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物理学之美,美在哪里?
热度 5 pup 2019-7-15 14:29
■ 陈静 今年4月11日,科学家从“事件视界望远镜”拍到黑洞的第一张照片,证实了数十年前爱因斯坦依据广义相对论的预言。 为什么在没有看到真实照片之前,很多科学家就已经确信黑洞的真实存在?纵观科学史,类似这样的“无中生有”并非个案,比如麦克斯韦在没有具体实验的情况下,仅凭抽象的“审美判断”提出了电磁波假说;在吴健雄的实验验证之前,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提出了宇称不守恒规律…… 是什么指引着科学家做出这样的科学预言?又是什么让科学家坚信自己的预言? 难道真如诺奖得主狄拉克所言:“学物理的人用不着对物理方程的意义操心,只要关心物理方程的美就够了”?为什么杨振宁先生也总结说“物理学存在三种美: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 也许,上述这些疑问,读者都可以在《物理学之美》书中找到答案。 缘起 2008年,《科技日报》原副总编王直华与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开始策划《物理学之美》,目的是让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认识到物理学这门学科的美好一面,进而热爱物理学,投身物理学。当年,与此一并启动的是一整套的“科学之美丛书”,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六门学科。 《物理学之美》幸运地邀请到科普作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建邺来创作。几次沟通之后,作者很快就精选了九个专题,以时间轴为隐线,从开普勒的和谐宇宙到杨振宁—米尔斯的规范场的故事。每个专题重点讲几位密切相关的大师的故事及其理论,各个专题看似跳跃,内在又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是九堂简短有趣的通识课。通过物理学思想史上这几个重要的节点,既将该学科的大框架搭建起来了,又顺便带领读者重访了物理学史上那些美丽的瞬间。 《物理学之美》的选题立意和创作内容都得到了杨振宁先生的称赞,也获得了北京市科协专家的认可,获得科普专项资金资助。经过三年的努力,《物理学之美》首版于2011年8月,获得了201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和吴大猷科普著作奖。这本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9年1月,我们推出了颜值更高的插图珍藏版。 回忆20多年前,我的中学时代,那时候总觉得物理方程式很难,课本很枯燥,即使当时成绩很好,但对物理从来也提不起兴趣。在我全程参与《物理学之美》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十多年里十几次反复阅读书稿,经常感觉那些曾经挂在中学教室墙上的科学大师的画像,如今跃然纸上,万分亲切。如果我在中学时代有机会阅读这么优秀的科普图书,我对物理学科的态度一定会更积极。 角度 正如本书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物理学之美》强调的不是现象之美,而是物理学理论之美,尤其是理论中的结构之美。因此,作者从理论的发现过程着手,虽然同时描写大师的生活经历、性格喜好等,但最主要的是结合当时的科学文化背景,再现大师如何在研究中感受到模糊的美感,又如何建立审美判断,最终引起物理学思想的革命。 可贵的是,《物理学之美》并没有无限夸大每一个审美判断的功能,而是正视每一个物理学家因为不适当地利用这些判据而遭遇的失败。 比如,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曲折的过程,是科学史上很有趣的一段故事。1921年,当普朗克等著名物理学家提名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时,瑞典医学教授古尔斯·特兰德曾极力反对,并曾私下表示说“绝对不能让爱因斯坦获奖,哪怕全世界支持他”! 对于这种分歧,本书作者将之归结为一种审美判断的冲突,他认为“19~20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过程中,科学的审美判断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变革,科学家之间发生的争议差不多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老一派的科学家(以古尔斯·特兰德为例)抓住“实验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根本标准”,不容动摇;而新成长起来一派年轻理论物理学家(以普朗克为例)已经发现,“判断真理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标准,不能死死抓住实验标准而断然否定物理学理论中的美学标准”。 本书策划周雁翎在媒体上发表书评文章《倾听科学与诗的对话》,从另一个特别的角度总结了《物理学之美》一书的闪光点。当谈到麦克斯韦等伟大科学家的大胆想象时,周雁翎感叹道:“这是科学与诗的对话,是情与理的对话,是不同知识体系的对话,是异质思维方式的对话,也是两种文化的对话。这种对话,在人类思想史上永远闪耀着智慧之美的熊熊火光。” 心思 《物理学之美》的编辑过程确实花费了比其他图书更多的时间和心思。翻开书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知识链接和图片,涉及书中人物的回忆录和书信,科学家自己创作的诗句,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他们的学术圈和理论示意图……这些附加资料可以调节读者的阅读节奏、可以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但同时,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获得这些图片资料?又如何使用这些资料?怎样编写图说才能让图文结合得更自然?至今回忆起来,这个过程仍然令我印象深刻且受益匪浅。 2009~2010年期间,我频繁地进出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访问世界各大纪念网站,最终收集到数千张相关的科学史图片。又经过反复筛选,选中500多幅图用到《物理学之美》中,并和作者一起反复打磨图说文字。 另一点有意思的是新旧两版在装帧设计方面的变化。2011年做第一版时,为四色印刷,内文用70克轻型纸;封面也是面向初中生的、明亮的色调和手绘风格,典型的那时青少年读物的标配。当我们准备做珍藏版时,周雁翎决定将全书改为黑白单色印刷。没想到出版后的整体效果竟意外的好。书中500多幅照片,黑白的呈现方式显得更有质感,也充满了无限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同时,珍藏版的封面也采用雅黑的背景,主体用一张带聚光效果的“伽利略审判”场景图片,既有故事性,也给空间以想象力,仿佛在太空般的深邃里看到无限的希望。而因彩色印刷改为黑白印刷节约下来的成本,用在提升纸张质量上,图片的最终呈现效果反而更有层次了。加上硬壳精装、护封等各方面的升级之后,珍藏版整体上更具高级感,真正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 ( 作者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 《中国科学报》 (2019-07-12 第6版 读书)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2801
个人分类: 我的豆腐块|7845 次阅读|5 个评论
习大大办公室书架上收藏“科学元典丛书”释放了什么信号?
热度 2 scienceart 2016-1-4 10:23
习主席2016年新年贺词在他中南海的办公室拍摄,视频一经中央电视台播出,便有细心的观众发现了主席书架上种类齐全的藏书。这些图书涉及 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辞典、历史、国际政治 和科学素养等多个领域,其中的科学图书正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 习主席办公室书架上挑选什么样的图书带有明确的导向性。 在众多的科学类图书中,为什么习主席选择了“科学元典丛书?这种选择传达了什么样的信号?这套丛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 在主席的右手边书架上一排红色封皮的图书 。 ▲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 ▲ 放大后可以清晰见到书名: 《笛卡尔几何》《李比希文选》《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海陆的起源》《薛定谔讲演录》等等……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书影。 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它们或者是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的丰碑,或者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的构架,或者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科学领域的基石。它们既是昔日科学成就的创造性总结,又是未来科学探索的理性依托。 科学元“的永恒意义在于,它们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人类文化的共同遗产,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载体,也是各个时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学创新典范。 “科学元典丛书”收录了近代科 学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400 年间历经时间检验的 100 部科学经典,是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科学名著汉译工程。自 2005 年第一部著作出版以来至今,历经 10 年,已经出版 40 余种,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地质、数学等基础学科。 中共“十八大”强调要坚持实施 “ 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 ” 。 在强调创新是民族灵魂的今天, 汉译“科学元典丛书”的出版,使我国读者有机会能够一睹世界近代科学源头创新的原貌,对我国当前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科学元典丛书”已出版书目有: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 食虫植物 相对论的意义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心理学原理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 行为主义 德布罗意文选 遗传学经典文选 世界的和谐 李比希文选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计算机与人脑 居里夫人文选 电磁通论 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希尔伯特几何基础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地质学原理 笛卡儿几何 从存在到演化 热的解析理论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天体运行论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化学哲学新体系 海陆的起源 心血运动论 基因论 怀疑的化学家 化学基础论 牛顿光学 惠更斯光论) 进化论与伦理学(全译本)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全译本) 物种起源(增订版) 控制论 【本期编辑:陈静】
11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刘维:科学元典丛书出版的启示
ShenHuiChuan 2012-4-2 11:12
刘维: 科学元典丛书出版的启示 2012-03-02 来源:《中国编辑》 [摘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通过注重图书选题的市场调研,注重译本、译者的遴选,注重图书的整体设计,注重增加图书内容的附加值等,系统地富有创造性地推出了世界科学系列经典名著,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科技经典著作和科普图书的出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科学元典丛书出版启示 [中图分类号] G23[文献标识码]A 北京大学出版社自 2005年开始出版 “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以下简称科学元典丛书)第一部,到 2011年第一辑的 20部已经全部出齐,第二辑也有十余部已出版。科学元典丛书所遴选的是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最基本、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包括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这些图书是人类知识史和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它们既是昔日科学成就的创造性总结,又是未来科学探索的理性依托。科学元典丛书第一部一面世就得到了学界的赞赏,并且深受专业读者的青睐。是什么使得科学元典丛书具有如此魅力? 一、注重图书选题的市场调研 在当今图书出版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业态下,对图书选题的市场调研显得尤为重要。在出版科学元典丛书前,我们首先分析了消费群体的构成、分布及其需求情况。预测科学元典丛书的读者群分布涉及专业读者和科普读者。如果图书的装帧设计精美,还将受到广大图书收藏者的欢迎。其次,我们对同类出版物情况进行调研,在对国内的世界科学名著的出版情况作了全面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后,确立了本套丛书的特色,比如:给每本图书配上彩色插页,生动直观地让读者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作用及影响;印装做成软精装,封面和内文装帧设计力求精美,符合 21世纪的图书样式需求,从而找到了科学元典丛书选题的创新面。 二、注重译本、译者的遴选 科学经典名著的原著者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其著作都是学科中的至尊经典,但是这些科学元典的著述有法文、德文、俄文、英文等多种语言,所以这套书的组稿关键就在于选定优秀的译本和译者。这不仅要求译者是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大家,同时还要求他们具有很深厚的中外文语言文字功底。我们在选择已出版的译本时,名家名社的译本是我们的首选,如《控制论》我们选了郝季仁译的科学出版社版本。同时,我们要求译本的出版时间不能太久远,如《心血运动论》我们就没有选择黄维荣译的商务印书馆 1926年版。因为有些译本虽然经典,但是与现在的年轻读者仍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有些名著原有的译本不理想或还没有译本,我们就聘请国内一流名家新译这些名著,如《德布罗意文选》就聘请中国科技大学的沈惠川教授进行翻译。沈教授在量子理论研究和物理学教学方面颇有建树,是德布罗意基金会协联成员且精通法文。我们始终坚信名著的经典译本都是一流学者的精心之作,遴选优秀的译者和译本是确保科学元典的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关键所在。 三、注重图书的整体设计 我们要求这套丛书的整体设计应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这不仅要求整体设计有独特创意,而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要体现图书的性质和门类,更要体现图书内容的内在要求和时代特色。科学元典是经过漫长历史检验而流传至今的经典,都有着启人心智的内容品质。与之相配,重新包装后上市的经典之作,应该在封面、腰封、内文版式、彩插等方面具备独特的典雅风采和魅力。科学元典丛书的封面底色为深沉的绛红色。置于封面的顶部的丛书名 “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 ”镶嵌在古朴的欧式花纹框内。在中文书名的正下方列有花体字的英文书名,漂亮大方。封面的最中心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头像,头像也用一个欧式花纹框包围,让人感觉既明晰又典雅。在封面的底部用一段话对 “科学元典 ”一词作了诠释。这样的封面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西方经典名著的庄重、高雅,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从琳琅满目的书林里脱颖而。 腰封制作在于引人入胜,让读者在浩瀚书海中眼前一亮。为此,我们给科学元典设计了独具特色的腰封。腰封的正面是针对每本书的内容、作者、理论进行的引导或点评,背面是对科学元典丛书整套书的一个总括,同时在腰封的前后勒口处列出了整套书的书名、作者名及其国籍,方便读者整套收藏。 内文版式设计是对稿件编排格式的确定和处理,是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它要以图书的性质、内容、读者对象和可提供的工艺技术手段等为依据,使图书的版式与图书的外部装帧和谐一致,使版面安排合理、脉络分明,既方便阅读,又能给人以美感。为此,我们对科学元典丛书的版式进行了如下设计:( 1)环扉的文字由名人名言构成,其中有的是作者对世界的认识,有的是作者对自己学科的概括,有的是作者所写的诗歌,更多的是一些伟大科学家对作者或作品的评价。( 2)导读、序、篇或章都设有篇章页。篇章页的上部为中文章名和花体字的英文章名,其下方为一个灰底色的欧式框,框内文字多为这一章内容的概括语,也有的是作者的逸闻趣事。章名和框之间以一朵欧式大花相间。每个篇章页的背页是一整页与此书内容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进一步丰富了内文的版式。( 3)全书的上书眉是欧式小花环衬的中文书名或章名,下书眉是花体字的中文书名或章名。这些版面中的各种设计元素做到了彼此呼应、息脉相通,并与封面和腰封和谐一致。这样形成的生动、有序、和谐的整体设计能给人一种阅读上的愉悦。 四、注重增加图书内容的附加值 科学元典丛书中的大多数单本图书都曾经由其他出版社出版过,这些图书的旧版新出不是简单地找来旧版本经过装帧设计后印刷发行,而是要在内容方面尽量多地增加图书内容的附加值。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科学名著原多为单本出版,即使有极少数的成套出版,也没有一篇文章来概括众多科学名著的共性和个性。为此,科学元典丛书的主编任定成教授为这套书撰写了一篇近万字的弁言。弁言简练且清晰地介绍了每一部科学元典的历史意义;综述了世界范围内的科学经典著作丛书出版的情况;指出科学元典是时读时新的,它不仅大规模地运用于基础教育,而且也适用于通识教育。此外,为了使读者能对每一本名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在每一部科学元典的正文前增加了一篇导读。导读的内容是客观、准确的评价,它可以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原著。每篇导读除了介绍原著者的背景、生平、活动和思想外,还着重对原著本身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作出简明扼要的概括,并对该著作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进行了评价。在篇幅方面,我们发现各原著的篇幅差别很大,有几部科学元典实在太单薄了。例如,笛卡儿的《几何》只有薄薄的 74页,与其他书的篇幅非常不匹配。于是我们为《几何》增加了 “方法谈 ”等四篇附录,使全书增至 250页,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2.大多数科学元典的经典译本的出版年代较早,译文中有许多专业名词和科学家译名不符合现行的出版名词规范。我们对于此类译本都认真校改其中一些名词的旧称,如“位相 ”改为 “相位”,“海森堡 ”改为 “海森伯 ”等。此外,我们发现一些科学元典译本有漏译、误译等现象,甚至有些还存在因书稿排版不规范所导致的内容错误。例如,《电磁通论》旧译本中大量的公式存在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的互相误用,上下角标和平排的互相误用,积分符号的不规范等。此外,原译本中所有的数学、物理符号(量)都使用斜体表示,如对数 e、虚数 i、微分符号 d、变分符号 δ、对数符号 log、π、量纲等就错用斜体表示。对这些问题,我们均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3.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析高深的科学概念、原理,给读者直观印象。为此,编辑从相关图书、互联网、国内外学者等处搜集了大量精美、生动的图片,为图书制作出 16页彩色插图,真实生动地描画出本学科的科学发展历程和作者的生平逸事。这些插图能使普通读者对这套书产生直观的理解,从而被吸引并且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正是责任编辑认真细致的审校和四处苦寻的配图工作,使得北大版的科学元典更忠于原著,更符合出版规范,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图书内容的附加值。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休闲|2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美,雅鲁藏布大峡谷
热度 4 pup 2012-3-12 20:33
大美,雅鲁藏布大峡谷
■ 陈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选美中国特辑”中,将雅鲁藏布大峡谷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首。同时,南迦巴瓦峰也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首。峡谷地区的人们对南迦巴瓦峰无比的尊崇和敬畏,它是藏族同胞心中的神山,每年都有很多藏民来此“转山”。 终年冰雪覆盖的南迦巴瓦峰,在云层的掩映之下, 远看仿佛藏有一座云上之城。也许在藏民心里,那是神灵栖息之处。 一路奔放不羁的雅鲁藏布江几经转折,切过喜马拉雅山,在南迦巴瓦峰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大拐弯。也许雅鲁藏布江和南迦巴瓦峰原本是一对情意绵绵的神仙眷侣,豪放的雅鲁藏布江突然将南迦巴瓦峰一把抱在怀里, 缠绵不去。 害羞的南迦巴瓦峰便常年躲在云雾深处,轻易不让人们见其真容。这一对 大山大川深情拥抱的身影,自然吸引了众多嫉妒的目光。 这些传说 共同造就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传奇。《格萨尔王传》里称其为 “ 直刺天空的长矛 ” 、 “ 雷电如火燃烧 ” 。也正因为 它的神秘,且有着难以置信的壮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登山好手前来亲近它。作为人类“最后的秘境”,它亦是许多徒步爱好者体验“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的不二之选,还封给它“云中的天堂”的美誉。 在去往南迦巴瓦峰这一段路程,风景如画,美轮美奂,如今已经有修葺好的观景台,无数行人被吸引到那里,驻足翘首,为求一睹南迦巴瓦峰的芳容,经常有人在此彻夜守候,或流连数日,只为看一眼神峰的真颜。 二十几年前,大气科学探险考察专家高登义先生,也是这样一个“痴心等待”的男子,不同的是,他 “ 凝神注视 ” 的是那 变幻莫测的云雨风雪 。 这些神秘云雨风雪在他眼里,则是宝贵的科研素材。他曾于 1983 年和 1984 年先后两次在该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在观察研究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的同时,还义务地为中国登山队制作了有效的气象预报,帮助中国登山队顺利攀登南迦巴瓦峰。因此,他收集了很多云雨风雪的图片,有的旗云劲吹,有的晚霞朵朵,美不胜收。在 1994 年,高登义参与论证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1998 年,高登义作为中国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科学探险队的队长,带领一支由科学家、媒体人员等多方面人才组成的科考队伍,再次向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的秘境进发,首次完成了由中国人自己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举,圆满完成了多项科学考察任务,并再次确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的地位。 在数十年的探险生涯里,高登义曾先后 6 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他最深的感受是:“与天知己其乐无穷,与地知己其乐无穷。”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心态,激励着他和队友们一起联名上书,促成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从此,这一无与伦比的自然博物馆的价值被世人认识。大峡谷地区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物种分布应该被更多的普通人认识,同时,当地门巴族、珞巴族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亦值得我们了解和尊重。“探险”、“科考”、“穿越”等动词本身就很迷人,当高登义以科学家的视角,将厚重情感和科学机理融合到新作《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该书一经出版,便吸引了众人围观。在 2012 年北京图书订货上,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将该书作为“ 2012 年十大科学文化图书”推荐。我有幸能参与该书的组稿和编辑,得以第一时间细品该书,心生许多“身未动,心已远”的向往,所以更希望该书能被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传阅。 地学专家杨逸畴说过:“今天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将不再是藏于深闺无人识的险恶山水,它将如出水芙蓉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最慷慨最丰盈的馈赠。”正如作者高登义将对自然的大爱藏于文字一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大美而不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处永远充满未知与期待的大好河山,散发着诱人的秘境光芒。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高登义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 月出版,定价 48 元。 感谢高登义老师的推荐,该文得以发表于2月24日《中国科学报》,链接请见: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2/254761.shtm?id=254761
个人分类: 我的豆腐块|4886 次阅读|4 个评论
《德布罗意文选》出版
热度 10 ShenHuiChuan 2012-2-16 08:31
《德布罗意文选》出版
《德布罗意文选》出版 译者:沈惠川 全书共340多页,34万字。定价49元。 亚马逊网定价34.50元(7.0折)、当当网定价36.80元(7.5折)、京东商城网定价35.80元(7.4折)。 京东商城顾客评论本书 : 绝对的好书,超乎想象的好,为什么国人写不出这么好的书呢?
个人分类: 量子力学|3216 次阅读|3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