呢,是非常清楚自己所讲述的内容,也太想把它们说清楚。 怎么办呢?他接下来就挑出几个最难解释的现象和专业名词,向大家展示他是如何讲述的。话不多说,做好准备来感受吧。 天文学其实是门考古的科学 笔者平常也出去做一些公众报告,也曾讲述过类似的观点。笔者会告诉大家,我们每一时刻感受的阳光其实是太阳8分钟前发出来的光;仙女座大星系M31距离我们230万光年,我们看到的M31其实是230年前它的样子。这就是笔者的说法。而Murayama教授则反过来从太阳和M31的角度来讲,如果M31上有生命,他们看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并不会看到我们现在的样子,而是23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猿猴。看,这样一说,是不是就妙趣横生了? \0 \0 暗物质 如果让笔者讲暗物质,最浅显也就是“看不见但却有质量、提供引力的物质”。而Murayama教授则从星系和恒星形成过程中、暗物质扮演的重要作用入手,提出一个说法——“暗物质是我们的妈妈”。如果没有暗物质形成的引力势阱,那么普通物质难以坍缩形成恒星和星系,也就不会有行星,不会有我们。哇,也许公众听不明白具体的细节,但他们一定会记住,暗物质对于宇宙演化很重要,像我们的妈妈。 总而言之,他认为他目前科学传播的主要目标是 让公众觉得好玩;启发公众的兴趣;不要指望用1个小时的讲座去教育大众;记住留下几条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理解的信息 。 对于Murayama的结论,不少与会人员也提出了异议。笔者认为, 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策略可以不同。有些报告可以像Murayama所说那样,注重启发兴趣;有些报告是传递信息和知识;还有些报告是希望提升公众的科学思维。
个人分类: 科学传播交流|3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献给全国中小学生的小科普作品:《一些神奇的神奇》(毕生所学)
热度 1 erbin 2015-6-8 21:50
一些神奇的事情.定.pdf 一些神奇的事情.定.doc 此小书耗尽我毕生所学的3分之1. 愿大家可将此小书传播给中小学生, 此小书为自由版权,永久免费。 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
个人分类: 大嘴巴|893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用的谈话
热度 1 smallgrass 2015-1-14 09:11
   今天整理桌上书本,偶然发现我的一张纸笔记,是金之钧 院士 在2014年5月4日与石勘院 年轻人面对面的谈话大致内容,重新看了之后,觉得这些话不光对于年轻人,对于 中年人同样有启发,大致整理了一下。   1、多读书。这里指那种纸质版的书籍,不是电子书。文革期可读的书非常有限,西方的书更没有,现在的书是应用尽有,大家要珍惜时代的发展。   2、不能太自我,太自我导致太自负,自私自利影响成长。   3、要有正义感。   4、真诚感恩。个人的成功,不可能没有别人的帮助,需要返馈。   5、选择一个好的学术方向。读一点哲学,这是做自然科学的基础。   6、抓住主流学科。   7、一定要有超前性。他举例戴金星院士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搞煤层气,走在同行的前列,终于取得瞩目的成就。   8、大胆设想,细心求证。可以读一些相关的书,如《猜想与困惑》、《物理学史》等。   9、在研究方向上要聚焦,坚持、坚持、再坚持。经常转移学术方向,做不成大事情。   10、好好锻炼身体。   11、教育孩子多读一些书,按照生长规律来教育孩子。   12、争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言,尤其是大会发言。   13、 不要荒废时间。 那天金院士讲了很多,整理不够全面,如有疏漏,请在场的朋友补充。
个人分类: 生活情感|2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些生物学定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Bearjazz 2014-4-6 21:18
生物学定律 距离隔离模型 ( Isolation by distance ) 根据距离隔离模型( Isolationby distance ; Wright , 1943 ) ,分布很广的物种,即使在没有地理屏障( Geographical barriers )的情况下,由于物种实际的迁移距离远小于其分布的空间范围,从而不能在其整个分布范围内形成一个单一的随机交配单位,而产生某种距离上的隔离。换言之,同一物种内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将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除非某些不可逾越的隔离因此打破这一机制,造成某些种群和周边种群的交流减少。 Baker 规律 Baker's law 物种自身的交配系统是决定其向岛屿迁移后能否成功建立种群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雌雄异株植物成功进行繁衍需要该物种具有生殖能力的两性个体同时存在,故雌雄同株和能够自花授粉的植物具有建立岛屿种群的优势,这就是 Baker 规律 ( Baker 1955 ) 。 贝格曼规律( Bergmann'srule ) 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 Bergmann 1847 , James 1970 ) 。 艾伦规律 ( Allen'srule)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Allen’s(1877) rule, on the other hand, posits that animals from colder climates haverelatively shorter protruding parts (limbs, tails, wings, ears) than theircounterparts in warmer conditions ( Allen 1877 ) . 霍尔登氏法则( Haldane’srule ) 霍尔登氏法则( Haldane’s rule ) 是霍尔登( JBS Haldane )于 1922 年提出的一个 群体遗传学 规律。霍尔登氏法则说的是,当近缘物种或半种 杂交 , 如果产生的子一代( F1 )只有一个性别为杂种不育( hybrid sterility )或杂种不活( hybrid inviability )时,这个性别通常是异配性别 ( Haldane 1922 , Wu, Johnson et al. 1996 ) 。 奠基者效应 ( founder effect ) 奠基者效应 ( founder effect ) 是遗传漂变的一个特例 , 指仅由少数个体建立并发展种群时 , 这些少数个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能完全反映其源种群的遗传信息 , 而导致由此发展起来的新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现象。在海岛上生活的许多物种的种群 , 尽管它们现在可能由几十万或几百万个个体所组成 , 但是它们却是很久以前偶然到来的一个或几个殖民者的后裔 ( 张琼 , 吉亚杰 et al. 2007 ) 。 参考文献 Allen, J. A. (1877). Theinfluence of physical conditions in the genesis of species. RadicalReview 1 : 108-140. Baker, H. G. (1955). Self-compatibility andestablishment after'long-distance'dispersal. Evolution 9 (3): 347-349. Bergmann, C. (1847). Über die Verhältnisse derWärmeökonomie der Thiere zu ihrer Grösse. Göttinger Studien 3 : 595-708. Haldane, J. B. (1922). Sex ratio and unisexualsterility in hybrid animals. Journal of genetics 12 (2): 101-109. James, F. C. (1970). Geographic size variationin bird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limate. Ecology 51 (3): 365-390. Wright, S. 1943. Isolation by distance . Genetics, 28(2): 114. Wu, C.-I., N. A. Johnson and M. F. Palopoli (1996).Haldane's rule and its legacy: Why are there so many sterile males? Trends in Ecology Evolution 11 (7):281-284. 张琼 , 吉亚杰 , 曾治高 , 宋延龄 and 张德兴 (2007). 奠基者效应对海南坡鹿迁地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动物学杂志 42 (3): 54-60.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8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库仑定律的历史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
热度 3 jphuang 2013-2-26 16:42
题记:库仑定律是电学的基石,这个定律的形式非常简单,但是,历史上它的获得却是来之不易的。这里首先介绍其发展历史,然后介绍它给我们的启发。——此文若能对科研入门者领悟科研的真谛有些许帮助,鄙人将深感欣慰;若“些许帮助”也没有,那就——没有呗。 A. 与库仑定律有关的主要历史进展 1687 年,牛顿(英国)的万有引力定律正式发表于他的专著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之中,其揭示了万有引力服从 平方反比规律 ; 1755 年,富兰克林(美国)做了 空罐实验,发现带电的银罐的内部却测量不到电荷; 1759 年 , F.U.T . Aepinus ( 德国) 在书中假设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吸力随带电物体的距离的减少而增大,于是对静电感应现象作出了更完善的解释。 (但,是猜测,尚无实验验证); 1760 年, D. 伯努利(瑞士)首先 猜测电力会不会也跟万有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规律; 1767 年, J. Priestley( 富兰克林 的英国好友 ) ,重复了富兰克林的空罐实验,并在 《 电学历史和现状及原始实验 》 一书中,提出“ 电的吸引 与万有引力服从同一规律,即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是猜测,尚无实验验证 ); 1769 年, J. Robinson (苏格兰)设计了转臂支架装置,对静电力进行了直接测量,得到平方反比关系,他的实验比库仑早 16 年,可惜没及时发表,对科学的发展未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1773 年, H. Cavendish (英国)用 两个同心金属壳作实验,得到平方反比定律。他的同心球实验比库仑用扭秤测电力的实验早 12 年 ,而且结果比库仑精确。可惜没及时发表,对科学的发展未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1879 年,在开尔文(即 W . 汤 姆 生,爱尔兰) 的催促下, 麦克斯韦(英国)整理 发表了Cavendish的手稿; 1785 年,库仑(法国)做了扭秤实验,得到了库仑定律。 B. 库仑定律的历史给我们的五大启发 总结库仑定律的历史脉络,它给我们的启发 是 : ( 1 )类比方法,居功至伟 : 把万有引力定律的平方反比规律类比到电力这个新的领域,使得库仑定律的产生一开始就行走在正确的康庄大道上。 ( 2 )理论实验,相辅相成 : 人有左右手,物理学也有,它们就是“理论”和“实验”,如果不是 Robinson和库仑在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启发下,勇敢地把实验结果中对平方的修正项视为实验误差,而删除之,库仑定律也就得不出来了。 ( 3 )国际合作,步步推进 : 无数科学家奋斗后,才 得到最终的库仑定律,这些科学家的国籍各异,但是,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合作、交流,至关重要,如此,才能集众人之智慧,促科学之发展! ( 4 )及时发表,才是王道 : 发表论文,诚然带给作者的是荣誉,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及时发表,有助交流,它能够尽快推动科学的发展,以便尽早使得科学造福人类。在此, Robinson和 Cavendish是反面的例子,我们如果向他们学习,那就说明我们傻! ( 5 )科学发展,道路曲折 : 今天来看,这库仑定律也忒简单了、忒小儿科,但是,历史上为了得到它,无数科学大师不得不为之折腰。所以,我们不要期望科学的发展一帆风顺,一旦决定从事科学研究,就该有面对刀山火海的勇气,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如此,才能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为科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光、自己的热! ……(一定还有更多的启发,请有兴趣的读者补充之) PS: 文中所录的一些历史资料,或源于网络、或源于《物理与文化——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者:倪光炯、王炎森;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此恕不一一标注出处。感谢原作者!
18647 次阅读|3 个评论
终点与起点——MIT的惊喜
热度 1 张海霞 2012-12-16 00:07
终点与起点 ——MIT 的惊喜 最后一站是波士顿,因为 MIT 的几个教授是很好的朋友,来往较多,这次也来看看,顺便做一个交流讲座,讲座安排在下午,我们上午先去参观实验室,几个教授的实验室都不远,而且 MIT 的楼内部都是相连的,尽管外面下雨,里面却还是热火朝天,迷宫一般的楼道和数字尽管费劲还是都能够找到,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调试设备做实验,介绍自己的工作起来都非常地兴奋,当然也有很多新的东西让人激动。 下午的讲座意外地顺利和成功(因为我几年前来的时候出了很多意外,如电脑硬盘烧毁等,这一次就格外地小心,把做好的 PPT 备份了几个,以防万一),来的同学和老师不少,还有几个北大的同学专门过来打招呼, MIT 是喜欢提问的,大家问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我也借机大力推销了一下“ Alice’s Wonderlab ”和“ iCAN ”比赛。在座的一位教授说,这个比赛很好,正好你们今天晚上可以看看 MIT 的“ 2.009 ”,也是一个学生比赛,每年一度的 MIT 盛事。 7 点,在体育馆。最后特别交代一句:早点去呀,晚了就进不去了! 6:30 就到了现场,果真很多人, Stand-by 的票已经发到 90 多号了,等吧,还是有机会进去的,很多人在等,还有不少人涌进来,学生们都打扮得很正式,这时旁边一位中年男子跟我们聊天,才知道他专程从德克萨斯赶过来参加儿子的这次活动,“ Proud , very proud !”一会儿他的儿子出来了,一个很酷很帅的年青人,跟爸爸很亲切地聊天,还让我们跟他们照合影,教爸爸怎样用相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活动,每个队都很重视,穿着正式和整齐,严阵以待。邀请我们的教授也带着孩子来了,我们一起进去找到座位,一看,座无虚席,乐队已经在渲染气氛了,歌声、笑声、打招呼的、寒暄的,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座位是没有编号的,先到先得, 7:15 后,就开始安排 STAND-By 的进来找座位,大牌的教授、企业、学生、家长、小孩和访客,各色人等混杂在一起,服装也是千奇百怪,真是热闹非凡。 7:30 准时开始,倒计时,教授以一身礼服出场,很有风范也很风趣幽默,介绍了他的这门课今年的情况,今晚一共有 9 支队伍出场展示他们一个学期来的成果,分别是颜色来代表,每个队有一个很炫酷的名字, 5 分钟介绍、 3 分钟提问,每个观众都发一个投票板,真是开心呀,队伍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台的那一刻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 iCAN 的总决赛,看他们这样紧张和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我们的学生不也是一样吗?带着自己的梦想和自己团队的期待和嘱托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一个学期以来的成果,这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乐队也很给力,中间穿插的 VEDIO 也很激情,还有提问,带着可爱的荧光帽子的教授们在会场里四处传递话筒的场面也很温馨,当然还有各种花絮的设置和安排,都非常好,气氛真是热烈!坐在我旁边的也是一位远道赶来的家长,他的儿子上来的那一刻,他激动地拿着手机拍照,还不停地跟我说:“这就是我儿子,这就是他们的队!”我能够感觉到一个家长的骄傲和激动,我也深深为之感动,是呀,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机会,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感觉到荣耀!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最后,全场散花,教授宣布:展示结束,庆典正式开始!看看表:已经是 11 点了,我们一起上去向教授祝贺,也简单介绍了 iCAN 活动,希望以后能够有合作。门外是早已经准备好的点心和饮料,学生和参加的人员都激动在交流着, Party 真的刚刚开始,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说,这将是一个不眠之夜,也将是一个永远记得的时刻,好样的, 2.009 ! 从体育馆出来,外面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完全感觉不到了,因为内心的激动,真是择日不如撞日,没想到在 MIT 这短暂的一天还能够赶上这一盛事,而且这对我很重要、很有启发,拓展思路、借鉴他们的一些好的形式,我们的 iCAN 一定会更好、更成功! MIT ,这次访美的最后一站,终点也是起点,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回去了:带着梦想和激情我们重新出发, iCAN !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45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环境有多变,鸟叫就有多婉转
热度 6 gaojianguo 2012-8-4 17:04
“两只黄鹂鸣翠柳”的意境我们都能体会得到,但你知道同一种鸟如果生活的环境越多样,它的叫声也就越多样吗?近日,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科学家发现,鸟儿叫声的丰富性可以由环境因子来解释,具体一点就是,他们首先对鸟叫叫声定量化,之后与温度、降雨量、维度和生境特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降雨量与叫声的多样性有很好的相关性。论文“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and acoustic signals: a multi-level approach in songbirds ”已经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 Biology Letters 上。 作者总共采用了 400 只雄性鸟类样本,包含 44 个种,这些鸟儿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而不同的地区的生境有较高的异质性。降雨量之所以成为鸟叫叫声多样性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作者认为,在不同的降雨格局下,植被是不同的。生活在不同植被中的鸟儿,为了交流信息,自热也就进化出多样的叫声。作者又进一步举了一个例子,如在早春,植物抽芽之前鸟儿是一种叫法,而数周之后当植物枝叶繁茂的时候,鸟儿就会有另外一种叫法了。 不过,他们也发现,羽毛颜色越多样的种,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叫声同样也很多样,这说明决定婉转叫声的除了环境因子,还有遗传因素。但话又说回来,遗传还不是环境决定的吗? 启发有两点: 1. 人还是要多尝试不同的生存环境为好,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北方人到南方读书,南方人到北方游学,中国人到国外多体验不同的文化都是有好处的。以后也会让自己的子女多感受不同的“环境”,这样他们才能变得“ Versatile ”。 2. 现在极端气候加剧,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年降雨量或月降雨量的波动也呈现越来越大的势头,既然降雨量能影响鸟儿叫声的多样性,那么极端气候会不会呢?会出现有的鸟儿“歌喉愈发迷人”,而有的“哑然失声”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61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贾平凹的倔强和幽默
热度 1 sstone2009 2011-12-16 17:20
福州晚报2011年12月16日A40版转摘《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题为《贾平凹的倔强和幽默》。因为读过他的一些小说,很喜欢他那种语言风格,和那些有趣,而又常常让人深思的故事,一直很看好他,自然,常常会关注。大概,也可以算是他的粉丝吧。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自然要读读。 贾平凹的倔强是什么?他在《五十大话》中说,“不再去提着烟酒到当官的门上蹭磨,或者抱上自己的书或字画求当官的斧正,当然,也不再动不动坐在家里骂官,官让干什么事偏不干。”这是一种无欲则刚的境界,这种倔强需要智慧,也需要时间对人生千万般磨砺,才会渐渐把自己的心沉到最底处,反过来,才可以平静地看待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尘世。 于是,有了他的幽默,一种阿Q式的幽默,就如他“时常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当年不是偶然地进了大学,不是因为在大学里不知未来去向如何而开始写作,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肯定是一位农民。一个矮小的老农。或许日子还过得去,儿孙一群,我倚老卖老,吃水烟,蹴阳坡,看着鸡飞狗咬。或许,我还得进城去打工。”他是一个如此知足的人,感恩于现状,调侃自己的过去。 所以,他可以在平静和怡然自得里,过着自己的日子,写着自己的文章,让字里行间透出朴实老辣,让自己的思想随之展露在世人面前,不用做作、不用避讳!所以,实际上,他才是一个真正努力、不住追求的作家,“过河遇到了桥,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 贾平凹是一个给了我许多启发的作家,看他的小说,我可以看到人类真的性情;看他的书法,我可以看到一个作家心底的追求;看他的画,我可以会心一笑!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8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向植物学习,向植物致敬
热度 5 gaojianguo 2011-7-14 19:31
向植物学习,向植物致敬
世界上的植物不仅千姿百态、风情万种,更不乏坚忍不拔、九死一生者,带给我们的除了惊叹就是感动。 1.直抒胸怀的气魄 稍微留心,你会发现在你的身边顽强的生活着可爱的小草和小花,或许你叫不上它们的名字,但它们就是那样用自己无声的方式陪伴着你。有一天,你一不小心踩到了一颗小草,敏感的你突然间注意到了它的存在,蹲下去仔细观察它是那么的乐观和开朗,不像栽种在花盆里名贵的植株,它对你的无心冒犯竟然丝毫不在乎。 小草最给力! 2.积极乐观的心态 前段梅雨时节,学校操场的地木耳(学名“地衣”)“疯长”,即使天天采收也不能减弱它们的生长势头。地木耳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矿物质,但我没那个口服,前段时间拉肚子不知与吃辣椒炒地木耳有没有关系(虽然口感极佳!)。有研究表明地木耳可以降低小鼠血浆胆固醇的含量,但也发现它含有BMAA,一种导致老年性痴呆的神经毒素(广东人喜欢吃的“发菜”就含有这种毒素)。无论有什么样的食用或药用功效,与地衣富有悲壮色彩的生活史关系都不大。地衣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适合生长在潮湿的环境。在干燥的环境中,地衣会呈现风干的休眠状态,但它们并没有死去,一旦获得水分,几分钟就会恢复积极的生命活动。在北非荒漠的地衣会随着温度、湿度、光照的日变化而调整其生命活动,随时涅槃和重生,一天中仅利用日出后不久含水量较多的凉爽时刻进行光合作用。 3.力争上游的品质 在我们学校的植物园生长着一种“入侵植物”——葛藤,每年温度和降雨较为丰富的6-8月是它们狂长的季节,它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攀到4楼楼顶(见下图),为植株高度生长的水分限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而生长在热带雨林的省藤(Calamus)更是让人感动,它可以长到300m (世界上最高的树木大概120m左右)的长度。常可见到它们从一棵树攀到另一棵树,穿插在树冠的间隙中,充分利用每一寸的光热资源,它们的生态适应能力极强,可以把整片树林连成一片,即使砍断树干基部树身也不会倒下。葛藤充分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深深的打动着我,我想如果我们都像葛藤那样“审时度势”就不会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向 葛藤 致敬! 4.“父母在,不远游” 红树林形态伟岸,树干挺拔,抗逆境能力强。红树除了有特征明显的支柱根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胎生”了。它们的种子在还没有离开母体时就已经开始萌发,长出绿色的棒状胚根,下端粗大,顶端渐尖,到一定时候便和果实一起下落或脱离果实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内即可扎根生长成为独立的植株。如幼苗下落时被海流带走,则因胚轴组织疏松,含有空气(可以应对含盐量较高的海水),可长期飘浮海上,而不失其生命力,一旦到达海滩便扎根生长(游必有方)。红树林多生长在广东、海南和福建,广西和台湾亦有分布,红树林的生长有有一定的区域性,往北由于热量资源的减少,红树林的生活型会从乔木演变成灌木,这更加体现出了红树林的“乡土情结”。 参考文献: Hypocholesterolemic effect of Nostoc commune var. sphaeroides Kützing, an edible blue-green alga. Eur J Nutr. 2009 Oct; 48(7):387-94. Epub 2009 Apr 30. Cyanobacteria (Nostoc commune) used as a dietary item in the Peruvian highlands produce the neurotoxic amino acid BMAA. J Ethnopharmacol. 2008 Jun 19; 118(1):159-65. Epub 2008 Apr 14. 植物地理学(第三版) 维基百科: 发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0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创新者实用手册(1):如何爱惜你的灵感火花
热度 5 MJ2009 2011-5-9 01:25
昨天参加了一个探讨创业机遇的小型聚会,来者大都是已经在本地工作了几年的年轻人。主办方精心为大家策划了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的流程,感受到了灵感火花的迸射,对于科研也有宝贵的启发。 最近正好在读一本书,John Chaffee的《Critical Thinking》(国际版),这是一本教材,内容详实因而读起来很慢,不过其中确实有不少对于创新思考(creative thinking)和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理论层次的剖析。 本文因此小结一下最近对创新的所思所见所感,并打算写成系列,但不求速成。此为开盘第一篇。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无法在此进行系统介绍,本系列旨在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来促进创意的产生,这些方法不能保证创新的实现,但或许可以为那些微弱的灵感火花撑一把遮风挡雨的纸油伞。是为记。 1)Chaffee在书中提到,creative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work as partners...they are related to one another in complex, interative ways.很有意思。他指出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原意并不是带有破坏意图的批评(因为批判思考完全可以提供建设性意见),而是质疑,理解,分析(to question, to make sense of , to be able to analyze)。因此他认为创新与批判是可以携手同行的。我的理解是,这里说的创新不是白日梦似的胡思乱想(虽然白日梦似的胡思乱想也可能有价值),而是指的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创新。 2)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时候太过“理性”,太着眼巨细的实际,批判精神或许会导致创意的提前熄灭。这是我昨天brainstorming时的感受。比如说,我的创意是,能不能让手机具有投影仪的功能?这样就能直接把手机里的照片视频投射到墙上、纸上,供大家一起欣赏(PS:我举这个例子不是因为敝帚自珍,而是因为剖析自己的idea比较方便)。这时候我们组的人都下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批判思考,提出意见,多半认为不可行,因为几个懂行人的知道,投影仪的耗电量是手机电池目前无法承受的。于是,大家开始讨论下一个创意。然而,你发现了吗,重要的不是“手机+投影仪”这个“实体”的可行性、新意,因为它只是一个火花,重要的是这个火花带给你的【启发】,例如 拆分式启发:“手机+投影仪”不可行,“相机+投影仪”怎么样?或者“手电筒+投影仪”怎么样? 发散式启发1:既然这个创意的起因是因为觉得手机功能有待增加,那么“手机+麦克风”怎么样?手机还能开发什么功能? 发散式启发2:能不能开发一种手持式、迷你“投影仪”?(PS: 类似产品已经有了) 发散式启发3:既然这个创意的起因是因为想要分享照片视频,那么说明投影仪不仅是在做报告、上课的时候有用——投影仪还有什么别的用?能不能用来“透视”?比如把墙后面的管线布置投影在墙上让你看到,你因此好像具有“透视”能力(基于Lawrence的意见,非常感谢!) 思维定势式启发:负面例子,比如有一组正在讨论一个idea,结果有人由于自己的思维和感情“背景”而建议是否能将此idea为特定人群服务(e.g. 残疾人),于是大家都开始琢磨怎么这个方向。问题是,这种『启发』可能是无益的,因此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应该果断地停下来,不再纠结于这个结点上。 3)为什么当时小组讨论时,大家调用自己的批判精神反而导致了创意的火花提前熄灭,以上的【启发】并没有得到讨论,而是匆忙开始讨论下一个创意?James L. Adams在《Conceptual blockbusting: a guide to better ideas》里指出,brainstorming的时候不要评判,如果你赞同别人的创意,说出来,否则不要评价。因为新生的火花都是非常脆弱的,一碰就碎,一吹就灭,要留一点空间让它燃烧并激发其他的火花的生长,它自己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就好像手机投影仪可能没有任何价值),但它的存在所能带来的启发却无法估量。 4)如何爱惜你的灵感火花:识别批判的声音(voice of critisism,VOC) 当你突发灵感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而打消了念头?Chaffee在书中采用了VOC这个短语来形容那些熄灭火花的言论、态度等。我们可能太习惯于VOC以至于无法觉察,更无法估量VOC对我们的灵感的强大抑制力。那么,如果VOC一时半会还不能自动消失,我们应该怎么主动地爱惜、保护自己的灵感火花?Chaffee建议我们创建一个VOC journal,即每次听到VOC的时候,用纸笔记录下来,以后就能培养对VOC的“免疫力”。Chaffee举例常见的VOC: 这是个蠢办法,没人会喜欢的。 即使做成了,也没什么了不起。 上次我做成了是因为运气好。 然而,我觉得还有很多其他的、隐藏更深的VOC,它们往往根本不是criticism,对灵感却有同样的杀伤力,比如: 家长式:个人的能力是很有限哒……一个世纪才出几个伟人啊……(于是乎,你别忙活啦,你不过是一颗小草,这样的事情你是做不成哒) 家人式:你已经做的很不错啦,现在这样就挺好!(于是乎,你别忙活啦,休息吧!) 这些话太熟悉了,太亲切了,但是,它们是不是也无意间挡住了成长的阳光?提高免疫力,建立你的VOC,爱惜你的灵感火花吧。正如Hugh Macleod在《Ingore Everybody—and 39 other keys to creativity》中所说,“The more original your idea is, the less good advice other people will be able to give you”.
个人分类: 创新|6116 次阅读|7 个评论
花粉管再分配现象给我们的启发
jzhou65 2010-11-14 14:52
http://microimage.sciencenet.cn/photodetail.aspx?pid=300304 大家欣赏一下啊!当你还没打开链接的时候,可能不曾意识到大自然是如此的出人意料,科学发现就是这样;这样的发现究竟给我们多少启发,有待科学研究的继续和有关专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相信,这样子的发现会改变我们的一些看法和认识的!究竟影响有多大,还需要我们植物学家的认真对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凃老师的启发
taol 2010-4-20 00:08
两个学期,选了凃国防老师两门通信的课程 凃老师的课很有意思,我感觉凃老师上的不是课,是启发!呵呵... 下面是凃老师的一些“经典”: 1.不要记,记得越多,负担越重,走路都走得慢! 2.老师上课要对学生启发,我现在就是在“启”,希望你们要“发”。 3.别要总想着考试,问这个考不考......考试谁能考过你们?从小学考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现在又考到研究生... 4.你们有一个好的idea,一定要用数学表达出来,说是说不清楚的。 5.我们考试不会影响你们的,该玩玩,该睡觉睡觉,该准备别的科目考试就去准备,我这门课的考试你们不用担心,只要你们来听课,都会没问题的。 6.(讲到一个问题很兴奋的时候)你们相不相信?你们不信,我信O(∩_∩)O~ 7.(讲到自适应的相关概念的时候)考试你们不用担心,我会根据你们的情况来出试题 , 你们不全是学通信的,有学计算机的,有学数学的,有学控制的... 我出题的时候当然要考虑不同的情况...我搞自适应的,出题当然能自适应啦 ~ 8.恩~这也是一篇IEEE的文章,当时很有影响。你想想,你要是在IEEE上发表一遍文章;提出一个定理,然后这个定理以你的名字命名好不好?当然了,你的名字自己不能挂,要等着别人给你挂,你不好挂,我给你挂... 这当然不是说让你们去挂名字,我是在鼓励你们去创新,去做贡献... 很多记不起来,凃老师的课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许正像他说的那样,“我就是要鼓励你们创新,而不是叫你们考试~”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3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八评:屠呦呦的青蒿提取物实验是受到别人工作的启发
twsliu 2010-2-26 23:24
继续评议由屠呦呦编著, 2009 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 屠呦呦编著的书里对时间的写的准确,但对时间点前后的事情却有意忘记,这里按照时间顺序看看还发生了她不愿意说的事情: 年份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迟到的报告 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1969 年 1969 年 1 月 21 日 (前言) 523 办公室来人到中医研究院做动员工作后,中药所应邀接受任务,命屠呦呦为课题组长负责全面工作。 (p1) 值此困境, 1969 年 1 月 21 日 全国 523 办公室白冰秋、张剑芳二位正、负主任及办公室田辛通知来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1969 年 4 月 (前言)在收集 2 千多种方药基础上,编辑了以 640 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 (p1) 用整三个月时间, 整理出以 640 余个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油印成册,于 1969 年 4 月送全国 523 办公室,请转给承担任务的七大省、市共同发掘。同时开展了以鼠疟动物模型对中药进行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虽发现胡椒提取物对疟原虫抑制率高达 84% ,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不理想。 (p13) 1969 年,北京药物所与广东地区的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协作,开展植物鹰爪抗疟效果研究。 (p15-16) 1969 年,国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参加了北京地区中草药专业协作组。当年他们先制备的是胡椒提取物 ( 胡椒酮 ),.. 到海南岛进行临床试验,后因效果不理想而中止。 1970 年 【书中不明确时间,而是混在 1969 年 4 月的胡椒酮工作失败后。也没有说明青蒿曾出现的好结果是谁做的实验!】 (p1) (胡椒酮)经过 100 多个样品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又复筛以前显示较高药效的中药。因为中药青蒿曾出现过 68% 抑制疟原虫的结果,所以对其进行了复筛,但结果仍不好,只有 40% 甚至 12% 的抑制率,于是又放弃了青蒿。 (p16) 1970 年,北京地区 523 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研究人员顾国明和该所的余亚纲、屠呦呦等人一起,大量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医药书刊资料,从中挑选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经实验室水煎、醇提,送军事医学科学院鼠疟筛选了近百个药(方),其中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作用,曾出现过鼠疟原虫有 60 ~ 80% 的抑制率,但不稳定。 1971 年以后,顾国明因其他任务回原单位,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人员宁殿玺到北京中药所帮助建立了鼠疟动物实验模型。此后,青蒿的研究由北京中药所继续进行。 1971 年 1971 年 10 月 4 日 (p34) 首先是开展药效筛选研究, .. 开始小组仅有 4 人, 通过对 200 多种中药 380 多种提取样品的药效筛选,终于取得青蒿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 100% 疟原虫抑制率的突破。 (p139)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科研组率先从中药青蒿中找到具有 100% 疟原虫抑制率的中性有效部位,取得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 (p16) 1971 年下半年,北京中药所研究人员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记述的青蒿一握,以水 二升 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了启发,认为温度高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其结果,乙醚提取物可使鼠疟原虫近期的抑制率明显提高,达到近 100% 。 可以看出, 1970 年由顾国明和余亚纲做的青蒿提取物有效的实验对屠呦呦课题组在 1971 年取得稳定效果的工作有启发作用,但为什么余亚纲在 1971 年里没有继续做青蒿实验,顾国明为什么回到原单位呢?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破裂了吗? 屠呦呦在其书中强调了率先,但对 1970 年这个确切的年份里的基础工作不想说明白,也不想说明四人小组的组成人员的姓名,而且把 1970 年的工作混在 1969 年和 1971 年里面来说,是否是有什么隐情在其中,是文革的迫害?还是得知小组成员的结果后,为了单位独享成果而结束合作?希望有更多的历史资料能够解开这个秘密。 《迟到的报告》一书中还是给编著者留足了面子,但人家并不领情,把别人的工作全都归结为失败! 还有个疑惑之处:屠呦呦用个三个月编辑出来并送到 523 办的《抗疟方药集》,并没有得到《迟到的报告》一书确认,而是说 1970 年做了类似的工作;况且屠呦呦从她自编的集子中最先选中的是胡椒,而后来选择青蒿完全应该说是受到青蒿在 1970 年实验结果的启发。通过什么方式找到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一句话,这个事情也是值得探究,在大革命和专案组里耗费很多时间的人能一本本、一页页地去翻当年属于封资修的书籍吗? 从另一个侧面看看还存在什么疑惑,根据屠呦呦书里所列的时间,可以看出: 从参加 523 项目到整理出集子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可谓积极;从整理出集子到 1971 年 10 月做出青蒿提取物稳定的结果却用了 2.5 年,可谓什么呢? 如果说清楚这 2.5 年中发生的事情,还会有这么多非议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卖烧饼的故事:泡沫是这样吹起来的
vcitym 2009-8-17 10:37
看到这个故事,发现耐人寻味。它不只是在股市,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科研考评等,深层次或许都存在这样的泡沫。 设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而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 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部门监管。 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 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 ---经济模型都这样,假设需要很多。 在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 甲说:好无聊。 乙说:好无聊。 看故事的你们说:好无聊。 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很不活跃! 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对乙说:要不我们玩个游戏?乙赞成。 于是,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包括看故事的你)看来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的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了。 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 又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还要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在股市市场,他叫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叫研究员)。 在烧饼甲、烧饼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甚至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很奇怪:所有的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 那谁亏了钱呢? 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银行能有多少利息啊?哪比得上价格飞涨的烧饼啊?甚至大家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呢?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 有人问: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看样子是的。但这个世界就那么奇怪,突然市场上来了一个叫李子的,李子曰:有亏钱的时候! 那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 假设一:市场上来了个物价部门,他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 假设二: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同样题材) 假设三: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发行) 假设四:大家突然发行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 假设五: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 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最少占有资产--烧饼的人! 这个卖烧饼的故事非常简单,人人都觉得高价买烧饼的人是傻瓜,但我们再回首看看我们所有在证卷市场的人们吧。这个市场的有些所谓的资产重估、资产注入何尝不是这样?在ROE(净资产收益率)高企,资产有高溢价下的资产注入,和卖烧饼原理其实一样,谁最少地占有资产,谁就是赚钱的人,谁就是获得高收益的人! 所以作为一个投资人,要理性地看待资产重估和资产注入,忽悠别人不要忽悠自己,尤其不要忽悠自己的钱! 在高ROE下的资产注入,尤其是倦商借壳上市、增发购买大股东的资产,增发类的房地产等等资产注入,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慎重再慎重! 因为,你很可能成为一个持有高价烧饼的路人! 转自 http://hi.baidu.com/yaolihui/blog/item/c28c37fac8be279059ee908f.html
个人分类: 杂谈|3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 科研生涯及基金申请-研教散记(1)
热度 5 tangchangjie 2009-8-4 09:47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 科研生涯及基金申请-研教散记1 (唐常杰) 散记文体的优点是想到哪,说到哪;行文能信马由缰,章节可分神走岔;击键让思绪飞扬,回车则言归正传。用数据库技术的术语,称为“无完整性约束”( Integrity constraints ),爽。 现在的研究生,大约 25-28 岁获得学位,到 60-65 岁退休,研教生涯长达 7-8 个五年计划,真的是赶上了盛世享太平,幸福。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青春中有两个半五年计划是在那个年代度过的。那是个纯真年代,年轻人朗诵着保尔柯察金的那段激励了几代人无悔走过的人生箴言,喊一声名字,就能点燃热血。军垦农场的拉练,锻炼了体魄;矿山和林区的磨砺,使人生从此不惧障碍;车铣刨磨的工程实践,潜移了严谨和规范。十年的感悟,像一粒缓释胶囊,在后来的科研生涯逐渐起了作用。十年 , 没有虚度的十年。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自然也是拥护者。那几批的研究生同学的年龄谱很宽,有一个共同点,比较不怕困难,比较能承受失败,比较豁达乐观,比较不怕改行换门,比较善于跨学科交流(因为每个专业的学生不多)。 研究生同学聚会上,侃了一个关于科研生涯的朴素描述,人生科研忧患始。没有项目时,忧的是找项目, 有了项目后,忧的是完成项目,完成项目后,充满成就感的喜悦可抚慰两三年的辛苦,然后得一夕几夕之安寝,起视朝阳,又开始找新的项目。真的是“进亦忧,退亦忧”,“始亦忧,止亦忧”,所幸这种“忧”不是那种悲观的愁白头的“忧”,而是一种进取的带微笑的“忧”,否则就不可持续发展了。 盘点一下,忙了五个五年计划,主持纵向项目十三项(国家自然基金及配套国际合作项目 8+2 项,博士点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科学基金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分项目),及一些横向项目。在统计的意义上,比在京城的同学差,比 ” 在那遥远边疆 ” 的那些同学好。真的,和国运、天时、地利比起来,个人力量太渺小了,尽力了,就知足吧。 一位中学同学到家里做客,说是要“考察科学家工作生活”,考察结论是“清水苦瓜”,称难吃下这份苦。 OK,尽管 人家看起来是“苦瓜”,只要当事人觉得是“苦瓜炒肉”,是在 ”Enjoy life, :Enjoy research , Enjoy technology”, 就可以“吃苦不觉苦”,这份事业就还可持续发展。当然,把“清水苦瓜”变为“苦瓜炒肉”的过程除了心态烹调( psychology cooking, 这是批判的武器 ),更重要的是物理上有张有弛的安排 (Physical processing ,这是武器的批判 ) 。 常有年轻教师来倾诉申请基金之难,描绘受到的压力之大。网上已经有很多关于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经验,不再重复,再补充几条。 1 .留心观察,他山借石 。一位著名的画家说“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自然世界、社会生活时不时会给有准备的人以启示。计算机科学中,遗传算法,鸟群算法,蚁群算法,基因表达式编程( 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 一种数据挖掘的新方法),都是计算机科学家向大自然学习的成果。社会的需求,常催生新奇之产品;生物的启示,常指示造化之神工。他山之石启发出来的思维往往是原创;我们在作关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第一个基金项目过程中,偶然一次看关于“生物转基因技术”的科普节目,启发我们申请并得到了新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转基因表达式编程的数据挖掘”。 2 新、深、实,严 。 (a)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基础研究项目,为未来几年、十几年的技术实现修桥铺路,是在科技大兵团到来之前占领知识的制高点;“新”是第一重要的。在评审基金项目时,常为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而拍案叫绝,每每看到这样的项目,耳目一新,倦意顿消,自然会给出好评。 (b) 深刻、深入,关于关键技术和突破点的阐述应能说服评审人,申请人不只是有奇思妙想,还进行了深入思考,让评审人相信,这笔钱给他不会扔在水里;( c )实在、实现。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是骡子是马,都要在计算机上遛遛,常常要求实现原型等等 ; ( d )严谨,展示“我是认真的”。稍有失误,就会像埃蒙斯在高手如云的奥运会射击场,只好蓄芳待来年了。 3 常虑则小虑,不忧有大忧 ,丰年备歉,积累后劲。基金项目周期一般三年, 第一年为项目展开奠基,不会轻松,可能没时间思考下一项目。从第二年,研究者心情愉快,此时可随时思考“ What is my next project?”, 每读一篇论文(包括高级科普的和外学科的),每听一个报告 都有四问:“人家做了什么,人家还没有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可以作为下一个项目吗?”,经过一年的酝酿,到第三个年头,就要为下一个项目做点预研, 例如发表一两篇预研的论文,在申请书提交前的半年,就开始和研究生讨论、写提纲,甚至开始填写申请书了。常虑则小虑,否则,不忧有大忧, ” 丰年备歉 ” 不是新思维,哲人先贤早有论述,刘伯承元帅在淮海战役中说:“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 可称为三阶段战役思想的典范。 4 愚公移山,贵韧贵梦 。如果总体批准率为 20% ,自认为水平在前 50% ,则中标率 40% ,这小于掷硬币的概率。常有人调侃,中标了是意外的惊喜。当拿到非常客气委婉的 reject 通知书时,认真的年轻人都是痛苦的,短则默哀三天,长则难过几月。建议去吼两嗓子,特别推荐唱“水手”:“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认真读评审专家的意见,明年再来,按中标率 40% ,愚公移山三年,中标率 1- ( 1-0.4 ) ^3 =78.4% ,( 需要一些条件才成立,去创造这些条件 ) ,好在有梦不觉三年长。 上述四条。 可视为一种启发性知识( Heuristic knowledge )。在计算机科学中,启发性规则是欲解难题(例如 NP 难题),而又无确定的多项式算法时,不得已而采用的近似规则,大多数情况下有效,但不保证 100% 成功(先天免责的 J )。 例如 “三思而行(思危、思变、思退)”和 “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是两条有冲突的启发性知识,历史小说中,左右丞相常常引用这两条,或辩论于庙堂之上,或较量于江湖之远,引用这些知识来启发君王 : “Follow me” ,最后责任还是在决策者。 又例如“在森林中迷路时,跟着小溪走,一般会走出森林”,是一条启发性知识,它也可能引导使用者走进群山中的火山湖泊,而不是走出丛林。 启发性知识,仅供参考。 相关博文(基金与科研系列) 评审别人亦学习--参加973复评的体会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 科研生涯及基金申请 科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基金申请书要关注标志性成果 单篇论文成本(论文支持度)的上升是科研新人的福气 (p) 青年学者有点累 – 议多彩的人才计划 秋季的收获与浪漫---看着同行们慢慢变老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26429 次阅读|25 个评论
启发,发现!
liux831 2009-5-21 23:55
Nature 为什么影响因子为30? 我从一位科学家的发现收到启发---科学巨匠在于机遇。 发现是进入世界前沿的大门,一个新的发现可以发表Nature论文。 转载---- Nature 论文 Nature 主编认为,认为把最新的发现发表在nature上。 我们实验室要发nature 了。这是一个偶然的最新的发现。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一次学术会议上,我问起一个教授发了Nature论文后,好像没有作为一个持久的研究。究其原因,他说,那项研究没有得到新的资助。 我们实验室的这项研究也没有得到资助。 发现有时不需要多少经费。 在国内有两种算法,一种认为一篇SCI需要30万元经费。 在美国不是这样,其实直接用于研究投入的资金并不多。没人认为定试剂开支是实验室发展的大问题。 我曾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三三理论。 现在的这项研究是需要合作的。因为,一篇nature 论文引出了三个科学问题。需要更多的合作者开展联合研究。 倡导合作研究的意义在于推进科学研究与开发。 合作开拓新方向,积累成就未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有趣又很有启发性的小故事及其大家的反应
cutefay 2008-11-19 09:16
昨天我在我的几个QQ群里转载了一个小故事: 博士后与小工的区别 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好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我把这个搞定 。小工果然想出了办法:他在生产线旁边放了台风扇猛吹,空皂盒自然会被吹走。 这个小故事很有趣,也很发人深省,它的寓意是什么呢?通过不同的QQ群里大家的反应,就会发现不同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 首先,在我们中科院管理咨询协会的一个群里,有个女生说:呵呵,这篇文章我以前也看到过。是不是人学的东西多了,也就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势,去解决一件事情时就容易想得复杂了? 我觉得她说得很对,就是思维定势的问题。而在后来另外两个群里看到的大家的回复,让我发现读这篇文章的人也是有着思维定势的。 在一个社会上职业的咨询和培训的群里,有一位做HR的朋友评论说:在管理中,简单才是硬道理。另一位做生产管理培训的朋友说:哈哈,有意思。也体现了常见的不同人群不同思维方式。还有一位做企业管理的朋友说:这种思维的变革很有启发性。大企业的环境中,一切都要精细化和科技化,机器的运用,便于统计和衡量;而小企业只追求结果的最大化,所以手段是什么都可以。但是,小企业的这个方法,是难以衡量制造失误率的。还有一位做HR培训的朋友说:比较意味。方法总比问题多。 在我们中科院的另外一个管理咨询的群里,大家是这样讨论的: A:这个故事其实恰恰说明了为什么我们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B:换个角度,肥皂盒变木箱子,博士就有价值了。高科技的价值是能利用一种方法迅速推广之,而土方法换个变量环境就不能用了。 C:是啊。如果肥皂盒场转型的话,还可以卖检测设备,比卖肥皂盒赚钱多了。 A:高科技就是要扎扎实实的高投入,长积累的。然后靠大规模的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总是想着搞邪门歪道,四两拨千斤,最后发现都是扯淡。 B:投机取巧的事情中国人干多了,也干惯了,还是应该有一些钻牛角尖的认真精神。 不同的人的思考角度不同,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得人应该多跟不同的人交流,来学习别人的思想的精髓。一个人的思考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去跟不同的人交流,就会发现原来问题还可以从那样的角度思考。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562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