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点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买车和发文章
热度 21 weijia2009 2018-10-11 12:18
买车和发文章 贾伟 前两年跟朋友聊天时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发论文和买车相似,贬值很快,一个漂亮的工作,发表三五年后便少有人问津了;而搞出一项有价值的专利技术就不同了,就像买房,往后会不断增值。 我觉得这话颇有道理。 当然赞扬这句话是有风险的,因为这是在推崇应用研究而轻视基础研究。这些年来很多忧国忧民的海归大牛们一直高屋建瓴地呼吁要重视基础研究,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好像不是不重视基础研究,而是千军万马都涌向做基础研究发大文章这根独木桥,你想要走个岔道,做点实用技术发个低点的文章都不行,你立即会被鄙视。更要命的是,年度考评的时候你还得为那些拿了“高影响因子奖金”的同事使劲儿鼓掌并上前握手祝贺。下一年度,你连新学生都招不到了。 高点数文章的研究水平未必都高!这个我就不需要多加证明了。其实,不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是做研究,而做研究必须是眼睛盯着问题(而不是盯着论文的影响因子和后面的奖金和头衔)。一个医学研究问题的提出需要来自于临床,研究者要有能力将这种临床问题上升到一个理论层面加以研究,在机制上说清楚之后,再要回到实践中去设法解决它。前者是基础研究,后者便是转化性或应用性研究。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做如此的循环,才是一个务实的研究型学者。新的疾病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都是在高度聚焦于医学问题的基础加转化研究中诞生的。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美国人买车的调查新闻,有点意思。 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曾对2,000多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 35% 的人认为,富人只有开价格高于$75,000的车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实际上,富人中90%的人开的车达不到这个标准。调查显示,美国百万富翁们最新购入的座驾价格中位数为31,367美元;千万富翁为41,997美元。调查人员对三个收入人群的购车喜好进行了调查和测算:年收入250,000美元以上; 100,000至249,000美元;以及100,000美元以下。年收入达到或高于250,000美元的人中有39%(约九十多万户) 购买豪车; 而美国约有3,000万家庭的年收入在5万到 10万美元 之间,他们中有约8% (约240万个家庭)购买了豪车,这个比例无疑是最低的,但由于基数高,这部分家庭总数是高收入豪车买家人数的2.5倍。 也就是说马路上开高端车的人中多数不是富人。 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收入并不高的人却热衷于购买豪车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看上去跟富人一样。 这跟我们科研人员都想发好文章的道理似乎是一样的,都想被看着高大上,至于科学问题的好坏以及科研本身水平的高低,那是次要的。
24306 次阅读|37 个评论
你的文章有多少点?
热度 103 weijia2009 2011-11-23 05:24
你的文章有多少点? 贾伟 最近芝加哥大学有个华人教授跟我在电话里说了件事,他去国内交流期间,有个同仁对他说,你们美国教授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咱现在也可以发10个点左右的文章了。这位曾在美国做出过一个新药并成功上市的大教授一时语塞,他觉得这样的理解比较小儿科,发文章仅是做教授的一部分,而这么基本的概念不知该如何去跟对方讲。 我前段时间也碰到过相类似的事情。当时在国内开一个学术论坛,有个学者(也是我的一个熟人)在台上讲他的研究发现(很有意义的结果),然后就讲到发表这篇文章的杂志影响因子很高,于是乎又在台上多说了几句,提到了他最近几年所发表文章的点数(大概是影响因子之和),他兴之所至,说就连他实验室的一个学生目前发表文章的总点数都达到了1-2百了,并一指前排的一位香港来的教授,“我的这个学生足可以到你们香港大学当正教授了” 。 我无比同情地看了眼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港大正教授,他脸上表情比较尴尬,好歹在外打拼了多年,一直以来在国内学者面前颇有优越感,怎么就莫名其妙间跟人家学生划上了等号,这种感觉肯定不是那么愉悦的。 大家都是熟人,互相调侃一下无伤大雅。文章点数高的确是科研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让海外教授气不顺的倒不一定是“点数”,而是“点数比你高,水平就比你高”的说法。试想一个以第一作者发了高影响因子文章的博士生或博士后只能是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或博士后,毕竟不能等同于指导他们发文章的导师/教授,至少大多数人肯定尚不具备独立的科研方向和引领能力。而我们学术界一味以数字性指标来为学术水平和能力“插标签”这样一个现象只能说明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还很不成熟。 我感觉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在未来还有一个大的台阶要上。十几、二十年前的初级阶段是“定性”为主,缺乏量化性评价指标,所以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差不多;第二阶段是SCI为核心的指标体系的逐步建立,先是数量 ―― 比篇数,然后是看点数,现在又在看引用率和H因子,这些量化指标的逐步应用说明我们的学术评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未来一些年里,标志着评价走向成熟的第三个阶段将会是一定的量化指标下的综合和定性分析的同行评议体系的建立。达到这个阶段的同行评议有量化的基础,但其结果一定是定性的!对一个学者而言,最合理的学术评价一定是综合性的、理性的、和个性化的。 我曾听说最近南方有个高校人才引进,他们尝试新指标了,用论文H因子和引用率来比较应聘者的学术水平。他们设定了H因子的某一数值作为“切割点”筛选候选人,结果有意思的是符合资格的候选人年龄最小的也在50几,大多数在60几甚至到70的。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性原因是校方机械地去相信新的量化指标而不去试图了解每一个指标的特点。 H因子和引用率这一类是累计性指标,需要结合被评价人的科研“工龄”来判断。同领域比较的话,在建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以后短时期内(如10年)达到较高指标的学者八成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反之,一个较平庸的学者只要科研“工龄”足够长,几十年日积月累,在行将退休阶段其H因子和论文引用率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不足为奇。这个指标体系的另外一个漏洞是合作论文,一个没有自己独立科研方向的学者参与到一个或多个优秀学者的工作和论文中去,几年下来靠着“搭车”也可以有骄人的H因子。所以,用任何指标体系去评价别人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用自己的脑子做职业性的思考。所以说好的评价结果一定是综合的和定性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的科研好怀,其实国际国内同行心中很清楚,而对于行外之人,你再“拽”也是白搭。尽管也当了不少年的中国教授,听到咱们教授非常“提气”的藐视国外同行的言论感到振奋,我仍然觉得没必要用那些数字(点数)来跟人叫板,这里或多或少还是一个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就像《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李大本事,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如何拿到八路军主力团的番号,从而一改县大队的“土八路”形象。土八路还是正规军其实不重要,仗打得好才重要。 一个指标体系再好也无法对所有人的科研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价。事实上我觉得中国教授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很难评价,这部分人的科研成长模式很一致 ―― 通过担任行政领导控制大笔的经费和大批的生源,实际上都是他们的研究生和助手们在帮他们做科研和做文章,除了“点数”和“篇数”以外,这些当领导的对科研不甚了了,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也从不过问。而每当这些“大教授”夸夸其谈时,俺们这些普通教授就气不打一处来,心里会冒出李大本事经常挂在嘴上的两个字 - “揍性”!
27516 次阅读|17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