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地震服务,你是潜在的客户吗?
热度 2 cgh 2015-8-13 03:07
地震服务,你是潜在的客户吗? 话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因为 今年破坏性地震频度低 ,为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所以今天下午进行了两次测试演习。”“ 15:49 和 17:47 对 手机用户 进行了不提前告知和提前告知的测试演习,取得良好测试效果。”分别“对苹果手机预警软件”“对安卓手机地震预警用户”进行了测试,“ 研究结果 将于近日公布”。 在评论前,我还是要呵呵一下。 1 、事件的性质 研究和演习,还是在对外服务中的误报?其实都涉及一个问题, 成都高新减灾所有没有资质去报?在多大范围去实施预警?如果是研究,那么对应的是试验,有科学的试验对象和方法,对研究目标、成果以及可能的后果有相当的预期和可控性。试验对象似乎是其预警软件的安装客户,这些客户有没有相应的使用协议并载明参与研究并承担接受相应后果的条文呢?如果有明文告知,现在有“客户”出来说“被吓到了”,那就是客户厚道了!如果没有明示测试以及预警后果,这种研究可能和最近刚刚被定论“黄金大米”试验一样,是不道德的研究了!这些讨论的前提是,研究在可控的客户群体。 当所谓的预警远远超出这个群体,造成其它影响,比如有人称为恐慌,我们是不是应该看看这种研究是不是有在相关管理部门报请备案?从成都高新减灾所在微博上与中国地震台网的论战上看,这个“民办的研究机构”显然是在国务院授权主管地震灾害相关工作机构 -中国地震局的管理之外“已经将地震预警服务了民众”。在监管之外对民众提供服务,无论如何是非法的,毕竟中国还是有《防震减灾法》的!好比避开金融监管去放贷,你说再多的为民服务也是违法行为吧。 2、成都高新减灾所的地震预警服务 看了报道,关注的一点是事情原委,更关注的是, 成都高新减灾所居然“已经将地震预警服务了民众”。首先要说的是,可喜可贺啊!这可能真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啊!可是,更令人吃惊的是,成都高新减灾所已经发展了相当大的客户群,并且有巨大的目标客户“学校、电视、微博和重大工程用户”。真是研究、应用两手都很硬啊!叫中国地震局情何以堪!不过,中国地震局也不要自卑,作为政府部门,履行上级和法律赋予的任务是第一位的,技术服务让位给研究机构甚至企业未尝不是一种思路。 当然,服务也是一种产品,逃避监管,卖万能药,自然是没有前途的。真心地说,我看好地震服务市场。不过,目前还只看好地震设防,地震应急则是公共服务,至于地震预报和预警,暂时还看不到希望。 3、地震服务 在中国,人们对地震的反应基本等同于无可抗拒、毫无对策的灾难。在古代,只有祈福。现在,如果还处于这种阶段吗?我们对地震的了解强化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希望的那么深刻。所以,借句话说,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关键看如何作为。比如说,抗震设防是可以降低风险的,地震保险是可以分担风险的。地震预警也将是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减轻灾害的。很遗憾,中国普通老百姓最期待的是将地震预报作为公共服务出现,这是不现实的。于是,享受免费的私人地震预警服务成了部分人的选择。靠不靠谱,让地震来检验吧。 无论如何,地震服务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句话可能会让市场武装头脑的人兴奋不已,比如成都高新减灾所所长。 ------------------ 成都高新减灾所回应 “ 误报 6 级地震 ” :称是演 习 中新网 北京 8 月 11 日电 ( 记者 马学玲 ) 四川北川发生 6.0 级地震?面对外界的这一疑问,国家地震台网回应称,这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预警系统误报所致。不过 11 日晚间,该研究所表示,并非误报,实际是演习。 8 月 11 日下午,部分网民表示,手机接到 “15 时 49 分四川北川发生 6.0 级地震 ” 的预警信息,一时引发热议。   对此,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 “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17 时 27 分发布消息称, “ 经核实确认,今天下午部分网民手机接到 15 时 49 分四川北川 6.0 级地震预警信息,为成都高新减灾所预警系统误报所导致,该地区并未发生 6 级地震,请大家不要恐慌。 ”   国家地震台网相关负责人对 中新网 记者表示,这一误报结果向社会发布,引起较大范围恐慌,并表示,鉴于误报地震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地震预警信息应由国家统一发布,不能由企业或者个人发布。   对于国家地震台网的上述说法,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并不认同。该研究所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指出: “ 减灾所 15:49 和 17:47 对手机用户进行了不提前告知和提前告知的测试演习,取得良好测试效果,研究结果将于近日公布。而中国地震局下属的国家地震台网在未核实的情况下,便称下午部分网民手机接到 15:49 北川 6.0 级地震预警,为减灾所预警系统误报导致。 ” 中新网 记者随后电话联系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一名自称该所所长王暾的男子在电话中表示,因为今年破坏性地震频度低,为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所以今天下午进行了两次测试演习。   王暾表示,地震演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前通知的演习,另一类是不提前通知的演习,今天进行了两类这样的演习。这两种演习的效果非常不同。其中,对于不提前通知的演习,民众会自动紧急疏散、避险,而对于提前通知的演习,民众则显得比较疲,感觉没多大意思。 “ 不光今天是这样,其实之前一些针对学校的演习,也是采用了不提前通知的方式。而今天的演习则是针对全国所有的手机用户。 ” 王暾说。   有没有想到今天大范围预警会造成恐慌?面对记者的这一提问,王暾说, “ 这种演习,就算是收到了,你的手机也不会发出警报,因为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地震。 ” “ 如果放在四五年前进行这种工作,很多人会担心恐慌,但作为中国地震预警领域的领头羊,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控制是非常好的。 ” 王暾补充说,地震预警造成的所谓紧张,实际上只有一分钟。   有没有进一步向用户提醒这只是预警,而不是真正的地震呢?王暾回答说, “ 我们已经跟进了。 ”   记者注意到,今天 15 时 49 分,该研究所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 “ 我们对苹果手机预警软件进行了一次测试,非常抱歉没有提前通知大家,对造成的不便表示抱歉。 ”   此后 17 时 15 分,该研究所官微再次发布消息称, “ 继苹果手机地震预警用户测试演习后,现将于 17:30-18:00 之间对安卓手机地震预警用户进行测试演习 ( 今天的测试演习只针对手机用户,不针对学校、电视、微博和重大工程用户 ) 。请广大手机地震预警用户积极反馈,便于研究民众对突发地震的响应。 ”   对于国家地震台网的 “ 误报 ” 一说,王暾在电话中向 中新网 记者强调, “ 这完全不是误报,这是预警测试! ” “ 我们是一个民办的研究机构,这几年,我们已经将地震预警服务了民众。 ” 王暾说。   国家地震台网相关负责人今天稍早前曾指出, “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是一家民间企业,不是中国地震局下属单位。 ”( 完 )
个人分类: 地震|311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简析成都高新减灾所预警系统在青川5.4级地震中的表现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1-12-9 16:46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下面简称减灾所)是汶川地震后成立的民营地震研究机构。 2008 年以来在成都高新区和科技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在中国地震局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吸收国内外技术并进行创新,研制开发了软硬件一体化系统,并充分利用汶川余震进行试验和检验。从 2010 年底开始,减灾所在覆盖汶川 - 北川 - 青川 - 甘肃文县和陕西宁强的二万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布设了地震预警试验台网。该台网于今年 4 月初运行以来,已经取得了 60 多次地震预警试验的效果(据减灾所网站数据)。 减灾所的 CEO 王暾先生应该说是地震民科中的佼佼者。首先他的数理专业基础非常扎实,从浙江大学到中科院再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是中、美两国双博士,并在欧洲高级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后,研究的专业是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这在学历水平相对偏低的民科中是不多见的(比那些连量纲都搞不清楚却动不动就扬言推翻传统科学堡垒的主儿不知强多少倍 )。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当时远在奥地利,看到家乡地震灾区的惨烈景象时,就毅然决然地回国从事地震预警研究,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伤害。他说“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比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更重要,我要用知识来回报祖国。”这一点笔者是颇为赞服的。 减灾所的预警系统运行有段时间,笔者也经常收到减灾所发送的四川地区地震预警短信,但是和很多地震专家担心的一样,减灾所的预警系统一直未曾接受大地震的考验,运行以来遇到的都是些 4 级以下的小震。如果发生大地震,这套预警系统表现如何?能否提供预想的服务?这次青川 5.4 级地震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的机会。遗憾的是,减灾所的预警系统在这次地震中表现欠佳,应该说没能通过这次中等强度地震的考验。 这次地震检验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震级偏差太大。青川地震发生后减灾所预警系统先后发出 5 报预警信息(见下),然而震级普遍偏小。第一报是 M3.8, 第二报是 M4.1, 第三报以后都没超过 M4 级,最后一报是 M3.6 。这与正式测定的震级( M5.4 )相差近 2 级,能量相差近 1000 倍。 为什么要关注震级?这与预警服务对象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密切关系。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地震都需要关闭核电站、高速列车急刹车,这里面有一个阈值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大地震被错误地判别成了小震,该启动的紧急措施未被启动,那么预警系统就等于没发挥作用,成了摆设。应该说,减灾所预警系统的震级偏差问题在以前遇到小震的时候,暴露的不是很充分。这次青川地震稍微大一些,预警系统就掉了链子。设想将来发生 7 级以上的强震,预警系统还跟平常一样识别成小震就麻烦了。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还是硬件技术系统存在缺陷。受成本所限,减灾所预警系统采用的是简易的 MEMS 加速度传感器(也就是大家手机上用的重力传感器),灵敏度、动态范围、频带宽度都十分有限,无法与专业的测震仪、强震仪相比,这也直接导致系统监测能力的降低。 另外要说的是,减灾所的软件系统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似乎容易因误触发造成误报。 11 月 1 日 除 5 时 58 分青川地震之外,该系统还分别于 8 时(见下表)、 13 时、 14 时发布 3 次警报信息。然而笔者查阅了川局地震目录,并未看到这 3 次地震事件的记录,很有可能是系统误触发。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次预警给出的震级都是 3.* 级左右,与 5 时的青川地震难以区分,看不出哪个震级更大,这给未来可能的预警服务对象进行应急决策造成了极大困难。 总的来说,这次青川地震的检验反映出减灾所预警系统在技术平台上还存在很大缺陷,软件误报问题也亟待解决,整体来说成熟度不高。如果不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恐怕难以面对用户和专家的质疑。 附: 11 月 1 日 减灾所预警信息 预警第 1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7 秒 青川 ( 东经 105.31, 北纬 32.53) 发生 M3.8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25 秒 ) , DZ 横波还有 57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2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4 秒 青川 ( 东经 105.31, 北纬 32.44) 发生 M4.1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26 秒 ) , DZ 横波还有 52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3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3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4 秒 青川 ( 东经 105.31, 北纬 32.44) 发生 M3.4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27 秒 ) , DZ 横波还有 52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4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6 秒 青川 ( 东经 105.26, 北纬 32.57) 发生 M3.9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30 秒 ) , DZ 横波还有 52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1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5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6 秒 青川 ( 东经 105.26, 北纬 32.57) 发生 M3.6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31 秒 ) , DZ 横波还有 51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1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8 时 9 分 25 秒 青川 ( 东经 105.25, 北纬 32.47) 发生 M3.9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8 时 9 分 32 秒 ) , DZ 横波还有 57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1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2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8 时 9 分 25 秒 青川 ( 东经 105.25, 北纬 32.47) 发生 M3.6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8 时 9 分 33 秒 ) , DZ 横波还有 56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3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8 时 9 分 26 秒 青川 ( 东经 105.26, 北纬 32.51) 发生 M3.2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8 时 9 分 38 秒 ) , DZ 横波还有 52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本文来自 :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42308-1-1.html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244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