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封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封建不专制
热度 2 xuxiujiang 2017-3-22 09:05
封建不专制 封建和专制是相互对立的两回事。是描述不同国家治理方式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不同的两种国家治理方式。是大国治理才会遇到的问题,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治理思路。 大国治理有两条路,一条是分散治理,一条是集中治理。分散治理相当于联邦制,集中治理相当于中央集权制。封建是对古代分散治理模式的描述,说的是封王建制,大国的皇帝把一个大国分成若干个小块,由诸侯承包,把地方政治权力授予各路诸侯,地方治理的效果,由诸侯向皇帝负责。在封建制下,皇帝是虚的,诸侯是实的,掌握着更多实际的权力。一般来说,诸侯只要照章纳税,按时上贡,皇帝与诸侯就彼此相安无事。皇帝根本就没兴趣干预诸侯的具体事务。只要诸侯做的不是过分出格,皇帝不会兴师动众讨伐诸侯。天下太平是大国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意义。皇帝的作用就是在各路诸侯之间保持平衡,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战争。皇帝没有集中治理的权力,根本就谈不上专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封建专制被捏到一块,成了一个描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特征的基本词汇。这实际上是望文生义,很容易造成对中国历史的误读。 封建不专制 封建和专制是相互对立的两回事。是描述不同国家治理方式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不同的两种国家治理方式。是大国治理才会遇到的问题,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治理思路。 大国治理有两条路,一条是分散治理,一条是集中治理。分散治理相当于联邦制,集中治理相当于中央集权制。封建是对古代分散治理模式的描述,说的是封王建制,大国的皇帝把一个大国分成若干个小块,由诸侯承包,把地方政治权力授予各路诸侯,地方治理的效果,由诸侯向皇帝负责。在封建制下,皇帝是虚的,诸侯是实的,掌握着更多实际的权力。一般来说,诸侯只要照章纳税,按时上贡,皇帝与诸侯就彼此相安无事。皇帝根本就没兴趣干预诸侯的具体事务。只要诸侯做的不是过分出格,皇帝不会兴师动众讨伐诸侯。天下太平是大国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意义。皇帝的作用就是在各路诸侯之间保持平衡,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战争。皇帝没有集中治理的权力,根本就谈不上专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封建专制被捏到一块,成了一个描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特征的基本词汇。这实际上是望文生义,很容易造成对中国历史的误读。
118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跪着拜年
热度 12 张海霞 2015-2-12 16:33
昨天是腊月二十三,农历中的小年,晚上家里来了客人,从西安回东北过年路过北京的外甥(先生姐姐的儿子),妈妈做了一桌好菜,先生和爸爸都很高兴,拿出好酒招待外甥,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捎到东北老家的祝福和礼物,其乐融融,年味儿十足,几杯酒下肚,话也自然多起来,尤其是老爸,进入腊月以后该过的节,该准备的年货,当然还有他那满脑子的封建习俗和老理儿:“小年是祭灶,晚上吃饭要给不在家的家人放上碗筷、盛好饭,算是都到了。” 难怪我面前多摆着一副餐具和半碗饭呢,原来是给没赶回来的女儿留的!“妈,你赶快喝了吧,一会儿就凉了!” 爸爸继续:“腊月二十八要贴窗花,贴对联,福字必须倒着贴;年三十儿一定要回到家吃团圆饭,给老人磕头拜年!” 我忍不住了:“爸,这都啥年代了,还要磕头拜年!又是你那老一套。” 爸爸:“按照老理儿就是得磕头下跪才行,不跪下磕头是不孝顺啊!” 我:“现在还有谁去跪下磕头拜年的,以前那些老规矩该淘汰了,动不动就要求晚辈下跪表孝心和忠心是封建思想,真孝顺是平时对你好,不是这么靠逼人下跪跪孝顺的!” 外甥:“是呀,现在过年谁还磕头拜年啊,这次我就给我爸妈买了过年的衣服做新年礼物。” 于是,晚饭变成了家庭辩论会:守旧的老爸自己占据了一方阵地,我和外甥则是坚决反对这些老理儿的,先生和我妈妈就在那里和稀泥,打圆场...... 当然,我老爸也不是那种迂腐不化的老人,平时过年他也从来没有要求过谁给他磕头拜年,可是每次遇到这一类的事他总要搬出他那满脑子都忘不掉的封建习俗和老理儿来说事儿,每次都要辩论一番,当然一般都是被我这样的激进派激烈地批评一番,不了了之。 我也习惯了每次和老爸争论以及老爸的那一套理论,这次很欣慰的是外甥也加入了我们的争论,而且据理力争,丝毫不避嫌,这个二十几岁的年青人,刚刚出校门走上社会,涉世未深,却有着自己的主见,凡事不唯唯诺诺、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非常好的兆头:目前我们国家虽然在经济上发展迅速,可是整个意识形态像我爸爸这种封建保守思想的影响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加重之嫌,年青人能够勇敢地说“不”是特别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作为一个青春洋溢、自由自在的生命体,我们有权利对所有不吻合社会发展的事说“不”,不管这事是来自老爸还是老妈还是上司还是谁,只要是不对的,就是要勇敢地说“不”!这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动力和活力,那些唯唯诺诺、迎合奉承和曲意谄媚的做法都是应该被唾弃的。 马上过年了,赞一下外甥这样勇于对“封建家长”说“不”的精神,都2015年了,我们坚决不跪着拜年!无论对谁,我们在物理上坚决不跪,在精神上更是坚决不能跪! 提前祝福大家羊年快乐!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59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诸侯、藩镇与割据政权
热度 8 lev 2014-8-7 16:24
诸侯、藩镇与割据政权 按:与王春艳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817383.html )无意间交流到诸侯与割据政权,发现这是一个极其有趣的话题,干脆写篇博文...... 一、什么是“封建”? 欲说“诸侯”先要从“封建”这个词谈起。汉语中的“封建”,本义指的是 西周初年确立的全新(相对于夏商两代)政权组织形式(通过武王分封与周公二次分封),即 分封建设或封土建国制度,省称封建制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史政合论的散文名篇《封建论》中有十分生动而精辟的论述: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我们现在频繁使用的“封建”一词及其衍生词汇,作为一个历史术语系列更多来自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传统。汉语中的“封建”语源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或国家政治形态,除了封建制,还有 部落联盟制 (比如夏、商以及古楚国、古蜀国等)以及后来的 帝国制 (自秦为始)等等。而唯物史观传统中使用的“封建”( feudalism ),特别是“封建社会”( feudal society ), 标识的是一个以生产关系为主要判据的阶级社会形态 :其语源属于欧洲历史语境,本义也是“分封建设”, 比如中世纪罗马教廷(类似周天子)对天主教国家的授权。在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名义上仍然叫“罗马共和国”)崩溃分裂后,原属西罗马的西欧地区逐步在教廷权威(教皇取代了奥古斯都的权威)下建立封建制,其社会生产关系中形成张力的主要两极从“奴隶主—奴隶”逐渐替换为“地主—农民”。马克思及其后继者在使用“封建”这个词时,主要表述“地主—农民”两极构成的社会形态。 简而言之,“封建制”从属的国家政治形态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而“地主—农民”(“奴隶主—奴隶”,“资本家—工人”)标识的社会形态属于“经济文明”的范畴 。由于欧洲历史上“封建制”的国家形态与“地主—农民”的社会形态长期并存,所以唯物史观传统中用“封建”指谓欧洲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社会形态是相当准确的。 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历史学界针对中国何时进入“地主—农民”的社会形态,主要有几种看法: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现在主流采用的是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的主张,即中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从“奴隶主—奴隶”转变为“地主—农民”的社会形态(远早于西欧),与后者长期并存的国家政治形态是秦代确立的帝国制。 在讨论中国历史变迁时,我一般尽量不使用“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把“封建”这个词的涵义严格限定在西周封建制度 。 二、诸侯与藩镇 西周封建制是一个层层分权的结构:周天子以下为诸侯,诸侯以下为卿大夫,大夫以下为士;下级为上级的“家臣”(越级之间,称“陪臣”。比如诸侯是天子的家臣,而诸侯的家臣卿大夫对天子要自称“陪臣”) ,并在上级的势力范围内获得自己的封地(上级保留一定直辖区域,周天子的直辖区即为“周”);受封者不仅享受封地(又称“食邑”)的税收,还对封地享有统治权。这套结构在中国瓦解后,被日本吸收并保留,形成了日本的封建领主制(创立于镰仓时代):天皇以下为大名,大名以下为武士家臣。当然,天皇的权力往往被实际掌握在打着“尊王攘夷”旗号(典故出自齐桓公)的“征夷大将军”(即幕府将军)甚至“幕府管领”(名义上是将军的管家)手中。日本的封建领主制度终止于开启日本现代化的明治维新时期,晚于中国两千多年。 周天子称“王”,然后按宗族血统与讨伐战功(包括抚恤殷商后裔)分封诸侯,诸侯分别世袭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比如武王的弟弟、后代儒家尊奉的“元圣”周公旦(姓姬,名旦),封于鲁国,伯爵爵位(敬称周公可能来源于其在中央所任官职,而非爵位);克商的首席功臣、被武王尊为“师尚父”的姜尚(字子牙,世称太公望、姜太公),封于齐国,伯爵爵位;而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封于宋国,极可能是唯一实封的公爵。 以周天子为实际核心的封建体系维持了大约三百年。随着雄踞西北的犬戎部落入侵,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身死国灭,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其后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经历了幽王时期的政治昏乱特别是镐京之乱后,周王室的形象与权威一落千丈,只能作为封建体系名义上的核心苟延残喘。随后周王朝步入了衰微之期。在这段时期里,西周以来的封建制度随着两个阶段的权力下移日趋土崩瓦解: 第一阶段是周天子权力移向诸侯,促使诸侯势力的纷纷崛起。天下进入了以“春秋五霸”(按《史记》记载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其中除宋襄公确系公爵爵位外,齐桓、晋文、秦穆诸“公”皆系僭越,楚庄王情况特殊,“不服周”而相对独立)为代表的割据状态。包裹在冠冕堂皇外衣下,实际以兼并土体为目的杀伐征战层出不穷,正是孟子所谓的“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 第二阶段是权力进一步从诸侯向卿大夫转移,以“三家分晋”(晋大夫赵、魏、韩三家瓜分封君晋的领土各自立国,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与“田氏代齐”(齐大夫田氏放逐齐康公,取姜齐而代以田齐,亦获得周天子认可)为肇始,诸侯各国之间陷入了更剧烈的对抗中,所谓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无视于周天子,皆先后称王)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力量。 秦并天下,秦王政(嬴政)吸取西周封建制的教训,接纳丞相李斯等建议,晋皇帝,号始皇帝,天下推行郡县制(卫国除外,名义上保留卫君),确立帝国制度。 幻想着千万世代的秦帝国仅传二世而亡,崛起的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怀王(战国末年楚怀王之孙,为抗秦义军“义帝”,仍称楚怀王)名义下再次实施封建制,天下近乎恢复到秦统一前的政治形态格局。 在楚汉争霸中脱颖而出的汉王刘邦,建立汉帝国。汉帝国吸取西周、秦、楚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个绵延两千多年的“混合”政治形态:即在帝国制框架下施行 郡国并行制 ——一方面施行归政中央的郡县制,另一方面又“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晚年刘邦为防止吕氏一族外戚夺权,与诸大臣刑白马盟誓: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确立了同姓宗室(西周传统)与外姓战功(商鞅传统)的分封原则。 汉帝国制度确立后,分封体系仍然继承”王、公、侯、伯、子、男”的传统。但 真正属于有军事、财税上相对独立的诸侯一般只有“王”(同姓宗室)这一级 。汉景帝“七国之乱”后,随着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诸侯王的独立性逐步下降,郡国并行制中“诸侯国”的比重逐步下降。至魏晋南北朝以后,“王、公、侯、伯、子、男”逐步丧失相对独立的诸侯属性(不排除偶有反复),更多地作为世袭贵族的爵位标签罢了(孔子的“文宣王”,及其后裔世袭“衍圣公”这一类情况特殊),只享受礼仪和经济上的优厚待遇,比如: 皇帝同姓宗亲封藩王者,嫡系(皇帝儿子)封亲王,旁系封郡王。明制,不得召见,藩王不得擅离封地入京,实施“放养”;清制,不得诏命,藩王不得离京,形同“圈养”。 外姓分封中,有凭借战功的,也有文治的。比如北宋文治昌隆,有司马光封温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等;明太祖朱元璋规定非宗室无军功不得封爵,有“开国辅运六公爵”(皆不得好死!),有王阳明以孤身平定“宸濠之乱”(诸侯宁王朱宸濠作乱)封新建伯等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北宋皇室有“收复燕云者王”的遗训。徽宗时,大宦官童贯(还记得《水浒传》么?)与金合力“夺回”(实际是花重金赎回)后晋石敬瑭出卖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封广阳郡王——当太监,当到封郡王,就凭这一点,以“造纸术”封侯的蔡伦、官拜骠骑大将军(加官非实职)的高力士、“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 什么的简直不在话下。 然而对中央政权有潜在威胁的宗室诸侯并非封建制的专利,郡县制同样会催生新型的“诸侯”——藩镇 。 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以监其县,设太守(或郡守)为郡长。郡县这种地方区划层级的设置初衷就是为了中央管控地方,作为皇权监察地方的代理人,这些地方最高长官的权力日益膨胀,逐渐形成新的“诸侯”,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为了进一步监察诸郡,又分州设刺史,如徐州刺史、幽州刺史等。东汉时,在刺史之上又设州牧(代天子牧民之意),掌一州军政民情,权势日盛。 东汉桓帝、灵帝以来,州郡日益作大,汉庭权威经“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已然衰微,群雄逐鹿的军阀割据逐渐形成,赤壁一役后,遂成三足鼎立之势。 唐代吸取汉末魏晋南北朝之教训,撤郡分州,逐渐形成“道、州(府)、县”三级,又在边疆设立节度使辖区(唐以前的节度使是虚衔)。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胡将安禄山领 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十余万,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中央为了抑制藩镇,又不得不扶植另外的藩镇;皇帝想要铲除固有军阀,又不得不依靠新军阀 。“安史之乱”最终平定,但中唐以来,藩镇割据之势已成。晚唐的“黄巢起义”进一步激发了藩镇势力的恶性膨胀,故有“唐亡于藩镇”之终局,亦为五代十国之先导。 宋太祖为了抑制藩镇,以文抑武,用文臣掌兵;强干弱枝,集精锐于禁军(即中央军,大部拱卫京师,余部戍守边关)。看似高明的安排,最终便宜了契丹与女真,最终落得个“靖康之变”,高宗南渡,却又不得不寄希望于新的藩镇(宗泽、“中兴四将”等)...... 其实南宋岳飞、韩世忠、辛弃疾诸将的悲剧,一定程度上也源自皇帝对藩镇的恐惧 。 明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武帝的传统。明先设承宣布政使司统辖州(府)县,后又以中央派出官员巡视监察诸州(类似元朝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久成循例,号为“巡抚”(清代尊称“抚台”)。巡抚本职位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必须配监察官衔,比如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前的正式官称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四品)巡抚南赣(江西南部)。在战事频仍之地,中央又须派驻领兵部衔(左右侍郎或尚书衔)的官员“总督某地军务”,即为“总督”,久而久之遂成一省(布政使司辖地)最高军政长官。通常所说的“封疆大吏”,便是巡抚或总督一级,到清代已达一二品级,有“土皇帝”之谓。明末为抵御后金的军事崛起,又在关外辽东地区设置“督师”(应该是秦代建立官僚制度以来,史上权位最高的地方长官设置),统辖数个总督,节制兵马可达数十万之巨,例如袁崇焕就曾任“蓟辽督师”,这就不难理解他与岳飞相似的悲剧命运了...... 三、不满足的藩镇:觊觎神器或割据建政 俗话说:不满足是向上的阶梯。诸侯、藩镇也不例外,不管是天潢贵胄的皇室宗亲,还是封疆大吏的土皇帝。“王侯”在手,距离天子也就一步之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或“彼可取而代之”,或“挟天子以令诸侯”,再不济也可裂土称王,武装割据 ! 如果是同姓宗亲,一般都冲着“遗产分割”,争个掌舵之位,不必凿沉大船 ,比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初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你是皇子皇孙,我也是皇子皇孙,这个皇位你坐得,我也坐得——“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么?” 如果是异姓藩镇,就五花八门了: 比如跟着黄巢出道的节度使朱温(朱全忠)、跟着辽东“土皇帝”李成梁出道的努尔哈赤(他的建州卫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异族藩镇),直接把老板灭了,改朝换代。 客气点的如春秋首霸齐桓公、东汉末董卓、曹操以及日本的“征夷大将军”(镰仓、足利、德川)们,不图虚名,只捞实惠。 再不济有东汉末年的袁术、刘备、孙权,唐亡后南方走马灯似的“十国”,武装割据,称王称帝,任君选择:偏安一隅的,可以保境安民;志在恢复的,自己去秣马厉兵...... 当然啦,割据建政、称帝定鼎是需要资本的,袁术就抱着个“传国玉玺”,就敢玩儿大的,结果成了“出头鸟”。聪明人要数曹刘 孙 : 曹操要作“周文王 ”,子孙(曹丕)有福自有福 ;刘备玩的是“循序渐进 ”——州牧、汉中王、汉昭烈皇帝;孙权玩的是“平衡战略”,联曹联刘,见机行事,你们没空,赶紧称帝! 也有谨慎的“老实人”(真的老实吗???),郭子仪、王阳明、孙承宗、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保百年富贵即可,瞎操那么多心干嘛?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6902 次阅读|25 个评论
封建的枷锁和资本主义的枷锁
seawan 2013-4-27 20:49
封建的枷锁,是让你 天天背诵,天天洗脑,让你宁可放弃生命, 灭门九族也不能放弃忠心 。 资本主义的枷锁,则是天天广告,天天好莱坞,让你死死记住,什么是“美”,什么是“时尚”,这样你才会天天买东西, 累死也要消费 。 封建的枷锁套的是人的命,包括劳力。 资本主义的枷锁套的是人的劳力。 社会的进步带来的是个人自由的部分解放。
个人分类: 思考|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一半封建一半殖民
热度 2 duke01361 2013-4-4 15:52
中国科技-一半封建一半殖民 封建在哪里?殖民又在哪里? 纵览中国科技界,一半封建,一半殖民! 中国有自己的科学技术么? 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所谓的中国“四大发明”是科学?还是雕虫小技? 中国自己的科技发表平台?在哪里?大部分转向“英语” 中国自己的科技产出?在哪里?青蒿素? 中国的科技菁英在哪里?在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是个创造教授,博士,在职博士的世界工厂?还是个科技荣誉和帽子制造工厂? 值得认真思考的事情还在于,中国学会了如何经营科研了么? 中国软实力在于中国的“阴阳五行”?还是在于“效仿日本”,借势西方传统科技,使之变为中国主导?还是使之附加中国特色? 中国人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国学”?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23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娘子不必性太烈:一代冬皇的辉煌和悲哀
热度 3 ssg334 2012-7-30 20:28
娘子不必性太烈:一代冬皇的辉煌和悲哀
耳畔响起 1947 年录制的老唱片,嘈嘈杂杂,模糊不清的乐声掩盖不住冬皇圆润清亮的嗓音。只这一句“娘子不必性太烈”,叫人不禁思绪回转,脑中逐渐勾勒出这位梨园名伶身前身后的辉煌和落寞、辛酸和无奈。 为什么要提孟小冬?当今世上,想写出叫人愿意一观的文字,大都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并且大叹人生道理的。如果不是为梅兰芳作传,当年堂堂冬皇恐怕也少有人问津了。笔者写孟小冬,一来是仰慕其清芳淡雅,二来是敬佩其心性刚烈,三来,就是痛心封建礼法对旧中国女性的残害。 1. 艺术生涯 大上海的市井繁华、灯红酒绿,正是莺歌环伺灯酒巷,彩衣迷蝶官贵庭。虽然没有那般繁华奢靡,北京城在那个时代,也是深巷豪宅一片,茶社酒楼几多。孟小冬区区女子,唱老生居然艺压群芳,二八年纪就在上海滩有了自己的席位。后来孟小冬迁至京剧之乡北京,就迅速名扬这座古都的大街小巷,成为女性老生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人称“冬皇”,齐名于当时的“四大须生”。这时,孟小冬只有十八岁。 少女时代的孟小冬 孟小冬在艺术上的成就,是艳惊当时,并让后世敬仰的。但她并没有像四大须生那样,在舞台上数十年,积淀自己的艺术,达到自成一派、影响后辈学子的厚度。原因何在?孟小冬十八岁时嫁人,作为有夫之妇,自然要淡出舞台。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夫妻结婚后一起工作赚钱的风气,而作为戏子登台献艺,更会有人说三道四。孟小冬的第一段婚姻只用了四年多就结束了,她伤心奔走,后来就登台过一段时间,声望依然如日中天。在此不久之后,冬皇跟随余叔岩学习余派戏,深居苦练,直至师傅去世,一直没有想过登台。 1947 年,杜月笙在上海举办赈灾义演,孟小冬才正式复出,但这也是一代冬皇的最后一次献艺。孟小冬四十岁时第二次结婚,之后辗转到香港和台湾,直至在台湾逝世,未曾公开演出过。 2. 梅孟之恋 作为女性,在中国的传统历法中,势必不能获得想男人一样的辉煌事业。即便像孟小冬这样有天赋和毅力的名角,也难免在嫁为人妇后放弃自己的前程。孟小冬的一生,是永远值得追溯的传奇。不仅仅是其在艺术上的造诣,更是辗转南北的爱情故事。十八岁那年,孟小冬和梅兰芳结婚。那时的冬皇,京城第一女老生,可谓是红遍大街小巷、皇城内外,而梅兰芳男生唱旦角,也是呼声极高的明星人物。一对金童玉女,又是各自领域里的大腕儿名角,搭档中爱意滋生,一时间被奉为神仙眷侣,引得世人称道。但那时的梅兰芳年过而立,有一房夫人,一房姨太,孟小冬入梅家虽然巧妙的得到了面子上的名分,实际里却就是一位偏房小姨太。这桩婚事,没有得到梅兰芳大姨太福芝芳(梅葆玖的母亲)的支持,于是二人在新建的梅宅(现北京东四地带)过起二人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两三年间出现的诸多事情让孟小冬这个性格刚强的女子对这段感情心灰意冷,最终竟闹得登报宣布离婚。 梅兰芳和孟小冬 有人说梅孟分手是因为枪击事件。因为嫁为人妇,孟小冬不再登台,这位梨园美女的粉丝众多,其中就有这么一位,携枪去对质梅兰芳,不料没有见到梅老板,到误杀了其好友。梅兰芳此事之后受惊不小,再加上怕自己和孟小冬的安全问题,回到原来的梅府,很久没有去他们住的新宅子。此事使得年轻的孟小冬有些委屈,毕竟错不在自己。有人说,他们的分手是因为吊丧事件。枪击案后一年左右,梅兰芳的一位长辈辞世,孟小冬披麻戴孝,前去梅府,不料被大姨太阻拦在门口,称其不是梅家人,没有资格吊丧。梅兰芳得知后头痛不已,值得说按规矩办事,孟小冬只得含恨离去。关于这对璧人分离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访美事件等等。孟小冬一代名伶,自然自尊心强,最后选择分手也是情理之中。最后登报示人,称“谁负了谁自有公道”,也算是离开的轰轰烈烈。 梅兰芳不忍自己所爱之人如此离去,但偏偏孟小冬不给其任何挽回的机会。直到 1947 年赈灾义演,梅想见孟小冬一面也最终不能如愿。回想梅孟恋史,梅大老爷是文化人,自然是注重礼节。枪击案后,为了安抚家人,回家去住一阵倒也不错;而吊丧事件乃是家族大事,怎么也不能任由孟小冬进去。就这样,梅兰芳诚心挽留,却给不了孟小冬一个名分;孟小冬为爱情放弃事业,却最终选择了捍卫自尊。放诸今日,人们觉得感情强求不得,分分合合很正常。但在上世纪初期的封建思想之下,梅孟的分手,更应是得不到女性的权益,也放不想强悍的自尊的结果。 3. 杜月笙 说到孟小冬,就不得不说杜月笙。当年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龙头老大,怎么和人生凄婉的冬皇结为连理?而性格刚强的孟小冬,如何最终下嫁杜家,做一房三姨太?其实,早在孟小冬在上海大红大紫之时,杜月笙就时常去捧场,并且给出应去北京发展的建议。而孟小冬在京城声名鹊起之时,杜月笙也暗自去看过她的表演,只是二人那是没有见面。后来梅孟分手,作为双方的朋友,杜月笙从中调停,尽心尽力。孟小冬随余叔岩学戏数年,余叔岩去世后,杜月笙不放心,又将孟小冬接到自己的公馆,好生照料。抗战结束后,为了帮助军队物资运输,和筹建红十字急救组织,杜月笙千金散去,侨居香港,过着简单的生活。这时得到孟小冬的暗示后,六十岁的杜月笙迎娶了四十岁的冬皇。 杜月笙和孟小冬 六十岁的杜月笙,已经身染顽疾,多数时候难以站起。又过了四年,杜与世长辞,期间孟小冬侍奉左右,从未离弃。如果说杜月笙一世枭雄,身边女人无数,他对孟小冬这数十年的感情,也足以让人改编成各种可歌可泣的史诗级罗曼史。孟小冬虽然刚强坚韧,但她不是一个固执任性的人,最终选择杜月笙,也许是对多年承蒙爱慕的回应,也许,她从未真正的离开过杜月笙 … “娘子不必性太烈”,老余派的《搜孤救孤》,像是给 1947 年的赈灾义演留下了千古绝唱。这是中国新旧时代交替的绝唱,也是冬皇艺术生涯的绝唱。孟小冬的刚强,让她看似凄婉的人生更多显现出一代冬皇的霸气和情怀;孟小冬的“性烈”,让她如浮萍般的爱情道路留下了挣扎、不甘到最终超脱的艰辛历程,却树立起了女性追求自我尊严,反抗愚昧思想的一面旗帜。 1977 年,七十岁的孟小冬在台湾逝世,据说她寓所的卧室里只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师父余叔岩的,一张是恋人梅兰芳的。我想,如果一切再来一次,冬皇还会选择这样的一生。
695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切以封建为背景的影视小品著作等,都包含重污染的封建糟粕
热度 1 seawan 2012-2-16 07:42
如题。 如染香人,身有余香。 如一个经常在屠宰场中熏陶出来的人, 是不会见了有人手指刺破流丁点血就情不自禁悲心增胜的。 一个经常耳闻目睹“皇上奴才阿格阿玛格格跪安乃至连坐满门抄斩”等情节的人, 必定会: 逐渐对“等级、权力、尊卑、奴性”等现象习以为常, 或多或少影响该人独立人格的发育, 阻碍其自由、民主、平等等理念的养成。
个人分类: 思考|15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师姐说文解字:封建
热度 1 liwei999 2011-7-4 16:59
泡泡和师傅请进: (103267) Posted by: shijie Date: August 14, 2007 08:32AM 休假。回来一看,缺课太多,补不上了。挑一些眼熟的帖子看,发现泡泡和师傅给布置作业了。赶紧答题,交作业。 一、 师姐能不能给严谨的解释一下“封建”是什么意思?词源是什么?(101654) Posted by: bubble Date: August 03, 2007 10:34AM “封建”从词源上说,本义是指“封邦建国”。中国周朝共“封建”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大多是姬姓(周王室)诸侯,也有近二十个异姓诸侯。周朝“封建”的目的是“封爵建藩”“以藩屏周”。也就是说用同姓诸侯构筑屏障,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可见,周朝的“封建”与今之所谓自秦至清的“封建社会”根本不是一回事。秦始皇建立秦朝,用“郡县制”取代了先秦的“封建制”。在中国古人眼中,“封建”是先秦,即周朝那样的社会形态,而不是郡县制。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封,爵诸侯之土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建,立朝律也。”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包括今日本、韩国、越南等)都在此意义上使用“封建”一词。 而现代汉语中,与feudal,feudalism相对应的“封建”一词,其实是来自日语的借词。 日本民治维新开始大量译介西学,新名词层出不穷。日本人是很能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汉、唐时代他们从中国搬走了不少文化的东西,包括汉字。近代,又以西方为师。用从中国搬去的汉字对译、描述西方的新名词,自然也就顾不上古汉语的意义了。 日本人大概觉得他们的幕藩制与欧洲中世纪的feudal,feudalism以及中国周朝的“封建”形态相似,就借用了古汉语的“封建”一词对译feudal,feudalism。于是,封建主义、封建社会等新词也就随之出现了。清末民国初年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精英、才俊渡东洋学西洋,便从日本接受了大量的西学译词,并针对近现代社会现象“对号入座”,并不考虑其在古汉语中的本义。于是,也就出现了后来半个多世纪“糊涂”的“封建”之争。 诸如此类的词还有“文化、文明、道德、革命、经济、精神”等,它们虽然在古汉语中存在,但现代汉语词义却是日本借词,与古汉语意义并不相干。 -------- 偶向忙中作小闲,喜会旧知结新颜。——李双双自题
个人分类: 师姐专辑|28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pww1380 2011-1-10 02:01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读刘庆丰博文《封建、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到底是啥玩意儿?》所想到的 作者 杨文祥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本单元,术语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结构。 当代中国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各研究领域,林林总总,各类名词和术语更是层出不穷。可是,如果加以严格审查,在如此庞大的学科体系中,拥有一个严密的能够经得住严格科学拷问和理论推敲的术语系统的学科却不多。“封建”、“封建思想 ”、“封建主义 ”这组学术术语在当代中国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中都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可是,就是这组使用率颇高的学术术语却是经受不住严格科学拷问的代表性的实例。根据我个人长期的学术实践, 学术术语不严谨,学术规范度不高,是诸多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究竟是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始终令人存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学坛的这一学术乱象,既有长远的历史原因,也有重要的现实原因。 从历史原因来看,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系统,不但拥有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与学术传统,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思维方式和由此所决定的学术体系结构。就是说,中华学术与西方学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术思想体系,具有根本的不同。 另外,明末清初以降,西学东渐,在几百年来的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 救亡图存的政治激情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倒最起码的冷静、客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就不可避免地构成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特征。 中国学坛学术乱象的现实原因是上述历史原因的发展与延伸。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劣,救亡图存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日益严峻。在这一历史环境和社会现实面前,长期以来, 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生存现状紧密联系的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始终保持着中外学术交流史上的这种政治高热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温,直至由于历史的惯性和诸多现实原因,最后表现为一种与科学理性所必需的客观和冷静完全相反的表现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挂帅的政治亢奋状态。在这一高热度的政治亢奋状态下,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学术面临的是一种几乎被全面扫荡和彻底铲灭的历史命运,而不是通过客观冷静和严谨的中外学术比较研究来有效实现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学术与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学术对话与对接。 与此同时,也是在并未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诸方面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做全面深入的国情比较研究的情况下,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将西方的相关理论和名词术语生搬硬套,强加在对中国社会、中华文化、中国人心理和精神形态特征的解释上,其 结果是既不能准确揭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心理内在的特质与发生、发展、演化、嬗变规律,又扭曲了西方原生态理论和相关名词与术语的本义。 在这种学术现状下,当代中国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显然无力为在21世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社会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型这一伟大社会实践提供具有21世纪历史高度的社会理性、人文理性和哲学理性的理论支持。 当下中国社会由于信仰迷失、价值追求低俗、道德堕落、理论不彰,思想混乱、行为不端所造成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乱象显然与此具有内在的和直接的联系。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正坚守者。 在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和理论-学术环境下,要厘清和规范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诸多相关概念,绝非一蹴而就的即时性任务。 学术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石。概念的厘清与规范必然要涉及到理论的调整甚至重构 。 因此,这是一个涉及到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术领域全面整顿和理论重建的无比庞大和复杂的学术系统工程。即使国家、社会和全国学术界具有足够的学术共识、理论决心和科学意志并在实践上组织全国学术力量致力于此,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也需假以时日逐步落实和完成。 不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刘庆丰老师的这篇博文的重要学术价值就在于为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建设提出了如上所述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课题。 与此同时,刘老师对“封建”这一概念所进行的追根溯源和中外历史比较分析,更是从非学术的亢奋回归学术的严缜与科学的冷静客观的有益尝试与示范。 另外,在完成 中外学术在真正意义和内在结构上的接轨和对接 之前,我们毕竟不可能停下必要的学术思考和学术交流来等待相关概念的规范与界定。这样,我们不仅需要对学术思考和交流的 现实语境 做一必要的考察和了解,还需要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事先对所要使用的名词和术语作一必要的概念上的界定和交待,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学术思考和学术思想交流。与此同时,通过我们在学术思考和交流过程中对相关概念和名词术语的界定、接受和运用,推进和深化这些概 念和相关术语的学术规范化改造。这是启动、推进和完成这一历史课题不可或缺的理论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 . 刘庆丰 . 封建、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到底是啥玩意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0922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4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封建、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到底是啥玩意儿?
热度 1 QFL 2011-1-4 15:45
' 在拙作中 中国离不了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 中,张天翼兄有如下评论: 刘兄这篇大作相当宏伟,也够充实。偶尔我也会想想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过去之繁盛和今日之混乱的关系。但我发现自己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搞懂。例如,什么叫封建残余?如果把封建残余定义为在几千年中国文化中沉积下来的那些最龌龊的东西,那么回顾过去几十年,我觉得中国社会里的封建残余似乎没少多少。而且只要一有时机,封建残余在参合了现代的高效率以后,可以表现出从前没有过的高度。不知你是如何看封建残余的? 首先需要申明一下:溢美之词不敢当,但张兄的想法,其实也是我本人的迷惑与不解。呵呵,谁让咱们是地道的理科生呢,先天性就不足,充其量顶多属于一知半解。 现在回想当年接受的经典政治教育中的许多定义或概念,我个人觉着:其实就是 尽说 一些伟大、正确、光荣的车轱辘话 ,让人顿成崇拜之情,只有高山般地仰视,尽管学生们可能不知所云。例如, 封建、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封建残余等到底是指什么? 我估计,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各个具体含义(我也没有搞懂),而就一味地加以反对。 例如,封建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即: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 封建,即封邦建国 ,《左传》、《史记》等典籍均出现这一词。所以,封建 本身并没有什么褒义或贬义之分,其历史是远远早于封建社会一词(注:该词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常专用的学术名词)。由此可见,中国的封建制准确地说应该是仅指西周时期的一种分封制;所以,把英语中的Feudal Society翻译成中文的封建社会是否就很贴切呢? 在中国,当前承认与通行的主要是经典政治教材里面的笼统定义;我们就姑且接受这种概念或定义;那么 封建社会就应该是指主要从嬴政到溥仪的这段社会 。于是,这就有个逻辑问题,那由封建一词衍生出来的其他词汇又该如何定义与理解呢?目前,对这个问题,我也颇为迷惑。不过,我觉着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等词本身也应该没有什么褒义或贬义之分;无论如何,它们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或制度的名称而已。所以,我认为:所谓的诸如反对封建、封建社会或封建制度,应该是指反对重回封建社会或反对复辟封建制度;这样理解才比较准确点或合理点。不过,这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吗?因为毕竟绝大部分人肯定不愿意回到过去的皇帝时代;离皇帝时代最近的袁世凯没有做到,现在的任何人更是做不到。 再说说封建思想。这里首先就有一个如何定义的问题。如果封建社会是指从嬴政到溥仪的这段社会,那么 封建思想 似乎应该这样理解才更准确或合理点,即: 在主要从嬴政到溥仪的这段社会中产生的所有思想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封建思想显然就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就应该没有褒义或贬义之分才合理。 当然了,如果按照 中国马教中非常狭义的定义或理解 : 封建思想则是一个因历史而成的特定词语,是指维护封建统治的旧道德、旧礼教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泛称 ;显然,中国马教中的封建思想一词是很接近贬义词。不过, 即使有些观点属于这种狭义封建思想,但也并不见得就完全反动或错误 。例如,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概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在最后)。我们能认为孟子的这种封建思想是错误的吗?如果将之加以改造,把君理解成各级政府或公仆们,那么孟子这种封建思想是否很具有当今时代前沿性呢?如果把经过扬弃后这一个观点,权且称为新儒学的一个观点,它难道就不适合当今社会了?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只是孤立地看待孟子的这句话,此话的前后文为: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 另外,按照马教中狭义的定义,这里还有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即 那些产生在封建社会,但并不维护封建统治的旧道德、旧礼教的一类思想观念,我们又该如何称呼呢? 这类思想观念显然占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且往往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它们很多甚至根本就不涉及政治。例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儒学的这一观点显然应该是正确的。孔子的这类思想观点很多,诸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认为,任何仔细翻看过《论语》的人(包括海外N家孔子学院的老外们),都不会轻易断言孔子是腐朽思想的代言人。 再例如,我们喜爱的唐诗、宋词、书法、绘画等属于传统文化吧?而它们的创造者们显然大都与儒学密不可分。 再说说封建主义。我觉着,任何东西一旦加上主义二字,就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意味了;大多数的**主义往往都给人不舒服的政治味道,因为 大部分**主义都会似乎往往带有一种狂热,甚至偏离理智或科学精神 。例如,达尔文理论与达尔文主义,妇女权利与女权主义,自由与自由主义,民主与民主主义等等。总而言之,我个人是不喜欢**主义一词的;我个人赞同各种**很多内容,但却很不欣赏**主义。所以,我不打算评价,政治味很浓厚的封建主义一词。 最后谈一下张兄所说的封建残余。据传说,封建残余一词最早出自陈独秀之口,指那些在大革命的转变时期受到最后打击,失了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权形式,失了和资产阶级对立地位,变成了残余势力之残余。照此理解,残余应该是指一些没有被彻底消灭掉的,暂时生存着的,有限的人或人群:例如,新中国成立时,在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另外,还有还有一个类似词,叫遗老遗少;而遗老遗少的本身含义是:前朝的旧臣,改朝换代后仍效忠或迷恋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们。所以,我理解:在辛亥革命100年之后,封建残余或封建遗老遗少都已经死绝了(在非正常情况下,可能会存在个别百岁以上的人);不然的话,该如何才能正确理解余和遗字呢? 综上全部所述,1) 反对封建或封建**,首先首先得搞懂封建或封建**的概念,甚至具体内容 ;2) 我们不应该把当今社会种种问题的症结,都单纯地归结于封建这个替罪羊 。例如,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想做皇帝,但这根本不是受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而是因为人人天生都有七情六欲之本性。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43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封建”的建构与解构
孙秋云 2010-12-12 22:33
冯天瑜 教授《封建考论》读后 孙秋云 一谈起封建,对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陆中国人来说,脑袋瓜里蹦出的印象绝对是:落后、愚昧、腐朽、顽固的代名词,是旧社会遗留下来而当今主流社会一直想打倒、清除的东西!在我们中小学阶段所受的教育中,凡与封建有关的,都是贬义的,避之唯恐不及,偶尔碰上了也须踏上一万只脚使其翻不了身。时至今日,封建迷信、封建脑袋、封建余孽、封建遗毒、封建把头、封建文人、封建官僚、封建衙门、封建糟粕、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等等,也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指称或讥讽落后、愚昧、不知变通、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人或事的常用词汇。上世纪 70 年代末,笔者虽有幸考上大学,且是在历史系读书,但对封建的含义仍是不甚了了。有时感觉它指的是远古的政治制度,如西周的分封制等;有时感觉其指的是又当下的政治现象,如封建余毒、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等;有时又感觉其指的是社会发展序列中必经的一个大的特定阶段,如封建社会,那可是一个在社会进化和发展序列上比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还要黑暗的社会阶段发展阶段呀!至于这三者之间有无联系?或有多大的联系?则是混沌一片。不要说一般人不得其详,就是专职史学工作者也不一定能道得清楚。近来翻阅 冯天瑜 教授的《封建考论》,惊喜地发现他不仅把封建的古今意涵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交待,而且还描述了国家命运的颠簸给封建术语烙上的时代印记,并对此进行了解构,使人产生了无法释怀的联想和思索。 要解析繁复如封建这样意涵复盖极广、牵涉领域众多、意义又是非常深远的重要概念,除了研究者需具备非凡的勇气和广博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须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一份从容淡定的心态。一般而言,文化学家和人类学家在从事某一文化的分析研究时,往往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被称为历时态研究,即对单一社会或特定区域内某课题或者较大范围内的社会实例作历史的纵向的分析研究;第二种是被称为共时态研究,即对单一社会或特定区域作横切面的分析研究,多只考察某一特定时间内社会文化的特点和社会生活表现,并加以比较。作为著名文化史专家, 冯 教授则是两者兼用,互相补充:纵向即从我国古代封建的本义出发探讨其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变迁;横向即和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封建概念、事实与西欧中世纪的 feudalism 作比较。 冯 教授从《诗经》、《左传》及战国以降典籍中追溯和考证了封建一词中文的本义是封土建邦、封爵建藩,认为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都是在此意义上使用封建一名的。他在将我国的封建本义与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制度和封建观以及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及其术语 feudalism 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后,认为我国古籍中的封建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意涵:狭义的封建特指殷周政制,尤其是指西周的封国土,建诸侯之制;广义的封建,是指殷周以降至明清止的列朝种种分封与虚封之别,有封而且建、封而不建、建而不封诸形态。他认为汉字古典词封建在用法上固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但列爵建藩的基本含义却是一以贯之的。笔者以为这个观点是对先贤基本见解的总结,符合历史实际的。接着, 冯 教授又考察了清末民初一些先进国人如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如何借鉴日本的封建新名来诠释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特定阶段。他认为这些先进人物的封建观,遵循了概念演化的合理路线坚持古今义的既因且革,中西义的兼容并包,其外延不仅指殷周政制,也涵盖欧洲中世纪、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同类政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形态的共名。他认为这种封建观较好地实现了概念演化时的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又初步达成中国传统史学概念与西方史学概念的通约与整合。因此,他将清末民初封建概念的演化视为其作为近代史学术语在中国使用的第一阶段。在 冯 先生的眼中,这无疑是封建名实相符、意涵正确的阶段。 冯 教授认为封建一词在我国开始产生变异,逐渐脱离封土建邦、封爵建藩的本义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他认为:封建一词的含义从一古史概念,演变为前近代的同义语,成为与近代文明相对立的陈腐、落后、反动的制度及思想的代名词,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人陈独秀。他考证了五四时期陈氏从日本移植封建 = 前近代 = 落后、反动的公式,视反封建是进入文明时代(即近代社会)的必由之路的观点。他认为这是封建新名在中国使用的第二阶段。尽管如此, 冯 教授还是认为陈独秀的观点当时也只是个别人的激进想法,并不为国人所普遍接受,真正对近现代国人封建观发生大作用的,是来自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理论与语汇,而其核心观念则由列宁在 1912 年 7 月刊发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中对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的半封建国家的评论。他认为此后斯大林的封建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五种社会形态说关于封建社会的诠释,均脱胎于列宁的观点;大革命前后( 1922~1928 )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表述频现于瞿秋白等中共理论家的著述和中共政治文件之中,显然是受到列宁和共产国际理论的影响。他认为这是新名封建使用的第三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经由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中国社会史论战,由朱镜我、潘东周、王学文、李一氓等中共理论界人士为主组成的新思潮派将封建社会作了新的解说: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封建领主或地主对农民施行一种超经济的压迫,甚至使农民失去身体上的自由,这样,这里的封建已脱离封土建邦的古典义,也不同于西语的 feudalism 的契约分封义,而泛化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冯氏认为这是将封建一词的正式泛化使用,他将此定名为泛封建化论,认为这是新名封建使用的第四阶段。由于受列宁思想、共产国际理论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革命领袖毛泽东 1926 年以后也开始使用泛化的封建观,特别是 1939 年 12 月发表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 1940 年《新民主主义论》等名篇中有关古代的封建社会的名论,泛化的封建观普遍被共产党人和革命派所接受,并被接纳入政治意识形态, 20 世纪中叶以来,更是成为中国大陆的主流历史理念。这是新名封建使用的第五阶段。 冯 教授认为建国后国内社会生活中所用封建的泛化经典定义,陷于社会形态共性论和历史单线进化论的偏颇,且忽视了核心概念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已名实不符,甚至走向了名实相悖的境地,也与马克思的封建论述原意相背离。笔者以为, 冯 教授的这个解构过程,可以用学术思想之封建解构意识形态之封建来概括。他用了大量篇幅考稽史实,既有细部图景特写,又有宏观总揽,条分理析,使人阅后深为叹服。 与流行的解构主义者不同,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历史学家, 冯 教授并不以学术思想之封建解构意识形态之封建为旨趣。他的目的还是在于建构。他在书中对我国自秦至清两千多年的社会特征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深刻的提炼,认为这是由宗法制、地主制和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制度。他创造性地将其命名为宗法地主专制社会。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重大命题,其研究意义不仅越出了史学本身,涉及到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而且还关涉到我国理论界和思想界的历史建构问题。由此可见, 冯 教授的《封建考论》并不是一时意气之下的兴来之笔,而是经历了久长深思之后的沤心之作。当然, 冯 教授对自秦至清社会发展阶段的概括和命名是否得当,对泛封建观的解构是否成功,学术界当可仁智互见,但《封建考论》所体现出的气度和精神却令人感佩。 笔者不是历史学家,无法估计《封建考论》面世后在史学界会产生何种反响或争议。笔者感兴趣的是:正如 冯 教授在该书的题记中如言,将封建概念泛化的前辈学者大多饱读诗书,自然明白封建的古义,同时这些学者也熟识西文西史,对 feudalism 封土封臣、采邑庄园的含义也了然于胸,那么,为什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大革命以后( 1922~1928 ),他们都愿意服膺泛化的封建概念而不顾其原本的学术旨趣?为什么泛化了的封建概念被以共产党人为首的革命领袖、政治思想家和激进的学者用作整合民众思想和意志的意识形态,在铲除旧社会、建设新中国方面竟然具有那么大的动员力和号召力?封建概念的泛化同儒家意识形态在近代的崩溃和西方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实践有没有关系?这些, 冯 教授的《封建考论》中尚没有论及,或许这些论题已经超出了历史学家的工作范围了!美国著名华裔学者 杜维明 先生在谈及 1917 年以后的二三十年中国知识界为何被马列思想所征服并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突然发挥很大威力的原因时,曾试探性地说:马列思想满足了两个条件,第一是当时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已经认为在中国传统里面没有真正的源头活水可以救亡图存,第二是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杜维明著:《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第 24~25 页)。那么,当时泛封建观的形成与当时中国急切的救亡图存情势有无必然联系?若有联系,则这种联系有多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必要条件关系,还是充分条件关系?笔者希望《封建论考》的面世,不仅仅只是史学重要概念的返本归元研究,而是期待历史学家、文化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们能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以解开这个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谜团。 本文写于2006年9月
个人分类: 学术述评|2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先生不是封建皇帝
jiangjinsong 2010-11-13 10:55
在鄙人新京報文章 市长城隍庙拜海瑞不过是入乡随俗 後,有博友論及毛澤東先生,我與現在很流行的看法不一樣,貼出向大家請教。 ip:117.88.228. 侯老是反封建的急先锋,将一切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城隍就不说了,连小说《三国演义》他也大骂。可他本人对一个封建皇帝顶礼膜拜,可笑! 博主回复:愚以為,毛先生可能有許多缺點,但是還真不能算是一個封建皇帝。 有那個封建皇帝會發動群眾把自己的文官系統砸個稀巴爛? lix : 有那個封建皇帝會發動群眾把自己的文官系統砸個稀巴爛? 明太祖? 博主回复:no,那只是幹掉一些可能威脅他及後代的功臣高管而已,沒有把系統砸爛,更沒有將造反有理的理念深深地灌輸給廣大群眾。 不僅如此,毛還努力進行文化革命,搞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恨斗私字一閃念等等的文化建設,這與維護權力的關係不是特別密切,著眼點是想塑造一種新文化。 毛先生這種貌似無厘頭之舉,極有想像力,有其深遠的考慮,效果怎麼樣另說,很有魄力,50年後、100年後的評價估計又和今天完全不一樣。 发表评论人: lix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no,那只是幹掉一些可能威脅他及後代的功臣高管而已,沒有把系統砸爛, 查过明太祖怎么废相权,独尊皇权的吗? 博主回复:汗顏,還真沒有好好讀過明史,您能科普一把嗎? 我对王力雄那篇文章比較認同,您老怎麼評價?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51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封建就是公权力的私有化
yue 2010-8-7 10:30
封建就是绝对化。 1,政治上 封建就是认定一个绝对正确的人。也就是对个人的绝对化。 在古代,人的绝对正确体现在该人绝对地符合天命,这样统治者被称为天子。 绝对化的表现方式是实行个人终身制和世袭制。这也是权力的绝对化。 2,哲学上 认为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表现方式是认定一个圣人。本来圣人是存在的,但是绝对化的圣人则是不存在的。 这样权力和知识又是相互结合的,神圣化的知识和神圣化的个人相互结合,之后又与神圣化的社会集团相互结合。这个集团高举这个圣人的旗帜,表面是维护圣人,手机是忘了维护自己,维护自己在知识和权力方面的特权,从而窒息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这样就是永恒的真理和圣人,这是思想的绝对化。 3,国家权力私有化。 本来领土是公共的,叫做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但是被英雄们作为私有财产,叫做领地。 起初,封建表现的是割据,像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像西方的文艺复兴之后一样。接下来是争霸战争,从而加大统一。这是从小的私有发展为大的私有。 统一本来是为了消灭战争,但是这种统一战争的目的是争霸,因此反而是坏的,因为他反而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战争。例如秦始皇,统一没有消灭战争。 以争霸战争实现的统一,其国家的性质由此必然是整个国家及国家权力的私有化。例如中国的秦帝国。西汉帝国的本质也麻烦,刘邦说,季之产业,与仲孰多。 4,社会结构的血缘化,而非社会化的人。 思想和政治上的封建是由于社会本身的封建性。 马克思说,未来社会的社会基础是社会化的人。封建性的本质是人还没有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实现社会化,而仅仅在血缘范围内实现社会化。他不是属于社会,而是属于狭隘的家族。不是依靠社会,而是依靠狭隘的社会关系。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有多少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村子,没有去过县城。我小时候经常看见一个村子里面的战争,以及小孩子们之间以家族为界限的战争。当时的社会性质本身是封建性的,当然当时国家希望建立全国性质的经济交往,但是只是目标而已。 到了2000年以后某省的政治生态竟然能有这样的发展水平:某省委副书记的弟弟是团省委书记,亲戚是省团校的书记。这些事情才真正应该写入历史,写入国史,以供后人镜鉴。难道中国没有人了吗?非要这样的政治。这种腐败的性质是封建性。 社会目前仍然破除不了私利,破除不了私有观念,但是裙带政治,这种狭隘的私利和私有观念,则没有必然性。应该把个人利益建立在与整个社会的交往上,而不是限定在血缘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把个人利益从封建性上解放出来,转变到和中国现行制度,即中国现行的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基础上。 在这个角度上,人的封建性也是公共的东西停留在私有的水平上。就是人本来是社会的人,是公共的人,但是停留在反社会,非公共的水平,停留在属于某个狭隘的社会关系上。也就是人本身被私有化,人本身附属于某个强大的个人,或某个狭隘的圈子和集团,诸如血缘、裙带、老乡、老同学,以及长期狼狈为奸和请客送礼基础上形成的朋友关系。 以上几项总结起来,就是公共权力的私有化。私有化就是把知识、权力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附录 1 不能让大学生就业变成“拼爹游戏” 2009年09月05日 09:28:28   北京青年报 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9-09/05/content_11999409.htm 一名作者在博客文章中提出了两个概念:“贫二代”和“拼爹游戏”,迅速成为了近段时间网上的热门词汇。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北京、浙江、河南等地的7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家境贫穷导致了一些“贫二代”大学生在“拼爹游戏”中失败。500份样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就业应聘中,他们或多或少遭遇过来自家庭状况的压力,65%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他们最担心的是家庭状况使自己在求职应聘中处于不利地位。 正像一句著名的广告词形容的那样,“他们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儿”。那些背景深厚的“权二代”、家境殷实的“富二代”,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 以前有个流行的说法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这句话似乎变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如果不是亲爸爸,有个干爹也不差”。不但“好爸爸”通过人脉关系和权力运作,可以为子女谋求到令人艳羡的工作,而且一些效益好、待遇高的“铁饭碗”、“金饭碗”单位,出于拓展资源和巩固社会关系的需要,往往还要主动向“好爸爸”示好,千方百计争取将他们的子女延揽到本单位工作。 如果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曾经造就的许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多少具有“教育决定职业”、“教育改变命运”意义上的某种教育公平,那么,对今天的一些“贫二代”大学生而言,即便是这个意义上的教育公平,看起来也将是一个更加遥远的梦想。长此以往,社会阶层之间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正向流动机制迟迟不能建立起来,社会结构将变得越来越隔膜、僵硬而脆弱 2 新华视点:广东东源县“法院院长招录儿子”事件追踪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8/08/c_12420936.htm 广东省东源县法院院长主持法院党组会议,同意不经考试就招录自己的儿子为工勤人员。这个岗位虽不是公务员,但有人事部门的正式编制、由财政统发工资、签无固定期限合同,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对此,当地人事组织部门认为“没问题”“不违规”。 然而,这起事件引发群众对“就业腐败”的关注。 3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落马 疑与山西女企业家丁书苗有关 2011年02月14日 07:32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作者:贺 俊 关于高铁项目招投标以及施工中出现的一些的腐败问题,一直以来媒体屡有报道。不仅是高铁,在地铁建设中也屡屡发生,比如接二连三的在建地铁塌方事件,比如去年10月曝出的广州地铁结构强度不合格却成功验收一事。其中的一点共性就是,不论是高铁还是地铁,大多都是由铁路企业规划、设计和施工的。 长期的政企不分,已使得铁路系统变成了一个类家族企业。比如,在铁路高层中,很多是来自郑州、武汉铁路局(刘志军曾任武汉铁路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郑州铁路局副局长、党委常委等)。而此前刘志军的弟弟刘志祥(曾任武汉铁路分局副局长),因故意伤害罪、贪污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在铁道部车、机、工、电、辆等业务职能部门中,很多官员和所属领域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施工企业等具有纷繁复杂的亲缘关系。这些盘根错节的亲缘关系再配以政企不分的体制,使得贪污腐化则更容易滋生,也更容易隐藏。一个人人可见的例子就是北京西客站,这座获得国家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的建筑,建成不到两年就以“豆腐渣”工程而扬名。西客站的“豆腐渣”,倒也谈不上危及旅客生命,但是时速近400公里的高铁和在地下几十米深处运行的地铁,一旦出了事故,那可是绝对不行的。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liuzhijun/content-2/detail_2011_02/14/4654636_0.shtml
个人分类: 我思诸我是----人学|36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 钱学森
ssglwu 2010-5-23 16:58
钱学森: 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 转自 2009 年 11 月 17 日 《 文汇报 》 注 : 文中的加黑由转引者所加。 编者按: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以 98 岁高龄去世后,他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整理稿 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经披露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钱老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忧虑和批评发人深省:我们的大学该怎么办?为何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创新力不足?大洋彼岸的加州理工学院,这所为我国培养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美国高校,又能为中国今后的办学提供什么样的启示? 认真思考钱老为之忧虑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并现实地求解,这或许是我们缅怀钱老的最佳方式。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 人才培养问题 。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 创新工程 、 创新计划 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 麻省理工学院 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 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 。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 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 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 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 。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 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 good idea ,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 good idea 。所以马上就有人说: 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 卡门说: 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 。 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2 、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 L 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 L 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 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 93 岁 。 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 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 。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 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 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 。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3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 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良好的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 现代 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 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 联想 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 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 ,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 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 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 。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 西尔斯 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 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4 、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 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 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 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 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 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 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 90 多岁了,想到 中国长远 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3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星座、手相和八字——洋封建和土迷信的百花齐放
luohaijun 2010-2-9 11:16
现如今,打开任何一个网络,媒体和杂志,基本都可以看到一些和星座有关的专栏信息,而且这些内容似乎都十分高雅,能够引起年轻一代尤其是学生群体的眼球,我的一些朋友,他们的小孩还是小学生低年级阶段,平时讨论有关星座的信息也是头头是道,并且颇为自豪地说在他们学生中间十分流行,女生尤甚。不过注意看一下所谓的星座内容,大体都是处于某某星座的人的性格、命运、爱情、财路等的分析和预测,大同小异,都是一些空洞的和左右逢源的语言,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似乎都可以找到一些影子。 在当今信息时代,迷信和封建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前大家熟悉的落后和腐朽的封建和迷信,比如算命、八卦、八字、风水等,如今这些东西摇身一变,又蓬勃发展起来了,在城市和农村如今也十分流行,在书店一般也十分容易找到相关的专业级的教材了。它们也和大家的生活水平一样越来越高档了。 比如现在城市农村的男女恋爱和相亲,父母大都会对男女的八字问题算一算是否相克还是相生;比如现在在给小孩起名的时候,也要考虑金木水火土等搭配的问题以及打分高或低的问题,所以现在的起名馆起的名字都会遵守这样的法则;比如在婚嫁等重大日子的选择上,则是一定要请人算算哪天是良辰吉日;比如在搞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搞一些诸如避开路冲等风水问题(当然有些风水似乎也有些道理,比如坐北朝南等)。当然流行的解释是吉利,图个美满,但是吉利的背后原理还是虚无的,用科学的语言说都是封建和迷信而已。 起源于希腊神话(这些神话很多又和乱伦和杀戮有关)的星座之类的洋封建迷信,搭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一下子,这些不切实际的封建残余和时尚、高雅等沾上了光,再加上传统的八字、手相、风水等等一些迷信的东西重新焕发了新的风采,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对此乐此不彼,恰恰说明了目前我们的科学教育的落后,说明了社会的科学素养的薄弱,说明了大家在物质文明提高的同时其道德、理想和精神文明培养的落后!这些应该值得大家重视。
个人分类: 社会民生|4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痛批:吃的苦中苦,才为人上人-感悟:改革开放造就的开放系统
moxj 2008-11-19 20:10
图片资料: 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8/11/05/010387420_05.shtml 据说,生活中总有些事情能让人感动;总有些时刻能让人激动;但也总有些时刻会让人气愤和无奈. 先从回所的感觉说起.所里各位前辈在西部奉献的历史很让我感动.看到导师们办公室里彻夜亮着的灯更加感动.但听到有位同学说,所里只让开汽车上班的进院子,骑自行车上班的车子要放到别的地方,人走进院子.我的心情就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 兰州人大概传统上的等级观念比较重,从几个认识的年轻人身上就看得出来.习惯把自己整的油头粉面,在大街上逛常在擦鞋摊前把自己的皮鞋搞的油光可鉴.我没有去过,到不是因为我没有钱,钱很多时候还是很多余的一个东西.因为这个时候我常会想起 《 抹翔鲸眼中的处女 》 里面买荸荠的阿姨,这些擦鞋的哪个不是我的妈妈呢?也许他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同学.有了这种感觉你还不能弯下腰去自己擦擦鞋吗?不只这些,大家在外面吃饭招呼服务员的情景是什么样子呢? 聊了这些以后,我再来聊题目里的吃的苦中苦,才为人上人这句话.鼓励孩子不怕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确实不是什么不好的想法.但用来激励人的对象是不是合理呢?现在有些人已经注意到一味的用钱来奖励孩子有很多负面影响.是不是用自我实现和成就感鼓励孩子就一定没有负面影响.当然没有负面影响的引导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也要科学的对待自己的引导.一个有大男子主义情结的男孩有点让人头疼,一个女权主义很严重的姑娘也不好相处啊.就说吃的苦中苦,才为人上人这种理念吧.当下的社会中,不只是接受教育较少人的心里这种情结严重.受了良好教育年轻人的想法很多时候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没有详细的数据我不好下结论,只聊一点个人生活中的感受.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中的几个积极分子都入了党. 他们对团支部的日常事务都很积极,带领大家社会实践,帮助各方面有困难的同学...党员确实是我们的榜样.现在同样有支部,而且党员的比例更大了.但各种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差了,更让人无奈的是,经常有同学抱怨:老子入党没有一点好处还要为你们服务吗?尤其今年就业难的时候,抱怨更多. 有几个当支部领导的同学,自己随手可以做的事情一定要分配别人去做才可以.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居然餐桌上豪言壮语:解放台湾,不用一兵一卒,派三千优秀共产党员就可以吃跨它.多么崇高的理想啊.我不得不发出 《 80 后, 我们要 什么时候入党? 》 的感叹.看来从小接受的一些教育要审慎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纳入我们时代的轨道.     紧接着可以聊下一个话题了――感悟改革开放造就的开放系统.为什么聊这个话题呢?因为聊过上面的事情后,难免有人拿外面的先进文化现身说法.也难免有人举优秀的传统文化极力反驳.我都欢迎.大概也都认可.自己只是举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化学热力学例子来做一点解释.中学的时候,我们把研究的一些对象分别划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如果我们非常保守和极端,那无疑是一个孤立系统,结果熵不断增加,越来越混乱.社会完蛋了.如果是一个封闭系统,还好一点,能从外面获得能量,维持社会的稳定.如果是一个开放系统,那不但有能量交换,还有物质来源,我们可以快速发展.但系统太开放,稳定性也变差了,危险性也会增加.所以改革开放取得了成绩,也难免增加一些不稳定因素,金融危机影响到了我们.有什么紧张的呢?调整一下系统的状态继续前进.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334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