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生收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部的研究生收费的蠢政策兼论国家奖学金
热度 3 zls111 2014-11-20 13:38
教育部的研究生收费是一个非常的蠢的政策,把研究生教育又往后推了好几年。之前好不容易争取研究生补贴升高,今年又来个收费,真是倒退。 我硕士三年拿了 3 年每月大概 300 元的补贴,期间花了家里不少钱,汗颜呀!博士期间,好像大概有 2000 每月,这个时候才是没要家里钱,但也是过的紧巴巴。 实话说,我应该是我们这种教育的收益者,研究生期间公费,碰到好导师。在思想和学术上基本上保持了独立。 所以在物质和精神上,我是在收获和成长。 我是很幸运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我这么幸运。物质只是一个很小方面,毕竟不能很大影响人的成长。重要的精神方面,我觉得很多人是现在这种教育体制的受害者,自由和学术方面并没有独立。这来自哪里呢?现有的教育体制! 研究生收费使学生们在物质上不能独立,使自由和学术独立受阻。 而国家奖学金使学生们盲目的竞争,更加的去迷失方向。当然不排除很多学生努力发表文章来赢得奖学金,这种在当前现状来看算是积极的。而不能排除的是,学生跟着社会学,使用手段来获取奖学金,这是对学生的毒害! 我真是想不明白,国家 GDP 那么多,就不能拿一笔钱出来,使学生不需要任何理由在物质上保障??如果不能,任何政策就是有所图,是在谋害我们的未来!
3149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生收费:梦断青云路,天子无门生
热度 2 chenhuansheng 2013-2-25 20:49
研究生收费,也就是全面自费。 这条消息在年前似乎已经出来了。但是没有来得及细看。现在儿子睡觉了,难得可以清净地坐在电脑面前上上网。 原来以为研究生自费仅仅限于硕士生。因为目前硕士学位已经有普及趋势;而博士是“国家高级专门人才”,我天真地以为还不至于要自费的。可是刚才一查,通通收费的。 突然间想到越剧中的这一句话:梦断青云路,天子无门生! 在公费存在的年代,寒门子弟还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读读研;现在全部公费了,穷人的“晋升”之路就断了。要读书,先拿钱。知识论斤两卖了! 以后读博是就是富人的事了,与我们这样的穷酸鬼没有干系了!我这辈子也没有多大指望读博士了! ~~~~~~~~~~~~~~~ 刚才网上大致浏览了一下,看到一部分支持自费的说,"谁受益谁给钱"、"公费助长了混文平的现象"等。其实研究生培养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家、政府。如果谁受益谁给钱데理由绝对化话的话,那就应该全部公费才对;如果说公费助长了“混”的气,那是不是说只要一个学校存在一个坏学生,则该校全部的学生都该受到处罚呢?更何况以前的体制里面,公费与自费并行,在以成绩为量化标准的前提下,公费生都是成绩更加“优秀”的人。所以因为存在个别的“混文凭”现象,就全部拉来体罚,是非常不合理的。 有的人说,不是还有国家奖学金吗?这就好像你让一个穷人花高价买衣服,并告诉他花了多少钱以后就会有积分和返卷以及其他的礼品。这个现实吗?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入场卷。入场卷的高价会把有能力却无钱的寒门子弟堵在门外。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 想起在科学网看到的一句话:在义务教育的状态下,我们仍然存在希望小学。这不是笑话吗?这个真不是笑话,是事实。 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是否可用中国特色来形容?
2243 次阅读|2 个评论
收费形势下什么是合格的硕士生导师
热度 2 whoiswho 2013-2-12 07:59
最近随着研究生收费政策的出台,科学网已经进行了热闹而又有深度的讨论,前面也有很多博文讨论什么是合格的研究生导师,今在收费形式下再讨论下怎么做合格的研究生导师(注:此处仅指硕士生)。 背景:当前我国博士的培养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硕士未见具体数字,我想应该稳居第一问题不大。前面很多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是免费的,目前开始收费。 为何专门谈硕士呢,因为目前硕士已经超过扩招前的本科生,是学生中的又一主流人群,其培养目标和质量决定着社会的竞争力和我们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谈是否合格之前先确定一个概念: 研究生(此处专指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是科学家,而是经过一定科研训练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尽管 冠以“研究”二字, 除了少数具有一定兴趣和天赋以适合培养成博士从事科学研究外,绝大多数会进入企业单位,而实际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个在国家的文件、政策和项目申报、奖励等方面已经得到较为全面的体现。因此实际上这些进入企业的硕士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进而决定着社会的创新能力。 在清楚了背景后,合格的导师应该有如下几点: (1)有“足够的”经费; 至少能保证学生的学费和基本的实验需求。 (2)因才施教; 目前其实学生少,老师多,所以带的学生不会太多,应该能达到要求。因才施教孔老夫子早就提出来了,多值得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培养,能做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合格导师,当属于好导师。我这里指的合格导师是最低要求,即具有科学潜质的且有兴趣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有志称为科学家的,应该按照科学人才培养,其余大多数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管理等专长人才。 (3)给予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带领学生到企业或者其专业适合的单位进行科研合作交流,至少一项/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字少一次,给予演讲锻炼和开阔眼界的机会。进行工程开发的,深入企业,进行理论研究的,至少进入企业,参与讨论,参加会议。 (4)培养其创新能力; 包括跟踪创新和原始创新,至少有技术改进的能力; (5) 良好的研究经历(科学研究)训练; 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和手段。 (6)建立良好的自信能力; 通过一系列培养,使得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自信,针对具体学生,很大提高其自信能力也姑且算合格。 个人总结:根据自己经验来的,基本合格的导师。 我的目标,学生从我走出去,具有良好的自信。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057 次阅读|6 个评论
研究生就是该收费
热度 3 physicsxuxiao 2013-2-11 10:46
以下是在秦四清博主处的留言,表明我同意秦老师的看法, 研究生教育就是该收费,好苗子该导师养 : 秦老师果然犀利!我是这个观点:如果你有钱养学生,基本说明你跟社会不脱节,你的学生才有前(钱)途;否则,说明你跟社会是脱节的,学生学的东西基本上是屠龙之术(有的研究生和导师连“术”都没有),完全是社会资源浪费。现在评职称(“博导”等也是“职称”),猫腻多了去了,所谓“学术共同体”,由于没有对科学的共同信仰,对专业的共同热爱,对社会的共同责任,从来都是从技术战变成口水战和关系战,所以我认为,很多导师都是不够格的 ,限制他们招生,在目前情况下,是最为“立竿见影”的办法。为什么?“大家都是生意人”,正如吴飞鹏描述的 ,“生意人”自然会按生意考虑:如果导师明明没有钱,通过招学生获得资源,他当然愿意去做;而如果这笔钱要导师出,从"生意"立场,这显然是亏本买卖.规则一出,落到实处,就可以省去各种冠冕堂皇的讲法,回到“教育要花钱”的本来面目。 关于基础学科,本来就业容纳量就有限,不需要大量的人;而国家又有比如“国家基金”的支持,所以少量的基础学科研究生也应该由导师出钱。由于基础学科钱来之不易,导师自然会把钱投到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身上,出真正的成果,对老师、学生和社会是“三赢”。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284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研究生收费一事,你玩什么聊斋啊!
热度 13 qsqhopeiggcas 2013-2-11 04:43
该文标题的后一句,借用一下蔡明、潘长江今年春晚小品《想跳就跳》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咱们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啊!呵呵,这台词,老有才了。 “ 聊斋 ” 是 蒲松龄 的书斋名。 所谓 “ 聊 ” 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蒲松龄的 “ 聊斋 ” 便由此而生。 参考: 聊斋 http://baike.baidu.com/view/34373.htm 俺觉得对研究生收费,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收费反而不正常。这件事儿,既不是奇闻,也不是异事。是否如此,就在俺的【聊斋】中说说吧。 日前,国务院宣布将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消息发出之后,引发了大学师生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 “ 穷人家孩子再也读不起研究生了 ” 的热议。 参考: 硕士生奖助学金足以抵消学费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2/08/22076510_0.shtml 俺本来不想写与此有关的话题,因为科学网上诸多博主对此持反对态度,俺胆小怕事,怕被网友们扔的砖头直接拍死。但现在嘛,只要不触及红线,即使有些看法与【主流】观点相反,也可以谈出来嘛。有时候还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研究生不是义务教育,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收费,为啥我国就不能收呢?我国是到了富到流油的程度了吗?即使富得流油,该收费时也得收费,合理的收费是必须的。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吃饭掏钱,天经地义。俺觉得,过去不收费,相当于吃大锅饭,大锅饭是好吃,但肯定不利于公平合理的竞争。现在收费,不是太早了,而是太迟了。 二、 不少公费生混日子, 旧机制亟待改革 “作为一名研究生,连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都忘了?!”一声怒吼打破了武汉某重点高校新闻系办公室的宁静。硕士生导师夏老师正在怒训一名男生晓明(化名):“你纯粹是来混文凭的,像个学生样子吗?!” 像晓明极端的情况也许是个案,但不少公费研究生混日子的情况,也确实不在少数。武大公费生李响 ( 化名 ) 说,他读了一年多的研究生,认真学到的知识并不多,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都没多大提高。很多时间都在参加一些无聊的应酬,给导师做些翻译、修订文稿的杂务,赚点抽烟喝酒的钱。 “有的研究生就是‘烟酒生’,稀里糊涂混毕业。我就算其中一个吧。”李响说,他早上能昏睡到九点钟起床,午睡也是下午三点钟才从被窝里爬起来,他调侃自己是“九三协会”会员。 参考: 17 所高校告别公费生 穷学生能否读得起研? http://news3.xinhuanet.com/edu/2006-10/20/content_5227242.htm 思考 :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亟需改革,已是不争的事实。不改革,我们培养出的研究生后备军将在科技创新的国际舞台上,失去竞争力。 当然,改革或许会走弯路、交学费,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问题,这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我们应该勇敢面对,而不应选择因噎废食。不改革,将是死路一条,科学网上的清醒之士,对这一点不可能不明白。 现在,我国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数量猛增,而生源质量下降。不少导师水平较低,“三无”(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博导也不在少数,限制一下招生规模,对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大有裨益。 三、 收费会让寒门子弟读不起研究生了吗? 新政策对于未来的考生甚至是好事。高校专家指出,既然国家增加了拨款总额,研究生的平均收入肯定有所增加,总体上来说,改革之后硕士生的补助学金总体上远远超过以往;而在大部分高校,学费也将被研究生补助和奖学金抵消。 参考: 硕士生奖助学金足以抵消学费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2/08/22076510_0.shtml 武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导周叶中介绍“收益最大的群体将是学生。”过去武大国家计划内硕士生,约占总招生人数的 50% 左右,即一半的研究生入学免学费,另一半则要交学费上学。改革后,将有 40% 的硕士生能获得一等基本奖学金,即全部免学费;另外有 40% 的硕士生能获得二等基本奖学金,即免交一半学费;这样折算下来将有 60% 的硕士生入学免费。 与此类似,过去只有一半左右的博士生免学费,改革后有 40% 的学生能获一等奖学金,其余 60% 的学生获二等奖学金,折算下来将有 70% 的博士生上学免学费。 此外,武大 80% 的硕士生和 100% 的博士生,都还能得到每月 300 元至 600 元不等的助学金资助。 “ 优秀的穷学生,同样读得起研究生。” 周叶中说,改革是为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绝对不是全面收费,奖学金发放实行动态管理,与读研期间的表现挂钩。 参考 : 17 所高校告别公费生 穷学生能否读得起研? http://news3.xinhuanet.com/edu/2006-10/20/content_5227242.htm 解读: 具体到个人而言,收费是件令人郁闷的事儿,但对于群体而言,未尝不是件好事情。考虑问题,不能只想到个人的利益,要想到大家的整体利益,不能太自私了。 四、国家已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 4.5 万名研究生。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将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标准博士生不低于 10000 元、硕士生不低于 6000 元;同时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资助力度。提高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落实和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 事实上,包括复旦、交大、北大、清华在内的 17 所高校,早在 2007 年时就已开始取消公费收取学费,也就是开始试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奖励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不过,这些高校通常提供充足的奖助学金来抵消学费。 参考: 明年新入学研究生全部交学费 公费研究生成历史 http://hebei.sina.com.cn/news/m/2013-02-08/111133970.html 解读: 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是一拍脑袋做出的,都会有一个调研完善的过程。对研究生收费问题,国家也是先对 17 所高校试点以后,才全面铺开的,该项政策的“利好”肯定大于“弊端”。 在读研究生期间,若你真是一颗搞科研的好苗子,助学金会水涨船高滴,还愁没钱花。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必须得制订有效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大浪淘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人才若成长为参天大树更需要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 放心吧,大部分导师都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发现你有科研创新的潜质,在差钱时多数导师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仔细想想,您如果确实优秀,会差钱吗? 五、 真差钱的时候,研究生自己不会自力更生嘛? 准备读研究生的时候,自己年龄也得 20 多岁了吧,不会没有自理能力吧?真若差钱,不会张口就向家里要吧?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麻烦别人,在这方面,我国的学生真的要向欧美国家的学生学学。 俺这里有些药方,看看是不是能对症下药? 1 、差钱的时候,学生也可靠假期打工解决部分问题。这样可培养 TA 们自力更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有些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锻炼一下自己有何不可? 2 、差钱的时候,可能会向家里要钱。要钱的时候,不会理直气壮吧?即使壮着胆子要钱的同时,也搞明白了“一餐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果然如此,学生们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会更加勤奋,更可能出成果。 3 、考上研究生后,跟老师做科研的时候,会有劳务费等的补贴,遇到好导师,出手更大方。 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儿,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把握,要学会竞争,敢于竞争,在竞争中超越自我,超越 TA 人。 还是《国际歌》的歌词说得好: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 自己 )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5455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为什么不进行民意调查和听证会再出台研究生收费政策?
热度 2 ZhangSH62 2013-2-9 18:09
为什么不进行民意调查和听证会再出台研究生收费政策?
大过年的,科学家们不表达节日对党的感激,纷纷讨论起研究生的收费问题了。这几天,科学网对国务院的研究生收费政策炒火了,看看博客首页,十有七八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有反对的、支持的、模棱两可的,不一而足。 俺当天较早看到了国务院发布的这个决定,包括2014汽油提档、三桶油改造;这个政策正在北京毒气雾霾天气一个月之后,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关注这个事情,再不采取措施恐怕外国使领馆都要撤离了!李副总理早已发话了,要有点作为,向人民交代,必须采取措施!这个政策出台几乎没人反对,三桶油也有口说不出了。研究生收费这个事,好像体制内外都没有任何前兆,或是教育部乘大家都在关注钓鱼岛和雾霾事件,也想乘机有点作为,袁部长上台很长时间了,没见公开做什么事,窃以为以周部长常作为但反映并不理想为鉴,这次终于出手了! 还有一个月就开始两会了。温总三月份的记者会发言犹在耳边,本届政府要在一年内做几件事的(好像是5件),可是哪那件事都难办,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应该早出台了,但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楼。大家都懂的,利益集团形成不是一两天了,都有复杂背景和强大的反对势力,动老总们的饭碗没那么容易,还不如习总派人查宾馆会所,君不见格力总裁、海南财政局长都乖乖就范了!看来直接打碎老总的饭碗太难了,不如敲山震虎,曲线改变。当然,国务院好像还真出了个收入改革文件,但都变成了愿景和希望了。温总前几天表态了,本届政府尽力了,工作有不足请大家海涵!胡主席早就号召要包容,温总确实一心为民,兢兢业业,我们已感觉他做的足够好了,不但感谢他,还有些同情他,在中国做点实事确实难!温总和李总恐怕这段一直在商量怎样合并铁道部和科技部,这个事最难办。君不见,铁道部虽然大势已去,但一直嘴硬,老百姓要求站票半价,俺铁道部是为乘客着想才不改的,要改就减掉5毛钱保险,反正俺铁道部对这5毛钱早就不在意了。而且,基础车票定价权据说在发改委,俺只负责加价!铁道部长发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十八大之后马上出台职工收入倍增计划。铁道部副处以上工资收入都是二十万以上的年薪,可普通职工十余年几乎没动,主要靠卖盒饭发奖金的。现在盒饭好像卖的越来越少了,反正车速快了,白领和农民工都宁可饿着不吃,到家再说!铁道部新工资政策肯定得到全国千百万铁路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没了铁道部,谁为俺倍增工资?可见,铁路是不好动的,何况还有王院士(铁总兼人大代表)不断为铁道部鼓与呼! 不过,教育部终于在关键时刻给本届政府提供了一个好机会,研究生收费政策确实好久没动静了,这个事最好办,教育部提个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议一下就通过了。可是书生们突然感觉太突然,只好在科学网讨论讨论了!其实,研究生收费同样牵涉千家万户,但越是人多越是没人管,领导都不知道该和谁征求意见!富裕家庭自不必说,那两三万元无所谓,和北大幼儿园赞助费相比简直不值一提!穷家庭谁替你表达?大学生们,未来的研究生们,等你入学以后再说吧。教授们、导师们,又没和你要钱干吗要问你? 可是,教育部的领导们太急于表现了,这点事何不先在科学网上征求一下导师们的意见,再收集一下大学生和愤青们的建议,找支持的收录,有了民意基础,这件事不就很漂亮了!可见,袁部长的建议,对温总不见得是好事。按想温总可以淡定了,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了的事就留给李待总做吧,不成熟的事不做也罢。 祝科学网上所有网民新春快乐! 哈工大校园图书馆前 俺读研究生时与导师研究的新技术做的不锈钢球
2743 次阅读|3 个评论
就研究生全面收费的问题也来说几句(130209)
热度 28 ymin 2013-2-9 10:45
就研究生全面收费的问题也来说几句( 130209 ) 闵应骅 今天是过年,大家都喜庆春节。祝科学网各位网友春节愉快! 研究生全面收费的问题,在科学网上太热了。博文多得很。说老实话,我没有全看。但是,总的来看,反对的多。我有点逆向思维,说几句可能大家不爱听的。 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说研究生收费对穷人不公平。但是,你想想,穷人能炒股吗?穷人能买大房子吗?农村的穷人能搞到大城市的户口吗?穷人能买到汽车吗?如此等等,的确是一种不公平。可现在社会发展到如此程度,还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绝对平等。以后能不能做到,还很难说。 有人说:别的不说,教育应该平等,这是人权。不错,是这样的。但是,要缴费不等于说是不平等。念大学也要缴费。只有义务教育不要缴费,政府要求每个人接受义务教育。而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就不是义务教育了,必须经过年轻人自己的奋斗,自己家庭或朋友的帮助才能读大学、读研究生。 有许多研究生说:当年,你要是缴费,我就读不了研究生了。这有可能,但也不一定,要看你的运气和机遇了。其实,这也很正常。你想想,当年有多少年轻人想读研究生而没有读成的,他们能喊这是不平等吗?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奋斗中,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有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也有机遇和环境的条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一方面,研究生要收费;但另一方面,研究生有奖学金,有劳务费,还可以边打工、边读书。这在全世界都是很普通的,世界各国都是这样。没有钱也能想法读研究生。 有人说,政府不让研究生教育免费,可能使一些人才被耽误了。这也可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耽误的人才,古今中外都不少。而且很难验证。一个做了一辈子农民的老农,谁敢说他要是受到良好教育就不能成为爱因斯坦呢? 我觉得,研究生全面收费反而是一种平等的体现。不会有“房姐”“房叔”一样,多占房子、多开户口、免费办成一切事业,而且还从中赚钱。问题是:我们在执行这一政策的时候,要注意兼顾各方,不让人才被耽误,不让一个可成为科学家的年轻人读不上研究生。做到这一点,当然很难,而且是一个牵动全局的问题。
个人分类: 杂谈|6550 次阅读|76 个评论
教育首先是公平,再是培养人才,不论三六九等
热度 5 zls111 2013-2-9 03:29
看到很多人说研究生全面收费,可以多给优秀学生奖学金,把所谓混的学生排除在外等等,我的天呀。啥是优秀学生?考试考的好? 科技领域各种奖项,人才评定是干嘛的?我看来无非是一帮领导来领导知识分子,看知识分子在下面,争抢斗,自然有人把领导当回事,领导多开心!这下好了,研究生来个收费,评定奖学金,这下可以看学生在下面争斗抢了,领导更是一回事了。 每年GDP增长,并且那个税收增的是更多。钱拿来干嘛?最重要的就是医疗卫生,教育,民生保障,其他都是扯的。多少钱进了这里??? 对于学生最实惠的,除了免掉学费,几乎很难看到,每个计划的操作,都有灰色地带。现在来个研究生收费,直接把研究生教育拉到“产业化”,这下真好!本来产业化是混了头的招,政府直接来个推进! 不管,我这样的论语的道理和逻辑在那里,研究生免费是直接给学生实惠的招数,就像给学生开个卡号,直接把钱付到学生在账户。 另外一个,我们资源被国家掌控,不是更多的使国民受惠,反而是更多的榨取。哎....
2707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生全面收费--高校非公益化的标志?
huanglanwzy 2013-2-7 20:48
各位大侠,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现有事业单位将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其中,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根据《指导意见》,现有事业单位将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现在本科生已经收费,2014年9月开始硕士生、博士生也收费了,照目前的发展,是否高校公益二类都算不上了,是要转为企业化运行?自负盈亏?
4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收费,又一次劫贫济富
热度 6 gzldhr 2013-2-7 11:56
从明年秋季起,研究生要全部收取学费了!教育公平和正义的最后阵地也逐渐沦陷了。。。这一收费,得有多少出身贫寒的子弟梦碎啊!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之间的不公平依然形成,且根深蒂固。记得看过一个报告,说是越是好的大学,出身于农村、小城镇、偏远地区的贫寒学生的比例越低。这个细琢磨是能明白的,教育毕竟是个耗时费钱的活。从概率上来讲,家境越贫寒,接受到良好教育资源的概率越低,而且改变这种处境的能力越弱。教育的公平是让学生(不分区域和城乡)有一个平等的舞台去竞争,而教育的正义是要适当给予贫寒子弟必要的竞争条件。教育(注意不是“教化”,“教化”是培养奴才的!)是一个族群永续的基础之一,因此,教育不仅仅要做到公平,关键是还要做到正义!对一个机会显不均等的社会,高等教育越大众化,就意味着机会越不均等。要命的是这种教育大众化总是给我们一种“机会均等”的假象。比如,高校扩招了,理论上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接受大学教育,接受教育的机会似乎更加平等了,结果却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机会更加不均等(这个不细说了,大家每年毕业季看新闻就可以了)。以前,由于城乡、地域教育之间的显失公平,除了所谓的公平的高考之外,还有一次甚至多次考研机会,毕竟考研究生比高考更加公平些且不用掏学费还有国家补助,至少基本消除了地域不公平。可这根稻草要没了,读研这一收费,得多少贫寒子弟对读研望而却步啊!人人收费貌似公平,却显失正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看样子要真成传说了。。。
4659 次阅读|9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3)关于研究生指标费的公开信
热度 32 eksergiya 2012-5-23 17:36
以下公开信是2011年8月在工学院内群发的,后来也曾发给校长、教务长等人,本来打算在北京大学范围内群发,后来发现收集邮件地址不太容易,作罢。学校把信件交给研究生院处理,但我至今也没有收到研究生院的回复,而陈十一院长总是一再推脱。现在,上一个招生季已过,我的信不会对此产生影响,正好在这里发出来。 当时,工学院打算按新的收费政策招收研究生。我不知道收费的事是否还在执行(也许是由学院统一支付),但教师个人已经不用交这笔钱。现在看来,我后来的遭遇很难说与此无关。 这里的版本有删节和个别修改。此文较长,慎入。 ———————————————————————————————————— 莫非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想利用研究生指标洗钱? ——关于导师预付博士生培养费一事再公开致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教授 陈院长: 最近,以您为院长的北京大学工学院最终决定仍然按照“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收2012级博士研究生。因为您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我决定按照最初的计划,继5月24日《关于博士研究生指标费致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教授的公开信》和6月22日《院务会议之前再发关于研究生收费政策的个人建议》两封工学院范围内的公开信之后,在北京大学范围内再发公开信,质疑研究生院在部分学院试行所谓“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做法。在我看来,这种招生新政其实是将《北京大学关于2007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调控名额”的收费政策合法化(教员们称获取这种名额的行为是买高价指标),是一种赤裸裸的以研究生指标为交易对象的买卖行为甚至洗钱行为,这种制度(哪怕是试点)对科研经费较少的院系尤其文科院系有非常不利的潜在影响,明显有损北京大学的声誉。 这封信是写给您的,但在提到您时主要写陈院长,这纯粹是为了行文的便利和阅读的方便。我虽然有直话直说的习惯,一贯在公开场合讨论问题,但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写公开信还是头一次,请大家多多包涵。我这样做,固然也有写大字报的嫌疑,不过,考虑到现行体制下并没有一种切实有效的表达渠道,更何况我这封信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任何对个人或机构的不实之词,所以我只能认为非此无以改变现状,也就只能这样了。我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起围观,让利益有可能受损的北大教员知道有这么回事。 1、何谓“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在2011年6月15日印发了一份《关于编制北京大学201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及专业目录的通知》,其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如下。 一、招生工作指导思想 2、继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院系试行以“申请—审核制”或以“科研经费资助”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以“硕博连读”长学制方式进行招生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以“专业学位”为招生培养的主体。 四、鼓励院系进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 1、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鼓励院系进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改革方案由院系自主申报,经学校对其可行性研究并请示教育部批准后试行。 2、由院系统一实施以“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生办法的(此句原文如此),可申报适当增量计划,按照合计招生人数(原有名额和申请增量部分),由院系或导师从科研经费中予付(原文如此,预付)部分培养费:每招一名博士生交付学校4万元,其中2万元返回院系。收缴的经费使用于学校和院系进行培养机制改革。 3、按照《北京大学关于2007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院系可对于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适当增加“调控名额”,从导师的科研经费中支付全部年限的培养费用(“直博生”和中间不授硕士学位的“硕硕博连读生”为93800.00元;四年制博士生为88800.00元;硕士生为40800.00元)(原文如此,这里精确到分)。 6、是否申报试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由各单位自主选择。未申报或未经批准试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的院系,仍按原有招生办法和规定执行。 单从以上通知即可看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早就开始拿研究生指标进行“交易”,并且冠以“改革”、“试点”的字眼。以我所在的力学系流体力学学科点为例,分下来的博士研究生指标这几年来一直紧张,平均下来每人不到一个(0.8左右,但学院一级平均下来一人一个,原因在后面谈)。老师们为了招到学生,只好尽可能申请“调控名额”,花高价买指标。研究生院利用这种紧俏资源,收到了大把的指标费(具体数目待查)。那么,为什么研究生院能够把一部分指标拿出来进行这种交易呢?他们又是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拿出多少名额进行收费呢?我不知道,希望陈院长能够指点一二。我只知道,各个院系都说名额紧张。不过,说实话,工学院整体上可能确实从这种收费指标得到了好处,看看工学院这几年实际招生总数就能得出这个结论。我不掌握具体数字,在这个问题上若有差错,请陈院长指正。当然,这些事都是陈院长今年被任命为研究生院院长之前就有的,陈院长主政研究生院之后出台的这个“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才是我在公开信中讨论的重点。 首先,研究生院开宗明义地声明,各个院系若想按照“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就要自主申报,经批准后才能执行。这样一来,似乎就把责任推给了各个院系:这样做可是你们自愿的,你们完全可以按照以前的方法招生,我不收你们钱。怎么看,这都像是研究生院设好的一个圈套,中间摆着可口的胡萝卜。结果如何呢?反正工学院决定交钱(因为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名额,否则大家傻啊),并获得了至少106个博士研究生名额。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院系也这样招生,但我估计不会只此一家,至少应有200多个交钱名额,占全校大约2000(不少于1800)个名额的十分之一以上。我在6月份时为这件事曾经专门找过陈院长,询问究竟会拿出多少名额来收钱,回答是不会很多,只有几个学院愿意参加试点工作,大约300名;但当我后来确认,是否有大约六分之一的名额会用于“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时,陈院长又不愿正面回应。反正,目前是有几百个名额被用来收钱,具体数字待查。我担心的问题其实在于,这样的试点工作既然已经展开,将来就很可能变成制度;那些不交钱招生的院系看到自己的名额难以增加甚至越来越少,恐怕硬着头皮砸锅卖铁也要挤进来,这势必扩大收钱名额的数量,最终的趋势是大家都要交钱。这可是自愿行为啊!我愿意交钱,研究生院凭什么拒绝呢?我估计研究生院很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2、为什么说“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涉嫌洗钱? 如上所述,“每招一名博士生交付学校4万元,其中2万元返回院系;收缴的经费使用于学校和院系进行培养机制改革。”我们来看一看,收上来的钱究竟来自何处,又去向何方。 先看经费来源:导师的研究经费。我们知道,理科教师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官方渠道,例如国家和地方的各种项目和基金。这些项目经费,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经费用途分研究经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和管理费四大项,研究经费又分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和协作费这五小项,任何一项都不包括研究生培养费。用科研基金交培养费,开什么玩笑?我敢打赌,假如研究生院的招生新政真的得以实行,没有一个会计敢允许以“研究生培养费”的名义在属于国家的科研项目中报销。因此,这个政策势必让大家一起在经费用途上作假。我不知道以前花高价买来的那些指标,在经费上是如何走账的,但这里面必有猫腻。现在,几百人的规模,每人4万,那就是上千万的总量,请问陈院长,研究生院担得起这种违法收费的风险吗? 再看经费去向:用于培养机制改革,其中2万元返回院系。字面上,用于培养机制改革的话是很模糊的说法,实际上很可能是干什么都行。陈院长曾经告诉我,收这笔钱其实是在弥补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亏空,研究生院根本没有赚钱,只是少亏损一些。我听后很不理解,但又觉得耳熟,以前中石油中石化什么的好像也这样说。这涉及研究生的培养成本和这种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支撑体系。我们的体制是公立大学(这种体制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招生名额的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体制造成的),教育部划拨招生名额,并根据具体数字划拨配套经费。据说,教育部给的钱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大学还要自己筹措一些经费用来支撑研究生培养。的确,若论研究生的培养成本,那可高了去了。学校聘请这么多教授,盖了这么多大楼,成本是否都应当加在研究生培养成本上?我以前曾经质疑,为什么图书馆的复印费这样高,答复就是复印机和墨粉可贵了,多收一些是为了维持这种消耗。后来我一想,可不是,那么多员工,那么大的建筑,那么多藏书,都是要花钱的,在复印费上多收一些,很好很合理。类似的问题也出在网络费上,北大根本不提供免费上网。至于办公用的计算机什么的,自己拿自己的经费买去,能有办公室就不错了。按照陈院长的话说,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大势所趋,这个道理当然也适用于研究生培养,因为成本可贵了。请问陈院长,是这样吗? 再看这2万元的反馈。这样一返回,这2万元实际变成了“活钱”(没返回的那2万也变成了“活钱”),有很多以前做不到的用途,甚至找个名义直接让导师拿走,让研究生拿走,都不是问题。说实话,假如这4万元都让研究生本人拿走,我反倒觉得不错,反正要想支持一名学生,导师每年1万元的补贴也是不够的。但现在这样,连个明细都没有,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就收取上千万的费用,再返回一半让院系处理,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可疑的。本质上,这与“洗钱”有区别吗? 还一个切实的问题是,如何具体落实这种收费方法?上面说了,用科研经费支付这种费用,在本质上是违法违规行为。假如有教师义正言辞地或者态度温和地抵制这种行为,拒绝交纳这种费用,但录取进来的学生非要选这位老师做导师,难道他就真的带不成学生吗? 总之,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法律问题,请法学院的老师帮忙梳理一下。 3、招生新政侵害了谁的利益?又让谁获利?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名额来自教育部,其总数是一定的,或者说在可见的将来只会以很小的速度增加(燕园早就人满为患了),并且这个名额本身是免费的。有人多招,必然就有人少招。谁会少招呢?在这样的政策下,显然谁钱多谁有优势,经费少的院系尤其文科院系必然受到挤压。现在的理科专业,科研经费动辄以千万上亿计,文史哲等专业,你们比得了吗?我无意挑拨离间文理科之间的感情,但收费新政给经费相对较少院系在招生方面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我没有能力调查招生指标在全校各个院系的分布,但希望大家自己数一数,这几年来,尤其自2007年研究生院开始买卖(这个词虽然难听,但事实如此)研究生指标开始,大家的招生指标是怎么变化的。在如何分配研究生指标这种紧俏资源的时候,研究生院一定有一个规则,我觉得在这个规则中引入金钱作为调控工具,是很不妥当的做法。 除了金钱上的收益(或者说减少损失),这样的收费政策会让哪些人受益呢?尽管有些院系很愿意多出钱多买指标(据说这种政策就是在个别院系的强烈要求下出台的),但在同一个院系内部,科研经费多少是有很大差距的。科研经费多少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一名老师的科研能力,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指标,尤其在现在的环境下,经费巨多的人未必就是学术上的强人(甚至往往不是学术上的强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研究方向、机遇、人际关系、个人意愿等诸多因素,都导致研究经费有极大差异。据说,数学学院就主动不参与这样的收费招生方式,而数学学院可是北大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研究经费也不少。科研经费多的人,其实并不在乎这么一点收费,以前每人9万元都买得起,更何况这么一点钱,还有返回的好处。实际上,无论收不收费,在具体招生过程中,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力大的教授往往都会获得更好更多的生源,他们的优势与是否收费完全没有关系。因此,研究生院以新招生政策有助于提高生源质量、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理由,是缺乏理由的。相反,新的招生政策只会加剧分配不公,加剧交费院系与不交费院系之间的矛盾,导致不交费院系在招生名额上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再者,指标似乎也不太可能全部收费(尽管有这种趋势),收费的只是一部分。从公平的角度讲,同样是为学校做贡献,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什么一部分收费,一部分免费呢?即使按学院自愿进行,在学院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凭什么让一部分人得利而让另一部分人受损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工学院按新政招生后,实际情况如何。从现在的变相招生活动——今年夏令营面试的结果看(收费新政从这一级学生开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招生与往年情况大致相同,名额依然吃紧。其他系,很满足的样子,纷纷表示支持新政,因为“能增加招生的方案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就是好方案”。不过,在工学院博士生导师90多人的106个名额里,用于各系普通教员的名额只有区区63个,剩下的指标被各种名目占用,根本没有达到通过收费优化结构的初衷。最为神奇的是,有1个名额专门为科研经费最大户而设。今年的这位最大户,经费多到与这些年来由这位大户所培养的研究生的总体数量和总体质量极不相称。毕竟这里奖励的是研究生名额,多带研究生的干活,与大把花钱搞基础建设这类“学术产出”没有什么关系。领导们若是感兴趣,可以具体调查。 作为一个插曲,工学院明年还打算设立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并招收50名学生。这是实打实的赚钱项目,每个学生的学费近十万元。工学院为此事酝酿已久,因为这样的钱与其让别人赚,不如我们也来分一杯羹。照理,这是对自家有好处的事情,只不过在我这种保守腐朽的头脑中,这又是北大卖文凭的表现。最为关键的,这50个名额是占指标的,北大的硕士生指标又被划出了50个用来赚钱!据说,工学院从自己的常规名额中拿出了25个,又从大盘子里拿出了25个。受此影响,力学系的硕士生名额被削减到人均0.4个(后来又据说无论是否有此项目,力学系的硕士生名额都会被削减到这个程度)。 4、关于招生新政的出台过程 关于这个政策的出台过程,同样也问题多多。据我所知,研究生院的相关部署没有在大范围内公开,知道此事的教员相对有限。据说研究生院走访了所有学院,也许多数领导知道此事,但领导们未必代表广大教师,这不是一回事。我若非刻意打听,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最为诡异的是,工学院既然参加试点工作,在最终决议确定之后,即便是在我反复要求之下,也没有下达一个正式的书面文件公布此事,甚至连口头的公开通知都没有。大家的反应在不同的系有很大差别。总的来说,凡是能够因此大幅提高招生名额的系,大家对新政的支持率就高;反之则不高。在我所在的系,甚至没有公开在全体教员中讨论此事(也许是因为系领导敏锐地看到力学系的多数教员反对收费,招生指标也不可能增加多少,事实上这次也确实没有增加,甚至有所减少)。我本人在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被正式告知此事,只是我一直关注,才知道得多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多数人认可,似乎也不能忽视少数人的意愿,因为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事情。当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是很难的,研究生院会说,给你们不交费的一点名额,你们自己抢吧,我管不了具体的分配。这个结果,很可能就现在多数院系面临的问题。 有人说,研究生院的这种做法就是在探索招生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清理计划经济遗毒,在方向上是对的。我觉得,市场机制能够起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真正的自由竞争,在数量上不能有多大限制。在目前严格的总量控制条件下,怎么竞争?还不是按人头分配(还是有偿的)?另外,最关键的,学校是学术机构,市场机制那一套在这里照搬就乱套了(想一想南墙,想一想当年的飞宇网吧),邓公的黑猫白猫论很不适合在这个问题上发扬光大。假如研究生指标真的可以买卖,那么,是否谁出价高,谁就买得到买得多?没有使用这个指标的教授,按道理也应当由此赚钱才对。这是否很荒谬呢?北京大学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外面的先进经验。以前学苏联,现在学美国,机械地拿来就用,要不得。南橘北枳,邯郸学步,这样的典故老祖宗早就知道了。因此,我觉得在研究生招生问题和很多学术问题上,市场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关键还是看学校在宏观上想发展什么,想扶持什么。 5、结论和建议 “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根本没有尝试的必要。在现行体制下,从科研经费中拿出这样一部分无异于洗钱行为。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那个著名的笑话,两位经济学家打赌吃一种味道不佳的东西,最终都吐了,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GDP增加了。研究生院推出的这个“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法,其实既没有改变北大招生的整体状态,也没有改变部分大户占有大量招生资源的事实,只不过这样一折腾,就能够把大把的科研经费倒腾到学校的账户,真是绝妙! 一位教授提醒我:从本质上讲,这件事反映了学术文化的冲突——北大的固有学术文化与披着洋马甲的官本位学术管理体制的冲突。 学校要是真想解决经费问题,还是从社会捐赠经费中想办法才是根本之道(最近北大收到那么多捐助,拿出一点解决研究生培养成本的亏空好像是小菜一碟)。 最后,我还想谈谈我对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我认为,北大的研究生管理确实亟待改革,但表现在另外的方面。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改变每年5月份集中答辩的现状,争取让答辩平均分配在全年各个时期。为此,就就要求学校不要对研究生的学制期限逼迫过甚,让学生有时间有地方(宿舍)充分地以学术为中心安排时间。最近出台的关于博士研究生延期待遇的政策,可以看做是向这个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改变现在的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建立一种不以金钱为调控手段的公平合理的协商机制。北大有这么多能人,难道就提不出一种能够公平解决指标分配问题的方法吗?连这样的问题都摆不平,反而要依靠金钱作为调控手段,这让北京大学颜面何存? 指标费之事若得以实际执行,哪怕只是试点执行,也将是北大的耻辱,而我很在乎北大的耻辱。因此,我很冒昧并鲁莽地以公开信的形式呼吁取消收费新政,希望不引起各位同仁的反感。请陈院长原谅我作为一介书生一贯鲁莽的行为并慎重考虑相关收费政策为盼。 北京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李植 2011-8-18 P.S. 写完此信初稿后,大约7月20日前后,有老师提醒我:你这样一搞,说不定研究生院一看大事不妙,就取消了工学院的这种招生方式,这会让工学院很被动!因为夏令营活动已经答应录取很多学生,要是改变的话(所谓开倒车),维稳问题会很严重!我一想,也是啊,这可就真的不好办了。也许,我可以暂时不发公开信,等到研究生院改无可改的时候再发。不过,这样一来,就让这件事生米煮成熟饭,以后再改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其实,我从5月份起反复用院内公开信的形式反对此事,并且早就公布了我会陆续发出公开信的计划。我要是不发此信,反倒成了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之人。我感到,北京大学(或者说我们这个体制)确实缺少一种有效发声的途径和合理决策的程序,我也不知道陈院长是否把我的这种声音带到高级别决策会议上。无论如何,即使研究生院真的收回成命造成严重后果,这个罪过说什么也落不到我的头上。就这样吧,我这个人做事一贯不计后果的(真要是考虑后果,我这一系列公开信早就不写了)。
4949 次阅读|3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