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杂志刊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不要迷信院士
热度 2 xupeiyang 2013-1-16 07:47
钟南山院士说:《自然》论文80%是没用的 “《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80%是没用的。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多少论文,并不能代表一个医生的水平。”12月26日下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举办的“院士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醒,一家高级医院的医生,最大的本事是预防疾病。 全文请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3411.shtm 我的分析和看法见五篇博文: 《自然 Nature》杂志不但有科学、基础医学论文,还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病例报告等文献,对临床医生怎么会没有用呢? 钟院士说话太绝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48113.html 《自然 Nature》杂志对医生真的没用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48163.html 《自然 Nature》杂志中的循证医学文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53574.html 《自然 Nature》杂志医学病例文献中的知识发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53579 《自然-医学 Nature Medicine 》杂志的 H-指数24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49017.html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260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英国学者研究发现:贫血可能是肠癌信号
xuxiaxx 2013-1-14 19:01
不少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去血液科却查不出任何病因,一直当作缺铁性贫血治疗。对此,最新一期的英国《结肠直肠病》杂志刊登新研究发现,此类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很可能是结肠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英国达勒姆大学教授S·达梅里博士及其同事对至少62.8万名4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参试者接受了缺铁性贫血筛查,结果发现1/3缺铁性贫血患者后来都患上了结肠癌。   研究人员表示,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症状。比如,身体不明原因消瘦、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肠梗阻等。另外,不明原因贫血也是早期结直肠癌的表现之一。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警惕。 来源: http://www.jkb.com.cn/htmlpage/34/344473.htm?docid=344473cat=09CsKeyWord=null
1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丑再次外扬: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中国黄金大米儿童实验丑闻
蒋高明 2012-12-11 10:24
英国《自然》杂志以“ China sacks officials over Golden Rice controversy ”(中国将“金米童试”官科收入囊中)为题发表新闻,这是继 “金米童试”打入《科学》 后再以登顶《自然》的方式又一次亮相国际顶尖杂志;同样,也是继纸板华南虎事件两次被美国《科学》报道后又一次家丑外扬!真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啊! http://www.nature.com/news/china-sacks-officials-over-golden-rice-controversy-1.11998 下面是《自然》新闻全文(含部分译文)(感谢美国华裔科学家刘实先生翻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eku3.html Nature | News China sacks officials over Golden Rice controversy 中国将“金米童试”官科收入囊中 Chinese families did not give consent for children to consume genetically modifed rice in the part US-funded study.(中国家长未许可其孩子参加美方部分资助的转基因米试验) Jane Qiu 10 December 2012 China has sacked three officials for breaching Chinese laws and ethical regulations during a trial in which children were fed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The trial’s legitimacy was questioned in August by the environmental group Greenpeace. A three-month investigation, led by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ulminated in the decision on 6 December to sack two members of the CDC’s own staff — Yin Shi’an,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the Chinese arm of the project, in Beijing, and Hu Yuming at the CDC's regional office in Hunan province, where the study took place — as well as Wang Yin, hea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Zhejia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strain at the centre of the controversy is engineered to produce β-carotene, a precursor of vitamin A, with the aim of fighting vitamin A deficien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has been dubbed Golden Rice because of its bright yellow colour. The trial was designed to test how efficiently the β-carotene is converted to the vitamin once ingested. The US study team was led by Guangwen Tang, a nutrition scientist at Tufts University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and was part-funded by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a paper published online b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on 1 August, each group of two dozen or so children aged six to eight ate meals containing Golden Rice, spinach or β-carotene capsules for lunch every week day during the three-week trial 1 . But none of the children, their parents or school teachers was aware that Golden Rice was involved , according to a 45-minute investigative news programme broadcast on 8 December on CCTV, China’s state television channel. The informed-consent form said that the rice contained β-carotene, but not that it was genetically modified or that it was Golden Rice. Nor did it highlight uncertainty around any potential risks of ingesting such rice. "Too sensitive" The CCTV programme disclosed an email sent by Yin to Tang in which the CDC official said that he had changed the wording to avoid mentioning Golden Rice because it was “too sensitive”. Moreover, Wang didn’t apply for ethical evaluation of the trial, instead fabricating the approval documents(王。。。伪造批准文件) , according to CDC. And Tang brought Golden Ri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a illegally(汤非法将金米从美国带进中国) , without due declaration to the relevant Chinese authorities , it said. “If it’s safe, why did they need to deceive us into this?”(如果是安全的,为什么要骗我们参加?) Both Yin and Wang admitted in the documentary that they had wanted to save time and push the project through, and said they did not realise how serious the matter was. Tang did not respond to Nature’s request for comments . Tufts University spokeswoman Andrea Grossman said in an official statement that “it would be premature for Tufts University to reach any conclusions before investigations currently underway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completed”. The incident has outraged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 who ate the Golden Rice . Some have refused to accept the 80,000-yuan compensation and have demanded a guarantee that the rice will not affect their children’s health. “If it’s safe, why did they need to deceive us into this?” said one angry father in the CCTV program. Serious offenc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enjoys strong government support in China, but the public remains sceptical about its safety(转基因米的发展在中国得到了政府的强烈支持,但公众仍怀疑其安全性) . Incidents such as this “could seriously erode public trust and taint the reputation of research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says Lu Baorong, an ecologist who studies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t Fuda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Critics note that discrepancies remain over the full details of the trial . For instance, the CDC's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the children ate Golden Rice just once during the study — and not lunch every day during the three-week study as the paper states . “How much Golden Rice did the children have exactly?” asks Wang Zheng, a policy researche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in Beijing. “ Either the researchers are lying about this now or they lied about it in their paper. It’s a serious offence either way.(研究者要么是现在在撒谎或者是在论文中造假,不管是哪个,都是严重的冒犯) ” Journal name: Nature DOI: doi:10.1038/nature.2012.11998 References 1. Tang, G. et al . Am J. Clin. Nutr. 96, 658–664 (2012)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界的男女平等 ---- 分析历史345年,预测未来100年
xupeiyang 2012-12-5 11:03
有人叫我找一篇400年前的医学研究原始论文,我找不到,觉得很对不起人家。 他们分析了345年的历史,是怎么做的? 中国科学计量学的专家也应该学一学,做一做。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对1665年到2010年这345年间的1800个学科领域当中,男女学者所发表的文章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显示:虽然女学者的学术文章发表形势正在好转,但在200万篇学术文章中,女学者的各项指标比例均明显低于男性。具体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 男女平等 ,还要再等100年 那么,在学术界,人们有无希望看到男女平等呢?今年2月17日《科学》杂志刊登文章称,要想看到在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男女各半的现象,至少还要再等100年。 有学者认为,这一比例大概在2050年才能达到50%。但即便是一半的教师为女性,那也最少需要40年,才能保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数学领域的教授一半为女性。 《科学》称学术界“男女平等”还需100年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12/201212592113526.htm 我们分析BMJ的110年,觉得也很厉害啦。 《英国医学杂志 BMJ》中国作者论文分析报告 1900-2010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381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出版是任重而道远的综合工程
kejidaobao 2012-9-13 08:56
文/张英光 1992年,英国Nature杂志刊登了卡尔·萨根为纪念科普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逝世而撰写的讣文,其中提到:“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我们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于同情。”这段话深刻阐释了科普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虽无法瞬时生效,却能经日积月累而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科普出版目前在中国图书出版业中仅占极小份额,畅销书排行榜也难觅科普图书。出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科普出版阵地坚守十余年,打造了以“哲人石丛书”为代表的科普图书品牌。 1) 打造科普图书品牌重在坚持。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兴起了科普图书的引进出版热潮,多家出版社推出科普丛书。这些丛书最初出版时颇有声势,但之后大多黯然退场,坚持10年以上的实属少数。 “哲人石丛书”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重点打造的一个科普图书品牌,其宗旨为“立足当代科学前沿,彰显当代科技名家,绍介当代科学思潮,激扬科技创新精神”,这与传统知识型科普图书有巨大差异。选名家之作,请专家翻译,由具备相关科学背景的编辑制作,特邀行家审读,使“哲人石丛书”质量令人刮目相看。该丛书自1998年底开始出版,至2012年初总数已达100种,《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等已成为长销书。“哲人石丛书”经过14年的成长,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公众理解科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例如: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人之书——人类基因组计划透视》、《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满足了人们对基因技术的好奇心;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纳什的传记电影《美丽心灵》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美丽心灵——纳什传》加深了人们对这位数学奇才的了解;2009年,当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各地传播着恐慌之际,《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成为人们获得流感的科学和历史知识的首选读物…… 在“哲人石”品牌的带动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10余年陆续出版了多种优秀科普图书。引进版科普图书方面,有《技术史》、“普林斯顿科学文库”、“科学咖啡馆系列”、“让你大吃一惊的科学系列”、“我们脆弱的星球丛书”、“世纪人文·开放人文系列”、《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等;原创科普图书方面,有《竺可桢全集》、“诺贝尔奖百年鉴丛书”、“嫦娥书系”、《科学编年史》、“生命的困惑丛书”等。科普出版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目前社会风气、经济导向、出版体制等历史的、现实的因素使科普出版面临一定困境。出版社的努力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坚持出版优秀科普作品是改变科普现状的基础。 2) 培养优秀科普图书作者、译者是关键。10余年的科普出版实践表明,繁荣原创科普固然重要,引进版科普精品同样应予重视。引进精品既为读者提供了高水准的读物,也为原创科普提供了学习的榜样。而引进图书最关键的是有优秀的作者和译者,这也是科普出版中最困难的环节。科普创作的要求非常高,作者、译者既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在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有相当的造诣。现实中满足这些条件者凤毛麟角,让其挤出时间进行科普创作更为困难,而这只是“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也不容乐观。发达国家的著名科普作家,可以依靠稿酬舒适生活。“哲人石丛书”中,《改变世界的方程》的作者、德国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哈拉尔德·费里奇,仅靠《夸克》一书的稿酬就在慕尼黑郊外购置了一幢别墅。而中国的出版环境远远难以企及。 目前缺乏优秀的作者、译者已成为制约科普出版的瓶颈,没有国家相应机制、政策的支持,该瓶颈实难突破。国家增加科普创作基金的投入、对科普出版重点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将科普创作列为成果展示的一部分,当是比较实际的做法。 3) 科普出版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科普出版对作者的要求高,对编辑的要求也很高。科普编辑要有科学专业背景、科学人文素养,还要有科普热情。出版社转企面对市场后,经济效益成为重要的考量指标,编辑都在为图书码洋而忙碌,很难沉下心来做科普图书。解决这一矛盾是出版社长远发展的基础。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充实编辑队伍,提供发展空间,通过科普出版不仅打造了出版社的品牌,更锻炼了一支出版团队。虽然十余年来科普编辑室负责人几度更替,人员有进有出,但始终有一支生力军坚守在科普出版第一线。 4) 科普出版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科学在诞生之初,是一种稀缺文化,特权阶层才有条件从事科学研究和交流。随着科学的演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进入科学领域,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现今科学越来越细分,使科学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公众要理解科学并进而参与社会事件的科学决策,首先要了解今天的“科学文化”。科普出版就肩负着传递科学文化的使命。 20世纪90年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将科普图书确定为主要产品线之前,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要有甘于寂寞的耐心——科普图书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难以成为畅销书,难有轰轰烈烈的炒作;要有引导公众进行科普阅读的信心——随着科学与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尤其是一些公共事件的出现,公众势必产生自发的对科普的需求;要有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心——科普出版很难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对出版社而言,社会贡献多过回馈。 由于种种条件所限,目前国内的科普状况不容乐观。如果相关政府机构、热心科普的企业、出版基金、出版社等能联手推出一套机制,选拔、扶持优秀的科普创作者甚至是创作团队,加以时日,科普出版一定会稳步成长。科普图书所传播的科学文化是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文化获得大发展,社会就将进入较高水平的理想状态。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2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发现:吃核桃精子好
xuxiaxx 2012-9-8 15:02
据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近日报道,美国生殖生物学会会刊《生殖生物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男性每天吃一把核桃可提高 精子 质量。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菲尔丁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正常饮食,另一组每天多吃75克 核桃 。试验前后研究人员提取了所有参试人的精子样本,并对精子浓度、活力、形状和大小及染色体异常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核桃组”男子的精子质量明显改善。 新研究负责人温迪·罗宾斯博士表示,核桃中的欧米伽—3 脂肪酸 含量相当可观,多项男性不育研究发现,欧米伽—3脂肪酸可提高精子质量。该脂肪酸和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提高精子成熟度和精子膜功能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徐 澄)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09/07/c_123683729.htm
1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制成“人造水母” 或引发人造生命新讨论
crossludo 2012-7-24 14:59
美制成“人造水母” 或引发人造生命新讨论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硅树脂和老鼠心肌细胞制造出了“人造水母”,它在电流的刺激下能够在水中像水母那样游动,这可能会引发关于“人造生命”的新讨论。 新一期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利用硅树脂和老鼠心肌细胞制造出了“人造水母”,它在电流的刺激下能够在水中像水母那样游动,这可能会引发关于“人造生命”的新讨论。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硅树脂和老鼠心肌细胞制造出了“人造水母”,它在电流的刺激下能够在水中像水母那样游动。 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这个“人造水母”的外形像一朵八瓣花,八个“花瓣”都是由硅树脂制成,在它的中心是附着在薄膜上的老鼠心肌细胞。把它放入水中,每次通上电流,心肌细胞就会收缩,并带动八个“花瓣”向中间收缩运动,在电流消失后,硅树脂的弹性会使得它恢复原状。整个过程和自然界中水母的运动方式非常相似。 研究负责人基特·帕克认为,这项成果今后可用于测试心脏病药物,要看一种药物对心肌组织是否有效,可以先看看它在“人造水母”中的功效。研究人员说,接下来将尝试为“人造水母”增加一个“大脑”,使得它能够控制划水的角度和方向,更加接近真实的水母。 这项研究可能会引发新的关于“人造生命”的讨论。过去的一些“人造生命”走的是人工合成类似DNA物质的路子,而本次研究直接模拟出了一种生物,这样使用生物的细胞来制成“新生物”,可能会引发各种不同观点的争论。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杂志刊登有关禽流感病毒争议论文
qujiangwen 2012-6-26 09:09
美国《科学》杂志6月21日在线发表了引发数月争议的禽流感病毒论文,论文公布了制成易在哺乳动物雪貂间传播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变种实验的相关数据。杂志同时发表了另一份相关研究,评估了这些变种在自然界产生以及引发人际传播的可能性。 《科学》杂志在“H5N1型禽流感病毒”特别专题中发表评论说,相关论文的发表标志着“长达8个多月关于是否公布其中一些数据的争议最终结束”。杂志认为,发表论文为的是让人们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潜在威胁提高警惕,而新数据的公开则有利于降低这一病毒引发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激发病毒监控和防治方面的新研究,使世界变得更安全。 这项研究由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领导。河冈义裕和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科学家罗恩·富希耶的团队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与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发现在交换一些遗传物质引发基因变异后,所获得的混合病毒能够感染雪貂,还能够通过空气在雪貂之间传播。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的模型动物,也是研究流感的常用实验动物,它们受流感病毒影响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因此最终获得的病毒也可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 研究团队早在去年就向美国《科学》杂志和英国《自然》杂志提交了相关论文。但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随即表示,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可能会带来公共安全威胁,比如恐怖分子可能会依据其中的数据制造出可在人际传播的高致病性流感病毒。该委员会去年年底曾要求《自然》和《科学》杂志在刊登相关论文时,删减禽流感病毒如何更容易传播的数据,但遭到两家杂志的拒绝。但出于公共安全方面的考虑,国际科学界就此举行了一系列商讨,世界卫生组织还专门就此召开会议,商讨论文能否发表。 今年5月初,《自然》杂志率先刊出了相关论文,还同时配发了一份由专家团完成的风险评估报告,认为论文可以发表。 富希耶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H5N1型禽流感病毒目前已在约20种哺乳动物中发现。过去15年内,已有约600人被确定因直接从鸟类身上感染这种病毒而死亡。富希耶认为,他们的研究有助于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了解,有助于公共卫生部门未雨绸缪,更好地监控并应对禽流感病毒致命变种。公布详细数据将帮助科学界监控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野生种群中的其他变种,以更好地测试疫苗和疗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939.shtm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