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疑问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疑问

相关日志

朔天运河计划大批判
热度 9 fanxiaoyingz 2017-7-12 21:52
朔天运河 计划大批判 中国的三北地区缺不缺水?这个答案几乎是千篇一律的,缺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向三北地区调水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却是有巨大分歧的。不同意调水的人认为只要节水,或者增高水价就可以解决问题,或者从干旱区向湿润区移民即可以解决问题。这些回答都是简单武断的解决方案。如果移民,如果提高水价,那么你们想吃哈密瓜吗?你们想吃葡萄干吗?你们想喝青稞酒吗?你们想用藏红花吗?你们想用冬虫夏草吗?门都没有了,怎么用?更何况民族和地域密切关联,生活风俗和地域密切相连,那些抬高水价、强迫搬迁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相反,切合实际的就是尊重民族习惯,尊重生活风俗,但是必须设法改变边远地区人民的条件。何况三北地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无可逃避,只能改造。所以,毋庸置疑,调水是必须的。 所以,我并不反对调水,但是在如何调水方面却和许多人有巨大的分歧。我首先认为郭开等人提出的朔天运河计划不可能全部实施,只有部分科学性和合理性,他的国际运河计划基本上没有必要。 第一个反对理由是杯水车薪,引雅鲁藏布江的水不可能彻底解决三北地区的干旱问题。人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水从哪里来?水从长江来?水从雅鲁藏布江来?水从黄河来?那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的水又从哪里来?归根结底,水从天上来。水通过海洋、天空、河流形成了一个水的热力循环,水从江河湖海蒸发到空气中,然后空气中的水汽在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浓度以后,达到露点和冰点,并且通过降雨或者在大地上凝结变成水流,水流汇集成为径流,径流组合成为河流,河流中的水如果是内陆河就一边流淌,一边蒸发,最后到了湖泊,在湖泊中蒸发殆尽;如果是外流河就一边流淌,一边蒸发,最后到了海洋。所以,一条河流必然有一个汇水面积,这个汇水面积叫作流域。也就是说,一个河流的水流量受到了其流域面积的制约,其水量是有限的。而且一般来说,河流的径流量和它的流域面积成正比,和它距离海洋的距离成反比,和空气中的湿度成正比。 现在,我们用以上理论来分析郭开的计划。雅鲁藏布江的径流量一般来说截止国境线年径流总量为 1,100 亿立方米,仅仅是长江的八分之一(长江水资源总量 9616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 36% )。雅鲁藏布江全长 2840 公里(包含支流全长 3848 公里),流域面积约 93.5 万平方公里。只有 93.5 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即便是用一平方公里滋润三北地区的土地一平方公里,一比一的滋润,依然有 20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在干旱状态。何况,雅鲁藏布江的大多数地区也是处在干旱地区。 所以,利用雅鲁藏布江的径流量来浇灌黄河流域是不可能彻底解决干旱问题的。 第二个反对理由是:将来工程建好了,无水可调。郭开在设计的时候为了达到水的自流利用了一系列二级河流,他在这些二级河流的上游某处开口,然后把水引到另外一个流域,一共横跨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金沙江等五六个大的流域,形成了七拐八拐的河流,但是一旦某一个坝或者河流因为干旱而径流量不足,那么其坝面的储水位就不可能达到他设计的引水位,从而出现无水可调的尴尬。甚至可能出现水的倒流现象。 我们知道,青藏高原的降水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冬季的降水量不到夏季的十分之一(包括藏南地区),这样郭开的朔天运河的运行情况必然是这样:冬季没有水,春季有一个缓慢的储水过程,直到 5 月份以后才能调水,夏季和秋季可以调用一部分水,但是秋季以后继续没有水。试想,春季是北方最需要水的季节,但是却无水,那么它对农业的贡献能有多大呢?这个系统的大部分水都会在储存和下流过程中消耗,能够调到黄河的水量很有限。 第三个反对理由是这个引水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存在高昂的维护费。郭开所设计的引水系统,共需建大型水库 19 座,总库容 2888 亿 m3 ,凿 6 条隧洞,建四座水电站,总装机 2120 万 kW , 600km 引水渠道, 6 个倒虹吸工程。这些工程都有风险,一旦某一个出现问题,全线就会瘫痪。如果这么多环节中间某一个位置由于崩塌、地震、淤积、改道、裂缝等情况出现意外漏水,那么也不可能再次调水。他设计的 250 米以上的大坝就超过六个,这些水库的设计维修都存在风险,这些水库出现地震和裂缝的可能性极大。 另外,这个系统没有考虑到三个严重的问题。第一个地质灾害问题。郭开设计的这个系统横穿横断山脉,人们都知道,横断山脉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如何有效防止这些地质灾害他并没有办法。第二个雪山问题,郭开提出的方案,水基本都运行在 3400 — 3700 米海拔地区,但是这些地区大部分都是雪山地区,具有常年的冻融现象,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修建的大坝和水渠冻裂的概率是百分之百。所以,这个系统必然无法运行。第三个问题是淤积问题,在朔天运河中,在水前进了 1800 公里之后,其落差仅仅 300 米,每 6 公里才落差 1 米,基本和静止水没有区别。试想,如果把 2000 亿立方水通过这个系统来调运,那它的水流速度得多快?这些水产生的内压有多大?内压足以摧毁运河。如此小的落差,不仅水流速度极其缓慢,而且非常容易淤积泥沙。水库淤积泥沙必然影响提水,必然影响水流速度,河道里面淤积了泥沙还能不能流水?所以他这个系统每年疏通的费用估计比修建一座水库的费用还要高。天长日久,必然荒废。 第四个反对理由这个工程耗资巨大,得不偿失。大型水库 19 座,凿 6 条隧洞,建四座水电站, 600km 引水渠道, 6 个倒虹吸工程,这些工程的总投资估计远远不止郭开预算的 580 亿元,估计十倍不止。这些工程技术难度大,经过的地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土方量巨大。例如就海拔来说,在这些河流的中下游,海拔落差大小不一,很难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有很大难度。 第五个反对的理由是这个工程实际上没有充分利用丰水地区。实际上这个计划所经过 3400 — 3700 海拔的地区都是河流的上游,而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金沙江等流域的丰水河段都在中下游,这些丰水地区的海拔都在 2000 米以下。所以这个工程实际上调不到多少水。 第六个反对的理由是调水违背了近距离原则。新疆如此干旱,青藏高原降雨量也不大,青藏高原上裸露岩石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为什么不向这些地方调水,却要向外流河调水?有好多人把眼睛投向了雅鲁藏布江的水,但是这些水使用到哪里却是各有意见。很显然,青藏高原也很需要调水,把有限的水资源调到远处,而不能就近利用实际上得不偿失。俗话说 “把石头往山里运送”,没有必要。我倒是非常赞成我的通过雅鲁藏布江修建梯级水库,逆流从日喀则到阿其克库勒湖的调水计划。这个计划不需要修建大型水库,不需要修建暗渠,不需要迁移人口,而且提升需要的电能在下降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补充,经过地区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充足。 老实说,朔天计划的设计者缺乏气象学的有关知识。正如开篇所说,既然所有的内陆河流的水都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来,那么完全可以从水汽中获得水,而且获得大量的水。中国的山西 / 陕西 / 河北 / 河南 / 山东一带缺不缺水?要我说根本不缺水。这些地方的天空中存在大量的水,足够这些地区使用。但是,为什么这些年显得这么缺水呢?试想一下,黄河每年的径流量达到了接近 600 亿立方,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流回到了海洋,那么这些水哪里去了?答案是蒸发了呗。又例如,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年降雨量都在 400 毫米以上,但是依然不见水,水去了哪里?蒸发了呗。再试想,从太平洋和印度洋每年输送到大陆的大量的水汽哪里去了?这三方面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胡焕庸线以东,秦岭以北的地区的天空中存在大量的水汽,但是这些水汽为什么不会凝结成雨呢?其实不是不凝结成雨,而是最近二十年这些地区的降水变率急剧增大,有的地方一天的降雨量可以超过 100 毫米,但是许多地方却并不下雨。究其原因是天空中虽然有大量的水汽,但是他们往往达不到饱和状态。为什么达不到饱和状态,一个原因是水汽的量依然不足,二一个原因是近地层对流层的温度偏高。近地层对流层的温度偏高是完全的人为因素,第一个是使用大量的钢筋水泥,使得热比容减小,下垫面温度升高,水汽难以达到饱和,第二个是最近三十年人们大量使用机械 / 汽车,这些汽车放出的热量炙烤下垫面,放出的二氧化碳加热近地层,所以虽然这些地区的天空中虽然存在大量水汽,却不能生成降雨条件。另外一个原因是天空中水汽的量依然绝对不足,而这些不足不是绝对不足,而是相对不足。最近几十年,人们把陆地上,尤其是北方陆地上的所有湖泊开发种地,结果水的蒸发面积大幅度减少。最后的结果是北方地区的地面和近地层热量多余,但是能够储存热量的介质大幅度减少,热量就像没有灵魂的孤魂野鬼一样到处游荡,造成水热的极度不平衡,显示热量极多,而储存热量的水量严重不足。所以不能形成降雨。也就是说,水热不平衡才是北方东部地区缺水的真正罪魁祸首。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从南方调去更多地水也于事无补。 如何克服这种状态呢?当然是增加湖泊数量,让多余的空气热量有一个储存库。具体的方法是把雨季的多余的水使用水库 / 湖泊 / 水窖储存起来,由于水的汽化热很大,这些水库就能够把天空中多余的热量(空气能)储存起来,不再让这些热能施虐,这样空气温度就能够有效下降,也就能够达到降雨要求,雨量自然增加。我估计在太行山东面开挖一个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的湖泊,其引来的水量可以与黄河年径流量相比。 同样的,为什么新疆地区从雪山上每年融化几亿吨水,但是罗布泊却依然没有水?因为这些水都蒸发了。因为这些水蒸发所吸收的热量远远不能吸收全部新疆地区的空气能。向新疆的调水量必须满足这个公式:水量 ** 凝结热(汽化热)大于整个塔里木盆地近地层 500 米以内从零度到四十度之间的总热量,这时候多余的调水才不会继续蒸发,从而形成湖泊。这个调水量是多少呢?完全可以计算出来。水量(吨) =53 万平方千米 *1.004kJ/(kg K)*40*500/2500.9 ( (kJ/Kg ) ) /1000 。 我们说胡焕庸线以东秦岭以北的地区实际上不缺水。但是胡焕庸线以西,青藏高原以北地区非常缺水,空气中基本没有水,所以从雅鲁藏布江向柴达木盆地,向塔里木盆地调水,向河西走两调水是完全必要的。 我第七个反对向黄河调水的理由是技术的进步使得从海洋向内陆调水的可能性急剧增大,海水西调是必由之路。海水和大陆水比较是不会产生落差,水量无穷无尽。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进步,随着风能发电技术的进步,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海水西调不仅可能,而且调水量会越来越大。那么从西南部向东北部调水岂不是多余的了。相信,即便是郭开的计划修建成功,用不了多久,这个系统就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当前,人们普遍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过关。那么我倒要问一问:为什么沿海地区的土地并不都是盐碱地?因为土壤本身具有吸附和过滤作用嘛。土壤中的粘土粒子的吸附能力是其自身重量的几万倍,木炭的吸附能力是其自身重量的几十万倍,而且它们对带电或者电离粒子有特别的爱好。所以,海水淡化不是问题。自然界就存在淡化机理。 总而言之,郭开的朔天运河计划问题很多,而且很不经济。但是作为一个大胆的计划不失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而且其从怒江向黄河调水的路线具有可操作性,这一点我是积极肯定的。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12268 次阅读|28 个评论
关于24Model的一些疑问的解释
Greg66 2016-10-23 18:54
关于 24Model 的一些疑问的解释 1 、怎样用 24model 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采用采用国家标准或 “ 人、机、料、法、环 ” 等方式辨识有何不同? 答: 危险源的定义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点击阅读: 几个标准中的危险源( hazard )定义及分析 )。 要使用“ 2-4 ”模型,只能使用其关于危险源的定义( 请点击:危险源: 指事故的来源。事故的所有原因危险源,危险源也是“隐患” ) ,否则逻辑上会出现矛盾。不使用 “ 2-4 ”模型 ,那就另当别论了。定义了危险源,自然就可以识别危险源了。 24Model 上面的五个组织内部原因模块都是危险源,都需要识别出来。 也可以参考: 关于“人机环管”模型和“2-4”模型相关问题 2 、心理、生理是两个重要的问题,培训时该如何做, 24Model 中未明确说明。 答: 24Model 确实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心理训练,在现实中一直都有做法。需要进行事故统计分,找到与事故密切相关的心理因素,然后用一般的心理训练做法改善心理状态就可以。但是,迄今为止,就我所知而言,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工作都不是很有效,应该是都没找到与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找不到、解决不了的,那只能以后解决了。解决能解决的、改善能改善的。 当前,我们还没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解决一部分已经很好。生理问题也和心理问题类似。 3. 在对不安全动作进行分析时,建议为企业提供一些规定的动作(标准),便于企业分析。 答: 这个已经不用提供了,哪个企业(组织)都有很多的安全标准、安全规程、规章制度,那上面的规定就是动作标准。训练、培训员工的目的就是遵守,不遵守规章,自然就是不安全动作。 24Model 中识别标准有三条,一是,合规(假设规章都是安全的),二是,无规可对照的,就看该动作以前是否引起过事故(事故已经定义了),引起过事故的动作就是不安全的动作;三是,无规可合、以前没引起过事故,那就看危险评估的结果了,评估为安全的动作就是安全的,评估为不安全的就是不安全的。评估方法需组织做个规定。 4. 安全文化的定义,建设方法是什么?培训方法建设安全文化时,安全文化水平可否量化测量? 答: 安全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有人说有 200 多种。 24Model 采用的定义:安全文化是组织拥有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体现的安全理念(或叫安全指导思想、价值观、信仰、宗旨、愿景等,含义都类似)。还是那句话,采用 24Model ,只能按照这个定义,不采用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否则逻辑上会出现矛盾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文化是组织整体的,不是个人的;是专业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安全文化是四个字的整体名词,不是安全和文化两个词汇的组合。 24Model 采用的安全理念有 32 个(尚不十分完善,所以 32 个不是绝对的,有时数量多少会有些变化,但无论数量多少,内容必须全部包括),根据这 32 个元素,设计有问卷和软硬件在线测量系统(2006年的专利),已经测量、得到了 50 多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数据,和国外的数据可以比较。可以说,量化在10年前已经实现了,虽然这个量化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但它是和 24Model 对应的。培训方法建设安全文化,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成员提高对 32个 元素的理解程度,其理解程度用所设计的测量系统测量。 5. 组织层面的行为中是否应该包含领导(高管)的决策行为,而不应该将其归在个人行为。 答: 这个问题,已经在这篇博文( 24Model 与 HFACS 或 SCM 的比较(最后加了一句) )中回答了,请参考其中的“四”。其实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关于组织行为的定义,是 24Model 对1990年瑞森的瑞士奶酪模型( SCM )做出的重要改进之一。还有一个重要改进就是危险源的定义和 SCM 的危险源定义不同。 6. 使用 24Model 做培训,步骤和方法过于复杂? 答: 不复杂。一个基本思想是,知识就是安全、安全就是知识。理解了 24Model 后,做法就比其他模型简单很多,用其他模型将更复杂。不简单的话就没必要开发这个模型了。 其他疑问,还可以参考: 关于 24Model 的几个问题
个人分类: 1|3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实行两孩以内生育登记的通知》的几点疑问
wya 2016-3-8 17:00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 关于实行两孩以内生育登记的通知》 http://jsw.bjchy.gov.cn/zhxw/ggl/ff80808151c868be0151f0832ef90008.html 其中几点疑问如下: 1、 实行两孩以内生育登记是否为办理《生育服务证》的前置条件? 群众是否需要多跑一趟? 原先在北京市办理 《生育服务证 》,只要 带齐所有证明材料,当时便可以拿到 《生育服务证 》,无需再跑第二趟。目前要求“ 需要领取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证》的,可在生育登记3个工作日后到办理生育登记的 社区村(居)或乡镇(街道) 领取《生育服务证》;需要领取第二个子女《生育服务证》的,可在生育登记7个工作日后到办理生育登记的 社区村(居)或乡镇(街道) 领取《生育服务证》”,群众是否需要多跑一趟才行? 2、如果允许先生育后登记,则信息采集表第一行“ 拟生育孩次(一孩、二孩) ”中不应该出现“拟”字! 3、婚姻状况只有初婚、再婚、复婚三种类型,对于未婚生育及离婚期间 生育等 情况无法填写! 4、多胞胎生育时如何填写子女情况 ? 5、备注中 有“ 相应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取消《生育服务证》、注销户口及其他行政、司法责任 ”,在目前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生育登记还是办理户口的前置条件吗?还需要与“户口”挂钩吗? 6、信息登记表中没有区分必填项和选填项,后期录入时容易造成个人信息不完整。 http://news.163.com/16/0308/09/BHKI83LB0001124J.html 原标题:人口羚观察:政府工作报告未提计划生育传递了什么信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只字未提“计划生育”,这令人产生不少遐想。作为曾经长期被强调的“基本国策”,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未被提及意味着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旅游局局长黄细花认为这是个积极的信号。也有人口学者认为,这说明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性正在随着人口结构的扭曲、生育率的持续走低而弱化。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育政策的表述是:完善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配套政策。首次没有出现“计划生育”表述。报告同时强调,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口学者李建新认为,这段表述是对我国人口要素积极正面的肯定,反应了高层对我国人口问题认识的转变。但他同时强调,挖掘现有存量的潜力固然重要,但开源更重要,也就是说要迅速放开生育限制,让愿意生育的人群能够生育。 黄细花说,这几年参加全国两会,她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一拿到政工作报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计划生育和人口政策方面的表述。 “我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在计划生育和人口政策方面的表述已经很大的变化,一年比一年精彩,不断给我们惊喜,给老百姓带来福祉。”黄细花说。 对比前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关于人口和生育的表述确实变化比较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虽然依然提及了计划生育,但是没有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表述。当年的报告还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据人口学者当时解读,这是第一次在政府报告中肯定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 回溯到2014年,当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表述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在此之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几乎是历年政府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 人口学者黄文政认为,从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人口与生育政策的表述看,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变化,说明中央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人口老龄少子化和低生育的现实,方向明确,步伐坚定。 今年两会上,人口和生育政策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李崴建议最迟在2017年底前全面放开生育,以改变目前持续走低的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口结构。黄细花提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卫计部门过去管控人口的职能应该立即改变,应该重新界定其职能,由生育管理改成生育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不提计划生育,是否意味着生育限制将会被完全取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口学者陈友华认为,计划生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只字不提,表明中央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计划生育已经被彻底边缘化。强制性计划生育即将推出历史舞台。 李建新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不提计划生育,说明传统的计生理念已经弱化,但何时完全取消生育限制还有待于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推动。他建议,应该迅速废除现行计生,变控制管理为服务鼓励。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埃博拉的几点疑问
qujiangwen 2014-11-10 09:07
中国科学报:关于埃博拉的几点疑问 人们对埃博拉日益了解,但仍有很多谜题未解 我们需要有关这种病毒更多的病毒学、临床描述和流行病学信息。 对于世界绝大部分人而言,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疫情背后的病毒似乎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但Leslie Lobel认为人们将很快知道它的“身世”。 2012年,Lobel和一个研究小组花费6个月时间在乌干达研究埃博拉和相关病毒。在研究过程中,这些病原体在中非引发了至少4次独立的埃博拉疫情暴发,感染了100多人。作为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病毒学家,Lobel认为,这些暴发就像大地震前的小颤动。“我们都说,有事要发生,有大事要发生。”他说。 跟Lobel一样,其他科学家也曾预测这些病毒终有一天会引发大规模疫情,而现在非洲埃博拉暴发证明他们是对的。实际上,科学家提及的“埃博拉病毒”包括5种密切相关的病毒。而引发此次疫情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更被普遍称为“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连同马尔堡病毒和Lloviu病毒组成了线状病毒。所有这些线状病毒都有共同结构,大部分能够引发致命出血热。 2001年美国遭受炭疽热袭击后,针对这些曾被忽略的病毒的研究才开始加速。因为当时的恐怖袭击促使政府提供经费研究那些可能被用于生化恐怖袭击的致命病原体,并建造了能够安全研究这些病毒的专门实验室。科学家已经了解了这些病毒的作用机理,并研发出可能有效的实验疫苗和治疗方案。“生物防御资金是巨额的。”研究埃博拉病毒已26年的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家Thomas Geisbert说。 但线状病毒研究仍存在缺口。科学家怀疑尚有未发现的线状病毒家族成员。他们还致力于弄清哪些动物是线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以及为何人类社会线状病毒暴发的频率在增加:过去21年中发生了19次,今年就发生了3次。由于疫情暴发无法预测和线状病毒实验室研究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找出答案非常困难。 现在,随着埃博拉疫情的升级,相关科学研究开始备受重视。研究人员意识到,如果能够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知识和如何控制它,就有可能阻止它。“我们需要有关这种病毒更多的病毒学、临床描述和流行病学信息。”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公共卫生学家Michael Osterholm说,“没有人会低估进行这些研究的难处,但获得这些信息确实非常重要。” 出于这种考虑,《自然》撰文解读了有关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线状病毒最紧迫的科学问题。 线状病毒来自哪里? 2007年7月,一位在乌干达洞穴中勘探铅矿和金矿的矿工感染了马尔堡病毒。当地政府关闭了该洞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这里进行了调查。他们希望能为一个存在数十年之久的问题找到答案:哪些动物是线状病毒的天然宿主?这个谜题出现于1967年,当时马尔堡病毒(首个被发现的线状病毒)感染了欧洲实验室负责处理进口猴子的工作人员。线状病毒感染对猴子、人类和其他猩猩的高致命性表明,灵长类动物不是天然宿主:如果一种病毒能杀死许多宿主,那它就无法繁殖,并会消失。有线索显示蝙蝠可能是宿主,但要证明这一观点,科学家需要找到一只被感染的蝙蝠。 研究人员捕捉了生活在该矿洞里的约1300只蝙蝠,并检测了马尔堡病毒。他们最终在5只埃及果蝠体内发现了传染性马尔堡病毒,但没有一只蝙蝠出现相关症状。 但科学家不完全清楚该病毒如何从蝙蝠传染到人类,尽管最可能的路径是体液接触。感染马尔堡病毒的蝙蝠津液中会含有病毒,它们在水果上留下痕迹的同时也留下了病毒,之后其他动物吃下这些果实,病毒也随之传播出去。知道其他线状病毒的宿主是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宿主是什么,否则很难限制病毒入侵。”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病毒学家John Dye说。 研究人员目前强烈怀疑蝙蝠也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1976年,在已知的首次埃博拉疫情暴发中,苏丹6位工作在有蝙蝠的厂房的工人最先受到感染。研究人员曾经从蝙蝠体内隔离出“埃博拉病毒”抗体以及这些病毒的基因材料片段。但要证明蝙蝠就是宿主十分困难,同时也能根据稀有、零星的疫情暴发追溯来源。埃博拉疫情曾起源于很多地区,偶尔发生在与蝙蝠接触的人或动物身上。“你几乎要找遍整个热带森林。”CDC分子病毒学家Jonathan Towner说。 最近一次埃博拉疫情暴发被认为在2013年12月开始于几内亚东南部。一个两岁大的男孩死于一种神秘疾病,然后其家庭成员和医护工作者也迅速染病。 线状病毒有多么普遍? 线状病毒并不只存在于蝙蝠和灵长类动物中。2008年,菲律宾政府向外界寻求帮助,对一种在猪体内蔓延的疾病进行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猪感染了莱斯顿埃博拉病毒。这一结果让人震惊,因为直到那时还没有发现埃博拉病毒能自然感染家畜。但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对人类的危害似乎相对较小。 2011年,科学家证实猪也能感染扎伊尔埃博拉病毒。人们现在担心猪也会充当线状病毒的混合载体。猪能同时感染几种线状病毒,这可能会促使病毒交换遗传材料,最终产生能感染人类的新病毒。“实际问题是,我们需要担心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吗?虽然它确实不会使人类患病,但它会改变吗?”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结构生物学家Erica Ollmann Saphire说。 科学家可能仅是刚刚开始了解不同类型的线状病毒和它们的地理范围。例如,第五种埃博拉病毒(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于2007年被发现于乌干达,2011年Lloviu病毒从西班牙死蝙蝠中被发现。“我们可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更多的线状病毒成员。”日本北海道大学病毒学家Ayato Takada说。 事实是这些病毒比曾经预想的更普遍,它们已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遍布各地。而且,科学家发现的可能只是相关事件的极小部分。研究人员正试图找出它们感染人类的频率、时间和多久会致病等。 谁让埃博拉成为最大的敌人? 9月,流行病学家发表了一份研究,他们绘制了非洲暴发的所有埃博拉疫情的位置以及该病毒3种候选蝙蝠宿主的已知分布范围。他们还呈现了非洲人口和流动性的变化。该研究小组希望查明未来暴发埃博拉疫情风险最高的地区。在这之前,人类社会出现的所有埃博拉疫情除了一个都能回溯到中非,扎伊尔埃博拉病毒从未在西非出现过。 但领导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Simon Hay 表示:“我们对它出现在这里并不十分惊讶。”即便不包括目前暴发的数据,他们也曾预测3个受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塞拉利昂、几内亚和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暴发的风险会很高,因为它们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蝙蝠寄居的地区。 该研究还解释了线状病毒暴发频率为何似乎在增长,范围和规模在变大。与这些病毒最早被发现时相比,生活在线状病毒寄居地的人口几乎增至3倍。病毒没有来找人们,相反是人们“入侵”了病毒的领地。 病毒能被阻止吗? 之前,人们使用了同样的基本方法阻止线状病毒暴发:隔离和治疗患者以及追踪和监控他们的接触者。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的公共卫生官员也使用这种方法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但总体而言,整个西非在疫情暴发初期,公共卫生响应并不充分,这使得病毒迅速扩散。 一些流行病学家预测,埃博拉病毒将在2015年1月感染数万甚至数十万人,这样一来,尝试和实验公共措施将无法控制疫情蔓延。而且,将难以招募和培训需要的卫生工作者。一些专家表示,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一个新计划。 援助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已经在尝试新的控制方案。在塞拉利昂,行政人员在建设独立的中心,为患者提供住处,将他们与家人和社区隔离,以便阻止病毒传播。但这里缺乏标准治疗设施要求的合格医护工作者。虽然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行动,但它承认了医院临床人满为患的严峻现实,患者无法接受住院治疗,这也加速了病毒传播。“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小型社区机构不理想,但试着做些事情总好过什么也不做。”Hay说 。(张章)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1/306818.shtm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的疑问
active007 2014-9-5 00:14
今天,教育部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全国范围的高考改革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分文理科,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全部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后者作为录取参考。 在这里提出几个值得斟酌的疑问,这将关系到考生的利益和教师的教学。 1,不分文理科,学生该怎么学除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之外的六科呢?比如我的兴趣在理科,那么我把物理化学生物作为主课,其他三门通过考试就行。那么老师如何有侧重点的教学呢?班里一部分学生因为兴趣不在物理上,以后考文科专业,他们不学好,成绩平平,你不能抓他们的学习吧,另一批以后学理科的学生呢?老师该不该讲几道难题,讲多少时间?无论如何,老师针对学理的同学多花的时间对学文科的学生就是浪费时间,我们学文的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听老师浪费我们时间呢?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老师一个水平的教。这是否有悖于“因材施教”的古训呢? 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难度问题。 无论以后考文科还是理科的专业的学生,都参加相同科目的同一个考试,命题难些,区分度大些有利于高校择优选才,但必然使得很多学生高中无法毕业,因为以后学理的学生学文科的科目必然学的深度和难度不够;以后学文的学生学理科时必然学的深度和难度也不够。无法区分,是一个大难题。 一种解决思路就是,学业水平考试就是测试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所以难度稍容易些。这样大批的考生分数将十分接近,高校如何有区分度的选择适合学物理、学化学、学生物的学生呢?无法区分仍然是个难题。 呵呵,这两个问题不能解决,我国的高校生源堪忧。
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友针对某科学网红人转基因言论提出八大疑问
热度 3 蒋高明 2014-1-13 22:50
【明眼看人】今天的科学网很热闹,为挺转基因,某科学网红人赤膊上阵了。那篇被置顶的文章,又是资格论,又是毛左论,又是阻碍科学发展论,从中看出了当年的柯贝的身影。针对其言论,我不做专门的发言,特转载下面网友的八大问题,看看该红人如何说?综合国内外大量的正反两方面意见,我对转基因的基本定论为:一不增产,二不环保,三存在健康风险,四公众知情权严重被剥夺,五转基因不是为了解决粮食短期问题而是国外公司为垄断全球种子制作种种借口。让时间来检验这一切吧。 以下评论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f78d.html 看来饶毅先生还真是学术权威派头十足啊,就你回答崔永元的部分提几个问题 1,你是怎么确定什么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人绝大多数认为转基因安全的,如果您认为自己是一个严谨的学者,请告诉我你的这个绝大多数是多少的百分比,你是用怎么样的统计方式得到那个数据的 2,请问您对所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3,请问您对权威的AAEM机构以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机构对转基因的谨慎态度怎么看? 4,请问您对与塞拉利尼实验一样的仅仅采取每组10只老鼠的实验,却不被质疑,怎么看 :Hammond B, Dudek R, Lemen J, Nemeth M. Results of a 13 week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glyphosate tolerant corn. Food Chem Toxicol.Jun 2004; 42(6): 1003-1014. :Hammond B, Lemen J, Dudek R, et al. Results of a 90-day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corn rootworm-protected corn. Food Chem Toxicol.Feb 2006; 44(2): 147-160. :Hammond BG, Dudek R, Lemen JK, Nemeth MA. Results of a 90-day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corn borer-protected corn. Food Chem Toxicol.Jul 2006; 44(7): 1092-1099. 5,请问对于范晓虹依据Huber给出的线索与方法发现的不明蛋白,您是否认为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 6,请从生物学原理出发回答一下 你是否认为外源基因所表达的蛋白一定可以在真核生物中找到分子伴侣,而表达出正确的蛋白质3D结构 你是否认为外源基因一定不会被真核生物中的RNA沉默部分基因,而发生表达的变异 你是否认为外源基因插入真核生物基因一定能够表达出蛋白质,而不会因为插入位置错误等原因,不表达蛋白,而成为内含子,最后被RNA剪切出怪异蛋白? 7,既然您认为转基因安全已经成为昧国共识,昧国法律却要求在农田间设立生态庇护所,这是为什么? 8,现在的转基因并不能增产,您认为不能实质增产的转基因对于中国可能遭遇的粮食短缺风险有什么益处? 要应对中国可能面临的粮食短缺风险,中国最需要的是不能直接增产的转基因还是杂交以及其他可以直接增产的技术?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172 次阅读|3 个评论
荡秋千的功能转换及疑问
热度 2 youmingqing 2013-12-15 09:42
荡秋千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其技术要领是,双手抓紧悬索,双脚站稳踏板;在高处屈膝下蹲,在低处挺身直立,即可越荡越高。 (1) 人在低处站起要克服重力和离心力做功,使系统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加; (2) 低处站直引起的动能增加也就是速度增加,可从系统力矩为零而动量矩守恒来理解:旋转半径减小,速度增加; (3) 高处蹲下时因身体倾斜重力势能降低较少;在最高处速度为零,也就没有动能损失; (4) 利用低处站起、高处蹲下,使系统能量逐步增加,秋千就能越荡越高。 将秋千逐步荡高仅归结于势能的净输入不够全面;而人体姿态转换时手脚没有位移,称内力做功使系统能量增加似乎也不合适。就讨论的单质点振动系统而言,摆长变化也是缘于系统之外的能量输入。 荡起角度达到 60 o 时,最低点处离心力已与重力相等,其后从蹲姿转换为站姿也就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起荡初期高度增加较慢,努力增大起荡角对提高比赛成绩较为关键。 具体分析参见: 尤明庆 . 关于荡秋千力学原理的一个注记 . 力学与实践, 2010, 32(3) : 136 笔者有一个疑问请大家指教: 在高处下蹲时,重力势能的损失能否部分转化为下降的动能? 参考文献 1 武际可.从荡秋千说开去——漫话共振.力学与实践, 2003 , 25(2) : 75~78 2 刘延柱.再谈荡秋千——兼谈自激振动.力学与实践, 2007 , 29(3) : 92~93 3 吴军.荡秋千中的物理学.物理教师, 2006 , 27(7) : 51 4 贺承绪等.关于荡秋千的能量分析.物理与工程, 2005 , 15(1) : 25~26 2008 年 10 月 11 日第 13 届北京朝鲜族运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进行。 77 岁朝鲜族老人李凤子参加荡秋千比赛。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925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新华网记者求证专家解析转基因五点疑问
bioxncai 2013-10-20 11:10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董峻 吴晶晶 余晓洁)不久前有经济学者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称,转基因玉米让老鼠长肿瘤、美国连牲畜都被禁止喂食转基因饲料。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焦点。一些人质疑:转基因食品致癌或让人“绝育无后”?老外不吃转基因食品?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国内外生物技术专家及业内人士,求证有关热点问题。    疑问一:转基因食品致癌和不育?   有观点认为,吃转基因食品会“致癌”、“绝育”,种植转基因作物会导致土地报废。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说,这些都是被反复炒作的不实言论,以前也都多次被澄清过。   罗云波说,关于法国教授用转基因玉米喂食大鼠产生肿瘤的试验,欧洲食品安全局已彻底否定了其研究结论;中国消费转基因油的区域是转基因发病集中区的言论,因没有流行病学调查,当时就被医学专家所否定;关于我国种植转基因作物导致土地报废的说法也早已被澄清。   事实上,我国转基因棉种植区地力稳定,产量正常,关于吃转基因食品会导致“绝育”纯属造谣,因为广西从来没有种植和销售转基因玉米,迪卡玉米不是转基因品种,谣言提及的《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根本没有涉及转基因问题。    疑问二:美国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   记者专门向美国农业部部长顾问麦克斯·霍兹曼进行了求证。据霍兹曼介绍,美国的玉米和大豆超过90%都是转基因的,其中20%的玉米和40%的大豆用于出口,其余都用于本国消费。美国市场上约七成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至今为止,美国没有发生过因食用转基因食品产生的安全事件。   麦克斯·霍兹曼说,从联邦法律来看,转基因食品如果和传统食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实质性变化,则不需要专门标识。由于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通过了美国农业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环境保护署三个部门最长达3年的严格审核,安全性已有充分证明,至于是否是转基因食品与其是否安全没有关系,所以无需在标签上额外提示。   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IFIC)的长期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这个委员会的国际关系副主任安迪·本森向记者介绍,过去15年来他们每年都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调查美国消费者对转基因的态度,结果基本一致:98%左右的受访者不担心转基因食品安全。 疑问三:欧盟“零容忍”转基因?   一种说法认为,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未得到确认,欧盟甚至实行“零容忍”。对此,罗云波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即凡是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   据罗云波介绍,欧洲也是转基因产品进口和食用较多的地区。1998年,欧盟批准了转基因玉米、油菜、大豆、土豆等在欧洲种植和上市,除了极少数是作饲料或工业用途,绝大部分都是用作食品。2012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5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   欧盟曾耗资2.6亿英镑对超过50个转基因安全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在2000年和2010年的欧盟委员会报告中得出结论:一、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和食品及饲料安全造成比传统作物更高的风险;二、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转基因作物可能比传统作物和食品更安全。    疑问四:孟山都控制中国转基因市场?   作为全球第一个获准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被不少人认为,已经用生物技术控制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市场。今年我国农业部批准进口的三种转基因大豆产品中,有两种是孟山都开发的。一些人担心,孟山都要“占领”中国市场了么?   记者向孟山都公司总裁布瑞特·贝格曼了解到,在去年近百亿美元的种子销售额中,59%的玉米种子、18%的大豆种子、9%的蔬菜种子和8%的棉花种子来自于生物技术。目前孟山都主要的业务还是在美国本土,约占销售额55%;其次是欧洲及非洲,占13%;在亚太区的业务仅占6%。   在研发方面,孟山都每年研发经费为15亿美元,其中超过半数用于传统育种。事实上,孟山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传统育种公司。 据作物国际协会生物技术法规主任里查德介绍,美国主要生物技术几乎都来自私人领域投入。一个生物技术产品研发的平均成本高达1.36亿美元,周期长达13.1年。因此,只有像孟山都、先锋种业等跨国公司才有这样的研发实力。   里查德说,生物技术研发的另一大阵营是公共科研领域,主要有中国、印度、巴西等。他预计未来5年内全球约有90个新基因被商业化,其中多数将来自各国的公共研究机构,尤其是中国的公共研究机构。    疑问五:中国非得在主粮上发展转基因么?   转基因粮食到底有什么好处?中国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主粮,记者向美国中部“粮仓”伊利诺伊州滑铁卢的一位农场主了解情况。   肯尼斯·哈特曼今年种了728公顷转基因玉米、486公顷转基因大豆。他认为,转基因作物是抗虫或抗除草剂的,农药用量比以前少多了,土地更干净,也不用翻耕。转基因玉米不会因为被虫咬发生霉变,从而产生黄曲霉素,比非转基因玉米更安全。   “前几年这里还有不少农民种植非转基因大豆,但现在全州几乎99%的农民都转而种转基因大豆了。”肯尼斯说。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表示,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是解决中国粮食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有力手段,转基因作物产生或增强了抗虫、抗病、高产、优质等性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认为,我国18亿亩耕地,即使在去年粮食“九连增”的基础上,仍进口了5800多万吨大豆,加上大米、小麦、大麦、油菜等,大概是8000万吨,折成耕地则需要8亿亩左右。如果不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保证粮食自给,可能将不得不放弃油料、棉花等一大批作物的安全。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10/17/c_117765438.htm
1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读研究生的几点疑问
热度 2 rachelsjtu 2013-5-29 16:42
我心里总有关于读研究生的几点疑问(我不是为了抱怨而写): 1. 到底一个导师可以招几个学生?中国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变通。别人的名额可以拿来招学生,我招的学生可以给你带。 2.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到底应该自导自演还是应该由导师把握细节? 3. 有多少学生他们的导师不懂他们要做的东西? 4. 导师给学生的指导到底应该到什么程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是就是应该问google呢? 请看到此文的人帮我解惑吧。我真心不懂。
1876 次阅读|4 个评论
答复田松先生疑问
热度 4 river 2013-5-29 09:56
在发表《 答复刘华杰先生疑问 》一文后,有读者“田松”(其链接系北师大教授田松博客)发表评论说: 小方的东东岂可作为证据。一个记者堕落到这个份上,连自己找个材料都做不到,要从小方哪儿搬东西,我要是你的头儿,直接就把你开了。 这里简要回复如下: 1, 我引用的是方舟子的文章,而方文除间接证明,还引用了4个链接以直接证明美国人吃转基因玉米(有两个链接由于某种原因(时间过久?)打不开。您要是对文章内容提供的信息有异议,可以另一方面的事实来说话。 2, 我引用的是方文阐述的事实,而田先生却指: 小方的东东岂可作为证据。 我认为这是“对人不对事”的作为。恕不客气,套用一下: 对人不对事的人岂可做教授。一个教授堕落到这个份上,连方文内容都不看,就指责他人,我要是你的头儿,直接就把你开了。
4461 次阅读|4 个评论
答复刘华杰先生疑问
热度 5 river 2013-5-27 07:41
下文仿宋字体为刘在读到《白书农、刘华杰5月19日转基因对话述评》一文后的留言,这里答复如下(加黑仿宋字体为本人答复内容): 亲爱的科学记者孙滔先生:我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刘华杰。您有权发表您的看法,但不能歪曲事实。 您在上面的贴子中说:“主持人显然受了刘的引导,其主持的开篇语即刘教授所提包括质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名单在内的若干问题。”请问,有何根据?据我所知,我不认识这位主持人,到现在也叫不出她的名字。此前我没与她有任何交流,更谈不上质疑什么委员会了。我相信您是讲科学的,说话是有根据的,我很想听听您的根据,我是如何“引导她的”并且还“显然”?( 安全委员会委员名单问题系主持人在开篇语中提及,并点明这个开篇语引自刘华杰教授,她(主持人)当时没有说明引用的具体来源,绿色生命协会在与您联系的过程中是否提到这些问题? ) 第二,您说:“刘教授将转基因安全问题从利益集团阴谋论大谈到印度农民自杀、到孟山都作恶,几乎要囊括此前的所有转基因谣言与流言。” 请问,哪一条是谣言与流言?我那天如何“囊括”了“所有”? (您涉及的内容不止上述,不过我承认“几乎要囊括此前的所有转基因谣言与流言”中的“所有”有不够准确,已删去此说法。但:1,我不认可您提到的瑞士黄金大米的利益驱使一说,他放弃金大米专利,至少我看来是了不起的,若是讲他有阴谋利益驱使,我认为这是谣言;2,孟山都的落叶剂历史问题我不甚了解,不便于作解释。但按照白书农教授说法,孟山都为粮食增值做出了贡献,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做了贡献,这是正面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其销售种子赚钱就认为其作恶,如果一家公司不赚钱,这是不符合市场的。3,印度农民自杀,我不是很了解,您也承认其原因复杂,其与转基因的关系恐怕是复杂的,这里不做解释。4,您认为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玉米,这是早已被反驳过的,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igq6.html 7,您称传统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有根本的区别,这个问题是被白书农教授当场以定位游戏类比反驳的。) 另外,据我的回忆,那天晚上提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名单”,是在后面回答问题时,有一位听众首先提出的,先前白老师和都没有提到这件事,主持人似乎也根本没有提到这件事,可查录音录像。 (是的,这个问题是在提问环节涉及。您称名单组成违背了利益回避机制等等。)
2929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朱莉切乳事件的几个疑问
热度 6 Avalon2013 2013-5-16 15:47
科学网上专家那么多,可就这么一件小事我却没看到有多少细致理性的解读,我这里有几个问题请教相关专家。 1,纽约时报的文章中说:茱莉今年只有38岁,并没有乳腺癌,但医生说她患乳腺癌的几率有87%。 我想知道这个几率是怎么得出的,如果这个数据是一种医学风险评估的结果,这种评估的依据有多可靠?这种评估手段是不是有普适性?尤其是这种评估手段适不适合中国人? 2,研究表明BRCA1/2与家族遗传性乳腺癌的高度相关性已毋庸置疑,然而这仅仅是“相关性”而已,这种疾病的发生是不是还应该考虑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 3,这种预防性手术能不能保证患者的乳腺癌永不再犯?如果不能保证不再发生,手术后的发病几率会不会改变?这一点应该多加强调。 4,对于这种特定的基因缺陷是不是一定要做预防性手术?有没有别的什么更好的方式来应对? 5,从维护我们普通人的健康角度来讲,“基因测序”的手段究竟有多大意义?
2920 次阅读|9 个评论
由老爸高血压产生的疑问
热度 9 Ripal 2013-4-29 21:15
老爸自年轻好喝酒、吸烟,和全国的爱喝酒、爱吸烟的人一样,每次都是醉酒后,说的都是是:“以后再也不喝了,如果再喝……怎么怎么……”。但是酒醒以后还是那样,甚至医生劝解也无济于事,口头上说着:“不吸了,不抽了”。过后,还是照抽、照喝。 去年得知老爸血压高了,所以给老爸买了个血压计。刚才通了电话,听老爸说:“血压计很准的,自己还是很高,但是感觉不出什么来,而且现在50、60的老人像他这样血压高的人很多”。我说:“那怎么办”?老爸说:“随时吃药呢”。我知道高血压很厉害的,不是引起心脏病、就是中风,心里还是多了些牵挂! 挂完电话,感觉对高血压的了解很是匮乏,有不少疑问? 1. 我爸很瘦的,可以说根本没胖过,一直120斤左右,但是辛苦一辈子,我不解的是为什么瘦的人也血压高呢?与我脑中胖人的高血压的理论不对头。 2. 为什么村里的人得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了呢?由于我是研究环境毒理学的,我们的邻县,大概30里路,有个很大的铝厂,污染相当严重,不知道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感觉一个是大气,再一个就是地下水污染。还有原因,就是一辈子辛苦造成的,毕竟是老百姓,经常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3. 为什么年龄越大,越容易高血压呢?难道像机器,血管像油管一样被油中的污垢给堵住了。 4. 当我说,“那怎么办”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上了这么多年的学,真正能为父母做点什么的时候,真的父母老了的时候,感觉到真的好无能为力。不知道高血压怎么治疗,能治疗好吗?现在得了怎么办?目前我们的科研人员研究到什么程度? 5. 不知在哪听说,“醋泡花生”可以治疗高血压,所以回家买了一些山西宁化府的老陈醋,让老爸泡花生,感觉到“食疗”还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对很多人实在是一个挑战,因为要改掉以前很多的习惯。 期望科学网上这方面有经验的、有经历地、有建议地给大家科普一下高血压,有什么预防方案、得了之后怎么治疗,目前国际研究到什么程度?到底有没有良药,为什么容易继发其他疾病。还有血压高了,平时感觉不到怎么办?感觉环境污染物与高血压之间会是一个不错的课题研究。
2605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对中国地震的五大疑问
xupeiyang 2013-4-24 07:29
对中国地震的五大疑问 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40260.html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氏疑问】戴德昌这家伙到底有多大岁数?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3-4-6 20:35
某日,和某某某聊天,说到戴德昌,某某某说:科学网上有几位老人都很有特点,戴德昌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惊讶道:什么?你觉得戴德昌是老人?我咋不觉得呢,在我的判断里,戴德昌也就30出头的样子。 到底谁对?俺们发出第九次【陈氏疑问】。
个人分类: 人论|499 次阅读|21 个评论
关于禽流感H7N9的疑问
lijianguo531 2013-4-6 17:39
今天不是来科学网吐槽,只是最近 H7N9 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也已经开始担忧起来。首先,我身处南京,有理由关心一下我们这禽流感疫情前沿阵地的情况,每天早上起来去工作室打开电脑都会跳出好多关于各地禽流感的新增病例的新闻,形势感觉已经越来越严重;其次,朋友今天刚发来信息,说苏北老家也发现了两例 H7N9 患者,但是并没有见到官方公布和新闻报道,难不成还会有瞒报和隐瞒?也可能有误传的可能,但是心里也越发慌张!故把心头的一些疑问列于空间,请大家解答! 疑问: 1 、为什么从上海开始? 前一段时间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已经闹的沸沸扬扬,感觉还没落幕又爆出上海、安徽又发现 H7N9 病例,上海两例病例却早已离去。无独有偶,十年前广东出现非典,却在北京疯狂爆发。今年是非典发生十周年,估计大家还没得及细细回想非典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就又投入到 H7N9 的防治洪流中。难道有十年一轮回之说?还有,这两次事件都是发生在人口密集大城市,即便病毒源地不在那里,最后的结果也令人瞠目结舌!如果将这些传染性疾病或病毒理解为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负面结果的话,那么大城市俨然成为我们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后果的第一批受害者。 2 、为什么 3 月中旬就已经去世,直到月底才爆出禽流感 H7N9 病毒? 这里面我怀疑有卫生防疫部门疏忽的因素。但是不排除有病毒样品培养、监测所消耗的时间在里面。但是我感觉用不了那么长时间(我不是学生物化学的,这里只是主观判断)!通过这件事我感觉我们国家对于高传染性、高致病性病毒应急反应周期在半个月左右,不知道国外如何?我们国家的人口密度已经不是比国外高多少的问题,都是以整倍数论!传染性疾病和病毒在我们国家将会产生比国外严重得多的后果,个人感觉国家应对高致病性、高传染性疾病和病毒疫情的机制和周期应该更健全、更及时才好。 3 、为什么 2006 年后逐渐减弱的禽流感疫情,今天突然严重起来,而且开始威胁生命安全?是不是早就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关注? 为什么现在国家在开始检测 H7N9 病毒之后,全国各地就陆续爆出这种病毒的确诊案例?给我的感觉好像是这种病毒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防疫部门没有去关注,因为并没有确切证据H7N9会人传人。每天头疼脑热的人很多,以前是不是都认为是以普通的感冒对待?同时,湖南、四川却出现了 H1N1 型禽流感,这更让我感觉到这种病毒压根就没有减弱,是一直存在!只是这次闹出了人命,而且是极高的死亡率。。。。。。 4 、 2011 年美国和荷兰的两个科研小组发现的禽流感病毒变种是否应验? http://news.163.com/11/1221/11/7LPTE2M400014JB6.html 这是我在去年看到的一则报道,今天突然想起来真是后怕,是不是当年美国政府阻拦这个研究成果的公布有怕引起全球恐慌的考虑在里面。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研究论文里面的新变种病毒和今天的 H7N9 关系有多大?还请相关学科的大牛给点解释和说明! 全国 H7N9 疫情一览表(截止 2013 年 4 月 6 日): 浙江 3 人确诊、 2 人死亡: 洪某,男, 38 岁,杭州建德人,死亡。 杨某,男, 67 岁,杭州市人。 张某,男, 64 岁,湖州吴兴人,死亡。 上海 6 人确诊、 4 人死亡: 李某,男, 87 岁, 2 月 19 日发病, 3 月 4 日抢救无效死亡 吴某,男, 27 岁,系猪肉商贩, 2 月 27 日发病, 3 月 10 日抢救无效死亡 於某,女, 52 岁。 3 月 27 日出现发病, 4 月 3 日经抢救无效死亡 李某,男, 4 岁,幼托儿童。 3 月 31 日发病,目前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储某,男, 48 岁,江苏如皋人,从事鸡鸭运输工作, 4 月 3 日死亡 曹某,女, 67 岁。 3 月 22 日发病,目前病情危重 安徽 1 人确诊: 滁州市患者韩某,女, 35 岁, 3 月 9 日发病,目前病情危重,正在南京救治 江苏 6 人确诊: 许某,女, 45 岁,南京江宁区人 桑某,女, 48 岁,宿迁市沭阳县人 沈某,男, 83 岁,苏州吴江区人 张某,女, 32 岁,常州人,现居无锡 殷某,女, 61 岁,南京市秦淮区人 陆某,男, 79 岁,南京市秦淮区人 ----------------- 来自凤凰网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3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疑问
热度 3 zhuangzi03 2013-3-25 19:25
科学网博文中上传4M以上的照片,为什么不能上传?求答案。
29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谁能够解释蒋继平先生关于转基因的三大疑问?
热度 2 蒋高明 2013-3-22 22:52
本家蒋继平先生在美国工作,曾经在某生物技术公司工作过,他的疑问也代表笔者的观点,因此同意疑问,同样求答疑。转基因专家,放下你们高傲的头颅,来对我们科普一下吧。 蒋继平:在转基因问题上我有三大疑问 时间:2013-03-2208:48:15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第一个大疑问是科学和医学方面的。 从科学和医学的原理和现实上说, 导致癌变至少也需要6个月的时间。现在的 转基因 食品安全实验只是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即使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也不能导致受试生物的癌变,这点大家都懂的,是不是?   因而, 用三个月时间来证实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这在科学和医学上如何解释,其逻辑在哪里?   还有,转基因食品 是否对生育能力有影响。这个问题必须用高级动物作连续几代的研究观察,用三个月不到一代的研究数据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请各位 科学家 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请不要用“实质等同原理”来搪塞,那是一个假设。也不要用“美国的动物已经吃了几代了,也没有出现由于转基因而发生毒死的例子”这样的说法。这是因为现在 美国饲养的一般是肉类家畜,绝大多数不是用来繁殖后代的。所以,它们的生殖能力是否有变化,还是一个未知数。    第二个问题是商业经济方面的。 既然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那么还需要这么多审查和检测程序,花费这么多人力和资源做这种毫无必要的事?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既然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那么开发商、生产者和经销商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标明自己的产品是转基因食品,对不对? 世界上哪有自己的优秀产品投放市场而不愿意让人知道其真实身份的? 假如真有的话,请知情人告诉我。还有,据说一些农户因为转基因作物的某些优点,喜欢种植转基因作物。但是我的问题是: 喜欢种植是一回事,他们是否喜欢食用这种转基因作物,有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要是种植者自己也不吃他们种植的转基因作物,那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第三个问题是人文素养和学识方面的。 我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凡是出来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人,大多数属于以下的三种类型:   1. 不是实名注册者,你找不到他们的真实身份 。在辩论的过程中,他们会把辩论的焦点引向人身攻击的方面。   2.没有生物学背景,根本不懂转基因的原理和过程,更不知道转基因的历史、现状和一直存在的争论。他们 仅凭美国农业部的生产报表来说事,而且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立场来选择和解释这些数据。   3.一些属于转基因研发阵营的中坚力量或者学者们。这是他们申请经费、保住饭碗的领域。他们只是对这份差事感兴趣,但是对人民的健康不是很关心。至少他们不愿意做进一步认真严格的实验。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发出新的转基因作物产品,至于这些产品对人体的影响,那不是他们关心的事,要不然就不会出现“用三个月的毒性实验来说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这样的科学笑话了。   所以,我本人的直觉是, 宣扬转基因食品安全和主张转基因食品主粮化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其中作转基因研发的人员是主流,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饭碗)。也有一些可能是转基因公司的代言人。   现在我的问题是:转基因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验来证明是否安全。为什么要对质疑人进行人身攻击?要是转基因食品确实是安全的,那么人们的质疑就是错的,你也用不着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是不是?反过来,现在的毒性实验根本不能说明转基因食品作为主粮是安全的,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长效毒性实验, 那么你使用人身攻击的策略企图封住别人的质疑,那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我希望有人可以对我的三大疑问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个合情合理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商业准则和行为规范,更关键的是科学数据,包括致癌实验和生育力的实验数据。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2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个疑问——欢迎拍砖
热度 1 halon 2013-3-14 06:37
当我们嘲笑美国历史短暂的时候,是否美国也在可怜我们科研文化的缺失?
39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迪A8双胞胎套牌车的疑问与推理
xiaoyanghe 2013-1-31 11:29
我所在的城市有这么一个“新闻”, 一辆套牌的奥迪 A8 轿车在 4S 店保养时,被正宗车的车主的亲戚发现。交警扣留了套牌车后说,车牌是真的,车的行驶证也是真的。更令正宗车主不可思议的是,套牌奥迪车的行驶证上竟然写着他的名字,除了品牌型号有点差异,姓名、身份证号、发证时间等等都是一样。 交警扣车后,放走了开车的司机(该司机称它只是帮朋友开车来保养)。    办案交警称,套牌车本就无车主,已将该车拖往停车场,事发后不见车主前来认领。如果该车 3 个月后仍不见有人认领,将按照相关程序移交给法院拍卖。 疑问一:套牌车的车主为何要套牌? 一般说,套牌车无非两种情况,一是车是从正规途径购买,也有一个合法的车牌,为了违章不被处罚,弄了个假车牌;二是车是非法途径获得,无法上牌,就弄个假车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该套牌车主弄了真车牌和真的行驶证! 疑问二:交警为何要放走套牌车的司机? 他们完全可以从该司机下手(假设司机说的是真话)找到套牌车的车主并惩罚该人。 现在我们的推理是: 首先,既然车牌和行驶证都是真的,那么应该是通过非法的途径获得的。因为,正规途径办理的车牌不应该是套牌的,也不可能办理一个和正宗车一样的行驶证。 第二,套牌车应该从非法途径获得。因为总不会有人这么傻,从正规途径购买了车,又从非法途径去办理真车牌和真行驶证。 想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回答第二个疑问了。 附原新闻: http://bbs.gxsky.com/thread-10718490-1-1.html 一辆套牌的奥迪 A8 轿车在南宁市高新区一 4S 店保养时,被正宗车主的亲戚发现。报警后,交警将车和套牌车司机带往交警队处理。 1 月 28 日,记者了解到,该车已被交警扣下,目前还不见车主前去认领。    4S 店: “ 李鬼 ” 遇上 “ 李逵 ”    1 月 27 日下午,记者在南宁市一家停车场看到被彭先生拦截的奥迪 A8 ,车牌一样,只是颜色有些不同。彭先生的车是黑色,套牌车辆是宝蓝色,宝蓝色车头处多两个黄色转向灯,两辆车放在一块,不仔细看真假难辨。   据彭先生介绍, 1 月 26 日,他的姐夫高先生前往高新区一 4S 店看车,刚进去没多久,看到保养区有一台宝蓝色奥迪 A8 ,走近一看却发现车牌很眼熟,高先生觉得这车与彭先生的车太像了,便打电话确认彭先生的车牌号,没想到这牌号确实是一样。彭先生立即让高先生盯着这辆车,他驱车前往支援。   高先生随后立即拨打电话报警。不到半小时,奥迪 A8 保养完毕,准备驱车离开。正好交警已赶到现场,当场扣下宝蓝色奥迪车,店内工作人员将车开往店外停车场。 “ 当时那司机估计也没想到会遇到同样车牌的奥迪,有点傻眼了。 ” 彭先生说,随后彭先生驾着宝蓝色套牌奥迪前往辖区交警大队,套牌车司机也被交警带走。   到交警大队后,套牌车司机称该车辆并不属于他,他只是帮朋友开车到 4S 店做保养。在填写完相关证件后,交警扣下了套牌奥迪车的行驶证,这名司机自行离开。    “ 交警说车牌是真的,车辆发动机的型号与我的是一样。 ” 彭先生说,更令他不可思议的是,宝蓝色奥迪司机的行驶证竟然写着他的名字,除了品牌型号有点差异,姓名、身份证号、发证时间等等都是一样。   解惑:怪不得两年有 50 多条违章记录    “ 看来前两年 50 多条违章记录,终于找到肇事者了。 ” 彭先生说,前两年他的车辆违章次数多得出奇,但车一直是自己驾驶,印象中最多也就违章 15 次左右。可每次接到交警通知去交罚款时,却发现违规路段大多是高速公路上,而那段路也是他常走的路段,所以当时也没有去查问。    “ 那司机说车子才买了 3 个月,上牌也才 3 个月。 ” 彭先生说,具体的时间只能等交警确认。但以他多年驾车的经验判断,在把宝蓝色奥迪开往交警队时,感觉该车发动机属改装,从车内环境及性能看,这车应该不属于正规渠道购买。   疑惑:为何能弄到真的行驶证 ?   虽然抓到了套牌车,但令彭先生感到疑虑的是:为何自己的信息被透露 ? 对方所持的证件和车牌都是真的 ?    1 月 27 日下午,记者从办案交警处得知,该蓝色奥迪车确属套牌车,其车牌和行驶证都是真的,车辆发动机型号也与彭先生的一样。办案交警称,套牌车本就无车主, 26 日已将该车拖往停车场,事发后不见车主前来认领。如果该车 3 个月后仍不见有人认领,将按照相关程序移交给法院拍卖。目前,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1 月 28 日,记者致电南宁市车管所 966122 ,其工作人员称,车管所只负责车辆信息录入,在广西区内任意一交警队,都能通过联网查看到录入车辆信息,如彭先生要查询泄露车辆信息出处,需要去交警队处理。
2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氏疑问】再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海龟?
热度 21 陈安博士 2012-12-25 00:02
  1,在海外得到博士学位的算海龟吗?   1A:美国的算,日本的算,欧洲多数都算,新加坡的算   1B:非洲的博士算不?   1C:越南的博士算不?   1D:韩国呢?   按照GDP来确定海龟的隶属度,这样美国的算纯海龟,欧洲的算90%?日本算88%?   2,在国外得到正式位置的算海龟?   2A:什么位置算?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不算?   2B:什么位置都算?research assistant算不?打扫卫生的算不?   1和2是“与”的关系还是“或”的关系?   3,访问学者都不算?   如果访问学者不算,很多科研系统的高官就要被从海龟里删除了。   4,最后混得地位高的都算海龟,地位低的全算土鳖   其实,这第四条才是海龟的真正辨识标准,象鸿飞这般,尽管自己也当过重点实验室主人,可是老想辞职,根本就不是海龟,他自己也自称“民间科学家”,可是他还天天挺海龟感觉的,也觉得自己是精英,俺们看了都觉得特可笑。
个人分类: 人论|5529 次阅读|33 个评论
煤矿事故能彻底杜绝吗?
热度 7 gmhua 2012-12-11 10:43
问:煤矿事故能彻底杜绝吗? 答:不能。 为什么不能: 1.事故致因多且复杂、盘知错节,核心致灾因素广泛,诱导因素无所不在(这是本质); 2.安全科学研究方面,系统性的安全理论尚需完善,安全技术和设备滞后于工程需求(这是重要条件); 3.煤矿肯不肯采用科学先进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估计大部分肯,总有不肯的。不肯的事故发生几率是不是就会高呢?); 4.煤矿能不能执行好科学先进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一部分能,但另一部分就不能了。不能的事故大发生的几率也会高些吧?)。 结论: 1.安全科学研究离工程需要还有一段路程有走; 2.煤矿现场安全管理还有更长一些的路程要走; 3.无论是安全研究,还是现场安全管理,最终的目标是杜绝事故,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其作用应该是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不是杜绝事故的发生。
个人分类: 安全相关|10586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关于“大气温室效应”的疑问
热度 2 周少祥 2012-12-10 15:42
关于“大气温室效应”的疑问 温室效应——原本讲的是玻璃暖房增暖的物理机制。 但温室效应这一概念已基本上查不到它的源头了。最早的关于 “大气温室效应”的文献是傅立叶 (Joseph Fourier) 的论文“ M é moire sur les temp é ratures du globe terrestre et des espaces plan é taires ”,这篇文章反复被引用。 印象中,上初中时老师讲解的温室效应是:玻璃屋顶允许阳光进入、反射红外的效应——即玻璃辐射有选择性。 最近查看有关温室效应历史方面的文献,发现人们作了一个补充性说明:太阳辐射能被温室内的植物、土壤和其他物体吸收,这些能量转化为加热温室的热量。另外,玻璃屋顶不允许被加热的空气上升并与外面的冷空气混合也非常重要。但是不管是那种解释,问题的关键是温室气体的吸收与再辐射不是温室效应的重要部分。 大气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吸收与再辐射来自地球表面红外辐射的增暖机制,这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解释。 显然,“温室效应”与“大气温室效应”完全不同,继续沿用“温室效应”的概念属于用词不当,一些学者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但是,有关“大气温室效应”的疑问并为因此而消失,反而更重了。因为,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 (N 2 ) 、其次是氧气 (O 2 ) ,二者占 95% 多,它们不是温室气体,不吸收及再辐射热辐射,试问,温室气体的吸收与再辐射的能量并不能被 (N 2 和 O 2 ) 吸收,何以使大气温度升高而制热?
个人分类: 气候变化|4332 次阅读|4 个评论
参考文献喜新厌旧、认贩作父如何是好?——我的一个疑问
热度 4 hillside 2012-12-8 20:49
国内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标注步伐,随着修订旧版GB/T 7714-1987后发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2005.10.1起实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出台之后,明显提速,可谓一路小跑。 据一则对于该标准的解读材料称:“参考文献标注的意义1)便于编辑和审稿人评价论著水平。根据引用的文献质量可以判断文章质量,若引用的文献较旧(三年以前),而且档次较低,说明本论文质量不高。” 另一份材料是某杂志明确要求“文后所附参考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新近的、最关键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 学术论文按大类可分为自然科学类与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论文更追求日新月异、始用终弃。我不太清楚引用文献的时效与知识产权的时效之间的关系。在参考文献上一味地追求立新、排斥旧作并不见得是一个高明的主意。一色崭新出炉的参考文献对于编辑与审稿人确实省事不少,但真理的源头不见了。 然而,认定科技论文中某种创见的原始贡献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写作者只是将自己阅读过的论文视作论文作者的观点加以引用。以本人所在的水文学领域为例,不少所谓的引用与标注实际是不过是炒冷饭,仅是二道贩子,人云亦云,并不是观点或发现的最初提出者。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盲目追求第一手引用,致使事实上的二手引用、三手引用表面上消失于无形。我认为,学术期刊应当允许、承认甚至鼓励事实上普遍存在的转手引用,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献是极其困难的。这也诱发了隐形的学风不正。 参考文献有无上溯年限?在什么程度上可以视作公识与常识而不加标注?如何避免或减少学术标注中的认贩作父现象? 我认为,对转引文献应当予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这也是对爬梳、加工、筛选大量原始文献的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与努力的承认与尊重。隐藏转引充自引,表面上避免以讹传讹,实际上正是以讹传讹。如果读者知道是转引,而且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其保真程度自会留意,而不会简单地信以为真。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3997 次阅读|8 个评论
知识图谱研究中的疑问?
热度 3 symstone 2012-10-26 09:57
最近看了不少采用陈超美博士的citespaceII研究不同领域知识图谱的文献,很多文章都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数据为数据源。发现有的文章中本身数据收集就存在问题,不知道对最终结果有没有影响。例如发表在《情报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基于知识图谱的个人信息管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作者以“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为主题词检索得到3000多篇相关文献,笔者有意检验了一下,作者所得到的3000多篇文献实际是以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为主题词,而以“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为主题次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仅219篇,相去甚远。不知道编辑们有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
262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关于网上对物理系杨同学坠楼身亡部分疑问的说明
lpzhao 2012-7-22 09:22
[转载]关于网上对物理系杨同学坠楼身亡部分疑问的说明
博主按:我转载的中国科学报记者对华师大研究生杨炯同学坠亡事件报道的博文,区区只有不到100次的点击量,但却得到疑似华师大的关注。有一位Solucky留言,提醒大家去看华师大官方微博对部分疑问的解释。 http://weibo.com/ecnu 我特意去拜读了华师大的这份官方微博,读完以后,感觉华师大对一些家属提出的关键问题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例如,华师大官方微博提到杨同学生前做过多次的心理咨询,强烈暗示杨同学的死亡可能因心理问题导致。但是,心理咨询是需要有资质的老师提供的,每次咨询应该有文字记录。如果心理咨询老师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可能有心理疾患,他应该尽快与家长、辅导员和导师取得联系,沟通情况,为学生提供应有的专业的干预和心理治疗。从杨炯姐姐代表全家发布的声明来看,华师大以做过心理咨询为由,暗示杨同学是自杀的做法,家长并不接受。 再有,关于杨炯的遗物,裤子、钱包和手机事发后一直没有下落,甚至在警察陪着杨炯的父母到现场仔细查过后也没有发现,但在事发后11天时,警察却把裤子和钱包还给了杨炯的父母,而且声称是在寝室的台子上找到的。手机依然下落不明,调查通话记录的要求也不予采纳。 所有这些疑点,在华师大的官方微博中都含混不清,或者避实就虚,一带而过。 这样的声明不做也罢。
个人分类: 纪念|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疑问
metanb 2012-7-14 20:23
如果日本人去揍党,还会有很多人反对吗?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疑问
Irasater 2012-7-10 20:11
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基本上来源宇麦克斯韦方程组,而前提是在真空中,且两个相对运动的真空还是真空。但是现实世界几乎不存在真空,到处充满了电磁场,那么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就失去意义了,从而相对论就失去意义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探求非真空的情况下的相对论坐标转换!这样才是普遍适用的。当然,如果您一口要定说光速不变是原理,不需要解释,也不是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得来的,那就不必再往下深思了。但是如果不是那样,那就的回过头再来看看麦克斯韦方程组了!
个人分类: Notes|0 个评论
【陈氏疑问】这是啥野菜?俺们从小就用它做菜饼或做包子馅
热度 17 陈安博士 2012-7-1 05:51
【陈氏疑问】这是啥野菜?俺们从小就用它做菜饼或做包子馅
请教诸位方家,这是啥野菜?学名是啥? 俺们从小就吃它。
个人分类: 物论|4376 次阅读|37 个评论
有关樊代明先生和《医学争鸣》的疑问
热度 3 river 2012-6-29 14:24
6 月中旬在西安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再生医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还好,增长了见识。但有几个干细胞研究之外有关樊代明先生和《医学争鸣》的疑问不得不吐槽。鉴于文章议题,本文不得不提及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等头衔。 第一个疑问是关于樊的“整合医学” 。 研讨会首场报告即樊代明先生登台阐述“整合医学”,樊报告倒是通俗易懂。但什么是整合医学?我听下来却未明白。随后问了若干医学人士,对方也称不了解。不过在《医学争鸣》这本期刊 2012 年第 2 期上即有樊的文章《整合医学初探》。全文见 http://news.fmmu.edu.cn/nr.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newsid=113174wbtreeid=1007 个人认为—— 首先,“整合医学”表述不清。整合医学的概念系樊提出,但樊也承认,其概念定义“我似心中了了、纸上难明”。听完报告,并读罢其文章,我理解其“整合医学”即反对目前的还原医学,逆反分科医学,按照其原话,“还器官为病人,还症状为疾病”。这说清楚了吗? 从樊文看,中西医结合或可理解为“整合医学”的部分内容。比如,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溃疡治疗为例,来说明不同时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霍香正气丸所起到的不同效果。这是不是一门新的医学思想呢? 樊言行矛盾,他对还原医学 多有异见 ,但他在本人领衔“ 973 ”项目以求寻找胃癌的预警分子。 第二,“整合医学”概念的科学性有待商榷。按照樊的理解,医学分科太细,已经到了尽头,不能解决医学现实问题。我的疑问是,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尚不能准确理解疾病的前提下,我们拿什么来整合,什么样的整合结果来理解与治疗疾病? 第三,“整合医学”如何实践。樊说,整合医学强调各种最先进知识理论和最有效实践经验有机的科学的整合,相当于 ABC 三者的积,而全科医学的三者之和。问题在于: 1 ,什么是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按照樊崇尚中医的程度,本草纲目和伤寒论已经最先进的理论与最有效的实践。 2 ,如何整合?如何理解某种治疗是 ABC 相乘,而不是相加? 第四,“整合医学”如何推进。樊说要推动“整合医学”,需举办学术会议,成立学术组织,编撰专业期刊,成立研究所,设立专门病房,开设教学课程等等。问题: 1 ,这是否意味着中华医学会需推倒重来,或者另行建立整合医学学会? 2 ,开展研究且不论,但如何在不能讲清楚其定义的前提下开设课程? 第五,如此有待商榷的文章如何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整合医学”文章的发表是否经过了同行评议?当然,文章末尾注明,“本文曾请我校 20 名教授提出修改意见”,学者们,这就是传说中的同行评议吗?同行评议要不要避开利益关系以及上下级关系,尤其是在中国权力高于一切的现实下。 第二个疑问是关于期刊《医学争鸣》。 首先,这本本来是《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的期刊(于 2010 年前后改版为《医学争鸣》,主编樊代明)为何成了中医的阵地。该刊主旨写到:期刊以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 。我专门跑去国家图书馆翻阅了多期该刊,几乎每期都要有若干篇中医文章,并且这些文章多是宣扬中医文化,而不是就某个具体研究进行阐述。四军大在国内医学院校地位还是很高的,什么时候成了中医的崇拜基地? 第二,这本期刊为何能够宣扬伪科学?就在干细胞研讨会会场广泛发放的该刊第二期,其首篇文章宣传四军大的颌面创伤救治与功能重建研究,作者系某学院教务科科长。第二段便讲到:公元 3000 年,西藏医师便额部皮瓣作鼻的成形手术,以及南北朝的唇腭裂修复术。学者们,你们如此写文章让李亚鹏和王菲去哪里挖坟以求真经? 我很想请这些崇古者们哪怕拿出一个中国古代外科大手术的详细操作说明来。 题外再举一个例子,某次参加器官移植会议,遇到一位同样来自西安的三甲医院移植专家,对方不断宣称中国华佗扁鹊时代就有了换心术。我问他:那他们如何解决输血问题、消毒问题以及免疫排斥问题呢? 第三,该刊似乎不再是医学学术期刊,而成了思辨哲学的场所。正如该刊英文名“ Negative ”,该刊曾多次发表包括樊在内关于该英文单词的阐述,诸如“否定之否定”“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等等所谓“辩证法”思想。君不见,坐而论道让中国一直思古反今,停滞不前。 题外话: 1 ,樊在《三千年生命科学的进与退》一文有在古代“抓住动物也吃,而且发现吃肝补肝,吃肺补肺,吃尾巴补全身”之语,作为消化病学专家下如此论语,我很不理解。 2 ,樊在大会作报告时,其 PPT 所用大量图片来自互联网,但也均无注明其来源。作为医学学术界位高者,如此作为是否没有起到尊重版权的示范作用呢? (本文纯属个人见解,与《财经》杂志无关。限于本人微薄的医学知识,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希望有兴趣人士来讨论)
8498 次阅读|3 个评论
【陈氏疑问】你切葱花的时候都洗吗?
热度 22 陈安博士 2012-6-9 07:02
   买一棵葱回家,每次切一截用作炒菜的葱花,于油热时放入锅内,这在做过饭的人那里是常识。    俺们习惯于从葱叶处切第一刀,最后才用到葱白(葱根),开始的时候,截下一段葱叶,都要洗洗再用,后来用到葱白,都是外表洗洗就直接切了,后来想,咱也不能直接假设葱白中间在生长过程中都是干净的啊,是不是得里外都洗一遍再用啊。    可是疑问起来容易,真洗麻烦,所以,就有了这个陈氏疑问:各位,你们洗吗?
个人分类: 我的生活|6017 次阅读|43 个评论
【陈氏疑问】菲律宾炮舰哑火,谁尴尬?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5-22 18:07
  听说菲律宾炮舰对着中国渔船开火了,好大的胆子!   但是,好在哑火了,于是,我们很得意,好像菲律宾很熊包似的。   熊包的菲律宾怎么敢打炮呢?如果这发炮弹没有哑火呢?   究竟是谁尴尬?   这就是陈氏啊,总是带着永恒的疑问。
个人分类: 事论|3814 次阅读|9 个评论
闺女的疑问
zhumei185 2012-5-15 15:52
闺女今天问我:“爸爸,你洗脸了吗?” --“洗了,刚洗的啊” “那怎么还是黑的啊” --“我的脸本来就是黑的啊” “为什么我的白,你的黑啊?” --“。。。”(只能等大了给她好好上遗传学。)
个人分类: 其轩流水账|2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自转轴倾角多大才适合恐龙生存
热度 1 gzchengzhi 2012-4-30 13:40
地球自转轴倾角多大才适合恐龙生存
   4 月 9 日我写了一篇博文“恐龙迁徙过程对地球转轴倾斜的影响”,我感觉还有一些不足。   就网友们提出的疑问,地球上每平方公里能否养活 200 只恐龙的问题,我一一作了回答,并在后面专门写了一篇博文“我相当于多少只恐龙”进行解释。结果那些提出疑问的网友都没有再继续提出疑问,可以证明这个观点成立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我自己感觉另一个存在疑问的就是,在恐龙时代,地球自转轴倾角是否真的会比现在小?而如果自转轴倾角真的比现在小,对于全球的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几天我做了一些计算,大致估算了一下,证实在地球倾角比较小的情况下,地球大部分陆地面积还是可以接收到更多的能量的,这当然有助于恐龙时代植物的生长,从而满足数量庞大的恐龙食用的需求。计算过程分成两部分:地球自转轴倾角对不同纬度阳光照射能量密度的影响、能量密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 地球自转轴倾角对不同纬度阳光照射能量密度的影响   图 1 显示的的是各参数的意义。   其中β为地球自转轴的倾角。   γ为所在地区的纬度。   α为阳光照射的角度。    1.1 阳光照射角度的计算   图3中η相当于经度,R为地球半径。故由图3可以计算:             1.2 光线照射能量的估计   考虑到同样光束,照射到地球上的面积不同,则导致能量密度不同。   对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光束,直射的时候能量密度为 1 ,若倾斜角度为α,则受到阳光照射的形状变成长方形,其中的一边长度为:    1/cos α   则能量密度变为原来的:λ = ρ cos α    T 为地球公转半周的时间。则地球公转一周,单位面积接收到太阳光线总能量的计算过程:         1.3 地球自转轴倾角导致不同纬度地区一年总能量变化情况   图 4 显示的是不同的地球倾角,不同纬度地球接收到阳光能量密度的变化。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不同的地球倾角。      图 4 地球自转轴倾角导致不同纬度地区一年总能量密度变化情况   (横轴:纬度,纵轴,总能量密度)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地球倾角小于45度的时候,纬度为45度以下的地区总能量密度都会随着纬度的减少而得到增加。地球倾角越小,则能量密度增加的越多。当然能量密度的增加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1.4 不同纬度地区半年能量密度变化情况   图 5 显示的是地球自转轴倾角为 23 度的时候,不同纬度地区半年内每天的能量密度变化情况。图 6 显示的是地球自转轴倾角为 12 度的时候,不同纬度地区半年内每天能量密度的变化情况。   从两个图比较来看,随着地球自转轴倾角的减少,能量密度变化曲线变得更加平缓,导致四季变化更加不明显。      图 5 不同纬度地区半年能量密度变化情况(地球自转轴倾角 23 度)      图 6 不同纬度地区半年能量密度变化情况(地球自转轴倾角 12 度)    二、植物的生长方程   照射到地球的阳光能量密度肯定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其影响如何,可以通过系列方程来进行计算。   描述细胞变化可以采用很多方程,假设n(t)为树木细胞总量,λ(t)为树木细胞生长率。而μ表示树木细胞死亡率。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其照射能量密度的大小导致生长生长率发生变化。   可以用如下的公式表示树木的生长过程:      如果生长率大于死亡率,则树木可以正常生长。而如果生长率小于死亡率,则树木最终死亡。除了细胞的正常死亡以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制约着树木的生长。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因素包括:   1. 树高对于水分的吸收,高度越高,则水分吸收越困难,并导致植物生长延缓。这主要影响到生长率。   2. 动物吃植物导致植物高度减少。   就第一点而言,由于树木无法将水分吸收到更高的高度,这种水分吸收的影响导致生长率的减少,这里采用一个比较简单的线性关系:      反映出如果n(t)越大,则生长率越小。当n(t)大于1/k的时候,生长率为零。   代入公式(3)得到:      这同马尔萨斯方程是一致的。   就第二点而言,动物吃食植物导致植物高度的减少,进而影响树木的大小,这可以采用Lotka–Volterra方程,结合方程(4),得到:      其中:动物数量的变化用x(t)表示。而n(t)表示处于活动状态树木细胞总数。对于某一种树木而言,树高h 3 =n(t)/C   如果dx(t)/dt=0以及dn(t)/dt=0,反映了所有种群处于稳定状态的情况。   此时:n(t)=b/c   这反映出树木的容积或高度只跟动物的数量以及动物吃食树木的参数有关,而跟树木本身的生长情况无关。如果动物吃食树木的速度足够快,是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的。   这一过程也可以看作动物迁徙过来以后,动物的食量非常大,可以将所有能够吃食的食物全部吃食完毕,然后动物迁徙出去(一年以后迁徙回来)。动物迁徙出去以后,x(t)为零。则方程(6)变为马尔萨斯方程。该方程的解为S型曲线。   如果取树木细胞总量的平均值作为树木的容积,则通过数值方法可以绘制出该方程解的曲线。其中各参数:   λ(t)= 2×10 -4 cosα(t)   μ=16×10 -4    γ=4.7×10 -9    则动物迁徙出去以后,树木的生长方程为:      方程(7)的数值解如图所示。图中的“树容积”为n(t)/C      图 7 不同倾角纬度树木生长速度的比较   (图中, 1200 表示地球倾角为 12 度,纬度为 0 度,其他曲线表示方式相同)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地球倾角比较小的时候,中低纬度的树木的生长速度都显著加快,树木也可以生长的更加高大。这可以满足比目前更小的地球倾角的条件下,更加庞大的动物的食用和不断迁徙的需求。   而从我的目测观察来看,我前几个月到了柬埔寨,我发现柬埔寨一带的树木明显比广州要高,生长速度也似乎要快很多。这种区别,可以从图中的 2300 和 2323 两条曲线的对比看得出来。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过程来看,地球倾角对于地球不同地区能够接收到太阳的能量是不同的。随着地球倾角的减少,一个地区的四季变化将趋于不明显。地球自转轴倾角的减少,有利于纬度为 45 度以下的地区吸收更多的太阳光的能量。而中低纬度地区吸收能量的增加,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可以支持更为庞大的动物的生存。因此对于恐龙这么庞大的动物来说,地球自转轴倾角越小,越有利于其在地球上生存。   (注:由于其他琐事繁忙,以上工作做得比较粗糙,匆忙之中贴出,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PDF文档下载 地球自转倾角多大才适合恐龙生存.pdf
126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个别事物在一般时空运动”不等于“个别事物在个别时空运动”
热度 1 周可真 2012-4-23 20:49
在《 对所谓“一切事物均在时空运动”的一点质疑——向吴老请教 》一文中我向吴老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事物运动的发生与时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发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时空的关系是怎样呢?这个过程是始于“无”,这是否意味着时空亦是始于“无”?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不能说事物运动发生于一定时空,因其未发生的情况下,时空是无。在无时空条件下,事物运动照样发生,这意味着事物运动与时空之间没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即认为事物运动未发生的情况下,就有时空了,这同样意味着事物运动与时空之间没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所以,“一切事物均在时空运动”这个表述,看起来有将时空当作外在于事物运动的一种绝对时空来看待之嫌。如果是这样,则这里所表述的时空观是一种绝对时空观,这种时空观与吴老其文所要表达的时空观显然是一种不相容关系。不知吴老是怎样的看法。 针对我的问题,吴老做了如下回复: 博主回复(2012-4-23 19:40): 个别事物是有确定的时空,有边有缘\有始有终, 但整个宇宙却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不断演变\发展, 这些事物之终恰是另些事物之始, 眼前事物之外还有更多的事物! 所以,“一切事物均在时空运动”。 吴老的这段回复,使我想到了中国古代佛教神学关于“神不灭”的论证:(大意) 神(精神)如火,形(身体)如薪, 个别薪是确定的,有边有缘\有始有终, 但眼前的薪之外还有更多的薪! 薪有无数,由这无数的薪所组成的整体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此薪虽灭,火又从此薪延烧到彼薪,依此类推,薪灭而火不灭, 因此,形灭而神不灭。 这里所谓“形灭而神不灭”的问题在于:讲“形灭”时,这“形”是指个别的形(身体);讲“神不灭”时,这“神”是指一般的神(精神)。所以,“形灭而神不灭”所讨论的“形”与“神”的关系实际上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故“形灭而神不灭”的确切表述,其实应该是“个别的形灭而一般的神不灭”。然而,形神问题的实质是个别的形与个别的神之间或一般的形与一般的神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能证明个别的形虽灭,而依存于它的神(个别的神)却不灭,如此才能得出“形灭而神不灭”的结论。事物运动与时空之间的关系,也理同于此。 吴老回复中所谓的“事物”与“时空”的关系,实质上是个别的事物与一般的时空的关系,所以,吴老的论证只是证明了“个别的事物在一般的时空运动”,但我是希望吴老能证明“个别的事物在个别的时空运动”,或“一般的事物在一般的时空运动”。不知吴老怎样来加以论证。 期望得到吴老的指教。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令人费解的鲁棒性——论robust的汉译
热度 8 hillside 2012-1-15 13:42
   鲁棒(robust)性与鲁棒控制是系统科学的热门语,并逐渐向其他领域延伸。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鲁棒性诚然值得追求,但鲁棒的字面含义却有些匪夷所思。    据《现代汉语词典》,“鲁”除用作国名、地名与姓名等特称外,常规释义有二:1、迟钝、笨;2、莽撞;粗野。而“棒”呢?1、棍子;2、(体力或能力)强、水平高、(成绩)好。   “鲁”与“棒”两个含义有些相左的字搭配到一块,总感觉不是滋味,似乎是拉朗配。当然,外词汉译有各种讲究,比如信达雅等等。    用什么好呢?“罗棒性”粗看上去不错,比较中性,但是“网罗”、“大棒”的联想令人心有余悸。我想,可否用“韧棒性”来翻译呢?从音译看,有些失真,但综合发音与含义,它又是一个不错的表达。“荦棒性”(荦:明显也)、络棒性、珞棒性等也是可以考虑的用词。我一时也未发现更好的用词,只是抛出一个想法而已。其实,直译“健壮性”、“维壮性”、“保壮性”(或者壮的其它同尾词)也大致可用。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11816 次阅读|19 个评论
信道编码课程学习感悟----望赐教
lxcell 2011-11-22 13:10
学时不多 一点总结 希望路过的大牛赐教 指点方向 =========================================================================== 差错控制编码时以香农信息论发展而来的。 其基本思想是引入相关性和解除相关性。而引入相关性是一门艺术,即要考虑引入相关性的位置,相关强度,也要平衡引入相关性所带来的带宽利用率的下降以及解相关所带来的运算复杂度。 差错控制编码的发展是渐进的,从早期的汉明码 RM码 到卷积码 且也有渐进中的灵感突发 Turbo码。 汉明码 RM码 是线性码,具有优异的代数结构,汉明码充分的利用了奇偶校验信息,是一种完备码 好码。 RM码结合了奇偶校验和重复码得思想,其译码是确实需要灵感。 不同于线性分组码当前输出只与输入有关,Elias提出的卷积码具有记忆性,即当前输出与以前的输入也相关(巧妙的利用时间相关),而网格图的引入使人们看待编码从“代数”到“图”(节点信息传递图),使得理解分析卷积码编译码 简洁 深刻。 Turbo码是香农思想(随机选择编码码字并利用最大似然译码能获得接近信道容量)具体实现。Turbo码在编码端利用交织器构造类随机码,译码端采用迭代译码算法,使性能接近香农限。 差错控制编码不仅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更需要灵感。 =========================================================================== 以前看过一本书记得上面写过一句话 编码理论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 现在到了归纳 总结 阶段 酝酿这下一次的技术 突破 很想请问大牛 如果往这方面发展 有没有比较新的 有前途的方向? 现在正在了解网络编码的相关东西,这方面怎么样?
5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X光安检仪的官方解释漏洞百出、疑问重重
热度 1 wya 2011-10-13 10:23
京沪深地铁部分安检仪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 http://news.qq.com/a/20111013/000180.htm?pgv_ref=aio 近日, 深圳 市民投诉286台地铁X光安检仪的三个厂家,均没有环保部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也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上海市环保局辐射监督管理处也表示, 上海 市轨道安全安检仪的使用也未获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记者随后走访发现,在 北京市 地铁的行李安检仪中,也没有任何辐射安全方面的警告标示。 1、昨日,北京市环保局表示,首都机场和 较早固定使用 行李X射线安检仪的 部分 公共场所,均已取得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其余 新增在公共场所使用此类设备的单位也正按规定程序办理 《辐射安全许可证》。 红色部分语焉不详,和没说基本一样!政府工程也不能先斩后奏,没有办理完成许可证就使用本身就违规,必须立即停止使用。执法部门连这点基本常识都没有!汗颜!不能用行政命令否定法律法规。 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副教授郭秋菊说,人每天都暴露在一定程度的天然辐射中,辐射量达到2.4mSv,而mSv这个单位比μGy/h相差三个数量级,远远大于后者。如果是符合国家要求的低于5μGy/h,其剂量非常低。 既然天然辐射比机器泄露辐射大得多,那么机器泄露辐射是如何被测量到的?不是应该淹没在背景辐射中了吗?? 3、市环保局表示,地铁行李安检仪的工作原理 与普通医用X射线诊断仪一样 ,都是利用X光照射被检测对象以获得其内部图像。 同方威视回应,安检仪的原理来自电子对撞,加速后产生X射线, 这和老的医院X光机器不同 ,后者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产生放射,需对放射性源设警告标志。其称合格的安检设备,剂量比办公场所装修的天然大理石还要低,不需要警告标志。 原理到底一样不一样?双方的文字表达应该统一、严谨一点。 4、 辐射工作单位在申请许可证前,需组织编制或者填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依照国家规定程序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环评报告书需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此外,获得许可证的单位应当编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评估报告,报原发证机关。 没有环评就使用,本身就盲目。 5、行李进入,激发红外线感应,内部才产生X光射线,从一侧直线出发,另一侧接受, 因不是同位素放射源,不会被放射出来,一旦有泄漏,也会被铅帘挡住 。 到底能不能泄露?既然不会被放射出来,弄个铅帘干什么?布帘不就行了?同位素放射源和电子加速产生的X射线难道有区别?前者的X射线能泄露,后者产生的就不能泄露??异常搞笑的解释!泄露的是x射线,不是辐射源的辐射啊! 其实,该文中“ 该安检员同时提到,有些乘客在安检时会图一时之快,把手伸入安检仪中取包。因此提醒乘客应正确接受安检。” 这一句才是关键。很多人在放和取行李的过程中,铅帘都是半打开的,手几乎就伸进了安检仪,应该重点测量这时的辐射剂量,而非强调“正常使用时”,因为一般没有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大家如何正常使用。所以,应该在安检仪前设置专门人员,引导、监督公众不要伸手进入机器、或者距离未完全关闭的铅帘太近。这才是使用单位应该重点考虑的工作。 但他们多半对此不关心,他们关心场所安全的程度远远大于公众健康! 拜托各位官员、厂商和媒体,工作再专业、细致一点,毕竟现在大家接触信息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不要再这么简单的敷衍大众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张三火老师关于中药各种煎法的药效问题
热度 3 sivaxin 2011-8-22 10:14
这几天看迟菲的博客,张三火老师进京义诊,风生水起,造福不少科学网上的老师,可惜我不在北京,无缘感受张老师现场细致的望、闻、问、切。因父亲对中医颇有兴趣(年轻时考过中医学院的研究生,还出过一本《伤寒名方解析》,小时候生病后常用中药调理,药方皆出自父亲之手),所以我对中药不陌生,特别喜欢中药的一味味药名,觉得连起来便是一首首朴拙诗句:连翘、银花、大生地;紫草、黄芩、太子参。 个人觉得中药是调理身体平衡的好方法,但一定得长期吃,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我这样不善厨艺的女孩来说,煎中药却是一项费力之事,所以常常只能在假期回到家时用中药调理,因为坚持不久效果总是甚微,回到学校上班上课便根本没有自已煎药可能性。于是便想有没有供如我这样的懒人服用的中药,发现还真有相应的服务。 一是,代煎,不少医院都有这样的服务,根据所配的药方将药汤煎好,再灌进一袋袋封装的塑料袋内,拿回去服用时只需在微波炉里稍稍加热,剪开一个小口,便可一饮而尽。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挺方面,但也有几个疑问待解:一是,有同事觉得待煎出的药汤比自已煎的要淡,担心疗效变差;二是,塑料袋在微波炉中加热,会不会释放出有害物质,毕竟如今塑料制品很不让人省心,担心喝中药调理,反而中毒。 二是,免煎中药结晶颗粒冲泡,这也是今年暑假回家时在中医院得知的服用中药的简便之法。由三九药业将一味味中药全部制成了结晶颗粒,再封装成一小包一小包,有些是10g,有些是15g.于是开完药方抓药时,便拿到一包包的颗粒,用温水冲泡后服用,有点像板蓝根,倒是挺简便省事。只是也有个疑问:这种中药颗粒与原本的草药的效果是否有区别,能否达到原本疗效。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还是期望三火老师能进行一番科普解答,先谢过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8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他们是谁----7.23动车事故的迷团
热度 4 opensesame 2011-8-1 13:34
转载记录: 原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1290do=blogid=470322from=space;原作者:张欣。 我是个很懒的人,尤其对博客更新而言更是如此,通常是潜水...不过看了本篇博文,特别是对其中第二条,我看过浙江本地报纸,多次如此描述,本来心中就有很大的疑问。这次看了原作者的怀疑,我也觉得有必要转一下,或许关注的人多起来,质疑多一点,‘他们’给老百姓和总理办事会认真点。 以下转载: 总理来了,又走了,言辞肯切地说要铁道部给人民一个交待的声音言犹在耳,昨日铁道部答新华社的文本似乎又回到了事件进程的原点, 7.23 事故原因的追查和救援过程的真相挖掘的深入,我们似乎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而是陷入更多疑窦丛生的怪圈之中,特别是对一些关键问题当事人、经历者的采访中频繁出现的 “ 他们 ” 二字更是令人困惑,但也许这令人困惑的 “ 他们 ” 是揭示动车事故真相的密钥。 D3115 动车司机口中的 “ 他 ” 王海茹和她的丈夫曹卫东坐在 D3115 次列车第 15 节车厢的倒数第三排右侧, 20 点 30 分,事故毫无征兆地发生了:她觉得自己碰上了地震一样,身体止不住地往下滑,感觉像掉到了车下面。王海茹在事故发生后看到司机软瘫在一边,王海茹心生同情,没有继续追问,但随后她听到司机反复在喃喃自语这么一句话: " 我这一生都不会再开车了,我没有责任的。当时我说能过去的,应该走的,但 他 非要让我停。 " 面对记者追问,王海茹坚称记忆不会有误, " 司机就在我旁边,我能听错吗? " 司机口中 " 能过去 " 是什么意思?下令停车的 " 他 " 又是谁?这句话或许可以成为破解此次动车追尾事故原因的线索之一。 特警队长口中的 “ 他们 ” 拒绝执行移动车厢而坚持进行搜救,最终营救了小伊伊,创造生命奇迹的温州特警支队长邵曳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 “ 他们 提出要把这个车用吊机吊到桥下施救,和在桥面上施救,这个问题上,我们坚持在桥面上施救。 “ 他们 ” 是谁?邵曳戎称 “ 当时现场有一个铁路工作人员,有这么个讲法 ……” 但他之前在接受浙江都市快报的采访是曾说: “ 我下午接到指挥部的指令说要用吊机把车厢吊起来的,放到桥下来清理。我不同意,万一有生命迹象呢?怎么向人家交待?我坚持在铁轨上也就是原地清理。 ” 。 另有微博网友爆料称:一名温州特警告诉我,脱轨当晚他们和消防等全力搜救时,强行将他们清场的是铁道部的人。 “ 他们 牛逼啊,有大领导来,说铁路的事不归我们地方管。我们只有撤,他们官大啊! ” 这名特警是当晚 9 点左右第一批到的现场,他说,要是温州自己救,绝不可能 7 小时就结束, “ 地震还 72 小时呢!国际上没这先例。 ” 发言人王勇平口中的 “ 他们 ”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之前在新闻发布会中的一番言论如今已成经典语录,先不论其逻辑是如何的弱智,他有关埋车头的一席解释倒是值得玩味,王勇平说: “ 对于为什么要掩埋, 他们 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因为当时在现场抢险的情况,环境非常复杂,下面是一个泥塘,施展开来很不方便,还要对其他的车体进行处理,所以 他们 把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 他们 给出的解释是这样,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 ” “他们”是谁是《1984》中的老大哥,还是《1Q84》中的小小人呢?我困惑了。
28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章“奇”,事情更“奇”——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存疑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0-6-23 12:18
读了这则新闻(附后),我对此类现象总是有点疑问。高考作文号称带着镣铐跳舞,这镣铐不光限制了字数、文体(如不准写成诗歌),实际上应该含有用约定俗成的通常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规范用字写作。如果大家都使用现代汉语规范用字参加语文考试,那么,谁使用了古代汉语考试就明显与众不同。无异于大家都使用蓝色钢笔,有那么一两个人使用红色钢笔,而且是保留了可以直通专家组的特别记号,这样的考试,就不免让人浮想联翩了。 直白地说,有没有可能事先就写好的、用来压题压宝的?当然事先也完全可能用现代汉语写好呀,问题在于,一篇用现代汉语写就的文字,混迹在一大堆普通作文之中,就是存在,阅卷老师能否发现就值得存疑,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在一群白马中,发现一匹强健的白马不容易,发现一匹黑马则易如反掌。高考作文不仅有选拔人才的作用,更有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如果写成古代汉语都可以,那么写成现代诗歌为什么不可以?命题人员很难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高考作文就是一个检测项目,有明确的检测任务,但不应当承担更多的其他任务。难道我们同情一些人,就一定要将其提拔到一定位置心理才觉得公平?(事实上,已经有人这么做了)难道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对古典有着眷恋、敬畏与向往之心,就一定要在阅卷方面体现所谓的“古典情结”?崇尚古文,才突然发现这是“鹤”立鸡“群”,全然没有“驴”入“虎”群的担心。以文字的冷僻、深奥为荣,是一种可怕的导向。大家都穿着统一校服,有那么一个人,梳着长辫,长袍马褂出入校园,这就是高考阅卷官们希望看到的场面?如果这一次网开一面的话,就应该下不为例了。建议明年的高考作文要求再加一条标准:用现代汉语白话文、规范字写作,否则扣分!再严格一点,应该直接判定不及格。如果追求新闻效应,明确地讲,那样的作文属于零分作文。 2010年世界杯就在大家眼皮底下,有的球员该吃牌的时候,甚至该吃红牌的时候,有的裁判根本就没有看到;不该吃牌的时候,甚至是能否吃黄牌都值得讨论的时候,有的球员就被判罚红牌,提前结束自己的世界杯之旅。直观性很强的体育比赛都让人疑窦丛生,更何况主观性很强的作文批改呢?所以我说,作文评分想让人放心其实很难。 从过去几年媒体公布的文章来看,有的优秀作文很难令人信服。我甚至认为,作文考试远不如语文知识考试更为公正、客观。事实上,对于特殊人才,完全可以由政府部门组织第三方鉴定。既然参加高考了,就遵循高考的要求,前提就应该是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来写作。否则,“字体”的不当如“文体”的不当一样,首先要扣分的。进一步,我对阅卷的高考作文专家甚至也有点疑问。甚至,与其说看到了高中学生“奇才”,毋宁说是看到了大学老师的“奇才”,特别是某位高校高考作文阅卷专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写出高考阅卷老师都难看懂的文章,怎么就能够率先判定为优秀?文章“奇”,事情更“奇”,甚至有的专家每年总要捣鼓出一些事情来,如把一篇争议作文一下提高十几分,力排众议,大肆宣扬,孤芳自赏,固执己见,冥顽不化,已经到了刚愎自用的地步,实在是“奇”上加“奇”。 江苏高考生用文言文写作文 专家称自己不全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3日04:16 扬子晚报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赞其“简直绝了”,古典文献专家也“惊呆”了   本报讯 昨天本报一篇《 今年有位古文奇才 》引起读者强烈关注,这位高考作文通篇用文言文写成,自如运用大量古字的考生到底是谁?记者昨天采访了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他对这位考生表示高度赞扬,“相当难得!前途无量!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而语文基础知识阅卷组组长、古典文献学专家吴新江也表示在看了这篇“奇文”后,自己光对字词的注释就写了4页。但由于考卷仍处于加密状态,阅卷老师也不知这位考生到底姓甚名谁。希望这位“古文奇才”或知情者看到报道后主动与本报联系(热线电话:025-96096)。   “看到这篇奇文的第一感觉是,很惊讶!在中学生中绝对是绝无仅有的!”吴新江老师是古典文献学专家,虽然他负责的是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阅卷,但当作文阅卷组发现这篇奇文时,只能请他来救援,“不仅普通阅卷老师不认识,看不懂,就连我这个教古典文献的老师,也不全懂,有些见过但没用过,还有四五十个古字根本不认识。回去后我查阅资料,做了注释,光注释就写了满满4 页!”不过光会用文言,会写古字还不算什么,这毕竟是高考作文,切题才是第一要务。“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考生和《赤兔之死》、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都不一样,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切题,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他用他的特殊语言和特殊文字来自由表达这样的主题,非常值得嘉许!”而且对这位考生的文风,吴新江也大力推崇,“不是唐宋散文式的,而是古老的文言,有赋体特征,也有骈文特征,非常善于描写,文采恰到好处,特点是拙、实、沉,我印象中,这种文风和汉代杨雄以及近现代的章太炎、鲁迅比较接近,作为中学生,非常出类拔萃。而且他的古字也好,典故也好,运用得非常流畅自然,可见这种文化修养已经内化为他自己的东西。”吴新江本学期正好在南师大文科基地班教授实用文言写作,“不过我还没见过这样的学生,我认为他在这方面的程度已经超过我了。”吴新江谦虚地说。   而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也对这位“古文奇才”推崇有加,“简直绝了!”何教授说,“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一泻千里,非常难得!我想他在这方面的修养已经相当高了,不是一般的优秀可以形容。以他现在的水平完全可以被高校破格录取,如果招生政策允许,他甚至可以直接攻读研究生。”   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考生?大家都充满了好奇。“我猜想,他一定特别爱读书,而且读过很多书,对于杨雄、章太炎、鲁迅的文章烂熟于胸,第二,他肯定非常聪明,作为高考考场作文能写出这样的水平,靠耍小聪明可做不到。一句话,真是不简单!”吴新江说。 (张 琳) 江苏高考现“奇才” 冷僻古字写就文言文作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2日 14:51 扬子晚报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冒出一位“古字奇才”,通篇用文言文写成。“阅卷老师将之作为‘怀疑卷’提交给专家组,这位考生通篇都用文言文写作,而且用了一堆冷僻古字,阅卷老师不认识,请一位古汉语方面专家来看,也认不全,回去查了一夜资料才把文章全部‘翻译’过来。”一位老师说。“这位考生此方面造诣相当深,不仅会用古字,而且用的很得体,能在考场上短时间里活用古字,说明他已纯熟于心。此外,这篇作文也很有思想,他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明现在环境遭破坏,幻想能回到农耕时代,写得相当不错。专家一致认同给他打了高分。”这是江苏高考继2001年《赤兔之死》后又一篇文言文高分作文。一位专家表示,“《赤兔之死》虽然是用文言文写作,但毕竟是‘三国体’,而这位考生则是纯正文言文,修养的确很深,直接读古文献的硕士都没问题!”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4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需要一个解。。。。。
edwina 2010-5-25 16:54
前几天看到评委推荐已经到了10个人,但是今天看了一下变成了5个。 这是为什么呢? 真的不知道。。 虽然是很少的推荐,但是也代表有老师在支持我,所以非常在意这些推荐。 如果谁知道其中缘由请告诉不清楚状况的我啊!!万分感谢!
个人分类: 生活心得|2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想如何不单薄?
lovewit88 2010-5-12 11:28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问过自己类似这样的问题:我所做的果真就是我的梦想吗?果真就是我喜欢做的吗?如果不是,我能够放弃手头的事情、趁年轻追寻自己的梦想吗?这种放弃也许意味着大学投到专业知识上的时间都是白费,也许意味着丢掉安稳的工作,有钱途的事业......这样做果真值得吗? 然而这些正是前不久日夜困扰我的问题。我在怀疑也许我并不适合整天处理这些繁琐的公式和复杂关系,不然我怎么想起它们就觉得泄气呢?也许我应该去做美工,圆了儿时的梦,每天体味生活百态,描绘种种逸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就这样纠结着,整日惶惶,难以取舍。 恰在此时,两位从事艺的名人的经历对我学画的想法起到了助燃作用。一位是Karen Mok,香港知名艺人。实际上她曾经是一名极其优秀的学生,能操流利的国语、英语、法文及意大利文,通晓多种乐器,课内课外活动拿奖无数,中四便当上香港十大杰出学生。原本凭借这样的聪明才智,加上良好的家世,她完全有可能在香港或海外早于别人挖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儿时从艺的梦想使她毅然放弃这些进入了娱乐圈。尽管因为自身条件不太好,她一路不顺,但她从未放弃,直到现在也依然活跃。有的人中途弃业是因为他所从事的事业并不适合自己,而Karen真正选择了喜欢做而不是适合做的事情,这种对梦想挚热地追求很打动我。 另一位是我一直推崇的动画导演宫崎骏,他的作品在海内外广为人知,在世界动画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大学时他就读于政治经济系,在现代人看来,这种专业发展前景会很好,但他执着于漫画,当时学校漫画社只有他一个社员,可见其热情。毕业后,他到东映从底层原画做起,一直努力。直到40岁他才逐渐成名,并陆续发表了多部不朽之作,相信几十年后的孩子看到《龙猫》《幽灵公主》《天空之城》.......也会被其中真挚的人文情怀所感动。 这些是真正的追梦人,梦想主导着他们的人生路,成功与否取决于人是否坚持,就像某人的获奖感言所述:只要你一直站在这里做下去总会有点收获吧。我敬佩他们的勇气和魄力,但是追梦就一定意味着必须放弃眼前的所有吗?舍还是不舍呢?。。。。。。 彷徨之际,手冢治虫的经历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找到了一个更加宽敞的出口。 手冢治虫不仅开创了日本新漫画的先河,而且一生创作漫画400册,达15万页之多,是世界上最丰产的漫画家,因此被誉为日本漫画之父,而我更想称其为神。何以为神呢?手冢的惊人创作量是所有漫画家望尘莫及的;为了建立日本卡通工业梦想,他用画漫画赚来的稿费来支撑,在艰苦环境中成长,中途公司因财务危机而破产3亿日圆,他却不退缩并更积极量产更多好的题材漫画,慢慢的,他还清了所有债务。可见他除了旺盛的创作热情之外,还拥有凡人无法比的坚强斗志和毅力,这样的品质非一般人能及。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在画桌上赶稿中逝世,生前最后一句话是给我一只铅笔......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有疑问:他也是一位追梦人罢了,看起来与前面两位无甚区别啊......莫急,我的重点在下面。 不错,他是一位漫画大师,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医学家。漫画创作丝毫不影响他对医学的学习,16岁时他在军部担任劳务员,双手感染细菌差点死掉,后来被神奇治愈。死里逃生之后,他立志不浪费生命,尽情发挥所长以此来贡献给世人。24岁,在发表科幻巨作《原子小金刚》的同时他考取了国家医师资格证;33岁,成立动画制作部的同时,他凭借学位论文--异型精子细胞膜构造的电子显微镜的考察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可以说手冢是一位没有放弃正当职业的艺术家,不单没有放弃而且做得很好。也许有人会觉得他想用行医的收入来支撑艺术,那就错了,他的作品在当时之盛行已无需行医来资助。 可以这样推断,他之所以能科学艺术两不误是社会责任感在驱动,这种责任感使他必须从事一份于社会切实有益的职业。而这种责任感从他的作品理念也可以看出,他强调尊重生命与忽视精神世界的科技发展,一定导致人类和地球的灭亡,所以重视生命和心灵是他对后世的启示。所以呈现在我面前的不是只有单一面的人,而是一个多面人,社会责任感使他的形象十分丰满,使他的每一面都闪闪发光,也使他的人生更有价值。 我并非在批驳放弃正当职业从事艺术就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宫崎骏的作品也因其强烈的人文情怀影响着一代人的世界观,敢于追梦就能造就无憾的人生,这本来就是值得称赞的,毕竟像手冢的功绩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不能强求所有人都能像手冢一样,只不过以服务大众利益为前提的工作比满足自身私欲更显得更值当一些。 这提醒我曾经放弃葡萄酒而进入这个行当的初衷,当初不就是因为觉得葡萄酒工程对于社会的受益面小而生物化工更顺应社会大众需要才选的它么?汶川地震的时候我看着社会各行业都在以自己的成果服务于灾区人民时,我在想我们这些做葡萄酒的能做什么呢?给他们提供葡萄酒吗?葡萄酒不过是社会少数人的生活爱好罢了,无论社会再怎么变迁,它也是服务于一定人群的可有可无的食品罢了。生物化工则是将人民生活必需品以更清洁高效的方式投放社会,社会受益面自然要广些,时至今日我依然这么认为。 我想我之所以开始觉得它不适合我是自己太怯懦了,被其中的困难吓倒了。如果能如手冢一样勤奋,一样具有坚定的信念,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手冢就是一个标杆,提醒我这世上的神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他们只是更敢于追梦,敢于坚持,敢于作为并且这些必须有责任感来支撑,以勤奋的劳作来实现! 如果有梦就要去追,不让自己遗憾,只不过最好是加点社会责任感梦想会更丰满!服务他人,快乐自己!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344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五一为什么要出游
edwina 2010-5-3 09:29
(曾经的凤凰游) 有感于五一的到来,长沙的天气也从阴雨绵绵突然变成骄阳似火,脱了棉袄穿短袖在长沙真实屡验不爽的真理。这几天在网上遇到很多老朋友,聊天的第一句话就是五一快乐!第二句便是怎么没出去玩啊?。 每逢节假日中国人都喜欢出去走走,美其名曰旅游。这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但是节假日我们为什么要出游呢?想说说我自己的对我不出游的看法: 1、逐渐对旅游失去了兴趣,感觉到处风景其实差不多。也不见得看到滕王阁会勾起当年王勃的豪情壮志;也不见得看到张家界的山水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不见得去趟韶山我的党员情操就被熏陶如果风景都差不多那我为何不在学校,把岳麓山和岳麓书院逛逛,还是免费的,也算旅游呢? 2、交通不方便。去一个旅游景点,除了火车,就是汽车,要不就是人力车,甚至可能遇到三轮车、牛车等。整个旅途在交通工具上就会耗费很长时间,而这个时间是完全的沉没成本。昨天在所里听着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大呼小叫,这些出游的人都被堵在去游玩的路上。何苦呢? 3、资金的限制。这是一个很俗但是不得不提的因素。可能出去一次花不了几百块钱,但是也不能说几百块钱不是钱。如果用好的话,还能是一个月的伙食费呢。所以每每比较旅游带来的快乐和耗费的金钱比较的时候,还会令我有所顾虑。 4、志同道合的旅伴少之又少。出游在一个心情,如果跟不合拍的人出去那肯定是遭罪。也有人会说那在旅游之前肯定要选择旅伴的啊,怎么可能会出现不和谐的情况呢。其实这是个好的问题,但是想到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有谁那么闲会跟你出去旅游呢?尤其是刚毕业、刚就业的大学生,差不多都在工作线上徘徊,工作是上帝,怎敢怠慢上帝啊。 5、离家远的因素。看宿舍楼好像亮灯的很多,可见还是没有出去的人比较多。放假回家也是很多人的选择,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我,我也可能选择某个时段回家看看。但是目前位于长沙,离老家唐山还是有那么几千里的路程。每次回家在路上都会用到整整24个小时,一来一往四天差不多就过去了,也就在家住一晚,算起来还是得不偿失吧。 总有一些因素让我打退堂鼓,想到旅游可能激动一下下,但是想到一系列阻碍的因素后,还是觉得蜗居比较好。天气这么热,在宿舍、在所里,凉爽得很,自在得很。看几本闲书,看几个电影,玩玩弱智的小游戏,想想作业(不好实现的目的),累了可以去附近走走,还可以逛逛街,打打球,岂不美哉! 出游的好处有哪些呢?
个人分类: 生活心得|3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朋友关于爱情之问
fengzhigu123 2010-5-1 00:02
朋友     你问我关于圆满和遗憾的甘甜与苦涩     该让我如何作答     播种的时候我们都期待着完美的收获     可你知道的     有时候过一步是痛苦     而有时候少一步亦是苦涩     两个人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尺度     在你们之间     或许需要全新的审视     更需要全新的距离     也许走近     也许流逝     但如何都不必后悔          兄弟     我和你一样渴望真实的爱情     可爱她与她是否爱你     从来都不能对等     如果你那么痛苦的话     相信你是爱她的     可你必须知道     你爱她的时候     她什么都是     你不爱她的时候     她什么都不是     一切只是在爱与不爱之间     要么坚持     要么放弃     何不勇敢的坦然面对     让时间来说明一切
个人分类: 诗流成河|3104 次阅读|9 个评论
讲座之后的反思
ningjia09 2010-4-19 12:01
前几日,中科院科学与人文论坛,主讲人是丁院士,讲的全球变暖,听后挺受触动的。 大三的时候看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当时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基本上完全认同他所论述的观点,没有产生丝毫的怀疑,也没有进行任何思考。然而听完了丁院士的演讲,自己开始怀疑某些观点,进而反思自己的思想。自己在学习时,是不是一点思考能力都没有呢,似乎已经习惯单纯去接受知识,而不去思考其中的为什么对不对?习惯了从小所受的教育模式,不断的接受老师填鸭式的知识,然后记在脑子中,却不去思考为什么,现在想想确实有点悲哀。于是现在开始试着去思考,怀疑各种观点,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自己最后能够做好! 最后,丁院士提到一点,说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有的时候只是单纯去模仿国外人的研究思路,相信国外人的观点,却不能自己创新。这也是自己以前思考过的,究竟应该怎么创新呢?我们现在看得文献依然是国外居多,承认自己看完了之后一般是觉得写得很好,觉得要去模仿,却从没想过有没有别的思路,这其中是否有创新点,应该学着去创新,从而突破现有的研究。这个也是以后自己在学习当中应该注意的。 虽然现在是研一,但是感觉要学很多东西,离自己心目中科研人员的水平还有太大差距,比如如何去表达自己,如何去写文章,如何去搞科研等等。其实发现现在的同学当中能真正做好的并不多,大概是普遍现象吧,可能跟大家的学习习惯,现有的学习环境等等都有很大关系。 但是不管怎么说,从现在开始自己要开始好好努力了!加油!
个人分类: 天真杂谈|4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疑问:死人在水里泡一个月是个什么概念?
famingkuang 2010-3-3 22:02
湖北宜都原反贪局副局长失踪28天后尸现长江 http://news.qq.com/a/20100303/001965.htm 荆楚网消息 ( 三峡晚报 ) 1 月 27 日 晚,高登喜出门散步失踪, 2 月 24 日 尸现长江。虽然目前尸首已火化,死者已入土为安,但因身份的特殊,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高度关注。    2 月 28 日,据警方介绍,经法医尸检,初步判断,春节前失踪的宜都市检察院干部高登喜系落水溺亡。 1 月 27 日晚,高从家中外出散步后一直未归。 2 月 24 日上午,高的遗体在宜都城区江边被人发现。   2 月 24 日,一名在江边的拾荒者发现一男尸搁浅在江边。警方随后赶到现场,根据外貌和衣着判断,死者系失踪已近一个月的宜都市检察院干部高登喜。腰间还系着检察官专用腰带,我一看就是他。一位出警的民警回忆说。    1 月 27 日晚,高登喜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据称是去附近的陆逊广场散步。当晚 9 时 30 分许,其妻子和儿子走亲戚回家,不见高登喜,拨打其电话,无法接通。随后一家人开始四处寻找,并报警,但始终没有音信。高登喜的二弟高登寿介绍,失踪当晚的 6 时 50 分,家住宜都城郊的小弟高登兵还给大哥高登喜打过电话,说要把腊肉送来。电话中,高登喜说:在散步,明天再送来。   高登喜, 1959 年生,曾任宜都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办公室主任、控申科科长等职。事发时任纪检监察室干部。宜昌市检察院网站上的事迹材料显示,高登喜在检察院的各项工作出色,颇获同事好评,群众口碑也很好。高的亲属和同事均证实,高登喜平时为人谨慎,不打牌,不喝酒,无任何不良嗜好,对他突然辞世大家都很惋惜。   由于身份的敏感,高登喜失踪后,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警方高度重视,一度成立专案组,并发布协查通报,多方查找。    2 月 25 日,在高登喜多名亲属的见证下,宜昌市、宜都市、长航警方等多方法医联合对高登喜的遗体进行了尸检。当时也在现场的高登寿说,法医在死者的胃内发现了很多水,初步判断系溺亡。但高登寿的心中也充满了疑惑,哥哥为什么会掉在江里?   昨日,记者获知,当地警方仍未放弃对这一事件的调查。 ======================================================= 博主:我不明白的是,人淹死在河水里,被江水泡近一个月后,尸体会是一个什么概念?还能确定胃里的水是当初淹死时的水? 是否又在验证了: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这句古话?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12214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为什么喜羊羊把灰太狼放回家?
lihf 2009-12-25 09:17
不到三岁的女儿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讲灰太狼变成乌龟,最后喜羊羊把灰太狼放回家了,当然在水里,被食人鱼追,反复问道:为什么喜羊羊把灰太狼放回家?我想了一下,还真不好回答.您说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做一个idea充足的研究生
chyq721 2009-4-4 08:29
如何做一个 idea 充足的研究生 读武老师《战战兢兢谈学习方法》 武老师是战战兢兢的谈他的学习方法,谦谦君子的风范立现眼前。我等,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毛头小子,尚未修炼到武老师的火候,加上年轻气盛,也就恬不知耻,以一个尚未毕业之研究生的身份,厚着脸皮在武老师的博文基础上论述如何做一个 idea 充足的研究生了。 首先,我的逻辑是: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 = 充足而有新意的 idea+ 好的方法论 + 好的研究环境,等号右边三项的权重,我给的是: 0.8 、 0.1 、 0.1 ;如果同意我的这个逻辑,您可以继续往下看,如果不同意,也可以继续看,我会尽量说服你的。 以前就很想写篇文章,论述如何做一个 idea 充足的研究生,但是那都是自己的经验;如果有一位名家的支持,经验宣传的效果必当更好了。这便是我读完武老师《战战兢兢谈学习方法》一文后,立马闪出的念头:在武老师之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不仅仅是科技情报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更多专业的学生也应当使用这些学习方法。如有鄙陋之处,还望谅解。 前提逻辑和行此文的缘由已经给出,您是否有某种行动了呢?如果是我,会先找到武老师的这篇文章仔细阅读和分析之,也会反思自己研究历程中 idea 的重要性,而不是急着将眼前的文章看下去。这便是我的经验第一条读他人的博文或文章,一定要随时随刻联系自身,以开放的心态将他人的经验融合到自身,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多余的话就此搁止,如果您还没有看武老师的那篇文章,其链接地址如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872 。看完后,冥思那么几分钟再回头看我写的东西吧。不然,您在后面看的东西一点价值都没有。 但愿,您已经将武老师的文章看完,并且已经若有所思了。 很喜欢武老师的写作风格,先凝练成一句话的精华,然后再详细展开。很多学弟学妹说我写的东西比较累赘,凝练度不够;从今天开始,积极的向武老师学习(这便是我读完武老师之文章第一条感悟)。 涉猎、外语、注意补短,说句老实话,如果做到了广泛涉猎,以上三条学习方法估计早已在您身上形成。我个人的理解是: 首先,广泛涉猎是前提。不仅仅是本专业知识的涉猎,还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涉猎。我做工科研究的,对趣味数学、物理和化学有所涉猎,对人文社科更是兴趣不减,每天都会关注凤凰网和科学网,任何主题都会阅读;我不仅仅看学术文献,其他报纸杂志都会阅读。如果您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一定会理解我将广泛涉猎设置为前提的理由在涉猎的过程,自然而然会总结出跟武老师一样的学习方法了。因为要涉猎,自然而然会发现外语很重要,毕竟最新最有趣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英语表达;在涉猎的书刊报纸中,只要涉及到谈论成功,都会强烈建议注意补短,木桶的短板原理基本上五本书里会有一本谈到的。我想武老师也会同意我的这个想法吧。总之,花再多的口舌我都会强调涉猎的重要性,您要是做不到广泛涉猎,不能克服自己的惰性去广泛涉猎,那么您离拥有充足 idea 还很远,别说登堂入室了,就是堂屋的门您还没有看见呢。 必然会有人发出疑问,如何做到广泛涉猎。如果您有,我想您真的已经上路了读别人的文章,一定要带着疑问,有了疑问,您就有驱动力看完,也就有了驱动力让自己尝试着广泛涉猎。 有疑问,有强烈的将疑问进行解答的欲望,于是您的求知欲就被激发,有了求知欲,实则上是广泛涉猎最需要的心理表现。紧接着,就会有人问:是的,我有求知欲,但是我又该如何保护好这份求知欲,并让其旺盛下去呢?不知您是否会提出这个问题,至少我会提出。 只要是进入到研究性学习状态的人都会发现,要解决一个问题,找到可供参考的方法,坐在电脑前,大海捞针般的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是常事。要是让一个坐不住的人来做这些事情,很快他就会抱怨读研的痛苦了,即使他跟您说他有非常旺盛的求知欲。而往往,我们的经历中会觉得,那些坐不住的人性格开放,相对应的是他们的悟性高,思路活跃,能够进行良好的联想,可惜的是坐不住导致供他们思考的原材料太少,也就变成 idea 匮乏的人了。 这个历程我经历过,从坐不住到坐得住,所以,我就会提出对于一个有求知欲的人,面对枯燥的检索与阅读时,该如何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在此,不知您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想您应该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人,能够坐下来,静静的思考;那么这个问题您遇不到,您只要潜心去尝试阅读时带着疑问,不怕别人笑话您的观点属于牵强附会类的话,我想您已经基本掌握了武老师的学习方法,再过上一年,您会发现有人对您说:您的想法可真多啊。 接下来,我要重点论述,对于一个坐不住的人,如何变成一个 idea 充足的人。 我就是一个坐不住的人,一位高级心理分析师给我测试心理年龄,已经 24 的人了,心理年龄还是 13 岁,并且很难有迹象随着生理年岁的增长心理年龄会有增长。一个 13 岁的男孩,无论如何是坐不住的,但是我有着强盛的好奇心。也许这种好奇心是天然的,经历这么多考试,居然好奇心没有被湮灭,我都有些惊奇。可能跟家教有关,父亲一直强调让我做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人,一定要做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事,他从来没说过跟着大流走不会错。于是,我将这些向那些目前坐不住的人推广一定要立志让自己做一个与众人不同的人,即使备受争议,也应当活出自己。 当您,立志做一个与众不同之人,定会找与众不同如何实现。非常简单,您比众人多一些好奇心就行,多一些好奇心的表现就是多问些为什么,无论是问自己还是问别人。慢慢建立起来的好奇心自然而然会让您反省,原来自己的知识面是如此狭窄,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诞生了。那好,您可以先要求自己每天只坐一个小时,看各类书籍,首先看可以解决自己疑问的书籍和文献;累了,然后看与专业书籍毫无关联的新闻、博客(最好是不看娱乐、体育类的)等;只是要记住,面对任何形式的文献,您都应当带着疑问,带着给人造反的心态,如此您才可以让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长期保持下去。 当您适应了一个小时,然后慢慢的加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许几个月后,您会发现,您居然能在电脑前或者书本前坐个大半天而不嫌累的。到了那个时候,各种因为疑问,因为涉猎中进行的思考,已经凝聚成许多新的 idea ,这些 idea 在您的大脑里会不断的闹腾。嘿嘿,那个时候,您所需要的就是祈求上帝将您变成十个人,以便努力将各种想法实现的。 您也许不信,但是不要尝试着这么快否定,可以尝试着去做三到四个月。当然,如果您是一个什么大道理都知道的人,但是就是不愿意执行,我可以直接告诉您,我最鄙视这种人。话不投机三句多,您要骂我也行,只是最好写成一篇跟我此文一般长的驳文。对一个不怕人身攻击的人来说,最好的反驳方法是依据他的建议先执行一番,发现了具体问题,再来为难他才好。 在思想动员上已经论述完毕,我简略介绍一下我平常里广泛涉猎的东西吧。首先,我是不玩游戏、不看电视电影的,一天里只要不是睡觉时间,我的大脑都在思考各种类型的问题:是课题研究的,也是文献阅读中的疑问,也有国家大事、历史文化等等。其次,我每天会有三到四个小时在浏览凤凰网和科学网的新闻、博客,因为这两个网络里都有坚持着独立思考的人,只有看别人独立思考过的东西,才有会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我一般是嗤之以鼻。再次,一定要涉猎一些经典;我设想过将儒学、道教、佛教、科学四大门类的知识集大成,应当会让我看到一个新的世界,然而要想实现这四大类的融合,只有看原创者的著述,也就是从古典书籍中找言外之意,才能真正做到融合;当然,我很自信自己是一个疑问论者,对任何人的观点首先是朝其反的方向思考,无论经典还是二道贩子写的书也罢,都会给我带来不尽的思考。最后就是务必要读些杂七杂八的书籍、报刊、杂志的,不仅要读,还要善于总结,比如我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故事会》、《知音》、《特别关注》、《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等,很多新的,有意思的想法,甚至是系统性的做人道理都是从这些杂七杂八的书刊中总结得来,我今天能写的这篇文章,回溯起来也来在于很久前读过的众多书刊吧。 文章最后,我再强调一点,年轻人,就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当敢于向现有体系挑战。当然,不仅仅是口头上,行动上也应当如此,照着武老师的建议去做,总有一天,您会发现,原来年轻人可以这么当啊。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1627 次阅读|3 个评论
畅想与疑问:比赛结束了还会有这样的纷争吗?
sxzx 2008-11-24 01:39
畅想与疑问:比赛结束了还会有这样的纷争吗? 作者:三峡在线 虽然时间又过了一点。但看到一个朋友的留言,很感动。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看到这的一些纷争,让人觉得很遗憾。所以三峡在线想说几句心理话。 下面是一个朋友的留言,虽然他没有留名,但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是哪位朋友,因为有一位朋友一直以这样的方式支持着我。 发表评论人: yun 回复 你在新浪里的投票只是连接了,这个博客,没有连接投票地址。 那有什么用啊。人家在科学网都是连接投票的,这样你是想放弃吗? 有优势不用 ?拿劣势和人家比,我服了你。 其实,自从上次本人被质疑之后,我就觉得投不投票并不重要。当时也曾经想过就此退出,后来想想也太不男人!所以,一直在坚持 我之所以在新浪的文章后面加上我这个博客的链接,而不做投票链接,感觉没有必要了。票不太重要。相反宣传一下我的这个博客的地址,岂不是更好?并不是我不想利用新浪的资源。 我之所以在这里的文章也没有做投票的链接,是因为我相信想给你投票的人总会来投的。要不想给你投票的人你就是全文做满链接,别人也不会轻易来点它。 不是吗? 其实,当我成为第一个被质疑的对象之后,接下来的这一个月似乎各种纷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于是我们每天在榜单上看到的总是这样的文章。 我一直在想,当一个排行榜每天都被这样一些口水战霸占的时候,真正科学的东西都被淹没了!本来就少有的精华文章自然就会不为人知了。这或许是一种遗憾。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我自己的文章如何如何,因为我并不科学。仅仅是替那些真正科学的文章感到遗憾罢了。 我一直在想几个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人总是在盯住别人而自己不去写点好点的东西来分享一下? 当这个比赛结束了,还会有这样的纷争吗? 比赛结束了,还会有多少人如此保持热情来更新这里的文章? 或许,我多虑了。或许,我的思考并不是没有道理。 对于我自己来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继续更新这里的文章。我想绝对不会是我自己不能坚持的原因,而应该是这里的氛围。因为我说过,并非为参赛而来,也并非比赛结束就走人。 但如果在这里每天看到的都是这样一种气氛,大家不是在分享而总是处于一种纷争之中,我又何必浪费本来就很宝贵的时间而做一名无聊的看客呢? 好了,快两点了。就写到这吧。
个人分类: 生活情感|25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