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空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初秋的连夜雨
yaojunwei 2015-9-7 01:09
喜欢 初秋的连夜雨 世间的喧嚣 仿佛藏匿了起来 留下的 恰如这满世间 空灵与忧悒 秋雨 褪却了盛夏的炙热 裹挟着无尽的思绪 飘零在 分离的乱花中
个人分类: 应如室|1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是一种空灵
热度 9 saraca 2011-12-5 11:31
美是一种空灵
美是一种空灵 ------ 读宗白华的《天光云影》和《美学散步》有感 美是一种感觉,一种空灵。看到美的事物,总会想起一句话:宗白华的空灵。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的美学评论家。在他的文章中,汩汩地流动着一种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诗意的美。 美,看得见,摸不着。记得小时候喜欢看天上白云悠悠,天边晚霞绚丽多姿。形态各异,变化莫测的云让年幼的我在想象的空间里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厚的云层如深海,似高山;薄的云层像羽毛,比鱼鳞;转眼间,兔子来了,变飞鱼,棉花糖散了,成乱麻。云聚云散,云舒云卷,一直看到现在。 读《天光云影》,书中提到作者小时候喜欢坐在水边石上看云,居然把云分别为汉代的云,唐朝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一个“云谱”。我看云的层次就不如美学家了,从未曾想过把云按朝代分门别类,很难体会汉代和唐朝的云各有什么味道,更没想过为云写“谱”。细想一下,“云谱”应该是气象学家更尤为关注的吧! 读《美学散步》,体会《诗与画的分界》。诗与画是美的两种表现形式。诗是一幅画,画即一首诗,诗画并行,形式平行而意境交融。宗先生在文中对此的举例俯首即拾,信手拈来。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时至今日,依旧千古如新。与此对应,达芬奇用了四年功夫画出蒙娜丽莎,其美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 印象较深的是宗白华解析诗与画的异曲同工之妙。王昌龄的《初日》(初日照金阁,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描写了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晨光入射的香闺,阳光是这幅画里的活跃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罗帐,轻抚了一下榻上的琴瑟笙箫 --- 枕上如云的美发散开着,窗外的杨花飘进来,亲昵地躲在美发上。与此诗对应的是德国近代画家门采尔的油画:灿烂的晨光从门窗撞进卧室,乳白的光辉浸满在长垂的纱幕上,接着落在地板,反跳进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令人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诗就是一幅画,画里全是诗,诗与画都演绎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诗与画中的主人是看不见的,但却能感觉到。诗虽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那样光彩耀目,直入眼帘,然而诗叙写了光前后活跃的历程,更能丰富并加深着情绪的感受。 宗先生把古代中国诗人和近代欧洲画家对一米阳光的瞬间触动解析得如此完美,拓印了一幅太阳初升,暖意融融的闺房:阳光轻盈灵动,灵巧又调皮。只能想象一代美学大师在油画前的专注与入迷,内心思绪飞扬,贯穿古今。 我读的诗不多,画看得很少,思考就更少,自然没有美学家的独到见解,只能学着欣赏。在有限的思维时空里,感受最多的是“诗就是一幅画”。中国古代的抒情诗里,描写一个场景,不写出主体的行动,更不直接说出主体的感受,王国维称之为“无我之境”。诗人王维的作品多表现一种禅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家喻户晓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寥寥数语,将一幅远山黛青,溪流潺潺,鸟鸣花丛的春景跃然纸上。这是诗,也是画。其次,对于画是一首诗,只能想到中国山水画,一条小径从山脚向上延伸至山顶,途中有小桥、流水、樵夫,悬崖峭壁、云雾缭绕。这样的画面让人想起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宗白华总结说:诗与画各具自己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互不相代,形式上平行,但各自又可将对方吸引进自己的艺术形式上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读《美学散步》和《天光云影》有感,是为记。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5318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